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持续经营价值范文

持续经营价值精选(九篇)

持续经营价值

第1篇:持续经营价值范文

关键词:高保护价值森林;森林保护;经营原则;经营模式

1 高保护价值森林保护与经营原则

1.1 可持续发展原则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子孙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将改变自然生态系统,但是对自然的保护也很重要。同时,森林的利用对实现社会目标,如脱贫等,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目标必须保持协调。高保护价值森林概念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新理念,作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产物,其首要原则为可持续发展原则。具有高保护价值的森林对地球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且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已经成为非常稀缺的资源,这些森林是否能得到保存,关系到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能否维持良好的运转。

1.2 预防原则

高保护价值森林具有特殊的、至关重要的环境、生物多样性、社会和经济价值,如果不能确定某项经营活动是否会对高保护价值带来负面影响,那么应该假定存在负面影响,直到收集到的信息能够证明其不存在为止。对高保护价值森要具有损害的经营活动,在制定措施时应强调其危害性,不可在高保护价值森林内实施;对目前尚无法确定,但可能对森林高保护价值森林产生的影响的经营活动,则假定该经营活动会产生不利影响而对其进行限制或调整,因为某些经营活动对高保护价值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

1.3 适应性经营原则

高保护价值森林的保护与经营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对高保护价值森林定期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并根据监测结果判断已经进行的保护与经营措施是否维持或提高了森林的高保护价值,进而不断调整有利于高保护价值森林的适应性保护特征方面的经营措施,提高高保护价值森林在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服务等方面的高保护价值。

2 高保护价值森林经营模式

2.1 社区共管森林经营模式

社区共管经营模式是一种运用于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的管理模式,它强调的是当地社区和保护区对社区和保护区的自然资源进行共同管理的整个过程[1]。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保护区同当地社区共同制定自然资源管理计划,共同促进社区自然资源的管理;二是当地社区参与和协助保护区进行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工作,并使社区的自然资源管理成为保护区综合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森林共管可以:①减少对实施法律的需求,因为违法活动减少,选派代表参加或共同承担制定政策的任务;②除了自然保护区外,还需要注意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发展;③改善自然保护和资源管理[3]。在保证森林管理不会导致森林恶化或是社区内权益分配不均的前提下,社区共管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着巨大是作用。

2.2 参与式林业经营模式

在自然保护区的经营管理中,有很多参与性与共管性的内容。“参与”一般是指一个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活动的所有共同利益者都对所进行的相关活动发挥自己的影响,并分担对整个活动的控制和管理。参与式林业经营不仅是一种技术、管理举措,而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它强调的是一种协调适应弹性经营。该经营模式关键是林业机构的转变,重要的是社会各利益方的参与,适合于自然保护区(或自然保护小区)的经营和社区林业的经营。

2.3 自然演替模式

生态区位重要和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的森林应以封禁保护为主,不宜施以过多的人为干扰措施,充分利用自然力实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因高保护价值森林包含生物多样性价值富集的森林区域,因此,自然演替的经营模式适用于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中的森林。

2.4 近自然经营模式

近自然经营法是在研究原始天然林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采取必要的人工技术措施,在尽量依靠自然的力量经营森林的前提下,通过构建或恢复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各类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生产力。该种经营模式适合提供重要生态服务价值森林的经营。2.5 景观美化模式

景观美化经营模式指的是在美学原理指导下,通过一定方式提高森林景观的多样性、独特性和美感,同时还包括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稳定的一切具体措施,如造林景观规划、抚育景观规划,以及森林更新景观规划等[5]。此种经营模式主要是为了发挥森林的游憩功能和培育潜在的森林观赏价值,适合用于具有景观价值森林的经营。

参考文献

1 温亚利.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第2篇:持续经营价值范文

一、企业价值评估相关理论概念

(一)企业价值评估概述。企业价值评估,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对评估基准日特定目的下企业整体价值股东全部权益价值或部分权益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并撰写报告书的行为和过程企业价值评估是依据企业这个有机整体拥有或占有的全部资产状况和获利能力,充分考虑影响其获利能力的各种因素,结合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及行业背景,对企业整体公允市场价值进行的综合性评估。

(二)成长型企业的价值评估。成长型企业是指在较长的时期内,具有持续挖掘未利用资源能力,不同程度地呈现整体扩态势,未来发展预期良好的企业。我国大多数成长型企业,一方面有形资产价值较低,另一方面由于前期市场投入巨大,体现在账面上的净资产价值较低,甚至处于亏损状态,但从长远看,产品市场规模巨大,盈利能力强。对于这类成长型企业,若采用成本评估其价值,必然会导致企业价值的低估;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成长性存在于新兴行业,市场上很难找到与目标企业完全一致即同等效用的参照企业,因此市场法也不适合用于成长性企业的价值评估。当企业步入成长期并开始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具有了较强的实力,此时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法(DCF)比较适宜。

(三)成长期企业现金流量的特征分析。当企业创业者经过市场开拓、产品制造等措施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之后,企业就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这时市场需要量的增加吸引了大量的新进入者,为了阻止新进入者的进入,企业这时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自己的营销渠道,以规模经济带来低成本。随着市场接近饱和,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额的增长速度减缓。稳定增长期的企业基本上能够实现依赖内部(如折旧额)为增长筹资,随着大部分潜在市场被渗透,企业追加生产能力的速度放慢。该阶段企业面临的挑战是,一方面市场缓慢增长,另一方面竞争日益剧烈。该阶段现金流量的特点是:随着销售数量增加,销售额和利润不断增加,再加上已形成相当规模的固定资产,折旧总额也在加大,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数值也在不断增加:设备投资依然高水平继续进行着,但相对于前阶段已相对减少,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继续出现负值。但净利润和折旧额、摊销额之和常常足以抵偿投资支出,营运资本变动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影响甚微;富余的现金流量净增加额使得企业能够支付大量的股利给股东偿还借款,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通常为负。此时,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是加强经营现金流管理和投资现金流管理。一方面要强化经营现金流的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另一方面,投资现金流的管理必须立足于未来产生新的现金流的能力的评价和投资过程现金流的管理与运作。

二、自由现金流量在企业价值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没有反映自由现金流量的动态变化。由于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时刻处于变化之中,而且自由现金流量是时间销售收入等参数的变化函数,必然导致依赖于现金流量的企业价值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第二,没有反映企业财务杠杆的动态变化。由于企业在经营中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企业的举债数额和负债比率,引起财务杠杆的波动,从而使企业的风险发生波动一般情况下,这种风险的变化要在现金流量或者折现率中得到反映但是目前的评估模型只是从静止的观点进行价值评估,忽视了这种财务杠杆和财务风险的变化。

第三,折现率的确定没有考虑动态变化。目前的评估方法,对折现率的选取一般是在企业资金成本的基础上,考虑财务风险因素选取的在具体评估企业价值时,一般会以静止的方法确定折算率,以目前资本结构下的折现率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即折现率是固定的实际中,企业的资本结构必然处于变化之中,会影响到资本结构中各项资金来源的权重,导致折现率的波动,从而引起企业价值评估结果出现变化。

第四,现金流量折现方法并不考虑企业战略对企业价值的作用现金流量折现方法。假设企业的战略一经确定便不会改变,实际上,企业为了生存,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就要不断地适应所面临的环境。企业战略就是企业对环境变化的一种反应,必然会影响企业的价值。但现金流量折现方法忽视了战略对企业价值的作用。

