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冷链物流监管范文

冷链物流监管精选(九篇)

冷链物流监管

第1篇:冷链物流监管范文

【关键词】 医药产品 冷链物流 管理

凡是要求在低温条件下储存的医药产品的流通,都属于医药冷链物流的范畴。据有关资料显示:医药产品冷藏品的销售金额一般占我国医药流通企业总销售额的3%至8%。生物制品、在较高温度下不稳定的化学药品及特殊的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等需要低温条件下储运的药品流通都属于医药冷链物流的范畴。随着国家药品药事法规管理进一步规范,医药产品的冷链物流管理成为我国医药物流重点发展的领域。

1. 我国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我国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的现状

医药产品作为特殊商品,医药企业在物流运营过程中遵循的主要操作规范是《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标准。目前,医药企业经营的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的模式主要有:一是自营冷链管理模式,医药流通企业具备了自身仓库、配送车辆和相关设备,采取自营冷藏物流配送模式;企业可掌控医药产品的冷链物流管理。二是医药企业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配送模式;这类企业大都跨地区开展医药产品物流配送业务,采取租用有经营资质的医药物流企业的库房,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对其医药产品的贮藏、养护、配送等方面的管理工作。通过对医药企业自有冷链物流管理资源、社会冷链物流管理资源不断整合,建立起科学完整的医药冷链物流管理配送体系;采取这种第三方冷藏物流配送模式的企业冷链物流管理需要相关管理部门来监督管理。

1.2我国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医药企业冷链物流管理的现状调研和分析,医药企业冷链物流管理存在以下诸多问题:一是冷链物流监管标准缺失;医药产品作为特殊商品,医药企业在物流运营过程中遵循的操作规范是《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标准;但是《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对第三方冷藏物流企业如何操作冷藏医药产品缺乏明确的管理规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医药企业配送冷藏医药产品,缺乏完善的科技手段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二是医药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低;第三方医药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区域性特征较强。通过资质认证的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较少,缺乏专业化和规模化,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缺乏准确性和及时性,难以形成高效率的冷链物流配送。三是医药产品冷链物流信息技术不够完善,许多医药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冷链信息系统,无法开展运输过程中的温度监控。四是医药产品逆向冷链物流缺失监管的标准和相应的措施。

2. 保障我国医药产品冷链物流安全管理的建议

2.1完善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的制度和标准

医药企业通过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开展医药产品冷藏配送,可以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率。但是,政府管理部门缺乏监管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能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监督管理,不能保证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的完整性。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管理的规定。据调查表明:我国大多数医药冷链物流的冷库、冷藏车的制冷效率、能耗等缺乏相关的国家标准,导致我国医药产品冷链物流低效率,高成本的运作。如: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的设施和设备缺乏明确的标准,影响装卸搬运效率;医药产品逆向冷链物流的储运管理规章制度等,没有纳入到正规的医药流通管理范围。这些因素都为医药临床安全带来了诸多的隐患。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制定与国际标准衔接的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的标准,提高我国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的水平。

2.2完善医药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和信息

目前,医药生产企业、医药经营企业、医院终端等单位,基本都具备医药产品的冷藏设备,医药产品的在库和配送过程中的冷链物流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我国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管理中的冷藏技术,运输过程中温度监控技术等还相对缺乏,导致医药产品的冷链成本较高。为了提高我国的冷藏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管理水平,应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全面动态监控各种冷藏车和冷库,及时了解库存产品的保质期和库龄。发展先进的冷藏运输设备、公路冷藏运输和现代化冷库。改造和更新现有的冷链运输和仓储设备,发展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车,满足医药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在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技术方面,加快先进技术引进的工作。通过先进的技术,对医药产品冷藏、运输等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

2.3建立和完善医药产品冷链物流安全监控体系

目前,我国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管理主要涉及医药生产、医药流通、医院终端等环节的冷链管理;医药冷链物流安全监控必须要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医药生产、贮存、运输、临床使用等环节建立集成化、无缝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实现医药产品安全监控的透明性与双向可追溯性,实施医药产品冷链物流全程温度控制,跟踪医药产品流向,动态监控冷藏车的使用,连接全国的需求信息和连锁经营网络,确保物流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建立物流、生产、销售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平台,采用RFID射频识别和条形码相结合的自动识别方案,追溯供应链中各环节的有关信息,准确识别发生医药产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时实行医药产品的召回。

2.4加快培养医药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

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管理是一个多学科、跨行业、多部门、有机结合的整体,必须协调好从生产、贮藏、运输、临床应用等各个冷链物流环节的管理。当前,国内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的应用和管理,缺乏既有医药知识又有物流管理技能的人才。有关高校应制定培养适应我国医药事业现代化建设,既有经济、管理、医药等方面的知识,又能从事医药物流管理研究和运用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为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管理适应国际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培养高素质的医药物流管理人才。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的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管理安全控制体系,保障医药临床用药的安全。作者认为:在保障医药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构建医药冷链物流管理的服务平台,形成我国的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管理体系,建立一个能满足医药生产企业、医药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临床需要的一体化冷链物流管理模式和服务平台,建立医药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以提高冷链物流作业的效率,降低企业营运成本,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率。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的制度和标准;加强与完善医药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和信息建设;进一步完善医药产品冷链物流安全监控体系;加快培养医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等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丹荣等.运用信息化手段建设疫苗冷链检测系统[J].技术报告,2008,9:38.

第2篇:冷链物流监管范文

关键词:冷链物流商品;物流管理;“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

引言

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生活消费方式变化、对食品安全重视、物流企业规模化经营,冷链物流快速发展,但是冷链物流仍是物流行业的“老大难”,对冷链技术、运输实力、运输效率要求极高。冷链物流是垂直细分行业,控制温度、降低成本、信息技术创新与监管到位是冷链物流管理的核心和难点,这也使得冷链物流相对其他行业对物流管理依赖性更强。“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将互联网介入物流管理,采用云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解决冷链物流问题,将这一领域创新、升级为行业生态链条上最具有价值的一环,带来冷链行业全新的革命。

1.“互联网+”冷链物流的概念

冷链物流是指从初始供应商提供冷链商品,中间经历了采购、运输、配送三个环节,最后到达消费者的供应链系统。冷链物流商品主要有:初级农产品(果蔬、禽肉、蛋、水产品,冷冻食品)、加工食品(速冻食品如冷冻禽肉等包装食品、冰淇淋和奶制品,快餐原料等)和特殊商品(药品等)。不同于传统常温保存的物流,冷链商品易腐烂变质,冷链物流货损高、成本高、管理监管难,这就要求从生产到流通都要精确低温调整控制,保证商品质量,低损耗、少污染,因此冷链物流具有高水平、高投入、高效率“三高”特征。高水平是指对冷链技术要求高;高投入是指对资本、设施设备要求高,高成本投入是保证冷链物流的基本条件;高效率是指有效衔接、整合冷链,快速稳定实现消费。冷链物流管理是把冷链物流的上游(采购环节)、中间(运输环节)和下游(配送环节)各个环节紧密对接和整合,形成供应链体系(图1)。如果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上游冷链商品采购环境和物流运输疏于管理,整个流程信息不畅,信任缺失,反应迟钝,下游销售终端的消费者无法有效参与。一旦某个环节出现“断链”,都可能导致高昂成本。“互联网+”冷链物流是以消费者需求为经营导向,生产地通过互联网终端将冷链商品的相关信息录入形成相关文件,提供给供应商。供应商采集冷链上的各种商品信息,包括:冷链商品数量、成长或生产记录、成熟或者完成时间、产地地址、货主、货主联系方式等,供应商获取相应信息并经过筛选加工处理后,将它输入至互联网电商平台,客户根据自己需求在互联网电商平台搜索、筛选所需商品信息,然后向对应的冷链商家发出需求订单,供应商将根据获得的需求信息去生产地采购产品,产品集中、初加工处理后,供应商和采购商的信息需要及时互通,促进供需双方达成交易。“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是整合“线上线下”管理,即线下的冷链物流管理同线上的互联网电商平台相结合,对冷链物流管理信息集中整合,提高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信息传递速度,连接与协同运输链条上各方利益,形成专业化物流解决方案.

