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苏教版初中语文范文

苏教版初中语文精选(九篇)

苏教版初中语文

第1篇:苏教版初中语文范文

那如何让刚进高中学习的学生能顺当的度过这一磨合期,从而自信的进入高中学习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好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工作,对于怎样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工作,在这里我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语文教学

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还是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先前的发展变化,又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等特点表明,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活动内容和教育要求不能超越学生生理技能发展水平的支持作用,更不能要求学生把那些看起来“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们像大人一样注意事与思考,拔苗助长是教育的大忌。

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作为一名刚任教高中语文的我,在乍一接触高中语文课程时,就发现其深度、广度都是初中语文课程不可媲比的。也听其他教师说,教了高中,再去教初中,那是省力的事情,因为初中教材实在是浅,只要看一遍教材就可以把教学思路理清,而高中则需要看多方面的资料,不把教材研究透,就不能把握的去上课。可见,教师自身都认为初高中语文教学存在跨度,而且这个跨度并不小,经历专业培训的语文教师尚且有此看法,那我们的学生呢?可以想象他们的无所适从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进一步”,不让学生感觉高中语文是如此的难以把握,不让学生感觉自己的语文学习是从颠峰跌落到低谷,这就要我们语文教师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工作,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特别是高一学生的起始教育。

二、依据教材的编排体例进行语文教学

苏教高一语文课程的阅读编排:

必修一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

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

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  求学之道经典的力量

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  漂泊的旅人乡关何处

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 谛听天籁感悟自然 湖山沉思

必修二

第一专题:珍爱生命强者之歌精神支点?生命的礼赞

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遭遇战争黑暗中的心迹历史画外音

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千古江山永志不忘

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一花一世界永远的新故事总借俊眼传出来

必修三

第一专题:祖国土江山多娇颂歌的变奏

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殉道者之歌烈士的抉择底层的光芒

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审视传统认识和沟通拿来与接纳

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

必修四

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英名与事业

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灵魂的对白美与丑的看台人性在复苏

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文以气为主

第四专题:走进语言现场在演讲厅问答之间交锋时刻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阅读教学分为互相连接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必修一、二),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我国现当代文章、外国文章、中外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二阶段(必修三、四),学习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散文,着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迁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现代论文、科技说明文和文学名家名作,着重研讨、评价论文和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列。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组织教学。比如在教高一起始年级的诗歌单元时,我们要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因为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而这一要求是建立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读过不少新诗的基础上的。而我们知道,在初中阶段的读诗其实就是学生自己背诗,为的是应付中考的古诗词填空。所以说,学生的诗歌的鉴赏还停留在只知其字而不知其意的阶段,可以说他们对诗歌的鉴赏是一片空白。因而我们的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三一样,直接进行理论分析,而应在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的基础上稍微让学生接触一些术语:“炼字”、“意象”“象征”等,让学生对此有个整体感知就行,不一定非得让学生从意象、字词、手法等角度入手,对诗歌进行解剖,从而得出诗歌的主旨。我认为,在起始阶段,对诗歌的教学最好是以读带讲,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收获,不是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吗?我想,这样的诗歌教学,不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继而厌学,反会使学生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自行探究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的、心情舒畅的去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乏味的事。学生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记的牢,不易忘却。巴浦洛夫认为:如果对某一件事情有了强烈的兴趣,就会产生力量和智慧。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就像奔驰的火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就像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经过积累、感悟、熏陶,只有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会螺旋型的上升,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它们之间的衔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顺利向前飞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第2篇:苏教版初中语文范文

一、口语交际单元编制的特点

1.巧用口语交际案例导入话题。在进行口语交际知识的阐述时,教材并没有非常粗糙地讲述知识,而是以一个非常典型的短文作引导,以短文为例来讲述口语交际知识。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在讲到“劝告”时,教材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1942年,中央警卫团划归军委,由分管。警卫团成员普遍不安心在警卫团工作,希望到前线去。便到警卫团团部召开会议。他说:“中央警卫团应该改名,不叫‘警卫团’,叫‘钢盔团’。”大家被说懵了。解释说:“钢盔是干什么的?钢盔是保护脑袋的!中央警卫团是保护全党的脑袋――党中央,所以应该叫‘钢盔团’,你们说对不对?”大家笑了,异口同声地回答:“对!”又问:“人没有脑袋行不行?”大家说:“不行。”“你们都是英雄好汉,到前方去可以杀千百个鬼子,但是没有党中央来领导抗战,能不能把鬼子打出去?”“不能。”说:“谁再不安心警卫团工作,叫他到办公室找我,我们来说说这个道理。”教材通过这一个例子来告诉我们,劝告别人的时候可以采用的方法――巧用譬喻,以平等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2.训练的方式灵活多样。由于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口语交际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应该也是丰富多彩的。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在讲到“劝告”时,课后练习三是这样设置的:“针对某些同学或亲友违公德的行为作劝告,力争奏效。注意运用正面劝导,巧用譬喻、直话曲说、借例言理等方法。”这样的训练方式较灵活,同学可以用自己认为适当的方式进行劝告。

