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类方向范文

工商管理类方向精选(九篇)

工商管理类方向

第1篇:工商管理类方向范文

工商管理是研究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一门专业,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W的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除了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 、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也要学习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组织行为学、商务谈判、金融学、投资学等涉及商业的知识。

与会计学、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相比,工商管理专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当然,在强调通行性、适应性的同时,该专业也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专长。工商管理专业对学生的数学、英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毕业生将在各种组织中发挥协调作用,因此要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

专业技能有侧重,实践机会要历练

想要提高人际交往、管理经营的能力,仅在课堂上学习是无法达到的,所以,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多参加校园社团或者学生会的活动,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但是要明白,你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的,而是要在社团活动中观察在群体、在组织中的人的行为模式是什么,认真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把人组织起来,把事情完成得更好。

很多人说工商管理专业无用,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想做管理者是“痴人说梦”。非也!工商管理的英文是business administration,其中,administration也被翻译为“管理”,但实则与management的意思不同,偏向实施和执行。举个例子,一群人由你带领,这样的管理叫“management”;一堆文件交给你整理,这样的管理叫“administration”。因此,工商管理从来就不是一个引导你毕业就成为管理者的专业,而是一个教会你执行商业任务的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进入咨询行业、培训行业、调研行业工作。在市场化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行业都是求贤若渴、急需英才的。此外,还可以进入银行、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工作。有的同学在校时会选择参加中国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这是进入银行工作的必经之路。考试科目分为公共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

此外,也有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会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及事业单位考试,寻求稳定的工作机会,可以报考的单位主要有工商局、税务局、市场监管局等。

院校多按大类招生,考生要看清分流专业

大家从近几年的《招生专业目录》中可以看到,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按工商管理专业招生,二是按工商管理类专业进行大类招生。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以工商管理类专业进行大类招生,入学后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情况,分流到具体的专业。专业方向主要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劳动关系等。各校根据自己的专业设置不同,在工商管理大类中招生的专业也不同。

例如: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包括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3个专业方向,新生入学后,统一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英语和数学强化训练,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根据学生志愿和学习状况再分专业;南开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类) 专业包括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5个专业方向;北京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类)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管理科学5个专业方向;北京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类) 专业包括工商管理、会计学2个专业方向,新生入学一年半后开始分专业学习,分专业的原则基本是学生自愿与学院协调相结合,需要考虑学生入学前一年半的学习成绩。

当然,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的院校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这里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即使是按大类招生,各院校开设的专业数量和专业方向也是不同的。同一大类,细分后有些是财务管理方向,有些是会计学方向,有些是金融学方向,有些是市场营销方向,很多院校的大类专业中包含3个、5个甚至更多的专业方向。因此,考生在选择院校时,要根据各校的招生章程,然后结合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有目的地进行选择。

下面给大家具体介绍几所优势高校。

中国人民大学:该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是部级特色专业。该校是我国MBA教育的主要基地之一,汲取了欧美当代MBA教育精华,形成了“前沿专题与系统课程并重、资深教授与企业家联袂、西方学派精英与中国管理经验融合、模拟训练与案例研讨互动”一整套独具特色的MBA精品课程。

厦门大学:该校是我国第一个组织和开展MBA教育的高校,学术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沿,出版了全国第一套MBA教材,授予了国内第一个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主持编写了第一本全国各高校MBA通行的教学大纲,为中国商业管理岗位培养了数千名精英。

第2篇:工商管理类方向范文

创业教育不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延续,二者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和理论基础。职业生涯教育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着眼于对工作环境的适应与调整,重点在于个人特点如何在职场最有回报地呈现及如何实现各职业与生活的平衡发展。创业教育源于创新思维,旨在指导创业主体把创意想法商业化,要求创业者必须有好奇心、兴趣、激情、理想,走深入自我探索、自我实现的路线,强调整合资源、跨界与混搭,从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敏锐发现和捕捉机会。二者基于不同的思维体系,更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因而,将创业教育视为职业生涯教育的延续极为不妥。即使有些职业教育教材将创业作为其中一部分内容,也仅是在自我分析——能岗匹配——职业转换之后为保持内容完整而顺带涉及自主创业。创业教育从来不是在一个点或一个面上展开,它是人的深层需要和深刻全面发展的形式,并非要求所有大学生能做到。国内的创业教育研究多从创业教育本身的规律、体系、特点来展开,对于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涉及不深。在创业教育的实操和模拟阶段中,有关团队建设与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与销售、财务管理与融资等,均与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紧密相关。在创业计划书中的相当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和技能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不可或缺。如此看来,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具有天然的适于创业教育的特点,有直接的构成创业教育的部分,因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某种程度的契合。然而,这是表面上的观点,深入探究却未必贴切。更重要的是,在明确了创业教育必须融入专业教育的观点后,二者如何相互融入,成为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重点。

2 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困境

已有的诸多研究将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把二者视为紧密结合、彼此融通和相互渗透的关系。但我们需要分析创业教育关系紧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差异和困境。

(1)内在悖论

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正在全世界迅速发展,但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方向和方式的观点却不一致。现有的创业教育经常以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为依托,必定绕不开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知识。而从理论深层分析,两者有着内在的悖论。库拉特科认为创业学是商学院的未来,创业学专业的相关教员正转变为领导人角色。商学院教育领域有一个相当有趣的辩证法:控制和创新,即服从于创造,他们是互相矛盾的两种方法,可以归类为不同的思维体系。服从导向的管理学科(如金融、会计)与强调创造和创新的创业学之间存在理念上的巨大分歧。澳大利亚的创业学教授凯文·凯德尔认为创业学教育摆错了位置,它好典型的大学商学院的教育不协调,无论是在教授课程的方式上,还是在评估方式上。新的领域必须拓展到管理学或者工程学领域之外,或许甚至是大学之外。创业学教育家戴维·伯奇认为,商学院教给你的恰恰是创业学的反面;基本上来说,商学院是教你如何为别人工作。欣德尔甚至质疑创业学专业是不是应该在商学院教授,提出创业学属于在任何地方都可教授的课程,只要那里具备了具有创业的天才想法和对待创业的正确态度。从形式上看,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属于工业时代的产物,细化的分门别类学习,而创业教育具有后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特征,强调资源整合、持续发展等。工商管理类专业大致沿着工业时代思维——工具主义——专业细分——显性有边界——传统教育模式——聚集模式的模式进行,而创业教育则是根据后工业时代特点——人本主义——专业融合——隐性无边界——创新教育模式——辐射模式的路线展开。

(2)现实困境

目前的创业教育的课程资源贫乏,内容零散未成体系。加上教材西化的倾向,不能与国情相符合,导致理论单薄,无法支撑创业教育的体系化开展。首先,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已有研究成果从数量上、质量上处于初级阶段,创业教育系统理论薄弱,导致理论研究尚不能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教学实践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其次,高校的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教育,未能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开展并未形成有机联系,更无法做到以创业教育来统领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如能将创业和创业教育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特色来构建,本来就相当不容易,二者相互有机融入更加艰难。再次,高校的创业教育多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教育,只注重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误以创业竞赛、创业报告代替创业教育。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从“点”上展开,相应地学生就失去自身专业优势的有利依靠。必须清醒地看到,创业教育决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进行,因为人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不能如同具体的技能那样传授,而需要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涵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积累才能潜移默化地生成。

