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的校本课程范文

学校的校本课程精选(九篇)

学校的校本课程

第1篇:学校的校本课程范文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校本课程建设对于学校发展的战略意义。我认为,学校建设的灵魂是文化建设,而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校本课程文化则是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课程不仅传递着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我们要把校本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文化提炼和加工的过程。同时,新课改要求学校发展进一步彰显办学特色,而校本课程则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校特色的一张亮丽名片。

其次,我们要明确校本课程建设的具体策略,将校本课程建设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我认为,校本课程建设应采取以下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整体规划策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校本课程属于一个宏观课题,要调动学校多方面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进行整体规划,特别是校本课程建设规划方案,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精心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将校本课程建设作为学校的宏观课题进行专项研究,以保证校本课程进行有序的理论研究、课程开发和动态管理以及实施评价。

二、目标定位策略

校本课程建设,从形式上看是“以校为本”,而隐藏背后的哲学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因此,校本课程建设的立足点应是关注“人”的生活,关注师生的发展。校本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尊重和满足每个孩子的发展需要,尊重和满足每个教师的发展需要。这是校本课程生命力的根本保证。从某一门具体课程的设置而言,必须明确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人文精神,还是培育科学素养;是突出地方特色,还是彰显时代特征;是学科知识扩展,还是思维能力训练。

三、制度保障策略

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存在的问题往往是:课程意识淡薄、课程理论水平偏低、缺乏合作精神、缺少动力等。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除培养教师的责任感与合作精神外,最根本的是建立和健全校本课程建设的规章制度,变“人治”为“法治”,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其实,这也是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与传承。从具体的操作而言,应建立校本课程三级负责制,即:教务处和科研处负责校本课程的建设管理、规划审定、监督检查和考核验收等工作;年级组和教研组全面负责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的制订工作并组织实施(包括教学设备、师资结构、教学组织等工作的落实);备课组和课程责任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直接负责人,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坚实主体。另外,要设立校本课程建设专项基金,拨专款于课程的基本建设,主要用于重点课程必需的资料费、学术活动费和评审费。

四、专家引领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有新的思想、信念、热情和能力,需要教师有深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课程开发的能力。而现实情况是,许多中学教师对校本课程建设感到力不从心,不知所措,从而拒绝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针对这一问题,除加强校本培训外,可采用专家引领的策略,即向高等院校“借脑”,聘请专家学者指导本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甚至请专家学者直接走进中学课堂,讲授校本课程,例如,可聘请大学教授作为校本课程主讲教师,开设现代传媒、播音主持、舞蹈艺术、美术设计等课程,来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名师示范策略

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变革的主体,是校本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师对已有课程的领会与实施,也取决于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教师群策群力,相互学习,共同分享资料与灵感,发挥教师集体的合力。但是,教师集体合力的形成,需要“引头雁”,需要学科带头人。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本校名师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六、过程优化策略

课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不断变化的教学事件,是“活”的课程。根据后现代课程观,校本课程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与轨迹。我们不能只盯住校本课程建设的最终结果,或只看是否编写了校本教材。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校本教材,但校本教材不是校本课程建设的目的。从中学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不是所有的校本课程都需要编写出校本教材。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实际上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是学校文化形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的过程。我们要在保证各教学模块教学秩序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校本课程的研讨、观摩活动,鼓励教师发展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

七、行动研究策略

行动研究既是教师进行课程研究的重要方式,也是校本课程建设的策略。行动研究是一种旨在改变行动的研究,它的核心是“反思”。校本课程建设,可以借鉴行动研究法,以实现在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人的发展。虽然行动研究的主要成果是行动的改进,但教师行为改进过程中的一些轨迹性资料及成果的物化将为校本课程建设奠定基础。所以,这种校本课程,不是编写出来的课程,而是做出来的。

八、分步推广策略

校本课程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采取“滚雪球”式的策略,将校本课程建设的成果分步推广。我们要基于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有利的教育资源,选好校本课程建设的突破口,一旦校本课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就应及时总结经验,扩大宣传,推广应用,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校本课程建设中来。这样,注重积累,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九、多元评价策略

多元评价是一种多元的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在内的一种动态评价。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都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就教师而言,校本课程建设中的评价应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目的,而不是简单地对教师的工作划分等级和评定优劣。就学生而言,学习校本课程的评价应以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宗旨,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作为考试考核目标。

第2篇:学校的校本课程范文

前期:解读教育理念 建设校本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者选用适当的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在解决课程统一性与基础性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校本课程则能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校长作为课程实施的领导者,在实施课程领导时,除了应该对国家三级课程体系有系统的思考和整体把握外,还必须准确理解当前课改的理念、类型、目标及其内容,并能与本校实际相整合,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课程推进策略及课程管理制度,特别是要与教师一道,对校本教材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积极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构建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团队,但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工程师”。教师在校长的带领下,在不断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学校文化,所在位置,所处社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学生的家庭背景等)进行分析,包括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组织内容、决定实施、选择评价方式等。例如:偏僻农村学校不能赶时髦,将三维动画设计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厦门鼓浪屿小学把钢琴作为校本课程不仅不会让人觉得奢侈,还会感到这样才与鼓浪屿作为钢琴之岛的称号相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实现校本课程的载体——校本教材,一定是教师团队完成或教师与专家合作完成的,只有这样,才真正具有在探究中推进课改的实际意义。玉山县被称为江西省的“博士县”,笔者任职学校被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墓(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明城墙、清代考棚环抱,文化底蕴相当深厚。于是,我们将“吟诵国学经典”作为校本课程,聘请省市教研室的资深小语教研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指导教师,带领学校骨干语文老师依据心理学原理,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编写出适合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校本教材系列:一年级《绿色童谣伴我行》,二年级《古诗任我吟》,三年级《读成语,诵经典》,四年级《亲近名人,聆听名言》,五年级《做少年君子之宋词诵读》,六年级《传承国学经典之论语诵读》。这反映了校长对国家三级课程的准确把握与整合,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学生的喜爱、家长的欢迎。

