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范文

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精选(九篇)

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

第1篇: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下,老师上课往往是满堂灌,从头讲到尾,上课很少提问,课堂气氛沉闷。而学生上课则是不认真听讲,经常走神,昏昏欲睡,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其结果往往是事半功倍,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

兴趣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占据重要作用,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是特别重要的。现在学生了解的社会知识比从前更加丰富,致使他们注意难以全部集中在学习上,因此怎么样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点。

1.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每种知识都是提出疑问,以及寻找答案的过程,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可以提出具有启发作用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一些重要事件发生和发展时,就要让学生先回答和事件有直接关系的人物,接着提出结局如何?通过互动的形式,来调动起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抓住机会和学生讨论事件的发展以及成因,最后大家一起总结出时间发展带来的影响和作用。运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提高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部分人对历史的认识是在某时间、某地点发生某件事,因为考试的需要,教师要求学生机械的记录历史事件的条条框框,久而久之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实每个历史事件都具有客观原因,根据事件发展人物也具有喜怒哀乐、品尝悲欢离合。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带领高中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的引导作用,除了按照新课改的标准教课要求,在其他方面,也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的特点,通过合理运用,培养和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引导高中生在被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转变,提高兴趣,发动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比较辨析,提高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

它可以是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中共倡议和领导的四次统一战线的比较),可以是同一时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一些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的比较),也可以是性质相同的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中国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还可以是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清末“门户开放”和今天中国对外开放的比较),比较的重点-般是背景要素中的原因、条件、目的,内涵要素中的特点、特征,后果要素中的性质、作用、影响等。比较的目的是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和不同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同点,概括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或认识,从而准确、深刻地认识历史事物。比如通过对促使中共倡议和领导的四次统一战线不同结果的原因的对比分析,联系中国民主革的胜利的基本经验,可得出以下经验:

(1)统-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单纯依靠工人防级不能战胜强大的中外反动势力.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建立统一战线。要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和统一中国,更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也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2)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采取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三、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从新课改来看,它积极地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这能够充分破除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及满堂灌现象,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水平,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环节作适度安排,从而确保能够顺利开展课堂探究教学。教师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要从下列方面注意所提问的问题:第一,所设置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难,要针对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出具有一定探究难度的历史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把握新教材,考虑学生的具体水平和能力,从而科学地设置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相关探究问题。第二,教师要设置不同层次的探究问题,例如,可以将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连贯的小问题,这样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逐个思考、探究并解决。第三,教师要运用新颖的方式设置问题,而不能总是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例如,教师在相同问题上所采用的提问方式不同,也将会取得截然不同的提问效果。例如,在探究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直接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或“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不会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但是,如果换成下面的提问方式:《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生死存亡之道也”。它认为战争能影响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因为不可以轻易发起战争。再者,英国到中国的距离有万里之遥,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针对中国的这场战争呢?为什么英国敢发动这场战争,而且还能取胜呢?这样就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适当地穿插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内容

第2篇: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育 人格教育 新课改

自从高中历史课程新标准正式出台以来,高中历史教育更加突出了人文精神教育。这就要求当代的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全面实施人格教育。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历史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讲解与本学科相关的内容,更要将学科内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的人格发展当中。因此,如何科学地进行人格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需要着重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新颖的教学方法

当代的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摒弃一些效率不高的传统教育手段,在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之下,利用学生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历史教师应当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谋求提高教学质量的全新方法。国外的一些学者发现,高质量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发地利用教师提供的信息或者教材内容进行独立思考,进而掌握学科的教学规律和学习方法。着眼于新课改形势之下的历史教学,必须摒弃从前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为学生独立思考提供良好的条件,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对思考的问题进行升华,最终强化人格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人教新课标版教学方法举例

人教新课标版教材在在编排上别具一格,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历史学科,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了重新整合。这对于高中历史教师加大教学内容的深度、拓展广度非常有利,有助于学生领悟历史学科的精髓和魅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格魅力。