2、我国“互联网+”冷链物流现状

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2015年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食品网购需求量大幅增长,其中购买最频繁的是常温和生鲜食品,购买频次34次/年,远高于服饰类22次/年。中国报告网显示,2011-2015年我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分别为10.5亿元、40.5亿元、130.2亿元、289.8亿元、542.0亿元,环比增长率分别为150.0%、285.7%、221.5%、122.6%、87.0%,我国冷链物流市场快速发展(图2)。根据宇博智业的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预测,未来我国冷链设备需求年均增长15-20%。智研咨询的《2016-2022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研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预计2017年我国冷链物流需求规模将达到19515万吨,2017-2021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5.02%,2021年需求规模将达到47672万吨。“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促进生产商与客户交流,弥补了供应商和采购商之间信息不对称,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山东省搭建能覆盖全省物流企业云平台,企业在平台上免费注册,实现省平台、合作企业之间的业务数据信息共享,但这只是区域性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由于我国“互联网+”冷链物流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实力薄弱、经销规模小,服务标准不统一,难以实现综合性、全过程、集成化的网络物流服务体系,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不到总体需求的5%。2015年末,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对网购苹果进行了抽样调查,从20家网站随机购买39斤样品,经检测39斤苹果中11件不符合标准,不符合率为28.2%。可见我国“互联网+”冷链物流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很难保质保鲜的将冷链商品配送到消费者,实现“互联网+”冷链物流行业的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发展。

3、我国“互联网+”冷链物流存在问题与难点

3.1政府重视不够

政府关注度不足,国家投入小,致使我国“互联网+”冷链物流全程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等缺乏资金,创新条件不足,技术落后,电子数据交换、远程控制平台、自动识别射频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项目化管理软件、云物流等冷链技术没有普及应用,信息化设备配备较低。

3.2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漏洞

信息不对称、信息漏洞是导致冷链物流管理成本高的首要因素。美国农业部与国家农业书馆联合开发的AGNET是全球最大的农业互联网系统,覆盖美国、加拿大等9个国家,连通美国农业部、州农业署、大学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实现冷链上下游互联网信息共享,促进了美国农业经济发展。而我国冷链物流管理供应商与采购商不重视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搜索、筛选所需商品信息,基本靠物流经理协调、管理数条运输线路,电话、邮件是货物在途的主要追踪方式,商品质量、温度等信息内容少,时滞效应造成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信息不对称。同时供应商采集各种采购商发出的商品需求信息,存在信息漏洞。采购商发出的采购信息不能被供应商及时获取而产生时间成本。

3.3流通环节冗长、运输成本高

运输成本高是制约冷链物流管理的关键。“互联网+”冷链物流的主体是冷链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从生产者通过批发商或者直销,将产品配送至超市连锁店、中小商店、餐饮企业等,直接到达消费者,流通环节少、效率高,一体化程度高(图3)。英国C.R.England运输公司拥有先进辅助设备,包括电子数据交换、卡车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电脑及远程控制平台、项目化管理软件及自主开发的TENFOLD编程语言软件,为每个车辆配备全球定位系统、网络跟踪设备和网络账单功能,按照客户指定时间送抵,提高公司营运效率,规避因不能按时送递货物承担赔偿风险。而我国冷链供应链传导机制从生产商获取采购信息到消费者消费,中间经历五到六个环节,冗长、复杂的冷链环节增加装卸成本、运输成本,增加人、财、物的损耗。又由于跨区域的长途运输条件限制,冷链商品的特殊性导致中转或延长销售的时间极短,只能近距离销售,部分冷链商品不得不处理掉,造成了物资成本提高。

3.4配送效率低,控制协调难度大

由于信息化软件应用不广泛,配送管理依赖人力控制、协调各个业务流程,受主观因素产生的不确定性影响,使得配送过程更为复杂,引起物流监管成本高、监管难度大和监管不到位,出现受控性薄弱,处理问题时效性差,不能及时有效地完成配送。同时,配送路线过于辗转、配送方式不合理造成大量隐性费用。从配送中心到销售商,冷链物流采用多种混合冷链商品使用一辆车到多家店的配送方式,增加了冷链商品的在途时间,延长到货时间。如在途温度较高,温控不当,会损毁商品质量,加快腐烂变质,也增加了不必要的开支,比如燃油费用和维修费用等。

3.5温控监管难

在途温度实时监控难,导致高额成本。若途中出现温控问题,难以及时止损,大多数发现时已是究责阶段,给运输各方带来纠纷隐患。温度监控对于冷链商品至关重要,把控冷藏温度主要依托商品的生产地、运输、仓储、外界监管四个环节。一是生产地需要及时控制和监管冷链商品温度。在生产地对冷链商品添加标签,及时预冷,保质时间是阻碍冷链物流管理的一大因素。二是运输过程要保证车厢温度的监管和调控。运输车辆的位置、车厢的温度信息和商品的信息要及时传递。美国、加拿大广泛使用三段式冷藏运输车,具有自动温度检测、相关温控设备与记录、强制供电驱动、卫星追踪与监控的功能等。而我国GPS定位装置安装费用较高,运输车辆的位置难以有效确定,运输途中车厢的温度信息难以及时传递给供应商,使得客户对商品的运输信息和商品质量不能及时跟踪,造成信用缺失。三是仓储技术落后,跟进获取冷藏车和仓库信息增加大量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德国采用自动化冷库技术,包括储藏技术自动化、高密度动力存储HDDS、电子数据交换及仓库管理系统WMS,其储藏保鲜期比普通冷藏延长1~2倍。气调冷藏是最先进、可应用的果蔬农产品储藏技术,德国使用气调冷藏技术保存苹果的比率达到苹果总量的50%~70%。四是外界监管力度不够。造成冷链物流管理“老大难”的外部因素是冷链物流管理信息不透明。冷链商品的属性以及整个流通过程的信息不透明,消费者不能有效参与全程的温控监管过程,对冷链商品的安全保险性无法确认,致使消费者对冷链商品的安全保鲜信任缺失,后续消费很难持续。

3.6管理人才缺乏

互联网与冷链物流管理技术结合、创新、应用是开展“互联网+”冷链物流的重要保障。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学徒方式,缺乏“互联网+”冷链物流技术专业系统培训,缺乏掌握新兴物流信息技术,具备数据挖掘与物流系统优化决策能力的管理人才,很难实现信息化管理,物流技术创新。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进入2.0时代,我国更缺乏将互联网与冷链物流管理技术结合的复合型国际人才。

4、解决“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问题、难点的对策

4.1以立法形式制定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

首先,政府应制定冷链物流宏观政策,指导其发展。如日本制定《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物流效率化法》等。其次,实施专业市场准入制度和认证体系制度,促使冷链物流向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如加拿大农业规范(GoodAgriculturalPractices,GAP)、兽医规范(GoodVeterinarianPractice,GVP)、生产规范(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GMP)、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食品安全监管局制定的食品安全监督计划,采用危害分析邻界控制点分析体系(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HACCP)等。最后,建设冷链物流运输过程的标准体系,完善物流全程管理,规范上下游衔接,促进我国冷链物流业向规范化、产业化发展。如美国政府强制性规定:鸡蛋在生产后36个小时内必须冷藏,储存和运输期间的温度保持在7℃、A级奶制品储存温度不得高于7℃等。

4.2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机制和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的机制,为“互联网+”与冷链物流管理的结合提供资金支持,以贴息贷款等方式减轻企业前期建设冷库、购买冷藏车辆、专用冷藏车与货架及精密检测仪器等的资金投入负担。加强冷冻运输工具资金的投入,加强冷冻运输工具的开发生产,提高运输工具的实载率。

4.3建立全国性的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信息传递便捷性带来区域弱化,借鉴山东省搭建能覆盖全省物流企业云平台,建立全国性的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企业在平台上免费注册,实现全国平台、合作企业之间的业务数据信息共享;开发管理软件,健全客户服务、市场供求、库储、运输、交易等信息收集、处理和的软件系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提高冷链物流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缩减人、财、物成本。

4.4提升互联网技术,降低运输高成本

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为冷链物流体系搭建被互联网覆盖的供应链网络,将运输链上各方利益紧密相连,同时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还可以统一计划和分派运输订单,实现即时追踪,让冷链运输高效可控,降低冷链物流运输的高成本。互联网技术包括供应链管理系统、智能运输系统、自动识别射频技术(RFID)等。供应链管理系统是指为了应对冷链反应不足、信息漏洞而产生的能够降低冷链运输成本,并将冷链有效衔接的管理系统,解决环节冗长问题,有效缩短冷链运行时间。智能运输系统是指为了解决冷链商品在运输途中存在的信息不足、道路迷失等问题,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程序运算,有效整合车辆和用户信息,利用全球定位导航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GNSS)道路地图规划路线等,从而减少运输成本的运输系统。自动识别射频技术是指为了降低运输过程中温控风险导致运输成本的一项技术,明确信息追溯问题和责任界定问题。另外,ERP系统、管理信息系统MIS等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运输的低成本,提高“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效率。

4.5利用互联网实现协调优化配送

一是利用互联网改变配送方式。把一辆车到多个店面,转变为多辆车到多个店面的配送方式。二是通过互联网整合店面的最近区域配送中心,配送路线,降低辗转成本,使冷链商品在最短时间内到达销售者手中。三利用互联网进行针对性的监控,实时采集配送信息,增强物流执行的控制力,及时决策、处理相关问题,最大化实现协调优化,减少主观决策。

4.6利用互联网实现综合性、全过程监管

“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冷链物流管理的监管问题。首先,在上游环节,在生产地给冷链商品附上条形码等电子标签,因为电子标签携带着冷链商品各种相关信息,包括冷链商品产地,适宜的温控等。在初始预冷环节,预冷设备可以利用互联网自动读取商品信息,根据其具体的适宜温度进行预冷操作。经过预冷阶段后,冷链商品被转到冷藏车,同时冷藏车能够自动识别商品品类并进行自动调节车厢温度。然后,车载终端获取商品信息和车厢温度信息,并上传到物流公司和互联网平台,通过对二者信息的匹配处理,判定货物的温度环境是否达到标准,从而实现物流公司对车辆信息的监控。物流公司也可以给消费者提供实时商品温度信息查询服务,使消费者即时了解冷链商品安全保鲜性,实现综合性、全过程监管。

