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精选(九篇)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

第1篇: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

【关键词】 儿科推拿;辨证指南;学术思想

《儿科推拿摘要辨证指南》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整理的众多书目之一,该书蕴含了作者独到的理论见解与丰富的临证经验,有助于拓展治疗的思路,丰富治疗的方法,具有深入整理研究的价值。为了能使同道对此书有所了解,本文从学术特色与临床应用价值方面作一阐述。

1 学术特色

1.1 立足小儿基本特点,四诊之中尤重望诊。小儿与成人不同,形气未充,脏腑柔弱,智慧未成,有其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因而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四诊运用应当有所区别。王氏在开篇即提出:“保婴一术,名曰哑科,口不能言,脉不能视,盖欲知小儿之病,必审其色。”因而特别重视望诊的运用。他在“入门察色”、“五视法”等篇中对望诊的方法和要点进行了总结,强调通过小儿神色、五官、五色、形体、指纹、斑疹、二便的观察,确定病因、病位、病机,判断疾病的预后,经验独到,简便易行,丰富了儿科推拿诊断学的内容。

1.2 强调推拿的特殊疗效:该书在“总论”中强调推拿对小儿疾病有特殊的疗效,认为“推拿一道,真能操造化夺天工矣,岂不神欤”。概括地论述了小儿推拿的原则和注意事项,他说:“惊有危急生死之症,法有捏推拿做之功。先须寻筋推擦,次用灯火按穴而行。审病针灸,对症投汤,无不随手而应”。告诫医生“毋偏己见,毋做聪明”,要“因症次第,分别而施”。

1.3 提出了手部和头面部的推拿操作常规程序。该书在治疗方法上,强调推攒竹、推坎宫、运耳背高骨等法,认为推拿时要按“推拿手部次第”和“推拿面部次第”等顺序而作。即手部和头面部的推拿操作常规程序。如“推拿手部次第:一推虎口三关,二推五指尖,三燃五指尖,四运掌心八卦,五分阴阳,六看寒热推三关六腑,七看寒热用十大手法而行,八运用肘”。“推拿面部次第:一推坎宫,二推攒竹穴,三运太阳,四运耳背高骨,五掐承浆一下,六掐两颊车一下,七掐两听会一下,八掐两太阳一下,九掐眉心一下,十掐人中一下,再用两手提儿两耳三下,乃推拿不易之诀也”。

2 临床应用价值

2.1 手法操作的特点:文献中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复合操作法,这些方法既有一定的姿势,又有特定名称,其特点如下:一是根据操作手法的形象而定,如二龙戏珠、苍龙摆尾等;二是依其手法名称和操作的穴位而定,如“运土入水”、“运水入土”等;三是根据其操作手法的功用而定,如:飞经走气、飞金走气等;四是按其手法名称和解剖位置复合而成的。如“按弦搓摩,揉耳摇头”等,这些作为小儿推拿治疗的手法,既有自身的特点,也有规律可循。而今虽善操此术的人已为数不多,但学习研究它,这对挖掘和继承小儿推拿宝贵遗产,无疑是颇有裨益的。

在文献中除对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和手法、治疗方法等有较多记述外,有很多的描述以歌赋的形式表达。如:“调护歌、五指冷热歌、面上诸穴歌、关纹辨色歌、小儿无患歌、腑歌”等。

2.2 辨证施术的特点

2.2.1 以五脏为纲的辨证施术法则:辨证论治是中医理、法、方、术运用于推拿临床的过程,是指导中医推拿临床的理论基础。推拿临床辨证是在辨病位、辨虚实、辨病因、辨疾病阶段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推拿治疗方案。《内经》述:“有可按者,有不可按者,故首先辨证”,这种观点在《儿科推拿摘要辨证指南》中得到印证。王氏在“五指冷热歌”篇强调入门须辨婴儿性,男左女右分明认,以及先明阴阳,次识脏腑,补泻得宜的论述都说明了王氏重视辨证施治的学术思想;在治疗功效上,王氏认为用推法“补脾胃补一身之根本,分阴阳分一身之寒热”。 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运用推拿歌赋反映治疗过程中辨证、选穴施术以及治疗变化规律,文字简练,提纲挈领,爽口便诵,极易记忆,尤其对于初学者而言,更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2.2 配穴精巧、手法轻柔稳实:小儿推拿疗法以阴阳、五行、营卫气血、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 ,以辨证论治为治疗法则,临床取穴力求特定穴位与局部穴位的配合,更强调配穴少而精。如脐风推法:推指三关、肺经各一百二十,运八卦、脾土各一百,分阴阳;如口撮,用灯心火口角两边。配伍精当,疗效显佳。

3 对后世的影响

清代小儿推拿临床应用广泛,小儿推拿专著增多,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在民间应用小儿推拿颇为多见,在清朝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小儿推拿专著,在这些专著中也有医家谈到辨证论治的问题,但大多散在于其他篇章中,未明确提出。而王氏在《儿科推拿摘要辨证指南》中把推拿手法、选穴组方作专篇论述,具有独特的意义。本书说明辨证施法在小儿推拿治疗上的作用,在内容上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疾病所在的部位,在气还是在血,是虚证还是实证,热证还是寒证,是单一的疾病还是多种疾病并存等等这些情况都做了分析和阐述;尤其强调望、闻二诊的重要性,详细阐明囟门、面部、虎口、指纹,以之精神、声息等的变化,然后介绍推拿穴位、手法、操作顺序等,并运用多幅图解说明各种推拿法的操作方法,图文并茂,一目了然。王氏在抄录前人的基础上糅合了自己的学术观点,从诊断、手法操作顺序、手法补泻的角度,说明了辨证论治在推拿手法中的运用。

综上所述,《儿科推拿摘要辨证指南》一书在疾病诊断,手法运用方面依歧黄之理,宗幼科之要,博采众家之长,发前人之所未发,其所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为后世小儿推拿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进一步奠定了辨证施法的学术基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值得我们去发掘、整理,以期能更好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兆螯辑.清.《儿科推拿摘要辨证指南》,清抄本.1873年.

[2]成文出版社辑.中国方志丛书目录.台北成文出本社.1966-1970.

[3]夏鼎著.清.《幼科铁镜》.清刻本.1695.

