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文

大学艺术审美修养精选(九篇)

大学艺术审美修养

第1篇: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文

各种艺术形式之间都存在有机的联系,对各种艺术形式培养起一定的兴趣,会有助于艺术修养的提高。要多读、多听、多看、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不断学习、锻炼、培养和加强自身思想、艺术、知识、情感、精神世界等方面的修养。

[关键词]

艺术修养 审美能力 思想 情感

对于艺术修养问题,很多人在渐渐淡化甚至默然视之,但艺术修养并不是人生的一层可有可无的涂料,它是一种生命的独特存在状态,一种具有重大实质性意义的人格力量。本文将分别从艺术修养的内容、艺术修养培养的途径一方面逐步展开探讨。

一、艺术修养的内容

艺术的表现对象和接受对象丰富多彩,因此艺术修养的内容也多种多样,主要集中在思想、艺术、知识、精神、情感五个方面。

(一)、思想修养

思想修养是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精湛的艺术作品常折射出艺术家深邃的思想,凡在艺术史上留下光辉一页的艺术作品,无不具有独特的思想意义与深刻哲理,他们的产生正是得益于艺术家的深刻思想修养。

(二)、艺术技能修养

艺术技能是艺术修养的集中体现。具有自己独特的、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是艺术修养的前提,这种独特性因专业的不同、艺术偏爱的品种、具体感受的侧重、角度、方法和内容而有所差异,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是艺术修养的根基。

(三)、知识修养

培养艺术修养必须加强知识修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无深厚的知识沉淀,就不会产生深邃的艺术修养。因此,无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艺术理论、生活知识都要涉及,才能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四)、精神世界的修养

一个富于艺术修养的人,尽管他的外在境遇未必良好,他的内在精神生活一定比别人丰盈而充满活力。他的一个小小感受,很可能是穿越千年历史而来,而且还将穿越漫长的未来岁月。他往往童心未泯,真诚的用自己的真心,为越来越精明老滑的人类社会维系住一个永恒的童话世界。

(五)、情感修养

情感是艺术的重要特征,无感人的审美情感,就没有艺术美。艺术情感是日常生活情感的升华,要求品位更高,它需要健康的感情、完善的审美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二、培养艺术修养的途径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把创造有价物质财富的能力作为个体区别于群体的级别标签,而对于艺术修养问题,多数不搞艺术的人早已渐渐淡化甚至默然视之。那么,对艺术修养的重视问题是不是重要呢? 回答是肯定的。艺术修养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会对一个人的情操、品格、气质以及审美眼光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如何提高艺术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艺术修养的途径多种多样,因个人的情况不同,艺术修养的培养途径亦因人而异,但一般不外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个人与社会相结合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

(一)、提高艺术修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同人们的整个精神世界--心理状态、道德观、艺术趣味、审美能力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欣赏者就不可能领会艺术作品的艺术美,也不可能接受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二)、要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扩大自己的欣赏视野,从而提高艺术修养水平。要想欣赏音乐,需要有会听音乐的耳朵;要想判别形态的美,就需要有锐利敏感的眼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审美趣味,加强审美感受,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

(三)要提高鉴赏能力,正确引导自身的审美趣味,还需要向那些具有某种专长的人在欣赏方面以指导、帮助。对艺术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解,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和感受。

(四)、深刻认识现实社会生活。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能深刻而典型地反映社会历史,能成功地再现生活。

(五)、增加生活情趣,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艺术具有享受和娱乐的价值。注意艺术修养,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多的更高尚的艺术享受,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感情。

第2篇: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文

艺术教育的核心功能是审美,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的社会功能当然不能脱离审美。现代人们把对艺术社会功能的作用,一般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它的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和审美娱乐功能。

艺术的审美认识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社会,历史,人生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对自然世界的的认识。中国先秦时代的哲人孔子讲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一观点,最早表达了人们通过艺术可以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双重作用。

至于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它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柏拉图对此研究了人类的三种快乐,或称为三种依次升华的:最基本的是食色;进而是混同了痛苦的,如悲剧;更高的,柏拉图称之为真正的是对形式美的,如对美的色彩,几何形,声音等的欣赏。此外,艺术审美娱乐功能还可以“寓教于乐”。通过艺术欣赏,让人们在更高的精神层面上受到教育和启迪。

谈及艺术具有的审美教育作用,这是因为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展示生活的外观,而且能够表现生活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规律。在艺术作品中又总是饱含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蕴含着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和评价,渗透着艺术家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艺术的审美教育不同于道德教育,也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形式。它主要表现在以情动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这几个方面。艺术教育之所以不同于普通教育,也正是因为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具有美学的意义和艺术的魅力。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认为理想的人应该是在理智、情感、欲望诸多方面得到和谐发展的人。

艺术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历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美育教育概念的是18世纪时的德国诗人席勒。在其代表作《美育书简》中,席勒认为人性中最本质的力量在感情方面,与意识、知识相比较,是最有力量的。如果生活中没有情感性、形象化的东西,人们只是纯粹的道德生活,就会使生活变得枯燥,索然无味。而在美的艺术中,人的感情和理性会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融洽,从而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美的人性。

艺术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改造人们主观世界,实现人类自身美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人类自身进行审美教育是美的创造性活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人们重视艺术教育的目的,最终是要培养完美的人,培养人类的完美理想。所以历史上思想家们都重视美学与教育的结合。“审美活动就是人所进行的具有全人类意义的一切活动,审美活动的普遍形式就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必要的艺术教育对个人修养及个人良好品质的形成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作为人文学科,艺术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人自身的完善和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对人自身的完善,就是从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核心是对人格的塑造和完善。有学者认为:“当代教育教学中的人文主义倾向最重要的表现是把人格完善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或终极目的。”这就表明了人格培养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心理学角度看,人格是人的主体结构的核心,是人性或人的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人格还包括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生存态度及行为方式,它是由人文科学知识、社会心理、文化修养、人文精神等方面综合而成的内在稳定的特质,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因此,艺术教育的功能指向首先应当是对人格的完善,即促使人格的发展趋于完整、全面与和谐。

艺术教育对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是同更广泛的人类文化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就人的本质来看,人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人的文化创造为前提的。按照著名文化哲学家卡西尔的观点,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人才获得真正的自由。