中期:把握课程本质,实施校本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是学习者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经验和身心健全发展的全部教育性活动。而校本课程是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因此,课程是一个具体化的实践过程。从微观来说,它与学生、教师、家长紧密相关。这就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实施不是学校和教师简单执行课改方案的过程,而是一个统一理念、理解标准、互动调适、主动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研究性实践的过程。

基于以上理解,笔者认为校长要全程关注课程的实施。首先,要让教师明白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并以骨干教师作为相关课程的年级负责人,带领全校教师全程参与,从而促进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真实性。其次,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对教师进行培训,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后或过程中,写自己承担课程的《课程纲要》。第三,建立校级领导听课制度,校长更要进课堂了解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把握全校教师的教学状况,防止把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兴趣活动课混淆起来的情况发生。在校本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中,校长都要率先垂范,并亲自参加到各个活动中,这样才能对课程领导有真正的发言权。

课程的实施,是全程整合的核心环节,也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具体体现。《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执行力,都会保障校长课程领导力得到有效落实,促进课程高效实施。

后期:破解教学困惑,推进课程发展

第3篇:学校的校本课程范文

1. 开发化学校本课程,可以超越狭隘的课程内容,让师生的生活经验进入化学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

2. 开发化学校本课程,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客体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探究和意义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开发化学校本课程,可以开阔化学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化学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教育理念的改变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加涅的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复合。教师首先通过用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的应用价值结合起来。通过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使学生转变为一个“自主学习的人”,以致可以使学生自己激发学习动力。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发展个人的主动性、独创性和责任感,教育培养出的人应该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

通过对上述教育思想的分析,校本课程能为学生提供主动性与自主性的充分发展。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体现了:(1)“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2)“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3)教育公平的理念。(4)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三、新课程下的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1. 强调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化学校本课程要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使所编著教材真正满足本校学生的需要,提高教材的适用性。国家课程注重基础性和统一性,校本课程则关注独特性和差异性。它强调校本课程的实施,应以有效协助学生“实现自我”为目标。同时讲究课程的乐趣化,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实践表明:校本课程的呈现若能做到生动活泼而有趣,让学生有“寓教于乐”的感觉而乐于学习,更有利于学习的顺利进行。否则,尽管校本课程编订有实用价值,但过于生涩艰深,则不易引起学习动机,难以达到校本课程的预期目标。

2. 化学校本课程应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化学校本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这是近年来课程发展的另一主调。随着社会的变迁,信息爆炸及知识技术的迅速推陈出新,学生在学校除了学得基本知识外,更需要有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各种生活挑战及工作所需的能力。

3. 注重化学校本课程的整合化。课程的整合化是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课程发展的又一趋势。它要求每一阶段的学校或每一年级的教育课程一贯性的纵的配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或衔接上的不良,也要求同一阶段同年级各科课程内容的横的联系,使课程的架构周期完整,对内容难易多寡相称合理,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能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同时,随着文、理科相互渗透日益深入,边缘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也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整合,注重通才教育,使学生具备文理科知识学习的基本能力。此外,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也在整合之列,提倡两者要相互兼顾,不能偏废。因为正式课程或显性课程虽是可预期的计划性学习,但是,若能兼顾没有预期而却能产生深远影响的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的学习,则教育效果将会更好。

4. 实行化学校本课程的弹性化。所谓课程的弹性化是针对以往课程的单一化与僵化的缺失而提出来的。它主张课程的实施要留有伸缩余地,使教师和学生有自主教与学的机会。事实上,以一种僵化刻板的课程实施于所有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身上,是不科学的,同时也是行不通的,这有违教育原理。因此,“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是今天进行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则。

四、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1.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培训与观摩。(1)组织。成立由分管教学校长统帅、化学教研室为主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落实专人负责,职责分明,建立起强有力的组织体系。

(2)培训。在开展学科通识培训、确立起新的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开展校本课程专题培训活动。由化学教研室和教师发展处落实校本课程开发的业务培训。

(3)观摩。每学期要组织化学备课组内交流、化学教研究室内研讨、校级观摩、校际现场公开等活动,使培训与开发有机结合,通过反复的实践、观摩、研讨,提升开发能力。

2.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步骤。(1)分析学生的需求。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涉及到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心理需求。知识需求,是指学生对知识本身及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等的需求;心理需求,是指学生健全心智、培养人格的内在愿望。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有利于“因材开发”。其次,还应当分析社会需求,审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既满足学生需求,又有利于社会发展——这样的课程,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2)评估课程资源。只有对化学校本课程资源进行准确评估,才能决定开发的方式与程度。教师和学生是资源开发的重点,也是资源评估的重点。对教师的评估,通常研究教师的教学特长,能力范围等。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估包括现实学习能力和潜在学习能力。现实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已达到的学习能力现状,是学生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潜在学习能力,是指通过课程更新,学生可能达到的能力状况,是学生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

(3)选择化学校本课程命题方向。了解相关化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前沿命题,是化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所在,了解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景、具体要求是师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积淀、兴趣爱好、选择或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方向的基础,因此科学的选择命题方向是化学校本课程实施的最终方向。

(4)制定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方案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①对课程内容的界定;②课程资源开发的背景;③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④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⑤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⑥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和步骤。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机制

