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疾病预防安全制度范文

疾病预防安全制度精选(九篇)

疾病预防安全制度

第1篇:疾病预防安全制度范文

一、灾害前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策略

(一)切实加强领导,建立高效、统一的组织保障系统。

1、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市卫生局成立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加强对卫生防汛救灾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为市防汛指挥部提供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建议;协调、指导全市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组织和协调全市卫生人力资源,对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紧急支援。

2、县区、乡镇两级医疗卫生单位都应成立相应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当地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统筹安排当地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当地汛情预测以及当地人口分布、卫生资源等实际情况,参照本预案,制定适合本地特点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预案,做到组织、人员和措施三落实。

(二)建立健全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保障体系。

1、制定xx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医疗和卫生防病专家,根据本市可能发生的汛情级别和造成的破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情况的预测,全面评估本市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反应能力,制定本市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

2、完善市卫生系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队伍,成员以xx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卫生救治队和“三网”建设意外伤害医疗组为主。我市乡镇以上医疗机构,要分别组建防汛救灾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要以创伤外科为主,适当配备其它相关专业的临床医护人员。负责全市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伤员的分级救治和转运。

3、完善市卫生系统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联合组建市级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各乡镇卫生院成立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小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由从事流行病、免疫接种、消杀和环境、饮水、食品以及职业卫生等工作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相关的检验、药械供应工作等人员组成,负责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4、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要配备必需的现场医疗救护设备和药品,消杀灭药械、预防用生物制品,检验设备、试剂及必备的个人防护物品和生活物资,保持通讯畅通,以保障应急任务的执行。

5、开展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活动。为了提高医疗救护队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整体应急反应能力,市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技能和个人防护知识的专业培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不同规模的模拟演练,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人员。

(三)收集灾害医学信息资料。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卫生防汛救灾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应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灾害及其灾害发生后,可能危及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的信息资料收集,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以加强对防汛救灾防病指导工作。

灾害医学信息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人口分布和生命统计资料; 2、卫生资源配置、疾病动态、传染病监测资料; 3、重点传染病的动物宿主和病媒生物的分布资料;4、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药械的储备资料; 5、其它相关资料。

(四)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的经费、药械、血源、物资的筹集、储备和管理。

各级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要根据预测灾情波及的范围,提出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经费的测算,药械和物资的储备方案,上报同级人民政府安排落实。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防治药品、设备和消杀灭药械等物资的筹集储备,保障应急供应。市中心血站要组织应急献血队伍,建立安全的血源储备。

(五)完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加强防汛抗灾能力。

努力提高医疗机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的防汛抗灾能力,保障防汛工作的正常运转。

(六)开展医学自救、互救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科普知识教育活动。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对公众进行有针对性的灾害发生时医学自救、互救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心理应激承受能力。

二、灾害发生时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措施

(一)启动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组织系统和保障体系。

1、发生灾情后,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紧急启动所设立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病领导小组,根据所制定的预案,组织安排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工作。并根据灾情的需要组织协调相应的卫生资源对灾区进行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援助。

2、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人民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 (1)对灾害进行快速医学评估,确定灾害所引发的重点卫生问题,调配相应的专业救援队伍。 (2)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3)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并接受社会各界为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捐助的资金、防治药品器械等,为灾区提供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紧急救援。

(二)灾区的医疗救护。

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指挥领导下,医疗救护力量相互配合,划分抢救区域,重点抢救重伤员,突击救治中、轻伤员,对灾区伤员进行分级医疗救护。

1、现场抢救。到达现场的医疗救护人员要及时将伤员疏散转送出危险区,在脱险的同时进行检伤分类,标以伤病卡,并按照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对伤员进行紧急抢救。 现场抢救的主要措施是止血、包扎、固定和合理搬运,准备转运至适宜的医院。

2、早期救治。医院对接收的伤员进行早期处理,包括纠正包扎、固定,清创、止血、抗休克、抗感染,对有生命危险的伤员实施紧急处理。同时医院要做好救治伤员的统计汇总工作,及时上报。

3、伤员转送。超出医院救治能力的伤员,医院要写好病历,在统一安排下,及时将其转往指定的医院,并妥善安排转运途中的医疗监护。

(三)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组织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实施卫生防疫措施。

1、加强灾后疾病监测工作,组织开展灾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防治措施。

2、加强疫情报告,实行灾区疫情专报制度。在灾区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按要求向指定的卫生机构报告疫情,对重点传染病和急性中毒事故等实行日报和零报告制度,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以便及时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处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3、加强饮水卫生监督管理。及时确定可供饮用的水源,定期开展饮用水源的卫生状况监测。对分散式供水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等进行消毒。

4、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对灾区的食品要进行抽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食品,消除食物中毒的隐患,预防食物中毒和其它食源性疾患。

5、指导开展环境的卫生清理。加强灾民聚集地的厕所及垃圾场的设置和管理。对患传染病死亡的尸体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加强对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监测,安全合理使用杀虫、灭鼠药物,采用多种措施,及时有效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

7、认真做好对参加救灾防病医疗卫生人员的自身防护。

(四)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灾区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最大限度地提高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提高群众自身防护、自我保健意识和心理调节能力。

三、灾害后期的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开展灾后医疗卫生机构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1、派往灾区的医疗救护队在完成医疗救护任务撤离灾区前,须做好与灾区医疗机构的交接工作,确保灾区伤病员医疗工作延续。

2、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与设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纳入地方政府灾后重建整体计划,统一规划,优先安排,确保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灾后伤病伤残人员的治疗与康复。

1、继续做好灾区留治伤病员的治疗工作。可以采取门诊、巡回医疗、家庭病床等多种形式,对伤病员进行检查、治疗,同时还要对发现的漏诊伤病员及时治疗。

2、对于转院的伤病员,进行系统检查,优化治疗措施。根据恢复情况,医院可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将基本痊愈的伤员转送回当地,并与当地医疗机构做好衔接工作。

3、当地医疗卫生人员须对伤愈出院的伤病员进行回访、复查,对有功能障碍的伤员指导他们科学地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三)灾后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做好卫生防病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1、完善疾病监测系统。

(1)加强对传染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各个环节的督导检查,落实各项防病措施。(2)继续加强灾区重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 (3)加强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及时评价和反馈监测信息。报告内容包括法定报告传染病、人口的暂时居住和流动情况、主要疾病的流行动态等。

2、广泛开展群众国卫生运动。按照“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整治居住区和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清运垃圾污物,做好人畜粪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消灭蚊、蝇孳生地,开展居住地及其周围的灭鼠工作,努力消除传染病可能发生或传播的条件。

3、加强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监督管理。

(1)强化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和经销卫生监督管理以及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 (2)加强饮用水源和临时供水设施的卫生监督管理,定期监测水质,保障供水安全。

4、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及时发现传染病人,采取措施,防止疫病的播散。

第2篇:疾病预防安全制度范文

一、进一步加强疾控体系建设

(一)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防治体系及免疫规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精神卫生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健全运行机制,建立职责明晰、管理规范、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点是加强疾控机构与基础医疗机构以及城市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疾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职责明确、能力较强的三级疾控体系。

(二)加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控制项目实施方案,积极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管理等工作;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工作质量考评,加强项目精细化管理;围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要求,发挥疾控机构、精神卫生机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作用,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控项目取得实效。

