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

苏教版初中化学精选(九篇)

苏教版初中化学

第1篇: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

一、推进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结构改革的必要性

(一)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偏深、偏难,给学生造成了较重的学习负担

内容偏深、偏难,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存在的最大问题。实际上,语文教科书既是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资料,又是学生进行语文课程学习时重要的依据。因此,教科书内容的难易程度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能动性。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者认为,教科书的内容会由教师一一向学生讲解,所以应结合教师的实际能力进行编制,如此一来,教科书编制以教师为主体,却忽视了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这势必会给学生造成较重的学习负担,从而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二)语文教科书内容偏旧,落后于社会发展潮流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始终从文选系统、文体序列及讲读中心三大层面设置内容。与此同时,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始终依照历史背景进行编制,与社会的发展脱轨,以致其内容偏旧,难以让学生接受到新思想、新信息,不利于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语文教科书成人本位主义思想倾向较严重

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存在的另一显著问题,受这一问题的影响,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成人本位主义倾向较严重,其中教科书内的多数文章过分夸大英雄伟人形象或过度诋毁政治批判对象,以致学生不能够辨证地评判人和事,这样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又容易扭曲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结构创新

(一)弘扬“人文精神”,注重“个体”发展

1.重视学生“个体”存在的价值与创造潜能

旧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设有单元教学目标,明确了课文学习重点,做好了预习提示、读中提示及读中评点等多项工作。以《孔乙己》为例,其“预习提示”一栏指出:“这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未考上秀才的读书人沦落为可悲、可笑的废物的这一悲剧故事揭示封建制度、封建文化的残酷。”除此之外,“读中提示”“读中评点”一栏还备注了相关解释,即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便已了解文章的主题,不利于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新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则更重视学生“个体”存在的价值与创造潜能,删除了“预习提示”“读中提示”及“读后评点”,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判断,这充分体现出学生“个体”存在的价值,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新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狼》与《母狼的智慧》为例,编制者从生态学、社会学等角度要求学生对“狼”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鼓励学生以辩论、讨论等多种方式解答问题,并要求写读后感。实践表明,这种学习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其思维能力。

2.注重语言文字的“人文精神”

旧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扉页为“前言”或“说明”,而新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扉页为“致同学”:“一本透着黑墨清香的语文教科书已在你手中,你喜欢吗?愿他成为你忠实的朋友……”与前者相比,后者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自己身为语文教科书的主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且还起到了激励、支持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作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科书给予的亲切感,从而产生亲近、拥有它的冲动。

新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各篇文章的语言文字中。课程改革背景下,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制者以叶圣陶先生“教材即为例子”的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其中《长征》一文告诫学生要培养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品质;《爱国》告诫学生要培养爱国情怀,要求学生将个人利益让位于国家利益。此外,还有诸多优秀文章教导学生要继承与发扬中华“人文精神”,为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重视“单元合成”,强化“整体训练”

1.教学单元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查阅、分析相关资料发现,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教学单元在不断发展与完善。尽管如此,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所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只有不断发展与创新才能够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为此,需要设计新的语文综合实践系统。洪宗礼认为:应通过“主题合成”单元、“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及“附录”四大板块推进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教学单元创新,这样既能够转变语文教材的呈现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又能从根本上规避单一文选现象的发生,对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保证教材呈现方式的活泼生动

第2篇: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教学;分科教学综合教学;比较和分析

目前,初中理科教学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实行分科教学,但在浙江、深圳等少数省市实行理科综合教学。初中理科综合课程改革始于1991年。期间,河南省及武汉市等也曾参与该教学改革[1],但最终都因“教师不适应,校长不支持,社会不理解,家长不放心”等原因而终止[2]。对于初中生物学科,到底是综合教学还是分科教学更能适应学生发展?目前尚未见定论。为此,笔者对江、浙两省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1生物学教学模式差异

江、浙两省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师资配置等方面。

1.1课程设置及考核

浙江省初中学段实行理科综合教学,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四部分内容,课程教材选用浙教版教材,共有6册,每学年学习2册,一般每周5课时;江苏省初中学段实行理科分科教学,生物学课程在七年级、八年级开设,课程教材选用苏科版教材,共有4册,七年级每周3课时,八年级每周2课时。考核方式上,浙江省理科综合课程参加中考,闭卷考试(时间2h),试卷总分180分,其中生物学部分36分,占总分的20%。江苏省生物学课程参加八年级下的初中结业考试,开卷考试(时间1h),试卷总分100分。

1.2学科师资

浙江省的科学教师一般来自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和生物学专业。而江苏省初中生物学教师都是生物学专业师范类毕业生。以浙江省杭州市景华中学和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为例,师资配备如表1:科学综合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传统分科教学培养出来的专业学科教师之间的矛盾,是目前该综合学科推行碰到的主要难题之一[2]。物理、化学教师教生物学知识的现象很普遍。教师专业素质很难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2生物学教学优势比较

不同的教学模式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知识的维度

在知识的广度方面,由于浙教版科学综合课程中涉及生物学部分仅占20%~25%,而苏科版生物学教材有4册,相比之下,苏科版教材比浙教版教材的生物教学内容要多一些。例如,苏科版教材中的“健康的生活”、“关注我们的家园”、“留住碧水蓝天”3章内容贴近生活、实用性强、能学以致用,但在浙教版教材中未涉及。在知识的深度方面,应中考要求,浙江省从课程标准、教材到课堂教学对生物学科的要求较高。例如,对初中生物学的主干知识点之一的光合作用内容,苏科版教材是由海尔蒙特和萨克斯的实验直接呈现光合作用的概念,对于光合作用的原料中为什么有二氧化碳?叶绿体是什么结构?光能是什么?为什么产物中有氧气?为什么说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等内容都不要求理解。而浙教版教材则从海尔蒙特的实验、普利斯特莱的实验、萨克斯实验、金鱼藻实验和恩吉尔曼的实验先后得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并同时转化配平得出化学方程式,由此使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和在能量的概念基础上,理解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的概念。在知识的连贯性方面,在浙教版教材中,生物学科的入门由生物非生物开始,直接进入常见动物和植物以及生物体结构层次的学习,而并不联系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研究生物学等内容,或许这符合综合学科的特点,知识总体跨度大,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进入主体知识网络。而苏科版生物学教材,同样由生物非生物入门,而后则通过了解“生物生存的环境”,知道“环境影响生物”,同时“生物适应环境并且影响环境”等,引导学生研究“生物非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包括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环环相扣,系统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

2.2学习的动机

作为一门中考学科,浙教版科学教材容量大、课程紧、难度高,大部分生物学实验周期长,经常需教师将学生分组实验简化为演示实验甚至视频进行教学。此外,两种教材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对“生物的保护色”这一概念,苏科版教材增加了“寻找教室里的蝴蝶”和“捡豆子游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联系生活实际的角度上比较,关于运动系统,浙教版教材一笔带过,而苏科版教材则从人体骨骼、骨连结和骨骼肌三方面,全面介绍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并以长骨为例,详细介绍骨膜、骨质和骨髓,使学生懂得骨折为什么可以愈合,造血功能来自于哪里等,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主动性无疑是学生受益终身的科学素养之一。目前江、浙两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学习主动性的差异明显,这可能与教材中知识深度的不一致及其趣味性的强弱有关。江苏省的学生对生物学这门课程其趣味性大、实用性强而又没有中考压力的学科学习主动性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热情。

