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方经济体制范文

西方经济体制精选(九篇)

西方经济体制

第1篇:西方经济体制范文

摘要:以西部大开发与经济法理念的契合点为分析基点,阐明经济法制度是西部大开发法治保障的核心制度,并探讨了这一法律制度体系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经济法理念法治保障

一、导言

西部大开发作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战略措施,已在新千年初正式启动。它“对于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建设,对于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是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语。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后一个大局就是对西部开发的初步设想;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了这一设想,并于1999年9月22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首次正式提出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2000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将“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然而,对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和憧憬并不等于西部经济开发本身。[1]反思百余年来我国人民探寻西部振兴的艰难历程,贫穷落后的帽子甩得着实艰难。究其根源,已往的开发措施大都强调经济政策措施,忽视法律制度的重要作用。由于政策易受形势左右和个别长官意志干扰而出现朝令夕改的现象,无法避免减弱旧体制形成的障碍,有效地协调各方面利益冲突。单一的政策推进不能保证西部大开发长期、健康和有序地进行。解决东西差异在客观上就要求统一规划、部署、协调、组织,所有的规划、方针、政策都必须用法律的稳定性和强制力来保障。[2]加强西部大开发的法治保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实践。不过,在确立运用法治思维和手段来推进和规范西部经济跳跃式发展这一基本方略的前提下,还必须解决“法治保障模式甄别问题”。[3]即,法治保障体系核心制度或主导制度的识别和确认问题。我们必须客观、综合分析西部地区经济、政治、生态等背景环境的特征,针对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时代特点,选择最有利于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主导法治轨迹和核心法律制度。

二、西部大开发是对经济法理念的生动诠释

西部大开发生动诠释了如下经济法理念:

一市场自主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

我国自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一直倡导建立保障市场自主调节机制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有效发挥的国家宏观调控制度体系。今天的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因为市场潜力的发挥和自由经济能量的发挥依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所在。然而,以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为己任的经济法,在肯定和褒扬市场伟大功绩的同时,也以其固有的宏观、冷静的视角警示社会,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充分发挥必须以法治保障下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为前提。要实现社会利益的总体增长,不仅需要充分释放市场活力,更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运用法律规范和制度倾斜引导资源的流向,实现全社会经济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勃兴。

西部大开发正是这种“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推动经济整体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鲜活实例。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利益指向应当以全社会为出发点和归属。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根据东西部地区地理、经济等方面发展的差异,我们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策略。实践证明这种策略是正确的。然而,这只是在中国特殊国情下实现共同富裕共产主义目标过程中的权宜之计。今天,我们已经在东部的蓬勃发展中积累了发展经济的许多经验,以市场经济手段实施西部大开发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要激活落后地区的经济,必须依靠市场机制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创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破除西部欠发达地区残留的充满计划经济色彩的依靠行政力量实现资源分配的陈弊,由市场供求等力量来决定资金、物资、人才资源的流向。但是,要让这些经济因素自发流向落后地区是不符合市场自发配置资源的规律的。现代各国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表明,区域开发首先是由政府启动的,国家宏观调控在制定和实施开发规划,调动资金、技术和人才,实行倾斜政策以及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开发西部也正是国家宏观调控引导经济资源流向西部、市场调节机制激发西部地区内在活力两种力量共同实现区域经济腾飞的伟大实践。

二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完美契合

西部经济属于区域性经济,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即特色产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价值及经济的跨地区发展。一方面,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符合地域分布规律,尊重区域差异并采取合理的应付措施,完善区域自我组织功能,实现西部各地区之间经济的平衡协调发展,形成西部经济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必须在国家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调控之下,不能偏离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目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西部的发展不仅要有利于当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地方经济实力的增强,也要有利于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的增进。

关于西部开发的模式,学者们的意见不尽统一。有学者主张“特区模式”,即应该根据西部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生态建设的需要设立特区,如生态特区、旅游特区、金融特区或综合性特区;[4]也有学者主张“超特区模式”,即建立一种比东部地区更吸引投资者的环境。[5]不管学者们在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设计上的争论最终会以那种模式的制度化告终,这种区域性经济是界于地方经济和全国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宏观是通过中观而具体作用于微观的,而中观的发展一定不能偏离宏观的方向和轨道。这使区域经济既具有了相对独立性,又成为了宏观调控的对象。一方面,必须通过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对西部开发过程中有关地区发展规划、投资决策、产业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规范和调整,使之有利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宏观调控目标。另一方面,应当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需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依法处理地区间产业发展的关系,加强跨区域的合作,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经济的特色,实现西部经济的腾飞。

三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互动

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为经济法所关注,其核心在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求人类以最高的智力水平和泛爱的责任心规范自己的行为,创造和谐的世界。人类在作出每一个行为选择时,不仅要考虑到本代人的利益的平衡,同时要考虑到代际人利益的平衡。

我们所倡导的开发西部战略不光是经济的开发,更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秩序、生态环境、宗教民族关系、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很多方面,既要推进经济建设,又要实现经济、资源、人口、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有些西部偏远地区为了尽快摆脱贫困和落后,在吸引资金、寻找项目上,完全忽略西部特殊的生态特征,对“污染转移”的项目如小造纸厂、小化肥厂、也照单全收,只要能解决当地百姓一时的吃饭问题,就可以置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于不顾,低效率的重复建设杜而不绝,有的地方甚至怕新来的大企业会挤跨当地技术落后的小企业,各种禁入、保护的土政策卷土而来。这种经济利益刺激下的盲动行为与国家所倡导西部开发战略的初衷背道而驰。我们所要进行的西部开发是在经历了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严重破坏的沉重教训之后提出的,既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又要保证生态系统乃至人文环境良性发展方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三、经济法制度是西部大开发法治保障的核心制度

为了避免西部开发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无序和浪费,2000年3月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朱鎔基总理提出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等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事实上,西部开发中所有重大问题都需要法律制度的确立和保障,而这几乎涉及到现行所有的法律部门――西部开发政策实施中行政权力的配置、行使及其监督需要行政法对行政执法权威的确认和行政权力滥用的防止;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智力成果的转化需要知识产权法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化;发展新兴市场,保护和确认交易当事人的平等地位需要民法对交易中私权关系的调整;等等。然而,我们说经济法制度是西部大开发法治保障的核心制度,是在深入思考经济法制度设计与战略重点实现的法治化要求的完美契合后得出的结论。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第2篇:西方经济体制范文

关键词: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合作;合作治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D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5-0030-03

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正蓬勃发展,并日趋成熟,已形成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冀三大地方政府区域合作格局。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我国西部地区开始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我们希望对西部地区政府经济合作现状进行整体性的描述,分析其中存在的困境,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西部地区政府经济合作的现状

西部地理相邻、人文相近、利益相关,从而奠定了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特别地,自中央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已形成成渝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北部湾地区等11个重点经济区。在中央政府的推动下,经济区内部及经济区之间的政府合作日益密切。目前西部地方政府间经济合作主要处于交流互访、合作论坛阶段,并向行政协议、区域联合会逐步迈进。

1.交流互访与合作论坛

当地方政府间产生区域经济合作的诉求时,交流互访成为第一阶段的合作形式,是西部地区获得项目投资的重要渠道。同时,交流互访能增进政府间的沟通与信任,为日后具有常规性的合作论坛奠定基础。西部地区目前拥有的大型合作论坛主要有: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及中国——亚欧博览会。这些合作论坛成为西西合作、东西合作、西外合作的重要载体,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2.行政协议