1. 校本课程开发的行为研究模式。在实践中要抓问题,及时反馈,调整开发方向、内容、形式等,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反思意识和调节行动能力,并以解决问题、取得成效为最终目标的教科研模式来推动校本课程开发取得良好的成效。

2.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求作风务实求真。由于校本课程的内容大多不同于学科教学,所以要求着眼于人的发展,回归教育的本质意义,否则就会违背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第4篇:学校的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学生发展;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不再被国家课程独立垄断,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将教育的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而不断实现我国“科教兴国”的重要目标。如今,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逐步形成了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为辅,校本课程进行补充的新的教育课程体系。很多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和管理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实践,探索出一些关于校本理论的有效理论。

一、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辅助事物,对国家课程具有重要的补

充作用。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应当只局限于教师本位,应该着重考虑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的作用。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改变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建立一种以课程开发为主题的决策机制,不断促进课程改革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课程改革的分类上讲,校本课程的设置充分结合地方学校的发展特色,在国家课程的引导下,将校本课程向本土化方向发

展,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进行改编、补充和拓展,使国家课程符合地方教学的需要。同时,校本课程一般都是由学校自主设计和开发的,以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为需要,设计适合学生需要的课程。

一般而言,国家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会将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

校,强调学生课程设计的地方性特色。在进行课程改革时,教师需要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基本需求,并且要得到专家、教师以及全社会的支持才算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期实质是个民主决策的过程,需要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众多专家及社会人士的指导和评价,在各界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促进校本课程设置和开发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二、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误区

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处于发展初期,在教师本位的指导下,将一些有经验的教师的科学成果编写成教材或是学习资料,提出一些有效的借鉴意见。但是,由于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外界进行交

流,且每个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能力往往有限,导致校本课程在设置上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均衡。但是对于国家课程而言,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生的事物,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所以要摒弃错误认识,不要局限于教师角度、社会角度以及学校发展的课程开发。

1.思想观念认识不到位

在学校教育中,课程的设置合理与否与学生的发展水平形成重要的制约。在有些地区的学校教育中,很多领导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极其缺乏,片面地认为课程的开发只是专家学者的

工作。还有一些错误的认识是,新课改的要求就是抛弃传统观念的课程开发,忽视课程设置的长期改革和创新的融合作用。这种错误认识,使很多地区错失了创办地区性和弥补学校发展差异的课程开发机会。有些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因材施教,错误地对待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

2.校本课程的开发仅从教师、社会等角度考虑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由于一套教材的编制到实施都是来自于

同一批教师的杰作,他们负责承担全部的责任。然而,这样的改革模式也会导致一些教师的话语霸权,为了教师的教学方便,只是按照教师的权威思想来进行,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甚至在有些学校,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目的,忽视学生发展的个性特征,按部就班地进行改革阻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校本课程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很多地方学校不了解校本课程的实质意义,也就完全不懂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有些学校为了应付教育部门的监察,胡乱拼凑校本课程,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考虑其长远发展的意义。长此以往,这样的校本课程开发,既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也不能体现学校的特色。

3.课程开发的机制和评价导向问题

新课程的改革,促进课程设置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具有更大的挑战性。课程开发的管理机制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优势,促进教育人事制度的不断改进,从而与时俱进地跟上国际教育发展的步伐。同时,课程的开发在于提供有选择性的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我国,目前的教育形势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为了升学只注重文化课的学习,以此应对国家的人才选拔形势。在教学资源方面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各种竞争的压力使课程改革的可操作性偏离公正、客观的标准,评价问题影响着新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措施研究

在课程校本开发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的编制中,要解决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水平造成的制约影响,以课程变革促进学生学习为核心,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课程编制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原则,在实践中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使课程开发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从而构建既能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同时又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课程结构。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生活为本进行课程编制。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课程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加大对学生的生活形式和空间的关注,课程内容来源于学生生活,又高于学生生活,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进而更好地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同时,校本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强化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和了解。

例如,在校本课程的设置和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差别,结合不同地区和教学环境下的学生生活状态,为农村学生多提供一些基础科普知识和了解外面世界的新动态。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提供健全的教学设施,加强多媒体建设,引进各种学习资源以开阔农村学生的视野。

综述全文,校本课程具有长远的发展历史,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需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参与性,在教师进行校本课程设置中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需要,与当地学校的发展条件相适应,突出学校自身的教学特色。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将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贯彻在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各个阶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舒婷,范美群.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5).

[2]张文湖.谈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9(30).

第5篇:学校的校本课程范文

综合性学习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综合性、实践性、主体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本次课程改革对综合性学习非常重视,如专门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再如语文、数学学科把语综、数综课单独列出并排入课表。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领域,一般把综合实践的三课时分一课时给信息技术。为此,信息技术课程在实施时往往存在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课堂教学常处于“学新课、赶进度”的状况,缺少综合性的实践过程。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校对六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程作了一些变革,依托教师自己开发的校本教材,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探索,在运用旧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按需纳入新应用的学习。经过一学年的实践,颇有收获。

PDD模式开发校本课程,使综合性学习更具针对性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不管愿不愿意,我们已身处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中,信息素养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正因为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决定从小学三年级起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经过三至五年级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为用服务,到了六年级,不仅是教师,就是学生自己也希望信息技术课能有一些新的尝试与突破,我校就把这一改变聚焦在综合性学习上。信息技术的综合性学习,既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又要考虑硬件环境的因素,如计算机网络设备配置情况,学生在课外使用智能设备的情况等,然后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于是我们萌生了开发一门数字化课程的想法,来使综合学习更具针对性。

我们给这门课程取名为《K12的数字生活》。该课程以综合应用为主,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展开,依托主题单元进行有指导的自主学习。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我们逐步完成了电子教材的编写,也收集了不少学生的过程性成果——优秀作业。

