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范文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

第1篇:四个太阳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 根据汉字学原理认识“街”等生字,会正确、工整地书写“阳、园、因”。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段。

3. 初步感受作者画太阳的美好心愿。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词语,初步感受作者的美好心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字,激趣导入

1. 出示图画?摇 ,学生猜猜画的是什么字。

师相机解说:“阳”字表示太阳从山上升起,“阝”表示土山,不是耳朵。

2. 指导书写“阳”。

3.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跟太阳有关,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简笔画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写字兴趣,又能让学生形象认识“阳”的字形,可谓一举两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2. 认读带音节的生字。

(1)指导读准舌尖后音:熟、尝。

(2)指导读准前鼻音:伴、甜、脸、因。

3. 认读带音节的词语:挂、街道、熟了、伙伴、尝尝、香甜、温暖、冻僵、脸、该、因为、季节。

4. 认读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1)认“伙、伴”。

①出示古文字“?摇?摇?摇 ”,让学生猜字,师相机讲解:“两个人手拉手一起走”就是“伴”,所以“伙伴”两字都带有“亻”。

②学生交流自己的识记方法,并说说哪些人是自己的小伙伴。

(2)认“冻、温、熟”。

①学生认读后,课件演示:

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复习偏旁“冫、氵、灬”的形义关系,引导学生结合偏旁的形义关系识字:“冻”是水冻成冰了;“温”原来是一条河的名字;“熟”是食物用火烧煮后可以吃的样子。

②练读句子:阳光温暖着小朋友冻僵的手和脸。

③认“脸”字,并交流课外积累的带有“月字旁”的字、词。

④师相机小结:这些带有“月字旁”的字都和我们的身体有关。将这些表示身体部位的词放进句子里进行说话训练:阳光温暖着小朋友冻僵的(?摇?摇?摇?摇)。

(3)认“挂、街”。

①学生认读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字都有“圭”字,“挂”是手的动作,所以带上了“扌”,“街”指的是宽阔的十字大道,所以“圭”放在“行”中。

②演示“行”字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了解“街”的形义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比相同或形近偏旁,采用归纳类联法,使学生以简驭繁地识记带有这些偏旁的合体字。】

5. 生再读课文后指名分自然段接读课文。交流:小男孩分别为四季画了哪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

三、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 出示情境图,小组合作想象说话:夏天,太阳火辣辣地照射着大地。高山?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田野?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街道?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校园?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2. 交流讨论:这时,你的心愿是什么?文中小朋友的心愿呢?

3. 练读第一自然段,读出绿绿的太阳带给大家清凉舒服的感觉。

4. 出示情境图,拓展想象说话: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到处一片清凉。

5. 尝试背诵,同桌互背,指名展示。

【设计意图:将观察、想象说话与朗读相结合,创设乐读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充分感受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 自由地读读第二自然段。

2. 出示秋景图,学生看图说话:

(1)果园里,果子熟了,有?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有?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还有?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2)田野里,庄稼熟了,有?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有?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还有?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师小结:果园里,成熟的苹果、柿子、橘子,田野里,成熟的高粱、稻子、小麦都像被火烤过了一样,金黄金黄的,火红火红的。用带有“火字旁”的“熟”来形容植物成熟的样子,再恰当不过了。

【设计意图:借助情景图、说话练习,帮助学生再认“熟”,进一步理解“熟”的意思。】

3. 秋天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也让小朋友们尝到了水果的香甜。我们来看看,好客的落叶在做什么事情呢?

指导读长句: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

4. 假如你是落叶,你会邀请哪些小伙伴来品尝水果?怎样邀请?

小组成员分别扮演“落叶”“蚂蚁”“小鸟”“小鸡”等,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5. 小伙伴们,落叶这么好客,我们赶快用朗读来回报他的这份盛情吧!

【设计意图:创设落叶与小伙伴的情境对话,让学生体会秋天的乐趣,激发热爱秋天的情感,并学会用朗读的方式表达这种情感。】

6. 用引导背诵法指导背诵一、二段。

师:我画了个什么颜色的太阳?挂在哪里?(生接背——)我画了怎样的太阳送给秋天?果园里怎么样?金黄的落叶在忙什么?(生接背——)。

(三)“摘果子”游戏,复习巩固生字。

四、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 出示生字“园、因”,学生观察两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 学生猜想偏旁“囗”所表示的意思,给“园”组词。

出示“因”的甲骨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像长方形席子上仰卧着一个人。所以“囗”在这儿表示席子,但后来“因”再也不表示席子了。