2.3知识的建构

对于陈述性知识,学生如果没有先前知识的铺垫,是很难掌握的。例如,对“视觉的形成原理是凸透镜成像”内容,浙教版教材中在“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后面直接安排“视觉的形成”,学生对该知识的建构可谓水到渠成;在苏科版教材中,“视觉的形成”在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而“凸透镜成像”属于物理课程,其教学进度在生物学课程后,学生没有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的概念,不能理解眼球的成像原理。同样,在浙教版教材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安排在“氧化”知识点的后面,学生能够很透彻地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以及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的关系;在苏科版教材中,七年级上册最后一章就出现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能量的“呼吸作用”知识点,而“氧化”这一概念需要到初三化学才会涉及。由此表明,在使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完成知识的迁移方面,综合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

3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初中生物学综合教学与分科教学各有利弊。如何扬长避短、优化课程设置是目前急需考虑的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4]。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显然是课改的趋势所在,但其在推行过程中出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源于该课程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此提出以下建议:(1)降低中考难度,改编科学教材,扩大学科知识广度,加大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力度。避免科学综合课程成为分科课程的大拼盘,增强生物学知识的连贯性。拓展教学资源来源,使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2)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增加在职教师生物知识培训和实践机会;扩大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招生;在同一备课组内增加集体备课和交叉听评课的力度,争取实行先学后听、先听后议、先议后教、先教后评的教学模式,加速教师生物学专业素养成长。(3)从学校开始,从教师开始,改变原有教学观念,提升科学综合课程的社会影响。通过学生素养的提升,让更多社会人士接受并加入开发科学课程资源的行列中,共同为未来科学综合课程的发展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常安驹.2003.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中华读书报,3

[2]戴劲松,卢娟.2005.新仁•初中科学课“开”“停”之争.中国改革报,3

[3]张建龙.2001.综合理科与生物学教师适应性问题.生物学教学,26(6):19~20

第3篇: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苏教版教材;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课改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人们对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收获更多的知识,成了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任。近几年,大刀阔斧的新课程改革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在此,笔者就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就“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课题提出自身的一些看法。

一、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特点在教学中的体现

1.注重启发学生的智慧

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更加注重对学生智慧的启发,主张结合丰富的生活素材探寻数学学习的本质,教材撷取了生活中鲜活、生动、有趣的原型,对其进行提炼、升华、构建出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图形的变化——数学实验室》这节内容中设置了这样一道问题:请你设计出一些图案,使每个图案中都含有2个三角形、2个圆和2条线段,之后再给图案配上一段恰当的解说词。这道题构思新颖,别出心裁,答案可以说是千变万化的,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开放性

苏教版教材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意识,留给学生很大的自主空间,让其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此,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开放性数学题,以此作为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并试图将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僵化的定式思维中解放出来,为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3.为学生提供了探究问题的空间

作为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其中,探究能力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探究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灵魂。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心智、操作、情感、实践、合作等各方面的技能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正是在反复的探究过程中所形成的。苏教版教材体现出了很强的探究性,为学生提供了进行问题探究的空间。

4.趣味性

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在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数学学科自身的审美需求,选取了很多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素材,借此拉近了数学和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 在七年级上册教材第101页中穿插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被后世称为代数学鼻祖的丢番图(Diophantus,约公元246~330年)的墓志铭。这个例子一下子就令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从而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学起来自然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二、如何恰当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利用教材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数学因其自身存在的一些特点,往往会令学生感到晦涩难懂、枯燥无趣,因此,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教版数学教材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数学的趣味性,数学教师应发挥教材的这个特点,采用生动灵活的课堂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层层深入、渐入佳境的喜悦。

2.精心设置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应只是给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数学活动中除了要努力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还应精心设置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灵活多样的途径获得丰富的数学学习经验。例如,在讲授有关梯形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有效参与学习,教师可设置一些有趣的动手探究活动,让学生利用手边的材料自己设计一个等腰梯形,然后通过观察、度量、折叠等方法,动手、动脑、动口来研究等腰梯形的性质,然后将自己的探究结果说给老师和同学听,在与其他同学及教师的交流过程中加深理解和认知。通过诸如此类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有效践行教材的理念,给学生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尝试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创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渐将能力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3.创设生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在讲授有关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时笔者就曾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小王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45元钱, 小王把钱包交给班主任后,老师让他写一份“失物招领启示”。同学们,下面就请你们动脑筋帮助小王写一下这份“失物招领启示”吧!这样一来,将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例引入课堂,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寓教于乐,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课堂只有45分钟,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关键是教师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让这45分钟发挥出远超过45分钟的价值,也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在一定程度上秉承了新课改的理念,更加符合学生成长学习的规律,为数学教师提高课堂有效性提供了载体和契机。相信广大数学教师若能有效地运用苏教版教材,同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定会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徐慧.例说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数学大世界,2011(12)

第4篇: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实用思考

引言

新版的苏教版数学教材在江苏省教育部门进行教育改革后施行已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对于新版苏教数学教材的评价也各有不同,新版教材较旧版究竟有了怎样的改变,其在知识结构的设计上和现实的应用上做了什么改变,新教材在理念上的创新又有哪些是本文将要介绍的内容,在深入分析苏教版数学教材后也对于其实用性进行了相关的说明对比。

一、苏教版数学教材改革的重点领域

(一)新教材内容

新教材对于主体内容都做了保留,但也有许多编排不合理的地方,新教材设置了五个必修模块和四个选修模块,必修模块是以往知识的重新编排,选修模块则多了许多新的未出现内容。新教材依据江苏省教育部门的教育规定,能够保证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教学质量不会受到太多的影响。课时的减少就需要教材内容的精简,所以苏教数学教材对于孤立的知识点,重叠的内容,简单介绍的内容都做了调整,减少许多孤立知识点,并不会影响数学教程的整体逻辑发展,重叠的三角函数内容的取消使得知识更加精炼,去掉简单介绍的内容如简单的程序设计将之加入到一些选修的内容中也大大节约了时间。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新的高校教育形式,去添加一些高校知识的延伸以帮助以后升入高校后其知识体系的完整。

(二)新教材知识框架

1.新教材的顺序

新教材相较于旧教材,人为的改变了许多原有的知识逻辑顺序,并且教材F有的逻辑顺序转变为螺旋上升的顺序,许多完整的知识内容被人为的分配到多个模块中,很多知识也分成了选修和必修两个方面。另一方面,新教材将许多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捆绑在一起添加到一个模块中。文科生的知识体系在教材改革后造成了明显的断裂。

2.新教材对衔接的处理

高中教材的内容安排应适应初中和大学这两个方面,不能过快的让学生接触较深难度的知识,也不能在最后没有培养出学生的有一定深度的数学思维结构。在具体上要照顾到初高中的知识体系的衔接,和初高中教学方式的衔接。初中的课程内容知识少,教学方式比较轻松愉快,而高中的知识复杂难掌握,所以在新课本的学习顺序上,不同的学校也做了不同的调整安排。新教材在衔接上还考虑到了高中数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过度,如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等等,旧教材中往往没有对数学与其他学科联系的方法,使得以往教材在多学科知识的衔接上表现的不好,其他学科也不好利用数学思想去解决相关问题。新教材增加了科目之间互相衔接的内容。