3 创业教育的显性开发融入

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包括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创业教育至少可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在显性层面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二是在隐性层面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

(1)创业教育的层面

完备的创业教育具有某种层次性的特点,并非在一个点、一条线或一个面上展开。创业教育具有某种纵向的层次性,大致包括创业思维层面(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层面(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理论、经济法、税务及知识产权等),创业能力层面(企业运营、组织协调、团队管理、组织策划),创业模拟层面(创业设计、沙盘决策模拟等)。每个层面均可由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来体现和落实,亦可提升学生的投入度。

(2)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共性

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均具有明显的外向性,即眼光向外才有效果。这种外向性表现在教师视野和实践的外向性,专业课程体系的开放性,以及学生实践的外向性。美国高校教育创业模式的典型三种模式中的“聚集模式”是传统的创业教育模式,主要面向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学生。课程内容表现为高度的系统化和专业化,创业教育的师资培养、经费筹措、课程设置等事宜都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负责、组织和实施[3]。

(3)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

创业教育是工商管理类教育的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在创业教育的创业知识层面和创业能力层面的一部分有共通之处,因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可以创业教育为专业支撑,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创业教育的载体。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是按照学科门类或技术领域划分的,重在传授工商管理类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制定展开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课程评价等。以创业教育为导向,完全可能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特色,反过来塑造专业教育,并按照不同教学阶段强化课程实践。

4 创业教育的隐性渗透融入

创业教育在思维层面呈现出持续性、隐蔽性的特点,学生独立意识和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意志品质无法靠显性的课程知识单独承担。

(1)隐性渗透的内容和方式

隐性渗透的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方式,更加具有现实性。创业教育不只是创业知识、能力,先导性的创业的思维和心理准备必不可少。我们的创业教育首先要强化创业意识、捕捉商业机会的敏锐程度,对创业激情和理性的理性关系的把握,保持创业者必须的好奇心、兴趣、激情、理想,使学生始终保持自我探索,摒弃心态而保持风险意识的底线思维。这些内容可以渗透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大部分课程中,以创业教育作为主线,会使得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立刻饱满起来。另外,对于创业管理而言,某些行业的知识属于隐性的知识,只有身处那些行业中才可以领得到,因而,隐性渗透的创业教育方式在这些方面更好的作用[4]。

(2)创业教育目标的实际达成

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中,只有少数人能创业,而创业的学生中能有所成就的会更少。因而,不能把创业成功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受到的创业教育训练首先是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方面的,这是一种思维状态的提升,是对市场环境的把握和机会捕捉的敏锐度训练。需要让学生懂得创业的高风险收益特点,懂得把技术、思想商业化,构建商业模式的方法,创业思想落实到团队中并成为团队文化的运行方式等等。总之,除了培养创业意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懂得创业的思路和方式,成为学生专业思维体系的一部分,为整个社会积累创业智力资本的存储量。

5 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对策

(1)创业教育师资的开拓

事实上,创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比普通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师要深入而全面,除了较高的文化素质,还要具有强化的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解决企业运营实际问题能力、市场策划能力,才能完成创业教育的教学的任务。创业教育的教师应在具有较高受教育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具有创业教育的专业关联性,最好是具有创业实践、企业咨询经历,与社会和企业联系的交流能力、对学生的服务意识,乃至某方面的创新能力。简言之,创业教育应具备创业学和创业管理、教育学和教育管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有效地将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中。从创业管理角度看,创办企业离不开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风险控制等因素的制约。有过创业和咨询经历的企业家往往具有正反两方面的环境认知和经验总结,对于创业共性的问题会有贴切的指导。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在企业管理、运营,财务和风险管理方面具有良好基础,是指导创业和企业经营的导师;对于非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加强创业项目的策划运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传授。因而,创业教育开展的师资,很可能需要由富有经验的校内外指导者构成创业咨询团队。同时,应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进行创业实践的机制,包括培训、激励和创造条件,以鼓励高校教师创业。

(2)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靠岸”

从创业教育到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课程显性开发和隐性渗透方式,就是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若不与行业相结合,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指向性,无论从学生就业还是专业建设,都容易导致方向模糊。没有方位感的教育,必然导致迷失,如大海上的航船缺少目标,缺少前行的动力。因而,从这个角度看,以创业教育为方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指明航向,密切结合行业、企业热点“靠岸”。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学生毕业之前就能对某些行业特点、规律有常识和经验,对某些行业的供需价格、供应链、销售渠道等有相关了解。

第3篇:工商管理类方向范文

商务部酒类管理办法最新版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酒类流通秩序,促进酒类市场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利益,保护酒类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酒类是指酒精度(乙醇含量)大于0.5%(体积分数)的含酒精饮料,包括发酵酒、蒸馏酒、配制酒、食用酒精以及其他含有酒精成分的饮品。经国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生产的药酒、保健食品酒类除外。

本办法所称酒类流通包括酒类批发、零售、储运等经营活动。

第三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酒类流通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酒类流通实行经营者备案登记制度和溯源制度。

第五条 商务部负责全国酒类流通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商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酒类流通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备案登记

第六条 从事酒类批发、零售的单位或个人(以下统称酒类经营者)应当在取得营业执照后60日内,按属地管理原则,向登记注册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同级商务主管部门办理备案登记。

第七条 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程序如下:

(一)领取《酒类流通备案登记表》(以下简称《登记表》)。《登记表》可以通过商务部政府网站下载,或到所在地商务主管部门领取。

(二)填写《登记表》。酒类经营者应完整、准确、真实地填写《登记表》;同时认真阅读《登记表》所附条款,并由法定代表人或业主签字、盖章。

(三)向商务主管部门提交下述备案登记材料:

1、按本办法第七条第(二)项要求填写的《登记表》一式两份;

2、由法定代表人或业主签字、盖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和卫生许可证复印件;

3、经商务部认可并由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公示要求提交的其它材料。

第八条 商务主管部门应自收到酒类经营者提交的上述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办理备案登记手续,在《登记表》上加盖印章。

第九条 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完整准确地记录和保存酒类经营者的备案登记信息和登记材料,建立备案登记档案,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并可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 登记表上的任何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时,酒类经营者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0日内(属于工商登记事项的自工商登记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商务主管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商务主管部门收到酒类经营者提交的书面材料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变更手续。

《登记表》自酒类经营者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登记或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自动失效。商务主管部门应定期与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实注销或吊销情况。

第十一条 商务主管部门在办理备案登记或变更备案登记时,仅可收取经当地物价部门核定的工本费,不得收取其它费用。

第十二条 酒类经营者不得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买卖或骗取《酒类流通备案登记表》。