学生用“因”组词。

3. 指导写“囗”,提醒学生第二笔是“横折钩”,不是“横折”;先把“囗”里面的字写完,最后才写一横。

4. 学生写字。

5. 展示评价学生写的字。

第2篇:四个太阳教学设计范文

一是教学目标的设计。研究性学习过程复杂,所以区别于普通的教学活动,其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突出层次性,不同活动阶段设定不同的目标。如《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教学目标设计包括终极目标和阶段目标。终极目标需要推导出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找出其与太阳直射点移动变化规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阶段目标包括几方面:通过测量,绘制《竹竿影子长度日变化示意图》,推导出太阳高度日变化规律,概括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内涵;通过绘制一周内《正午前后竹竿影子长度变化示意图》,推导出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及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移动间的关系;探究出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

二是教学背景的分析。教学背景分析揭示实现教学目标的先行条件,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对学生情况的分析。首先,分析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分析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是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需要学生具备空间想象能力和很强的抽象思维。因此,教师借助让学生对竹竿影子的观测、分析,将抽象的规律具体化,完成从现象到本质规律的提升。其次,分析学生知识基础。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用到的知识可能更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再次,分析学生技能掌握情况。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具备开展研究所需要的技能,如操作、观察、演示等技能。最后,分析采取不同教学方式的学生学习状况。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思考与探究更多,教师需要分析其学习情况。

三是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是指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将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和组织,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方式的过程。首先,在内容的深度上,要注意把握难度和可行性间的关系,使内容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层次上。《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教学重难点,教师借助观测竹竿影子长短变化的研究活动达成教学目标,操作起来既简便易行,又逐步化解了难点,帮助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主建构。其次,在内容的广度上,要围绕目标,把“博”与“精”有机结合。“博”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限于既定教材,还要适当加以延伸,使其尽量宽广一些;“精”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是精心筛选,具有基础性和示范性,以帮助学生获得以纲带目,以简驭繁的效果。

第3篇:四个太阳教学设计范文

一、运用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上课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启发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太阳吗?为什么?”生答:“太阳给我们温暖”、“太阳给我们光明”……学生初步谈了对太阳的认识之后,师进一步启发激趣:“你想到太阳家去做客吗?”“想”学生大声地回答,师打开多媒体课件说:“让我们乘上快乐列车,到太阳丁丁家去做客。”师生随着音乐作律动,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音乐停,太阳丁丁家到了,太阳丁丁跟同学们打招呼:嗨!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小太阳丁丁,欢迎你们到我家来做客!师生进入情景也跟小太阳丁丁打招呼,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进入丁丁家去认识一下他的家人(为表现太阳家族埋下伏笔)。教师打开课件,太阳丁丁介绍他的一家:“和蔼的太阳爷爷、爱笑的太阳奶奶、爱发火的太阳爸爸、爱打扮的太阳妈妈、酷酷的太阳哥哥、漂亮的太阳姐姐、爱闹得太阳弟弟、爱哭的妹妹,还有可爱的我丁丁我们的一家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视觉、听觉相结合的故事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情不自禁地大声赞叹:“太阳姐姐真美、太阳妈妈打扮得真有意思、看太阳妹妹又哭了……”感受着各式各样的太阳所带给他们的美感和艺术魅力,学生们自然地进入了审美情境中。这样,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开始就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奠定审美情趣基调。

二、课件演示解决重难点,开拓学生的审美想象思维

太阳的外形美、表情美、色彩美、材料美是本课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分四步”电脑动画课件:(1)出示太阳一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谈太阳的外形美在哪里,学生有的会说太阳的外形有的像花朵,有的像树叶,有的像火焰,有的还梳着小辫子……师总结太阳的外形各式各样,美的特别,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太阳外形。学生展开想象:有的想设计火箭一样的、有的想设计向日葵一样的、有的柳叶一样的……学生的审美想象思维打开了。(2)课件第二步,让小太阳的表情一个一个地出示,并且动起来,既形象又直观。学生欢呼起来:“太阳爸爸生气了,太阳妈妈笑了,太阳妹妹哭了……”学生会发现太阳的表情不相同,不同的表情所表现得美也不同。师问:“你想表现一个什么样表情的太阳?”生答:“我想表现一个张大嘴巴笑的、我想表现一个带太阳眼镜很酷的、我想表现一个会哭的太阳,那样到了夏天天气就不会那么热了……”学生们的想象力一次比一次丰富,感知美的能力也随之增强了。(3)课件第三步:让学生找出太阳的美还体现在哪些地方,教师课件出示太阳色彩的闪动。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每个太阳的色彩都不一样,一个太阳一个颜色,尤其那个闪动七彩的太阳,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目光吸引住了。有个学生大声呼喊着“还有个七彩的太阳,真漂亮。”教师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说一说自己想设计一个什么颜色的太阳,交流后,师生总结出:太阳的色彩也很美,太阳的色彩可以是五颜六色的。这时,我感觉学生对感知美的能力渐渐增强了。(4)课件第四步:师设疑:“你想用什么材料创作太阳?”学生争先恐后的说着自己的想法。师出示不同材料制作的太阳。学生们惊呆了:“老师,还有用彩色鸡毛做成的太阳”,“还有用废旧纸盒做成的太阳”,“用易拉罐制作的银色的太阳,真是美极了……”这样,不用教师过多的讲解,课件就帮助学生学会了知识,并且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拓展了学生的审美思维。同时,课堂教学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件创意,展开学生的审美创造

