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交媒体的劣势范文

社交媒体的劣势精选(九篇)

社交媒体的劣势

第1篇:社交媒体的劣势范文

1 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优劣势分析

1.1 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优势

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主体是专业的传媒组织机构,其具有广泛的信息采集渠道、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和专业的机器设备,在多年的新闻传播实践中逐步形成既定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相较于个体或者非专业组织具有较高的受众认可度。特别是在深受争议的公共事件上,主流传统媒体的态度更具权威性,类似马航失联等跟踪报道、国际报道方面往往也只能由传统媒体才能实现,充分体现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资源优势地位。传统媒体借助自身专业优势对新闻事件的深度剖析和专业解读不断提升着自身的影响力,在信息生产传播上的严格把关,也使传统媒体在信息引导功能方面更为有效。

1.2 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劣势

单向性是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最主要特点,这样的信息传播方式无法形成信息反馈机制。在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中,传受双方缺乏信息沟通,社会公众只能被动接受传播主体生产加工的新闻信息,对这些信息的意见和看法无法反馈给传播主体。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信息更新速度慢、不及时的问题,例如报刊,从新闻采集、编辑到印刷出版要经过一套严格的流程,信息更新速度方面严重受阻,特别对于一些时效性要求较高的突发性事件的新闻,信息报道必然滞后,电视、广播的信息传播速度相较而言要快一些,但是也会受到播出时间、播放载体的限制,无法及时向公众送达信息。

2 新媒体新闻传播优劣势分析

2.1 新媒体新闻传播优势

新媒体大众化的信息平台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变得更为主动和平凡。平民化、自主化的信息传播模式,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主体,借助网络开放性平台,社会公众可以自主的编辑新闻信息,据美国权威机构统计,新媒体环境下,50%的新闻内容是由社会公众所提供的。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源和话语权的垄断,社会受众可以借助网络与新闻传播主体进行双向互动交流,此外还进一步增进受众间的横向互动,社会大众可以通过对信息的转发、分享、评论加强交流。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的传播主体和受体可能成为同一群体,他们经常具有相似的价值取向和兴趣偏好,生产出的新闻信息也更能满足社会公众的喜好和需求。新媒体还具有及时高效的特点,4G网络技术、通讯设备的发展让社会公众随时随地采集新闻信息,特别是在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报道上,新媒体避免了人员设备调度带来的延时问题,牢牢把握最佳新闻报道时机。

2.2 新媒体新闻传播劣势

新媒体使得人人都成为新闻报道的信息源,但同时也造成信息平台上海量数据的存在,互联网具有隐蔽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也使得信息传播主体身份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新闻信息生产的随意性导致了信息的碎片化问题。新媒体因传播主体的个体化导致传播信息的情绪化,缺乏权威性,社会公众易受片面化信息的影响,例如抢盐风波事件中,铺天盖地、真假难辨的信息引发了社会民众的恐慌,导致了超市抢购食盐事件。同时,社会公众缺乏必要的新闻专业知识和素养,在新闻传播内容把关上存在一定难度,虚假不实的新闻报道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危害了社会和谐。

3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互补性探究

3.1 传播主体互补

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主体是由编辑、记者等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组成的新闻媒介组织。新媒体的新闻传播主体更多的是社会普通民众,他们往往没有新闻专业知识背景,但其个体数量众多且分部广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主体上形成了互补,普通民众的加入壮大了新闻传播者的队伍,弥补了以往单一结构传播主体带来的信息源不足、视角局限的问题,更多隐匿的新闻信息被社会公众挖掘出来,他们以事件的亲历者或者旁观者的身份还原重塑新闻事件,新闻内容更具真实性,广泛的关注度进一步激发社会民众参与新闻传播的热情,使新闻传播主体更加多元,有利于新闻业的发展。

3.2 内容涵盖面互补

传统媒体传播的新闻内容是由新闻专业从业者采集、编辑、报道出的代表官方意见的信息,更侧重于从宏观角度把握新闻事件的背景、内涵。新媒体传播的新闻内容大多是由非专业人士制作的,更多的夹杂个人情感,代表着个人的意见和观点,从微观的角度阐述事件过程。二者在新闻内容上形成互补,使得新闻事件的展示视角更为全面,同时也进一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3.3 受众群体互补

新闻受众群体对新闻媒介载体的偏好经常会受到其年龄、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年龄较大的人对新兴电子产品的使用方法不熟悉,在了解新闻信息时更愿意通过阅读报纸、收听收看电视广播,而年轻人热衷于新鲜事物、赶潮流,不愿意阅读形式呆板的报纸、杂志,他们更愿意通过互动性较强的微博、微信等来获取新闻信息。媒介载体的多元化让新闻受众群体范围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新闻信息的传播,增强影响力。

3.4 传播效果互补

传统媒体在采编内容上的严格把关使得其在社会公众心中树立了权威,起到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但单向的传播方式导致互动性的缺乏和活跃度的降低,话语权的缺失引发公众的不满。新媒体刚好有效弥补了这一缺憾,超强的扩散性和互动性给社会公众提供了表达意愿的平台,民众可以更有效的行使自己的话语权,但个体片面化的信息阐述和意见表达还需要由官方权威意见加以佐证。

第2篇:社交媒体的劣势范文

关键词:微信;电商;优势;劣势

一、微信电商概述

微信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1月份推出的一款即时通讯服务软件,到现在其用户已经突破六亿大关,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这是一款以语音短信、文字、图片及视频的作为传播手段的即时通讯服务软件,并且支持群聊,可以用多种方式注册及添加好友。微信电商并不是指微信是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微信只是作为电商的一个通道。一般用户在微信上了解他所需要的商品,再转战其他平台进行购买。所以作为销售通道的微信,其有很多模式可以运用,即也可以认为微信是商家的一个营销渠道。

二、微信电商的优劣势

1.微信电商的优势

(1)微信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客户维护工具。微信公众平台,或者其他第三方开发的平台都集成了简单的CRM功能,又加上微信具有即时沟通的属性,所以可以非常方便的把客户进行分组管理,完成包括用户咨询、客服服务等功能。只要客户关注了微信公众号,或者在微信小店购买了产品,这个客户就会成为CRM中的一份子,商家可以向其用户推送产品消息、最新活动等信息,不仅是如此,双方的交流是互动性的,不只是商家单方面的推送信息。这样商家和客户之间建立起了双向、持久的连接关系。

(2)微信是一个传播口碑的好地方。微信是一种强关系的社交媒体,上面的好友大多数都是生活、工作上的熟人,这样微信用户对其好友的影响力应该比其他社交媒体要大,好友朋友圈的分享减少了购买者的感知风险,进而促进购买行为的发生。以生活、工作、兴趣等圈子分类的人群,很多有着共同需求。这样如果一个卖家在微信成功开发了一个客户,通过这种强关系的口碑传播,可以带来一群购买者。