针对人教新课标版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师应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譬如:历史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以此作为提出问题的切合点。紧紧围绕教学主题进行拓展,使拓展资料与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串联,之后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切入到教学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此外,教师应在大纲要求的基础之上,适当地补充课外知识。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注意力也被吸引在课堂教学中,进而形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在落实新课标精神的过程中,教学方式是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最先遇到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对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借鉴,利用科学的教学理念,使教学方式逐渐趋于多元化。如:建立合作探究模式,就目前我国的教育形势而言,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是当前最好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仅仅有数量较少的学生进行回答,课后的复习工作也是由学生自行完成。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之后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材料搜集等工作。这些工作不会对学生产生任何的课业负担,进而使学生们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下学习、探究,使单一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兴趣。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一定不能忽视人格发展的影响,给予学生认可和鼓励,是强化教学成果最有效的办法。如此一来,学生在得到老师、同学认可的同时,满足了自身的求知欲望,并以此为动力,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历史教学活动当中,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克服了障碍,切实落实了新课标精神,真正做到了教学知识的内化,引发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重新审视,从而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才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名优秀的高中历史教师,应当熟练掌握本学科的教学技巧,充分理解学科内的教学内容。当前的教育形势要求,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这要求教师必须对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行提升,历史教师应当把教学目标渗透在课堂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准确的品评,将历史元素与现代思想相融合,以便于学生理解知识,最终让学生的内心当中形成深厚的历史情感,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供坚实的基础。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教师应当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提供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历史教师应对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行重新审视,将自己从知识传授者逐渐向学习促进者的方向转变,从而让教学目标得以升华。教师应当利用历史文献和资料将学生的真实情感开发出来,避免出现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真正使历史教学活动与时代潮流相适应,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这也是历史教育中实施人格教育的核心内容。

总结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人格教育的教学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作为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更应当与时俱进,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优化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强.人格与社会[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3篇: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范文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因而教学中要使学生突破旧的思维框架,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打开新的思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从优化教学方法开始。高中历史教材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课堂短剧表演、分组讨论、办展览会、社会调查、网络教学等各种方法,新课改中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广阔,早已经走出了课堂。本文就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加强对必修教材的整合

三本必修教材是按照一定的模块编写的,最大限度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发展线索,但要知道社会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都是一个整体,被肢解了以后再用什么掩盖也是残缺的,模块结构也不过是件华丽的外衣而已。如必修(Ⅰ)古代史部分内容,基本上是讲“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其中多少可以看到一点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影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还是可以用来解释一些来龙去脉的。而到了近现代史部分,基本上都是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在当时的影响,已经单纯是在谈政治了。相关经济,文化内容就列入进后两册书中。就政治而政治,就经济而经济。而这样人为的割裂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问题。而且如十一届三中全会这同一事件因包含有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内容就又同时出现在三册书中。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对于同一事件的学习在教学中要进行综合,实现三本必修教材关于同一事件的有效整合。

二、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使历史知识更形象。如必修(Ⅱ)“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宋朝的商业打破了唐朝受时间和地点(市)的限制,教师如果单纯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很枯燥。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武大郎卖炊饼”的例子,用漫画的形式呈现,使学生在笑声中学会了知识。历史教学从培养学生历史的思维能力层次上看,“首先是识记。学生要掌握一些基本史实和基本技能;其次是加强理解。理解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和教材中涉及到的一些历史基本观点,当然,对这些观点也要进行分析,不要简单地接受。如选修Ⅲ“朝鲜战争”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课前收集整理资料,上课时先将朝鲜战争的前后,各方面的材料进行展示,营造战争的特定背景后,让学生“扮演”。因此,很多学生在参与中识记了知识,也获得了认识和体验:面对新中国各方面情况决定打这战争的过程多艰难啊。而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对历史知识死记硬背,特别是对教材中提及的历史发展的一些基本观点。在讲述“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教学方法可更多样化 ,社会调查,课堂讨论,图片展览,都会有较好效果。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随着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改变,随着科学对教育的渗透,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要随着变化,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历史是一门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广,综合性强的学科,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是首选。因为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历史文本、图像、视频、原始资料等多种信息制作成实用性极强的教学课件,不但能起到增加课堂知识容量,突破重点、难点的作用,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使用多媒体技术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教学内容。其次,教学中经常大量使用课件,不利于学生养成动手的习惯。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第三,需要有一系列的硬件设备,如音箱、遮阳窗帘等。这些设备往往影响到多媒体教学的实用效果。