1.PDD模式开发校本课程的尝试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是一线老师,但一线老师课务繁重,除了国家课程规定的内容,可能还要教一些校本课,如社团、竞赛辅导等。如果没有课程意识,对所教内容不一定能形成规范的表达,如编写配套教材,形成教学资源库、学生作品库等。

一线老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实践,我们就从实践入手,把原本看似琐碎的日复一日的工作做得更有目的性、更有计划性,即站在课程的角度来思考与实践。为此,我们觉得最适合一线老师的课程开发模式是PDD模式:实践—审议—开发的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创造课堂教学的实践,审议课堂中产生的学习经验,发展教师作为专家的专业能力”来建设课程。

实际操作时,每一课时、每一单元及每个学期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实践—审议—开发的过程进行反思与重构,并形成规范的表达。首先,由备课组讨论单元主题、课时数、作业呈现方式、评价标准等。接着以执教老师为主完成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并在平行班的教学中对每一课时的教学作随时的反思与调整;其次,备课组的成员在一起反思单元教学的效果,讨论需修改与调整的地方;最后,完成该单元的课程内容,主要是电子教材、教学方案、教学资源、学生作业。通过一年多的探索,《K12的数字生活》的开发顺利推进,也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依托校本课程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实践

信息技术课上我们的做法是把每一个单元设计为一个主题活动,每单元3~4课时。设计时主要考虑三个因素:(1)能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技能;(2)按需适量增加一些新颖应用;(3)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上册第一单元是“国庆旅游方案制作”,共4课时,第1课时“电子地图及简单应用”,第2课时“认识Google地球”,第3~4课时“制作国庆旅游方案”。由于学习目标明确,学生在进行第一二课时的探究性学习时都能做到积极主动地参与。旅游目的地由学生自己选,有些学生所做的方案就是国庆长假要真正实施的,所以每个学生都认真投入。要完成这样一份旅游方案,不仅要综合应用已学的知识,如Word图文排版、网上信息的搜索下载、电子地图的查询和获取,还要综合考虑交通、住宿、人员、时间、费用等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甚至还要争取旅游伙伴(或家人)的同意,让方案能够实施。

开放课堂创生课程内涵,使综合性学习更富创新性

英国社会创新之父Geoff Mulgan 说:“我们需要将下一代培养成数字技术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用户。他们应成为世界的塑造者,而不仅仅是旁观者。”新课程也大力提倡要“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就想让学生在六年级运用学到的信息技术来“做”点什么,并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上册第三单元“PPT微作品的创意设计”,学生可以自己决定制作的主题。本单元以“放飞你的想象,表达你的感悟,凸显你的技术”作为开篇语,来营造一种开放宽松的氛围。该单元共4课时,第一课时讨论什么是微作品、如何突显创意,并归纳出微作品设计的几个要素:聚焦主题、简洁即美、字少且大、色彩点缀、构图新颖……第二课时学习 “如何寻找合适的PPT模板,如何简单编辑后为我所用”,第3~4课时“设计PPT创意作品”。该单元用开放的课堂、自由的表达催生出丰富多彩的PPT微作品:“大人真奇怪”“一滴水的旅行”“小丑鱼历险记”“我想有一对翅膀”“我的明星梦”……虽然有些作品并不精美,技术上还有欠缺,但每个孩子都经过了苦苦的思索:我选什么主题?我找怎样的模板?版面怎样排才漂亮?用什么主色调?……

这样的课非常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新旧知识要贯通起来应用,并能灵活运用。这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同时也是一种挑战,但我认为挑战正是激发创新的动力。开放的课堂,常常带来惊喜,还有优秀的创意。实践证明,每个班总有优秀作品诞生,为了进一步激发创作灵感,我们把这些作品放在校园网的分享园中,供全体学生共享。这样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如图1,是“大人真奇怪”作品中的一个画面,童言童趣,赏心又悦目。

开放的主题,可以使学生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领

域。思维是主动的、活跃的,所以每个单元都会产生不少有创意的作品。再通过作品分享,再次得到启发,进一步促进思维火花的迸发。如PS创意海报设计的部分作品(图2)。

云存储拓展课程功能,使综合性学习更具灵活性

课堂是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主阵地,没有特殊情况,所有的学习活动及作品制作都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为了增加学习的灵活性,以及为学有余力或学有困难的学生拓展学习的时空,我们把“云存储”引入课堂。在百度上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公用网盘,所有六年级学生都可以访问。学生可以从网盘上下载学习内容、分享优秀作品、补交作业、临时存储素材文件等。

云存储的引入,不仅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是积极投入的。第一学期末,我们利用网上留言板对学生作了一个调查,95%以上的学生很喜欢这学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形式。如马同学说:“我觉得这学期的课程非常有意思,课堂上给我们留了充分的时间,让我们学到了很多课外的知识。”滕同学说:“我最喜欢主题图册,因为很有趣,希望下学期有更好玩的课程。”

优秀作业不仅能在分享园晒出,而且能通过公用网盘让爸爸妈妈欣赏到自己的大作,还可以下载到任何一台智能设备上,随时展示给他人看,这让学生非常有成就感。如阮同学说:“这个学期我学到了许多有意思的内容,没想到我也能做这么多作品,不可思议啊!我还为自己的家庭设计了一份国庆旅游方案。”

第6篇:学校的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 西部农村学校 校本课程开发 困境 出路

校本课程开发概念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在我国提出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了,而且在发达地区、城市学校的实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多样化的课程给学生自由学习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和平台。但从整体实施来看形势却不容乐观,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特别在西部农村学校通过笔者的走访发现给学生开发的校本课程几乎为零。所以西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这一问题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同时,更值得学习研究教育的人深思和探究。因为这个问题直接关乎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协调发展问题,校本课程是目前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假如农村学校开发不出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那么有什么课程替代?