二、口语交际单元设计的缺陷

1.缺乏反思和评价的内容和指导。口语交际的教学与日常交际行为相比有以下三个特性:全面性、反思性、思辨性。正是因为这三个特性才使口语交际进入了课堂教学。反思性就必须要求学生具有反思的能力。所谓反思的能力可以理解成是一种能够应对语言与环境问题的能力,驾驭口语表达的能力,以及对自己或别人的话语进行分析、评价和调整校正的能力。而测评包括测量和评价,是学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综观苏教版教材,整套教材中都没有出现对于学生反思性和测评性的内容和要求。

2.与单元内容的联系不够密切。前四册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是独立存在的,分主题地讲述有关口语交际的知识。但在讲述知识时,内容过于独立,与本单元的内容和后面的作文都完全脱离了关系,使得知识和训练内容显得特别突兀。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中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颗枸杞豆》《我们家的男子汉》和《柳叶儿》四篇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写人写事的记叙文。在口语交际教学部分安排的却是“劝告”,这与前面的课文内容没有任何相关性,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整体联系和把握,也不利于口语交际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缺少口语交际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内容。广义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其中陈述性知识主要是用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程序性知识是一套有关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知识,主要是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的知识。顺利完成一次口语交际活动,总是离不开一般的听说能力,也需要掌握交际活动的特定规则和具体技巧。因此,教科书在编排口语交际内容时不但要提供口语交际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应提供关于“交际”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这一方面,苏教版的教材更多地是注重呈现口语交际的知识性内容。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婉转拒绝”中,教材在阐述知识时运用了典型故事作引导,使学生能更容易掌握所要了解的知识,但我们也从中体会到很多的不足。在讲完故事之后教材只是简单地说“可见,拒绝他人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注意语言的婉转含蓄,对方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然后只是列出两个供同学们进行口语交际的话题,并没有作出关于口语交际过程的详细步骤和相关的技巧性指导。这种简单的陈述里并没有包含多少实用性、技巧性的知识。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学生只是无方法、无原则单凭经验进行交际活动。

三、口语交际单元的教学对策

1.要精心设计。在坚持课堂教学这个主要阵地上,认真领会苏教版语文课程中交际教学的要求,用好教材中设计的“口语交际”内容,使学生通过话题的实践积累口语交际的经验。由于课本注重呈现口语交际的知识性内容,教材中提供的仅仅是话题和一些提示语,要上好一堂口语交际课,仅仅靠这些是不够的;我们不少教师对口语交际课的内容很有自主开发的意识。

首先对话题进行补充。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是“劝告”,课后练习三是这样设置的:“针对某些同学或亲友违公德的行为作劝告,力争奏效。注意运用正面劝导,巧用譬喻、直话曲说、借例言理等方法。”关于补充,教师在授课时,会列举“正面劝导,巧用譬喻、直话曲说、借例言理”的事例。比如有位教师是这样讲述激将法的。英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谢灵顿,早年是个横暴乡里,染尽恶习的浪荡子。一次,他心血来潮地向一个女工求婚,不料那女工断然拒绝:“我宁愿跳到泰晤士河里淹死,也不能嫁给你!”这当头一棒,羞得谢灵顿无地自容,从此他发愤读书,改过从善,终于成为近代神经生理学的创始人,并于1932年获得诺贝尔奖。

其次对话题进行再创造。所谓再创造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阅历把话题变成一个个具体的情境。这些情境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业余生活中广泛选取,有些直接从学生中产生,这些交际内容能满足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需要,学生往往有话可说,愿意交流。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是“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教师设计的题目是:“在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中,你的好朋友小花没考好,不想回家。你是她的好朋友,她想到你家过夜,你该怎样说?”在这样的情境中。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

2.要实现互动。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有交际就必须出现对象,是双方的互动行为。交际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口语交际课上的互动方式应力求多层次。

师生互动。它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与学生平等交流,决不能以自己的权威抑制学生表达的欲望和思想的火花,也不能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以指导和示范的方式强加给学生。

