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范文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精选(九篇)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

第1篇: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范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其具有的时效性强、共享性强、覆盖面广等多种特点受到了网络教育者的广泛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途径正逐步向其延伸。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现代人的思想特点、政治观念、精神理念以及道德素养,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加大教育宣传力度等方面具有深刻影响。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加大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宣传力度。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学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以及了解社会时代潮流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目前,智能手机、互联网等新兴通信工具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世界动态的新途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例如,2015年全国两会的召开进一步强调了改革重要性与民生问题的紧迫性,借助于网络,实现了大学生党员与党员、党员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借助网络平台了解两会精神内涵,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习到社会主义最先进、最科学的大众文化。

2.搭建大学生爱国主义学习平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文化教育、爱国教育,并不断将爱国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网络平台,为大学生社会交往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与平台。除此之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书画、视频、音乐等多种教育形式融入到爱国教学内容中去,通过生动形象的学习方式,增强教育的多样性与思想性,逐步树立道德教化的媒体典范,采用恰当形式进行爱国精神主要内容的传递,增强爱国主义文化在大学生心中的影响力。

3.加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

互联网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变化中,逐渐成为世界范围的舆论与信息通信工具,在整个社会运行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借助网络,大学生可就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发表看法,并在社会主导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对自身道德素养与思政修养产生影响。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学生接触知识面广、接受信息速度快、敢于发表看法等特点,进一步扩大社会正能量的覆盖范围,批判消极、腐败的负面信息,将符合社会发展特点、先进文化的积极信息传播给大学生,进而传递到社会各个角落,形成先进、科学的社会精神文明。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空间的虚拟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空间的虚拟性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得以依附的活动空间是一种不同于现实的物理空间的电子空间。它并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一种特殊而真实的社会活动方式。新媒体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的、不真实的环境,这就导致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性。现在的大部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忽略现实生活,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愈发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新媒体网络资源中包含着大量的文字、图像、视频等信息,网民也能够利用各种新媒体网络途径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这使得网络环境是一个完全透明、公开的世界。如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原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封闭性,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让人们获取更多的信息。大量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全面、完整,能够让我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凸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性。

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是促进网络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新媒体网络的基础特点就是能够实现信息共享。网络资源的共享性能够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使我们更加方便地去了解信息、获取资源。它的这一特点,使得网络信息能够无限地进行复制、传播,凡是进行网络使用的用户均可以分享交流网络上的所有信息资源。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选择性。

21世纪,作为网络技术与交流的时代,其逐渐成为沟通交流的载体与平台,并结合时代特点创造出符合网络发展要求的创新性思想沟通方式。网络环境具有自由选择性和不可控制性等特点。因此,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素养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选择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于当今的新媒体形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变得更有吸引力。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当代的社会形势下,网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众的主体,受网络的影响极大,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但现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简单重复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的网络世界逐渐丰富多彩,与之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显得空洞无趣,内容单一。很多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页面单调、文字过多,首页仅仅只有新闻和简单链接,缺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必备的资源库。而对于一些刚刚发展起来的网络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方式又很少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教育形式也单一。要想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使其紧跟网络技术的发展脚步,让网络思政教育处于不断变化、不断更新、内容充实的状态。

(二)探索方法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

面对缤纷复杂的网络现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较为全面地把握本质内容,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理论体系的尚待建构、规范的分析模式尚未成型、理论支撑的有待完善等因素,要对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和提升是较为困难的。同时,探索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也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对于社会中出现的热点现象,其分析结果易脱离社会发展现状,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较小,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缺少

大学生是网络技术使用的主体,自然也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数与网络使用主体人数有一定差距,而且,当前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力量短缺,与当今社会发展、时代形势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更强大,所要完成的任务更繁重。因此,加强网络思政教育者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四)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不明确

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进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准确与否关系到它未来能否可持续发展。在调查研究中,大多数人不明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是什么,对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对它的定位也模糊不清,这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日后长远发展是不利的。正是因为对它的定位不明确,使得其总体水平和质量得不到提高。面对当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问题,我们更需要深入研究、把握关键,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机遇与挑战在网络教育上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时展产生差距,与此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新时代下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高速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互联网环境已经形成,网络的触角延伸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腾讯、新浪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更是凸显了当代网络技术的特点,同时要求我们不断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探索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采取多种措施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多措并举打造网络新媒体

1.沟通方式的利用。

随着信息行业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信息接收的主要来源。高校教育者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各种通信媒体,建立起完善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在互联网时代,人人、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使用频率极高,高校教育者应当立足学校新媒体,建立各种思政教育的公共主页,向大学生提供正能量的生活应用资源、学习交流资源及娱乐休闲资源,加强平台的思政化建设,吸引学生关注网络思政教育发展,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忠实参与者。作为普遍性的沟通方式,网上交流基地不断引入高校辅导员、学生干部队伍,成立网络关系门户,为网络思政教育提供精神、技术及内容上的支持,让网络思政教育内容逐渐与社会发展“同拍”,形成贴近实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背景,进而让网络新媒体凝聚优势,发挥作用。

2.网络基地的建设。

创建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的网站,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基地,充分发挥网页内容的公开性及共享性,将会成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网络基地即将所要探索的内容以网络为载体进行相关的教育与实践,进而达到目的。思想政治网络基地的建设,主要利用文字、视频两种方式进行相关教育。在文字方面,基地负责人可以上传各种思想政治的学习内容以及当下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及现象,设立交流专栏进行教育感悟的分享。在视频方面,考虑到时间利用的限制性,上传于网络基地的教育视频应当内容精简、重点突出、富有代表性。

(二)互动交融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

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尚未成熟的时期,其世界观与价值观易受外界环境及网络开放性与虚拟性的影响,导致大学生产生网络不良行为。为此,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发挥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双教育”作用。在网络教育方面,高校应当掌握学生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建立有特色、有思想的网络学习活动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遵循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宣传社会先进思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及针对性。同时,设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网络自制能力、网络信息识别能力及网络使用能力。高校以学校内部网络中心为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凸显人文色彩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发挥网络教育优势,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途径。为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功效,高校教育者应充分利用课堂教育,发挥课堂教学的普遍性及深入性,在传授专业知识、剖析社会特点的同时,也需关注学生内心发展,将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融合,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融于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意识体现思想政治能力。

(三)深入探索弘扬网络文化主旋律

优秀思想信息传递出先进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信息发展离不开网络文化的进步。因此,形成优秀网络文化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要从受教育者出发以受教育为目的,将充实网络文化内容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目标。各高校应从本校特色出发,在网络上开设文化宣传板块,从世界先进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先进文化等各方面营造出和谐、科学的文化氛围;从切近学生实际的文化内容入手,着重强调文化实践的重要性及学生的关注点,逐步深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高校需通过网络文化管理,开展优秀稿件评选、摄影、微电影、话剧创作等相关活动,拓宽优秀文化传播范围,将先进文化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旋律,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齐抓共管加强网络队伍建设

大学生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益者,优质高效的网络队伍能够很好地传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

1.网络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高校网络工作人员是指工作于校园网络建设、监督、更新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建立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工作队伍,将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提供安全、绿色的网络环境。优秀的网络工作人员队伍应当定期检查网络安全设施,针对不良信息的侵入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在上传内容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网络的海量资源形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舆论强势,完善教育环境。

2.教育者队伍建设。

高校教育者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力量,应当将网络教育正能量传递到受教育者队伍中。各高校应从网络监督、网络评论、网络文化三方面进行教育者队伍的建设。第一,形成教育者监督队伍,要求定期上网查看网络内容及学生留言,针对不健康内容要及时反映,发现问题学生及时进行疏导与交流。第二,形成教育者评论队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会跟随时展而产生相应变化,教育者需浏览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推荐大学生应当关注的内容,避免学习盲区。第三,形成教育者文化建设队伍,着重强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入,不断利用网络新媒体提供有效的思想信息,在信息提供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利用创新灵活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宣传。

四、结语

第2篇: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范文

关键词: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 存在问题 提高实效性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0年12月,全国共有网民约4.5亿,其中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1/3以上,大学生是学生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应对网络时代冲击,结合网络特点,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方法与现代网络技术手段的紧密结合,运用合理的策略及方法,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进入网络时代以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格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托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基于虚拟社会的认知特点,应用网络传播和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政治观念进行同化的信息化教育形式。”