二、苏教数学教材的使用体会

新教材针对当前高中的现实教育状况在和多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例如:

1.加强了高中生运算方面的能力,新的教材中刚加强调了对于学生运算能力的要求,增加了许多公式如立方差公式等,为了衔接大学的数学学习要求,增加了很多类似于积分,根式的运算。

2.增强了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义务教育中普遍发现学生的逻辑演绎推理能力不够好,思维不够灵活,在新教材中增加了相关知识的引导,尤其是在几何学的学习中,以往的几何学注重解答题轻视证明题,新教材则增加了对于证明题的要求,使得学生在处理问题时道理明确。

3.更加符合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时间,在进行深入的教育改革后,其对教学时间有了更严格的限制,传统的教材与新的课程安排产生了巨大的矛盾,新教材将更多的知识细分使得新的课时安排能够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整。

三、新教材的实用性思考

新教材的编排除了在内容上进行许多的创新,在很多细节上也做了很多的改进。其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其实用性:

1. 将教材细分为多册,方便了不同高中对于知识体系讲解的不同顺序。五册必修四册选修的设计不仅将知识更加模块化,也大大的方便了知识之间的灵活组合。

2. 重新划分了知识的结构比例,更加契合新版苏教改革方案。通过旧教材的从新分析,对于一些非重点或者重复内容的删减,以及衔接课程的从新设置,使得新版的教材节约了很多课时时间,也大大增强了知识学习的自由度。

结语

苏教版教材是适应教育改革所产生的一项成果,其深深的契合着江苏的教育改革策略,苏教版数学教材在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如知识的条理化,细分化,和过度的自然化,知识结构的精简化。在应用中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通过观察其在实践中的表现,发现在实用性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也契合着新版苏教改革的一些要求,但是在某些方面,新教材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在本文中并没有进行相关的涉及,希望苏教版数学教材在今后的调整中能够有更好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刘超, 王志军. 新课程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以人教A版、北师大版、苏教版为例[J]. 基础教育, 2011, (01): 68-72

[2] 李保军, 叶雪梅 . 高中数学教材数学史内容及其分布研究――以人教A版和苏教版必修教材为例[J]. 课程教学研究, 2014, (03): 88-91

第5篇: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

关键词:规整;中小学;教科书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3-0045-05

任何一个国家欲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不仅要依靠国家机器镇压各种反抗和扫除各种障碍,更重要的是要依赖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和学校教育在思想上向全体国民灌输新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认同感。而教科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载体,又承载着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它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历史的、社会的和现实的内容。因此,教科书被视为培养社会认同感的主要工具。正如陆费逵先生所说:“立国的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正因为如此,所以任何政府,尤其是新生政权都会采取种种措施来规范和统整教科书,以赢得公众的认同,并最终谋求其政权的合法化,巩固其统治。

新中国一成立,就要求编写一套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反映中国共产党意旨的新教科书,以便更好地向下一代及整个国民灌输国家意志。可以说新中国对中小学教科书的规整已是一种必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规整并非一帆风顺,在如何规整上,从借鉴、模仿到自主探索,规整之路充满了艰辛。

一、借助统一的名义规整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接收教会学校,接管私立学校,处理民间教育社团组织等,对旧中国遗留的教育,进行接管、整顿、改造,逐步形成了大一统的、高度集权的国家教育体制。另外,我国出版图书的新华书店也从分散经营走向统一、集中。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发展。

1.制定了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各科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

上述文件全面规范了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确定我国中小学校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以政治课程为例:取消了民国时期的“党义”、“公民”、“军训”等课程;开设了“革命常识”、“共同纲领”、“时事政策”等政治课,强调在各门学科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旧课程的反动性,彻底改变了中小学课程的性质。

2.公布中小学教科用书表,逐步统一中小学教学用书

1950年7月5日,教育部和出版总署联合颁发《关于1950年秋季中小学教科用书的决定》,同时公布了《1950年秋季中小学教科用书表》,并从1950年下半年开始,每年分春季、秋季两次联合“关于××年春季(秋季)中小学教科用书的决定”,并公布该年度秋季或春季中小学教科用书表。这一措施一直延续到1958年,直到各地自编教材后,才停止颁发教科用书表。

对于表内各用书,最初是供各大行政区参考采用。但后来越来越严格,要求一律用表列课本,教科用书表的公布,逐步改变了建国初期全国各地中小学教科用书供应紊乱、版本不一的情形。

3.成立教科书统一编审出版机构——人民教育出版社

早在1949年3月,中央指示“出版工作需要统一集中,但是要在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在有利和可能的条件下,有计划的、有步骤的走向统一集中”。

1950年12月8日,国家统一编辑出版中小学教材的专门机构——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同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承担华北、华东地区1951年春季中小学教材的生产造货供应工作,并统一向其他地区新华书店供应纸型,分区造货供应。1951年春季全国中小学教科书用书表所列中小学用书共35种93册,其中30种85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4.统一全国教科书的售价及供应(发行)

1950年7月5日,教育部和出版总署共同了《关于1950年秋季教科书减低并划一售价及供应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教科书售价全国划一,教科书一律用人民币定价(东北用东北币定价)。各地售与学生及学校的课本,一律按照书面标明的货币价格计算,不得根据任何理由,加成或加价出售。

教育部和出版总署于1951年4月18日共同了《对教科书供应情况报告的指示》,同年10月29日共同了《关于改进1952年春季教科书供应工作的决定》。这些通知,规范了全国教科书的供应或发行。

总之,通过一系列措施,教科书由各自为政逐步走向统一,这有力地保障了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适应国家对国民教育的要求。当然在规整过程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二、仿效苏联的模式规整

以俄为师,是我国建国初期的基本方针。“一五”期间,在“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这一激动人心口号的鼓舞下,全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它是在国家层面上,从意识形态到制度、组织、理论、教材、方法等系统地全盘移植。教科书的规整也表现出对“苏联模式”的强烈依赖。

1.建立中央集权、高度统一的教科书管理制度

苏联推行的是高度集权而统一的教学计划、各科教学大纲和标准教科书、固定课程表,也就是教科书建设的标准化和统一化。仿效苏联的做法,我国先后由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1953年11月26日)、“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1954年4月8日)等通知,也由政府统一全国中小学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以及固定的课程表和教学进度。

具体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共颁布了4个小学教学计划,5个中学教学计划。另外,教育部先后制定并颁发了建国后第一套齐全的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其中小学10种,中学25种。而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不少是在以苏联大纲为蓝本编订而成的。这样,规范了中小学的教学活动,使得中小学教科书的编写有了科学的依据。

2.参照苏联的做法改革中小学课程的设置

依照苏联的做法,小学从1952年开始,将“美HI"课改为“图画”课(此后“图画”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1978年才改称“美术”)。1955年将“音乐”改为“唱歌”课(这一名称也一直到1963年才重新以“音乐”相称)。另外,由于苏联没有政治课,所以小学取消了政治课。

