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德育的方法范文

培养德育的方法精选(九篇)

培养德育的方法

第1篇:培养德育的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公民道德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培养的关键期是小学 教育 阶段。在小学阶段公民道德培养的方法主要有: 自然 和社会环境中的环境潜移默化法,树立权利意识法,重点时机培养法,爱国主义教育法, 网络 教育法,人际关系法;学校教育中的岗位服务法,课堂教育法,宣传引导法,创设情境法;家庭影响中的榜样启迪模仿法,劳动体验法。要想发挥这些方法的最好效果,还必须建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公民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反过来又是人们分析善恶的尺度、评价是非的标准。公民道德培养是 发展 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

(1)老师和家长要经常带小学生参观 历史 革命纪念馆等有 教育 意义的场所。(2)利用“七一”、“十一”等重要节日,开展活动。(3)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教育。例如,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小学生说说祖国好在哪里。(4)学校宣传橱窗内设置“祖国好”专栏,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向小学生展示祖国的壮丽与秀美。(5)进行国旗、国徽、国歌的教育。(6)利用新近发生的国际大事教育小学生。

4. 网络 教育法。小学生很愿意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wwW.133229.COm问卷结果显示,77.7%的小学生会进入网上道德 论坛 ,也有12.4%的小学生只会关注,不会参与。仅有4.9%的小学生完全不感兴趣。

在网络上,小学生完全可以敞开心扉。这样,他们的有关公民道德的问题就便于解决。学校要有自己的电脑室、要定期让小学生上网、要有专门的老师经营论坛,并清理非法网站。老师和家长要鼓励小学生参与进去。

5.人际关系法。帮助、教育小学生处理好同学、师生、亲子、邻里关系。问卷结果显示,晾在外面的衣服被邻居弄脏,只有24.3%的小学生会去与邻居说理,化解此事。其他的选项,或争吵,或自己洗干净,或报复,都会对小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具体培养方法如下:

(1)同学关系。1)在同学问出现矛盾时,老师正确对待,及时协调。2)平日里,大人讲述团结友爱的道理。3)老师之间、家长之间和睦相处。4)从小培养活泼、友善、合作等性格。5)家长注意孩子的细节问题。(2)师生关系、亲子关系。1)对小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向。2)不责骂,不让孩子望而生畏。3)亲近小学生,与他们沟通。4)露出点本领,让他们因为佩服而喜欢你。(3)邻里关系。在生活中邻里之间要像一家人一样,互相帮助。这样,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下成长,在人与人的友好交往中,他们会悟出许多道理,自己也会变得体贴、亲切、文明。

2.小学生对于健康与保健、 法律 知识的了解以及坚持性品质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和提高得十分缓慢。

这说明在相应的方法上施加的力度相当不够。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仔细琢磨培养的方法,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实施力度,弥补小学生这些方面的不足。

3.随着年级的升高,愿意利用节日和生日去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的小学生有大幅度增长,由16.2%上升到44.3%。虽然数字仍然没有过半,但是只要加强教育,我们要在活动中培养公民道德水平的目的不难达到。

第2篇:培养德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育培养体系 思想 主流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的十报告首次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简称核心价值观)是指引和规范社会的行动准则,是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中极其重要内容。

1 构建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面临的影响与挑战

1.1 高职学生德育水平的巨大差异对德育培养体系的影响

通过对327名黄冈的一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2012级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这么一个问题: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得到该高职学生的回答却是:有的高中一学年后开始分文理科,有的高中高一入校时就分科。经过详细调查发现,高一分科后的部分学生中,其德育水平停留在高一时期的水平,高一一进校就开始分科的学生中,甚至有部分学生的德育水平停留在初中阶段,原因是分科后,学生出现两至三年的德育教育空当,这部分学生入校后,出现了以下一些想法:第一,不愿再进行德育知识的学习,思想停滞不前,学生中的部分人,德育水平停留在入高职前的教育阶段,第二,部分理科学生对高职的德育教育表现出极其明显的冷漠。由于这些问题,造成高职部分学生德育教育存在先天不足、入学时德育水平差距大的现象,给高职的德育教育带来巨大的阻力,对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

1.2 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挑战与威胁

(1)反核心价值观对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挑战。尽管高职学生中主流仍然是支持核心价值观的,但是部分高职学生价值观念中存在的反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我国经济基础的不断调整、变革, 使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发生深刻而急剧的变化,高职学生难以驾驭核心价值观、德育观的崇高性与德育行为市场化的矛盾,部分高职学生将德育知识、德育劳动成果也看成为纯粹市场化的商品,而人们对商品的交换与选择,第一强调的是其使用性,如果使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被迫参与市场流通,其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越高,影响甚至动摇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地位和作用的危害性就越高,因此,反核心价值观对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构成严峻的挑战。

(2)反主流价值观对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威胁。笔者认为,主流价值观既包含一般的价值观,也包含核心价值观。伴随文化意识观念、道德价值取向等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不断变化,文化中的反主流价值观、反主流文化对高职学生的德育培养影响恶劣,导致变味的网络文化、职场文化站在了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的前列。他们认为,追求个性化、技术化、标准化、市场化、职场化的发展就是追求新自治主义的社会变革,这种社会变革背后所反映的是反核心价值观思潮、反主流价值观在不断蔓延与扩散,严重威胁着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

2.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公序良俗得以维系的重要精神依托。我国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根本性质和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构建全方位育人的高职价值观、德育观,才能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为高职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思想保障,才能真正解决好“培育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才能承担起高职文化启蒙的使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指南,在构建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过程中要坚持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大国为己任;要坚持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凝聚力量、鼓舞斗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做人理念,使其成为广大高职教师、学生的行为准则。

2.2 以核心价值观弥补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不足,健全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

鉴于高职部分学生德育教育存在入学时德育水平差距大的现象,以及对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造成的巨大影响,笔者认为,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不断从人才培养模式上予以改革和创新,反对不平等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高职学生德育水平的差异设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善与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增强学生德育教育过程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弥补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不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高职德育教育,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以形成健全的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