4.7加大企业和高校冷链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培养“互联网+”物流企业管理人员掌握新兴物流信息技术,具备数据挖掘与物流系统优化决策能力,提高管理精细化和协同水平,实现物流产业各个环节信息共享和协同运作。另外,培养“互联网+”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具有国际观和服务观,拥有国际物流系统化运作专业知识,包括海外物流、跨境物流、国际贸易以及海外市场法律、仓储管理模式应用等,提升资源管控和利用率,将客户企业全球外包和内向物流模块,与本土仓储和配送系统整合,实现供应链上游端和下游端衔接,高效配置资源。

第3篇:冷链物流监管范文

关键词:冷链物流;酒店餐饮;食品安全

一、引言

随着酒店餐饮行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健康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与食品安全紧密联系的冷链物流活动越来越被关注。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十二五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该规划明确指出:冷链物流工程是优化农业产业化开发要素配置的重要动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中国冷链物流的规模快速增长。以酒店餐饮行业中农产品冷链物流为例,中国生鲜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冷链物流比例逐步提高。前瞻预测未来几年,中国果蔬、肉类和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将由5%、15%和23%提升到20%、30%和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由15%、30%和40%提升到30%、50%和65%,将带来数百亿乃至千亿元的冷链物流市场需求。

二、国外酒店餐饮冷链物流应用现状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冷链物流起步较早,拥有完善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设备、便利的交通网络、快捷的信息化处理平台、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体系,以及成熟的冷链物流运作模式,能够充分地保障酒店餐饮食品安全。

(1)采用先进的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手段。依靠技术创新提升冷链物流业的整体水平:主要包括贮藏技术的自动化、高密度动力存储(HDDS)、电子数据交换及库房管理系统。成熟的预冷方法:空气预冷法、水预冷法、强制空气―蒸发冷却法、真空预冷法。在信息技术方面,冷链物流通过信息技术建立酒店餐饮冷链物流管理系统,对各种货物进行跟踪、对冷藏车的使用进行动态监控。同时对冷链全程实施温度控制管理,食品供应可追溯和温度可追溯。

(2)建立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一整套体系。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冷链物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从“田间到餐桌”,从原材料的获取,直至到达最终消费者,形成从生产、加工、分拨、仓储、配送、售后等一整套完整的食品冷链体系,对产品进出口也有严格的检验、检测和认证制度,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

(3)政府参与冷链物流。通过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例如,加拿大政府通过对国家铁路公司补贴、改制和相关政策扶持,使国家铁路公司扭亏为赢,盈利率由过去的3%提高到30.4%,成为目前北美地区效益最好的铁路冷链物流运输企业。制定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执法检查监督,规范冷链物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我国酒店餐饮冷链物流存在问题

我国的冷链物流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1982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推动了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起步。但从整个冷链体系来看,我国的酒店餐饮冷链物流还处在初级阶段。

(1)酒店餐饮相关冷链物流设施设备落后。在国内,酒店餐饮冷链物流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落后,冷链设施和冷链装备不足,目前运营中的冷冻、冷链运输设施陈旧,制冷技术和工艺落后,缺乏规范式的保鲜冷链运输车厢和温度控制设施,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造成运输过程中损耗极高。

(2)酒店餐饮冷链物流相关网络系统不完善。我国酒店餐饮冷链网络体系比较分散,尚未达到区域性、全国性的冷链网络。冷链物流关键节点建设力度不足,从而形成片段分散方式的冷链系统,全过程冷链温度的跟踪记录无法展开。未建立起一套能监控保障食品安全的完整体系,致使食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质量状况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和保障。

(3)酒店餐饮冷链物流缺乏相关标准和监管制度保障。我国在酒店餐饮冷链物流上尚无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标准可供参考执行,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可遵循,管理处于无序状态,没有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同时在监管上也是空白,冷链运输的过程中的特殊性,国内还没有与此相适应的跟踪监控体系。

四、我国酒店餐饮冷链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国外冷链物流应用现状,针对我国酒店餐饮冷链物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建立完善、系统的冷链物流体系,下文列举酒店餐饮行业冷链物流发展相关对策建议。

(1)采用先进的冷链物流设施设备。鼓励酒店餐饮冷链物流企业加快发展各个环节如冷冻、保鲜、运输、预冷、查验等的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从关键环节入手,重点推动酒店餐饮的物流节点中冷藏设施的建设,并在城市周边规划建设各类型的低温配送中心,大力改善产品的加工环节的温控设施,着力建设经济适用型的酒店餐饮冷链产品预冷设施,积极鼓励和推广节能并配有全程温度监控设备的各种长短途冷藏运输车辆,完善与冷链物流相配套的检测和查验体系。

(2)加强酒店餐饮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酒店餐饮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通过信息技术建立电子虚拟的酒店餐饮冷链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对各种货物进行跟踪、对冷藏车的使用进行动态监控,同时将全国的需求信息和遍布各地区的连锁经营网络联结起来,来实现全程温度控制管理,确保物流信息快速可靠的传递。积极推广全球定位系统、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应用条形码、电子标签等技术,从而为建立区域性酒店餐饮冷链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监控平台打下坚实的基础。

(3)培养酒店餐饮冷链物流专业人才。酒店餐饮冷链物流涉及的行业范围广学科多,要积极推动高等院校设置物流相关学科以培养在高素质物流人才,以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为目的,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物流产业系统的产学研用联动机制,重点培养社会急需的冷链物流高级技能型人才,推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储备,鼓励冷链物流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建立冷链物流行业的人才激励和储备机制。

(4)培育第三方酒店餐饮冷链物流企业。酒店餐饮企业需要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将冷链物流外包给专业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挥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化、专业化的技术优势,积极培育和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企业自身也要根据市场的细分状况,整合企业现有的资源,积极推出专业化地满足客户个性需求的增值物流服务,从而极大的扩大企业的业务范围;也可以考虑与生产商联合经营,依照不同的条块开展低温保鲜运输业务。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处于冷链物流供应链中。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的联合与合作应该以多边共赢为目标,依托于政府和行业有关组织的积极协调,建立生产商、供应商、消费者三者之间稳定的战略同盟关系,提高冷链物流的效率、降低冷链物流的成本,共同打造完善的低温冷链物流系统。

(5)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一整套安全体系。酒店餐饮冷链物流由多个环节组成,从食品原料的种植和采购、加工、流通和配送,直至零售和消费的全过程,确保各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是冷链物流的核心。最终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冷藏供应链上即涉及供应链上游的生产企业、中游的运输企业和销售企业以及下游的普通消费者等全过程。保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品质和安全,实现上述企业之间的各环节无缝对接。

(6)完善酒店餐饮冷链物流相关标准和监管制度。目前中国的酒店餐饮冷链物流行业缺乏服务标准和服务企业准入标准,急需通过国家标准来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冷链物流行业的资质认证、诚信认证、食品相关安全的一系列标准,逐步规范冷链物流服务市场。在酒店餐饮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因为操作不当而出现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严格专业认证制度,实行市场准入。推进有机食品、HACCP及ISO等专业认证制度、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识管理等,为酒店餐饮冷链物流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加强对冷链操作标准执行的监督力度,政府制定严格的标准要求和行业行为规范,企业应受到社会多方面的监督,促进酒店餐饮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五四,卡依尔江・木台力甫.基于物流中心的生鲜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8):92-93.

[2] 刘兵.基于农户与消费者利益的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

[3] 王金伟.上海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4] 孟咏文.供应链环境下超市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3.

[5] 袁艳.供应链管理系统与物流技术领域的数据整合研究[J].物流技术,2013(13):119-120+133.