生生互动。它是同桌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交流沟通的方式,在编排组合时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合理搭配。

群体互动。这是小组与小组之间或全班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方式。当然,教师要在其中做好协调、指导工作,以利于交流朝着既定方向发展。

3.要注重实践。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形成的。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要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活动展开学习和锻炼,还应采取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有价值的活动,给学生增加交际实践的机会。如:成立小剧社搞课本剧表演,参加爱国纪念日或宣传周、宣传月教育活动,参加走访敬老院为孤寡老人献爱心活动,在校园、去社区采访等。这些“走出去”的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去设计活动方案、制定活动规则、召集会议、布置安排工作,让他们自己去和别人打交道、请求帮助、解决问题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他们将学会“劝告”,学会“婉转拒绝”,学会“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学会“说话有针对性及吸引人”等等。

第3篇:苏教版初中语文范文

一、对社会与自然的关注

人是社会的细胞,万物的灵长。社会的进步程度与个人的前程命运息息相关,自然环境的优劣同个人的生存质休戚与共。因此,关注社会,关爱自然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语文课程在引导读者与人本对话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呼唤广大学生关注社会与自然。比如,《食物从何处来》由过去的自读课文改为实验版的教读课文,不单单是内容归类的简单“变迁”,而是编者教育理念的改变。“地位”提升了,要求提高了,究其原因,该文在说明食物的来源之外,还告诉了我们自然界的食物规律和普遍联系,警示读者破坏生态平衡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针对性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直观而又鲜活的认识。

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一个民族不断走向强大的不竭源泉。当今社会,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有创新意识的“新人类”。创新精神的首要条件是要有创新意识。语文课程对此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旨在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培养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同样,《创造学思想录》,通过几个生活感触的片断,启发青少年读者要勇于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寻求新的领域、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迸发思想的火花,在生活中求创新,从常规中求突破。

三、对学生独特体验的珍视

“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其中“珍视”二字份量很重,蕴含了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人本思想。“独特”即独有的,特别的,具有个性的。包含着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价值取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这种独特体验的真实写照。语文实验教材在珍视学生独特体验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

比如,《孔乙己》一文,原版教材分析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的原因,总是武断地往深受封建科举教育制度的毒害这一框框上套,并视此为圭臬,如果学生有“别样声音”,则被当成异端“一棍子打死”,其结果只能扼杀学生对文本解读的独特体验。实际上,鲁迅在批判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外,对孔乙己人性的弱点——好喝懒做等是有清醒认识,这恐怕不能完全归咎于科举制度。特别是孔乙己的偷窃,与封建教育倡导的“羞恶廉耻”的思想更是水火不容。因此,孔乙己的悲剧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实验教材做到了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在《孔乙己》一文“思考和练习”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孔乙己的悲剧结局除封建教育的毒害外,孔乙己自身有什么问题?这样一问,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他们就会根据自己的独特理解说出“丰富多彩”的答案来。

四、对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语文学习不是单纯狭义的语言知识、语法技能积累,而是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熏陶人的感情、性格、人格,培养人的同情心和正义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实验教材对塑造学生良好品格和健全的人格是大有所为的。当然,教者对文本内涵的拓展和挖掘也不可小觑。

《鱼我所欲也》在学生了解了孟子倡导的“舍生取义”这一价值观外,编者更加鼓励教者启发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作深层次的思考:当今和平年代,弘扬正气、惩治罪恶是社会的主流思潮,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点道德素养。但“取义”一定要“舍生”吗?面对歹徒行凶,是不假思索冲上去与之搏斗,献出宝贵的生命,还是机智地与之周旋,寻求更多的帮助,见义“智”为呢?诚然,在万不得已的情形下是要具有“舍生”的精神,但换一种方式能更好地惩治凶犯又何乐而不为呢?何必要做无谓的牺牲呢?通过深层的启迪和思考,既培养了学生讲正气的精神情操,又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理性地对待人生的是非抉择,从而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健全的人格。

第4篇:苏教版初中语文范文

一、教学语言揭示艺术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至关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其教学语言应别具一格,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语准确、条理清晰,讲求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中隐含逻辑、富含哲理,加之外在的抑扬顿挫的声音,就会形成教学磁场,抓住学生躁动的心,富有吸引力。这样,教学的艺术美就会洋溢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之中。