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

首先,应注重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根据这一规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引发学生积极地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对南京居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在潘家峪发生地血案,七三一部队的恶行等。

其次,通过知识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情感又反作用于知识。如国共两党为什么能够从对抗走向合作抗日,而后来为什么又从合作走向对抗?通过对这一变化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一个政党、一个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应从宏观上考虑问题,而不能只是想到自己的利益得失。

第三,以情感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提高自己的情商,把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个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4篇: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在全国各个学校有条不紊的进行,各学校教学也在新课改目标指引下不断进步与创新。高中历史课程作为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重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科学历史分析法的应用,正确的历史观形成是每个历史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对于高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的教育背景之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虽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获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要想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改善。

一、影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因素分析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高中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过程中,如果学习兴致不高,对历史学科产生厌学心理,学习效果就难以得到保证。高中历史课程是一门严肃的学科,同时也蕴含了深厚的学科知识,因与现代高中学生所处生活环境以及时代背景差异较大,使许多学生感觉其学习内容相对复杂,知识也显得琐碎,对于喜爱接受新鲜事物的高中学生来说,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除此之外,高中历史学科相对于初中历史来说,其钻研内容更全面,非常讲究学习方法,对于一些历史基础不牢固的学生来说,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使高中学生历史课程学习兴趣难以提升,教学有效性无法得到保障。

2.学习方法有待改进

高中阶段,学生课业压力大,对每门学科的学习过程都必须有合理的、符合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方法为基础,才能更加全面有效的达到课程学习效果。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好的学习方法会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学起来事半功倍。针对高中历史学科的内容特征,知识记忆点多等特点,许多学生都对知识的“专题性”视而不见,在没有良好学习方法情况下,一味的进行知识点背诵与接受,不能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不懂分专题学习,更不会归纳与总结,学习效果也就难以得到提升。

3.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不科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学生认真的学,还需要教师用心的教。当前,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普遍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发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之下,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有效性自然无法得到保障。除此之外,教师主宰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交互性,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交流不够,课堂气氛低沉,学生兴趣难以调动,学习效果不明显。

二、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关注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遵循“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讲解,同时也要强调学习方法的教授,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将学生放在主动学习的位置上,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在新课教学时,提供预设情景模式,借助历史小故事等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学习热情。例如在进行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教学时,要使现代生活环境下的高中学生快速的通过知识讲解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是不现实的。作为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将课程背景还原,结合讲解对人类的危害,开展情景剧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思考,解放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鸦片的危害,虎门销烟以及鸦片战争的出现进行理解,从而了解历史,真正掌握历史知识。

2.创造互动教学氛围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中,轻松的互动教学氛围下,可以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为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进解时,要适当听一听学生的感受,如对某一历史事件有怎样的体会,对某一历史人物有怎样的理解等等。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增加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创造师生互动的良好平台,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帮助学生思考,增加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历史事件是已经发生了的,无法改变的,但是学生的思维方向,思考能力却是不断发展的。针对固定的历史,激发学生无限的思考,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激发,其学习效果也将更加明显。