修养是指一个人的品质,道德、气质,对生命的领悟等,经过锻炼和培养达到的水平。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仅有志气,而且能拼搏,不仅热爱事业,而且热爱生活积极上进,不仅有着高尚的道德和情趣,丰富的阅历,而且有着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奋斗开拓的精神。有修养的人,一定是有爱心且知识渊博的人。一定是爱学习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自己的修养不断得到加强和提高的人。

修养是个人魅力的原点,其它一切吸引人的长处――包括人的举止,仪态,谈吐等,均来源于此。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列在首位,说明良好的个人修养是成就事业的前提。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美》这篇文章中指出,形体之美胜于容颜之美,气质之美是最高境界的美,而人的这种气质跟一个人的修养分不开的。所以,古人特别讲究修身,觉得修身是高贵人格形成的基础,是一切成功的基石。

修养常常与个人的文化水平有关。有文化修养的人,在谈吐举止之间,自然地流露出一种高雅,能够让人一接触、一交谈就感受到那种文质彬彬的书香气息。只有人,才能在举首投足之间闪现出修养这两个字,它所内含的文化气息乃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从另一个层面说,良好的修养更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播种一个思想,你会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道德。一个高尚的人可以因习惯而变得愚昧无知和粗野无礼;反之,一个卑微的人也可以因良好的教育而变得高尚和伟大。

著名画家潘天寿曾说过:“艺术为人类的精神粮食,即人类的营养品。”艺术教育的目的,或者说是艺术教育的首当其冲的功能就是培养人的情感态度,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使人怀着一颗积极的、友善的心灵去对待一切事物。然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尚存在着严重的“功利性”和“重技艺,轻人文”的现象,这不仅造成现代一些大学生们审美趣味的低下庸俗,而且导致他们价值观念的扭曲变形。有相当的大学生,他们对悦心悦志的高雅艺术作品看不懂或不愿看,但对自娱性、宣泄性甚至暴力、艳情的低层次通俗书刊却沉溺其中。有较高的科技知识却只具备偏低的审美素质,在这些大学生身上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去年某大学的两位女大学生提出 “喜儿当初为什么不嫁给黄世仁?”的荒谬惊世之论,更是从根本上颠覆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如何提高个人修养,我想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谈吐和举止,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质。文化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你。“处世要待人作想,读书须切己用功。”。可以说,书读得好的人,不在于写文章美妙,而主要在于他道德高尚,品行美好。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这无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艺术教育繁荣发展的态势。可是,在目前艺术教育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过程都是围绕着应试技能的训练。许多高校开办艺术专业也多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教学模式多是偏重于应用性的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更不用说社会上的各类“辅导班”和一些高中办的“特色班”,大都以升学为目的。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艺术教育特有的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意义,也不能无视社会的需求,不能不考虑“效益”问题。但绝不能忽视或削弱艺术教育所应有的人文素质教育层面的价值和意义,更不能忽视教育“以人为本”、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的长远利益。艺术教育作为一种人文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从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艺术审美教育对青年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上有着特殊的价值。因此,要使艺术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作用,就必须重视和强化艺术教育的地位,牢固树立艺术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一代文明的大学生是学校和社会对我们的基本要求。因此,迫切的希望国家在提高经济水平的同时,能够大力倡导整个社会对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视。只有每个人的艺术审美、个人修养得到了提高,整个社会才可以算是真正发展起来了。

第3篇: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音乐鉴赏课程;必要性

当代大学素质教育已不同于以往那些狭隘的、片面的及过分功利化的专业教育,它更加注重于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及可持续发展,它是一种教育类别,旨在加强专业素质教育,并统筹考虑现有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注重学生“才”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应首先强调对“人”的培养,即人的品德、修养及内涵。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品鉴音乐,有利于提高人才审美能力,开设音乐课程课程更加增加了大学生结合旅游知识的综合艺术能力。

一、音乐鉴赏课程资讯

根据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摘要:全国普通高校已经将公共艺术课程应用到各个专业本科生教学课程中,各中专高职院校也跟随实行。在全部课程教学中,需选定1到2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并且通过考核;或者至少取得2个及以上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音乐艺术是一门多功能的学科,是一种作用于感情、精神、道德和灵魂的教育,是打开通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各领域大门的钥匙。为培养现代国际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音乐鉴赏限定性选修课程在对大学生综合审美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及打造多方位全才具有无可否认的作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音乐鉴赏课程以审美为主线,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通过让学生学习基本的音乐艺术理论、品鉴欣赏国内外著名音乐艺术作品,交流艺术作品体验心得,举办参加画展、音乐节目等艺术类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思想,创新思维,艺术涵养。

二、旅游专业开设音乐鉴赏课程的必要性

古往今来,中外众多学者对音乐的教化作用有过诸多精炼的论述。柏拉图主张:“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孔子则强调:“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由此可见,音乐对于历练人的内在素养具有独特的作用。旅游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人才质量需求也不断提高,既要求专业人才基础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又要求德才兼备、品质优良,适应性强、道德修养、个性修养、文化修养及艺术修养都能达到一定境界,并能在个人的言谈举止中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真正实现和谐美。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音乐鉴赏课程正是迎合整体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方法和途径。

(一)音乐文化与旅游息息相关。音乐文化与旅游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在众多人文景观中,音乐占据着异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作为旅游吸引物,还是作为附加旅游产品,音乐都能赋予旅游景观以独特的审美内涵和别样的文化韵味,更能带给游客无穷无尽的乐趣和独一无二的体验。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音乐文化资源已成为诸多景区扩大知名度的文化载体。我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就是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前来游览体验的重要旅游吸引物之一,例如,我国的昆曲、古琴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西安鼓乐和京剧等都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伴随着旅游不断被世人所熟知,走出乡土,奔向世界。

(二)丰富学生艺术人文知识。丰富多趣的课程能够使学生多方位地吸收更多不同的知识,可以填充自身不足;音乐鉴赏课程的授课可以讲述不同国家不同的音乐和乐器各有其产生的背景和故事,而这些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音乐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在音乐鉴赏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增加不同的视角知识,如不同时期产生的不同文化所产生的音乐有什么不同;在和平与战争年代、在现代与近代、在我国与外国等如何区分音乐文化特征,以便让学生体会东、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三)提高艺术修养,培养高尚情操。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审美主体。好的音乐是心灵的灵魂,是人类情感的高度升华。音乐艺术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修养,更体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态度和价值取向,当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民族文化,而且通过艺术家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影响,倾心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之美,审美陶醉和情感的升华,思想也得到了一些灵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会自然发展。

