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范文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精选(九篇)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

第1篇: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范文

土木工程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毕业设计就是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在学校进行的一次实战演习。毕业设计的题目大都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和试验等,学生通过结合自己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使自己的工程意识、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相对独立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主要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实践教学课程。其它理论课程学习一般是以专业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授学生本课程体系要求的系统知识,这种教学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方式进行。相反,毕业设计则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进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已学知识来相对独立地完成所给的任务。可见,独立性是大学生自主创新的重要前提,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需要协调其它专业或学科,但土木工程专业仍然是一门独立性很强的学科,不同工程之间千差万别,每个学生做不同工程的设计题目就体现了不同工程的差别。

在本科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必须通过大学所学知识、专业实习实践、试验制作、资料收集整理、文献查阅等,对需要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这要求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要求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土木工程专业创造性还体现在学生要面对各种不同工程条件和各种潜在的影响,来创造性地提出新方案,解决不同工程的实际问题。

二、传统本科毕业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系统性。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明确解释其培养目标是:能够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主干课程主要以结构的设计理论与施工为主,因此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应主要加强结构设计的训练与实践。但是,从往年参加毕业设计学生所选择的课题来看,名目虽多,真正进行结构设计的学生人数不到20%,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占了大部分(55%以上)。因此,笔者认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应慎重考虑,内容应结合四年所学的知识以结构的设计与实践为主,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特色增加一些其它方向的题目(如岩土方向增加煤矿相关的设计,建工方向增加施工管理,交通方向增加交通规划与管理等),重点突出,方向明确。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将来工作的走向。

第二,缺乏现实性。毕业设计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毕业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模拟现实的过程。尽管我们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数情况下提供的是一些假想的条件,但这些条件也是仿照真实的设计提出来的,因此毕业设计中应把这些假想的条件当作一种真实的情况对待。但是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脱离实际、凭空想象的成分占了大部,现实的东西少了。对国家颁布的相关规范、图集知之甚少,没有仔细阅读。因此设计出来的图纸有许多地方明显与国家现行的规范不符。对现实工程中的设计和施工过程缺乏整体认识,使得在设计过程中不能有效的结合实际,不少东西凭空想象,和实际情况严重脱钩。这也使得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实习的管理和监控。

第三,缺乏能动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力不足,过分依赖专业教师的指导,不对毕业设计课题所要做的工作进行深入剖析。一方面说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第四,缺乏重视。毕业设计一般都是在大学最后阶段完成,一方面学生对于这最后阶段的实践课程有些放松,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或其它事情,这使得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严重降低,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学习积极性下降。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一边忙于应付毕业设计,一边忙于找工作或忙于考研,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毕业设计就是走走过场,对毕业设计认识不够导致严重不重视。加上有的学校和老师监管力度不够,对学生听之任之,导致学生自由散漫,毕业设计当然就不能到达应有的基本要求。

第五,缺乏绩效性。在往年毕业设计中,学生时有抄袭的现象。由于有的学生平时就不好好学习,在毕业设计阶段根本就不能把已学知识综合联系在一起,也就不能独自完成毕业设计,所以有时候他们就抄袭别的同学的资料,稍作修改就为己用。有的学生甚至就拿着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直接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使用,使得这样的毕业设计一点理论知识体系都没有,根本无法达到毕业设计要求。

三、大学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构建

第一,构建新型的实习管理模式。实习是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阶段,同时也使学生了解现实工程中的一些施工过程、施工工艺,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现实工程当中去。这就使得我们需要增加实习时间。同时,需要加强监管,只有在加强监管过程中才能使老师认真负责起来,才能使学生能真正在实习过程中学到知识,而不是把实习当作形式,甚至当作旅游。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改革计划,增加实习,加强实习监管。在以往的教学计划中,最后一学期虽然没有上课课程,但还有为期3-5周的专业课程设计,加上3-5周毕业实习,这样留给毕业设计的时间大概只有5-6周时间。在这样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本身就不太现实。所以我们从2012级教学计划开始,决定最后一学期全部安排为毕业设计时间,这样时间就能得到保障。

第二,科学的选题管理模式。毕业设计题目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选定题目也就选定了毕业设计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故选题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在以往毕业设计题目方面,一般是专业教师随便拟定一些题目,这些题目并不都是实际工程题目,甚至有可能和实际工程完全脱钩。实际上,在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上,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学生自己根据以后工作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自己选题,另一种是指导教师根据已有工程或项目为学生选题。不管是那一种选题方式,所选题目都应该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密切联系实际,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或实验室建设,做到真题真做。同时应注意专业知识和设计内容的应用和结合,适当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注意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力所能及地完成有效的毕业设计。同时,系或教研室应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对学生的选题、审题进行集体论证,要求选题恰当、内容适中、结构合理。实践证明,所有学生从接触任务开始就目的明确、兴趣浓厚、主动积极,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

第三,完善的题型库管理模式。为了真正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题型库选题模式,题型库可以采用模拟题型与实际题型相结合的方式。在每年的毕业设计中,可以选择结合实际工程或项目的题目,也可以从实际工程或项目中简化或抽象出来的一些模拟题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实验研究类型的题目,如结构设计优化、编制具体工程的施工实施方案、项目经济性分析等。让学生“真枪实弹”地参加实际工程方案的设计,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这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大大地提高他们的热情。

第四,有效的创新管理模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鼓励学生了解当前实际工程技术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结合生产寻求毕业设计课题。对于学生结合实际工程自己拟定的毕业设计课题,在评定时应当给予适当的成绩奖励,以激发学生的自觉学习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专业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应避免全程式指导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当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五,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对毕业设计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是提高设计质量的保证。学校教学和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系部)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实施措施和监督制度,加强过程化管理和监督,抓好毕业设计的每个环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成立由相应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和督导组,深入到毕业设计各个环节中进行督促指导,如发现问题应及时与有关部门负责人或相关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做到及时处理。二级学院或系(教研室)对指导教师的聘任、毕业设计的选题审题、毕业设计的全程管理、毕业论文评阅、毕业答辩、毕业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工作内容、时间安排、质量标准、分工负责等均应有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为了保证教师指导质量和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应实施每日考勤制度,指导教师考勤学生,院系(教研室)随机考勤指导教师和学生。为了确保进度和质量,实行每周汇报制度,学生每周须向指导教师汇报本周成果和下周计划。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当组织三次检查,从选题———过程———成果进行三维一体的质量控制体系。

四、结语

第2篇: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范文

Abstract: Management engineering major was a new major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 management. In the paper, the measures of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were concluded, such as the vertex layer designs of the major, the set up of the course system, the cultivation of the teachers, the special fea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major, the multi-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academic research.