二、创设情境感受语言美

语文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学生是活泼的、生机盎然的元素。现行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称职的语文教师定会融入到教学氛围之中,带领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完美对话。否则,缺乏激情的教师只能作为旁观者,无视学生、文本的生动性,无法实现三者的对话,自然学生也无法借助教师从课本中受到美的感染。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有着生活的元素,在生活中是具体可感的,是作家借助独特的具有魅力的语言塑造出来的。在教学中,只有师生共同努力,还原作品的生活原景,身临其境,感悟文本作品,才可能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因而,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采用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形式作为教学手段,以情动情,助力课堂,尽可能地创造语文教学的完美境界。教学《草原》一文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在美妙的《美丽的草原是我家》音乐声中,师生携手来到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面对展示的如画般的风景,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朗诵,催动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天空明朗,草原一碧千里,妙不可言,恍然就在眼前,艺术之美便跃然纸上,变得触手可摸。学生边听边想,跨越时空,“飞”到了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眼前出现雪白的羊群、线条柔美的小丘,进而让学生身入其境地辨识、品味。

三、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教学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依据文本,加上联想和想象,进行思维再创造,并在加工过程中,获得美的感悟、美的享受。现行教材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针对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知识积淀缺乏、识字数量偏少等客观因素,在教材中安排相当数量的插图,调动小学生的视觉器官,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船长》中写道: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这一段落过于抽象,学生无此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光靠文本描述,学生头脑中无法显现意象,无从谈起美感。教材加上插图后,其效果就不一样了:插图把哈尔威威武高大的身材、钢铸般的脸、坚毅的目光形象地表现出来,着力表现出了哈尔威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这样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

四、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进入情境,才可以感知课文塑造的形象美;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从某种程度上说,在阅读教学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对于同样的文学作品,每个人的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光靠文本字面的理解,是无法感知文本背后所带来的艺术享受的。联想和想象的内容越丰富,引发的意境感悟就越清晰、具体、独特,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深刻。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生光靠具体的视觉形象来解读文本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通过丰富的想象,才能唤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求,进而产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勘测路线时,可以通过展示崇山峻岭的图片,引发学生想象出在这样的地方修筑铁路会遇到巨大的困难,进而会情不禁地感受到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难度之大,学生就会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他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学生通过想象,意象整体得以再现,引发蕴含的诸多情感,并在教师引导下,实现了情感态度的升华。

五、引导朗读感受意境美

第5篇:苏教版初中语文范文

 

一、选文篇目与数量的比较

 

人教版必修教材共五册65篇课文,其中文言文有17篇,占到课文总数的26.2%。而苏教版必修教材也是五册,共113篇课文,文言文仅有24篇,占到课文总数的21.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文言文选文的比例要高于苏教版。人教版是单元编排,每册课本中都有四个单元,其中有一个独立的文言单元。而苏教版是专题编排,每册课本中有四个专题,文言文则是散见于每个专题中。人教版教材中,每册课本分布的文言文近乎相同,而苏教版的分布则很不均衡,在必修1-5册教材中,文言文的选文数量分别是4篇、2篇、8篇、4篇、6篇。必修3和必修5的文言文最多,其中必修3还专门以一个专题的形式安排文言文,其他各册的文言文则穿插在各个专题中。从这样的编排中我们发现,人教版比较重视文言文整体性的学习,而苏教版则侧重对专题的理解和把握,即对人文情感的熏陶和人文素养的培养[1]。苏教版教材在把握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特点和能力,苏教版教材中各册文言文不均衡的分布必然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压力。而人教版教材中各册文言文均衡的分布却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选文题材和体裁的比较

 

我将两版教材文言文选文的题材分为人物形象、哲理情思、人格精神、观点论辩四种类型[2]。人教版和苏教版都将“哲理情思”题材作为选文的重点。人教版选文6篇,苏教版选文10篇,在文章的选择上也尤为相近。《陈情表》以细腻的笔触,把作者对祖母的孝心与对朝廷的忠心表现得淋滴尽致;《兰亭集序》以轻快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诗意人生的感慨。从这些文章中,学生既可以学习丰富的文言知识,也可以挖掘古代人思想的精华,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其次,选文以“观点论辩”这类题材为主。两版教材《劝学》、《师说》和《寡人之于国也》这三篇课文充满了论辩的色彩。学生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学到了论辩的方法,而且培养了思辨的意识。但议论文本就是高中学生学习阶段的一个难点,初学者很难把握其思辨思想。如果把它放在3册以后,学生也容易理解。因此,人教版的设置比较妥当;而苏教版把它放置在第一册中,我认为是不太恰当的,这将给初学者在学习上造成极大的困难。

 