一、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关于校本课程的概念最早是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由菲吕马克(Fur mark,A・M)和麦克米伦(Mc Mullen)两位学者提出的,“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且很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及家长等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与评价活动。它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很多方面,如学校组织结构的优化、教师的在岗培训、教育资源的选用等多种相关措施”。按照目前课程分类考察,校本课程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它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基于此校本课程可理解为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办学目标,充分考虑当地社会要求和学校课程资源,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的,旨在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1.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西部农村学校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对学生需求、教师意向、地方资源的调查,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对教学方式的考虑、对评价方式的思考等都必然把自己带入课程行动研究当中。而且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农村教师具有一定有关课程理论方面的知识,这将激发农村教师的学习愿望,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及终生学习,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2.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办学特色

课程是体现学校特色的重要因素,特别在农村学校里,在硬件设施没有城市设施好的情况下更要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差距日益明显,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基本质量的前提下,留出精力对农村校本课程进行开发,走农村特色学校道路是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发展的新思路。因此,西部农村学校要把握好这个机遇,结合当地经济、文化特色和社会需要,开发出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

3.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传承地域文化

农村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以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资源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二是以学校文化传统、特色等学校资源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在追求“升学率”所致学校文化严重缺失的农村学校,更适宜以地方资源开发为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从地方自然环境和生态发展角度出发,关注人、社会和自然的整体和谐发展,以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态势改变人的生存环境。

4.开发农村校本课程有利于落实为农服务的政策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并与农业科技推广等结合”。要实现“农科教相结合”,使农村社会主义建设适应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人才的要求,开设适应本区域的校本课程,对即将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的新型农民进行农业科技教育,是落实为农服务的重要措施。

二、西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困境

校本课程自实施以来,在我国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广大西部农村地区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基本都没有开设校本课程,个别学校就算有也只是走走形式,根本无法结合当地资源,形成一定的学校特色。其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西部农村学校教师缺乏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是理论性问题,而且是操作性问题。不但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论知识和意识,还要拥有一定的课程研发能力。西部农村学校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方面明显表现不足: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教育理论修养欠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发能力相对较弱、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对教材的认识不够、农村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对校本课程开发价值认识不足、农村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普遍缺少合作意识。

2.西部农村学校内部缺少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支持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的学校文化类型是进取型、创新型的文化,这种文化要求尊重实践、尊重差异、尊重民主,重视合作、重视参与,提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给学生一个想要的发展空间。西部农村学校并不太重视学校新文化的构建氛围。很多学校为了排名,一味追求升学率,考试才是重中之重,根本没有心思顾及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他们认为课程就是用来为升学和考试服务的。其原因在于国家长期的本位课程模式,使学校和教师的依赖思想严重,校长的家长制作风没有消失,老师及学生没有相关的专业自和课程选择权,处在很被动的位置。

3.西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缺乏必要的基础性条件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一种具有支持性特征的文化环境。缺乏相应的环境支持、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无疑使西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一句空话。资源”是基础,农村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是潜在课程资源,要把这些开发成课程需要一个过程。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是落实学校办学自的过程,它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有力的政策支持,然而,在农村地区,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自受到很大限制,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对校本课程的性质缺乏准确定位,往往把校本课程的开发等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开发,不愿真正放权给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物力、人力和财力的投入,需要学校有专门的经费作支撑,但西部农村学校除了固定的义务教育专项经费之外,根本没有别的经费来源。

4.西部农村学校的学生和家长对校本课程缺乏认识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积极主动参与、合作。但是,目前大多数西部农村学校的学生和家长明显缺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处在西部农村地区的学生兴趣单一,甚至没有兴趣爱好,他们根本没有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需求向老师和学校提出课程开发方面的建议。家长作为教育伙伴,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家长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审定,参与学校课程的决策等。但是西部农村学生家长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或外出打工把孩子的学习完全让责于学校,完全没有参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这种思想认识严重阻碍西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三、西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策略

针对西部农村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解决:

1.通过政策和经费的倾斜,建立西部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外部运行保障机制

加快西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一方面必须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从政策倾斜到专项经费的投入,从教师培训到课程教学专家的指导,从资源提供到信息咨询等都需要切实有效的帮助。另一方面,对于东西教育差距、城乡教育差距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校本课程开发给广大西部农村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西部农村学校要看到自身的优缺点,在校本课程开发目标、选题、内容等方面突出特色。单从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方面而言,西部农村学校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尤其是素材性资源方面,如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气象、生物生态、农作物、河流山川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古朴的建筑、淳朴的民风、悠久的民俗、古老的民间传说、传统的手工艺等社会资源给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2.立足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提升教师个人素质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品质。从校本课程开发角度而言,西部农村学校应该多渠道促进教师素质提升。使农村学校老师按需所获,通过个别辅导、专题研讨培训等方式进行多样化培训。农村学校教师在思想上要树立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确立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理念,赋予学生课程选择权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建立科学合理、多方参与的课程开发机制,形成校本课程的集体决策程序。

