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范文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精选(九篇)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第1篇: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创造;问题意识;创设情景;生物课程标准

当今世界各国,处于激烈的人才竞争之中。什么样的人才才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毫无疑问,是适合未来社会要求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教育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一、创造源于问题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更精辟,他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学习中的问题意识科学而辩证的阐述。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

的确,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认为,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之一。

二、生物课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疑惑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应该较容易提出问题,但是综观生物学教学的现状,我们会发现,多数学生还是习惯于接受现成答案,而不是主动提出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首当其冲就要转变观念。改革原有的教学方式。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个别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由于有些问题可能和教学内容和进度不符,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没做解答或三言两语地打发,没有给与这些提问题的同学以充分地肯定,打击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三、生物课问题意识的培养

1. 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好问,更是学生积极思维,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表现。但是我们综观学生的成长经历,年龄越大,问题越少。小时侯没完没了的问为什么,这种原本的独创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渐渐地被消失。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曾因为没完没了地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被师生讥讽为“笨蛋”、“傻瓜”,而被迫退学。但在他母亲的精心爱护和鼓励下,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可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多么重要。

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和谐的师生平等的氛围。有研究表明,只有在平和的气氛之中,人的思维才会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更容易产生问题意识。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2)创设能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景。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时期,学习情绪容易波动,学习的持久性差,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如果课堂上问题的情景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就能为创造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可以用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现代教育学早已证明,学生学习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接受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参与、实践、比较、思索、发现的过程,只有真正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有可能产生“问题”意识,才能将知识、方法、过程、能力内化为自己所有。

现在信息来源较多,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上新陈代谢基本类型时,学生感知教材后,提出二十多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感知、描述,明确后,再由学生上台解答、反问、质疑,当一回小老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讨论、深化,产生新的问题。当小老师讲到植物是自养型生物时,很多同学会质疑:菟丝子也是植物,它是不是自养型生物呢?猪笼草可以捕捉昆虫,消化昆虫,它从同化作用分析又该属于什么类型?猪笼草以光合作用为主嘛?人也能进行无氧呼吸,人是不是兼性生物呢?经过这样的思维碰撞,交流,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再略加点拨,新知识更容易接受、掌握。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方法去解决,形成学生认识“冲突”,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去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笔者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肤浅地谈了自己的一点认识。恳请同行们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第2篇: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特殊元素;一般规律;解题技巧;思维方法;化繁为简;以进为退创新意识

特殊与一般的思考方法是辩证思想的体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特殊元素是对一般问题通过观察、分析、研究其特殊情况,利用问题的特殊性来解释一般规律或一般结论的一种方法。用特殊元素法进行解(证)某些数学问题,可加快解(证)题速度,节省解(证)题的时间。

一、特殊数值法

在题目允许的范围内,用某些特殊的数值代替题目中的字母或某一项,类推出一般性的结果并作出正确答案的一种方法,运用此法可简化计算过程。

例1、(河北省中考题)已知:0_____

解:设x=0.01,则x2=0.0001,x-1=100,=0.1,

100>0.1>0.0001

x-1>>x2

点评:因含有,故可在0

例2、(晋州市八年级竞赛题)已知:a+b+c=0

求:a(+)+b(+)+c(+)+3的值。

解:设a=2, b=-1, c=-1

则原式=2・(-1-1)+(-1)・(-1+)+(-1)・(-1)+3=0

点评:选取的数值符合a+b+c=0且使分母≠0计算较简单的a、b、c的值代入待求式进行计算可大大简化计算过程。

类似的:已知m 是一个不等于-1的负整数,试比较m,,-m,-的大小,并用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特殊位置法

在题目允许的范围内,寻求满足条件或结论的图形的特殊位置,利用特殊位置的特殊性,类推出一般性的正确结果的一种方法,运用此法可使问题顺利解决。

例3、(晋州市九年级竞赛题)如图1,已知:PAPB切O于A、B两点,PCD是任一条割线,E是CD的中点,若∠APB=500。,则∠AEP=_____

解:设割线PCD过O点,

E是CD的中点,

此时,O与E重合,而∠AOP=900-∠APB=650

从而∠AEP=650

点评:将割线PCD绕点P旋转到经过点O 这一特殊位置,再利用切线的有关性质可巧妙求的∠AEP的值。

例4(山东潍坊模拟题)如图2,M是ABC的重心,过M的直线分别交边ABAC于PQ两点,且=m,=n,则 +=____

解:当PQ∥BC时,则==2,即:m=2, 同理n=2,

+=1

点评:将直线PMQ绕点M旋转到PQ∥BC的特殊位置,再运用重心的有关性质进行求解。本题解法思路绝妙,技巧性强。

三、特殊图形法

在题目允许的范围内,巧妙地构造满足条件或结论的特殊图形,利用特殊图形的有关性质,类推出一般性的正确结果的一种方法。运用此法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例5、(全国初中联赛题)设a、b、c分别是ABC的三个角∠A、∠B、∠C 所对边的长,而且∠A=600,那么+=__________

