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的理论范文

工商管理的理论精选(九篇)

工商管理的理论

第1篇:工商管理的理论范文

一、监仔管理与搞活的关系

“活”是指商品生产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和市场交易活动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正常进行,达到市场萦荣活跃,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乱”是破坏了国家政策、法规,制造和贩卖伪劣商品,投机倒把,欺行精市,走私贩私,造成了生产经营运行的紊乱。有乱就要管,管就是治乱。搞活与治乱两者虽然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是辩证的统一。只抓管理,不求搞活,与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方针相悖。没有整个市场的繁荣和活跃,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就发展不起来,最终会导致经济活动的停滞不前,阻碍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的改善。如果只求搞活,不抓管理,就不能规范参与商品经济活动的行动主体—商品生产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导致经济活动的混乱无序。经济越繁荣活跃,社会化大生产程度越高,越需要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越离不开监督管理,这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需求。工商行政管理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既有促进经济搞活的任务,又有监督管理的责任,使经济搞活与监督管理互相结合,相互促进,在搞活中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又通过维护秩序,搞活经济。

长期以来,工商管理工作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活”、“乱”界线分不清,在管理与搞活的关系上,考虑行政干预、监督管理多,研究疏导服务、促进搞活少,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形势。1984年以来,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指引下明确了必须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衡量各项工作好坏最主要的标准,把有利于改革、开放、搞活、管好作为工商行政各项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把宣传、教育、疏导、服务融化在监督管理之中,从而使我们的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企业登记方面,我们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放宽了政策,允许企业扩大经营范围;允许在国家政策范围内一业为主兼营他业;允许工业系统门市部兼营省内外同行业自销产品;允许个别企业使用两个牌子;缩小特种行业的管理范围;简化申请审批手续,一般登记不超过半个月.在市场管理方面,我们支持鼓励贩运,撤销农副产品检查关卡,对计划产品在完成国家计划和履行合同的前提下,允许边出售、边上市、边贩运。对计划外产品,称重价值规律,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允许多渠道经营,搞活商品流通.在市场建设上按照“政府决策,统一规划,多方兴建,工商统一管理”的办法,走多渠道筹集资金、多元化建设市场的路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城乡市场建设。由于我们较好地处理监督管理与开放搞活的关系,使我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沿着既搞活又治乱的目标迈进。

二、监,管理与鼓励竞争的关系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然就会有竞争.因此,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运行中,必须创造有效竞争的环境,以便企业在市场上直接接受广大消费者的评判和检验,实现优胜劣汰,促进企业不断改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开拓进取,争取打入国际市场,不仅在国内,而且要在国际竟争中获得胜利,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外汇。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竞争也会出现一些消极现象和违法行为。如套购国家计划商品,倒卖重要生产资料,走私贩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等。为了维护正常的竞争,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反对不正常竞争,打击违法行为,使所有的商品生产经营者都能奉公守法,通过诚实劳动开展社会主义竞争。在工作中,我们从福建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打击走私卷烟、家电,倒卖黄金和进口汽车,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活动,认真处理商标侵权、虚假广告案件。这些监督管理工作创造了有利于商品生产经营者开展有效竞争的外部环境,推动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

三、监督管理与搞好服务的关系

工商行政管理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要为经济基础服务,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服务。它不仅要监督管理,而且要通过搞好服务来正确引导和影响工商企业经营人员,促进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此,必须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把加强管理与搞好服务结合起来。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改变了以往管理就是行政干预的观念,把管理工作看成包括宣传教育、疏导服务、经济监督、促进发展、增强活力这样一个综合的、完整的、系统的过程。实行“疏导—服务—搞活”的管理方式,纠正单纯“管理—查扣—处罚”的管理方法,实现“活—管—活”的目标,通过工商行政管理,把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纳入国家政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几年来,我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认真做好为企业服务的工作。例如:协助工商企业经营人员搞好市场调查、预测和引导他们坚持社会主义经营方向,改善经营管理,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如:在帮助国营大中型企业发展的前提下,正确支持城乡集体、个体工商业户发展,鼓励他们为发展生产和流通、沟通城乡物资交流、活跃城乡市场而开展正当经营。再如:增加市场服务设施,为商品交换提供方便等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行政管理要提供的服务范围更广,项目更多,服务职能必须进一步加强。当前,为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我们做了如下几项服务工作:

首先,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深入到国营重点和地方骨干企业调查研究,现场办公,为企业排忧解难。

其次,支持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转产适销对路产品或拓宽经营渠道,增强企业活力.

第三,运用经济合同管理职能为企业服务,为企业清理“三角债”。去年全省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共办理以拖欠合同款为主的经济案件12.5万件,企业追回拖欠款1.32亿元.第四,认真抓好本系统的治理“三乱”工作,在全系统范围内清理了各项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纠正了6项未经批准或超标准的收费项目,撤销了未经批准设立的检查站卡15个。

四、监,管理与正确引导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矛盾。一方面,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生产经营者所从事的商品经济活动受着国家方针、政策、计划、法规的制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对经济主体所从事的商品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使商品生产经营者服从国家计划、方针、政策、法规,而不能把眼前的、局部的、集体的、个人的利益置于长远的、整体的、国家的利益之上。另一方面,商品生产经营者是独立的经济实体,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为了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他们有时也不顾国家计划、政策、法规。

第2篇:工商管理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施工管理

什么是施工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是指作业场所,是直接建造建设工程的地点和为建设提供生产服务的场所。它既包括生产前方的作业场所――工地,又包括生产后方各辅助生产的作业场所。有现场就必然有现场管理。所谓施工现场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施工现场的人、设备、材料、工艺、资金等生产要素,进行有计划的组织、控制、协调、激励,来保证预定目标的实现。

  二、施工现场管理的任务和内容1、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的必要性。建筑施工现场,是建筑工人直接从事施工活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场所。建筑产品施工质量的好坏、施工进度的快慢,都与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息息相关。有些施工现场管理比较差、管理比较混乱,具体表现在:施工没有进行组织设计,施工无计划性,想到哪里就干到哪里;操作无标准,不按程序进行施工;制定的规章制度不执行,形同虚设;隐蔽工程验收不认真,形象进度表示不明确;没有具体的目标管理和质量安全保证体系;脏、乱、差现象严重;材料堆放无序,卫生环境差,跑、冒、滴、漏,工人无良好的作业和生活环境,等等。这些现象严重地制约施工单位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效益的提高,从而也影响了所开发项目的经济效益。因此,只有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改变施工现场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状况,才能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从而保证工程建设效益的实现。2、施工现场管理的任务。有的施工管理人员将施工现场管理仅仅理解为签签隐蔽工程单,给施工单位开开材料计划单,按形象进度给工程进度款等,这是很不全面的。施工现场管理的任务主要是针对目前施工队伍管理水平较差(大多数为乡镇企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人)的特点,通过合理的组织施工,达到优质、低耗、高效、安全和文明施工的目的。具体的任务如下:

    (1)认真客观制作工程形象进度表。制定周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合理的施工方案,按照一图(工程施工图)、一表(施工进度表)、一案(施工方案)、一算(工程预算)及施工组织机构表、施工质量检查流程表等各项管理制度的要求,责任到人,定期检查,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

(2)在工程开工前,认真做好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对工程施工图的会审,把图纸上的问题逐条理出,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做到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加强对施工材料的管理。工程材料是工程造价的组成部分,对工程材料加强管理将有效的降低工程成本。具体的做法就是认真核对材料限额卡和工程预算书中的数额是否相同,如遇超额,必须由部门领导批准,并说明超额的理由及结算的方法。同时,要加强材料价格的管理,在购买工程材料时必须严格按照市场价格进行价值对比,坚持货比三家;要加强隐蔽工程的验收,做到依照国家的验收规范及本地区的验收规范对隐蔽工程进行验收,做到分部分项验收,随验随签隐蔽工程验收单。此外,还要加强各项建筑材料及三项试块的抽样见证。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某些建筑材料商被金钱所驱动,把一些伪劣的商品推向市场,因而要加强对建筑材料质量的抽检,禁止不合格的材料在工程上使用,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    (4)加强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管理,做到依照地方政府制定的标准化现场进行管理,并加强督促和检查。标准化的施工现场的创立为工程施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给争创优良工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必须建立起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保证体系,确保工程施工过程无工程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的产生,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不断提高施工现场管理的水平,为施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作业、生活环境。特别是要加强工地食堂、厕所和工人宿舍的卫生管理,杜绝食物中毒或由于卫生不良而引起的工人患病等现象,确保工人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

三、开发商施工现场工程管理办法 工程项目现场管理是公司的对外窗口,体现着公司的形象,也担负着公司工程项目管理的重任,需要现场各个环节的人员精诚团结协作,因此工程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本手册的有关规定、流程的要求、岗位的职责尽心尽责地努力完成工程项目的各项工作任务,特制定建设单位工程管理办法(主要是项目经理的岗位职责)如下: 建设单位项目经理岗位职责规定: 1、 为公司派驻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负责人,隶属工程部管理,负责工程现场业主方的日常管理及现场工作安排协调,必须严格遵循公司管理制度,努力提高现场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树立公司良好的形象; 2、 根据公司批准的施工总进度计划,审核、确认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监督控制工程项目的现场施工进度,确保工程项目按计划进度完成; 3、 根据合同的约定、设计图纸及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严格监督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参加组织工程项目检查验收,组织进行材料设备进场检查验收,对工程质量负完全责任; 4、 根据公司批准的工程项目总施工预算书,严格监督控制工程项目施工成本,参加工程现场的经济签证、技术核定单、认价单的审查确认,确保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5、 负责进行现场合同管理,严格执行合同规定,确保合同履约完成,协调处理合同实施执行过程中的纠纷、索赔等事宜; 6、 负责现场业主、监理工程师、承包商之间的信息交流、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管理事宜; 7、 负责协调解决工程项目施工中的设计、施工问题以及现场的涉外关系; 8、 负责组织现场项目部的日常管理工作,协调安排各专业工程师的现场配合工作,完成现场施工日志的准确记录; 9、 负责工程项目竣工至保修期满时间段内的工程保修管理和协调工作; 10、 负责组织参加现场施工协调会议,审核监理工程师现场会议记录、工程项目管理报告和其他文件资料;

四、施工现场管理制度

1、施工单位(乙方)在进行工程施工时,应服从建设单位(甲方)委派的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2、工程开工前,施工单位应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经甲方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实施,在施工中严格执行,不准随意扩大施工现场范围。3、开工前,施工单位要做好《施工现场现状图》,作为有关分项决算的依据。4、施工单位不准在工程建设中使用任何旧材料和自行更换材料,如需更换,必须经甲方批准按程序办理《工程变更通知单》。否则,按不合格论处。5、在混凝土和砖石砌体施工前,乙方应向现场监理和施工管理人员提合比,并在施工中严格执行。随时检查各种材料的掺加量、塌落度。施工现场必须备有称量设备,否则,不准进行混凝土浇捣工作。6、工程隐蔽部分的施工记录应在检查的同时签证,不得后补。签证后的记录应送交监理和甲方施工管理人员保存。7、混凝土砂浆应按有关技术规定留做试块。每次留做试块时应通知工程现场监理和建设单位管理人员,同时按规定期限试压,并及时将试压报告,分别送监理及建设单位审查留存。8、施工单位应按国家有关行业标准进行施工。如有不按图纸施工或存在较大质量问题且拒不及时纠正者,甲方有权要求施工单位停止施工、撤离工地或通知关部门处理,由此造成的损失,甲方概不负责。9、施工单位必须坚持文明施工,自觉爱护校园花草树木和各项设施,不得污染道路和环境,尽力做到封闭施工。10、工程竣工应做到工完场清。现场的垃圾和剩余土方应及时清运处理。如发生乱堆乱倒现象,甲方有权从乙方工程款中按违约予以经济处罚。11、工程验收陡前十天,乙方应向甲方移交竣工资料,以便于审查。竣工验收合格后五天内应向甲方移交竣工图、建筑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12、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后,应坚持维修回访制度。存在的问题应全部进行维修,并由甲方的使用部门签署《工程保修意见书》。保修期满,《回访签证》和《工程保修意见书》作为质保金结算的依据。不按期回访和不认真及时维修者视为自动延长保修期或由甲方自行处理,其费用从乙方质保金中扣除。13、乙方搭设临时设施,必须经甲方批准后方可动工,违者将责令拆除并予以处罚。14、施工单位进场前,征得甲方同意后安装水、电表,按规定缴纳水、电费,同时做到节水、节电。15、施工单位提供的施工纪录、检验证单、变更签证、竣工图纸等施工资料必须真实、合法、有效,严禁弄虚作假。否则,甲方有权严肃处罚和追究其法律责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在开发项目或小区建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直接影响到我们所生产的产品质量的好坏和产品投入的周期长短,而且也决定产品的价值高低。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并通过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来发现我们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工作中的手段和措施,把工程施工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施工现场的质量,提高开发项目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第3篇:工商管理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 人才培养 现状 问题

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工商管理学科是为我国培养现代工商管理人才的重要学科。为了满足现代企业发展需求,我国多数高校都设置了工商管理专业,通过工商管理专业设置及科学教育输送更多符合现代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工商管理人才,在现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我国企业国际贸易需求要求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经济现状及市场经济变化开展科学的管理工作,并通过管理工作的强化实现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可持续盈利能力的构建。针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现状,了解现代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我国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工商管理人才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问题的分析与论证,促进工商管理教学工作的科学开展。