(四)开启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审美能力。我国著名学者叶朗先生认为:“旅游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更不用说什么旅游了,旅游涉及所有领域的美学和形式,旅游活动是审美活动。”无论什么样的旅游都是在不断的游历活动中寻求美的享受,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增添生活的乐趣。跟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人们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对音乐的欣赏越来越迫切。旅游专业学生开设音乐鉴赏课程虽然不能用过于专业的音乐艺术教学手段开启学生们的音乐文化素养,但是通过适当的接触及引导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音乐是对万物以一种音符形式进行的诠释,人们在音乐审美体验中会得到极大的调动、锻炼和提高。具体而言,音乐审美能力包括感受美的能力、领悟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和鉴赏美的能力,通过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总结

音乐以独特的教育课程方式可在各高院校内开设,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开设音乐鉴赏课,能促进学生身心自由、完善、和谐地全面发展,提升其音乐鉴赏能力,增强审美能力,培养积极、鲜明的优秀个性,直至完善人格。因此应重视音乐鉴赏课程的开设,营造一种适合创造性思维的情绪,引导学生更多地接触艺术,了解艺术,提高审美、语言艺术等,再由艺术审美活动激活其潜在的创造灵性,达到音乐审美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胡晓琳.音乐鉴赏课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教学,2008(9).

[2]李静,周艳.论音乐文化课程在旅游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中的运用[J].文学与艺术,2011(5).

[3]崔丽君.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鉴赏课的意义[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第4篇: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文

[关键词]美术作品 欣赏 艺术修养

欣赏美术作品是一种从视觉接受发展成理性认识的过程。欣赏者通过对作品形式的感受、释读、体验,才能把握到作品的内在意蕴(即内容)。进而整体地把握和理解美术作品,既体验审美感动又获得思想认识,既把握艺术价值,又理解社会价值。美术作品中的美必须经过欣赏,离开了欣赏,作品中的美便无法被感知和被认识。学生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欣赏,那又怎样欣赏呢?

一、理解美术作品的思想内容

美术作品包括内容和形式,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不是狭义上指一些主题性绘画中的故事、历史人物或情节,而是指所有美术形象所具有的审美的精神内涵。包括外部的艺术形象,内在的精神、思想、情感和意义等。学生首先要对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作者是如何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塑造艺术形象的,实际上就是从作品去追溯作者是怎么创作的。让学生了解每一件美术作品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艺术家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生阶段的思想产物,它受到不同社会状态、人文环境、价值取向、审美标准的影响。要了解一件美术作品,应充分了解它的背景资料,了解艺术家在这个阶段的思想情感,了解他的内心世界,进一步知道作品创作的方式方法及其个性风格,与艺术家产生共鸣,达到真正欣赏一件艺术作品、陶冶身心、提高欣赏能力的目的。

二、从艺术语言的角度分析美术作品

所谓艺术语言,是指各种艺术具有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例如,音乐的艺术语言是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的艺术语言是画面、音响、蒙太奇等;舞蹈的艺术语言是人体动作、表情、节奏等;美术的艺术语言则是点、线、面、空间、光、色等。各种艺术正是通过各自的艺术语言,创造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并将这些体验和感受传达给读者、观众和听众。

艺术语言的重要作用是创造艺术形象,或者说是将艺术家头脑中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为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这里所说的艺术形象是指艺术作品创造的诉诸于人的感官(视觉的或听觉的,或视听觉兼存)的形象,从美术来说它是一种视觉形象,是人的眼睛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一幅画、一件雕塑、一幅书法作品、一幅摄影作品、一件工艺美术品,以至一座建筑,都是运用各自的艺术语言创造各种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体现为可以作用于观赏者视觉的感性形式,同时,在这感性形式中又包含着理性的内容,从而引起人们的思考或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凡高《阿尔的吊桥》,画家采用鲜艳浓烈的色彩,有力的笔触,奔放的线条,使画面给人一种明快跳动的感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即使是一件实用工艺品,如著名的汉代《长信宫灯》,实用与审美高度统一的造型使人赏心悦目,设计的灵巧和结构的合理(此灯盘可转动,灯罩能启合,以便调节灯光的照向和亮度的大小,宫女的右臂和躯体中空,照明时产生烟火可通过右臂贮留体内),又使人深切地感受到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至于通常所说的抽象美术,虽不表现某一具体的客观实物形象,却有形、光、色、线等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组合,仍给人以一种直接的视觉感受,使人感受到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和趣味等。正因为艺术语言在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论是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还是艺术鉴赏的角度,都要认真地研究艺术语言及其应用。

三、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趣味

任何人的艺术修养都不是先天的,都是需要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实践中,逐步锻炼和培养的。各种艺术形式之间都存在有机的联系,对各种艺术形式培养起一定的兴趣,会有助于艺术修养的提高。各种艺术流派之间也是有内在联系的,只有广泛通晓各种艺术流派,才可能有比较有鉴别,才可能采各家之精华,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情趣。

1、提高艺术修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同人们的整个精神世界——心理状态、道德观、艺术趣味、审美能力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欣赏者就不可能领会艺术作品的艺术美,也不可能接受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2、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扩大自己的欣赏视野,从而提高艺术修养水平。要想欣赏音乐,需要有会听音乐的耳朵;要想判别形态的美,就需要有锐利敏感的眼睛;要想接触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就需要阅读他们、欣赏他们,借以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审美趣味,加强审美感受,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

3、提高鉴赏能力,正确引导自身的审美趣味,还需要向那些具有某种专长的人在欣赏方面以指导、帮助。往往专家的意见可以影响、甚至改变自身的兴趣和观点。对艺术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解,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和感受。

4、深刻认识现实社会生活。艺术具有认识价值,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能深刻而典型地反映社会历史,能成功地再现生活。提高艺术修养,有助于全面地欣赏艺术作品,深刻地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更全面地理解社会、人生和现实生活,从而增强历史责任感。

5、增加生活情趣,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艺术具有享受和娱乐的价值,注意艺术修养,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多的更高尚的艺术享受,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感情。这样,在群体中的形象也将更加丰满、更富有人情味,更能够和群体融合在一起。

6、更好地吸收人类文化的一切精华,吸取一切进步的思想营养。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反映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信念。注意艺术修养,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一部优秀艺术作品进步的思想倾向,从中汲取向上的力量。艺术作品是通过人物形象来感染读者和观众的,因而对思想的熏陶作用也是更富有效果的。

