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四个太阳范文

四个太阳精选(九篇)

四个太阳

第1篇:四个太阳范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园、为、阳、因、脸、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读文体会作者想像之美,并仿照课文进行创造想像,用口语表达自己喜欢的太阳。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认字

教学的主要方法:朗读、体会、感悟

课前准备:

歌曲录音带,文中的插图的复合图

学生收集一些描绘四季景色的图片或照片、水彩颜料

教学流程:

一、激趣、想像导入

1、放歌曲《种太阳》,边听边想歌曲中所表达的内容。

2、学生动手画自己心中最喜欢的太阳。(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3、揭题,板书课题,指导“阳”的书写(向学生展示一笔一画认真书写的态度)

4、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初读课文时要注意哪些事项,再按所说的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

2、检查字词的学习。

1)出示无注音的生字,交流哪些字你课前就已认识了。

2)小老师带读(有注音),想带读哪个就带读哪个。

3)开火车读、齐读、抽卡片等巩固生字的字音(有注音)。

4)集体读(无拼音),交流可以怎样来记这些字。

(结合生字)猜字谜------熟字加、减、换偏旁等。

5)读词语。

3、说说“我画的四个太阳分别是( )、( )、( )、( )。

三、诵读课文,说演结合,体会想像美。

1、再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课文多读几遍,然后读给同桌听。

2、指名逐节读课文。(朗读的要求请同学来提一提)其他同学可不出声地跟读。

3、以学定教,学生喜欢哪段,就指导学生研读好哪段。

绿绿的太阳------说说炎热夏天、烈日当空时的感受

和愿望,体会它所带来的清凉,指导朗读。

金黄的太阳------想像秋日果园的景象,表演“落叶邀请小伙伴品尝水果”的情景。

红红的太阳------说说“漫天飞雪”的感受和心愿,指导朗读,体会它所带来的温暖。

多彩的太阳------交流春景,联系旧知,感悟想像之美,指导有感情地引读、赛读、齐读。

四、指导背诵。

1、配乐朗读,并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背下来。

2、老师按季节顺序引导背诵。

五、巩固识字。

六、指导书写。

1、读一读每一个字,分别给“园、脸”组一个你最想组的词语。

2、给“因为、阳光”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看谁说的通顺、流利。

3、先认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在书上仔细书写生字。

七、口语交际。

1、给自己收集的资料选一个合适的太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2篇:四个太阳范文

皇冠。腾讯公司将QQ等级变为以天为单位,每天只要在线两个小时就算一天;半小时以上、两小时以下则记为半天。QQ等级最先开始是星星,4个星星等于一个月亮,4个月亮等于一个太阳,4个太阳等于一个皇冠;即1个星星为1级,1个月亮为4级,1个太阳为16级,1个皇冠为64级。

QQ:QQ是腾讯QQ的简称,是一款基于Internet即时通信(IM)软件。QQ已经覆盖了Microsoft Windows、macOS、Android、iOS、Windows Phone、Linux等多种主流平台。其标志是一只戴着红色围巾的小企鹅。腾讯QQ支持在线聊天、视频通话、点对点断点续传文件、共享文件、网络硬盘、自定义面板、QQ邮箱等多种功能,并可与多种通讯终端相连。

2017年1月5日,腾讯QQ和美的集团在深圳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构建基于IP授权与物联云技术的深度合作,实现家电产品的连接、对话和远程控制。双方合作的第一步,是共同推出基于QQfamily IP授权和腾讯物联云技术的多款智能家电产品。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四个太阳范文

关键字:太阳神鸟 日鸟 历法 古蜀文化

金沙遗址的发现是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古蜀国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这一发现对于人们了解古蜀文明,揭开古蜀国的神话般的历史兴衰更替的面纱具有重要意义。金沙出土的文物多达3000多件,其中最具代表性和独特风格的发现是“四鸟绕日”金饰的发现,即“太阳神鸟”。它是一件镂空的圆环形金箔,厚度仅只有0.02厘米,重量却有20克,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外观看起来很像一件工艺精美的剪纸工艺品,其中心图案是一个12条弧形齿状纹饰,成顺时针旋转的状态,很像一个喷射出12道光芒的太阳。外层有四只飞鸟,很像神话传说中的“负日金乌”,这些都与太阳崇拜有关,所以被命名为“太阳神鸟”因它的神秘的象征意义,四鸟绕日的图案造型而神秘。

一、“太阳神鸟”和古蜀国的日鸟崇拜

“太阳神鸟”金饰呈现的图案的设计源于古蜀先民“崇鸟敬日”的习俗,古蜀人认为,太阳哺育万物,是天神的居所,人类的衣食住行均来太阳神的恩赐,而鸟儿是唯一能够飞上天与天界沟通的使者。《山海经》中也有关于“金乌负日”的神话传说:太阳之所以会起落,是因为里面住着一只金黄色的的三足乌鸦,它负载着太阳往来于天地之间,所以才产生了日出日落。古蜀人对太阳的崇拜并非在金沙文化中才有,在比这更早的三星堆文化中也有关于太阳崇拜的文物出土。如三星堆文化所独有的青铜“太阳形器”和青铜“太阳神树”,其中青铜神树与《山海经》等文献记载的“十日神话”的传说很相符。

此外,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也有许多关于日神的神话传说,印证了古蜀人对太阳的崇拜。《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海外东经》:“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淮南子》中关于尧时十日并出害人的记载 “ 葩 ”,都是把太阳当成有意志的神灵来看待。既然是神灵,就要祭祀。甲骨卜辞中有许多崇拜日神的记录。《礼记・祭义》记载:“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暗,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暗。” 舛 可见夏至商周,日神是被作为主宰上天的神来崇拜的。文献中关于“羲和生十日”和“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等“十日神话”传说的记载,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太阳神树”是可以互相印证的,都是三星堆文化中“太阳崇拜”的直接有力的证据。而“太阳神鸟”所表现的“日鸟崇拜”现象,是对三星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是古蜀文化太阳崇拜的有力证据。