一、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需求的分析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工商管理对企业经营战略、成本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可持续能力构建等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工商管理能力成为了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受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影响,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人才极为缺乏,一部分企业为了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求,采取在职教育及培训等方式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但是,由于缺乏基础理论知识、在职教育时间不充分等因素影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开展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为了满足我国企业经营发展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工商管理人才缺乏问题,我国高校工商管理教学活动中应针对企业人才需求开展教学现状的分析与评测。针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及现状分析

(一)现代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

受高校教材更新周期长、高校教师脱离市场实际等因素影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工商管理人才实践能力薄弱、缺乏理论与实际联系能力是影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我国高校加强了工商管理人才实习教育及案例教学,同时,结合现代市场经济变化开展了工商管理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但是,受学生对市场经济接触少、对企业管理情况接触少等因素影响,理论与案例教学中学生理解能力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仍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影响了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对外经济活动中的管理能力,现代高校工商管理教学中应加强教学改革与创新。针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需求及培养目标开展教学工作。

(二)以教案设计为基础,增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在高校工商管理教学活动中,教材更新周期长使得教学活动中的许多案例已经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内容。虽然,不同时期下的教学案例能够起到一定的教学作用,但是更加贴近现代市场环境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并根据贴近市场环境的教学案例使学生能够在出入职场时引用教学案例开展工作,提高工商管理实践能力。因此,现代高校工商管理教学活动中,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应收集时效性较强的经典案例进行理论及实践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对市场现状的了解、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掌握。通过教案时效性促进学生毕业后工商管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三)以问题教学法促进学生工商管理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

工商管理教学活动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工商管理理论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开展工商管理工作,因此,高校工商管理教学活动中应针对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需求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利用问题教学法使学生能够利用工商管理理论知识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在工商管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现代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设置教学题目。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以及企业实际情况的分析制定工商管理工作重点及执行方案,组织学生对方案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理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四)加强教师与企业的沟通,以现代企业工商管理现状为基础开展工商管理教学活动

针对高校教材时效性问题,高校工商管理教师还应加强与实践企业的沟通。针对教材更新慢的问题了解现代企业所面临的问题,针对企业面临的问题设计教案及教学重点。通过教师与企业的沟通,还能够了解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情况,针对企业对工商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需求开展教学工作,为促进工商管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对工商管理工作的认识

在现代高校工商管理教学中,学生实训教学对提高学生工商管理工作认识、开展自身理论知识缺陷检查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高校毕业实习,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及企业经营活动中,进而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检验自身工商管理理论知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基础了解今后自我充实及再教育的重点。而且,在实习、实训工作中,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还能够从企业需求出发分析、考虑企业现行工商管理体系的优缺点。并通过与实习教师的沟通,检验理论实践能力,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加快了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改革。针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需求有针对性的强化学生理论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工商管理评测知识的教学。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开展高校工商管理教学活动,促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促进现代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工商管理的理论范文

一、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回顾

每一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其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环境。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泰罗(F.W.Taylor)的“科学管理”、法约尔(H.Fayo1)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马克斯。韦伯(M.Weber)“组织理论”为代表,形成了古典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研究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效率问题,为当时的社会解决企业组织中的劳资关系、管理原理和原则、生产效率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管理思想的指导和科学理论方法。古典管理理论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用科学的方法来探讨管理问题,反映了当时欧洲和美国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对管理上的要求。

20世纪30年代初,为了解决经济危机问题,许多管理学者把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引进企业管理的研究领域,提出用调节人际关系、改善劳动条件等办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行为科学理论正是由于当时社会矛盾的加剧应运而生的。行为科学理论阶段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效果)的影响作用。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马斯洛(A.H.Maslou)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D.C.Macleland)的激励需求理论、麦格雷戈(D.M.McGregor)的“X理论-Y理论”、波特-劳勒模式。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程度空前提高,技术更新的周期大为缩短,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现代管理理论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管理学派犹如雨后春笋,滋生蔓延,林立丛生。孔茨(H.Koontz)将之称为“管理理论丛林”。其中有代表性的有6个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德鲁克(P.F.Drucker)为代表的经验主义(案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以巴纳德(C.Barnard)为创始人的社会系统学派、西蒙(H.A.Simon)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及早期的行为科学学派。到20世纪80年代初,又增加了系统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等,发展为十一个学派。这些理论同古典管理学派和行为科学的理论,在历史渊源和理论内容上互相影响,盘根错节。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战略”的概念开始引入管理学界。战略管理理论有了很大发展。安索夫(Ansoff)《公司战略》(1965)一书的问世,开了战略规划的先河。1980年,迈克尔。波特(M.E.Porter)的《竞争战略》(1980)与后来的《竞争优势》(1985年)以及《国家竞争优势》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波特的5种竞争力、3种基本战略,价值链分析等,在全球范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大企业病‘普遍存在。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企业管理,三、四十年代形成的管理理论已经愈来愈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管理学界提出要在企业管理的制度、流程、组织、文化等方方面面进行创新。1993年,迈克尔。哈默(M.Hammer)博士与詹姆斯。钱皮(J.Champy)发表了《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一书,提出了企业再造理论。企业再造的的首要任务是BPR-业务流程重组,而BPR的实施又需两大基础,即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素质的人才。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跨国经营也成为大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信息与知识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获取这些资源提供了可能。此外,顾客的个性化、消费的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只有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获得生存和发展。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拥有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的学习能力。1990年,彼德。圣吉(P.M.Senge)的《第五项修炼》出版,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

与此相关的理论还有核心能力理论、虚拟企业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第6期发表文章《公司核心能力》,作者建议公司将经营的焦点放在不易被模仿的核心能力上,由此引发后来的“虚拟组织”热。1994年出版的由史蒂文。L.戈德曼(S.L.Glodman)、罗杰N.内格尔(R.N.Nagel)及肯尼斯。普瑞斯(K.Preiss)合著的《灵捷竞争者与虚拟组织》是反映虚拟组织理论与实践的代表作。

总体来看,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局部方法研究到管理职能研究、从企业内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到考虑企业外部环境的研究、最终走向面向全球的研究。但迄今为止,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仍然是以美国企业管理理论为主流。

二、当前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1.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近年来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反映出以下趋势:

(1)管理的人性化趋势。管理离不开人,而人的复杂性决定了管理的复杂性。管理的难度在于准确地把握人性,对人性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深化的。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更加强调个性、人的本性和人的独立性,导致人的需求的多样化;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使得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在此条件下,管理理论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趋势即重视人的趋势,提出了“人本管理”的新思想。“人本管理”强调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学者将人奉管理概括为“3P”管理,即ofthePeople(企业是由人组成的);bythePeople(企业要依靠人进行管理);forthePeople(办企业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也有的学者将“人本管理”分为5个层次:即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德鲁克指出,本世纪管理学的最伟大贡献在于,它让体力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倍。下个世纪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提高知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BruceA.Pastemack,1999)。

