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音乐教研范文

高中音乐教研精选(九篇)

高中音乐教研

第1篇:高中音乐教研范文

关键词:影视音乐;新课程教学;功能

影视音乐是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独特语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逐渐成为独立的作品,并且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和一般音乐的素材做比较可以发现影视音乐对于大中学生具有素质教育的功能。将影视音乐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自助学习还有研究性学习都十分有利,从中就能逐渐构建出具有信息化且充满活力的教学课堂,使学生的智慧以及想象力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同时提高其综合的人文素质,使音乐教学的目的得以实现。

一、引发学生的心理期待

1.导入新课

首先让即将导入的新课程具有悬念,利用好奇心教学生学习,这样学生终身都将不断地学习。一个优秀的影视音乐可以以独特的价值以及魔力还有优势来创造具有独特审美以及思维的空间。可以通过对影视音乐进行听辨从而导入新课,这样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心理上的期待,唤醒其学习的兴趣以及求知的欲望,并且使兴趣持续的时间更长,从而将其转化为学习动力。

2.知识吸引

在利用影音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音乐为本,并且从音像出发,使音乐先入为主,随后辅助简单生动且具有一定启发性的提示与讲解,让知识本身去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勇敢地谈论自己的审美体验,并且积累感受以及鉴赏音乐相关的经验。简单说,就是在音乐课堂中创设一个影视音乐的情境,这样能够将知识点最大限度地强化。

3.集中注意力

想要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主动以及兴奋的状态下去学习和参与教学活动,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地改进或更换教学方法。给学生视听或者是提示影视音乐,这样可以使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随着这些画面渗透到学生的大脑中,将其听觉所引发的激情再次燃烧起来,从而使大脑吸取到新鲜的兴奋点,将学生的音乐细胞激活,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不仅不会感到乏味或者是疲劳,还能使课堂的知识量以及运用量以及课堂思维量这些教学容量更加充实。

二、提升综合人文素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中生心理和个性都逐渐趋于成熟,要让学生独立地进行自主活动,并且迅速地增强其逻辑以及抽象思维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其概括和组织的能力,使其感受到较为强烈的情感体验。而影视音乐能够为其提供创新以及感受体验上较大的空间。可以为熟悉喜欢的音乐填词,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创作的兴趣,还可以创作较为简单的伴唱,可以根据音乐体验,来即兴创作,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或者是感受。也可以给定一个画面让学生为影视片段去选择合适的音乐。

2.提高情商

音乐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们具备一个健全的人格以及美好的情操。例如,可以给高中生播放电影《贝多芬传》,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了解贝多芬精神的同时,在其音乐作品中感受到其优秀品质,懂得一定的道理,进而懂得去调控自身的情绪,有利于战胜生活以及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根据高中生不同年级心理发展方面的特点,使其影视音乐直观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抓住学生耳朵,同时能触动学生的心弦,从而引感上的共鸣。

例如,在学习到《优美和壮美》时,对《中国军魂》和《美人吟》的音乐片段进行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进行这一课程的开始阶段就对其埋下伏笔,创建出音乐的磁场,让学生在听觉上更有欲望,更期待教师播放声乐。这时,教师可以适机播放《隐形的翅膀》《好汉歌》等影视曲目。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向讲台,在大舞台上跟着音乐合唱,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伴舞,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欲望,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到应有的知识。

3.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保持本国的文化特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影视音乐承载着民族文化,因为其故事情节具有民族特点,所以影视音乐对于引导并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十分有利。

通过对影视音乐在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中的功能的研究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影视音乐是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独特语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逐渐成为独立的作品,并且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大量的现代教育技术,弥补了传统音乐在教学上的不足之处。影视音乐在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我国高中音乐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高中音乐教研范文

对于整个音乐文化体系而言,地方音乐文化产业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当今社会文化繁衍下的一個特殊产物,以音乐为中心,以售卖音乐相关产品取得回报的行业。高校音乐教育作为音乐工作者系统学习音乐的主要形式,与地方音乐文化的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一,在整个音乐文化的系统中,其中包含着音乐教育及音乐文化产业,它们二者都要受到音乐文化相关系统的影响,也包含着音乐文化系统的共同属性,由于在具体划分系统功能上,二者各司其职,形成了各自的系统功能,并构成了分工合作的关系。

其二,对于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产业而言,它们之间有着相互映射的关系。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以及对人类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音乐教育的改革发展有赖于音乐文化业产需求的反映;地方音乐文化产业作为整个音乐文化产业的分支,它直接反映了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音乐人才,决定了这样的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音乐意识、音乐常识以及音乐能力。

其三,音乐教育改革发展有赖于对地方文化产业清楚的认识。任何时期、任何国家的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要建立在相关的社会基础之上,如果要维系它的发展,必须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

最后,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促进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产业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音乐文化的基础功能之一是保存音乐文化,提供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基础,维持社会音乐文化的生存①。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体系完善得较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刚开始起步。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得以恢复,之后一些重点的音乐高校才得以全面发展。由于音乐教育的起步基本上是少数学校的自发性行为,学校在考虑学校整体教育时,并没有把音乐教育纳入其中,音乐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缺乏它应有的地位,使得今天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越来越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面临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②。这其中包括:

其一,高校对音乐教育的理解还处于表层阶段,高校音乐教育对象多是20岁左右的成人,他们毕业之后就需要直接进入社会,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社会服务,创造自身的价值。这就在教育目的和任务上要区别于其他教育阶段,不能以中小学音乐教育观念去理解。

其二,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课程的设置太自主化,都由学校老师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设定开设课程,而没有站在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开设课程。

其三,高校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所有高校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目前音乐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以声乐、钢琴、舞蹈为主。以声乐为例,多是以民族唱法或美声唱法为主,演唱曲目内容较为高雅一些,受众人群多为有一定音乐修养的小部分人,但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毕业之后直接面临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其所学的内容不会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有曲高和寡之嫌,所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也是目前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③。

