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俗文化元素范文

民俗文化元素精选(九篇)

民俗文化元素

第1篇:民俗文化元素范文

软装饰设计

软装设计为环境艺术设计中室内设计方向里新兴的学科。具有宽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及高度的艺术文化价值。

所谓软装设计,是指在室内基础装修后,利用易更换、易变动位置的饰物与家具,对室内空间进行二度陈设与装饰。软装能体现出使用者的的品位和审美素养,丰富了空间的形式,满足了空间的个性化需求。属于一门综合类学科。按照材料和工艺可分为室内家具设计、室内灯饰设计、室内陈设品设计和室内布艺设计。

国内的软装市场相对国外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也从原来的一元化转向多元化发展。

湘西文化

湘西系武陵山脉东北部。这里的灵山秀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湘西人民。千百年来,土家、苗、侗、壮以及汉等民族在这里共同繁衍生息,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铸成了光辉千秋的湘西文化:对大自然崇敬的图腾巫傩、技艺独特的苗古医术、香人的饮食以及精致绚丽的苗族服饰刺绣等。多样的文化形态、丰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精神、质朴灵动的文化气息,令人心驰神往。这些传统的文化对于被国外元素所冲彻中国设计市场来说,无疑是一股清澈的潺潺溪流。

苗族花带在软装设计中的应用

花带,绣花的带子。多用于自身的装饰,如围裙、背带、或腰带等。同时也做馈赠。花带由棉线或丝线经纬交织而成,有素色和彩色之分。其花样以花鸟鱼虫为主,赋予吉祥的寓意,还有六耳格、万字格和文字。一条花带以对称的二方连续的形式分格,并装饰有线纹、枝纹、角纹、边纹等纹样。通常采用视觉效果强烈的对比色、补色。如以橘色作为底色,用绿色绣图样,用红色收边。明快浓烈的色彩体现出苗家人热情、质朴的情怀。

将花带提取,利用其带状的特点,将花带引入软装中,将其图案进一步简化,做成具有中国民俗元素的桌旗、床旗,甚至是将其进行排列组合成为帘状或面状,形成幕帘或地毯织物之类。结合其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将极大的丰富软装新地方主义风格的内容极其表现形式。在写意上也迎合中国古典文化含蓄内敛的品格。

苗族刺绣和土家族西兰卡普在软装设计中的应用

苗族刺绣。起源于古代濮人的雕题文身。其独特的刺绣技艺如双针 、锁绣、辫绣、破纱绣等让人叹为观止。苗绣如同山歌一样成为苗家人的生活必需品。

苗绣种类很多,从色彩上分,可分为单色绣和彩色绣。单色绣以青线为主,刺绣手法比较单一,其作品典雅疑重,朴素大方;彩色绣用七彩丝线绣成,刺绣手法比较复杂,或平或盘,多取花鸟虫鱼为题材,绣品色彩斑斓,借助色彩的运用、图案的搭配,达到视觉上的多维空间。其绣品多用在袖口、衣领、围裙、床帏、门帘、鞋子衣服等生活物件上。苗绣它来源于生活,一针一线都透入出他们的热情与淳朴,所以苗绣与工艺机绣相比多了生活的灵动性,显得更加的具有生命力,其艺术价值更显得高雅。在软装设计中将其进行提取,无论是布艺还是摆件,都可以将其融入其中。例如:将苗绣的床帏的形式同帷幔式窗帘进行结合,用现代的方式演绎古老的艺术,对于软装设计来说,无疑是一种填充与丰富。

“西兰卡普”是土家织锦。以红、蓝、黑、白、黄、紫等丝线作经纬,通过手织或机械挑打交织而成。主要用作被面、床罩、窗帘、桌布、椅垫、包袱、艺术壁挂等。其最醒目的艺术特征是丰富饱满的纹样。其图案纹样与苗绣不同,它包括了自然物象图案、几何图案、文字图案各个大类,其特点:几何图案比例大、图案纹样富于变化;在六方格、八方格、菱形斜格中穿插安排纹样作四方连续;喜用带吉利、喜庆寓意的花草鸟兽为主题。写实与抽象结合,极富生活气息。

西兰卡普的用色明快简洁、对比强烈,它更加能够符合现代人时尚简约的生活习性。其将自然事物通过几何图案进行变异的手法给现代人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其用途更加广泛,床品、窗帘、装饰物、布艺等都可以。能与现代简约风格的装饰更好的融合。

巫傩文化在软装设计中的应用

巫傩文化是一种远古文化,是中国传统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时需要宗教观念来帮助超越自我。本文提取的是巫傩活动中常用的道具――傩面具。

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均为木质,敷彩上漆。傩面具的艺术风格浑厚、粗犷,工匠用简洁明快的刀法、柔美流畅的线条,雕刻出各种不同的造型。其表现手法主要通过五官的夸张变化和头部精致的装饰来体现人物的凶猛、正直、慈祥等性格的形象,塑造极具鲜活性。

傩面具经过历史的沉淀,它已不再是简单的道具,而是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但其他的收藏木雕品又不同,它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对大自然崇敬的民族文化。在软装中,将其作为一种带有生命力的摆件,比起冰冷的机械工艺品来说,其创作出来的氛围则更生动。

总结与思考

第2篇:民俗文化元素范文

岁月衍长,时潮隐退,人类历史沧桑变迁,饱含人类精神造物起点和逻辑思维模式印痕的民俗艺术依然鲜活留存[1]。民俗艺术,是指民间形成的非实用的、可供人们当作文化欣赏的各种技艺[2]。民俗艺术来源于生活,它与生活息息相关。如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间技艺,在表现形式上它是生活的剪影,其剪影符号是我国不同地区民俗文化生活中吉祥、祈福的寓意象征。目前,我国的广告设计在汲取民俗文化元素的设计运用上,还处在模仿和学习阶段,对民俗文化元素的内涵性理解远远不够,较少考虑与产品功能之间的审美协调问题。有时加进去的设计元素,其效果与初衷出现差异。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民俗艺术的展现和保护,表明了数字技术对文化艺术领域的重大影响,各种艺术形式通过数字化媒介交流和发展,已初步形成以民俗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为主体的数字资源。广告设计的发展已经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需要提升其设计中的文化内涵,满足消费者对广告作品的审美需求,探索如何将民俗艺术元素运用到广告设计中,是广告人的时代责任。

2民俗艺术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艺术运用

2.1将民俗艺术元素作为消费情感的切入点,提升广告的文化设计内涵民俗艺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各具特色且丰富多彩。民间艺术的表现方式也各显风采,例如民间工艺品、绘画艺术、戏曲艺术、建筑雕塑、刺绣染织、舞蹈艺术、服饰、玩具、剪纸等等,各类民俗艺术样式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汇聚成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如何运用现代媒体的技术手段,展现民俗文化的设计元素,广告设计者应注重跨地域消费者的心理感受,着眼于他们的情感消费需求,通过民俗文化的符号元素设计,在广告中推动市场化的文化消费心理需求,从而使消费者在消费中深刻感受到民俗文化。因此,广告设计应将民俗艺术元素运用在创新设计之中,立足于体现民俗文化的时代精神。在触动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同时,赋予更多的“情感”表现力。这里所指的情感,主要是指使用者在接触作品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3]。广告设计运用现代新媒体的传播途径和情感化的表达,重新诠释民俗艺术元素的内容,从现代设计观念的角度获取新的表现形态,为广告设计增添了新的趣味。例如剪纸艺术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在广告设计中通过这种艺术形式所表达的本色内容,常常采用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直接运用剪纸元素具有特色的表现形式,将剪纸艺术造型特点或者构图形式转化为广告表现的内容。如剪影表现技巧,就是运用阴刻和阳刻的两种塑形手法,使画面的表现形式呈现出简洁细腻、空灵剔透的特点。第二种是运用民俗元素所表达出的精神层面,以情感表达为设计目的,调动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欲望,表现出广告设计的文化内涵,通过广告的文化表达方式,激发消费者潜在的情感共鸣,由此达到突出主题,更好地促进信息传播的目的。例如乌江榨菜的广告设计,运用剪纸的单色表现,采用具有象征性的色彩———红色,红色集吉祥、喜庆等于一身,色彩的象征性触动了受众的心灵,美好的寓意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所在。造型上选用京剧人物形象,并配以京剧的发音,生动形象的人物配以我国传统腌菜,相得益彰,剪纸这样一个传统技艺映射出产品本身悠久的文化。通过在广告设计表现中诠释民俗艺术元素,使得广告设计少了一些商业气,更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拉近了消费者与产品的距离。