1999年中共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00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推动了网络思想教育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高校BBS、学生网站为主要形式的校园网络建设发展较快,各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网站纷纷建立,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设立标志着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实践的展开。互联网所具有的互动性、开放性,以及多媒体数字化、高速便捷的信息传输等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许多便利条件。开放的网络环境和巨大的信息量极大地充实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契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宽度与广度,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宣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缩短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网络的交互性很大程度地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方式,让教育者更容易与受教育者进行沟通,了解其真实思想动态,进而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但也应注意到,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与学生实际需要向脱离、专业知识与网络技术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直接导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具体表现在:首先,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度不高。在我对在校大学生随机访谈中,绝大多数被访谈者均表示认同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结合,但同时表示自己很少访问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或是论坛。受访者认为此类网站缺乏吸引力、更新速度慢、内容空洞是大学生不愿意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因。其次,高校的教学管理者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忽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传统课堂的补充,传统观念没有更新,认为只要建设一个网站、使用网络聊天工具进行交流、上传宣教图片文章便等同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后,网络技术的发展本身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网络上充斥着良莠混杂的信息,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网络上不负责任的信息和议论很容易给大学生造成思想混乱。境内外反动势力利用网络进行政治煽动,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我认为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式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教育论坛多是尚处于单向的信息的阶段,网站内容虽丰富,却多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讲义、图片、PPT放置于网络之上,大学生参与度低、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互动性,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需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但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学生自由选择度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与内容简单移植到网络上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或屏蔽,忽视了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大学生日渐强烈的主体意识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之访问率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更无从谈起。

(二)缺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缺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现象。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求教育者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过硬的网络技术,能够熟练地运用网络开展教学。同时,高校管理者网络知识普遍较差,缺乏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新。不能够较好地运用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流畅地与学生进行网络沟通与交流,降低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缺乏对网络时代学生特点的认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虽然都是大学生,但是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教学途径的差异,造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出现一些新的特点。由于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交互性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上可以匿名且不受限制地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激发强烈的自我意识,出现诸如偏执心理、逆反心理等网络情绪。同时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的成型阶段,易受网络不良信息导向,出现网络依赖或网络从众现象,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对网络时代大学生特点的认识,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仍采取旧模式、传统手段,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很难为大学生所接受,进而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进行。

三、高校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要重视校园网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政策与资金上予以支持,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建设。同时,要积极采纳学生对校园网合理意见,以此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

依托校园网,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政府与高校应大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通过在高校校园网上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栏目,让学生能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充分与老师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从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1998年11月中清华大学建立了首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红色网站,这是全国第一个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大学校园网站。网站主要提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资料,学生能在网站上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大学生首个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立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学期间是年轻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科学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充分运用网络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尝试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学,给大学生提供与课程相关资料,及时更新内容。方便学生自主且选择性地学习,在无形中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

(二)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

开展科学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要具备灵活运用网络能力。

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加,这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必须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较强的是非分辨能力,不断丰富自身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其次,必须具备网络信息素质,拥有一定的网络操作能力,能够不断获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信息,开拓自身视野,从而在网上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中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有所收获,在网络上也能起到育人作用。国外的研究成果表明:“网络环境下,在个人智力因素基本相同时,教育者的教学效果、科研能力取决于他所具备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越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越强,教学效果也就越好。”[1]因此,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三)强化网络道德建设,优化网络管理体制。

网络时代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网络不文明现象层出不穷,这使网络道德问题成为网络建设与管理中的重要问题。网络匿名性和随意性给许多不具备道德素质的人虚假信息、未授权信息等违法行为提供广阔平台。在网络缺乏有力监督和健全的法律体系的情况下,网民的网络道德素质已成为网络首要的“防火墙”。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必须把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纳入到高校网络建设中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不管是在现实社会还是在虚空的网络空间中都应该拥有起码的道德自律能力。其次,优化网络管理体制。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互联网管理规章制度,促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顺利进行。加强对校园网、局域网的管理,设立网路“海关”,以此监控大学生不良网络行为,并及时对网站上不良信息进行清除,确保营生健康向上的良好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R].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第3篇: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范文

[关键词]网络伦理生活化网络平台

[作者简介]杨广平(1975- ),男,江苏赣榆人,徐州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徐明(1974- ),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医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教育管理。(江苏徐州22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资助课题“文化自觉、自信:构筑文化强国梦”(项目编号:2013SJB710023)、2013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输送联合会(青年精品)课题“网络虚拟社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3SQB-0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064-02

长期以来,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脱离大学生现实生活,采用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僵化、抽象、概念化,出现了“空、大、全”现象,造成了教育效果不好,引发了诸多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现象。胡塞尔、哈贝马的“生活世界”理论为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提供了新的视域。

一、当前高校网络伦理教育的滞后与不足

从个体道德发展的规律来说,当前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正好处在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然而,在他们还没完成这个转化时,虚拟网络世界便匆忙地闯入了他们的生活世界。但高校教育却不能针对网络带来的新问题给予及时准确的指导,造成了目前大学生道德行为层面上“知行分离”、道德情感层面上“知情分离”和道德信念层面上的“知信分离”的现状。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主要为课程教育,总体来讲,存在三种教育模式:第一,“推移”式,即把现实环境中的伦理教育模式照搬移植到网络环境中来,实现简单的教育“推移”。其弊端在于网络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若采取完全照搬原有的德育教育模式,只能是一种依存于惯性的教育模式,难以收到实际效果。第二,“主知主义”式,即把智力活动引入道德教育中,强调德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让学生在纷繁芜杂的网络社会中学会辨别是非曲直。其弊端在于主知主义教育模式把个体品德构成窄化处理和学习方式简约化处理的德育模式,是一种本末倒置的道德教育,它将道德行为置于次要地位,而将道德认知当作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强调使用道德的认知力去规范个体的道德行为,造成了高校道德教育和道德目标的割裂,是一种不完全的道德教育。第三,“工具理性”式,这种德育形式夸大技术与规则的作用,企图通过对网络的控制来实现对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的目的。其根本弊端在于把道德与现实对立开来、道德与生活割裂开来,不可避免地产生道德教育人文目的性与理性工具性的冲突,造成了人文内涵的丧失和德育功能的弱化。

二、网络伦理教育新视域:回归生活场域

生活场域为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域,是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标志,也蕴含着人性的回归。其核心价值在于在现实生活场域中,通过自身的实践与思索,不断体验、感悟和超越,从而实现人生命价值,实现由平凡到非凡、由平庸到卓越的蜕变。胡塞尔、哈贝马斯等人提出的“生活世界”为网络伦理教育提供了一个情况复杂、差异很大、动态多变、正在发生的教育域场。从这个意义上讲,伦理教育如果脱离了人自我的生命体验和生活感悟,任何形式上的伦理教育都是徒然的。网络伦理教育生活化是为了唤醒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觉,其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超越。

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应该紧紧围绕教育主题的现实世界,从学生的网络生活体验入手,充分利用网络伦理道德冲突事例,全面把握教育的主客在虚实世界中的体验及感受,真正关注学生在伦理教育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注重过程性、情景性和现场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全面把握教育主客体在生活体验中表现出来的情绪、意志,并通过不断积累升华来体认、领悟道德情感,在生命体验中不断提升青年的道德素质。

三、网络伦理教育的途径:高校生活化教育平台

(一)开辟网上网络伦理教育课堂

在校园网上创建面向青年大学生建立“绿色”德育网站,使之成为网络伦理教育的主阵地。为了青年大学生能够有效利用网络,在网络社会中健康成长,必须切实开展网上网络伦理教育课堂,把青年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综合利用多媒体、数据库、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网络伦理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上投入大成本,加强主流网站的生活化建设。在网站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主流网站的生活化建设,以学生为本,内容形式上取材于大学生生活,为学生提供热点问题设立专门的交流、讨论区域,通过网络辅导员、信息员、分析员的共同协作,及时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人格。

与此同时,学校应该充分发挥主流网站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其他网站加以正确引导,形成网站良性共同发展的局面,不断促进网络德育生活化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关注现在大学生登录率比较高的部分网站,如校内网、天涯社区、猫扑网、淘宝等这些以时尚、新奇而备受大学生关注的娱乐型、消费型、交往型网站。通过将这些网站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的主流网站建立友情链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进行引导和监控,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浏览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自觉抵制各种网络“垃圾”。

(二)网上渗透教育

隐性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是高校构筑网络伦理教育生活化平台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努力创造既具有真实性又具指导性的“道德情景”,寓教于知、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使网络伦理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使大学生在无形无声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首先,高校德育工作者要鼓励学校各类社团和班级建立网站。通过各类社团组织对网络使用的具体情况,形成符合其网络行为的规范和准则,这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并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如网络辩论、网页制作、网上知识竞赛、网上调查活动、漫画制作等网络文明建设活动,寓教于乐,培养健康的网络伦理认知能力;也可以鼓励大学生集体动手建立班级网页,并在网站上设立德育学习、历史人物风采、实事分析、社会动态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栏目,兼顾内容与形式,样式新颖多样,在保障德育渗透的同时,提高网页制作技艺。