中学在1953年将生物中的“生理卫生”改为“人体解剖生理学”,“达尔文理论基础”改为“达尔文主义基础”,将“美术”改为“图画”。1956-1958年也曾仿效苏联的做法将语文科改为汉语、文学两门学科进行教学。此外,中学外语,这段时间也以授俄语为主,英语为辅。

3.以苏联的教科书为蓝本,编写教科书

195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当时的形势,重新明确了关于中小学教科书的编辑方针:“数学和自然科学教科书应吸收苏联成果,以苏联最新出版的教科书为蓝本。对苏联教材的整个思想体系与基本学科内不作大的变动,只对其中不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具体材料加以适当的更改或补充。语文、历史、地理等教科书必须自编,苏联在这方面的编辑原则、方法和经验,应尽量吸收。世界自然地理、世界经济地理及世界史等也可以苏联课本为蓝本,加以适当改编。”

以数学教科书为例:建国初期,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基本上与解放前相同。1953年参照苏联课本编写教材,初中代数只学一次方程,平面几何只学到相似形。高中代数删去了行列式、概率论、级数和速分式等内容。1953-1958年问,初高中的数学程度比建国初降低了将近一年的水平。

此外,中学物理、化学、生物教科书也完全是以苏联十年制学校教学大纲和课本为蓝本,适当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改编的,有的几乎是原封不动的移植。据统计,“一五”期间,从俄文译为中文的教科书约有1 400种,其中包括一些小学和中学用的教科书。

中小学教科书的“全盘苏化”,增强了教科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中小学教科书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但内容偏深,有的教学内容脱离中国实际。

三、借鉴延安的经验规整

1956年后,由于中苏两党两国政府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更由于学习苏联时的机械照搬,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所以促使中国开始纠正学习苏联的偏差,走自己独立自主之路。

1958年3月,在同七省市教育厅长的谈话中明确地表示了对照搬苏联教育制度的不满和对解放区教育的怀念,他说:教育部是苏联的教育部还是中国教育部?教材为什么不用老解放区的东西为蓝图。在这种情况下,教科书的规整借鉴延安经验也就顺理成章了。

1.改革教科书管理制度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下放问题的规定》中指出,今后教育部的任务之一是“组织编写通用的基本教材、教科书”,“各地方根据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可以对教育部和中央主管部门颁发的各级各类学校指导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通用的教材、教科书,领导学校进行修订和补充,也可以自编教材和教科书”。9月,教育部通知:今后各地可以自编教材,教育部不再颁发教学用书表。

1958年10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来改革教材》,宣传和推荐河南省农业林业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材的经验,并指出:教育是人民的事业,办教育要走群众路线,编教材也要走群众路线。编教材也要两条腿走路,中央编、地方编,专家编、教师和群众也可以编。

在这种形势下,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结合各自的情况,采用增、删、补、改等方式,对原来通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教科书进行修订和改编,掀起了自编教科书的热潮。其中有18个省市和师范院校编写了整套或部分九年制、十年制中小学新教材。

2.强化政治教育,逐步规范中学的政治课及教科书

1957年3月,就中学政治课问题写信给、陆定一等同志,提出:“要恢复中学方面的政治课,取消宪法课,要编新的思想政治课本。”

1957-1959年,教育部就中学政治课程的设置及名称进行了多次调整,直到《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的颁发(1959年7月16日),我国中学政治课盼没置才基本定型。初中设政治常识课,包括共产主义道德、社会发展简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常识;中等专业学校、师范学校、高中设政治课常识、经济课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课,四年制中专可增设中共党史课。此外,中专、师范、高中和初三另设时事政策课,初中一、二年级定时进行时事教育。

随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了供初中一二年级、初中三年级、高中用的三种《政治常识》代用教材,于1959年8月出版。同时,北京、河北、吉林、甘肃、湖北、江苏等省市也自行编写了部分中学政治教材。到1960年9月,各地共编出《共产主义道德》《社会发展史》《政治常识》《政治经济学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中共党史》等32种政治课本。

3.加强劳动教育,注重农业知识教材的编写

1957年,同志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为此教育部在1957-1958年度的中小学教学计划里做了一些调整。在中小学高年级增加了一些农业常识课或手工劳动课。

由于各地区农业生产情况不同,要编写全国适用的教材是很困难的。但是为了规范小学的农业常识教材,教育部于1957年颁布的“小学农业常识教学要点”,供全国各地编写这一教材时参考。至于中学的农业基础知识科教材则由各地参照初级中学实验园地实习教学大纲的精神,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写。

4.强调乡土教材、补充教材的编写

1958年1月,教育部发出《关于编写中小学、师范学校乡土教材的通知》,要求各地编写乡土教材。乡土教材顾名思义,是由与本乡本土关系密切的素材形成,内容往往涵盖当地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民族风情习俗、、语言文化等等。

因此,当时全国各地都广泛编写了乡土教材。有由省级教育部门编辑、省级出版社出版的,如湖南省教育厅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南近代现代革命史简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江苏省乡土地理教材》;也有由县级教育部门主编的,如1959年宝应县文教局教研室编的《宝应县乡土地理教材》。

乡土教材、补充教材的编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建设家乡的信念;为中小学教育更好地适应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情况复杂的国情,弥补全国材的不足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政治常识(代用教材)、农业知识、农业基础知识等教材的出现,体现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同时,也丰富了我国教科书的体系。

当然,编教材权利下放,搞群众运动;教科书突出政治,强调为生产劳动服务等,这一切正是延安经验的体现。积极之处:一是尝试教材多样化,弥补了高度中央集权制的不足,二是权利下放,广大群众参与编写,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弊端在于各地大干快上,自编的教科书大多难以保证质量。

四、以质量的名义规整

新中国17年,教育部在如何规整中小学教科书上也是颇费心思。在苏联的模式遭批判,延安的经验受挫折之后,教育部不得不参照民国的视角来规整。民国的教育体系实际上是师承西方正规的、现代化的学校教育体系,追求的是高质量的教育。但碍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加之左倾思潮的泛滥,所以,参照民国的视角是非常隐晦的,它是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名义出现的。

1.颁布中小学工作条例,规范中小学教学工作

从1960年下半年起,党中央逐步认识到“”带来的一些问题,党中央和反复强调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陆续规范各行各业的工作。1963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系统地总结了建国13年来我国教育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对中小学教育的任务、培养目标、教学工作、日常管理等基本问题做了具体的规定。教育部根据这两个条例制定了《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各学科根据新的教学计划制定了教学大纲,编写新的教材。

2.重新修订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

随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和中小学工作条例的颁布,教育部开始着手制订新的教学大纲,并于1963年5月颁发,主要包括语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体育等科的教学大纲。至此,结束了“教育大革命”以来各地自编教材的混乱局面。

与1956年的教学大纲相比,新大纲的特点:第一,重新确立了各学科的性质和任务;第二,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要求;第三,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强调多读、多练。该大纲贯彻了注重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人才、专家为目标的精英教育理念,注重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逐渐形成我国基础教育强调“双基”教学的特色。