解: ∠A=600,,取满足条件的ABC为正三角形,

则+=+=1

点评:由于∠A=600,故本题可巧取满足条件的三角形为正三角形,较易求得结果。

例6、(藁城市八年级竞赛题) 如图3,AO是ABC 中∠A的平分线,BDAO交AO延长线于D,E是BC的中点。

求证:DE=(AB-AC)

证明:延长BD、AC相交于点F,

AO平分∠BAF,ADBF,则 AB=AF

BD=DF,又 E是BC的中点,

ED=CF=(AB-AC)

点评:将原题图形补为特殊图形―――等腰三角形进行论证,可使问题巧妙解决。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说过:“在讨论数学问题时,我相信特殊化比一般化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讨论一般性问题时,寻求问题的特殊情境往往 比一般情境较具体、直观、更加简洁明快、一目了然。这种“以退为进”的解题策略可优化思维过程,不失为一种解决某些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特殊元素法实用性较强,有时可以解决按常规方法不易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对填空题、选择题更显示出它的特殊功能。通过把一般问题转化为特殊问题的思考方法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现代人才;问题意识

一、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现实意义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弘扬创新本性的需要。

1.提高当代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发展日益加速、知识剧增、技术不断更新的现代社会形势下,对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当代人才必须具备学习、适应、创新和竞争的生存能力。因此,在这个竞争和发展的年代,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其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与前提。所以,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现代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是迎接新时代挑战的根本需要。

2.提高当代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现实需求。当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早在1999年,我国就提出要“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指导,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手段,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使之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由此可见,在当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和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按社会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教育的过程,就是使人逐渐以生物实体转化为社会实体的过程,也就是逐渐使人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只有通过创新教育,才能使人由一定水平的社会实体转化为更高水平的社会实体,使人走向自我完善。总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只有在当代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其将来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只有通过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当代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3.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弘扬创新本性的需要。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是人类的最高本性。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德国人类学家兰德曼说:“如果人有某种不可改变的东西的话,那么这种东西就是人的创新本性。”由此可见,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善于通过生产、活动、实践等获取经验与知识,从而发展自己、改造世界、不断进行创新。人总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经验,以求得新的生存与发展。当代各国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创造力的竞争。因此,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成了时代对人的根本要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

二、培养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与创新意识相适应的现代人才意识。①在现代教育中,探索全新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价值体现。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早在1943年就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造性教育观点。因此,我们应善于利用这处处充满创造之力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验,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自主中求创新、获实践,使其自身价值得以体现。从社会角度来看,创新与实践的价值观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体现,是超越自我、突破自我、实现创新发展的体现。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精神状态、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从教育者角度来看,探索全新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全面创新素质是教育者的神圣职责,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价值体现,教师只有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从各个不同方面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途径,探索其有效的培养方法,把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作为根本任务,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适应当今时展的需要。②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是教育功能观念的重要体现。当代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要超越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功能,教师的根本使命和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只有通过教学实践,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此,在现代教育中,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改变不适合时宜的传统教育观念,转变传统教学中由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并重的教育理念,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体思想,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有效构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③树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新的人才观的重要标准。在新时期的人才标准下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新的人才观的重要标准,人们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认知与评价观念也实现了新的超越。尤其在创新教育模式上,注意保护和支持那些在学习上“爱钻牛角尖”和“爱耍小聪明”的学生,鼓励他们要敢于尝试、敢于标新立异,不怕失败,努力培养他们开拓创新的学习品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教育要发展,教师要先行,客观上要求教师对教学要标新立异,采用目标教学、民主讨论、问题讲座等形式,与学生一起实践、创新,实现教学相长。学校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求发展的,不仅教学要创新,教学管理、决策也要创新,形成科学民主高效的管理决策机制。

2.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①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类:一是学生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二是学生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前者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后者是学生因教与学等多种因素,不善思考,思维惰性大,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由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当前创新教学理念的重要任务之一。事实上,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教师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生动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也是当代教育者深入研究、实现创新课堂教学理念转变的重要任务之一。②改变教学方法,掌握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方法艺术。教师是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发展的指导者,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形成与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决定性影响,由此,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高低,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方法艺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素质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进程、改变教学方法,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注重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的培养。③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深化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改革。在教学模式上,请有科研经验的导师、教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科研成果,讲授创造思想和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激情,逐步形成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运行机制。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启发式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让学生去发现知识,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创新的原则,让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地掌握所学内容,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智力开发,进而创造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使其智力活动呈现多样化、丰富化的要求,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积极进取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以创新的精神汲取知识。