关键词: 管理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Key words: management engineering;major construction;student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265-02

0 引言

管理工程专业是面向装备器材管理的本科专业。[1,2]为了建好该专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需求牵引、突出特色、强化重点、新增内涵”的专业建设思路为指引,瞄准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对专业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广泛调研。经过精心谋划,科学统筹,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专业建设举措,全面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1 以“管理+技术+指挥”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专业建设顶层设计

1.1 以装备器材管理人才需求为牵引,明确目标定位。在加快军事斗争准备的大环境下,要以部队管理岗位对管理人才素质、能力的期望为培养导引方向。[3,4]根据海军装备器材管理人才的需求情况,梳理了岗位需求,明确了专业的培养方向。管理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海军后方仓库和装备器材供应单位,依据岗位的技术及管理特点,明确目标定位,使得本专业毕业学员能够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管理工程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具有各级仓库器材的使用维护、故障分析能力,熟练掌握器材筹措、储备、供应和管理技能,养成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探索和创新的良好素养,能够适应未来军事科学技术发展和岗位任职和转换的需要。

1.2 紧密结合部队装备发展,制定专业建设规划。主动与部队建立联系,多次组织人员赴部队调研,及时掌握装备发展,综合分析、准确定位,并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在教学、科研、学术和实验室、教员建设等方面,都进行科学而细致的规划。

1.3 贴近岗位任职需求,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新型装备陆续列装到部队,同时现役装备故障增多、维修器材需求较多的实际情况,以全国普通高校学科专业目录、军队学科专业简介为依据,对海军装备器材管理相关工作进行全面的梳理,明确岗位和任职需求,科学构建管理工程专业建设,并及时对本专业已毕业在岗学员征求专业建设意见,结合管理工程专业的特色和培训任务,修订完善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 构建以装备管理为主体、信息化管理为主导的特色课程体系

2.1 全面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制定完善课程标准。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使专业课程体系科学合理,我们先后到兄弟院校进行了调研,对外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全面优化课程体系。

2.2 重视教材、试卷库、实验指导书建设。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保障管理工程专业教学培养计划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保障。[5]当前部队装备正处于多代并存,多型共用。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重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重视部队管理实践。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中,依据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完成主干课程教材的编写,以及配套试卷与实验指导书的编写工作。

2.3 加强实验室建设,提供实践教学条件。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实验设施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条件。依托军队院校学科专业和实验室建设项目,多渠道筹措经费,按照“综合建设,交叉保障”的原则进行专业实验室规划与建设,组建了“仓库模拟与物流实验室”和“装备仿真实验室”综合实验环境,共同支撑多层次、多类型学生的实践教学。目前两个实验室运转正常,建设文档规范齐全、管理正规,设备完好率100%,教学实施效果显著。

3 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教员队伍

3.1 采用多种有效机制,培养引进师资力量。师资队伍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

我们实施了送学深造、合理引进、部队代职等方式,改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

一是送学培养,提高教员学历水平,教员边承担教学工作边攻读博士学位,选派教员前往一线装备管理单位任职、代职锻炼,组织教员去其他院校进行航材管理岗位任职培训学习。

二是合理引进,充实教员队伍,通过加大选调工作的力度,选拔部队高素质装备管理与信息技术人才充实教员队伍,引进博士和具有部队工作经验的工程师。

三是通过选派教员到部队代职、任职,丰富教员的任职经历,熟悉部队,熟悉装备。

3.2 着力培养中青年教员素质和能力。针对教研室专业教员年轻,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采用多种措施,着力培养中青年教员素质和能力。

一是提高年轻教员教学基本功。通过参加教员培训班,跟班听课、观摩教学等活动,使年轻教员掌握教学基本规律、基本方法。

二是在教学中锻炼培养,年轻教员授课前反复多次组织试讲。面临即将开设的课程,教研室实行试讲,提出意见和整改措施,尤其对新教员的认课,教研室指定教研室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进行传、帮、带,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

三是通过代职任职,丰富部队经历,通过科研学术活动,丰富教员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经过努力,逐步形成了综合素质高、整体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

4 突出“装备+管理+信息化”的专业特色

4.1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把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研究,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课题,获院校级教学成果奖,并应用于专业的建设。发表教育教学论文8篇,其中《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提高学员综合素质》的研究论文作为优秀改革成果收录到海潮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内容方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装备管理人才需求与培养对策研究》作为研究和实践成果入选《装备教学与管理研究》汇编。

4.2 突出装备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内容,加大教学内容改革力度。在管理工程学科专业体系上,突出信息化,加强管理学与信息科学的“嫁接”和融合。设置了以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内容,为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综合能力的新型军事人才,创建了理论基础。

教学内容上,结合部队航空器材和军械器材管理的实际,把部队现用管理信息系统纳入教学体系,使学员熟悉信息系统的同时,掌握器材筹措、储存、供应和管理的相关内容。

4.3 将部队案例、法规制度、管理软件融入教学。以教学网络、课堂硬件设施为依托,以课件演示、情景再现、现场问答、开展讨论等形式,就实际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使学员有身临其境之感,活跃他们的思维,激发其剖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达到开阔视野、开拓思路、开启思维的目的。

5 突出装备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1 实验实作项目培养学员装备管理能力。实践是培养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根本出发点,以检验管理理论为基本切人点,以锻炼管理能力为最终归宿点,深入实际管理领域,体验管理氛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推陈出新、不断创新。[5,6]

5.2 实习演练培养学员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毕业学习阶段,设置毕业实习、综合演练等科目,培养学员综合运用与创新能力。

6 形成教学、科研、学术的良性互动

6.1 紧跟部队信息化建设,开展高水平科研。近年来,充分发挥专业教员在装备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技术优势,紧密结合专业方向,瞄准专业发展前沿,以解决海军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开展科学研究,积极参与海军有重大影响的装备信息化工程项目。