2.2民俗文化在视觉设计中的意境构成民俗文化元素承载着民俗文化的价值和精神内涵。现代广告设计中,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建立在对其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内化为构想,在设计作品中的真实流露,形成一种视觉表达语言。通过这种视觉语言,表述广告设计中独特的文化意境,形成独具风情的审美艺术画面。例如在公益广告中运用皮影的表现方法。皮影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戏曲样式,民间也称其为“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羊皮戏”“人头戏”等,其鲜明的艺术特征,折射出西汉悠远的历史文化痕迹和古朴的民俗风情。剧场的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及诉说的戏剧故事,在广告设计的表现上极具艺术表现力。因此,在视觉设计上,通过运用光影随机移动的方式,可以展现其剪影图像。把皮影的光影对比效果与视觉设计的通透效果相融合,给消费者以幽古的审美满足,使他们在接触作品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思乡怀旧的情感共鸣。这种主题意境的营造与设计,是中国传统美学所追求的灵感体现。意境设计语言,其艺术表现力,不仅能反映出现代派的抽象审美需求,也能体现出后现代派对传统文化解构的现解。因此,广告设计语言在运用境界表现设计主题时,这种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式形象[4]。意境并非受限于某种固定的形式,而是通过作品感受到艺术氛围。正如水井坊电视广告(金狮篇)所表达出来的艺术形态,以雄狮为图腾,通过水墨渲染出日晷和祥云,体现出广告对意境的表达,庄重醒目,烘托出产品的历史感。将意境与广告设计相结合,是将中国民俗文化元素的内涵赋予广告设计作品中[5],是创作具有本民族特色内涵的作品,让消费者感受到充满民俗文化的意境。

3发展趋势

广告艺术在设计构思上,赋予了民俗艺术更多更新的设计理念,它把民俗艺术元素的传播方式带进了一个全新的表现境界,使民俗艺术元素在运用中得到创意的诠释和技术的升华,体现出民俗文化在艺术传承中的发展趋势。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民俗文化的艺术元素已经成为有创意广告的设计支撑。创意广告的设计作品,其市场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语言,用户通过设计语言才能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所要表达的内涵。无论采用何种表现形式表现民俗艺术元素特色主题的广告设计,直接表现或者间接表现,以民俗艺术元素为主题的广告设计作品会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因此,民俗艺术元素为广告设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挖掘和探究民俗艺术的文化内涵,使民俗文化元素的艺术设计符号与广告设计理念达到高度统一,是创新型广告设计领域的发展前景。

4结语

第3篇:民俗文化元素范文

关键词中国;影视剧;象征性民俗元素

近年来,我国的影视作品飞速增长,很多都含有一定的民俗元素,这些元素的运用使影视作品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都市文明的冲击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匮乏,使民俗元素也在影视剧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地研究象征性民俗元素在影视剧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本文将主要采用案例的方式来具体分析。

一、象征性民俗元素在影视剧中的表现形式

(一)物质民俗的表现

物质民俗指的是人们创造的财物、具有模式性的活动或者这种活动带来的产品形式,包括生产、饮食、服饰和建筑等。[1]生产民俗是与生产活动有关的民俗文化,涉及的面比较广,如农业的生产实践、畜牧业的养殖实践等。这些物质民俗在影视剧的叙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突出当地的生产情况和物质情况。以《黄土地》为例,其在描述顾青与翠巧在田地里犁地,体现的就是农业的民俗文化,而《黄土地》表达的也是农民身上发生的事情,通过将生产民俗与影视剧的融合,能够更好地表达出影视剧的内涵。同样,饮食民俗也是影视剧中象征性民俗的主要表现形式,饮食是影视作品中不可避免的镜头和表现形式。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饮食文化也是五花八门,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这种民俗文化表现得更加鲜明。例如,张艺谋导演的《千里走单骑》主要讲述的是云南地区的民俗,展示了百家宴饮食文化,显示出人们的热情。服饰民俗文化同样是影视剧中主要的民俗元素表现形式,同时服饰民俗也对影视剧的情节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2]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服饰也都各具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民族逐渐褪去了自己的服装,但是在重大的节日中还是会换上自己的民族服饰。例如,在《秋菊打官司》中,秋菊穿的棉袄、带的头巾以及手插袖子的方式表现的都是陕西妇女的形象;《黄土地》中男人穿的黑裤、头上戴的白手巾体现的则是陕北农村男人的形象。

(二)社会民俗的表现

社会民俗指的是社会组织和制度的民俗,是在特定的社会范围内社会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惯制,其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涵盖国家、民族、社会和家庭等不同层级。社会民俗包括社会制度、节日、民间娱乐等民俗。我国的影视剧也引入了很多社会民俗,比如电影《菊豆》中,对宗族的族规以及入族的仪式等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表现,杨天青的私生子在族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取名“天”字辈,所以杨天青只能与儿子保持兄弟关系。社会民俗中,民间音乐也是影视剧中主要的民族表现形式。通过长期的发展,民间音乐可以分为民间歌舞、说唱、戏曲和器乐等。民间音乐的表演,能够为影视剧营造出所要表达的氛围,如在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中,十三钗弹琵琶吟唱的《秦淮景》不仅生动地表现了秦淮的民俗,也渲染了遗憾、惋惜和悲愤的情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精神民俗的表现

精神民俗是在物质、制度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意识形式的民俗,是人们在社会劳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经验和心理习惯。例如,我国很多地区非常看重血脉的传承,所以很多影视剧体现了这种精神民俗文化,以《秋菊打官司》为例,这场官司的导火索就是一句“断子绝孙”,万庆来的这句话,使得村长对他实施了报复,进而引发了这场官司。村长会报复,就是因为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延绵子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文化传承,是人们内心的一种安慰,也是很多地区的民俗语言禁忌。这种精神民俗的展现,不仅能使影视剧的叙事更加合理,也能为我们展示出民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中国影视民俗化的发展趋势和对策

(一)利用数字化技术丰富民俗元素的表现手法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影视拍摄中就开始加入高科技的元素,特别是好莱坞已经将高科技作为电影拍摄的主要手段之一,比如深受国际好评的《泰坦尼克号》《阿甘正传》《星球大战》等。通过对国外影视拍摄的借鉴,我国也开始在影视拍摄中引入高科技。张艺谋导演的《英雄》问世,标志着我国的商业大片开始登上舞台,接着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冯小刚导演的《夜宴》等影视作品相继问世,我国电影的拍摄中越来越重视对高科技元素的引入。同时,我国的电视剧也开始应用高科技手段,如付玮导演的《潜伏》。这些高科技元素的加入,使观众的视听方面受到了震撼,在影视作品的观赏中,也恰似在欣赏一部视觉大餐。随着我国古装、武打等作品的展示,这种高科技的运用更加广泛。但是,高科技的出现并没有对民俗文化产生冲击,反而使民俗文化的表现更加鲜明,例如,《史记》虽然大量采用高科技手段,但是荆轲刺秦的民俗文化并没有被淹没。《英雄》中,围棋、古剑阵以及山水亭台等建筑同样也是对民俗文化的体现,而通过高科技的应用后,这些场景更加逼真,通过这种完美的声画配合,使我国民俗文化的意境更加突出。