第4篇:冷链物流监管范文

为落实全国和省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以及省委主要负责同志重要批示精神,根据省、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印发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XX疫控办〔2020〕XXX号)要求,现就我县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制定以下方案:

一、工作目标

落实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措施,对进口冷链食品形成闭环管理,严防进口冷链食品游离于监管之外,斩断新冠病毒通过进口冷链食品传播途径,最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二、工作任务

(一)全面落实进口冷链食品报备和集中检测消毒工作。

1.落实进口冷链食品报备制度。凡购进进口冷链食品的生产经营者、第三方冷库,必须于食品到达24小时前,如实向目的地市场监管所进行报备。报备内容含报备人信息、食品相关信息、承运单位信息、货物流向信息(上游批发商、贮存信息)等。报备可采取纸质或者电子邮件、电话、传真、工作群等方式,省“冷链食品追溯平台”上线后将纳入平台报备。县市场监管部门要通过电视、网站等媒介,召开进口冷链食品经营者会议、上门宣传、发放告知书等方式宣传报备要求和接受报备的方式,督促指导辖区所有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第三方冷库,严格落实报备制度,配合做好监督检查和核酸检测、预防性消毒工作,未经检测和消毒的进口冷链食

品,一律不得销售和使用,确保进口冷链食品报备工作有效执行。

2.实行冷库(监管仓)检测消毒制度。市场监管所收到进口冷链食品备案信息后要及时汇总报备信息,由县市场监管部门推送到县疾控部门。县疾控部门根据县市场监管部门的通报,按照“批批覆盖、抽样检测”的原则,迅速组织力量到进口冷链食品贮存地(包括第三方冷库、监管仓以及冷链食品经营者自建冷库),对进口冷链食品及包装开展采样、核酸检测工作,相关环境、食品、人员要做到“应检尽检”,同时指导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预防性全面消毒;核酸检测必须在货物到达后24小时内出具检测报告,并及时向县市场监管部门反馈检测结果。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且经过预防性全面消毒的进口冷链食品,方能进入销售、加工环节。一旦检测出阳性样本,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严格按照疫情防控操作规程要求处置。

3.集中监管仓检测消毒。在市、县两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县由县市场监管局在城区组织设立县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对进入到辖区的新购进进口冷链食品,在贮存、销售、加工前必须进入指定集中监管仓,进行核酸检测和外包装消毒。

县疫控指挥部统筹县内或第三方核酸检测力量,按照有关规定对入仓的进口冷链食品表面、内外包装以及运输工具等进行采样、核酸检测,按批次及时出具核酸检测报告;一旦检测出阳性样本,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严格按照疫情防控操作规程要求处置。

县集中监管仓要按照《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等有关规定,组织消毒机构对核酸检测阴性的进口冷链食品内外包装以及运输工具等进行预防性全面消毒并出具业经消毒证明。消毒作业相关资料和记录应保留2年。

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且经过预防性全面消毒的进口冷链食品,由集中监管仓出具《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出仓证明》并附《核酸检测报告》和《业经消毒证明》,允许出仓流通。县集中监管仓要及时将出仓流通的相关产品信息报送县疫防指挥部并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公示。

(二)加强市场排查和执法办案工作。

1.风险排查,信息推送。县市场监管部门要对辖区内的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不间断、全方位的排查,将排查到的无法提供或者提供不全相关追溯证明、本地《核酸检测报告》和《业经消毒证明》的进口冷链食品信息每天推送县疾控部门,相关食品一律不准上市销售,来源不明的要依法进行查处。冷链食品从业人员信息每天推送一次,每周全覆盖。

2.核酸检测,结果反馈。疾控部门对市场监管部门推送的进口冷链食品及冷链食品从业人员排查信息,要迅速组织力量开展采样、核酸检测工作,检测结果出来后及时向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户出具《核酸检测报告》并向县市场监管部门反馈核酸检测结果,每周与县市场监管部门核对一次推送信息和核酸检测情况,确保做到无缝对接。

县市场监管部门每天要将推送县疾控部门的信息以及疾控部门反馈的核酸检测结果上报市局,市市场监管局将在门户网站上每周公示一次排查信息推送和核酸检测结果反馈情况。

3.严格管控物流运输。县交通运输、邮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运输冷链食品车辆和相关司乘人员的监管,督促指导冷链物流企业落实运输车辆、船舶等装载运输装备消毒、一线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等措施。各承运进口冷链食品的物流企业在承运进口冷链食品前,必须查验进口冷链食品海关通关单证和消毒证明,不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不得承接货物运输。进口冷链食品运输过程中,承运企业不得擅自开箱,不得随意打开食品包装直接接触食品。严禁非冷链车辆承运、夹带冷链食品,一经发现,严肃查处。

4.加强市场巡查和执法办案。在县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冷链食品监管组下设市场巡查小组。县市场监管局牵头,县交通运输局、县邮政局、县经信局(商务局)、县公安局各安排一名固定工作人员参加,专职从事市场巡查工作。以卤菜加工、餐饮服务、冷库、商场超市、农批市场以及夹带进口冷链食品车辆为重点巡查对象,以相关追溯证明、本地《核酸检测报告》和《业经消毒证明》为重点巡查内容,凡是不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一律不准上市销售,对巡查出的违法违规案件线索移交执法办案小组依法查处。

在县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冷链食品监管组下设执法办案小组。县市场监管局牵头,县交通运输局、县邮政局、县经信局(商务局)、县公安局各安排一名固定工作人员参加,对市场排查小组移交的违法违规案件线

索依法进行查处,涉刑案件一律移送公安机关。必要时进行媒体曝光,形成威慑。

县交通运输局、县邮政局、县经信局(商务局)、县公安局于2020年12月XX日下午X点前将市场巡查小组和执法办案小组人员名单报送县市场监管局。

三、工作要求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清当前疫情防控面临的严峻形势,把防范疫情通过进口冷链食品输入风险作为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和单位责任。

二要压实各方责任。督促指导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者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和疫情防控主体责任,严把输入关。各部门要强化市场监管,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切实抓好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各项重点工作。

三要积极协同配合。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在县疫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各司其职、通力协作,把上级部署和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发生和传播的风险。

附件:进口冷链食品冷库(集中监管仓)工作流程

附件

进口冷链食品冷库(集中监管仓)工作流程

一、提前报备。

凡购进进口冷链食品的生产经营者、第三方冷库,必须于食品到达24小时前,如实向目的地市场监管所进行报备。报备内容含报备人信息、食品相关信息、承运单位信息、货物流向信息(上游批发商、贮存信息)等。报备可采取纸质或者电子邮件、电话、传真、工作群等方式,省

“冷链食品追溯平台”上线后将纳入平台报备。辖区市场监管所收到进口冷链食品备案信息后,及时汇总报备信息由县市场监管部门推送当地疾控部门为其进行检测消毒。

二、入仓登记。

进口冷链食品到达冷库(集中监管仓)时,需向辖区市场监管所提供进口冷链食品《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等报备材料,冷库(集中监管仓)负责人对报备材料进行复核,并留存纸质复印件。

三、核酸检测。

县疫控指挥部统筹各类核酸检测力量,按照有关规定对冷库(集中监管仓)入仓的进口冷链食品表面、内外包装以及运输工具等进行采样、核酸检测,按批次及时出具核酸检测报告。

四、全面消毒。

冷库(集中监管仓)负责人要按照《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等有关规定组织消毒机构对核酸检测阴性的进口冷链食品内外包装以及运输工具等进行预防性全面消毒并出具业经消毒证明。消毒作业相关资料和记录应保留2年。

五、分区存放。

在冷库(集中监管仓)内的进口冷链食品实行分区管理,设立消毒作业区、已消毒存放区和问题物品暂存区。不同货主的进口冷链食品消毒后要分开、隔离存放。

六、问题处置。

一旦检测出阳性样本,冷库(集中监管仓)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严格按照疫情防控操作规程要求处置,同时报告县疫情防控指挥部。

第5篇:冷链物流监管范文

关键词:药品冷链;冷链物流;发展对策;物流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2

引言

药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是全球公认的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药品行业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然而,2016年3月18日,澎湃新闻报道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山东问题疫苗”由此在社会上迅速引发广泛关注。此次非法疫苗新闻曝光中造成最大恐慌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进行冷链保存导致疫苗失效并销往各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冷链及药品冷链

冷链(cold chain)是指敏感性产品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等环节中,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我国对冷链的定义为“是指根据物的特性,为保持其品质而采用的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物流网络。”(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

药品冷链是以保证易变质药品的品质为目的,是一个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药品冷链与生物制药产业密切相关,绝大多数生物医药产品都是冷藏药品,几乎100%对温度敏感。药品冷链的核心在于全程控制温度,确保药品的损耗最小,最大限度保证药品品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药品冷链物流

药品冷链物流作为物流业的一个分支,以满足人们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目的。药品冷链是指冷藏冷冻类、易腐类医药产品从厂家的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中均处于低温冷藏的环境中,以保证医药品的安全和药效功能,同时降低储运损耗,控制时间,节约成本的一种独特的物流方式。

二、药品冷链物流的特征

1.质量要求较高

药品作为冷链物流的特殊对象,药品质量直接关系人们的生活甚至生命安全,它需要在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严格保证药品质量,减少损耗,防止发生质变和污染。首先,在温度方面的规定较为严格,高于或低于药品本身的标准温度都会对药品质量产生较大影响,会使药品变质损坏及功效丧失;其次,在时效方面,由于药品的有效期普遍较短,及时将物品送到最终用户手中是冷链物流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药品冷链物流过程中,在提供合适的温度的前提下,还应以最快的速度、较优的成本将药品及时送达,避免造成资料的浪费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物流成本较高

冷链物流一直保持着高门槛的价格,冷链物流成本比普通要高出40%-60%。药品冷链物流需要在封闭环境中进行装卸、储存和运输,并且全程控制合适的温度,对物流的运输要求比较高,因此成本也较高。另一方面,作为主要提供药品冷链物流业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物流过程中要实现全冷链运输,不仅需要较高的技术能力,更需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因此在冷链物流企业的成本投入中,人工、设备的购买、运输等费用颇高。

3.信息技术要求较高

随着药品冷链物流需求的不断提高,药品冷链物流信息技术作为冷链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药品冷链物流中常常出现“断链”,使药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在药品冷链物流中应用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实现运作智能化,提高运作效率,使药品冷链物流系统上下游之间应实现信息共享,流通且顺畅,物流人员应及时了解药品流通的信息,避免在药品在配送、运输等过程出现“断链”现象,确保药品的安全性。