2.3 遏制反核心价值观思潮,建成科学的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

第一,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促进国家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我国最崇高的价值选择和价值理想。在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坚持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的指导思想。第二,努力建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其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最高价值,在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坚决遏制部分高职学生将德育看成纯粹市场化的商品的错误思潮,强化高职学生的核心价值认同,强化高职学生认知核心价值观与德育行为市场化的辨别能力。第三,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做人理念,以社会主流德育观与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感染个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高职德育教育,建成科学的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让高职学生成为德育培养体系的自觉主体和核心力量。

第3篇:培养德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职业道德 必要性 定位 设想

一、从古今中外谈职业道德

道德之义由来已久,从许慎《说文解字》中我们得知,「道乃自然的运行法则,是自然的原理原则。「德:从「彳即“行”的意思,谓行动之意,又从「十目即古「相字的写法,故「德其本义应为:心中生相而得(德)之于心,外现于行。「道与「德两字是紧密相连的。能顺乎自然、将自然的法则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道德之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人民对道德的要求相应的也越来越高,于是,职业道德也就应运而生了。职业道德的萌芽最早始于原始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即畜牧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紧接着两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也直接导致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随着奴隶社会职业分工的日益发展,使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为了调整不同职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以及每个从业人员之间的关系,便产生了职业道德。如我国战国时期成书的《周礼?考工记》记载所述“国有六职”,即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幼,书中提出的“敬德保民”就是对官吏的职业道德要求;再如《论语》中记载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关于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由于职业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而职业道德比家庭道德、社会公德更能反映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道德要求和道德面貌。

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就已提出了职业道德的规范。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6页中恩格斯就指出:“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为,都各有各的道德”。同时,在《费尔巴哈》一文中也已详尽阐述了阶级、社会、分工对不同的职业道德的需求。西方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很多的行业就开始进行职业道的测试,所不同的是,西方国家注重执业资格,任何工作都要有Licence,而Licence考试是一定要涉及到法律法规的测试,而且所占比重较大。往往是如果法规测试不能通过,就算你的专业再好也拿不到Licence。而其中涉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内容,大部分是对于行业职业道德、从业操守以及人身安全的内容。也就是说职业道德已经法律化。无须再由人们主观去决定和判断从业者是否具有职业道德,而是法律要求从业者一定这样做,否则就会失去从业资格,甚至面对讼诉缠身。

再看我国现在,党的十六大指出了:“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其中着重强调了“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将职业道德写入了十六大报告,足见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千千万万合格劳动者的历史使命,而作为合格的劳动者,首要的因素是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所以,职业学校除了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外,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

二、职业学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1.职业学校现状迫切需要将德育定位于职业道德教育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应该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一位专家,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只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回头再看职业学校的现状:

首先,目前无论是职业学生甚至是老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如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法制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已初见成效,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等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也初见端倪,但虽然职业学校历年来一直在强调德育工作要增强实效性针对性,但从整体上看还是光注重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专业学习等,忽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许多学校的校长甚至是上级领导针对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这一方面也只是停留且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并没有意识到职业道德对于学生今后就业、创业及自我发展的重要性,更没有思考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该如何才能突破等问题;每年上级部门都会在计划中提出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德育工作等问题,也组织了不少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但我们发现每年的计划中关于德育工作往往缺乏整体性,长期性和连贯性,各自为战,形成不了德育合力,因此也造成了社会上对职业类学校学生认知上的偏差,认为整体素质差、吊儿郎当、行为习惯和品行差等盲目认知。因此如何才能做出体现职业类学校的德育特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在低层次、低水平上徘徊值得我们职业学校学生工作者去思索并为之努力。

其次,从职业学校部分学生的不良现象看,有首打油诗这样概括“青山绿水狂少年,来到职教混三年,浪费时间浪费钱,不如回家种大田,人在教室心在外,一心想着谈恋爱。自己基本都对,上课基本全睡,考试基本不会,抽烟都会。打饭从不排队,逃学成群结队,短信发到欠费,上街花钱干脆,游戏如痴如醉,半夜宿舍点灯开会。啊!职教万岁!”虽然这只是极小部分学生的写照,不能代表职业学生的整体形象,但不可否认,以上的现象确实存在且正在随着生源素质的下降呈蔓延趋势。

据有关调查,用人单位如今对于职校生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注重个人职业道德品质、注重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注重挫折承受能力、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愈来愈突出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而我在随机抽查的100位学生中在问及“决定择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时,近70%的学生认为是“职业技能”,有近40%的学生认为是“人际关系”或“运气”,认为是“道德修养”的仅占13%。看来如果我们再不重视学生的思想现状,不加强开展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我们学生的前景乃至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堪忧矣!

从以上现状可以看到,目前在职业学校德育中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针对提高德育实效性、针对性而言,我想只有定位于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紧紧抓住职业道德培养这块阵地,才是决定职业类学校德育水平高低和凸现特色的关键。同时,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也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自我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更是高职教育任务的体现和职业类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有力生长点。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由学生培养目标决定的

职业教育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其成为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与小学、初中、高中基础知识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旨在对学生进行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基本职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就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的专门人才的培养。在专业方面学有所长,在职业操守方面爱岗敬业,在就业创业竞争中就有相对优势。因此,这种职业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而且更要重视对学生将来所要从事这一行业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职业技能学习是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而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技能学习的灵魂和生命线。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有利于使高职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将来所要担任的社会角色,深刻感受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投入专业知识学习,以自己所学实现自我价值。就我校而言,曹志宏校长曾在07年就已提出了我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一流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合适的就业岗位”,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已经把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

当然,职业道德教育同时也是职业类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篇幅所限,无须多言。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且还必须适应学生自我发展需要。现在的学生多为90后,他们思维活跃,自我意识普遍增强,注重个人奋斗,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他们有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职业生涯的初步设计,他们迫切希望证明自我、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从而实现自身价值。但是在这种美好憧憬和愿望的背后,又隐藏着他们对将来所从事蓝领职业的一些困惑和迷惘。一部分学生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专业,尤其是所学专业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他们对自己在职业生活中的地位、权利、义务认识模糊。因此,针对学生的这种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同在,认识与失落交错的职业认知现状,我们德育工作者应适时加以引导,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为他们从业后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提供理论知识、情感前提,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行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和择业取向。

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以后从事本职工作完成的好坏。从业人员能否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固然与从业人员文化知识、能力等因素有关,也同职业道德修养密切相关,只有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才能产生强烈的事业心和崇高的使命感,出色地完成工作,才能更好的有个人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三、关于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体系的设想