3.创新教学手段

新课改背景下,多媒体技术以及现代化教具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这些现代化教具,更淋漓尽致的开展历史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抗日战争历史教学时,在课程一开始,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抗战图片,或者播放如《义勇军进行曲》等音乐,通过图片与声音的导入,适当进行图片背景,歌曲作词作曲人物讲解,使学生快速融入课文情境之中。此外,还可以结合当今时事,运用多媒体设备组织如抗战胜利阅兵活动等视频观看,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更好的激发学生热爱国家,热爱和平,振兴中华的思想情感。诸如此类教学手段的创新,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更好的铭记历史,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4.持续提升教师素质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除了要有对历史知识了然于心,同时也要对历史学科中各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发展动态有一定了解,还应具备历史学科科研能力,博览群书,对高中学生提出的历史问题加以解答。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教学能力,充分了解当前时事新闻,博古论今,古为今用。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自身的不足,与其它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相互评价与探讨,吸取经验,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弥补教学方式的漏洞与不足,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做的是发现影响教学效率提升的消极因素。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实际,对教学中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基于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对症下药,才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景林.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的普适性与特殊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第5篇: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这不仅有助于教学系统的优化,还有利于提高各校学生的素质。所以我们必须针对新课改下的一些问题积极探索,确保改革顺利推进,促进高中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疑虑

1.课时与知识分量不相符

新课改要求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学习,要能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要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从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要懂得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借鉴中外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提升民主法制意识,增强个人的公民素质。这些目标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更高要求和更大分量的教学内容,读本虽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但教学的容量在此基础上却大大增多了。

2.教材板块单一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方式主要是采用模块方式进行,但是这种方式具有单一化的特点,不仅难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反而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热情,从而降低历史教学质量。同时,新课改之后,知识结构的变化也让学生难以适应。高中学生学习自控能力不强,新课改后的知识结构专题性较强,涉及的专业知识更为深入,而学生又缺乏充足的时间去学习、研究,导致学生对这些专业知识的理解、认识以及学习都存在严重不足,在学习过程中以及考试阶段就会产生巨大压力,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这是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困惑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新课改改了教学方式也改了教材的部分环节

比如,教材内容难度增加、评价方式发生了改变、分量的变化。在相同的课时下增加了更多以学生为主体探索研究的学习环节,学生面临着更加繁杂的学生任务,大量的学习任务必然不堪重负。比如,现阶段新课改下的高中一年级历史教学,光课程内容就有8个模块,包括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欧美的政治制度等,这些课程内容囊括古今中外的多个国家,其课程内容十分繁重,面对不断增长的课堂容量,教学课时数量却没有发生改变,导致课时数量无法满足课堂容量需求,而学生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进行学习,所面临的学习压力十分巨大,容易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

4.理论脱离实际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理论教学、口述历史等问题,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教学内容。纵使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虽然满足了新课改的要求,但却大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条理性,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混乱,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的应对策略

1.革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全靠教师自主探索,所有历史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新课标,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景教学、讨论教学、自主学习等,在课时数一定的情况下精简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将教学内容丰富,让课堂更加充实、有趣。

2.注重衔接

历史是一个整体,它在时间和逻辑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说初中历史是基础,那么高中历史就是升华,如果从学生对历史浅薄的认知层面上瞬间加重难度,学生必然难以接受,所以历史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备课,站在社会的角度上授课。简化教材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

3.优化教材模块内容

教材模块单一的特点将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提升了一个档次,有些模块内容枯燥,全是制度学习,时间跨度可能从古代到现代,学生学过程中索然无味,所以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跳出重点和难点详细剖析,增加难度的可行性对比教学,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力度,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敏度,使学生学习的效率得到提升。

总之,新课改下的新问题我们不能也无法忽略,面对新的挑战,高中历史教师要勇敢面对、积极探索、简化问题,不断地转变其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信息化设备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解决教学中所存在的困惑,使教学质量实现质的飞跃,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家勤.论新课程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D].重庆师范大学,2010.