6.2 瞄准装备管理技术发展动态,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加强专业学术研究,能紧密结合本课程前沿问题展开学术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近几年来,教研室先后从科研经费中投入几十万元,用于实验室、教研室条件建设,以及教员外出调研、学习、。

6.3 教学、科研、学术互相促进,形成良性互动。开展科研,目的是促进教学改革,强化骨干教员的带头作用,促进教员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高水平的科研课题的研究锻炼提高了教员的科研能力,课题的调研过程使得教员熟悉部队、熟悉装备、熟悉岗位,结合科研工作,每年都安排教员到部队调研学习,收集相应的教学素材,丰富了教学内容;高水平科研有力促进了专业建设,科研课题经费的支持,为实验室建设、实验设备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专业的建设活力大大增强。

7 结束语

随着海军信息化进程加快,管理工程专业的部队任职岗位多,对毕业学员的需求量加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海军部队输送的航材管理专业人才,在装备管理岗位表现突出。

参考文献:

[1]韩庆田,李连,张毅,等.管理工程专业学员综合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10,V25(S1):752-754.

[2]陈松林,赵湘,吴建明,等编著.军事装备管理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9:350.

[3]张波,吕杰,毛宗山.军队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层次与类型分析[J].信息管理,2005.10,V18(5):55-59.

[4]吴应进.新军事变革与军队信息化人才建设[J].军事经济研究,2004(8):64-67.

第3篇: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范文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西方很多国家在专业学位教育上起步较早,发展迅速。美国是目前世界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加,已经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层次与学术型研究生学位层次对应,分为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两个层次。20世纪90年代,美国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人数已占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总人数的55以上。哈佛大学2001~2002年度授予学位总数6791个,其中学术性学位2438个,占学位总数的36%,专业性学位4353个,占学位总数的64%。从美国社会来看,很多行业把硕士专业学位看做进入行业、个人发展提升的重要依据,尤其在工商、教育、工程和护理等领域。在英国,硕士和博士层次也都按研究型和专业型两个导向来培养,根据英国教育统计机构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8年期间,英国每年授予的课程型研究生学位(专业研究生学位)数占授予研究生学位总数的比重平均为75%左右。

二、我校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方式及管理体制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大连理工大学和企业联合培养。学部选择一批知名的、有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相关企业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及生源单位。先后在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直营总部;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企业实训基地7个。实践基地的运行由学部与企业双方共同管理。双方协商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基地的运行,协调双方的合作。双方分别指定一名实践基地联系人在协议有效期内负责具体联络工作,项目联系人负责定期交换信息,沟通和协调双方关系。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一位来自学校,另一位导师为企业与本领域相关的高级工程师。通过半年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已经建立企业导师队伍16人,其中全部为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其中4人为博士学历,10人为硕士学历,2人为学士学历。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本学科点以导师(组)为主体的学术群体的整体优势,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同时,通过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结合导师的科研课题、科技项目以及企业的研发课题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培养硕士研究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导师(组)负责工程硕士的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硕士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研究生院、学部、企业三级管理体制。研究生院全面负责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管理以及学位等各项工作。项目管理专业所在的建设工程学部建立以研究生教务工作办公室为主。三级管理贯穿整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为了规范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部、学校及联合培养企业签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点的三方协议书,用以约束和规范工程硕士的培养,并为其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学校、学部及校内导师(组)应积极同培养企业、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和联系,加强对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动态管理,形成学校—学部—企业—工程硕士的完整信息管理网络,保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和实践活动高质量、顺利地进行。

三、我校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准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以应用研究为主,侧重其解决工程中关键技术难题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高端实践性工程“精英”人才为目标,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学位论文工作需要依据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背景,以拓宽其专业基础、培养其全方位的工程能力。学部一直根据企业对于工程硕士专业需求完善培养计划,各环节严格把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申请答辩前需完成不少于两万字的学位论文,并按照学部要求对论文进行查重,重合率大于等于20%的学位论文,填写《建设工程学部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查重审定意见表》,经导师审定签字后,须在规定时间内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后进行二次查重、审定,重合率满足硕士学位论文查重要求后方可参加答辩。经过二次查重后仍不满足查重要求的学位论文,不能参加本次学位论文答辩;半年内完成论文修改,经过查重、审定、符合查重要求后,方可再次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时,答辩委员会首先对查重审定意见表进行审核,确认学位论文无查重问题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学部学位评定分委员在评定学位论文时,首先对学位论文查重审定意见表进行审核,确认学位论文无查重问题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评定讨论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实践,与解决相关领域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选题既可以是应用基础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高新技术和重大工程技术的开发研究。论文选题需经导师(组)和联合培养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及技术部门确认,认定为实际项目课题方可开题进入论文研究工作,以保证课题的实用性等。

参考文献:

[1]焦新.加大力度调整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N].中国教育报,2009-03-03.

第4篇: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执业资格制度;工程管理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020-02

一、引言

国家建设事业日新月异,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和专业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性、实践性、工程性和规范性比较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国家已逐步对工程项目设计、投资、建设、管理规范化,这就对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以惯例建立的建设行业专业人才执业资格注册制度作为导向,建设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是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二、执业资格制度简介

国家按照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公认、国际可比、事关公共利益的原则,在涉及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专业技术工作领域,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从业资格是政府规定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某种专业技术性工作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而执业资格是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工作实行的准入控制,是专业技术人员依法独立开业或独立从事某种专业技术工作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1]因此,在工程建设领域逐步推行职业资格制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的需要,解决工程技术人员的人才评价问题,保证和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执业素质,实现与发达国家工程人员的资格互认,提高我国建筑行业和咨询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三、执业资格制度促进学生能力培养

工程管理专业的执业资格考试较多,一线操作人员有质量员、施工员、安全员、资料员、造价员、监理员、绘图员、测量员等;管理人员有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高校在专业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应围绕着注册执业工程师制度的要求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与时俱进,服从社会的需要。