倘若政府间的交流进入实质性阶段,就会签订行政协议,以保证区域经济合作的顺利推进,为政府间平等合作的实现提供法律保障机制。西部地区政府经济合作中签署的部分行政协议主要集中在产业项目合作、基础设施合作、空间开发合作、旅游资源合作等方面。相对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西部地方政府签署的行政协议数量仍比较少。

3.区域联合会

区域联合会是政府间合作交流进一步深化的产物,形式趋于稳定。区域联合会制定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性方案,解决合作中需要协调的重大问题,同时能够进一步协商行政协议履行中出现的问题,并监督行政协议的实施。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东北地区已经拥有具有全局性的联合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东北四省区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时,西部地区还未出现类似的区域联合会,仅有局部性的联合会(如西南地区经济协调会、重庆经济协作区市长联席会议、宁蒙陕甘毗邻地区联席会议)。

二、西部地区政府经济合作的困境

西部地区政府经济合作初步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合作路径,从而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在产业项目合作、基础设施合作、空间开发合作、旅游资源合作等方面形成了西西合作、东西合作、西外合作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为深化西部地区政府经济合作,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困境,研究西部地方政府间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

1.“初始条件”因素的制约

合作一开始的条件(如地位、合作动力、初始信任水平)就会影响合作治理的产出。成员间发展的不平衡会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最大威胁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展不平衡意味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带来合作利益与成本分配的不平衡,二是发展不平衡意味着区域法制、市场环境的差异,增加法律、政策协调的成本,三是发展不平衡意味着合作过程可能会被强势一方所掌控,影响弱势方的合作积极性。有研究显示西部内部经济增长差异在1978—2000年变化幅度不大,但2000年以后,西部区域经济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性,且差异程度不断扩大。这可能会导致西部地方政府间“合作博弈”的破产,不利于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

2.“领导推动”因素的制约

合作是“正和游戏”,地方政府通过合作能够产生更多的收益,因此地方官员有动力推动政府间的经济合作。然而,在行政区划和基于经济增长的相对政绩考核制约束下,地方官员为保护本地市场,必然通过行政手段干预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导致市场分割,造成“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经济”的矛盾与冲突。因此,地方官员也有不合作的动力。基于合作与竞争各自所具有的优势,地方官员采取了选择性的合作策略。即地方官员有动力推动政府间在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开发、自然资源开发等不涉及生产要素流动的领域展开经济合作,实现共赢,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经济合作方面,地方官员则更多地采取竞争策略。西部地方政府间的过度竞争会降低产业转移的绩效,并会拉大地区间的经济差异,结果进一步恶化西部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和信任水平,不利于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

3.“制度设计”因素的制约

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合作的顺利推进需要制度加以保障。制度设计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参与性问题。西部已经初步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经济合作路径。但在地方官员任期的限制下,可能会出现前任签订的合作协议并没有得到后任的继续实施,导致重复博弈形成的失败。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地方政府区域合作治理的相关立法,因此地方政府间签署的合作协议缺乏相关法律制度的支持,协议执行监督体系不完善,最终导致地方政府间合作协议执行力度不强,尤其是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的西部地区,这种情况更为突出。

4.“合作过程”因素的制约

在合作过程中,合作观念淡薄和合作组织松散是制约西部地区政府经济合作的两个重要因素。首先,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公有制经济强、非公有制经济弱的特点非常突出。2011年,东部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比重的均值为0.34,而该比值在西部达到了2.59。数据表明,西部地区的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地方政府计划经济思维更为强烈。这样的经济特点必然诱使西部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经济,削弱了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合作的意识。

三、建立西部地区政府经济合作的治理机制

西部地区政府经济合作在初始水平、领导推动、制度设计以及合作过程等四个维度均存在自身难以逾越的困境,这就需要一套有效的合作治理机制以突破存在的制约性因素。

1.建立完善的西部地方政府合作中的法律约束

区域政府间合作主要采用的是合作各方通过会议达成的协议以及通过的共同遵守的规定,但是协议和规定缺乏权威性和强制性,导致地方政府在执行中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损害区域合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建议,一方面,国家建立健全区域政府间合作治理相关法律来规范区域政府间的合作关系,并且出台相关的法规,针对区域政府间合作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具体规定,明晰各自责任以及利益共享等问题。另一方面,国家可以授权区域合作委员会制定合作治理的相关协议,并且经地方人大审议,最终具有法律效力。

2.建立西部地区政府经济合作机构

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机构是西部地区政府经济合作治理有效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地方政府间合作组织机构应该包括以下部门:中央政府、西部区域合作委员会、秘书处、区域行政立法委员会、区域经济发展委员会、区域合作治理委员会、区域合作监督委员会、区域合作发展基金会等。西部地方政府合作中必须有中央政府的参与和指导,因为西部各地区政府都处于强势状态,互不相让,中央政府的地位和权威能平衡各个强势政府的力量,这样更有利于西部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治理;另外中央参与管理西部地方政府间合作治理能鼓舞其士气,调动地方政府间合作治理的积极性。区域合作管理委员会职责是共同讨论和解决区域内发生的重大问题,拟定区域合作治理战略规划、审议和决定关于区域合作治理中的重大事件以及策划地方政府间合作治理的大型会议相关事宜等。秘书处是辅助区域合作管理委员会处理日常事务,跟进和落实项目进展等,收集区域合作管理委员会下属委员会等的意见,并及时准确地反映给区域公共管理委员会。区域行政立法委员会主要是负责制定西部区域合作治理的相关行政法规,具有法律的约束效力,来激励和约束参与合作治理地方政府的行为,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委员会主要负责为西部地方政府间提供合作项目,根据区域合作管理委员会来制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方案,不断促进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合作治理委员会职责是处理区域内地方政府合作治理出现的矛盾冲突等问题,保持地方政府间合作治理关系的和谐。区域合作监督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地方政府间合作治理的行为、合作项目的落实情况以及产生的效果等,确保地方政府间合作治理落实到位。区域合作发展基金会主要职责是为本区域地方政府合作治理筹集资金并且用来支持本区域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治理。

第3篇:西方经济体制范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222-02

西方经济学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社会科学,至今己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被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如何教授好这门课程,使学生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是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然而,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为此,我们有必要找准问题,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文化知识体系背景和思维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与性质

西方经济学作为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日渐重要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要求,还是教学目标和以往相比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教师既要讲述两百年来经济学关于资源最优配置的逻辑框架,又要展示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架构,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仅要把最新的经济理论引入教学,还要注重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本质的剖析。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 “教”与 “学”的问题,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引导问题

目前,在许多高校的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理论体系庞大,内容多且抽象,学生普遍感到不易理解,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学科。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理论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论体系日益庞大,授课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知识多,加大了课程的难度。尽管西方经济学专业术语和基本理论经常出现在公众面前,但要真正理解理论内涵的实质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西方经济学不但占据了主导地位,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时不加任何评论,以完全肯定其核心理论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包括宣扬“自私经济人”、“公有制不如私有制”、“资本主义优于社会主义”、“私有制无剥削”等基本原理,这会导致许多学生误把西方经济学的全部内容都当作经济学真理来接受。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西方社会的市场经济,讲述的例子大多是西方社会的经济现象。而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之中,许多现实的经济现象不同于西方社会,因此,许多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离我们很远,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西方经济学教师能力的问题

尽管许多本科院校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进行了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但效果并不理想。虽然在理论上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可是一进入实际教学环节,就会因为案例式教学要求教师了解案例的时代背景、实际上案例分析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掌握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教师能力不足等,往往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中案例资源脱离国情,缺乏针对性,或过于陈旧,与现实经济活动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案例教学法对教师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往往没有启发性,没有达到不仅要提出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而且还要提出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的要求,难以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