第4篇:四个太阳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

教科版小学科学课本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这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学生分组实验为探索“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实验材料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以及温度计都容易准备好,可是最为关键的实验要素――太阳光却很不容易满足。笔者身处四川盆地,上本课内容时,日期一般已到十月底,即使是遇到晴天,上本堂课时也很难遇上是太阳光充足的时候,这就很难达到此课“把这些不同颜色的纸对折做成袋装,分别插上温度计平放到阳光下”的课堂实验要求条件。况且,今年上教学内容期间,正值阴雨连绵天气,别说充足的阳光,就连太阳的影子都难以得见。于是我在课前几天就在打算,今年这堂实验该怎么做?

我在进一步研究教材和教辅书后,抓住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探索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这个要点入手,选取身边随手可得也能发光发热的电热器做替代品,让它作为发光发热源。把电热器调至最低档,放置在各插有同款温度计的白色纸袋、粉色纸袋、黑色纸袋、黑色蜡光纸袋、铝箔纸袋前三米远处,通过2分钟、4分钟、6分钟、8分钟、10分钟的实验观察,各温度计取得的对比实验效果很明显,最后学生得出“深色比浅色升温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升温快”的实验结论就很直观自然了。然后,再把电热器用于接下来的实验,用三个黑色纸袋做“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关系的实验,也就会取得很明显、很满意的效果。

教科版小学科学课本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内容是“做一个太阳能热水器”。笔者上这堂课时,和学生一起,在了解了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讨论了制造太阳能热水器所需材料、设计了制作简图等知识后,开始了建议太阳能热水器的对比制作。

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我巧思妙想,做了两处小改进,采取了两个书本未曾提到的制作方法。第一个是,每一组学生都对比制作两个太阳能热水器,我指导学生不仅按上课讨论和书本提示内容,去制作一个简易太阳能热水器,我还指导他们制作了另一个同样的简易太阳能热水器,两者的区别是饮料瓶不同。一个选用的是白色矿泉水瓶,另一个选用的是黑色可乐瓶,这使学生很容易联系到上节课刚学习过的内容“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使这一知识再次得到检验并强化。另一个小改进是,剪切泡沫做二者的瓶塞,再钻个小孔插入同款温度计,以便随时能观察并做好实验记录。这样,通过两处小改进,本节课所制作出的简易太阳能热水器,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既能复习强化旧知,又能吸收掌握新知,使两个太阳能热水器升温效果即刻观察量化,清晰反映出材料选取对升温的影响。上述几个方面就对下一节课“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做了良好铺垫,便于学生展开讨论,反思太阳能热水器的制作各环节等,从而更好地提出改进措施。

第5篇:四个太阳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创新;质疑;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旺盛生命力的标志,更是学生的天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我们要为创新而教,要让陶行知先生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精髓在语文教学中激起一泓活水。如何扬起学生创新的风帆呢?笔者认为鼓励质疑、引导探究、丰富想象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一、鼓励质疑,理解创新

北宋哲学家张载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抓重点处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从平淡处见疑能促使学生求知、探索、创新。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随时抓住契机,设疑启发,以促发学生在求异辨析中有所创新。例如《太阳》第三自然段的教学: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然后汇报学习情况: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生:我通过认真地读课文,知道这段讲太阳很热。

师:太阳有多热?

生:太阳的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生:钢铁碰到太阳就会变成汽,太阳真是太热了。

师: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太阳热的特点的?