1.明确培养目标。我国执业资格制度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指挥棒作用。执业资格考试内容代表了工程界对注册工程师知识结构的要求。以一级建造师为例,建造师是以专业技术为依托、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主业的执业注册人员。执业资格考试科目有《建设工程经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体现了建造师是懂管理、懂技术、懂经济、懂法规,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员,既要有理论水平,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同时,注册工程师作为一种行业准入制度明确了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2.制定培养内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所要求的基本专业基础知识是学生掌握国家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要求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今后适应不断发展工程管理事业要求的必备素质,加强注册工程师考试必备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是加强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培养模式要与执业资格体系结合起来。因此,高校在考虑学生未来发展需要上,应理顺培养目标与执业资格要求,培养内容与执业资格考试内容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由于专业课学时的限制,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不能互相联系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往往理论脱离实际。所以加强工程意识,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向工程界,由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转变。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工程管理行业执业资格注册考试的要求相适应。在课时分配上注意与执业资格注册考试寻找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既满足学科的严谨性,也满足执业资格体系的要求;在知识点的取舍上,注重纳入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突出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学生接受注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初步施工、管理和工程研究能力。

3.组织培养考核。对在校学生执业能力的考核可以由行业协会,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工程类资格考试归口管理单位组织管理。例如对造价员的认证可以与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成立认证评审委员会,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造价员归口管理单位组织对具有工程造价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及其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认证,对通过认证考核并获得毕业证的学生,除获得学校颁发毕业证书外,另外还有由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统一颁发的《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资格证书》,这将为学生走向社会多了一个就业筹码。

四、执业资格制度促进教师水平提高

1.更新教学内容。工程管理专业中有些课程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影响较大,内容也随外界环境变化较大,更新较快,尤其是2010年以来建设方面的法规、标准、规范颁布较多,已颁布的国家规范主要有《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钢管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2]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根据每年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和试题,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有时可以编写“适用型”教材,使其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针对现行的执业资格制度的发展及考试内容注重实用性的特点,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研究,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参与实践工程训练,参加执业资格的相关培训与考试,以教学促进考试,以考试辅助教学,两者相辅相成,既提高了个人知识能力水平,也夯实了教学专业知识,实现了双赢。

2.健全课程建设管理体系。基于执业资格制度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前,应充分调研,了解学生毕业后可能面对哪些执业资格考试,并结合考试内容安排课程,选择教材,专业课考试与执业资格考试题库挂钩。同时,在专业与执业资格制度要求相结合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结构等。针对注册考试的情况,对于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让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不再是浮在上层的纲领性文件,而是有具体指导意义的可实际操作的实施过程,这不仅能够促进专业建设与执业资格制度的有机结合,也是高校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新举措。

3.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执业资格考试中一个重要内容是注重实践环节,因此在执业资格考试中对考生来说最难的科目是案例分析。由于大部分考生没有实践经验或者实践与理论不相符,使很多考生对案例分析望而生畏。但是,日新月异,我国工程管理实行招投标制度以来,工程管理规范化、国际化、网络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增无减。因此在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为学生设立多个可供选择的实践题目,题目应该和实际工程结合,要求形成严谨的实践报告,最好运用专业软件,模拟实际工程项目从项目规划到项目实施全过程,来代替简单的、非实际工程内容的课程设计,以满足市场需求,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容易掌握专业知识点,真正学到可以应用的知识和提高能力。

五、执业资格制度促进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在国外,发达国家及地区的专业认证制度实质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系统,在此系统内,各利益相关者以认证标准为依据、以能力标准体系与课程设置的响应性检验为核心,并将专业认证制度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连接起来,保证学生达到成为专业人士的基本能力要求,确保毕业生的产出质量。[3]因此,专业认证制度的实施实际上是参与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而影响专业认证制度实施的要素则构成了共同治理的核心。在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专业教育的评估、执业资格的注册制度在某种意义上目前是各自独立运行的。从专业人才培养和人才的社会需求与评价来看,应当有联系的事物没有了联系,应当相互衔接的事物没有衔接,主要是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操作措施,这是高校、政府和社会应当共同解决的现实问题。从执业资格注册制度实施情况来看,申请注册的工程技术人员虽然是具有几年工作实践经验的,来自于社会方方面面的,但大部分都是高校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相应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了执业注册人员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执业注册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执业注册制度的国际交流和互认。

六、结语

执业资格制度的实施,不但明确了工程专业人员应具备的条件,而且能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界与工程界有机结合。开设有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应积极研究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特点和要求,并以此为参考确立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实践环节与技能掌握要求,以确保高校紧紧围绕市场,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执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总之,执业资格制度的实施有利于高校与社会的互助合作,提升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专业人士的执业素质,同时也加强了社会行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当高校可以引领社会行业的发展时,行业可以选择较宽松的伙伴机制,高校对课程体系设置的自由度比较大,可以得到较大的发展和创新空间。

参考文献:

[1]人事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暂行办法[Z].北京:人事部,1995.

第5篇: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范文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以下简称“华广”)是依托华南理工大学的教育资源、学科和师资优势、名校品牌优势以及地域优势等创办的独立学院。华广电气工程学院同样是依托母校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的无形资产及雄厚的师资力量进行创办的。电气工程学院现有高水平学科带头人2人,专职教师2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具有中级职称4人,硕士以上学历21人,占专职教师的81%。另有华南理工大学本部兼职教师24人,电力行业专家委员53人(含兼职教授14人)。华广电气工程学院2006年筹建成立至今,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电力工程与管理”两个专业。学院具有培养学生动手与实践能力的电工技能实训中心,还建立了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室、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电机/电力电子及电气传动实验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室、电工技能实训中心、金具实验室、多功能高电压实验室等11个专业实验室。我院培养的毕业生主要输送到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的三产行业及电力制造行业。广东电网公司(特别是边远县市的)是毕业生就业重点考虑的地方。考虑广东近年由代管变为直管的51个县的人才极度缺乏,许多县仅有1~2名本科毕业生,其他都是大专或广东电校毕业生主持技术工作,毕业生在这些地方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广东电网公司每年花在配网改造的费用在100多亿元,同时接改造工程的主要是电力公司的工程队,由于主副业分离,其技术人才回归主业,因而三产公司电力人才奇缺,急需补充各类人才,特别是电气专业人才。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就是立足广东经济发展而设立。该专业的培养计划根据电力部门并结合广东地区经济建设特设,以技术能力为主线,按“平台+模块”方式进行构建,且在不断完善。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适应广东经济建设的需求,着重培养应用型、一专多能、服务于区域电力建设的人才。