三、我国药品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物流行业也得以较快发展,但冷链物流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药品冷链物流作为物流业的一个重要分支,直接关乎到人们的生命健康,由于药品冷链物流原因造成的不良事件屡次发生,让我们意识到药品冷链物流方面仍处在诸多问题。

1.医药冷链物流行业标准欠缺,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我国关于药品冷链物流的实施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标准较少,其中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于2012年12月1日实施的《药品冷链物流运作规范》(GB/T 28842-2012)国家标准,为目前较为全面地规定了冷藏药品物流过程的标准。但我国关于药品冷链物流技术的实施没有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标准,缺乏具有执行力的冷藏药品等药品质量监控体系,冷藏药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

同时政府对于医药冷链市场的监管不够彻底,市场存在着大量的不符标准的“黑冷库”和“黑运输车”,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隐患但价格低廉,被一些利益熏心的商家利用,对人们及社会造成危害,损害整个行业发展。此外,政府对于冷链行业的支持也不够,很多大城市甚至禁止载运药品的冷链运输车进城,造成大量不便。

2.药品冷链物流硬件设备设施差,信息化管理落后

我国药品冷链物流呈现出批量少、多批次、不可预测、质量标准要求高、物流成本高等特点,对其设施及设备要求较高,投入及维护成本高居不下。目前我国药品冷链物流的硬件设备差,冷链设施和冷链物流装备不足,尤其在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在药品冷链物流中断链现象严重,基本上是传统的人工拣选、复核、配送,缺乏过程监控作业方式,影响冷藏药品的质量。

在整个冷链物流技术方面,我国起步较晚且应用的领域窄,发展相对滞后,在药品冷链物流技术方面更为欠缺,由于信息技术缺乏,对温度无法进行实时监控,GPS、无线通信技术、温度传感技术并未普及使用,检测程序大都采用人工测量和纸面记录的方式,没有数据系统的支持,无法实时预警等。

3.药品冷链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短缺

药品冷链物流作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活动,对药品冷链物流人才的要求较高,不仅应具备全面的物流专业知识,还需了解相关的医药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高校,由于专业设置方面无法克服的因素,物流专业人才很难做到对医药知识的全面了解,使得药品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同时我国社会中对医药冷链物流提供咨询、培训服务的专门的服务机构较少,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地制约了药品冷链物流的发展。

四、发展我国药品冷链物流的几点对策

为了发展我国药品冷链物流,保证冷藏药品质量,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安定。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药品冷链物流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

1.建立健全药品冷链物流管理监督机制

我国药品冷链物流要实现各环节的整体规划协调,打造中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平台,首先应从国家层面解决标准的制定问题,健全医药冷链物流体系,全面提升冷藏药品的品质,才能为社会提供“标准、规范、集约、高效”的药品冷链物流服务。2016年3月25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表示,国家强制性冷链标准正在制定中,最快或将在2016年底颁布。

此外,相关的政府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具有较强执行力的冷藏药品质量监控体系,坚决杜绝因药品冷链物流环节造成的诸如“疫苗”问题的出现,引导我国药品冷链物流业健康发展。

2.加强药品冷链物流的软硬件设施建设

首先,在硬件设施方面,加强医药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研发使用,加快道路运输、制冷、冷藏箱(车)、冷链连接等设施设备体系的配套完善,提高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整体运作水平。

其次,在软件设施方面,加快药品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比如有效运用射频识别技术,实现位置跟踪、流程追溯、库存盘点出入库与拣货等电子化作业;采用温度实时控制信息化,通过引进制冷机组、车载温控仪、GPRS远程温度监控,实现对冷藏车位置和车厢温度的远程实时监控。确保药品的质量,实现供应链中信息共享,提高药品冷链的稳定性。

3.建立药品冷链物流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人才的匮乏是我国药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规范我国药品冷链物流行业的正常发展,适应国际冷链物流市场的竞争,应重视培养复合型人才。

针对我国药品冷链物流的特点,培养专业性较强的典型的复合型人才,可采用国家教育和智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具有个性化、针对性强,培养既有物流管理技能,又具有相关医药知识的人才,及时向社会输送有用人才;同时,加强对在职人员的教育和培训,重视培养高素质的、高级冷链物流管理人才,提高相关物流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流通服务质量,为我国药品冷链物流的稳步快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钟秀英.我国药品冷链物流现状、成因与发展策略分析[J].中国市场,2012(2).

[2]李艳霞.我国药品冷链物流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14(03).

[3]葛立清.关于我国药品冷链物流服务模式的研究[J].物流技术,2010(05).

第6篇:冷链物流监管范文

【关键词】:医药物流 冷链物流 问题 对策

医药冷链物流,是指冷藏冷冻类、易腐类医药产品在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配送、销售等过程,一直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特定的温度范围,以保证医药品质量,同时降低储运损耗,控制时间,节约成本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以冷冻工业学和医药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伴随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而兴起的。冷藏药品的储运比较特殊,对温度、湿度、见光度等具有特定要求。疫苗类制品、注射针剂、酊剂、口服药品、外用药品、血液制品等需要低温条件下储运的药品的流通都属于医药冷链物流的范畴。

一、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现状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对医药产品的物流要求也逐步提高,尤其是需要低温贮藏的医药冷藏品发展很快,带动了医药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医药冷藏品的销售金额占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的总销售额中的3%-8%,虽然比重不大,但却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二、我国目前医药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行业或国家标准

目前医药品冷链物流的冷库、冷藏车的制冷效率、能耗没有国家标准,导致我国医药品冷链物流低效率,高成本的运作。冷藏车尺寸、托盘尺寸、冷库尺寸缺乏明确的标准,往往影响装卸搬运效率;冷藏药品储运的不规范,有些没有纳入到正规的医药流通管理范围,往往带来了恶果。

(二)医药品冷链物流基础硬件设施落后

我国目前冷藏运力不足。铁路方面,冷藏车仅占总量的2%左右,且大多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皮。公路方面,现代化的冷藏卡车严重不足,我国冷藏保温汽车的占有率极低,仅为货运汽车比例的0.3%,而发达国家中,美国为1%、英国为2.6%。

(三)市场化程度低

第三方医药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我国医药品的冷链物流配送业务多由供应商和自己完成,市场规模不大,区域性特征较强。医药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涉及少,缺乏专业化和规模化;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缺乏准确性和及时性,难以形成高效率的冷链物流配送,冷链物流的成本和商品损耗亦高。

(四)医药品冷链物流信息技术落后

由于目前缺乏我国医药品冷链中冷藏专业技术,致使冷链成本居高不下。许多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冷链信息系统,无法实时监控温度,传递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五)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成形

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我国大型商业公司几乎都有冷链物流部,有的还成立了专业化公司,但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整体规模不大,比较分散。

三、发展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针对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完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体系

打造一体化服务平台,我国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尚未形成体系,因此需要从冷链市场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这个关键问题入手建立一个能满足患者、制药企业、药品流通企业一体化的冷链物流模式,建立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服务平台,整个社会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业应该联合起来,统一建立药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以提高冷链物流作业的效率,降低企业营运成本。

(二)整合资源,大力发展第三方冷藏药品冷链物流

从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导向以及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参与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冷藏药品对物流配送的要求较高,从单个企业来讲要实现多方位、门到门的配送服务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同时企业的产品想要辐射全国,就必须借助于提供完整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使冷冻冷藏产品配送服务更大限度地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解决企业冷冻冷藏物流的发展瓶颈。

(三)制定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转贴于

冷链物流是一个对资金、管理和技术都要求很高的产业,一个国家的冷藏药品冷链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针对冷藏药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严重缺失的现状,我国应尽快制定与国际标准衔接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标准,实现从生产到使用的全程监控体系,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密监测疫苗等冷藏药品在冷链各环节中的运行状况。

(四)采用先进的冷链物流设备和技术

若想迅速提高我国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水平,首先应大规模地改造和更新现有的冷链运输和仓储设备,发展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车,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同时积极发展机械冷板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在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技术方面,要加大科技开发和投入,在冷冻冷藏方式和技术上要不断进行革新,加快先进技术引进的步伐,“导航星测时与测距全球定位系统+温度监控冷链管理系统”,通过先进的技术,对疫苗、血液制品等的品质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

(五)制定专业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政策

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是一个跨行业、多部门有机结合的整体,必须协调好从生产、贮藏、运输到销售各个冷藏作业管理。当前,国内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业尚乏具有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的员工甚至管理人员,要维持行业的正常发展,适应国际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需要,必须重视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冷链物流监管范文

[关键词]冷链物流 冷藏药品 药品运输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

1.研究背景

医药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但近来连续发生的疫苗不合格等事件为人们敲响了警钟,药品的运输过程质量控制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而大部分的药品在运输过程中都要求冷藏,因此药品的冷链物流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我国医药冷链运输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相当落后的,不管是在运输条件方面还是质量控制方面都有很大的欠缺,该领域的研究较少,且相关的国家标准也不完善,这导致整个医药冷链物流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缺点和不足,制约着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