7、培养道德情操。艺术具有道德的价值,一部优秀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对自己道德观念和人生选择方面有重大影响。注重艺术修养,可以通过进步的艺术形象,吸收进步的道德观念,逐步培养道德情操。

作为现代人的大学生,每一次美术欣赏实践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艺术感悟能力。只要你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进步的观点与理想、健康的情操与趣味,兴致勃勃地去欣赏艺术,多学习多实践,触类旁通,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就一定能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琪 主编《美术欣赏》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第5篇: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文

关键词: 欣赏 艺术修养 审美能力

艺术欣赏、艺术创造和艺术批评都是人们进行艺术实践的活动。通过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培养艺术精神,了解相关的艺术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水平。

一、审美能力的提高

艺术欣赏不同于科学认识,“它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在审美需要驱动下、审美意识调控下,调动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对艺术作品进行观照、体验和悟解活动,遵循的也是一种情感逻辑,是更突出情感和理解。”审美能力是艺术修养的组成因素之一,通过艺术欣赏来提高审美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体会作品中的艺术美,二是通过欣赏艺术作品,通感艺术家的审美情趣。

审美能力的提高和艺术作品格调的高低有很大的联系。审美情趣在于对艺术欣赏的格调,高雅的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低俗的作品则会给人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在欣赏时,除了要多听多看多比较之外,还需注意质量,也就是要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歌德认为,鉴赏力不是靠欣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欣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如果整天沉浸在普通的流行歌曲中,欣赏水平是很难提高的,更谈不上艺术修养的提高了。在艺术作品中包含的客观因素,已不同于自然形态的生活原型,它集中了生活形象中的精粹,愈是优秀的作品其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愈鲜明。因此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快速提高。例如影片《音乐之声》中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值得欣赏,如《雪绒花》、《哆来咪》和《孤独的牧羊人》等。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善于在复杂的节奏中寻求一种惊人的和谐,旋律自然、流畅而简洁,但简洁中又显示出高度的技巧,让凡是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无不沉浸在优美动听的乐曲之中。

艺术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观照和体验,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由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受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及审美情感的物化形态。艺术作品中饱含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在欣赏时,就会感受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趣。但是如何感受呢?这就涉及到艺术欣赏中的共鸣问题。所谓共鸣,本来是物理学上的一个名词,两种振动的频率相同的物体,其中一种振动,也会带着靠近它的另外一种振动起来。这种现象就是共鸣。艺术欣赏的共鸣是指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受到感染而激发出的情感变化。创作者和鉴赏者的思想感情借助于艺术作品相共鸣,创作者的心底最深处的一种震动,一直传达到鉴赏者的心底最深处。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与创作者建立心灵沟通,通感创作者的思想情绪,从而触动欣赏者的情绪、思想、精神、情调。读者得通过了作品,而体验作者心里的内容,唤起读者“心中的琴弦”的反响,即读者对于作品发生情绪、思想、精神、情调的活动,而体验作者的审美情趣。比如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代表作《红高梁》便是采用纯红色作为全片主色调,大片大片的红色在画面闪耀流淌,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和心灵震撼,体现了色彩的造型美和抒情写意功能。

二、培养艺术精神

第6篇: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文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育的功利性倾向比较突出。由于市场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金钱成为衡量人事业成功,能力,素质的标准,这一观念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目的和手段也日趋功力性。其次,学校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轻视德育和艺术素质教育。从教学内容看,应用型本科院校更重视对大学生知识体系和操作技能的传授,对大学生人文道德和艺术情操培养的提高不够重视,从教学评价体系看,对大学生的考核还以传统的期末考试分数为评价标准,内容以书本的知识、技能为主。如何有效的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综合审美标准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最后,艺术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结构单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除了专业技能课和实验实训课为必修课,一些艺术素质教育课诸如,艺术鉴赏、审美教育等都为辅修课程或者公共选修课程。因为课程设置受限,导致无论学校和学生都不重视艺术课程的学习,只为修满学分,并没有发自内心有兴趣去学习,学习效果不明显。

二、艺术教育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作为人的感性启蒙的基础环节,确实是可以为构建审美与道德品质、重塑情感世界、完善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提供深层源泉和特殊力量。道德品质不仅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可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从艺术的审美内容、艺术的审美作用,以及艺术的创作动机来看,艺术美与道德善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艺术教育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和渐进的方式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修养,陶冶情操,以美辅德。艺术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强迫的,而是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禹教于乐”。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往往对人的情感是有激励作用的,生动形象的文艺活动,给学生以活生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强了对祖国的责任感,坚定了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艺术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能够极大程度地吸引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关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艺术教育,充分享受艺术教育所带来的快乐。在参与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逐渐掌握精湛的艺术技能,同时,因为艺术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不断展现自身的智慧、美丽、健康等风采,久而久之逐渐养成自立自强、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这些优良品质的养成,为学生日后走向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奠定了精神基础。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育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利用艺术素质教育对大学生道德品质进行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途径

首先,构建艺术教育体系的多元化。从一定角度来说,艺术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艺术和文化的连接,可以使大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各国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在文化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的浪潮中,大学生能够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感。通过学习艺术的发展和深化的历史,鉴赏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艺术特点,认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尊重各地不同的文化差异。同时,还能够培养大学生跨文化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大学生们能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构建规范、科学的课程体系,把一部分艺术素质教育类课程归为必修课,并应组织专家组编写、审查、评选出高质量的艺术素质课教材供学生学习。再次,改革课堂艺术素质教育形式,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情趣、创新能力作为重要培养目标。使艺术欣赏课程与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有机结合,艺术素质教育的价值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健全人格。让大学生接触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进入到艺术所营造的审美境界之中,用心去感受那些鲜活的艺术形象,并对作品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有更深刻的领悟和理解,体味其中意境,领悟艺术形式、艺术符号所特有的审美意味,接受着美的感染和陶冶。艺术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和有效途径,可以将学生艺术团体的表演带劲课堂,或者让学生们更多地参与到艺术表演中,将艺术的教学与活动相结合,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活动中体验艺术,丰富课堂。最后,营造校园艺术文化氛围。校园的艺术文化构建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艺术活动;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艺术文化建设、营造校园艺术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提供开展艺术活动的场所,让大学生在美的环境和氛围中陶冶情操、开启心智。

作者:范继红 张睿 郑万明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冯鹤.艺术教育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初探[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2):110-112.

[2]王菲.新时代环境下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探析[J].艺术教育,2013(1):40-41.