二、课程设置特点

学院积极探索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受用人单位欢迎的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聘请南方电网和其他电力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课程内容,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是一门跨学科专业,在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充分考虑了电力工程与管理这两个领域课程的融汇与贯通。[4]近两年来,随着办学经验的不断积累,该专业的教学计划不断完善。除公共基础课外,专业基础课包含四个模块,即电力模块、管理模块、电力与管理交叉模块以及计算机应用模块。其中电力模块的课程有:电路、变压器、电力工程基础、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管理模块的课程包含:营销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电力与管理交叉模块的课程有: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电力系统经济学原理、电力企业管理、电力法律法规等;计算机应用模块的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等。专业课包含电力、电力与管理交叉两个模块的课程。其中电力模块的专业课程有:电力系统规划、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气传动控制、电气测试技术、发电厂电气部分、高电压技术等;电力与管理交叉模块的专业课程有: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电力客户服务、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等。本专业在学院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有专长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下,开设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及个人素质拓展环节。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性设计、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板块,一共包括36周学时,共36学分。为了充分锻炼学生的实操及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特开设具有15个学分的个人素质拓展。其中包括专业技能考试培训,如电工特种作业操作证考试技能培训、计算机等级考试实操训练、高级技师考试技能培训、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考试技能培训;还设置了和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实训课程,如远程抄表系统实训、营销模拟技能训练、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模拟训练等。

三、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建设方案及预期效果

新专业的建设总是要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才能探索一条适合的发展之路。[5]本专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和实验室建设这三个方面重点规划,加强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建设。

1.成立专业教研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立电力工程与管理教研小组,计划今后三年每年计划引进师资1人。鼓励已有的教师加强自身专业技能,持续提升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准,使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鼓励教师往双师型、理论技能综合型发展,具备既有相当理论教学水平同时拥有实际应用能力。可进行校企合作,教师深入企业的实际中学习,力争三年内形成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较好的高学历、高水平、具有生机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2.重视教师管理队伍的建设及教学质量的监控电气工程学院为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选拔高素质、有能力的教师进入教学管理队伍,积极参加学校关于各二级学院教学队伍的各项工作。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严格执行监督体系、各类规章制度,通过反馈信息渠道保证本学院的本科教育质量。注重加强教学管理,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建设体系、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学科建设规划、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实验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教学导师制;教学督导制、助教制,形成我院办学特色。[6]

3.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根据专业课程的要求,建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模拟训练(ERP)实验室、远程集中抄表系统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不但考虑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还同时考虑实验教学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训练环节的有机结合。通过系统、科学的规划和建设,力争在3~5年内将华广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办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一流的特色专业;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电力行业培养一批知识结构合理、基本功扎实、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能从事设计、运营、维护、监管的应用型高素质电力行业专门人才,希望取得如下预期成果:(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突出培养特色、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专门应用型电力行业人才。该模式要得到同行业广泛认可,并为我国同类高校、同类专业发挥推广和示范作用。(2)优化课程体系。依托学科优势,从主干学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三个层次改造、整合、提升专业教学层次,构建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加快优势科目的建设和完善,以编写教材和打造精品课程为重点。(3)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一方面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将教师送到国内外知名的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进行学习、实践和访问,努力打造一支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体系又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4)构建全面合理的实验实践平台。建成广东省同类院校中具有领先水平和鲜明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使实训基地具有辐射和示范作用。同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保证每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充足的实践时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生产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论

第6篇: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范文

>> 基于“教学工厂”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工程测量课程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基于“卓越计划”的网络工程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测量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高职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研究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践 物流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讨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 高职会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 浅析中职文秘专业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关于高职院化工专业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 高职汽车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 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张栗原.教育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4]雷通群.教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第7篇: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创业能力;工商管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293-02

一、培养创业能力的必要性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岗位的创造者”。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崭新课题。有效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对社会、高校、大学生三方都具有重要意义。对社会来说,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并鼓励其自主创业,不仅能解决严峻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为他人创造机会。对学校来说,可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学生来说,可以培养自身的创业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或者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于创业能力,不同领域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认识。本文认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唐靖、姜彦福博士提出二阶六维度的创业能力模型,二阶指的是创业能力的两大要素,包括机会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其中机会能力包含机会识别能力和机会开发能力两大维度,运营管理能力也包括组织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和承诺能力四大维度。

创业能力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创业能力。其中课程体系是高校对大学生实施创业能力培养的最直接平台,也是对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和兴趣、提高创业能力最基础的平台。为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以课程为载体,将创业能力培养渗透整个教学活动和实践中,不断推动课程体系建设。

二、以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目前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课程也是围绕这个培养目标设置的。有些依托学校原有的学科背景,比如语言类的院校突出外语优势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工科类院校突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鲜有提出创业型复合型人才。据统计,在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 ① 296所普通本科院校中,仅有26所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培养创业能力或者创业型人才。通过查阅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或者专业简介等资料,与创业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体系具有三大特点:

(一)课程结构不完善,内容与经济发展相脱节

中国高等院校根据教育部对工商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开设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11门核心课。为了突出培养创业能力,有些学校加开一门创业管理课程。还有的以创业管理为基础基础,开设中小企业创业实务、企业创业案例分析等选修课。从此看出,以培养创业能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大多以零散的形式融入教学计划,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有些学校将课程进行整合,分别从基础课、学科课程和模块课程三个维度设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目前大部分经典创业教材都是舶来品,国内的教材内容陈旧,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创业环境变化,实用性差。

(二)注重创业理论知识,忽视培养创业实践能力

学校提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口号,有些学校并没有具体落实,不能围绕这一目标建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有的学校没有任何有关创业的课程与培训。课程设置侧重于营销、会计、人力、生产等职能管理课程,这些课程偏向于理论性,缺乏足够的培养创业能力的实践环节。在教育模式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素质培养,培养学生实际创业能力的实践环节薄弱,有些课程开设了实践环节或第二课堂,也流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创业能力较差。

