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

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精选(九篇)

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

第1篇: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创新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力的基础,身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笔者强烈地意识到,教育创新是时代和民族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营造氛围“促”创新

罗杰斯指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前提是心理自由,心理自由的前提是心理安全,心理安全的前提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了融洽的关系,才能使师生亲密合作,营造宽松、愉快的情绪氛围,成为学生创新的内驱力。

学完了“5以内的加减法”后,笔者出了这样一道题:小明和小兰各有5个苹果,小明吃了3个,小兰吃了2个,谁剩下的苹果多?多几个?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然后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先求小明剩下的苹果的个数:5-3=2(个),再求小兰剩下的苹果的个数:5-2=3(个),因为2<3,所以小兰剩下的苹果多。小兰剩下3个苹果,小明剩下2个,3-2=1(个),小兰剩下的苹果的个数比小明多1个。

这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是这样做的。”于是我对他说:“那好,你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他站起来说道:“他们两个的苹果原来是一样多的,小兰吃的个数少,所以剩下的多,小兰比小明少吃1个,所以就比小明多剩下1个。”他一说完,笔者就建议全班学生用热烈的掌声表扬他,并奖励了他一颗智慧星。这时,他露出了灿烂的笑脸。

二、开放情境“引”创新

叶圣陶先生曾说:“儿童遇到事物发生了求知的动机,于是亲自去观察、去试验,结果他们对于这一事物得到了一些新知识,他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一个新趋向。”教师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教学应当注意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提供前人的思维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填未知加数时,笔者先出示题目:“( )+7=10,括号里的数应填几?你是怎么想的?”很快学生纷纷汇报了自己的想法。

生1:我是这样想的,3和7组成10,所以( )里应填“3”。

生2:我是这样想的,10减7等于3,所以( )里应填“3”。

生3:我是这样想的,10可以分成7和3,所以( )里应填“3”。

……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 ,笔者始终持赞许的态度。从成人的角度来看,生2的方法最简洁,但对于具体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智力结构、生活经历不同,他们的想法自然不同。正是这样一些独特的思维和方法,支持着他兴致勃勃地去学习、发现、创造。

三、质疑问难“激”创新

没有问题就没有目标,也就没有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活动。好奇心是小学生的天性。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保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要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敢于质疑,对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应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在创造的领域里是没有、没有界限的。如果不能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不能大胆地打破,就不可能有所创造。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并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鼓励求异“善”创新

第2篇: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

P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创新思维;途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在应试制度下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在解决的过程中并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对于小学教学中问题的出现及探讨应该从长计议,进行深刻的反思,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更多的人才,这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宗旨。

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不强,对于数学知识及数学思维没有一个科学理性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满足于通过记忆来做题,通过做题来提高分数的初级阶段,根本无法发挥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也无法使学生真正爱上这门课程,这是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阻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主要阻碍因素

(一)课堂教学死板,无法提高学生积极性

学生之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创新意识,主要就是因为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及课堂形式太过死板,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最终出现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烦的局面,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小学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就慢慢磨灭了,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当前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模式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我讲你听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思维束缚之中,无法从课堂讨论中来获得思维上的灵感和学习上的动力,很多时候,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仅仅以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而忽略了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小学生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表现的是非常积极的,但正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会教,所以才导致学生对小学数学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甚至发展到厌恶的程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种种困惑和阻力,使得小学数学教育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发展相对缓慢。

(二)教学方式落后,不适合小学学生的心理年龄

当前社会是多媒体时代,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教育生活,我们都留不开互联网的使用和大数据的运用,因此将互联网及多媒体思维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纵观当前很多小学数学课堂,尤其是乡村数学课堂,教师的教授方式还停留在七八十年代时期,仍然采取板书的形式,这种教学方式被运用几十年之后已经渐渐被淘汰,根本不符合当前小学生活泼好奇的心理,因此其觉得数学课堂无趣,丧失创新思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当然,很多小学多媒体技术没有运用到课堂的具体原因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一线教师往往都是资历较老的老教师,对于新事物尤其是互联网模式及多媒体技术不是非常了解,几十年的固定思维注定使得他们无法适应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思维模式的发展。因此也就无法给学生创造太多的思想发挥空间,也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当前这种情况已经给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者们敲响了警钟,只有从实际出发,真正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现阶段的发展特点,才能真正的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据可依,才能为自己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三)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填鸭式教学消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虽然我们很多学生没有树立起创新思维,究其原因,与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是分不开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教育模式有问题,尤其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填鸭式教学,仅仅将学生的成绩看作一切,根本不管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只顾模板式教学,而不顾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心理需求,这种教育模式在学习实践中已经被验证是错误的,如果不加以改革,必然会对我国小学教育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总之,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学生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从各方面思考,通过具体的实践调查来提高我们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如何培养我国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已经出现了很多的弊端和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转变填鸭式教学的教学思想,那么最终必然会影响到我国小学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提升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增强其创新意识,已经刻不容缓。

经过笔者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上述问题:

(一)丰富课堂内容,转变教学方式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的学生来说,他们最希望在数学课堂上探讨有意思的话题,越是新奇,他们越是感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者就应该抓住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从课堂内容改革入手,来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我们的教育者可以利用课本上的内容及课后讨论内容及练习题,来组织一次小组竞赛,或者小组活动,使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学生能够在竞争中进步,竞争中发展,并从竞争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另外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者还可以在课堂内容教授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来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使其探索出更多的数学奥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者在课堂知识讲解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抱残守缺,固守自己传统经验和教学模式不放,我们要积极改变自身的发展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去接受互联网模式思维的感染,并主动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具体运用,使其在教学课堂上能够通过三维模式将数学的魅力充分的展现出来,这些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往往能够起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其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意识的作用。这种教育模式与我国当前的时展也是相匹配的。