二、“太阳神鸟”和古蜀历法

所谓历法,就是安排年、月、日的法则。历法一般分为三类: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历。古蜀的历法,首先从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自身就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外层4只逆向飞行的鸟,每只鸟对应3个月牙(或者说是火苗,或者说是象牙),不多不少,不偏不倚,恰好说明每只鸟代表一个季节,4只飞行的神鸟代表着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也说明古蜀人已经掌握四时的知识,能够根据四时的不同特点而适时地安排农作。内层的12道旋涡状光芒,既象一道道火苗,又象一根根象牙,也象一轮轮弯月,表示一年十二个月周而复始。也说明古蜀人已经掌握了岁、时、月的概念以及形成的规律和原因,已经知道“岁”与太阳运行有关,“月”与月亮运行有关,一年有12个月,使用的是阴阳历。

虽然很多考古文化中都有太阳图案,但是刚好是12个的却很少见,如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晚期的彩陶罐上的12个太阳的图案,甘肃动向出土的一件双肩耳罐,也画了12个太阳,这些不仅与太阳崇拜有关,也与历法相关。由此可见,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也是有一定的联系与交流的,这也是古代文化融合的一个表现。

关于太阳神鸟的象征意义还有很多,这里就简单的分析两点,“太阳神鸟”金饰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宝贵的文物奇珍,而且承载了古蜀先民的信仰与崇拜的古老文化。当然对它的解读不仅仅限于图腾崇拜,金沙时期的先民已经进入西周时期,那个时期民智已开,既然能够制作出如此精美绝伦的图案,就不可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日鸟崇拜的层面。希望对古蜀文化的解读能够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其中。

参考资料:

[1]张明川.中国彩陶图谱[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第4篇:四个太阳范文

关键词:周敦颐;太极图;太极图说

A textual research on ZHOU Dun-yi's original Tai ji Diagram

Abstract: Taking the two words of “dong yang” (moving Yang) in ZHOU Dun-yi’s Tai ji Diagram illustrated by ZHU Zhen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comparing it with YANG Jia's Liu jing Diagram, diagrams of Zhouyi illustrated in Dao Zang (Library of Works Concerning Daoism), and that transformed by ZHU Xi, as well as with reference to certain narrations in ZHOU Dunyi’s Tai ji tu yi shuo and Yi Tong, this paper makes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al state of ZHOU’s Tai ji Diagram. The author holds that, to discriminate ZHOU’s Tai ji Diagram, we should take approach to it from its evolutions, and then further restore it to its original state, and finally search for its origin.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ZHOU Dun-yi regards Tai ji as a Qi and asserts Tai ji can produce Yin and Yang through motionlessness and moving, while ZHU Xi considers Tai ji as an Idea and “Idea could not be able to move or keep still by itself”, and moving and stillness are caused by Yin-yang itself.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Idea, ZHU Xi intentionally transformed ZHOU' Tai ji Diagram illustrated by YANG Jia. And thus through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views on Tai ji, we could discrimin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transformed diagrams, to respectively analyze the thoughts of Idea.

Key words: ZHOU Dun-yi; Tai ji Diagram; Tai ji tu shuo

本文所用《周氏太极图》一名,是就北宋周敦实(后为避英宗讳改名曰敦颐)所著《太极图易说》中的《太极图》而言。因周敦颐历来被称为“理学开山”,所以当今多数学者皆谓《周氏太极图》的源流问题,是当前宋明理学研究的一大课题。所谓“源流”问题应该分作“来源”与“流变”两个问题。就《周氏太极图》的流变而言,有朱熹改造之图;有见于《正统道藏·周易图》之图;有见于杨甲《六经图·大易象数钩深图》之图;有见于朱震《汉上易传卦图》之图。究竟《周氏太极图》的原貌是何等样子?这是我们应该结合周敦颐《太极图易说》与《易通》二书中的文字予以考证明白的问题。显然,只有把《周氏太极图》的原图考辨明白,方能进入考证其“来源”及分辨其属性等课题。

 在我国历史上,虽北宋与南宋皆是赵家的天下,然于儒道门户之争的程度却有所不同。唐代帝王奉老子李聃为祖宗,并以考《老子》取仕。延续至北宋时期的儒者们似乎并不讳言《老子》、《庄子》等道教典籍中的概念和命题。即便是北宋五子也是如此:如邵雍曰:“老子,知《易》之体者也。”“无极之前阴含阳,有象之后阳分阴。”“《老子》五千言,大抵皆明物理。”(《观物外篇》)周敦颐曰:“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本无极”、“无极之真。”(《太极图易说》)二程曰:“庄生形容道体之语,尽有好处。老氏谷神不死一章,最佳。”“《老子》言甚杂,如《阴符经》却不杂,然皆窥测天道之未尽者也。”“老子曰无为,又曰无为而无不为,当有为而以无为为之。”“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且欲涵泳主一之义,不一则二三矣。” (《二程遗书》)然而,时至南宋偏安一隅道教空前发展之际,儒道间的门户则进一步趋向分明。以“鹅湖之辩”陆九渊执“无极”概念出于老庄而批评朱熹为例,则知此时儒道间的门户之见已深。正因为如此,朱熹为建立其理学系统的需要,就必然要对有着道家思想渊源的《河图》、《洛书》、《先天图》和《太极图》等进行改造。以《周氏太极图》为例,如果我们把经过朱熹改造后的图当作周敦颐原图而去考证其渊源,就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就非常有必要把周敦颐《太极图》的原貌弄清楚。下面就试为考辨之。