(二)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是为人们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当前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把这一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加以大力发展。④

目前我国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如下:

其一,规范有序的音乐文化产业还处于萌芽阶段,影响音乐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音乐文化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完善,音乐文化产品市场、音乐文化销售市场不够发达,音乐文化制作市场的发展就更为滞后,这种状况无疑阻碍了音乐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限制了我国音乐文化市场、音乐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⑤

其二,我国悠久的、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发利用。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族音乐文化的资源多姿多样、丰富多彩,尤其是地方性音乐文化资源非常珍贵,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和保护下去。但是如何站在文化产业的角度去充分的发挥这些文化资源的价值,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地方音乐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通过以上对高校音乐教育和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接下来总结一下二者之间的具体关系。

(一)地方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高校给及更多的资源保证

通过对高校的音乐教育发展过程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在本世纪初,音乐专业的学生人数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状态,这就产生了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如:音乐教育所需要的一些硬件设施,演奏厅、琴房、排练厅等,阻碍了高等音乐教育的持续发展;而另一方面,许多地方音乐文化设施长时间的处于闲置状态,并没有充分发挥它本身应有的价值。

地方文化产业与高校之间要密切联系,音乐文化产业应尽可能给地方高校发展提供一些必要条件,不仅可以解决高校音乐硬件设施的需求,而且对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地方音乐文化产业提供学生更多的社会实践

近些年来,通过高校教育的改革发展,虽然音乐教育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但其中也不乏出现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学生的社会实践受到局限。这主要是因为高校音乐教育主要是以理论化教学为主体,学生数量较多,针对一些技能课的学习,又存在教学设施资源有限的现象,很难实现全面的音乐活动实践。

如一些学习钢琴的同学,平时演奏都十分娴熟,但是每次公开登台表演,就会产生紧张的情绪,演奏的质量不能保证。这说明学生从根本上缺少社会实践的机会,多数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很少公开演出,即使公开演出也就主要集中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对于一个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公开演出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仅要有高水平的演奏技能,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这方面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学生正好弥补这方面的空白,也给学生们丰富的实践机会。

(三)地方音乐文化产业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的机会

由于岗位需求量有限,而每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在逐渐增加,岗位的人才需求与总的人才量无法形成正比。

面对这一问题,地方音乐文化产业的产生、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音乐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音乐文化产业的产站、涉及到的方面众多,其所需要的人才,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认为的音乐表演者、音乐文化管理、音乐创作、音乐培训、音乐宣传等多个方面,这些都是这门产业发展的关键方面,而且还没有将其延伸到更广泛的层面。举例来说,音乐产业的发展需要建设音乐场馆,场馆建设需要建筑方面的人才,场馆建成后则需要舞美方面的人才。⑥

这本身就是一个一环扣一环的链条,如果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得越丰富,它本身所能产生的岗位就越多,因此音乐文化产的发展,为学生们的就业提供了诸多就业机会,使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技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充分发挥其本身的价值。

(四)地方音乐文化产业促进高校教育的改革发展

当今我们都处在市场经济之下,所以对于高校来说,市场对人才有什么样的需求,就要有相应的教育方式,这才可以培养出学以致用的社会人才。

目前为止,众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与社会实际的人才需要相脱节,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要求高校全面展开教育改革活动。这样才能发挥出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更能体现出其社会价值。

四、结语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应采用多维视角,用市场的、高等教育的、专业特色的、地方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特色的眼光对音乐专业人才岗位需求、高校音乐教育与地方音乐文化产业互动发展关系进行扫描。使高校音乐教育突破传统的古典专业教育模式,走向社会化和产业化,从而使高校音乐教育能够积极的、常态化的融入到城市文化建设之中。

作为服务当地基础教育、服务地方音乐文化,为当地培养合格音乐文化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来讲,音乐专业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适应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服务地方音乐文化的专业定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音乐人才的特定需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有效推动河南高校音乐教育与河南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实践,使两者能够真正走上一条互动发展的轨道。

注释:

①夏元勇:《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互动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4年版。

②谢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分析》,《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第03期。

③谢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分析》,2005年第03期。

④何巍:《文化生态下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大众文艺,2014年第07期。

第3篇:高中音乐教研范文

关键词:鉴赏课程;作品分析;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一、艺术作品分析与鉴赏教学的总的思路

音乐发展史的全过程所揭示的音乐美的本质和音乐审美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艺术源于生活,所有的音乐作品从美学理论上来看,其产生发展基本源于音乐模仿说,音乐情感说、音乐愉悦说、音乐形式说产生这四大观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高中音乐鉴赏课围绕音乐作品鉴赏与评价展开的课程。音乐鉴赏课以及音乐研究性学习的重点,一是音乐作品的欣赏与体验,二是音乐作品的审美与评价。(由于音乐作品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密切联系,又与相关艺术作品如美术、戏剧、舞蹈、雕塑、建筑息息相关,所以这里我们讨论作品时不再局限音乐作品,所以以下均冠以艺术作品艺术家来进行讨论。)首先必须解决如何正确的分析评价中外音乐史上的众多音乐作品的问题。那么分析评论的思路和框架是什么呢?解决好这个问题对教师和备课、讲评的意义十分的重要。

法国艺术评论家哲学家丹纳在他的著名著作《艺术哲学》提出的思路为艺术作品鉴赏分析的教学提供了思路。他的思路借鉴了生物遗传学、人类发展学、艺术哲学的基本观点。丹纳认为: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和他的生活、家庭、社会地位、阶级地位以及周围的艺术家圈子有着密切关系;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各种要素的影响,更和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历史重大事件、艺术潮流、社会审美追求、观众趣味密相关。从遗传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结合艺术哲学,丹纳认为,一件艺术作品就像一颗种子和植物的生长一样,需要空气、阳光、水分、温度。周围的环境对这颗种子的生长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参阅有关艺术评论的著作,我把丹纳的观点加以归纳总结,形成了一个分析艺术品的基本框架,经检验教学效果良好。以下为分析作品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1.有关音乐知识、乐理知识及这些知识演变过程的有关情况。对关于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段、基本理论、技能技巧的特点与技法的研究是作品鉴赏研究的基础。因为艺术作品表现的基本手段与音乐作品的基本观念与风格流派的产生与演变发展的脉络是紧密相连的。