三、基于自由现金流量的企业价值提升对策

按照自由现金流理论,公司的价值等于公司预期产生的自由现金流量按公司资本成本折现的净现值。企业价值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一是自由现金流量的高低,即获现能力的强弱。二是企业存续期的长短,即持续发展能力的好坏。三是折现率的大小,即资本结构的优劣。因此企业要想实现价值最大化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增加现有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首先要提高营运效率公司营运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其营业利润率所以提高营运效率能为公司创造额外价值。其次要降低公司税务负担。公司的价值是税后现金流的折现值,当营业利润一定时,任何能降低公司税负的行为都能增加企业的自由现金流。最后要管理不良投资,企业应通过提高信息管理水平降低库存和营运资本提高公司现金流。

2.增加公司高速增长期的长度和持续经营能力。企业价值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由企业存续时间的长短来决定,存续期越长,尤其是高速增长期的时间越久。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越大而且只有在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企业的价值评估才有意义。因此企业应提升持续经营能力,为实现价值最大化奠定基础。

3.优化融资决策及资本结构。评估模型中折现率的高低实质上是由企业资本结构决定的,因此公司融资决策和资本结构管理应按照自身的需要,从可持续发展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角度进行,应平衡当前融资与后续持续融资需求维持合理的资信水平保持财务灵活性和持续融资能力尽可能降低融资成本。

第3篇:持续经营价值范文

公司管理的核心在于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公司是否具有可持续经营能力的信息对广大投资者、债权人、管理机构等信息需求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当前中国上市公司现行的可持续经营能力的信息披露实务来看,上市公司大都没有在财务报告中对可持续经营能力作特别说明,投资者只能通过财务报表分析等手段来自行判断[1]。因此迫切需要通过独立的第3方对公司的可持续经营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披露。

1 可持续经营审计1999年7月1日,《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正式实施,它在第6条中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运用专业判断,充分考虑在可预见的将来持续经营假设不再合理的可能性”。但是具体审计准则并没有指出注册会计师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缺乏持续经营能力[2]。就目前而言,中国可持续经营审计虽已在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阶段中进行,但在实践中,对可持续经营能力审计的重视不够,实施力度不大,审计的重点主要停留在对财务指标的评价和分析上。近年来,经营环境的快速变革使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企业经营者已意识到,为使企业能够获得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保持其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绝不能仅只观察当前财务成果的好坏,还必须重视影响企业长期财务业绩的驱动因素,包括员工的能力和积极性、优良的内部生产经营、企业核心能力和创新过程等内部管理效率,市场份额、客户的忠诚和满意程度等外部市场环境,注重公司增长与公司内部资源、财务政策及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协调,强调公司的协调增长和可持续增长。与之相对应,信息时代的企业,若对其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审计仅局限于财务表面,只会给出令人误解的信号而为时代所抛弃。

2 平衡计分卡评审模式1992年美国的Robert S.Kaplan与David Norton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平衡计分卡:良好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文章,首次提出了“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的概念[3]。平衡计分卡是一个综合评价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指标评价系统,它由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创新与学习4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组成,为每一方面设计适当的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平衡计分卡4个方面的内容和指标如下:

2.1 财务方面财务方面的指标直接和公司业绩相衔接,能体现股东利益。财务指标对概述可计量经济后果的已发生方案是有价值的,能反映出公司的策略、业绩对净利的提高是否有帮助及有多大帮助。因此平衡计分卡把财务性业绩指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具体包括获利能力的指标、资产周转效率指标、偿债能力指标、股利政策指标和现金流量指标等。

2.2 客户方面客户方面的指标能体现顾客利益,是公司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基础。公司只要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拥有庞大的客户群,才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其可持续经营能力才能得以保持。客户满意度显示了企业是否成功地满足了客户的需要,是客户方面最重要指标之一,包括客户保持率和客户取得率。另外,客户方面的指标还有代表企业在客户范围内业绩情况的市场占有率和按时交货率等。

2.3 内部经营方面只要当企业内部经营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真正创造了价值,企业才有可能实现良好的财务业绩,满足客户多样的需求,实现股东价值。因此内部经营方面的指标应反映出对客户满意度和企业财务业绩的强调。主要包括体现产品质量的退货率、体现产品成本的成本降低率、体现内部经营管理的核心骨干流动率、体现产品生产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和员工技术装备水平(企业固定资产净额除以员工人数)。

2.4 创新与学习方面学习与成长方面的指标能考评企业获得持续经营能力的情况,是公司可持续经营的关键。企业不断创新和学习,实现其长期的成长,才能在顾客和内部经营方面确立企业当前和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具体的指标包括:智力资本比率(企业总资产中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价值所占的比率)、新产品收入比率、员工满意度、员工培训比率和信息系统更新程度等。平衡计分卡的4个方面并非相互独立,而是一条体现业绩和各个业绩驱动因素关系的因果链。它成功地把企业重要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放在一起考虑,基本反映和平衡兼顾了企业长短期目标、外部与内部目标、战略和战术目标、未来目标和现行目标等各个方面。

3 平衡计分卡对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审计的应用

注册会计师借助周密的审计计划和系统的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予以充分关注。平衡计分卡具有从战略到财务指标、从内部到外部等综合评审的特点,因此可以将该方法用来进行企业可持续能力的评审,以克服目前可持续经营审计中只重视财务指标且执行困难的问题。美国企业实施平衡计分卡的实践表明,该方法并非只有一个标准的模式,在应用时应视具体情况确定其具体的运用方式。只有将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和企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发挥平衡计分卡的功效。对于不同的企业或处于不同时期的企业,平衡计分卡中的指标应有所不同。笔者的讨论以普通的制造企业为例进行。

3.1 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设计指标体系的设计是结合平衡计分卡的构成、企业具体的战略目标及经营特点进行平衡计分卡4大类指标的设计,是企业评审中的关键步骤。应在以筛选拟订后突出重点地保留最关键的20个左右的指标,汇总成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创新与学习4个方面,形成一个能反映公司可持续经营能力的指标体系框架[4]。笔者的讨论以普通的制造企业为例,根据平衡计分卡理论和企业具体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特点,参考该类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专家以及资深注册会计师的意见,认为考察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财务指标主要由两类指标组成,即现金流量和可持续增长率指标。现金能够体现公司的生存目标,可持续增长率是在企业保持经营效益和财务政策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增长的比率,由公司盈利能力(销售利润率)、营运能力(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能力(权益乘数)和股利政策(收益留存率)相互影响而致,由于构成可持续增长比率的四个指标对公司可持续经营能力的贡献有所不同,因此将这四个指标单列出来,和现金流量指标一同形成影响财务方面的指标集;非财务指标中,客户方面的指标有市场占有率、客户保持率、客户取得率和按时交货率。内部经营方面主要包括生产能力利用率、员工技术装备水平、退货率、成本降低率和核心骨干流动率。创新与学习方面主要包括智力资本比率、新产品收入比率、员工满意度、员工培训费比率和信息系统更新程度。经上步选用的各项指标及评审程序,形成了企业可持续经营审计的平衡计分卡模型 3.2 用AHP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平衡计分卡的4个方面及其对应指标具有不同的内涵,使用平衡计分卡对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进行审计时,应根据各个指标的重要性对各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但是人们对指标的重要性估计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文中确定权重时使用美国著名运筹学家T.L.saaty于70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分析对象的性质和研究目的,把复杂现象中各种影响因素通过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即按照因素间的关联程度及隶属关系将因素依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并根据对具体问题的主观判断,就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最后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确定各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数值,并以此进行分析研究[3]。层次分析法的步骤大体如下[5]:1)分析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建立决策目标树。该步骤已在平衡计分卡的设计中完成。2)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层次分析法通过对元素的两两比较(采用Delphi法)判断其相对重要性,并利用1—9比例标度对重要性程度赋值。首先构造总目标层与下属有联系各部分的判断矩阵,然后从上到下地建立以上一层某部分作为准则,对相应的下一层指标构造判断矩阵,目的是为了得到在总目标之下按各个指标相对重要性程度赋予相应的权值。

