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疾病健康管理方案范文

疾病健康管理方案精选(九篇)

疾病健康管理方案

第1篇:疾病健康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主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82-02

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 的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新时期背景下,健康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人们才能更好的工作与学习。为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医院体检中心逐渐建立了健康管理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是一种新型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它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帮助人们克服许多医学上的难题,解决人们在疾病预防中的一些困扰,是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我院体检中心实施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的实际情况,探讨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及其相关内容,现报道如下。

2 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及其相关内容

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是新时期新型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它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帮助人们克服许多医学上的难题,解决人们在疾病预防中的一些困扰,是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包括一系列的内容,主要有健康知识教育服务、健康档案管理服务、数字化体检服务、个人健康管理服务、个人疾病管理服务以及人群健康管理服务等等。

2.1 健康知识教育服务:认识疾病是个人防治疾病的重要举措,只有在充分认识疾病的基础上,个人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地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或者不良的行为,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知识教育服务为个人疾病的认识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体检中心健康知识教育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对个人体检前、体检中以及体检后创设相关的健康知识咨询的服务平台,同时以传单、短信以及互联网等方式大力宣传相关的健康知识,使人们能够充分的理解疾病,并自觉地采取行动去预防疾病[1]。

(2)在体检前,医院体检中心可以开设相关的健康知识的讲座,使人们加深对疾病的理解。

(3)在体检后,医院体检中心应该对单位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相关的评估防治讲座,并解答相关的健康知识问题。

2.2 健康档案管理服务:医院体检中心在体检工作中,应设置相关的电子健康档案管理,使体检中心重要的健康档案得以永久的保存,为日后的体检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实施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服务,需要医学专家与健康管理人员的协调配合。首先,医学专家应该采取相关的系统软件,对一些具有典型性的个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观察,并设置相关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若个人的健康状况出现不良的倾向,则可以及时地向系统软件发出预警,以便及时地进行对症治疗[2]。其次,健康管理人员应对个人动态电子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对一些类似的疾病进行分类设置,使医学专家可以随时的解答患者相关的疑点、难点。医学专家在解答患者的疑点、难点时,可以选择电话与网络等形式,这样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地获取相关的医学指导,降低患者误诊、误服药以及误治的概率,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3]。

2.3数字化体检服务:健康体检可以及时发现患者身体里隐藏的疾病,以便及时地治疗疾病,使患者身体处于一个健康的状态。同时健康体检还是患者获取重要健康信息的主要方法与途径,是医院体检中心实施健康管理的基础。数字化体检服务的开展具有以下几个作用:①可以降低患者体检的出错率。②可以提高医院体检中心的工作效率。③有助于患者体检报告的完善。④数字化体检服务可以自动地完成各项工作的统计处理,如成体检、疾病、财务以及项目等等。

2.4 个人健康管理服务:个人健康管理服务主要指个人未患病预防模式,包括健康干预服务与健康评估。健康干预服务在个人健康管理服务中处于关键的地位,它是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最主要的目标,健康干预服务主要有危险因素的控制方法与慢性病的预防方法, 其中包括整体控制原则、危险因素控制、整体控制计划、个性化饮食运动处方以及相关因素分析等等[4]。健康风险评估是医院体检中心健康干预的主要依据,主要研究慢性病发病率、死亡率与致病危险因素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医院体检中心通常使用发病风险评估模型。

2.5 个人疾病管理服务:个人疾病管理服务主要指个人已患慢性病控制模式, 主要有疾病就医管理、整体防治指导以及状态预后评估等服务。疾病就医管理服务可以提醒患者进行定期的检查,并且进行定期的疾病治疗。整体防治服务主要指对患者慢性病实施有效控制的指导方案, 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疾病饮食运动治疗以及预后分析等等[5]。预后评估服务主要研究患者出现重大慢性疾病或者出现代谢性疾病的风险评估体系。

2.6 人群健康管理服务:人群健康管理服务主要以个体健康管理为基础,又称为企业健康管理,即对企业人群健康状况实施相关的统计处理,设置企业相关的健康体检计划、健康教育计划、健康服务计划以及健康干预计划,从整体上降低单位或者企业人群慢性病的发病率,提高单位或者企业人群的健康水平。企业健康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职员的身体素质, 使企业职员的工作精力处于充沛的状态, 减少企业职员因生病缺勤等造成的企业损失,提高企业职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企业的医疗费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 结语

新时期,在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的背景下,人们对身体健康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是一切社会活动的重要保障。为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医院体检中心逐渐建立了健康管理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是一种新型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它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人们认识疾病与预防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的内容不仅仅有以上几点,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在医疗实践中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淑康,李士雪,罗司军.慢性病健康管理必要性的实证性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10)

[2] 马戈,王德斌,洪倩,刘鹏程,周楚,俞发明.中年人群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0(01)

[3] 李光英.综合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开展社区健康管理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7)

第2篇:疾病健康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健康管理;乙型肝炎;预防;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2-174-01

前言

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传染性疾病,流行性广,在公共场合发生感染的几率较高,疾病治疗所需费用高,如何在公共场合预防乙型肝炎,现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话题。健康管理指的是通过预测及评估指定对象的潜在健康隐患,制定出科学的预防措施,防止传染性疾病感染。在健康管理过程中,如何解决健康安全隐患,预防疾病发生,是该管理模式中的核心内容。可通过预防与管理相结合,降低乙型肝炎的发生率,抑制感染性疾病发展,减少患者的医疗成本,为人们的健康提供重要保障。本文主要分析了乙型肝炎的健康管理方法,并针对我国现阶段乙型肝炎健康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对应措施,以此提高健康管理在乙型肝炎中的作用。