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更倾向散文的选编,骈文和韵文的量相对较少。人教版选取了15篇散文,苏教版选取了23篇。散文包括史传文、论说文、杂记文和应用文等不同体式。两版教材都将论说文作为主要的体式进行选编。在高中阶段,学生主要由对记叙文的学习转变为议论文,为了适应学生文体学习的转变,教材选编也积极作出了调整,将几乎一半的论说文安排在教材中,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考虑。从文体编排这个层面看,人教版和苏教版编排都较为妥当。

 

三、选文的衔接比较

 

为了全面考察教材衔接的情况,有必要对两版教材的文言文选文进行纵向分析。所以我选取了九年级下册选文和高一年级选文进行比较,从而推断出两版教材在初高中选文的衔接上是否合理。

 

从两版教材的比较得知,人教版教材选取的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选文的篇幅都比较短小,平均字数仅391个字,而高一年级必修1教材的选文平均字数却翻了一倍不止。虽然初中和高中是相互独立的两个学段,但是他们的选文内容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初中知识的奠基,高中知识的学习就好比空中楼阁。不管处于哪个学段,文言文都是学习的难点。初中学生刚适应了短小的文言文,高中选文的篇幅却大出初中一倍多,这必然给学生学习造成很大的挑战,特别是文言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如果前一阶段的基础不扎实,将直接导致后一阶段学习的吃力,从而影响整体的学习效果。相反的,在苏教版教材中,高中必修1文言文选文的篇幅却小于九年级下册选文的篇幅。这样逆向的安排,虽然减轻了初入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压力和困难,但从长远考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却受到了制约和压抑,很难有质的提升。

 

通过对两版教材的文言文选文在篇目和数量,题材和体裁,选文衔接等多方面的比较,两版教材孰优孰劣显而易见。很明显,人教版教材更深得人心,对学生的帮助更大,更符合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的实际情况,但同时也存在问题,相信人教版教材在以后还会更加趋于完善,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帮助和惊喜。

第6篇:苏教版初中语文范文

一、挖掘教师的情感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只有情感血液在一个人的肌体中欢腾跳跃时,知识才会融入我们的精神世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也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深深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科性质需要我们做一名情感丰富的语文教师。因此,在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1)用爱感染学生。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也是教育的中最重要的东西,马斯洛曾经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爱的愿望,如果我们的学生沐浴在爱的阳光下,他们就会健康成长,他们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因此,在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从不当众训斥学生,总是用亲切的目光和温柔的话语与学生交往,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是爱他的,是关心他的。(2)用情激发学生。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上某位老师,才会喜欢这个老师教的科目,因此,在学习苏教版语文教材时,我常常与学生一起朗读、一起表演,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

二、利用文本情感因素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情感熏陶做了这样的要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深深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语文的感染熏陶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是我们人类高级的、特有的需要,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出自名家名篇,篇篇都蕴含着作者的丰富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本情感因素营造情感浸润的语文课堂是一条有效途径,为此,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1)用朗读体验文本情感因素。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有充满诗意的散文,有情景交融的诗歌,有引人入胜的小说,这些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因素,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有利于学生积极情感的产生和崇高人格的形成。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内心从没有平静过,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他们很渴望发泄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常常运用朗读的方法引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让他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2)用阅读体验文本情感。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倾注着作者的丰富情感,俗话说,“为情而造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也是欣赏文本的主人,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与作者在情感对话中得以实现的过程,怎样才能让学生感悟到其中的情感呢?我认为,学生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参透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因此,在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常常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参透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总之,情感就像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会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教师只有重视情感教育,才能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让课堂活跃生动起来,才能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心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运用各种方法营造一个个充满情感的课堂,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共同奏响动人的教学乐章。

参考文献:

[1]李玲玲.情感让语文教学如此美丽[J].新课程:教研,2011(07).

第7篇:苏教版初中语文范文

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三大基本理念。笔者认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指出了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后两者则是明确了实现该目标的具体途径。因而,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使学生热学、爱学,必须以情为径,充分挖掘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情感素材,精心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情境,才能实现新课标培育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思想道德和审美情趣的基本理念。

一、创设内部情景,营造具象情感氛围

从教材、练习等课堂内部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具象的情感氛围,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参与“听、说、读、写”等语言练习活动的突破口,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课堂的第一步。

1.新课导入要巧妙设计意境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都会有设定一个主题,例如初一上册第二单元的“金色年华”和第三单元的“民俗风情”,在学习前将主题呈现给学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调动学生好奇心的作用,“什么样的年华是金色的?”、“异地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等等问题会在学生心理荡起涟漪,使之想从新课文的学习中寻找答案,此时就要在导入新课的时候紧紧抓住学生这种求知心理,否则一旦学生求知欲不能得到满足,则会因失望产生厌学情绪,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巧妙设计意境导入新课。