(三)创业能力培养与课程体系结合不紧密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素养,其专业基本能力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政治素质和协作能力,其专业能力素养还有具有组织领导能力、企业运营能力、协调执行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作为专业目标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目标能力是创业能力实现的基础,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但是课程设置没有合理安排,创业能力课程与专业课程不能交叉融合。存在课程内容重复,从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得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时间不足。同时由于院校大部分专业教师缺少创业经验,对创业能力培养缺乏充分理解,加上创业能力培养资料匮乏,他们所设计出来的课程体系也就没能和学生的创业能力紧密结合;即使能够参照个别兄弟院校的课程设置,也还存在实施的可行性问题。

三、以创业能力核心重新打造工商企业专业课程体系

(一)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在课程建设中,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按照创业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的对应逻辑关系,将相关学科和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模式,有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该建立“平台课+创业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见表1)。

1.公共平台课。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主要学习三个层次的课程内容:公共基础课、学科平台课和专业平台课。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面向所有普通本科学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政治素养、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学科平台课主要面对的是管理类的学生,需要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而专业平台课也称专业核心课主要针对的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学生掌握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四大职能。

2.创业模块课程。创业模块课程是根据创业能力培养目标而选择和设置的。工企课程体系在公共平台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必须增加创业模块。创业模块课程体系应由创业理论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两大部分组成。创业理论课时根据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目标,为学生掌握创业理论知识而设置的课程性课程,主要由创业管理学、创业教育概论、大学生创业指导等组成。创业实践课程是为了完善学生创业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和技能,培养学生创业个性的课程。主要分为模拟创业实验、创业教育专题活动、创业教育项目活动课程等方面。

只有通过学习创业理论、掌握创业技能、加强实践,再结合本身专业特点,才能培养创业能力。

(二)开发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应用性特征,而创业能力的形成也离不开实践。所以要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设置多种类型的实习实践活动,突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分层训练的原则,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要建立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要对创业所涉及到的一系列程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固化、分析、分类、总结,并总结出一套操作性强的实训课程体系。同时按照创业历程排列实践课程,由低到高,由创业申报、创业经营管理体验到创业营销、网络营销、财税等,在大学生创业者中形成持久的积聚效应。实践教学环节开设ERP沙盘专业实验、资本运作实战实验、沟通与谈判实战实验、资本运作实战实验、创新创业模拟与实战等课程。同时要开拓第二课堂,设置创业成功学讲座、工商登记注册讲座等等课程。

(三)以学生竞赛和活动为中心,发展有学分无学时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

以学生竞赛和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课程建设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将竞赛机制纳入教学计划之中,竞赛与常规教学环节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重在围绕赛事和活动,以赛帮练,以促评建。比如温州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和宁波大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创业竞赛、报告、活动的层次,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只要学生参加竞赛和活动,可以给予一定的学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创业综合素质,还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大学生中形成持久的积聚效应。

参考文献:

[1] 彭樟林,姚卫华.基于创业能力核心的课程体系的构建[J].前沿,2012,(15).

[2] 陈嘉川.怎样提升创业能力[N].中国教育报,2012-09-24.

[3] 周萍.从课程体系假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

第8篇: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 旅游;专业建设;服务;鄂西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2. 071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2- 0111- 02

自2008年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省级示范建设立项以来,项目组紧紧抓住湖北省委省政府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以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为目标,以高职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为内容,通过深度校企合作,深入开展项目研究与实践活动,突出地方特色,传承三峡文化,取得了旅游管理省级重点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省级实训基地、2门省级精品课程等一系列重要建设成果,在全省高职旅游类专业产生强烈反响,对鄂西圈高职联盟旅游类专业建设起到引领作用。本文就项目建设有关情况作些分享和思考,与业界同仁探讨交流。

1 区域背景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优化全省区域发展格局,统筹协调区域发展,创新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决策。“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位于湖北西部的襄阳、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8个市州(区),其人口总量、版图面积分别占全省50%和70%,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最大的水电基地,也是湖北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和制造业基地。鄂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鄂西地区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部级风景名胜区及3个部级地质公园。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及旅游景区等占全省比例均在一半以上。

宜昌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湖北第二大经济体,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为适应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地处宜昌的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需加大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力度,积极探索新型产学研结合之路,围绕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下功夫,谋求工学结合、校企双赢,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2 建设成效

2.1 探索了“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旺工淡学,就是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实际,旺季工作,淡季学习。工学交替,就是通过课堂学习与职业岗位实训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生―员工―学生”的角色转换中,较为全面而直接地熟悉行业企业岗位的运转情况,进一步锤炼学生的基本技能,获得适应生产、服务环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不足,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提高。

“旺工淡学、工学交替” 人才培养模式在学习时间分配上突破了传统的做法,由原来5学期在校学习,1个学期毕业实习,调整为在校学习2年,在企业顶岗实习1年,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交替进行,根据旅游企业特有的季节性特征,让学生旺季在岗工作,淡季脱岗学习。即实行1.5(在校)+0.5(在岗)+0.5(在校)+0.5(在岗)的模式。第二学期,每年5月,安排2周的酒店实训,这个时间恰好是酒店黄金周和婚庆周的高峰期,工作任务重,用人需求大,学生此时批量实习一方面可解决企业用人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也正好对应了本学期《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第三学期,每年10月,也是一个旅游旺季高峰,安排1个月导游实习。第四学期,3月到9月,安排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这个时间段大多是旅游业全年的旺季。与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合作开办的“环坝旅游班”就是“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典范,已开班7届,累计培养学生400余人,学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

2.2 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的3+3+3课程体系”

即与就业接轨的“三大就业模块课程”(旅行社、景区、酒店),与技能契合的“三大技能课程”(基础技能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和立足地方的“三峡特色课程”(三峡民俗文化、三峡旅游英语、三峡模拟导游)。

2.3 建成了“文技互融、专兼结合”的省级教学团队

“文技互融”是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即教师既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专兼结合”是对团队建设的要求,即教师队伍由优秀的专职教师和大量的企业操作能手组成。2010年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成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团队双师素质明显、梯队结构合理、教学水平突出,教学成果丰硕,课题组成员主持或参与课题13项,其中,省级项目5项,市级2项,校级6项;主编教材12本,其中10本为湖北省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共计100余篇;参加技能竞赛获奖15项,其中,部级奖项10项,省级2项,市级16项,校级数十项;服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参与旅游规划与策划、行业培训、社会公益服务等项目达60余项。