(2)生产经营系统和管理组织结构的革命性变革。长期以来,人们对生产经营系统和管理组织结构的变革都持一种比较慎重的态度,主张用改良、完善的办法来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对管理组织结构也是要求保持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避免出现大的震动,造成工作秩序的混乱。而“企业再造”的理论的提出,主张对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管理组织系统进行重组、再造。哈默对再造工程下的定义是:“将组织的作业流程,作根本的重新思考与彻底翻新,以便在成本、品质、服务与速度上获得戏剧化的改善。”他强调企业流程要“一切重新开始”,摆脱以往陈旧的流程框架。迈克尔。哈默认为,企业再造工程必须组成团队来进行,要使信息在各个部门得到充分运用。再造工程一旦推行,就会带来以下一些根本性的变化:①工作单位划分的基础,从职能变成以流程为基础。②工作内容从单一变成丰富。③人员的角色,从被控制转变为有决策权。④获得工作能力的方法,从没有系统的训练,变成有全盘计划的教育。⑤绩效评核与奖励方面,从观察单一活动转变为观察其整体活动的结果。⑥决定晋升的因素。由以绩效为主转变为兼顾绩效与技能。⑦在价值观方面,将为主管而工作变成为顾客而工作。⑧生产线上的管理人员,由监督者变为教练。⑨组织结构,由层级式变为扁平式。⑩高层主管,由事后评分变为对员工主动引导。

(3)企业竞争由传统的要素竞争转向核心能力的竞争,员工和企业的知识成为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源泉。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和整体竞争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事业发展的源泉,它们应成为公司战略的焦点。企业的知识被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是使全体员工全心投入并善于学习、持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通过营造学习型组织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树立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调整的新观念,从而使组织更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企业需要更多地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帮助企业汇集员工的知识和技能,采用新的知识积累方式,将现有的组织、知识,人员、流程与知识管理和协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应对未来的竞争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要求企业更加注重对人才的管理。企业管理的对象已经从“劳动力”转变为“人力资源”。

(4)企业之间的关系由竞争转向合作,构建网络组织、虚拟企业、战略联盟,进行供应链管理等。虚拟组织与传统的实体组织不同,它是围绕核心能力,利用电脑资讯技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与全球企业进行互补、互利的合作,合作目的达到后,合作关系随即解散,以此种形式能够快速获取处于全球各处的资源为我所用,从而缩短〃观念到现金流〃的周期;不仅如此,灵活的〃虚拟组织〃可避免环境的剧烈变动给组织带来的冲击。

(5)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成了企业管理的平台。信息化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莫顿(MortonM.S.Scott)的研究表明,这种变化至少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①信息化给企业生产、管理活动的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②信息技术将企业组织内外的各种经营管理职能、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③信息化将在许多方面改变产业竞争格局和态势。④信息化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战略性的机遇,促使企业对其使命和活动进行反思。⑤为了成功地运用信息技术,必须进行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的变革。⑥对企业管理的重大挑战是如何改造企业,使其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适应信息社会,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全球化趋势。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在加快,管理对新观念的持续需要意味着,需要世界上所有最优秀的思想汇集起来共同保证和维护组织创新的趋势。BruceA.Pastemack(1999)最初在管理学领域的探索中,常常以美国人为中心。当日本公司达到鼎盛时,美国人的骄傲遭到了严重的打击,但随后而来的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以及美国在服务业和制造业方面的复苏,使得这种骄傲又重新回来了(BruceA.Pastemack,1999)。

2.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特点

从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现状看,仍然是以美国企业管理理论为主流。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广博深化。除了一般管理理论的发展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各个专业管理领域新的管理理论层出不穷。如,供应链管理、需求管理,风险管理、项目管理,柔性管理、企业资源管理、嵌入理论、危机管理、心理契约、社会资本理论、实物期权、人力资源管理、员工持股计划、6西格码管理、敏捷制造,精益生产、计算机集成制造、大规模定制、界面管理、标杆管理、清洁生产、顾客价值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网络营销、绿色营销、关系营销、整合营销、服务营销,直复营销、渠道管理、顾客忠诚度管理、顾客满意度管理、连锁经营、跨文化管理,企业形象设计等等。

(2)相互融合。传统的管理理论偏重从不同的角度和利用不同的学科工具进行研究,虽然今天多个学派仍然并存,但在初显轮廓的新的管理主流范式中,各理论学派显示出了明显的整合趋势,因此很难出现一个学派理论统治的局面。此外,管理理论和实践更加密切地缠绕在一起,商学院和管理咨询公司之间的差异日益模糊(StuartCrainer,2000)。

(3)快速变化。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理论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在管理中,理论是有差别的,当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就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这一事实的反面就是,如果理论不起作用,就会很快被抛弃,这可以解释管理理论不断推陈出新的现象,理论出现和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管理学总是挑战那些试图将它引入角落,使它固定下来的理论家(StuartCrainer,2000)。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所面对的是稳定,变化缓慢的企业经营环境:而新的管理理论所面临的是剧烈变化的经营环境,因而更加注重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内部系统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动态适应。管理需要变革和持续的改进。没有什么地方可以逃避这样的变革(BruceA.Pastemack,1999)。

三、日本企业管理研究发展的借鉴

管理具有二重性。它既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特性,又具有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特性。管理二重性原理决定了一国企业管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各国都在致力于探索本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究竟什么是具有本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在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理论时,有人主张强调日本企业的文化特色,也有人主张强调日本的工业集团或株式会社、金融体系、政企关系或者产业关系、劳动管理、生产控制或经营者决策与组织等管理方式(MasakiHayashi,2002)。从这两个方面看,20世纪60年代,终身雇佣制、年功工资制、企业工会、集中管理原理等形成了日本企业管理特色,直至今天,他们仍然代表着日本企业管理中的社会文化特征。

20世纪70年代,有关企业的社会责任的研究抬头,管理研究涉及到企业污染问题。此外,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控制理论、日本企业资本结构分析、财团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等都成为研究的焦点。

20世纪80年代前期,日本企业管理的研究从劳动管理扩展到企业管理的其他领域,如R&D、生产管理、购销管理、财务管理和经营分析,以及企业的管理结构和企业集团研究等。随着日本经济的起飞,对日本企业管理的研究也波及到海外,国际企业管理学界刮起了“日本管理风潮”。美国日裔学者威廉。大内从1973年开始专门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经过调查比较日美两国管理的经验,1981年出版了《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大内的研究表明,日本的经营管理方式一般较美国的效率更高,美国企业应该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奉企业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管理方式。他把这种管理方式归结为Z理论型管理方式,并对这种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称为“Z理论”。该书在出版后立即得到了广泛重视,成为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管理问题的名著之一《Z理论》、《成功之路》、《日本的管理艺术》、《公司文化》一起被称为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管理的“四重奏”。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丰田生产方式以其在成本、质量和交货时间方面的竞争优势引起了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关注。同时,随着日本海外企业的增加,各国增加了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开始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即在日本企业管理中哪些是与其文化背景密切相连的,哪些对其他国家的企业是普遍适用的。日本企业的人事管理、组织管理、企业目标和管理制度是否具有普遍性,如长期交易联系和企业网络。