一、《周氏太极图》的流变

二程虽曾受业于周敦颐,并得《周氏太极图》之传,然而他们却不轻易把《周氏太极图》公诸于世。直到南宋初期,朱震向朝廷进献其易学著作时,方在其《周易图》(后人更名曰《汉上易传卦图》)中列有《周氏太极图》(见图一)。(略,请参见原文)

 《通志堂经解》本与《四库全书本》所列《周氏太极图》大同小异。值得注意的是:二图第二层图式下方皆是“动阳”二字(自右向左读,与“万物化生”同),只是前图“动阳”二字之外加一椭圆形圈。又二图皆为四层图式,上一为“易有太极”(“自无极而为太极”),二层黑白相间图式为“是生两仪”(“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三层五行“分土王四季”与“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图式为“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四层“万物化生”图式为“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八卦相错为六十四卦,“二气交感,化生万物”)。通观此《太极图易说》中之插图,是为解释《易传·系辞》“易有太极”一节之义而画。观其图之四层模式,是遵循《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而来(正如同邵雍“老子,知易之体者也”之见)。上一为“道生一”,二层为“一生二”,三层为“二生三”,四层为“三生万物”。“动阳”二字标于二层图下之“子”位(即邵雍所谓之“天根”处),是遵循古人“阳生于子”之说,“阳”之生不是“阳”本身之动(所谓“阳动”),而是《太极图易说》中所谓“太极动而生阳”,所以“动阳”二字就是“太极动而生阳”的缩写。上方“阴静”二字却与古人“阴生于午”之说有所不合,亦与《太极图易说》中所谓“动极而静,静极而生阴”说不合,这就是我们要于下面讨论明白的问题。

 《道藏·周易图》中所列《周氏太极图》(见图二)(略,请参见原文),则是采自杨甲《六经图·大易象数钩深图》。

这一图式有所流变地方是:外加椭圆型圈的“动阳”二字变作“阳动”,并且加画到三层图式“火”与“水”连线的中央位置。其模式仍然是四层,体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义。

朱熹改造的《周子太极图》,今见于明代曹端《太极图说述解》一书(见图三)(略,请参见原文)。

这一图式有所流变的地方是:把“阳动”二字去掉外面的椭圆型圈,从“子”位移至图左,“阴静”二字从“午”位移至图右,以弧型线把三层图式之“火”连至二层图之黑半圈,以弧型线把三层图式之“水”连至二层图之白半圈;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图式与“五行”(四象)图式断开;把“五行”图式中的“水”过中“土”与“木”相连,改变作“水”绕过中“土”直接与“木”相连,与“五行”相生“水生木”之义有合。观其图式虽然仍有四层,但而却是“两仪”与“四象”为一体。显然,此图演变之本是依据杨甲《六经图·大易象数钩深图》中所列的《周氏太极图》。

二 、《周氏太极图》的内涵

通观北宋时期的易学著作,一般皆遵循汉儒之说,把水(六)、火(七)、木(八)、金(九)当作四象,而且多数人视“太极”为一气。无人以“黑白之位”替代卦爻的原本符号而作易图,更无人以阴阳爻画的组合为“四象”。至于以黑白图画表示“阴阳”,本朱熹说则有杨时(龟山先生,二程弟子)“画个圈子,用墨涂其半,云这便是易”(《朱子语类》),而《周氏太极图》第二层图式中的黑白弧型半圈,就是以之表示太极“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的本意,表示太极“是生两仪”(还没有到“四象生八卦”的地步,所以不能看作是八卦中的“坎”、“离”二卦)。周敦颐《太极图易说》是为了解释《易传·系辞》“易有太极”一节之义而作,其解释文字当然要围绕“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一段文字而展开。

梁武帝问李兴业“太极”有无,李以“易有太极”对曰:“是有”。邵雍曰:“太极既分,两仪立焉。”“一气分而阴阳判。”(《观物外篇》),刘牧曰:“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一气所判,是曰两仪。”(《易数钩隐图》)也是以“太极”为一气之有。周敦颐曰:“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也是以“太极”为一气之有。有动有静之“太极”当然不是一理(理不会自动静),必然是一气。既然“太极”有动静,因动静而生阴生阳,则“动静”就不是指阴阳的动静而言。《易通》曰:“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故所生阴阳亦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其《太极图》第二层图式就是表达这一层意思。如果把“太极动而生阳”、“静极而生阴”的意思表达在图中,“太极动而生阳”就可缩略为“动阳”;太极“静极而生阴”就可缩略为“静阴”,这就与周子《太极图易说》文字有合。把“动阳”二字标于图下“子”位,“静阴”二字标于图上“午”位,方与汉儒“阳生于子,阴生于午”之说有合,亦与周子“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说有合。既曰“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就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之意,如此方与《系辞》“阴阳不测之谓神”、“几者动之微”、“知几其神乎”之义有合,亦既是周子所谓“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之意。邵雍“无极之前”与“有象之后”说亦是强调太极动之微生阳似有而未有之际,此所谓之“几”(动之微)即在“子位”,“太极动而生阳”,似动而未动之间,则生“微阳”,如此则知其所谓“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亦是指“太极”之动态而言,并非指“阳”之“微动”。阴阳为形而下者,是“太极”所生之两仪(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以物言之则为天地。其动静是“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的物态,与“太极”之“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的神态截然不同。

既然《周氏太极图》第二层图式是用来表达“是生两仪”之义,也就是要用以表达太极生两仪之“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之义。标以“动阳”与“静阴”就是用来表达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之“神”态,绝非用“阳动”与“阴静”的“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之义去表达太极生两仪的“物”态。这里的根本区别是:所谓的“动静”究竟是谁在“动静”?周子的本意毫无疑问的是在说“太极”本身的“动静”。既言“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则阴阳为太极动静之产物,就勿须用“阳动”与“阴静”之赘言。