2.研究现状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对冷链的定义是“为保持新鲜食品及冷冻食品等的品质,使其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配有专门设备的物流网络”,并定义了温度保持在0℃-10℃范围内的仓库区域为冷藏区,温度保持在0℃以下的仓库区域为冷冻区。冷链包括低温加工、低温运输与配送、低温储存、低温销售四个方面。冷链示意图如图所示:

在国外,冷藏链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人阿尔贝特•巴尔里尔(Albert Barrier)和英国人J.A.莱迪齐(O.A.Ruddich)于1984年先后提出。“供应链包括从原材料阶段到最终用户阶段的与货物的流动与转化有关的一切活动,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增强供应链成员间的关系来整合这些活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优势”。这一定义从战略层面还是从运作层面均较好地界定了供应链管理的要素。在药品冷链运输的研究、管理和技术方面,日本的冷藏药品的供应链系统已初具规模,管理十分成熟,上游商品的供应商和分销商可实现信息共享,而且条形码技术在药品物流行业应用广泛,使物流中心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再加上高自动化程度的储存和拣选设备,操作简便功能强大的仓库的管理,保证冷藏药品的物流作业高效率的同时还可降低物流成本。

美国的一家制药集团在其供应链上采用RFID电子标签,对其实际效用进行了评测。美国早在2002年成立了冷链协会,主要为运输温控货物指定标准化的指导原则。2008年,该协会了《冷链质量指标》,涵盖了包括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在内的各行业,用以测试运输、处理和储存易腐货物的企业的可靠性、质量和熟练度,并为整个易腐货物供应链的认证奠定了基础。另外,各国普遍建立了冷链物流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在完善行业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医药冷链物流作为物流业的一个分支,特指为满足人们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目的而进行的冷藏药品实体从生产者到使用者之间的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其生产、运输、储存、使用等一系列环节。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方法为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甚至整个冷链物流业的政策制定和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对于我国完善医药冷链体系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市场分析及存在问题

1.药品冷链物流的市场分析

药品行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是全球公认的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在我国,目前全国药品批发企业约1.65万家,零售企业近14万家,药品生产企业6300多家。以疫苗为例,200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中提及的以预防为导向的新医改,必然给疫苗市场带来很大的机遇和市场,文中还详细地列举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标准和目标,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困难地区给予补助。据悉,2009年中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了195亿元人民币,而2011年则估计将达到260亿。按照总额的增长幅度计算,疫苗市场的扩容将达到30%以上。

由此可见,疫苗产业的明天大有可为,而与之密不可分的医药冷链物流的需求也大幅度增长,前景可观。但目前就整体来说,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相对滞后,医药冷链物流行业资源的特征是“小、散、闲”,很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严重的浪费。和国外相比,我国的医药物流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因此,为了迎合国内大形势的发展,完善医药冷链物流的相关制度和标准、健全医药冷链物流体系成了面临的主要问题。现如今,虽然我国在医药研发和生产环节上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平,但是在医药冷链物流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2.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分析研究,本文对于医药冷链运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医药冷链物流的体系并不健全

冷藏药品的全程冷链是一个必然要求,可是由于管理机制等原因,许多需冷藏药品从出厂一直到患者使用的整个链条上,常常出现 “断链”现象。据悉,我国已有冷链物流能力仅占社会需求量的20%~30%,许多需冷藏药品由于储存、运输的条件不能满足冷链要求而导致潜在隐患。硬件方面,我国药品冷链物流的冷链设施和冷链物流装备不足;铁路方面,冷藏车仅占总量的2%左右,且大多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皮,运量还不到铁路货运总量的1%;公路方面,现代化的冷藏车严重不足,我国的保温车辆约有3万辆,而美国拥有20多万辆,日本拥有12万辆左右。我国冷藏保温汽车的占有率极低,仅为货运汽车比例的0.3%,美国为0.8%~1%,英国为2.5%~2.8%,德国为2%~3%;而欧洲各国汽车冷藏运量占比为60%~80%,中国汽车冷藏运量占比仅为20%。在冷库容量方面,我国的冷库总容量为700多万立方米,很多冷库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储藏,而当生产淡季和原料资源不足时,冷库往往处于闲置耗能状态。

(2)医药冷链物流的相关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的医药冷链运输缺乏冷藏专业技术,无法实现实时监控温度,对于在运输过程中温度的控制缺乏严密的监控,由此导致不能及时解决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保证医药冷链运输药品的质量。虽然一些物流企业采用人工确认温度的方式进行温度管理,但这种方式只限于出货和进货时进行测定,缺少运输环节的连续性温控数据。这种方式相当的落后,目前在冷链运输中应用的最新技术主要有两种:RFID和GPS+温度控制冷链管理系统。我国目前的医药冷链物流并没有形成规模,在技术的应用上相当滞后,而技术的滞后也是导致我国冷链物流体系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3)医药冷链物流的相关标准不完善、监管体系落实不到位

目前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实施尚无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标准,主要依靠的法规标准是2005年国务院颁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在医药冷链物流冷藏标准制定上的滞后是整个冷链行业落后的重要因素。如冷藏车尺寸、托盘尺寸、冷库尺寸缺乏明确的标准,影响装卸搬运效率,导致了冷藏药品储运的不规范。如2002年江苏徐州3000多人因注射了未按标准贮存的乙肝疫苗造成不良反应,2005年,安徽泗县甲肝疫苗事件是因为疫苗的冷链运输条件不符合规范而使产品变质。

众所周知,任何的体系都需要有相应的监管措施,医药行业更需如此。但是在医药冷链物流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对于已经存在的有关冷链过程中药品质量的跟踪和保证问题有相关的标准,落实力度却不尽人意,大部分的标准只是用来看的,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其中没有明确责任的归属是导致其落实不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冷链运输多需要的成本相对较高,怎样降低物流成本成了摆在各个企业面前的主要问题,成本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盈利,决定着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力的位置,这时由于监管不到位,所以很多企业抱着侥幸的心理,在运输过程中不遵循运输规范,没有完全按照标准进行运输,只追求盈利忽略了其他,这是导致医药冷链物流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三、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对策分析

针对我国的医药冷链物流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建立完善、系统的冷链物流体系,下文列举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1.大力发展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

第三方物流顾名思义即独立于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第三方提供物流服务,第三方冷链物流是指在从事冷链运输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从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导向以及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参与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具体说来,将第三方物流引入医药冷链领域有以下几点好处。

(1)降低成本

第三方冷链物流可以使医药企业节约大量的前期投入,冷链运输过程中的冷藏工具和设备都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企业无需考虑运作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将医药运输工作外包给第三方冷链企业,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提高运作效率

第三方冷链物流可以为医药企业提供专门的冷藏设备,有着完备的冷链物流运作系统,由于其运作的独立性,可以大幅度的避免一般医药冷链物流中存在的冗余步骤,缩短工作时间,简化物流流程,并能够更好的实现全程冷链跟踪,更好的保证药品的质量,通过专业、系统的服务能更好的提高效率。

(3)整合资源

第三方物流除了可以更好整合各项硬件资源外,它还可以结合类似的但不是竞争的公司,联合为客户服务,扩大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地域覆盖面。这样能够加快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进程,更有利于建立完善、系统、全面的医药冷链物流系统。

2.采用先进的冷链物流设备和技术

(1)冷链物流设备改进

我国的医药冷链运输主要分为小批量的冷链运输和大批量的医药冷链运输。前者主要集中于一些药品的个体经营,后者则主要是一些大中型企业。不同的运输规模对运输设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应该区别对待,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

①小批量医药冷链运输

对于小批量的医药冷链运输,应该更新现有的冷链运输和仓储设备,发展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冷藏车,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同时积极发展机械冷板冷藏和冷藏集装箱,使我国小批次的医药冷链运输走上正轨,推动医药物流行业的发展。

②大批量医药的冷链运输

大批量医药冷链的特点是冷藏药品多、运输量大,需要建立冷藏药品周转仓库,即周转冷库。冷库尤其是大容量气调冷藏库具有前期投资大、运行成本高等特点。因此行业协会应积极协调医药品冷链上各方组建战略联盟,共同建库,共同分享收益,共同承担风险。要大力研究发展先进的、可靠的、低成本国产化制冷系统、冷藏车,以更好为医药品冷链服务。

(2)冷链物流先进技术介绍

大力推进冷链物流技术进步,提高冷链物流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才能从本质上实现冷链物流的进步。目前在冷藏冷链技术方面比较先进的技术有RFID冷温度管理系统和GPS(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导航星测时与测距全球定位系统)+温度控制冷链管理系统。

①RFID系统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它只有两个基本器件,即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能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

RFID冷链温度管理系统通过先进的RFID技术,将温度变化记录在“带温度传感器的RFID标签”上,可以简单轻松地解决药品流通过程中的变质问题。在冷链供应链中,利用RFID温度标签,可对新鲜食品及饮料、药品、血包等物品由原产地到最终目的地之运送过程进行温度之全程纪录。如此,可完成对供应链温度变化的监察,确定物品运送过程的品质,亦可于物品因温度异常而损坏时追溯信息,界定责任。