第2篇: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

【关键词】 刘氏小儿推拿;辅助治疗;小儿风热咳嗽;疗效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7.079

咳嗽是以咳嗽症状为主症小儿常见肺系病, 现代医学称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四季均可出现, 尤冬春二季发病率高, 小儿不分年龄皆可发病, 而以婴幼儿更为常见[1]。临床在常采用抗生素治疗, 但小儿体质本弱, 抗生素虽可减轻症状, 但亦削弱了自身免疫的能力, 针刺的疼痛极易对小儿产生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恐惧心理[2]。小儿推拿治疗此病, 无庞大的设备投入, 亦无药物的副作用, 更无打针服药的恐慌感, 可被患儿与家长接纳, 提高配合度。湘西刘开运教授创立了以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和藏象学说为基础的刘氏小儿推拿手法, 对小儿常见病疗效显著[3]。作者师从刘氏小儿推拿流派, 使用此法医治小儿风热咳嗽30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佛山市顺德区中医院小儿推拿门诊就诊的60例风热咳嗽患儿,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30例。诊断标准:继发于感冒后, 咳嗽为主症, 可伴随鼻流清(浊)涕, 咳嗽不爽, 痰黄粘稠, 咯出难, 咽痛口渴, 鼻流浊涕, 或伴有发烧, 微汗出, 舌质红, 苔薄黄, 脉浮数或指间纹理浮紫。肺部听诊可闻及两肺呼吸音粗, 或散在干湿性音, X 线下肺纹理增粗。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年龄6个月~6岁, 病程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立即完善相关检验, 两组均予常规的止咳祛痰治疗, 必要时加用抗生素。治疗组加用刘氏小儿推拿治疗。推拿处方:①开窍:开天门, 推坎宫, 推太阳各24次;然后揉按迎香穴50次, 按揉风池 2~3 min, 拿风池10~20次;按总筋, 分推手阴、手阳各24次。②推五经:清肺经300次, 清心经100~150次, 清肝经100~150次, 兼清脾经200次, 清后加补100次, 略补肾经100次, 清大肠100次。③加推三关90次, 推六腑30次, 清天河水100 次, 推脊10次。④推胸法120次, 推背:揉肺俞20~30次, 分推肩胛骨推“介”字50~100次, 盐擦“八”字直至皮肤发红。⑤关窍:揉按肩井3~5次。疗程均为5 d。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4]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依照中医病证诊断标准。治愈:咳嗽停止, 听诊干、湿性音消散。如有发热则体温降至正常。显效:咳嗽基本停止, 听诊干、湿性音不明显。如有发热则体温降至正常。有效:咳嗽减轻, 呼吸音清, 痰少。无效:咳嗽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治愈率=治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治愈率为63.33%,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治愈率为33.33%, 两组总有效率、治愈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 两组患者均未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西医在小儿咳嗽的诊治上, 以针对具体症状为主。如干咳则使用止咳的药物;咳痰使用祛痰的药物;发热、头身疼痛可选用解热镇痛类的药物;有细菌感染抗生素进行治疗;但病毒感染西医尚无特效治疗[5]。小儿脏器娇嫩, 止咳药、中西医结合止咳制剂以及抗生素的使用本身会加重小儿脏器的负担, 肺部炎症不清亦有可能引起肝肾功能问题, 易引发小儿脏器的受损, 可出现耐药性, 使治疗难上加难。中医学认为其发生原因由于感受风邪, 主犯肺卫, 邪侵入肺, 饣不宣, 肺气上逆, 发为咳嗽。若风邪夹热, 风热犯肺, 肺失清肃, 致痰黄粘稠。治法以清热疏风, 止咳宣肺为主。推拿是用手法作用在小儿体表某些部位或穴位, 以疏通经络, 畅通气血, 祛邪扶正, 加强抗病能力。刘开运系知名小儿推拿专家, 尤对小儿推拿有很深的造诣。刘氏认为推拿患儿胸背部, 可使皮肤充血, 因对腧穴的刺激, 疏通经脉、促痰排、调气血、消病邪。推背法之盐擦“八”字, 其发生的热刺激此处的神经, 调控支气管的扩张与收缩, 还可加速局部血液循回, 促炎症消失咳嗽止。推胸法、背法还能经经络传导间接地调控肺的功效, 产生止咳平喘化痰的作用;而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能疏风解表[6];推三关、揉按风池增强解表;揉迎香通鼻窍。五经中重在清肺经。推六腑、清天河水、推脊清热泻肺。按肩井关窍, 则邪祛, 肺气通, 咳平。此手法对身体几乎没有伤害性, 不破坏皮肤, 无明显疼痛, 不经肝肾代谢影响功能, 几乎全程无痛, 患儿和其家属更易接受[7]。

从本研究中可看出,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治愈率为63.33%,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治愈率为33.33%, 两组总有效率、治愈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小儿风热咳嗽采用刘氏小儿推拿辅助治疗, 可安全且有效的提高临床总有效率与治愈率, 有在临床上普及、推广、使用价值。但本文研究样本量少, 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希望临床应用此资料, 增加研究样本, 为广大患者谋福音。

参考文献

[1] 常凤琴, 曹学君.尹贤朱咳嫩的病因病机.中国社区医师, 2014, 20(274):22.

[2] 顾建辉, 贾永巧.吴丽萍主任医师运用桑巧苏岑汤治疗小儿风热咳嗽经验.中医儿科杂志, 2012, 8(5):30-31.

[3] 巧洋, 李志山, 陈光明, 等.桑杏前枯汤治疗小儿咳巧风热犯肺证40例临床观察.中医儿科杂志, 2015, 11(15):20-22.

[4] 齐永福. 清宣止咳颗粒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风热证)疗效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5, 7(1):62-63.

[5] 杨铭, 张雪凤, 纪春红. 针刺大椎、肺心穴治疗外感咳嗽120例. 中国针灸, 2013, 33(1):84.

第3篇: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

这位学员来自陕西,是一名专业的儿科护士,她本身有基础,学的很快也很用心,回到单位后立即就运用上了,效果很不错。

我的表妹也是一名护士,也有这样的体会,每次看到孩子扎针哭闹、长期不愈的时候都非常心疼,可是苦于没有其他的办法能解除孩子的病痛。

小儿推拿是一门疗效很明显的中医外治技术,只要认真跟老师好好学习,基本都能够掌握,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临床医护人员能够加入小儿推拿的领域,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受益。

这里再次感谢这位学员,感谢将小儿推拿带给更多的孩子,孩子更健康,世界才能更美好,谢谢你!