继20世纪80年代竞争战略理论之后,90年代,美国的管理理论继续占据了全球企业管理的主导地位。企业再造理论、核心能力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理论、虚拟企业理论等吸引了全球企业的眼球。尽管这些理论都属于美国企业管理理论,但它们吸收了日本以及其他国家企业管理中属于普遍性的先进管理经验。

日本在战后学习西方技术与管理时,对技术直接拿来为其所用,但在管理上不是照搬西方模式,而是结合日本的国情、民情,“自成一家”。

日本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对我国企业管理研究的借鉴在于,如何识别和挖掘西方企业管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使其更好地为我所用,并在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发展和形成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管理理论,这是我国管理学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四、当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和面临的任务

1.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及理论的发展

管理理论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企业管理在曲折中发展。改革开放前,我国照搬前苏联的经验和理论,建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缺乏经营自,没有经济责任,管理只是一种封闭的生产型管理。1960年《鞍钢宪法》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方法,1961年的《工业七十条》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工业企业管理试行条例。中,企业管理遭到了严重破坏。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管理进入了一个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改革试点,使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实行是中国企业领导制度的重大改变。承包经营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的推行,推动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促进了企业家阶层的形成。这一时期,蒋一苇所提出的“企业本位论”、“职工主体论”、“经济民主论”以及“两制四全”管理体系“两制”即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建立高度集中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四全”即在企业建立全企业、全过程、全员性的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全面人事劳动管理。是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一批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促进了我国企业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企业积极主动地引进和学习了许多国外最新管理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企业实践中,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在改组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母子公司体制、主辅分离、职工安置等一系列特殊而又具体的问题,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如首钢的“投入产出总承包”,海尔的“日清日高管理法”,邯钢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法”等,我国企业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但总体来说,我国还处于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阶段,缺乏中国自己的企业管理理论。

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市场经济道路,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创造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理论。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是我国经济多年来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积极吸收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不能不考虑我们所独有的国情、民情,使别人的好经验、好做法,能够在我国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

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应该是源自于中国本土企业管理的历史和现实的理论。目前从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现状来看,尚未形成中国企业管理的一般理论。其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应该是关注于中国自身的特点,由于金融体系、政企关系、产业组织、劳动力状况和劳动管理制度、生产过程控制的不同,中国的企业管理具有别于别国的特点。但是,目前,仍然鲜有强调中国特色的一般管理理论。随着近年来管理学研究的细分和专业化,这种现象更为突出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企业管理提供理论支持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轨时期,如何搞好企业管理研究,改善和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是我国企业界和企业管理理论界面临的一大课题。

2.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任务

建国以来,尽管经历了风风雨雨,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者仍不懈努力,为企业管理理论体系的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当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任务是:

(1)对我国管理理论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我国的企业管理研究发展到今天,凝聚了广大管理学家、企业管理人员众多的智能。如何将这些智能抽象出来,融纳到企业管理理论体系中,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外,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民族特性必然反映到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我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所创造出的许多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有许多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对其作理论上的总结,既是对我国企业管理事业的贡献,更是对企业管理理论的贡献。对我国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为21世纪我国企业管理改革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是我国企业管理学界的重要任务。

(2)作为经济体制转型国家,管理问题具有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需要在理论上加以研究。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国家,许多经济现象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没有的。生搬硬套西方的管理理论,在应用时必然脱离实际。因此,我们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必须站在中国的土壤上观察问题,采用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以解决或有助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己任。

多年以来,国际范围内的企业管理研究一直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为中心,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偏颇。随着世界各国经济逐步实现一体化以及中国的崛起,中国正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鉴于转轨国家企业管理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为此,我国必须着手全面研究发展中国家和体制转型国家的企业管理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应成为近期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

长期以来,西方管理研究文献对我国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中外企业管理环境的差别,在某些场合却往往被忽视。不同环境下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条件显然是不同的。所以,进行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在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同时,应当以我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为基础,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本国的问题。

(3)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出现必须考虑本土文化的特点,发掘中国文化的有益成分。我国是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重道”、“明德”、“修权”、“知止”、“行法”、“谋略”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体现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中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济取得了引起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因此,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以我为主”是指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外国经验,这应成为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博采众长,融合提炼”,就是要广泛研究各国在管理上的好经验和科学理论,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自成一家”是我们的目标,通过总结自己的和外来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论。

「参考文献

1.TomPeters,LiberationManagement,NewYork:Knopf,1992.

2.StuartCrainer,TheManagementCentury,SanFrancisco:Jossey-Bass,2000.

3.MasakiHayashi,(2002),AHistoricalReviewofJapaneseManagementTheories:TheSearchforaGeneralTheoryofJapaneseManagement,AsianBusiness&Management.

4.查尔斯。汉迪:《非理性的时代:掌握未来的组织》,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5.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版。

6.陈佳贵主编,《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孙耀君主编:《西方管理思想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

8.张兰霞:《新管理理论丛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第5篇:工商管理的理论范文

一、关于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方向问题

方向是根本,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它是引航灯、生命线。失去正确方向的航船不可能胜利到达彼岸,迷失正确方向的理论研究也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坚持正确办会方向”是理论研究的首要问题,也就是要求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把握正确的理论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不断取得创新成果,工商行政管理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回顾改革开放之初,工商行政管理恢复建制,成为国家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有效监管的重要力量。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中国共产党人对计划经济、商品经济以及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不断创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紧紧围绕这些理论创新成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探索工商理论,认识到市场监管要宽严适度,强调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放而有度,有力地促进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1992年至2002年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飞跃,理清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工商行政管理从服务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逐步转到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认识到要正确处理经济秩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拓宽监管领域,创新监管机制,在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作出了新贡献。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这一时期,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中央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重大战略部署,坚持改革创新,并在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工商行政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五个四”为核心内容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成果。以此为指导,工商行政管理努力营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和谐诚信的市场环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维护市场秩序,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由此可见,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都是深入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体现。把握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扎实做好各项理论研究。当然,坚持正确的理论研究方向,还必须结合工商行政管理实践,准确把握工商行政管理发展规律,推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

二、关于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要求

“深入研究工商理论”是对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提出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在研究态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风气上都要“深入”,要高度重视理论研究,着眼于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实践,下大力气进行深层次研究。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统一思想认识,深入推进理论研究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是实践的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样,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也是推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工商行政管理实践反复证明,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改革发展须臾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越是关系到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问题,越是需要加强理论研究。

恢复建制以来,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从无到有,由基本建立到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但是与实践的需要相比,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理论研究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也还没有在全系统得到应有的重视,理论研究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理论研究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形成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为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夯实理论基础。