(三)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依托省卫生厅实验室装备项目,积极落实市疾控中心、、、疾控中心首批4个实验室建设项目配套资金,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自动化、智能化、前瞻性、先进性”原则做好项目建设工作;积极争取省厅第二批实验室建设项目。

(三)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结合疾控绩效考核工作,全面规范疾控工作;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疾控人员培养机制,采取多层次、多种类、多途径的培训方式,建立素质教育与技术培训相结合的长效培训机制,提高疾控队伍整体素质。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竞赛和技术比武,提高疾控队伍的业务能力和实战水平。

(四)加强疾控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反映“疾控”行业特色的疾控文化体系,包括建设疾病预防控制思想文化,树立核心价值观;建设疾病预防控制制度文化,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建设疾病预防控制行为文化,提高疾控队伍整体素质;建设疾病预防控制团队文化,提高疾控队伍的战斗力;建设疾病预防控制环境文化,展现对外社会形象;建设疾控品牌文化,扩大疾控社会影响力,努力打造“疾控”品牌。

(五)加强医疗机构疾控队伍建设。随着国家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医疗机构承担了越来越重的公共卫生任务,加强医疗机构疾控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工作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和执行力,是保证各项疾控工作更好的完成的前提。2012年要通过会议、培训等凝聚队伍,形成合力,锻炼队伍,提高这支队伍的战斗力。

二、进一步做好重大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加强疫情管理和监测,做好防控工作。加强疫情监测、信息分析和预测预警;加大督导力度,强化人员培训,科学防控;加强鼠疫、霍乱、布病、乙脑、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重点肠道传染病、不明原因肺炎等传染病监测,高度关注学校传染病的防控,有效处置疫情。

(二)扎实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加强疫情监测,早谋划、早动员、早部署。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加强规范管理,依法科学防控,确保防控工作及时、科学、有序开展,努力降低发病率、病死率。

(三)继续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实施艾滋病防治政府责任目标管理,把预防艾滋病性传播作为工作重点,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深入开展防治工作。按照艾滋病防治“五扩大、六加强”(扩大宣传教育、监测检测、母婴阻断、综合干预和医疗救治覆盖面,加强血液管理、医疗保障、关怀救助、权益保护、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的要求,采取得力措施,有效遏制艾滋病的流行蔓延。完善哨点监测系统,提高监测、预警和干预能力;扩大综合干预覆盖面,加大干预力度,提高干预工作质量;稳步推进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强化血液安全管理,保障临床用血安全;进一步规范艾滋病治疗,提高治疗水平;严格落实各项帮扶救助政策,加大帮扶救助力度;重点推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工作,开展项目实施情况调研,逐步调整和完善与常规妇幼保健工作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母婴阻断服务模式;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具备开展艾滋病的快速检测和梅毒检测能力;鼓励针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开拓思路,大胆尝试,探索出解决问题的特色方法。

(三)继续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实施结核病防治工作政府责任目标管理。继续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继续推进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合作的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督导。提高活动性肺结核、涂阳肺结核病人系统管理率和治愈率,减少发病和死亡。加强跨区域流动人口结核患者管理。做好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加强宣传教育,配合教育部门完成中小学生新生入校体检工作。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率要继续保持在85%以上。做好结核病门诊治疗与新农合、居民医保、职工医保结合工作,按照省厅统一安排,扩大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新农合、城镇医保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加大耐多药结核病和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患者防治工作力度,为所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结核病筛查服务,筛查率达到省定目标。开展耐多药肺结核诊治。

(四)认真做好疟疾防治工作。继续实施消除疟疾行动。加强与出入境管理、公安、口岸等部门的协调,做好输入性恶性疟防治工作。

(五)开展乙肝、丙肝流行病学调查,摸清底数,掌握动态,科学防治。继续降低全人群乙肝发病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1%以下。

三、进一步加强免疫规划规范管理

继续实施免疫规划政府年度责任目标管理。持续开展“免疫规划质量管理年”活动,调整活动重点加强内涵建设,在去年取得成效的基层上,进一步全面提升全市免疫规划工作质量。

(一)继续严格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政策,争取各种扩大免疫规划疫苗各剂次接种率全面达到95%以上。我市农村地区接种频率调整为周接种,每周至少1天提供接种服务;城市社区接种门诊要实行每日工作制。

(二)做好AFP病例和麻疹监测与控制,提高监测系统敏感性,规范开展病例调查与处置。按照统一安排,开展查漏补种月活动;严格落实传染源管理和院内感染控制各项综合防控措施。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确保实现消除麻疹目标。落实病毒性肝炎综合防治措施。

(三)推进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完善系统平台和客户端功能,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提高疾控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继续推进预防接种单位建设工作,在省卫生厅预防接种门诊“七统一”管理方案的基础上,出台我市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管理方案。完成各级预防接种单位考核验收后期工作,做好迎接省示范门诊验收准备,力争22家申报门诊全部通过省级验收;继续推进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运用,尤其是在村级接种点的运用。2012年,全市力争再建设2-3家数字化门诊。加强免疫规划师资队伍培训,开展免疫规划知识竞赛和技术比武。

(五)规范冷链系统运转,加强储运过程的监控和管理,确保疫苗安全;科学制定疫苗使用计划,动态监控,合理调配,提高疫苗有效使用率。各县(市、区)年新配备的冷链车、冷库、小冰箱要建立档案,明确责任人,加强管理,充分使用,实现疫苗的运输、存储的全程冷链。鼓励各级逐步引入冷链设备监控系统,实现冷链适时监测和信息化管理。

(六)做好流感、肝炎等其他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进一步降低疫苗针对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开展综合监测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

(七)结合“作风转变年”活动,在全市开展创建“群众满意接种门诊(点)”活动,制定活动方案,通过基层推荐和群众满意度调查,结合日常投诉情况等方式产生“群众满意接种门诊(点)”。

四、加强慢性病防控工作

(一)继续加强慢病防治队伍建设,逐步完善慢病防治体系,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防治项目规范管理。

(二)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工作,重点抓好2-3个县区,争取列为省级综合干预示范区,积极争取创建部级示范区。加大儿童口腔疾病防治力度,将创建口腔健康示范社区与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有机结合,建立口腔健康促进长效机制。

(三)进一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做好癌症早诊早治、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等项目工作。

(四)进一步加大监测力度,加强伤害监测哨点医院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伤害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工作;认真做好肿瘤登记随访工作;启动全人群死因登记网络报告工作,完成死因监测各项指标任务。

五、积极开展精神卫生防治工作

按照《市精神卫生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洛卫疾控〔〕41号)要求,强化领导,明确职责,建立县(区)、乡(城市社区服务中心)、村三级精神卫生管理网络。明确市级精神卫生机构技术指导责任区域。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加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区管理治疗工作;加大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力度;继续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活动;充分利用国家重性精神疾病数据收集分析系统,提高患者管理率和治疗率。

六、加强地方病防治工作

(一)强化政府领导,完善协调机制,加强卫生、水利、盐业、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有效落实各项综合干预措施,落实年度防控任务,确保地方病防治工作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病情监测,强化监测与防治干预措施的有机结合。