我是一名儿科护士,2013年8月份我有幸得到了去石家庄爱婴一生推拿按摩保健有限公司学习小儿推拿的机会,石家庄爱婴一生是专注于小儿推拿的一个专业培训机构,有自己的实习基地,专业的师资力量,我在那里受益匪浅,学习并了解了小儿推拿。

在我没去学习儿推以前,也听说过这方面的信息,只是一直没有一个机会去专门的了解它、学习它。我在临床工作这么多年,看着这么多的孩子整天为扎针而哭闹,家长为输液而犯难,护士为穿刺而犯愁,我是深有体会的,输液过后孩子们都不好好吃饭,脸色很差,免疫力越来越差,西药对孩子们的脾胃刺激很大,有的时候因为血管不好,孩子一天扎数针的多得是,我就想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不输液,让孩子的疾病康复痊愈的呢,在学习了儿推以后,我的眼前豁然一亮,原来还有更好的办法来解除孩子们的痛苦,是家长心理得到一丝安慰。儿推是一种自然疗法、绿色疗法,是我国的传统医学,而且还有很好的疗效,尤其是消化道疾病、慢性病是推拿的强项,效果很好,我深有体会。

第4篇: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

关键词 推拿 小儿 穴位

小儿推拿疗法,源远而流长,是传统中医推拿疗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小儿推拿是以手法对小儿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凭借医者双手,用不同于成人的手法在小儿体表一定部位或特定穴位上施术,通过扶正祛邪,调整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小儿推拿疗法具有简、便、效、验、无副作用、无痛苦的特点,患儿易于接受,中医临床应用比较普遍。小儿推拿的穴位,不仅有经穴、经外奇穴,还有小儿推拿特定穴,古籍中所载的穴位,尤其是特定穴,位置互有出入,穴名也不完全统一,主治作用也不尽相同,笔者通过对现存小儿推拿文献进行整理考证,认为小儿推拿的穴位容易产生混淆的原因,一个是名称的问题,一个是定位的问题,主要是存在“同穴异名”、“同名异穴”、“同穴异位”的现象,并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以期对小儿推拿临床及科研有所裨益,现阐述如下:

1小儿推拿穴位研究概述

1.1 小儿推拿穴位的产生和发展杨甲三在《针灸腧穴学》中曾经指出“针灸、按摩医疗实践,是腧穴概念形成的本源”,“气、血、脉概念的形成,是腧穴名称出现的基础”,这些观点同样适用于小儿推拿穴位的形成。小儿推拿的穴位一部分借助于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另一部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小儿推拿特有的特定穴,关于特定穴的形成,目前在推拿界研究还比较少,袁洪仁认为与古代相术有关,他认为《小儿按摩经》中的“面部五位歌”、“面部五位图”、“命门部位歌”是相面术的内容,小儿“三关”络脉诊法、“手面图”诊法是相手术的内容等。关于特定穴的形成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1.2小儿推拿穴位分类关于小儿推拿穴位的分类,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大致有以下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形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另一类是小儿推拿特定穴。二是按穴位分布的部位。分为五大类:头颈部穴位、胸腹部穴位、腰背部穴位、上肢部穴位、下肢部穴位。

1.3小儿推拿穴位数量现代各书对小儿推拿穴位的数量,论述不一。俞大方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推拿学》中,介绍小儿推拿常用的腧穴及特定穴82个,其中小儿推拿特定穴45个:曹仁发主编的《中医推拿学》记载小儿推拿常用腧穴65个;张素芳主编的《中国小儿推拿学》记载穴位94个;金义成主编的《小儿推拿》论述穴位最多,达到160个。

2现存古籍中小儿推拿穴位分析

从古籍中,可以看出小儿推拿穴位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有的穴位起初是用于煅、灸、贴或诊断,而未用于推拿,如龟尾骨、印堂、风关、气关等,到《按摩经》时。始将风关、气关用于治疗;龟尾骨、印堂在《推拿妙诀》中被记录用于小儿推拿。古籍中小儿推拿穴位约有247个。其中,经穴、奇穴75个;特定穴172个。出现于明清以前的穴位129个。出现于明清时期的穴位118个。穴位的分布以上肢部最多,有38个穴位具有“同穴异名”现象,有21个穴位有“同穴异位”现象,4个穴位具有“同名异穴”现象。通过对古籍的整理,检索出近50个现代小儿推拿文献未记载的推拿穴位。

3小儿推拿穴位易致混淆的几种现象

3.1小儿推拿的“同穴异名”现象小儿推拿的穴位,很多存在着同一个穴位名称不同的现象,即“同穴异名”现象,据初步统计现存古籍中有38个穴位有别名。

3.2小儿推拿穴位的“同名异穴”现象小儿推拿穴位存在着“同名异穴”现象,即穴位的名称相同,八位的位置、主治作用不尽相同。

3.3小儿推拿的“同穴异位”现象小儿推拿的穴位,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同一个穴位,在不同的书籍中,定位不同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同穴异位”现象。

4讨论

第5篇: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

关键词 推拿学 理论系统 学科特点 学科定位

推拿学是中医学中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学科,因历史原因,这一学科除小儿推拿外并没有象中医其它学科一样具备理、法、方、技相统一的理论体系,建国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因其理论上的不完善,造成目前推拿临床过分倚重现代医学的某些学说和检查手段,特别是推拿学的主阵地筋伤领域,已逐渐形成了以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为基础,手法与生物力学相融合的发展模式,这是否会造成推拿学的学科发展偏离中医理论体系的轨道,值得我们深思。如何继承与发展这一中医学的特色学科,如何与现代医学结合、发展,壮大自己而不失其特色,就需要我们对中医推拿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科定位进行重新审视。

推拿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中医理论是其学科发展的源泉,以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这在推拿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一以贯之的。推拿学存在以通经络,行气血为基本原则,以手法和功法为基本治疗手段,存在以筋伤为主的肢体疾病、脏腑疾病与儿科疾病分治的临床特点。明确了这些,才能明确推拿学理、法、方、技各系统的内涵,才能明确推拿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1 推拿学是按摩与导引相结合的学科

唐代之前,按摩与导引一直是联系在一起来称谓的,王冰日:“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按,谓折按皮肉。蹯,谓捷举手足。导引按蹯,中人用为养神调气之正道也。”唐代・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指出导引是一种“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的方法。从古代先贤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按摩包含手法操作和被动运动两方面的内容,导引包含自主锻炼和自我按摩两方面内容。

按摩与导引在形式上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在作用上是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的。医者通过练功所获得的功力并在手法操作过程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推拿手法的操作所用的力是结合了意、气、力、形的力,是配合呼吸和补泻方法的力,是随机而动,随心而发的力。这是按摩与导引相结合的结果,这是中医推拿手法区别于其它按摩的最显著特征。患者的自主锻炼在某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甚至起到了主要作用,比如肩周炎以及腰背肌的劳损,专项的功能锻炼才是保证和巩固疗效的关键,如能将工间操和自我按摩进行推广,在预防保健领域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眼保健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 推拿学本在经络、治在五体、调在气血、通于五脏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的通路。《素问・调经论》说“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经络学说是推拿学的理论根源,是推拿学诊断和治疗的关键,通经络行气血是推拿最基本的治疗法则。推拿疗法道循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运用手法开通闭塞,疏通经络,导引阴阳,补虚泻实,强筋健骨,滑利关节,调五脏之道而疗疾的方法。张志聪日:“故必先使五脏之精气皆胜,而后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致使五脏之气平和,此之谓神工也。”