(二)改革教育制度,杜绝填鸭式教学

应试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人才选拔机制的公平,但是从长远来看对于我国人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有着很大消极影响的,尤其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来说,现阶段的小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处于成长发育期,对于知识的接受往往比较迅速,如果在这个阶段,我们能够利用良好的教育制度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引导,那么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如果在这个阶段发展过程中我们采用填鸭式教学,不顾一切的将数学知识强行灌输到学生脑子中去,那么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下降,而且也使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得到阻碍,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小学数学的思想和精髓。因此我们认为杜绝填鸭式教学,转变教育理念,转变应试教育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发展进步及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增强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的关键改革。当然在当前应试教育盛行的状态下,要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育一线教师要对教育制度进行微创新,就是在顺应当前教育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的具体转变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从而维护好小学数学教育的思想精髓。

三、总结

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在发展的^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我们必须焦点关注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解决方式来慢慢解决,在探索小学数学教学发展新道路的过程中,一定要维护好孩子的天性和个性特征,通过一系列方式方法的变革来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最终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模式与制度的整体发展和变革,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这是我们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的原则和宗旨。如果违背这一宗旨,必然会使我国当前的教育制度与当今时展相脱节,这是我们社会及教育部门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我们一线小学数学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春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2]代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王晓琴,王永松,王新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策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04:92-96.

[4]江玮.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2.

第3篇: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

随着新课改制度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新课改背景下,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寻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以初中科学教学为例,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希望对以后的初中科学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初中;科学教育;创新意识

初中科学和一般的学科不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比较高。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必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创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环境对于一个人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也应重视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1)要鼓励学生提问。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学生不敢提问,教师也不愿意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帮助学生将想象变成现实,从而让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3)采用科学趣味实验教学的方法。通过趣味实验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通过独立思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1)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方式。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学生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拓宽自己的思路,这一过程可以实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2)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采用逆向思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灵感。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首要条件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才能积极探索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可以将科学教学过程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发现科学知识的价值。或者是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等。

第4篇: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数学素质教育 创新精神 数学气质 数学活动 教学模式

数学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当前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研究课题。笔者仅就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以及数学教学与整个学校创新教育工作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同仁商榷。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数学气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前苏联研究中小学生数学能力个别差异的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数学气质是一种复杂的个人的心理形成物。”它通常表现为“力求把周围的现象数学化,总是处处注意现象的数学的侧面,注意空间的数量的关系、联结及各种函数的依存关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应是这种所谓数学气质的实质所在。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如:有这样一道辨析题,三十六口缸,九只船来装,只能装单,不能装双,问如何装。一个有数学气质的人(当然包括有一定数学经验),可立即领悟到这是把一个偶数表示成奇数个奇数之和的数学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会逐步形成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坚持性,敢于质疑问难、挑战未来的勇气。这正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的典型的个性心理特征。

2.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在数学教学中,都是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

数学教学既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数学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人的经验,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为此,应该鼓励学生摆脱那种习惯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

4.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再造性)的能力。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方面。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向“创造性”数学能力转化,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的数学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力争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具有社会意义内容的实际问题,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1.具有创造性地教和学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

创新的教学离不开教学的创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必须改变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摈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如尝试自学――探究型、引导――探索型等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进行创造性地教和学。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3.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

三、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教育体系之中

1.数学是构成学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增长率体系之中,才能构成创新教育的巨大合力,达到提高学生方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2.数学教学要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结合。

学科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根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品德,即在创新过程中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谐的团队协作精神。

3.数学教学要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

学科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使得多学科知识融汇贯通,多种能力、方法和手段的得以综合,可为创新策略的建立和丰富打下良好的基础。

4.数学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第5篇: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新意识;创新人才;途径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5-0006-02

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当今社会需要充满生机活力、有开拓精神、有先进思想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创新意识能从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努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它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创新作为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已成为21世纪高等院校办学的核心内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国家建设、民族振兴、经济发展、科技崛起和社会进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的原因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同时,大学生这个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迅速的人生阶段,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敏感度较之其他群体要高,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但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比较淡薄,主要表现有:创新活动中参与人员被动,整体上积极性不高;创新活动过多地追求形式,实质内容较少;创新活动盲目开展,缺乏对创新实质的理解;创新活动形式单一,具有模式化、公式化等特点。

第一,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阻碍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中国孩子的成长方式受父母的支配,他们按照父母的安排方式成长,其好奇心、求知欲长期处于遏制状态,造成他们缺乏创新的意识。此外,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从小在温室中成长的他们普遍具有心理素质较差、意志薄弱、承受能力不强等弱点。在这样的心理特征下,他们在挫折和困境面前,容易产生后退与放弃的情绪,他们害怕挫折,不愿意面对失败,因此甘于墨守成规,而不愿意有创新活动。另外,部分家庭在其不努力的情况下同样可以提供较好的物质条件,也造成部分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第二,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束缚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旧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导致部分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具有过分注重书本知识学习、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好坏的特点。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国内高等院校绝大部分还是采用学分制,他们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重视学生的考试结果,从而使得大学生依旧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以求获得考试高分。学生只是简单关注如何才能记忆教师上课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师授课知识的简单再现。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使得大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扮演的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造成思维模式较为固定,很难有新的观念和新的思维。

第三,受社会实用主义的影响,大学生中的功利主义色彩也很浓。在选择所学专业方面,表现为重实用轻基础;在选择所修课程方面,表现为重经济价值轻理论知识。在当今时代,部分高校大学生选择自己的专业并不是因为对这个专业感兴趣,而是因为好就业、收入高。这种功利主义的倾向,使得学生过多关注经济上的价值,而忽视文化上的进步、学术上的创新。

当然,大学生创新意识薄弱的原因远不止这些,而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认识到传统家庭与学校教育及社会因素等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造成阻碍的同时,要着力寻找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任何高校的教育都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整体,高校教育的创新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研究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问题上,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来探索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