1乙型肝炎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粘膜、破损皮肤、母婴以及血液等途径传播,其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为母婴传播。乙肝患者在分娩过程中,体液与血液等与新生儿接触时,HBV病毒则会传染给婴儿。若进行穿刺医疗操作时,所用的医疗器械未经消毒,HBV病毒则会通过皮肤黏膜传播[1]。在日常生活中,如进行穿耳洞、纹身以及修足等活动时,病毒可通过皮肤或血液接触传染。共用牙刷、剃须刀、指甲钳等亦会增加乙肝疾病感染可能性。因此,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发生传染性疾病。采供血机构方面,应对献血人员进行乙肝病毒筛查,降低血液传播几率。乙型肝炎患者应戒烟戒酒,避免过度疲劳,合理安排饮食,避免病情加重。

2乙型肝炎健康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我国人口数量较多,乙型肝炎的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健康管理,降低乙型肝炎传播率。首先,我国在HBV病毒携带者以及乙型肝炎患者管理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或采用的管理模式落后,无法适应现代化健康管理的需求。例如,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乙型肝炎患者实施一对一管理。但由于管理对象较多,导致资源浪费现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诊疗时,若发现患者存在传染疾病,应详细记录在门诊登记本上,并进行网络直报,以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和审核,掌握乙型肝炎的相关信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把这些资料和数据作为乙型肝炎的健康教育资料和宣传资料,来提高社会对于该疾病的认识,但由于健康教育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或健康教育只停留在表面,并未进行深入教育,导致效果不理想,人们对乙型肝炎认识不足,预防措施不到位,难以降低乙型肝炎传染率。

3完善乙型肝炎健康管理工作的对策

3.1加强档案管理:

医院应对已确诊的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档案管理,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信息。在档案上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等,并记录病史、疾病诊断、疾病治疗、治疗效果等,包括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治疗费用、病情发展等相关信息。

3.2采用分层次管理模式:

对于部分较为严重的乙型肝炎患者,可采用一对一的管理模式,由1名医生负责1例患者的健康管理,使医生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2]。对于未患有其他合并疾病、且病情较为相似的患者,可采用多对一的管理模式,由1名医生负责多名患者的健康管理,通过类似的治疗方案,减少治疗成本。

3.3健康教育方法:

应通过分层管理模式进行健康教育。例如,对于乙型肝炎患者亲友等高危感染对象,可采用发放健康宣传手册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掌握疾病预防方法,积极注射疫苗预防疾病[3]。对于普通的管理对象,如健康人群及亚健康人群等,可通过社区进行健康教育。组织人员进行社区宣传,讲解乙型肝炎相关知识,如疾病诱发因素、传染途径、以及预防方法等,使人们正确掌握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掌握疾病防治知识。

3.4做好随访工作:

为不断加强健康管理,应对乙型肝炎患者的档案、及其治疗过程、预后等进行监测,做好随访工作。监测完成后,应详细记录在健康档案内,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划分管理等级,使乙型肝炎健康管理更加完善,提高健康管理效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通过系统、科学的管理模式,提高健康管理在乙型肝炎预防控制方面的作用。控制健康因素,杜绝健康隐患,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并通过科学的健康管理,降低疾病发生率,减少疾病传染可能性,从而达到健康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伟斌,卢建华,吴建国.基于健康管理的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社区防控策略[J].医学与社会,2011,10(02):124-125.

第3篇:疾病健康管理方案范文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上海疾控中心”)在信息化建设上按照国家和本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要求,遵循卫生部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思路,结合自身工作长远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人员和工作基础,合理利用有限资源,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在上海市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上海疾控中心将信息化建设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上海疾控中心搭建了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信息体系构架,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常用数据标准建设,实现“两级平台、三级网络”的数据管理模式。在全市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开展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过程中,推进了基于健康档案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网络管理和业务应用重点项目的建设与推广。与此同时,上海疾控中心还进一步建设了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综合利用和信息服务的基础平台,开创“体系比较健全、网络进一步强化、应用系统不断开拓、信息利用形成基础”的良好局面。

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

结合现阶段的相关工作,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袁政安向记者介绍了上海疾控中心的建设成就。他表示,上海市已建成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反应体系虚拟专用网络(VPN)系统和基于专线网络的远程视频会商系统上海节点;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监测点医疗机构均已接入基于政务外网的全市公共卫生专用高速宽带网络,另有疾病预防控制专网作为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互连的冗余备份线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上海市“一主三辅”卫生数据中心的骨干节点以及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信息平台上海地区的主干节点建设也基本建成。

通过国家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GIS应用项目、学校因病缺课情况直报系统、世博园区异常情况预警与快速响应信息系统等的建设与实施,使得上海市传染病信息的报告与监测、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对传染病突发疫情的控制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与此同时,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相关危险因素监测与管理业务逐步成熟和完善的基础上,上海市建立并实施了以出生人口统计、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登记、肿瘤病例报告、社区糖尿病管理、社区高血压细节管理、职业病预防等独立的业务信息系统,有效保障了数据的收集、传输和存储,为数据的后续利用与分析,提供决策支持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成为“公卫”系统典范

作为《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于2006年9月正式签约启动,该项目由上海市卫生局牵头建设,相关医疗卫生部门协同建设,历时三年建成。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项目包括1个网络安全平台、4个数据中心、1个指挥中心、4大核心数据库、5大应用支撑平台、5大应用系统等重要内容。系统设计优先考虑应急处置,但同时兼顾日常预警防控所需。该项目核心内容可简称为“244”。“2个网络平台”,即:一是覆盖全市公共卫生体系的网络平台,该平台连接全市600余家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二是连接全市公共卫生体系核心应急处置单位和主要医疗救援单位的网络平台。该平台连接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和市属主要医院。“4大数据库”,即:医疗业务数据库,疾病控制数据库,卫生监督数据库,卫生资源数据库。“4大应用系统”,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公共卫生监测预警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系统。