推拿是一种作用于体表的外治法,是运用手法直接作用于形体皮、肉、筋、脉、骨,五体既与脏腑经络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又与五脏有着特定的联系。形体的状态,准确地反映着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情况,犹枝叶之与根本。所以,从形体外部的异常变化,可以把握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盛衰和邪气的居留,从而确定病位、病性,推拿治疗的直接作用就是通过调整五体的状态治疗五体本身疾病,进而调整脏腑的功能。

《素问,举痛论》言:“百病皆生于气。”《景岳全书》又云:“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以并,病形乃成。”外感或内伤之于人体,不外乎伤于脏腑,中于经络,客于肢节,总在气血失和。推拿学以通经络行气血为基本法则,经络通,血气和,则五体强健。故《灵枢,本脏》云:“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经络通,血气和,则五藏安和;故王冰曰:“居其中间,疏其壅塞,令上下无碍,气血通调,则寒热自和,阴阳调达矣。”

3 推拿学有其独特的诊断模式

3.1 赋予特征的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四诊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一些新的检查手段成为了四诊的延伸。在筋伤等肢体疾病中,除了沿用中医学五体经络定位诊断外,又借鉴了现代医学肌肉、肌腱、韧带等解剖学的准确定位,并参照了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等特殊检查,以及运用x线、CT、MRI等现代医学诊查手段作为望诊的延伸和补充,达到了与现代医学接轨的目的。在脏腑疾病与儿科疾病中,必要的理化检查是诊断和治疗的现实需要。

3.2 触诊是推拿学具有代表性的诊断方法 在推拿学别注重触诊与按诊的应用,按经络触局部是推拿诊断的重要部分,触诊在推拿学的诊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整、骨软、骨硬、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先摸其或为跌扑,或为错闪,或为打撞,然后依法治之。”

推拿学的诊断主要依靠手法在五体皮肉筋脉骨的操作,以手触摸感知推断形气之常变,查找各种阳性反应,借以辨经络、明脏腑、定虚实。比如气血亏虚就会形气不充,指下按之柔软,肌肉张力弱;痰浊壅盛则肢体肥胖,肌形不显;寒邪客脉则局部痉挛疼痛;气滞者易胀闷走窜而痛;血瘀者刺痛拒按;气虚血瘀则条索细小而成片状;气滞血瘀则出现点状刺痛而呈线性走窜。从而确定疾病的病位、病性、明确病机。

3.2.1 循经诊断:根据四诊获得的信息,得出的结果,确定诊查的经络,用点按、推捋等方法,由浅入深进行诊查,其阳性反应,如疼痛、麻木、冷热等感觉异常,条索、结节等病理反应物。不同的疾病和疾病的不同性质其阳性反应也不相同,根据其反应物的经络经筋归属,以确定相应的经络经筋疾病。

3.2.2 穴位诊断:循经走穴,见塞通塞,见虚调虚是推拿疗法显著的治疗特点。《灵枢.百病始生》云:“察其所痛,以知其应。”在手法操作过程中穴位上所表现出的异常变化就是病理变化,如患者感觉异常,如压痛、麻木、敏感、迟钝、舒适等;医者感觉异常,如坚紧、松软、结节、条索、凹陷等,如《素问,刺腰痛篇》提到的“在郄中结经络如黍米”。这些反应尤其在特定穴上尤为明显,如俞募穴上的病理反应常提示相应

脏腑疾病。根据这些反应点反应物对应相应经脉,进行论治,而这些病理反应点反应物也同样是推拿治疗的关键。故王冰曰:“夫按摩者,所以开通闭塞,导引阴阳。”

3.3 推拿诊断与治疗同步 触诊是推拿学最主要的诊断方法,触诊的开始也是治疗的开始。《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强调的“一旦临近,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从触诊中找到了病理反应物,也就明确了病性病位,也就确立了治法,随之进行手法调整,这在局部病证的治疗中尤其明显。推拿学的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诊断和治疗结合,治疗随着诊断的深入而调整变化的特点。

4 以经络气血辨证为主,各系统有别的辨证治疗模式

在推拿学辨证论治体系中,是以经络辨证为核心,脏腑气血辨证为基础,以八纲辨证为纲领,在整体观念下,将不同证侯结合整体与局部相参的思想,将各种方法紧密联系,融汇贯通,而不拘于某一固定的辨证模式。疾病有整体和局部的不同,有筋伤等肢体疾病和脏腑病证的不同,其辨证治疗模式也不尽相同。所以推拿临床上存在两套辨证治疗模式:

1、针对筋伤等局部气血郁滞的肢体病证,以局部治疗为主,整体调理为辅,以通经络,行气血,顺筋骨,利关节为法。《圣济总录》云推拿能够“斡旋气机,周流营卫,宣摇百关,疏通凝滞”。

2、针对脏腑疾病的治疗遵循经络学说和针灸学的取穴方法,循经走穴,以指代针,补虚泻实。按照近治远治和各种配穴方法补虚泻实来治疗疾病。如急救常以掐人中以回阳救逆(导引阴阳)。补气血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

临床上疾病不可能是单纯的,整体和局部,治标与治本要分析运用,所以治疗时这两套模式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始终相互配合运用的。

5 相对独立且较为完备的小儿推拿体系

小儿推拿经过古代先贤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明清两代的总结,形成了中医推拿中具有独特临床体系的重要部分,具有独特的经穴、独特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治疗模式。

5.1 符合小儿特点的经穴理论 小儿推拿具有适宜小儿特点和推拿操作特点的穴位,并且具有独特的位置和名称,形状上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及“面状”。它们多集中在头面和上肢部,以两手居多,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且在经穴方面提出了五指经穴通联的观点。

5.2 符合小儿特点的诊治方法 除了中医儿科中符合小儿特点的四诊以外,还发展了胸腹诊法,重视揣虚里以候先天之盛衰,诊脐以候原气之虚实,从而确定手法之攻补,并总结了蛔虫、疳积、疝气、水肿等病证,以及寒热等症和各科危重证侯的胸腹诊断。在辨证论治方面,重视运用归经论治和五行生克的基本法则来指导选穴与操作。小儿病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外易感时邪,内易伤饮食及病易化热,故临床上常用解表,清热和消导等手法。

5.3 符合小儿特点的手法操作 ①强调轻柔深透,平稳着实的手法特点。形成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小儿推拿八法为主的一整套小儿推拿手法和复式操作法。手法操作要求先轻后重,操作一般遵循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部,最后下肢的顺序。选用上肢部穴位治疗时,一般只在一侧操作即可,多取左上肢;选用下肢部穴位治疗时,需双侧均操作。②强调手法的治疗量和补泻。一般手法的操作时间以次数计算,其操作时间、疗程长短和操作力度可以体现治疗量;操作力度、频率及方向体现补泻思想。③重视膏摩的应用和使用葱汁、姜汁、滑石粉等介质进行推拿,这样既可保护娇嫩皮肤不致擦破,又提高疗效。