[2]王淑华.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第6篇: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范文

一、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教材的编纂体系问题。

历史新课改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章节体通史变为单元体专题的形式,分别反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内容。新教材主题突出、内容精练、思维层次高,这样的编排既有利于我们师生用世界的眼光去认识历史的发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了解和思考历史问题,又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但新教材的这一编纂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跳跃性和理论性较强,再加上初中历史课改降低了教学难度,大量削减知识点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这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问题。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之上的,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式结构也基于初中的编年史。但现实状况是,一方面,各地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开展不健全,要求各异,导致学生初中的学科基础十分薄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连基本的、必要的识记都谈不上,更说不上理解和把握了;另一方面,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于破除旧课程繁、难、深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却放在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点和对探究性学习的要求上,显而易见,初高中历史课改不配套,从而加大了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的难度。如何才能使学生初中阶段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薄弱不成为高中历史新课程推行的障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问题。

3.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问题。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理念的变革,往往会和教师传统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教学习惯发生矛盾,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有很密切的关系。教师必须在心态上、行动上支持、参与目前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能使改革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认识问题,是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最核心的问题。

4.课堂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在实践过程中常常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有的教师一如既往地依据原有的教学观念,采用原有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一讲到底,或是不断地补充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旧教材的知识点,使学生不堪重负,既加重学习负担,又无教学效果和意义。而另一方面,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理解新课程目标中所要求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频繁、过度地采用课堂讨论、辩论活动、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表演、历史影像资料观摩等探究学习的方式方法,既使学生疲于应付教师的苛刻要求,使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又未实现本应完成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因而,在新课标下,我们应考虑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来实践探究式学习,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5.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问题。

教育教学评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对于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具有关键性作用。中学历史教学要符合课改要求,就必须改进教学评价方式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新课标明确指出,新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是结果与过程的结合、多种评价手段的结合、定量和定性的结合。而在当前的高考体制下,学校教育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要求进行过程性评价,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对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在这样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之下,新课程所要求的探究、创新、合作等精神似乎很难在成绩中得以体现,这无疑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一大障碍。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面对着在改革实践中一个个接踵而至的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认清形势,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大胆地去探索和实践。

1.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思想认识定位要准确。

正如火如荼进行的历史课程改革,是历次历史教育改革中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这不仅是历史教育在“教学”层面上的改革,更是在“课程”层面上的改革。课程标准把历史学科定性为一门人文学科,着重强调历史教育要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设,而历史学科的学习就是要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在当前的课改转型期,如何更加务实、更加有效、更加平稳地搞好历史新课改,这需要我们身处第一线的教师勇于探索、实践、反思、总结。笔者认为,历史教师要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增强课程改革意识,要在心态上,更要在行动上支持、参与课程改革,在教学中研究课程改革,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想办法去克服。

2.认真理解教学三维目标,更新教学观念,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即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和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并强调历史的认识过程和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从而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通过历史学习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优良的人格品质、科学历史观、开放的世界意识等。同时课程标准还着重强调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引导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因而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重视并有计划、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积极参与、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活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提倡科学的创新思维活动。

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也应该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即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仍然是教育者,另一方面也应当是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3.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地创新教学模式。

第7篇: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课程 问题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31-01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广之下,我国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得到一定的改善。问题情境创设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灵活运用,不仅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参与积极性,还能够在教学呈现方式的拓展中实现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提升。所以,高中历史的课程的教学需要需要注重对问题的巧妙设计,尊重学生的课程主体地位,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拓展中实现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1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目标的固定化

目前,我国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被固化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个维度。这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对高中历史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固定化元素的确立忽视了对不能涵盖能力要素的排斥。比如说,对于不同年级学生在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在历史课堂往往不被认识或重视, 这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固定化的教学目标降低了课程表达的丰富性,灵活性,难以有效的实现和突出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1.2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以理论讲解的传统教学形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被动式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单向迁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操作方式僵化,单一,难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忽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知识接收状态,难以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兴趣爱好,导致大部分高中生将对历史课程的学习简化为知识的死记硬背,难以调动和发挥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导致高中阶段学生的历史课程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1.3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由于历史课程在有关学生关键性的升学考试所占比分不大,导致老师和学生将历史课程视为副科,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不加以重视,大部分学生忽视对历史课程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仅仅在考试前进行突击背记,导致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效果不够理想。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设计需要老师以专题整合的形式进行强化教学,避免在琐碎的知识点的学习中与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缺乏本质的区别。注重对课程内容系统知识模式的搭建,表现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线索性与内在的逻辑联系性。这一教学要求的改善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老师注重自身专业水准的提升,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在绝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学生的历史水平都没有达到这种水平。