1. 客观因素

第一,学校方面。首先,高校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有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学校方面应该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高校过分地重视高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扩大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求知欲望。通过对素质教育的强调和宣传,把对学习成绩的重视转变到对创造能力的重视,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其次,学校要多设立选修课程,减少必修课程的比例。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在感兴趣的领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既能够避免因为不感兴趣而失去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又能够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另外,学校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不轻松,在重压下的大学生较少有时间来进行创新活动。高校的教育方式应该与高中教育有所区别,高校可以通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将科研活动列入教学计划等方式来建立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保障机制。最后,学校应该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可以拨出专项基金作为奖学金,以奖励的形式鼓励进行创新活动的大学生;可以提供科研项目、科研设备、科研场所,用于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等。

第二,教师方面。教师是人类先进文化和科学思想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水平。首先,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创新品质的塑造。只有富有激情、想象丰富的教师才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而只有及时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没有热情的教学,只会使大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灵气。大学生的思想和想法日趋成熟,他们对于事物开始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如果教师不利用大学生这种优势,而只是单纯要求他们记忆书本上的知识,不去帮助他们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只会扼杀大学生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教师是否具有创新品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是衡量高校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因素。其次,教师应该具有创新教育观念,培养自我创新教育能力。教师培训的第一步,就是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尽管创新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关键,然而在很多高校的教学中,还依旧采取的是填鸭式教育。教师很少对教材及教授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出来的学生多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缺乏探究精神、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读书人”。当然,单纯从观念上创新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提高自我创新教育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上。创新源于问题的解决,不是教而得之。所以,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营造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和能力。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创造,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不断地提出问题,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因此,高校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能达到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最后,教师应该形成创新的师生观。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两个平等的主体。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才有可能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需对自己有新的角色定位,他不可以单纯地扮演教师的角色,而更多的应该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他应该使课堂气氛民主、自由、和谐、生动。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增长知识,否则,学生的创新也无从谈起。

2. 主观因素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归根结底,需要大学生不断地从自身寻找解决的途径。

首先,当代大学生应该博览群书,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只有具备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健全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知识,大学生才可能在现有的知识内容中发现新的领域,才能激发自身创新的积极性。没有知识背景支撑的创新将是盲目的、毫无意义的,同时也会是缺乏想象力的。想象是创造之母,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这需要大学生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更大的自主创新的潜力。

其次,当代大学生应富有质疑精神,培养反思能力。大学生应该不迷信书本知识,学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学会思考。当然,创新不仅仅只要思考就可以的,还需要有反思精神,而这正是目前我国大学生较为缺乏的。对于知识,部分大学生已经习惯去继承和记忆,而不是发展和创新,总认为学习就是吸收知识,把知识记到脑子里就是真正学到了东西。事实上,学知识重在“学”,“学”本身就包含了能动性,需要去思考,去超越。只有积极反思,才能在追溯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因此,大学生要创新,就必须突破自身的思维定式,努力尝试运用积极的理性思维去反思,使得思维达到一种更高的层次。

第三,当代大学生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创新兴趣。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能够使人们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兴趣能促进创造活动的成功,是促使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心理倾向。大学生应该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兴趣的方向,抓住研究重点,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而培养自我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孙章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与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

[2]王晓先.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动力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

[3]郭立场.辅导员视角: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路径[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04).

[4]许义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在校大学生科研创新意识[J].科技管理研究,1999(05).

[5]孙俊三,周赞梅.中学教育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第6篇: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

Abstract: The "popular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wo engines" for th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as one of the youth group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group of entrepreneurship.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t present, explores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elements, and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aspect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scusses the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way with multi-dimension.

关键词: 高职生;创业能力;构成要素;培养途径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ial ability;elements;training ways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256-02

0 引言

党的十后,创业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之一,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更是投身创业的一个重要群体。2015年6月,国务院教育部部署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标志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已开始将创业教育当做重点工作来抓。由于办学理念、师资结构、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各高职院校创业能力教育水平也不同,多数只片面侧重理论或实践的某个方面,没有形成系统的、可持续的创业能力培养途径。因此,如何培养高职生的创业能力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研究的重点。本文立足于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际,在大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论述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构成要素,从高校创业教育实施层面探讨多维度的创业能力培养途径。

1 创业能力构成研究

创业能力(Enterprise Competence)被概括为直接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促使创业活动顺利进行,并能够创立和发展一项或多项事业的主体心理条件①。

目前,我对创业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创业教育领域和创业管理学领域。创业教育领域主要将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总结为决策与决断能力,理财能力,营销能力,谈判能力,沟通能力,创意能力,组织能力,专业能力;创业管理学领域将创业能力概括为机会能力、运营管理能力。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也迅速开展:王维舟运用德尔菲法收集、对比、分析,归纳出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能力所具备的5个基本构成要素:学习实践力、机会把握力、挫折抵抗力、资源整合力、组织管理力;陆晓莉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将人际交往力、机会识别力、创新创造力、资源整合力、创业原动力、创业意志力、创业学习力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的主要因素;纪玉超和林海涛则通过系统化研究,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分解为为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社交能力、分析能力、做事能力的有机组成。

2 高职生创业能力内涵及构成要素

笔者在大量理论研究、专家访谈以及个案观察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际,将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内涵定义为高职院校在校生或毕业生产生自创企业的想法并能有效应对各种突况,确保创业成功的能力,将其创业能力构成要素概括为创业基本能力,创业关键能力,创业保障能力共三个维度、十大要素,如表1。

创业基本能力是创业者产生创业想法的最初原动力,是确定创业目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创业关键能力是创业者能够带领创业团队,协调各方关系,高效整合配置多种资源,审时度势地制订创业计划,使企业运作良好、步入正轨的核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业的成败;创业保障能力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与发展的能力,是企业得以巩固和壮大的保障条件。

3 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途径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形成了课堂式创业教育、实践式创业教育和综合式创业教育三种发展模式②。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表明,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教学与实践的关系,采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的创业能力培养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能力教育应走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性教学为重点,创业大赛为平台的培养之路。