(三)现行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和学习阶段的选择问题

目前,有许多高校在初级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直接采用国外原版教材,由于这些教材依据的是西方国家的具体经济体制和具体经济实例,中国学生学完了经济学的课程之后,只知道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是如何运行的,却不知道中国的经济体制是怎么运行的,这会使他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即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作为一种范例,在研究我国的经济问题时简单地用美国的范例来对照,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于西方经济学强调“均衡”,势必有许多烦冗的数学模型和公式。这些用大量的数学知识推导出的结论,需要有较好的数学基础。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由各种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较强逻辑性的学科,它的数学模型与定量分析较多。对于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难易接受,尤其不容易把这些图形和公式的经济学含义同文字描述统一起来,“西方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都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这给老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难度。

第4篇:西方经济体制范文

【关键词】家庭分散型 集体经济型 模式 启示

一、前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下,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得到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便是是农村发展的重点。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先后出现了乡村富足,生态健康的村子,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学习榜样。在第五届全国“村长”论坛上揭晓了最有代表性的十大名村,分别是:中华第一村江苏华西村、以产业与生态旅游闻名的山西大寨村、京郊第一村北京韩村河村、红色亿元村河南、上海亿元第一村九星村、改革第一村安徽小岗村、以高科技兴村的浙江花园村、因地制宜开发产业的云南福保村、浙江第一村滕头村;将旅游文化做大做强的江西进顺村。安徽小岗村和江苏华西村名列其中。

中国是一个至古以来靠农业发展的大国,农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走向,针对小岗村与华西村两种模式的分析研究,可以更好的为我国其他农村地区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寻找出一条更美好的线路。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的发展模式并不是可以完全复制的,选择好适合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或模式,是农村社区综合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做好两种模式的分析与比较,是非常重要的。

“三农”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必将贯穿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始终。通过分析小岗村与华西村发展的两种模式,来探究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一项民生课题。因此,对此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模式的分析与比较

(一)家庭分散型―小岗模式

对于在实际生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需要进行变革,使得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匹配。在农村实际中,就是要提高农民积极性。1978年,安徽小岗村的农民,大胆实行“包产到户”,率先进行农村地区的生产关系的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在当年就获得了实际收益。这充分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并符合农业生产的特点,能够有力促进农村地区生产力的发展。

1.“小岗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1)不断调整农村的土地政策,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家庭分散型的小岗模式,正是适应了当时小岗农村生产力的需要,从而获得了成功,促使小岗村在那一阶段快速发展起来。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农村经济就属于集体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小岗村实行,进行大包干和土地流转,发展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有利于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多样化,促进农村经济不断增长。

(3)我国在农村经济变革过程中,坚持以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基本经营制度,在过去的时候强调了“分”,而且生产规模较小,所收到的经济效益也比较低。但在小岗村实行了后,土地可以进行流转,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有效的进行经营管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并且可以进一步坚持、巩固、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通过,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我国农村的发展。小岗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助于调动村民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并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5)生产的发展需要正确的政策和体制来指导,只有不断的更新政策和经济体制,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才能使生产力进行可持续发展。小岗村的大包干和后期的土地流转及产业转型都是在正确的经济体制和指导思想下展开的,从而促使了小岗村的各方面都可以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状态。

(二)集体经济型―华西模式

集体经济型的“华西模式”很好的坚持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华西村的发展道路并不是单纯地效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以集体所有制为发展主线,坚持土地资源等资产统归村庄集体所有,统一进行规划整合,团结全村村民,为建设华西村发挥集体智慧,并培养出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坚持“集体经济+共同富裕”模式的引导下,华西村经济发展成为一个传奇。华西村的村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超越了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优越让华西人继续开创新举,如今的华西村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

1.“华西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1)社会资源的配置有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指令性计划是计划方式的一种,它是指政府集中配置自愿的方式。华西村在村领导的带头下,进行资源整合规划是属于指令性方式。

(2)改革是发展生产力也是解放生产力。华西村通过开创本村所特有的发展模式,例如一分五统和利润分配的二八开等制度,就是对华西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具体形式的改革,增加了企业的活力,使华西村的生产力走向更高的阶段。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华西村坚持走集体经济的道路,通过引进人才、科技、文化,招商引资,发展多元经济。

(4)十六大报告中曾提到创新的进步意义,学习十六大报告也应坚持创新的观点。华西村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使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走在时代的前列。华西金塔是华西村的标志性建筑,此外还有微缩版的世界名筑、空中旅游等,创新性的发展使华西村的经济更添活力。

(三)两种模式的对比

小岗村最主要特征就是引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程度是实行责任制和经营权的私有化。而华西村是集体所有制、计划经济的代表。改革开放以来,华西村坚持的是集体经济,走的是与小岗村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从小岗村和华西村发展模式来看,两者还是存在一定的异同之处的。

1.小岗与华西的相同点。小岗模式和华西模式的相同之处可以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这里主要是指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目标上,两个村子的变革都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即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同时满足了本村村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所有制结构上,小岗村和华西村都坚持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结构。小岗村和华西村都创办了适合当时生产发展的企业,加强和外企的合作,升级了农村经济体制。在分配制度上,小岗村和华西村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保证了公平又提高了效率。小岗村率先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内涵就是多劳动就多收获,不劳动没收获,让小岗村村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华西村坚持的集体经济道路,实现了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改革是促进生产力的变革,在两个村子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本村经济的发展。从精神层次来看,小岗村和华西村的领头人都发扬了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精神。

2.小岗与华西的不同点。从政治层面上看,小岗村和华西村对于我国政治方针的一些把握和掌控上有点差异,小岗村单纯的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及时的加以改变或创新,所以虽然相比之前有所发展,但发展的速度并不太快。而华西村却是在坚持国家大的方针政策之余,结合本村的实际的情况,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发展方式,从而使华西村的发展越来越快。

从经济体制上分析,小岗村作为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起点,是典型的家庭分散型经济;而华西村走的是集体经济的道路,这是最大的不同。在改革之初,全国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岗也是继续坚持了这条路径。但是华西人多地少,工业较为发达,所以不适合包产到户,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因此华西依据实际和村民意愿,将农田承包给小部分能干的村民,释放其他劳动力,让其他村民进入乡镇企业。正是这一实事求是的做法,让华西人真正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从生活质量角度看,小岗的生活水平是无法与华西村相比的。小岗现在是走在奔小康的路上,虽然后期开始加快发展的步伐,但是和华西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发展到今天,华西村收入水平差距较小,并上了新台阶;生活水平甚至超过城市。

三、小岗模式和华西模式对我国建设新农村的启示

我国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其中提到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可以总结为:发展生产力,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丰富村民精神文化,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增强村民民主意识等。小岗村和华西村作为中国典型的两大名村,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的。

(一)小岗模式的经验和教训

1.小岗模式的优势经验。一要具有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幕者,小岗人冒着生命的危险, 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有利于经济发展、同时又能调动广大农民生产劳动积极性的新道路,小岗人创新的精神的值得全国农村地区的学习和借鉴。二要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小岗实行的大包干获得了党中央领导人的支持和认可,继而在全国农村范围内普遍推广;三要认识不足,加快发展步伐,后期的小岗村看到了自身发展的不足之后,积极转变经济发展发展模式,促使小岗经济多元化。

2.小岗发展模式的教训。一是小岗改革过程中曾人心不齐,不能形成合力办大事,因此要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共创发展。二是小岗村前期发展迅速中后期却停滞不前,说明小岗人比较安于温饱状态,没有做好长期发展规划,这种安于现状的思想是不可采取的。三是小岗村没有充分利用好改革第一村的优势品牌影响力,作为我国改革第一村,小岗人可以借助影响力,吸引外资人才,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但是早中期的小岗人忽视了这一关键点。