(二)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实践破解工商改革发展难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理论研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践工作中挖掘题材,研究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监管执法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广大人民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市场监管热点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解决当前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把握研究重点,丰富研究内容,才能增强研究内容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才能创作出有思想深度、务实管用的研究成果。

要紧密联系“十二五”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发展规划,紧密联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工作,紧密联系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紧密联系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实践问题,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在总结提炼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执法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基础上,找出影响和制约工商行政管理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破解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难题。

(三)端正研究态度,深入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早在东汉时期,王充就在其著作《论衡》中指出:“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时隔数千年,这句话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正所谓“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只有到深水中才能看到蛟龙,同样的道理,理论研究者只有不畏艰难,沉潜到研究的深水中,扎实进行深层次研究,才能深刻揭示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创造出高水平的理论成果。同志指出:“调查要深入细致,既要‘身人’,更要‘心人’,蜻蜒点水,走马观花,是了解不到问题的深处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亦如此。

具体来说,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要端正研究态度,发扬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研究风气,

就是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真实反映实际情况,正视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积极寻找破解问题之策,防止绕着矛盾问题走;就是要对掌握的资料进行深度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要像蜜蜂采花酿蜜,把事物的本质挖掘出来,防止浅尝辄止、浮于表面,简单堆砌、粗制滥造;就是要大力倡导优良文风,用朴实、生动、简明的语言撰写文章和报告,让基层同志看得懂、用得上,防止把理论束之高阁。

三、关于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目标任务及其实现途径

“不断推出创新成果”明确回答了工商理论研究的目标任务,就是要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多出理论创新成果,多出精品,使理论创新跟上实践创新。2011年6月,国家工商总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会工作大力推进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理论建设的总体目标,其中指出,要“全面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突出行业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这一目标任务与“不断推出创新成果”是一致的,是对“不断推出创新成果”的具体阐释。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思路和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研究

全面构建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多个领域、多个环节、多项工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么重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遵循先易后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进。当务之急就是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全体人员智慧,力争用2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分论”丛书编写工作,初步形成以《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概论》为统领,以“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分论”系列丛书为骨干的全面反映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成果体系,为全面构建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夯实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和充实,最终形成一整套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

(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地研究

在基本建立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要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思路,推动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一是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入研究以“五个四”为核心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进一步把握市场监管规律,推动基础教材建设及学科建设。二是要加强应用对策和专业理论研究,紧密结合工商行政管理基本职能和业务工作,深入研究努力做到“五个更加”的方法途径。统筹兼顾市场主体准入、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商标战略实施、广告业发展与监管、禁止传销与规范直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等各个领域的研究,找准各个领域亟待研究的主要问题,认真加以解决。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研究

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是创新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不断推出创新成果”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持续地从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汲取营养,源源不断地推出理论创新成果,使理论创新跟上实践创新的步伐,才能永葆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之树常青。特别是当今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繁荣时期,市场瞬息万变,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才能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

四、关于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

“热心服务系统干部”回答的是工商理论研究为谁服务的问题。理论研究本身不是目的,用理论武装工商干部,用理论指导工商实践,使之为系统干部服务,为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服务,这才是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

(一)用理论武装干部,服务工商人才队伍建设

理论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用理论武装干部。理论武装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全局。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要在理论研究过程中锻炼干部,在理论宣传普及过程中提高干部理论素养,在理论运用过程中提高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建设高素质的工商干部队伍。一是要营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氛围,增强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全系统同志深入学习和掌握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成果,丰富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素养。二是要努力使工商行政管理理论转化为广大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的普遍共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武器,转化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各项工作中的自觉行动。三是要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业务素质良好、勇于开拓创新的理论骨干,打造一支勤奋学习、爱岗敬业、战斗力强的干部队伍。

(二)用理论指导实践,服务工商事业改革发展

第6篇:工商管理的理论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工商系统积极采取得力措施,进一步强化“收支两条线”和其他财务管理工作,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支持各地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但也存在种种问题。本文主要以河北省为例,归纳总结了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并指明应从财务管理的思想观念、管理的制度、体制、财会人员的素质上采取改进措施,以提高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机构财务管理的能力。 

一、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隐瞒收入 

以河北省为例,有的部门编制部门预算时少报上年结余资金和事业收入,有的部门编报部门决算时隐瞒年末结余资金;有些部门收取的行政性收费、罚没款等非税收入未及时足额上缴财政,有些部门超出批准的预算安排支出或自行调剂预算支出。在其他省市中,如广西省某市工商局1994年至1999年共隐瞒行政性收费收入468.96万元,其他收入6950.99万元[1]。江西省审计厅在2000年对全省工商系统的审计中查出隐瞒收入408.33万元;漏缴税费141.55万元[2]。 

(二)私设“小金库”和公款私存,挤占挪用 

以河北省为例,工商系统被查出“小金库”的主要是将收取的企业登记费、门面出租收入交易费等未入账,而是用于职工福利、购车等开支;将收取综合管理费、市场管理费、服务费、摊位费、治安费、水电费等分别存入存折;有些工商局的出纳员将规费收入和经费结余以个人名义存入存折,直接在账外列收列支。如广西省某地区工商系统被查出“小金库”157.34万元,主要是1999年以前将收取的企业登记费、门面出租收入交易费等未入账反映,用于职工福利、购车等开支[3]。江西省审计厅在2000年对全省工商系统的审计中查出挤占挪用资金1156.86万元,私设“小金库”420.81万元,国有资产流失102.99万元[4]。 

(三)拖欠、截留应缴预算收入和财政专户资金 

以河北省为例,主要表现在:截留、拖欠应缴财政预算的企业注册登记费、商标注册费,经济合同签证费收入;截留、拖欠应缴财政专户的集贸市场管理费资金等。在其他省市中,如广西省某市工商局历年应缴未缴罚没款541万元;某地区工商局欠缴财政专户931.25万元[5]。江西省审计厅在2000年对全省工商系统的审计中查出拖欠、截留应缴预算收入968.08万元,拖欠应缴财政专户款172.03万元[6]。 

 (四)违反规定超范围乱收费乱罚款 

以河北省为例,有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内容、范围、及标准收费,擅自立项收费,超范围收费,超标准收费。其中一些工商部门超范围收费,主要是继续执行1997年财政部、国家计委取消了汽车、钢材交易市场管理费。据统计,1999年全国共清理掉不符合规定的收费项目32项,清理关闭银行账户1578个[7]。在其他省市中,江西省审计厅在2000年对全省工商系统的审计中查出乱收费乱罚款金额389.92万元;其他违规金额940.65万元[8]。 

(五)没有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 

以河北省为例,在预算管理、收费“收支两条线”方面主要有经费超支严重,没有依法办理经费追拨手续、一些地方没有严格贯彻执行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的规定、部分地方票据管理中存在较大的管理漏洞、规费管理普遍松懈等问题。 

 

二、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机构财务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总体上看,上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违纪问题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历史原因 