“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中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由上海市疾控中心负责规划和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子系统、疾病报告与监测预警子系统、中毒控制管理子系统、实验室管理子系统及疾控业务系统综合信息平台五大子系统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子系统及与其相关的传染病报告预警、急性传染病防治、免疫规划、消毒等业务模块,中毒控制子系统、实验室管理子系统及卫生人口统计模块等已进入正式运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系统”在上海市的应用,大幅提升了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传染病预防控制信息化水平。袁政安介绍说:“疾控中心既有国家直报系统,也有覆盖全市的公共卫生应用系统。信息化使疾控相关业务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例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系统正式运行后,市、区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监测点医院共计270家医疗机构都已使用该系统上报和处理数据。通过系统的全市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传染病预防控制信息化水平。”

与健康网互动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工作的不断发展,疾病预防控制业务信息化应用稳步推进。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涵盖了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五大卫生、计划免疫、突发应急等各类业务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保障了疾病预防控制相关业务数据的收集、传输和存储,为数据的后续利用与分析,提供决策支持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提到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工作与上海市居民健康信息网的交互,袁政安介绍说:“疾控业务平台是上海健康信息网有机的组成部分,是行业应用平台,疾控业务平台通过缓冲数据库与市级健康档案平台进行数据交换,实现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使疾控业务系统能够通过调阅电子健康档案,获得居民的基本信息和既往诊疗数据,并推送健康管理信息进入电子健康档案,即疾控业务系统既可以从健康档案获得数据加以利用,又给健康档案提供数据,最终形成一套以居民个人信息为核心的完整的包含所有既往健康数据的电子健康档案。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开展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传染病、公共卫生等事件的发现、报告、诊疗、随访、干预全过程信息的动态管理,达到及早发现、及时报告和动态管理的目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展居民健康档案的业务及人群覆盖面,促进居民健康档案的可持续发展。”

迎难而上不断发展

袁政安在采访中也表示,虽然上海疾控中心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难题:第一,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信息整体架构未完全构建,信息资源未得到有效梳理和整合,难以实现市、区、社区的三级互动,难以满足多重用户的(条、块)需求;第二,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标准体系亟待规划和建设。这主要体现在业务标准、信息标准、业务信息系统结构即技术标准均不统一,导致已建成的业务信息系统各自为政,不能得到有效整合,未形成系统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产生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既增加了基层的工作量,又使得系统的推广应用难度增大;第三,应急机制和应急资源信息化建设没有跟上,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信息系统成了“无本之木”,应急响应、调度、互动一体化程度削弱。同时,现场数据采集、检测、质控等业务环节的信息化程度不够,使得现场人员不能第一时间将现场全部信息反馈至后方,后方也不能及时对现场人员进行技术支持;第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采集,“轻”利用。运用信息化手段,大量疾病监测、管理数据可快速收集、汇整,但对数据如何利用和共享还仅停留在数据查询、制作报表等形式上,不够深入;第五,社会服务的信息化形式较为单一,始终未与社会、公众形成良好的互动。

当记者询问这些问题将如何解决时,袁政安表示,上海疾控中心将按照上海市在卫生信息化方面的整体布局迎难而上解决当前遇到的困难,他说:“我们计划将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措施解决这些困难:建设面向全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网络管理平台,促进三级工作网络的持续发展;进一步强化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提升现场处置和应急响应的信息化水平;扩大疾病及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监测信息化范围和方式,增强对疾病流行的分析预警能力;建设基于健康档案的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程动态管理;深化实验室信息管理,促进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建设公共卫生技术服务一体化管理平台,提升疾病预防控制社会服务能力。”

未来工作落脚“标准”和“平台”

袁政安在全面系统介绍上海疾控中心的工作后也与记者畅谈了信息化建设未来的重点和落脚点。

第一,在构建覆盖全市的“两级平台、三级网络”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体系时,要着力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常用数据标准建设,指导和规范本市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强化市级数据中心建设与管理;构建“两级平台、三级网络”的信息网络运维管理模式。

第4篇:疾病健康管理方案范文

新军事变革催生了全维战斗力医学保障的概念。全维健康不仅指WHO的生理-心理-社会健康标准,更是指军人健康的特殊能力标准,包括特殊免疫力、应激适应能力和军事作业能力[1]17-18。新军事变革引发的对飞行员生理、心理需求的重大变化,对特勤疗养保障方式、效率、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1]17。为构建特勤疗养全维保障模式,需要我们研究探索出适合飞行员群体特点的管理模式。

1什么是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近年来流行的新概念,是适应医学模式向“预防疾病与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转变的健康促进系统方法和综合措施。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提供科学的健康指导、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调动其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保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真正达到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对特勤飞行员积极开展健康管理实践的探讨,以促进飞行员的全维健康。

2特勤飞行员的健康管理

特勤飞行员的保健疗养包括体格检查、健康鉴定、疾病矫治、体能训练、航空生理训练、心理健康水平鉴定、景观治疗、文化娱乐、生活管理、疗养效果评定、健康教育等内容。在疗养过程中,医务人员可以将健康管理服务贯穿行员疗养生活的始终,对飞行员进行健康资料的收集、分析,作出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的分类评估,提出健康指导建议和方案并监督执行;对健康状态进行维护和控制,并且通过多种方式对亚健康飞行员实施一系列的健康管理对策,实施以预防为主的干预手段,促使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对疾病飞行员进行疾病管理和干预,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从而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将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传播给飞行员,变被动的护理健康为主动的管理健康,更加有效地保护和促进飞行员的健康。