2 高中历史课程问题教学法的操作实施

2.1 教学观念与操作方法的改善

老师以及学生需要深刻认识到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应用所具有促进意义。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消除传统教学方法所带来的局限性,正确认识问题教学法对于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在适应现展的角度上所具有的优势特征。在对教学观念的转变中实现教学操作方法的改善与调整,注重对关键知识点的问题创设,构建知识理论之间的内在连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

2.2 问题教学法实施基础条件的搭建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首先,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基础知识的完备与积累是进行高阶知识学习的前提条件,才能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深入学习与思考。其次,学习兴趣也是开展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所以,在对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需要善于利用问题,创设历史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探究的兴趣。其次,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问题教学开展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是开展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最后,老师的专业认知水准与自身的道德素养对于教学效果具有关键性的影响,老师需要注重提升个人的知识积累,丰富知识架构,在眼界的开拓与提升中改善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

2.3 高中历史课程问题设计技巧

在问题创设教学法的运用中,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课程教学的最终效果。问题的设计需要体现出课程内容的核心要点,问题设计的表现应该简洁明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其内在含义,与此同时,问题的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准,避免学生因为问题的设计难度太高而失去学习兴趣,最后,问题的表达需要具备一定的风格特征,能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问题的创设过程中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的表达个人的想法与观念,熟练的运用现有的知识点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团队合作,小组建设中取长补短,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 结语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多种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课堂导入策略,不能局限于一种模式,综合运用复习导入、讲故事和多媒体等导入策略,发挥课堂导入的积极作用,以此打造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需要随着新教材的改革,高中历史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思想,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为国家培育出一批对历史有充分了解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朱文龙.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探究[J].新课程(教研版),2001,(4).

[2] 张晚云.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

[3] 张广英.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1,(14).

[4] 王利.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8篇: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范文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 认知能力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

培养中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上问题的能力,为中学生增长历史知识,加强强化记忆和应用能力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传统教育方式以历史知识的传授为主,偏重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新型教学环境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对历史课堂教学进程实施有效的调控,使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发现问题及其内在的规律,从而实现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有效应用。通过创造新型历史教学环境,有效增强中学历史教学效果,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应用历史知识基础知识,强化分析问题能力的训练,在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反复练习,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树立整体教育观念,注重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和勇于创新的最佳阶段,是唤起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期,这一切有利于历史知识方面创造力的启发和培养,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一些历史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蕴含的科学问题,鼓励学生共同参与构建研究探讨性历史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二、实施情境化教学,还原历史真实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形象意义的生动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内容。由于种种原因,传统历史课堂教学越来越枯燥乏味,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尽管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但只有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课程目标。由于历史课程是研究过去的课程,这种特点为教学中展开合理想象提供了可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多媒体等手段有效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历史,让教学变得更形象,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场景中学习历史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学生应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实施情境化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加强素质教育理念修养建设,充分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为教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三、加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文化情境建设