(二)利用多元化的影视思潮拓展民俗文化的表现空间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地域特色、民族精神和民俗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同时这些多元化的思潮也为中国影视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3]比如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等,所表现的都是与现代文明相隔甚远的民俗故事,它们都是通过影视艺术的加工和民族艺术的深化来展示的。以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为例,其主要是以我国的国粹京剧艺术以及京剧艺人的生活为主要的叙述线索,从而引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影射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情况。再比如我国的边缘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长大成人》等,对情节进行了淡化处理,主要体现的是骚动和喧哗中的生存,真实地还原了中国民俗文化。所以,在影视民俗化的发展中,中国还需要利用多元化的影视思潮,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表现空间。

(三)影视的全球化和民俗化发展为民

俗文化提供了更具潜力的舞台全球化的发展,使民俗文化更广泛地走进了我国的影视剧作品,使中国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同时也使世界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影视剧作品是一种传播文化的渠道,也是文化精神和民族形象的载体,因此影视剧作品不仅承担着其应有的商业价值,还承担着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重任。西方好莱坞的影视作品中,美国的影片主要以西部片为主,这是美国土生土长的影视类型,影片主要的选材为美国西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4]在美国的西部影片中,最强的符号就是情节和人物的处理都比较模式化。在影片中,人物要戴宽檐帽,挎左轮手枪,同时还要有正义的牛仔和邪恶的歹徒。同时在影视的场景中,荒野与小镇是不可缺少的,在影片的结局正义会与邪恶进行一场决斗,而最后都以正义的一方获胜。可以说,美国的西部影片是美国历史的再现,是一种理想精神和道德的表现,能够凸显美国的精神和性格。而我国在影视作品的拍摄中,也有很多是模仿美国西部的模式进行拍摄的,比如最典型的《双旗镇刀客》、姜文的《让子弹飞》等,都是西部影片的展现形式。我国的这些西部影片形式都是借鉴美国的影片,主要是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以征服西部为主要的题材。而我国西部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西部风情,在影片的拍摄中也是以个体的生命价值为主要的表现,体现的是一种现实主义。例如,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所表现的就是西部戈壁和丝绸之路,体现的也是我国的民俗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影视剧的发展,影视作品的增多,象征性民俗元素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大。民俗元素的引入有利于影视剧作品情节的推动和文化内涵的展示,随着影视剧的热播,还会起到传承民俗文化的作用。因此,在拍摄中,我国影视剧还需要结合现代的社会发展形式和科技手段等,不断完善民俗文化元素的植入效果,促进我国文化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龙欢.湘西影视剧中的民俗影像[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2]白鸽.从《乔家大院》看影视艺术的民俗化处理[J].记者观察(上半月),2013,(7):54-55.

[3]王卫波.河南题材影视剧中的民俗表现[J].电影评介,2015,(16):91-94.

第4篇:民俗文化元素范文

[关键词]民俗;生活;日本民俗;日本动画;民俗元素

一、民俗一生活的活化石

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将民俗从有形文化、语言艺术和心意现象几个方面进行分类:1、有形文化:居住、衣服、食制、渔业、林业和狩猎、农业、交通和交易、赠予和社交,劳动、村(社)组织、家族、婚姻、诞生、葬制、岁时活动(年中行事)、神祭、舞蹈和竞技、童戏和童言。2、语言艺术:命名、语言(词汇)、谚语和谜语、民谣、故事、传说。3、心意现象:妖怪和幽灵、兆、占、禁、咒、民间疗法。

可见,民俗包罗万象,有形无形中和人类生活文化的发展历史、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是创新中的民俗,也是在传统民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就像世界上所有的华人都有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关系一样,是传承的关系,是生活的《史记》。但在创新民俗和传统民俗产生冲突时,很多传统的民俗由于人类的漠视在我们视野中渐渐地淡去,将变为化石埋藏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有加以保护,它才能成为人类生活历史的一面镜子,人类生活的活化石,更是我们艺术创作的源泉。

动画是一门新兴的艺术,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让艺术产生生命力,所以生活的文化――民俗是我们创作取之不尽的素材库,用热情和敏锐的洞察力合理地开发和应用这些民俗元素,就会有创新,日本动画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二、日本动画中民俗元素应用的特点

1 民俗元素主题

影片主题直接取材于日本的民间传说、神话等民俗元素,或在其基础上进行适当改编加工。艺术来源于生活,民俗则是对生活的提炼,而民俗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人文风土人情,所以观众容易接受,也就容易赢得市场。而在角色、道具、场景的造型上民俗元素深入塑造,会为影片主题的民族性风格提供有力的保障,更让影片的时空质感、地域特色及特定的人文意蕴得到了强有力的提升。如经典动画作品:《龙子太郎》取材于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 《聪明的一休》则以日本古代著名得道禅宗“一休和尚”为原型,结合民间广为流传的智慧故事改编。

2 社会题材一民俗元素“润物细无声”

影片以时代背景为主题,对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 等矛盾进行思考。在此主线下应用人物造型、场景设计、道具设计及对白音乐音效中的民俗元素,巧妙地对剧情进行细腻的塑造。如:日本的和服、木屐,日式特有的语言文化、礼仪、音乐、美术、节日庆典、国花――樱花、女儿节的木偶娃娃、男孩节的鲤鱼旗以及日本的信仰文化等民俗元素。影片整体看来其目的似乎并不是特意围绕日本民俗元素拼凑文章,也许这些元素的出现与影片主题关系都不大,甚至删掉它也不会影响故事的发展,而日本动画却往往会不遗余力地将这些元素在视听上进行细致地刻画。这些元素符号像春风细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世界在不经意间接受着日本民俗文化。民俗元素的运用使日本动画更具特色,也是其在世界动画在商业的战场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日本经典动画中的民俗元素

1 《龙子太郎》

以民俗元素为主题,著作者松谷美代子对日本民间故事进行采集工作时发现的题材:当她亲身体验乡村生活,与劳动人民交流了解他们的喜悦与悲痛时,她深深地被感动了,也感受到了民俗是具有神秘力量的精神财富,是她创作的源泉与动力,善于观察生活的她把各种生动的场景结合题材应用到了作品中,所以才会有“与小动物在森林里进行相扑比赛”等生动的故事情节。1979年《龙子太郎》的动画上映成功,日本民俗元素尤为细腻和突出:整个影片风格上类似于水墨画,给古老的传说找到了一种合适的空间,日本的饭团、劳动的场景、龙子太郎小相扑的形象,爱打鼓的红鬼,造型上民俗元素表现非常生动。并且影片在结尾部分首次用到这一形象表现母性,在我们感叹母性伟大和亲情可贵之余,那一刹也仿佛找到了原始的自我回归。而太郎那富于变化、时而高亢、时而悲凉的嗓音及主题曲中稚嫩、催人泪下的呼喊声让“寻母”这一主题渲染得淋漓尽致,也极具浓郁的日本乡土风格,刻画了主人公慵懒、直率、勇敢的性格特征。