例如:采用德尔菲(Delphi)法,对调查内容的反馈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将每一位专家对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创新与学习4个方面的成对比较结果进行几何平均同理,然后从上到下地建立以第2层某部分(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创新与学习)作为准则,对相应第3层各指标构造判断矩阵。3)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一般的层次分析法的层次单排序是对判断矩阵A求解特征根,求出其中最大的特征根λmax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经正规化后作为指标在该部分的排序权重。事实上层次分析法给出的层次中各个因素的优先排序权值从本质上来说是表达某种定性的概念,并不需要追求较高的精确度。因此,为了便于使用,可以应用更简单的近似算法———和积法。对层次单排序进行一致性检验,需要计算一致指标CI:CI= (λmax- n)/(n -1) (1)

当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

例如:平衡计分卡中第2层元素(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创新与学习)相对于第1层总目标的重要性权重计算,首先将判断矩阵的每一列正规化:b′ij= bij/∑mi=1bij(i =1,2…m) (2)B= b′ij m×n=0.208 0.120 0.266 0.2710.389 0.223 0.155 0.3730.325 0.597 0.414 0.2550.078 0.061 0.165 0.101

再将正规化后的判断矩阵按行求和: W′i=∑nj=1b′ij(j=1,2…n)得到W′1=0.865, W′2=1.14, W′3=1.591, W′4=0.405,形成向量W′=( W′1, W′2,…,W′m)T;进一步正规化Wi=W′i/∑mi=1W′i,(i=1,2,…m)得到W=( W1, W2, W3, W4)T=(0.216,0.285,0.398,0.101)T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100WI为平衡计分卡第i部分的权重。同理,可采用和积法可以简便地计算出平衡计分卡第3层元素相对于相应第2层元素的权重W*I。最后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由AW=1 0.536 0.641 2.6751.51lunwen.com866 1 0.374 3.6721.56 2.675 1 2.5100.374 0.272 0.398 1 0.2160.2850.3980.101=0.8941.2081.7510.418

因此λmax=∑mi=1[(AW)i/Wi]m=4.228(3)

计算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4.228-4)/(4-1)=0.076,查表得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为RI=1.12,从而CR=CI/RI=0.068

3.3 平衡计分卡的灰色关联度上述确定指标权重的层次分析法在建立判断矩阵时,只是将各方案的单个指标值进行比较,没有考虑指标间的相互联系。上述指标体系内各指标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的关系,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灰色关系[6]。因此,在评估各个指标值时,可以根据灰色关联决策的理论,以公司实际的指标向量与相对最优指标向量的关联度作为评价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准则。平衡计分卡中的定性指标(比如员工满意度等)可以采用模糊评价法进行定量处理。假设相对最优方案为U0=(X01,X02,X03,X04),将其无量纲处理后有U0=(1,1,1,1),这样,实际的指标值X与相对最优状态U0的评价指标X0之间的关联系数为:γij=miniminj| fij-1|+ζmaximaxj| fij-1|| fij-1|+ζmaximaxj| fij-1|i =1,2,…,m;j =1,2,…,n (5)

式(5)中:ζ∈(0,1)为分辨系数,可人为确定,一般取0.5;针对例中第2层因素内部经营方面下的5个第3层评价指标,假定各个指标的实际值向量为(0.842,38.5,0.04,0.09,0.05),根据该企业自身规模、所处行业状况和主要竞争对手情况确定的最优评价指标值例中假定为(0.93,40,0.01,0.091,0.01)。生产能力利用率、员工技术装备水平和成本降低率这3个效益型指标可根据公式fij=Xij/X0ij进行无量纲化;退货率和核心骨干流动率这两个成本型指标可根据公式fij=X0ij/Xij进行无量纲化,得到规范化处理后的评价指标向量为(0.905,0.963,0.250,1.000,0.200)。(其中:X ij表示被审计企业该指标的实际值;X0ij表示指标Xij的最优值)由miniminj|fij-1|=0,maximaxj|fij-1|=0.8和式(6),取ζ=0.5,可计算出内部经营下5个评价指标的关联系数向量R3为(R31, R32, R33, R34)=(0.808,0.915,0.348,1.000,0.333)。同理,可以计算得到财务方面、客户方面、创新与学习方面下各个指标的关联系数向量R1、R2和R4。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方式可表达为:γ′i=∑nj=1wijγij i =1,2,…,m;j =1,2,…,n(6)

根据上述3.2计算得到的第3层元素相对于相应第2层元素的权重向量W*i和第2层元素下各个指标的关联系数向量Ri,利用式(6)可计算得到各个第2层元素的灰色关联度,例中内部经营方面的灰色关联度γ′3=∑5j=1w3jR3j=29.691。同理,可以计算出财务、顾客、创新与学习三方面的灰色关联度向量,得到γ′=(γ′1,γ′2,γ′3,γ′4)=(0.551,0.500,0.746,0.652)。

3.4 可持续经营能力审计的结果采用权值分配的方法来考虑指标合成中各自的作用大小或者管理决策者对其重视程度,在对评价指标进行合成时一般较为认可逻辑加权法。利用这个方法从下到上把上述各指标的灰色关联度逐步综合合成,就是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定量审计结果γ,γ愈大,说明被审计企业的可持续经营状态愈接近于相对最优状态,可持续经营能力愈强。其表达式为:γ=γ′W (7)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合格后,根据式(7)计算得出被审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定量结果γ=(0.551,0.500,0.746,0.652)(0.216,0.285,0.398,0.101)T=62.436。4 结 语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相应地,审计部门承担起越来越重的任务和越来越高的风险。将平衡计分卡这个业绩评价的新体系运用到对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审计中,突破仅限于财务数据的原有模式,采用层次分析法解决审计中评价指标的多层性,采用灰色决策系统解决评价指标间的相互联系性,可以较好地排除数据的“灰色”成分,能有效评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对审计和企业自身管理大有帮助。

但该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仍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在审计中确定指标和对各指标相对重要性的调查中存在主观因素,可能存在审计独立性的问题;无量纲化的不同处理引起审计结果不可比的问题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吴振广,马立平.经济责任审计与业绩综合评价[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 丰建霞,魏新军.论持续经营审计[J].中州审计.2000,(7):9-10.

[3] 彼得F德鲁克.公司绩效测评[M].李焰,江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 余景选,陈忠宝.企业业绩衡量中平衡计分卡应用初探[J].上海会计.2001,(10):51-53

第4篇:持续经营价值范文

摘 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前提。在进行区域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构建时,要对区域产业存在的价值及区域产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念进行深入地解析,这些都是决定区域产业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区域产业市场 营销理念体系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区域产业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的人才与技术的竞争形势中跳脱,地域也不再对这种竞争产生制约,因而区域产业的竞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更加激烈。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对于提高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地区对于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理解不断深入,不断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问题进行探索,积极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本篇论文就针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建立进行论述,本篇论文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建立的前提,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问题及如何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临安体系的问题加以论述。