1.目前职业类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不理想的原因

在目前的职业教育各类文件中,虽有对学生德育的要求但并没有专门针对的职业类学生所提出的德育大纲,而主要参照《中学(高中段)德育大纲》,其中主要涉及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教育、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等内容,虽然作为职业学校学生此方面教育也不可缺少,且道德教育中已涉及到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但因德育对象的不同且没有针对性,故无法满足职业类学校德育的要求,因此,德育工作目前在职业类学校开展得均不甚理想。故我建议除了开展一些必要的德育活动之外,应把职业道德作为职业学校德育的重点,并按年级建立相关的培养体系。

2.职业道德培养体系的建立成因、体系内容及实施途径探讨

(1)职业道德培养体系建立原因

职业道德是指为适应各种职业要求而必然产生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履行工作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它包括职业理想、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形象、职业习惯、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等诸多方面。由此可见,职业道德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在目前的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在德育观念上与外界交流沟通不足,甚至还处于闭塞状态,使德育的内容趋向于文件化、概念化。德育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难以把握职业教育的重点,呈现“职中”“高中”同一化的趋势,职业学校德育渐渐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相疏离。但学校仍固守阵地,没有将学校德育观重新定位、没有将新时期的职业学校的德育要求重新整合,造成恶性循环,与社会难以全面接触、相融。此为原因之一。其二,由于职业道德教育涉及的内容诸多,如果在三年或五年学生学习生涯中“眉毛胡子一把抓”或“打一枪换个地方”,不能够形成体系教育,那么势必在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上造成顾此失彼或发展不平衡,造成学生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2)职业道德培养体系内容

由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涉及较多,因此如果面面俱到势必难以完成培养任务,在选择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时应注重“三贴近一注重”原则;即“贴近专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职业道德的实践”。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与学生在校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教育重点,如:职业理想、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形象、职业习惯、职业纪律教育等内容为主,其它内容为辅,并把职业道德培养内容按年级进行归纳分类,逐年培养。如五年制高职一年级突出职业道德的职业理想、职业习惯教育;二年级则突出职业纪律的教育;三年级突出职业情感;四年级职业形象、职业观念的教育等,并根据相关职业道德培养内容详细制定各年级职业道德培养目标和细则,及时反馈,以此构建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体系。学校在校期间师生均要明确各年级学生不同的职业道德培养目标,并以此为纲,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组织相关活动,从而形成德育合力。避免出现各自为战、零敲碎打的盲乱局面。

(3)职业道德培养体系实施途径探讨

而在职业道德培养实施过程中我们除了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就业指导课、德育课、班会课外,必须要加强职业道德实践。注重在日程生活中培养、在专业学习中训练、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在自我修养中提高、在职业生活中强化,才可能行之有效。积极引导学生将职业道德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从而真正提高职业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因此,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必须注意层次性、连续性、多样性!层次性和多样性是指从职业道德培养内容来讲的,而多样性是指在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上要注意多渠道多方位来开展活动。

德育的生命力怎么体现?如何使职业道德教育成为亮点和特色?我想只有在培养学校培养“社会人”的基础上从培养“职业人”入手,通过有效的职业道德培养体系培育学生对职业的理解与感悟,遵循德育教育的规律,以“德性”塑造“人性”,把学生从“自然人”培养成为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和睦互助、团结协作,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勇于竞争、不断创新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马能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和实证研究,2008,10(1):192-193.

[2]李锐.树立职业理想 ,培养职业道德[J].班主任,2008 ,(11).

[3]魏洪秀.谈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成人教育,2008,(14).

第4篇:培养德育的方法范文

一、新加坡和韩国德育的特点

1.在德育目标上,注重民族精神的传递与弘扬

1991年新加坡政府确立了以“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助,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调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五大价值观。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是造就良好的、忠诚正直的公民,使年轻一代在个人行为品质、社会责任意识和忠于国家等方面得到很好的发展,极力倡导一种既有别于其他各国又体现东方传统文化美德的、有新加坡特色的学校教育。

韩国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实施民主国民教育,即以儒家伦理为基础,以韩国民族精神为根本,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培养面向21世纪的富有民主精神的韩国人。从公民道德教育目标来看,“小学阶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为主;中学阶段以内化道德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为主;大学阶段则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形成道德自律”[1]。

2.在德育体系上,注重道德教育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新加坡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是“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全方位展开的,针对不同的对象,注意德育内容的循序渐进,课程由浅入深”[2]。如小学开设的《好公民》课,一至六年级依次以“个人”、“家庭”、“学校”、“邻居”、“国家”、“世界”为中心内容,有的放矢,范围逐渐扩大,在低年级阶段注重个人的自身修养、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学校方面的教学,而在高年级阶段则扩展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世界方面的教学,在学校德育中十分重视生活教育和公民知识的传授,由表及里,分阶段、分层次、系统性地展开教育。

韩国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形成了完整的目标体系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循序渐进的公民道德教育内容, 注重由浅入深, 从实践到理论。小学三年级到初三年级期间各年级的公民道德课都由“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国家生活”四部分组成,呈现出放射型的结构模式,即以个人为圆心,逐渐扩展到家庭、学校、社会、国家。

3. 在德育内容上,注重儒家伦理道德与国民精神

新加坡一贯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强调社会准则、道德责任、种族和谐与对国家忠诚的教育,重视东方的道德传统和道德观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儒家伦理价值追求为基本精神,强调正直、忠诚、诚实、信任、同情心和责任感等人类的核心价值,同时吸取中国的儒家伦理、西方的科学精神和其他民族的精神气质,注重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态度等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的行为符合已形成的价值观。在东西文化交融中,新加坡深刻认识到儒家思想的重要性,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尤其注重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在中小学里开设了儒家伦理课,如《好公民》强调儒家道德价值观的培养,《生活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社会教育的同时又进行道德教育,《儒家伦理》讲授儒学大师的修身与生活、五伦及仁、智、勇、义、礼、信等道德规范,并出版道德教育的通俗读物,其中收录了许多中国古代的著名道德故事,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起到了积极作用。