(3)利用微信可以进行精准营销。微信不同于其他的微博等社交化媒体,大多是社交化媒体运用“广播”式的宣传方法,没有针对性。微信具备基于位置的服务功能,这样微信公众平台的消息推送就是有针对性的。利用后台的数据分析,可以对客户进行地域划分和分组管理,从而进行更加准确的消息推送。

(4)微信支付使得用户体验更好。微信支付功能为顾客购买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很多平台都没有自己的支付体系,有的利用支付宝,有的类似于充值Q币这种的模式,这样显得有些麻烦。而微信支付只需将银行卡信息填进去,即可使用,即使是在银行卡没有开通网银的情况下。

2.微信电商的劣势

微信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它是一个社交工具。大家要想去网上购物肯定很难想到用微信,这就是先入为主,用户的购买习惯已经养成,淘宝天猫是赢家。微信现在虽然已经成了一个闭环的生态圈,但是微信电商可能会破坏这种生态圈,这就是微信电商的劣势问题。

(1)用户并不习惯在微信上进行购买。在用户心中,上网购物首先想到淘宝、天猫、京东商城,先入为主。微信虽然现在和京东合作,其购物模块接入的是京东商城,但是用户还是不习惯。一想到聊天,现在用户想到的肯定首先是微信、QQ。这个已经形成了用户的心理定势,已经是一种习惯,要想后来者居上,这是非常困难的。在用户的心中,阿里是电商的标志,微信就不是。微信和QQ一样,只不过微信在功能和体验上有很多方面都是创新的。微信本身并不是一个电商平台,也并没有形成用户习惯,这是它的先天性不足。

(2)商品质量监管有问题。微信朋友圈里的商品展示很简单,就是几张照片很少的说明文字,商品的具体介绍几乎没有。有的甚至打着代购的幌子,各种假货盛行,很难辨别。正如有些团购外卖,一些没有营业许可证卫生不达标的小餐馆也加入进来,尤其是在高校附近,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3)商家滥用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和淘宝等电商平台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微信具有媒体属性,通过公众平台文章推送等功能,商家可以将各种产品信息或者文章推送给用户。因为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产品信息的成本极低,不少商家频繁的发送产品推广信息,客户对产品的体验度就会逐渐下降。或者是发送一些毫无吸引力的信息又或者是一些虚假的宣传,以此来吸引客户关注,这样反倒会适得其反。所以商家要注意并且规范使用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推出高质量的文章或者是对客户有意义且又吸引客户的信息,这就需要商家进行数据分析,客户信息分析等等。

(4)微信有可能让人与人之间产生距离。在一般的用户心中,微信是用来社交的,很多人对朋友圈的广告还是很敏感的,如果有朋友不停的刷屏关于其代购商品的信息,这样我们很有可能感到反感,不仅会去屏蔽此信息,甚至是删除该个好友。微信提供的是一个熟人的交际环境,基于地理环境的功能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奇妙,这是微信带给我们。然而电商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易,基于微信建立起来的交易会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陌生,也就让微信失去其社交的意义。

三、结束语

微信作为电商渠道,既有其优势和劣势,微信为商家带来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有充分利用其优势,结合自身特点来避免劣势误区。微信是连接人与人的社交性平台,而微信电商要做的就是把人和商品连接起来,微信支付无疑为此提供了更大的可能。现在微信的发展在不断进行中,其版本在不断更新,微信电商将会走向更加完善成熟。

参考文献:

[1]王时杰.关于微信营销现状及对策的思考[J].新技术,2014:111-113.

第3篇:社交媒体的劣势范文

关键词 自媒体时代;特点;电视媒体发展;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048-02

自媒体是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主体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受众或者是特定的三个人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媒体总称。在自媒体时代,受众摆脱了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成为信息的主动传播者,改变了当前媒介生态环境的格局,也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就在分析自媒体特点的基础上对传统媒体中电视媒体的发展应对之路进行分析。

1 自媒体时代的特点分析

通常情况下,传统媒体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多为点对面的形式,而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种传播方式,呈现出新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自媒体时代,传播主体由大众媒体转变为个人。自媒体的发展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以自媒体最佳的传播途径为例,即个人的门户网站,其具有门户网站的全部特征,能够实现个性化的定制,并且可以实现内容信息、社区和应用的有机结合,普通大众不需要专业化的技术操作就能够拥有自己的个人中心,拥有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权利,改变传统议程设置理论的影响,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成为主动的信息传播者。

其次,自媒体时代,信息具有高度的交互性和快速的传播性。一般来讲,传统的媒体如电视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只是单向传播,受众和媒介之间的交流几乎为零,这种缺乏反馈机制的传播途径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而自媒体时代,受众利用电脑或手机平台,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能够实现高度的沟通和交流,这种交互性是传统媒体不能够匹敌的。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自媒体能够将信息快速传递给受众,具有快速的传播性和传递的广泛性特征。

最后,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也有一定的劣势,这是电视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借鉴的。由于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递速度快、传递时间短、传递空间广的特征,加之传播主体的改变,受众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信息量剧增,但是信息的良莠不齐则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尽管一些信息的时效性强、视角多元化,但是可信度低是影响其良性发展的消极因素,这是其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特点,也是电视媒体在发展中需要借鉴的。

2 自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应对策略分析

上文中从三个方面简单分析了自媒体时代的特点,在这一大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要想抢占受众市场,就需要走出一条独具特色之路,下面本文就简单分析在自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体的有效应对策略。

首先,要以受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实现创新。受众的需求是电视媒体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在自媒体时代,电视媒体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定要以受众为中心,转变传统的媒介中心论发展道路,增强媒介的发展粘性。所谓粘性,就是网络对于受众的吸引力大小和内部受众之间的亲密度,自媒体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而传统的电视媒体则逊色很多,所以说,电视媒体需要不断的向自媒体学习,增强自身的粘性,这样才能够适应媒体生态环境。同时,为了寻求发展之路,还需要力求创新,既要求媒体人具有创新的理念,不但从外界吸取新知识、新经验,改变传统的电视媒体传播思路,并且充分的将技术和电视媒体的运作结合起来;还需要不断创新电视媒体的经营体制,要围绕市场战略目标进行,具有敏锐的时代嗅觉,并具有全媒体的眼光和战略,实现信息的采集、制作、和销售一体化经营,这样才能够推动电视媒体的健康发展。但这些都必须要以受众为中心,这是电视媒体发展的不变原则。

其次,提升电视媒体的交互性,并电视媒体和自媒体的融合发展。交互性是自媒体较之于电视媒体最大的优势,为此,电视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实现交互性原则,变受众被动的局面为主动参与的局面,这样能够更多的吸引受众。如当前电视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扫描二维码参与互动、或者是电话短信互动的方式增强与受众的交流和沟通,这样能够实现电视节目的广泛参与性,这是今后电视媒体借鉴自媒体的发展策略。除此之外,电视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和自媒体实现很好的融合。通过以往的发展情况来看,电视媒体等传统媒体和自媒体之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自媒体的生存依赖于电视等主流媒体的宣传,而电视媒体的发展也依靠自媒体的延伸和扩展,所以说,电视媒体的发展离不开自媒体,要想实现突破,必须要寻求融合之路,取长补短实现双赢。