[3]袁耀宗.哈佛大学“零点计划”对我国高校开展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启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5(6):79-81.

[4]孟洁.开展大学生音乐艺术素质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J].2015,35(6):79-81.

第7篇: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文

关键词:孟子;新儒学;生态美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新儒学日渐成为“显学”。它作为中国较早地进行中西、古今文化融会思考的学派,不仅其价值得到肯定,更成为如今学者探索如何建构中国本土的现代文论、美学、哲学等的典型个案。新儒家学者以儒统庄,以儒统佛,以儒家精神会通西方思想,完成传统文论、美学、哲学某种程度的转型,形成不同于其他学者、学派的阐释。就在这种阐释的重建过程中,有一个值得当下美学界关注的现象,那就是三代新儒家学者已经自然而且必然地完成的“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这种转向最早体现在熊十力先生提出的发人深省的自然活力论,还有梁漱溟强调以调和折中的态度对待自然。再就是后来,台湾、香港、大陆的三位领衔的新儒学思想家钱穆、唐君毅和冯友兰不约而同地得出结论说,儒家传统为全人类做出的最有意义的贡献是“天人合一”的观念。[注:参见杜维明《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对中国和世界的启发》,载《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这一结论似乎并不是什么全新的发现,但从他们对于此观念所作的阐释来看,这种发现也不是在复述传统的智慧。事实上,他们不仅是在回归那个他们钟爱的传统,也是为了当下的需要来重新理解这个传统。如果说新儒学的生态转向在一开始还不是有意识的,那么到了杜维明这里,则已完全成为一面明确的旗帜。他接着第一、二代新儒学往下讲,不仅完成了所谓“生态转向”,并且还将这一转向带进对中国美学的全新思考。

一、中国艺术精神里的人格修养

在现代新儒家三代学者中,第二代台港新儒家的徐复观对艺术和美学探讨较多,并且有着自己较为系统的美学思想,这集中体现在其《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他认为,在中国哲学和历史上,《庄子》集中体现了审美主体性在中国的诞生,而儒家思想中所确立起来的道德主体性,同样充满着深刻的美学内容。徐氏主要探讨了庄子与孔子的美学思想,但却很少提及孟子。杜维明先生正是看到了孟子在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因而特撰文接着徐复观往下讲,为《中国艺术精神》补充了一个“续篇”。

杜维明先生在《孟子思想中的人的观念:中国美学探讨》一文中集中考察孟子的修身观念是如何同中国艺术理论相关联的。他开篇即说道:“徐复观先生在他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指出,儒家和道家都确信自我修养是艺术创造活动的基础,这与艺术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人们去完善道德和精神的品格的陈旧观点恰恰相反。它提出了一条解答艺术本身是什么,而不是解答艺术的功能应当是什么的思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不仅成了需要把握的技巧,而且成了深化的主体性的展现。”280他正是顺着徐先生的这一思路去进一步阐发孟子的修身观念的。

欲了解杜维明的美学思考,先应明确徐复观是如何阐释“修养”与中国美学的关系的。徐复观所说的“修养”,乃是一种“人格修养”,是指“意识地,以某种思想转化、提升一个人的生命,使抽象的思想,形成具体的人格”[2]362。中国只有儒道两家思想,由现实生活的体悟和反省,迫近于主宰具体生命的心或性,由心性潜德的显发转化生命中的夹杂,而将其提升、纯化,转而又落实于现实生活之上,以端正它的方向,奠定人生价值的基础。所以,徐氏认为,只有儒道两家思想,才有人格修养的意义。

徐复观强调,人格修养常落实于生活之上,并不一定发而为文章,甚至也不能直接发而为文章。因为就创作动机来说,人格修养并不能直接形成创作的动机;就创作的能力来讲,在人格修养外还另有工夫。同时文学与艺术创作,并非一定有待于人格修养。但人格修养所及于创作时的影响,不像一般所谓思想影响,常是片断的、缘机而发的,它是全面的、由根而发的影响。而当文学艺术修养深厚而趋于成熟时,也便进而为人格修养。另外,作品的价值与人格修养有密切关系。徐复观指出:“决定作品价值的最基本准绳是作者发现的能力。作者要具备卓异的发现能力,便必须有卓越的精神;要有卓越的精神,便必须有卓越的人格修养。中国较西方,早一千六百年左右,把握到作品与人的不可分的关系,则由提高作品的要求进而提高人自身的要求,因之提出人格修养在文学艺术创造中的重大意义,乃系自然的发展。”一言以蔽之,人格修养与艺术在最高境界上有其自然的结合,具有共生性。儒道两家所成就的人格修养,不止于文学艺术的根基,但也可以成为文学艺术的根基,一旦发而为艺术精神的主体因素,便对中国艺术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进而主导着中国艺术发展的总体方向。在中国,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以人格的修养、精神的解放为技巧的根本,为境界的根本,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卷10。因此,徐复观在对传统艺术活动的考察中所发现的人格修养与艺术的这种微妙的关联,乃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特质所在。

综观中国古典美学,自孔子始,审美一直与修养有着根本的联系。中国美学讲境界,艺术以境界为最上。正如王国维所说:“(词)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不惟词如此,中国其他艺术皆如此)而修养的归宿即是境界。由修养而达境界,此一境界,既是人生境界,亦是审美境界。在中国古人那里,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何以相通?在现代人的生存境域中,世俗的人生何以成为审美的人生?杜维明先生有进一步的挖掘。

二、孟子修身观念的生态美学精神

徐复观告诉我们,要想真正了解中国艺术精神,必须从修养的工夫透进,方能得其三昧。杜维明显然认同这一结论,因而才顺着这种美学研究的方向,去挖掘孟子修身观念中所蕴涵的现代美学精神。那么,杜维明进一步阐发“修身”的出发点是什么,他是如何理解“修身”的,他对“修身”作了怎样的引申,引申的意图何在呢?