2 《龙猫》

主题关于“人与自然”,宫崎骏结合日本乡村民间传说“只有小孩子纯真的心灵才能看得见的森林精灵――龙猫”,用孩子的眼睛投射对现实世界生活的焦虑、哀思与无奈,并用孩子单纯的视角与之形成对比,表达自己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龙猫的形象是作者“心意现象”想象中的一个既亲近又神秘的精灵:这个大自然的灵物,性格上它与人类既友善又谨慎地保持距离,在好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悄悄出现,然后又默默地隐退;而这些奇思妙想的灵感其实是乡村民间传说中对“龙猫”的描述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另外,大和民族信奉多神,各地都为信奉的神明修建了不同的神社,日本也是一个和森林根系相连的国度,与中国的五行排序为“金、木、水、火、土”不同,日本五行排序“木、火、土、金、水”,以木为首,可见森林在日本民族精神上的重要地位。“神社信仰”和“森林信仰”等民俗元素在《龙猫》中运用,让本身充满幻想色彩的影片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和民族特色:“父亲领着孩子们向屋后的大树鞠躬,感谢树中神灵对小米的庇护,表现了日本人的树灵崇拜意识,樟树上挂着的‘注连绳’是神道教自然崇拜和传统文化的象征,樟树下有一个废弃了的神龛,森林入口处有一座牌坊,小月和小米向路边的神龛鞠躬行礼,请求地藏菩萨允许她们避雨;当姐妹俩栽下了多多洛赠送的橡树种子,焦急地等待能早日发芽。在快要失去希望的时候,多多洛出现了。通过庄重而神圣的祭拜仪式,种子在月光下长成了参天大树。当她们清早醒来却发现是美梦一场。不过,多日不见动静的园圃里生出了棵棵嫩芽。我们看到的是:植物是人类的保护神,自然界事物的成长都是一个奇妙的、自然而然的过程,无需焦躁,只需耐心等待、用童真的心去坦然接受生活的磨炼,就会感受到成长的快乐。通过日本民族信仰的渲染,不仅主题得到了戏剧性的表现,并给这个快失去信仰的时代敲响了警钟。

3 《千与千寻》

主题紧扣时代脉搏,直击现代社会的问题,冷漠的千寻,自私贪婪的父母,迷恋金钱、放纵子女的汤婆婆,生活在与世隔绝无菌房间的宝宝,都隐喻了现实生活中指向性的角色。千寻在困境中为生存而奋斗,完成心灵成长、自我救赎的过程中,丰富的日本民俗元素的出现增添了影片的视觉震撼及神奇感。浴场音效为了逼真,音效师去了日本有名的温泉采集・料理的音效、收拾东西、脚步声也都进行了实地采集;“千寻”的角色形象是很平凡的女孩,但伴随在她周围的小角色却充分融入了日本民俗元素。无面人:脸戴日式特点显著的面具,身穿黑色薄衣的幽魂;蛙仆:蟾蜍脸,有高有矮的油屋男人,一副招财却又谄媚的形象。蛙的传说在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的民俗学著作《山鸟民谭集》里,就曾谈及一种名为“水虎”(又作河童)的水中鬼怪,它不仅善于蛙跳,而且嗜好钱财等,与这个影片中的蛙仆形象如出一辙。平凡的千寻与之鲜明对比却正好恰当地迎合了她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的主题。

第5篇:民俗文化元素范文

摘 要: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民俗文化是设计艺术创作的源泉,设计艺术对民俗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发展。特别是在动画艺术的创作中得到更好的体现。中国传统动画中的民俗元素有许多应用。本文针对民俗元素在传统动画中的应用特点,结合经典动画中其民俗元素的应用,来分析民俗元素在动画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统民俗文化;动画创作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是广大普通劳动人民所创造并继承的一种民间艺术文化,是在相同的区域、共同的生活习性下形成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艺术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独具特点的、优秀的民俗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民俗通过描写普通的民间活动,揭示民俗现象,反映民族的感情与心理特点。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性、民间歌曲、音乐舞蹈等等,这些都对中国传统动画艺术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二者互相联系,相互转化。相辅相承,而且也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渗透融合、相互促进发展的过程。动画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在创作上要求具备对生活较强的洞察力,而民俗文化是在普通劳动者中长期形成的。能直接反映民间的各种生活习惯,因此是动画创作的灵感和源泉,能为艺术创作增添无穷韵昧与色彩,同时民俗文化也可以借助动画艺术向世界更加广泛的传播。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内的“镇馆之宝”。一幅巨大的电子动画版《清明上河图》,就是根据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为题材,《清明上河图》被放大30倍,高6.3米、长130多米,图中以大量的笔墨描绘数以百计的人民民俗活动与商业活动场景,从普通的民俗生活现象中提取素材。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北宋王朝都城开封的繁华和丰富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商人、小贩、屠户、官宦、船夫、游者、铁匠、脚夫等等,凡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各行各业的人皆被描绘出来,还有骡马、箩筐挑担、茶楼摊点等等都被刻画得细致人微。整个动画以4分钟为一个循环,当你驻足观看时,整个连续的画面呈现了当时东京汴梁的繁华街景,令人惊叹不已。文学版的梁祝在民间流传已一千四百六十多年,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故事之一。动画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取材于此,是民俗文化与动画艺术良好结合的一个典型,片中人物的衣食住行都可看出中国传统民俗的特点。

剪纸动画片是借鉴南宋流传至今的皮影戏和民间剪纸等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美术电影片种。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活动,它大部分都是以民俗为基础,与民俗活动有紧密的联系。1958年中国动画电影创始人之一的万古蟾在美影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此后,艺术家采用各种绘画和造型手段,形成了画像砖风格、装饰画风格和水墨拉毛风格等不同艺术风格的剪纸片,如《猪八戒吃西瓜》《渔童》《猴子捞月》《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狐狸打猎人》《火童》等。

泥塑艺术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或磕模捺泥方法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如江苏惠山的手捏戏文、河南淮阳的泥泥狗、泥玩具中的耍货阿福、凤翔泥塑、北京兔儿爷等都是典型的泥塑艺术作品。天津、江苏无锡惠山、广东大吴、陕西风翔、河南浚县、淮阳及北京等地仍是传统泥塑的重要产地。它们与民俗关系密切,泥塑艺术的创作题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表现的是民众的信仰、习俗和戏曲、传说、民间文学等内容。它的造型、色彩和结构随意、主观,具有原始文化和乡土艺术的特点,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和民俗艺术特点。木偶动画片《神笔马良》就是受到中国泥塑艺术的影响。

动画片背景设计、人物设计与道具设计等都离不开民俗艺术的影响,都与中国传统民俗息息相关,特别是在房屋的建造过程中,人们会依照当地的民间民俗进行建筑活动,同时人们对建造好的房屋也会依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来进行装饰。动画片《哪吒闹海》《大闹天宫》《骄傲的将军》中的楼台亭榭,就利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样式。

传统民俗文化是我国艺术宝库里一块绚丽的瑰宝,民俗文化对动画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善于运用民俗元素,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勇于尝试和探索,采用电脑高科技的手段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民俗风情及民间文化。让动画与民俗结合,与民风交响,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创新精神和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民族动画。

[参考文献]

[1]张士闪耿波编著,中国艺术民俗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2]孙立军张宇编著,世界动画艺术史,海洋出版社。2007

第6篇:民俗文化元素范文

任何一种文化都必然依附一定的社会形态和人类生存模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是具有阶段性和方向性的。在人类身体文明领域,无论在何种社会背景下,民俗体育领域始终是一个极为活跃的文化生态,即使受到了暂时的压制,民俗体育文化的演进也从未停止,如秦朝虽然将“讲武之理,罢为角抵”,但是,民间的体育活动很快就转向角抵和百戏等国家所允许的民俗体育形式,并在汉代继续发展并达到了极为繁荣的局面。可以说,这个时期民俗体育文化发展总体的方向是响应并符合了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当然,如五胡乱华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等个别历史阶段,民俗体育文化的演进也出现过压抑、停滞甚至倒退。一般来讲,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促进人类身体文明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的阶段,是民俗体育文化的正向发展,阻碍和破坏人类身体文明正常发展的阶段,是民俗体育文化的负向发展。那么,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价值究竟遵循什么样的内在规律并进行演进的,成为本研究关注的重点。