6 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知识完善自身

现代医学在病因病理学、诊断学上所呈现出来的优势,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所有现代医学病理学、生理学和诊断学研究进展都可以作为推拿学自身发展的参考、为我所用。可以将现代医学的x线、CT,MRI等手段作为中医四诊的延伸,利用现代解剖学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定位的精确性,以及治疗的针对性。可以帮助筛查不适宜手法操作的骨折和占位性疾病,明确症状与检查的相关性。在临床上我们都应该注意到x线、CT、MRI等检查手段所呈现出来的征象与实际症状是不尽相同的,治疗后症状的消失并不预示检测上的解剖学改变,这当中是有出入的,所以我们不要太过依赖先进技术,并一味追求改变解剖学位置来达到治疗目的,而是用辨证论治的观点来看待这些问题。

在与现代医学的结合问题上,如何借鉴它的优势来打造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如果我们过分依赖解剖学、病因病理学、生物力学,放弃我们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这两大法宝,就会失去学科的自身特点,而成为现代医学的附庸。

7 推拿学具有广泛的诊疗范围

《素问・血气形志》曰:“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指出了属于经络不通的疾病可以通过按摩来治疗。《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清代《修昆仑证验》认为:“不论大小内外病证,果能揉之,使经络气血通畅,则病无不愈者。”可见推拿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凡属气血经络有关的疾病皆可以用推拿论冶,但推拿毕竟是一种外治法,有其局限性。其治疗范围有以下几条:

7.1 肢体疾病中属气血经络致病相关者,疗效显著。张志聪曰:“按踽者,按摩导引阳气之通畅于四肢也。”不论外伤、内伤引起的筋伤、痹证,痿证或中风后遣症等属气血闭郁不通,阻滞经络关节的,皆可用推拿开通闭塞、疏通经络进行治疗。

7.2 内科疾病以调脾胃、行气血见长,如头痛、眩晕、胃脘痛、便秘、腹泻等;妇科疾病以调月经,调气血见长。如月经周期改变、痛经、产后身痛等;外科病中与经络致病相关,病势较缓者,如胆囊炎、阳萎、早泻、不孕不育等皆疗效可靠。

7.3 小儿病证以清外感、调脾胃见长。小儿推拿的对象,一般是指6岁以下的小儿,特别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其治疗范围比较广泛,如泄泻、呕吐、疳积、便秘、脱肛、发热、咳喘、惊风、遗尿、肌性斜颈、斜视、小儿瘫痪等证。宋代《苏沈良方》记载用掐法治疗脐风撮口等证。目前虽然在推拿临床上已经很少见到这类急症,但将推拿用于急症仍不失为中医的特色疗法而继续存在。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临床上不论哪类疾病,在疾病初起阶段,属于初中经络,病位轻浅者,是推拿治疗的最佳时机,是防止病邪深入流传脏腑的有效方法。

第6篇: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发明和利用火之前,“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嬴龙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在没有药物和针灸的情况下,原始人只能用双手按压、抚摸这些简单的动作,帮助减轻一些不舒服的症状。这种抚摸,也就成了原始按摩的起源。经过多少年的反复实践,摸索到一些按摩手法,最后形成了一套古老的按摩疗法。

据文献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名医扁鹊就运用针灸、汤药结合推拿成功救治了虢太子“尸厥”。秦汉时期已有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说明秦汉以前,按摩已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医疗手段。《素问・异法方宜论》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载:“故冬不按,春不鼽衄。”“跷”与“”为通假字,谓如矫健者之举手足也,乃导引之意。故按跷,实指按摩导引。按摩能治疗的病症有:“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醴药”,“病名曰脾风发阐……可按可药可浴”。“病名曰疝瘕,……一名曰蛊……可按可药”。对治疗的效果,有的“按之无益”,有的“按之痛止。”所以能“按之痛止”,是由于“按之则气血散,故按之痛止”,“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由此可知,远在战国时期,关于按摩的理论知识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

汉代医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沦》中把按摩、导引、吐纳、针灸诸法相提并论,认为其具有预防保健的意义,而且最先提倡“膏摩”疗法,即加入药膏作为推拿媒介物质,将配制好的膏药涂抹在患者体表,然后用手法在其上抚摩擦揉,使药物渗入肌肤,具有手法与药用双重作用,这不仅提高疗效,亦扩大了按摩的应用范畴。

魏晋南北朝时期,膏摩疗法进一步发展。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就载有“治百病备急九散膏诸要方”,其中膏摩药方就有8首,藉以治疗有关病证,首次对膏摩的药方、辨证和制造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总结。

隋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也是按摩史上的兴旺时期。宫廷太医署正式设立按摩专科,并把按摩专业分级为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主理按摩教学和治疗工作。此时的按摩基础理论、诊断技术及治疗方面都已发展到相当水平,可以认为近代推拿的雏型已经形成。这一时期小儿按摩虽尚未从按摩专业中分出,但一些主要医学著作中已不乏小儿按摩方面的内容。著名医学家巢元方、孙思邈,将按摩疗法编进了《诸病源候论》、《千金方》。他们不仅用按摩疗法治病,同时提出用按摩疗法预防疾病的主张。《千金要方》中有“治少小新生肌腹幼弱,喜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或中大风,手足惊掣。用五物甘草生摩膏摩儿百会……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寒风。”“小儿心腹常热,皆母腹中存垢未清,血气不和所致,故用丹参、雷丸、硝黄、戎盐散血热之药制为赤膏,掌摩心下,使瘀散血和,其热自除。”在《外台秘要》中也有“小儿夜啼至明不安寐,以儿母手掩脐中,亦以摩儿头及脊验”。孙思邈认为:“小有不好,即按摩按捺,令百节通利,泄其邪气……预防诸病也。”《诸病源候论》中有按摩双目,可以预防眼病,保护视力的记载:“鸡鸣以两手相摩令热,以慰目,三行以指抑目,左右有神光,令目明不病痛。”