韩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政府一贯强调社会准则、道德责任与爱国教育,特别注重“国民精神”教育,即确立民族自信心和自立自我的意识,培养民族自尊和民族复兴的责任,确立民族主体性,以实现复兴韩国的民主理想。儒家文化给韩国以巨大的影响,韩国遵循儒家主张,认为“通过个人修养的自我完善过程来协调个人同社会的关系,个体的修养是整个社会安定和谐的最根本保证。从儒家的这一思想出发,韩国学校德育已成为一种以儒家伦理为主体,突出培养学生个人道德修养,以促进社会安定和社会现代化的道德教育体系。”[3]儒家 “仁”、“礼”的修身思想已列为韩国中小学至大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其要求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礼仪,如自尊自爱、尊敬师长、友好待人,重视家庭和睦和孝悌思想,逐步培养“泛爱众”的集体意识、公民意识和民族意识,其要求学生掌握家庭、邻里和学校中所要求的道德准则和各种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可见儒家思想已全面深入了韩国的基础德育。

4.在德育方法上,注重创新“三位一体”德育模式

新加坡教育面向世界,在引进西方较为先进的德育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构了一套适应本国青少年发展需要的德育方法,如文化传递法、设身处地考虑法、价值澄清法、道德认知发展法。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丰富多样,“一方面坚持通过开设道德课,向学生讲解系统的道德伦理知识;另一方面强调将德育目标贯彻到学校全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工作中,并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全方位实施道德教育的格局”[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化的德育网络,充分调动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营造公民道德教育的大环境,切实提高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新加坡除了正规学校开设德育课程外,还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道德实践机会,使公民教育成为全社会都关心并参与的大事;除课堂讲授外,还采用讨论、讲故事、现场参观和义务活动等方法,并普遍开展“五个E工程”辅助活动,即榜样(example)、阐述(explanation)、规劝(exhortation)、环境(environment)、经验(experiment),以提高德育效果。

道德教育课程是韩国学校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继承传统道德教育方法合理因素的同时,积极引进各种有益的理论加以创新,建构新的公民教育方法,主要有设身处地考虑法、价值澄清法、道德认知发展法,教师可采用讲述、辩论、唱歌、角色扮演、参观、游戏、实践等方式及充分利用视听教具以加强教学效果。韩国学校德育十分重视对青少年成长的培养工作,从点点滴滴抓起,强调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相结合,使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紧密结合,建立“三结合”的综合德育体制。除德育课外, 还充分发挥各科教学活动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在坚持系统的道德知识教学的同时,非常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把活动引入课堂, 配合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接受相应的教育,在活动中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辨析问题、道德推理及将道德抉择付诸实践的能力。

二、两国德育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新加坡所开展的以视野开阔、立足国情、求同存异、强调特色为总体特征的德育,使新加坡的德育成为世界德育的典范。韩国建立了行之有效而又运转良好的公共法则和制度,形成了讲卫生、重清洁、有礼貌、守时守法守秩序等良好习惯和社会风气,这与韩国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密不可分。当今世界是开放的社会,我国要有目的地借鉴两国的德育经验,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1.加强传统教育,传承优秀文化

我国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四有”公民,在意识形态上强调马克思主义信念的教育,强调对祖国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德育内容贴近生活,强化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基本道德品质。

(1)要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据重要地位,它博大精深,其中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财富,其核心思想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道德要求培养了许多有人格魅力的优秀人物,促进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对当代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也有重要意义。我们应重新审视和阐释传统道德教育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弘扬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高尚情操。

(2)要广泛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建立开放型的学校德育模式,兼容古今中外学校德育成果。尽管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但是道德教育是有共同的规律可循的,我们要结合我国国情,努力吸收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思想和新方法,特别是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更应该让学生在开放的社会中明辨是非,独立思考,不断提高认识,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传承各国的优秀文化,包括先进的德育经验。

2.重视发展规律,教学循序渐进

过去,我国的思想品德教材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偏难偏繁偏深,曾过分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和政治目标,无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对学生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忽视了公民基本道德素质的培养,期望每一个人都成为伟人或道德理论家。此外,过去的教材在小学阶段提倡共产主义教育,在中学阶段提倡社会主义教育,在大学阶段一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另一方面却加强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颠倒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育效果自然不明显。因此,当今我国的德育必须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根据系统性、层次性、递进性的原则,做到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首先要从德育的基础层次抓起,扎扎实实地进行公民社会公德教育,向学生传授一个合格公民必须遵守的最基本道德规范,帮学生养成最基础的良好行为习惯,然后再进行更高层次的道德教育。

目前我国的德育教材是以学生的心理、道德、法律、国情教育和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内容为框架来组织的。在小学阶段掌握了一定的思想品德知识,养成了较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学习中学的思想政治,接受心理品质、法律常识、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的教育,“进一步培养我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帮助我们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树立崇高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4],这种德育课程的设计及德育活动的安排,注重德育的生活化和人性化,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规律,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有助于循序渐进地提升其思想道德素养。

3.强调中国特色,创新教育方式

新加坡把包括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新加坡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向国民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让全体国民团结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的旗帜下为新加坡而奋斗,其目的在于培养“新加坡人”。我国也应该立足于本国国情,在学校德育中强调中国特色,培养“中国人”。在学校德育中,既要重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吸收传统道德中合理的价值观念,并加强国情教育,提高学生对现有制度及政策的认同感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又要结合时代的需要,吸收东西方先进的道德理念和教育方法,增强时代感。

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向学生灌输社会的主导思想意识和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过去我国传统的德育方法是讲授法,特别注重观念的灌输,在方法手段上缺乏灵活性,导致学生的道德思维得不到培养和发展。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某些通过考前死记硬背知识点而考出优异成绩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道德表现却令人失望。现在我们可以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加强道德实践环节:上课时,授课教师可以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或讨论或辨析,或参观或访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指导学生认真看待现实问题,培养学生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提高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基本的思维模式,以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考试时,除了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有些地方也采取开卷考试,或答题或撰写小论文,旨在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活学活用,提高思想觉悟。这些做法都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4.提倡养成教育,理论结合实践

养成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通过遵守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和反复经受锻炼,养成一定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教育,它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学生道德认识的基础,也是学生思想道德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没有养成教育就不可能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才能使他们在道德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道德理性的认识。新加坡和韩国的德育,强调学以致用,教育学生把学到的道德规范用于日常言行中,培养有道德的公民。

以往我国的道德教育偏重理论知识的落实而忽视行为的训练和养成,造成了一些学生道德言行脱节,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多注重用说教、灌输的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虽然是必要的,但却忽视了对个人良好习惯的教育培养。而一个人道德品质的确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于一点一滴的养成。只有注重养成教育,才能使德育具有根基;只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所以我国要改变“重教轻育”的做法,提倡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因为“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通过理论灌输和环境影响相结合,采取多种途径形成教育合力,以取得最佳效果;通过把德育课程教育与各种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增强其务实性;通过履行道德规范,反复经受锻炼,让学生养成基本的道德行为和习惯;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品德的形成;通过参与和实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知信行实现统一。

参考文献

[1] 赖水随.韩国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及启示.教学与管理,2007(9).