生:太阳“是个大火球”用了比喻说明。

生:“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是假设说明。

师:大家学得很好,请把这些说明方法记下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钢铁碰到太阳会变成汽,这是真的吗?太阳这么热,有谁敢拿钢铁去碰它呢?

师:哪个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这是个假设说明。

生:这是为了更形象地说明太阳热的特点。

生:(刚才提出质疑的学生)“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也算是用数字和比较的方法说明太阳热的特点,可是,在这里用“估计”一词是不是有点毛病?(表述得不很恰当)

师:你想让老师帮你解决什么问题呢?慢慢说。

生:我想“估计”只是猜测而已,科学能用猜测吗?“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

师:(灵机一动)你说得好,问得更好!“估计”就是根据太阳的表面温度推测太阳的中心温度。这是科学家的推测而已。所以在这用“估计”。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将来是科学家的你,能用什么方法测量太阳中心的温度?真的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生:我要设计出超级电脑软件,利用电脑准确地测量出太阳的中心温度。

生:(质疑的那位学生)老师,我画好一幅画,请看画面内容:我身穿太空衣,手拿特制的探温计,坐在宇宙飞船上,亲自测量太阳的中心温度。(此时,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师: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大胆地想象和创新,老师相信,10年,20年,30年以后,能向全世界宣布太阳的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的科学家就在我们班产生。

这一教学片断,教师抓住了学生无疑处生疑的教育契机,扬起了学生“遥远联想”的创造风帆,学生不但在质疑辨析中理解了太阳的特点,而且培养了创新意识。

二、抓住矛盾,引导探究

我们的语文教材留有许多的空白点及“矛盾”之处,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抓住“矛盾”,细心点拨,鼓励学生自由独立表达并真心给予评价,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拓展。如古诗《小儿垂钓》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再看看插图,联系“侧坐莓苔草映身”这句话,想一想,说一说你有什么新发现?

生:老师,图画错了!旁边的草并没有遮在孩子的身上。应该在孩子的身边再画一点儿草。

生:不对,写错了。要写“身映草”才对。

师:是写错了还是画错了,还是有其他原因?请开动脑筋,分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气氛热烈,情绪激昂。)

师:有没有不赞成画错了,也不赞成写错了的同学?请把原因说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生:过路人看孩子可以说“草映身”。

生:从旁边的路上看孩子,也可以说“草映身”。

师:真聪明,观察的多认真。想得多有道理。其他的同学再看看图,对不对呢?

三、展开联想,模仿创新

阅读教学是建立在作品和社会生活实践的基础上的。一个高明的教师,要设法让教材和知识“活化”起来,调动学生阅读作品的情感和思维,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五彩池的神奇?(2)请用彩色泡沫纸,剪出一个你想象中的水池形状,贴在黑板上。(3)看着贴满“水池”的黑板,想一想,现在看到的水池像什么?(4)仿照例句写话:仿照“有像……的;有像……的;有像……的”写水池的形状;仿照“溪水流到各个水池里,颜色却不同了,有些水池的水还不止一种颜色,上层是……,下层却成了……;左半边是……,右半边却成了……”写五彩池的颜色。

这一教学片断中,学生通过动手,创造出了形态各异、颜色多样的池图,丰富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被拓宽后,语言表达的欲望也被激发出来,富有创造性的倾诉,使学生对五彩池的神奇之处有了更深切的感悟。

四、创设情境,拓展创新

语言文字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能构建社会生活的一个个意境,绘成一幅幅令人遐想的图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对语言的感悟、体会,为他们提供自由想象、大胆创新的条件。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我应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文章内容之后,出示了下列内容:

小骆驼从沙漠旅行回来了,有一天,他又到小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到了小红马。这时小红马会怎么说,小骆驼又会怎么回答呢?请你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通过这样的训练,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有益于挖掘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

【参考文献】

[1]何统华.浅谈创新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第6篇:四个太阳教学设计范文

《美丽的黄昏》这一课的难点就在于二部轮唱,所以教案的重重设计都是为着歌曲的二部轮唱做着充分的准备。教案的设计分四个步骤,第一步骤是引入教学(引发问题,引出主题);第二步骤是结合太阳下山的情景,练唱“mi re do sol”;第三步骤是结合图形谱,唱唱“美妙的钟声”;第四步骤是学唱歌曲。