周子《太极图易说》曰:“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四象为“阳变阴和”的产物(独阳不生,寡阴不成),合之为“一阴阳”,并非“阳动阴静”的产物,合之为“一阴一阳”。分阴分阳为两仪,合之为“一太极”,并非“阳动阴静”为两仪,合之为无动静之“一理”。

周子《太极图易说》曰:“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五行象五气,木为春气,火为夏气,金为秋气,水为冬气,土为中和之气。周子所言“五气顺布,四时行焉”即是表达汉儒所言“分土王四季”或“播五行于四时”之意。“无极之真”指“太极”一气言,“二五之精”指火二与木三为一五、水一与金四为一五而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指乾坤各三索而生六子,即指“四象生八卦”而言。四象与八卦是“二生三”之结果(与邵雍视八卦为“天之四象”与“地之四象”之意同)。

周子《太极图易说》曰:“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四象与八卦皆是二气交感的产物,八卦相错而得六十四卦以象万物。此既是“三生万物”之结果。

我国古代的宇宙论是自组织运动论(非他组织运动论),其说之“生生”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非阴阳“加一倍法”的量变过程。道生天地(太极生两仪),天地生万物(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错生六十四卦),是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仅仅是一阴一阳“加一倍”的组合,那就是终究不离抽象的阴阳概念,不会有从神态到物态的突变。当然更不会是“太极一理”的“理一分殊”。一理分为二理,二理分为四理,四理分为八理,无论如何分,终究是“理”而已。既然北宋的儒者以太极为一气,天地为两仪,五行之水火木金为四象(象四季),则其说就不是仅有数量变化的阴阳“加一倍法”。即便是周子也不例外,其《太极图易说》的文字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周氏太极图”应指周子所画本图而言,既然有《太极图易说》的文字,则这些文字就必然是为解释《太极图》而写。《周氏太极图》的内涵应该与周子《太极图易说》的文字契合,这就是我们要考证其原图真貌的理由。明了周子建图立说的内涵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讨论《周氏太极图》原图究竟是个什么面貌这一问题了。

三、《周氏太极图》的原貌

“证有易而证无难”这句话,是被多数学者认同的一句名言。我们以周子《太极图易说》与《易通》中的文字来考证《周氏太极图》的本来面目,这是一个“证有”的问题。然而,是否证得“容易”,则需要用结果来说明问题。

毫无疑问,朱熹改造之《周子太极图》是“流变”最大的图式,而杨甲《六经图》所列《周氏太极图》,虽图说与朱震《周易图》所说同,然其图式又与朱震所列有所不同,是自朱震所列图与图说中演变而出。依其顺序,朱震所列周子《太极图》当为最接近周子《太极图》本来面目之图。然而,我们从朱震所列周子《太极图》中又看到了相互矛盾的地方:子位的“动阳”与午位的“阴静”相互矛盾。既有矛盾,就说明周子《太极图》在流传过程中有所演变。那么周子《太极图》的原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可以从上述的意见中试着画出来(见图四)(略,请参见原文)。

 此图上一象“易有太极”,无论说“自无极而为太极”或说“无极而生太极”、“无极而太极”,皆体现汉儒“夫有形生于无形”(《易纬·乾凿度》)之说。

 此图“动阳”二字标于子位,周子“太极动而生阳”、“静无而动有”、“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动而无动”、“非不动”诸说,皆因此而得通解;此图“静阴”二字标于午位,周子太极“静极而生阴”、“静无而动有”、“静动而无静”、“非不静”诸说,皆因此而得通解。如此标注甚合于汉儒“建子阳生,建午阴生”(《京氏易传》)之说。

 此图五行图式中以中土分别与火、木、水、金相连,则体现“分土王四季”、“播五行于四时”之义,并非体现五行相生。火二与木三为一五,水一与金四为一五,连至下一,体现“二五之精”为“阴阳一太极”之义,并非体现“三五”。

此图“四象”(两仪生四象)与“八卦”(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为一层图式,则体现“二生三”之义。周敦颐既然使用出于《老子》中的“无极”概念,则其《太极图》图式就很可能本当时的通说,以《易传·系辞》“易有太极”一节为“《易》之体”,而其所画图的模式,就遵循《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以四层图式表达之。当然,万物皆有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之象,其四层图式皆为“一太极”,所以其四层图式当“会四于一”而看。“易有太极”一节所言是“生生之谓易”,是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正是反映了这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讳言老庄概念和命题的周子,采用这一模式建图,自然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据此而言周敦颐此图有道家渊源,似要展开讨论。这一问题涉要及《易传》的文字是否有道家色彩的问题,还须进一步讨论《系辞》“易有太极”一节是否为“《易》之体”、其模式是否为自量变而质变的问题。如果不能全面否定《易传》的道家色彩,那么言周敦颐此图模式有道家渊源,也是对的。如果坚持“一分为二”的量变模式,无论以太极为一气或一理,皆与“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说相悖。“孔子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易纬·乾凿度》),对此,古人笃信这是孔圣人之言并引以为说。

四、结 语

第5篇:四个太阳范文

6月1日,一所以太阳能建筑为设计理念的“台达阳光小学”在四川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举行了奠基仪式,该项目以2009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一等获奖作品为基础,根据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台达阳光小学灾后重建的实际情况,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调整而成,并利用台达电子集团捐赠的1000万元专项基金建设。“台达阳光小学”的建设将为四川灾区重建,特别是灾区公共建筑的建设探索一条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即将建设的“台达阳光小学”是一所异地重建的小学,占地面积2.74hm2,建筑面积6570m2,包括可容纳18个班的教学楼、办公楼,容纳近470名师生的宿舍楼、食堂、浴室等辅助用房,校内设置了一个200m跑道的运动场、两个篮球场、乒乓球场等运动休闲设施以及一个生态湿地型自然科学园地。校园在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绵阳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校园能源需求,结合场地条件和不同建筑的使用功能,合理优化平面规划布局和建筑空间,实现了无障碍设计,使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建设绿色校园。同时充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采用被动太阳能利用技术,提高使用舒适度的同时,降低学校的运行成本,保障学校的可持续运营。