2本体存在:民俗体育文化价值的演进基础本体论的研究,始于古希腊时代的米利都学派。希腊早期哲学家就致力于探索组成万有的最基本元素———“本原”或“始基”(arche)。对世界“本原”的研究即成为本体论的先声[5]。本体论探讨的是客观存在的本身是什么的问题,由于价值论关注的是“意义为何”或者“应该如何”的问题,因此,民俗体育社会文化的价值本体论关注的首要问题是民俗体育社会文化本体存在的状态、价值起因及其价值基本规律,即民俗体育的社会文化本体“事实为何”与“何以可能”的问题。概括来说,本体论的研究意义在于对民俗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存在的客观性与天然性进行证伪,从而确证民俗体育领域价值研究的合理性,为该领域的价值研究提供逻辑起点。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以及其规律,脱离不开对主、客体关系领域的严谨考察与缜密推理。从民俗体育的字面来理解,民俗体育的主体在“民”,行为起因和行动规范在“俗”,行为模式的属性或表现形式为“体育”。这就暗示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依托体育之形式而沿承中华民族之风俗与文化,就是这种文化在运动形态上的一种概貌,其意识形态层面上,亦具有在文化领域的历史自觉性和自发性。着眼于民俗体育价值形态中的主客关系,其价值主体可以抽象地理解为一般意义的广大民众;活动主体面对的实践对象,是游戏化、娱乐化、大众化的多样性的民俗体育项目,故民俗体育社会文化价值形态中的客体即具有项目特征的民俗体育。从概念来说,民俗体育是以民俗活动和体育运动的表现形式规范民众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文化活动,也是传承民族文化最具生命力和能动性的手段和方式。它是一种集体性、模式性、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这种文化属性,兼有物质与精神,它既非单纯强调身体,亦非突出精神,而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身心合一”,“知行合一”的价值观特性。从体育哲学本体论的角度切入,一切体育的形式上的质料不过是基于原始游戏的发展与变革,根据赫伊津哈的游戏理论,游戏具有参与者的自由性、与真实生活的分离性、特定的时空性、运行过程的秩序性、结果的不确定性、规则性等6个基本特征。民俗体育无论从字面的理解,还是从概念、内涵以及其现实的特点,都与游戏理论内在的规定性具有高度统一性。民俗体育的定位,恰恰应该是由原始游戏向现代体育演进过程中的中间产物,而中间产物并不意味着它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恰恰相反,对于民俗体育的社会文化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民俗体育的内在价值和外部价值的考证与考究不应当仅仅停留在体育考古学的层面。这就好比,人类从原始奔跑-骑马-坐马车-骑自行车-开汽车-乘坐火车-乘坐直升飞机-乘坐超音速飞机这一连续突破时空阻隔的努力中,尽管从原始奔跑的初衷来看,乘坐超音速飞行器能够更好更快地实现人类驾驭时空的愿景,但这并不意味着奔跑、骑马、骑车……这些实践失去了其社会意义和文化底蕴,喷气式客机与超音速飞行器的存在并不能否定上述人类实践存在并继续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因此,对民俗体育进行本体论的归纳与定位就凸现其重要性了。更为明显的一个证据,体现人类基本运动能力的项目,至今仍保留在现代体育体系之内,如田径领域中的跑、跳、投掷、举重等具有原始体育色彩的体育项目,不仅构成了目前极为庞大的竞技项目体系,而且这些项目依然在目前人类最高的体育文明形式———奥林匹克运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文化地位和社会地位。这一现象对于体育文化的本体论研究无疑是一个重大的信号,它暗示了这样一条线索:从原始游戏-民俗体育-现代体育这一连续演变的体育文明发展史中,现代体育可以视为对传统体育或古代体育的辩证扬弃与发展,那些更为古老的原始游戏(原始体育文化要素)、原始体育项群乃至民俗体育项群,以及区别于现代体育的古典体育项群,它们在体育文化体系中的存在并继续存在,对于人类体育文明完整性具有某种重要的支撑作用,这种支撑效应,不仅是外显的,而且是内铄的,倘若将外显的支撑质料予以剥离,内铄的支撑质料的价值本体的意蕴就会显露出来。对于任何文明共同体而言,其现代体育的构成可以视为多样性的原始体育元素、历史文化元素、现代社会元素在多样性的文明发展格局中按照时间的延续有机整合的结果,这种整合的结果可以用文氏图法来表达(图1)。综上,S2代表民俗体育部分,民俗体育的实质,是历史文化要素与原始体育要素交集的产物,但是,严格讲,在界定其性质的时候,应当剔除上述交集中属于现代体育的部分,即S5不应被列入民俗体育的体系内。民族传统体育是剔除掉现代体育之后,S2与S4相加的总和。这是因为,民族传统体育既涵盖了各文明体系中无差别的原始体育要素,亦包括了在各自不同的文明形态与历史文化演进路径中形成的特色化的体育活动门类,前者可以视为民族传统体育在不同文明中具有共性的一面,后者(民俗体育)则显示出了不同民族和地域中,体育文化所显示出的个性。就我国传统民俗体育文化而言,其社会文化本体的承载是以东方文明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因此,中国民俗体育的文化本体,其表现形式是东方文明体系中庞大的民间体育项群。中华民族在社会发展与历史演变中逐步地孕育并产生了具有东方特色的体育实践,并作为实践主体对客体化的民间体育项群保持了持久地运用和动态地发展。辩证地看,民间体育项群对塑造东方文化体系中人类身体文明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互动与融通,就是民俗体育的社会文化本质,在这种文化本体的运动中所行形成的主客体关系,是民俗体育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赖以生成的基础和源泉。

