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女生生理健康教育范文

女生生理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女生生理健康教育

第1篇:女生生理健康教育范文

1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

当前许多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不够重视。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学习,并没有太多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不需要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即使个别教师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迫于学习任务的紧迫性,也不能抽出专门的时间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形式主义较为严重

虽然个别学校都在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由于高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而且课余时间较少。许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义较为严重。许多学校都设立了高中生心理咨询室,但是实际上这些咨询室并不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辅导。有些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也是单纯的进行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便草草了事。这些形式主义导致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室并不能有效的发挥自己的效用。

3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

专家心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许多内容都是普通人难以掌握的。许多学校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所以也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而是由普通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员。个别学校甚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混为一谈,让思想政治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员一职,即便有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也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严重背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

二如何对高三女生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学校应当加强对高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且充分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必要在学校领导班子中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学校负责人直接担任组长,以监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并且学校应该建立一个由学校管理层到年级再到每个班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配合以学校团委、学生会,对学生展开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保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并且这个机制可以将全体学生都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内,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体制管理之内。

2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高三女生当中,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些学生和家长甚至认为心理问题就是有疾病的表现。更多的学生由于各种心理因素,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即使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也不愿告诉他人,不愿接受心理医师的辅导。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以针对高中女学生具体的心理特征,定期的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可以以班级或者年级为单位进行,通过宣传与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学生有勇气寻找心理咨询人员来咨询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为了解决女学生羞于针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直面交流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邮箱、心理健康热线、心理健康留言板等多种形式,来促进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间的互动,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

许多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或者心理咨询人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不仅仅要引进较为专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专业的教师,还要加大资金与政策的支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较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条件。

4积极开展心理普查工作

第2篇:女生生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人才的培养与输送始终离不开各阶段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在我国现有的教育发展体系中,农村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初中阶段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其今后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1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发展的现状及原因浅析

对于一些农村初中生而言,日常的教育教学受到学校教学硬件的制约,其接触和认知新鲜事物往往只能通过教师的教授和讲解,对许多新鲜事物的理解和认知相对片面和主观。一方面,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在接受教育教学时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加之学生面临家长、平时学业及升学考试的多方压力,内心的焦虑与压力无法合理化宣泄和表达,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缺乏充分的了解,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女学生,表现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在情绪和品格方面也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特征,如内敛性、封闭性、不稳定性、两极性、动荡性、敏感性以及情境化等等。第三个方面,教育主管部门没有重视对农村学生心理建康的教育,表现在学校没有开设心理建康课,学校也没有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从而导致学生出现消极、厌学、排斥、倦怠等心理亚健康。

2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重要性分析

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与成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就其发展程度而言,已经是一个有独立思想、有丰富情感表达的有机个体。初中生心理健康有着较广的内容范畴,落实为心理健康标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待:首先,有正常的心理活动、积极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知能力,对外界事物的变化和刺激有本能的趋利性、自我保护性和适应性;其次,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与身边的亲人、朋友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模式,形成自己的交际圈;最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待人处事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与合理化的处理方式,能自信面对困难与挫折。当下,初中女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其重要性和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学生正确思想情感和观念认知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心理教育;其二,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观的根本要求及体现;其三,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未来与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农村教育是现阶段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全民教育工作最核心的部分。

3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践策略探究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有效渗透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应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切入点,关注并重视学生心理发展情况。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应做到以下三方面:第一,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坚持终身学习原则,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新的知识,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致力于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第二,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应学会与学生谈心、与学生成为交心的朋友,在学生面临一些情感或心理困惑时,及时了解并疏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因果归因观;第三,农村教师在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经验相对匮乏,学校领导可以为学生聘请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举办相关的讲座或主题活动,普及初中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认知水平。第四,教育主管部门应有长远规划,分期分批对一些年轻的骨干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方面的培训与考级。落实并督促各级学校开足课程,建立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岗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3.2注重日常教学实践,营造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