(二)华西模式的经验和教训

1.华西模式的优势经验。一是始终保持先进性,坚持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促使华西的路越走越宽。华西之路是在极具领导能力的老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坚持大力发展本村整体实力。而且华西人通过整合资源,合理规划,坚持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注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协调,同时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共同发展的新型方式。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华西人改变原有的旧观念,积极学习外界的有效之法,结合本村的发展特色,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三是不断完善农村的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华西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发展成为一个闻名全国的幸福村,与它的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远大志向关系密切。四是始终坚持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华西村的领导能人始终站在劳动群众的角度上,事事为村民,造福于村民。

2.华西发展模式教训。一是华西政治领导能人的更替,是家族管理模式,华西新任的党委书记吴协恩是老书记吴仁宝的四子,而且吴氏家族的很多人员都在华西各方面担任重要领导角色,但是这只适用于华西村,如果单纯的套用这种家族治理模式,发展之路可能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二是华西的奢华建筑群,其中向北京看齐的328 米高的龙希大酒店,还有一吨金牛等,是不符合一般农村的经济实力的,如果一味的模仿,就会加大经济重担,造成资源不合理分配。

(三)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1.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一切建设都离不开物质基础,而且建设的规模和程度也受到客观物质基础的制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生产作业方式,学习新型生产制度,结合本村发展实际,调节经济结构,创造性地引进有利于本村发展的产业,并抓住政策红利,集中积极有利因素,大力发展经济。从小岗村和华西村的发展变化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其发展模式都是智慧的结晶,根据当地客观条件、自然资源探索适合地方特色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经济发展模式。

2.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要坚持合理的分配制度,因为合理的分配制度是公平、有序的重要保证,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了村民生产的积极性;必须要加强领导班子的分权与制衡,科学民主的管理村子。村干部应通过村民自主选举的方式产生,能够代表村民民意,并能综合全村村民意见,采取有利措施。村干部之间也要进行合理分配制衡,促使村委会高效协调运作,同时要加大对村干部的科学管理方面的培训,增强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从而更好的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

3.因地制宜,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可以简单的总结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小岗村和华西村做到了从人性角度出发释放人的潜力和活力,尤其是华西村,经济富裕起来同时,注重人本身的发展,加强农村环境建设,为居民提供良好居住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村民的生活增加乐趣;加大教育方面的投资,全面提高村民综合素养;增强宣传教育力度,保持村民的高度凝聚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本质和目的都是为了让人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关注以人为核心的建设,不是不顾后果地发展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注重统筹协调可持续,统筹各方利益关系,并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造福。

参考文献

[1]蒋志荣,赵峰,侯庆丰.中国十大名村[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

[2]温跃渊.小岗风云录[M].安徽省合肥市: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

[3]陈钟.华西村概况[Z].中国广播网,2005.

[4]赵伟峰,刘菊.小岗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

[5]彭维锋.华西村新农村建设实践经验研究[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

[6]赵伟峰,刘菊.“新小岗模式”的演进历程、路径分析及启迪[J].现代经济探讨,2012.

第5篇:西方经济体制范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本土化 课程建设

注:本论文获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重点立项项目“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编号2008A018)资助。

一、前言

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它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机理和一些重要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方法体系和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为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提供合理解释,为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提供思路。西方经济学虽然探讨的是市场经济的一般性问题,其内容科学,但它同时是一门研究人的经济行为和利益关系的社会科学,它不可能超脱政治、文化和历史。经济学研究的是具有情感并具有利益动机的人;而且经济学家本身也是有价值取向和利益动机的,对现实存在的各种经济制度也有不同的信仰。我们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在经济研究中,不能不加分析、不顾中国的实际简单地套用西方经济学。我们应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联系中国实际来学习、研究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改造,使之成为能够说明中国经济问题的有用的工具。

课程建设是一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性工程,其实质是遵循教学系统运行规律,促进教学体系整体优化的过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课程建设,确保教学的正常运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培养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随着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以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已经渗透于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不断增强,已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调节者。然而,中国现在的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至少有三方面的不同: 其一,中国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意味着中国的社会制度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正处在追赶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关键时期。其二,中国正处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这意味着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新旧体制都将在中国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其三,中国是一个有13 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这意味着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生活水平提高的矛盾是我们面临的特有的、重要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就决定了我们不能把西方经济学原封不动地拿到中国来,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经济学的结论。我们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对西方经济学进行分类研究,重新审视西方经济学中的哪些内容是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共性和一般规律,哪些结论是和发达国家的现实经济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哪些观点包含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明确,西方经济学中的哪些内容是可以直接采用的,哪些内容是需要改造的? 哪些内容是目前中国经济条件不具备、不成熟而暂时不宜用的,哪些内容是应当摈弃的。

我们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不但要掌握其结论和方法,而且还要把握具体的理论赖以产生的假设前提、逻辑结构和经济背景,还要注意不同的经济制度( 或体制) 、经济条件和风俗习惯所造成的经济主体( 消费者、生产者、政府) 的动机和目标的差别。这些差别就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 在西方是正确的结论在中国现阶段可能是不正确的; 在西方有用的理论和政策在中国现阶段不一定有效。

所有这些本土化的问题,困扰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因素很多,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现代经济新思维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加快西方经济学本土化课程改革与建设势在必行。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课程建设的思路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既抽象又具有很强应用性的课程,其在不同程度上构成了许多经济学科和课程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内容体系庞大、流派众多,各种流派的理论观点、政策主张各异。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教学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经济思维的能力,我们应该在基本原理讲授过程中努力结合中国的国情。我们可以举出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具体的理论来寻找本土化的结合点。

比如,目前中国的企业有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个体经营户,这些不同类型的企业的目标函数可能是不同的。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中国国有企业不能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的目标,国有企业还需要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如解决就业、稳定经济、安定社会。如果用西方流行的企业理论或生产者行为理论来统一分析这些不同类型的企业,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不得要领的。

又如西方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所说的利息率是市场化的利息率,而中国的利息率目前是高度管制的利息率,这两种利息率的决定方式和变动规律都大不相同。因此,建立在市场化利息率基础上的有些理论不能照套过来解释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现象。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公共投资增加会通过利率提高来排挤私人投资的理论,IS-LM 模型所说的货币供应量增加通过利息率下降(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 来刺激投资的机制,都不能直接用来说明中国目前的相关的经济问题。我们需要结合中国实际,对这些理论进行分析和改造。

我们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可以尝试三种方法实现本土化改造:

一是剔除术。这是为了剔除西方经济学中那些与我们的制度、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不一致的内容。比如,西方经济学中宣扬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终极制度的内容; 论证发达国家剥削、掠夺发展中国家有理的内容; 论证国际经济关系中不平等规则合理的内容。

二是整形术。西方经济学中的有些内容和中国的实际情况不一样,不能把它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需要经过调整和改造来进行运用。例如,近些年一些中国学者在学习、借用西方经济学有关理论的基础上,联系中国实际,构造了中国居民的消费函数,提出了适合中国现阶段情况的IS-LM 模型。

三是移植术。所谓移植术,是指联系中国实际来运用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和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经济问题,使西方经济学在中国本土化。根据前面所述的西方经济学的性质,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是没有阶级性和国情差别的。在西方可以用,在中国也同样可以用。如均衡分析、成本-收益分析、边际分析、总供给-总需求分析、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消费、投资、净出口与总需求的关系分析,等等。

四、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造就精品课程的重要保证。在课程建设中,要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培养师资的形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本课程主讲教师的本土化教学交流,学习兄弟学校经验,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加强科研工作,为任课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强化西方经济学本土化应用和研究提供基础,也为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参与相关科研活动创造条件。