2.4 建成了2门省级精品课程,出版了2本地方特色教材

旅游管理专业自主开发的2门地方特色课程《三峡旅游英语》和《三峡民俗文化》,分别于2009年、2010年建成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并出版了富有鄂西特色的教材《三峡旅游英语》和《三峡民俗文化》。

2.5 建成了“旅游管理校企一体化”省级实训基地

采用校企共建共享的方式,与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宜昌峡州酒店集团深入合作,建成了集教学、实训、经营于一体的“旅游管理校企一体化中心”;与宜昌市唯一全国百强旅行社湖北峡州国际旅行社合作,设立了“湖北峡州国际旅行社三峡职院营业部”,面向社会开展旅行社经营业务,为学生提供“真刀真枪”的实战机会。

2.6 获湖北省高等学校首批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2010年旅游管理专业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首批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与两家战略合作企业合作开办的“环坝旅游班”和“金德瑞班”均按计划进行。

2.7 主持鄂西圈高职教育联盟旅游管理专业资源共建共享建设项目

利用宜昌“鄂西圈”核心城市的资源优势,主持鄂西圈高职教育联盟旅游管理专业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工作,其中,主持“旅游论坛”4次,校级交流10余次,进一步扩大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全省高职院校的影响,发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鄂西圈”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的引领作用。

2.8 组建宜昌三峡民俗艺术团,成立宜昌三峡人文研究所,引进宜昌三峡旅游文化研究会

组建了湖北高职院校唯一的专业表演艺术团――宜昌三峡民俗艺术团。挂靠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宜昌分院,成立了宜昌三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与市社科联、市旅游局、市文化局、市民政局沟通,引进了宜昌三峡旅游文化研究会。 以此为平台和纽带,深入基层、深入旅游服务一线甚至农村,加大了对行业研究的力度,参与地方旅游规划和策划工作,进行技能培训和咨询服务,承担大型活动演出及礼仪接待等,为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服务地方经济成效显著。

2.9 就业率、就业质量持续提升,毕业生供不应求

2012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117人,一次性就业112人,就业率为95.7%;对口就业的86人,占75 %;省内就业占78 %,省外就业22%。2013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139人,截至2013年8月,一次性就业129人,初次就业率为92.81%;专业(行业)对口就业率为83.72%(108/129);宜昌地区就业率为65.89%(85/129)。

3 创新之举

通过不断努力和探索,在一系列建设成效之中,值得欣慰、颇具自身特色的应属以下两点创新举措。

3.1 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培养模式

“旺工淡学、工学交替”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与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宜昌峡州酒店集团等战略合作企业深入合作,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出来的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底,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湖北省教育厅主办的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展示会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隆重举行。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总裁濮建新在“合作企业‘说高职’”环节代表全省校企合作企业作了典型发言。 濮建新对与我校深度合作,探索“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给予高度肯定和评价。同时指出,高职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化、实用型、合作型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应向与行业协会(商会)、大企业集团合作办教育的方向发展。高职教育应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而不是向综合化方向发展。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应从以往的以学校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教学的方向发展。高职教育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劳动力供求状况改变,给高职教育带来广阔前景,专业化劳动力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吸铁石,合格的专业化劳动力缺少使企业有合作办学的积极性。濮建新还分析了高职教育显现的瓶颈问题,比如高职学生的高职教育是次等教育的观念,教材与教学内容,教学师资力量,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 。

3.2 服务圈域经济,传承三峡文化

第9篇: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 煤矿矿建工程; 管理方法

1 我国煤矿矿建工程管理方法的分析

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建设项目的管理也逐渐同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市场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向结合,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团队建设为主导的专业化团队管理模式。总体来看,煤矿矿建工程项目依然属于建设工程的一种形式,矿建工程项目的管理同样是需要建立在具有一定生产能力或者具备实际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部分为主要目标,在投资配备、建筑工期和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和功能等条件的约束下,根据一定的工程逻辑建设关系,对建设项目的全程进行科学和力的统筹、规划、组织和协调以便实现最终的目标的整个过程的控制和管理。矿建工程项目已经不单单是建设工程的管理,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延伸到建设工程的所有参与单位,包括设计单位、承建单位、建立单位和施工单位,甚至是材料供应商和后期竣工后的物业单位。我们说的煤矿矿建工程项目管理相对来说比较狭义一点,主要以建设专业化的团队管理模式为主要方法,实现对于矿建工程的项目管理。

2 矿建工程采用专业化团队管理方法的具体内容

2.1 矿建工程专业化团队管理方法的优势和应用

2.1.1 充分发挥建设单位职能

专业代表着权威性,而团队则是集众人所长的组织建设,专业化的团队管理主要是通过以团队模式代表建设单位,服务和配合服务单位建设单位做好矿建工程项目中的各种协调工作。相对建设单位来讲专业化管理团队是乙方,是提供服务的组织。为相对于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来讲,专业化团队管理代表的又是建设单位的权利,从而保证矿建工程的建设施工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建设单位的智能,担任建设单位的管家职能。

2.1.2 避免建设单位同项目其他关联方的利益冲突

在实际的建设工程项目中,无论何种形式的工程建设单位同其关联方之间的利益冲突都是无法避免的,而采用专业的团队化管理模式则可以很好的规避这个问题。对矿建工程中涉及到承包商需要直接管理的部分完全可以通过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团队承担,此时,项目管理团队是处于中立地位的,与其他关联方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更加便于发挥出协调功能和管理职能,从而很好的避免建设单位同其他关联方的冲突问题。

2.1.3 专业的项目管理团队对于矿建工程的管理更具专业性

专业的项目管理团队必然以专业的技术队伍为特色,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更能体现其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尤其对于煤矿矿建工程来讲,建设过程中亟需专业型人才,人员数量要求多,而在建设完成后对于建设人才的需求反而会大幅减少,也就是说煤矿工程项目建设具有建设人才需求短期性特点;同时,煤矿建设过程中的技术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为后续煤矿的生产管理带来了诸多的安全患。因此,煤矿矿建工程项目的管理更加需要借助专业项目管理团队的强大技术优势资源,应对这些问题,确保矿建工程的建设质量。另外,建设单位也可以派遣相关技术人员参与到实际的团队化管理过程中去,通过向专业化项目管理团队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拓宽了单位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2.2 专业管理团队的工作宗旨和工作原则