其次,要利用好校园网、BBS、博客等网络平台。目前高校均已建立起各自的校园网,甚至各个职能部门也纷纷建有自己的网页。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其实并不理想,问题主要是这些网站过于注重理论的宣传和政策的宣讲,更多地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忽略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再加上这些网站或者网页更新慢,格式严肃、老旧,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影响了教育的时效性与实效性。鉴于此,我们应该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积极完善校园网建设,充分考虑网站的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服务性等功能,努力建设成为受学生喜爱,获取健康信息的主渠道。专题网站的建设要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此外,要在网上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加强网上师生的互动交流,针对大学生所关心的理论问题、热点际题、实际问题加以正确引导,寓教育于服务之中。

(三)网上与网下相结合

网络伦理教育,不能简单地就网而说网。换言之,不能完全以网对网,因为网络仅仅是人实现交流的一种载体,而人永远是网络主体。人不可能脱离现实生活,永远活在网络虚拟中,因此,网络社会中所发生的伦理问题大多还是需要在现实社会中面对面来解决。

第一,要求高校对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具有高度的认同,认识到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是相互依存、不可割裂的。高效应该紧跟时代潮流,适应网络虚拟文化的发展,全面研究掌握网络传播的特点,把握网络伦理教育的规律。要在传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同时注重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做好网络素养教育。掌握大学生网络伦理状况,做好网上热点难点问题的网下引导工作。同时,也应该利用好“网上”这一平台,充分借助网络先进技术手段,发挥技术优势,抢占网络思想阵地,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复杂、枯燥的问题通过技术处理转变为简单、有趣,进而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这些难点、热点问题,不断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高校要构建网上、网下良性互补机制。网络有快捷、生动、便利、开放等优越条件,很多人在网上聊天的时候都自觉地谈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困惑,这种信息比传统“一对一”的方式能更快地发现问题。一方面,教育工作者通过在网上浏览可以归纳出一些典型的和集中性的问题,通过在网下开展座谈、讲座、报告会等传统手段集中而深层次地解决,把科学理论灌输和先进思想渗透结合起来,帮助人们增强上网行为自我约束能力以及自觉抵御网络不良信息侵袭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网络上发现的不能在网上解决的现实问题,需要在网下有针对性地解决。借助网络交流平台,可以发现一些平时不易发现的、不具有共性的、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问题,这类问题很难在网络上解决。只有在现实生活中,针对不同的个体因材施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育人、帮助人、提高人的目的。

(四)优化网络生活环境

网络环境以其特有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不仅对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取向、伦理观念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冲击和改变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而且网络生活环境的好坏还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德育生活化模式的正常运行。然而,目前我国网民的网络生活环境堪忧,互联网所来的垃圾信息、冲击着人们的视野,网络黑客、网络欺诈、网络犯罪冲击着人们固有的道德观念。因而,净化网络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是实现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生活化的重要环节。

支撑网络传播的是高技术、高智能的国际互联网,为此,要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网络伦理教育,必须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绿色网络技术,并且要对他们进行网上技术的引导教育,同时也要加强网络技术研发,通过技术手段抵制各类不良网站。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安全防护技术,通过甄别、筛选、过滤、屏蔽有害信息,阻止不良网站的运行,积极打造网络绿色防护罩;政府还应该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鼓励企业与研发单位强化网络防护技术的研究开发,并多方位、多渠道地大力推广先进的网络防护技术。

此外,高校还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预警、调节、反馈机制,提升网络文化品质,不断完善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生活化模式的监管机制,营造良好的绿色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进华.自律与他律: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J].道德与文明,2003(1).

[2]许立新,田鹏慧.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新举措[J].道德与文明,2003(1).

第4篇: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范文

在这个呼风唤雨的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纷纷采纳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技术,从而加快自身现代化发展,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和电视网络的基础上,在中国现代化高校网络教育迅速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校网络教育;迅速发展

现代化高校网络教育提倡的理念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毕生学习。在网络教育发展的历史中虽然日益进步,但是网络教育进程仍出现了许多问题令国内外学者无从解决。在现代社会,教育愈来愈趋势于国际化,在此大形势下,自主学习的理念愈发突显,高校的网络教育需求大大增加,大学的国际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基于我国教育资源欠缺的基本国情,加快教育发展,最有效的捷径便是提高网络教育质量,同时网络教育也是知识经济时期人们达成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有效的工具。本文就高校网络教育现代化研究与发展,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高校网络教育的意义及问题

跟随着时代的步伐,人们已不再只关心饱暖问题,更高层次的重视精神文明。而基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高校教育虽已向大众普及,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某些原因而未能接受高等教育。高校网络教育有充足的教育资源,为那些想要学习的人提供了方便。特别是对无法在校园内完成学业的成人学习者而言,网络教育让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同时贯彻落实了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施行现代网络教育工程,是在我国欠缺教育资源的条件下开阔国民文化视野、提升国民文化素养最有效的手段。然而,任何东西都是利弊结合的,网络教育也不例外。伴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许许多多的问题层见叠出。首先,国民的观念无法响应现代网络教育的号召。现代社会方方面面(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都在飞速发展,人们不想被时代所淘汰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而建立时代需求的现代学习型社会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提升现代网络教育质量。国民只有更新观念才能把终生学习变成现实而不再只是虚无缥缈的概念,从而顺应现代新时期的要求。第二,网络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发展。自从出现网络教育之后,它的发展便一直与时代的发展保持一致。以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当代社会经历了信息革命后,人们的生活迅速改变,网络教育在各国的许多所高校蓬勃发展,尤其是英国和美国的高校。但是,中国的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需要提高现代教育质量。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的试点院校的发展并不是很好,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网络教育,怎样借鉴国外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怎样去发展网络教育,使它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取得最大的利益,是学习型社会建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课题。网络教育理论一直是教育理论的薄弱环节。理论研究的开放式网络教育和网络教育在国内外的发展有助于中国开放网络教育的理论建设。网络化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重要的转型,它就像灯盏一般为我国的教育现状指明方向;以国内外的实际经验教训为借鉴,得出质量贯穿网络教育,是网络教育的生命,并通过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深入研究,使用一些基本理论,开辟出一条与我国国情相辅相成的现代化网络教育之路。

二、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史

网络教育以前又叫做远程教育,它在中国已经有了三展史。它的第一代是函授教育,函授教育虽然存在着大量的局限性,但是它的发展还是为我国培养了许多的人才,为网络教育打下了基础;第二代是在80年代广播电视教育的兴起,中国的远程教育在世界的中央电视大学享有盛誉;第三代网络教育是基于90年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现代网络教育。在国家教委的主持下,1994年底“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由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联合建立。1996年清华大学王大中校长率先提议发展现代网络教育;1997年,湖南大学与湖南电信共建第一所网络大学。清华大学在1998开设了在线研究生课程。1998年9月,教育部正式准许为国家现代网络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的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邮电大学、浙江大雪和湖南大学。1999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九月,CERNET高速骨干网络建设项目;2000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网站和网上管理暂行办法》,同时试点高校继续扩大办学规模。2012年,试点院校已有68所。

三、高校网络教育的质量标准研究

每个国家都存在自己的评价主题和质量观,因此不同的国家对网络教育的质量标准的界定也存在着异同。评判网络教育的质量高低包含多重标准:(1)传统教育的资格标准一样,即以得到社会的肯定、成功申请到政府支持资金为其评判质量标准;(2)根据学生综合素质的素质要求,即在识别和量化教学绩效指标的基础上衡量网络教育的优劣;(3)以能够成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作为他们的质量标准。我国和外国相比较,我国对高校网络教育现代化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对来说还比较稚嫩,不像外国,有专业的团队和专业的资料对网络教育现代化进行研究。在翻译过程中,他们也提出了一些网络教育质量标准。在学术界,大家普遍认为网络教育质量标准有两种取向:一是体现在人才职业分类的市场取向的标准;二是教育标准分类中的学术定位标准。但不管是什么取向,都存在很多形式。

四、提高高校网络教育质量的对策

关于如何提高高校网络教育质量,有以下几种对策:

(一)始终保持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加大考试管理力度,严抓考风考纪,积极上进,勤奋务实。

(二)提高中国网络教育质量的对策,首先要明确网络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而完善管理模式,强化学习支持服务,精品课程设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根据中英网络教育的现状比较,它的结论是,在中国的远程教育质量的提高,可用于构建基于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框架。

(四)通过现代网络教育理论、实际实践的经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及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得出“以学习者为本”的核心思想,充分激发网络教育学习者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

(五)要规范招生入学制度,确保生源质量,加大高校网络教育教师团队建设、提高师资力量,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和采用系统化的教学质量管理。