2.艺术家生平艺术家的周围环境艺术家所处的艺术圈子对他的影响。丹纳认为:一件艺术品和某一艺术家的作家的其他作品有着内在联系,我们还要研究他所处的艺术家圈子对他的影响,最后要对该艺术家所处流派的风格特点的分析研究。

3.还有要对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周围环境进行分析:艺术作品往往受社会政治、科学、文化、经济、宗教、民族、风情、地理、历史的发展变化的影响。我们要研究同一时期或历史上各艺术流派对此作品的影响,梳理产生此艺术品的直接、间接原因、艺术家、作曲家的政治观点、经济地位、文化修养、婚姻及其他情况、研究具体时代的观众的审美情趣对此艺术品和艺术家艺术流派的影响。

4.我们还要研究画家、雕塑家以及指挥家、演唱演奏家对作品的诠释过程进行研究。如我们要对艺术的表现过程以及二度创作(演奏家和观众在鉴赏阶段的第二次艺术创造)进行分析,还要从历史、现实、审美、道德以及社会意义、人类文化学意义上来评价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政治历史地位等等。

5.我们还应该指导学生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角度,从艺术品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的关系来考证艺术作品的作用地位。还要指导学生从艺术作品的演绎展示创作的角度来进行艺术实践。只有这样艺术作品的鉴赏教学才能深入人心获得最丰富的教学成果。以下是这个思路的基本框架,由于篇幅不够只能简单呈现。

二、教师的备课

1.在课题目标定位准确的前提下,备课注意十要点:

(1)教学模式的确定(大方法——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理论化的样式)。新课程就是一种崭新的课程理论模式和教学体系和教学样式;

(2)研究教材;

(3)确定教学目的与任务(课题名称);

(4)素材选择;

(5)教学活动设计(体验与创作表现);

(6)确定教学方法;

(7)作业设计;

(8)教学过程与的各个环节(逻辑关系)安排(教学程序);

(9) 评价方法;

(10)教案撰写与课件制作。

音乐教师备课要备艺术,备音乐。注重音乐课的音乐性。

音乐课的备课与其他学科的备课的区别在于音乐艺术性。要特别注意:音乐学科的备课,要重视备艺术,备音乐。注重音乐课的音乐性。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在于备课与上课,两者的关系如同演奏家的台下练习和台上的表演那样密切相关。

具体步骤是:

(1)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最好版本的音响资料,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根据教学内容查找有关文字资料和谱例;

(2)根据作品分析的基本框架,对作曲家及具体作品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并参考该作品的权威评价;

(3) 以欣赏者的身份反复聆听作品的音乐内涵、准确把握其情绪,并试图以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音乐的形象和基本情绪,分析介绍作品;

(4) 上升到审美评价的高度、对作品进行概括评价;

(5)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2. 教师备课要备作品。要注意音乐素材选择的有效性。

教师要特别重视会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作为教学用音素材。要注重音乐作品选择的艺术性、准确性、新颖性、经典性。什么是好的音乐素材?

(1)音乐素材必须美。以审美为核心就是要显现音乐本身美感,使音乐教学过程成为音乐审美体验与享受的过程;

(2)音乐素材的经典性、艺术性、思想性、可听性具佳的作品,以及注意与教学目标联系的紧密性;

(3)音乐素材的稀有性、珍贵性、是难得一见、难得听到的、和欣赏者的生活经验与情感心理联系密切的、审美内涵丰富的、情景交融的;

(4)素材的准确性——素材必须与课题形成艺术性的、人文性的紧密连接和教学目标紧密联系,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平安歌、劝奶歌、呼麦)

(5)改善欣赏素材陈旧现象,作品选择范围必须扩大。二十世纪学院派、先锋派流行音乐以及丰富多彩世界音乐、大量丰富多彩的影视音乐等都可以进入教学领域,并且可以在欣赏表现创作中活用。例:巴托克、瞿小松、勋伯格等作品的活用。

(6)艺术素材——是艺术课堂中艺术美的直接表现,因此艺术素材必须认真选择筛选、剪辑、拼贴优化,围绕课题形成某种系统。音乐以及相关的图片视频素材是构成音乐美的重要因素,素材的艺术性与内容的准确性具有决定性意义。要注意欣赏视觉化现象。

3.对教学对象的认识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刚升入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从思维特点来分析,该年龄段的学生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形式向抽象思维为主的形式的过渡阶段。其特点为:形象或表象逐步让位于概念,但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反映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他们经常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以童话小说或电视剧的内容,以情节与形象来描绘音乐,对富于哲理的交响乐作品也是如此。他们对于以模仿论而创作的描写性音乐和愉悦论而创作的游戏性音乐易于接受,而对以情感论和形式论及丰富社会生活为基础而创作的富于哲理、音乐内涵丰富的交响乐作品则难以领悟。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年时期,随着年龄增长,身心发育基本成熟,经过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思维能力增强,已进入抽象逻辑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反映在音乐欣赏教学上,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地从教师那里了解具体答案和现成的结论,随着欣赏能力的提高,希望教师讲解作品时留有思维和想象的余地,他们更希望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对音乐作品他们乐于谈自己的感想和体验,有时甚至能发表令人惊叹的议论,同时也出现对某些音乐作品和作曲家们的偏爱,对世界音乐经典之作即便可能出现欣赏时的困难,也乐于尝试甚至自己去查找资料。高中学生阅读广泛,情感世界丰富,他们富于同情心正义感,对爱情主题的作品已有自己的认识,对美好事物和人类崇高理想充满渴望,想象力丰富同时充满激情,但是由于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有时还有局限性,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帮助。