[2] 魏晓文.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2).

[3] 肖薇.儒家思想在韩国的德育功能研究.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8).

第5篇:培养德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字:德育建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01-02

如何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人才,为社会建设增砖添瓦,是高职教育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高职学校不同于普通院校,这里的学生成才的基础就是德育教育。因而德育建设要全方位结合到学生的培养教育中去,才能发挥更大作用,帮助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全方位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教育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使命,在当前的国情下,对这些人才的数量要求正在与日俱增,在经济转型的今天,职业教育学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温总理曾经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而职业教育学校在对人才的培养和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德育建设,以德育建设为基础、纲领,从而发挥职业教育对于国家经济的支持作用,担负起培养国家高技能人才的重任。

一、职业院校的德育建设

对于职业教育学校而言,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要不断加强思想意志信念教育,突出爱国主义的核心,将国家民族意识与公民人格教育相结合,以道德品质和法制教育为重点,突出诚信、感恩和文明教育,规范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将身心健康作为所有技能教学的基础,引导学生培育健康人格、提高学生审美水平、拥有健康体质。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有侧重点地开展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名山大川、一草一木、灿烂文化、悠久历史、仁人志士、革命先烈、文化先驱;懂得维护国家尊严、祖国统一、人民长治久安,各民族团结。要让学生们心系集体,关爱他人;爱班爱校爱集体,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利益;树立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开展法律法规教育,让学生们知法守法。让学生们自尊自爱、正直有礼、诚实可信、努力上进的教育;良好的个性特长教育;坚强的意识品质教育;自我约束力的训练培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社会公共道德教育和分辨是非能力。

针对以上所述的内容,职业教育学校应当认真研究如何才能把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应用能力和技能相结合,培养出具有高尚品质的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学校德育教育应该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在提升包括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修养、专业技能和气质品质等综合素质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从而达到开发思维活跃度的目的,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精神素养,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培养出高尚的人格。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帮助他们更多地关注整个世界变化的联动性,关注国家民族的兴盛,关注周遭国际环境的大变化,注重他人感受,提升责任感。同时不遗余力地增强职业教育学校学生们的适应能力,提升学生们的应变能力和承受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的职业教育学校的德育建设乃至教学改革,必须突出素质教育,注重全方位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社会快速变化和市场激烈竞争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的职业化人才。

二、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目标

遵纪守法是一起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而无规矩不成方圆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遵循的俗成法则,在职业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中,要努力把培养学生们的遵纪守法观念放在德育建设的首位,只有让学生们懂得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作用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并掌握我国法律的基本常识,才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法律的基本常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还能运用法律武器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全面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树立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知道公民的行为要在法制的框架之内,依法办事,违法必究的社会准则,树立社会责任感。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要帮助学生们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主动抵制违纪违规行为。培养学生们热爱祖国家乡、关心学校建设的品质,进一步树立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多地了解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和近代百年奋斗史,对于历史上的民族英烈、革命伟人、科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烈士劳模等等产生发自内心的由衷敬佩。更多地关心时政,了解国家大事与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真正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让学生们明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统一关系,将集体主义思想作为自己日常行为的准则,正确处理个人、家庭、集体、国家利益间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尽可能以全面的角度去看问题,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去了解事物的变化。培养好问题的辨证分析和处理能力,正确对待与他人及社会间的关系。培养职教学校的学生具备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的道德品质,教育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爱护班级集体,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产,珍惜他人劳动成果,自觉保护环境卫生,实现职业教育学校要学生们掌握劳动技能的目标。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的行为举止,使得学生们拥有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观。帮助学生们树立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心理素质,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正确认识自己,并拥有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不过分骄傲,也不过分自卑。学会全面深入地考虑问题,不轻信盲从。做事情持之以恒,勇于迎难而上。做人诚实可信、正直无私,勇于发现和改正自身缺点,能自我调解和自我管理。

三、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现状

我国正处在经济二次转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正在发生着十分剧烈的变化,各式各样的意识相态正在彼此渗透,这些都无不对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产生着极大影响。道德和精神上教育的缺陷,会对学生造成的伤害,远远大于营养不良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德育教育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内容中的最高境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金钱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对于职业教育学校这种与社会接轨更密切的学习场所的影响更深,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具体的说,由于职业教育学校的独特性质,导致重工作实践教育,而不重视德育教育工作,缺少相应的量化考核的具体标准。造成职业教育学校德育教育缺失的原因是由构成德育教育的三个因素——社会、学校、家庭,相互推诿、各自为阵、缺乏默契,从而导致了诸多问题。

学生暴力事件频繁发生,一些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逃学队伍扩大,许多职教学校都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厌烦学习,推崇读书无用论,逃课、缺课,去社会上想法设法赚钱,认为有钱就能拥有一切、畅行天下,在当今这种拼爹时代,不如有个好老爸的思想在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中深入人心,导致很多同学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课堂学习无所谓,荒废学业,缺乏责任感。缺乏传统观念,道德意识淡薄。现在的职业教育学校学生都是所谓的“90后”,长期受家长溺爱,基本上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只图享受,不想付出,得到别人尊重的同时却不能以礼待人,不知道尊老爱幼,当然也就没有一颗感恩的心!更为严重的是,对国家民族情感淡漠,缺乏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职教学校的学生们日常的交流中,经常使用的是行话、俗语、脏话、网络语言等等,这种细节表现出的是学生对于自我约束力和是非明辨力的严重缺乏。缺乏同情心、不爱护公物、在公共场合不能遵守公共秩序、语言不文明,相应的不文明行为,如随地吐痰等等,常常见于他们的日常生活。