(三)做好实施盐碘含量新标准各环节的工作,加强重点人群碘营养监测和重点地区外环境水碘普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补碘。

(四)继续加强全市地方病队伍技术培训和能力建设,提升地方病防治整体水平。

(五)做好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2012年度地方病防治项目工作。

七、积极推进其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加强职业病诊断和技术服务管理。开展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等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做好全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性健康检查机构的技术指导和信息管理工作。

(二)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工作质量。进一步转变公共卫生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工作技术含量和专业服务水平。加强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和学校卫生监测,积极开展各类卫生学评价;继续做好学生常见病和相关危害因素监测控制工作;继续做好全市农村饮用水卫生监测和市政饮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及时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各类食品安全专项治理和重大活动的饮食安全保障等工作提供支持和服务;认真完成国家、省下达的项目工作。

(三)加强卫生检验检测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卫生检验检测能力,增加检测数量,提高检验质量,巩固资质认定和计量认证成果,做好重大疾病防控检测,充分发挥大型设备优势,加强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科学管理,痕迹管理,规范操作,推动检测检验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加强对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消毒监测管理工作。监测覆盖率乡以上医疗单位达100%,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达90%以上;开展病媒生物抗药性调查以及蚊、蝇、鼠、蟑螂等病媒生物监测,掌握病媒生物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趋势,为相关传染病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开展我市蜱虫种群的本底调查;对我市医疗机构的层流洁净环境进行洁净度专项监测;完成省疾控中心布置的其它项目工作。

(五)认真开展各卫生日健康教育活动。围绕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等19个主题活动,按照时间节点,统筹安排,市县联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报等媒体,系统性、针对性开展防控工作和防病知识宣传,让全市人民感受卫生防病服务在身边,树立卫生系统服务群众良好形象。

(六)做好救灾防病工作。按照《市救灾防病预案》要求,在汛期到来之前,做好救灾防病准备工作,发生灾害时迅速启动预案,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防止大的疫情发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八、切实加强政务环境和行业作风建设

围绕环境创优和效能提升、“作风转变”年活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转变工作作风,查摆问题,制定措施,认真整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工作效能、服务水平,提升疾控体系整体形象。加强监督检查,制定考评标准,实行季度考评制度,采取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方式,考评成绩纳入疾控年终评先指标。

第3篇:疾病预防安全制度范文

20**年我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紧紧围绕省政府和厅党组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认真实施“**”卫生发展规划,全面落实20**年全省卫生工作要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是全面实现了20**年初省政府确定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目标。全省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继续控制在较低水平,全年全省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300/10万以下,疫情监测网络更加完善,疫情报告质量不断提高。

二是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艾滋病第一批48个重点村“四个一、三条线工程”进展顺利,艾滋病病人得到有效救治和关怀,群众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有了明显提高,自我防病能力得到加强,基层对艾滋病人救助服务能力大大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提前一个月实现了年度目标任务,即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100%,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达70%和治愈率达85%的“三大目标”。

三是免疫规划工作稳步推进。全省儿童免疫规划“五苗”接种率农村以乡镇为单位、城市以街道为单位始终保持在90%以上,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发病率维持在低水平。

四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全省79个疾控机构基本建设项目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或基本建成,设备装备继续得到改善,人员素质逐步提高。此外,牙防,恶性肿瘤、重性精神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在充分肯定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当前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承担的任务还相当繁重:沿淮疟疾发病还处于一个高位水平,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乙肝、人禽流感和不明原因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同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等防治工作任重道远;疾控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不完善,防病投入仍然不足,特别是乡、村两级防保力量薄弱,人员报酬不到位等。对此我们疾控工作者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明确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进一步增强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逐步破解难题,履行党和政府赋予的公共卫生职责,更好地维护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二、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坚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

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去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以农村和城市社区为重点,坚持中西医并重,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重点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事业发展。

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明确了我国卫生工作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把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要高度关注人民健康,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严格控制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传播,有效预防控制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和地方病,加强新发传染病防治免疫工作,综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和职业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重视精神卫生及疾病防治”,“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0%以上”。党中央的这些重大决策,站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利益的高度,为推进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作为实现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基础工程,通过对疾病、伤害和残疾的控制与预防,创造维护健康的环境,来达到促进人群健康、提高人群生活质量的目的。因此,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已经不仅仅是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大事,是实现人人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保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一定要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作为卫生工作的重点和中心任务,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积极争取政策和支持,依法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始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理念,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作为我们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努力把全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成为公共卫生管理、技术指导和服务中心,优质高效地完成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测检验、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防处置、疾病信息管理、健康促进等工作。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完成20**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目标任务

2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关于今年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年初省卫生厅已印发了工作要点,在全省卫生工作会上也做了总体部署安排,应当说,20**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策略措施都已十分明确,关键是要狠抓落实。这里再强调几个重点:

一是要加强艾滋病、结核病防治工作。艾滋病防治工作要认真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安徽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2010年)》,健全艾滋病监测网络,加强自愿咨询检测工作,继续开展重点人群筛查工作,认真做好农民工、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控工作,强化娱乐场所服务人员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加强筛查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全面深入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艾滋病重点地区还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第一批重点村“四个一、三条线”工程建设,确保此项工程在20**年年底完成。结核病防治要紧紧围绕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病人治愈率、初治涂阴完成治疗率等重要目标,进一步落实各种有效的防治措施,特别是要加强医疗机构与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强化病例报告、转诊意识,落实归口管理工作;要宣传好、执行好结核病诊断治疗免费政策,提高结核病人主动就诊率;要加快乡镇痰检点建设,开展检验、诊断等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阳性病人的检出率;要加强对结核病人服药督导管理,注重提高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的实施质量,努力提高病人治愈率。今年,省政府已把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病人的医疗救治保障工作,列入到构建和谐安徽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内容,并同各地签定了责任书。各市、县卫生部门一定要按照要求认真落实。

二是要切实做好疟疾防治工作。疟疾一直是我省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20世纪70年代,我省疟疾年发病人数曾逾千万,经多年的积极防治,疟疾发病大幅度下降,1999年全省疟疾年报告发病数仅814例。但是,近年我省疟疾疫情出现大幅回升趋势,20**年全省报告发病人数排在全国第二位,20**已排在全国首位,引起卫生部、省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疟疾疫情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有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以及疟疾流行的周期性以及报病系统的完善等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主观上与一些地方对疟疾疫情重视不够、防疟措施不落实、病人得不到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有很大的关系。虽然近年来我们在疟疾防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当前我省疟疾防治工作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今年我省第一季度全省报告的病例数,比去年同期上升了三倍。因此,各地特别是沿淮淮北8市及其20个重点县,要高度重视疟疾防治工作,按照省卫生厅下发的《关于切实组织做好重点区域疟疾防控工作的通知》和《20**年安徽省重点区域强化抗疟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刚才,杜厅长代表卫生厅与8个重点市、20个重点县签定了责任书,希望各地要认真履行责任书中规定的各项责任,坚决遏制疟疾疫情上升势头。同时,要注意与新闻媒体的协调合作,避免炒作,维护疾控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稳定。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免疫预防管理工作,筑牢疫苗针对性疾病的免疫屏障。国务院总理在今年的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着眼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今年重点抓好四件事,其中之一是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今年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希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认真做好准备,确保规划免疫措施的贯彻落实。要继续贯彻执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加强宣传、培训、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工作,积极争取财政保障,切实落实免疫规划疫苗免费接种政策。根据今年初我厅的调查统计,全省仍有30多个县区没有落实接种补助经费,接种免疫规划疫苗时仍收取费用,希望这些地方要尽快予以解决。经我厅积极争取,省财政从今年开始将冷链设备装备等列入预算,将分批对各地的冷链设备进行更新和补充。要继续加强乙肝疫苗接种管理,保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达90%以上、首针及时接种率达到75%以上。要巩固消灭脊灰工作成果,开展消除麻疹工作,继续推进免疫预防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要认真执行预防接种的有关规定,加强接种安全管理,严格掌握群体性接种,对接种引起的异常反应,各地一定要做好工作,化解矛盾,避免和减少越级上访事件。