三、 高中音乐欣赏课的讲解

“音乐开始在语言的尽头”,“音乐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但是作为教师,还必须对我们的学生“讲”音乐,这也是音乐欣赏课讲解的困难所在。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讲什么和怎样讲。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音乐作品和作曲家的分析介绍必须全面客观,所介绍的内容必须确有根据并有助于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

(2) 能够由学生自己通过预习和讨论得出结论的作品,就应该尽量提供空间交给学生进行探索,以培养学生分析作品感受作品的能力。

(3)对可能引起听赏障碍的音乐术语或学生未掌握了解的音乐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时,必须注意和音乐结合,从感性到理性;

(4)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音乐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采用聆听为主,感受体验在先,学生探索研究,教师学生讨论点评的方式进行。在课堂上,教师一方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去调动学生听赏音乐的欲望,创造听赏特定音乐作品所需的心境。例如对某作曲家伟大人格和辉煌成就的赞美所引起的崇拜,对音乐作品中的人物或作曲家不幸身世的介绍所引发的同情、对异国情调神奇景像的描绘,甚至使欣赏者出现角色转换的状态,恍惚间和作曲家融为一体,产生共鸣,达到欣赏音乐的最佳状态;一方面教师应该采用不加先期作品介绍的方式,组织学生先聆听聆听音乐,然后各自谈自己的直觉体验。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以后将大量听到的没有任何说明的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与分析理解能力。

(5)要防止对号入座式的对音乐具体而详尽的解释,因为任何具体的文字(语言)解释都会产生音乐欣赏时艺术想象的限定性,更应避免的是教师对音乐作品还未理解就去硬作生硬解释,结果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发展。在多年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我对此深有感触。音乐所表达的最富魅力、最富感染力的东西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音乐艺术只能用音乐的方式进行——聆听体验加表现——才是音乐本身的东西。这也是肖邦反对他人解释自己作品的原因之一。

四、高中音乐鉴赏教学采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结合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我采用了如下教法。

1.对比法

对比是艺术创作、艺术表现的重要原则,白色与黑色放在一起,白的更白,黑的更黑,两者经过比较,各自特色更加鲜明。音乐也是如此,强与弱、快与慢、高与低,把彼此截然不同的因素放在一起讲,能较好地效果,在音乐作品中,音色的对比、音量的对比以及情绪的对比、形象的对比、曲式结构中的不同性质的音乐对比处处可见,ABA三段体ABACA回旋曲式中,都存在着音乐诸因素的丰富对比,例如比才的“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第四段“钟声”就可称之为对比手法的典范,A段中欢快钟声的主题所暗示的婚礼喜庆的场面,B段中新嫁娘薇叶特柔美纯情同时满怀忧郁痛苦的心情,形成同一时空不同人物的复杂情感的对比,作曲家利用对比法表现不同情感不同形象,欣赏者也借助对比去领悟音乐。

2.改变法

对初等水平的欣赏者,采用改变原音乐作品中的某些要素,使其基本音乐形象出现变化,从而让学生领悟音乐表现手法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例如,用钢琴演奏某一乐器(最好是学生熟悉的作品),然后改变音区,或逐渐上移或下移,或改变速度,加速或减慢,音量上也相应变化,最终导致音乐形象的明显改变,同时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描述感受。这种方法对于音乐基本要素的讲解,形象生动,效果较好。现在已经有了多种音乐鉴赏和创造表现方面的应用软件,利用这些软件多功能进行教学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讲解讨论法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当某些特定的音色(某乐器的音色)、特定的节奏或音乐形象出现时,为了使学生及时将某些概念和具体声音相互联系,教师应该及时插话提示(一般稍提前一点或同步进行)。例如对音乐作品段落变化,主题形象或乐器音色的变更的提示。除此之外,教师的讲评在作品欣赏前和作品欣赏后都可进行,有时教师可以只提问题,让学生听赏作品后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欣赏效果好,又能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参与性。

4.利用艺术综合课程的课程理念,进行作品分析,采用影像视频、DVD设备加强音乐作品讲解的形象性、直观性,可以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直接感受,可以产生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古典艺术是受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产生的,巴洛克音乐则受到尼德兰绘画、意大利、法国的雕塑与文学作品的影响。音乐和视觉艺术相互影响的情况还有许多,我利用印象派的绘画作品讲解德彪西的音乐,用希腊式建筑的平衡对称讲解音乐艺术中的曲式关系,取得较好效果。

5.对鉴赏课教学方法的探究与革新

(1)高中艺术鉴赏课的教学可以将鉴赏教学与创造教学进行连接。为创造表现而聆听,为模仿借鉴而鉴赏,可以使音乐的创造表现与音乐艺术的欣赏教学形成内省外放的互动关系,形成发展创造力的环境。在明确创造表现任务的前提下,通过聆听作品感受音乐艺术之美,可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创作兴趣,培养学生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创造性人格,建立起音乐的创造表现所需要的情感与创造欲望。从创造表现的角度进行音乐艺术创作表现技术层面的分析与聆听,通过模仿与借鉴,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与灵感,使学生最终成为真正的聆听者、审美欣赏者和音乐艺术的创造者。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欣赏和表现、创作教学活动中灵活进行。

(2)音乐美术等学科都是以艺术实践为主要特征进行的课程。音乐必须唱、奏、聆听;美术必须观赏、画、做,进行实际操作。总之:在创造表现的过程中,在观赏聆听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获得艺术创造表现的愉快!鉴赏课程应该和创造教学相结合。这是新课程标准特别主张的理念,也是艺术学科学习,获得技能技巧,发展创造表现能力的必然途径。

(3)我们结合创造表现模块的教学,将必修课与研究性学习、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紧密结合。设计多媒体艺术作品创作比赛、书画摄影比赛、合唱比赛、戏剧舞蹈演出等多种艺术项目,使学生在艺术创作表现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艺术能力创作能力。