四、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对策

针对职业教育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在培养职业培训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和素养的同时努力培养其做人的基本素质,将德育建设不断深化细化。职业教育应当也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身的特殊性,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改进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积极发挥德育建设、德语工作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实现职业教育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德育教育是我们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职业教育学校工作的核心,同时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和贯穿思想道德品格教育的活动,既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基础条件,又是不断提升德育教育成效的源泉。校园文化是职业教育学校实施德育工作的主要载体,它能全面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传统文化,如何构建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高雅校园文化,应该是职业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应该大力研究的方向。深入的校园文化建设是职业教育学校德育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其目标是要营造出一种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激励学生与教育工作者一同建设健康文明且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使学生们自觉培养起责任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样就能提升职业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把学生们真正培养成工作中有用的创新型人才。

五、结语

不断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是每个职业教育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所必须深入研究和实现的目标,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联合的整体化德育教育网络,最终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家庭社会各方参与的德育教育新格局,营造更加有效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将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完善和改进各项学生管理制度,量化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和教师考核制度,更加科学地推动职业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大夏书系.走向德育专业化——学校德育100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张万祥.德育智慧源何处-班主任工作助手丛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

第6篇:培养德育的方法范文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尽管我国大力推行人才战略,鼓励自主创新,但是当前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1.德育观念缺乏创新

传统德育的重要目的和作用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政治上和思想上合格的接班人[1]。从这一目的出发,强调的是道德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对人行为的约束,却忽视了人自身的需要。这样的观念在21世纪要求创新的新形势下,已经无法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如果对德育观念保持陈旧的理解,还试图以一种政治性的理念去束缚人们的思想,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人思维僵化、机械,阻碍人类创新的发展。

2.德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培育完整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德育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纵观长期以来的教育模式,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念已经日益受到重视,不过德育的主要方法集中在理论学习上,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很少结合学生实际的思想情况;且德育内容多说辞少实例、多空洞少内容,没有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造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创新型人才最终还是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所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能脱离实际。

3.德育方法需要改进

目前德育方法还主要停留在灌输上,过于简单,而且还试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都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统一化的标准已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因此,从标准化向个性化发展,这是创新的内在需求。

二、德育管理视野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1.建立一个科学有效且全方位的德育管理系统

创新型人才培养对德育管理有了新的发展需求,这要求我们应当建立一个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有效的德育管理体系。德育活动不仅要渗透到各种正规课程和学校活动中,还要走出学校,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去丰富德育的内容,渗透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每一个系统环节之中。

2.建设一支德育与创新结合的师资队伍

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在于培养人才的师资力量,教师是其中的主导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应秉承教书育人的理念,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要以“育人”的态度,将德育工作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探索求知的精神,使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精神。

3.尊重学生个性,完善德育评价标准

第7篇:培养德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法学教育;职业道德意识;教育体系;教学形式

法学教育承载着培养法律人才、传播法律知识和弘扬法律精神的重要任务。法学教育对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符合社会主义价值期待,这包含了对法律人才职业道德意识方面的要求。同样,法律人才是否具有社会所希冀的职业道德,也直接体现了法学教育效果的好坏。我国法学教育经过30多年的恢复、重建和发展,逐步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但在法律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方面效果却不容乐观。

一、从法律职业群体的职业道德意识危机谈起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对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审议出现了479票的反对票和128票的弃权票,列所有受审议报告支持率倒数第一位。与最高人民法院一样遭遇尴尬的还有最高人民检察院。“两高”工作报告之所以受到人大代表的“非难”,原因比较复杂,如人民群众对我国司法改革进度相对缓慢的不满、对一些典型案件判决的质疑等。这其中,人民群众对司法体系内部由于职业道德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腐败和犯罪的不满最为集中。接受过正规法学教育的司法工作人员连续出现腐败现象,不但严重影响和破坏了国家司法机关的公信力,招致了人民群众的不满,也反映了我国当前司法系统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意识的缺失。

同样,法律职业群体中的律师群也遭遇了人们对其职业道德意识的质疑。北京律师李庄因涉嫌利用非法手段帮助腐败分子脱罪和收受当事人巨额财产而入狱,引发了民众的极大争议,律师职业道德问题成为人们讨论和关注的焦点。具有多年法律教育背景的律师群体一再出现问题,除利益因素诱导外,职业道德意识的欠缺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对法律职业群体的质疑,表面看是人们对这一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反思,实质却是法律人职业道德意识缺乏的一种体现。美国学者克罗曼早在1994年所著的《迷失的律师》一书中,就深刻讨论了法律职业道德危机的问题;而我国台湾学者陈长文、罗智强所著的《法律人,你为什么不争气》,更是将讨论推向了高潮。可以说,自我国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来,法律职业群体从未遇到如此的质疑和信任危机,其职业道德建设亟待加强。

二、当前我国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意识培养状况

法律职业道德意识的缺乏,同我国当前的法律教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按照法律教育目的的不同,对法律教育的构成进行分析,可以将法律教育划分为高等院校的法学教育、法律职业教育和普法教育,其中高等院校法学教育是法律教育的关键。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法律技能的获取、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以及法律信仰的塑造均是从法学教育开始的。法学教育对于法律职业道德培养至关重要,而我国当前的法学教育却面临着种种困境。其中,与法律职业道德意识培养紧密相关的难点有以下几个。

第一,从宏观上看,目前我国的法学教育对质量控制力度不够,导致法律人职业道德整体水平不高。我国法学教育自1977年恢复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共有700多所可以授予法学学士学位的院校,与30多年前相比增长了110多倍;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各层次在校生60余万,与30多年前相比增长了260多倍。虽然法学从数量和规模上逐渐成为显学,但不可忽视的是法学专业毕业生却是文科专业毕业生中就业率较低的。由于没有制定统一的教育准入制度,缺乏完善的监督管控机制,各院校受利益驱动大规模扩招,导致法学专业生源质量难以保证,法学院系的毕业生素质良莠不齐。