1 建立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前提。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发展区域经济时意识到现代市场营销的理论与方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因而引进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帮助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就非常有必要,但是要明确一个前提,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发展的本质上来说,现代市场营销与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之间的区别在营销范围与进行营销的主体之间的差别,单纯的就其本质而言,这两者是相一致的。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中,进行市场营销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循环经济,使人类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技术的开发创新,将目光放在全球市场中,为企业选择、制定及实施有利于发展的、保障企业持续经营的营销战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灵魂所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从本质上来说与现代市场营销是一致的,因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这也就说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概念是主体进行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一切营销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主体要通过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创新来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树立新的生活标准,不断提高区域内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在制定营销战略时还要充分考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将眼光放在全球市场上,在全球的范围内进行产业资源配置,以保证区域产业所需的资源成本最小化以达到最大化效益,这样再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才能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循环经济的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首先提出的,又称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这是一种将依赖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换成依赖生态型循环发展经济模式的模式。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则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它的含义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说当代人在发展自己的经济时要注重对大气、海洋、森林、土壤等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这样才能让后代人保留适合生存的环境。因此在进行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时应当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营销战略制定的重要前提。

2 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本质的重要性。

1 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

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要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这个前提对于区域产业市场进行营销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区域产业市场发展的核心理念。就企业方面来说,核心理念的概念是由两个部分来构成,核心价值与核心目的。对于区域产业来说核心价值指的就是主体的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形式,而核心目的指的是除了经济利益之外追求的目标。曾有经济学者对世界上知名的区域产业作了分析研究,发现这些区域产业仅仅是将盈利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而不是其追求的唯一目标,更不是最重要的目标。同时这些区域产业都拥有并认同的核心理念,区域产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就将这个核心理念作为一种指引。这也就表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应当与区域产业的核心理念保持一致,这个核心理念更应该体现人类生存的基本价值。因此在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时应当以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相一致为标准,也是未来区域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主要方向,具有营销和改变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而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则是包含了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主题所具有的核心价值与核心目的,因此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本质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建立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可以说是区域产业构建出适合的市场营销理念的关键。

2 可以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评估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活动提供主要依据。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前提,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

在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活动进行评估时,区域市场营销的本质就成为评估的主要依据。人类的发展离不开需要,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公认的人类社会的最佳发展方式,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帮助人类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将人类、自然资源与科学技术融合成一个整体的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化”是其主要的原则,是一种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是对传统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完全相悖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在区域产业中,企业是营销的主体,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执行者。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技术资源的支持,但是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很多区域产业并没有形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而区域产业要想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入循环经济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要求。

3 可以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把握市场提供新的角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区域产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单单都是技术与人才的竞争,也不受地域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的产生就说明了这一点。当前的区域产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取决于营销主体对于客户需求情况的把握。由于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市场的范围已经是全球范围的市场。如何把握这个市场的动向,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成为决定区域产业竞争情况的关键。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能够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把握市场提供新的角度,以利于区域产业的竞争。

4 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

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对于区域市场营销理念的构建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构建区域市场营销战略要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区域竞争时要将眼光放在全球市场中,真正地发挥区域核心价值与核心目标的作用。在对区域市场营销战略进行构建时发觉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可以为其提供新的思路,避免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时出现短视的现象。美国市场营销学家就认为核心营销理念能够为企业如何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提供切实的解决办法,也就是说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本质的认识可以为区域市场营销战略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

3 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对策。

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过程中,区域产业内的各个企业是进行营销的主体,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职能实现的关键,企业整体的营销绩效对于其余产业营销绩效有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区域产业的管理者要对区域产业的价值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要对区域产业存在的理由进行解析,这是关系到区域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节,也是区域产业能否长久经营的重要的前提条件。

第5篇:持续经营价值范文

【摘要】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创造价值 ,企业价值是主导经营者进行经营决策的风向标 。在公司范围内全面推行价值管理理念、实施有效的价值管理是大型企业、上市红筹公司履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股东价值持续增长使命的关键,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关键,是实施财务战略的主要内容。经济增加值(EVA)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企业创造价值的管理理念,是现代企业最先进的管理会计工具之一,对EVA指标理论体系的研究、运用对企业实施价值型财务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价值管理 经济增加值 可持续增长率

一、实行 EVA(Economic Value Added)管理是推行价值管理的有效工具。

(一)EVA一经济增加值的本质

1.经济增加值 (EVA)是指从经营产生的税后净营运利润中扣 除包括股权和债务在内的全部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剩余所得。EVA=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一资本成本= 资本占用× 回报率一资本占用 ×WACC(WACC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2.本质:强调股东的投入是有成本的,企业盈利只有高于其资本成本 (包括股本成本和债务成本)时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EVA体现的是对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综合考量。

(二)EVA指标释义

1.EVA充分体现了剩余价值、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最佳资本结构理论的要求。是直接与企业价值、市值等投资者关注点密切相关的指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企业的价值水平。而且,EVA指标在公司管理中是可以直接使用的指标,是各级管理者在考虑从投资项目到最终整体运营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EVA指 标是衡 量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核心指标。

2.EVA是在净利润基础上调整出来的一个指标,自有现金流则直接体现了企业的现金流水平,企业的短期运营安全与现金流水平直接相关,而从长期看,企业价值最终要体现在盈利水平上。

3.营业额指标是体现企业价值增长的核心指标。企业的价值,无论 是以 EVA指标,还是 以自由现金流指标来体现,收入始终是源头,是企业价值增长的最终来源。因此,营业额指标是衡量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方面。

(三)EVA价值提升策略

策略之一:改善业绩一 :通过提高现有业务的利润率或资本周转率,提高资本回报率;策略之二: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策略之三:资产经营,使现有的资产产生最大的价值,处置毁损价值的资产,增加 EVA为正项目的投资。

(四)实施以 EVA为核心的价值管理的重要意义:1.实施价值管理是履行对股东价值承诺的要求。2.实施价值管理是公司应对内外部关键挑战的要求。3.实施价值管理是创造竞争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4.实施价值管理是提升公司运营效率的需要。5.实施价值管理是提升公司各业务单元价值创造主动性的需要。

二、在EVA指标的基础上构建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战略模型以提升可持续增长能力。

加布里埃尔・哈瓦维尼(Gabriel Hawawini),克劳德・维埃里(Claude Viallet)(2001)在其专著《经理人员财务管理――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把价值创造(投资资本回报率ROIC-资金成本率wAcc)和现金余缺(销售增长率Gsale-可持续增长率SGK)用一个矩阵联系起来。该矩阵被称为财务战略矩阵,可以作为评价和制定战略的分析工具。财务战略矩阵强调价值创造而不是简单的收益增长,这使得整个导向发生变化。财务战略矩阵的管理体系的最大优点是引导组织的全部管理者更加注重费用的控制、更有效地使用企业资产,从而获得更高的资本回报率。管理者必须了解企业所处的阶段,以准确地选择相应的财务策略。

财务战略矩阵显示,一个业务单元可能面临四种状况,处于不同象限的业务单元应采取不同的战略选择。

(一)在第1象限中,EVA>0,创造价值,现金短缺。

该象限业务单元一方面能够带来企业价值增值,另一方面其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以支持业务增长,现金短缺。这种情况下业务增长越快,现金短缺越是严重。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积极筹集资金,增加权益投入或增加借款。企业可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举新债等方式来保证该业务单元有足够的资金。但此时应注意,因为企业重新发行债券、股票、举新债可能会对企业的资本结构、WACC(加权资本成本率)产生影响,进而会对该业务单元的EVA产生影响。所以企业管理者在实施此措施时应事先进行权衡,以确保筹资后该业务单元仍能给企业创造价值。

2.减少股利支付。通过减少或取消红利分配来增加现金流量。但对于净资产收益率高的企业,反而可以通过发放红利来降低整体的WACC,有利于价值增加。

3.实施调整,降低规模。如果企业无法通过以上途径筹措资金,企业可通过取消低边际利润、低资本周转率的产品来缩小经营的规模。使得企业的自我维持水平可以满足销售增长率。这个战略可以通过企业进入更加细分市场来提高保留业务的价值创造能力。