健康管理是一种方法,也是一套完善、周密的服务程序,更是一种新的工作模式。责任医生和护士可以运用一系列的服务流程,通过采集健康信息、建立完整健康档案、开展健康风险评估、制定健康计划和方案、实施健康干预、健康动态跟踪、健康管理效果评价这7个步骤对飞行员进行健康管理。依据大量的健康与疾病数据和生物临床指标,遵循循证医学和疾病相关诊断指南来加以评定,科学地评价飞行员的健康危险因素,针对不同机种对飞行员身体素质的不同要求标准和飞行员存在的个体差异,为每位飞行员制定个性化的健康干预计划和方案。调动飞行员对自己健康的责任心,通过采取行动降低健康风险和促进健康行为来预防疾病和伤害。对飞行员进行生活方式管理、需求管理、疾病管理和群体健康管理。飞行员一年一度的健康体检保证了健康管理的连续性,对飞行员的健康状况进行动态和全面的监测,有利于维护飞行员的健康。

3讨论

开展健康管理的益处在于能更好地保障特勤飞行员的健康。特勤科的医务人员应该学习和掌握有关健康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借鉴健康管理的成功模式和经验,借助信息数据通讯技术,利用部队疗养单位硬件和软件优势,对特勤科飞行员的健康管理之路进行有价值的探索和实践,提高特勤疗养保障水平,发展特勤疗养事业。

参考文献:

第5篇:疾病健康管理方案范文

一、健康管理的定义

健康管理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疾病特别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危险因素具有可干预性,健康管理的科学基础。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健康到疾病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是从健康到低危险状态,再高危险状态,然后发生早期病变,出现临床症状,最后形成疾病。这个过程可以很长,往往需要几年到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且和人们的遗传因素、社会和自然环境因素、医疗条件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等因素都有高度的相关性。其间变化的过程多也不易察觉。但是,健康管理通过系统检测和评估可能发生疾病的危险因素,帮助人们在疾病形成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性干预,可以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 

健康管理不仅是一套方法,更是一套完善、周密的程序。通过健康管理能达到以下目的:一学,学会一套自我管理和日常保健的方法;二改,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三减,减少用药量、住院费、医疗费;四降,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降体重,即降低慢性病风险因素。 具体而言,健康管理可以了解您的身体年龄,判断患病倾向,由医生向您提供健康生活处方及行动计划。长期(终生)跟踪您的健康,最大限度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同时,及时指导就医,降低个人医疗花费,提高您的保健效率,最终达到提高个人生命质量的目的。

二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

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急性病患者、慢性病患者都是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总之一句话,健康管理适用于所有人群。

三、健康管理的步骤

健康管理服务的基本步骤是了解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即收集服务对象的健康信息,然后进行健康及疾病风险性评估,即根据所收集的服务对象信息,对服务对象健康信息,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数学模型进行量化评估,其次,制订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即健康干预。健康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只有这样长期坚持,才能达到健康管理的预期效果。

四、健康管理对改善医患关系的作用

1、信息充分收集,提高诊断率,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疗事故:健康管理的两个基本方法是健康体检和健康诊断监测。健康管理体检以人群的健康需求为基础,按照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原则来选定体格检查的项目,并为每个受检查者建立健康档案。其目的是为健康风险评估收集资料。健康诊断是健康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就是了解健康管理服务对象的目前健康状况和存在的危害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今后的健康管理提供基本信息。而健康检测是对主要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定期、不间断的连续测量、观察和记录,以掌握其变化动态。健康诊断和检测为健康提供了必要的事实依据,因此,健康管理必须切实做好健康诊断与监测。通过健康管理的体检和诊断检测,患者的健康档案详尽建立,医生可以更全面掌握患者健康信息,便于诊断患者是既往疾病发作还是新疾病的出现,有效提高医生诊断率,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疗事故。医生在临床的治疗也不会心惊胆战,如履薄冰,能更有把握、更从容地进行诊疗活动。 

2、信息充分利用,减少重复检查,针对性治疗,降低医疗费用:近年来倡导“明明白白看病”,一是指对病情明白,二是指对收费明白。这就需要医生与患者之间有更多更有效的沟通。通过健康管理工作,信息充分交流,患者医疗信息有持续的记录,患者对自己病情了解之后,参与到医疗活动中,可以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部分医生大处方、重复检查、不必要的检查,从而减少医疗费用,缓解医患关系中的经济问题。慢性病在患者的医疗支出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重复的检查与持续的用药,健康管理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尤其明显。美国健康管理20多年的研究显示,健康管理对于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有一个90%和10%的关系,即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10%的个人和企业没有进行健康管理,医疗费用比原来提升了90%,大幅度地减少了医疗费用。

3、与临床护理及出院医嘱对接,实现诊疗的连续性:健康管理是对服务对象存在的与健康有关的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患者在健康维护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诊疗活动是在医院,有效的健康管理,可以将患者的健康进行一个动态维护,针对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指导临床的护理,提高护理效果及患者的认可程度;另一方面,患者在医院诊疗结束后,出院医嘱的落实程度决定了患者对本次诊疗效果的认可程度,健康管理可从患者出院后监督出院医嘱的落实,减少患者的自行停出院医嘱的行为,并及时与患者及医生沟通,很大程度提高出院医嘱的落实率,将诊疗过程落实到位,体现疗效;健康管理的开展可以将患者的健康维护与临床护理及出院医嘱等医疗行为对接,实现诊疗的连续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从而改善医患关系。