(六)从教师的自我突破和自我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进步,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来提高网络教育的质量。综合以上论述,当前人们对高校网络教育十分关注,颇有许多研究与见解,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自然就会发现网络教育大多问题集中于教育质量标准与教育评估。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发现网络教育还存在以下缺点:一是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研究缺乏系统性,相对比较松散,没有整合;二是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研究没有针对性,不能一刀见血的指出我国网络教育的问题所在,对我国网络教育的质量发展没有太大的帮助,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所以,本文在结合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网络环境下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和质量,分析了各个时期远程教育的主要质量问题,为了衡量网络教育的质量,有必要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对远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我国的一些教育者通过对高校网络教育的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把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归结于五个方面:教育系统的设计;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审核;课程的学习率;网络教育院校的招生率以及学习使用者的支持率和评价。网络教育要学会自身持续发展,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大家的支持,若要如此,便就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进行不断的实践检验。

五、高校网络教育的质量保证研究

说到教育质量的保证,首先,什么是教育质量。有些文件是这样进行诠释的,教育质量即是指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教育效果的好坏,最后的成效自然是体现在接受教育的人身上。根据国内外对网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可以把网络教育质量归纳为以下几点:质量即是评论;质量即是效果;质量即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质量即是提升;质量即是自我发展;质量是一种复合的概念。只有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高校网络教育进行监控才能保证高校网络教育的质量。由此便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教育监控体系。按照教育的目标和质量标准进行监督与管理,从而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改正,从而达到不断完善网络教育的效果。教育监控体系可以使教育的每个过程都得到监控,从而使教育质量更上一层楼,有效缓解当前我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六、高校网络教育质量及质量观研究

学术界对于高校网络教育质量及质量观研究提出了几种看法。首先是教育质量观要科学。在“远程教育”一书,远程教育机构的质量的教育服务输出,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和提高劳动力素质培训需求和能力。我们必须坚持以质量观为科学发展观的渗透,树立质量科学的质量观念,作为高校网络教育健康发展的第一前提;坚持以学生为本,支持服务,促进质量改进;坚持质量全球意识,使系统的运作沿着内涵的发展道路。其次,是网络教育质量要满足观念多元化、多样化。如在《论高校远程教育的定位》中认为网络教育与传统的高校教育应有明显的质量区分,即质量的好坏与学生的喜爱程度影视评判高校网络教育定位的标准。陈乃琳在“远程教育”思想素质作为远程教育质量评价应坚持教育质量多元化和指导原则的基础上,认为像黄蓉怀、曹苑一样。除此之外,网络教育的质量观还必须具有特色性。随着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教育院校开始广招学生,竞争日益激烈。若想在如此多的院校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网络教育能真正学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网络教育是人们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实行者,所以高校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来因材施教,从而培养不同的人才,充分展现网络教育的优点。“张俊在建立质量远程教育新概念”的文章还谈到了看法。

七、关于网络远程开放教育的现状研究

当前国内的高校网络教育发展趋势较为平稳,大体局面已基本形成。国外的高校网络教育已发展较为成熟,国内的还比较稚嫩,并且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但这并不影响网络教育的发展,现在已有好多所院校用实际效果向人们展示了网络教育的优点。网络教育当今已成为一种潮流,正在以破竹之势的劲头向前发展。当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阶段,这样的情况是不足以保证人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的,而网络教育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使每个人都成为有知识的文明人。

八、高校网络教育的未来发展前景

第5篇: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范文

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教育;高校

当代大学生作为“网上的一代”,网络将在他们的生活中占重要位置。据CNNIC统计的一个数字显示,中国网民数量达到3.2亿,仍保持全球第一地位。将来网络是造福于人还是祸害于人,取决于他们如何利用这一工具。网络正在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社会结构,它对于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播起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并且蕴藏着无尽的潜能。但网络作用不是单一的,在它广泛的积极作用背后,也有使人堕落的陷阱,这些陷阱产生着巨大的反作用。

对于网络建设与应用走在社会前列的高校,在充分享受网络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意识到虚拟社会化进程中所凸现的网络道德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网络道德教育的涵义

道德是人类理性的表现,是灌输、教育和培养的结果。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指各高校以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向大学生传授网络道德规范,并使其逐渐将规范内化为自身网络道德需求,从而自觉指导和约束自己网络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识水平,防止网络行为失范,规范网络行为,最终促使大学生形成高尚完美的网络道德品质。

2、网络道德教育的特征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2.1网络道德教育内容的开放性、互动性和趣味性

网络道德教育是一种真正的开放式德育。无形、无界线。以计算机数据库为中心,通过信息高速公路网络连通家庭、社会各个角落。教育工作者和相关专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加大对德育信息的开发力度。加强对德育信息的理论研究。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精品课程,建立学校、社会网上德育信息资料库,方便学生根据需要进行德育信息选择和学习。

网络道德教育具有互动性。通过现代化多媒体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可以通过E—MAIL、电子公告板、QQ等来相互传递信息,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家一起讨论。由于这种交互的不可见性,更容易使受教育者说出自己真正的思想观点。教育工作者可以就某一热点问题开辟网上聊天室或者组织大学生开展网上辩论,增强大学生交流意识。提高大学生对非主流意识的免疫力。

网络道德教育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它是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三维动画及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给我们的网上课堂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学生可通过德育课件来感受德育内容,甚至可以通过游戏来体验。网络德育也使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学校活动中变得轻松自如。

2.2网络道德教育途径的多面性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教育工作者既可以借鉴传统教育途径,利用课堂教育的主渠道,积极引导,抢占教育先机。在课堂教育外,利用大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自主网络道德教育:利用校园网的优势,应用网络传播及时性、交互性特点,开设网络伦理网站,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推动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博克、BBS、QQ等网络载体,加强与大学生网上的沟通和交流。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传统教育相比较,具有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优点。教育工作者可充分利用这些有效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途径的多面性,是当代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又一特点。

2.3网络道德教育文化的多元性

网络文化极大地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同传统的传媒舆论场相比,网络舆论场实际上已具备了与之相抗衡的实力,在某个时段、某些场合甚至还有压倒性优势。拥有数十万、数百万、数千万“粉丝”的网上领袖,有能力在舆论场上兴风作浪。一个主观故意的群发胜短信,也可以挑起小小的是非波澜。网络越是发展,社会结构的脆弱性就越大,社会风险的治理成本也越大。如何认识、把握、管理网络舆论场,已成为全世界各国十分关注、又十分棘手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参与到网络多元文化中,倡导一元性文化。包容多元性,唱响主旋律。

2.4网络道德教育对象的广泛性、自主性

从理论上讲,网络文化基本上是一种没有门槛、没有限制的文化交流与沟通,可以而且能够实现全民参与。在网络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互动的参与者,没有身份和地位的高低之分。在中国文化史上,还从未有过如此规模庞大的网络文化大军。这支网络文化大军的参与者每年保持10%一20%的增长速度。在此,我们可以说,网络文化第一次实现了文化的人人参与,全民参与。具有前所未有的广泛性。

由于网络道德教育对象在网络空间中身份的隐匿性。成员的数字化,而导致教育工作者无法真实有效的监控教育对象网络活动和道德表现。因此,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就难以量化,教育成功与否,取决于大学生如何将外化的教育内化为网络道德信念。大学生处于成年而未成人的特殊年龄阶段。对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而自控力又较弱。在面对五花八门的网络世界时,要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需要强烈的自控力。事实上他们难以做到。因此,网络道德教育对象自主内化的能力较弱。受环境的制约很大,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又一突出特点。

2.5网络道德教育结果的预见性

网络仿真实验可以预报其结果,德育仿真实验可以根据某一德育内容,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而设计的模拟现实的一种德育活动。由德育管理者和教育者针对某一主题设计虚拟社区,让受教育者进人社区活动,根据活动者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导出最终结果,这样受教育者可以身临其境去感受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

2.6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动性

在网络上开展德育工作,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自己想要感受的德育内容,而不是由教育者指定和强迫他们去受什么教育。这样更容易调动他们的接受教育的主动性,更容易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也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3、新时期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网络时代擞师已由过去的施教者转变为教育和学习的参与者,其作用更多地应侧重于组织和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创新、去发展。新时期的高校管理教育工作要扩大网络的积极影响,减小网络的消极作用,有的放矢地做好大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

3.1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影响。

大学生既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和使用者,也是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和者。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注重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打牢思想根基,提高自制力,就显得异常重要。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网络法制观念,遵守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形成高尚鲜明的个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开拓创新的意识,善于用人文思想去影响和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

3.2运用校园网络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

大学生对一些校园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喜欢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进行交流,这给管理教育者提供了一个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平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的好机会。要在校园网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论坛、个人博客、学术网站等,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文化传播、生活现象、等进行交流和讨论,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