(二)在第Ⅱ象限中,EVA>0,创造价值,现金剩余。

该象限往往随着企业发展,获得持续增长的现金净流量。所以企业应该保留该业务单元。企业所需做的只是如何更好地利用F金盈余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企业可对其采取以下措施。

1.使用剩余现金加速增长。企业可利用这些现金盈余,通过加大投资,或通过并购相关或相同的企业来扩大该业务单元的规模,进而提高该业务单元的发展速度,使其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即要追求规模经济效益,不断增加EVA,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长期价值的增长。

2.转投入其他第1类业务单元中。如果企业某蝗业务单元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但却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支持其发展的话,那么企业可将本业务单元的现金盈余投人到那些第1类型的业务单元中。实施此措施也应考虑资金投入对目标业务单元的EVA的影响。如果目标业务单元的期望回报率不足以支付现 金盈余的资本成本的话,此措施便毫无意义。

3.加大股利分配力度。如果企业不能为现金盈余找到很 好的投资方向,使现金盈余的回报率超过其资本成本的话,企 业应该加大股利分配力度,将这部分现金盈余归还给其所有 者。一味想霸r与股东的资本,又不能给予股东相应的剧报,这样 不利于企业的长期价值增加。

(三)在第Ⅲ象限中,EVA

1.提高获利能力。企业可通过提高价格、增加销售量、控制营业成本来提高利润率,通过加强资产的管理来提高资产的周转率。以上措施均可以提高该业务单元的ROIC(资本回报率),进而会提高该单元的EVA。对于调整后仍剩余的F金,企业可参照第Ⅱ类业务单元的措施2、3来进行处理。

2.调整资本结构。EVA

本结构不合理,使其的WACC高于ROIC。因此企业应客观地重新核定各资本构成的资本成本,调整该业务单元的资本结构,使其达到最优,即该业务单元的WACC达到最低。

3.分配部分股利。如果当年度无法提高报酬率,应立即将营运资金之外多余的现金返还给股东,减少次年的红利压力。

(四)在第Ⅳ象限中,EVA

该象限的业务单元既不能带来企业价值的增值,又不能支持其自身的发展,现金短缺。企业应对其采取以下措施。

1.争取新的权益资本投入,争取重组或被并购的机会。减少固定资产的投资,变卖一些不使用的资产获取现金流人。

2.简单地出售业务。当未来的增长前景并不乐观,管理层如果不能彻底改变当前局面,就必须果断全面退出该业务,立即增加现金。

三、财务战略矩阵中的可持续增长率

财务战略矩阵的中,可持续增长率是一个关键指标,其大小决定了企业是处于现金剩余状态还是现金短缺状态。也是我们运用财务战略矩阵合理选择财务战略进行价值管理的重要判断依据之一。但可持续增长率的确定存在一定的难度。

(一)可持续增长率的释义。可持续增长率是企业当前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决定的内在增长能力。具体来说是指在不增发新股并保持目前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条件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

(二)可持续增长率的假设条件。1.公司不愿或者不能筹集新的权益资本,增加债务是其唯一的外部筹资来源; 2.公司打算继续维持目前的目标资本结构; 3.公司打算继续维持目前的目标股利政策; 4.公司的净利率将维持当前水平,并且可以涵盖负债的利息; 5.公司的资产周转率将维持当前的水平。

(三)可持续增长率的基本公式

可持续增长率=权益报酬率×留存收益率

由于权益报酬率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应用中经常把可持续增长率公式扩展成包括那些影响企业增长率的多个变量的一项表达式。企业权益报酬率是杜邦等式和可持续增长率公式中的一个共同因素。所以,我们可以把两个等式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可得到可持续增长率的扩展公式:

可持续增长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留存收益率

观察可持续增长率的扩展公式,可以发现企业持续增长能力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1、销售净利率。该因素用来度量经营效率对企业增长能力的影响。销售净利率的提高将会增强企业从内部产生现金的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增长率。

2、总资产周转率。该因素用来度量资产使用效率对企业增长能力的影响。企业总资产周转率的提高会增加单位资产所产生的销售收入。这样会减少企业在销售增长时对资产的需求,从而提高企业增长率。

3、权益乘数。该因素用来度量融资策略对企业增长能力的影响。企业如果在融资策略上加大财务杠杆,提高权益乘数,会使额外的债务融资成为可能,在公司的净利率可以涵盖负债的利息的条件下,会提高企业增长率。

4、留存收益率。该因素用来度量股利政策对企业增长能力的影响。企业在制定股利政策时,降低股利支付率,会提高留存收益率。这样会增加内部权益资本来源,从而提高企业增长率。 可持续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也有:

可持续增长率=权益资本收益率×(1-股利支付比率)

(四)对可持续增长率的评价

在实践中,企业管理层往往认为销售增长的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和利润必将增加。然而,从财务角度看,快速增长会导致企业资源紧张,反而使企业面临财务失败。另一方面,增长太慢的企业也有不同的但同样迫切的财务利害关系,它们将遭受来自不安分的股东、愤怒的董事会和潜在的收购者们的压力。在上述两种情形下,增长的财务管理是一个崮导仔细考察的题目。Robert C.Higgills应用可持续增长观点在这方面作了详尽的分析,他认为增长并不是一件可祈福的事。可持续增长率是指不增发新股并保持目前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条件下公司所增长的最大比率。从财务视角看企业可持续增长是指企业现金流量的平衡,即企业战略投资增长(资金支出)与战略筹资增长(资金流人)之间的平衡。我们知道,资产=负债+所有者(股东)权益。现在,假设公司增加销售,它就必定会同样增加库存、应收账款等资产以及生产能力,而在假定不发行新股的情况下,增加资产所需要的现金支出必须来自留成的利润和增加负债。同样,在不改变资本结构情况下,随着权益的增长,公司会借人更多的资金,负债的增长与权益的增长一起决定了资产所能扩展的速度。后者反过来又限制销售的增长率。因此,所有者(股东)权益所能扩展的速度IIE甫IJ了销售增长率。所以,一个公司的可持续增长率无非就是股东权益的增长。

四、结语

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以企业价值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价值管理为基础,价值创造“过程”导向为核心,通过主动参与价值创造 ,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融资活动中运用价值管理,通过价值评价与奖惩促进企业价值创造活动落到实处,实现企业价值持续增长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这一财务管理模式的推广有利于转型期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更好地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EVA作为一种新型财务价值管理工具,对企业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及融资活动有重要指导作用。合理地运用EVA,将对提升财务价值管理水平及达成企业战略目标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罗伯特.C.希金斯:财务管理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全喜:MVA财务战略矩阵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Ⅱ】.现代财经,2001(10).