4、医生主动传递医疗信息,增加医患间的信任与理解:健康管理的全面管理过程,是一种主动式的医疗活动。通过健康管理,医生根据医疗科学知识对患者进行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将健康管理走在临床治疗之前,医生不断通过对以上内容的落实,使信息得到充分的交流,同时感情也得到交流。信息的充分交流,患者对病情充分认识,理解和接受医生的治疗方案,对医生产生信任感,积极配合治疗活动。另外,患者也能从客观上接受疾病的转归和预后,理解医疗活动的不确定性,减少医疗纠纷。

5、患者的主动式参与,把握自己的健康:健康管理可以帮助大众确立健康观念:在健康管理中,通过健康教育,帮助人们树立也提高了个人的生存质量。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并掌握健康知识,从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应贯穿于健康管理的全过程,以不断强化人们的健康观念,增加人们的健康知识。 患者确立了健康观念,懂得预防控制危险因素的同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便会主动参与治疗,与医生在健康管理中互动配合,学会慢性病的自我保健、常见疾病的预防与养生,代被动治疗为主动治疗,将预防保健作为日常事务性工作,这将在减少疾病的发生率、恶化率上起到巨大的作用,从而减少医院就诊,既缓解医院运转负荷,又能大大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把握自己的健康。

五、健康管理的意义

第6篇:疾病健康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全科模式管理;健康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17-02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及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同时在理化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下,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在我国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多趋势。对慢性病展开规范性管理,是有效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措施。然而,在诸多社区中,慢性病管理工作仍停留于表层,管理工作的效果与价值还未得到充分证实。近年来,一些社区在慢性病管理中引入全科医师为主体的社区服务团队管理模式,开展慢性病全科模式管理,管理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

1社区慢性病管理对象及工作内容

在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管理对象是各全科团队管辖范围内慢性疾病患者,如已确诊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在进行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时新发生的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有慢性疾病危险因素潜伏的高危人群;慢性病患者陪护人员及其家属。

在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主要工作内容是展开针对性防治工作,展开血压及血糖免费测定、健康体检与健康教育,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社区中慢性病发病情况予以准确掌握,对糖尿病、高血压及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资料收集、登记。同时,全科服务团队成员应积极与居民展开面对面交流,对居民基本信息予以获取,同时对居民健康需求予以准确把握。

2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实施全科模式管理的意义

全科模式管理对于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有重大指导意义。如高血压与糖尿病是对人民健康有严重威胁的重要慢性疾病,通过对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开展全科模式管理,通过对糖尿病、高血压管理制度进行建立,根据各自分工对相应患者进行筛查,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给予有效指导,由公共医师对健康档案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而护士对健康档案中基本信息进行采集,在此基础上展开健康教育,提供自家庭至社区、自门诊至住院的全过程线性管理,促使患者和全科医师建立深厚感情,大幅提高患者依从性,降低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同时可促使致残或并发症等有害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

3社区慢性病全科模式管理措施

3.1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定期随访对全科医师团队管辖区域中居民基本信息加以准确获取,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体检,同时建立健康档案。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建立慢性疾病专项档案。全科医师应展开定期上门随访。糖尿病患者可每3个月展开1次随访,高血压患者每2个月进行1次随访。在随访完成后将随访记录与患者信息资料向电脑中及时、准确输入,在此基础上展开归档管理。对社区内慢性疾病实际情况进行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展开防治效果评估,对慢性病预防效果进行分析。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与探讨,对慢性病防治方法进行不断改进。

3.2对社区内慢性疾病患者实施分类管理对慢性疾病患者展开首次管理时,应对患者病情进行详细登记,主要包括档案号、管理日期、姓名、出生时间、职业、性别、联系方式、住址、血压值、尿常规、心电图、确诊单位、体检结果、血脂、体重指数等内容,对患者患病情况与危险因素予以准确了解,在对患者病情准确评估基础上展开个性化防治方案制定。每月对慢性疾病登记人数、随访人数、管理人数进行统计并定期报备。

3.3对慢性病给予行为干预

3.3.1展开有效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站应于每季度展开1次健康教育,免费发放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相关知识与非药物治疗指导等健康教育手册,对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邀请专科医院中专家或志愿人员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对门诊、社区咨询等机会加以利用,为居民展开体检、上门随访、家庭病床及电话咨询等服务,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每3个月对健康教育栏进行1次更换,倡导居民关注黑板报与宣传栏。在健康教育时,对于不同人群展开分级管理,对一般人强化健康教育,对卫生知识加以普及,促使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对高危人群实行免费体检、定期体检与医疗机构日常诊疗,准确登记并给予有效干预,对其不良生活方式加以纠正。

3.3.2根据慢性病危险因子实施有效预防对于慢性病危险因子主要实施一级预防,同时将一二三级预防加以结合,促使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得到提高,使之主动摒弃不良生活行为,促使危险因素降低或消除。社区慢性疾病全科模式管理需展开积极宣传,引导居民禁烟控酒,展开低盐饮食,对不合理膳食结构加以改变,对体重加以控制,从而对慢性疾病发生予以长期、有效预防。

3.3.3对高危人群加强管理对经门诊、咨询或体检发现有血压比正常值高者、高血压患者一、二级亲属、肥胖、高血脂、糖耐量受损、超重或空腹血糖受损等高危人群进行登记,并对这些患者展开分级健康教育,指导其对疾病发生加以有效预防;展开定期检测,如有必要给予药物干预,对社区慢性疾病患者展开规范、合理、科学管理,防止并发症发生,促使慢性病致死率与致残率显著下降。