最后,电视媒体的发展改变自媒体的劣质,提升信息的可信度和深度。自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能够满足受众对于信息的快速追求度,但是要想提升深度还有着一定的不足,加上信息可信度低的影响,自媒体这些劣质制约了其发展,而这正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因此说,在自媒体时代,电视媒体要想实现突破式的发展,一定要不断的提升节目的深度,保证信息的可信度,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实现自身的复兴之路。例如电视媒体可以就某一信息进行深度报道,并对重大的热点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和深度的挖掘,或者以评论的形式增强节目的特色,以克服和自媒体相比时效性不足的劣势,这些都是电视媒体的发展之道。

3结论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自媒体迅猛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一定要分析形势,因势利导,不断改变自己的发展策略,方能在这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本文就以此为中间,以电视媒体为例,对自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应对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电视媒体的发展有所启迪。

参考文献

[1]刘光宇.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点及电视采编应对.记者摇篮,2013(3).

[2]李海涛.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应对策略.活力,2009(15).

[3]于凡.微博时代电视媒体的应对策略研究.新闻传播,2013(1).

第4篇:社交媒体的劣势范文

巩固和放大自己的优势

优势一:品牌认可度和读者忠诚度。世界报业经历了40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报业也经历了百年辉煌,即使是后起的都市报,也有少则十几年、多则二十几年的成长历史。经历了市场的搏杀和时间的洗礼,传统纸媒锻炼了一大批专业新闻人才,同时也塑造了自己的品牌,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培养了自己的忠实读者群,这些都是新兴媒体相对比较缺乏的。

优势二:纸媒固有的介质特性。就介质形态而言,声音和连续性的活动影像是建立在时间的维度之上的,从本质上属于“易碎品”,不易存储备查。互联网的流媒体播放软件,从技术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带动了“播客”的勃兴,但依然受到存储空间和设备携带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停电、网络病毒、服务器损坏都有可能造成数据丢失或湮灭。而纸质媒体便于携带、易于保存,给传统读报人群心理上带来的踏实感和便捷感,在短期之内仍是电子媒体无法取代的。而电视报道带来的现场感固然让观众如同亲历,但同时也迫使观众放弃了想象力和思考力,从而剥夺了后者可能从文字报道中产生的“阅读”。因此,报纸应该强化自己的介质特性,在文字写作上更下工夫,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同时,更加讲求写作技巧,培养名家名笔,通过文字的张力吸引和稳固自己的读者群,同时在形式上与时俱进,通过缩小版幅、出版瘦报等手段,使报纸的开张和版型比例更适合读者携带、更方便读者阅读。

优势三:评论。社论、时事评论代表着媒体的声音,是媒体品牌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抽象性和思辨性,评论一直是纸媒在与其他媒体的竞争中的优势项目。报纸既提供信息,也提供观点,当然,代表报社立场的观点必须客观公正。传统党报的社论和系列评论员文章一向以权威性强而著称。在网络媒体上也不乏评论,但由于网媒上的声音杂乱无章、良莠不齐,让人无所适从,反而对受众造成困扰,其权威性和影响力大打折扣。一些知名网站针对这一现象,加强编辑手段,邀约名家设计栏目,发起话题,对纷纭喧闹的声音起到了一定的梳理作用,其结果是,从网站上真正传达出来并产生影响力的,其实不过是首页上链接的若干话题。电视媒体也在争夺评论这块阵地,凤凰卫视的鲜明特色之一就是对每一起重要的新闻事件都有评论员的即时评论,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转型任新闻评论员,也是央视在时事评论领域(此前仅限体育评论)迈出的关键一步。此外,各家电视台纷纷开设的读报节目,很少读新闻,多是读评论。由此可见,报纸在评论方面的优势目前并没有丧失,面对网媒和电视的夹击,报纸更应该在评论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巩固自己的优势。

优势四:深度报道。解析类的深度报道是纸媒的另一优势项目。据新华网6月2日的报道,美国最新一项研究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很多18岁至34岁的年轻人因被大量标题新闻和简讯“轰炸”,无法及时接触深度报道而患上“新闻疲劳”。调查发现,年轻人渴望获取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及时的深度报道,研究人员据此建议,新闻工作者应努力使读者更容易获取深度新闻。此外,报纸还可以在巩固自己在深度报道领域的优势的同时,与网络等其他媒体积极合作,共同参与社会议事日程的设置。

消解和转化自己的劣势

劣势一:传播时效。“昨日新闻”在版面上的比例一度是衡量日报时效性的指标之一,但时过境迁,如今,与实时传送、滚动播出的电子媒体相比,时效性相对较差已成为纸媒的一大缺憾,为此,一些报纸在出版时间上做出调整,由每天出版一次改为每天出版两到多次,《杭州日报》、《深圳特区报》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出版下午版,目前,日报和都市报根据需要一天出版多次已成为常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报纸传播时效的不足,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时效方面的缺憾更应该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弥补,如:尽力延展每一起重要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对重大新闻事件,除了报道新闻本身,还可以链接同类事件,展示新闻背景,探询事件的来龙去脉,预测未来的走势,挖掘价值,追问意义等;对一些可预测性的事件,不妨“抢”发新闻,如今年6月1日“限塑令”生效,在其生效的头一天,就有不少报纸事先介入报道,观察市场的反应,详细解读文件的内容,预测其对群众生活的影响,这样的报道在时间上不落在网媒之后,效果也很好。

劣势二:互动性。由于网络虚拟空间提供了众多用户异地在线交流的平台,再加上网络运营商、服务商、网络媒体对服务手段的积极开发,使得网络媒体在互动性上的优势明显强于纸质媒体。不少报纸或搭建热线平台,请专家、官员、明星与读者在电话里聊天讨论、解疑释惑,或走出编辑部,组织编辑记者进入社区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实现真正的“面对面”的“互动”。

劣势三:信息容量。网络媒体容量巨大,海量信息可以尽收“网”底,而报纸的信息容量有限,即使是日出数十版甚至百余版的都市报,其信息量仍不能与网络媒体相比。既然在“量”上无法与网媒匹敌,就要在“质”上精雕细刻、出奇制胜。首发独家新闻、办好名专栏、精品化写作、个性化的版式设计,都是提高报纸新闻质量的重要手段。唯此,才能保证报纸在传媒市场的无可替代性。

当然,纸媒与其他媒体的关系并非单一的竞争关系,各个门类的媒体之间,更多的是互相借鉴、互相合作、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只要在传媒的竞争和融合中努力做到扬己之长、“消”己之短,纸质媒体一定能够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第5篇:社交媒体的劣势范文

所以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报纸只要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变,便仍然能与新媒体平分秋色,在未来的传媒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针对报纸与新媒体的优劣异同,报纸可有如下发展策略:

1 形成有特点的固定风格

报纸从受众群来讲,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目标受众较为集中的专业性报纸,另一种是目标受众相对松散的综合性报纸。这两种报纸各有优劣,专业性报纸有一批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但对读者群以外的人则吸引力不大;综合性报纸的影响力较广,且更容易为一般读者接受,但相对专业性报纸来说,读者的忠诚度不高,购买报纸的随机性较大。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形成自己的特定风格,这就要求报纸从业人员不懈努力,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己,不断改变固有的观念推陈出新,最终提高报纸的影响力,使报纸真正成为读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坚持以内容质量取胜

报纸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采访和编辑体系,凭借这一整套完备的采编体系,报纸在制作新闻内容时有任何媒体都无法企及的优势。相对于新媒体对新闻事件片段化、情绪化的报道,报纸在深入调查社会热点、综合分析社会现象、报道新闻事件来龙去脉等方面具有无法取代的全面性和权威性。

2.1 增加深度报道

这里所说的深度报道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是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调查的报道形式,如调查性报道、跟踪性报道、综合性报道等的总称。传统报纸相对新媒体的劣势在于时效性,而这一点恰恰也可以成为传统报纸的优势。新媒体由于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庞大等原因,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对新闻事件进行粗略的报道,这就造成新媒体上的新闻信息大多只停留在简单、粗浅的阶段,缺少全景式的加工与分析,而这一点恰恰是传统报纸的深度报道的优势所在。

2.2 加强新闻评论

进入信息时代,网络等新媒体上的新闻信息呈爆炸式增长,而新媒体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评论也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但由于新媒体新闻评论的门槛较低,其新闻评论往往十分情绪化、个人化,反而使很多新媒体受众感到困惑和迷惘。与新媒体不同,报纸的新闻评论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早已经跟受众建立了一种可信赖的关系,所以很多新媒体受众在信息量过多无法甄别的时候,反而选择相信报纸的新闻评论,这对报纸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3 媒体融合、取长补短

传统报业与新媒体融合的方式有很多,总的来说,有以下三个途径:

3.1 创办网站,及时更新信息并完善信息的表现形式

传统报纸可凭借互联网技术,创办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站及时新闻信息,还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如可以通过网络与受众实现即时沟通,可以随时随地信息等。

再进一步,传统报纸还可以创办自己的电子报纸、手机报纸等新型报纸,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来发展自己。当然,网络报纸等新型报纸不能只是机械地临摹纸质报纸,而是要在纸质报纸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

3.2 搭建自己的新媒体交流平台

传统报纸除了可以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与新媒体竞争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阵地来发展自己,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同时也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互惠互利,共赢发展。

3.3 努力完善自身的新媒体阅读终端

传统报纸或报业人员在新媒体上的交流平台,如博客或微博等,在宣传自己的同时也造成了报纸自身新闻信息资源的流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浪费。而搭建自己的阅读终端,如手机客户端、iPad阅读器、多媒体报、电子移动报等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报业人员可以将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放在自己的终端上,在自己的平台上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与二次传播。

4 大力开展营销活动

我国报业由于长期处于官方和民间的中间位置,担负着官方“喉舌”的宣传任务,造成许多从业人员“对上不对下”的僵化思想,进入市场化改革后不能及时调整想法,适应市场发展,造成了报纸面对新媒体时相当被动的局面。要改变这一点,就必须转变思想,与时俱进,真正跟市场接轨。

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一份报纸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劣势,报纸应该从自身出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营销手段,下面只粗略的举几个例子。第一,实行适合的促销手段,如《大河报》成立“敲门发行公司”,争取把每一份报纸都送到读者手中,从而使其销量大增;第二,增加自身的宣传,在一般人眼里,报纸似乎是登广告的地方,但报业从业人员应该意识到,商品社会里一切都是商品,报纸自然也不能例外,也需要通过其他媒介对自己进行广告宣传,网站、微博、移动电视等新媒体都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报纸自我宣传的平台;第三,提高自身的性价比,性价比是商品社会的一个重要概念,消费者总是希望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针对这一点,报纸可以通过降低自身售价或者订购报纸价格优惠等活动,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增加自身的吸引力。

5 以社会活动来提高影响力

举办社会活动的意义不只在于提高社会影响力,同时也能创造一定的经济利益。社会活动因其本身具有的事件性和公益性,比较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商家卖主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因此,社会活动本身的广告和商业赞助就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这对报纸来说,也是一大利好。

举办社会活动在有以上好处的同时,也可以锻炼报业人员本身。报业人员在策划组织社会活动时,必然要涉及组织什么活动,什么样的活动最容易引起群众的关注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对报业人员本身就是一个考验。报业人员应该针对受众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的“营销”,开展不同的社会活动。社会活动能否成功,就是检验报业人员眼光素养的试金石,成功了,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失败了,就要总结教训并进行适当的改进调整。

6 积极开展跨行业经营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报社大多数都隶属于行政组织,报社的工作人员和管理者某种程度上都是国家的公务人员,报社和其他机构如广播、电视台等是平级并存的,和其他行业如工业、旅游业等更是“八竿子打不着”。这就造成了一个不好的现象,那就是报纸的从业人员一般都只看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但这些想法从根本上说是违背市场原则的,市场的原则是自由竞争,适者生存。某一行业的优胜者可以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占有更有利的社会资源,从而实现自身更良好的发展。再进一步,当某一行业的优胜者足够强大,本行业已经不能满足它的需求或者有更适合发展的行业出现的时候,它自然便会涉足其他行业,形成跨行业经营的现象,这也是西方国家有那么多大集团、大财团的原因。

很明显,从市场角度看,跨行业经营对市场参与者本身来说是利大于弊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报业人员转变思想,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开展跨行业经营。具体到报纸来说,跨行业经营是指报业人员以报纸经营为主,同时向其他跟报纸相关或无关的行业发展,从而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7 提供个性化服务

相对于新媒体,传统报纸在本地化和区域化方面可以做得更好。正如《数字未来》里提出的“新闻传播趋向本地化,地方报纸和社区报纸将成为主流,为特定人群和特定话题量身打造的‘微型报纸’将粉墨登场。”这一步传统报纸应当尽快迈出去,报业人员应当针对某一地区的受众进行分析研究,了解他们的喜好和需求,并针对他们提供新闻信息,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使报纸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占据更大的优势。

8 报业的前景分析

8.1 报纸不会消亡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传播方式经历过几次大的变革: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现在的新媒体传播。从大脉络上看,每一种新的传播形式的出现只是对之前传播方式的完善和补充,并不会取代之前的传播方式。

虽然报纸的市场份额被广播、电视抢占,但报纸相比以往仍然保持平稳的发展,产业规模也在不断壮大,《拯救报纸》一书中指出,20世纪中后期,“报纸与电视广告收入的绝对数字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二者的广告收入皆呈上升趋势,差别在于增长的幅度和速度,广播电视的发展只是打破了报纸的独占地位,改变了市场份额比重,却从未取代报纸而对其构成生存威胁。”