历史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需要通过创新发展的教学行为体现,包括历史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语言及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的文化情境建设。通过构建充满人文情趣的历史课堂教学环境,以文化背景知识为指导进行教学效果的检测与反馈,在此过程中关键看教师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像关心现实生活一样关注历史情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实施具有文化理念在内的富有创造性的历史知识系列教学实践活动,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历史教师必须在观念上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运用现代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情境教学法。在参观历史遗址和遗迹以后,在课堂上插播历史题材影视剧片断,根据实际情况制作多媒体动态课件,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有效开展情境教学法研究,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营造良好环境,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情趣盎然。教师不断改进形象化教学方法和情境化教学模式,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创造适宜学生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宽松的学习环境,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创造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营造具有人文情境化的和谐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就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有关方面的教育专家指出,构建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学生与老师平等。历史课堂教学最关键的问题是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把学习知识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师根据自身的文化修养充分利用教材中历史知识的魅力,从心灵深处感化每一位学生。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实际情况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在逐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构建适合学生能力培养的新型教学环境,通过多媒体等教辅器材的使用,使过去的历史知识获得形象化再现。教师通过实施历史知识情境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把历史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融合在一起。实现以历史知识教学为基础,有效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真正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共同进步。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具体、特殊情况,关心学生,这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实现成功教学所必需的,因为“亲其师,信其道”。对其他课学习成绩优秀而历史成绩稍差的学生,要当做重点对象培养其历史知识记忆能力的发展,带动全班学生努力学习历史,共同进步,有效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改变传统历史课教学方式,构建新型历史教学情境,因为这门学科具有历史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五、结语

新课改对历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鼓励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课程目标。传统历史课程教学中老师使用的方法比较单一,需要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实施情境化教学方法,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教学中实施情境化教学方法的对策和效果,促进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教学资源丰富,手段多样,这为实施情境化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极大方便。

参考文献:

[1]张燕.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历史教学问题,2000.

第9篇: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对策;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3.51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基础弱,对历史学习不够重视

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下,初中历史没有得到重视,多数老师认为历史是副科没有引起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历史课形同虚设,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导致进入高中后跟不上,造成厌恶历史的学习。长期的思维定势,学生认为学习历史用处不大,历史不会重演,也不可能重现,它讲述的是无法准确验证的历史现象,不能带来社会价值,也不会创造社会价值。由于学生对历史课没有引起重视,这样对高中历史改革带来消极影响。

(二)教学时间的不足和学生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新教材内容编写上没有结合教学实际,在课时的安排上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新教材往往是把以前几节课的内容压缩到一节课上面,如果现在用一节课讲完,学生接受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在初中阶段学生一直把历史当成副科进行学习,也习惯了听老师讲,进入高中后,历史是作为一门主要的课程进行学习的,这样就会出现不知道怎样学习历史。由于学生没有养成预习、复习和课上做笔记的习惯,对学习的内容不能够清楚地认识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上只是听老师讲解,而不能很好地理解运用。

(三)教师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认识不足

新课程改革主要的实施场所是课堂,主要的实施者是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与教师自身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下,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课程资源,但是并不是唯一的来源。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本,立足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善于挖掘课内外的实现素质教育和教学目标的所有教学资源。目前,有部分高中历史教师还是照本宣科,一切以教材为本,教学活动以教材为中心,也就是“教教材”,这显然不利于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是“用教材教”。虽然有的学校设备齐全,但是教师不能熟练运用,信息素养较低,先进教学设备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样就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相违背。

二、今后高中历史教学的对策

(一)调动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老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在人们探索未知,认识世界,学习新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激活课堂教学,抓住学生兴奋点,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使学生紧扣教学重点进行学习。每一堂课结束时,老师要作一个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小结,这样学生可以对本节重点有一个整体上把握,又引导了学生为下一课做准备。教师不仅要立足于“教”,而且要指导学生“学”,让学生从被动的听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能做“传声筒”。老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历史探究形式,如辩论会、、演讲赛、历史剧、小品等,通过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教师应积极采用“情境教学法”、“讲故事教学法”等教学方式,这样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改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是提高历史课教学实效的重要方法,它主要通过妙问激境,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历史情境,播放音乐渲染历史情境,用先进的手段创设最佳历史情境,以表演体会历史情境等种种形式广泛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当中。这种教学方法并不一味强调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更为重视教与学的结合,尤其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集中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讲故事教学法”是各科教师在教学中都经常运用的方法,把相关的知识点糅到有趣的故事中讲给学生,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总之,历史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发现和总结新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