3.4成立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慢性病患者对相关健康知识予以准确掌握,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仅需要较长时间,同时也需要科学方法。在实际管理中,可成立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将15-20名同类慢性病患者组织起来,由两名患者作为小组长,引导组员展开互学互助,并进行经验分享,促使患者建立战胜疾病信心,不断查漏补缺,对行为改变计划加以实施,使其对常见健康问题加以处理的能力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第7篇:疾病健康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 高血压健康管理方案;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作用;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9.185

临床治疗调查发现, 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控制率非常低, 仅能达到25%左右, 其原因就是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比较差, 对于血管管理不重视, 高血压疾病一旦发病, 需要进行终生的血压管理。因此, 高血压的健康管理非常重要[1]。本文研究健康管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作用方面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3~11月收治的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5例, 女45例, 年龄63~78岁, 平均年龄(67.1±3.6)岁。入选标准:患者均为本地企业的退休人员, 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疾病, 血压水平2年, 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患有心肌梗死、精神疾病、认知障碍等可能影响本次研究疾病的患者, 患者自主意识良好, 可以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按照护理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50例。

1. 2 健康教育方法

1. 2. 1 对照组患者进行一般临床健康教育 对患者进行高血压健康常识宣讲, 并将宣讲的内容印制成手册在患者中传阅, 让患者了解高血压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主动避免;让患者了解血压治疗对健康的好处以及终身治疗的必要性, 正确地认识药物的副作用, 并定期进行复诊。

1. 2. 2 研究组在对照组健康教育基础上加入健康管理方案进行护理 指导患者血压自测的方法, 叮嘱患者定期地进行血压监测, 帮助患者购买合理的家用电子测压计, 并教会患者家属正确地使用[2]。让患者家属懂得定期测量血压的重要性, 测量1次/周, 测量时间选择在早餐前或是服用药物之前, 并排空膀胱。晚上测血压可以在睡觉之前, 采用坐位姿势进行测量。测量的血压值要详细地记录, 并且每次的饮食、运动情况、服药情况、睡眠、精神状态等也要记录在案。每例患者都指派1名护士进行随访, 并且进行现场指导和点评,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治疗。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变化。根据患者的服药行为、日常生活管理、医嘱执行情况等对患者进行依从性评分, 满分为100分, 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依从性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治疗依从性指的是患者在治疗中遵从医嘱的行为程度, 比如服药、饮食控制和复诊情况等, 其代表着患者主观意识上对于治疗结果的执行情况, 患者的依从性越高, 患者进行的治疗行为就越多, 疾病就越容易恢复[3]。临床治疗发现, 高血压患者对于疾病治疗的认识存在着很多的误解, 认为治疗症状减轻后就可以不继续进行药物治疗, 或是由于药物副作用的原因擅自停止治疗, 这些对于疾病的治疗恢复非常不利。因此, 在治疗中, 如何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非常重要。

健康教育方案指的是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基础上, 为患者制定的健康恢复方案, 包括饮食、药物控制和复诊恢复等, 让患者对病情病因、疾病治疗方法有着详细的了解, 从而主动参与到疾病的治疗中[4]。将患者的健康教育、药物控制、康复行为等进行综合的干预, 能够明显地提升患者的治疗配合程度。

从本次研究上看,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依从性较低, 说明都存在着一定的治疗抵触情况, 但是在研究护理后,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评分从原来的(53.4±1.7)分提升到(86.4±1.6)分, 对照组患者的依从性评分由教育前的(54.1± 1.5)分提升到(63.2±1.8)分。两组患者的依从性都得到了提升, 表明健康教育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配合程度, 但是研究组分值提升更为明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综上所述, 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 应用高血压健康管理方案进行治疗能够明显地提升患者的依从性, 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可以帮助自身更好的恢复, 临床护理意义积极, 可以在治疗中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庞群, 奚翠云, 莫薇.高血压健康管理方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内科, 2014, 13(4):514-515.

[2] 李丽霞.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干预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10(6):770-771.

[3] Iain JM, Charles DA, Christopher MC. Lay perspectives on hypertension and drug adherence: systematic review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BMJ(Clinical researched), 2012, 34(5):3953.

第8篇:疾病健康管理方案范文

一、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

为了确保规范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减少对家庭、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这一工作作为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之一,县政府成立了县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领导小组,召开了专题会议,落实了县级各相关部门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县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结合我县卫生系统实际情况,成立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县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实施方案》,组织各医疗卫生单位认真学习了《方案》内容,使各单位明确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范围、服务方式、职能分工,并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了年终卫生综合目标考评;各实施单位按要求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置了管理办公室,配备一至两名专(兼)职人员负责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使我县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形成了政府牵头、部门参与、卫生主动的工作格局。

二、积极多方协调,确保资金到位

为确保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顺利实施,提高工作效率,卫生行政部门积极向县政府汇报,申请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我县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稳步推经提供了经济保障。

2014年,我县委县政府拨付专项工作经费10万元,用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筛查工作,并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配套资金中2%用于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项目(包括重性精神病患者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体检、康复指导、信息更新、随访记录)。按照项目管理办法严格资金管理、合理使用,确保项目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三、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为了不断提高基层精防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进一步做好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治疗工作,2014年,我中心积极派员参加上级各部门组织的培训,举办对基层精防人员的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培训班,参加培训人员共计100余人。重点对重性精神病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国家重性精神疾病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录入、随访记录更新以及重性精神病人在基本医疗、生活照料、功能训练等,有力地提高了我县基层精防人员业务能力,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顺利实施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四、扎实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普及精防知识