《养生书》上记载了预防伤风感冒的鼻翼按摩法:“常以手中指于鼻粱两边,揩二三十遍,令表里俱热,所谓灌溉中岳,以润于肺也。”这些保健按摩不但在当时被用作增强人们的机体能力,而且沿用至今。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儿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当时的太医局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一定数目的人员教习儿科,儿科专业医生遍及全国,儿科专著大量涌现,中医儿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理论体系到临床疾病的防治已趋成熟。与此同时,小儿推拿疗法的应用也更为广泛,并注意了手法的分析。《圣济总录》中就有“小儿门”共十六卷,其中对按摩作了专门的论述,对推拿按摩手法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药,月按日摩,适所用也……世之论按摩,不知析而治之,乃合导引而解之。夫不知析而治之固已疏矣,又合以导引,益见其不思也。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雍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彪悍者有所归宿。”这种强调推拿手法的辨证应用,把推拿和导引明确区分开来的方法,对后世推拿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代的按摩治疗非常盛行。在为皇室服务的医疗机构―“太医院”中,也设立了按摩科,成为“太医院”中十三科之一,针对内科、儿科、骨伤科等疾病。特别是在小儿治疗方面,当时积累了很多经验和理论知识,形成了独有的小儿推拿体系。常见一些江南的农村老妇,虽不懂经络穴道,不懂表、里、寒、热、虚、实,却能用按摩治疗小儿疾病。在民间,称这种手法为“推惊”、“抹惊”。随着治疗小儿疾病的发展,出现了“推拿”这个名称。“推拿者即按摩之异名也”。一些著名的小儿推拿专著相继问世,如收集在《针灸大成》内的《保婴神术按摩经》、《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其中《保婴神术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

清代的医院虽不设推拿科,但由于疗效显著,不论在官方还是民间,小儿推拿在儿科临床仍广泛应用,颇受重视。张山雷在《小儿药证直诀笺正》中就说:“若至儿医,则不晓推拿手法,岂敢颜以编撰幼科专书,贻讥大雅……”。由此可见小儿推拿在儿科的地位。当时小儿推拿专著增多,诊疗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清代刊印的小儿推拿专书有10种之多,其中重要的著作有: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骆潜庵的《幼科推拿秘书》、夏禹铸的《幼科铁镜》、钱怀的《小儿推拿直录》、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等。这些著作对小儿推拿的应用、发展和保障儿童的健康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解放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在各级政府卫生部门的大力扶植、发展下,中医事业犹如枯木逢春,小儿推拿不断发展,不少院校成立了推拿系或推拿专业,小儿推拿学的教学工作不断进展和提高。小儿推拿的专著陆续出版,如《小儿推拿疗法》、《小儿推拿疗法简编》、《小儿推拿概说》、《宝宝推拿》等,这些都是全面介绍小儿推拿的专著。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物理学、化学、数学等不断向生物医学领域渗透,新疗法、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小儿推拿加以研究,是推动小儿推拿发展的重要环节。

第7篇: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

【摘要】笔者通过对《针灸推拿学》课程特点进行分析,结合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要求与中医骨伤专业学生在临床实际运用出发,对《针灸推拿学》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引入PBL教学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深化资格考试在本课程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为学习中医骨伤专业课打下基础。

【关键词】中医骨伤 针灸推拿 教学改革

《针灸推拿学》作为中医骨伤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不仅在临床运用中有重要地位,在将来的中医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笔者通过对高职中西医、中医骨伤专业五年的《针灸推拿学》教学总结,结合中医骨伤专业特点与执业资格考试需要,反复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及研究,体会颇深,通过对中医骨伤专业《针灸推拿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强化了执业资格考试要求,为骨伤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现将设计思路及实施体会细述如下。

1.《针灸推拿学》课程特点

本课程主要包括了经络腧穴、针法灸法、针灸治疗、推拿手法、推拿功法、推拿治疗、小儿推拿等七部分内容,相当于整个针灸推拿专业课程的浓缩版。在以后的执业资格考试中,针灸推拿的内容占了近15%,成为很多非针灸推拿专科医生考试的难题。因此,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将以上七个部分内容进行介绍,还要结合执业资格考试及中医骨伤专业在临床运用实际,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接受上也是一个挑战。

2. 教学设计方法

2.1 研究内容,结合执业资格考试,细化教材。通过对整本教材内容的分析来看,可以将七部分内容划分为两大块:一是理论,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治疗、小儿推拿三部分;二是操作,包括推拿手法、推拿功法、针法灸法、推拿治疗四部分。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与实践技能操作1∶1的教学模式,即理论性较强的部分放在理论课教学中,兼顾执业资格考试笔试大纲要求。操作实践性较强的部分放到实验实训教学中,兼顾执业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大纲要求。将推拿功法、小儿推拿部分划归学生自学范围。

2.2 结合专业特点,突出重点。中医骨伤专业在临床中主要以手法操作为主,在一些高职院校中,为突出骨伤专业手法特色,将针灸推拿学分为“针灸学”和“伤科推拿按摩学”两门课程。结合我院中医骨伤专业教学计划及专业特点,制定教学大纲。紧密联系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兼顾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试要求,编写实验实训指导与考核标准。突出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尤其是推拿手法及治疗部分。

3.教学组织实施概况

开学第一周为总论部分的理论教学4至6学时,使学生对整个针灸推拿学的发展、研究内容、本门课的教学方法有所了解,做好准备。第二周开始,每周2学时理论课,2学时实训课,理论与实训教学同步开展。

3.1 理论课。抓住学生“关注临床、关注考试”的心理及对针灸推拿学的兴趣爱好,结合中医执业资格考试要求,采用PBL教学法,引用大量临床病例,通过对病例的分析来讲解该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最后讲涉及的腧穴、腧穴的特性与主治作用等对针灸治疗与经络腧穴进行讲解。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分析能力,这种临床辨证思维能力不仅是资格考试的需要,更是临床医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3.2 实训课。从推拿手法开始,到推拿治疗、针法灸法,再到经络腧穴实训。方法上以执业资格考试方法作为依据,内容上以“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1为要求,运用配套教学光碟辅助的方式,对各项操作技能进行教师“一对一”的规范化培训。最后阐述该实训项目在临床中的运用及考试中的要求。以推拿手法及骨伤病的推拿治疗为实训重点,反复练习,为骨伤专业学习中医正骨、中医筋伤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执业资格实践技能考试要求为依据,对针法灸法部分进行分项目实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让学生亲身体验针灸推拿的治疗作用,加深其印象。

3.3 考核方式 模拟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方式进行考核,理论及实践技能考核考试题型、方法上都与资格考试一致,理论考试时运用大量的病例,多种题型,单选题,采用笔试;操作技能采用现场问答与操作演示的方式进行。

4. 教学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4.1 特色。引入PBL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执业资格考试在本课程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习中医正骨、中医筋伤等专业课打下基础。

4.2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未进入临床,对临床病例的分析及诊断方法和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方式存在认识上的模糊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情绪化现象,尤其在操作技能规范化培训时,因达不到规范化操作要求,又不愿再次反复进行练习。所以在课堂组织中,为提高学生的规范性,可采用边看教学光碟,教师边讲解示范,逐一指导纠正的方法来达到目的。

4.3 注意事项。不论在理论教学还是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都要求学生必须在上课前预习,对本次上的的内容要基本熟练。合理运用板书、多媒体、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于PBL教学法相结合,防止在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达不到教学效果。在强调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性时不忘学习本门课的根本目的,防止走入误区。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全11册).中国标准出版社.第1版.2008年6月.