四是要强化疫情管理。重点加强疫情网络直报、疾控机构基本信息报告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加强法定传染病报告责任单位、责任人员管理,落实法定职责,强化传染病疫情属地化管理意识,规范报告内容。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完善我省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提高网络直报覆盖率、报告率和报告质量。要健全完善传染病疫情预测预警制度,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关于疫情信息公布规定,坚持传染病疫情信息卫生厅网站月公布、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周报等制度。同时,要严格疫情信息和报告程序,既要保证人民群众的传染病信息的知情权,又要避免引起社会和群众不必要的恐慌。

五是要加强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考核指导。医疗机构是早期发现和报告传染病的前哨阵地,也是传染病控制中的重要环节。《传染病防治法》从处理疫情的实际出发,界定了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发现传染病疫情时的职责与任务。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考核指导标准和考核指导办法,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要求,加强传染病防治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医疗救治水平,进一步规范疫情报告,及时提供传染病监测、预警信息,认真落实消毒隔离、预检分诊、血液安全等各项制度,并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各级疾控机构要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加强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经常性考核、检查和指导。

六是要认真组织实施好各种疾病预防控制项目。从2004年开始,中央和省财政关于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同时我们还在艾滋病、结核病、疟疾防治等方面开展了很多国际合作项目。总的来说,这两年各地通过实施这些项目,有力地加强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设备装备,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提高了业务和管理水平。但是,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地方资金到位不及时,项目任务未按期完成,项目工作数据资料收集统计不全,资金滞留或使用不规范等。希望各地认真总结经验,针对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中央补助地方疾病预防控制各项目的管理力度,开展项目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评估,进一步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项目效益,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管理水平。

四、转变作风,提高效能,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服务能力

当前,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任务十分艰巨。要完成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任务,满足人民群众对预防保健工作的需求,没有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良、训练有素的队伍是不行的。应当说,全省广大疾病预防控制战线上的卫生人员近年来在抗击非典、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防治艾滋病、结核病、乙型病毒肝炎等重大传染病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果断迅捷、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人民群众对疾控事业的发展和行风建设总体是满意的。但我们应当看到,当前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与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范围较窄、服务水平较低、创新不够。大部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工作,仍停留在传染病疫情被动性监测、被动性控制处理,不能主动分析和预测疫情,没有做到主动预防控制。对一些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慢性传染病、环境和职业危害等还缺乏手段。二是实验室检测水平和能力低下。目前,全省一半以上的市县实验室装备水平和检测能力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三是没有建立良性可持续发展机制。一些市、县因财力不能保障,基层疾病控制单位继续靠收费维持运转,少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甚至在负债运行。四是专业人才的匮乏,管理水平不高。为此,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在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效能,全面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涵建设和综合服务能力上下功夫,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抢抓机遇,在落实好政策上做文章。各级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越来越重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逐步出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充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用好政策,争取支持;同时要克服“等、要、靠”思想,多渠道谋求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扶持,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硬件设备搞上去。近年来通过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国债建设项目,大部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用房得到改善。今年,国家又将加强中西部地区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设备装备建设,由中央财政对每个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60万元给予补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36万元给予补助,希望各地要积极做好准备,努力把市、县两级实验室设备装备水平搞上去。

三是要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在人才培养上舍得投入。要加强卫生管理人员、现场流行病学人员和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素质。要利用参与国际、国内合作项目的有利时机,学习先进经验、加快人才培养,不断增强自我发展活力。

四是要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在强化管理上抓出成效。全省事业单位改革即将开展,要以此为契机,大胆改革内部运行机制,实行全员聘任制,按需设岗、竞争上岗,增强生机活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第4篇:疾病预防安全制度范文

的疾病防控体系一直是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确保公共卫生安全、保护人民健康的前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只有加强业务能力、职能定位和机制运行改革,转变管控观念,理顺定位,加强内部机制、应急体系、实验和人才建设,才能逐步适应现代疾病预防控制的需要。

的疾病预防、控制和管理、现状评估和改革措施。

,截至2019年底,中国共有卫生机构101.4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7万个,其中卫生监督所310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456个,防疫控制中心数量较上年呈下降趋势。在新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看到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尚需完善,同时要保证疫情的防控效果。

。一方面,他们未能建立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仍然用落后的工作思路来应对疾病预防的新问题。另一方面,没有建立牢固的服务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疾病预防机构的积极管理效能。

。特别是仪器设备和人力资源配置与国家指标存在一定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疾病预防机制改革的进展,在不同的情况下,很难完全满足疾病预防和管理的需要。

2019年4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分组审议,并报告了执业医师法的实施和医生团队管理情况。陈竺强调,“基层疾控机构改革现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功能弱化,城乡差距大,优质资源分布不均,医生总数不足”。具体来说,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成立后,虽然积极进行了许多探索和调整,但仍存在着运行管理落后的问题。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还需要适应一定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工作不协调、责任不明确、关系不好等问题将难以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完善奖惩机制是分配机制的关键途径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管理水平。

。但是,在观念上,我们还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观念创新就是要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树立创新意识,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新的挑战,坚持预防为主,推进疾病预防控制管理改革。长期以来,预防一直是对疾病最健康、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反应。只有坚持疾病预防管理体制的创新,才能防患于未然,把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为了保障和维护人民健康,于2020年6月2日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了中国疾病预防机构控制和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筑牢”在更有效、更准确的预防基础上,筑起隔离墙,编织密集的防护网,全面提高治疗和防控能力,完善预警反应机制,加强提高专业能力的改革,在此基础上,只有在“群防群控、联合防控、结合防控”的管理原则指导下",能否积极转变观念,构建提高业务能力的改革思路,明确职能定位,理顺体制?和机制,建立和完善管理服务项目,预防疾病的基本条件和预防疾病的投入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为疾病预防的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疾病预防控制,并制定相关项目计划、政策,为法律法规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持。二是在健康促进开展健康科普和健康教育,为《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为实验室生物安全提供专业指导,并在承担公共卫生综合管理的同时制定相关指南和技术方案。三是开展国民健康、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方病、职业病、慢性病和传染病的评估和监测,开展风险评估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危害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组织实施国家相关免疫规划和干预政策,为疾病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数据和专业技术支持。四是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卫生处理技术和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规范,负责消毒新产品和新产品的技术审查。第五,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开展公共卫生和教育疾病预防控制的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的推广,有效促进公共卫生科技创新。第六,开展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培训、继续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活动。七是指导地方政府严格执行国家疾病控制项目规划,参与评估和技术评估的专业指导。第八,落实国际援助任务,开展国际公共卫生合作与交流。