以苏教版初二上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为例,在新课导入时,可以节选同样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电影《羊脂球》的片段播放给学生,将普鲁士统治下的法国以具象的画面展现给学生,使之能够更加形象地感受普鲁士统治下法国人民的悲愤和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又如,在导入《美丽的西双版纳》新课时,可以利用PPT向学生展示西双版纳风景的图片,也可以播放展示西双版纳风俗民情的宣传记录片,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充分想象课文描绘的风景,再配以班得瑞《世外桃源》、《寂静山林》等轻音乐,可以让学生充分融入文字所编织的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角色扮演

开展师生互动活动,是课堂情境教学应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式,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境表演使之更好地理解课文中蕴含的知识、情感和思想,通过合作探究使之掌握寻找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增强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晏子使楚》的教学为例,在初读、精读两堂课的教学后增加一节情景活动课,课前为学生布置情景扮演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对课文中每个角色的对话加以练习,体会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在情景活动课时,教师先将精读课对文中主要人物楚王、晏子的语言特点和性格得出的结论作以总结,然后将学生分为三至四个“导演组”和一个评委组,展开角色扮演比赛:首先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通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特点为角色表演做准备,而后节选文中的小故事让各组进行角色扮演,要求同学在角色扮演后回答“除了晏子的语言之外,还可以从什么地方展现晏子善辩的口才和过人的智慧”,进而引导各“导演组”的同学从角色表演中总结出文中晏子动作神态所流露出的智慧,例如“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严肃地回答”、“面不改色”等等。最后,由评委组分别对各“导演组”的表演进行评分,加上老师根据各组回答问题的评分,评选出冠军,累积三次冠军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表演和合作答题充分训练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使之更为深入地理解了课文描述的历史环境和人物特点,有助于学生以主人公为榜样发展智力、培养情感以及塑造高尚的人格。

二、活用外部环境,拓展学生活动空间

充分开展初中语文情景教育,既要注重挖掘课内的素材创设情景,又要扩大课堂的情景空间,灵活运用诸如组织演唱会、朗诵会和各类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语文学习和情景教育活动的空间。例如,在苏教版九年级《温泉》(碧野)的教学中,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周末带领学生去市周边的温泉亲身体验温泉的特点、作用以及大自然的美丽;又如,在《故乡》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去龙凤湿地、铁人纪念馆、油田技术博物馆和大庆博物馆等承载家乡特色景观、核心产业、文化历史的地方进行参观,激发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故乡、建设故乡的情怀,从而推动学生孜孜不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成为合格的建设人才。

第8篇:苏教版初中语文范文

一、基于文本迁移,升格习作语言

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妙的语言表达,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正是因为其语言表达精巧绝妙,让读者深深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与意境。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语言表达都十分精妙,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学习其语言表达方式,并将其运用于习作中。

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上的第四单元习作中,其教学的重点内容是“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这一教学要点是指导学生学习景物特点的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借景抒情,进而使得文章别具一格。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模仿性习作,学习课文中对景物生动、具体描写的写作方式。如,可以让学生模仿《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进行习作练习,该文章是按照“总――分”的结构进行内容描写的,尤其是文章的第三段,作者先在开头以一句话总写济南冬天雪后山景“最妙”。另外,作者还运用了很多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雪后山景写得更加生动形象,这些都是值得学生学习迁移的地方。

这一单元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文中景色描写的写法作为“范本”,让学生按照范本中的景色描写方式进行习作练习。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会学习范本中的习作语言,所写出的文章也会条理清楚、寓意准确。

二、基于生活素材,升格习作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还强调了材料的真实性,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应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指导教学,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并在这个过程中对习作语言进行有效升格。

1.基于日常生活,积累习作语言

作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表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观察者,指导他们用眼睛观察生活、用笔记录生活、用心感受生活,这样他们写作的时候就会“有话可说”,从而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习作语言。

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上的第三单元习作中,其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从生活中寻找美”。这一课题的教学要点是指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美的瞬间”,可以是美的人、美的事,也可以是美的景,并将这些美好的东西用笔记录下来。不同的学生所经历的生活是不同的,他们对美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不同学生写出的“美的瞬间”也是不同的,但这些都是他们个人基于日常生活对美的积累,表达了学生的个人情感。