3价值认知:民俗体育文化价值演进动力认知民俗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首先需从价值哲学和体育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位。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指的是客体的属性与功能满足主体的需要,或者说客体属性与功能满足主体需要的效应。价值产生于主客关系,其存在的基础是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8]。从价值的属性来看,体育价值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价值形态。其特殊性在于“体育价值构建的初始动力与终极目的都在于人本身”[9],既然民俗体育是体育的组成部分,那么,在价值属性上,应服从体育价值内涵的一般规定和统摄,这种体育价值的规定性,既体现在宏观上对民俗体育文化的普遍性规定,又体现在微观的具体民俗体育活动的各种制约环节上。民俗体育价值的普遍性在于,一切体育文化形态的价值本体,体现并映射于其对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失去意义的体育实践势必行而不远,如古罗马的格斗,就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被淘汰的体育技击实践,尽管在其诞生的时代受到了上流社会的推崇和追捧,但是,其存在和赖以运转的价值基础是人类社会野蛮落后的奴隶制度和残酷的阶级压迫。从根本上说,不珍惜格斗者的生命而强令人与猛兽鏖斗,只为取悦于剥削阶级感官的反人类体育实践。其消解和走向湮灭的原因,恰恰是在生产关系的革新导致社会文明进化的大背景下,人类社会在文化形态发展进化的格局中,于体育领域所做出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民俗体育价值的特殊性在于,任何民俗体育项目,其诞生、成长、兴盛、衰落以及被重新发掘、改造、服务社会的意义,都围绕着他们的功能定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满足了人类社会对于这种特殊文化活动的需求这一价值内涵的基础上,从而逐步被选择、创造、建构、发展、弘扬以至于传承至今的。在现代社会中,民俗体育的社会文化最大的隐忧不在于走向没落,而是民俗体育社会文化价值的消解和价值结构的坍塌。文化的没落往往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外来强势文化和先进文明的压制;二是原有社会文化形态、结构和属性发生了质性的变化和层次上的跃迁,从而在历史的扬弃中辩证否定了原始形态的固有文化。文化的没落可以以文化复兴的形式得到恢复和发展,而传统社会文化价值的消解和价值结构的坍塌则会使得相关领域的社会文化走向全面的崩溃,其主要特征是某一具体领域中的文化活动从中心化走向边缘化,其对公众文化生活的主导权走向全面解体[1]。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那么,针对目前我国民俗体育的存在状态与发展现状很难得出客观判断。需要进一步阐明的是,民俗体育项目是民俗体育活动中天然的价值客体,但是价值客体并不等同于价值本体。价值的本体是一种主客关系的映射,割裂开来的主体与客体双方均无法独立构成价值本体,脱离开主体或客体的体育文化是残缺不全的文化形态,丢掉实践主体或价值客体任何一方来探讨民俗体育的价值存在,既不现实,也不确切。对于价值主体而言,选择民俗体育作为其行为的方式,显然存在着社会本位与文化意义上的诉求,在对此理解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明确的是,无论从广义的概念还是从狭义的概念出发,文化都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的民族,由于其不同的历史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因此,价值主体对于民俗体育的诉求,与其说是文化的选择,毋宁说是具体历史背景下的体育文化意识的觉醒。对于价值客体而言,民俗体育项目不仅仅是中国五千年身体文明与体育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更是传统中国体育文化价值本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体育项目对社会成员生活领域客观存在的功用和效能,是其社会文化价值的重要支撑[4]。此外,民俗体育项目本身有其特殊的结构、层次、运动模式和运行规律,在把握民俗体育总体特征和基本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在处理具体的民俗体育项目的时候,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和立场,否则,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不同的民俗体育项目,由于其历史的沿革受到其赖以诞生和发展的地域、民族、风俗的长期影响,在展开具体的价值考证的过程中,宜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这是把握民俗体育社会文化价值运行脉搏的重要的方法论基础。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民俗体育是在由低级的原始身体文明向高级的现代身体文明的渐变进程中,按照时间的次序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理解民俗体育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和现实性于一体的特殊社会文化现象[7],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加以分析。

4民俗体育文化的演进模式

所谓民俗体育文化的演进模式应当遵循价值构造的相关规律,也就是说,它会明确地包含理论向度上的规定性:即民俗体育文化的价值具有结构化特征,无论是外在价值亦或内在价值,都是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思路与体系架构的。一个单纯的存在意义并不能构成对民俗体育文化本身有效的价值支撑,从人类社会各种文化形态的发展历史来看,任何缺乏合理的价值体系支撑的人类实践都难以在文化理路上延伸得更远。缺乏内在价值体系支撑的实践易于落入机械与庸俗的巢穴,缺乏外在价值体系支撑的实践则往往陷入坐而论道与唯心主义泥沼[2]。于是,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价值构造是在不同层次上进行的,因此,民俗体育文化的演进也注定不会遵循唯一的模式进行,注定是丰富多彩的。

4.1主线复合式演进模式在民俗体育文化体系之中,多数具体项目的文化模式都具有沿着历史主线发展的复合式的文化结构,所谓历史主线,即价值演进与发展的基本路径是沿着历史发展的线索展开的;所谓复合式,是指民俗体育文化形态在各个历史阶段,不断地吸收借鉴来自于其他文明系统或地域中的先进的文化元素(如棋牌类娱乐活动中所引进的孙子兵法等军事运筹学元素或体能性民俗体育活动中引入的现代体育竞技中的计分制),同时,又在动态发展中剔除了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负向发展元素(如原始社会的野蛮与暴力的文化要素、奴隶社会森严的等级制文化要素、封建迷信文化元素、战争时期的殖民文化元素等),逐步形成了今天具有平衡性、稳定性的价值系统的民俗体育文化。这种价值演进模式形状如鱼骨,又可称为“鱼骨式模式”(图2)。主线复合式价值模型是任何民俗体育项目在价值演进路径中的基础纵向发展模式,大多数民俗体育活动从简单的、偶发的运动行为向复杂的,具有制度化规则特征的运动技艺的演变,无不历经了漫长的体育文化元素的动态更替,这种因循历史发展主线所发生的动态体育价值的更替,对于民俗体育项目的繁荣和发展具有支配性的意义。

4.2价值对流式演进模式价值对流指在民俗体育项目的发展过程中,项目间或者项目与其他文化元素彼此相互借鉴对方系统中合理、积极的成分,结合项目自身的特点与文化诉求,为己所采用,逐步在价值层面实现先进的体育文化要素在项目间相互交流和相互汲取的局面,最终促进不同的民俗体育项目实现价值层面上的共同发展。这种价值对流的模型可以视为民俗体育项目间的价值互动模式(图3)。价值对流的演进模式多出现在具有类化特征的项目集群中间,如投射类中的投掷类游戏与射击类游戏的相互借鉴,比较著名的如投壶和礼射,投壶本来就是从春秋战国的射礼活动演化而来。投掷与射击,都是借助上肢施展精细化动作进行技艺展示的民俗体育活动。礼射和投壶在历史的缘起上虽然有先后,但是,两者的礼仪与体育制度是比较类似的,在所象征的体育文化领域也具有高度的亲缘性,如《礼记•投壶》说:“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故投壶不仅仅是一种体育文化,同时,也是主客双方考较技艺的一种礼仪文化。事实上,礼射本身除了作为六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之外,也是一种主宾之间的一种会客礼仪,自朝野至乡间又分为大射、燕射、宾射和乡射4种。价值对流的演进模式是一种横向的体育价值演化的模式。如果对历史进行切片式的划分,对同一历史阶段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价值内涵展开横向观察,价值对流演化模式的意义就显得极为重要了。首先,历史上走向统一之前的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风俗和文化信仰有着很大的不同。以体育文化来说,单一投掷类的体育活动来说也是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古人的投掷技艺绝不仅仅限于投壶,从器械上看,大如石球、刀、枪、剑、戟等器械,小至石子、飞刀、飞镖、梭标、飞抓、乾坤圈、甩手箭、鸳鸯胆、梅花针等,都是投掷类项目的器械范畴。价值对流的模式,是具有类化特征的不同民俗体育项目展开文化交流和价值互动的有效机制,这种机制可以将某一种民俗体育类别(如角力类、投掷类或者技巧类)视为一个封闭的文化单元,归属于这个单元之中的各种体育文化更容易相互识别和相互借鉴,除了投壶与礼射例子中的正向推导之外,也可以进行反证,如中国纸牌与民间活动踩高跷都是民俗体育,但是,因为分属不同的体育文化类别,因此,彼此间发生价值对流的可能性并不大。通过对价值对流模型所适用的文化解释范畴分析,可以使人们更为清晰地把握民俗体育文化在类化的项目集群中的价值演化规律。