每个地级市都具备执行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和国家卫生标准所需的检查和检测能力。建设内容:一是县级疾控中心重点提高疫情检测和现场处置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备配置,满足现场检查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的需要。第二,地市级疾控中心注重提高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升级和生物安全防护能力建设。鼓励有资质的地市整合市、县检验检测资源,配置移动式生物安全二级(BSL-2)实验室,全面满足区域快速检测需求。三是国家和省级疾控中心重点提高《一锤定音》传染病检测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突发传染病防控,推动中国疾控中心细菌病毒种子库及相关实验室升级改造,支持省疾控中心细菌病毒种子库及生物安全三级(P3)实验室建设,加强和完善国家突发性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的装备配备。施工要求: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施工标准,检查并填补不足,合理确定施工项目和施工规模。近期,我们将以人员往来和经贸往来频繁的边境口岸地区为重点,有效快速提高传染病防控能力和水平。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完善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鼓励地方政府探索建设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中国疾控中心拥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两个一级学科,卫生毒理学、儿童健康与妇幼保健、营养与食品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等八个博士、硕士二级学科,流行病学和健康统计,放射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到目前为止,由于人员结构和人数的限制,疾病控制改革受到了一定的阻力。在此基础上,只有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方可为才能为疾病控制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在人力资源的实际管理中,我们需要有效地认识到培养人才和提供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用于疾病控制改革。在此基础上,以人才结构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为出发点,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在留住、培养和吸引人才方面,要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实践探索和研究,以能力培养为出发点,调整和优化人才机构,培养高层次、高学历、专业化的疾病预防控制人才,充分挖掘人才潜力。第二,争取政府的重视。在激励机制、高端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方面,要采取措施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在政策引导下有计划地引进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根据疾病预防控制的实际需要,定期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公开招聘活动,吸引卫生监督、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等专业的优秀人才,逐步控制人员老化和人才结构缺陷。

正面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国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发挥了关键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和不足,也是衡量国家疾病控制机构业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它也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和管理体系的优势。有鉴于此,要实现改革,不仅要有优缺点,堵塞漏洞,补短,而且要不断完善试点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实验室建设,将纳入党委、政府为民服务的实际工程,切实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检测能力将得到有效提高。遵循资源合理配置、实用先进的原则,加强实验室建设,防止资源浪费、相互比较、求全责备等。同时,要积极引进新方法、新技术和技术检测人才,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为疾病预防控制管理改革提供有效帮助。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需要根据实际管理情况和应急经验,不断优化和完善应急体系,提高应急响应的有效性、及时性、科学性和技术性。在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急诊科,专职人员不少于2人,并增加突发急性传染病处置队伍。以2020新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为例,2月4日被称为“应急队长”的姚孝元接到紧急通知,带领专家团队前往武汉。在短期内,姚孝元带领团队在全面了解方舱医院的隔离点、问题和工作需求之后,准备了一份“事后”报告。《密切接触者接待场所清洁消毒技术方案》、《疑似病例收治点清洁与消毒技术方案》和方舱医院清洁消毒技术方案为普及卫生防护和消毒知识,姚孝元受湖北省指导小组防控小组委托,牵头成立了由武汉疾控中心、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中国疾控中心等专家组成的科普团队,针对不同的交通方式、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群,在湖北省电视台共完成了1项科普工作可以看出,姚孝元多年的急诊科工作经验为他对疫区的冷静反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传染病防治所需经费,应当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按时足额拨付。对从事传染病预防、医疗、科学研究、教学和疫情现场处理的人员,给予适当津贴。直接参与传染病现场处置和病人治疗的一线人员,以及政府选派直接参与国内外重大传染病防控的公共卫生防疫人员,根据工作风险、强度和时间给予临时工作补贴。在年度考核中,对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简而言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只有积极转变观念,找准定位,加强建设,在此基础上,培养相关人才,加强试点建设,完善应急体系,才能为方可为病防治管理改革提供有效帮助,为人民健康提供充分保障。

[1]张晖。裴亚军,专职副手全国科技名词委大学校长前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司调查“十四五”这一重大项目。中国科技术语,2020,22(03):47.

[2]王越,沈晖,陶红宇,内部控制理论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产管理中的应用[J]预防医学信息杂志,2020,36(05):641-644.

[3]杜瑞凤。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妇女健康研究,2019,(12):197-198。

[4]胡寒雁。构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预算控制管理体系的探索[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8,34(03):417-419+425.

[5]连妍洁,赵珂瑞,钱龙,等.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现状评价与改革策略[J]。中医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0):41-43。

[6]李天琨,徐红梅,徐振辉,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OA系统在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临床医学文献电子杂志,2018年5月(21):177+180.

第5篇:疾病预防安全制度范文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计算机网络系统 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053-0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指由政府举办的,具有实施部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等功能的公益事业单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通过对疾病、伤害和残疾的预防与控制,从而创造健康的环境,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国家的安全,促进人民的身体健康;其宗旨是以科研为依托、以人才为根本、以疾控为中心。计算机网络系统是指利用通信设备以及线路将不同地理位置、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相联接起来,利用网络软件完善的功能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以及信息传递的系统。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社会的进步和满足公众的需求以及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并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是势在必行。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由网络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的。在网络系统中,硬件的选择对网络起着决定的作用,而网络软件则是挖掘网络潜力的重要工具。下面就将其具体的建立与应用方案总结如下。

1 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的目的

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计算机资源的共享。实现对传染病的监测、防治信息个案报告及管理,同时实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动态监测传染病信息,从而实现疾病监测信息的一体化管理和共享。

2 网络系统的建设

2.1 设计原则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特点,系统设计时应遵守以下原则:(1)安全可靠性:系统的设计应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系统应具有全面的安全防护措施以及故障处理方案,以保证用户信息的完整性与安全性;(2)先进与实用性:系统的设计应尽量使用现在最先进和最实用的技术,使之能够适应以后业务的拓展;(3)标准与扩展性:系统应该根据国际标准和工业标准进行设计,并采用开放性的系统体系结构,以适应以后业务的拓展,并能够进行更新与升级。

2.2 系统结构设计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特点,该系统的网络可采取分层网络体系结构,即主干网与用户子网结合。主干网交换机是1台带管理端口的交换式快速以太交换机。用户子网,可使用普通交换集线器,为了保证能够独享一定的网络带宽,应设置每个终端用户独占10 mbps的端口。工作站的连接即10 mbps的以太网卡与交换机的10 mbps端口相连。主干网交换机的100 mbps端口可通过光纤链路与子网的以太交换机上进行连接。网络的对外出口设计可采用远程访问服务器(RAS)和专线路由器与外部广域网进行连接,对于不在本地局域网内的用户可通过远程访问服务器拨号登录上网,而路由器是连接外网用的。可采用防火墙对局域网和外部广域网进行隔离,采用无路由双宿主主机的结构,其构成由1台WindowsNT服务器和防火墙软件组成,该防火墙应该具有应用层服务的能力,同时又可以作为POP、SMTP、FTP、 HTTP等协议的服务器。