3.要努力营造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环境。①必须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则首先要具有勇于创新的品质,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抛弃教死书、死教书,整天拘泥于陈旧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教学观念。必须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引路者,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已任,这是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和角色的新定位。②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可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必须转变教师的教育主导者的观念,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培养,要为学生禀赋和潜力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学生只有具备热情奔放的心理状态,才能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③营造学校的创新环境。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不仅是传播知识的机构,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乐园。良好的教育环境,是高校培育创新精神的基础和前提,是一个学校体现时代要求的品位和格调,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营造一种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在教学中,就应不断更新观念,营造创新氛围、提供创造空间、引导学生想像、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④营造有利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环境。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学生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为此,学校要在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要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受益,在活动中提高,在活动中增强创新意识。

4.要加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机制建设。①建立健全创新与实践的规章体制。合理的创新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除了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外,还要进一步依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加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制度建设机制,这样有利于实现教的创新与学的创新的有机统一,学科创新与活动创新的有机统一,校内创新与校外创新的有机统一,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实践能力提高的有机统一。②建立有效机制,鼓励教学创新能力的发展。对于学校来说,要创立有效的奖励机制,逐渐形成鼓励创新、参与创新、发扬创新的良好氛围和风气。一方面要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给予利益激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回报;另一方面,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为学生的创新活动及导师专业辅导提供经费保障,以使创新融于教育教学当中,使二者有效结合,对于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和实习环节。校企合作能产生共赢,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展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由此,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应从制度上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制订出相应的培养计划,通过采取项目开发、技术服务和企业实践等形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有计划、分阶段地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为教师真正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④建立完善教学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创新教学运行机制是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管理目标任务的根本保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只有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不断进行创新,充分有效地发挥其效能的保障、监督和约束机制,使其实现以人为本,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改革创新,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管理目标,为教学管理服务。由此,建立完善的教学运行机制,是新形势下营造良好的、宽松的育人环境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根本任务。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创新、实践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一种精神、一种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总会有一种适合于学校、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10).

2]张飞.“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研究”研究报告[Z].2009.

[3]郑金洲.审视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2003,(3).

[4]吕卫.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增刊).

[5]王义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石油教育,2009,(1).

第4篇: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 意义 现状 培养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异、经济发展逐步趋于全球化。面对社会进步的新挑战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强国富民的理论高度。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

一、什么是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高体现,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潜质的必然结晶,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特点。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等。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时展的需要。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尤其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广泛传播发展的,创新是它的灵魂,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培养的规格取决于时代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在新形势下,面对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也有了新的要求。这就是要求大学生成为既要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每一个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全方位更新观念,落实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顶尖人才,使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1.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

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给自己将来的奋斗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往往仅满足于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或是考取研究生,忽略了自己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相当淡薄,更谈不上创新欲望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的激发。

2.缺乏创新技法的能力

我国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应试能力较国外学生具有很大的优势,有创新的灵感,但在动手能力与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方面却远远弱于外国学生。

3.缺乏坚持创新的毅力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共同作用下,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都有相当的发展,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大学生能够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缺乏毅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甚至放弃追求。

四、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注重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要有创新能力,就应具备独立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靠教师在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和学生本人有意识的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向学生说明自学能力对工作和成才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应该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把讲课和自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次,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验、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如设计竞赛、与教师一起做课题,学习教师的分析过程和操作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小组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

3.注重创造意识和人格的培养

激发学生对创新设计的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有利条件、捕捉机遇、探索事物的本质,努力实现创新目标。给学生营造一个开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潜能的宽松环境。所谓创造人格体现在兴趣广泛、勇于探索、意志坚强、有自信心和责任心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4.注重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不是一种单独的能力,而是一种多能力构成的综合能力。它与情绪、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紧密相关。非智力因素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运用非智力因素,充分开发与调动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积极性,使他们通过个人的努力钻研、认真实践,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地认识尚未认识的客观世界,主动去探求新的真理,不断去开创新的领域。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来提高他们的创新力。

5.注重营造激励创新的环境

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是教师和学生间的相互配合的过程,因为创造过程是对原有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颖的、独特的创造过程。所以从大学生本身来说,他们应该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汲取知识,积累素材,为从事创造性活动作准备。同时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造环境,其教育方式可以是多角度、多方位的,如技能竞赛、开展第二课堂、结合生产实践进行教学等,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高创新能力,逐步形成创造思维的良好习惯,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细致、艰苦的工作,需要高校教师的高度责任心、渊博的知识和对学生无私的爱。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踏踏实实地体现到教学工作当中,那么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工作必将得到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君施.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2).