(1)业务经费不足:以河北省为例,一方面: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减费因素不断增加,决定收入呈现停滞或下滑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监管任务的不断加重,工作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工资因素和办公消费指数上升,决定支出呈现递增趋势。在目前工商财务体制不变情况下,收入和支出矛盾较大,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经费都出现紧张局面。 

(2)经费保障能力较弱:以河北省为例,由于工商行政部门业务经费不足,经费保障还不能完全到位,部分地区仍然使用行政性收费来保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各项经费需要。 

2.工作性质原因 

工商管理局除管理正常经费外,还要按规定要求进行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的“收、管、用、缴”工作。这就增加了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内部财务管理的难度,也为财务管理的违法违纪问题的出现提供了可趁之机。 

(二)主观原因: 

1.缺乏科学的理财思想 

以河北省为例,在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内部没有充分认识到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能的重要性,守法意识差;没有树立预算观念;没有树立艰苦奋斗、勤俭办公的思想。 

2.财务管理制度、体制不完善 

以河北省为例,工商行政管理机构财务公开制度、财务内审制度、财务检查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基建工程管理制度、罚没物资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不完善,在体制上没有落实新的财务管理关系等,给违法违纪行为提供了漏洞。 

3.财会人员的素质还不能适应新形势对财务工作的要求 

以河北省为例,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公款私存;职业道德缺乏,工作散漫,不负责任;会计核算和会计基础工作等业务技能不合格。 

4.无法满足规范化统一管理需求,且财务监控滞后 

以河北省为例,一些部门仍然使用传统的单机和局域网处理账务,财务监控不仅受到时间、空间、及人力方面的限制,更为重要的是它无法实现行之有效的事前或事中的财务监控。

三、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机构财务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上述工商行政管理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的财务管理。 

(一)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树立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的理财思想 

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树立法制观念、预算观念,还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办公思想和提高效益的思想。 

(二)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和财务体制建设 

1.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一要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要落实到部门,有专人负责,统一登记、管理。二是建立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2.推行政府采购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效益”的原则,大宗办公用品、仪器设备、装修装潢等消费品集中由政府采购,提高资金支出的透明度和资金使用效益。 

3.加强基建工程管理 

加强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前论证工作,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建设规模和标准;实行工程项目公开招投标制;加强竣工财务决算工作。 

4.加强罚没物资管理,严禁任何人私自动用涉案物资 

(三)建立高效严格的财务管理体制 

1.适应上下级关系的变化,迅速转变观念和行为方式 

下级机关要坚决地贯彻执行系统财务管理办法,经常向上级局汇报财务工作的情况。上级机关要加强对下级局的财务监督管理工作。 

2.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 

工商部门要严格执行财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工商管理单位财务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工字[1999]4号),以及《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政部关于下达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实行预算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财预字[1995]27号)的规定。

3.建立顺畅快捷的上缴下拨渠道 

在系统内部,抓好票据的使用和管理,做到应收尽收,应缴尽缴。在外部,要解决好与省财政的关系,加快经费的核拨速度;加强与银行的联系,解决划款的时间问题、代收代缴款的上划问题和代收网点问题。 

4.理顺资产、债务关系 

做好垂管后资产上划工作,各地在市场管办脱钩的基础上,积极与当地财政、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协调,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做到产权清楚、债务清楚、收支清楚、家底清楚,保证经费上划和资产移交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机构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1.加强财务人员政治业务培训 

财务人员要努力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和政治素养。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2.加强财务会计知识,提高会计电算化管理水平 

财务会计人员要努力学习财务会计知识,精通业务,做到人人持证上岗。对于那些业务不精且不努力学习的人员进行淘汰。要有效的发挥全系统对工商财务软件操作作用,不断提高全系统财务人员电算化水平和账务规范处理能力,提高办事效率。 

 

参考文献: 

[1]雷月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财务管理有待强化[j].广西会计,2001,(6):14-15. 

[2]黄雪梅.搞好工商行政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要树立五个观念[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48-49. 

[3]黄瑞珍.加强财务管理 实现科学理财[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7,(2):36-38. 

[4]李林.试论工商行政管理的理财思想[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11):30-31. 

[5]加强工商系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促进工商部门依法行政[j].江西审计与财务,2000,(9):15. 

 

注释: 

[1][3][5]雷月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财务管理有待强化[j].广西会计,2001,(6):14-15. 

[2][4][6]加强工商系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促进工商部门依法行政[j].江西审计与财务,2000,(9):15. 

第7篇:工商管理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案例研究方法 理论建构 工商管理 价值

目前,在工商管理领域中,案例研究方法一直饱受人们的争议,虽然它和实证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被人们称之为工商领域中三大研究方法,但是大多数人们已经将其视为一种非主流的研究方法,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批评言论越来越激烈。因此为了重新让案例研究方法被列为主流,提高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领域中的地位,我们就要对案例研究方法的历史进程进行考证研究,证明案例研究的实际价值。下面我们就对工商管理领域中的案例研究方法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一、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批评

自案例研究方法产生之日起,人们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批评言论在不断的增加,主要认为这种案例研究方法存在着较多的主观性,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断的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当中,这就导致案例研究方法的不科学性越发的明显。除此之外,大多数学者在批评案例研究方法的过程中,还认为案例研究方法在外部有效性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失,这也是案例研究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缺点。它不宜于通过实证来对其进行研究,只能利用构筑理论以及归纳式的研究方法,对其工商管理理论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案例研究方法也不例外。它虽然有着许多明显的缺点,但是也存在着不可否认的价值。

二、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

要对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和功能进行分析,我们就要对案例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和它在工程管理领域中的贡献程度进行考证,这样才能有利于人们对案例研究方法有新的认识。

从案例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来看,它最早的代表就是教学案例学派和经济主义学派。而在20世纪初期,人们就将案例教育研究方法应用到了商业的教育过程当中,这就有效的推动了案例教学理论的发展,并且在1921年科波兰德博士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案例管理教学文集,这也为案例教学研究方法的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是,在以后的30年中,案例教学研究方法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直到20世纪中期,在福特基金会的帮助下,案例研究方法才等到了一定的推广。而在我国案例研究方法主要是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在高校中教学过程中的广泛的传播。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案例研究方法在我国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且开办了许多案例培训机构,来促进案例研究方法的发展。

从工商管理发展史来看,当前存在的许多管理理论,并不全是通过相关管理思想推导出来的,其中存在的极大部分管理理论都是通过实践研究和案例分析总结而来的,因此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领域当中,有着十分突出的贡献。也如相关学者所说的,在工商管理领域中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人,绝对不是泛泛之辈,其中有绝大部分人是学界的权威人物。