2.3 系统的管理

网络管理是成功网络重要的组成环节。本系统可采用WindowsNT和cis-c0Wbrksfo全wind~6.1相结合的网络管理平台,该平台可以提供整个网络系统的全面可视化管理,包括获取端口状态、其他网络扩展数据、信息流量、产生报警或事件通知等功能。

2.4 网络安全措施

一般网络安全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网络信息的安全(信息可能被窃取、删除与修改)与安全隐患(系统的硬盘、软件等可能被破坏,导致系统瘫痪)。本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访问控制表、用户认证、PIX防火墙隔离、每个工作站配置IC卡、IP地址有效划分以及系统本身设置的密码。

3 网络系统的应用

本系统的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应用:全省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对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的资源共享,准确信息的传输、确保疫情数据的安全,从而推动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快速发展)、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内传染病的监测、全国各级疾病的预防控制机构可以同时对传染病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对疾病监测信息进行一体化管理和共享)、卫生检测管理信息系统(透明化个人的工作情况)、生物制品及相关物品管理信息系统(对生物制品管理工作实现自动化化管理)、综合办公系统(使工作流程标准化)。

4 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的新趋势,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是势在必行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由网络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的。在网络系统中,硬件的选择对网络起着决定的作用,而网络软件则是挖掘网络潜力的工具,所以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网络系统的设计应该具有先进行、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标准型和扩展性。但是一个好的网络系统,不只是设计上优秀,还要有严谨的系统管理与安全措施,才能保证系统的顺利运行。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中使用该系统,能够实现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的资源的共享、全国范围内传染病的检测、生物制品管理工作的自动化、个人工作流程的标准化与透明化,从而有效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综上所述,本文介绍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符合现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现状,应用与其日常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其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东梅.浅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计算机网络维护工作[J].科技风,2008,8(11):83.

[2] 刘军,冯鹤鸣,韩冬,等.计算机网络建设在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评估指标中的实现[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9):102.

第6篇:疾病预防安全制度范文

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

按照卫生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加强疾控中心的基础建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楼已经全面竣工投入使用,市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已投入使用。通过硬件建设,大大改善了疾控机构的工作条件。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还结合本地区传染病发生流行特点,制定了《应对流感大流行应急预案》和《汉川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人力、技术、设备、物资储备等方面加强了卫生应急工作,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处置能力。为提高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养,加大了培训力度,对市疾病控制中心的业务骨干进行了重点培训。认真做好计量认证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实验室的管理,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急性传染病防治

1、紧急疫情处理:

2、网络直报:为了确保传染病疫情信息及时报告,程序规范,保证全市疫情报告网络的畅通。针对当前传染病信息报告不及时的问题,我们严格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全面对我市疫情网络直报情况进行整改,使我市传染病直报及时报告率较去年的有较大提高。进一步完善了市、乡两级疫情报告网络体系,对全市34名传染病信息管理员实行聘任制,责职到人,奖罚分明,实现了疫情报告定领导负责,疫情资料定责任人收集,疫情网络直报定人员操作。健全了以传染病病例个案报告为基础的医疗机构网络直报工作,解决了疫情及时报告与订正、常规监测与突发事件预警和流动人口疫情报告管理等诸多问题。我们现已能按月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分析,并建立健全定期公布传染病疫情制度。32个疫情报告网络直报单位传染病疫情报告责任明确、程序规范、网络畅通。

二、寄生虫病防治

第7篇:疾病预防安全制度范文

关键词:疾病预防与控制;信息安全;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08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信息化步伐日益加快,大量疾控信息系统相继投入使用,极大的推动了疾控工作水平的提升。在我们享受网络带来的优势与便利的同时,不知不觉中也增加了对信息系统及网络的依赖性,继而不可避免的要面对网络开放性所带来的信息安全方面的新挑战[1]。

信息安全问题在疾控机构的突出表现在网络上的信息安全隐患,网络系统要求生成、流动及存储的数据,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破坏、泄露、更改,系统能够不间断工作,网络持续提供正常服务。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承担着卫生应急处置、食品安全、职业安全、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放射卫生、环境卫生、妇女儿童保健等各项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存储着全社会人群的大量公共卫生数据,对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要求很高。对于疾控系统而言,信息安全不仅仅涉及到个人和单位的安全与利益,甚至影响到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不可轻视。

1 目前疾控系统常见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1.1 管理方面的问题

1.1.1 信息安全认识不足,责任意识薄弱

近年来,随着疾控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的日益深入,广大干部职工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日益提高,但主要局限于利用网络开展业务工作和学习,对网络信息的安全性认识尚有不足,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对各级疾控机构而言,更注重的是利用网络开展疾病报告、健康教育、新闻宣传等业务工作,对信息安全方面的投入和管理远远不能满足安全防范的要求,网络信息安全处于被动的查漏封堵状态,仅能勉强做到事后补救,事前防范无从谈起。很多单位领导还没有把信息安全列为重要的安全日常安全管理职责,侥幸心理比较普遍,无法形成全民主动防范、积极应对的良好工作氛围,无法从根本上提高网络安全的监测防护、响应处置及抵御抗击能力。

1.1.2 信息化专业科室薄弱,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疾控系统更加强调卫生防病相关能力建设,往往忽视信息化能力的建设,信息部门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疾控机构尚未设立独立的信息管理部门。日常工作职责也仅限于应付网络设备、电脑终端、应用软件的维护和培训,管理制度上普遍存在重使用、轻管理、更轻安全,往往仅从硬件使用上进行管理,未将网络安全管理与审计日常管理制度,无法有效定期落实。

1.1.3 网络安全软硬件投入不足,能力建设滞后

疾控机构的投入基本上集中在公共卫生相关业务上,对于网络信息安全重视不足,常以满足电脑和网络能够正常运行,不影响业务工作为要求,有限的投资也往往用在终端和网络设备购置上,对于网络系统安全建设方面缺乏未雨绸缪的长远规划。特别是基层疾控机构盗版系统软件较为普遍,容易隐藏木马、后门等恶意代码,不仅占用了大量的网络带宽资源,甚至攻击疾病上报系统,影响业务工作正常开展。

1.1.4 专业人员缺乏,网络安全处置能力不强

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系统管理人员,但疾控系统比较偏重于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信息专业人员比较匮乏,有的单位甚至没有,常出现网络系统管理维护混乱、系统的管理措施不当、保密信息的意外泄露等认为因素失误。同时,信息专业人员网络信息安全模拟演练不够,往往缺少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对经验,对于突发的网络信息安全事件无法合理应对、有效处置。

1.2 技术方面的问题

1.2.1 权限攻击

互联网中任何人只要能实际接触到线缆且拥有适当的工具就能接入网络,并且成为上面的超级用户,这是它最大的优点也是最大的弱点。攻击者通常可以用root身份执行有缺陷的系统守护进程,在远程实现无需一个账号登录到本地,直接获取系统管理员权限的操作,擅自修改程序,实施基于权限的攻击[2]。疾控近年来上线了大量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实现了很多网络报病系统的整合,账号的权限往往过大,交叉过多,一旦发生权限攻击并成功,将造成严重的数据损失,隐患很大。