2.2.1 忠诚性原则

专业项目管理团队必须要忠于建设单位,也是专业管理团队的最高准则。煤矿矿建工程项目采用专业项目管理的初衷在于将建设单位的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专业化管理实现最大化。因此,在实际的矿建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须以考虑建设单位的投资综合效益为基本依据,为项目承建单位分忧解难。在这里要明确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并非等同于少花钱的概念,而是要在保证实现工程项目预期目标和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对于矿建工程项目的资金使用价值、项目施工运行效果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因素考虑提出的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2.2.2 着重于煤矿项目投产后运行情况的考虑

煤矿矿建工程项目的管理必须以项目为核心,以目标为基本点,而管理则是方式和方法。专业管理团队的介入必须做到上述的以项目为中心,忠于项目。在项目的基础上开展相关工作,以完成建设单位的要求。实际的管理操作运作中还要结合当前项目回顾历史项目特征和管理措施,对当前的项目未来的运作提出和建立更好的管理设计方案,同建设单位相互协调、补充,从而保障矿建项目管理的高效性。

2.2.3 善于沟通,改变传统指令模式

矿建工程项目涉及的技术领域广泛,人员复杂,在实际的管理中如何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是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专业项目管理团队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可以将具备的丰富知识以一种较为容易接受的方式应用到工作中去,使建设单位人员和相关关联方能够接受和信服。实践证明,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语言沟通技巧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也可以减少需要工作量;尽量避免使用指令模式管理项目,可以使管理工作更加顺利和有效。

2.3 煤矿矿建工程项目管理采用专业项目管理团队的工作内容

专业项目管理团队管理矿建工程从属性方面来讲,它属于第三方,但是从建设单位方面来讲,它属于乙方单位,相对于其他关联方来讲却是甲方代表的重要组成,对于工程项目管理从某些角度来讲关系着一个项目的成败。同时,又由于其特殊的身份,既可以是行使权力的甲方,又是附带责任的乙方,这种双重身体的特质,使其能够同建设单位与相关联各方之间形成一个类似于哑铃结构的杠杆,起到纽带和链接作用。因此,专业管理团队在实际的煤矿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其独立的第三方工作原则,独立性使其能够协调、配合建设单位,而不会发生上下级的指令关系;而第三方对于其他关联方又起到纽带关系,既能保证工程项目管理的权威性,又是管理公正性的体现。

2.3.1 专业管理团队的超前性工作特征

矿建工程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中包含了矿建工程项目中具有较强可控性的地面建设和相关设施安装等,还包括不可控的,甚至是存在风险性的土建基础工程和矿井工程使用材料以及设备在采购、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多种因素。这些可控或者不可控的因素对于矿建工程项目的影响都是十分严重的,因此,专业管理团队的工作性质必须具有超前性。要求团队的成员具有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技能,以便对于矿建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的管理。这种超前性也是区别于当前一些市场上的一些咨询类单位,专业管理团队的管理模式是具有专业性的,能够充分利用矿建工程各项信息和资料对于矿建工程的地质和施工工艺以及建筑地基支护技术等土建工程技术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案和措施;对于原材料和市场经济环境的信息能够及时调研分析;对于设备的生产和应用能够通过专业知识进行鉴别和筛选,从而全面的对于矿建工程项目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和风险性进行论证和防控,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

2.3.2 专业项目管理团队的工作主动性

专业项目管理团队的管理工作通常是在建设单位授权范围内开展的,在授权的范围内其管理身份存在着特殊性。因为有建设单位的授权,就代表着其管理工作的内容是完全自主和独立的,必须主动的去发现和解决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正因为这种工作的主动性,也促使专业管理团队在工作中能发挥主观性,对一些发现的问题可以及时的优化和修正,避免了监理单位可以发现问题却无权提出修改意见的弊端。

2.4 煤矿矿建工程项目管理方法应用的建议

2.4.1 避免全权委托项目的行为

在实际的矿建工程项目管理中通常会存在全权的问题,从项目的设计、开发、实施和决策甚至是竣工投产的过程都由委托的单位进行管理的。这种管理模式会很大程度上削弱建设单位的决策能力和主观能动性,项目承包商相对来讲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单位,参与到项目管理中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建设单位的不足。而委托单位对于项目建设过程

的管理存在缺陷,无法全面了解整个项目的建设实际情况,同时还增加了管理费用。采用第三方式的或者承包商管理模式的项目管理方法相对来讲可以在项目安全和质量方面做出更多的管理,可以改观传统管理模式中的投资控制模式。

2.4.2 选择专业性比较好的管理团队

一个项目管理团队的专业性不仅仅在于团队的技术水平高低,通常忠实性和公正性才是最直接的体现。由于涉及到矿建工程项目的管理,也就必须投入到这种复杂的施工关系和利益关系中去,如何确保管理过程的公正性和独立性才是采用专业项目管理团队的初衷。因此,一个优秀的的专业项目管理团队在实际的工作中是能够完全把控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可以同项目中的相关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协调、有效沟通,公平、公正的做好维护客户利益的工作,确保矿建工程项目管理的高效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煤矿矿建工程项目采用专业项目管理团队进行管理的方法具有很特殊的应用意义。由于矿建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复杂、涉及到的因素众多,参与单位之间的利益往往会成为矛盾的爆发点,也是影响工程建设的基本根源。而采用这种第三方专家式的团队管理,既可以保证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又可以规避这种利益关系,使管理工作更加简单和高效。专业团队管理模式在煤矿矿建工程项目管理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何建立和筛选这种专业管理团队参与到矿建工程项目中来,还需要我们根据自身情况进一步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论证。

[参考文献]

[1] 吴新华, 段红民. 浅议矿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J];煤炭经济研究,2010,30(6):53-56.

[2] 王宏伟,孙建峰,吴海欣等.现代大型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6,(2):103-10

[3] 林柏泉,康国峰,周延,王文超.煤矿生产安全风险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5):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