第一步骤,我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画下一个太阳,问学生这是什么。越是简单直白的问题学生越显得兴奋又好奇,思绪紧紧地跟着。“这是太阳!”此时我可以感觉到聚焦在我脑后的好奇的眼神。我再次用绿色粉笔在太阳下面画上山,问:这下你觉得太阳是要下山了还是刚刚升起来呢?学生一片议论。“我们都不确定太阳到底是要上山了还是下山,那么就让音乐来告诉我们吧!”(我慢慢地弹奏mi re do sol )并朗诵似的说道:“太阳慢慢下山了,美丽的黄昏来到了,黄昏的景色真迷人,让我们一起来唱唱太阳下山的音乐吧!”【展示策略】

第二步骤就是练唱 mi re do sol。通过优美抒情地多次练唱,分齐唱、二部轮唱,从这里开始的设计是为后面歌曲的二部轮唱做充分的准备了,课堂也开始在我的调度之中,我要根据实际情况听学生练唱的效果和程度再做出相应的指导,注意音色美、声部齐、声音慢慢渐弱等的要求。学生在达到一定的效果后我继续引导下去,“再过一会儿,你们说太阳将怎么了?是上升还是继续下降呢?这下我们唱的音乐应该高起来呢?还是要唱得更低了呢?你听,太阳慢慢下山了,这个是什么音?”我逐个慢弹do si la sol,最后停在sol,唱准低音sol。【助推策略】

第三步骤进入正题,结合图形谱,唱唱“美妙的钟声”。我首先引导:“黄昏的景色真美,黄昏的音乐也美,让我们变化着来唱唱黄昏的音乐”,接着我画一图形谱,让学生认出是:3 1 2 |5- -认出后齐唱,二部轮唱。我在音色的和谐、整齐上特别注重,在情绪上加以引导,效果很好;然后我连续画两个图形谱要求学生认出: 1 2 3 | 1 - -和3 12 |5- -?也注意音色和声部的效果,这一设计又更进了一层,刚才是同一歌谱的二部轮唱,这一环节先通过分开练习掌握,再把两个不同的歌谱进行二部轮唱,如果这一环节的程度学生可以接受的话,那么歌曲的二部轮唱应该也没有太大的难度了;第三步骤的第三环节是给出歌谱:52 3 | 1 - -让学生来画图行谱,这一设计又是考验学生对音高的线条概念,学生上来后不是很清楚,我就让他观察刚才老师是怎么画的,学生马上就反应过来了。于是我又给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一代表上来画图形谱,老师再加以指导会让更多的学生掌握要点。最后一环节我用另外颜色的粉笔慢慢把图形谱连起来问学生这个音乐像什么?先是让一个学生起来唱唱,再小组讨论,再一起来唱,最后得出像钟声。【聚焦策略】

第四个步骤,也是课堂的核心,学唱歌曲。第一环节是读歌词。虽说读歌词,但一点都不约束学生,我只需加以引导,黄昏的景色美吗?谁能陶醉地来说说“啊,那黄昏,美丽的黄昏!”就这样很自然的过渡,引导学生有节奏、陶醉的念歌词。再来一句:“听,那钟声,美妙的钟声!”就这两句歌词连起来感叹,让学生先念前一句我再念后一句示范,再把学生分两组来感叹,前后高低起伏。由于有前三个很好的铺垫,学生们迅速掌握了这堂课的要点。我先范唱,学生跟着琴一句句地学,期间点到要求学生注意强弱弱的三拍子感觉,再一起有感情的唱歌词。在学生熟悉掌握歌曲的时候再进行二部轮唱的训练,先是我示范,和学生进行二部轮唱,再是请两个好点的学生上来示范一遍,再就全班分组尝试练习了。这节课应该是学生体验的多,说的少,老师引导的多,提问讨论的少,一路跟着感觉走的一节课。

第7篇:四个太阳教学设计范文

北京市八一中学坐落于中关村科技园区核心区。现有79个教学班,3000余名学生,教职工300多名。学校的前身是中国人民晋察冀军区荣臻学校。在聂荣臻司令员的关怀下,1947年3月1日创建于河北省阜平县向阳庄,1949年随的胜利步伐进驻北京。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过程中,经过几代师生的共同努力,保持并发扬了思想领先、艰苦奋斗、严格要求、高度负责的光荣传统,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发展建设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多年来,八一中学培养出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他们之中很多人已成为国家的栋梁,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现在学校已成为北京市规模较大的完全中学和市示范高中学校。

二、背景描述

八一中学校园面积200余亩,其中教学用地150多亩,总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除甲、乙两楼已完成抗震加固外,其他建筑均要进行抗震加固,在此契机上以传承红色经典,创建生态八一理念为指导,把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生态文化渗透到学校管理和校园建设中去。建设具有八一特色的阳光学校。