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育人意识都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规范和完善,有力地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杜绝缺课、少课,保证课时,有始有终。除了学校规定的各个教学管理环节,根据需要进行学生评教问卷调查、教学督导听课等多角度反馈信息,全面改善教学质量。

(二)推进本土化教学的教材建设,完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之一,推进教材建设,建设或使用适合当代大学生需求特点的教材,包括多媒体形式的立体化教材,加大力度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突出本土化案例教学内容,努力将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资料适当地补充到教材中去,做到用经济理论模型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增强现实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在教材的建设或编写中,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注重创新和实践内容,编写有水平、有特色的教材,另外,还要汲取西方经济学昀新发展的前沿理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考文献。建立综合考评体系,规范考评指标。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要进行全方位考核,建立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降低考试成绩所占比重。作业、实践和发言讨论均列入评定范畴,鼓励创新型答案。

(三)本土化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加强科研实践

坚持“教学与科研”并举的原则,采取“边教学、边研究、边改革、边实践”的方式,在研究中不断完善和提高。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紧跟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发挥自身优势,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服务于学生和教学工作。

总之,西方经济学本土化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发扬求真务实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切实把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抓出实效,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以满足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新时期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璐.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实践[ 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 10)

[2]穆红莉.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改思路探析[ J].高教论坛,2007,( 5)

[3]孙宇,李文华.讨论式教学法在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中的运用[ J].经济研究导刊,2010,( 3)

第6篇:西方经济体制范文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人力资源;区域分布;共享机制

2009年国务院正式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福建省出台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获得了国家高度重视,区内各地也制定了相应的海西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作为促进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因素和中心环节,如果能够得到更好更优地配置,可显著促进海西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内既有率先开放的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等具有较好经济基础的中大型城市,也有像南平、三明、宁德、赣州、梅州等二三线发展城市。福州、厦门、汕头等中大城市由于高校资源集中、经济基础良好等条件,人力资源无论是总量还是配置水平都高于其他二三线城市,使得区域分布和发展极不平衡。为了统筹区域发展,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资源配置的共享平台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既实现了人力资源产出的最大化,更高层次的统筹利用经济区内人才资源,也实现了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跨越了行政区划的经济综合体,在很多行政事务、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上涉及众多方面因素,所以海西经济区构建人力资源配置共享平台则是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由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跨行政区域性,在相关的人力资源总量、层次等方面都没有具体的统计,但是我们从福建省总体情况来看,目前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人才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尤其在高层人才资源引进和配置,还存在着一定的僵化情况,柔性人才政策和保障机制都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其次,总量不足且分布呈现两极化分布,普通人才多,高端人才少,且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大中型城市中,二三线城市人才资源存在严重匮乏的情况;再次,区域内缺乏联动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人力资源配置的共享服务平台少之又少,使得海峡西岸经济区内人才的效能不能最大化发挥。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除了人才资源本身的稀缺性之外,主要是经济区内缺乏联动的人力资源配置的共享机制。由于横跨行政区划,海西经济区内各地人才工作各自为营,在政策待遇上甚至有一定的冲突。另外人们对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配置共享机制的动力不足,相关的政策、制度的支持和保障力度也不够。由于人力资源配置共享机制的缺失,不能最大化的发挥人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快速、全面发展。

二、人力资源配置的系统设计

构建人力资源政策、理论体系,树立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明确人力资源配置的必要性是人力资源配置系统构建的必要前提,系统包含信息系统、机制系统和硬件系统。信息系统为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如建立人才信息库,机制系统为人力资源配置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方面的保障,确保配置可行性,而硬件系统是为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如设备、场地和相关的服务设施(图1)。

上述系统应用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就是实现区域人力资源高效配置,实现合理分布和充分就业,提高经济综合体的经济产出水平和社会综合发展。系统运行的方式主要是依靠政府为主导,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政府在宏观层面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联合区域内高等院校、用人单位,通过政策措施、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提升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三、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配置共享服务平台

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配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是保障经济综合体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创新人力资源配置共享模式,营造氛围,创建联动共享渠道和建立健全政策制度体系等措施,形成具有海西特色的运转机制。

1.创新人力资源配置的共享模式

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组成结构,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协调机构,统筹福建、江西、浙江、广东各省市,建立人力资源配置的共享平台。依靠主导城市创新人才模式,创新海西经济区人力资源配置共享机制,主要包括运作体系、推动体系、联动体系和保障体系(如图2所示)。

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配置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通过运作体系、推动体系和联动体系,促进区域内人力资源配置共享,共同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服务。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在引进和使用方面,突破传统的机制束缚,加强柔性人才管理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工作方法,通过“科技联谊”、“带土移植”、“客座教授”、“兼职并薪”、“承接课题”等模式最大化的发挥高层次人才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营造共享氛围和理念

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配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前提,是区域内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能够充分认识共享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同时区内各省市应提升认识,将构建人力资源配置共享服务平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福建省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也是受益主体,应当主动牵头,协调周边各省市相关职能部门,共建人力资源配置共享平台。开展相关的培训,树立共享理念,改革创新相关的制度体系。对海西区域人力资源进行统计,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建立共享的、整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理念,构建共享氛围和理念。

3.建立人力资源共享信息库

现阶段,海峡西岸经济区内各城市之间互通信息少,尤其是跨省城市之间,在人才交流合作方面基本处于“绝缘”局面,要实现经济综合体全面发展,必须打破这种局面,首先应该建立区域内综合型、专业型的多元化人力资源共享信息库,多方共同协商、合作,实现人才信息共享和查询,这样就会有效解决部分地区资源过剩,部分地区人才严重短缺局面,实现充分就业。福建省应牵头建立人力资源共享的信息库,首先应从高层次人才着手,建立海归信息库、各领域专家信息库和科研院校科研人才信息库。

4.创建人力资源配置联动共享渠道

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配置共享服务平台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创建人力资源配置的主体联动共享渠道,这种联动的渠道创建需要政府主导,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共同参与。

首先,在政府层面,需要建立和完善区域内各级单位沟通协调机制,由于跨越行政中心区域,没有隶属关系,本文认为福建省是作为海西经济区主体,应积极加强与周边省份沟通,制定并建设跨省、跨市人力资源配置联动机制的协调方案,共同协商建立人力资源的协调、联动渠道,促进人才流动,繁荣经济。同时应该注重人才培训,福建省应协调区域内各相关省、市,建立共享的人才培训基地,提高人才水平。

其次,积极发挥人才中介组织的作用,规范其市场行为。鼓励区域内创建行业协会、俱乐部等自组织,鼓励行业研究专家、用人单位共同参与,鼓励企业与高校开展人才交流会等多种活动,加强区域内各市用人单位与人才的直接交流沟通。

5.健全相应的政策、制度体系

海峡西岸经济区范围广,涉及群体多,又由于人力资源配置共享平台属于崭新的跨界合作领域,在共享过程中肯定会存在着受益不均衡现象。所以要保障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配置共享的顺利进行,必须做好协调和沟通工作,建立区域内人才共享的保障政策制度,保障各方利益不受到损害,促进共享机制的有效运作。在人力资源配置共享性过程中,对提供高端人才的区域,用人单位或区域可以与提供人才区域协商,构建一个补偿标准,给予一定的人才流动补偿。健全相关的政策、制度,规范共享性过程中人力资源配置行为,确保一方不给另一方造成巨大的损失,高端人才的兼职或者项目合作以不影响现阶段的工作为基准,同时还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务院2009年5月4日.

[2]于忠军,王英南等.区域共享视角下的高校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研究[J].科技创业,2011年17期.