3.逐步完善了教科书的编审制度

(1)教育部成立普通教育教材编审小组,加强对中小学教科书编审的领导1960年10月,教育部党组决定成立中小学教材编审领导小组,成员有戴伯韬、辛安亭、肖敬若、彭文、刘松涛等,由戴伯韬任组长。这个小组在副部长张磐石和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指导下进行工作。这样高规格的编审小组,足见国家对中小学教材编审工作的高度重视。

(2)聘请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任中小学教科书审查顾问,以保证教科书的质量1960年,在新编十年制中小学教材时,根据编审工作的需要,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确立了编审制度。为确保教材质量,教育部聘请了一批专家作为审查中小学各科教材的顾问。如吕叔湘、许国璋、华罗庚、严济慈、竺可桢等。

1962年,在十二年制教材编写过程中,人民教育出版社又聘请了一批专家对各科新编教材进行审阅,有:王力、赵绍熊、曹靖华、胡先骕、任美锷等。

(3)公布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供全国各地采用1962年4月7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1962-1963学年度中小学教学用书的通知》。随通知附发了《1962-1963学年度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这些教学用书都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供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局采用。同时还附发了《中小学数学课本的使用意见》、《中学生物课本的使用意见》、《中学俄语和英语课本的使用意见》。

其中规定:数学、生物、外语课本的使用问题,各地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参考本通知附发的使用意见,自行研究决定。高中生物、历史课本如何使用,暂由各地自行决定。

1963年,同样由教育部颁发了1963-1964学年度中小学教学用书的通知及《1963-1964学年度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教育部这样做,使得各地在选择使用中小学教科书时有据可循,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规范、统一了中小学教学用书。但相比于1958年以前的教科用书表,教学用书目录的强制性不如从前,各地选择教科书的自由度、灵活度比较大。

总之,通过上述措施,一是提高了教科书的质量,二是几种教科书并存,为教科书的多样化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新中国17年中小学教科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由于影响教科书发展的因素很复杂,政府在如何规整中小学教科书上也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教科书规整的方向和侧重点也有差异。由于经验不足,新中国对教科书的规整是从借鉴、模仿开始的。主要依赖3个方面的经验:延安经验、苏联经验、民国经验。3种经验各有千秋。延安经验来自老解放区,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留下的宝贵经验,但它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政治痕迹,与现代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苏联经验是当时比较成熟的、或者说是比较成功的社会主义教育的代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它植根的土壤、成长的文化氛围、国情背景与我们有较大的差距。民国经验源自西方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注重质量,反映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但由于政治的原因,它是我们刻意回避的乃至斗争的对象,当然,实际上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理想的状态是吸收三者之长,为我所用。事实上,新中国17年中,政府也在想办法寻求三者之间的均衡,可惜做得不好。

总之,教科书的规整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教科书的规整之路曲折而艰难。

参考文献:

[1]宋原放.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黄洛峰.出版委员会工作报告[A].宋原放.中国出版史料:第三卷·现代部分(上册)[M].脐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石鸥,吴小鸥.百年教科书图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49-1952年)[Z].1958.

[5]瞿葆奎.教育学文集·中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57年)[Z].1958.

[7]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8]卓晴君,李仲汉.中小学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9]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0]金一鸣.中国社会主义教育轨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实行草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13]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第6篇: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

全国各地初中,现行各科目教材版本如下:

语文教材: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鄂教版、鲁教版、北师大版、沪教版、冀教版、浙教版、河大版;数学教材:北师大版、人教版、苏科版、京教版、鲁教版、华师大版、浙教版、湘教版、冀教版;英语教材:新人教、外研版、冀河版、鲁教版、牛津版、湘教版、北师大版;物理教材:新人教、教科版、粤沪版、苏科版、北师大版、沪科版;化学教材:人教版、上海教育版、湘教版、粤教版、鲁教版、北京义教版;政治教材:人教版、湘教版、苏教版、科教版、北师大版、鄂教版、鲁教版、陕教版、人民版;历史教材:人教版、北师大版、川教版;生物教材:新人教、济南版、苏教版、苏科版、北师大版、北京版;地理教材:新人教、湘教版、中图版。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

1 回顾100年来我国中学生物学教学沿革

我国最早的中学“生物学”教育可以追溯到1842年的外国传教士的“马礼逊学堂”中开设的“生理学”课 程,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生物学”课程体系。而真正的有系统的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开始于本世纪初的19 02年。在世纪之末回顾和总结近100 年中学“生物学”教育史和“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得与失,必将有助于面 向21世纪。

1902年清朝政府“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又补充“钦定中学堂章程”,不但明确而清楚的规定 了中学的5年学制, 而且还规定包括“博物”课程在内的12门课程。对“博物”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作了规定: “博物:其植物当讲形体构造、生理分类功用;其动物当讲形体构造、生理习性特征、分类功用;其人身当讲 身体内外之部位、知觉运动之机关及卫生之重要事宜;其矿物……”。“凡教博物者,在据实物标本得真确之 知识,使适于日用生计及各项实业之用,尤当细审植物动物相互关系,及植物动物与人生之关系。”当时的“ 博物”就是“生物学”和“地学”等自然科学的综合课程。

1912年,国民党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学校令实施规则”,中学学制改为4年,“博物”开设3年。1922年 的新学制又将中学学制改为6 年,初中、高中各3年。初中开设“自然”和“生理卫生”, 其中包括植物学和 动物学,高中开设“生物学”。1932年,初中开始分别开设“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3门生物学 课程, 高中仍开设“生物学”课程。这样的中学生物学课程体系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经过几次变革,但总 体框架没有太大变化。初中开设分科的“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三门课程,高中开设综合的“ 生物学”课程的课程模式和基本教学内容一直沿用了近60年,到本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有所变化。

1988年国家教委组织编订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并提出可以一纲多本的编 写各具特色的教材。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首先编出初中《生物》新教材。该教材虽然将过去的“植物学”、 “动物学”、“生理卫生”三部分内容合在一本《生物》教材内,但教学内容仍然分为“植物学”、“动物学 ”、“生理卫生”三个主要部分及“细菌、真菌、病毒”和“遗传、进化和生态”内容。接着,广东等省市编 写出综合的初中《生物》教材。在江苏省教委提出“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建议义务教育教材的总 体构想下,江苏省教委教研室从1994年开始组织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大学生物系等部分 高校专家学者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部分中学高级教师共同编写综合的初中《生物》(苏科版)教材。从 1995年秋季开始,新教材在江苏省镇江市、连云港市、苏州市、盐城市、连云港市等地试用,经过几年的试教 和不断修改完善,1998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国内多本初中《生物》教材 的成功编写,代表了我国初中“生物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综合化的趋势,进行了我国初中“生物学”创新 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探索。

2 面向21 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综合化趋势

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材的改革特色除了表现在基础性、实用性和新颖性等几个方面外,正日趋综 合化。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至少由生物科学本身的综合化和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的时代化两个重要因 素所决定。