[2] 刘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针灸推拿学》教学探索.科技信息.2010年 第13期.

第8篇: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

纪主任:推拿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拿,古称“按摩”“按跷”“案N”等。“推拿”一词最早见于明代万全的《幼科发挥》,明代钱汝明在《秘传推拿妙诀・序》中指出:“推拿一道,古曰按摩,上世治婴赤以指代针之法也”。据《史记》记载:“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石F引,案N毒熨。”秦汉时期的中医学著作《素问・血气形志》记载:“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醴药。”可见推拿作为治疗手法开始之早。

推拿的起源可能萌芽于人类本能的自我保护,在原始社会中,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病痛和损伤,往往会用手不自觉地抚摸、敲打感觉疼痛的部位,有时这种方法能使疼痛减轻,而后人们不断总结经验和提高,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渐就形成了推拿医学,并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优势。

《科学生活》:推拿的理论是否和针灸一样呢?不使用其他工具的推拿是怎么起到治病的效果的呢?

纪主任:无论是针灸还是推拿,其理论根据都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只不过,在治疗方法上,推拿与针灸有所区别,针灸有针刺法与灸法,推拿主要是通过医生的手法作用于特定治疗部位而产生相应作用。

推拿在中医基础理论应用方面,尤以经络腧穴为重。经络腧穴学是推拿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尤其是经络学中的“经筋”和“皮部”以及十四经穴和一些小儿特定穴,同时结合现代解剖学、生物力学等理论,通过选用合适的手法刺激,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滑利关节、调整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抗病能力等作用。

其实“推拿不使用其他工具”是一种不准确的说法,针对不同的患者及不同的病症,在治疗手法的选择上,有时会借助一些工具来加强作用。如棒击法,主要针对肢体麻木不仁、风湿痹痛等症,通过桑枝棒击打施术部位,起到宣通气血、解痉止痛的作用。

《科学生活》:推拿是怎么起到治病的作用的呢?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呢?

纪主任:除去工具不谈,仅医生推拿的手法而言,推拿所用的手法关键并不是施加力的大小,即用的力是否重,而是通过医生手法操作以后产生“持久、有力、均匀、柔和”的力渗透到患处,起到治疗的作用。对于患处使用过大的力度,对患处组织还是有损害的。

推拿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主要与推拿本身的作用原理相关,通过手法刺激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从而对人体的各种机能产生影响。推拿手法作用于经络腧穴能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功能及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推拿手法作用于筋骨关节,通过力学的直接刺激,纠正骨错缝、筋出槽等,达到理筋整复、滑利关节的目的。

推拿的临床治疗范围较广,涵盖了骨科、内科、妇科、外科、儿科、五官科等病症,对于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均有一定的疗效,疾病种类涵盖了临床各学科。推拿在治疗内科、妇科疾病时,主要基于中医脏腑理论、经络学说等理论;治疗运动系统疾病时,主要基于生理学、病理学和解剖学等理论;而治疗儿科疾病时则是基于小儿推拿的独特理论指导的。

虽然推拿临床应用广泛,但并非所有病症运用推拿都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必须根据不同疾病产生的不同病理阶段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对于无效及运用推拿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病症需加以注意及避免。

《科学生活》:现在大多数白领都有颈椎、腰椎的不适,正规医院推拿科是如何诊断与治疗的呢?要治疗多久呢?

纪主任:我们讲需要诊断一种疾病,必须有严格的评判标准。通过询问患者相关临床的发病经过,针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查体,并且需要有实验室或影像学的诊断等资料,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判断来明确疾病的诊断。不能简单地仅仅根据患者的主诉或一张报告就随意下结论作断。

以白领主诉颈椎、腰椎的不适为例。应先了解发生不适的部位的具体情况,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有无诱发因素,有无其他伴随症状及有无相关治疗等情况,然后应该进行相关的检查,结合影像资料的判断来明确有无颈椎病或腰椎相关疾病。人的脊柱是有一定的生理弧度的,由于颈椎、腰椎的生理特征加之活动度大,若是平时长期保持不良的姿势习惯,便容易导致脊柱及周围软组织的退变。当病变影响到周围的神经、脊髓或者局部肌肉紧张痉挛从而产生相应临床症状时才可以定义为颈椎病、腰椎病。这就是为什么不能单单根据片子来看,还应多方面共同考虑。

总的来说,推拿检查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观察了解患者的精神面貌、整体情况。其次,要询问一下患者有哪些不舒服。最后,针对不适的情况,进行诊断检查。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对象,诊断方法略有差异。

通过上述检查,结合影像学资料再根据患者当时的症状、整体情况,若明确诊断,则可选择在推拿科进行治疗。在具体推拿方法的选择上可以局部治疗结合远道取穴的方法进行治疗。比如,有些颈椎病患者来推拿科治疗时,疼痛难忍,无法进行直接颈椎部位的推拿,这时就可选择先进行远道取穴方法治疗,等局部肌肉紧张缓解后再进行后续治疗。根据患者每次的症状、个人情况,每次治疗的方式方法都可能不同。有不适要尽早治疗,每次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治疗时长也不同,一般不超过20分钟。

建议患者不要以单纯治疗为目的来治疗,在治疗的同时,根据自身情况配合做一些相应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发挥主动性,从改善平时的不良姿势习惯入手,减少发病次数,秉承预防为主的理念。

《科学生活》:我们在推拿时常常能听到“哒哒”的声音,这是什么声音呢?

纪主任:推拿时发出声音,要看是在关节上还是在其他部位。若是手法作用于关节所产生的弹响,则是小关节之间位置调整时所产生的声响,一般提示手法整复的有效性。而在其他部位,比如推拿作用于一些肌肉的起止点时发出的声响可能是局部肌腱劳损钙化所致,是局部产生的病理变化,需进一步治疗。

《科学生活》:推拿也有很多种手法和类型吗?有“正骨”这种说法吗?