第5篇: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创新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76-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优化知识结构,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构建合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知识及其应用),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超越前人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人才。创新人才可分为四个层次,而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具有的共同特征就是鲜明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动机等方面;创新思维主要表现在新的概念、新的判断、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新的发现、新的技术、新的产品等;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方面;创新人格主要表现在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由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培养方案、过程诸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过程与运行机制的总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此,我们提出“课堂-实践-科研”三步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二、课堂培养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兴趣是不断学习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知识传授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教师首先要做好自身的提升,明确创新教育的重要地位,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并选用合适的方法加以实施,落实在有效的教学行为上,营造创新教室。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诱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提供创新思维生长的土壤和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管理教学过程,设计评价机制,让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探究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巩固、提升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重视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作业设计要注重情趣,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目,让学生愿意主动探究,乐于完成作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在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基本作业的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布置一些有挑战性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作业设计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少一些客观题,多一些主观题,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题目的理解,发挥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作业设计要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再局限于课本所学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或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作业设计要有利于迸发求异火花,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扩展思维视角,进行发散性思维。另外,作业评价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师可采用多维化的评价标准,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突出作业评价的激励性、引导性和交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有效途径。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多种类型:实验教学、课程设计、金工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其中,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课程设计初步培养学生的设计性思维及应用知识的能力,金工实训扩大视野端正专业思想,生产实习是综合性的实践教学课程,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合理选择实践内容,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相结合,多做探究性实验,使学生从被动实验向主动实验转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其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于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将相关学科竞赛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有效结合,使学生对竞赛的形式和内容有较好的了解,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并做好组织管理工作,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合理运用,增强其创新意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又一有效途径。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无论哪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实施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能有效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四、科研塑造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就是具有创新活动倾向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是创新的内在依据。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以创新人格的培育为基础;培养创新能力,就是以创新人格的养成为重要目标。具有创新性的学生常表现出如下人格特征:兴趣广泛,对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目标专一,标新立异;独立性强;信念坚定,自信心强;对创造充满热情,有高度责任感;一丝不苟,坚持不懈;想象力丰富;喜欢提问,不人云亦云。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创新,是塑造创新人格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通过合理的途径,建立正确的引导机制,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能激发本科生的科研意识,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人格的塑造。本科生参加科研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到专业知识学习的过渡,是消极被动学习方式向主动独立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强了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独立地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形成独立型人格;科研亦并非个体行为,强调与他人合作和交流,需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接纳他人的观点,既充满竞争又愉快合作,可培养容纳型人格;鼓励学生大胆的幻想,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思考问题并寻求答案,产生多种解决方案,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塑造灵活性人格;科研需要坚持自己的主见,主动开拓,提出质疑,不被权威吓到,坚持不懈地解决问题,利于培养主动型人格;科研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所研究的问题中去,培养学生的痴迷型人格。另外,教师可将科研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既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相应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来配合和保障,合理地组织和利用校内外资源,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参考文献:

[1]高志华,康敬青.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社会科学论坛,2010,(24):179-182.

[2]叶清.大学生创新人格特征及其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73-74,77.

第6篇: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国分类号:O1

数学是一门功能性较强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创新意识的形成,对中职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中职数学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中职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从而实现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培养中职生数学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创新意识是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主观意愿而表现出的对数学学科学习的创造性观念,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产生条件。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中职数学教学重要意义。第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中职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能促进学生对数学难题进行积极探索,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良好转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目的。第二,强化学生创新观念。创新意识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观念,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能提高数学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中职生数学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有利思维情境

数学是一门兼具客观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客观性是指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抽象性是指数学知识大多缺乏实际承载主体,需要学习者对其进行合理设想。因此,数学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积极创设科学、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进行意识创新提供有利条件。中职数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中职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另外,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也有利于学生积极进行思维发散。

(二)合理利用教材

数学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根本,中职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中职数学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提高教材利用率,使教材在中职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效用。中职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打破教材常规结构,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发展现状相结合,以实际教学需求为主要立足点,对数学教材的内容结构进行优化重组,使“创新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此外,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开放性数学问题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教材中的开放性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这样不仅能培养中职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还可以提高中职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三)转变教学观念

为了更好的培养中职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能力,落实创新教育,中职数学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被动学习”观念,最大限度地调动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构造“自主式学习”课堂,使中职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中职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发现问题,并以探究性的态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自主式学习”课堂上,中职数学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确保学生探究思路的正确性。只有这样才能更高效率的培养中职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中职数学的教学效率。