3_3更新管理道德理念,做学生的生活、学习和网络益友。

网络时代,师生互为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互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主动贴近学生,积极寻求与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心理上的贴近和心灵上的沟通。要与学生平等、民主地共同讨论,帮助学生提高对各种网络信包的鉴别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要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做学生的生活、学习和网络益友。

3.4健全相应机构,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力度。

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网络信息管理机构’通过安装信息过滤软件,设置网络黑名单等手段,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在学生社团中设立网络秩序和网络道德宣传监督部门,及时清除网上垃圾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自觉抵制网络垃圾。要完善规茕通过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限制对某些网络信息的调阅,实现对特定信息的监控,规范网络行为,打击网络犯罪,实现网络管理制度化与规范化。

3.5帮助大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6篇: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其实效性评价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有其不同的评价内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可选取指导思想及管理机制、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情境创设和教育对象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内容的选定要结合网络特性和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也要考虑评价的规律性和操作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互联网实施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发展和延伸,其功能和要素,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比较都具有新的内涵和新的变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络环境下以网络为教育传播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有效结果。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对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动占领网络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评价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既要结合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内容.也要依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素的新内涵和新变化而选择不同的内容。

一、评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及管理机制的运作状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它决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机制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保障,它决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作的形式和效率。

指导思想的评价要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好地坚持邓小平理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主要考察教育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认识及重视程度.包括分管领导与职能部门的配置、发展的规划与措施、工作计划、上级相关文件的落实:考察工作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导性的体现,看是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对管理机制运作状态的评价既要考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管理制度的建设及实施,又要考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机构的设置、学校各职能部门(包括党委办公室、宣传部、思政部、学工部、保卫处、团委和网络管理中心等)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与配合。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计算机和办公场地等硬件配置、软件开发和利用、人员的培训与使用等诸多方面,评价时还要考察工作力量的组织与协调、工作保障措施的落实,即网络硬件配置与管理、专项经费的投入、经费的管理等。此外。还要考察教育者在具体工作中组织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交往.在利用网络扩大社会交往的时候,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国家对网络管理已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就高校方面的情况而言,还应针对各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网络管理规定,包括网络安全制度、网络保密制度、网络具体使用制度等,以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评价时要具体考察学校网络制度的建设、完善情况及对学生进行的网络制度教育的情况。最后还要观察校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资源是否通过科学管理得于有效整合、优化配置。

二、评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整体素质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学校直接参与、组织和设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教育对象的素质发展起影响作用的教师、管理干部和网络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其素质及工作状态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决定因素。

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的评价,要考察是否具备一支学历与思想觉悟较高、职称与年龄结构合理,既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懂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要考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情况,考察高校是否建设一支政治强且业务精的较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管理干部队伍(包括学生骨干)。分析他们是否能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有效的组织基础,是否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看他们能否做到“一岗两职”.即既能做好网下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能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考察网络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与使用情况,考察学校是否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制,并将制度落实情况列为相关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和晋级提职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他们是否对那些涉及社会稳定、公共道德、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较为敏感的领域的信息有能力把好关,是否能熟练运用网络技术手段有效地阻止和清除不良信息,最大限度地净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另一方面,他们是否善于通过网络信息把握大学生网民的思想动态,及时、有效地提供思想性、教育性、针埘性强的信息,因势利导,形成信息交流、行为干预的格局。

此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也离不开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性和规律性研究。所以.评价还应该涉及教育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范同、成果层次的考察。

三、评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网络思想教育、网络政治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等各个方面.它是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完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核心部分。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以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规律和特点为原则。

“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随意性和多媒体联用性等基本特征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相关内容要突出针对性和灵活性、生动性和艺术性、交互性和服务性、层次性和时效性、一致性和连贯性。”评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主要的是看其内容是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网上实现,即内容是否有利于引起教育对象形成教育者预期的思想和行为。为此,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具有真理性、先进性、针对性、吸引性、感染性和服务性的特点。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是要始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内容,使之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充实。当前,尤其要认真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内容加大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内容的优化力度,增加科技观、成才观、就业观教育的内容。

具体来说,评价要看是否以制度化的形式在网上将“思想理论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道德教育”等内容纳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之中,并以具体的形式和行动予以体现、落实。通过教育者在网上“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细致工作.积极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培养自律精神,规范网上行为,形成健全人格

四、评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适用

“目前,国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两种理解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基于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把网络作为载体,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手段,注重网络积极作用的发挥,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局部体系的构建问题: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基于网络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即针对网络环境下的各种思想问题,如何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手段以适应时代要求,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全面体系的构建问题。”综合上述两种观点,我们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在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完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自觉运用。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评价,就是评价如何更好地将网络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判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科学状态及有效性。评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效性,就是要评价该方法的现实适用性.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的有效促进作用及其与上网学生个性、心理的适应性。

就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状况看来,评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适用性要看学校是否适应网络信息传播的架构特征,利用网络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并组织有针对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教育活动;看是否切实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吸引力、影响力.考察构建网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的建设,如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要览、学科知识资料查询、专家学者释疑、热点问题互动讨论、网上心理咨询、网上情景教育及模拟测试等学生喜爱的、能够满足其个人成才成长需要的项目,拉近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增强学生对其中所包含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知和认同;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并主动点击这些网页,观察这些网页的点击量。以此衡量网站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避免出现“叫好不叫坐”的现象:此外,还要看网下开展的针对性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与隐性课程的开发、网络行为失范以及出现网络心理疾患学生的救助。

总之,评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适用,根本上要看学校是否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灵活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网络使用监管与网络行为引导相结合、网络管理与网络服务相统一、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相联动的运作机制,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五、评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及其作用的发挥

情境即人们创设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渗合人的主观因素的特殊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指教育者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而创设的特定的网络场景,它体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内容,在完成教育任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网络中匿名表达、参与平等、情景虚拟、复杂互动、瞬间扩散等信息交往的特点,形成了一种崭新的人类思想交流方式和文化环境.衍生出许多传统交往中没有或较少有的心理问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不仅要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认知的基础上解决学生的情绪问题。而“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征注定是一种自由平等状态,因为它完全是一种思想自然流露、观念平等交流、情感交互作用的过程”。为此,创设特定的网络情境并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对于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育者可以利用情境把教育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受教育者:在情境中,受教育者之问互相影响可以共同内化教育内容。”

评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主要是考察该情境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的程度,重点关注的是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的关联性和聚合性。所渭关联性,就是创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大学生成才成长的环境要求紧密相关.体现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需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谓聚合性。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教育目的、内容和任务高度聚合,对大学生的成才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帮助作用。

具体而言.主要看针对特定网络舆情创设情境的效果。包括危机事件后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引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发帖的数量和质量、网络舆情的转变情况;看校园网站整体育人氛围的营造,包括学校网站建设、院系及其他学校下设机构网站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网络论坛、教师搏客等都要通过引导与管理,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看网络监控机制的实施,包括网络管理制度建设、校园论坛管理的制度与实施效果等。

六、评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素质的提高及对教育的配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在于能否满足受教育者个体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既是教育者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客体.同时,他又是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实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不能离开教育对象素质提高的考察.因为教育对象是教育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根本评判者。任何外在的教育、引导如果没有教育对象本身的“接受”都不会真正起作用。

第7篇: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范文

一、诉求:网络模式

建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网络模式不仅是高校德育改革创新的产物,也是时展的历史必然。

(一)网络生存的社会事实

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受众群体,在其成长环境中网络正日益占据更大的空间。“无网不在”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存方式的真实写照:知识都在网络上、思想都在微博上、朋友都在QQ上、购物都在淘宝上。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20—29岁的网民占30.2%,网民职业中,学生占比为28.6%,远远高于其他群体。

(二)网络生存的危机形成

网络不仅给当代大学生主体性与个性发展带来巨大提升,也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众多挑战。其一,弱化。理想信念的树立需要主体的积极主观能动性,但网络的开放性使大学生获得更大的自由与更少的约束,在较少他律机制的网络环境中,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往往沉溺虚拟世界而迷失自我,过分地依赖网络生存方式会使学生思维与生存能力面临退化的危险。其二,淡化。网络内容的丰富与广泛为大学生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于海量与多元的网络信息很难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对庞杂的网络信息往往是忙于被动地接受与盲目跟崇,很少积极主动的思考,在多样性选择中容易迷失理想信念方向,放任自流。其三,虚化。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与隐匿性,在符号构成的虚拟世界交往互动,过度依赖网络生存方式,很有可能认为理想信念是统治阶级出于需要编造出来蒙骗他们的玄学,导致部分学生认同性危机的爆发与虚无主义的泛滥,怀疑理想信念教育的一切。其四,俗化。目前网络社会呈现鲜明的世俗化趋势,例如网络购物的物欲横流、网上宣传的利润至上、网络休闲的享乐主义成为网络竞相追逐的目标。“在放逐精神、削平价值、远离崇高的世俗化背景下,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然面临严峻挑战。”其五,焦化。大学生长期依赖网络人际交往容易导虚拟与现实生活的混乱与错位,易将网络虚拟梦幻搬进现实生活,理想信念在两种空间中存在一定的冲突与焦灼,造成心理问题日益严重。“新媒体给广大青年带来的这种满足感和个人优越意识,可能造成他们深深沉溺于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虚拟化空间,而时常混淆了现实中的自我和虚拟中的自我。”