为了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工作,在全县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我中心利用“世界睡眠日”、“世界预防自杀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卫生日,在车站、广场等人群密集地通过发放宣传单、宣传车广泛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核心内容、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知识。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宣传栏、展板、视屏等开展宣传活动。全年共发放宣传单页10000余份,发放宣传画报3000余张,进行现场咨询活动20余次,宣传覆盖了农村及城镇居民、离退休老人、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及流动人口等各类群体,累计受宣传达到50000余人次,为普及全县人民精防知识夯实了基础。

五、定期开展督导,逐步完善存在问题

为了确保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顺利实施,进一步提高全县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落到实处,我中心开展了对全县72个乡镇(地名)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轮督导,对在督导中发现的问题,以《督导报告》下达限期整改。

六、积极开展排查,提高精神疾病患者发现率

按照《县疑似精神障碍患者排查暨危险性评估工作实施方案》要求,2014年,我中心积极与市身心医院衔接,抽调专业技术骨干15名,利用3个周末对我县疑似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排查及危险性评估工作。根据县卫生局《县疑似精神障碍患者摸底排查任务数》和各卫生院上报的《县重性精神病患者排查行动发现患者信息登记表》,对3023人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开展了排查及危险性评估工作,最后确诊重性精神病患者2503人。

七、强化随访管理,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

各乡镇(地名)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国家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的有关要求,为确诊的重性精神病人都建立了健康档案,并落实专人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随访治疗和康复指导。截止2014年12月底,全县累计排查出五大类精神疾病患者3102人,建立档案3102份,参加管理2709人,管理率为87%,监护率95%,社会参与率65%,显好率60%,肇事肇祸率控制在0.3%以下。全县接受精神卫生服务的人群覆盖面达95%以上,提高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为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和谐作了不懈努力。

八、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人员匮乏。受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日益增多,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任务更加繁重。然而我县目前尚未设置精神疾病医疗机构、无专业的精神疾病治疗专业人员,严重制约着我县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发现率偏低。相关部门对精神病人重视不够、配合不力等导致我县精神病人发现率偏低。

(三)基层卫生单位人力不足。绝大部分基层精防工作均是兼职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导致全县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偏低。

九、今后工作安排

针对我县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督促各单位认真对照督查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按照考核组现场指导和一对一书面反馈意见,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措施,扎扎实实地抓好整改落实工作,确保在尽快完成整改工作。

(二)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职责。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重性精神病人管理工作的领导,落实专门人员,强化工作职责,及时统计上报发现的疑似重精患者以便组织排查,按要求分析汇总上报项目实施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整改,确保项目工作全面有序开展。

(三)加强业务指导,完善考核制度。在县级精防机构业务培训、指导的基础上,各单位要做好对辖区医生及村卫生站医生的业务指导工作,保证档案的真实性。

第9篇:疾病健康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工;体检档案;管理和建议

近年来,随着高校高速发展,教师随着教学、科研、管理及社会责任的增加,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工作时间过长、睡眠不足、缺乏运动锻炼等危害健康的行为在高校教师中亦十分普遍。健康问题在教职工队伍建设中表现突出,也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加强高校教职工医疗保健工作,定期体检,建立体检电子档案,针对其健康状况进行动态跟踪,提供连续、综合、有效的健康服务,已成为高校教师预防、控制疾病的重要手段。体检档案是记录健康状况的系统化档案资料,包括个人基本资料、体检项目记录、异常所见、体检结论及医生指导意见等记录。我校领导及校医院领导很重视教工体检,每年都对1100多名教工进行体检,各项检查指标均正常者只有100多人,其余均患有1种以上疾病。从我校近三年教工体检统计情况可以看出,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且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呈增加趋势。尽管学校已经建立了教工体检电子档案,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有力依据,但管理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管理不规范、管理方式混乱,管理制度和办法缺乏等,给医疗保健工作带来不便。我院领导应认识到教工体检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及时完善教工体检档案管理,以适应现代化的医疗管理需要。

一、高校教工体检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体检档案资料不齐全

体检档案资料不齐全是体检档案管理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我校教工体检资料完成情况不好,存在不全、不规范。每一个教工档案至少有一项没有,见表1、图1。主要原因如下:①高校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工作忙。而高校的体检往往是每年在规定的时间内统一进行,部分教师由于缺乏时间而不能按时参加体检。②部分教师由于忽视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缺乏对体检的重视,而放弃体检。③部分教师只重视血液生化、B超、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而拒绝身高、体重、心肺听诊等基本体格检查项目,导致档案资料的不完整。④缺乏相应的诊断告知和建议。从我校近三年教工体检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在职教工每年参加体检人数比例比退休人员低,男教工参加体检人数比例比女教工低,且呈上升趋势,见表2所示。

对体检项目认识偏颇,导致整理体检档案资料不完整。从我校近三年教工体检状况可以看出(表3),高校教职工对乙肝、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老年性白内障、糖尿病、冠心病、胆结石症等体检比较重视,忽视其它体检。体检结论没有针对不同的疾病及某种病的不同程度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合理建议指导教师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2.体检档案缺乏连续性

完整的体检档案既包括当时体检的原始资料,还应包括后续复诊的跟踪原始资料。高校教职工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心律失常、糖尿病、冠心病、胆结石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病检出普遍比较高,这些慢性疾病患者,应定期到指定医院复诊相关指标。部分教工由于对医学常识的不了解,不明确其危害性,忽视复查复诊。有的即使进行了复查复诊,后续复查的如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化验、B超等零散资料,医护人员往往会忽视登记,平均登记率不到10%。导致体检档案缺乏后续资料,没有连续性。这种情况容易影响对复诊病人综合的动态分析,而延误病情。