第6篇:持续经营价值范文

关键词:自由现金流;优势;价值创造;

价值最大化是现代公司追求的基本经济目标,是一切财富管理工作的中心,这就使得企业如何达到价值最大化,成为日益迫切的现实问题。近年来,随着“现金为王”理念的深入人心,自由现金流量观念越来越引起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从自由现金流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自由现金流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优势,为企业价值的提升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为企业通过现金流管理达到价值最大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相关理论概述

1986年,哈佛商学院的詹森最早提出了自由现金流量的概念,他将自由现金流量定义为满足所有具有正的净现值的投资项目所需资金后多余的那部分现金流量。目前,对于自由现金流的概念,大家比较公认的有标准普尔的定义:自由现金流量是税前利润减去资本性支出;美国肯尼斯.汉克尔与尤西.李凡特的定义:自由现金流量是指除了在库房、厂房、设备、长期股权等类似资产所需的投入外,企业能够产生的额外现金流量[1]。

在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中,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是被西方广泛认同和接受的主流公司价值评估方法,在资本市场较发达的国家,这一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投资分析、公司并购和公司财务等领域。FCF折现模型认为公司价值等于公司预期现金流量按公司资本成本进行折现,在评估实务中,一般采用“二阶段模型”,这种理论认为企业价值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预测期企业价值,二是稳定增长后的永续价值。其基本公式为:Vc= (其中WACC是加权资金成本,t为预测的年限,g是永续增长率)[2]。

二、自由现金流量评估企业价值的优势

(一)反映资本时间价值,使评估结果更客观、准确

在传统的财务指标中,会计利润是按权责发生制计算的, 忽略了赊销款的回收风险和资本的时间价值,而且它并不能代表企业实际可支配的现金数额。同时由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增大了企业夸大利润的可能性,。而自由现金流量则是根据收付实现制计算的, 避免了赊销款项的回收风险。同时考虑到了资本的连续运动过程,反映了资本的时间价值,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真实价值[3]。

(二)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使评估结果更合理

自由现金流包含着持续经营条件下的资本支出,而其他指标则是着眼于当前, 没有考虑企业为持续经营应当增加的投资。因此, 自由现金流量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在考核企业过去获现能力的同时,也将企业未来创现能力纳入评估中,这样使得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更合理。

(三)信息综合性强,使评估结果更全面

会计利润来自于损益表, 经营现金净流量来自于现金流量表,它们的计算仅局限于各自所在的财务报表,而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所需的信息则来自于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综合了这三张报表的重要信息,比较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成效。

三、基于自由现金流量的企业价值提升对策

按照自由现金流理论,公司的价值等于公司预期产生的自由现金流量按公司资本成本折现的净现值。从“二阶段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价值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自由现金流量的高低,即获现能力的强弱;二是企业存续期的长短,即持续发展能力的好坏;三是折现率的大小,即资本结构的优劣。因此企业要想实现价值最大化,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增加现有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

首先,要提高营运效率。公司营运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其营业利润率,所以提高营运效率能为公司创造额外价值。其次,要降低公司税务负担。公司的价值是税后现金流的折现值,当营业利润一定时,任何能降低公司税负的行为都能增加企业的自由现金流。最后,要管理不良投资。企业应通过加强信息管理水平降低库存和营运资本提高公司现金流。

(二)增加公司高速增长期和持续经营的长度

企业价值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由企业存续时间的长短来决定,存续期越长,尤其是高速增长期的时间越久,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越大。而且只有在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企业的价值评估才有意义。因此,企业应提升持续经营能力,为实现价值最大化奠定基础。

(三)优化融资决策及资本结构

评估模型中折现率的高低实质上是由企业资本结构决定的。因此,公司融资决策和资本结构管理应按照自身的需要,从可持续发展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角度进行。应平衡当前融资与后续持续融资需求,维护合理的资信水平,保持财务灵活性和持续融资能力并且尽可能降低融资成本。

参考文献:

[1]黄璐.基于自由现金流量的企业价值问题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2011(6).

[2]吴赛文.基于自由现金流量角度的企业价值创造[J].现代商贸工业,2008(9).

[3]张慧君.关于自由现金流量的探讨[J].经济师.2011(3).

[4]赵文,林建东.关于自由现金流量的思考[J].西部财会,2010(10).

第7篇:持续经营价值范文

关键词:因子分析; 民营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 长三角; 珠三角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增长是企业追求的目标,是企业家精神本质的体现。然而,增长是一把双刃剑,在创造股东价值的同时,也消耗企业有限的资源。美国财务学家罗伯特.C.希金斯曾提出警告:“从财务角度看,增长不总是上帝的恩赐”,可持续增长才能保证企业持续的价值创造与健康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作为民营经济载体的民营企业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辉煌之后,逐渐走向衰退甚至消亡。据统计,中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中,生存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超过8年的仅占总数的3%左右。2008年金融危机后,大量民营企业不堪打击,难逃破产、倒闭的命运。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味追求超常规的高速增长,忽视了组织管理以及资源与增长速度的匹配和协调。对民营企业可持续增长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对民营企业以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二、民营企业可持续增长的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

美国财务学家希金斯于1981年在《Sustainable growth under inflation》 一文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增长这一概念,并建立了一个静态的可持续增长模型衡量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率(Sustainable growth rate,SGR),根据其定义可持续增长率是指“在不需要耗尽财务资源的情况下,企业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之后,范霍恩对企业的持续增长率重新定义为“在预先制定经营、债务和股利政策目标的基础上,可能达到的最大销售年增长率”。范霍恩、拉巴波特 等还对可持续增长模型进行了修正和完善。Davidson和Gartner(2003) 分析民营中小企业成长性差异并对各种成长模式进行比较研究。Deloitte(2008) 提出企业高速增长的量化衡量标准。Alex(2010) 对法国生产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增长进行研究,发现规模和利润并不是中小企业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管理质量等因素发挥了复合影响。

国内对于企业可持续增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可持续增长概念的界定和对西方可持续增长模型的比较研究。汤谷良和游尤(2005) 通过对模型的比较研究,发现基于现金流口径比基于会计口径的模型更具有现实意义。樊行健、郭晓燚(2007) 对企业的可持续增长模型进行了重构,提出了平衡增长情况下、资本结构发生改变情况下和全部条件放宽情况下的三种可持续增长模型。干胜道和陈霞(2009) 从流动性水平角度检验了各模型的区别。回顾已有研究文献,对于民营企业可持续增长问题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多从绩效角度加以关注,如谢百三、谢曙光(2003) 等,民营上市公司治理质量,如张俊喜、张华(2004) 、武立东(2007) 等。从公司治理和资源利用视角考察民营企业可持续增长问题,对探寻民营企业的良性和健康的发展路径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理论基础

温素彬(2008) 对可持续财务理论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构建了可持续财务的理论框架,其中,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可持续财务的根本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公民身份理论是可持续财务的主体理论基础;信息经济学、心理社会学和伦理学是可持续财务的技术理论基础;制度经济学是可持续财务的制度理论基础;生态伦理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是可持续财务的伦理理论基础。可见,企业的可持续增长是多重因素作用的产物。民营企业经过上市,进入了公司治理的新阶段,寻找到自己的“生态位”(Hannan 2005) ,解决了“产权不清”、“所有者缺位”等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比非民营上市公司具有更强的“企业家精神”,会一定程度上抵消外部环境的消极影响,能否有效地通过内部组织的协调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成为关键因素。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从所有制的角度界定民营上市公司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广义的民营上市公司指非国有类上市公司;狭义的民营上市公司是指终极所有人为自然人或民营性质企业法人的上市公司。民营上市公司的分布存在行业性、地域性等特征,从地区分布上看,珠三角地区①和长三角地区②分布数量最多。本文按照广义标准界定民营企业,利用CCER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库,以2009年注册地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2009年被ST的公司及财务数据不全的公司,选定样本总量为269家上市公司,其中注册地在珠三角地区105 家,长三角地区164家,在上交所上市共179家,深交所上市共70家,另有20家为2009年在创业板新上市的公司。样本公司的财务信息来自CCER一般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及wind资讯金融终端系统。

(二)可持续增长影响因素

以温素彬(2010) 可持续增长财务目标为导向,选取反映企业绩效和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指标,并借鉴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民营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选取指标权重较高的6个指标评价公司治理质量,设计了影响民营企业可持续增长率的九大类共22个指标体系(见表1)。考虑到样本规模,没有对两地区上市公司进行行业、地区分类,多选取不受企业规模、行业特征和经营周期性等因素影响的相对指标,或者对指标进行消除规模影响的调整。