五、有关考试方法的尝试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和直觉理解力,使学生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方面取得均衡发展,在系统的大量选听分析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各种风格流派的音乐作品的基础上,形成对音乐艺术的整体认识和较强的审美评价能力。通过艺术了解生活、认识世界。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在音乐欣赏课的考核方法上进行尝试并制定了具体办法:

高中音乐欣赏选修课的考核,应着重于学生对实际音乐作品的评价能力和对所学音乐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考试可采用以下多种方法进行:

(1)第一学期结束时,学生应以音乐评论短文的形式,采用开卷考试方式分析评价音乐作品。

(2)本课程结束时,学生应对未听过、教师未曾分析、介绍过的音乐作品,采用写论文的方式进行分析评论。同时通过音响鉴别和笔试的方法分别对学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测试,以音乐素质测试、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核和对不熟悉作品的评价水平为最终成绩。

(3)从音乐艺术的特点来看,聆听是感受体验,创造表现则是外放。将创造表现与聆听体验结合起来,使音乐鉴赏与音乐实践类活动相辅相成,将体验感受与创造表现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赋予学生真正意义的音乐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第4篇:高中音乐教研范文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204-01

隐性课程研究是当前音乐教育方面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隐性课程的研究逐渐向具体的学科方向延伸。学校音乐隐性课程的内容丰富且具有广泛性,它对音乐教学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隐性课程资源是内隐的、间接的、内在联系的,是以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的,没有明确规划的课程,并通过学生无意识、被动的心理反映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在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方面,我们往往过分强调的是技能水平的提高,而忽视音乐教育在素质方面的作用。在音乐的知识性与娱乐性的关系方面,我们常常单方面的注意知识的传承,以至于在枯燥、乏味中讲解,二忽略了音乐的娱乐方面的作用,或者说也完全可以在既轻松又活跃的气氛中完成知识的传授任务。开发隐性课程的教育资源,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要想在“无意识”“无计划”“无教师施教”的自发状态下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音乐喜好,就应挑选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音乐精品播放,逐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一旦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就会引起对该音乐的注意,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对它的注意,会主动愉快地接近它、探究它。这种传授途径方式的本意是使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音乐知识。

其次要因势利导。由于隐性课程的教育资源的教育效益主要是基于学生的无意注意,所以隐性资源的学习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认知心理。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审美需求,对收集的素材不能全盘照搬,要进行巧妙处理和整合运用,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最有效的收获。激发了学生蕴藏的心理潜能,在无意间提高了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在音乐显性课程中渗透隐性课程

良好的音乐氛围、音乐环境及音乐学习风气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中发挥作用。音乐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地感受和理解音乐,特别是对于流行音乐的态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同时,音乐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应局限于课本,而应高于课本。例如:某学校要参加一个省级的文艺汇演,那么音乐教师可以把他们要演出的内容放在课堂上进行排练。一方面激发其他同学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其他同学的参与和探究,也能使演出同学的各方面得到提高。总之,教师应巧妙地将音乐隐性课程的内容渗透到音乐显性课程中,将两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佳场所,因此主要依靠课堂进行的音乐显性课程理应摆在重要位置。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的知识不仅应在音乐显性课程中发挥作用,还应通过学生与隐性课程之间潜移默化的影响,把音乐显性课程的优势辐射到音乐隐性课程,为音乐隐性课程的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因为在课堂上接受的显性课程都是分科进行的,难于很好的在课堂内进行学科间的综合与协同,而隐性课程的定向利用就能弥补这一不足。

三、音乐教育空间的拓展

隐性课程的教育资源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而传统的音乐教育主要指教师利用教材教授教师擅长的音乐,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头脑中”、“意识下”的音乐。因此必可避免地出现两种限制:音乐教材中学科知识的限制和音乐教师认知范围的限制。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倡导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学生在利用课题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应该尽可能地拓展音乐教育的空间,使音乐教育的空间得以发展与升华。

第5篇:高中音乐教研范文

一、音乐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情商中的积极作用

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教育的作用不单单只是灌输知识,更多的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音乐作为最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学科,它的作用往往是最直接和重要的。

(一)陶冶情操,端正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好的音乐作品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情感,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唤起内心崇高、美好的感情。音乐活动往往会用典型的艺术形象去激励正值青春年少、情感丰富的青年学生,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其产生审美意象,从而影响他们内心对美的追求和判断。

(二)调节情绪,促进完美人格的形成,带来小而大之的社会效应。

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烦恼,对未来的茫然、就业带来的压力等,如果不及时予以排解,就会对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一定的音乐教育,可以缓解疲劳、平缓血压、稳定心率,从而使心情轻松愉快。孔子曾说“移风易俗,莫过于乐”,提倡以尽善尽美的音乐,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他认为音乐有利于创造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而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基础。通过提高个人的修养来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祥和澄澈,这种小而大之的社会效应正是音乐这样一个小艺术带来的大作用。

(三)调节人际关系,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情商”的提出者———美国的戈尔曼博士研究证明,情绪系统控制着生活中大量的效能感和满足感。好的音乐作品产生的感觉能减轻人的社交焦虑,激励人们去聆听外界的声音,建立与世界的联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除了培养对社会情境的辨析能力和提高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外,借助艺术手段,尤其是音乐活动,也能促进人际交往。早在1973年,瑞士弗赖堡大学法雷尔的研究就发现,教授音乐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学科技能。

二、在音乐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一)音乐教学中分主题进行训练,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高校的音乐教育有责任通过有效的方法增加学生在音乐文化方面的积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并引导他们欣赏、感受、品味更多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大家在实际教育活动中获得更高层次上的情感体验。

1.将民族精神融入音乐活动之中。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和社会信念。高校音乐教育应该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引导大家在音乐作品中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感悟民族精神,让大家意识到青年人有义务去传承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乐观无畏的精神。

2.欣赏诸如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巨人的作品时,不要只注重形式而忘了其背后的故事。音乐教育活动应该引导学生去深入了解这些伟大的音乐家在创作音乐时所经历的种种困难,通过这些了解使学生能够从中汲取力量,提升自我。