首先,他澄清,自己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探究与道家美学所不同的,或是作为道家美学之补充的儒家美学存在的可能性,而是想尽量开发这两种传统学说所共有的象征符号资源。他明确指出:“把徐先生的分析推进一步,我认为,把修身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比起人们试图系统地将传统分梳为道家和儒家来说,也许出现得更早些”,“儒家强调的人文主义,也许初看起来与道家的自然主义相冲突。但是,按照他们对自我修养的共同关注,我们不能说儒家坚持社会参与和文化传承与道家追求个人自由不相容。道家批评儒家的礼仪,儒家批评道家的避世,都体现一种对话式的交互作用,它反映出两家之间存在着更深沉的一致”。可见,杜维明并不是要论证孟子同中国美学有着什么特殊的关系,而是要借孟子思想生发出中国美学整体的特性。再者,他的直接目的是想通过诠释的重建去发现隐含在孟子思想里的艺术理论,进而指出某种衔接传统与现代的美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杜维明所用的“修身”这个概念,并不是仅仅对于人的形体而言。修身的内容实则比形体的转化要丰富得多。“身”只是一个含意有限的形象说法,非英文“body"可以代替,它其实象征了整个自我,乃儒家文化中极其丰富和庄严的符号。所谓修身,即修己,包含了自我转化、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全过程。比之徐复观所说的“人格修养”,“修身”有着更为广阔的涵义。“人格修养”容易被人们作为纯粹的道德操练来理解。自孔孟以降,后世的一些儒者确有此一倾向。事实是,人们一直用一种不太恰当的“手段”与“目的”的用语来描述艺术与人格(修养)之间的关系,而这种表述却模糊了二者的共生关系。但是,如果我们将人格修养扩展为杜维明所说的“修身”来理解,那么它与中国艺术的特殊关联就会变得更加明朗,甚至可以说,“修身”就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根本。艺术也由此可以理解为“深化的主体性的展现”,这是传统中国所特有的一种“大艺术观”。

孟子的修身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深意:一方面,“大体”与“小体”的和谐发展。在孟子看来,心为“大体”,身体只是“小体”。修身就是要使“大体”而不只是“小体”得到发展。一个向学生传授六艺的儒学大师,必定要认识到六艺既是需要操习的动作,又是应从精神上去掌握的科目。因此他主要关心的是一个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转化过程中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人的身、心结构中,存在着将自我发展为与天地合一的真正潜能。修身更重要的是为了体验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共鸣。“大体”可以“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但它归根结底只不过是本真的人性。修身就是要将本真的人性显发出来,而美的实现则需要这种修身的工夫。所以,儒家的修身方法不仅具有社会学的意义,也具有美学的意义。古人通过修身所实现的人生境界,自然就有审美境界的生成。

进一步引申,修身所体现出的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美学精神。生态美学本是一个现代范畴。在21世纪初的中国美学界,引起最多关注和争论的就是这个范畴。它作为美学的一种新理论或者方法,更多地凸显出传统与现代衔接和转化的可能性。因此,强调修身体现生态美学精神,其实就是对修身作一种新的现代的理解和转换。生态美学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提倡绿色的人生,审美的人生。而孟子的修身观念则明确表示,人首先要实现自身的和谐,才能与天地合流。生态美学强调整体性,而孟子在关注整体性的同时,还看到了“整体”中的“根本”,那就是人自身的生态和谐。事实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态平衡确实依赖于人本身对待外物的态度和方式,此一态度和方式则根源于人的认识和精神境界。人必须从自身做起,修身是一种重要途径,它不仅导向生态平衡,也直指审美的和谐人生。它作为自我转化、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全过程,不仅是孟子所倡导的,也是道家所追求的。《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如果我们用现代话语来解读中国传统之“修身”理念,其实它就是“精神生态”。由此,它将给予中国当代的生态美学研究以重要的启示。

三、杜维明给予生态美学研究的启示

在孟子那里,与修身一样,美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将修身作为理解美的观念的参照点,因而“美”很难成为一个完全客观化的静态范畴,它与善、与真一样,都是人不断成长中出现的品质,它们作为一种激励人心的鹄的而存在。“充实之谓美”。“当美塑造着我们的充实感时,不是作为一种固定的原则,而是作为正在体验生命的自我,和所感知的实体对象之间的一种动态的相互影响而起作用的。我们在事物当中看到了美。在描述美的过程中,我们的注意力从外在的物质形体转向内在的生命力,最后达到无所不包的精神境界”。修身包含着主体的自我转化,而这种自我转化无论在美的创造或欣赏中,都是美的真正基础。在主体的自我转化这一环节上,杜维明拈出两个重要概念:“相遇”和“听的艺术”。这更加表明他在有意识地以生态美学的眼光来解读和发现古典。

相遇。杜维明说:“我们欣赏的对象可能是一棵树、一条河流、一座大山或一块石头,但是,我们感受到它们的美,使我们觉得它们并不是毫无生气的对象,而是一种和我们活生生的相遇。确切地说,是一种‘神会’”。杜维明用“相遇”来指称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来形象地表征古典美学里物我的神会,正是为了说明,中国传统美学里并没有主客二分,古人不会把自己的人格强加于外在世界,《孟子》关于人的思想并不是一种人类中心论,就其终极意义而言,它旨在表明人的自我转化首先体现为一种态度的转变,而人的自我实现则取决于人与自然的互动。正像徐复观先生所说的:欲“成己”必需“成物”,而不是“宰物”、“役物”。

20世纪著名的犹太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人生与世界具有二重性:一是“为我们所用的世界”,一是“我们与之相遇的世界”,可以用“我—它”公式称谓前者,用“我—你”公式称谓后者。布伯所谓“我—它”的范畴,实指一种把世界万物(包括人在内)当作使用对象,当作与我相对立的客体的态度;所谓“我—你”,实指一种把他人他物看做具有与自己同样独立自由的主体性的态度,此时,在者于我不复为与我相分离的对象。[注:参见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纲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7-21页。]人置身于二重世界中,即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筑居于“它”之世界,但人也栖身于“你”之世界。人对“你”的炽热渴念又使人意欲反抗“它”、超越“它”,正是这种反抗造就了人的精神、道德与艺术。布伯说:“人无‘它’不可生存,但仅靠‘它’则生存者不复为人。”布伯的学说直接针对西方思想史上两种居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虽然他的目的在于阐释宗教哲学的核心概念“超越”的本真涵义,以及澄清基督教文化的根本精神——爱心,但他对人生态度的两种概括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具有普遍性的。