纪主任:推拿治疗的手法有很多种类,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角度,形成了对推拿手法的诸多分类方法。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分类,将推拿手法分为六大类即摆动类、摩擦类、振动类、挤压类、叩击类和运动关节类手法;根据手法的力学特点可分为垂直用力手法、水平用力手法、对称用力手法、对抗用力手法和综合用力手法等;根据手法应用对象分类,有成人推拿手法、小儿推拿手法等;根据手法动作的简繁程度分类有单式手法、复合手法和复式手法;根据推拿流派分类,有一指禅推拿手法、内功推拿手法和正骨推拿手法。

目前比较常用的教科书分类法一般分为基本手法、复合手法、运动关节类手法和小儿推拿手法。怎么用力也很有讲究,有水平力、对称力、对抗力、拔升力等。手法作用于人体又分不同的接触面,比如,掌根、大鱼际、小鱼际、全掌等,一般除去摩擦类手法,尤其是一些需要局部吸定在治疗部位上的手法,操作时不应对皮肤产生摩擦所以说,一般手法运用得当的推拿医生的手上是没有老茧的。

“正骨”是某些地方对运动关节类或脊柱推拿手法的一种别称,其本质也属于推拿手法治疗,对有些病情尤其是小关节紊乱的病情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将其神化。很多患者认为“正骨”非常高大上,可以将原来位置不好的关节、骨骼恢复到应该在的部位。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认识,一些退行性疾病,是不可能通过“正骨”回到原来的位置的。通过推拿手法,将原来紊乱的小关节进行松动调整,可获得症状的缓解,但不能说得到治愈,因为手法治疗仅仅能够改变关节之间不良的位置,同时小关节的紊乱又有比较容易复发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腰突症、颈突症患者前来就诊时,希望医生通过推拿将原来突出的腰间盘“推进去”,而这在医学上是不可能的。腰椎间盘突出是由于椎间盘受到急性的外力作用或是长期的退变导致髓核的突出椎间盘突出,一旦形成便无法逆转,我们推拿医生所能够做的是通过手法的治疗来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而达到临床缓解的目的。

《科学生活》:推拿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吗?不正规的按摩会引起哪些可怕的后果?

纪主任:正规医院的推拿科医生是正规医科大学毕业,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执业医师等考试。

不正规的按摩由于没有相关的医学知识背景,如果手法运用不当,容易造成局部肌肉或关节的损伤,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安全。

《科学生活》:网上、坊间,有很多如何缓解腰椎颈椎不适的说法,“颈椎不适不要睡枕头”“颈椎不适应该用毛巾垫在颈椎下”等“小知识”,这些正确吗?

纪主任:“颈椎不适不要睡枕头”“颈椎不适应该用毛巾垫在颈椎下”的说法都是错误的。正常的颈椎有一个凸向前的生理曲度,若是平躺时不垫枕头将会使得颈椎得不到应有的支撑,从而导致颈部两侧及肩部的肌肉紧张,颈椎本身得不到放松,便会进一步加剧颈椎的不适。若是将毛巾卷垫在颈椎下单单将颈椎抬高,短时间内颈椎受到支撑和牵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颈椎的不适,但是如果整晚将毛巾垫于颈椎下则会导致颈肩部肌肉的疲劳紧张,反而会加剧颈椎的不适感。这两种情况,颈椎都得不到休息。

第9篇: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

1中医如何认识感冒

感冒是因外感风邪为主的六淫之邪和时行病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气候骤变及冬春时节发病率较高。本病的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因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神气怯弱,感邪之后,易出现夹痰、夹惊、夹滞的兼夹证。

小儿反复感冒的病因是因小儿正气不足,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外邪易于乘虚侵入而成感冒。以感受风邪为主,常兼杂寒、热、暑、湿、燥等,亦感受时邪疫毒所致者。在气候变化,冷热失常,沐浴着凉,调护不当时容易反复发生本病。

2小儿感冒的常见中医证候

2.1风寒感冒

2.1.1风寒表实

证候:轻者仅见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喉痒,咳嗽,痰白,苔薄白,脉浮,重者可伴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脉浮而紧或指纹浮红。

2.1.2风寒表虚

证候:恶风发热,汗出,头痛,或有项强,咳喘,咯痰稀白,脉浮缓。

2.2风热感冒

2.2.1风热表实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咽痛,口干欲饮,无汗,头痛,或有咳嗽痰黄,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2.2.2风热表虚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头痛,咳嗽心烦,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3时令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重。高热、恶寒、无汗,头痛,心烦,目赤眼红,或有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脉数。

2.4兼证

2.4.1夹痰

证候:感冒兼见咳嗽较剧,痰多,喉间痰鸣。

2.4.2夹滞

证候: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苔厚腻,脉滑。

2.4.3夹惊

证候:感冒兼见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骤然抽风,舌质红,脉浮弦

2.5体虚感冒

2.5.1气虚感冒

证候:恶寒发热,或热势不盛,但觉时时恶寒,自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语声低怯,气短,倦怠,苔白,脉浮无力。

2.5.2阳虚感冒

证候:阵阵恶寒,甚则蜷缩寒战,或稍兼发热,无汗或自汗,汗出则恶寒更甚,头痛,骨节酸冷疼痛,面色晄白,语言低微,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

2.5.3血虚感冒

证候:头痛,身热,恶风,恶寒或汗少,面色不华,唇淡,指甲苍白,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结、代而浮。

2.5.4阴虚感冒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或寝中盗汗,头痛,心烦,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舌质红,脉细数。

3小儿生理特点

3.1脏腑娇嫩干,形气未充

3.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4小儿病因特点:

以外感、伤食和先天因素居多,情志和其他因素也值得注意。

5中医防治小儿反复感冒病证主要原则

中医防治小儿反复性感冒的原则和中医防治其他疾病的原则都是一样的,都必须建立在中医养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反复感冒性疾病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治。这种养生防病的原则以及具体的方法,完全基于中

医传统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6辨证施治的原则

6.1对于小儿体质虚弱,卫外不顾,外邪很容易侵袭人体而形成感冒病证的治疗大法,应该以扶正补阳补气为主,禁用或者慎用任何属于泻法的治疗方案。

7常选用中药足浴的外治方法。

中药配方:黄芪30g、白术30g、防风30g、板蓝根30g、蒲公英30g、红景天15g

每天足浴一次,每次20~30分钟效佳,足浴1~2月。

本方在临床工作中应用观察100例患儿,治疗结果:精神、睡眠明显改善,食量增加一半,喊出明显减少。对反复感冒、哮喘、过敏性鼻炎总有效率80%以上。现代药理研究黄芪、白术、防风均能较明显地增强人体细胞免疫及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配以清热解毒中药,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同时,又增强了机体自身的抵抗能力,从而起到预防反复感冒的效果。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固本之功。

小儿反复感冒常兼夹惊、夹食可采用推拿方法治疗。小儿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小儿推拿的特定手法作用于小儿的机体或小儿的特定穴位,以调整脏腑、经络气血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1)手部操作:补脾土,揉板门,运内八卦,推上三关,清肺平肝

(2)头面四大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

(3)下肢:揉足三里

(4)摩腹

(5)捏脊

小儿推拿频率一般为160~260次/分,推拿时间大多在20~40分钟/次。在临床工作中观察100例患儿,最短治疗时间15天,最长治疗时间3月,有效率85%左右。

《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上诉中医外治疗法治标同时固本,在临床应用中增强了小儿免疫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汪受传.中医儿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