三、设计思路

始终贯穿着打造一所教学、实践、育人,阳光于一身的生态特色学校。

建立太阳能光电、光热与新能节约新技术、添加新产品,对节约技术进行设计与利用。

在“阳光校园”建设过程中,渗透人文气味和生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情景相融”,凸现文化氛围,寓教育于环境中;在内容上包括硬件基础设施(物质文化)和软件基础设施(精神文化)建设,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多维的统一体;在规划上整体考虑,分步落实。充分体现学校教育和示范功能。

四、目标

通过全方位校园太阳能改造,使八一中学节能理念在课程中渗透,在校本课程中开发,在社团中培育,在全体八一师生中养成。实现了知识教学与生态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素养,同时促进教师更好更深地挖掘学科教学的价值,促进思想认识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达到“校园处处是教育,学生时时受熏染”的效果,为全校师生营造生态的学习、生活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效,逐步打造富有文化特色的阳光生态校园。

1.预期成果描述

(1)项目介绍:涉及光电、光热、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橱窗、太阳能门头字体显示、太阳能指路牌、太阳能校园文化、太阳能互动实验室等。

(2)阳光校园规划设计预期成果:使校园内照明全部太阳能化。

(3)太阳能光电:解决初、高中零排放楼供电照明、校区照明等。

太阳能光热:解决校园师生整体热水使用。

(4)针对生态思维在中学教学、学科教学中的生态意识培养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配套开发我校校本必修太阳能光电课程、太阳能光热课程。

(5)配套开发与能源相关的社团。

2.实现的进度预估为使阳光校园建设具规划性、实用性与前瞻性,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分为硬件和软件建设两方面,实施分三期(五年规划)建设思路:

(1)“硬件”(物质文化)建设

第一期:在遵循校园整体规划的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硬件基础建设,设置并优化校园景观,增加校园阳光人文内涵标志。

①加紧对校园整体景观的太阳能布置与优化

A继承加强校园太阳能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

B充分使用太阳能在整体校园绿化建设上,对每处景观再进一步细化,逐步提高绿化档次。

②太阳能校园人文内涵标志的设置与命名

A完成对校园内所有道路及主要植物的挂牌、命名。

B补充道路、绿化等功能区的路标指示说明、环保标语牌和宣传警示牌。

C制作校风、校训等学校精神告示牌及增设名言警句、标语,弘扬校园特色文化。

第二期:根据特色校园建设思路,构筑体现“养成教育特色和学校发展历史”的人文内涵景观。

①新增高中教学楼空中花园太阳能配套供给。

②设计、开发生态教师备课场所太阳能供给。

③完成对所有绿化区域太阳能灯系统配置。

第三期:巩固建设成果,进一步以“阳光文化”为宗旨,优化、完善校园整体景观。

①建立“阳光校园”建设成果宣传基地。

②根据学校总体规划,选择合宜的场地设立太阳能文化宣传栏。

③在学校改建、发展的过程中,新的基建项目的规划及建设应严格按照体现阳光特色的规划理念,并按照学校整体规划要求,促使校园整体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协调发展。

(2)“软件”(精神文化)建设

加强“阳光理念、阳光文化、阳光环境”宣传与教育,逐步打造一个“阳光校园”。“软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要同硬件设施建设相协调,并贯串于学校教育教学、学生发展及校园活动之中。

①教学研讨活动中体现生态思想,渗透生态思维,开设讲座进行指导,组织相关教师或邀请环保部门专业职员,为学生开设与阳光教育有关的讲座,使学生系统地接受生态环境教育理念。

第8篇:四个太阳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太阳能 综合利用 实训教学

太阳光跟踪是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利用自然太阳来进行太阳跟踪实验有以下不足:由于下雨等原因太阳光线不足,尤其是晚上不能进行实验;即使太阳光线充足,但由于太阳移动角度缓慢,在有限的实验时间内,很难看出太阳跟踪实验效果,更不能进行重复实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研发了该实训装置,以克服在自然条件下的困难。本实训装置,在实训室内实现太阳跟踪的光伏发电控制过程,本实验装置采用金卤灯模拟太阳,金卤灯可以上下左右移动,模拟太阳的弧线升降全过程,而且模拟太阳的升降时间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进行更改。太阳跟踪装置对模拟太阳的移动进行跟踪,太阳跟踪装置上的光伏发电装置分别在模拟太阳光下进行发电。