生态美学批评现代人类的实用主义和功利性,痛斥他们将“我—它”关系加以绝对化和极端化,着眼于“我—你”关系的和谐建构和扩展,因为只有后者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无间,人与社会的和谐融洽。如果我们把人与世界的关系概括为主要的三种形态:认知的、实践的和审美的,那么大家就会发现,前两者所体现的其实就是布伯所称的“我—它”关系,而审美所呈现的则应该是“我—你”关系。我与你相遇,“你”便是世界,便是生命,无须有待于他物,我当以我的整个存在,全部生命和本真人性来接近“你”。最终“我”与“你”都升华了自己,超越了自己。这便是杜维明先生所说的“神会”,亦是孟子修身观念的真谛所在。因此,“我”与“你”的相遇,是审美的相遇,亦是生态精神的呈现。正如杜维明先生在《存有的连续性:中国人的自然观》一文中所指出的:人心“对自然的审美欣赏,既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占有,也不是主体强加于客体,而是通过转化与参与,把自我融入扩展着的实有”。“我”在展开审美体验时,渐渐忘记了“我”的存在,完全“化”入“你”的体内,以“你”的存在为自己的存在,逍遥游于“我—你”共同的精神世界,这即是审美化境,是生态美学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所发现的生态特征。物我合一的境界真正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杜维明还指出,对于人与自然的这种互通性和亲切性的审美体验,往往是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修养的结果,“返回自然的过程不仅包含着记忆,而且也包括‘绝学’和遗忘。我们能参与自然界生命力内部共鸣的前提,是我们自己的内在转化"。这种观点与徐复观先生对“心斋”的修养工夫的解释是一致的。可以这样说,中国古典美学是一种以修养为基础和工夫的“相遇”美学,此一“相遇”,则真正体现了深刻的生态美学精神。

听的艺术。艺术感动并影响着我们,古人们相信,它来自人与天地万物共有的灵感之源。讲到听的艺术,很多人马上会想到音乐。这当然是没错的。但除此之外,它在这里更蕴涵深一层的隐喻。“听”具有生态层面的重要意义。

听觉的感知作用在先秦儒学中占重要地位。杜维明相信:“如果我们将眼光盯着外部世界,那么,儒家之道是不可得见的;如果仅仅依靠视觉形象化这种对象化活动,是不能把握宇宙大化的微妙表现的。诚然,像舜这样的圣王,能够通过对自然之微妙征兆的探索来洞察宇宙活动的初几。但是,我们却是通过听的艺术,才学会参与天地万物之节律的。‘耳德’或‘听德’,使我们能够以不是咄咄逼人的,而是欣赏的、相互赞许的方式去领悟自然的过程。”生态美学一直在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抛弃西方的二分法思维模式,在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中发掘这种主体对待自然的审美的态度。因为此一审美的态度真正消融了主客二分,体现了物我的平等、和谐、共融。杜维明先生认为先秦儒家是经过身心的修养将自己开放给所置身于其中的世界,通过拓展和深化自己的非判断性的接受能力,而不是将自己有限的视野投射到事物秩序上,才得以成为宇宙的共同创造者。

听的艺术除了可以表明态度以外,还联系着特殊的感受和表达方式。“听的艺术”里所说的“听觉”,并不是指人的生理听力,而是指人的感受能力。正如马克思曾经说的,要理解音乐,必须具有“音乐的耳朵”。那么,要听懂自然,就必须具有亲和自然、体悟自然的能力。聆听与倾诉相对,自然之中自有天籁,天籁即是自然生命的倾诉。面对自然的私语,我们只能闭目倾听,用听来交流,用耳来感受。正如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惟迦叶破颜微笑一样,听的艺术正是这种无需言语的心灵默会。所以,庄子也用“听”来描述他的“心斋”:“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庄子·人间世》。此乃庄子的修身之法。在听的过程中,我们不再是外在于自然的主体,而成为各种生命力内部共鸣的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在听的过程中,我们成为各种生命力内部共鸣的息息相关的一部分。不仅庄子重视“听”,孔子更是以音乐这种听觉艺术来实现他的人生境界。所以孟子才会选择音乐作为隐喻讨论孔子之圣性:“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孟子·万章下》而代表人格发展至高峰的“圣”字之古体“圣”,即以耳为根。可以这样说,听,体现了生态学的关系原则,“听德”其实是中国艺术共有的特点,因而中国艺术是体现着生态精神的伟大艺术。

更进一步讲,“听”在古人那里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听者无言,无言与有言相对,因此也是表达方式之一种。无言甚至更胜于有言,只有无言才不会咄咄逼人,才会以欣赏的姿态和审美的眼睛“倾听”自然。有言则容易陷入主观,破坏物我的相融、天人的合一。所以才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说。所以才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说。因为无言就是没有明确的语意,于是也就具有感受的无限可能性。有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艺术的限制,言是表达的媒介和形式,有媒介和形式便是有隔,便是有限,否则便是不隔,便是无限。

无言和听的艺术都是一致的,它们象征着精神的自由和无限,表达了“我”对“你”的尊重,体现了平等和共存。因此,“听”开启了生态学意义上的关系原则,听的艺术则呈现了生态美学的精神。

综上,我们通过对杜维明先生关于孟子思想的诠释的分析,可以较显明地看到杜先生通过诠释所要指出的美学研究方法。首先,正如徐复观对人格修养的关注一样,杜先生进一步整理、阐发了先秦儒学、特别是孟子的修身观念,并进而得出结论:从修身、修养来理解中国古典美学,更容易触到中国艺术的本质,此处儒、道艺术精神之分则不显;再者,正如道家学说里存在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一样,先秦儒学、尤其是孟子关于人的思想同样开启了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生态精神。修身这一观念本身所包含的人自身、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正是生态美学所追求的理想的生存状态。这足以表明,生态学的视野和方法必定为中国美学带来更大的言说空间。

在中国大陆学界,生态美学自2000年以来逐渐成为美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美学研究的视野。然而众多生态美学的提倡者们却未曾注意到,杜维明这个海外学者早在90年代就已经提出将生态的方法运用到美学研究中来并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将杜氏观点进行整理和生发,一方面是想引起生态美学研究者们的注意,另一方面也是自己对生态美学研究的一种探索。

[参考文献]

[1]杜维明.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M]∥郭齐勇,郑文龙.杜维明文集:第3卷.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

[2]徐复观.儒道两家思想在文学中的人格修养问题[M]∥李维武.徐复观文集:第2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图画见闻志[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4]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8.