1.2.2 系统漏洞攻击

互联网最基本的协议是TCP/IP,它的特点是讲求了效率但忽视了安全性,重复代码量大,运行效率降低,本身的安全性存在缺陷,很容易被窃听和欺骗[3]。漏洞是指利用硬件、软件、协议在具体安全策略存在的缺陷,使攻击者能够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或破坏系统。疾控系统报病终端众多,操作系统使用人员网络安全知识有限,系统补丁很难全面及时地补全,往往给系统漏洞攻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1.2.3 垃圾邮件

垃圾邮件是指攻击者利用邮件的公开性进行操作,将邮件强行推送至别人的电子邮箱,强迫他人接受垃圾邮件。使用者往往采用了很弱的口令加密方式,使攻击者可以很容易地分析口令的密码,从而使攻击者通过某种方法得到密码后还原出原文来。疾控系统大多还依赖免费的电子邮箱服务,安全机制较为缺乏,容易受垃圾邮件侵扰。如果邮件中夹杂恶意链接或代码,很容易使终端收到攻击,为数据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1.2.4 病毒攻击

计算机病毒已广为人知,是指编制或插入在计算机程序中的,能破坏计算机功能和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2]。病毒传播性、隐蔽性、破坏性和潜伏性等共同特性。盗版软件和网络非法软件很容易成为病毒载体,被疾控中心工作人员错误下载至疾控系统的使用终端,如果潜伏发作,有可能感染整个局域网,造成严重的网络安全事件。

1.2.5 黑客攻击

黑客是影响网络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工作需要疾控中心网络与互联网相连,信息共享的同时也面临着遭遇攻击的风险。现在互联网上可以下载到很多攻击工具,进行黑客攻击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疾控系统存贮这大量的社会人群的公共卫生数据,也容易吸引很多黑客的注意力,由于黑客工具容易获得,设置简单、使用方便、破坏力大,往往一个很普通的上网者也会对疾控系统造成很大的危害。

2 解决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对策

2.1 提高认识,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

坚持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贯彻,提高领导和全民的网络信息安全认识,把网络信息安全作为安全责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切实提高网络信息管理的力度。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可操作性,做好平时的制度落实和演练,当网络出现被攻击行为或其它安全威胁时(如内部人员的违规操作等),可以实时的监控、检测、报告与预警。当事故发生后,可以保留追踪线索及破案依据,提高网络的可控性与可审查性。将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日常的严格管理相结合,充分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使其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扩充性和易管理性的信息网络,为业务工作提供可靠的服务。

2.2 加大软硬件投入,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必要的网络安全设备必不可少,网络安全问题究其本质也就是信息安全。近年来,但是目前我国自主开发研究的网络安全产品逐渐丰富,价格逐渐降低,根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国产防火墙约有 131 个产品,防火墙的功能早已从简单的封包过滤向多元化演进,功能已涵盖应用、防病毒、实时监控、VPN、入侵检测、安全审计、集封包过滤等多种功能。疾控系统购置并正确使用适当的网络安全设备可以构建起保障整个机构的网络安全的第一道技术防线[3]。

人才缺乏是基层疾控机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疾控信息系统要发挥作用,最终要由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使用,因此各级疾控机构要着力培育熟悉信息技术和卫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提高全员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和能力,加强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使每一位员工都了解信息化方面的培训,理解掌握一定的信息安全技术,提升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能,更好地完成各项业务工作。

2.3 完善安全策略,全面掌握各项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全面掌握各项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是提高网络安全水平的根本保证。疾控机构在网络日常管理工作中必须完善各项安全策略,充分利用各项成熟的计算机技术保障网络信息安全。比如物理措施:例如,保护网络关键设备(如交换机、服务器等),采取防辐射、防雷、防火以及安装不间断电源(UPS)等措施。访问控制:对用户访问网络资源的权限进行严格的认证和控制,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对口令加密、更新和鉴别,设置用户访问目录和文件的权限,控制网络设备配置的权限等。网络隔离:采用单机隔离卡或网络安全隔离网闸内外网络的隔离。数据加密: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确保保障信息被非法截获后不能轻易读懂其含义,防止重要信息泄露。其他措施包括信息过滤、容错、数据镜像、数据备份和审计等。

3 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支持和信息资源管理需求迅速增长的行业大趋势下,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建设工作随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不断的深化与加强,基础网络和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有序地推进,信息的整合利用与共享服务不断加强积极推进,信息支撑作用日益显现,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在此大背景下,疾控系统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将日益突出,必须得到各级疾控机构的关心和重视[4]。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是一个信息社会共同面对的复杂而长远的工程,疾控的网络信息安全也不例外,随着疾病预防控制各业务系统的建立与应用,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显现出来,“信息孤岛”效应造成了的信息的分散,造成安全管理责任分散,加上目前信息安全的基础建设相对薄弱,带来了一系列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隐患[5]。这就要求各级疾控机构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按照“人防+技防”的总体原则,切实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大软硬件投入,特别是网络安全设备的投入,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各项安全策略,掌握运用好各项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变被动为主动,整体统一防范,充分提高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水平,更好的保障疾病预防控制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宝旭,许榕生.网络安全关键技术[J].信息网络安全,2005(7).

[2]司天歌,刘铎,戴一奇.安全的基于网络的计算机系统[J].清华大学学报,2007(07).

[3]胡江.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和对策研究[J].科技风,2010(24).

[4]伍立玲,刘亚民.传染病报告质量影响因素及改进对策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3).

[5]谭书香.浅谈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网络安全问题[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4).

第8篇:疾病预防安全制度范文

(玛纳斯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832200)

摘 要:现阶段,疾病预防中心仍然是属于全额性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单位财务控制制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受此因素影响,可能导致财务管理人员的服务管理职能被削弱,同时,由于外部经济环境有相当大的变动,因此疾病预防中心在财务制度建设方面的滞后性进一步凸显出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疾病预防中心的发展造成了阻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在对疾病预防中心财务控制制度现存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重点探讨在加强疾病预防中心采取控制制度方面应当采取的措施与方法,希望优化疾病预防中心的财务管理质量,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疾病预防中心;财务控制制度;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R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260-02

收稿日期:2014-07-20

作者简介:陈菊萍(1975-)女,新疆玛纳斯县人,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财务控制制度的建设及其执行直接对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产生影响。对于本文所研究的疾病预防中心而言,作为公益性卫生事业单位,财务控制制度可以说是中心财务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是预防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的重要环节。由于内外部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疾病预防中心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比较滞后,期间产生了大量的问题,并对疾病预防中心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当前工作的重点在于,结合疾病预防中心的实际情况,在认清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加强财务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发展。本文即立足于这一背景,对加强疾病预防中心财务控制制度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与研究。

1疾病预防中心财务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①预算控制弱化:疾病预防中心在预算编制上比较的粗糙,预算编制大多是在遵循卫生局要求的前提下,结合中心当年的财政状况,上年度的收入情况以及支出情况,经过简单的计算之后所形成的。这种方法下所形成的预算没有与疾病预防中心中具体的科室以及具体的病种项目形成项目对应的关系,编制后也没有经过可行性的论证,因此比较粗糙。在这种编制方案下,预算工作过分流于形式,执行起来会受到主观随意性的影响,执行预算各个环节存在脱节问题,最终对预算控制的约束力产生严重不良的影响。