第二,从微观上看,法学教育中缺少职业道德意识培养的相关内容。我国法学教育内容依学历教育层次的不同各有侧重,但关于职业道德培养方面却几乎是空白,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法律职业道德教学起步较晚,缺乏完整的教学规划。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本科教学内容,只是在2003年国家开展司法考试之后,才逐步进入部分院校的法学专业课堂,相关教学模式也不够成熟。二是教学元素不完备,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缺乏专业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严重不足两个方面。三是教学手段和形式单一。由于法律职业道德是一种价值观念,是一种抽象的思想内涵,而且一个人的职业道德水准的养成和提高,需要有相当长时间的熏陶和修炼,教学必须与之相适应。而目前开设了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的高校,多采取理论灌输的单一形式,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四是缺少考核和评估机制。由于法律职业道德教学的特殊性,学生在这方面收获多少、品质优劣难以判断,加之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与评估机制,教学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提高。

第三,从理性选择看,对于法律职业道德培养的个人需求不足。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学生不但对法律技能的培训不感兴趣,而且由于受到社会上不良价值和道德观念的影响,对法律职业道德的培养也几乎没有需求。

三、关于加强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意识培养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法律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社会资源和渠道。法律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要在法学教育、法律职业教育和普法教育中同时开展,从我国当前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出发,笔者对加强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意识培养有以下几点设想。

1.确立法律职业道德培养的地位、目标和整体规划

基于法律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地位、我国法律人当前的职业道德意识建设现状和法学教育状况,在法学教育中应确立法律职业道德意识培养的基础性地位,将法律职业道德意识培养作为本科教育核心课程组织实施。明确法律职业道德意识培养的目标,包括基本的法律信仰、公平正义的观念、正确的法律理念和献身法治的精神。培养学生高尚、清正、廉洁的职业道德,忠于法律和维护法律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约束自己的行为,保证司法公正和法律职业行为的规范化,做适用法律、维护正义的使者。

2.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当前法律职业道德意识教学体系

政府和法学院校应加大相关财政投入,以保证法律职业道德意识培养课程的顺利开展。将法律职业道德课程作为基础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组织法学教育专家编写科学的法律职业道德理论教材,探讨法律职业道德培养的教学模式和途径,丰富教学手段。

3.注重课内外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教学

法律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应该注重课堂理论灌输和课外潜移默化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以法学本科教学为例,学生入学时正值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对各种观念接受得比较快,通过课堂教育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基础理论。伴随教育的深入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可以在高年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如通过在课外开展模拟宣誓,让学生了解作为一名法官、检察官或者律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理念,了解社会的价值期待和法律的基本要求,无形中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和熏陶,有助于良好法律职业道德的形成。又如,应加强警示教育,组织学生在学习间隙到监狱等场所,听取服刑人员反省,使学生感受职业道德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的自觉性。

4.建立完善的法律职业道德教学评估机制

良好的教学评估机制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当前法学教育中,应当积极探索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估体系和办法,明确评估指标,制定科学的评估程序,促进这一教学环节的落实。法律职业道德教学评估机制的确立和完善,必须从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的特点出发,符合学生价值和道德观念养成的规律,促进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霍宪丹.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和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第8篇:培养德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德育;创新人才;培养设想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品德性、才智高、胆魄大和毅力强的素质,富有创新意识,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去认识世界或改革世界,对人类的和平幸福和社会的繁荣进步做出一定贡献的人。

根据这一定义,创新人才的素质应该由两个因素组成:一是智力因素,二是非智力因素。它反映的是创新人才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完美统一。它要求创新人才不但要知道如何创造,还需要知道为什么去创造,前者属于创造技能的问题,后者属于价值判断的问题。只有这两者有机结合才是一个真正的创新人才,能够创新但不符合人类进步普遍价值标准的人不能算作创新人才。

既然创新人才是由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组成的,那么,学校教育就应该为两个方面因素的形成作出努力。一般地,我们把学校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等三个主要的方面。在学校教育中,智育重在时人的智力开发,这是培养创新人才才智机构的主要方面,而智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为此,学校总是把“教学”放在一切工作的中心地位,这种“教学崇拜”还有不断加强的趋势,使学生才智因素的培养有观念和行动上的保障。在此情况下,对学生非才智因素培养的任务就显得十分重要。创新人才的培养对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人的发展意义上的德育应取代社会发展意义上的德育。应该说,我们国家对学校德育是非常重视的,曾一度被提到“德育首位”的地步,但在实践中常常是“嘴上说起来重要,实施环节上次要,一忙起来都不要”。德育不放广为接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种德育是一种社会发展意义上的德育,即这种德育不顾学生个体的发展,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社会意志甚至党派意志,从而使这种德育打上了重重的政治色彩,德育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代名词,德育工作实际上是作为思想工作或政治工作来做的。虽然也承认德育包括道德品质的教育,但实际上也是围绕“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进行品质培养的。德育在我们国家包括政治教育是无可指责的,但进行完全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有泛化倾向,大大窄化了德育的功能。德育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强调它的地位本无可指责,但这种政治性的德育完全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了人的发展的内在需要,显然是不合适的。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德育应该由以社会意义为主转为以促进个体发展为主,担负起发展学生非才智性因素的重任,只有这样,德育才能获得新生,才能具有广阔的前景。

2.德育的内容必须进行改革。理论上讲,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集合,现在也有人把心理健康归为德育。但在实践中,这种全方位的德育常常变调,基本上已经演化为以政治为核心的德育。这种泛政治化倾向是与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政治为中心任务的时代一脉相承的,但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新时期发生了背离,固此成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德育工作的障碍。德育理所当然地担负培养全面的、完善的过德品质和人格的重任,而且应当作为主要任务。随着现代他的逐步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现代公民意识与品德的养成将成为学校德育的当然之责,而且是德育工作为社会所负担重要之责。

3.德育与诸育的协调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总是人为地把德育与其他诸育割裂开来,把德育当作是学校分工中的一个门类。事实上,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三个重要方面,德育属于教育目的的苑畴,德育不是学校的一种工作,而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归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之一。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要把德育渗透到诸育当中去,做到相互联系,密切协调,共同育人。三、创新人才的培育与德育新体系的建立

德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主要承担着非才智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工作,因此,德育必须原先的内容体系和培养方式,创造出与培养创新人才相配套的斯体系。一般说来,非才智性因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心理

这是非才智因素的主要部分,是个体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力量影响生活各个层面来人生未来的关键性品质要素。心理方面的素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目标,原先的一些政治性课程可以削减,多开放一些心理保健和心理训练方面的课程,在5个方面进行强化:①情绪控制:自我安慰并摆脱焦虑状态;控制冲动和愤怒;处变不惊,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保持镇静、信心、希望和勇气;化解不良情绪。②自我感知:对自己仇缺点和所处环境的准确感受和把握,对自我的正确认识。③自我激励:持续保持热情,不断明确目标,始终专注于同标。④认知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感受他人的感受。⑤人际交往:顺利进行人际交往