第7篇:西方经济体制范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下,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得到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便是是农村发展的重点。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先后出现了乡村富足,生态健康的村子,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学习榜样。在第五届全国“村长”论坛上揭晓了最有代表性的十大名村,分别是:中华第一村江苏华西村、以产业与生态旅游闻名的山西大寨村、京郊第一村北京韩村河村、红色亿元村河南南街村、上海亿元第一村九星村、改革第一村安徽小岗村、以高科技兴村的浙江花园村、因地制宜开发产业的云南福保村、浙江第一村滕头村;将旅游文化做大做强的江西进顺村。安徽小岗村和江苏华西村名列其中。

中国是一个至古以来靠农业发展的大国,农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走向,针对小岗村与华西村两种模式的分析研究,可以更好的为我国其他农村地区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寻找出一条更美好的线路。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的发展模式并不是可以完全复制的,选择好适合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或模式,是农村社区综合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做好两种模式的分析与比较,是非常重要的。

“三农”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必将贯穿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始终。通过分析小岗村与华西村发展的两种模式,来探究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一项民生课题。因此,对此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模式的分析与比较

(一)家庭分散型―小岗模式

对于在实际生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需要进行变革,使得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匹配。在农村实际中,就是要提高农民积极性。1978年,安徽小岗村的农民,大胆实行“包产到户”,率先进行农村地区的生产关系的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在当年就获得了实际收益。这充分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并符合农业生产的特点,能够有力促进农村地区生产力的发展。

1.“小岗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1)不断调整农村的土地政策,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家庭分散型的小岗模式,正是适应了当时小岗农村生产力的需要,从而获得了成功,促使小岗村在那一阶段快速发展起来。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农村经济就属于集体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小岗村实行土地改革,进行大包干和土地流转,发展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有利于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多样化,促进农村经济不断增长。

(3)我国在农村经济变革过程中,坚持以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基本经营制度,在过去的时候强调了“分”,而且生产规模较小,所收到的经济效益也比较低。但在小岗村实行了土地改革后,土地可以进行流转,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有效的进行经营管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并且可以进一步坚持、巩固、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通过土地改革,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我国农村的发展。小岗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助于调动村民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并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5)生产的发展需要正确的政策和体制来指导,只有不断的更新政策和经济体制,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才能使生产力进行可持续发展。小岗村的大包干和后期的土地流转及产业转型都是在正确的经济体制和指导思想下展开的,从而促使了小岗村的各方面都可以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状态。

(二)集体经济型―华西模式

集体经济型的“华西模式”很好的坚持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华西村的发展道路并不是单纯地效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以集体所有制为发展主线,坚持土地资源等资产统归村庄集体所有,统一进行规划整合,团结全村村民,为建设华西村发挥集体智慧,并培养出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坚持“集体经济+共同富裕”模式的引导下,华西村经济发展成为一个传奇。华西村的村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超越了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优越让华西人继续开创新举,如今的华西村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

1.“华西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1)社会资源的配置有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指令性计划是计划方式的一种,它是指政府集中配置自愿的方式。华西村在村领导的带头下,进行资源整合规划是属于指令性方式。

(2)改革是发展生产力也是解放生产力。华西村通过开创本村所特有的发展模式,例如一分五统和利润分配的二八开等制度,就是对华西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具体形式的改革,增加了企业的活力,使华西村的生产力走向更高的阶段。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华西村坚持走集体经济的道路,通过引进人才、科技、文化,招商引资,发展多元经济。

(4)十六大报告中曾提到创新的进步意义,学习十六大报告也应坚持创新的观点。华西村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使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走在时代的前列。华西金塔是华西村的标志性建筑,此外还有微缩版的世界名筑、空中旅游等,创新性的发展使华西村的经济更添活力。

(三)两种模式的对比

小岗村最主要特征就是引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程度是实行责任制和经营权的私有化。而华西村是集体所有制、计划经济的代表。改革开放以来,华西村坚持的是集体经济,走的是与小岗村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从小岗村和华西村发展模式来看,两者还是存在一定的异同之处的。

1.小岗与华西的相同点。小岗模式和华西模式的相同之处可以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这里主要是指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目标上,两个村子的变革都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即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同时满足了本村村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所有制结构上,小岗村和华西村都坚持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结构。小岗村和华西村都创办了适合当时生产发展的企业,加强和外企的合作,升级了农村经济体制。在分配制度上,小岗村和华西村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保证了公平又提高了效率。小岗村率先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内涵就是多劳动就多收获,不劳动没收获,让小岗村村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华西村坚持的集体经济道路,实现了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改革是促进生产力的变革,在两个村子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本村经济的发展。从精神层次来看,小岗村和华西村的领头人都发扬了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精神。

2.小岗与华西的不同点。从政治层面上看,小岗村和华西村对于我国政治方针的一些把握和掌控上有点差异,小岗村单纯的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及时的加以改变或创新,所以虽然相比之前有所发展,但发展的速度并不太快。而华西村却是在坚持国家大的方针政策之余,结合本村的实际的情况,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发展方式,从而使华西村的发展越来越快。

从经济体制上分析,小岗村作为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起点,是典型的家庭分散型经济;而华西村走的是集体经济的道路,这是最大的不同。在改革之初,全国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岗也是继续坚持了这条路径。但是华西人多地少,工业较为发达,所以不适合包产到户,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因此华西依据实际和村民意愿,将农田承包给小部分能干的村民,释放其他劳动力,让其他村民进入乡镇企业。正是这一实事求是的做法,让华西人真正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从生活质量角度看,小岗的生活水平是无法与华西村相比的。小岗现在是走在奔小康的路上,虽然后期开始加快发展的步伐,但是和华西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发展到今天,华西村收入水平差距较小,并上了新台阶;生活水平甚至超过城市。

三、小岗模式和华西模式对我国建设新农村的启示

我国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其中提到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可以总结为:发展生产力,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丰富村民精神文化,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增强村民民主意识等。小岗村和华西村作为中国典型的两大名村,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的。

(一)小岗模式的经验和教训

1.小岗模式的优势经验。一要具有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幕者,小岗人冒着生命的危险, 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有利于经济发展、同时又能调动广大农民生产劳动积极性的新道路,小岗人创新的精神的值得全国农村地区的学习和借鉴。二要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小岗实行的大包干获得了党中央领导人的支持和认可,继而在全国农村范围内普遍推广;三要认识不足,加快发展步伐,后期的小岗村看到了自身发展的不足之后,积极转变经济发展发展模式,促使小岗经济多元化。

2.小岗发展模式的教训。一是小岗改革过程中曾人心不齐,不能形成合力办大事,因此要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共创发展。二是小岗村前期发展迅速中后期却停滞不前,说明小岗人比较安于温饱状态,没有做好长期发展规划,这种安于现状的思想是不可采取的。三是小岗村没有充分利用好改革第一村的优势品牌影响力,作为我国改革第一村,小岗人可以借助影响力,吸引外资人才,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但是早中期的小岗人忽视了这一关键点。

(二)华西模式的经验和教训

1.华西模式的优势经验。一是始终保持先进性,坚持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促使华西的路越走越宽。华西之路是在极具领导能力的老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坚持大力发展本村整体实力。而且华西人通过整合资源,合理规划,坚持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注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协调,同时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共同发展的新型方式。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华西人改变原有的旧观念,积极学习外界的有效之法,结合本村的发展特色,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三是不断完善农村的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华西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发展成为一个闻名全国的幸福村,与它的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远大志向关系密切。四是始终坚持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华西村的领导能人始终站在劳动群众的角度上,事事为村民,造福于村民。