(四)实现兴趣迁移

中职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数学等文化课。因此,中职数学教师应积极建立起数学与各专业课的联系,使中职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在专业课学习中的重要性。中职数学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解决专业课问题时,运用统计学、概率学等数学知识对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使问题解决方法简单化,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实现兴趣迁移。兴趣迁移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培养中职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中职数学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中职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积极创设有力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前提条件。其次应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进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第三应应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实现教材内容重组,提高教材的利用率,使重组后的教材更利于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最后应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专业课相结合,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其创新意识及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中职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7篇: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双创;动画;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国务院办公厅已经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从政府工作报告到国务院文件,大众创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蓬勃发展的春天。作为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高校来说,在当前我国提倡“双创”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使人才的专业能力水准符合时代需求,响应现实呼唤,从而积极培养和提高其创新能力就成为当务之急。对我国高校动画专业而言,因为历史因素和现实条件的羁绊,很多院校目前在动画人才培养的认识和实践上原本就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传统的培养体系和教育方式方法于短期内很难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上有大的突破。因此,如果不对现有的培养体系和教育思路进行调整改革,不形成一套面向实际、有较强操作性的整体框架,我们的学生依旧是坐在课堂上听讲,缺乏真正的实践场所和条件,缺乏与社会实际的对接,其实践动手能力必定孱弱,更遑论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当前情况下,采用创新性思维模式去培养动画人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产业与市场需求已是刻不容缓。[1]如何更好地满足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呼应国家和社会对高校动画人才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对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思考和实践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探索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意义和目的

动漫产业是我国当前改革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新趋势下所倡导的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从当前国内外动漫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创新为王”这一规则早已成为定势。从近年来上映的《阿凡达》《功夫熊猫》《大圣归来》这些优秀的国内外动画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些大受好评的作品无不是从技术、理念上的一次次创新引发了观影的热潮,这些作品在促进动画艺术发展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与此同时,粗制滥造、低端重复的一些动画产品的市场则日渐萎缩,优胜劣汰的趋势日渐明显。这些现实的事例说明,我国动画产业未来必须走创新发展的道路,而创新发展的根本是人才的充足保证,其前提则是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确立。就我国目前及未来中长期动漫产业的发展趋势而言,也只有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从整体上促进动漫业的发展,并有力地带动我国动漫作品数量和质量的提升,真正实现我国动漫业的创新驱动的产业化、可持续化健康发展。此外,创新人才的培养所驱动的动漫产业的发展,对于弘扬和保护本土文化,防止外来文化渗透具有积极意义。只有积极创新,发展中国自己的动漫产业,才能打破国外动漫产品垄断的局面,保护中国本土动画企业,同时也能带动相关衍生品产业的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因此,探索“双创”时代背景下高校动画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无论是从提升产业发展层面,还是发扬民族文化层面,均具有切实的需求和意义。

二探索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总体思路

培养创新型的动画专业人才是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宗旨,重视人才的自主能力与设计思维的培养,是现今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建立一套相应的规范体系,让人才在大环境、大氛围内学会创新、学会实践并走向自主创新、自主实践。这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建设内容,需要有多个方面的系统思考和建设才能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立的核心目标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借由对大学生个体创新意识的引导及对创新点的积极培育,辅助以专业理论和技能学习的基础,以项目实践为手段,积极培养其创新能力。同时,在培养过程中,注意开拓人才创新思维,善于把握人才的创新闪光点,鼓励创新意愿,引导创新思路,宽容创新失败,注重辅导人才把握其创新的持续性、合理性及可实践性。其次,在理论、实践两个方面,结合校内外平台、社会资源、企业等条件及导师团队,综合培养实际创新能力。争取逐步实现参与创新、积极创新的局面,从面向少数的创新能力培养到大多数主动参与寻求创新能力的培养。围绕上述目标,动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需要在多个方面予以思考,并归纳成一套合理有效、适配够用的培养体系。因此,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总体建设思路下需要从创新意识、创新团队、创新平台、创新管理四个层面予以具体考虑。这四个要素之间必须紧密配合、相互协作,才能保证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切实有效。

1.创新意识培养。

对于动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而言,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其首要环节。当前我国高校动画专业学生很多是通过应试教育的方式走进大学校园的。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不善于独立学习和思考,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更谈不上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2]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这一点予以入手。创新意识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形成。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心理活动。需要长期经过知识的储备与积累,是在反复实践和积极引导的基础上逐渐产生的。[3]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工作,可以引入相关的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4]借由设计菜单式创新项目实践课程,将课堂从教室转换为工作室,按学生能力需求、专业技能知识点、团队协作难易度分层设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课堂知识点与对应实践课题对接,通过学习、实践过程实现从创意到创新尝试,达到能力训练、知识巩固的目的,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订单式创新课程内容,按照社会、企业实际需求,团队协作分别设计实践内容,设计相应的学习模式及引导流程,在有目标的实践过程中学习并掌握创新实施的基本方法。以逐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有效建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此外,初步引导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尝试创新团队的组建、协作与分享,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职业素质。通过逐步的引导和培育,逐渐确立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确立前提条件。