从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公司治理方面,公司间股东现金流权和股权结构差异较大,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均值比较接近于1,说明普遍存在两权分离;X4、X5、X6的最小值为0,说明有些公司未设计独立董事、监事会和总经理股权激励计划,公司治理不够完善。X7-X12是影响销售净利率的因素,经总资产规模调整后的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率的最大最小值之间差距和标准差都较大,净利润率平均仅18.67%,反映民营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整体偏低,且公司间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财务费用与收入的比例也存在较大的公司间差异,说明部分高杠杆公司承担较大的利息支付压力。盈利质量方面,民营上市公司的盈利主要还是来自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贡献不高,部分公司遭受投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利润总额的影响均值小于零,反映以公允价值计价的资产保值能力较差。X17-X19反映企业的资产利用状况,整体来看,2009年民营上市公司负债率不算太高,一方面因为金融危机后,经济主体的“去杠杆化”趋势下,民营企业利用杠杆进行扩张的步伐有所放缓;另一方面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融资仍然是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难题。

四、 因子分析过程

(一)标准化数据的适用性检验

根据Gorsuch(1983),当样本量大于100个,且样本量与变量数之比在10:1以上时因子分析可以得到较好结果,本文样本量与变量之比为12:1,符合因子分析要求。在对上述22个指标提取公因子之前,对标准化后的原始数值进行适用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KMO检验统计量用于比较变量间简单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KMO值越接近于1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原有变量越适合做因子分析,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是:0.9以上非常适合;0.8表示适合;0.7表示一般,。表3中,KMO指标大于0.7,说明各变量间的相关程度并无太大显著性差异;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结果显著(小于0.05),球形假设被拒绝,个变量并非各自独立,说明所选取的指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二)公因子数量测定及因子载荷计算

对影响民营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的22个因素采用主成分法求解初始公因子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表4中,变量的共同性全部为1,即所有变量均可被因素所解释。股东现金流权(X1)、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偏离度(X2)、赫芬达尔指数(X3)、净利润率(X9)、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比例(X14)、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利润总额比例(X15)、应收账款周转率(X17)、现金股利保障倍数(X22)八个变量特征值(Extraction)大于0.8可以被提取做公因子。从碎石图(图1)可以看到,从第8个因素后已渐趋于平坦,证明选择八个关键因素最为适宜。

方差总解释表说明,提取的公因子的数量达到8个时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9.11%,公因子充分包含了原始信息量,所得到的公因子具有代表性。通过特征值和方差解释确定了提取公因子数量为8个,分别以COMPONENT1-8表示,并建立因子载荷矩阵。

(三)因子命名和因子得分求解

对上述因子分析经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得到的因子载荷矩阵(表6)和因子得分系数(表6)。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对主因子的影响系数,分别定义公因子的经济意义。

Component1依次涵盖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利润总额比例(X15)、应收账款周转率(X17)、投资收益/利润总额比例(X14)、存货周转率(X18)、监事会次数(X5)、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比例(X13);Component2依次涵盖了财务费用占收入比例(X12)、净利润率(X9)和独立董事比例(X4);Component3依次涵盖了现金流股利保障倍数(X22)、流动负债比重(X21)和主营业务利润率(X8);Component4依次涵盖了现金流和控制权偏离度(X2)、股东现金流权(X1)和总经理持股比例(X6);Component5涵盖了赫芬达尔指数(X3);Component6依次涵盖了资产规模调整后的主营业务收入(X7)、固定资产周转率(X19)和营业外收支占利润总额比例(X16);Component7依次涵盖了管理费用占利润比例(X11)和管理费用占利润比例(X10);Component8涵盖了资产负债率因素(X20)。成分得分协方差矩阵(表8)进一步验证了提取主成分的合理性。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标准化值计算因子得分并进行主因子得分排名,然后根据各因子得分,求出各样本公司可持续增长率影响因素得分。各因子得分计算公式:

Fi=ai1*X1+ai2*X2+ai3*X3+...+aijXj(i=1,2,3...8;j=1,2,3...22)

综合得分由每个主因子占总方差贡献率的百分比与每个主因子的加权平均得到,公式:

=(17.106F1+9.938F2+8.710F3+8.242F4+7.076F5+6.855F6+6.356F7+5.383F8)/79.110

表9列示了按照上述公式计算的民营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影响因素指标得分排名的前20位。从综合指标得分表来看,各家得分普遍偏低,半数企业得分为负数,说明民营上市公司公司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排名前20的企业中14家是长三角民营企业,其公司治理和运营经验可以供其他企业参考和借鉴。

第8篇:持续经营价值范文

关键词: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资产减值损失

营业利润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最基本经营活动的成果,也是企业一定时期获得利润中最主要、最稳定的来源。在以产品经营为主的企业中,营业利润应该是企业财务业绩的主体。在新会计准则下,营业利润由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构成。营业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其数额的构成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十分重要。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对营业利润的各项构成进行分析,从而获取企业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新的利润结构质量分析体系。

一、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是指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收益,新会计准则中将投资收益计入营业利润是由于企业该投资活动获得的收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但所有计入投资收益的交易和事项却并非都具有持续性。尽管投资活动中获取收益或承担亏损已经成为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全是利润总额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必须清醒地判断其是否具有持续性、重复性和可预见性。形成企业投资收益的活动主要是金融资产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

(一)金融资产投资形成的投资收益

新准则中将金融资产划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比如,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一般而言,非金融企业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为了短期内赚取差价,具有投机性,其获得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因此此项金融资产产生的投资收益不应是企业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收入,而应是利得。

2.持有至到期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根据会计准则指南,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持有期间应当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根据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定义,可以看出,一般而言,持有至到期投资具有长期债权的性质,可以看做企业让渡资产使用权获得的收入,具有持续性。此项金融资产的利息收入作为投资收益计入营业利润是较为合理的。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目的上与交易性金融资产具有相似之处,同样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不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因此,此项金融资产产生的投资收益并不构成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利润。

(二)长期股权投资形成的投资收益

长期股权投资是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权益性投资,包括对子公司投资、对合营企业投资、对联营企业投资和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不可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企业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持续的、较大的经济利益。在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实现利益和企业处置投资时获得的净损益计入投资收益;在成本法下,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股利时和企业处置投资时获得净损益计入投资收益。这部分投资收益是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中获得可持续的投资收益.此部分投资收益计入营业利润具有合理性。

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按新准则应用指南规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衍生工具、套期保值业务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出,借记或贷记本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衍生工具、套期保值业务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非日常的、不可预期的、不具有持续性的,因此将其计入营业利润是不合理的。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由于投资性房地产是企业为获取租金或资本增值而持有的,尽管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会计估计的内容,并主要取决于市场变化因素,但是在恰当地确认和计量这种价值变化的基础上,此项投资收益也可以反映经营性资产的增值情况,是企业可以持续获得的,计入营业利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资产减值损失

“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核算企业的应收账款、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货款等资产减值所形成的损失。在旧准则中,对应收款项和存货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计入管理费用,进而反映在营业利润中;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计入营业外支出,对长短期投资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计入投资收益,均没有在营业利润中反映,而是体现在利润总额中。具体分项来看,应收款项和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都属于企业的经营性资产,其减值损失理应计入营业利润,而对投资资产计提的减值损失是否也一并应汁入营业利润,关键看投资资产产生的投资收益是否应计入营业利润。由前面关于投资收益的分析可知,长期股权投资和持有至到期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计入营业利润是合理的,因而对其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计入营业利润也是合理的。

四、利润质量分析体系中的相关概念

(一)核心利润

核心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

核心利润中所涉及的项目都是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紧密相关的,因此核心利润能够恰当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另外核心利润与资产负债表经营资产、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相对应,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较准确的分析企业的盈利模式。