但从理性的角度看,报纸与新媒体同样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只要报纸凭借自身优势,积极探索采取融合策略,两者完全可以相互融合并行发展,因此,报纸不会消亡。

8.2 竞争与融合并行,报纸还会蓬勃发展

第6篇:社交媒体的劣势范文

关键词:战略研究 广播电视 产业化途径

嘉兴市广播电视集团下辖三个电视频道(新闻综合、文化影视、公共频道)、《嘉兴广播电视报》、《新禾商》、三个广播频率(新闻综合频率、交通经济频率、城乡生活频率)、嘉兴人网等媒体。与2005年的嘉兴广播电视总台相比,有线电视用户增长率为52、4%。数字电视用户增长12、81%。经济创收年增长24、33%。资产总额增长 86%,2009年总收入突破3个亿。

1.战略优势、劣势分析

1.1集团三大战略

在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竞争白热化的大背景下,为实现企业整体发展,嘉兴广电走公益性广播电视事业和经营性广播电视产业协同发展的道路。在战略实施层面,集团实行三大战略――资源整合战略、媒体融合战略、产业化战略。

(1)资源整合战略:嘉兴广电率先使用“声屏报网”联动。2010年嘉兴广播电视集团“走进世博”大型报道专题网页正式亮相,对集团各频道、频率的世博报道做集纳式展示。嘉兴广播电视集团通过媒资系统共享,加强了对新闻资源的整合利用,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通过改种联动方式,集团实现了资源有效整合,宣传报道最佳化,同时树立了集团的品牌形象,形成了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2)媒体融合战略:嘉兴广播电视集团目前拥有三个电视频道、三套广播频率、一份广电报、一本《新禾商》杂志和嘉兴人网网站。并且集团先后组建成立了六家产业经营企业,已经初步形成了拥有广播电视、互联网站、报刊出版、网络传输和节目制作销售、广告经营等综合性广电传媒态势。不仅如此,3G手机、数字电视、网络广播,还有网络互动媒体的出现,都为集团媒体融合战略带来了契机。

(3)产业化战略:产业化是现代媒介集团整体的走势,是媒介经营的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向独立的企业法人过渡,并以市场平等、竞争的原则建构内外关系,从而形成经济学意义上的“媒介产业”。嘉兴广播电视集团在集团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从事业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的转变、从资产管理型向资本运行型的转变、从单一传统媒体向多媒体联合的转变以及从单纯依靠广告、网络创收向“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转变。

1.2存在问题分析

经过对嘉兴广播电视集团战略优势的分析,集团在发展战略上已有所突出,但是集团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广告收入占集团比重较大。根据嘉兴广电近期企业报表显示,集团的收入是以广告收入为主,这对于企业收入稳定性来说是极大的劣势。其次,未实行制播分离。集团的节目内容仍处于自制自播阶段,这样使得精品节目少,整体节目水平较低,所以需要广开渠道,拓宽节目生产平台,聚集全社会的力量,来生产丰富多彩的节目。最后,节目品牌栏目的核心竞争力较低。目前嘉兴广播电视最有竞争力的栏目只有对农报道栏目以及本地特色栏目,如《老嘉兴茶馆》。

2.机遇与挑战

2.1广电媒体竞争

嘉兴广电媒体主要覆盖范围是嘉兴市行政区域之内,主要竞争对手是浙江范围内的地方和省级媒体。从CSM媒介研究结果来看,2012年33座城市汇总收视率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占据8.8%市场份额,省级电台占据56.53%的市场份额、市级电台占据31.81%的市场份额,可见省级电台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在电视台竞争方面,2012年整体市场仍然是中央级频道、省级上星频道和地面频道三分天下的竞争格局。可见市级频道占据市场份额较小,主要竞争压力来自省级频道和中央频道。

2.2内容产品供应商

“内容为王”一直是电视媒体的核心,嘉兴广播电视集团下的电视台相比较于央视、省级卫视,覆盖范围小、采购金额小、品牌影响力小,在对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争夺战中处于劣势。内容产品供应商应该减少交易次数、降低营销成本、缩短资金回收,以及合作伙伴的播出平台、品牌形象等因素考虑。切莫盲目地加入综艺节目竞争大军中,应综合考虑再选择合适的节目内容。

2.3受众和广告客户

受众和广告客户是媒介机构的最主要消费者,两者都是媒介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根据CSM媒介研究结果表示,在广播方面,男性听众收听率高于女性;收听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中等学历受众收听率较高。在收看电视节目时间上,每日晚上为收视高峰时段,0点到6点之间为收视最低时段。因此嘉兴广播电视集团应根据每日收视情况调整节目内容,根据收视年龄分布,调整节目的目标受众,精准定位地播放电视节目。

2.4替代品的威胁

第7篇:社交媒体的劣势范文

1、节能材料市场营销态势分析

(1)劣势分析

节能材料的认证机制不健全。由于节能材料在国内的发展时间相对于较短,所以仍然处在初步发展时代。许多伪劣节能材料比较凌乱,许多消费者难以区别节能材料的好与坏,特别是在运历时很难享受节能材料提供的便捷以及舒适。

除了此以外,节能材料要比普通材料贵。虽然节能材料的使用寿命较长、损耗相对于较低同时污染比较少,可是节能材料的制造本钱相对于较高,所以使节能材料的市场价格飙升。节能材料在市场价格的方面又不具备竞争优势。部门的宣扬力度不足。当前节能材料在宣扬方面力度不足。

许多客户对于于节能材料的了解比较隐约。良多企业在节能材料宣扬情势上比较单1,而且宣扬的力度不足。良多节能材料客户只是据说过,很少具备知名度。

(2)优势分析

节能材料是1种现代化材料,拥有污染少、能源损耗相对于较低等优势。在运用节能材料进程中能够延长利用寿命,从而在无形中减小本钱。而在获取相同能源情况下,节能材料会比普通材料损耗的更少,而且污染也比较少。

比如太阳能热水器能够运用天然的太阳光完成冷水加热。节能材料由于制作时科学化以及清洁化,所以在利用进程中也会降低刺激、污染,确保材料利用人的健康。除了此以外,节能材料较为先进,其在制作进程中添加了许多科学元素,从而在必定程度上晋升了利用人的享受程度。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糊口水平的晋升,令人们对于糊口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请求。可是普通材料难以知足人们需求。例如隔音玻璃可以为人们提供1个相对于安静的环境,节能材料可以晋升利用人的舒适度。利用人在应用节能材料的进程中内心就会感觉节能材料更为干净、健康、舒适。同时节能材料在制造时会添加人道化元素,晋升嗅觉以及触觉等方面的舒服感。

(3)要挟分析

首先,节能材料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当前国内节能材料发展仍然处在初步时代,但是普通材料已经经深刻人心,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糊口中的习气,具有大量的消费人群。