3.管理人员相对缺乏,体检档案管理混乱

教工体检档案工作归属保健科管理,而保健科专职人员有限。体检资料整理人员往往是各科室临时分派,非固定人员。且资料的整理既没有统一格式要求,也没有制度规范,体检档案管理混乱,缺乏统一性、完整性、准确性。

4.原始资料管理不当

体检后的原始资料,如化验结果、特检报告、B超报告等,往往在录入计算机后,全部退还给教师本人管理。医院保健科只留取电子档案。计算机病毒、黑客的入侵或操作失误等问题会导致电子档案的丢失。一旦医生需要查看病人原始资料,就比较困难。

5.体检档案的管理保密意识不足

健康体检档案中所涉及的各项检查结果、有关数据均属教工个人隐私,属于教工隐私权,必须保密。而在健康体检档案的管理具体工作中,因为档案管理员或档案使用者保护隐私意识不强,忽视了对体检档案的隐私保护,会不同程度地损害体检者如肺结核、乙肝大三阳、小三阳等教职工的权益,让当事人在工作、日常生活中受到“歧视”,使当事者精神受到伤害,并造成工作或生活的不便。

二、相关建议

1.明确体检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体检档案是以教师个人健康为核心,医疗卫生机构为教师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的规范记录,是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的系统化文件记录,也是医疗卫生机构为教师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工具。建立体检档案的目的是医疗卫生机构为教师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载体;对全校教师的健康状况开展评价,掌握高校内多发病、常见病、慢性病等动态变化,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服务。随着高校教师健康体检工作的常规化,体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医院领导应从思想上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给予大力的关心和支持。适时建立健康档案,妥善保管,以便客观、真实、全方位了解教师健康演变过程,对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要让体检档案不是一叠被隔离在柜子里长期储存起来的资料,而是一份保管简便,查找方便,能充分体现其使用价值的活资料。

2.完善教工体检档案资料

完整真实的体检档案是临床医生做出正确诊断的基础,漏查项目会导致健康资料残缺不全,影响结果的综合分析。完善教工体检档案,应主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提高教师体检率。组织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普及推广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教工对体检重要性的认识。定期键康体检可早期发现身体无主观症状的潜在疾病,以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通过健康体检异常指标的分析,了解引起疾病隐患的相关因素,规范人群的传染病、遗传病,保证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②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从教工基本信息、既往史、家族史等的填写,到血液的采集,血液化验结果的收集和分类,各脏器病灶的大小、形态的描述,再到检查报告,体检结果的对比分析和建议,档案管理人员要认真核对,对好档案号装入教工体检档案袋。整理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要注意查看该年度的体检项目是否有遗漏,对于记录不完整的体检资料,或者没有按工作流程归档的资料,可拒绝收回,通知补检。③原始体检档案和电子档案必需集中管理,同时列入病案管理体系。④需要复查复诊的教工借出档案时,先到保健科办理借档手续,提取体检档案再去就医,用毕交回保健科。同时,保健科应将教工复诊的所有资料及时登记,并存入教工体检档案中。

3.建立跟踪服务制度

对教工体检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动态比较,评定教工健康状况,为教工提供有针对性和连续性的追踪服务。医生要善于观察,勤于记录,管理人员要随时登记这些资料。针对教工体检出现的普遍性问题或疾病隐患,定期通知教工去指定医院进行复查,及早治疗。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教工健康饮食,戒烟限酒,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心态,改善综合健康指数。通过后续追踪服务,可以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使教工体检真正成为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4.完善教工体检档案管理制度

①体检档案的管理,参照病案管理的基本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报告和要求,逐步完善其书写格式和内容,提高教工体检档案管理水平,使教工体检档案管理逐步成为病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建立短信发送平台和电子邮件发送平台,根据体检档案的统计分析、体检档案资料,及时告知教工体检结果。③制订健康促进计划方案、预测健康走向,制定并实施健康监测与健康追踪等服务体系。④组织专门人员整理资料,按要求归档。

5.建立教工体检档案的质量监控系统

只有建立教工体检档案的质量监控,才能使其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才能保证教工的利益,才能真正为医院的医疗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和数据。具体如下:①确定主要负责质量监控人,对保健科实行定期考核和抽查;②建立体检各环节的质量监控系统,落实到人;③要逐步建立不同类别的体检档案书写、报告规范,以保证不同类别的评估和资料的编号和分类相对科学;④逐步完善电子档案管理模式,更方便、准确、简单管理档案,有利于质量监控的操作和管理。

6.加强体检档案管理的保密工作

随着体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日益增强,体检者的隐私保护应成为重要内容之一。①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和保密意识,使档案管理人员认识自己的岗位职责。②建立档案保密制度,规范管理。通过业务技能、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及时更新和拓宽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面,增强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保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况,确保体检档案的安全。③制定岗位责任制,实行工作责任细化,使各项工作责任到岗、责任到人,切实提高工作效能。体检档案中的文字资料输入计算机应加密,设专人管理,不能暴露个人隐私。任何人不得查阅他人的体检结果;体检报告单必须由本人或家属领取,其他人不得代领。

对体检档案实施管理,使教工体检档案得到及时、正确、规范、连续、保密的处理。能动态地对教师个人或教师人群的危险因素与健康状态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预防和干预。随着医院管理者及病案管理人员对体检工作的认识加强,各项档案管理制度的健全,高校教工体检档案管理工作将会有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袁新华.医院体检档案的管理[J].现代医院,2000,(7):146-147.

[2] 彭艳.健康医疗体检档案管理与病案管理的关系[J].中国病案,2003,4(1O):18-19.

[3] 沈明霞.健康体检档案管理的思考[J].中国病案,2008,9(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