3.1 理论教学是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最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作为系统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和教育的最主要教育形式,其作用不可替代,是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最重要途径。

首先,高职院校应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创业能力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依然只把创业教育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章节来讲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只是一带而过。有的虽然开设了创业课程,但是仅停留在形式上,教学效果不明显。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将创业教育,尤其是创业能力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来抓,建设一支专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其次,进一步明确教学重点,改进和优化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创业能力的教学重点应该围绕创业能力构成要素研究设置。在实际的课程体系设置中首先要从创业意识、创新意识方面入手,让学生了解创业的真实内涵,教育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决策能力、领导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在内的创业关键能力教育,以及创业保障能力培养教育,全方位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开展SYB、KAB等专项培训课程,优化创业知识结构。

最后,创新教育模式,充分整合运用校内外各类资源。高效的创业理论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更应该充分挖掘校内外各类有效资源:邀请创业专家、社会创业人士、企业优秀人才进行创业教育讲座或报告,普及创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大学科技园以及政府有关部门争取支持与合作提供便利,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业学习;充分利用学生组织,成立“创业社团”、“创业沙龙”、“创业实验室”等,引导学生向创业教育和相关活动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学生提供创业经验交流学习的平台。

3.2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途径

创业实践能为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是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途径。

一方面,学校要开展创业实训环节,把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办成创业教育示范基地,让学生通过实践深化理论。另一方面,学院应设立专门的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如创业服务中心,在为学生提供具体创业咨询和指导的同时,提供一定的创业基金,鼓励有想法的学生大胆尝试。

此外,少数高校开展了师生共同参与的专业创业活动和实体创业活动,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为学生锻炼和提高创业能力提供力宽广的舞台,应当提倡。

3.3 创业大赛是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政府各部门、大众媒体为引导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创新创业,搭建全民创新创业的热情,掀起创业的热潮,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创业大赛,效果显著。可见,通过竞赛模式可以挖掘更多的创业人才,催生优秀企业,应当作为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首先,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支持;其次,学校层面也应该探索举办各类创业大赛,严密组织,严格评选,奖励优秀,通过竞赛点燃在校学生创业热情;最后,还可通过丰富的创新创业类科研和专业竞赛活动锻炼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总之,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创业大赛将创业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既能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又能为学生将创新创业作品转化为实际生产价值提供平台。

高职生的创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高职创业教育的P键,也是创业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的创业能力教育活动要始终围绕学生创业能力的三个维度、十个要素,坚持理论教学、实践性教育和创业大赛三条途径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事业心和较高创业能力的优质创业人才。

注释:

①纪玉超,林海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解析及多维培养方式[J].教育与职业,2011.

②吕荣.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及发展创业教育相关性研究――基于对成都市温江区大学生创业园的调查[D].西南财经大学,2011.

参考文献:

[1]纪玉超,林海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解析及多维培养方式[J].教育与职业,2011.

[2]吕荣.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及发展创业教育相关性研究――基于对成都市温江区大学生创业园的调查[D].西南财经大学,2011.

第7篇: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基本途径;基本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92-05

青年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但在长期传统教育下,我国职业院校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精神以及基本的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也较为低下,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缺乏、效率不高是导致这一状态的重要因素。探讨和把握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基本途径与基本方法,有助于务实创新地做好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培训。笔者拟就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基本途径与基本方法作粗浅探讨,以就正于大家。

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基本途径

综观许多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职业院校和有关培训机构的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基本途径大致有以下六种。

(一)开展创业教育,培植创业理念

实施和开展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培植职业院校学生创业理念,是开展和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我国高校应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重要选择之一。

加强创业思想教育,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培植创业理念 高校对职业院校学生加强创业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培植创业理念,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和加强。为此,可以精心策划与组织入学教育,在入学教育中及早渗透创业教育;可以悉心组织和开展院系教育,在院系教育中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可以热心开展和实施班级教育,在班级教育中积极贯彻创业教育;可以真心开展和加强个别教育,在个别教育中密切注意创业教育。总之,职业院校党政领导班子、中层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要高度重视、始终关注和切实加强创业思想教育,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培养创业意识、培植创业理念、培育创业精神。

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培植创业理念 职业院校引导和帮助学生培植创业理念,应当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为此,可以在五个环节上着力:一是建立适应创新型人才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机制,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二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报刊、板报、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学生积极创业的典型事迹;三是积极开展与创业有关的文化活动,如组织开展创业讲座、创业论坛、演讲、创业计划竞赛、模拟企业管理和创业等活动;四是创办学生创业社团,并通过创业社团推广促进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兴趣,充实学生的创业知识,增强学生的创业技能;五是建立职业院校创业中心和创业教育研究会等从事创业教育研究的专门机构,使创业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开展创业主题活动,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培植创业理念 职业院校引导和帮助学生培植创业理念,还应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主题活动。可以结合专业特点,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或创业教育专家,面向学生举办创业学术讲座;组织学生到相关创业型企业进行专题考察学习或调查研究;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大赛”和“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科研和科技活动;引导和指导学生大胆创新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等。

(二)开设创业课程,开启创业心智

开设创业培训课程,加强创业教育教学,开启和培育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心智,是开展和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一种基本途径,也是我国职业院校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体系、教育教学机制的一种必然选择。

职业院校应当将学生创业培训课程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质量工程之中,构建与创业培训相适应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切实做好创业教育培训课程开发和教学组织工作,探索和推行“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创业培训新模式。为此,至少可以从两方面着力。

构建与创业培训价值取向相一致的通识教育和宽口径专业教育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更合理地分配必修课、必选课和任选课的比重,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在课程内容上,既突出专业教育,又兼顾文理渗透,加强文科学生的理科素质教育和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要求文科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理科课程,理科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文科课程。同时,注重专业学科与其他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可以对所有学生开设创业法律类课程以及“公司创建”、“企业家成长”之类的课程。