由于该系统具有性能稳定、记录容量大、精度高、操作简单、抗干扰性强等优点,其在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应用前景远大,因此应该不遗余力的推广,其应用必定是改变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为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们的医药卫生做出巨大的贡献。

②GPS(导航星测时与测距全球定位系统)+温度控制冷链管理系统

GPS系统是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系统,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的导航、定位和定时等多种功能。能为各类静止或高速运动的用户迅速提供精密的瞬间三维空间坐标、速度矢量和精确授时等多种服务。目前GPS系统已经运用到物流中去,物流公司在自己的运输车辆上安装GPS定位器,不仅可以对车辆进行实时监控,掌握大量的动态信息,还可以随时掌握货物的在途情况,保证了车辆及货物的安全,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冷链物流中,采用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进行车辆调度、跟踪,在冷藏车、保温车上装配专门的温度追踪仪和车载温控仪,配合GPS使用,既可以满足运输过程中药品的冷藏条件,又可以对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进行适时的调整,保证运输质量。

因此应用GPS系统配合温度控制冷链管理系统,对于保证药品冷链运输过程中药品的质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

3.完善医药冷链物流相关标准和监管制度

冷链物流是一个对资金、管理和技术都要求很高的产业,一个国家的冷藏药品冷链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针对冷藏药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严重缺失的现状,我国应尽快制定与国际标准衔接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标准,实现从生产到使用的全程监控体系。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密监测疫苗等冷藏药品在冷链各环节中的运行状况。

个人认为,在相关标准中应该明确医药冷链运输过程中的运输条件要求,以及相关设备的要求,同时应该明确规定各个流程负责人,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这样当有问题发生时,可以避免相关人员互相推免,同时,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还可以增加每个人的责任心,自己确切负责的地方一定会努力的做好。

参考文献:

[1] 周燕.冷链物流质量控制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9

[2] Fawcett,Stanley, E.Cooper, M.Bixby. Logistic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Customer Success.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J].1998,27,4:341-357

[3] Alex Kassianenko, Kazimierz Wszol. The cold chain one link in Canada's food safety initiatives[J].Food Control, 2006,(3)

[4] Neil Vass,M D.Tracking weakest links in cold chain[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6

[5] 易静薇.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现状及问题研究[J].物流科技报,2009,(8):96-98

[6] 张革.当前我国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4):128―130

[7] RFID概念.baike.省略

第8篇:冷链物流监管范文

鄞州区共辖24个镇(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设预防接种门诊,按日或按周开展疫苗预防接种工作。所有接种门诊按月上报下月疫苗使用计划,区疾控中心根据下级上报计划数按月运送疫苗至镇(乡、街道)接种门诊。疫苗配送运输设备为冷链车,车中放温度计进行温度监控。区疾控中心疫苗储存在冷库,接种门诊疫苗储存在普通冰箱和低温冰箱。区疾控中心冷链测温采用一般温度监控仪,接种门诊冷链测温采用人工记录,按照卫生部印发《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冷链设备管理人员需每天2次查看冷链设备温度并填写温度记录表。区疾控中心不定期下乡检查基层冷链管理工作质量。因所有工作基本靠工作人员手工进行,所以存在如下问题:①疫苗冷链监管工作看似简单,实则繁琐,需工作责任心强,每天必须实地查看冰箱温度,双休日也无法例外;②监管体系中需要大量的按部就班式的温度信息采集和记录工作,全部用人工完成。如果工作责任性不强,其准确性和真实性就难以保证。有的地方的温度记录连续几个月都为同一温度,与上级检查时的即时温度相差较大[2],更有可能因为技术和管理不当造成损坏[3];③由于疫苗的流通、储存是分布在全区不同地点,无法进行全区层面的温度数据的集中化的实时查看、监管、汇总、分析;④如遇疫苗异常反应需提供疫苗冷链环节依据时,手工记录因真实性不强难以避免来自外界的质疑;⑤疫苗运输途中温度由人工采集记录,效果难以保证;⑥如遇停电,白天尚能采取冷链保障应急措施,晚上则无法获悉电力供应情况,如果整晚停电,则疫苗冷链堪忧。

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冷链监测系统介绍

2.1物联网涵义

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的承载体,使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具体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无线传感网(WSN)、全球定位系统(GPS)、红外传感器、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从物联网可分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两种情况来看,外在形式可被视作是射频识别、无线传感网、全球定位系统、红外线传感器、云计算、各种系统软件等技术的融合体,但从内在本质可认为是“网式JIT思想”的体现。“网式”是针对点、线(链)而言,用来形容各种节点间错综复杂关系的状态。“JIT(justintime)”是指信息的快速准确采集、信息的实时更新、信息的快速传送、信息的快速分析处理等要求,能够在主体需要时刻刚好响应,几乎无时滞[4]。物联网的“网式JIT”对疫苗冷链储存及运输的影响是变革性的。

2.2系统应用

现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疫苗冷链实时监测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掌握冷链系统各环节的实际运行状况,利用各种通信网络进行自动监测处理,从而确保疫苗冷链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消除冷链失控而带来的各种隐患。鉴于物联网原理,鄞州区应用无线温度传感器(RFID)、网关、服务器等设备,结合相关软件组成了一套覆盖全区24个接种点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疫苗冷链实时监测系统。将采用物联网技术的无线温度传感器放置在区疾控中心冷库和每个接种点的冷藏设备中,通过无线方式将冰箱的实时温度传送到RFID网关,RFID网关设备可以收集多个无线温度传感器的实时数据,并且将该数据打包发送到中心服务器,中心服务器将数据进行保存,并且根据预设的温度告警范围判断是否超限。如果超限则通过短信系统自动发送告警提示短信给接种点的相关负责人,以便其及时处理。RFID网关与中心服务器间通过发送心跳信号来监测网络中断、停电等故障,当服务器在一定时间内没有监测到接种点的RFID网关心跳信号,就判断为接种点发生通信或停电故障,自动发送接种点故障或停电的短信到工作人员手机上。见图1。其中冰箱内的无线传感器采用型号为RF100T,其测温范围为50℃~零下50℃,测量精度达到±0.5℃,无线传送距离放置在冰箱内可以至少达到20米,其内置电池可以连续工作3年以上。RG1000E无线网关则提供了100M网络接口,同时支持GSM无线网络传输,可以同时接收100个的RF100T无线传感器设备的实时数据,完全满足实际需要。对于疫苗配送过程的温度跟踪,通过将带记录功能的无线温度传感器放置入冷链包内,在疫苗放入冷链包的时刻启动温度记录,在运输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记录温度,在疫苗配送完成后,通过无线网关将温度传感器内的数据自动下载到服务器。全区24个接种点的所有冰箱内均安装了RF100T无线温度传感器设备,并通过RG1000E无线网关实时传输数据到疾控中心服务器,在疾控中心内部网络的所有电脑上,均可以通过浏览器的方式访问,根据权限可以查询到各接种点的冰箱实时温度数据和历史温度数据。图2示鄞州区某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门诊冷链设备某段时间温度曲线。

3应用效果

运用物联网技术建设疫苗全流程冷链监测系统,在疫苗冷链工作中具有如下优势:①相比较于人工记录而言,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温度监测是实时的,RFID在不停的采集温度数据并自动记录,每一个疫苗冷链冰箱均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温度曲线,数据真实、准确、有效;②疫苗存放在冷库或冰箱时,RFID会把实时的温度信息传送到监测系统中,管理人员即使坐在办公室或休息在家,只要登陆系统或访问互联网网址,就能获悉冷链设备实时温度,管理人员不必再实地查看冷链设备温度;③当冷链车出发送苗始,放入冷链包的RFID在忠实地记录着疫苗温度的变化,送苗结束可以获得完整的送苗过程中的温度监测曲线,解决了疫苗配送过程中的冷链监测问题;④工作人员即使休息在家,亦无需担心冷链室冰箱温度失控,假如冰箱温度超过规定设置(常温2℃~8℃;低温零下18℃~零下22℃),系统会自动告警,发送短信到工作人员手机。工作人员接到短信,可及时采取相关措施,保障疫苗冷链安全;⑤便于日常工作质量管理,区疾控中心需检查和督导基层冷链管理工作质量时,登录系统就一目了然,可看到各镇(乡、街道)接种门诊冷链室内所有用于存放疫苗冰箱的实时温度数据,此举不但节省了路途的时间成本和汽车耗费成本,且可真实提高日常工作质量;⑥工作人员可从繁琐的业务当中脱身,将精力更多地用在对特殊情况的处理及更高层次的管理。

4分析与讨论

第9篇:冷链物流监管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冷链

中图分类号:F304.3;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7)01-00-04

0 引 言

我是生鲜农产品生产大国,生鲜农产品产量巨大。以生鲜蔬菜为例,2014年产量达76 005万吨,人均555.7公斤,居世界第一位。生鲜农产品主要产自农村,销往城市才能实现更高的经济价值。然而,我国城市生鲜农产品物流除了冷冻鱼肉产品外,多以常温物流或者自然物流形式流通。这导致生鲜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大市场-零售市场-城市餐桌的每个物流环节都损耗巨大。生鲜果蔬的平均损耗达20%左右,部分果蔬品种(如草莓和葡萄等)甚至超过40%。