“台达阳光小学”以太阳能建筑设计为特色,整个学校根据校址地形条件,充分考虑绵阳地区夏季闷热、冬季潮湿的气候特点,坚持夏季以通风、隔热、遮阳、隔潮为主,冬季以集热、保温、通风为主的被动设计原则,并适当采用主动太阳能技术,实现建筑增量成本少,提高建筑舒适性,降低学校能耗的建设目标。其中,被动太阳能技术包括:利用合理的建筑设计达到自然通风和采光,利用建筑隔热技术提高建筑的保温性能,利用遮阳设施调节教室光线等;主动太阳能技术包括:为师生提供淋浴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和供开水服务的太阳能开水系统等。此外整个校区将生活污水无动力收集,采用人工湿地生态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处理,达到零排放。这些技术的实现将为当地开展建筑节能、节水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台达阳光小学”的设计方案充分体现了2009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所表达的太阳能建筑技术。以“公正、科学地向社会各界传播太阳能建筑理念和技术,提高中国太阳能建筑设计、建设和推广水平”为目的,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已经连续举办三届,并成为国际认可的专业赛事。2009年该竞赛以四川灾区学校重建为主题,向全球征集“阳光小学”的设计方案。截止到2009年1月18日,大赛组委会共收到来自美洲、欧洲、亚洲三大洲十五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参赛作品204项,其中涉及绵阳地区作品108份,马尔康地区作品86份,经过由国内外知名太阳能建筑专家的评审,最终选出两项一等奖(绵阳及马尔康地区各一件)、四项二等奖作品、六项三等奖作品以及优秀奖作品40项。

第6篇:四个太阳范文

这个暑假我到四川,有幸看到日全食。四川是我外婆的家。

今天我睡到9点才起床,不过我再晚起床也没错过日全食,刷牙、洗脸,吃饭……哇,三百年的一次日全食。那刺眼的太阳立刻把阳光收了起来,太阳立刻变的不刺眼了,大家马上朝太阳看。我去叫外婆,快,快,打电话,爷爷的手机,打不通,那回来看。

这时太阳里头有一个月亮的影子,天马上黑了,趁还是那个样,我马上跑进房间去拿摄像机。开始有变化了,月儿慢慢的变圆了。接下来月儿向东行使,太阳慢慢的变成空心的了。这时一个圆圈上面有一个亮点,持续了两分钟,终于太阳恢复了原有的光亮。

第7篇:四个太阳范文

今天是7月22日,一个让所有人都激动的日子,今天将欣赏到百年难遇的日全食奇观。

现在是8点10分,天空有些雾蒙蒙的,云层很厚,让我的心中隐约掠过一丝不安,希望在日全食发生时可以看到太阳。

8时21分,初亏开始了。 月亮覆盖了太阳一点点。不过只是一眨眼的工夫,太阳又不见了。

8时40分,太阳再次出现,月亮覆盖太阳的面积更大了,接近四分之一了。

8时44分,太阳再一次埋进了云层,45分,太阳再次出现。

8时48分,太阳已经被遮住了四分之一。

8时52分,太阳被遮住的面积更大了,已经非常接近二分之一。

8时59分,太阳一半已经被遮住了。

9时08分,太阳已经被遮住了四分之三。

9时13分,太阳已经逐渐成了“月牙儿”状。

9时18分,太阳已经有了接近五分之四的面积遮住了。

9时20分,太阳被覆盖的面积更大了。天空渐渐地暗了下来。

9时28分,天空中的太阳仅仅只看得见细细的一条了。天空又暗了一些,似乎暴雨即将来临。

9时31分,整个太阳几乎已经全部暗了下来,天更昏暗了。

9时33分,日全食开始了,天空完全黑了下来,我听到了一阵震耳欲聋的尖叫声。

9时36分,出现了食甚。

第8篇:四个太阳范文

我们说过了太阳,月亮和行星,现在我们就可以来讲讲整个太阳系了。月亮,我们称他为地球的“卫星”,它以椭圆形的轨道绕着地球运转,运转一周比阴历一个月的时间略短,是二十七天又八小时。别的行星也是有它自己的卫星的,换句话说,也有它自己的“月亮”。行星的卫星的数目是:水星没有,金星没有,地球一个,火星两个,木星九个,土星九个,天王星四个,海王星一个,冥王星有几个卫星,我们还不知道。

这些带着卫星的行星,又都以椭圆形的轨道绕着它底中心——太阳旋转。它运行的方式和卫星围绕行星的方式是完全相似的。这就叫做行星的公转,它每转一周就是一“年”,地球的一年就是三百六十五天又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各个行星的“年”是各不相等的。卫星绕首行星逆转,行星绕着太阳运转,这样运转着的一群星星,构成整个的“太阳系”。太阳系便是太阳—行星—卫星大的家庭。

这个太阳系的学说,是在十六世纪初由一个大科学家哥白尼首先提出的,在他以前大家都相信圣经上说的话:上帝先造天地后造太阳,生养万物的基础是大地,所以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是大胆的主张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第一个人,他的学说侵害了中世纪的封建思想传统,违背了当时神圣的宗教法则,因此是“犯法”的。他的著作几十年不能出版,一直到临死时才印出送到他的床上。哥白尼就这样向迷佰的宗教下了封挑战书,揭开了近代科学的第一页,他在科学史上永远占着最光荣地位。不过哥白尼学说还是不十分完备的。到了十七世纪,首先发明望远镜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不愿教会的种种迫害,对这问题继续研究。为了追求真理,他下过几次监狱。但是他在对水星和它的卫星的研究中,终于完成了伟大的事业,我们今天对太阳系的了解,主要还是依据他们研究的结果为基础。这一学说完全改变了当时人类的观念。