(三)网络生存的命题提出

网络困境呼唤着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网络创新这一全新的时代命题,网络时代如何借助网络这一介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成为高校德育关注的焦点。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称“中央16号文件”)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与网络信息传播特点,积极掌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建构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网络模式。所谓模式(Pattern)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

二、原则:主体间性

所谓主体间性,即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与调节性。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间性强调由主客二分的单极主体性转向交互双向的主体间性,以双方共同体为存在方式,以平等对话为活动形式,以达成共识为调控原则,以实现共同提高为价值目标。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间性将师生均看成是教育的主体,而教育介质则居于客体位置,形成了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客体(资源、环境、方法等)——主体(受教育者)的模式。

大学生网络生存方式与网络互动特点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间性取得实效性预设出足够的空间。其一,平等性。主体间性视域下理想信念教育倡导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往。“去中心化”作为网络特点之一,促进主体平等观念的生成,这种去中心化交往真正体现主体间性教育的本质要求,在网络中既没有领导也没有下属,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的敞开与接纳、倾听与诉说。其二,彻底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与隐匿性,师生交往以虚拟的身份进行,消除了因主体身份差异而引发的各种顾忌,避免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往带来的尴尬,突出一种安全感与去防御性,可以把现实中不敢讲或不愿讲的想法表达出来。其三,有效性。借助网络媒介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共享性与共融性,转变传统以说教为主的灌输方式,以互动为主的交互式教育方式,将理想信念教育融于有效信息之中,寓教于乐,在交互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仅展现立体的图、文、声、像并茂效果,还带来更加便捷的交流手段,例如BBS、QICQ、BLOG、E-mail等。“互联网媒介具有数字化、多媒体、超文本等技术特征,同时又具有传播方式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文化形态的多元性、传播速度的快捷性、传播范围的全球性等传播特征。”其四,双赢性。马克思指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1主体间性视域下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是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共同提高。在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知识更新与信息传播之快,教育者需要不断学习,只有不断获取更多的信息与灵感,进而促进自身的不断完善,才能持续提升理想信念教育水平。

三、视野:开放性

网络的开放性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广泛的社会参与以及多样的沟通方式,建构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网络模式必须秉持一种开放性视野。

(一)信息的共享

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间性强调教育介质居于客体位置,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为理想信念教育介质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环境,共享性的网络信息资源成为教育主体间的共同客体,网络是实现客体资源丰富的有效载体,通过这种介质的丰富有效连接主体之间的交流,双方可以自由表达观点与意见,在互动与共享中吸收与释放信息。一方面,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摒弃那些过时陈旧的知识,吸收新的内容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引导性,这样教育者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及时更新教育内容,还可以选择与学生学习、生活与就业相关的信息,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贴身服务;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开放性获取了丰富知识与信息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与优化知识结构,缩短自己与教育者在知识层面的距离,打破了教育者对理想信念知识的垄断与权威,消除交流的障碍,使互动持续稳定地发挥。

(二)主体的多样

网络超容量与超时空的特点,扩展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活动范围。即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间性是多个个人主体内在相关性,这就扩大了互动交往范围,参与主体也存在一定的多样性。其一,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的互动。主体间通过信息传递与共享,对每个人来说,其信息不因他人的分享而减少,这种不受时空地域限制,通过一定身份确认就可以上线交流、教学在线、微博浏览等形式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其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理想信念教育也要发挥学生网络领袖与骨干精英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先锋模范与二传手作用,建够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的典型树立机制,让学生加入网络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队伍,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与带动教育,这样既可以将内化的理想信念通过传帮带形式影响其他同学,又可以将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问题及时反馈于教育者。其三,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共同事业,教育者之间也需交流心得体会、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与经验推广。由于时空限制,教育者之间常态化的现实面对面交流基本不太可能,网络为其提供可能。例如浙江省委宣传部理论处面向全省高校思政教师开通专门QQ群,开展价值观讨论与高校德育大交流。

(三)方式的多兀

网络模式为理想信念教育点群互动与点点互动提供了方便。一方面,涉及公开性话题。作为一种普适教育,可在虚拟网上进行,需要大家共同谈论,允许提出质疑与争论,营造民主氛围,通过思想的碰撞形成一种共同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另一方面,涉及私密性话题。涉及个人私密话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如果不想让第三人知晓,可以在网上邀请对方到指定聊天室进行单线交流,也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形式相互发送,消除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流带来的尴尬与顾虑。

四、功能:整合性

零散性是网络的一大特征,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网络模式建构必须具备一定的整合功能。即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统一整体。

(一)原则整合

“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与网页。因此,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网络模式建构要把握原则的整合。一方面,突出原则的协调。第一,思想性。要把思想性放在首位,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94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第二,知识性。把知识性作为基本架构,理想信念教育涉及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道德观的统筹。第三,趣味性。把趣味性作为切入点。既让学生有愉悦的情绪体验又能引起深刻的价值思索。第四,服务性。把服务性作为价值目标,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与精神境界。另一方面,防范泛娱乐化的倾向。娱乐化是网络互动的典型特征,通过网络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可以改变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引发的精神疲劳。但网络真正演变成教育手段时,不能忽视泛娱乐化趋向,即当一种复杂技术平台过于严格要求参与者时,必然降低其参与的热情,于是只能从参与方式与规则上降低难度,于是现有教育似乎情不自禁地进行娱乐化改良,使学生首先获得的是娱乐,其次才有可能是教育,不免存在喧宾夺主的意味。

(二)内容的整合

上述提到当代网络社会呈现鲜明的世俗化趋势,这种世俗化在理想信念内容上表现为,谈论个人理想信念多了,社会理想信念少了。一般来说理想信念可划分为政治理想信念、道德理想信念、职业理想信念和生活理想信念。前者是社会理想信念,是最高层次与核心内容,这样理想信念的层次可分为社会理想信念与个人理想信念。“中央16号文件”对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层次进行了统筹兼顾——把社会理想信念与个人理想信念结合起来,既要注重社会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层引领,又要重视个人理想信念教育的基层支撑。一方面,要用社会理想信念来整合引导个人理想信念,用个人理想信念来滋养支撑社会理想信念,强调社会理想信念的回归与个人理想信念的融合,在回归社会理想信念中整合个人理想信念,在引导个人理想信念中提升社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防范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层次的命题误区:理想信念教育等于社会或者个人理想信念教育,出现层次上的简约逻辑。“用宏观高层的社会理想信念教育或是微观基层的个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研究与分析对象,从而得出理想信念教育的全部结论。

(三)结构的整合

理想信念教育是知、情、信、意、行的有机统一与均衡发展的教育活动。一方面,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知”,即认识,是人们对理想信念的原则、规范的理解。“情”,即情感,是理解理想信念产生的一种主观情绪体验。“信,即信念,是人们对理想信念原则与规范的内心态度。“意”,即意志,树立或巩固某种理想信念需克服困难与障碍的毅力。“行”,即行为,理想信念的践行。理想信念教育是知、情、信、意、行的有机统一与均衡发展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防范用认知本位代替情感本位。即单纯从认知层面出发来选择教育内容,采用满堂灌输形式,使理想信念教育沦为只有认识,缺乏情感;只有知识,缺乏信仰。作为知、情、信、意、行有机统一的理想信念教育,其深层本质应该是发乎情、合乎愿的情感本位,作为一种情感体验,应突出其情感本位教育,借助情感体验转化为内在修养,否则会导致学生动力系统的沉睡。

五、策略:协调性

面对网络发展新形势,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网络模式建构也要与时倶进,积极调适网络模式的内外紧张关系。

(―)空间的协调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形成一种无缝对接的空间格局,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与网络的四位一体式教育体系,形成家庭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社会教育的主旋律,网络教育的主动权。网络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生存空间,从空间角度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该以开放的精神与主动的姿态,大力拓展网络教育空间,充分利用网络互动性强、传播效果好与覆盖面广的特点,加强理想信念的网络舆论宣传,使网络成为展示与宣传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中央16号文件”提出:要密切注意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形式的协调