设置各年级的全程化创业培训课程 面向职业院校一年级学生,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面向二年级学生,可开设结合科技创新和创业计划大赛举办的专题讲座和创业体验,指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面向三年级学生,可开设创业项目团队系列培训课程,如SYB培训和GYB培训等课程,详细介绍创业过程中各环节的方法和知识,更明确地引导、更有力地帮助学生创办自己的企业。

(三)拓宽创业背景,拓展创业积累

锐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指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拓宽创业知识背景,拓展创业知识积累,是开展和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机制的一种重要选择。

职业院校及其广大教师应当着眼于学生培养创业能力、谋求创业发展的迫切需要,锐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指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培养创业需要的六种意识,即风险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获得创业需要的三类知识,即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

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培训的教学内容应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创业人格教育。主要包括对职业院校学生创业信念、敬业精神和道德情操的教育及积极进取和敢为人先情怀的培育,这是创业成功的首要保证。因为“厚德”方能“载物”,只有将以“诚信”为核心的创业道德内化为自觉行为,才能成功创业。二是与创办企业或公司有关的法律、财政和金融知识,如宪法的有关内容、合同法、专利技术、公司法、知识产权法、对外贸易法律法规、税法等。三是与企业或公司运作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如创业策划、筹资融资、资金运作、资产管理、成本核算与控制、市场分析、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产品售后服务等。四是管理学知识,如企业或公司管理过程中的决策、领导、组织、控制以及质量检测与保障体系等。

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培训的教学方法应当坚持“系统性创业教育培训与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可以通过创业选修课和创业培训班等形式进行系统性创业教育培训,可以通过意向引导、模拟实验和社会实践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等等。

(四)集聚创业培训,增强创业动力

选择和利用特定的创业培训基地,对职业院校学生集中性组织、集聚性实施创业培训,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动力,是当前职业院校、有关培训机构、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和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一种常见途径。

近年来,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其创业培训基地,面向部分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分别组织开展的SYB培训和GYB培训,就是对“集聚创业培训,增强创业动力”的大学生创业培训基本途径的积极运用。所谓SYB培训,是以讲授、小组讨论、团队训练、网上沙盘等形式完整呈现创业过程,通过集聚培训,使职业院校学生在短时间内强化市场开拓意识和基本的经营管理能力的一种创业培训途径。所谓GYB培训,则是侧重帮助职业院校学生确定是否具备创办企业的素质和能力,使之产生创办企业的想法,选择最适合个人情况的企业,进而训练创业素质,激发创业热情,增强创业动力的一种创业培训途径。

岳阳电大作为岳阳市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为岳阳市高校学生和毕业生,尤其是职业院校学生举办的创业集聚培训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一批学生在参加SYB培训和GYB培训后开始自主创业,其中有部分学生自主创业获得了较大成功。

(五)加强创业实训,培养创业技能

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实践是关键。只有把创业培训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项目实训等进行实践锻炼,才能使学生的创业技能真正得到提高。因此,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实训,培养和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技能,是高校与有关培训机构搞好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工作的一种基本途径。为此,职业院校与有关培训机构应当从两方面做出努力。

一方面,创业培训机构应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和毕业生参与职业化、创业性的项目实训。这种项目实训可使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或即将毕业前对运作一个企业或一个公司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增强职业院校学生自主的创业能力,积累创业经验,以创业带动就业;也可使职业院校学生明白创业的艰辛,促使他们更好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为以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岳阳市创立的汴河街大学生创业实训项目组织大学生主要从事商贸经营和公司化模拟实训,实训期一年。所有具有创业愿望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不受户口限制)都可报名参加。创业的学员可享受多重优惠政策:凡入驻创业基地的实训学员均由创业基地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企业家免费进行创业指导,并免费提供经营场地和工作室(模拟公司),办理独立工商执照,减免相关税费。同时,实训学员可按灵活就业人员身份享受3年社会保险补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可免收2年保存人事关系档案的费用和各项服务费用。这一项目实训取得了良好的实效,从2010年4月正式启动以来,先后有五百多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地创业,参加项目实训,其中相当部分是职业院校学生,有不少学生在一年的项目实训结束后,成功迈上了自主创业之路。

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当建设好利用好学生自主创业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做到教与学结合、教学与实践结合,稳步提高创业教育培训的质量。一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尽可能增加学生在校内参加各种科技活动、创业实践活动的空间;二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拓展职业院校学生自主创业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如可通过校企共建的形式,建立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基地园区,开辟校园创业实训基地,组织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鲜活的创业实践等;三要增加学生实验和实践的时间,真正使创业培训做到教与学结合、教学与实践结合,有效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六)调控创业心态,积聚创业能量

创业往往存在一定的风险,创业是富有挑战性的事业。职业院校学生创业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是否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熟练的创业技能和较强的管理能力,而且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能力,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说,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是职业院校学生成功创业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心理辅导,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调控创业心态,积聚创业能量,也是职业院校与有关培训机构开展和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一种基本途径。

为此,高校与有关培训机构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举办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心理讲座,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对创业项目进行全面、理性的分析,立足自身条件,扎扎实实从基础做起,而不能仅凭感性认识,就盲目投身创业大军,更不可眼高手低,期望一蹴而就,要强化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风险意识,不要一旦创业失败就心灰意冷,而要有战胜困难的积极心理准备。二是随时关注参与创业的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动态,切实掌握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状态的有关信息。三是设立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心理咨询室,及时加强对尝试创业的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维护和保障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

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基本方法

总结许多地方政府有关部门、高校和有关培训机构的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基本方法大致有如下八种。

(一)课堂培训法

课堂培训法是指职业院校及其教师整合和利用校本资源和社会资源,或开设专门课程,或举办专题讲座,或开设相关课程,或进行渗透教学等,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创业培训的方法。