恒星——每个都是一个太阳

宇宙中太阳不只一个。在黑夜里所见到的星星除了上面说到的几个行星之外,其余的恒星,不要看他似乎很小,其实每个都是一个太阳。他们都会发光。他们之中最轻的约为太阳的五分之一,最重的约为太阳的五倍。有的恒星体积比太阳大出几十万倍,如夏季在南天引人注意的那颗红色巨星,古人又把它叫做商星的,它的直径就有四万万英里,比太阳大出四百多倍;有的就很小,如天上最亮的那颗恒星—天狼星—的附近,有力颗暗弱的“伴星”就很小,但它上面的气体据有的天文学家说要比水重三万倍,寻常茶杯大体积的物质,有七八吨重,(因为这个数字太惊人了,所以还未获得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们的一致同意和承认,但无论如何,它十分重这一点是应当承认的。)

恒星发光的本领也有高有低。太阳的光度是比较适中的。其他恒星有的亮有的暗,亮的比太阳亮一万倍,暗的有益太阳万分之一的。太阳光是带金黄色的,别的恒星,有的带红色,有的带蓝色。星的发光本领和颜色,一般看作是星的年龄的标帜,一般来说,星越“年青”越亮,光就越发蓝,越红越暗就越年老,黄色是中年星。

第9篇:四个太阳范文

一、先秦交通线路开辟的概况

以太原为中心交通线路的开辟始于先秦时期。《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载,黄帝“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其势力“北逐荤粥,合符釜山”。《集解》引《地理志》言“荤粥,居于北蛮”。黄帝部族的势力已经达到今山西省、陕西省北部地区,太原一带当有道路可通。大禹治水时曾经到过太原一带,《尚书•禹贡》:“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师古曰:“太原即今之晋阳是也。岳阳在太原西南。”因而有“禹凿龙门,通大夏”之说,[1]《正义》引《括地志》云:“大夏,今并州晋阳及汾、绛等州是。”《史记》卷二《夏本纪》:“禹于是遂即天子位。”《集解》皇甫谧曰:“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从平阳到安邑、晋阳之间都有往来的线路,说明远古时期的先人们即对以太原为中心交通线路的重视。吴起曾经对魏武侯说:“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2]《正义》皇甫谧曰:“壶关有羊肠阪,在太原晋阳西北九十里。”说明夏朝的势力已远达晋阳西北一带。

殷商时期,太原附近道路的开辟没有更为明确的记载,但从相关史料可以推知,因为对北方少数部族的战争,商王朝的军队曾经抵达过太原。《易经•下经》:“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汉书》卷二十七《五行志中之下》:“外伐鬼方,以安诸夏。” 师古曰:“鬼方,绝远之地,一曰国名。”《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序》:“至于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鬼方活动于今晋北一带,为了抵御鬼方对中原地区的骚扰,商王朝的军队曾经达到山西的中北部地区。

西周建立后,即开始对太原一带进行控制。《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载,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张守节认为“在晋州平阳县”。到其子燮改为晋,称晋侯,迁往晋阳。《括地志》云:“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城记》云尧筑也。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唐叔虞之子燮父徙居晋水傍。今并理故唐城。唐者,即燮父所徙之处,其城南半入州城,中削为坊,城墙北半见在’。《毛诗谱》云‘叔虞子燮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改曰晋侯’。”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其北,帝夏禹都,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其南有晋水。”《括地志》云:“今晋州所理平阳故城是也。平阳河水一名晋水也。”[3]《史记》卷四《周本纪》载,周厉王暴虐政治,引起国人暴动,“厉王出奔于彘”。《集解》韦昭曰:“彘,晋地,汉为县,属河东,今曰永安。”《正义》《括地志》云:“晋州霍邑县本汉彘县,后改彘曰永安。从?奔晋也。”说明从西周都城?京至彘(今山西省霍县)有道路相通。上述史实说明太原在西周初年已经与?京建立了交通往来的关系。

春秋时期全国道路的形势更为发达。以洛邑为中心全国性道路网的建立,将北方地区重要交通枢纽的晋国晋阳纳入其交通序列中来,晋阳的对外交通开始繁荣起来。《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载,齐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平定晋国内乱以后,与诸侯盟会,曾经说:“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正义》:“大夏,并州晋阳是也。”意即齐国的军队已经达到晋阳一带,究其实齐桓公的军队只到达晋国高粱(今山西省平阳县西南),但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当时已经有了从齐国到达晋阳的线路。《春秋》载,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六月,“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大卤”《公羊传》与《谷梁传》均作“大原”。“大原,晋阳县”。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赵简子(赵鞅)要求邯郸大夫午归还他送给的卫人五百家,并打算“吾将置之晋阳”。因邯郸午食言,乃囚之晋阳。是年十月,范、中行氏联合讨伐赵简子,赵简子逃奔晋阳,晋定公率人包围晋阳。十一月,范、中行氏被打败,十二月,“赵鞅入绛,盟于公宫”。[4]这段史料虽然反映的是春秋末年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阶级斗争的史实,但由之可知,从晋阳到邯郸和绛(今山西省曲沃县西南)之间都有了交通线路。是后,晋阳成为赵国的军事堡垒。晋出公死后,知伯掌握晋国大权,“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以其围郑之辱。知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惧,乃奔保晋阳”。[5]以上事实说明从太原到邯郸和齐国都有了往来的线路。

从晋阳南行可以直达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从洛邑过黄河,有一地名曰阳樊,周襄王十二年(公元前640年),王子带发动叛乱,周襄王求救于晋,时晋文公刚刚周游列国后急于取得威望,听从了谋臣赵衰的建议,“三月甲辰,晋乃发兵至阳樊,围温,入襄王于周。四月,杀王弟带。周襄王赐晋河内阳樊之地”。[6]《集解》服虔曰:“阳樊,周地。阳,邑名也,樊仲山之所居,故曰阳樊。”