同时,以农贸市场和超市为主要节点的城市传统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中多级多头的经营主体现状进一步推高了生鲜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在价格中的占比,约为70%,比国际平均生鲜农产品物流成本占比高出了20个百分点。这些使得我国生鲜农产品产销价格悬殊的现象较为普遍。以农贸市场和超市为主要节点的城市传统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如图1所示。

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

不仅如此,以农贸市场和超市为主要节点的城市传统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使得政府在监管生鲜农产品的质量时成本大幅增加,但效率却大幅下降。虽然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投资不断增加,仅20112015年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专项支出就高达72亿元,但是城市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仍然难以监控,农药残留超标或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如何破解生鲜农产品品质的监管难、物流损耗大和产销价格悬殊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了生鲜农产品产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利用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构建新型城市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1 模型设计目标的确定

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生鲜农产品的“短链交易”创造了条件,使变革传统的生鲜农产品多级多头分散的城市物流体系成为了可能。然而即使是“短链交易”,也必然涉及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消费者、生鲜企业(个体农户规模太小暂不考虑)和生鲜农产品。在构建基于物联网城市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型的过程中,将满足三个最基本要素的要求作为模型设计的主要目标。

消费者要求在网购情况下生鲜农产品质量有保障,还要求提高物流时效,同时提高当面签收和退换货服务等消费体验。生鲜企业在生鲜物流体系中负责生鲜农产品货源的采购、冷藏、分拣、包装和运输配送等冷链物流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执行等,要求在实现物流功能的情况下降低运营成本,增加收入,而生鲜农产品则要求全程冷链保鲜尽可能降低损耗。因此,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型设计主要实现保障监管生鲜农产品品质安全、降低生鲜冷链物流运营成本、实现全程冷链物流三方面目标。

1.1 有利于监管生鲜农产品品质安全

利用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采集和追溯采摘(或屠宰)、检验、入库、出库、交接等作业环节中影响生鲜农产品质量的关键信息,接受政府和民众的监督,建立社会对生鲜农产品品质的声誉机制。

1.2 有利于降低生鲜冷链物流运营成本

生鲜冷链物流系统成本比普通物流系统高出40%60%,而生鲜农产品本身的单位价值却普遍较低。因此借助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以下目标:

(1)简化生鲜冷链物流层级,削减生鲜农产品物流成本;

(2)集约化运营,实现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生鲜冷链物流成本。

1.3 有利于实现全程冷链物流

全程冷链将生鲜农产品配送到城市消费者手中,不仅能降低损耗,还能有效延长生鲜农产品的保质时间。利用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监控生鲜农产品物流全程的温度,避免冷链出现“断链”的情况,最大程度保证生鲜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质量。

2 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型的主体架构

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型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多目标问题,尤其要同时实现三方面目标,更难以找到最优解。人类对复杂问题的认识往往是从建立模型开始的,因此本文期望通过构建一个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型来寻找解决该问题的办法。

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型利用物联网应用层、网络层和感知层的三层架构理论对现实的应用需求,结合生鲜农产品的冷链物流流程及组织管理进行抽象分析,最后得到通用参考模型。

由于生鲜农产品包括生鲜蔬菜、生鲜水果、生鲜水产品和新鲜的肉蛋奶5类农产品,不同类型的生鲜农产品的冷链物流作业流程有所区别,实际的生鲜农产品企业规模也各不相同,因此本课题以生鲜蔬菜为例,从生鲜蔬菜在流通中的一般阶段进行考量,并对衔接一般流通阶段的关键物流作业环节展开讨论。生鲜蔬菜一般流通阶段和关键物流作业环节如图2所示。

2.1 网络层

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蔬菜冷链物流模型中的数据采集主要通过采集在固定地点的关键物流作业环节的信息来反映生鲜蔬菜在采购阶段、冷藏及分拣阶段、冷运及配送阶段、销售阶段直至消费阶段的状态。同时也涉及移动采集点的数据采集,如冷运车厢温度和当面签收信息等。因此在选择数据传输网络时,本模型选用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相结合的传输方式。由于视频传输对网络传输速率和电量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优先选用有线网络传输。

由于生鲜农产品信息追溯的数据量庞大,视频数据存储量大,因此本模型采用三级分布式存储方式。生鲜蔬菜的检验和入库数据需要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并存储在指定地点;生鲜企业内部冷链数据采集存储在企业本地服务器;出库、交接和当面签收的数据采集存储在云服务器。

2.2 应用层

在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型中,生鲜企业将生鲜蔬菜直接销售给终端门店或者城市终端消费者,以减少生鲜冷链物流层级,实现集约化经营。其物流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该物流体系中的农户农场和中间商主要负责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和货源组织,由于其信息化程度很低,且较为繁杂,因此在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型中暂不涉及。生鲜企业除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社区门店自行销售生鲜农产品外,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小型终端门店合作销售生鲜农产品,从而快速实现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和经营风险。该物流体系主要成员组成及角色分工如表1所列。

该物流体系中的主体由于角色分工不同,在系统中的功能需求也有所差别,如表2所列。

2.3 感知层

在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蔬菜冷链物流模型中,关键物流作业环节的信息可以反映生鲜蔬菜在采购阶段、冷藏及分拣阶段、冷运及配送阶段、销售阶段直至消费阶段的状态。因此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关键物流作业环节的数据信息,以保证生鲜蔬菜的品质安全和全程冷链。关键物流作业环节数据的采集需求见表3所列。

将从农场直采或者从上游中间商处采购的生鲜蔬菜经检验后装入专用周转箱入库,RFID标签放置于专用周转箱中随生鲜蔬菜一起流转。 RFID标签中采集的关键物流作业各项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生鲜企业的商品信息管理系统,并接受政府检验检疫局的监管。

生鲜蔬菜入库后进行预冷冷藏,接到客户下单后,对生鲜蔬菜进行分拣包装,加入RFID标签后出库。出库环节的信息传输与检验入库环节的信息传输相比,除了要传输到生鲜企业的信息系统外,还要能够让终端客户从智能终端进行查询追踪,使生鲜蔬菜的冷链过程实现透明化和可视化。

生鲜蔬菜出库后,用冷链专用车运输配送至终端门店销售或社区门店等待消费者当面签收。在冷运及配送过程中,仍然要对生鲜蔬菜的温度进行监控,防止其腐烂变质,确保品质安全。交接和当面签收的信息传输也要能够让终端门店或终端消费者从智能终端进行确认及查询追踪。

2.4 模型总图

综上所述,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蔬菜冷链物流模型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框架设计总图如图4所示。

3 冷链物流的经济效益

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蔬菜冷链物流,利用物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既能满足企业和政府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城市消费者便捷的消费需求,是生鲜农产品物流的未来发展方向。其经济效益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3.1 直接经济效益

生鲜农产品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生鲜农产品交易成本和渠道成本的降低以及销售价格的提高。在传统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中,生鲜农产品企业主要面对的是多级分散的批发商和经销商,不仅交易成本和渠道成本占较大比重,生鲜农产品的批发价格也难以提高。而在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蔬菜冷链物流体系中,生鲜农产品企业可以直接面对终端门店或者城市消费者进行销售,不仅节省了高昂的交易成本和渠道成本,还可以根据零售市场来定价,增加销售收入。

对于城市消费者而言,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采购生鲜农产品成本的降低上。消费者不仅节省了采买生鲜农产品耗费的体力,也节省了大量时间。同时,可以与生鲜农产品企业共享产品品质信息,消除对生鲜农产品品质方面的顾虑,得到更好的消费体验,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活动中,创造更多的价值。

3.2 间接经济效益

提高生鲜农产品行业服务水平。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蔬菜冷链物流体系通过“短链交易”打通产销两级市场,使得生鲜农产品企业有品牌和声誉意识,进而主动向城市消费者公开产品信息,最终形成行业声誉机制。这在传统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中,在多级分散的经营主体现状下是难以实现的。

减少生鲜农产品损耗。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蔬菜冷链物流体系通过终端需求拉动全程冷链物流,以有效降低生鲜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减少社会经济损失。

优化运营管理水平。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蔬菜冷链物流体系推动了冷链物流和物联网技术在生鲜农产品领域的应用,有利于提高生鲜农产品企业现代化和集约化的运营管理水平。

提升政府管理效率。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蔬菜冷链物流体系可以通过与政府共享数据和信息来提高政府监管生鲜农产品质量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4 结 语

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型经试验,不仅具有降低物流成本,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优势,同时还提高了政府的监管效率和服务水平,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琳,庞燕.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比较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10):1-3.

[2]冯佳,郑文岭.生鲜电商的物流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6,39(7):63-65.

[3]汪旭晖,张其林.基于物联网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构建:框架、机理与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1):31-41.

[4]韩俊德,杜其光.物联网技术在生鲜农产品配送中的应用[J].中国流通经济,2015,29(12):54-60.

[5]薛洋.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J].江苏商论,2014 (14):43-45.

[6]杨芳,谢如鹤.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结构模型的构建[J].系统工程,2012(12):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