(二)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搭建音乐交流的平台

如果只靠音乐课上对学生进行音乐方面的培养,显然是非常有限。学校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能时刻感受到它的存在,时刻被音乐所激励着。在大学校园中,音乐老师应该好好利用社团的优势,开设音乐沙龙等主题活动,搭建跟学生互动的音乐平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将艺术带入生活,允许大家进行自由交流,表达内心的情感,释放自我。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展示自己音乐才华的机会

第6篇:高中音乐教研范文

一、坚持以音乐为本,避免盲目延伸

音乐新课标提出,应当提倡学科综合发展。其不仅体现了现代音乐教学的整体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文化融合回归的要求。但是就目前的音乐鉴赏课来看,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为学生延伸了歌曲中所设计的文化、历史、语言等,使课堂上的一半时间都在进行延伸内容的介绍,如在鉴赏《辽阔的草原》这个曲目时,教师大量地与学生讨论草原民族的服装、节日、习俗、文化、情怀等,不仅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还缺乏一定的音乐性。

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以音乐性为前提,坚持音乐为本的原则,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音乐多彩的表现形式,在课堂上掌握有效的内容延伸时间,避免盲目地延伸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同时,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音乐的魅力,为学生呈现更多的音乐鉴赏功能,呼应“学科综合”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在掌握基本音乐鉴赏能力的基础上,为学生呈现更多音乐相关知识。

二、适当引导教学,避免“填??式”教学

音乐与其他学科有着不同的教学方式,在鉴赏课程中,主要采用的是体验式教学。由此可见,音乐鉴赏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感受音乐、感悟音乐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做好知识的引导者,适当引导学生理解美妙的音乐,而不是代替学生去理解音乐。就目前的音乐鉴赏课现状来说,很多教师都试图通过自身对音乐的理解,使学生明白音乐的内在含义,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并不是可取的,学生并不能够通过教师的讲解来了解音乐传达的境界,无法真正融入音乐中亲身体验。教师需要知道,学生所经历的人生不一样,从音乐中感受到的人生哲理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若是过多地对音乐进行主观诠释,则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无益。

由上可见,教师在鉴赏课中要根据学生的理解,找到学生在音乐鉴赏中的闪光处,不能以同样的标准答案来要求和限制学生的想象能力。对于学生不同的理解,教师要给予肯定,但是在学生的理解中可能会出现理解偏差的现象,此时教师应从作曲家意图出发,通过作曲家来侧面否定学生偏差的思维,这样不仅利于学生接受,同时也能让课堂更加和谐。如在欣赏歌剧《卡门》时,由于《卡门》创作的背景情节较为复杂,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不同的见解。无论是从哪个方面进行理解,教师都要给予

肯定。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现阶段较为常见的教学辅助工具,其使用不仅扩大了教学内容的容量,同时也让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变得丰富。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课的兴趣和参与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在实际情况中,部分教师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技术,觉得音乐鉴赏课堂必须使用多媒体,导致教师在准备课件的过程中,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课件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上,而忽略了对教材的钻研和教学方法的设计等。这样的方式对学生来说非常不利,虽然课堂上呈现了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但是有很多都是与课堂无关紧要的内容,教师没有必要将这些融入课堂。

第7篇:高中音乐教研范文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比较教学法;领悟;差异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高中教育中以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教学重点的教学理念已经被时代淘汰。素质教育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综合能力的均衡提升。音乐鉴赏课程是艺术类高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培养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以及艺术审美眼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课改下的高中音乐课程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此音乐鉴赏课程教学的实施就是以聆听的方式来锻炼学生感悟与体验音乐魅力的审美活动,让学生在“音乐思维”的影响下了解自己进而了解世界。出于教学需要,比较法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应用得非常广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中学生的音乐与艺术素养,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很大效用。

1.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指的是通过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以及风格乐曲的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感受下获得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对音乐鉴赏课程提出的要求为:让高中学生通过聆听与感受音乐的方式了解音乐历史及其传达的文化,进而获得音乐评价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判断能力的提升。而比较教学法的运用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不同乐曲的对比中体会乐曲的风格,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不同风格乐曲营造的氛围下激发兴趣,进而在思考的过程中仔细发掘乐曲的不同之处,加深对乐曲风格的体会并获得鉴赏能力的提升。在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创作背景、内在涵义、形成过程及其内在联系方面,比较教学法发挥着重要作用。

2.将比较教学法应用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策略

2.1通过宏观比较来调动学生对音乐鉴赏的积极性

宏观比较指的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对音乐教学中内容进行综合比较。高中的《音乐鉴赏》课程包含着很多不同风格的乐曲,比如第二单元是民歌部分,第三单元为乐器,第四单元则为京剧。

因此在音乐鉴赏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首先对各个单元进行讲解并进行宏观比较。以国之瑰宝京剧为例,在讲解第四单元相关概况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其与西方的歌剧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京剧与歌剧都是使用舞台以及音乐来表达作品中的情感,但是中国京剧主要通过悠扬婉转的音色来表达乐曲的情感,再通过夸张的动作以及唱腔来渲染意境。因此比较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让学生首先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比如唱腔特点以及人物行当等。而歌剧的声乐样式则有合唱、咏叹调、重唱以及间奏曲等。歌剧一般都是写实,舞台装扮也接近生活,因而与京剧的差异极为明显。在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二者的差异,进而深化对它们的认识。

2.2通过微观比较来强化学生对音乐风格的

微观比较指的主要是局部、单向以及片段的内容,这是细化学生音乐感悟的重要环节。以粤教版《音乐鉴赏》教材中的“情感之声”这一单元为例,主要涉及到的音乐作品有《朋友》《母亲教我的歌》《阳关三叠》《梁山伯与祝英台》《欢乐颂》以及《感恩的心》等曲目,其中表达爱情、亲情、友谊以及离别之情的作品皆有。在乐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采用的是交响乐与我国民间乐曲结合的表现手法,用婉转的曲调以及哀鸣的音色表现了创作者对男女主人公的深切同情以及美好祝愿,同时也体现出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而德沃夏克的作品《母亲教我的歌》则是通过小提琴重弦乐厚实饱满的音色来表达怀念与愁思,用朴实无华的曲调表达了母亲心灵的颤动,引发听者的强烈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这两首乐曲放在一起讲解,让学生亲自感悟为何同样是表达怀念,《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表达爱情,而《母亲教我的歌》表达的却是亲情,到底在同样的曲风下是什么体现了出了两种不同的情感。