2.创新团队培养。

创新团队建设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主要可分为创新团队建设和指导团队建设。在创新团队建设方面,有别于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高校人员组成方式。可以从以班级为单位,向以设计小组为特征的团队转变。团队的人员组成可以由有创新意愿或创新能力的学生组成,并由指导团队进行遴选。在指导团队综合评估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创新方向组成相对固定的创新小组。在此基础之上展开创新活动。这样的人员组成方式可以打破原有的班级组成方式,更加灵活实际。将创新兴趣点和创新意愿相适配的学生组成专业团队,将彼此之间产生互相激励、团队协作的积极意识,为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组织基础。此外,有鉴于参与的团队成员均为青年学生,对于动漫创新活动的开展及动漫产品市场实际对接普遍经验不足,对难度预估不足,容易产生困扰。为了使创新团队的工作切实有效,保证有效创新、持续创新,从而切实起到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所以必须要有专业指导团队予以协助。指导团队中应包含校内教师和行业专家。对于教师而言,在参与到指导团队的工作中时,就使教师个人身份具有双重性,即由单纯教师型向导师和指导者的双重身份转化,不仅承担教学职责,同时也担负团队指导的责任。这一变化势必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从业经验和实际项目运作和管理经验。行业专家和企业方的加入,使得指导团队不再仅由高校教师组成。指导团队的思想和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高校视野,而是具有更广泛的行业视野,社会视野。对于创新方案的实际应用价值会提供更中肯的判断。这种不同思想和视野的交汇将有效地提升指导团队的工作质量,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创新工作的实际价值,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创新平台建设。

创新平台的建设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由团队创新活动的开展而逐步实现的,创新活动的开展必须依赖于一个相应的平台。没有必要的平台作为创新活动开展的支持条件,将会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创新活动的持续、有效开展。场地及设备的欠缺、不固定,必然导致人员及时间的分散、流失,而人员、时间的分散会造成创新活动无法有规律地开展,最终可能会使创新能力的培养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标。此外,如果没有平台条件的支撑,则创新活动往往只能局限于校内或教室内,无法实现和社会资源的实际对接,创新活动很难真正接受社会实际需求的检验,使得创新活动更多地停留在实验性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无法真正得以体现。因此,创新平台的建设必须从提供创新活动支撑,保障创新活动效果、落实创新活动目标这三点目标予以考虑。创新平台的建设可以根据现在动漫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的需求,从教学与实践的相互关系出发,着眼于当前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创新不足的问题,立足于高校创新团队的实际情况,完全可以突破高校传统的思维定势,不再仅仅局限于动画专业实验室或课堂内。借助于当前互联网时代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拉近了动漫创新产品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使得动画产品创新活动的各参与方的联系更加紧密,创新平台的建设平台的建设可以分为开源、创新、协作、共享的线上交互平台及线下实体平台两个部分组成。在线上平台可以根据动漫产品目标受众的实际需求和创新团队的工作需要,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大力开展线上活动。实现受众、团队、企业方之间创意的线上交流、指导、分享及跨学科、跨专业合作。在线下实体平台部分,依托现有资源,根据实际需求,配备必要的硬件条件,保证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实现从创意到成品的无缝对接,缩短创新活动的实际成果化周期,满足行业的实际要求。辅导其实现动漫创新产品的规模化、市场化,鼓舞其创新意识和实践勇气,同时促进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此外,可以充分利用政府、科技企业孵化器、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有利条件,整合校外资源,实现政府、企业、高校的联动协同创新。在线上平台和线下平台的支撑下,创新活动完全可以聚集多方资源和优势,突破课堂、学校的局限,更加切实有效地开展创新活动,从而提高动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

4.创新管理建设。

创新管理建设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保证。在创新活动开展的同时,应当不断探索和建设相应的运行管理模式,使创新活动初步形成相应机制,从而保证创新活动的有效、持续开展及可评估性。使创新活动的开展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制度上保证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创新活动的制度管理建设应依据动漫创新活动的特点和需求,灵活有效地开展相应的制度制定及实施方案。总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创新活动的评价制度建设,在评价制度建设方面,依据动漫创新活动的总体要求,在培养创新型动画人才时应建立弹性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机制,要以“创新”为基本价值取向,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改革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手段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5]其实质是基于创新项目实施过程的评价,评价的核心由“结果”向“过程”转化,关注个体在创新过程中的差异,尊重个性发展。评价的实施主体也由单一的教师转变为由教师与项目专家共同参与,这种评价体系,使得对于个体创新能力的评价更为真实和全面,从而更为有效地检验其创新能力的实际效果,激发个体的创新热情和动力。其二是创新活动的管理制度建设。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因创新团队是从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向以设计小组为特征的团队管理为主导的转变。因此可以更多地参照真实的商业机构的管理模式,安排对应创新任务,使其得到近似真实的商业化运作的管理模式的训练。动漫创新活动的准商业化管理制度的关键在于让参与的学生在目标导向、资料收集、创新计划、实践实施过程中各环节对质量和效率进行有效控制。否则学生在创作时,没有像公司一样统一制作流程与时间限制,工作进度与思维没有节点,导致最后不能呈现出计划中的最终效果。[6]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将有助于学生在整个创新活动流程中,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管理经验。此外还可以探索创新平台的常规运行、维护的管理办法及其他人员组织实施办法,以完善管理制度建设。通过上述创新管理建设工作的展开,一方面可以有效保证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也可以锻炼其管理经验,树立责任心和自信心,让人才能力培养更加全面。