第三章 经营规则

第十三条 从事酒类批发、零售、储运等经营活动应当依法执行国家或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十四条 酒类经营者(供货方)在批发酒类商品时应填制《酒类流通随附单》(以下简称《随附单》),详细记录酒类商品流通信息。《随附单》附随于酒类流通的全过程,单随货走,单货相符,实现酒类商品自出厂到销售终端全过程流通信息的可追溯性。

《随附单》内容应包括售货单位(名称、地址、备案登记号、联系方式)、购货单位名称、销售日期、销售商品(品名、规格、产地、生产批号或生产日期、数量、单位)等内容,并加盖经营者印章。

已建立完善的并符合本办法要求的溯源制度的酒类经营者,经商务部认可,可以使用自行制定的单据,代替本办法规定的《随附单》。

第十五条酒类经营者采购酒类商品时,应向首次供货方索取其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限生产商)、登记表、酒类商品经销授权书(限生产商)等复印件。

酒类经营者对每批购进的酒类商品应索取有效的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复印件以及加盖酒类经营者印章的《随附单》或符合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单据;对进口酒类商品还应索取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核发的《进口食品卫生证书》和《进口食品标签审核证书》复印件。

酒类经营者应建立酒类经营购销台帐,保留3年。

第十六条 酒类经营者应当在固定地点贴标销售散装酒,禁止流动销售散装酒。

散装酒盛装容器应符合国家食品卫生要求,粘贴符合国家饮料酒标签标准的标识,并标明开启后的有效销售期、经营者及其联系电话。

第十七条 酒类经营者储运酒类商品时应符合食品卫生管理、防火安全和储运的相关要求。酒类商品应远离高污染、高辐射地区,不得与有毒、有害、污染物(源)、腐蚀性等物品混放。

第十八条 酒类经营者销售酒类商品应明码标价,诚实守信。

第十九条 酒类经营者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商品,并应当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予以明示。

第二十条 禁止批发、零售、储运以下商品:

(一)使用非食用酒精等有害人体健康物质兑制的酒类商品;

(二)伪造、篡改生产厂名、厂址、生产日期的酒类商品;

(三)侵犯商标专用权等知识产权的酒类商品;

(四)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超过保质期等的酒类商品和非法进口酒;

(五)其他国家法律法规禁止销售的酒类商品。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商务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对本行政区域内酒类流通进行监督管理。

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不得限制或阻碍合法酒类商品在本地区的流通。

第二十二条 商务主管部门在监督管理时,应出示有效证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在有证据或接到举报等情况下,执法人员可以查阅账册或抽取样品。抽取样品的,应当向当事人出具有效凭证。

商务主管部门有义务为当事人保守商业秘密。

酒类经营者应配合商务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情况,不得擅自转移、销毁待查受检酒类商品。

第二十三条 商务主管部门应建立酒类流通监测体系,对当地酒类流通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建立酒类经营者信用档案,并适时向社会公布。

商务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酒类流通管理和酒类商品安全信息系统,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和酒类经营者应及时报送相关信息。

第二十四条 商务主管部门可自行或会同有关部门对本地区销售的酒类商品进行抽样检验,并可向社会公布检验结果。

商务主管部门出具或认可的酒类鉴定结论应以国家法定检测机构检测结果或被侵权企业的鉴别报告为依据。

第二十五条 鼓励酒类行业组织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制度。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有权向当地商务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有关部门举报、投诉违反本办法的行为。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商务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可视情节轻重,对酒类经营者处二千元以下罚款,并可向社会公告。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可视情节轻重,处一万元以下罚款;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移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的,由商务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改正,并可向社会公布;拒不改正的,可视情节轻重,处五千元以下罚款,并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六、十七条规定的,由商务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处一万元以下罚款,并可移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由商务主管部门或会同有关部门予以警告,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两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的,由商务主管部门或会同有关部门没收非法商品,并可视情节轻重处三万元以下罚款;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及侵犯商标专用权的,移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处理;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移送相关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的,由商务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商务主管部门从事酒类流通监督管理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已依法实行酒类流通行政许可管理的地区,应继续执行许可证制度,酒类商品流通按本办法实行溯源制度,酒类流通许可证书视同《登记表》。

第三十五条 《登记表》和《随附单》由商务部统一制定,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商务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委托相关机构从事酒类流通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商务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20xx年1月1日起施行,自施行之日起设立三个月过渡期。在过渡期内,酒类经营者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办理备案登记和建立酒类流通溯源制度。

第4篇:工商管理类方向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苗雨君(1970-),男,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重视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工商管理类专业是我国高校开设数量最多的专业类型,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面临极大的挑战。如何根据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要以及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探索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实现途径,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和重要课题。

1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1998年4月份印发)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年教高[2012]4号)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1]。从理论上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指导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即解决人才“怎么样培养”的问题。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的一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能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2]。应用型人才是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能满足现实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才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符合“理论知识面宽,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把成熟的工商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企业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是一种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同时也为终身教育做准备、打基础,解决专业人才“怎么样培养”的知识结构架构和运行组织方式。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在培养目标上,体现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技术和理论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在知识结构的构建上,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强调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实践应用和科学创造能力;在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应重视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和开发[3]。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一些学者对美国、新加坡、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进行了研究,着重研究校企合作的内涵、模式、优势以及必然性等方面:《对国外发达国家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从国外发达国家的政府引导的培养模式和企业人才需求形式出发,分析了发达国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国内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分析了欧美等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等等。以美国为例,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实践中,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是技术教育的大学和技术学院、社区学院、工程教育,这些已构成了美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模式。应用型本科教育在课程体系上,更加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系统分析的课程体系设计;在教学内容上,引进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结合科技发展要求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掌握教学自主权,并结合科技发展、企业现场应用技术和教师个人的科研成果进行调整,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最适用、最新的东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应用技能;在学生实习实践方面,使高校注重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力求使学生熟悉工商企业发展进程,掌握职业技能要求[4]。目前,国内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结果各不相同。刘东江认为,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要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为中心,在进入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的质量教育时期,要建立适应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机制。潘琦认为,要从四个方面来理清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路:一是帮助学生进行专业领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自我定位;二是将高智商、高情商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列入教学计划;三是利用校内与校际资源,提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四是建设与完善大学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徐辉认为,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注重培养技能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人才支撑作用[5]。

2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调查发现,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等特点,已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逐渐暴露出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影响专业的发展建设和学生的就业问题。

2.1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缺乏特色

一些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没有依据地方需求、自身优势和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定位,特别是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大学还没形成与高职院校“错位竞争”的战略定位,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6]。一些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空泛,缺乏特色。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以及应用型人才就业方向。但是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协调统一方面没有清晰的设计和表述,整体上感觉目标空泛。各级各类学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多大区别,从而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毕业生共性趋同、特色优势不足,人才培养类型单一。

2.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式重于实质,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许多高校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传统培养模式的改革一般按照“大类招生,分段培养”的“2+2”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采取校企合作的“3+1”或“3.5+0.5”模式,在具体实施方面受困于传统的、僵化的教育理念的限制。如“大类招生,分段培养”的“2+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对原有几个专业培养方案的形式调整,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改进;而校企合作的“3+1”或“3.5+0.5”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则因为培养方案中缺少学生在企业实践的相应学分的设定,或者缺少实践应用能力考核的办法,而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评定学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不是企业的员工,企业往往对学生的培养考核也束手无策,目前进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体上说是不成功的。一些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企业实践课程,甚至一些学校出现因人设课或者能上什么课就开设什么课程的现象,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缺乏科学依据。