通过教学过程中宏观以及微观的比较,学生可以掌握相关的鉴赏知识,明确应该从哪些角度去挖掘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感性思维的发展,提升分析与领悟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比较教学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并且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下,让高中学生通过聆听与感受音乐的方式了解音乐历史及其传达的文化,进而获得音乐评价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判断能力的提升才是教学重点,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宏观以及微观“两方面比较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宏观比较让学生从抽象思维上对音乐有基本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微观比较深化学生对乐曲本身的欣赏以及认识。

【参考文献】

[1]李晔.山东省高考改革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方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2]朱海蓬.比较教学法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3(05)

[3]林荣东.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教学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第8篇:高中音乐教研范文

21世纪,我国迎来了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大,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这场改革浪潮有力地推进着艺术教育的进程,努力实现着基础教育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走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改革于2004年开始启动并逐渐在各省区推广,黑龙江省于2007年秋季全面施行了高中音乐课程改革。

在课改实施过程中,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纷纷涌现,教材更新力度加大、速度加快,所有这一切在促进高中音乐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同时,也使高中音乐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鉴于此,本文对黑龙江省实施课改以来,普通高中音乐教师的职业压力状况进行了调查,期望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高中音乐教师的压力来源及强度,进而提出缓解高中音乐教师职业压力的应对策略,以促进我国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概念界定

综合中外学者关于教师压力的界定以及社会学方面有关压力研究的启示,本文将“教师职业压力”界定为:在教学工作中,当教师个体认为其需要无法获得满足或自身资源无力应对外界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它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个体素质因素与工作环境、工作要求、工作难度不适应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二是教师个体的自身需要在工作角色中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不良反应。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师压力是因教师这一职业的特征所产生的,它有不同于常人压力的压力来源,给教师带来的是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影响。教师职业压力不仅影响到教师自身,还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并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查内容和目的,本研究设计了《高中音乐教师职业压力调查问卷》。该问卷共包括47个项目,主要涉及高中音乐教师的压力来源、应对方法及其压力反应三个维度。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式,面向黑龙江省各高中学校音乐教师发放问卷115份,回收107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有效回收率为80%。

(二)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 2007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输入和处理,使调查结果得到量化,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的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音乐教师中,男性教师22名,占总数的24%;女性教师70名,占总数的76%。其中中青年教师居多,30岁以下教师39名,占总数的42%;31~40岁教师42名,占总数的46%。90%的被调查教师具有本科学历,7人具有大专学历,2人具有硕士学历。职称方面,35人为中教二级职称,占总数的39%;48人为中教一级,占总数的52%;另有9%的教师具有高级职称。

(二)教师压力状况的总体分布

调查结果表明,面对正在实施的高中音乐新课改,有5%的教师感到“压力非常大”;35%的教师感觉“压力比较大”;53%的教师回答感受到“中度压力”;3%的教师感觉“轻度压力”;另3%的教师认为“没有压力”。

(三)教师职业压力的具体表现

教师职业压力带来的消极影响通常在某种程度上会改变个体的行为方式。因此,在调查问卷第二部分,本研究设置了“请选择符合您最近三个月情况的描述”一项。经统计发现,目前黑龙江省高中音乐教师职业压力的最明显表现依次为如下八个方面。

(四)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

影响教师职业压力的因素有很多,为了准确把握该省高中音乐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和影响因素,在调查问卷的第三部分,本研究设置了有关教师职业压力源的调查,并将压力强度分为没有压力、轻度压力、中度压力和重度压力四个等级。按照选择中、重度压力的人数统计,影响该省高中音乐教师职业压力的前十项因素如下。

(五)教师职业压力的反应结果

调查的第五部分为高中音乐教师压力反应的自陈量表,要求教师回答自己“最近一星期的实际感觉”,并采用四点记分法记分。统计显示,黑龙江省高中音乐教师职业压力的反应结果依次为:(1)记忆力减退:(2)精力下降、活动减慢;(3)容易烦恼和激动;(4)头痛、头晕;(5)肌肉酸痛;(6)容易紧张;(7)不能集中注意力;(8)难以入睡。

五、讨论与建议

以上调查表明:目前,黑龙江省高中音乐教师的职业压力已经成为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着音乐教师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影响其心理健康、教学态度、对工作的热情、对学生的关爱以及人际交往等问题。为了有效缓解高中音乐教师目前所面临的职业压力,我们应从如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传统压力来源

1 社会因素。调查表明,职称评定困难已成为黑龙江省高中音乐教师的主要压力源之一。其次,工资低、住房等待遇不足问题也是高中音乐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另外,由于受高考的影响,学生家长普遍对音乐课不能予以足够的理解和重视,这给高中音乐教师造成了很大压力。同时,各种资格、任职考试过多也是高中音乐教师需面对的一种潜在压力。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社会各界要继续倡导尊师风尚,在认同教师地位与作用的同时,满足教师合理、正当的需要,提高音乐教师地位和待遇,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让其能安心、全力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另一方面,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其奋发向上,同时也是开发智力的有效工具,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们要充分认识音乐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并给予音乐教师更大的理解和支持。

2 学校因素。经调查发现,对于高中音乐教师而言,来自学校层面的压力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学资源不足与教学设备落后等实际问题困扰着该省高中音乐教师,这给教师带来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其次,高中阶段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学校对音乐课程改革支持的力度明显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音乐新课程的实施程度和推进力度,同时也构成了音乐教师职业压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也与音乐教师的压力密切相关。此外,学校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与制度,导致了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挫,并形成其另一重要压力来源。