2.华西发展模式教训。一是华西政治领导能人的更替,是家族管理模式,华西新任的党委书记吴协恩是老书记吴仁宝的四子,而且吴氏家族的很多人员都在华西各方面担任重要领导角色,但是这只适用于华西村,如果单纯的套用这种家族治理模式,发展之路可能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二是华西的奢华建筑群,其中向北京看齐的328 米高的龙希大酒店,还有一吨金牛等,是不符合一般农村的经济实力的,如果一味的模仿,就会加大经济重担,造成资源不合理分配。

(三)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1.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一切建设都离不开物质基础,而且建设的规模和程度也受到客观物质基础的制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生产作业方式,学习新型生产制度,结合本村发展实际,调节经济结构,创造性地引进有利于本村发展的产业,并抓住政策红利,集中积极有利因素,大力发展经济。从小岗村和华西村的发展变化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其发展模式都是智慧的结晶,根据当地客观条件、自然资源探索适合地方特色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经济发展模式。

第8篇:西方经济体制范文

东部在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实践中要比西部获得更多的经验,从而制定出更为成熟的地方投资法律制度。另外,在国家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尽管国家和西部地方政府均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定来鼓励和吸引到西部地区投资、创业,但这些也仅仅局限于政策规定的范畴,并未能上升至法律、法规的高度。”[1]

(一)西部法治观念落后法律的践行必须有强烈的法律文化认同为底蕴,所以法治观念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学者认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市场经济和法治国家两大原则,探索适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法治国家的各种发展措施、办法、机制。目前,首要的问题是解决好法治观念的转变,观念转变是发展模式的基础性、先导性条件。”[2]我国西部发展较落后,法治观念不强。有关机关重视公法作用,忽略私法作用,所以在经济管理中重视国有集体经济而忽略民营经济。有关机关法治观念不强,未能依法行政,将自己的权力自觉放在法律监控之下。一些企业在这样氛围熏陶之下,不是去依法开展营业活动,而是想办法找关系,开后门,形成不公平竞争。不少老百姓法治观念淡薄,有纠纷不是去寻求正当的法律救济,而是寻求其他途径加以解决。因此,使得一些投资者望而生畏,不敢轻易将资金投向西部地区。

(二)西部法律人才缺乏,且分布不平衡西部法律人才包括司法队伍,法律服务队伍等,其人才相对不足而且现有法律人才队伍中懂市场经济法制的人才并不居多,且分布不均衡。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提到:“一些法院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层法院办案经费短缺、人才流失、法官断层等现象依然存在。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将在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下,切实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有专门学者对西部法律人才问题进行了详细调查,认为西部法律人才现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职务序列界限不明,专业人才比例偏低;二是高层次法律人才流失严重,存在潜在人才断层危机;三是人才分布不平衡,边、穷、少及基层地区缺口较大;四是法学教育缺乏西部特色,特殊专业法律人才显著不足;五是司考试一卷二线影响法律职业公信力。[3]

二、完善西部投资法治环境的基本思路

西部投资环境需要大力改善,在改善时应该遵循以下基本思路:

(一)坚持经济法治原则

西部经济发展的目标要与市场经济法治国家目标相一致。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法治经济,经济运行的基础是以市场为主体的利益关系,发生作用的媒介是市场,经济成份多种多样,所以,它所要求的法律体系必定是以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为对象的民商法为基础,必须以个体的权利自由为内容。为此,我国提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立法政策,加强和加快制定调整市场主体、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的法律。这些法律包括民商法、经济法、社会保障法等一系列新的法律。[4]西部地区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中的法治原则,将一些落后的与市场经济法治原则不相符合的一些地方法律制度、地方政策、陈旧观念加以改变。同时应该将一些成熟的政策上升为法律固化下来。

(二)坚持法治建设因地制宜原则

在与全国性法律不相抵触的情况下宜想方设法利用地方立法、民族区域自治立法权限,从西部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与本地区相适应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国家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已经给出了吸引外资的10大优惠政策,西部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用好这10大优惠政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特别要集中力量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教育发展和加强改革开放力度等五大战略重点,用法律来保证这些重点的落实,从而用法律改善投资的总体环境。

三、完善西部投资法治环境的具体措施

从市场经济法治和因地制宜原则出发,对如何完善西部投资法治环境提出如下具体措施。

(一)充分发挥地方权力机关的立法作用,将西部投资优惠

政策上升为法律制度,完善西部地区的投资法律体制应当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学习和借鉴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如深圳、上海等地的立法经验和模式。对立法及时进行修改与完善,对那些现有法律、法规中尚未具体、明确或者存在漏洞的地方,以地方立法形式作出暂行规定。立法重点应着重考虑如何加快和促进投资体制改革,建立以新的优惠措施为支持的投资、融资法律、法规体系。要注意总结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政策、经验和措施,将其提升为地方立法,使其法律化。完善西部投资法律主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是投资优惠措施的给予问题,要妥善处理内外资关系问,在税收方面采取合理措施,调动内资外资进入西部的积极性。其二是资金的投向和投资主体问题。要积极引导资金流向基础产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项目。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鼓励企业投资、民间投资,吸引资本集中投向基础设施的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经济结构调整与技术改造、资源开发、科技教育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领域。其三是要积极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形式的多样化。积极引进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私人企业,大力培育非公有制经济,引导其参与西部地区的开发。取消对它们的某些不合理的限制,为西部地区造就多样化的市场主体。[5]

(二)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法治教育,依法行政,牢固树

立良好的法治环境就是良好的投资环境的观念之所以说良好的法治环境就是良好的投资环境,原因在于:其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都要通过一定的法律形式表现出来。其二,投资法制环境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对外开放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证按照平等互利原则给投资者提供的各种优惠条件真正实现。其三,投资法制环境的内容包括投资的立法保护、执法保护和司法保护,不仅要求有法可依,而且要求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为此就需要大力对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法治教育,改变老百姓落后的法治观念,促使政府依法行政。

(三)多渠道解决法律人才不足问题

第9篇:西方经济体制范文

【关键词】广西;区域经济;现状趋势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乘着中国东盟经济博览会的东风,在认真贯彻落实“三大战略、六大突破”经济决策的带动下,广西经济增长速度实现了新的提高,经济总量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增长保持平稳发展。广西2012年上半年GDP增长11.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8%、63.5%、30.7%。从整个区域能源消费上来看,整体有所上升,但与去年的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相比有所下降。第一产业同比去年增长4.7%,整体上稳中向好,其中水果和木材产量增长速较快,分别增长9.9%、9.2%;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整体发展平稳,利润下降,增速减缓,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4%,比重工业快8.1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0.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1.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33.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9.3%,小型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贡献大。

今天的广西在加大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拓展北部湾经济区在整个沿海区域的龙头作用,并以此为主干线来带动全区的经济新跨越。同时,广西的区域经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当前社会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广西要重视这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找出发展策略,根据市场规律制定经济区域发展的具体规划。

一、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行政区域经济占主导地位

行政区域经济是指以行政区划分经济活动组织和布局的地域单元的经济,这种行政级别明显的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一,行政区域内的各种政策和措施只围绕本地区的经济利益,在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营上过于狭隘,商品之间的流动也只局限于本地内部,缺乏广泛市场的竞争力,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对外地商品的排斥,使得经济活动的范围不可能扩大。第二,由于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独立性太强,大范围地区的经济利益难以协调,重复建设、行政壁垒、无序竞争、市场混乱等经济问题层出不穷,各地区之间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第三,行政区域经济的封闭性,过分强调本地产业的资源开发,不注重保护与合理利用,过度利用、浪费利用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之,行政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严重阻碍了广西的区域经济发展建设,采用以经济区为划分标准的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才是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优选择。