运用课堂培训法要注意四点:一要精心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开设好专门课程,进行比较系统的创业知识传授,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初步的创业培训,以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培植创业理念、培养创业素质;二要精心策划协调,邀请或安排创业成功人士以及创业学、创新学、创造学、成功学等领域的专家,举办专题报告或专题学术讲座,进行“现身说法”和“饱和灌输”,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专题性创业培训,以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效仿创业典型、学习创业理论、增强创业意识;三要引导和鼓励相关教师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创业培训,开设好法律法规、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人际沟通等相关课程,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相关性创业培训,以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掌握创业需要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四要倡导和推动广大教师增强参与、支持创业培训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其他公共课、通识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中,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渗透性创业培训,以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培植创业理念、开发创业思维。

(二)活动培训法

活动培训法是指职业院校及其管理者、教育者和教师整合和利用各类资源,组织、鼓励、支持学生开展或参与相关活动,对学生进行间接性创业培训的方法。

运用活动培训法要注意四点:一要精心选择活动载体与活动形式,或定期组织“创业沙龙”,或举办“企业家论坛”、“创业论坛”,或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考察学习,或组织学生参加“设计大赛”和“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二要精心安排活动内容与活动环节,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活动载体或活动形式,都要紧扣“创业培训”、“创新培训”这样的主题,精心安排活动内容与活动环节;三要认真做好活动开展与创业培训结合的文章,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结合实施创业培训,寓创业培训于活动开展过程中;四要充分调动职业院校学生参与活动、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切实提高活动培训的成效,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创业素质逐步提高。

(三)拓展培训法

拓展培训法是指职业院校和有关培训机构着眼于职业院校学生未来创业的需要,整合和利用校内外资源,组织职业院校学生开展或参加诸如“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培训”、“人生成功管理培训”、“企业管理培训”、“实用写作培训”、“意志力培训”、“领导力培训”之类与创业活动密切相关的培训,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拓展性创业培训的方法。

运用拓展培训法要注意三点:一要切合特定地方、特定职业院校、特定专业、特定群体的学生的客观实际,精心策划拓展培训的具体项目,或单个拓展培训项目,或多个拓展培训项目;二要根据特定地方、特定高校、特定专业、特定群体的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需求,扎实开展特定的拓展培训,或“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培训”,或“人生成功管理培训”,或“企业管理培训”,或“实用写作培训”,或“意志力培训”,或“领导力培训”;三要满足特定地方、特定职业院校、特定专业、特定群体的学生的创业需要,圆满完成特定的拓展培训,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培训”、“人生成功管理培训”、“企业管理培训”、“实用写作培训”、“意志力培训”、“领导力培训”等的有效开展,着力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四)职业培训法

职业培训法是指特定的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机构(包括依托某所高校建立的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机构,依托于其他部门设置或独立设置的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机构),面向一校或多校职业院校学生,策划、举办、实施职业化的集成性的创业培训,帮助职业院校学生获得相关证书的培训方法。

运用职业培训法要注意三点:一是培训主体要认真履行职能职责,无论是依托某所高校建立的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机构,还是依托于其他部门设置或独立设置的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机构,都要认真履行组织职业院校学生实施职业化创业培训的职能职责;二是培训师资要无愧委托、倾心投入、切实负责,对特定的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务实、创新、有效的职业化创业培训;三是受训学员要积极参训、密切配合、刻苦用功,确保个人在职业化创业培训中取得实效,获得长进。

(五)职场培训法

职场培训法是指特定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组织、指导和帮助特定的职业院校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进入特定的企业、事业、中介组织等职业场所,进行职业实践锻炼,以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培养创业素质、提高创业能力的培训方法。

职场培训法是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方法中直接接触创业实践的培训方法,对职业院校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能够产生直接的积极的作用。

(六)自我培训法

自我培训法是指有志于自主创业的职业院校学生通过有目标、有安排、有步骤、有力度的具体规划,加强对创业理论、创业政策、创业方法、创业经验、创业案例等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培训,以强化创业意识、扩展创业知识、开发创业思维、培养创业素质、明确创业方向、做好创业准备的培训方法。

自我培训法是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方法中最能适合个人兴趣爱好、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个性发展的培训方法,对职业院校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往往能够产生内驱力和长效作用。

(七)实习培训法

实习培训法是指特定的高校和培训机构组织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创业实习活动,或者通过运行网络仿真的创业软件,营造真实的商业竞争环境,让职业院校学生了解、感受和体验企业的运作模式,从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培养创业素质、提高创业能力的培训方法。

运用实习培训法,有助于职业院校学生在学做结合、产学结合、虚实结合的环境中参加创业培训、接受创业指导,有助于职业院校学生激发创业兴趣、培养创业素质、提高创业能力。

(八)实践培训法

实践培训法是指特定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对职业院校学生寓创业培训于创业实践中,让职业院校学生在初步的创业实践中学习创业知识、掌握创业本领、品尝创业果实、走上创业道路的培训方法。

运用实践培训法,常常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四试”(试办公司、试申请专利、试办著作权登记、试办商标申请)活动,以组织学生举办创意项目活动、创建电子商务网站、谋划书刊出版、进行校园等形式进行。

参考文献:

[1]赵永泰.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与路径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郭志文,李斌成.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刘建佳.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

[4]王祚桥,周培松,等.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

[5]曹殊.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与职业院校学生创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

[6]周六春.开展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8).

[7]龚秀敏.谈谈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0).