(二)狭义营业利润

狭义营业利润=核心利润+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投资收益+投资性房地产等经营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经营资产减值损失

狭义营业利润反映的是经营资产的价值变化,与核心利润反映的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不同,狭义的经营利润扩大了范围,该指标恰当地反映企业经营资产的盈利能力,从而便于对企业经营资产的整体质量进行评价。

(三)广义营业利润

广义营业利润=狭义营业利润+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投资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资产减值损失

广义营业利润与新准则中的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相对应,营业利润中包含了企业的经营资产和投资资产,可以反映企业的两项资产的盈利能力。

营业利润指标是财务分析的重要数据,其各构成项目或与经营活动相关或与投资活动相关,对其结构进行恰当地分析是准确地得出财务信息的前提。构建相应的利润结构质量分析体系,明确相关概念,可以进一步对利润质量进行分析,得出更加稳健的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第9篇:持续经营价值范文

【关键词】绿色价值 价值链 绿色价值链管理

一、企业绿色价值链管理的涵义

企业绿色价值连管理是指企业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经营管理中树立绿色价值观念,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控制污染和节约资源,使用绿色技术,提供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注重对生命、资源和环境的管理,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为目标的一种全过程的管理。绿色的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清洁、卫生和无污染;安全、健康、无毒、无副作用和无公害;节约、高效、可回收并循环利用;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和谐美;以人为本和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企业实施绿色价值链管理的必要性

1、气候环境变化的压力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导致全球范围恶劣气候条件的出现。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已经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世界各国已意识到企业有必要也有义务保证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不污染或不危害环境,净化环境,充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以维护地球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联合国和各国政府的推动

为了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联合国在1972年首次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一个全球性的保护环境计划――《人类环境宣言》,向全人类发出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强烈呼吁。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第一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和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及《21世纪议程》,要求世界各国“要不断地改变现行的政策,实行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200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约翰内斯堡宣言》等。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

产品安全和健康是永远都是消费者的首选,这就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坚持绿色价值创造的指导思想,保证其生产经营过程的绿色研发、绿色生产、绿色销售和绿色服务。我国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开发和使用节约、替代、循环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将企业活动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协调起来。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可见,保护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社会上每一个消费者的责任。

4、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环境壁垒逐渐兴起,ISO14000已逐渐成为众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ISO14000的两个基本思想就是预防污染和持续改进,它要求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使其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最小。

三、企业绿色价值链管理体系建设

1、目标

(1)短期目标: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污染小、危害低的产品更易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企业要想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变化,在生产、销售各环节中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的危害,提供健康、清洁的绿色产品,以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获得经济效益。

(2)中长期目标:培育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企业实施绿色价值链管理,进行环境设计,整合业务流程和再造价值流程,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使企业生存发展质量与生态环境质量相协调,可获取诸多竞争优势: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改善、环境风险的降低、社会关系的改善、保险费用的降低、企业知名度的扩大等。

(3)战略目标: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企业的发展从战略的高度应该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企业应主动改善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改进经营管理方式来最大限度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消除污染,实现与自然的和谐;企业应抛弃单纯的“经济人”观念,除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之外,还应注重企业经济发展的持续性,资源开发利用的永续性,生态系统的持续性;企业发展还应注重社会效益,提高企业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高效率。

2、要素构成

(1)资源要素。企业必须为实现绿色价值链管理提供必要的资源储备,如污染处理技术、废旧物资循环使用技术、产品成本控制技术、精细生产技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技术支撑无一不需大量资源。可见,拥有大量资源要素是企业实现绿色价值链管理的基础。

(2)企业组织要素。企业还应在组织要素上尽可能的提供支持。企业必须设计并建立一套完整的价值链管理组织结构,配备相应的人员,规范企业成员、各部门的业务流程和责权利关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除此之外,企业还应与供应方、销售方、消费者和回收方等建立密切联系,以共同完成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的选择、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物流、绿色营销、绿色消费和绿色回收等过程的衔接,并获得其理解、信任、信息和技术支持以及相关配套服务。

(3)企业物流系统。实现企业绿色物流是实现企业绿色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环节。绿色物流就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物流活动。企业要不断创新物流发展模式,实现物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发展为绿色物流发展提供了机遇。企业绿色物流要以绿色环保思想为指导,广泛应用绿色技术设备,对绿色商品实行绿色储存、绿色运输和绿色包装,一方面严格控制物流系统的污染,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循环系统。

(4)社会环境要素。政府不会无视企业肆意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必然会制定出更为严厉的环保法律法规。同时,在国际贸易中建立绿色壁垒。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律引导、激励、约束企业活动与环境相融,通过塑造文化和伦理引导公众转变消费观念,增强绿色消费意识,提倡绿色消费、健康消费。

3、过程构成

企业绿色价值链管理就是对企业中直接创造价值(基本活动)和间接有助于价值实现(支持活动)的全部活动的管理。企业的绿色价值链管理不仅是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绿色,还应包括企业在此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绿色管理。企业通过绿色研发管理和绿色采购管理来严格控制产品的材料耗费、生产投入、污染物排放、质量保证等;企业通过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非工艺性损耗、节约人员使用成本,并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民主化、人性化、和谐化。这些活动虽处于生产经营的不同环节,但均有助于企业绿色价值链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企业绿色价值链管理的对策建议

1、制定企业绿色发展战略,培育全员绿色经营意识

进入21世纪,循环经济或绿色经济异军突起,企业经营者必须尽快提高认识和转变观念,倡导绿色消费,进行绿色产品设计和制造,实施绿色物流和营销,开展绿色服务和资源回收再利用,以获取新的竞争优势。一方面,员工要树立绿色价值观念,从研发、生产、仓储、物流、消费、回收等各个环节节约资源,降低消耗,优化生产经营过程。另一方面,绿色价值链管理作为新生事物,对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企业必须培养一批熟悉绿色理论和实务的绿色管理人才。

2、以创造绿色价值为目标,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价值链分析与改造

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价值链分析与改造,是进行绿色价值链分析,找出企业创造绿色价值的关键环节,通过这些环节为企业的价值增值提供竞争优势。企业绿色价值链分析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确定企业的主要价值活动和具有自身优势的绿色价值活动。第二,分析外部产业价值链。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不尽要进行内部绿色价值链分析,还要综合考虑整个产业价值链的上游、下游资源可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和提供的帮助。第三,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在充分识别竞争对手价值链和价值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确定本企业创造绿色价值的优势活动,同时把企业创造绿色价值的劣势活动作为企业价值链管理的改造重点。集中企业资源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核心业务和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环节,同时把不具有竞争优势或非核心的价值增值环节分离出去,外包给社会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在此基础上,企业根据对客户的服务流程来设计或调整组织结构,在更好更快满足顾客的需求的同时,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显著绩效改善。

3、企业加强与中间商和消费者沟通,共同构建绿色供应链系统

构建企业绿色供应链系统是企业实施绿色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企业供应链管理呈现系统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企业应全方位的收集顾客的绿色需求信息及变化趋势,通过与公众在环保问题上的沟通,树立企业绿色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供应链的主要环节是中间商,中间商包括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它们对于企业在成本控制、资源利用、环保设计和市场反馈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应选择合适的中间商,并加强与各中间商的沟通与合作,与之建立一种稳定的互利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

[1] Patrick Hartmann,Vanessa Apaolaza Ibanez:Green value added[J].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2006.

[2] Yan Liu,Miao He:Design of 'green grade' rating system for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a fir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2005.

[3] 方世南:环境哲学视域内的生态价值与人类的价值取向[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