3.加强多种形式合作,共同开发农村校本课程

农村学校要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校本课程开发团队,激发教师课程开发潜能,保证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有序开展。具体合作体现在四个方面:要创建校长与教师之间民主、平等、开放、有效的合作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如教师之间经常开展课程、教学问题讨论会,教师个人之间教学资源共享、互助,教师之间互相观摩等;教师与课程专家之间的合作,学校要积极为教师与课程专家创设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教师个人与课程专家一起讨论和策划课程与教学方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通过沟通与交流在课程方案上达成共识并共同参与课程评价等,使之更好地促进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4.农村学校校长加强课程的领导意识与能力,统筹学校课程开发活动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规划与开发方面,校长要承担课程领导和规划学校课程政策,组织和协调相关课程事物关系等多方面的责任。西部农村学校校长要通过专业培训和校长自身的主动持续学习,增强自身课程领导意识和能力。因为校长的课程领导意识和能力是校长领导意识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学校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全过程。因此校长的课程领导意识和能力应体现在建立健全学校课程开发组织、领导制定学校课程发展规划、构建学校课程发展团队及其运行机制、塑造学校课程文化、建立学校课程制度等方面。

5.西部农村学校要充分使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权,凸现农村学校特色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农村学校课程意识和能力的增强,校本课程开发范围应逐渐加大。尤其西部农村学校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有利于自身发展。随着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家长对学校评价观念的改变,学校越有特色在社会上将越有竞争力,而课程是体现学校特色的载体。农村学校应基于对校内外环境的分析,明确自己的追求,确定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这样才有可能开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李金春.浅谈农村初中的校本课程开发[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6):91.

[2]和学新.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问题反思与改进[J].全球教育展望,2011(9):16.

[3]王莹.农村地方校本课程开发:困境与出路[J].现代教育论坛,2010(4).

第7篇:学校的校本课程范文

——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崔允漷 校本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如何认识校本课程,如何开发校本课程,是许多学校和教师所关心的。就校本课程的有关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崔允漷。 记者:怎样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者的关系? 崔允漷:我们所说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际上是指同一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的三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类型。通俗地说,为了更好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统一的课程计划框架内,对“谁来决定儿童的课程”进行了合理的安排,真正实现权利分享、责任共担的课程开发机制。 因此,我们在谈论上述三类课程时,不能离开国家课程计划的背景。说他们是相对独立的,只是我们从“谁”即课程开发主体来说的。国家课程是指中央一级委托专家来决定的那部分课程;地方课程是指地方(主要指省)一级委托专家根据有关课程政策而决定的那部分课程;校本课程是指学校组织教师(主体是教师)或其他人士根据相关的政策而开发的课程。由于开发的主体不同,因此,后者与前两者的功能定位与载体形式也不同。然而,他们对学生的发展来说都是同样重要的。 记者:关于校本课程,现在全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崔允漷:现在的情况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许多地方不重视,学校也不想做,因为校本课程与考试无关;二是许多学校还处于观望状态,认为我做你不做,竞争不公平,做的人反而吃亏;三是管理上有力度的地方就做,管理跟不上就不做;四是一些校长出于职业追求和责任感,认认真真地去建设校本课程,特别是部级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一些学校。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课程行政体制与国外的不一样,我们的校本课程是借用英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的概念,但实际操作上又与他们不一样。我们是中央集权的国家,学校拥有课程自的方式只能是在国家课程计划中让出一块来,类似的有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英国原来学校开什么课程校长说了算,好处当然是特色明显,不好就是外部没办法评价。而我们的课程只有外部评价,内部自己从不评价。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就是不仅要保障教师的教学自,如在课程标准中把一部分内容或这些内容教到什么程度留给了教师,而且还在新的课程计划中专门留出部分空间给学校,赋予学校一定的课程自。 记者: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意什么? 崔允漷:对一所学校来说,首先必须按照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不能随意开设课程,也不能随意增减课时。 其次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在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关注课程开发的技术。课程开发非常讲究技术,如课程规划、设计、实施、整合、评价、审议等都有一定的程序或技术,否则很容易犯“拍脑袋”、“跟着感觉走”的错误。 再次是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应研究学生的兴趣或需要。一所学校要开发校本课程,要考虑课程的必要性,也就是说,我为什么要开设“这种”课程而不是“那种”课程,而决定开设“这种”课程而不是“那种”课程的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兴趣或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可能性,即依学校现有的师资、条件、资源等,我只能在什么样的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或需求。以前的兴趣小组或活动课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随意性较强,不是学生需要什么我给什么,而是我能开什么就开什么,在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方面的论证不足。现在的校本课程是在过去的兴趣小组或活动课上的进一步发展。如以前的兴趣小组可能存在过早专门化的问题,导致小孩子不感兴趣。所以我们倡导小学一至三年级建立泛兴趣性的活动中心或“小小俱乐部”,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现机会,提供丰富的、多样性的刺激。四至六年级就可以注重兴趣的稳定性,如成立兴趣小组就是一种形式。中学就搞选修课。 最后一点,也是很重要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强调学校组织校内外的力量在国家课程计划的框架内进行以校为本的课程整体规划与设计,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过多地关注开设哪一门课或成立哪一种兴趣小组。因此,它关注的是学校的课程能力,而不仅仅是某个教师的课程事务。一门课程不合理只影响到一小部分的学生,如果一类课程不合理就会影响到一大批学生。在这个意义上说,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既是权利,又是责任。 记者:就您所了解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崔允漷:总的来说,由于我国课程研究的落后以及管理体制的缺陷,学校课程建设能力还是比较低的。但是我们要本着“做中学”的态度,如果不让学校去做,永远都学不会。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一定的耐心,能力的提高也需要一个过程,新课程实施只有三年,实验区的一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已经表现出一定的课程素养与能力。当然,为了缩短时间,专家的专业支持,举办一些培训活动,互相交流分享,这样再过三到五年,具有中国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就会逐步形成。 就我个人感受而言,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提升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执行能力问题。校本课程开发一方面取决于校长,另外也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执行力度。经验表明,地方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政策执行得好,当地的校本课程开发就做得好。 记者:对于一所具体的学校,他们不知道怎样开发校本课程,你有什么样的建议给他们? 崔允漷:一是现在有关校本课程的文本的东西已经很多了,可以先看看文本。课程改革对每一个人来说都需要不断学习,应大兴学习之风。 二是现在有一些学校已经做得不错,可以先模仿这些学校的做法尝试做起来。当然不要把模仿当目的,模仿只是手段,目的是完善自己的课程。校本就是以校为本,很多学校要创办特色学校,过去很多年都没有特色起来,主要是没有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三是走出去,多交流。经常有关于校本课程的主题会议,在这种交流中有对话、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差的,这对校长打开思路很有好处。大的方向已经清楚,校长的课程责任就是引导教师“有效教学,合理开发”。如何把国家课程有效地教好,那种靠延长时间以求效果的方式是最落后的,而且也违反国家政策。然后是如何合理开发校本课