同时消费者在观念方面难以做出扭转,所以节能材料的运用想要完整步入人们的日常糊口还需要很长期。在价格方面,普通材料要比节能材料廉价许多,因而节能材料也不拥有价格优势。其次,伪劣节能材料酿成的要挟。当前节能材料体制不健全,节能市场又是新兴的市场,拥有较大的风险,然而也存在较大的利益。许多企业已经经步入节能材料市场,致使节能材料的市场竞争更加剧烈、严峻。可是拥有制作合格节能材料的企业比较有限。而在市场剧烈竞争情景下,大部份企业商家制作的节能材料都在质量上无非关,严重侵害消费者的经济效益。最后,本身酿成的要挟。节能材料在市场中的价格比较高,虽然国家给予必定的补贴,可是其涵盖的节能材料难以知足大量消费者的相干需求。

消费者在面对于昂贵的节能材料时会选择普通材料,从而造成节能材料失去许多市场比重。

2、新媒体时期的节能材料市场营销策略

(1)做好社会舆论引导

舆论环境在节能材料进行市场营销方面施展着症结作用。首先,节能材料的开发商能够以及新媒体合作,把真实、科学、公道的信息以及节能材料有关宣扬信息发送给媒体。

运用媒体的优势前提完成节能材料有关信息传布,使消费者可以进1步了解到材料开发商以及节能材料,从而获取缔费者的新任,充沛激起消费者购买的愿望。

其次,节能材料的开发商还能够运用 BBS 以及博客及论坛等有关情势的优势,在必定程度上降低信息的传布时间,创立1些传布议题,从而能够蕴蓄网络中的舆论气力。例如节能材料的开放商可以在网站上以公然的情势宣告企业的战略意向、对于节能材料应用的有关措施,同时公布消费人员所反应的状态。节能材料的开发商必定要在材料市场的宣扬进程中熟练掌握语言的主动权,踊跃保护企业形象以及节能材料形象,制订1些公家时常讨论的话题,并在 BBS 以及博客等有关领域进行互动,以及消费者完成情感交换,增大节能材料有关知识在公家规模内的普及,加强大众基础。有些时候社会舆论可以迅速凝聚气力,应用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能够为节能材料在市场的推行进程中起到引导方向的作用。

(2)运用新媒体增大宣扬力度

在新媒体时期违景下,传布情势从以往的单1情势转变为多样化情势。其可使公家获取有关信息更加便捷、迅速,增大了规模,加强了透明度。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多种新鲜事物的推行创立了许多手腕,逐步成为主要的推动动力。所以在节能材料推行进程中必需运用新媒体时期的优势增添宣扬力度。当前节能材料宣扬仍然停留于广告领域,许多消费人员对于节能材料知识的了解仅仅停留与广告方面。所以在节能材料的市场营销进程中必需丰厚宣扬方式,增大宣扬的力度,增大宣扬的规模。

除了去广告还要应用报纸、视频以及宣扬手册等有关方式完成宣扬,同时还要走进消费人群的糊口情势,在消费大众眼前展示节能材料的具体优势,使消费人员可以身临其境的体会节能材料营建的便捷以及舒适,这样就能够增大节能材料在消费人群的知名度。

(3)节能材料的推行传布对于策

第8篇:社交媒体的劣势范文

【关键词】信息碎片化 新闻策划 SWOT

一、信息碎片化下的媒介环境

“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当社会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时,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瓦解,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①

所谓信息碎片化,指具有差异化诉求的信息无序的分布在信息传播的渠道和平台上,呈现出信息多元化的现象。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的网络受众的多层次分化以及“信息爆炸”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碎片化分割”的现象,成为社会成分“碎片化分割”的外延表现。本文认为,当前的媒介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信息碎片化的“众声喧哗”

自社会化媒体飞速发展以来,信息社会越发呈现“准入门槛低,人人都能参与表达”的特点,这使得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根据实际情况建造自己的信息平台。因此,低门槛带来的必定是信息的海量聚集和碎片化。

信息碎片化还表现在信息传播速度与范围的全面升级,呈现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趋势。而表达形式多元化,受众自主选择性强的特点更是奠定了“众声喧哗”的整体基调。

2、信息碎片化下的“裂变式”传播

碎片化信息的传播,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整体呈现“裂变式”的传播特点,每个信息用户个体都是一个节点,不同的节点通过信息的传播相连。根据“六度分隔”理论,任何节点之间都可能通过其他节点的相连而联系起来,因此个体间通过信息的连接共同构成了信息舆论社会网络。当某个信息舆论形成后,更多的节点加入到舆论的传播中,形成了“雪球效应”,得到更大层面的传播。

3、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受众疲劳”

网络信息的五光十色、信息源头的无从考证、巨量信息的选择与取舍,加重了公众浮躁和疲惫的心态。公众自我预留时间和信息总量之间的矛盾,自我兴趣点和光怪陆离的推荐性信息带来“眼球分散”之间的矛盾,已经在信息碎片化时代造成了受众接收信息和接受信息的双重疲劳。

信息碎片化时代的“众声喧哗”以及给公众带来信息接收的疲劳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公众对于信息接受的新变化。而信息碎片化对于新闻策划所带来的影响,则是典型的“双刃剑”:一方面,如何克服“喧哗”与“疲惫”是摆在新闻策划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另一方面,如何利用好信息碎片化时代信息传播的“裂变式”效果,利用有目的的策划获得更大范围的传播效果,把握舆论走向,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新闻策划的定义及其内涵

“新闻策划”的概念,源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提出的“报道策划”和“报纸策划”概念。蔡雯(1993)提出,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部门在一定时期组织报道的设想和规划,是包括报道的主要内容、报道重点、报道过程、发稿计划、报纸版面地位和形式、报道人员等的内容的报道设计方案。②

随着学界和业界对于新闻策划的关注以及新闻传播环境发生的变化,新闻策划的概念又有了新的阐述。赵振宇(2001)认为,新闻策划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遵循新闻规律,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③董天策(2002)在总结学界对于新闻策划的认识时,将其划分为新闻业务策划和经营管理策划两部分。其中新闻业务策划包括传媒定位策划、版面策划、报道策划的宏中微层面,经营管理策划包括经营管理方针策划、发行、广告策划、新闻事件、促销策划的宏中微层面。④

基于对新闻策划内涵的阐释,本文认为新闻策划的过程主要包括新闻选取、新闻调查、新闻分析、方案策划、报道实施、后期监测六个过程,新闻选取、调查、分析是对于将要进行策划报道的新闻事件的前期分析,方案策划和报道实施是新闻策划具体的操作过程,而后期监测则是对于策划效果的后期追踪反馈。

三、传统媒体开展新闻策划的SWOT分析

SWOT 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由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H. Weihric于20 世纪80 年代初提出,通过对组织拥有的内部资源进行分析来评价组织的优势(Strength)与劣势(Weakness),以便识别与众不同的能力、长处以及存在的不足与局限,同时在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评估有哪些可以挖掘的机会(Opportunity)以及组织可能面临的威胁(Threat)。