由于组织领域的比较研究方法的提出,人们对工商管理领域有着新的认识,而且通过对这种方法进行分析,人们认为在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实现组织领域的比较研究方法就必须建立一个该框架系统,通过明确的表述,对组织之间的比较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适当的结论,为了企业的工商管理提供大量的信息依据和实践经验。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比较研究方法在企业工商管理过程当中的重要性,并广泛的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但是,这种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在当前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人们将演绎法、归纳法以及其他相关的科学理论应用到其中,进而增强企业的工商管理力度,实现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构建突显本国管理文化特色、具有更高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本土”管理理论,有管理学者指出必须采取扎根理论来进行研究,这使得颇具研究本土特有现象、深人解释现象背后本质的案例研究方法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被广泛使用.20世纪80年代的许多美国学者对日本企业管理方式的研究结论发现,日本企业的文化特征是促使日本企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主导性价值观、组织气候等。以沙因教授为代表的定性研究学派认为,这些研究观点均没有触及到文化的本质。他运用不同于主流研究方法的案例研究手段,以其为之提供咨询服务DEC和CGC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采用类似于心理医生对待病人的临床方法去研究组织文化,主张采用现场观察、现场访谈等咨询行业常用研究工具,率先提出了关于文化本质的独到见解,并探讨了组织成长阶段和文化变革机制。这一见解集中体现在1985年出版的着作《组织文化与领导》一书中。

三、结束语

虽然目前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领域中受到了人们争议,但是从它的价值和在工商管理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来看,案例研究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工商管理领域当中,不要只是一味的对案例研究方法进行批评,我们要从其价值观和发展意义上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对案例研究方法树立一个正确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工程管理理念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工商管理的理论范文

教学材料的完善是保证教学工作有序进行的保障。其中,教学大纲是所有教学材料中最重要、最基础的资源。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四年中,为避免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交叉重复,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大纲必须内容精炼不重复。因此,应有驾驭全局的专业带头人统一制定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避免内容重复。如会计学方向课程中,《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均包含“财务分析”模块内容,如何合理安排此模块内容需要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进行统筹,不能每门课都安排,实际上又被学时所限,却可能都忽略不讲,造成知识的盲点。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等专业方向课程都存在类似问题。经济管理专业往往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国家每年都会出台一些新的政策法规,如税法的不断调整完善,新会计准则的制定出台,使财经类教材不断随着国家的政策法律的变化进行修订完善,但配套的实训教程却很缺乏。许多高校要么没有配套实训教材,要么实训教材陈旧过时,与当前的法律政策不相符,导致学生的课程实训不能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效果差。

2推进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践行

2.1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素质也要在实践中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就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地方高校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都要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调查与研究,甚至对未来三五年内地方或具体行业的人才需求变化要有一个较为准确的预测。当前,用人单位最重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实践能力成为用人的重要标准。高校应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缓解社会需求和高校产品供给质量缺口的矛盾。因此,应合理定位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提升能力、服务就业”为宗旨,突出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就业竞争力。

2.2优化课程体系

按照“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原则,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尽量避免课程之间的交叉重复。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以技能要求为依据构建知识模块。为培养应用型、有用性、毕业能够上岗就业的工商管理人才,配合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尽量压缩原理性理论课程,突出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做到“厚基础、精内容”。支撑实践体系的基础课程要够,同时要精心选择课程内容,按照内在逻辑设置课程序列及内容。课程体系以提高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导向,需要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增加课程实践或实验学时,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有不同专业方向所需的共同知识和技能,又要有某一专业或某一专业方向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增加主干课程的课内实训学时,比例应占20%左右,以突出实践教学地位。同时,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增加案例教学和讨论分析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增强实践教学效果,要求指导实训的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应用型大学的教师队伍建设,也需重新定位——既有丰富、成熟的职业技能,又能教书育人。工商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教师应积极培育“双师型”教师,既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也应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人力资源师、会计师、经济师、市场营销师等。同时加强系(院)和企业师资的双向交流,一方面要求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另一方面聘请取得高级职称的企业高管到学校兼职任教,形成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水平。

2.4重视教材资源建设

当前高校都致力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围绕精品课程介绍建设需要规范化的教学材料,将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案讲义、题库等建成标准化的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既避免同头课教师教学资料的不一致,又减轻了其他授课教师的负担。另外,目前经管类专业采用的国家规划教材少有配套实训教材,而真正操作强的课程如《会计电算化》、《ERP沙盘模拟》等课程,完全没有一套全面系统的企业仿真题型作为教材,导致实践教学材料严重不足,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和质量。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自编实训教材,特别是和企业深度合作,编写来源于企业实际的案例,或者将企业一段期间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编写成会计实训教材,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切实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加强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第9篇:工商管理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 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076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137- 01

1 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

据悉,企业的工商管理内容主要是企业通过新型管理方式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企业资源主要包含企业可流动的资金,企业通过应用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对企业资金进行利用,确保企业市场活动与经济活动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依然使用传统管理的模式,或者是模仿成功企业管理的模式,并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管理方案,没有及时对传统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致使企业自身竞争力得不到提高,以至于无法在新时期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严重阻碍了企业长期发展。此外,企业的工商管理需要把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充分结合工商管理的知识和企业实践,制定企业的工商管理方案,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 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对工商管理进行科技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笔者将分别从这三方面进行阐述。

2.1 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

工商管理科技创新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根据市场特征来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构建一套适宜的管理模式。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就必须在创新管理方面下手,促进企业服务质量的提高。

2.2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据笔者调查,目前很多企业为寻求发展,对工商管理模式予以创新,均促进了企业走上成功之路。

2.3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工商管理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获取了很多利润,这也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3 工商管理科技创新战略措施分析

3.1 完善工商管理监管制度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监督与管理机构对于企业的工商管理有着重要作用;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企业基层员工比市场更重要。企业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员工努力与付出。因此,企业需要制定监管制度,明确每一个员工的责任、权利,一些对企业发展有贡献的员工,需及时给予相应的奖励,一些对企业发展不利的员工,需要进行惩罚,这样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而且企业制定管理制度,可以保证管理执行有据可依,从而促进企业发展与进步。

3.2 重视创新管理人才培养

如今,我国的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在工商管理方面还没有一个新的认识,还不具备科技创新的理念,还没有对科技创新有新的认识。企业高层管理者要积极树立“科学管理乃兴国之道”的思想,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尤其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这类人才可以辅助企业实施管理、营销与规划,并且专业人才可以及时、准确分析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指出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提出企业发展战略。通过培养专业人才,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善企业薄弱的环节,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3 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内企业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并且国内企业知名度也在提高。因此,企业应该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加大企业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建立企业特色文化。要想国内企业的工商管理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需要具备现念与国际意识进行企业管理与实践,进而促进企业发展与进步。

3.4 建立职业化工商管理队伍

企业要想稳定、可持续地发展,需要组建一支工商管理队伍,提高企业管理的制度。若缺乏工商管理的队伍,会导致企业人力资源应用受到影响,导致企业人才效用得不到发挥。因此,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全面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充分发挥企业市场竞争的优势;明确企业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自身责任,制定奖惩制度,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