本世纪初至20年代,美国、英国等国“生物学”课程也是分为“植物学”和“动物学”分别开设的,课程 的内容也很突出动、植物的分类、结构等知识;30年代以后,国外一些国家开始把动、植物学合并为一门“生 物学”讲授;50年代后,随着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和教育学、心理学科的进展,国外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总 趋势是在初中开设综合“理科”,高中开设综合的“生物学”。例如,日本不仅在初中开设综合理科,在高一 仍然开设综合“理科”,只在高中二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开设综合的“生物学”课程。美国在初中阶段有些学校 开设综合“理科”,有些学校开设综合“生物学”,在高中阶段开设综合“生物学”。英国初中阶段的“生物 学”课程也是综合的“生物学”。初中阶段综合的“生物学”课程反映了生物科学内部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 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生物科学各分支学科如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自身日趋综合的趋势。

国际上强化理科包括生物学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社会对人 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求了解社会,也要求了解自然,认为这对人的思维发展和智能培养都有重大意义。“科学” 教育界认为,“科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某些科学知识,还应该理解自然现象,了解自然概貌,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调查研究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认识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形成自然界是 统一体的观念。这是初中生物教学目标时代化的要求之一。

长期以来,尽管生物科学进展迅猛,但是,我国的初中生物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变化一直不大,其主要 原因是“初中生物学的教学重点是讲授生命现象”的教学目标没有变化。“高中生物学的教学重点是讲授生命 本质”的教学目标决定了高中生物学的综合性,“初中生物学的教学重点是讲授生命现象”的教学目标则决定 了初中生物学的分科性。“讲授生命现象”就意味着侧重教授“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等知识,当然分成 植物、动物和人去讲更好。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当代生物科学和教育科学的时展, 教学目标不应该仅仅是了解“生命现象”,也应该包括理解“生命本质”。例如,初中阶段讲授“植物的呼吸 ”知识,讲授“动物的呼吸”知识和“人的呼吸”知识,目的不应该仅仅是让学生分别了解植物是如何呼吸的 、动物是如何呼吸的、人是如何呼吸的有关知识,学生应该了解的是生物呼吸的共性和特性知识。再例如,初 中阶段讲授“动物的呼吸”知识时,有没有必要分门别类的教授“草履虫的呼吸”、“水螅的呼吸”、“蛔虫 的呼吸”、“蚯蚓的呼吸”……直到“哺乳动物的呼吸”的详细的知识?很多学生此后可能再也不会看到“草 履虫”、“水螅”等动物了,再也不会用到相关的知识,初中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无非是了解动物分为低 等动物和高等动物,在动物进化的过程中,呼吸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它们都和生活环境相适应。如果初中生物 学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和理解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生物学教学内容就只有综合起来,而且综合起来的知识 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这也是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时代化的要求。

总之,初中生物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符合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可以避免分科教学 内容的重叠,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可以强化学科之间的本质联系,既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又使学生更好的 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3 面向21 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强化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趋势

在面对跨越千年史册的、知识经济已露端倪的巨大变革时期,面向21世纪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应该摒 弃重视知识传授、漠视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观念,力图做到既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和素质教育。

国外理科教育的激烈改革起于1957年,当时前苏联的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特别引起了西方国家对基础教 育中理科教育的反省。此后西方国家的理科课程和教学改革进入大变革时期,逐步取得统一认识的趋势主要是 要强化创新教育和提高科学素质。英国教育界认为,理科教学的重点不在于仅仅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和模仿、 重复他人的经验,而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的一 些教育家在检讨理科教育弊端后主张,在强化基本科学素质的基础上,理科教育要通过讲授创造发明的科学史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动手实验,创造出新的东西。

从世界范畴来看,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知识和智力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 重要资源;信息正在成为重要的商品;知识创新的速率愈来愈快;无形化知识资产愈来愈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竞争愈来愈激烈等。有关的研究表明,人类知识创新的速率变化惊人。以从科学到技 术的周期变化为例,19世纪为50多年,20世纪上半叶大约为10年,20世纪下半叶已经缩短到5年左右,而本世纪 末,多媒体电脑从设想到产品仅用了4年。长期以来,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仅仅依靠人的遗传本能,更重 要的是后天的学习,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成果,才能加速人类和社会的更快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越 来越重要。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首席专家路易斯·罗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你的职业生涯而言,知识就像 鲜奶,纸盒右边贴着有效日期,工程技术的有效期大约是3年,如果时间到了,你还不更新所有的知识,你的职 业生涯很快就会酸臭掉。”造就一代会学习的人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全面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和重视 培养创新能力是世纪之交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也是我国初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4 《生物》(苏科版)教材面向21 世纪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在改变观念的基础上,江苏省教委教研室组织江苏省部分高等院校和中学高级教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 实践、探索,《生物》(苏科版)教材终于面世并且于1998年11月获得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 查通过。审定委员会认为,“《生物》(苏科版)教材能按‘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编 写,能体现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材具有一定的时代精神”;“教材采用小综合体系,按照大纲对知识内容 的要求,确立了以生命基本特征为编写教材的主线,突出重点,有利于加强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 的培养”;“教材具有地方特色,结合江苏省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选择增加了有关教学内容。教材从培养学 生科学素质的要求出发,增加了一些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新成就的内容,同时增加了不少学生实验和观察内容” ;“教材中安排了不少栏目,如‘观察’、‘实验’、‘讨论’、‘思考’、‘阅读’等等,这对学生学习十 分有利。教材中不仅增加了插图数量,而且某些插图具有新意”。

《生物》(苏科版)教材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要瞄准国际上发达 国家初中生物学教材改革的大趋势:课程和教学内容综合化的趋势;强化创新教育和提高科学素质的趋势。

《生物》(苏科版)教材紧扣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强化生物科学基础知识,从初中学生 今后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深造的需要出发,选取必须的、学生能够接受的、反映生 物科学全貌及最新进展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生物》(苏科版)教材采用国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 综合体系,淡化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各自特殊性,将植物学、动物学和人体生理学的知识按生命的主要特征重 新组合,教学内容不仅包括经典的动、植物形态、结构和分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动、植物生理学知识和人体 形态、结构和生理学的知识,也包括动、植物学的现代进展,包括遗传学、进化论、生态学、现代生物技术、 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并重视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想。由于强化了生命的本质特征,强 化了知识的综合性,也使基础知识的实用性大大加强,最终保证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例如,“ 生物的营养”部分,教材在肯定“植物、动物和人都必须依靠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 所有的动物和人都必须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作为食物,是异养生物”之后,先讲述“植物的营养”,再讲述“人 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最后讲述“动物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由于先讲授了“人的消化和吸收”知识, 对于“动物的消化和吸收”知识仅仅讲授“家兔对食物消化的特点”、“家鸽对食物消化的特点”及“蝗虫对 食物消化的特点”三部分。这样不仅减少了过去教材中详细讲述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线性动物、环节动物… 哺乳动物的“消化系统的结构”、“消化和吸收”等重复的知识,还使初中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 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生物的“营养”及“动物和人的消化和吸收”的共性和特性知识。