鉴于此,学校首先应对音乐课程予以足够重视,加大音乐教育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及时购置音乐器材及设备,以满足音乐教师的教学需要,为音乐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保证和支持。此外,学校要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标准,建立起形成性、发展性评价制度,而非将学生成绩的优劣和管理者的主观意见作为

教师工作业绩的评判标准。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在缓解和消除教师职业压力来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 教师自身因素。社会和学校层面的影响是造成教师职业压力的外在因素,而教师的个人特性则是形成其职业压力的内在因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有效缓解该省高中音乐教师职业压力的最重要手段是教师通过自我调节,将职业压力转化为工作动力。首先,教师应认识到现代社会压力是随时随地存在的,这就要求其加强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人格的锻炼,培养阳光、乐观的心态,这是减少心理挫伤和压力的根本途径。其次,音乐教师应面对现实、接受挑战,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职后培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自我效能感。这样,通过主动学习,教师可以从容应对工作中的新问题,避免因能力水平不足而无法适应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工作压力。再次,音乐教师要加强体育锻炼,因为运动是最好的对抗疲劳和压力的工具。

(二)新的压力来源

除了上述传统的压力来源之外,调查表明,课改后工作负担加重已构成了黑龙江省高中音乐教师新的职业压力来源,其具体体现在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和认同上;教师对其在“新课改”中角色的把握上;教师在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经验等方面对“新课改”的适应上等诸多方面。面对这一新出现的问题,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应该积极应对,从多角度加以疏解。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及时构建有助于高中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切实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有效帮助。教师培训是影响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效的培训能促进音乐教师观念和行为上的转变,增强对课改的适应性和信心,继而将新课程的理念创造性地体现在教学行为上。

第二,学校内部要建立起教学合作的共识。新课程的实施是具有较高专业要求的复杂过程,需要多方集思广益。学校可通过集体备课等手段,使教师们共享教研经验,这在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同时,还可以消除教师工作中的孤独无助感,在某种程度上舒缓压力和紧张情绪。

第三,音乐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要不断以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具体课堂情景作为认知对象,对教学行为和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和再认知,以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将教学经验不断锤炼、升华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从而降低职业压力感。

六、结语

第9篇:高中音乐教研范文

[关键词]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高职;对接

[作者简介]贺香沛(1970―),男,江西省妇女干部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研究。(江西南昌 330029)

[基金项目]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课题“职业学校音乐课堂中情境教学的创设研究”(JXZJJG-13-087)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早在2011年,教育部曾下发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教职成〔2011〕9号)。通知明确要求全国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新的历史条件下,职业教育如何根据市场的要求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对接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做好中、高职的有效对接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涉及国家方针政策、对接办法、对接策略、对接要求及措施。本文对音乐课程教学中的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对接进行了研究,以便为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对接探讨出较为科学的、合理的音乐课程教学对接办法。

二、中、高职对接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学校要组织参与中、高职对接培养模式,列为改革对接的中等职业学校及相关行业企业,要积极承担微观层面改革措施的探索与评价,共同研究制定与中、高职对接培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等方面的衔接,为加快和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原则上必须完成教育部规定的专业教学内容,要达到相应职业能力要求和专业技能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中、高职对接培养模式是3+2形式,即学生修完3年中职课程,紧接继续学习2年大专课程。参与对接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这五年的学习中,总体上要完成三个模块内容的学习,即基础学科、艺术专业课程、社会实践 。

三、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的对接

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主要有音乐、美术、舞蹈、琴法、语言表]五个大的方面。其中每一大项又包涵多项子课程。如音乐包括了《乐理》、《视唱练耳》、《歌唱知识》、《合唱指挥》、《音乐欣赏》、《和声》、《复调》、《曲式分析》、《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等主要课程。在中职和高职阶段开设那些课程,每门课程在两个层次讲解那些知识点,两个层次的学生又该掌握那些重要内容显得非常重要。现将音乐课程作为本文的研究案例来阐述音乐课程在中、高职对接中的办法。

在表1中,考虑到中高职两个不同的层次,由于对接生个体的不同,同一门课程在不同层次在授课内容方面要有不同的重点和难点。中职学生普遍年龄在15、16岁之间,由于年龄相对高职学生来说相对较小,理解力相对较差。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地分配好中、高职阶段学习的课程。

在表2《乐理》课程中,考虑到中职生普遍基础文化水平不高、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等因素,有些难点内容可以不讲。可在高职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中职阶段没有学习的内容。

在表3中,视唱练耳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学科中的骨干课程,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课程内容之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须明确两个阶段学习内容,要更多关注对接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来调整两个阶段的学习内容。

在表4中,音乐欣赏课相对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相对其它课程来说具有灵活性。因为艺术欣赏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欣赏模式,即教师往往把艺术表现形象强加在学生的审美观中,应充分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真正让学生实现欣赏的主观能动性。

在表5中,进行声乐训练时,教师要注意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教学。中职生大多数还处在15岁左右,其声带还没有完全发育健全,在声乐训练中容易造成伤害。因此在中职阶段主要以发声联系和学习儿歌为主,兼以少量的艺术歌曲,也是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在表6中,琴法课作为一门技能性非常强的课程,需要学生每天投入大量的时间去练习。在有限的中职学校阶段,学生在钢琴基础练习方面可能没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幼儿歌曲自弹自唱上,为今后从事幼教事业打下基础。

四、音乐课程对接结论

1.高等职业学校是中高职对接培养模式改革的主体,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将试点专业中职阶段的教育教学纳入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定期进行检查督导;中等职业学校要严格执行对接方案,主动接受指导和监督;共同保证教学质量。

2.要强化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动手能力,突出学生既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水平,又要有较高专业理论素养。

3.对接内容要做到因材施教。

4.每学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开展系列社会实践工作和舞台表]能力训练,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才能接地气,才能较好实现中高职对接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