[5]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第8篇: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文

[论文摘要]美术教育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培养手段,是把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培养学生感情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教育。而且,美术教育在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等人的艺术素质方面,又有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育,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创造美的能力。”这是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话,它确立了美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前所未有的地位,也赋予了作为美育内容之一的美术教育应担负的重要责任。因此,美术教育作为现代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的艺术索质的一种有效培养手段,是把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注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感情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教育。而且,美术教育在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等艺术素质方面,又有着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人道德修养

做人要讲人品,德行和操守,这是人类社会在个人修身方面的最高规范。尽管符个时代,各个地区的道德标准不尽相同,但在若干方面又是相通的。我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说:“才者,德之益也;德者,才之师也。”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德育先于智能。”在我国古代孔夫子办学起,就制订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历代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美术教育的价值。我l=目古代东汉王延寿就认为,美术“恶以诫也,善以示后”。魏曹植说:“存于鉴诫者图画也’’。近代鲁迅先生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通过美术教育,使人们自觉地服从本阶级的道德规范,并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美国教育家艾斯纳认为,美术教育家们不仅日益有志于让孩子们提高鉴赏能力,以培养对美的感受,而且他们也火心通过伟大美术作品讲述的故事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赫伯里德认为,教育唯有应用艺术,才能解脱人类心灵所承受的压制,才能真正达到完整人格。事实上,艺术的教育在完善人的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方面的作用并不弱于说教,而在某种程度上,它又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这是因为艺术靠形象的感染,而艺术形象的塑造是艺术家费尽心血在灵魂上的升华,它不仅刻化了艺术形象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社会的客观要求。当复杂的人生与纷繁的社会浓缩在艺术作品中的时候,便容易看出是非曲直,进而悟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就如我们能从德德拉克洽瓦的《自由领导着人民》,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董希文《开国大典》等作品中,感受到人民对人类社会中美好事物与正义事业的热爱,对进步的信仰,对真理的渴望。而古希腊的雕塑《维纳斯》、罗中立的《父亲》、王式廓的《血衣》、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作品便能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崇敬,对苦难的同情,对罪恶的仇恨。因此,美术充分运用了视觉手段,把难以言传的东西形象化,调动人们的审美感受,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达到培养人的道德修养的目的。

二、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审美情趣

人是社会的人,而对生活、社会、自然应具有欣赏、感受美的能力,才有生命的意义。阿恩海斯曾指出:“生活的唯一意义便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艺术是我们所能得到的完成生活使命的最有利的工具之一,如果不让人得到这一利益,实际上就是对他的剥夺。”的确,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有一种魅力,使人欣赏时能够完全If6i『醉,整个心情,精神都非常的愉快和满足。这种魅力或特殊的美感作用,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优秀的美术作品II1有美,这种美刊’以唤起人们的美感,追求的美感作用正是n1美术的美所决定的。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美感能力,而美感教育的最先途径是从通过训练人的感觉器官而开始的,或者是首先应该培养人的审美的“眼光”,以审判的眼光去改变实用目的视觉态度。而要把普通人的眼睛训练成艺术家的眼睛,其重要途径就是美术教育,人们在接受美术教育时,通过对客观形式的比较协调、对称、均衡、各样统一、节奏和韵律等规律的感悟和研究,从而获得对形式美的把握,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丰富审美感受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在理智上受到启示,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愉悦,达到身心健康、协调和美化社会的效果。审美能力,是人的素质发展的核心。在新世纪倡导素质美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第9篇: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文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1

当前,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教育改革的重点已经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是当前国家比较关注的焦点。如何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也成为当今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载全面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中,一些高校开设音乐鉴赏课成为了重要的手段。所以,我们要坚持不断创新高校的音乐鉴赏课,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是指一个人对艺术知识以及掌握的个人所掌握的技能的程度,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水平的体现。所以我们不能太强调人的直觉感受而把它看成一种单独存在的东西。艺术修养也是对一个人的一个综合素质的标尺,因此,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个人艺术修养不断提高,大学生更是应该如此。只要是经过公认的世界艺术名作,我们都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欣赏它,只有学会欣赏,才能够不断汲取能量,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感官世界,从而来给自己充电。可以从个体直觉出发,再把直觉社会化、群体化、历史化、世界化。最终得到新层次上的感受。

艺术修养也是一种放松的精神状态,一个具有一定程度艺术修养的人,她的情怀是很宽广的,她会有她自己的审美角度以及自己侧重的方面,也会发散出一些其他方面的比较广阔的想法,这些都使得他的审美观点即宽广又分散。她会对许多艺术作品都感兴趣,但绝不会把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感触放置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艺术修养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人创作出的作品的水平的高低,想要创作出好的作品,就需要永无止境的学习,还要不断地增强自身的其他方面的修养。例如:思想方面、知识方面、情感方面、艺术等方面。这样才能够去为社会服务,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艺术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艺术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出来。艺术修养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因此要多读书、多实践,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

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就是为了使大学生在学习和收获知识的同时能够积累到一些艺术方面的知识。它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一些艺术技能的掌握以及一些艺术修养的能力上。要学会欣赏音乐艺术,提升自身的艺术造诣。因此在高校中应开展音乐鉴赏课,通过音乐鉴赏课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修养让学生队生活充满激情,充满憧憬,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生活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培养课程中,不仅增加了自己的艺术知识,而且能够更加深入的体会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增强自己对生活的信心,更加深刻的了解生活,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从而为将来的艺术创造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础。增强大学生的艺术修养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音乐鉴赏课中,大学生通过欣赏我国民族民间的一些音乐作品,有助于弘扬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激发广大学生队祖国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音乐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一点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的,音乐作品的基本精神就是民族精神,是将其自身的历史、文化以及一些社会发展变迁的关系相联系,从而追求一种高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内涵。大学中给大学生上音乐鉴赏课可以使大学生在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从而使其自觉的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而努力。

高校课程中的音乐鉴赏教学,是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力的课程之一,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是增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大学生要具备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就必须学会感受音乐作品中丰富的情感,体会音乐作品中美的境界。这样对大学生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提高文化修养、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可以强化人的智能。例如:人的想象力、感受力、记忆力以及思维能力等。其原因在于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的产生和形成往往来自于艺术家的高度真率、敏锐、热烈和深邃的最佳状态,这些都表现在音符的自由组合和跳跃而获得到得无限自由的象征性以及遨游时空的无穷性特点,学生在上音乐鉴赏课时耳濡目染,自然而然能够增强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现在,社会和国家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下,突出要强调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而《音乐鉴赏》这门课作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手段,在培养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及审美能力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各项能力。例如:学生的音乐鉴力、创新能力、创作能力。学生用丰富的情感表现来欣赏音乐作品,从中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想,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它也是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上都是极具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