《史记》卷四《周本纪》《正义》贾逵云:“晋有功,赏之以地,杨樊、温、原、攒茅之田也。”从晋阳可以直接发兵洛邑,说明其间的道路是畅通的。《左传•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晋侯使大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东山皋落氏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说明有从晋阳到皋落的道路。从皋落到绛,然后沿汾河河谷经昆都(今山西省临汾市)、彘、中都、祁、魏榆直达晋阳。[7]晋人在这一线路上活动的史料史书中时有披露。如《左传•僖公十六年(公元前644年)》:“秋,狄侵晋,取狐、厨、受铎,涉汾,及昆都,因晋败也。”狐、厨、受铎、昆都是晋国城邑。《左传•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夏四月,韩须如齐逆女。齐陈无宇送女,致少姜。少姜有宠于晋侯,晋侯谓之少齐。谓陈无宇非卿,执诸中都。”

战国时期以太原为中心交通线路的开辟与统一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在统一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伐取赵中都、西阳”。《正义》引《括地志》云:“中都故县在汾州平遥县西十二里,即西都也。西阳即中阳也,在汾州隰城县东十里。《地理志》云西都、中阳属西河郡。”此云“伐取赵中都西阳”,说明从晋南沿汾水可以直达晋阳。赵惠文王十一年(公元前288年),“秦取梗阳”。《集解》:杜预曰:“太原晋阳县南梗阳城也。”《索隐》:“《地理志》云太原榆次有梗阳乡。与杜预所据小别也。”秦国的军事力量已经深入到了晋阳一带,其线路的畅通当属必然。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司马梗北定太原”。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使蒙骜攻赵,定太原”。三年,“初置太原郡”。[8]至此,晋阳入秦国版图。随后又攻取了魏榆、狼孟等地。秦始皇即王位,“晋阳反,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秦王政八年,“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惫?薄K淙??辈痪佑诜夤?????胂萄舯憷?慕煌ㄊ撬?靡允杖「乘暗闹匾?U稀G厥蓟适?迥辏?按笮吮??痪?邻??痪?撂???±敲稀薄@敲显谔??薄J?拍辏?扒赝趸梗?犹??⑸峡す椤!?9]说明秦始皇是沿着汾河河谷,然后渡过黄河回到咸阳的。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天下三十六郡,其中有太原郡。在琅邪台石刻中有“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说明秦朝的面积之大。汉代贾捐之曾说秦朝“地南不过闽越,北不过太原”。[10]说明太原一带是秦朝北部边境的军事重镇。

秦末农民战争中太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从常山可直达太原,战略地位非常重要。陈胜派武臣与张耳、陈余进攻河北,渡黄河以后,武臣自立为赵王,分三路攻城掠地,其中李良进攻常山,李良占领常山后,“赵王复使良略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陉,未能前”。[11]石邑在常山境内,应劭曰:“井陉山在南。”师古曰:“井陉之口,赵之西界山险道也。”这是从常山进入太原的必经之地。汉三年,韩信、张耳“东下井陉击赵”。控制了井陉,即可“以令于赵,胁燕定齐”,韩信就是这样做的。[12]广武君李左车对成安君陈余谈及井陉的形势时说:“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然而成安君不听,结果赵被韩信打败。[13]

综观战国时期以太原为中心的交通线路的开始稠密起来。从洛阳渡过黄河,经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市)达上党郡(今山西省长子县),经屯留、铜醍至祁再到魏榆,达太原郡。这是南线。《战国策》卷十七《楚策四》载汗明对春申君说:“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马拉盐车上太行,说明沿太行山的南北道路已经开辟。向东经魏榆、马首可通燕国。这是东线。

二、两汉太原的交通线路

西汉太原的交通形势较之先秦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建立起通往全国的道路系统,使太原周边地区完全纳入了中央政权的控制之下。汉三年,刘邦派遣将军韩信进攻魏,俘虏魏王豹,“遂定魏地,置三郡,曰河东、太原、上党”。太原正式纳入西汉政权的控制之下。汉六年十二月,“以太原郡三十一县为韩国,徙韩王信都晋阳”,以防备匈奴的入侵。而韩王信以“国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为由,“请治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引者注)”,刘邦答应其请求。但又不信任而去信指责他,“信得书,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以马邑降胡,击太原”。次年冬,韩王信投降匈奴,“匈奴使左右贤王将万余骑与王黄等屯广武(今山西省代县——引者注)以南,至晋阳,与汉兵战,汉兵大破之,追至于离石,复破之。匈奴复聚兵楼烦(今山西省神池县——引者注)西北”。[14]《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上》云:“汉初定,徙韩王信于代,都马邑。匈奴大攻围马邑,韩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在这次战争中,匈奴假装失败,引诱汉兵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白登之围”。《汉书》卷一《高帝纪下》云:“上从晋阳连战,乘胜逐北,至楼烦,会大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可知由太原西北行可通过马邑抵达大同。既是匈奴南侵的线路,也是汉军抵抗匈奴的线路。汉十一年,刘邦在邯郸诛灭陈?时,其残部在北方各地起兵,“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至马邑,马邑不下,即攻残之”。[15]这些事实说明西汉初年从邯郸可以直接进入太原,从太原西北行可以攻入马邑。而匈奴进攻汉朝时,也是由此南下。