第8篇: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

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应重视创新,在管理机制上与育人环境上应有利于创新。高校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在教育观念上需要彻底转变。创新型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所应有的素质之外,还要具有创造性的教育理念、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教学艺术及管理艺术等,从源头上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证。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知识,并且具有个性的青年。在教学手段上,应尽可能多地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并提倡学生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方法,需要随着学科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尽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开放式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磨炼意志,培养综合素质。着重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老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相结合,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创新项目申报及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

(一)创新项目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了鼓励学生创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不同的学校设置了不同类型的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如“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本科生自制研发项目”、“本科生课余研究项目”等。郑州大学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搭建了很好的创新平台,设置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这些项目的设置为本科生提供了科研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使学生有机会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培养科研兴趣,增加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就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而言,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非常重视,学生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就开始申请“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创新项目实施,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将枯燥的课本知识升华为生动的实战经验,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是培养生命科学大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

教师的研究课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学科的交叉,需要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多种实验方法、手段,并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或前瞻性。让对生命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为学生提供了解相关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和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在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鼓励进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和有科研项目的教师联系,在老师的带领下使学生尽早得到科研训练。由于动员工作做得好,学生也认识到尽早进入实验室的重要性,他们通过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不仅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也明显增强了,并开阔了视野。从教师的研究课题中,学生学到更多的学科前沿知识,学会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并得到较好的科研训练及创新能力培养。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参加创新大赛并建立奖励机制

(一)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大赛促创新能力

组织各种级别的科技创新竞赛加强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郑州大学积极组建科技竞赛管理系统、建立科技竞赛平台,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指导思想,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大赛,如“国家大学科技园杯”科技创新大赛、“创新之星”评选大赛、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河南高校创业大赛等活动。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到组织参加各级创新大赛,多方位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奖励机制,激励学生创新

许多高校为了激励大学生创新,制订了奖励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后,按照有关规定学校再给予奖励。项目组成员公开发表与项目相关的学术论文并注明由学校创新项目资助的也给予一定的奖金奖励。奖金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显示了学校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四、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

(一)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形成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虽然,各个高校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了教学改革,合理定位了教学计划中各教学单元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与作用,从而使实践、综合能力的提升成为与理论课程的有机衔接,并强调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还需要学校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联盟,以校企合作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密切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此外,校企联合能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的目的。郑州大学一直在大力创办校企合作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与省内外多家企业、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并建立了各种类型与规模的大学生创新基地,为学生参与生命科学领域的实践锻炼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9篇: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实践与创新能力 现状 培养途径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是贯彻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担负着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重大责任[1]。我国高校传统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析、轻综合,重个体、轻协作,重传统、轻创新的问题,然而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造创新能力等,对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如何尽快形成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相适应的新体制和新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重点。

1.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与意义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是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体现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方向和发展趋势,对我国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

新时期,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推进科学技术文化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书记提出“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加紧建设一只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首先要从教育抓起,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2],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围绕如何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对高等学校提出历史性要求。

(2)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知识经济对科技进步和创新型人才具有极强的依赖性,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日益凸显。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创新。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创新的任务更艰巨、更迫切。我国基础教育的欠缺导致在校大学生知识学习能力较强,而实践与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因此,各高校有必要加大力度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以“挑战杯”、创业大赛等为标志的一系列科技创新竞赛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需要各级相关部门和各高校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

(3)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人才招聘已经成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虽然对文凭和学历有一定要求,但更为看重的是应聘者的特殊才能和实践创新能力,更加青睐科研成果和工作业绩突出,或者有过工作经历的应聘者。而我国高校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毕业生拥有高文凭而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在人才市场上遭遇尴尬。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由2000年的107万剧增至2010年的630万人,而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仅达到70%。对大学生进行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提高大学生工作能力。人才市场的反馈信息显示,在校参加过“挑战杯”或创业大赛的大学生求职成功率和薪金水平明显高于一般本科毕业生[3]。

2.我国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探索及实践现状

我国关于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的切入点,主要集中于剖析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与局限性,关注如何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等方面。同时,在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方面,还要关注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如何正确合理运用传统的讲授法,避免注入式的教学,等等。总的说来,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学研究和实践相当重视实际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感知―理解―深化”的三阶段教学理念,并致力于实践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的构建。如北京大学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制定“元培计划”,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育改革方针,加强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上海同济大学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出了KAP模式,即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人格(Personality)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武汉大学以“三创教育”(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为理念,以“充实内涵、重点突破、改革创新、超常发展”为指导思想,积极进行学科优化重组,实行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多元化培养模式[4]。

从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来看,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可分为四类:一是开设专门的创造类课程,从创造学、心理学等角度使学生了解创新,发掘学生的创造与创新意识,如部分院校开设了创造性思维、创造发明技法等课程;二是将学生创新品质培养渗透到常规教学过程中,如上海交通大学的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实验性教学、湖南大学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创新设计等;三是设立多种单科和跨学科竞赛,如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创业大赛、“挑战杯”科技竞赛等;四是有组织、有计划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如浙江大学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其形式和途径多样,但除学科竞赛有一定规模外,其它各种形式和途径的实践活动大多是在个别高校甚至院系等小范围内进行,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并且,培养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具体的教学改革和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对于具体理论和技能的导入还较多地停留在注释、说明性阶段。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进程。

(1)以知识传播为目的的目标体系导致学生实践与创新意识淡化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根本目标,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在传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长期实行的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链式结构”模式,以学科本位设计为主线进行刚性设置,以特定专业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对专业知识的纵向关系考虑较多,而对各类课程构成的横向关系考虑较少,这种“链式结构”模式学科之间缺乏适度的交叉及合理的整合,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学习条件的能力匮乏。另外,由于大部分学生忽视与同学的交流协作及与教师的沟通,缺乏创造性思维,即使有创新意识和灵感,也会转瞬即逝。硬性的课程设置和沟通的贫乏阻碍了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甚至遏制其创新动机。

(2)以理论阐述和推导为主导的过程体系导致学生创新实践环节薄弱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国高校传统教学活动主要采用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迅速而有效地掌握文化知识,因而知识传播效率较高。但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知识学习是注入式的,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往往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低下,学生主动性弱化,只会求同思维,不善于独立思考,不敢怀疑,分析、判断能力差,缺乏创新所必不可少的思维能力[5]。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我国高校的硬件建设(如实验设备、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等)发展迅速,但实践性教学环节却呈弱化状态。第一,在教学中缺乏与实际问题结合的创新实践环节,实践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第二,实践课时数偏少,并且教师在实验课上多是以书本知识为本,以传授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主,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创新性思维被遏制;第三,实践教学内容单一,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第四,尚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许多实践性环节收效甚微。