2、企业制度问题

由于广西本地企业缺乏创新机制,传统企业制度的束缚使得本地产业不能够很好的发展。在财政上,没有国家在金融手段上的支持,本地政府和企业也不能有效地展开各种经济活动来引进外资,即便进行股份制改革,但由于缺乏各种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设备,也不能吸引投资者。传统体制的限制,弱化了区域经济的全国联系性,不能充分发挥本地企业的开发潜能,各种经济问题也随之而来。

3、思想观念落后

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来说,作为西部发展区中的广西,不管是居民还是企业经营,都存在观念相对落后的缺点。思想观念上的落后,导致企业创造力严重缺失,企业在发展时只追求短期利益,并不注重科技的创新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虽然纯朴,但是相对缺乏必须的商品经济意识,即便政府有资金支持、技术设备提供,人们也只是喜欢安于现状,并不看重更高利益的追求。这些落后封闭的观念使得很多中小型企业经营不善,经济亏损,甚至倒闭,成为当地经济布局中的累赘。

4、产业结构不平衡

如上表可以看出:由于广西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加工在企业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导致本地重工业偏重,轻工业以及其他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明显低于于国家平均水平,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东部发达地区的在生产加工方面会广泛的使用新技术,建立技术密集型产业,很多自然资源的投入将会大幅度减少。广西具有丰富的金属资源和矿产资源,如果不注重合理地开发与保护,不注重技术方面的革新,就会失去广阔的市场。所以,广西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初级产品的保护与应用,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促进本地产业结构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二、广西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为了促进广西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国家和政府在政策上给与了必要的支持,为广西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保障。广西区域经济在布局结构、发展模式等方面表现出了以下发展特点:

1、行政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经济相结合

由于行政区域经济的局限性,经济化区域经济发展势在必行。区别于行政区域经济,经济区域经济突破了以行政区划分的限制,将周边省市地区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经济发展局域单元,比如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区、泛北部湾经济发展区等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以及市场范围的广泛性要求,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必须突破行政区域的界限,通过广泛的合作与经济交流来组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需求的经济开发区与经济合作区,加强东中西、沿海与内陆、国内与国外的区域经济联合,制定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从传统经济区域向经济区域经济的重大转折。

根据广西的地理位置来看,要积极与其他区域经济相结合,利用长三角、长株潭、珠三角与自身的北部湾经济区相结合,来拓展广西经济区域的辐射范围,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市场,并利用与其他经济区域的结合来巩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地位。广西要与这些经济区域展开合作,促进资源整合,提高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就要转变经济思想观念,积极改革经济体制,改行政区域经济为经济区域经济模式,引进和吸收经济发达区域的先进技术和人才,调整经济结构,吸取更多的外部投资,促进本地经济区域中心建设。

2、获取更多的政策优惠

(1)政治政策优惠

政府要根据广西的具体经济情况,实行金融政策上的扶持,比如建设西南地区开发银行,为广西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要根据社会情况向社会保障基金、商业银行、商业保险基金等发行债券融资,拓宽融资渠道,使得广西的经济开发既有国家的政策性银行支持,又有其他银行的融资,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国家的金融机构要利用信贷政策优惠来实施对广西的支持,提高广西的国企信贷服务水平,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资。另外,还要注重针对工业、服务业、手工业、特色民族产业等方面的投资补贴,注重广西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偏远地界的边远地区进行综合开发与整治,不偏不倚,使其也纳入广西全境的经济发展体系。

(2)税收政策优惠

为了促进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政府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广西区域经济的建设。财政部门要根据广西的具体情况加大对广西各种国企和特色产业的投资力度,并积极实施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本地投资和外部投资。为了促进广西本地产业的发展,国家在对其进行税收时可以调整税收政策,为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经济动力。比如,对当地国有企业的产品出口实行增值税零税率政策,对于各种先进生产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引进实行减免税收政策等等。

3、增强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

除了国家和政府在政策已经相关法律上的支持,广西内部的企业也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法制观念,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是对法律知识的理性认识,法制观念是根据法律办事,遵守法律法法规,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与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广西属于相对偏远地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比较薄弱,根据这种情况,政府要加大对本地产业内部工作人员的法制建设与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法律活动来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为本地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为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

4、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为了促进广西本地产业的品牌化、形象化树立,在区域经发展过程中,广西的各产业部门应更加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往的国有企业和地方产业不注重专利、版权、商标等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因此对于地方企业的各种品牌和特殊技术要注意运用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制度来加以保护。将知识产权所涉及到的发明者、技术使用者、作者、推广者等纳入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将知识产权这种无形资产通过各种保护奖励措施来激发各企业内部的创新精神,促进无形资产向经济效益的有机转化。地区的相关部门要通过法律手段使企业和个人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建立严格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要打击各种侵犯广西当地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

5、改革政府管理体制

为了促进广西的经济模式由行政区域经济向经济区域经济转变,政府就要加强自身的机构与体制改革,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经济管理模式,适当的下放权力,让企业自主地开展经济活动,政府只负责对当地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社会行政管理。

第一,政府要改革分配制度,根据广西各企业的具体特点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建立竞争机制;提高企业法人的管理水平,建立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注重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只有将竞争意识与创新激励观念深入到人们心中,才能改变传统落后观念,推动人们的创造热情。

第二,加强当地政府的领导团里建设,建立企业的人才评价中心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确定企业领导人的任职资格。同时,还要建立相关的企业业绩和领导者的相关评价体系,定期对企业的效益和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监督与考核,确保本地企业的发展能够保持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

第三,建立区域中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和经济中心。要对广西本地的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在注重国有企业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小型企业的发展,大力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资金基础薄弱,技术设备落后的产业要实行收购和兼并,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促进广西区域经济的内部整合,通过对企业总体的改组与改造,推动广西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6、发展民族特色产业

广西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旅游资源,比如刘三姐民歌艺术文化、桂林山水、人间天堂阳朔等都是闻名于世界的旅游文化产品。因此,积极开发广西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是广西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广西历史悠久,历史上出现过如太平天国金田起义、镇南关大捷等各种重大历史事件,涌现出黄少卿、洪秀全、石达开等著名历史人物,政府要注重对这些历史资源的开发,积极建立各种文化博物馆、人物纪念馆,将这些历史文化发源地纳入旅游景点的范畴。

广西的壮族文化在全国具有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人民能歌善舞,刘三姐民歌艺术文化在全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政府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不仅可以使当地的民族文化受到保护与发扬,还可以开发旅游经济,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来本地观光旅游,带动各种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推动广西的区域经济发展。

广西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例如:广西的桂林、阳朔山水秀美,山中各种溶洞景观瑰丽奇幻,美不胜收;漓江、柳江、黑水河、南湖、龙珠湖以及各种水库等构成了广西的水文化资源;广西的北海银滩,是广大旅客海滨度假的旅游胜地;桂林、柳州的各种植物园、公园的建设都富有亚热带风光特点,利用山势、水体、溶洞等综合利用,依山傍水,形成了具有独特欣赏价值的园林景观。这些山水资源的组合构成了广西山水文化的独特魅力,具有很大的旅游观光价值。继续对这些自然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保护,是广西区域经发展的主要特色之一。政府部门要做好自然旅游资源的生态保护工作,加强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提供更加优良的服务,带动广西区域经济发展。

总之,广西的区域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本地的经济建设者只要认清广西经济发展的形势和方向,转变相对落后封闭的思想观念,加快企业制度的改革,积极利用国家和政府在各种政策上的支持,注重开发和保护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就能促进广西的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广西政府网http:///zjgx/jjfz/tjsj/jjyx/201204/t20120425_411410.htm

[2]邹.广西产业结构分析及优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3]赵金彦,赵凯.1978—2008年广西产业结构演进的偏离份额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0(0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