2.基于校园生活,积累习作语言

初中生的校园生活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在校园中学习各种知识、认识很多同学、遇到很多有趣的事情,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习作素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这部分素材进行收集和记录,这样也能够积累习作语言。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教学的课题是“有感而发”。这一课题的教学要点是指导学生记录校园生活,比如记录他们结识了新的伙伴,又比如记录他们对新老师、新班级的感受等。在习作中,学生可以将这些作文素材整理成文,并添加自己的感受。有了这些校园生活素材的支撑,他们的作文在情感表达上自然是水到渠成。由此可见,校园生活确实是初中生积累习作语言的重要组成。

三、基于读写结合,升格习作语言

升格习作语言不仅要学习“写”,同时也要学习“读”,“读”和“写”不能分开,要做到互相融合。在阅读的r候可以思考如果我是作者会如何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而在写作的时候也须要借助阅读的经验和感悟,这对写出优美的语言非常有帮助。

例如,笔者在教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枣核》时,准备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接对联”,笔者在教学之前出了三个对联,分别是“几颗生枣核”、“一心营造后花园”和“月夜追忆北海泛舟”,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体会情感后将对联对出。最后,他们分别对出了“一片思乡情”、“只为倾诉思乡情”和“他乡畅叙故土深情”,虽然也不算特别工整,但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其中,反响十分热烈。第二个活动是“说状语”,笔者让学生用状语来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文章情感,还要求他们对文章倒数第二段进行“状语补写”,进一步对强化老友的思乡之情。第三个活动是“文章追忆”,这是本课的拓展部分,通过“追忆”文章来挖掘“怀想”、“梦境”等,然后学以致用,将文章的结尾进行改写,使得文章有绵长的余味。

在这个案例中,“读”和“写”的融合非常到位,且互相作用。学生多读多写才会不断有新的东西生长,这也符合我们“浅文深教”的教学目的。不仅如此,读与写的结合还让学生的习作语言有了升格,语言表达更加精准到位。

第9篇:苏教版初中语文范文

跟着路牌学英语

在同学和老师的眼中,苏汉廷就像是一位“移动解题机”,遇到问题只要请教他,大多能得到答案,尤其在英语方面。而他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跟妈妈有莫大的关系。

苏汉廷的妈妈是广州某公司高管,虽然工作繁忙,但对儿子的教育,却从不假他人之手,只要有空,她就会带着孩子出去逛逛,让儿子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广州街面上有不少路牌都是双语提示,上面一排汉字下面一行英语,妈妈每次都会耐心地一遍又一遍读给他听。母子俩经常在大街小巷寻找有英语标识的路牌,看谁找的多。通过和妈妈的竞争,苏汉廷爱上了英语。

一次,苏汉廷刚学会“银行”两个汉字,但用英语怎么说他不知道。在楼下散步时,母子俩遇到了一位外国人,妈妈鼓励儿子:“你去问问那位叔叔,他肯定知道。”苏汉廷有些不好意思,妈妈推了推他:“如果你问清楚了,妈妈明天给你做红烧排骨。”苏汉廷鼓起勇气过去询问,这是他第一次与老外交流。

在妈妈的引导下,苏汉廷在上学前便记住了不少英语单词。上学后,为了把儿子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妈妈经常陪他看英语电影,两个人从动画片开始看起。虽然纯英文的字幕让苏汉廷看起来有些吃力,但搞笑的画面依然让他乐不可支。看的次数多了,他渐渐能听懂一些对话。有时,他会故意考妈妈:“妈妈,刚才那句台词什么意思?”妈妈心里虽然明白,但依然装作不知道,让儿子给她当老师。

慢慢地,苏汉廷大了,看的电影也从动画片过渡到了战争片、动作片、文艺片。每次看完后,母子俩都要用英语探讨一番。一开始,妈妈说得很溜,苏汉廷常常处于下风。为了赢妈妈,他私下里看了很多英语影评,通过看影评记下了不少词汇。很快,母子俩便能打成平手,到最后,苏汉廷赢的机会更多于妈妈,妈妈也乐意当个输者。

快乐是最好的学校

上初中后,苏汉廷爱上了英文原版名著。一次,妈妈见儿子捧着《福尔摩斯全集》读得津津有味,便问他:“这书读起来有困难吗?”苏汉廷点点头,指指桌上一本英汉字典:“看到不认识的词,我就用字典查,以后再碰到就认识了,只当在玩找茬游戏。”

后来,苏汉廷同学的亲戚从美国给他买来一本英文原版的《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们》。国内目前只有中文缩写版,还没有完整版的译本。