2.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关键是造材的平台、流程和工具需要把关。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育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注重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忽视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往往理论概念讲得多,实际方法研讨得少。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具有强烈的引领作用、应用导向和实践导向,但传统工商管理类专业课教学注重系统性知识的传授,教师成了教书匠,而不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另外,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设计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普遍缺乏运用理论的机会和能力,学生碰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这种被动学习模式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课堂教学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2.4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薄弱,考核方式不科学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以胜任将来从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具体工作。然而,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多数办学时间较短,实践教学是该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整个教学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较落后,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缺乏科学指导和考核标准,考核方式过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都制约着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现行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仍然采用以“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方式来评定成绩。一般平时成绩只占总成绩的30%,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缺乏对实践教学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实践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核,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实践途径

3.1科学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确定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重视人才的需求特征,科学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由于工商管理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从人才市场需求的角度看,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征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岗位群分布广泛;二是职业层次带性,即在市场经济时代,某一类型不同层次教育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对应的不再是单一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位层次,而是对应着一个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位层次带;三是职业岗位的复合化、专门化特征,即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都对人才有职业岗位复合化和专门化的要求,对人才培养具有驱动作用[7]。因此科学设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

3.2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制订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突破传统的学科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1)坚持品德、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把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贯穿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2)优化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定位不明确,就难以考虑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以后的就业趋向、从业特点,学生在求职过程和就业后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达不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3)构建“平台+模块+实践”的课程体系,注重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课程体系。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要紧密围绕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着眼于夯实理论基础、突出实践应用、注重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按照“厚理论基础、强应用能力、高综合素质、广适应工作”的原则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广、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构建“平台+模块+实践”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具体地说,就是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任意选修课”和“素质教育选修课”等五级平台,在平台上设置不同方向的专业模块,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平台课程保持相对稳定,专业模块和“实践”课程可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需要做动态调整。4)将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纳入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发明创造、学术研究、技能竞赛、创新创业训练和职业资格认证等,旨在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3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首先,打破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壁垒”,突出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把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内容有重复交叉或理论与实务关联紧密的课程进行整合、优化重组,使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更科学适用;其次,创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安排与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本着“以教学为中心”理念,科学设计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要结合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广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以增强其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要努力突破“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采用翻转课堂、微课、慕课、多媒体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虚拟游戏法、社会调查法、学生“小讲课”、模拟实训、创新创业训练、企业参观考察等方法与手段,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第5篇:工商管理类方向范文

(一)管理和引导企业。从客观角度来说,在日常运营过程中,企业工商管理的关键性职能是促使发展环境稳定规范,确保各项经营活动顺利开展。工商管理部门需要根据企业日常各方面的运行情况,对企业领导者提出合理化建议、意见,科学制定发展战略,确保企业各方面发展顺应时展的客观规律,促使企业更好地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市场。同时,工商管理部门要全面、深入分析当下市场环境及企业资源特征,以国家政策方向为基点,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有效引导企业,不断促进深化改革内部组织结构,更好地实现自身具有的管理职能、引导职能。在此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要根据企业具体运营情况,科学指导企业进行合理化投资,将多余的流动资金科学投入到经济稳定发展的领域,合理拓展自身业务,使其出现在我国协调发展市场中,并借助管理与引导的关系,优化利用自身职能,不断促进企业外向型发展,科学拓展外部市场,优化利用先进的技术,不断获取经济利润,提高自身发展经济效益。工商管理部门要随时动态监督市场中的各类企业,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企业严格按照相关资质,合理生产及销售,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合理运营。此外,工商管理部门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多角度科学地引导企业,动态控制投放在市场中各类商品的供应量,避免出现供求不平衡的现象。工商管理部门要以市场经济动态发展为基点,加大对企业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以政策为切入点,科学引导企业优化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合理扩大生产规模,最大化提高经济效益。针对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需要升级的企业,工商管理部门需要科学引导,进行合理化的技术改造,使其实现转型升级。(二)管理和服务企业。在企业工商管理职能方面,还存在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工商管理部门要科学地处理二者的关系,高度重视企业发展创新,大力支持企业深化改革,全面、深入了解企业在发展创新道路上遇到的各类问题,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管理与服务职能,科学管理企业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帮助企业科学解决运营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日常开展的一系列经济活动顺利开展。工商管理部门要随时全方位地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市场动态发展等情况,利用自身职能,借助自身在信息、政策等多方面的优势,运用发展的眼光,在科学指导、管理企业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全程跟踪式服务,加大整改力度,优化利用先进技术,科学重组等,不断提高竞争力。工商管理部门要大力扶持市场中具有一定竞争力与发展活力的企业,结合行业发展要求、企业转型具体情况,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不断促进企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规模,进行针对性管理,提供合理化服务。如果企业发展规模较大,工商管理部门要定点扶持,向其提供优质的跟踪服务;如果企业发展规模不大,工商企管理部门要根据存在的具有代表性问题,制订合理化的解决方案,引导企业有效解决相关问题,并为其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服务,推动中小企业不断向前发展,从而加快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使其更好地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新形势下发挥企业工商管理职能的途径