程。 记者:那些做得好的经验中有哪些是共同的? 崔允漷:从技术上来说都差不多。一是先研究自己学校的教育哲学。教育方针对每一所学校而言都是一样的,学校怎样依据教育方针确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各个学校应该有自己的定位。 二是要研究学生的需要,他们的发展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以外还要什么;还要研究必要性和可能性,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是制定规划方案,培训教师。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校本课程的整体方案,这一步很重要。然后对教师进行培训,引导教师开好每一门课程,教师每人要写课程纲要,但不需要编教科书。 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要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审议。权利下放不等于放任不管,教育主管部门应有一个专家小组对学校的方案进行审议,然后再返回学校进行调整。学校应组织专门小组对教师撰写的课程纲要进行审议,不能让“校本”课程变成“师本”课程。 四是方案实施与评价,主要是如何体现校本课程的理念与特性,不能拿语文、数学等的课堂教学要求来套。 记者:校本课程对学校的发展有什么好处? 崔允漷: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一是关乎学校特色的问题,校本课程可以提升学校的特色;二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来说,可以使教师形成课程意识与能力;三是对学生来说,可以学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至于一所学校开多少门校本课程为宜,是没有规定的。有的学校就开了几十门,当然不要引导越多越好,而是应根据学校的实际开设,只有合理的,才是好的。

第8篇:学校的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中职 创新教育 校本课程 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67

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功利化思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中职学校创新教育推行起来困难较大。调查表明,部分学校对创新教育的态度不太积极,有的学校随便开设一些所谓的创新课程,其实不过是花架子,根本不可能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只有准确把握切入点,开发切合实际的创新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科学的创新教育活动,才能实现对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才能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促进其创新品格的形成。

本文所提及的创新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校为本的创新教育课程的开发,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创新教育课程和地方创新教育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创新教育课程和地方创新教育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创新教育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创新教育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化的创新教育课程。

笔者现结合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就开发中职创新教育校本课程的几个重要的切入点进行探讨,以期为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做出贡献。

1 确立合理的课程目标,激发创新冲动

优秀的校本课程内容是保障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核心。为提升学生对创新教育的期望值,自然地激起浓厚的兴趣,课程目标任务制定要适合不同性别、不同个性、不同年级的学生,不要过于简单,也不要过于高远;同时要给学生发展留下空间和可能性,不要过于具体,也不要过于抽象。在课程内容的选材中,可通过以往学生科技创新成功的案例介绍,让学生理解本课程开设的意义和价值,明确课程要求和努力方向,初步感受创新的魅力,从而产生创新冲动,与此同时,“我也要制作一项创新作品”的目标便油然而生。

2 编写优质的校本教材,提升教学效益

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二者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要想开发科学、系统的创新教育校本课程,首先必须组织专门人员编写切合实际的、高质量的创新校本教材。在这一方面,笔者所在的学校已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尝试。在江苏省创新大赛最佳伯乐奖获得者颜廷财老师的带领下,已成功编写了《职中生如何创新发明》、《职中生如何创办一个小企业》等多套校本教材,深受广大师生的青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已有40余件创新作品在国家或省级创新大赛中获奖。

3 培养良好的教师素养,提供人才保障

斯腾豪斯曾指出:“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实施的主导者,教师素质结构优化是提升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关键。校本课程开发在本质上要求教师具有教育行动研究的素养。长期以来,笔者所在学校高度重视创新教育的实施,为了提升老师在创新教育方面的水平和能力,早在2008年就选派颜廷财、林海明两位老师参加由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和美国国家创业指导基金会举办的培训活动,目前两位老师已正式成为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和美国国家创业指导基金会联合授权的NFTE创业教育培训师。其中,颜廷财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创新大赛共获得8金16银20铜,徐金奎、杨冬云、周洪春等老师也多次指导学生在国家或省级创新大赛中获奖。正是由于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学校的创新教育工作和创新教育成绩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4 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发挥资源优势

校本课程的开发依赖学校的现有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学校资源的再利用和延伸。创新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不例外,因此课程开发时,首先要考虑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具有优势的条件,将这些特色及优势纳入校本课程体系中,从而发挥更好的教育和辐射效应,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江苏省四星级中等专业学校,拥有机电技术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多个十二五省级在建品牌专业,这些专业中师生的作品在国家、省级创新大赛中屡屡获奖,如徐金奎、章宏明老师指导的作品《防打滑膨胀螺栓》获第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陈广东、周洪春老师指导的学生作品《改进型自行车省力脚踏杆》获江苏省第四届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二等奖;另外,学校师生的创新作品已获取25项国家授权专利。学校已将这些宝贵的资源财富融入创新教育的校本教材中,并对部分作品的作者、原理、制作背景等作了详细阐述,供广大师生教学使用,产生了积极地辐射效应。