三结语

动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趋势下,社会经济和动漫产业发展的新要求。突破传统高校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构建和探索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极为必要。这一体系中所包含的创新意识、创新团队、创新平台、创新管理四个层面对于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均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这一体系也仍然有待继续完善。如何更好地培养动画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改变“学院化”教学模式,使教育和创新实践结合,实现与行业、企业的零距离接轨,实现创新活动的持续化发展,调整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体系,仍需进一步深入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居瑶.用创新思维培养动画角色设计人才[J].鸡西大学学报,2012(3):20-22.

[2]唐爱平,项建华.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以动画设计课程教学为例[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22-124.

[3]赵国栋.动画实践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1):190-191.

[4]侯艳薇,王金良,刘明国.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动画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艺术科技,2013(6):303.

[5]过伟敏,陈旻瑾.试论综合性大学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创意与设计,2011(1):21-24.

第8篇: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现阶段,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电工专业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高校积极重视我国经济社会对专业人才与创新人才的需求,在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重点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提高电子电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研究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利于提高电子电工专业教学质量,而且对我国电子电工行业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1.1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按部就班的工作方法已无法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创新人才能够在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运用创造性思维,创新问题的解决方法,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创新型人才能够根据时展的要求,改进工作方法,做到与时俱进,有利于企业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高校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1.2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要求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民发展。而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式。其中,新课程改革重点强调学校的实践教学,要求学校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在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3学生发展的要求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要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所作为就要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重视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在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独立解决生活和工作问题,在市场经济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因此,在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2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2.1提高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在电子电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电子电工专业教师应加强学生对经济生活的了解,充分认识到创新能力对电子电工技术人才的重要性。为此,电子电工专业教师应积极了解我国电子电工技术的发展现状、电子电工专业的就业方向及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将经济社会现状深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经济社会的了解;其次,电子电工专业教师应积极宣传创新能力在本专业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电子电工专业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电子电工专业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以视频、声音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另外,教师可以设置讨论环节,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以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教材或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养成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之后,教师要对学生思考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肯定,指出学生在思考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教师应改进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积极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2.3在课外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下,高校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在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加强重视学生的课外学习。首先,电子电工专业要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与课后作业完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加强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电子电工专业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专业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对专业问题进行思考,并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在课外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小结

在当今信息时代,电子电工行业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高校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高校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仅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还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要求。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提高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时间中培养学社呢生施工的创新能力。在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提供充足的高素质、创新型电子电工专业人才,而且对其他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晓杰.自主探究,启发思维——新时期背景下中职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实践分析[J].新课程(下),2016(04).

第9篇: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能力;创新团队;创新机制

作者简介:郑先彬(1970-),男,江苏泗阳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江苏 淮安

223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通信技术”专业建设发展项目子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编号:G-12-03-590301-C-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43-02

同志曾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同志在中共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教高[2012]4号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支持高职学校学生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活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可以看出,国家十分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育。要想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先应先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进行认真分析和归纳,针对现有的不足积极探索和实践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现状分析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较为复杂、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如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学生、指导教师、学校和社会等。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了较大程度的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知识基础等方面比较薄弱,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1.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够强

广义上来说,创新意识包括创新欲望和创新品质两个部分。创新欲望源于人的内在需求,是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一种动机,是创新活动开展的基础;而创新品质的培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系统。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比较薄弱,一方面表现为多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般,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授内容,不敢质疑老师的讲授内容,不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另一方面表现为在知识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冒险意识不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自信心不足,容易放弃;还有,学生对于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2.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够活跃

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三个部分,其中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最重要特征,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源泉;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对已有知识和技能进行再加工和综合应用;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这三种思维方式是衡量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够活跃,主要表现在学生没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直觉思维,缺乏思考的习惯,缺乏系统化的创新思维训练;逻辑思维一般,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不强,且缺乏逆向思维;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敢提出质疑和新的想法,缺乏批判思维。

3.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技能水平和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热情,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事关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技能整体水平相对较低,且学生参与创新活动不够积极,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于创新技能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参与各类创新技能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如学校的企业专家讲座、专题报告、第二课堂、校内职业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以及各类社团等,即便参加也是形式上参与,并未真正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相关知识和技能点,自身的创新技能并未从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4.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较为薄弱

知识基础包括专业知识、人文知识以及跨学科或领域的知识等,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技术、前沿技术等,这样才能为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创新知识水平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人文素养欠缺,同时对于涉及跨学科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了解较少,知识面不够,最主要的是不能很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对策研究