(一)科学转变工商管理理念,坚持工商管理原则。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企业的具体发展情况,以社会市场为导向,科学转变工商管理理念,科学指导日常工商管理职能的发挥,规范日常开展的各项工商管理工作,提高工商管理质量。工商管理部门要以管理理念为基点,不断强化自身服务意识,为发展中的各类企业提供多样化服务,科学引导企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工商管理部门要坚持工商管理原则,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规范行使自身管理职能。工商管理部门要对工商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管理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较强的管理意识、服务意识,注重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优化创新,科学开展日常各项工商管理工作。工商管理人员要清楚自身职责,以工商管理原则为基点,科学参与到企业改制重组中。此外,在依法行政的基础上,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引导各类企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工商管理部门要多和企业负责人沟通、交流,科学处理出现的问题,引导企业归纳、总结并反思,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出现,保护好企业的合法权益。以此,在体现工商执法权威性、规范性的同时,为各类企业发展营造一种“健康、稳定”的市场环境氛围,促使企业健康发展。(二)优化内部职能结构,明确复杂的职能关系。在新形势下,由于受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工商管理部门职能极易出现交叉的情况,在管理过程中,职能集中程度不高,无法科学开展企业各方面管理工作。针对该情况,工商管理部门要全面、深入分析日常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如职能确认问题、职能管理分散问题等,明确权、责、利,促使行政监督和处罚、行政督察等分工明确化。工商管理部门必须根据企业管理的具体要求,客观分析内部职能结构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合理化调整,明确复杂化的职能关系,根据不同岗位要求、任务等,合理分工,促使不同岗位工作人员职责明确化。在此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要客观分析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科学划分多项职能,如行政审批职能、市场督查职能等,简化工商管理流程、程序,充分发挥各方面能效,从根源上解决职能交叉的问题,促使职能关系规范化,高效率开展日常各项工作,加大市场监督管理力度,规范企业运营市场环境。(三)科学解决准入资格问题,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在发挥职能的过程中,工商管理各部门要客观分析社会市场的具体发展情况,科学解决企业准入资格问题,确保高资质、高质量的企业不断出现在社会市场中,根据各类企业运营发展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引导、管理,并为其提供多方面服务,加快企业深化改革及发展创新步伐,使其在竞争日渐激烈的市场中不断前行。在此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要科学审查“大、中、小”企业市场准入资格,确保出现在市场中的各类企业更具竞争力、创新活力,不断促进社会市场的经济发展。工商管理部门要客观分析新形势下社会市场改革的客观要求,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点,加大对各类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企业准入市场资质。此外,工商管理部门要根据社会市场监管的具体情况,客观分析存在的各类问题,依法发挥自身具有的监督管理职能。工商管理部门要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方法、手段等,科学管理社会市场及各类企业,促使企业市场行为更加规范化、合理化,使各类企业都能公平、公正地参与到社会市场竞争中,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使其更好地走上创新发展的道路,促使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四)注重诚信引导与管理,科学建设社会市场诚信体系。在新形势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市场不断和世界市场接轨,社会市场诚信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不断突显。在这一背景下,工商管理部门要根据国内外市场具体发展情况,依法发挥自身职能,注重对企业诚信方面的引导及管理,科学建设社会市场诚信体系,优化社会市场秩序,规范市场企业行为。具体来说,工商管理部门要注重自身良好外在形象的塑造,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要求工商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落到实处,打造标杆效应,成为不同行业及领域企业学习的榜样,增加消费者对企业的信赖感。在此基础上,工商管理部门要科学发挥自身职能,对企业进行合理化的诚信引导及管理,加大对企业的管理力度,促使企业正确认识诚信及其在运营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强化自身诚信意识,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提高消费者对自身产品的认可度与满意度,从而使企业在社会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工商管理部门履行好自身的监督职能,全方位动态监督社会市场中各类企业。一旦发现在运营过程中,企业出现失信现象,工商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依法惩处相关企业,情况严重的,可以将其驱逐出运营市场,避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工商管理部门还要借助网络、新媒体等多样化优势,做好正面宣传及引导工作,科学构建不同类型企业的诚信档案,消费者可以在工商管理部门的作用下,随时全方位地了解市场中各类企业失信行为,共同监督市场中的企业,使其不断规范自身行为,让更多诚信企业出现在社会市场中。此外,工商管理部门要根据社会市场中企业出现的失信问题,构建全新的社会市场诚信体系,优化完善社会市场管理,强化市场中企业、消费者诚信意识,做到“诚信交易、诚信消费”,进一步优化完善社会市场诚信保障体系,促使社会市场处于高效运行中。

三、结语

第6篇:工商管理类方向范文

一、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合理配置市场监管资源,规范市场交易秩序,提高行政监管效能,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四个统一”,促进商品交易市场监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

具体目标:在____年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示范点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将全市所有商品交易市场(商场)(不包含临时性、季节易的市场,不包括进入市场销售自产自销农副产品的农民)纳入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范围,力争在____年_月__日前全面完成任务。

二、职责分工

(一)健全领导机构。

市局成立全市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副组长:××、××、××、××;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局市场科,××任办公室主任。

各县分局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二)明确职责分工。

_、领导小组职责:审核全市商品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方案,组织对各单位工作落实情况的指导、检查、督查和考核验收,推广各单位的先进经验。

_、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负责全市商品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组织协调,草拟工作计划,具体指导、检查、督查、考核验收。

_、市局信息中心职责:负责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软件的应用指导,配合省局相关处室做好系统维护工作,保证信息录入规范、畅通、安全。

_、企业注册监管科职责:负责对下级单位的企业(个体)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业务指导。

_、各县(分)局、万商工商所职责:

(_)引导、帮助、监督市场开办单位建全管理机构,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市场管理制度;

(_)收集市场开办单位和场内经营户的信用信息,做好信息录入工作,并健全相关档案;

(_)完善信用评价机制,确定场内经营户信用类别,对商品市场信用类别提出初审意见;

(_)组织开展星级商位评比活动;

(_)按照信用分类开展监管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学习,广泛动员。

_、强化执法人员的自身学习。各级工商部门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国家工商总局工商市字[____]___号、[____]___号文件、省工商局工商市字[____]___号文件及××市工商局工商市字[____]___号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重大意义,深入理解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内涵,增强工作信心,提高履行商品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职责的能力。

_、强化监管对象的宣传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行业例会等形式,向市场开办单位负责人、工作人员和场内经营户讲解《特别规定》、《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有关规定,介绍外地市场开办单位的市场管理经验,强化市场开办单位和场内经营户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其参与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明晰职责,健全机制。

_、明确市场开办单位职责。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将市场开办单位的职责界定如下:(_)学习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及各类法律法规规章;(_)对场内经营户开展文明经商、诚实守信教育;(_)制定市场管理制度,规范经营行为;(_)建立业户档案和业户经营商品登记台帐;(_)审查业户经营资格,监督业户履行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等法定责任和自律制度;(_)做好场内物业管理;(_)处理消费争议和纠纷;(_)开展农产品农残检测;(_)接受并配合执法部门依法履行职责;(_)完善业户行业组织,开展各类争先创优活动及其他公益活动;(__)完成市场监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_、完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指导市场开办单位健全市场内部管理机构,完善各机构、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目标考核办法等内部管理制度。

_、完善市场经营管理制度

一是完善《经营者主体资格检查和档案管理规范》、《场内经营者信用奖惩制度》等经营主体管理制度;二是完善《经营者公约》、《品牌商品登记管理制度》、《不合格商品退场制度》、《农产品快速检测制度》等经营者自律制度;三是完善《日常巡场检查制度》、《进场商品台账管理和检查制度》、《违禁商品检查和清退制度》、《督促检查经营者索证索票制度》、《不合格商品和违法违规行为信息公示制度》等商品管理制度;四是完善《四级网站消费维权工作制度》等消费维权制度;五是完善《市场产品安全应急管理制度》等其它管理。

(三)采集信息,建立档案。

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三类档案。

_、建立市场开办单位档案。将市场开办单位主体资格情况、负责人情况、机构设置及工作人员情况、产权情况、市场规划布局情况、场地租赁情况、财务报表等基础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归档。要求县(分)局、工商所、市场开办单位各建立一套档案。

_、建立场内经营户管理档案。将场内经营户的注册登记情况、租赁合同、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参与培训及例会情况、市场检查情况、责任书签订及承诺情况等基础信息进行整理、归档,形成书式档案和机式档案。此类档案由市场开办单位建立。

_、完善工商所信用分类档案。在注册登记档案的基础上,由工商所完善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和市场经营户动态信用分类监管档案。