网络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既要重视显性课堂网络教育,也要兼顾隐性校园网络教育,做到显隐结合与双管齐下。一方面,显性的课堂网络教育。通过互联网技术,注重课堂教育手段的灵活多样,注重集图、文、声、像并茂的形象生动,创设逼真的教育环境,通过网络情境、事件与人物等典型案例的选择及讨论,在形式上预设一种情境假设,通过特定方式引导,向学生渗透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加课堂网络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隐性的校园网络建设。与显性的课堂教育相比,隐性的校园网络建设注重发挥其渗透教育功能,使大学生在无形的校园网络文化熏陶中将其所倡导的理想信念外化为实际行动。“中央16号文件”提出: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三)方式的协调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灌输方式几乎存在一边倒式批判的倾向,认为传统灌输方式已经过时,应积极转向互动方式。如何在网络模式中兼顾互动与灌输,成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网络模式关注的焦点,其中最为紧迫的就是审视网络背景下灌输的时代价值,作为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法,重温列宁在1901—1902年所写的《怎么办?》所强调的“灌输原则”,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网络模式建构有着的深远意义。正如马克思指出:分工也以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的形式在统治阶级中间表现出来,因此在这个阶级内部,一部分人是作为该阶级的思想家出现的[5]。但当今时代灌输的方式方法已发生深刻变化。首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不是思想吸纳器,而是具有一定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辨认的学习主体。其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灌输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不能现炒现卖,要用自己所理解的生动感受与内心体验传达给学生,灌输需要二次加工。再次,要选择合适介体,灌输必须以生活世界为中介,其赋予理想信念教育的动力又赋予其意义。

六、路径:多样性

建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网络模式就是要通过网络途径将理想信念教育延伸到各个角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覆盖。

(一)虚拟网的主阵地

随着教育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越发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虚拟网络平台的载体作用与晴雨表功能,通过虚拟网络社区的互动性特点,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虚拟社区作为互联网推出的一种远程登录服务,能够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各种所需的交流手段,要把虚拟社区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网络教育的主阵地,在虚拟社区中开设博客、BBS论坛,QQ群、MSN等即时通讯平台与E-mail、移动互联网,实现网上聊天、自由论坛、自由辩论、心理咨询问答等。

(二)课程网的主渠道

随着网络发展,高校网络课程教育曰益普及,尤其是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如火如荼,高校课程网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高校思政课程网建设尤为迫切,尽快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互动,上传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件供学生自由浏览,开设在线课堂进行交流互动,及时设置形势政策网络专题讲座。“中央16号文件”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责任。课程网的渠道要从专门课程的重点教育、专业课程的融合教育与基础课程的拓展教育,不仅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党课课程网络,还要兼顾专业教育、创业教育、心理教育、情感教育等等网络课程,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广度。

(三)社团网的主动权

高校学生管理的自主性使得校园文化中最为活跃的主体便是学生社团,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社团网是根据学生趣缘而自发成立为实现共同理想而组建的,构建以学生社团网为载体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为一种现实可能,这也是高校德育发挥育人功能的独特路径。例如高校各类创业社团网,在创业社团网上尽可能地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题。

(四)主题网的主旋律

“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网页。目前各高校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校园网中创建形式多样的主题网,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例如党建在线、创先争优网、思政之家,党校在线等等。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教育,必然成为这些主题网的灵魂,在主题网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以浙江高校为例,例如杭州高校的钱江潮网、温州高校的瓯越潮网影响较大。

七、结语

第8篇: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育;误区;角色定位

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学习方式.人们面临终身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对学习的迫切需求也与日俱增,但传统的教育并不能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满足这一需要。网络教育正是在这种困境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1971年英国开放大学成立揭开了网络教育的历史帷幕.并以相当迅猛的速度发展,据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的网络学校已超过500多所。在我国网络教育也正蓬勃兴起,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把发展现代远程网络教育作为解决我国教育资源短缺,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作为构筑21世纪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目前国家已经投人25亿巨资启动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并预计投资总额将会达到180亿元.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已开设了网上教育.在校生已达100多万。

但是,网络教育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取得的成绩却远不如他自身规模上的发展那么引人注目,人们开始怀疑,网络教育真有人家说的那么有效吗,到底网络教育应该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网络教育迫切需要人们给他一个正确的角色定位。

一、网络教育存在与发展的价值体现

网络教育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种新兴教育形式的存在和发展对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弥补了社会教育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差距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如今社会正处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不发达国家步入工业化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明显增大.而且在类型上也有所改变,现存的教育体系不可能及时适应这样的变化。由于网络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敏锐性.不仅能够缓解“人口爆炸”对教育迫切要求的压力,而且能够适应由于“知识爆炸”引起的社会对人才类型的多样化需要,很好地弥补了教育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

2.改善了社会需要的教育资源与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之间的不平衡

网络教育在教育资源的处理上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源共享。由于世界网络资源的互联以及组织规模的扩大.必然要求全世界尽可能的资源共享和人力合作,然而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教育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及门户的偏见使它们无法达到尽可能的资源共享和人力合作,而网络教育不失时机地满足了新型社会的这一需要.它与生俱来的开放性能很好的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并能跨越时空地实现更广泛的交互协作。

3.调和了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之间的矛盾

教育的效率与公平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尤其是在现有资源缺乏的情况下要实现教育公平困难重重,但是人们还是在不断地寻求能够缓解二者关系的方法。网络教育由于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时、空的跨越。降低了教育成本,而且它的开放性能更广泛的吸纳受教育者,为后进地区以及弱势群体提供了更为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这是其他形式的教育无法做到的。

二、现今网络教育存在的误区

网络教育拥有自己的优势,而且能够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但是,如果不正视自身的缺陷,盲

目地发展,失去方向性,就会步入误区。

1.网络教育企图取代传统教育

就目前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看,数量、规模的扩大是非常惊人的,而且从目前一些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来看,大有取代传统教育之势,他们猛烈抨击传统教育的弊端,认为传统教育模式应该是新时代的淘汰品,网络教育才是真正的并且唯一适应新环境的教育形式。然而,他们忽视了网络教育自身的一些缺陷,并且有些可以说是致命的弱点。网络教育是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育模式,并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学习理论.始终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我学习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对理智的和成熟的人是适宜的,它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习者的潜能,但对缺乏理智的、可塑性很强的儿童和青少年(这里所指的这类儿童和青少年可以依据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中的人生阶段来划分)是不利的,环境因素和人际交往是塑造儿童人格的关键因素,虽然网络教育也可能实现传统教育对儿童智力培养的目标,但由于它与生俱来的缺陷——虚拟的环境以及受教人群的隔离,是不可能实现塑造儿童伟大人格的目的的。在这一点上国内外曾有过争论,德国远程技术学院规划主任霍姆伯格(Bode Holmbeng)在1983年提出的开放教学过程中的“非接触性传播”概念,强调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学者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实现非接触性的人际交流,但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批判他所提出的“非接触性交流”只能导致虚幻的、缺失本性的畸形交流。因此,网络教育不可能取代传统教育,而只能成为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成为教育社会化中的一份子。

2.网络教育成为虚拟空间的传统教育

一方面,网络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正处于发展过程的初期阶段.其相关的各种理论不够成熟,发展缺乏坚实的理论指导,于是形成了将书本搬上网络、将课件取代教师,并将传统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搬上网络学校的网络教育现象,这必然导致网络教育成为一种虚拟空间的传统教育,这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网络教育应该遵循自身的发展逻辑,依照其自身的特点,成为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并体现出其他形式的教育无法实现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网络教育将它的施教对象直接指向可塑性很强的儿童及青少年,并且企图获得与传统教育同样的生源来培养与传统教育同样规格的人才,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一定要谨慎行事.这不仅会因为两种形式的教育争夺生源而造成形势上的混乱,而且对广大儿童和青少年也是极不负责任的(这一点在上面的论述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总体来说,现今的网络教育不论从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形式上都在走传统教育的老路.只是将网络作为一种简单的工具,这必然会将网络教育带入歧途,而这并不是广大网络教育学者们所希望看见的。

三、认识网络教育的本质,正确定位网络教育

新事物的发展是有过程的,尽管它拥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性,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全体现的,并且它自身也会存在固有的一些缺陷。因此,在不同的时期,它应该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只有给该事物以准确的定位,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发挥在这一时期它所具有的优势,使网络教育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

1.思想定位——现阶段应形成以传统教育为主、网络教育为辅的教育局面

朗格朗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人们也正试图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社会来实现这一理念。但是仅仅依靠传统教育或网络教育都是不理智的,传统教育由于办学资源的限制无法实现.而企图放弃已经发展了几千年的传统教育资源而依靠网络教育更是不妥。教育社会化的实现要求有更多的办学形式,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联合所有的力量,而不是搞非此及彼的分化。并且现阶段由于传统教育更为成熟和系统化.决定了必须以传统教育为主,网络教育为辅的方式办学.充分发挥传统教育的主力作用,并借助网络教育的优势,共同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

2.对象定位——网络教育应该明确自己的服务对象:“谁受益谁受教”