2.品德

品德包括公德、私德和职业道德。公德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意识,养成其符合国民公德及社会公德外行为习惯,如遵守社会公共秋序、文明礼貌、讲究卫生、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救死扶伤、见义勇为、维护因家安全和民族尊严等。私德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养成其在私人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道德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习惯。职业道德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养成其符合职业过德要求的行为习惯,如忠于职守、勤恳工作、诚实劳动、廉洁奉公、团结合作、维护本行业声誉等。

3.思想

第9篇:培养德育的方法范文

论文关键词:新时期;目标;基本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养成教育

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之际,正在进行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变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冲突、相互交融,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动,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带来了严峻的冲击。旧的道德体系已遭批判,已被打破,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道德领域面临失范,社会矛盾凸现,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甚至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高智商犯罪增多,给新时期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初中则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最关键的时期,这是人所共知的。新的任务、对象、环境、条件,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因时制宜、与时俱进,深入探讨和研究初中道德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在道德教育中提出新思路、运用新方法,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初中生基本道德品质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社会人”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和思想品质的总称。新时期道德教育的新理念是在伦理关系平等基础上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权利义务新理念,笔者已作另文阐述,本文着重对新时期初中生基本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作进一步的阐述。

一、道德教育的目标

1.道德教育的长远目标。道德教育的长远目标是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实现本国政治目标,即合格的政治人。古今中外,任何道德教育目标都带有政治性,因此必须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辩证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廉洁奉公的崇高品质和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顽强精神.自觉抵制剥削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健康成长。当然,这种成人化的内容,理想化的道德范型,往往与学生的兴趣、需要、思想、情感,显得不那么“合拍”,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他们的“当下生活”存在着较大距离。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作”,包括对教材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文本外的教育资源,尤其是日常生活事实,从小中见大,就近取材,使道德回归生活,把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统一起来。

2.道德教育的近期目标。道德教育的近期目标是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的“合格公民”,即社会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动态性的伦理体系中不可能从自身的先天智能中来获得其德性与义务观念。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依法执政。同时,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教育他们要依法维权.拿起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从而培养起他们的法律情感.唤起他们的神圣的公民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合格公民”.从而为“社会人”向“政治人”转轨作好铺垫。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

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以及当前实际情况,初中德育基本内容除行为规范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时事政治教育、校纪国法教育以外,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1.创新意识教育。同志在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联合国有关组织新近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差距,实际上是创造力开发的差距,要从开发创造力人手来缩小差距。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同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德育工作也不例外。创造力即创新能力,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那么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应如何培养和发展呢?笔者以为:应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养成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自我需要感”,从而产生对求知的持久内驱力:要鼓励学生联想,要教育学生不但要从成功中获得经验,而且也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要多鼓励。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会富有自信和独立创新的精神。过多地责怪,培养出来的自然是只求无过。但愿按部就班行事的唯唯诺诺的人。

2.市场意识教育。市场经济的特征是竞争,源动力是需要,边界是法律规则。今天的学生,明天将加入市场竞争的大潮,如果不预先进行市场意识的教育,必然难以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生活。要引导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种社会观念,使他们尽早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实、守信、公平、风险、高效、法制等意识,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增强实力,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3.竞争与协作意识教育。没有竞争机制的社会是落后的社会.缺乏竞争意识的人也是无所作为的人。要大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充分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敢于冒尖,敢为人先,永不自满,从而发展个性,增强实力。当然,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社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有利于获得最佳效益。因此,在提倡竞争的同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鼓励学生学会与人共处、交际,努力创造和谐的氛围,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团队精神。事实上,竞争是手段,合作是目的。只有合作与共,人类才能共同进步,共同繁荣。

4.公民法制意识。公民法制意识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权利义务观念,反对只要权利不要义务,损人利己的剥削阶级的价值观、人生观,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要依法维权、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求同存异,加强对自己承担行为责任的能力和勇气,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5.热爱大自然教育。净化地球、绿化环境、美化自然是每公民的应尽责任,要教育学生保护周围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6,珍爱生命、健康心理教育。生命是宝贵的,属于每个人有一次,要教育学生掌握多方面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我防范的能力,不吸烟,不,不看有害身心健康的影视书刊远离。反对,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要教育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不嫉妒他人进步胜不骄、败不馁,重友谊、讲信用,学会自我调节。

7.使用信息技术的道德教育。在信息网络日益国际化、日常化的今天,加强使用信息技术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合理、有序健康地上网,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和侵蚀,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一个极为重要和迫切的课题。

三、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初中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应该从养成教育做起,这是初中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我们要改变重认知轻情感,重课本理论说教而轻行为习惯培养的弊病,重视情感体验和行为实践的习惯养成。帮助学生养成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所要求的良好道德行为和习惯,是初中道德教育的底线。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包括以下方法和途径:

1.拓宽德育渠道,变灌输型为渗透型。如今单调空洞的灌输说教在德育教育领域已失去了往日的效应,必须寻找多种渠道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如何在各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要引导教师不论教哪门课都要把爱国激情、做人准则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又如,在活动中渗透德育,学校通过文化艺术节、办讲座、听报告、纪念日庆典、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质、心理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又如在家校联系中渗透德育在学校和家庭之间铺设一条沟通信息的高速路,及时互通学生思想动态是使德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有效举措。

2.发挥学生德育主体性.变被动灌输为自主增长。初中生的想象思维很少受现实世界的约束,想象力非常丰富。因此,教师可经常举办“异想天开”一类的主题班会、团队会,“每周一创”信息交流会,“脑筋急转弯”、“奇思妙想群英会”等,让学生的思维张开想象的翅膀去翱翔,让学生的思维跳出常识的框框,不拘泥于一些细枝末节,使思想的空间放大,思维才能活跃,从而为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又如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使学生认识创新是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工厂没有创新精神,产品落后,管理滞后,就有可能破产;商店经营观念落后,就要在竞争中失利,甚至亏本;政府观念不变,职能不改变,国家就会在国际竞争中落伍挨打:学校办学思想不改变,就培养不出新型人才等。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