(四)考核打分,确定类别。

_、做好市场内经营户的信用分类等级认定工作。借鉴惠农分局根据《个体工商户信用分类监管实施方案》相关规定,各工商所对场内经营户当年依法经营情况、被行政执法部门警示处罚情况、受有关部门表彰等情况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录入、评分;根据评分结果按照a、b、c、d四个信用等级提出初评意见并向社会公示;综合社会各界意见后上报县(分)局审查;县(分)局在审阅相关材料和实地检查验收后确定各经营户信用等级;制作“三合一”牌匾,将营业执照、前置许可证件、信用等级综合在一张牌匾上,在各商位悬挂,接受社会监督。

_、开展“星级诚信商位”、“星级文明商位”评定工作。对场内经营者的信用等级确定后,在a级经营户中评选一星级、二星级诚信商位和三星级、四星级文明商位,分别用、、、符号表示。

_、开展市场信用等级认定工作。县(分)局根据工商所采集到的市场开办单位信息和场内经营户信用等级情况,按照省工商局《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指标(暂行)》及《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指标(暂行)说明》进行综合打分,根据打分按a、b、c、d四个等级提出初评意见上报市局,市局审核验收后按程序确定各市场信用等级。

(五)分类监管,提升效能。

_、对市场实施信用分类监管。除开展专项整治、接到投诉、举报或发现其他线索需要检查外。对a类守信市场,由工商所每季度整体性巡查一次,重点对市场开办单位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履行市场管理法定职责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对b类警示市场,每月整体性巡查一次;信用等级为c类失信市场,每__日巡查一次;对d类严重失信市场,每_天巡查一次。

_、对场内经营者实施分类监管。工商所对经营户信用分类确定后,要明确监管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巡查。对场内食品经营户每月巡查一次,对场内十大类商品经营户每季度巡查一次。对场内其他经营户除开展专项整治、接到投诉、举报或发现违法线索需要检查外,对a类守信经营户主要依靠市场开办单位管理和经营户自律,每年巡查一次。对b类警示经营户,以市场开办单位重点管理、工商所回访检查的方式进行监管。由市场开办单位加强日常教育和管理;工商所每月对警示问题进行一次回访,连续_个月未发现不良行为的改为每半年进行一次巡查。对c类失信经营户,以工商监管为主、市场开办单位管理为辅的方式进行监管。由工商所每月对存在问题进行一次回访,连续_个月未发现不良行为后,改为每季度巡查_次,由市场开办单位列为重点管理对象,加强日常管理。对d类严重失信经营户,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市场开办单位根据工商部门要求暂停或终止出租合同。

a类经营户出现不良行为后,需重新认定信用类别,按照新定类别进行监管;a类等级以下的经营户在一年内未发现不良行为的,重新评定信用等级,按照新定类别进行监管。

四、实施步骤

鉴于全市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分两批逐步实施。

第一批开展商品市场信用分类工作的市场有:××县的××农产品市场(原××蔬菜批发市场)、××购物广场、××市场;××家具广场、废旧物资收购市场、××市场、××市场;××市场、××市场、蔬菜果品批发市场。

第二批开展商品市场信用分类工作的市场有:××县的××集贸市场、××集贸市场;××市场、××市场;××集贸市场。

____年全市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分五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为制定计划阶段。各县(分)局要根据市局的工作方案于_月__日前制定本局的具体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和任务,结合本地实际完善工作措施,限定工作时限,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

第二步为宣传动员阶段。各县(分)局要分别于_月__日前和_月__日前完成第一批和第二批市场开办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宣传动员工作。

第三步为组织实施阶段。各县(分)局要分别于_月__日前和_月__日前完成第一批和第二批市场的信用分类工作,并按信用等级实施分类监管。

第四步为考核初验阶段。市局要分别于_月__日前和_月__日前完成第一批和第二批市场的考核初验,并于_月__日前写出全系统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初验报告,整理相关资料。

第五步为迎接验收阶段。__月_日起,全市工商系统要做好迎接省局验收的各项组织工作,对本辖区的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各县(分)局要与__月__日前将工作总结上报市局,市局于__月__日前向省局上报总结。

五、几点要求

(一)加强协作,密切配合。

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的部门多、业务多,工作量大。各局在日常工作中既要加强内部的协作配合,又要加强与卫生、质监等行政执法部门和相关部门的沟通配合,共同做好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

(二)搞好宣传,创造环境。

要争取宣传部门和各类媒体的支持,做好对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宣传报道和新闻监督,以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第7篇:工商管理类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职;商贸管理;专业群;建设;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017-04《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让学生成为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的要求。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必须加强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探索专业与工作岗位、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化专业课程改革,而专业群的构建则是一个重要切入点。笔者拟通过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实践对高职商贸类专业群的建设途径进行探讨。

商贸管理类专业群构建的研究方法

以协同学方法论为指导 协同学是以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有序与无序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旨在分析系统功能的内在机制和结构,优化系统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推动系统由无序向有序状态转化。协同学的鼻祖哈肯教授认为:事物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动因,是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协同效应的规律。这个规律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系统协同性,即一种事物总是存在于某种系统之中,从而成为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任何一个子系统又自成为一个特定系统,其中也包含着本系统中的子系统,尽管子系统具有千差万别的属性,但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作用的有机联系,并推动事物的发展;二是结构协同性,即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不同的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效应。协同学将宏观与微观的研究予以有机地结合,强调有机层次与功能互补的高度统一,揭示事物从旧质向新质的转变规律,对商贸管理类专业群的构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以工作过程导向论为路径 企业向终端客户提供最终产品及服务的产业链形成一个工作过程,它涵盖了一系列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工作能力和工作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现代职教理念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规律,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也是专业群构建的重要基础。其主要路径为两个层面:(1)通过工作过程集群专业或专业方向。专业群所涵盖的若干专业或专业方向可以是同一专业目录内的,也可以是不同专业目录内的,但必须是面向同一个产业链工作过程中的岗位群。通常是一个工作岗位针对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而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岗位链则对接多个专业或专业方向。(2)以工作过程关联性知识技能作为专业群的基本教学内容。专业群的教学内容面向岗位群所要求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并根据共性与个性的特点区分为不同的课程模块,依据课程模块设置课程,形成专业群的课程体系。以产业链工作过程作为集群的主要依据,以产业链工作过程所要求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作为专业群的基本教学内容,是培养能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根本前提。

商贸管理类专业群的构建思路

构建商贸管理类专业群 构建商贸管理类专业群要重视实现教育目标的各专业要素的协同关系,发挥各专业子系统的教育功能,确立专业群的主体专业和两翼专业的关系,形成合理的结构层次,发挥专业群内不同专业的集聚效应。我院商贸系开设了(含新申报)国际商务、连锁经营管理、会计、金融事务管理、工商管理等5个专业,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商贸系的专业设置及师资队伍情况,基于协同学方法和工作过程导向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寻找协同要素、对接工作岗位链,形成了商贸管理类专业群的“一体两翼”结构,如图1所示。