基于信息碎片化营造的信息环境,传统媒体通过对新闻策划的SWOT分析,能够有效的把握对其构思与执行可能造成威胁的外部因素,分析其行为开展的优劣势,并把握可挖掘的机会,及时调整策划的思路与执行方式。

1、优势(Strength)

(1)可控性强。新闻策划的核心内容在于对新闻事件进行有目的性的关注与报道,因此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往往可以针对固定的受众群体,采取独特的风格和形式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

(2)适合深度分析。新闻策划通过特定的、适宜的方式,则可以对事件的背景进行交代,并且挖掘事件的深度和广度,做出具有新闻理性思考下的深度剖析。

(3)报道可持续化。新闻策划能够进行新闻、评论、述评等综合性的策划报道,在可控性的操作前提下能够对事件进行持续性的关注、报道与分析。

(4)关注度高。通过有目的策划能够有效的吸引公众的眼球,这使得经过策划的新闻比其他传播信息具有更高的被关注程度。

2、劣势(Weakness)

(1)交互性弱。纸质媒体的的最大弱点则在于信息的单向传播,因此在新闻策划中难免出现交互性弱的缺点。

(2)传播范围小。纸质媒体上的新闻策划更多的呈现传播范围小的劣势,仅靠订阅用户和信息的人际传播,远远不及信息裂变的传播范围。

(3)成本费用高。当前新闻策划,尤其是立足于巨大影响力和广阔传播范围的大型新闻策划,往往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整体性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较高,而较高的成本中,宣传推广成本则占据了大量比例。

3、机会(Opportunity)

(1)与网络媒体联合后的传播效果巨大。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裂变式效果,无疑能够为新闻策划拓宽传播渠道,扩大宣传范围。此外,倘若进行新闻策划的传统媒体拥有较为雄厚的品牌资源,便可以利用网络媒体进行自身品牌的策划营销,同时利用网媒制造眼球效应,为策划行为本身塑造形象。

(2)公众对于新闻趣味性的要求。网络时代,海量信息刺激着公众的视觉与听觉,而当公众对于信息普遍疲惫的时候,对于新闻趣味性的渴求便显得尤为重要,而新闻策划则是有目的的对新闻报道进行的规划,完全有机会、有能力对事件背景进行挖掘,从中挖掘出具有趣味性而不失新闻专业性的内容,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4、威胁(Threat)

(1)受众的信息疲惫。海量信息时代,受众对于信息接收和接受的双重疲惫,使得读者越来越不愿意阅读题材传统,篇幅较长的新闻。

(2)受众对于虚假信息和广告新闻的厌恶。信息呈现碎片化、信息制造的低门槛化,带来的必然是良莠不齐的信息市场,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传媒市场化转型的趋势,虚假信息、广告软新闻以及新闻报道策划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而受众对于虚假和垃圾广告的厌恶情绪,同样有蔓延到新闻策划报道的潜在威胁。

四、媒体新闻策划的操作原则

新闻策划已经成为新闻媒体进行大型报道时倾向使用的重要手段,但是这不意味着新闻策划就可以毫无顾忌的将重心转移到“策划”,策划固然是新闻报道中可以采用的灵活手段,但新闻报道终归要回归到新闻性与新闻专业主义。因此,本文提出新闻策划应该坚持的ROCP原则(Reality、Objectivity、Controllability、Jou-

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作为新闻策划操作规划的参考意见。

1、真实性原则(Reality)

新闻真实性指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呈现细节都必须合乎客观的事实,即新闻要素都能够经得起事实的推敲。学界、业界对新闻策划的最大质疑在于新闻策划极容易变成公关性的“策划新闻”或者虚假新闻。因此,新闻策划应当局限在对已经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策划报道”上,基于新闻媒体的关注点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对新闻事件元素的取舍,但是无论哪种“议程设置”,都不能违背新闻真实性。

2、客观性原则(Objectivity)

碎片化信息时代,由于公众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多点连接,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会形成主观观点的集结,对新闻的客观性带来挑战。新闻策划的客观性原则是指新闻策划在信息采集、加工、后期宣传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客观事实,并且在新闻中尽量避免主观偏好。

3、可控性原则(Controllability)

可控性原则是指新闻策划需要在媒体从业人员可以控制的程度下展开操作,切不可为了单纯的轰动效应肆意而为,这样不仅违背了新闻真实、客观的属性,对于自身媒体形象也是极大的伤害。

4、专业性原则(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新闻策划归根结底是新闻的一种处理形式,其核心内容仍然是“新闻”,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坚持新闻专业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忠于事实”价值观念的潜移默化的传递,同时发挥媒体社会公器职能,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利益。

参考文献

①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媒介方法》,2006(5)

②蔡雯,《搞好新时期的报道策划》[J].《新闻战线》,1993(11)

③赵振宇,《新闻策划的定义、作用及实施前提》[J].《现代传播》,2001(4)

④董天策,《“新闻策划”研究的学理审视》[J].《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9)

第9篇:社交媒体的劣势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互联网金融竞争 SWOT分析

2012年号称互联网金融元年,这一年商界知名“三马”联合试水互联网金融,开启保险行业的新章节;这一年电商巨头京东商城提供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浮出水面,解决了供应商资金短缺问题;这一年多家商业银行涉足电子商务平台,开始探索互联网金融之路。2013年,余额宝概念股横空出世,互联网金融再次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面对互联网金融来势凶猛的挑战,本文运用SWOT战略分析模型,对商业银行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四种发展战略。

1 传统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竞争的SWOT分析

1.1 内部优势分析

①实力雄厚,诚信度高。据银监会的最新数据,截止2013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高达144.25万亿元。从数据可知,我国银行业总体资产规模宏大,实力雄厚,诚信度高,在金融业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实力。其次,国民对商业银行有着广泛的认识度和高度的忠诚度,具有了一种资金放进银行就是安全的意识,这是任何一家互联网金融企业都无法比拟的。

②基础设施完善、服务网点分布广泛。据银行业协会《2012年度中国银行业服务改进情况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底,全国银行服务网点达20.5万家,其中新增网点4200家;全国自助设备达50.9万台,其中新增设备10.02万台。由此可知,商业银行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网点分布比较广泛。

③风险管理与控制上的优势。资金安全是客户关注的永恒话题。近年来,面对复杂多端的国际化金融环境及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商业银行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得不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这使得商业银行在实践中获取了丰富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经验。而互联网企业因成立时间较短,还并未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制度。

④政策上的优势。自商业银行成立以来,就受到国家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并设定了极高的行业进入门槛,使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企业竞争时具有了牌照优势。其次,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身份,使商业银行在享受政府税收方面具有了成本优势。而互联网企业一直游走在政策监管边缘,能否获取监管部门颁发的金融牌照,直接决定着它们今后的命运。