《生物》(苏科版)教材注重体现时代精神,摒弃了旧教材重视知识、漠视创新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科 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潜移默化,强化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教材重视要求学生进行严 密的观察实验、严格的逻辑推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的得出结论;教材重视要求学生实事求是, 独立思考,求真务实;教材重视现代教育观念的融入,改变过去“讲清楚,说透彻”的教材编写惯例,故意“ 留问题,拓思维”。例如,教材在安排“探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实验时,先和以往教材一样,安排学生通过 实验达到了解食物(小麦)中主要营养物质的目的。在实验中增加了比较小麦和花生种子中脂肪数量的多少的 内容。实验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取一块马铃薯和一些黄豆种子,怎样用实验来鉴定它们含有各种营养物质? 根据实验中小麦种子和花生种子里含有脂肪数量的不同,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偏食和挑食对人体的危害?前一个 问题是换一个角度,让学生举一反三的说明实验的基本过程;后一个问题则是跳开实验内容,让学生从总结出 小麦种子和花生种子含有不同的脂肪数量,发散开来考虑其他营养成分的含量不同,进而明确偏食和挑食会造 成某些营养不良而影响生长发育。再例如,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节中,教材在讲述了环境中植物影响植 物生活、动物影响动物生活的内容后,没有和过去的教材一样再清楚、透彻的讲述植物和动物相互影响的内容 ,而是让学生讨论“在同一环境,动物和植物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的”问题。《生物》(苏科版)教材这样编 写的目的就是“留问题,拓思维”,重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第8篇: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

【摘 要】助读系统作为语文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界定了助读系统的概念及其作用,继而在认识到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优点的基础上就苏教版教材的单元导语、注释、作者介绍、练习系统、旁批评点等谈了自己的一些浅陋之见。

关键词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因此,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应该成为新时代编写语文教科书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助读系统作为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作用也应在课程改革中愈来愈受到重视。

一、概念界定

1.何谓助读系统

助读系统在一些著作或论文中又称作“导学系统”、“助学系统”、“提示系统”等。朱绍禹先生、顾黄初先生对此都有具体的阐释。但从对助读系统认识的准确性及表述的完整性来看,笔者以倪文锦先生的界定为准。

倪文锦先生认为所谓助读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提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释,题解、作者介绍,等等。”

2.助读系统的作用

顾黄初先生曾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能力,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语文教科书中适当增加助读和导学的材料,并使之形成一个系统,就是势所必然的了。”

笔者也认为助读内容在教科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功能。它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提示教法,指点学法;历练语文能力,发展智慧结构;拓展语文知识,沟通课堂内外;彰明编辑意图,凸显教科书的整体性等。

二、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思考

甘其勋先生在他的《巨大的进步不小的缺憾———语文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用书简评》中对三套语文教材(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进行具体分析并指出各自的优点,其中苏教版优点是:主题单元,突显人文;综合学习,强调实践;开发课文,建设先进文化;“名著推荐与阅读”篇幅较长,指导具体。

然而,要编写一部完美的语文教科书绝非易事,些许瑕疵在所难免。下文笔者拟就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中的单元导语、注释、作者介绍、练习系统、旁批评点文字、插图作一些思考,以期求教于大方之家。

1.关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

单元导语是编者直接向读者说明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白自己在本单元中将要学些什么,以及如何学习,这样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苏教版的单元主题词则显现出泛人文性的倾向,“品位”“体验”“感悟”“领悟”“体悟”等词随处可见,把学好语文的希望完全寄托在长期的熏陶、浸染上,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良好的心境、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高度的自主、专一的学习态度。

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道德修养”:

无私,敬业,诚信,谦和,宽容……是中国人民提倡和追求的道德境界。《纪念白求恩》赞扬了白求恩崇高的精神境界,《敬业与乐业》引领人们走进“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乐于做好自己的一份哪怕十分平常的工作,《多一些宽容》提倡“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让人们心灵“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读读这些文章,你的心灵如同沐浴着德化的雨露,会自觉地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再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事理说明”:

……读读本单元一些事理说明的文章,你就会油然而生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享受发现的成功。

笔者不禁要问,这两个单元基本集合了议论文、说明文两大文体,这两大文体光靠简单的读与感悟,缺少必要方法的指导,可以吗?

有鉴于这些问题,笔者以为助学内容要切实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编者语、单元主题词要在熏陶感染的同时,也要提出严格认真的训练要求。课文导读要从多层面、多角度、多重关系中实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授人以渔”,在放手阅读中让学生尝试成功的乐趣和失败的苦恼,从而在自主阅读中学会读书。

2.关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注释、作者介绍

云南师范大学文新学院成巧云曾撰文《初中语文教材所存问题分析》,她做过调查:“‘教材是否有助于预习和复习这’一项,一个版本有61.3%和6.6%的教师认为‘较少’或者不‘能’,另一个版本有50%和13.2%的教师认为‘较少’或者‘不能’,还有一个版本有20.7%和4.7%的教师认为‘较少’或者‘不能’。可见,在预习和复习环节中,教材的助读系统尚未发挥应有功效。”

苏教版的助读系统包括致读者、单元导语和注释,这对于广大师生来说是不够的。它删除了以往课文前的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这会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漫无目的地寻找教学突破口。

教材编者洪宗礼先生认为“实验教科书一改以往教材编者设定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学习重点的做法,并不再编写阅读引导、预习提示、读中提示、读中评点等‘助读’内容,只在题注中对作品出处、重要作者和必要背景作画龙点睛的介绍。这并非无目标教学,而是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以及对阅读物独特的体悟、感受,自行寻找学习目标,确定学习重点,理解教学内容,摆脱‘引导’‘提示’‘评点’等各种预设的框框的束缚,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编者有其苦心,但据笔者2009年对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情况的的问卷调查显示,有很多的同学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不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作者情况、作品风格,在理解作品的内容、作品的思想感情方面也存在阻碍,觉得作者的语言晦涩难懂。他们强烈呼吁教师要补充背景资料。

如《童年的朋友》,只有书下注释①如下写道:

节选自《童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2版)。刘辽逸译。标题为编者所加。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补充说明。而高尔基写作《童年的朋友》这篇文章与他苦难的童年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高尔基5岁时,做木匠的父亲去世,于是他寄居开设染坊的外祖父家。

幼年的高尔基常常陷入日渐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们凶狠的争吵斗殴中。后来,破了产的外祖父把老房子卖掉,在卡那特街另买了一所房子。”“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在这所老木屋里,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望着被小洋灯的亮光照耀着的小外孙,滔滔不绝地讲述勇士伊凡和悲哀的强盗母亲等许多童话。外祖母的疼爱和那些如现实生活一般不幸又闪烁着善良和理想光芒的童话,使过早就饱尝底层生活艰辛的高尔基获得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同时,这些童话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正是这些记忆给了作家以最初的丰赡的滋养。”

虽然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可以从网络、其他参考资料等处获得信息,但是,假设相关知识出现在语文课本里,那对学生将会有多大的帮助啊!

3.关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

我们说练习系统是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语文教科书编写质量、价值和特色的一个重要指标。细观苏教版教材习题我们发现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有些练习在现有条件下完成有困难,要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需提供背景材料。如八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探究·练习”第一题:“毕昇发明的活字版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有怎样的地位?”学生要回答这样的问题,须先有关于我国及世界科技史的知识,如果没有,则势难回答。

练习设计中的随意性较大。如九年级下册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探究·练习”第一题:“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生活处境,你认为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的情怀与哪位古人在哪篇文章中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你还能说出那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怀的名句吗?”看了这样的“探究”题,除了上面所说的需要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以外,我们不禁要问,“说出哪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怀的名句”怎么又成了这一课的“练习”?