明确商贸服务链工作过程及岗位群 商贸管理类专业群是基于商贸服务链工作过程中为完成最终产品交易服务所面向的若干专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一个实现教育目标的教学系统。商贸服务链工作过程及岗位是商贸管理类专业群建设的基础,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分解。根据商贸管理类专业群的“一体两翼”架构,可以确定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主线,并明确其主要工作过程、岗位链和主要相关课程,如表1所示。

建立商贸管理类专业群课程模块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商贸管理类专业群,必须以协同学方法论为指导,要重视专业知识的点与面的合理布局、专业技能的层与面的有机组合、职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协同衔接。商贸管理类专业群建设的核心是建立以商贸服务链为纽带的课程模块体系,通过课程模块对接基于工作过程的相关岗位,通过课程内容链接相关岗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通过课程教学实现商贸管理类专业群的指向性培养目标。

建设商贸管理类专业群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保障,在研究课程体系结构的同时,还要建设商贸管理类专业群的教学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群管理责任制度、专业群专业“双带头人”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教学评价机制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可以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完善师资结构的合理性,增强人才培养的多元性。

商贸管理类专业群的构建方法

协同工作岗位、课程性质和授课对象三者的关系 (1)加强专业群模块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要求的匹配度。商贸管理类专业群课程体系的结构不再是按照学科逻辑体系建构,而是针对商贸服务链工作过程岗位群的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设置相关课程。学生完成全部专业课程的学习后,不仅能掌握工作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能习得迁移的学习能力。(2)加强专业群模块课程与通识文化课程的整合度。专业课程主要是职业岗位工作中指导行为的专业理论知识、业务过程知识和业务操作知识。通识文化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英语》、《经济数学》、《心理学基础》、《职业生涯规划》等文化课程,教学目的是提升人文素质。设置通用文化课程不仅要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还要重视与专业课程的适度整合,立足点是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学习能力。(3)加强专业群模块课程教学与高职学生认知特征的吻合度。高职学生不擅长学习抽象的概念、原理和需要逻辑思维的学科体系知识,而擅长形象思维、动手等感性活动。因此,高职专业课程的知识形态、结构和施教要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到理论为实践服务,实践性课程以过程性知识和技能型知识为主,融教学做于一体,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仿真业务操作、综合模拟实训和顶岗实习等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功感,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

构建动与静、个性与共性协同的课程模块 商贸管理类专业群的培养目标是多元的、复合型的。反映在教学目标上,有对接工作岗位的、适应工作岗位变化的直接要求,还有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条件的间接要求;反映在课程性质上,有通识课程、专业群核心课程、专业群独立模块的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等;反映在教学管理层面上,涉及不同专业的学生和任课教师。商贸管理类专业群课程模块体系要满足多元要求,必须构建动与静、个性与共性协同的模块架构。“通识模块”是商贸类专业群的人文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课程,由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组成。“专业群模块”主要是针对不同岗位要求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分成必修模块(核心课程、独立课程)和选修模块(拓展课程)。“必修模块”体现共性与静的属性,主要实现专业培养的基本目标;选修模块则体现个性与动的属性,是专业培养的迁移目标。构建动与静、个性与共性互动结构的商贸管理类专业群课程模块体系(如表2所示),有利于不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教学管理的实施,也有利于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整合专业群的课程及内容 商贸管理类专业群中的国际商务、连锁经营管理、会计、金融事务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其课程设置和相关专业课程内容具有较大的共同性。商贸管理类专业群的课程设置应针对商贸服务链工作过程岗位群对人才的规格要求,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进行分析归类,打破专业界限,整合或新增课程,界定课程教学目标,衔接课程内容,选择典型案例。例如,根据货物运输的业务要求,将海洋货物运输、航空货物运输、多式联运运输、公路货物运输、集装箱运输等属性相同的课程予以整合,并根据项目教学要求整合为《货物运输实务》课程,避免以往课程内容多重的现象;针对商务管理的要求,增设《商务法律法规实务》课程,吸收经济法和国际商法的有关内容;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将国际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进行整合,结合岗位的具体要求,以模块结构的形式改编为《市场营销实务》课程。

组建专业群多元结构的教学队伍 教学队伍的结构必须满足商贸类专业群的教学要求,应该整合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通识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专业课教师,形成比例适当、互为一体的多元结构,这是提高专业群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要符合专业群各专业与学科建设的要求。专业与学科带头人是某专业或某学科的引导者,应具有较高的专业教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校企合作拓展能力,能够驾驭专业与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双师型”教师应能担当起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善于引导和组织学习型教学。

拓展专业群的实习基地群 商贸类专业群的实习基地应涵盖商贸服务链工作过程的岗位群,并应能满足对各专业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实习基地群建设不仅要重视行业属性、运营规模、数量和岗位数,更要重视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即实习项目、实习教学大纲、指导教师配备、校内与校外实习基地联动机制、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制度等。商贸类专业群实习基地群所属的行业、企业、岗位及对应专业如表3所示。

建立专业群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商贸类专业群立体化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业务案例、测试题库、实训题库、考证题库、实训软件等。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以不同的教学属性构建模块、以不同的教学功能设立菜单、以不同的学习特性设置路径,为师生提供最便捷的教学服务。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的运用能拓宽专业教学的时空界限,能对课程教学起到拾遗补缺的积极作用,并可通过在线网络平台进行开放式教学,实现教学资源的交互、共享,使其效益最大化。

制定专业群系统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系统化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运行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1)教学运行机制是根据商贸类专业群的教学特点,将三学年分成三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管理模式,实施学年学分制。第一学年不分专业,实施通识模块课程的教学,根据课程的性质分大班和标准班进行授课,由校教务处统一进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绩效;第二学年分专业,进行专业模块的学习,顶岗实外,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大班、标准班和项目小组进行授课或实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目标选择相关专业和课程,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具备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第三学年学生选择有就业意向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从学校迁移到职场,成为企业的储备员工或干部。(2)教学管理制度是根据专业群建设的要求,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确立系主任领导下的专业带头人负责制。系是专业技术与行政管理双重职能的结合点,要在系主任领导下制定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规划,组织系教学资源,协调教学组织和运行。二是建立专业“双带头人”制度。专业“双带头人”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管理才能的校企专家共同担任,可采用校内外聘用相结合的方法。专业群是由若干专业集合而成,专业仍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而专业“双带头人”制度能保证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有效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三是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是指在学年学分制的基础上,将二年级、三年级的学分合计,不作年限规定,能促进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修学分。这样不仅可使部分学生早日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实现提前就业的意愿,还能解决企业急需人才的问题,提升校企合作的密切程度。四是制定过程性的教学评价机制。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与企业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将校内评价与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进行跨越单项标准的有机评判,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综合考量、合理评判。管理制度的建设必须有利于教学实施和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调动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并满足其对人才的需求。

商贸管理类专业群建设的几点思考

构建高职商贸管理类专业群,实施系主任领导下的专业带头人负责制,能加强专业建设的市场意识,整合专业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提升办学质量。为此,在专业群建设中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系主任与专业带头人的角色定位 系主任是专业群建设的决策者与协调者。在商贸管理类专业群建设中,应明确定位目标和各项工作职责,建立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积极与学院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专业带头人是专业群中某个专业建设的领军人物,负责组织专业教学的实施,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驾驭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协同系主任完成相关专业建设工作。

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角色定位 商贸管理类专业群是“一体两翼”的架构,主体专业与两翼专业是基于工作过程予以区分的,二者之间不是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而是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在专业群建设中,应根据前导与后续的关系,针对工作岗位的要求,协同专业之间的发展,充分发挥专业群的综合教学效应。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角色定位 从办学的层面而言,学校是承办者,企业是参与者,地位明显不同。从专业建设的视角而论,二者应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共同承担着培养社会有用之才的责任。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开始直接与学校合作,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如开设“定向班”、提供“企业奖学金”等等。在这些共性的基础上,还应明确学校与企业各自的作用有所差异,尤其是企业在专业技能、实操经验培养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在专业群的建设中,要建立“嵌入式”的校企合作模式,确定校企各自的责任,实现校企共赢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彭月慧.商贸专业群综合实训室建设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1):48.