1.2 内部劣势分析

①科技系统的技术力量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不足。国内网银系统大部分皆因资金投入量不够、投入重前期开发轻后期维护更新等问题,导致银行科技系统的技术力量不足、网上银行认证系统兼容性差,不能满足用户方便快捷的体验需求。其次,商业银行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中,并没有针对客户的消费习惯及交易信息等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与分析,更谈不上针对性的对客户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与营销,及建立合理的风险预测与控制机制、信用评估与信用决策机制,白白浪费了一大笔财富。

②金融产品缺乏特色。目前,商业银行虽然开发了部分金融创新产品,但其开发的产品没有针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创新,产品信息技术含量普遍较低、缺乏显著特色,不能引起市场的关注。而互联网企业自进入大众的视线以来,一直是创新的“领头羊”,引领时代的潮流。

③业务流程繁琐,效率低。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柜面业务时,因客户等候时间过长,引起客户投诉的事项已经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在进行业务流程设计时,过于强调银行内部制度的执行,以银行或部门的利益为中心,造成银行业务流程繁琐、服务质量与效率大幅降低、内部资源严重浪费,不能满足客户的实际体验。而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借贷模式为中小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了新的实时到账的融资渠道,其优势显而易见。

1.3 外部机会

①互联网企业带来的“鲶鱼效应”。尽管互联网企业目前涉及的金融业务并未动摇商业银行的主导地位,但其开放的平台、交互式的营销方法、别具特色的产品、方便快捷的流程得到了广大“草根阶层”的青睐,搅浑了银行业的一滩死水,为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带来了“鲶鱼效应”。互联网企业是金融行业中突然出现的一条“鲶鱼”,将极大的促使商业银行更加注重发展中小企业客户业务和个人客户业务,另辟蹊径增加非利息差收入,并为健康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带来动力。

②社会化媒体平台下的机会。近年,社会化媒体的迅速发展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使我们进入了一个社交网络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可以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自由撰写、分享、评价、讨论、沟通信息与资讯,企业可以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更好的搜集客户信息,更精准的定向目标客户,更有效的了解客户反馈,这就为商业银行了解客户的消费习惯、开展网络营销带来了机会。商业银行应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挖掘客户资讯、开展网络营销,实现与客户的零距离开放交流,使客户的诉求得到及时高效的满足。

③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发展提供鉴赏。近年来,虽然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呈现一片大好的发展趋势,但仍存在信息技术水平落后、产品缺乏特色、业务流程复杂等方面的问题。然,互联网企业强大的科技技术、各具特色的金融产品、方便快捷的业务流程,为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鉴赏。例如,互联网企业非常注重大数据的运用,并利用“云计算、分布式存储、大数据挖掘”等技术对信息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分析,建立了识别中小企业信用情况的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数据库。

④合作共赢的发展机会。互联网企业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掌握了客户大量的消费习惯和交易情况;而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与大型企业客户形成了长期、稳定和互信的关系。其次,互联网企业拥有科技优势,科技系统的技术力量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都非常强大;而商业银行拥有金融背景优势,风险管理与风险控制方面具有扎实的功底。双方不同的优劣势特点,为双方提供了一个合作共赢的发展机会。如,双方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并结合严格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联合打造在线融资平台。

1.4 外部挑威胁

①商业银行面临金融中介角色弱化的风险。Facebook类社交网络凭借其海量数据,对数据进行深度加工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而LendingClub类P2P交易平台,使资金供需双方的资金信息能够进行直接匹配,无需经过第三方机构。两者的协作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高的问题,迫使商业银行面临融资中介角色弱化的风险。其次,据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全年交易额规模达3.8万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75.84%。尽管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仍然无法与网上银行全年900万亿元的总支付额相提并论,但互联网支付爆炸式的增长方式,正在加速金融脱媒,促使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角色弱化。

②商业银行的传统战略结构受到冲击。“20%的优质客户为企业创造80%的利润,80%的普通客户为企业创造20%的利润”。几十年来,商业银行严格遵循帕累托定律,把企业的主要目标客户定位为大中型企业、政府机构等优质客户,通过向优质客户提供安全、稳定、低成本和低风险的金融服务,来获得巨额利润。然,互联网企业却把中小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视为主要服务目标,利用方便、快捷和客户体验的个性化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户资源。互联网企业对商业银行的传统战略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银行业一片恐慌,多位金融业大佬呼吁银行战略转型。

③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将受到威胁。目前,虽然P2P贷款、网络借贷等业务主要针对的是电商平台上的中小企业客户及个人客户,并未真正触动银行的利息差收入。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大中型企业、政府机关等优质客户的网络借贷业务也将产生,这将直接争抢银行的利息差收入,严重影响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其次,随着第三方支付业务范围的不断延伸,商业银行经营的部分中间业务被逐步替代,这将直接影响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威胁银行的收入来源。目前,以汇付天下为首的支付平台领取了监管部门颁布的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对银行基金代销手续费收入产生了影响。

2 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竞争的SWOT矩阵分析

基于以上对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企业竞争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了一个SWOT分析矩阵,并以此找到了增长型、进攻型、扭转型、防御型等四种发展战略。因这四种发展战略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商业银行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选择。

2.1 增长型战略

增长型战略主要强调发挥内部优势,同时抓住外部机遇。增长型战略主要有:利用政策上的优势,抓住合作共赢的发展机会,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稳居金融业主导地位。在严格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基础上,全力打造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力争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与网点所在地的政府、医疗、特色产业等合作,使客户的线上线下生活高效链接。

2.2 进攻型战略

进攻型战略主要强调发挥内部优势,同时回避外部威胁。进攻型战略主要有:加大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种类,强化商业银行金融中介角色。通过为优质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产品与服务,改善商业银行的战略结构。降低中小企业客户贷款门槛,提升中间业务的竞争能力,加大金融衍生工具投入,增加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

2.3 扭转型战略

扭转型战略主要强调抓住外部机遇的同时,转化内部劣势。扭转型战略主要有:积极迎接互联网时代,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在大力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金融新形态的过程中,提高科技系统的技术力量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学习互联网企业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价值主张,注重社交网络的运用,增强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性。抓住互联网企业带来的“鲶鱼效应”,对银行业务流程进行简化,提高银行的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

2.4 防御型战略

防御型战略主要强调减少内部劣势的同时,回避外部威胁。防御型战略主要有:保持原有的优质客户优势,鼓励金融产品的创新,缓解客户资源的流失。简化金融业务流程,改善银行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从客户的体验上做好“防御”。促进互联网技术的建设和完善,用技术拉动收入水平的增长。

3 总结

本文对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竞争进行了SWOT分析后,得到了未来发展的四个发展战略。从当前的形势来看,互联网平台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消费者对互联网金融具有较大的需求,这种条件下有利于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采取SO增长型战略。这种战略能促进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源优势得到有效配置,同时促使外部机会得到有效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使商业银行金融业的主导地位得到稳定。

参考文献:

[1]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