5民俗体育文化的价值演进原则

与一般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相同的是,价值演进在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基础性的导向作用,按照是否促进民俗体育文化发展为根本标准,可以将价值演进对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功能划分为正向演进和负向演进。所谓正向演进,包含了3个内在的规定性:一是,利于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播、普及、沿承、发展与繁荣;二是,能够产生良性的社会效应,即在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同时,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三是,与人类文化体系中其他文化领域有着良好的兼容性。也可以说,能够产生正向功能的价值演化才是符合人类文化发展诉求、推动社会文明变革与进步的驱力。就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发展阶段来说,是沿着一条由低级到高级,由蒙昧向开明的历史线索缓缓展开的,其间有剧烈的历史变革时期,也有相对平稳的社会发展时期,在以上两大类别的社会发展阶段,两种不同模式下的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规律有着很大的不同。相对平稳的社会发展时期有两种文化意义上的内涵,宏观上的平稳发展期,是指某种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更替之后的一段相对较长的历史阶段;微观上的平稳发展期,可以具体视为人类社会战乱较少,社会生产关系相对稳定,生产力发展比较平均和持续的历史阶段,通常可以用代际划分的方法予以分段,如殷商时期、汉朝时期、唐朝时期等历史阶段。在社会发展较为平稳的时期,人民生活稳定,从而能够拥有一定的闲暇时间,这就给人们参与和从事体育活动提供了时间的契机,宋代瓦舍的兴起概由于此。平稳期内,各民族间的商业与文化交流也日渐频繁,民俗体育活动容易得到更大人口基数上的传播和普及,不同的民族基于不同的民族信仰、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某种民俗体育活动加以文化上的改造,使其适合本民族文化诉求就成为了可能。民俗体育活动的地域间交流与传播,是民俗体育文化价值对流发生的基础,而从一个大的历史跨度来看,价值对流所产生的体育价值元素的更替,又是诱导民俗体育文化产生复合式价值变迁的一种历史必然。

第7篇:民俗文化元素范文

    关键词:群文舞蹈;精神文明;专业元素;创作

    一、群文舞蹈发展的意义

    (一)拓展民俗文化

    如今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相应的工作压力也比较大,但也获得了更多参与群众活动的时间。从群众文化舞蹈的出行来看,其表现形式多位广场舞等类型,均有群众主导,以自娱自乐、健身休闲为主要的目的,可以说群文舞蹈主要帮助群众表达生活当中的情感,其中舞蹈元素相对较少,不要求较高的专业性,使舞蹈回归到了民俗、生活的领域当中。良好的群文舞蹈开发和扩展能够加入更多的元素,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同时也能够大幅度有效的利用室外空间中各类辅助设施和器材,使舞蹈和民俗文化更好的结合。另一方面,群文舞蹈的合理开发能够加入跟过专业性的元素,群众在联系和交流的过程中舞蹈素养能够得到潜在提升,这种专业元素能够不断融入到民俗文化当中,提升民俗文化的内涵。

    二、群文舞蹈的创作标尺

    三、群文舞蹈的个人创作见解

第8篇:民俗文化元素范文

论文摘要:婚礼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作为民众的观念载体,承载着某种寓意和内涵。民俗吉祥观念在婚庆糖果包装设计中传承和运用,说明了民俗元素在婚庆糖果包装设计运用中不仅需要继承,而且需要与时代相结合。本文正是从民俗元素这方面着手,探讨婚庆糖果包装的设计,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使婚庆糖果包装更能体现文化价值与内涵。

婚庆是我国民俗文化中一项独特的事项,也是人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大礼,自古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婚礼模式,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定型,今天仍然是人身不可缺少的“婚姻大事”。传统婚庆分成六个不同阶段,并举行六个规模大小不等的仪式,故称“六礼”。这“六礼”分别是纳柬、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亲迎”在婚庆中最具有纪念意义。川结婚作为人生一大喜事,婚庆即是婚礼活动,那么,婚庆中的糖果即称之为喜糖。喜糖是婚庆中不可缺少回送客人的喜品物之一。随着我国商品市场的丰富,普通的糖果包装已变得五彩缤纷,纷繁多样,使糖果包装的设计表现形式更具特色。

1.婚庆糖果包装中的民俗吉祥观念

所谓“民俗”,就是指产生并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袭特点的文化风俗。民俗文化中的吉祥观念有:纳福迎祥、驱邪避恶、多子长寿、升官发财和喜庆如意等内容,表达了民众祈求幸福人生的价值观念与生活理想。吉祥,亦作“吉羊”,在今天的理解,即为一种美好的预兆。吉祥的寓意来自于谐音,来自于传说。寓,寄托,寄寓。寓意即寄托或隐含意旨。如旧俗结婚前夕,男女双方交换礼物,礼盒中常装入荔枝、桂圆(或花生、莲子、核桃),以寄寓新郎新娘婚姻美满、连生贵子。新婚居室必定要装饰大红剪纸蔡字,象征喜上加喜。新婚被、枕、帐上亦绣上“凤戏牡丹”、“鸳鸯戏荷”、“蝶恋花”、“喜鹊登梅”、“莲花生子”等吉祥纹样,寓意姻缘美满。窗花上贴石榴、葫芦等符样,墙上挂麒麟送子、观音送子等年画,以祝吉求子。旧时迎婚花轿的装饰亦非常讲究,花轿板上刻有龙凤花鸟纹样,有的还刻有吉祥纹样的五彩花嶂,给人喜气洋洋的温馨之感。还有在婚礼撒帐中撒松子、瓜子、莲子、白果子、枣子,象征“五子”,寓意子孙延绵不断。谐音的寓意,百姓心领神会。]z]

吉祥文化在包装中的运用,更多的体现在商品包装的文化价值上。在那些最常用,最能代表喜庆美好的吉祥语、吉祥字、吉祥图中产生了许多美好的传说。把这种吉祥的元素运用于婚庆糖果包装设计中可以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拉近商品与消费者的距离。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达,工业手段先进,使人们置身于工业感极强的物品环境之中。巨大的信息污染,破坏了人们生活的心理环境,严格的科学管理组织方式,使人际交往的人性层面遭到损害,已使人们产生出强烈的逆反心理,渴望得心灵的抚慰和平衡,怀念人情浓郁的乡土生活,向往返朴归真的感觉,迷恋民俗文化特有的稚拙和纯真。[3]

2.民俗元素在糖果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民俗元素(如民间剪纸、民间玩具、民间灯彩、民间绳结、民间吉祥文字图形等)运用在婚庆糖果包装设计中,不仅可以丰富糖果包装的表现形式,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理想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更能增加婚庆糖果包装的文化价值。如图1,诗蒂牌婚庆糖果包装系列设计,用民俗文化中小孩出生时吃喜蛋为元素,以红色为主调,金色的花边,中间大红喜字,以寄寓新郎新娘婚姻美满、连生贵子。用蔡符、夫妻双双把家还,作为图形元素,具有浓郁的民俗特点,简洁大方,用红色和金色搭配,更增添了包装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的感觉。

剪纸,也叫刻纸,是一种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为工具进行的民间创作艺术,在民间广为流传。它一方面与当地的民情风俗相结合,另一方面以极强的主动性渗透到民俗活动中,成为了人们生活常用的一种装饰物。101像剪纸中的“喜花”就是婚嫁喜庆时用于装饰器物上的一种形式。图2是一幅“新娘”剪纸,是一个头戴漂亮的头饰,身穿大红袄,坐在花轿中,可谓典型婚嫁剪纸代表作品,如果作为

糖果包装的图形运用,商品含义就会显得非常明确。

民间灯彩五花八门,是采用多种材料、多种工艺、多种装饰技艺相融合的民间综合艺术。民间灯彩的造型有圆形、椭圆形、套方形、花篮形、鱼形、瓶形、葫芦形、套环形、亭台形等,这些造型都有其自身的喻意。如图3,是运用民间灯彩中最普遍的圆形作的糖果包装纸盒造型,这小小的面灯,寄予了人们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包装画面利用两个微笑的新娘和新郎的图案,便增加了糖果包装设计吉祥、喜气的特色。