由于这本书出版于100多年前,使用的语言为美式英文,书中的许多语法都与课本不同,很多表达方式与现代英语的习惯也不同,再加上书中有大量的古地名,这位同学虽然一边看书一边查字典翻译,却还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他第一个便想到向苏汉廷求助,不懂之处频繁向他询问。

回到家,苏汉廷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我想帮他,可我总不能把一本书都讲给他听,我们既没有这么多相处的时间,他一下子也记不住。”妈妈鼓励他说:“你想帮助同学,这是好事,妈妈支持你,但你得想个办法才行。”苏汉廷想了想说:“要不我把这本书全部翻译过来,让他照着译文看。”

在妈妈的应允下,苏汉廷向同学借来了那本书,答应帮他全本翻译出来。白天在学校里,他利用课间十分钟的时间,拿出书来翻译几句。晚上回到家,完成一天的课业之后,他才能抽出一点时间翻译。每天苏汉廷房间里的灯都亮到很晚,妈妈偶尔给他送一点饮料和水果,都看到他正捧着书专注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苏汉廷时常和妈妈讨论。每次翻译完一个章节,苏汉廷都会请妈妈第一个阅读,看看有没有不准确的地方。妈妈发现,儿子的翻译不仅贴近原文的本意,而且读起来非常连贯,丝毫不觉得生硬拗口,整体翻译得非常专业。

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第一版8万字的译稿终于完成。然而因为电脑故障,这份译稿全部丢失了。儿子的辛苦打了水漂,妈妈比谁都要心疼。苏汉廷却反过来安慰妈妈:“翻译的过程让我感到满足和开心,这就足够了。再说第一版还有很多生涩的地方,我不是很满意,第二次翻译就当是做修改完善了。”

苏汉廷重新对这本书做了翻译和校对,这一次翻译得更加严谨。三个月后,第二版的译文新鲜出炉。

第一个翻译出世界名著的中学生

妈妈了解到《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们》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完整的译本,于是把儿子的译稿寄到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北京出版中心。出版社认为这部作品很有出版价值,在得知这部译文是出自一个15岁的少年之手时,他们十分惊讶,特别邀请专家对苏汉廷的译文进行了审定。中央民族大学翻译学教授何克勇说,苏汉廷的翻译语言优美、文笔流畅,不像初试牛刀的样子,倒像在译海里浸泡已久。

更加难得的是,作为一个15岁的少年,苏汉廷对一部作品的理解、感悟也与成年人不同。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诠释作品,更符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北京出版中心在经过认真分析考虑之后,决定出版苏汉廷的译本,由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接手,并且还决定以这本书为基础,策划出版“小小翻译家译丛”系列,旨在发掘和鼓励有志少年,用孩子的眼光和视角来诠释世界文学名著,苏汉廷被选为译丛系列的小小翻译家,出版社希望与他进行长期合作。

当年暑假,苏汉廷计划参加学校的出国游学。出发前几天,妈妈从朋友那里听说,四川藏区有一所色乌绒小学缺英语老师,希望有老师去支教,儿子很符合招募的条件。去四川藏区支教显然不如出国游学轻松舒适,但却可以让儿子的假期更有意义,妈妈希望儿子能去,但她决定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自己选择。最终,苏汉廷毫不犹豫地说:“妈妈,我要去四川,我在英语学习里感受到了很多乐趣,我想把这种快乐传递给大家。”

在色乌绒小学,苏汉廷被安排教一到三年级的孩子学英语。苏汉廷白天在山下的小学教书,晚上则要住在山上的寺庙里,每天都要来回爬山。学校里没有汉餐,苏汉廷就跟着孩子们一起吃藏族的食物。这些生活上的困难,他从来没有抱怨过,他用心备课,晚上还要抽出时间翻译书稿,每天都忙到深夜。

半个月后,学校放暑假了,苏汉廷回到了广州,他对妈妈说:“妈妈,那些孩子的心灵比星空还要美,原来把自己会的东西教给别人,是如此快乐。”《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们》中文译本新书会举行后,苏汉廷还向色乌绒小学捐赠了一些图书,希望那里的孩子可以继续学习英语。

2016年,苏汉廷的第二部译作《追寻魔磁谷》系列(共3册)也即将出版。妈妈说,下一步儿子打算完成《亚瑟王》四部曲的全部翻译,一旦完成,这将是国内第一部完整的《亚瑟王》四部曲中文译本。对于儿子的成绩,妈妈则说:“他开心就好,人生的路很长,能做自己爱做的事,才不会觉得枯燥,而我要做的,就是在他需要时给他一些鼓励和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