为了加强这一地区的安全,刘邦立其子刘恒为代王,都晋阳(《史记》卷十《孝文本纪》言“都中都”)。汉文帝前元二年,又立其子刘参为太原王。前元三年五月,“辛卯,帝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汉文帝从关中的甘泉到高奴(今陕西省延安市——引者注)渡过黄河至太原,在太原停了十余日。此时,济北王得知文帝准备攻打匈奴,于是起兵造反,“七月辛亥,帝自太原至长安”。说明长安与太原之间的交通线路是非常便利的。汉武帝巡幸全国时,也曾到达太原。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十月,“行幸雍,祠五?。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历独鹿、鸣泽,自代而还,幸河东”。在河东他曾“幸中都宫”。[16]

汉宣帝五凤年间,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上奏:“故事,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宜籴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郡谷足供京师,可以省关东漕卒过半。”[17]从此段史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学术信息,从包括太原郡在内的5个郡直接运粮到关中有着较之水路更为便利的陆路运输条件,交通道路的发达自不待言。

从《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所记述的相关内容,我们也可以看出太原周围地区便利的交通网络。太原郡的郡治晋阳,下辖21个县,依次是:晋阳、?人、界休、榆次、中都、于离、兹氏、狼孟、邬、盂、平陶、汾阳、京陵、阳曲、大陵、原平、祁、上艾、虑?、阳邑、广武等,除晋阳外,在20个县与晋阳之间必然建立起了交通往来的线路。在叙述赵地时说:“西有太原、定襄、云中、五原、上党。”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从邯郸到太原之间有便利的交通条件,通过太原可直达云中、五原等地。

两汉之际,更始二年(公元24年),更始帝派遣鲍永安定北方,冯衍劝说他“镇太原,抚上党,收百姓之欢心”。鲍永“乃以衍为立汉将军,领狼孟长,屯太原,与上党太守田邑等缮甲养士,捍卫并土”。而田邑后来投降刘秀,冯衍对他进行了指责,田邑在答复他的信中有“河东畔国,兵不入彘,上党见围,不窥大谷”之语。[18]李贤注云:“大谷自太原趣上党之道。不窥言不来救也。今并州大谷县西有大谷是也。”从太原到上党必经大谷。西汉末年,第五伦为乡啬夫,平徭赋,理怨结,得人欢心。“自以为久宦不达,遂将家属客河东,变名姓,自称王伯齐,载盐往来太原、上党,所过辄为粪除而去,陌上号为道士,亲友故人莫知其处”。[19]从河东到太原和上党等地交通的发展,为商贸运输提供了方便。

东汉初年,为了加强北部边境的防务,建武二年(公元26年)四月,光武帝以“兄子章为太原王”。建武九年正月,“徙雁门吏人于太原”。[20]因匈奴继续南侵,为了抵御匈奴,东汉政府在太原周围及沿边各镇建立了相互往来的立体交通体系以抵抗匈奴,形成了颇为便利的交通网络。建武七年,光武帝“诏(杜)茂引兵北屯田晋阳、广武,以备胡寇。九年,与雁门太守郭凉击卢芳将尹由于繁?,芳将贾览率胡骑万余救之,茂战,军败,引入楼烦城(今山西省神池县——引者注)”。[21]建武十四年,马成率军屯常山、中山以守备北部边境。又代骠骑大将军杜茂“缮治障塞”,建立起“自西河至渭桥,河上至安邑,太原至井陉,中山至邺”的边防防护体系,形成“皆筑保壁,起烽燧,十里一候”的战略防务。[22]由此可知,太原已经成为北部边境重要的军事堡垒,其便利的交通是其充当此重要位置的关键。

虽然说交通形势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在太原地区地形险峻之处的交通环境仍然不容乐观,特别是对粮食运输带来了不利,因而有疏通河流发展水运的做法,永平年间,“理?沱、石臼河,从都虑至羊肠仓,欲令通漕。太原吏人苦役,连年无成,转运所经三百八十九隘,前后没溺死者不可胜算”。建初三年(公元76年),汉章帝授予邓训为谒者,“使监领其事”。邓训经过考察认为不可行,上言肃宗,“遂罢其役,更用驴辇,岁省费亿万计,全活徒士数千人”。[23]李贤注引《水经注》云:“汾阳故城,积粟所在,谓之羊肠仓(今山西省静乐县,汾水由此流向太原——引者注),在晋阳西北,石?萦委,若羊肠焉,故以为名。今岚州界羊肠阪是也。”《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载,建初三年,“夏四月己巳,罢常山沲呼石臼河漕”。李贤注云:“石臼,河名也,在今定州唐县东北。时邓训上言此漕难成,遂罢之。”说明从水路通往太原的交通线路因为地形的限制而无法成功。

以太原为中心交通线路的便利,也为东汉都城洛阳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汉灵帝时,因洛阳南宫被大火烧毁,为重修洛阳南宫,宦官张让等劝说灵帝“发太原、河东、狄道诸郡材木及文石,每州郡部送至京师”。[24]虽然因宦官的掣肘而使宫室难成,但从洛阳到太原较为便利的交通线为运输木材提供了方便则是显而易见的。黄巾农民起义时,“黄巾余贼郭太等起于西河白波谷,寇太原、河东。”[25]交通条件也有利于农民起义的发展。

注释:

[1] [9]《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2]《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3]《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4] [5]《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

[6]《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

[7]中国古代交通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6页。

[8]《史记》卷五《秦本纪》。

[10]《汉书》卷六十四《贾捐之传》。

[11]《史记》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

[12]《汉书》卷四十五《蒯通传》。

[13]《汉书》卷三十四《韩信传》。

[14]《汉书》卷三十三《韩王信传》。

[15]《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16]《汉书》卷六《武帝纪》。

[17]《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上》。

[18]《后汉书》卷二十八上《冯衍传》。

[19]《后汉书》卷四十一《第五伦传》

[20]《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

[21]《后汉书》卷二十二《杜茂传》。

[22]《后汉书》卷二十二《马成传》。

[23]《后汉书》卷十六《邓禹传附子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