中国民间绳结作为中国一绝被世人誉为“中国结”。中国结的特点是:每一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丝绳,通过始终不断、顺理成章地穿梭、缠绕,没有正反、左右对称、首尾相接、无始无终的结饰。这种独特的艺术造型本身就象征着生命的连绵不断,包涵着大千世界中万物众生的自然规律,蕴蓄着和平、圆满与吉祥。中国结中运用非常广泛的形式是盘长结,盘长是佛教传说中的宝物,作为八吉祥之一,人们视它为吉祥之兆,在中国传统装饰中运用非常广泛。盘长表示回贯一切,是长寿、无穷尽的象征。isl图5,婚庆糖果包装既运用了双数的包装盒造型,把两盒用绳结来进行联结,可以借助于双心相联的这种形式来表达人们一种对于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另外,民间绳结作为提手,开启捆扎,又能起到装饰和点缀画面色彩的作用。在丰富商品的文化价值,展示民俗特点上能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增添了文化韵味和形式美感,极具艺术特色。

民间流传着四喜歌:久旱逢甘露,它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人们把结婚作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其其“蔡”这样的吉祥符作为一种吉祥文化一直流传至今。u”符表达的是双喜的意思,即喜上加喜。把“蔡”用作圆形的图形来表现,表达着圆满,团圆的意思。在民间传统文字图中,有很多运用圆形来进行的设计。图8的龙凤的纹样,图7的“g aii”符构图,很好的追求画面的圆满、完整、对称、稳重的艺术效果,有着独特的形式美感,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图6,把“蒸”符作为一个设计元素进行设计,整个设计即符合现代设计简洁大方的要求,又有浓郁的民俗特点。

当然,民俗文化是一定时代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审美情趣、生活习惯和思想感情毕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不顾现代社会的变化和人们审美情趣的需求,把民俗文化原封不动地搬到现代商业设计中去,同样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现代婚庆糖果包装设计中的民俗元素的运用,

应把握好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只要这样才能体现出婚庆糖果包装的吉祥寓意性特色。

3.婚庆糖果包装的设计原则

科技的进步和包装材料的多样化,使现代婚庆糖果包装设计变得纷繁多样,不像早期简单的用红纸形式的糖果包裹。喜糖采用的包装材料种类繁多,印刷色彩丰富,如喜糖的包装材料有金卡纸、高档铜板纸、薄型的硬板纸、绸缎以及塑料。为把喜糖装饰得更加精美,丝带和木棒也被大量使用在包装中。包装工艺已有雕花、镂空等多种形式。从图形设计上看,不仅局限于民俗元素的运用,更多地弓i用了现代西方的婚庆图形。如心型、玫瑰花型、婚纱等图形作为元素来设计,把中国传统的民俗元素和现代消费心理结合,才能使现代婚庆糖果包装与民俗文化的完美融合。

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设计应有个性,不能机械地反映摹拟生活的特征,因为消费者对糖果包装可能更关心它的包装档次和形式。喜糖之意不在糖,而在喜。只有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民俗文化与婚庆糖果包装设计真正融为一体。传统的喜糖包装只局限于大红大紫的色彩,如今这种包装已不再受消费者的青睐,人们要求喜糖包装的色彩更加丰富。另外,喜糖包装设计形式多样,大陆地区的喜糖包装受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影响很多,喜糖的包装造型各异:有宫灯型、花篮型、花轿型、包袋型、钱袋型、鸡心型等,还有一些组合包装,这些组合包装主要是以新人的不同属相为造型设计出个性化的包组合在一起的,喜糖出色的包装造型设计成为喜糖最大的卖点。

民俗文化在婚庆糖果包装设计中的运用,是对于民俗文化精华的传承,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将传统的民俗元素作相应的重构,提炼出新的形象,适应现代消费视觉要求,使婚庆糖果包装设计的表现形式更加完美。

第9篇:民俗文化元素范文

1地方民俗文化衍生旅游纪念品设计

地方民俗文化是特定区域老百姓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并传承下来的生活风俗习惯,主要表现为社会民俗文化、物质民俗文化、精神民俗文化三大类[4],如传统服饰、饮食、交通运输和民居建筑等,因为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所以具有鲜明的地域烙印和独特性。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也在发生变化甚至变异。除了大力保护和发展老字号等民间特色传统工艺外,还应加强创意创新,跨界融合,促进特色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促进地方文化元素、传统工艺技艺与产品创新设计、现代高科技以及时代元素的结合[5]。产品设计对地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般有3种方式,即完全克隆、局部模仿拼凑和符号元素的提取应用[6]。将3种方式进行比较,完全克隆是对传统物品的复旧与再现;局部模仿拼凑会导致风格混乱,不伦不类,从而失去文化底蕴;相对更有设计含金量的就是提取文化符号和元素应用于现有的产品,但是也容易肤浅和生硬。例如直接把一些吉祥纹样、图案等应用于产品之上,并不等同于其具有文化性。如何合理地利用文化元素并设计出具有独特地方文化内涵的现代产品,是设计的热点与难点。地方民俗文化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蕴含着丰富的设计源泉,旅游纪念品与地方民俗文化的融合设计,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旧,而是与时俱进的创新。设计师可以从地方民俗文化中获取有益的启发和借鉴,将这些元素融合到现代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中,使设计作品兼具地方文化与时代特征[7]。

1.1提取山西符号

设计的起始阶段就要从众多的地方文化中筛选出所需要用的山西符号。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的面食文化传统闻名天下,如擦尖、刀削面、河捞、花馍、饺子、石头饼等,享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的美誉[8]。从过去到现在,面食一直在山西人的日常饮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山西的面食文化包含各种蒸制、煮制和其他烹制的食物,还包含精湛的工艺技艺以及花样繁多的加工工具[9]。选取“面食”代表“山西”,承载了独特、明显的山西地方文化特征,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极具代表性和纪念意义。

1.2整合产品设计

1.2.1设计概念构思以“山西面食文化旅游纪念品——洗漱包设计”为主题进行设计。洗漱包是一般人出门旅行时的必备品,通过设计使其既是旅游纪念品又是时尚生活用品,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赋予了该产品多重的使用价值和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避免了传统旅游纪念品买回家后没用处的尴尬。设计理念是为现代旅游纪念品设计注入山西符号,将山西民众的生活、信仰与感情依附在产品中,从而延续地方民俗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经过反复调研,筛选出适合于洗漱包设计的山西符号:饺子、捞面与擀面杖。设计要素词汇归纳:面食、实用性、易携带、山西特色、反复使用、时尚和趣味性。

1.2.2设计方案展示最终设计完成了一套具有浓厚山西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见图1-2(文中图片均由笔者绘制)。该产品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它具有文化价值,是代表山西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其次它具有长期使用价值,是可以大批量生产的生活日用品;最后它符合人机工程学,达到了形、能的整合,用流行色彩和材料来体现时尚与科技,为使用者提供愉悦的体验。由于洗漱包里装着“饺子”、“面条”、“擀面杖”,因此将其外形设计成便当盒的模样。拉开拉链,里面盛放着一个个可爱的小物件,充满了生活的乐趣。毛巾隔离袋设计见图3,采用饺子形态进行设计,材质选用柔软健康的硅胶,开口是不规则的自然形态,里面搭配色彩亮丽的毛巾,就如同刚刚咬了一口的美味水饺,充满情趣。牙具盒设计见图4,整体形态源于一种常用的面食工具,即擀面杖,从中间打开,里面可以放置牙刷、牙膏等,分开的擀面杖还可以握住手柄充当漱口杯的角色,满足了个人日常旅行的环保卫生需求,既可爱又实用。梳子设计见图5,其造型仿佛是一团面从孔洞中被挤压出来,这个创意来源于山西河捞面的制作过程。“河捞”是山西老百姓常做的一种家常面条,做法是把事先和好的面团放入专用的“河捞床”内,使劲泵压手柄,使面条从器具下方的小孔中挤出,压到一定长度后把面条截断。在设计中,梳子的把手即为不规则的面团形状,挂落的面条自然就是梳子齿。厚重的面团和轻薄的木片形成对比,乳白色的磨砂塑料与木材完美结合。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