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从创新教育理念、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打造教师创新团队、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学生创新团队、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及创新激励机制等六个方面给出了应对策略。

1.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

在新的竞争形势下,企业不仅要求技术人员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水平,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稳定和快速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应及时优化和改革现有的教育理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实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首先,要改革和优化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企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嵌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如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与华为、中兴通讯、南京嘉环等公司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等,企业工程师全程参与学生培养,同时也引入了企业文化,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其次,不仅要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实施“全人”教育。我院专门开设了“职业人文”和“人文基础”等课程。再次,在日常学习中,要帮助学生树立创新能力的价值观,要求教师树立创新能力的教育观,要求学校管理者树立创新能力教育的理念观。只有在树立了全面的教育理念基础上,才能对创新能力的认识更加深入。还有,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在日常课程教学中运用引导启发法、角色互换法、小组研讨法、现场演示法等来发掘学生的价值、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和特长,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开拓、发现、创造的精神,并注重创新情感的培养,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为社会输送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提供了保障。

2.以“四个嵌入”理念为指导,深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我院“四个嵌入”理念内涵即“将职业培训体系嵌入学历教育体系,将职业资格认证项目嵌入专业课程,将行业标准嵌入教学大纲,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内环境”。在我院通信类专业课程开发和设置过程中,整合校行企等多方资源,将华为培训体系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将华为、嘉环、中望CAD等企业级职业资格认证融入到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中,将工信部、江苏省通信管理局有关通信行业的规范标准嵌入到课程标准中,将校企合作的企业文化通过“订单班”、“定向委培”以及“顶岗实习班”等形式嵌入到校内环境中。另外,在优化和改革现有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职业技能大赛的引领作用,经过三届通信专业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经验积累,已将竞赛项目内容、技能要求、项目化实施以及考核方法等融入到课程设置、建设和改革中,课程内容设置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增设了相关领域的拓展课程以及综合性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和提高知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3.以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平台,打造一支服务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师创新团队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教师团队。我院通信类专业以江苏省“3G网络通信技术”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平台,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有机结合、双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创新型师资团队。通过骨干教师培训、企业锻炼、教科研项目研究、出国培训、教学理念提升培训以及新技术培训等途径,全方位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团队成员能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应用于教学,创造性地获取、加工、传授知识;能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创新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及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的培养;能以身作则,去感染身边学生,做好学生的榜样,为学生营造自我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氛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4.校企深度融合,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外部平台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离不开企业,只有企业全程参与学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才能有效保证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满足实际岗位技能的要求,才能满足企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应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内涵建设,不断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外部的帮助,如我院通信类专业通过“嘉环订单班”、“上海联通定向委培班”、“江苏邮建班”、“江苏海讯班”等形式,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将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贯穿到培养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成立“华为技术”、“南京嘉环”、“中兴通讯”等多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技能锻炼提供了极大帮助;通过校企合作,邀请企业专家来校做通信新技术专题报告和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通信行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

5.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打造学生创新团队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遵循“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相结合、高技术与高效率相结合和个人发展与团队协作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设计,从赛项选择、能力要求、竞赛内容、教学渗透等方面,反映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工业化进程对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和综合要求,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目标定位,引导高职战线教育教学改革,大赛加强了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我院代表队在2009年、2011年和2013年三届通信类专业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均获得团体一等奖第一名的喜人成绩。一直以来,我院以各级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加强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一方面在参加国家、省、市各级竞赛过程中,培养学生采用“正式队员+预备队员”方式进行团队建设,团队中包括大二、大三学生,这样保证团队建设的延续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学校也十分重视校内职业技能竞赛的开展,扩大职业技能竞赛的受益面。近几年,我院通信类专业通过三届国赛经验的积累,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学生技能训练、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指导教师创新团队建设的有效模式,开展了“通信工程制图”、“SDH传送网开局维护”以及“基站开局配置与维护”等竞赛项目,实现了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常态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提高。还可借助职业技能大赛这个平台,通过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创新实验室等形式来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6.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和创新激励机制,增强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创新教育的考核重点应从学生储备知识的能力考核,向学生收集信息、创造性加工信息的能力考核转变,加大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注重过程性考核;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对以往的教师单一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增加小组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以及企业专家评价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的、多维度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职院校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激发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积极更新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支持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造活动,对那些确有发展前景的新创意、新设计、新产品,学校应给予奖励,并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学生创业的支持;另外,对于积极申报省级、院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学生进行指导和激励。

三、结束语

在当前建设创新型社会背景下,加强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学生、教师、社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需要提高对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性的认识,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所在学校实际做法,给出了增强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的途径及方法。

参考文献:

[1]何静.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胥群.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

[3]安江英,田慧云.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6,(1).

[4]李艳坡.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10.

[5]薛丽君.浅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统计与管理,2013,(3).

[6]韩振华,温静.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