一、设计思路及原理

1.模拟太阳的升降装置。用PLC通过变频器控制三相交流电机带动滑块左右移动,用PLC直接控制直流电机带动塔杆上下移动,模拟太阳升降的弧线过程。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在模拟太阳及其升降系统中,由PLC模拟量方式的变频闭环调速系统和PLC直流(PWM值)闭环调速系统中,主要选择的硬件设备有:西门子S7—200 CPU224XP型PLC、三菱变频器、光电旋转编码器、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和DC24V直流电动机。

2.太阳光跟踪控制装置。太阳光跟踪控制装置具有高度角和方位角两个角度的旋转功能,由单片机为核心组成的控制系统分别驱动两个直流电机,实现实时跟踪太阳的位移。其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3.计算机控制和分析系统。由计算机、PLC、单片机及相关软件组成的控制系统,实时控制模拟太阳的位置和太阳光跟踪系统的高度角和方位角,进行跟踪精度分析,提高跟踪器精度。

二、系统组成

1.模拟太阳及其升降系统由支架、导轨、滑块、塔杆、模拟太阳能光源等构成,见图3。

支架由左中右三个支架构成,高为1.8米。支架上固定2根长4米的平行直线导轨,直线导轨上有一个滑块可以左右移动,滑块上有4个直线轴承与直线导轨相连。同时直线导轨两端设有限位开关,塔杆上下也设有限位开关,整体采用铝合金制作,滑块的移动由三相交流电动机通过链轮和链条驱动,装置上的光电编码器在滑块移动的同时产生脉冲信号。滑块上有3个DC24V直流电动机,通过齿轮和直线齿条带动塔杆上下移动,塔杆移动时,滑块装置上的光电编码器产生脉冲信号。塔杆上装有2000W的金卤灯模拟太阳能光源。

主要配件及参数如下:

2000W金卤灯:1个;交流电机:1个;光电编码器:2个;24V直流电机:3个;限位开关:4个;机械系统:1套。

2.模拟太阳升降控制系统采用西门子224XP主机对整个装置进行控制,采用三相交流电动机、直流电机来实现太阳升降的模拟,并配有13个指示灯来实时跟踪太阳移动的轨迹,触摸屏可显示系统运行信息。见图4。

主要配件及参数如下:

工业控制柜:长0.8米、宽0.6米、高1.8米;西门子224XP:1个;EM222数字量输出模块:1个;西门子触摸屏:7.5寸;三菱变频器:1个,750W;固态继电器:1个;24V继电器:1个;空气开关:3个;按钮:7个;信号灯:13个。

3.太阳跟踪光伏发电系统。

采用2套工业用太阳跟踪光伏发电系统,可以对太阳进行实时跟踪。太阳光跟踪控制装置具有高度角和方位角两个角度的旋转功能,由单片机为核心组成的控制系统分别驱动两个直流电机,实现实时跟踪太阳的位移,见图5。

单个太阳能电池板参数如下:额定峰值功率:60WP;短路电流:3.89A;峰值电流:3.47A;开路电压:21.3V;执行标准:GB/T9535。

三、本太阳能教学实训装置可完成以下5个实验

1.西门子触摸屏实验;

2.太阳能跟踪控制实验;

3.模拟太阳跟踪综合控制实验;

4.直流电动机正反转控制实验;

5.交流电动机调速实验。

四、使用效果

本装置投入使用后,通过实训,学生能够全面、直观地了解太阳能跟踪系统的控制原理和性能检测方法,该套装置所有实验电路都由学生自行连接,既训练了学生在电气控制方面的基本技能,又为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电路,掌握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提供了条件。该装置操作方便,实验内容丰富,知识综合性强。在实验过程中各种电器元件外观一清二楚,电路连接得心应手,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实验教学的快乐。

五、结束语

本文介绍太阳能教学实训装置的研发过程,重点介绍了基于PLC控制的模拟太阳跟踪升降系统的设计思路,该实训装置设计合理、功能齐全,实验内容丰富,知识综合性强,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直观地了解太阳能跟踪系统的控制原理和性能检测方法,融学习情景、学习能力为一体。通过学生自行连接实验电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充分发挥独立思考、探索和渴望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实践的兴趣。希望本实验装置的设计与制作思路对同行们有所启发,共同努力,开拓一条实验实训教学的新路。

参考文献:

[1]文励洪,范维浩,侯志坚.太阳能综合利用教学、实训装置的研发.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第9篇:四个太阳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活动;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B-0060-03

课程专家张华教授指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探究本能,只要好奇心不被泯灭,人就会主动、自发地去探究。”课堂探究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探究的载体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设计水平是课堂探究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一、发现客观事实,开展“演示实验”的探究活动