网络教育由于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自己特定的服务对象,“谁能从中受益谁就可以接受网络教育”应该作为进行网络教育活动的原则.那么到底哪类群体是网络教育的受益群体呢?由于传统教育能够给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人力资源,因此它更适合于可塑性强的学生群体,它不仅能提供学生智力上的帮助.而且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净化灵魂,塑造完美人格。网络教育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和增加阅历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但它能具有更好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因此,如果按朗格朗的划分将人的一生以20年分为两个阶段,那么网络教育应把服务对象定位在人生的后20年,这是因为,处于人生前20年的群体对教育的要求相对比较固定,适合全日制的、长时间的学习,并且由于处于这一阶段的群体可塑性相当强,更需要教育机构提供一个有利于塑造个体的环境,这正是传统教育不可取代的原因;而处于人生后20年的人群其生活方式比较多样化,由于工作以及时空的限制使得他们对学习的要求不够稳定和不具备持续性,因此需要更为灵活的教育方式,并且这类人群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非常强,这样正好能够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为这类群体提供灵活实用的教育。所以,我们应该将网络教育的服务对象重点定位在非学龄期群体上。

3.形式定位——网络教育应该不拘一格,办出特色,构建多样化的服务体系

①网络教育应该渗透于社会各个部门以及各部门的各个层面。网络教育所服务的对象分散于不同的部门,这决定了网络教育应该为社会各部门以及各个层面提供尽可能广泛的服务:网络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补充,首先应该渗透于传统教育。由于网络教育的优势.能够为传统教育内部提供非常丰富的教学支持,诸如通过网络教育的形式建设学生的选修课程系统,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重难点答疑,为研究生教育搭建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网络教育还应该为各个企业提供规范化的教育培训。尤其是那些跨国跨地域的大型企业更需要通过网络教育的形式为全公司提供统一标准的教育服务,并利用网络教育对世界形势的敏锐性来保持企业的先进性和竞争优势;网络教育同样可以为个人提供个别化的服务。可以对全社会所有人开放,没有时空的限制,而且学习方式灵活多样,针对性强.使每个人享受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实现终身教育的理想。

②网络教育应该具有更为灵活的文凭发放标准。由于网络教育自身多样化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教育的文凭标准是多样化的。鉴于现在呼声日高的成功教育理念,网络教育更能通过多形式的文凭标准来体现,实行文凭分类制和文凭等级制度,推行课程证书制度等都能够有效地推动成功教育的发展,既能满足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又能防止文凭贬值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实现教育公平和高效率的同步发展。

4.关系定位——网络教育应与普通教育、民办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机构并存,形成教育界“四足鼎立”、相互扶持、互为补充的良好局面

①网络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普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它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大量人才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责任,其服务对象主要针对广大学龄期群体。但是,由于这类教育的机械性和滞后性,无法满足社会其他群体的学习需要,尤其是在如今学习型社会的环境下人们需要的是终身教育,普通教育更显得有心无力,这就需要有别的形式的教育对其进行有益的补充。网络教育不仅可以填补普通教育遗留下来的空缺,而且还能渗透普通教育内部.对普通教育提供技术支撑和缓解社会对普通教育施加的压力.还能缓解普通教育的内部矛盾(如资金短缺、师资匮乏等)。当然.普通教育也能为网络教育提供必要的帮助,如技术咨询、宣传服务、资源互补等等。因此,如果网络教育能和普通教育联合,不仅能够使自己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对普通教育的发展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网络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关系。现代社会要求的不仅是终身教育,它还要实现大众化教育的理想,大众化教育思想最重要的表现是实现教育公平,尽可能多的为各类群体提供受教育机会。在各种不同群体中,弱势群体——一直是教育界的“老大难”,这类群体包括贫穷后进地区的学龄期儿童及青少年,有身体缺陷的残疾儿童以及有心理障碍或超智商的儿童。传统教育由于自身规模、资源以及体制上的限制力不从心,而网络教育又由于先天性的不足不适合对这类学龄期群体提供有效的帮助,那么要实现教育大众化就必定需要其他形式的教育来弥补这一空缺,民办教育能够在这一方面独挡一面。由于民办教育拥有固定的学习环境,能够像传统教育那样提供教育适龄儿童必需的成长环境,并且拥有网络教育开放的教育方式,能够广纳受教群体,因此非常适合这类群体的教育需要,因此网络教育与民办教育是应该并存的,二者服务于不同的群体,互为补充,共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教育支持。

⑧网络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由于职业的分化和新型交叉学科的不断出现,社会上出现了针对某些特定行业的教育培训机构,这些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教育事业注人了新鲜的血液,应该很好地扶持而不应企图用网络教育来取而代之。他们主要为达到两种目的:一是为人们获得某类证书提供备考帮助;二是为某些企业的新员工提供职前岗位培训。不管是为哪种目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需要短、频、快的现场性或面对面的教育服务,网络教育虽然能够满足“短、频、快”的要求,但对那些需要现场指导和面对面传授的受教育者来说是满足不了的(当然,民办以及普通教育更不适合这一类的学习者)。因此,不能企图用网络教育来取代这些教育机构,或许两者可以相互渗透,进行横向联合,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为网络教育进行正确的思想定位、服务对象定位、形式定位以及关系定位,明确网络教育“谁能受益谁受教”的原则,促进网络教育与普通教育、民办教育、其他形式的教育的共同发展,四方共建“教育航母”,各自独挡一面,又能相互交叉,互为补充,实现“终身教育”与教育大众化的理想,推动教育社会化,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这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给网络教育一个正确的角色定位,不仅有助于网络教育的健康发展,更能推动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尔.开放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

第9篇: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范文

网络是一把多刃剑,在给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和交际等方面带来诸多的方便和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网络心理问题作为这些问题之一,给大学生本身和学校学风建设等带来很多的危害,引起了学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1]如何解决网络心理问题,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一致的共识。因此,研讨和解决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意义和理论意义。笔者拟在简述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危害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分析网络心理问题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多维路径与具体措施。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危害与成因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多样化,网络购物、网络娱乐、网络学习、网络聊天等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特殊性。[2]其中,网络语言的变化反映了大学生的心态变迁,从中也可以看到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滋长。这些心理问题已经给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学习和人格、价值观、人生观、生活等带来了很多的危害。造成这些严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值得社会各界思考和研究。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其危害

当代大学生目前的网络语言和网络行为反映了当代青年大学生诸多的网络心理问题,其中比较严重和典型的是不负责任的心态、网络沉迷、网络依恋、网络厌学、网络孤独症、网络自卑、自我认同碎片化等。这些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网络心理问题给当代大学生带来诸多的危害,妨碍了大学生道德精神的健康成长,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阻碍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扭曲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撕裂了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发展现状与健康心理的标准要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这也提醒了高校还有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做。[3]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成因

造成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网络环境本身建设和监管不到位的外在原因,也有学校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方面教育缺位的原因,还与大学生本人自控力、自调力不强有关。其中,网络环境的建设和监管不到位导致很多非法、不健康的信息充斥其中,极大地污染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灵世界。而学校教育包括学科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很多学校只重视学科专业教育,对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不够重视,还没有真正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学生本身具有个性强的特点,喜欢自由的网络环境,不主动和积极地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网络语言和网络生活,这样难免引发诸多的心理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给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给当今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多挑战,比如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方式、教育内容等,其实这也为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升级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教育理念层面的挑战与机遇。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出现对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构建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

第二,教师主导性地位的挑战与机遇。网络的出现,导致了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这给高校教师的主导地位带来挑战。高校教师要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主动调整自己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网络的发展也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的机遇。

第三,教育内容层面的挑战与机遇。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作为一种全新的心理问题,对现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构成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校将网络心理问题一并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也丰富了高校教育内容体系。

三、破解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多维路径

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应该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课题。引发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牵涉的层面也很多,因此,解决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家庭和学生本人共同努力。具体说来,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家庭层面和学生层面应该积极采取以下针对性对策,努力构建起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解决的长效机制,推动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成长。

(一)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是加强网络社区的管理,净化网络环境。这就要求各大高校从技术到法治上,推动学校网络和其他网络的净化、美化和绿化建设,确保网络信息健康有益;同时,积极建设各种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的网站,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网络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网络世界。

二是加强网络教育,将之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大力开展网络化教育模式。这就要求高校将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网络平台和课堂平台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

三是加强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科学干预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将大学生中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网络心理问题及时纳入心理辅导的视域,开展有前瞻性和先导性的网络心理辅导工作。

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高校大学生课外文化生活的吸引力。这就要求高校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二)家庭层面应该采取的措施

家长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家长应从自身言行的规范、家庭和谐环境的营造、家庭聚会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建设家庭,让大学生尽量远离网络,多与家人相聚相处,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