②岗位设置不合理:疾病预防中心属于带有公益性特征的卫生事业单位,编制上比较有限,人员配置不够充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疾病预防中心财务部门的人员设置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下,一人往往同时肩负出纳、记账等工作岗位,针对不相容职务没有严格执行相互分离的工作制度,岗位相互之间的关系缺乏牵制性以及监督性。

③费用支出控制不严格:当前疾病预防中心在对指出费用支出项目进行控制的过程当中不够严格与有效,特别是涉及到公用经费而言,控制难度相当大。包括会议费用、接待费用、以及办公用品采购费用在内的日常项目费用均遵循的实报实销的工作原则,并没有对应的费用支出参照控制标准,因此导致控制工作流于形式,意义不大。

2加强疾病预防中心财务控制制度的措施分析

①疾病预防中心需要增强工作意识,改善财务控制环境:单位负责人需要作为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需要负责本单位所提供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财务控制制度的合理性。强化对单位负责人以及相关领导在财务控制方面的培训学习,提高疾病预防中心负责人以及单位领导对财务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优化财务控制意识。在这一理念下,要求疾病预防中心自上而下形成统一的认识,确保财务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全面实施。

②疾病预防中心需要建立健全授权审批工作制度:疾病预防中心需要结合自身业务情况,分常规事件与重大事件,建设相应的授权审批机制,确定对应的授权批准范围、审批层次、审批程序、以及审批责任,使整个管理体系内部权责划分更加的明确。其中,对于常规事件而言,应当由事件相对应的科室负责人、签字审批人、以及经办人负责;对于重大事件而言,应当独具个人性的决策权力,必须通过预防中心办公会联签或者是集体决策联签的方式加以审批。若相关业务事项所涉及到的资金较大,则应当由办公会机体对该事项进行调研讨论,最终决定审批意见。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对于涉及到关键物资设备(主要包括大型的卫生检验设备以及医疗设备在内)采购事项的工业务,需要在疾病预防中心领导集体决策意见的基础之上,上报卫生局负责人进行审批,审批合格后方可遵循政府采购法规,在政府采购中心的辅助下完成采购工作。

③疾病预防中心需要建立健全财产物资安全制度:疾病预防中心原有的财务工作模式下,过分重视采购,忽略管理,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疾病预防中心需要使整个财产物资的安全制度更加的系统与规范。在这一过程当中,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需要构建更加系统的定期盘存制度,通过定期盘存的方式对实际库存与账面库存的相符程度进行核查,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盘存的主要内容包括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维修情况、盈亏情况,包括对卫生材料,疫苗的采购、验收等等;第二,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票据管理制度,重视对相关票据的保管、领取、使用、以及注销登记工作;第三,需要构建更加全面的应收账款催收工作制度。针对疾病预防中心一定阶段所产生的各种应收账款(包括体检费用、疫苗注射费用、检验费用等在内),需要将催收制度与绩效形成挂钩关系,确保应收款项能够在有效的时间范围内回收,避免发生呆账。

④疾病预防中心需要加强预算管理,使财务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疾病预防中心应当对收入预算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编制,在对支出项目进行预算的过程当中需要遵循量入为出的工作原则,分轻轻重缓急。同时,应当把握开源节流的工作原则,挖潜降耗,促进资金使用效果的全面提升。在编制预算的过程当中,应当重视源头,细化并量化包括水单、通讯、会议、培训、以及差旅在内的相关办公活动预算项目。同时,还需要将预算编制细化至疾病预防中心的各个科室、各个病种当中,使财务管理工作体系更加的可控。

⑤疾病预防中心需要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工作制度:在构建财务控制制度的过程当中,需要明确内部不相容的职务分布情况,明确在疾病预防中心当中,各个科室以及各个岗位相互之间的职责与权限划分标准,使不相容职务以及不相容岗位之间是否能够形成监督与制约的工作关系。例如,负责记账的工作人员不能够同时出任出纳以及相关经济业务的工作人员,负责出纳的工作人员不能够同时出任档案保管以及稽核业务的工作人员,负责中心审批的工作人员不能够同时出任记账业务的工作人员。同时,配合对重要工作岗位的定期轮滑制度,在岗位交接中凸显工作中的问题,强化监督,改善财务管理质量与水平。

3结束语

财务控制制度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要素,在整个财务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对于疾病预防中心而言,需要以全方位的管理模式作为出发点,形成一套健全切完整的财务控制制度,使疾病预防中心的各项财务行为开展更加的规范,尽量的避免与杜绝财务管理中各种问题的产生。同时,财务控制制度的完善还能够使资金利用效率得到提升,降低成本,确保国家财产物资的完整性与安全性,确保疾病预防中心能够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目的。本文尝试以上述背景作为研究资料,分析在加强疾病预防中心财务控制制度方面的措施与方法,希望能够确保疾病预防中心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同时引导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积极、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贺继红.关于疾控中心疫苗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价值工程,2012,31(27):162-164.

[2]陈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高财务管理的途径探讨[J].今日湖北(下旬刊),2014,(5):54-54.

[3]袁茂涛.浅谈新形势下疾控中心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视角,2011,(11):44.

[4]张岩萍.浅谈新时期疾控中心如何提高财务管理途径分析[J].医药前沿,2012,(36):374-375.

第9篇:疾病预防安全制度范文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社区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不在辖区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社区居民的防护意识和社区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成立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加强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强化协调处理联系纽带。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在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韩明轩主任为组长,李振学同志为副组长,城管科、社会事务科科长为成员的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城管科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管理。联系电话:82569250。同时成立四个应急小组:(1)综合协调组,韩明轩同志任组长。(2)现场处置组,李振学同志任组长,成员为城管科人员及社区卫生服务人员。(3)后勤保障组,行政科王风亮同志为组长。(4)宣传报到组,党工委办公室朱牧同志任组长。

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进入应急状态后,全面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小组,由组长亲自指挥。主要职责如下:

1、在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指导和落实社区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的各项工作。

2、监测、汇总和收集地区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的信息和防治工作情况,分析、研究防治工作形势,会同区有关部门提出地区防治突发事件的对策。

3、根据不同季节和情况宣传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等突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的预防保健知识,减少这类疾病的爆发。

4、指导、落实并督查驻地单位、社区居委会防治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事件的措施的落实情况。

5、总结、推广各地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和做法。

6、根据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的分级预警控制措施的相关要求,对办事处的工作安排及其他相关工作作出及时调整。

驻地各单位要相应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事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本单位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本地区和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本单位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责任到人。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员工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员工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专人检查,保证食堂、厕所及其他公共卫生场所的清洁卫生。

6、确保喝上安全饮用水。

7、及时向当地医院或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单位的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

(一)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在各社区居委会及社区门诊建立监测制度,指定专人对疑似病历进行逐一登记,查明原因,并进行追踪观察,分析其发展趋势,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2、重视信息的收集。要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联系,收集本地区周边的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突发事件报告

1、建立自下而上的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事件逐级报告制度,并确保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期间,办事处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2、严格执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要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

出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爆发,医院感染爆发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各驻地单位、社区居委会应立即向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2小时之内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区有关领导报告。

3、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4、建立突发事件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有权向街道办事处报告突发事件隐患,有权向主管部门举报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规定的职责的情况。

五、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地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将突发卫生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事件、重大事件和特别重大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地区的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