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如果使用得当,就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静态为动态。教师可以把需要研究的地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一】 “地球运动――昼夜长短变化”之演示实验探究活动设计

活动目的:让学生观察昼夜长短分布状况和变化状况(极昼极夜范围变化),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原理和分析成因的综合思考能力。

活动材料:一张白色圆形硬纸上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标出二分二至位置;一张黑色圆形硬纸剪成半圆形,代表黑夜覆盖在底盘上;箭头代表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始终保持垂直关系)。

活动步骤:教师牵动底盘,演示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导致晨昏圈的移动。晨昏圈切割纬线,造成昼弧和夜弧长短发生变化。学生观察四个节气段的昼夜长短分布状况和变化状况,参照教材内容,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如下表)。

二、促进概念理解,重视“模型制作”的探究活动

在地理教学中,解决疑难概念的方式多样,实物模型是解决疑难概念的有效载体。模型制作的过程是学生亲自体验学习、凸显探究能力、改变学习方式的过程,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难度,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抽象的概念获得更清晰直观的理解。

【案例二】 “地球与地图――等高线”之模型制作探究活动设计

活动目的:让学生参与模型制作的全过程,促进山谷、山脊、山顶、鞍部、陡崖等核心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材料:硬纸板、细线、小刀、铅笔、剪刀和白纸。

活动步骤:首先展示学生暑期旅游拍摄的著名山脉的景观照片,从照片上感性地找出山谷、山脊、山岭、盆地、鞍部、陡崖等地貌类型。然后从理性的实验角度出发,分组合作,动手制作立体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制作方法一是用铅笔在硬纸板上画出等高线;二是将画好的等高线剪成几个大小环环相套的纸环;三是把剪下来的纸环用细线从大到小穿起来,注意每层之间留大小相等的距离;四是在每个纸环上相同的位置标出高度值,每层之间的高度差为10米;五是让立体模型自由落体在水平面的白纸上,绘制该立体模型的等高线地形图;最后掌握山谷、山脊、山顶、鞍部和陡崖等所处的位置,并总结出判读的基本方法(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为山谷,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为山脊,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中部高四周低的地方为山岭,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中部低四周高的地方为盆地,两个相邻的山岭之间相对较低的地方为鞍部,等高线相交的地方为陡崖)。

三、提升批判思维,关注“推理论证”的探究活动

批判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不同常规的角度、新颖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项,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简单地说,批判思维是一种比较、分析、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批判思维对学习资料进行合理的质疑、推理和论证,可以使探究思维有“理”又有“据”。

【案例三】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之推理论证探究活动设计

活动目的:让学生根据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冲突情境及所学的已有知识,用自己的办法解释疑惑,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活动材料:中国地形图、天山和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谱图(如下图)。

活动步骤:展示中国地形图,找到天山和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展示天山和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谱图,发现问题:为什么天山雪线分布高度3500―4500米,而珠穆朗玛峰雪线分布高度5500―6000米?为什么天山北坡雪线分布高度比南坡低,而珠穆朗玛峰北坡雪线分布高度比南坡高?推理论证思路: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雪线分布高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天山雪线分布高度比珠穆朗玛峰低;阳坡热量充足,雪线分布高度低;迎风坡降雪丰富,雪线分布高度低;当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时,看哪个因素影响更大。尝试解决问题:天山北坡既是迎风坡,又是阴坡,所以北坡雪线分布高度比南坡低;珠穆朗玛峰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迎风坡影响更大,所以珠穆朗玛峰南坡雪线分布高度比北坡低。有效归纳方法: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三要素是山体所在纬度、阳坡和阴坡(影响融雪量,即阳坡温度高、融雪多、雪线高,阴坡温度低、融雪少、雪线低)、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降雪量,即迎风坡降雪量大、积累多、雪线低,背风坡降雪量小、积累少、雪线高)。

四、解决生活问题,突出“创新实践”的探究活动

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一门生活科学,要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创新实践活动就是利用地理学科书本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具有明显的新颖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等特点。它促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主动地去搜集资料,并加以分析、选择和整理,真正成为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主体。

【案例四】“城市化――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之创新实践探究活动设计

活动目的:让学生以“太仓城市的发展”为总课题,通过走访询问、实地调查、网络查询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活动材料:设置三个子课题并进行探究。一是太仓科教新城建设的利与弊,二是太仓城区空间结构的利与弊,三是太仓新老客站建设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