(3)以标准化、唯一性为特征的评价体系导致学生创新期望淡化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对人才的评判标准是标准化的、唯一性的。严格的格式化考试制度是评定人才的标准,并且现行考试制度并不是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设计,更多的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考试的目的仅仅在于“文凭”。以考试合格为评价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提升了学生的应试技巧和能力,但却明显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淡化了学生的创新期望。另外,不同类型的高校均用同一个指标进行评估(单项评估或专业评估都是围绕唯一指标来制定指标体系),指标的唯一性导致人才培养内容和过程的趋同,丧失了各学校各专业应有的个性和特色,制约了教师和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发挥与持续发展。

3.现代教育理论演进的启示与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自1919年陶行知先生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把学的方法提到重要位置开始,一些先进国家把教学法研究不断推向现代化水平。如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三中心”论,比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等就是典型,但其根本缺陷在于忽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忽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根据操作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理论设计了程序教学法,维果斯基研究并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还有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以及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理论等,集中反映了现展教学观代替传统知识教学观的思想。总的来说,现代教育理论是由教学本体论、教学认知论和教学研究方法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基本导向是研究教与学的关系,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对生产实践活动的感性认识,强化专业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全面推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理论与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主导趋势。培养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必须对培养现状有正确的认识,客观评价当前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针对现阶段高校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存在的不足,借鉴国外成功模式的经验,探索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新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在教育理念更新、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和合理的激励机制建设等多方面做出不懈努力,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人际交往技能和社会责任感。

(1)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问题意识,以及批判意识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勇于挑战旧的知识体系和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由两部分构成[6]:第一,在校期间依照学校规定完成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学业要求,进行综合实验和技能训练等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拓展认知领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能力等;第二,在校期间借助学校条件或自己与同学合作创造的条件,向社会生产、生活领域拓展过程中所获得和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诸如学生参与改造自然或变革社会的社会实践性活动,同社会主体(工人、农民、军人、教师、企业家、科学家,以及其他阶层群体)直面接触、通力合作完成某项任务过程中所获得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人际交往技能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相互交流与作用而形成的彼此之间的直接心理联系。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殊产物,是大学生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正确处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个人与集体等错综复杂的关系的能力和对外界知识吸收和转化的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有力保障,是大学生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关键途径,是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大学生未来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然而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在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得以学习、锻炼和提高。

(4)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动力之源。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严格,对人才的社会责任意识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只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需要对社会需求的体察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与实践,更需要勇担重任的社会责任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会使大学生更加自觉地寻找社会需求与自身所从事专业、事业的结合点,对社会的关注和观察更加敏锐,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4.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我国高校应转变思想,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发展需要,构建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体系。

(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高校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人才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学生观,将学生作为具有丰富个性和创新潜能的主体,而不是消极的管理对象和知识灌输的“容器”。高校需改变以往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尤其是适合于自身的自学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侧重于促进大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发展。

(2)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突破口,改革的目的正是强化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力度。

首先要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调整、改造、重组现有专业,扩充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增强专业适应性;压缩传统学科内容,开设新型的综合化课程和高新技术基础课程,重视通识教育,实行学科交叉,尤其是文理科的相互渗透,科学与人文相互结合[7]。

其次要改革课程体系,实现“认同性”课程向“创造性”课程的转变,将学生的学习由感知、记忆的层次上升到想象、思维的高度。教师应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提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另外,需要真正实现课程选修制,减少必修课数量,增加选修课数量,纠正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消除学生选课时“哪门课程容易拿到学分就选择哪门课”的现象。

最后要改进教学方法,变“输入式”为“启发式”,变“一言堂”为“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讨论等多种形式,主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以及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权威性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阅读、思考和提问,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辩论能力等实践能力,使得大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此外,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能够深刻掌握所学知识,又能够培养其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加强实践环节和实验教学

加强大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有利于促进科学知识型人才向科学知识使用技能型人才的转变。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高校应解放思想,与产业联合,建设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具备优良“软、硬件”的开放性实验室。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对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举措。此外,在实验教学方面,要求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设计实验、专题实验四个层次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将一部分实验改成自选的研究型、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选题目、自定方案、独立完成[8],较为直接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以大学生主动、自愿进行尝试型实验为主,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与创新的同时,还要对学生实验过程质量和实验结果质量作出及时、客观和公正的考核评价。

(4)构建科学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

实践与创新能力评价机制必须以“实践与创新”为基本价值取向,评价指导思想、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等都要围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以调整和修正,变革以往仅以学习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单一的总结性评价方式,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切实关注大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新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以大学生为评价主体,是学生认识自己和教育自己的一种途径,是高校教师改进教学、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有效反馈。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人格特征,具有个体差异性,所以评价目标和评价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高校应根据不同课程对实践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利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大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为主要评价标准。

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还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要求采取多种具体而有效的措施鼓励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激发创新欲望,挖掘创新潜能。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立足于实际,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创业大赛、设计大赛、撰写学术创新论文等创新活动,带领学生进行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设立创新奖学金和创新学分,对有创新能力并取得创新成果的大学生进行表彰和适当的物质奖励,同时作为推荐免试研究生的优先考虑因素[9],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期望。

参考文献:

[1]黄志广,刘效敏.试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J].教育与现代化,2007.12.

[2].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R],2006.6.

[3]王沛,季长虹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3,(6).

[4]肖丽君,胡和平.国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趋势[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64-66.

[5]朱斌,陈呈频,何兴.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6,(1):16-18.

[6]于博瀛.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7,VOL27,(7).

[7]杨晓,陈朝晖.国内外高校管理类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若干启迪[J].文教资料,2009,9(中旬刊).

[8]邓志军,于睿.试论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3):269-27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