练习形式较单一,不同课文后面练习形式相似较高,集中在整体感悟、揣摩语句、品味词语、朗读背诵等形式,没有开发更多形式的练习题。

4.关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旁批评点文字

试以九年级下册课文《出师表》“感悟·品味·欣赏”为例。

①从形势危急落笔,激励后主继承遗德,奋发图强。劝勉之一:开张圣听。

②劝勉之二:赏罚公平。

③劝勉之三:亲贤远任,并推荐贤臣。

④借古鉴今,郑重告诫,情深词切。

⑤追叙先帝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启发后主励精图治。

⑥表明鞠躬尽瘁、兴复汉室的心迹,激励后主自重自强。

⑦再次荐贤,切盼真能亲贤。

⑧重述前议,分清职责,寄予厚望。

⑨抒写心情,真切感人。

《出师表》被编者选入该册“学会读书(十)—知人论世读经典”主题单元,编者的“单元主题词”是: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人生际遇、不同的精神追求、不同的文字风格。每一部经典的诞生,都有特定的写作背景,又寄寓着作者某种思想感情,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只有从课本注释、报刊网络和相关的文献中,获得写作背景方面的信息资料,了解作者写作的情感起点,才能真正走近作者,走近作品塑造的人物,走进经典的世界。知人论世应当是解读经典的一条有效途径。

显然,编者的旁批评点文字用意似乎并不在指示学生“学会读书”这一单元学习重点。具体说,并不准备提示学生如何通过“知人论世”走进经典,哪怕是提供较为丰富的写作背景抑或是关于作者的较为完整的介绍,相反编者却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各段段意,倒让人莫名其妙,不知何意。

5.关于课文插图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带有插图的教科书的教学效果要优于纯文的教科书, 因为教科书的插图具有多方面的作用。然而我们发现课文中有些插图存在着形象模糊、印刷粗糙、绘画低劣等问题。

比如《曹刿论战》共有两处插图,第一处在目录前,也即扉画;另一处在课文中间。前者值得深思,画面上共有三幅小的图片,上端是写有“清人‘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图的上方中左神位前(箭头所示)供有牺牲。”文字的图片一张,左下端是“战国玉圭”,右下端是“战国中期锦”。上端的图片我们还能知道是与文中提到的“牺牲”相关,但是图片的清晰度实在太低,根本无法辨认,有与无并没太大出入,况且书本下也有对“牺牲“一词的注释,历史书上也经常提到。这样的简单再现,平淡无味,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也很难加深他们的感性认识,加深记忆,提高探究的兴趣。再如右下端的玉圭,如果教师不解释玉圭的用途——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标明等级身份及祭祀盟誓的祭器的话,学生根本不明白这幅画的用意,至多只能在猜是不是指“牺牲玉帛”中的“玉”呢,因为右下端的锦就是一种丝织品。这样的插图,我们觉得它的意义是不大的。

本文粗略地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力求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提供一些信息。当然,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它,如果只看到优点,则会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如果只看到缺点,则会掩盖它的优点。笔者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专家、老师能来关注此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卢杨.《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形象助读系统》,《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第14卷第4期

[2]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七-九年级2004年11月第2版

[3]张永祥.《初中语文教科书助学系统研究—人教社 1993、2001版和苏教版的比较》.2006年5月.第1页

[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2年1月第1版

[5]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88.

[6]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84.

[7]成巧云.初中语文教材所存问题分析[J].语文建设2007,9:13.

第9篇: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和“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名称:“‘新课标’背景下高师音乐教材教法类课程优化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JSJG212);江苏省中小学音乐师资和教学的现状调查(项目编号:201311460013Z);项目来源:江苏省教育厅。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日益相互交融,音乐艺术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相关问题也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音乐教学在2011年版《音乐课程标准》的推广、宣讲与实施的不断深化中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音乐教师的队伍和基础教育的水平也随之得到不断的扩充与提高。

尽管在各级相关部门的带领下,江苏省的音乐教学在理念、手段与方法等方面均有了相应的进步与提高,教学活动思路和形式也在日益更新与发展,但与11版课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提出的目标、内容与实施建议相比较,依然存在值得研究、探索与发展的空间。在深入中小学一线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本课题依据《11版音乐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结合苏南地区的音乐教学与发展状况,对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探索的调查与研究。

调查选择了江苏省苏州地区昆山一所实验学校作为案例,综合了文献查阅、问卷调查、访谈访问、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对江苏省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与思考,以期促进高校师生对江苏音乐教学状况的全面了解,从而促进对音乐教学实践的进一步研究。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世纪之交秋季开始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至今已经整整15个年头了。在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江苏省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坚持教育优先,改革创新,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快速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以及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国家的层面看,自2001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版)》实施两年以后便开始了对课标的修订,经过大面积的教学实验、征求意见和反复修订,2011年4月通过并出版了《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并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课标、研究课标以及围绕实施课标进行的一系列教研活动。2014年,又对“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全方位的修订、研究与讨论,使音乐教学又着手向着全方位培养和提高音乐素养的方面进行。从江苏的层面看,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使江苏的音乐教育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在不断提升与更新,不断碰撞与矫正中思考与前行。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竞赛、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江苏省教育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凸显,其教学实力和教学水平的地位均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在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发展与进步,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与整体提升的同时,江苏的音乐教学仍然存在着应试教育现象严重的问题。尽管在江苏音乐琴童随处可见,但多数学生为应付高考或提高成绩不得不终止多年来的音乐学习,有的则从此彻底告别了音乐的学习。有些学生尽管喜欢音乐,但在学校的学习阶段几乎没有机会进行正常的音乐学习;有些城乡结合部或边缘地区的学生几乎没有机会接受过正式或系统的音乐或艺术教育。凡此种种,无不制约和阻碍着音乐教育或素质教育、艺术教育的推进与实施。

就昆山的状况来看,随着江苏省和苏州大市的发展,以及昆山地区所处的地域环境,均为其全方位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然而,在昆山的城市环境、城市面貌及城市居住条件日益改善的同时,昆山的常住人口也逐年增加,使得各级各类的教育资源愈发显得紧张,尤其是义务制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数不断增长,大班化教学的现象日趋严重。从各类学校办学规模的数据显示,全市初中和小学平均每班学生的人数分别由40向50人逐步过度,大班化的倾向正在日趋影响着昆山教育质量的提高。

与此同时,由于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私立的民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这些学校不仅在教学设施上配备不健全,更在教师专业化的程度上存在较多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音乐师范生通过考编补充到音乐教师的队伍中来,但所补充的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往往难以补充到真正急需专业音乐教师的学校中去,使得专业教师的问题仍然较为明显地影响着此类学校音乐教学的进步与实施。

目前,中小学音乐的明显问题是,优质的和专业的音乐教师和教学资源往往集中在名校和城市中心地区的学校,致使音乐教学的状况在名校和普通学校之间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和对比。尤其在城乡结合部或较为偏远的地区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值得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深层的探讨与研究。

二、案例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