[2]周建珊.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群建设的思考——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9):222-223.

[3]黄小平.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2(9):27-28.

[4]王燕.以培养“职业人”为目标的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群建设[J].正德学院学报,2012(6):17-20.

作者简介:

童宏祥(1952—),男,上海市人,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商贸系主任,研究方向为国际商务与连锁经营管理。

程欣然(1975—),女,上海市人,硕士,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商贸系国际商务专业主任,研究方向为国际商务。

第8篇:工商管理类方向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工商管理专业 实践能力

随着管理活动日益系统化和专业化,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并提出多方面、高层次的培养要求。然而,目前从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潜力、自我认知和由此形成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在聘用、使用人才方式之间存在着冲突。职业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服务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第一线的应用型基层管理人才,扮演的是执行者的角色,相对普通本科院校来说更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对于职业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掌握“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院校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关键因素。

一、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原则

1.以学生为本原则。以学生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服从于以学生需要、以学生能力拓展为中心。以学生需要为中心,就是要以提高学生技能为目标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能力拓展为中心,就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给学生传授新方法、新技能,培养学生执业能力和技能拓展能力。

2.系统性原则。即以整体优化的思想来构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系统。一方面,要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内部各种方式的相互配合、合理分工和相互衔接,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要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整体优化出发,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

3.灵活性原则。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设计相应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同时,教师在学校提供的条件下,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培养方式,或多种培养方式交替运用,以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现实中诸多因素的客观要求和迫切需要。

1.专业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要求“以实践为导向”和“以就业为导向”,而职业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面向中小型民营企业第一线的实用型基层管理人才,学生能否胜任管理岗位的实际工作,实践能力是关键因素。

2.就业市场的迫切需求。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职业院校毕业生择业时不仅有来自本专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而且还受到有技术背景与管理经验的其他专业毕业生的冲击,大多数企业在招聘时都明确要求应聘者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对于职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加强其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专业特点的实际需要。工商管理专业因其理论知识较为偏向抽象化和专业本身应用性、市场化强等特点,决定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更多实践中掌握管理理论的具体应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类专业毕业生。

三、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性人才的教学保障

1.要保证充足的经费,除了学费和政府、学校拨款外,还可以寻求企业赞助,建立校企互动机制,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质服务,如为目标企业优先招聘优秀毕业生,为企业提供管理人员培训和基层员工培训等; 为了培养具有优秀职业素质的管理人才,职业院校应该积极地为学生提供有关的实践机会。在职业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校内实训基地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学院要组建实训中心,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实训体系,承担全院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实训基地要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技术先进、配置合理,根据学院特点和专业特点选取系列实验室、实训室和系列实训基地等。凭借先进的实训教学设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营造出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活动氛围,以缩短学校和市场的差距,达到使学生较快胜任岗位工作的目的。

2.有效地利用专项资金及社会各界的捐赠,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具体包括:定期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及时添置适用、先进的模拟软件(如ERP系统、专业模块仿真等);提高仪器设备的科技含量,强化教学软件体系的效用;对相关教学人员进行短期模拟操作培训,以提升实验室的使用价值。职业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培养合格的高等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职业院校工商类专业教学要办出特色,离不开社会和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只有紧紧依托行业,加强校企合作,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是“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和提高本专业职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也是职业院校工商类专业教育具有强劲生命力的发展方向。

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为职业院校带来创造实训条件的资金,更在培养职业院校工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是全面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良好阵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把学生放到生产、服务第一线去,可以创设一种能够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景和职业情景,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使他们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升华,能力在实践中增长。

第9篇:工商管理类方向范文

    1.1外部环境因素: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大量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张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工商企业等各类社会组织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需求人才的类型日趋多样化。然而,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出现总量过剩现象,供需矛盾较为突出。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660万左右,其中本科生330万左右。这么多本科毕业生只有极小一部分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要进入经济主战场,从事技术、业务及管理工作。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倾向于实用化和功利化。毕业生只有掌握了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才能在就业竞争中赢得主动。

    1.2专业自身因素: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显着的应用性特征

    工商管理类专业分科越来越细化,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按照教育部2011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电子商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等15个二级学科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全部管理学门类专业中最能代表管理学专业特点的一类专业。这类专业的普遍特点是理论体系不够系统化,理论内容不深,理论性不够强,但对应用性要求都很高。也就是说,这类专业关键不在于掌握理论的多寡,而在于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低。那些理论基础扎实、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具有较强的操作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学生往往更受用人单位欢迎。

    2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

    2.1实行全过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国内多数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办学开放度不高,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不够。由于供需信息不对称,加上高校招生宣传不到位,学生对部分热门专业的报考倾向过度偏执。例如,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中,工商管理这一专业是典型的就业冷门专业,但却是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许多学生只是从表面上去理解认知这个专业的内涵和就业去向,认为学了这一专业就可以成为公司管理人员甚至职业经理人。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有的专业学生报考过多,有的则过少。有的高校招生计划审查不严,执行力度不够,有的专业严重超计划、超需求招生。不管学生的来源和未来去向,招来就行。结果招生数量很饱满,却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失衡性矛盾,规模上去了,培养质量下降了,规模的增加是以质量的下降为代价的,更为严重的是,还埋下了难以解决的就业隐患。全过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入口和出口问题,也就是要解决专业社会需求数量和招生数量的关系。社会需求数量不大的,就不要过多地招生。其次,不但要考虑社会需求人才的数量,还要考虑社会所需求人才的质量。这就要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要关起门来,应开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通过调查企业了解企业对需求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业务要求、课程设置应考虑企业需要,最好能吸收一定数量的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全过程人才培养还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中,实践教学环节应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地完成。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完毕,学生毕业后并不意味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结束。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适应岗位工作的情况及专业与岗位的适应性应有及时的反馈。可以利用定期问卷调查开展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调查工作。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普遍欠缺之处,应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予以体现。

    2.2教师应成为适宜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师必须真正懂得专业实践,掌握专业技能。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有应用型教师。专业教师要主动“走出去”服务企业,专业教研室每学年都要有计划地外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者申请企业管理方面的横向课题。只有了解企业实际,才能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授课时才能真正理论联系实际讲得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