5 挂靠先进的地方产业,丰富课程内涵

学校作为经济社会中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联。中职学校在开发创新教育校本课程的同时,应积极加强与社区的沟通,通过走访有关部门和企业,开展实地考察、调研等形式活动,利用社会力量参与校本课程的共同开发。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开发创新教育校本教材时,本着“服务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原则,组织相关师生参观淮安富士康集团、淮安达方电子有限公司、涟水锦纶化纤有限公司等地方企业,访问本土企业家、邀请企业经理来校讲演等形式,了解企业发展历史和经营情况,学习企业家的创业、创新精神,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校本教材《职中生如何创办一个小企业》等,极大地丰富了校本课程的内涵。目前,学校机电专业团队与江苏瑞特电子设备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单片机实验箱开发系统、智能网络型电子电工综合实验台,已投入批量生产,受到生产厂家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第9篇:学校的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剪纸;农村校本课程;开发原则;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110

剪纸是我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制作简单,一张彩纸、一把剪刀,就可以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随心所欲地表达出内心世界的美感。剪纸艺术是植根于民间的艺术,农村的孩子们虽然在绘画、音乐方面和城市学生相比毫无优势可言,但是他们的爷爷、奶奶、甚至是邻居们可能就是剪纸能手,所以剪纸艺术对于他们而言就是“身边的艺术”,他们完全有能力赶上甚至超过城市里的孩子。

但是民间剪纸艺术赖以生存的丰厚沃土正在迅速消退,民间剪纸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中国文化部已把剪纸列为“中国民间艺术十年抢救工程”之中。教育的任务不仅是知识的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承,谁来传承?当然是孩子们!只有了解、学习民间剪纸,才能对剪纸产生兴趣,将来才能主动地去做传承、保护、发展剪纸的工作。所以,积极推动剪纸走进学校,使课堂成为传承民间艺术的阵地,充分利用民间艺术特有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关爱,势在必行。

一、剪纸进入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强

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开发剪纸校本课程是有极大的可行性的:

1. 剪纸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大有益处

剪纸活动锻炼学生在形象、空间方面的智力。它可以使右脑得到高强度的刺激,使右脑潜能得以开发,改善左右脑平衡状态,让大脑两半球得到充分配合和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成长。学生在剪纸活动中不仅可以提高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而且养成了专心、细心和耐心等良好习惯和品质,培养了创新能力、艺术审美情趣和自信心。

有些学生文化课成绩不太理想,但他们的动手能力强、对生活观察细致,在剪纸活动中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优势,从而逐渐变得敢想敢做,从容自信。

剪纸活动还能让学生在体验与合作中得到乐趣。当自己富有情趣又装饰美观的作品被展示出来时,当为完成一个共同任务齐心合力、出谋划策时,学生们会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团队精神。

2. 剪纸工具简单,成本低廉

剪纸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倍受欢迎。不需要专业的工具和特别的材料,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创作,对于没有多少零花钱的农村孩子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学习形式。

3. 剪纸能够让教师和学生体验到巨大的成就感

很多教师会问:“怎么不是学生得到成就感,而是教师获得成就感呢”?这是笔者的亲身体会,以前每年的艺术节总是敷衍了事,因为获奖的都是城市学生,自从学生参加艺术节剪纸比赛获得优异成绩之后,笔者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学生也是如此优秀!那种满足感给笔者和学生都带来了极大的快乐。

二、进行剪纸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有些教师就说了“既然剪纸这么好,那就上剪纸课嘛!”别急,开发剪纸的校本课程还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实践性原则,突出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获得知识并运用于实际

没有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人经验,学习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提供有效的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生活情景有关的素材,让学生有一个感受和体验过程。

例如,在剪纸课程中加入为家人剪肖像、设计校园风光剪纸、剪纸扮靓生活等内容,密切课堂与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意义的理解,激发学习的动机,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 综合性原则,把剪纸从单一的艺术技能学习变成多元的综合能力培养

校本课程的设计是综合性的,倡导课程整合,让学生眼中的生活更完整、客观、真实。如若将剪纸教学孤立起来教学,学生虽能掌握相对系统的知识。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因学生对校本课程知识特别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校本知识,从身边的事物、事件、场景开拓学生潜力,剪纸里有历史知识、数学知识、还有科学知识……学生处于知识的掌握初级阶段,他们的阅历、知识相对狭窄,其社会实践更是微不足道。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在此方面对学生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在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 开放性原则,在校本课堂上让学生与社会接轨

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突破围绕课堂的传统授知方式,通过调查、访问、资材收集、网络信息、社会实践等活动的设计体现校本课程的优势。

三、剪纸校本课程实施的几个策略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讲究更多的策略:

1. 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倡导学生的参与性,在学习剪纸艺术的过程中发展能力,是校本课程的目标。例如本年度的教学内容就结合剪纸各类技能选编了大量民间大师作品和学生作品,呈现了视觉体验的特色,内容涵盖了剪纸艺术的各个层面,即欣赏增知、基本技能、设计应用、综合探索这四个领域进行学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有很强的关联性,适合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具体内容和课时如下:

2.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做中学”、“用中学”。

宽容评价,注重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乐趣,得到赞许,分享成功的喜悦。

剪纸校本课程评价应该以生为本。建立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研究,促进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组成,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因人而异,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与发展,评价体系还要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课程标准执行情况,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要做到:(1)全员参与,共同评价;(2)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3)评价中注重参与学习的过程评价,重视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作用。

四、结束语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中小学实施新课程的重要课题。剪纸作为校本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教学。它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提高观察力、创造力、审美力,而且使他们在剪纸中展示自我、增强信心、放飞梦想、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于各方面均比较薄弱的农村学校来说,不失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好选择!

参考文献:

[1]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施瓦布与斯腾豪斯“实践课程模式”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