教学实践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不但牢固地掌握和内化了基础文化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合作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养。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思想导向性原则。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以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为主,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帮助和关切,潜移默化地增进师生情谊;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点拨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与教师形成共鸣;最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初中生对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失去兴趣,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找到教材与学生兴趣的契合点,巧妙地进行教学导入和预热,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培养最佳水平的学习动机。

3.3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形成多层次多角度教育合力:

现阶段的农村教育在学生思想引导和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实践、探索和反思,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反馈、相互制约,只有这样,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迈上新的台阶。首先,学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学校领导及相关管理层,应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如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教育专项资金供给方面等,另外,学校教育还应该将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和谐、健康的校园大环境中感受到学校教育的美好;其次,家庭教育,主要指父母与教师的沟通和互助,“学生———教师———家长”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应定期沟通,如可以以家长会、家访或家长沙龙等方式进行,尤其是初中女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如女学生出现早恋等情感问题;最后,社会力量主要指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制定更加详尽、全面的规范和条例,如针对教师制定更加严格的考评制度,加强教育教学的信息反馈,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和体系,落实相应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以及实施工资晋升等有效的激励手段。结语:农村教育对全民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现阶段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相对较差,学生的心理素养与综合能力也相对局限。鉴于此,助力于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和情感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谢静静,刘晓晨.家庭在少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

[2]沈景亭,贺峰,杨金友,娄荷清,丁昕,邵晓平,金英良,吴秀娟,张训保.沛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16(10)

第3篇:女生生理健康教育范文

1、女大学生性格特征

女大学生正值人生的黄金年华,这个时期她们的性格偏向于情绪型、顺从型、内倾型。她们的行为举止易受情绪左右,易凭感情用事,但有时也能用理智来控制感情,支配行动;独立性程度相对较差,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的意见,遇事较易退让,不太喜欢与别人竞争,她们的心理活动较倾向于内敛,较为沉静,处事谨慎且能深思熟虑,但反应比较缓慢,适应性较差,顾虑较多,交际面窄。意志力相对比较薄弱,在遇到巨大困难和挫折时往往缺乏顽强的坚持精神,容易自卑自弃、优柔寡断、缺乏主见、盲目服从。女大学生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和优越感,同时也极其容易产生自卑感,步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学习、社交、文体、相貌、衣着、家庭等方面的相互差异就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中,继而产生深重的自卑感,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2、男女性格差异

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在性格上有着较大的差异,普遍认为“男性是竞争的,女性是合作的”,男性的性格偏向于意志型、独立型、外倾型。男性在性格的多种特征中,意志特征较占优势。总想胜过别人,易于发挥自己的力量,甚至有时候还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和意见强加于别人;心理活动比较倾向于外部,经常对外部事物表示关心,开朗、活泼、情感外露,比较喜欢和善于交际,一般不太拘泥于细枝末节,不很计较点滴得失,好奇、好想、好问、好动。但是如果缺乏引导,会表现出妄自尊大、骄傲自满、盲目乐观、自我欣赏、狂躁冲动和逞能好强。女大学生心思细腻,比男大学生有更强的敏感度,女性喜欢随群,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喜欢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而男大学生善于独立进行自己的内心活动。

二、 女生班级心理健康教育

女生班级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女生有着敏感多疑的天性,几十个女生在一起更加体现了这个集体的特殊性。

1、充分发挥班主任的角色优势

作为班主任担负着对学生管理、教育、指导、爱护的职责,与学生的密切接触,使他们与学生感情深厚,在学生心目中德高望众,在教育中有很强的说服力。这一角色优势决定着班主任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作为班主任,首先应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为己任,不断增强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敏锐性、解决心理问题的科学性;班主任自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调节自我心理健康的能力。在工作中,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做事负责、与人为善、意志顽强的学生。其次,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的纽带,是学生和任课教师沟通的桥梁。为及时了解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班主任应定期与家长联系,通过家访、电话等形式与家长交流有关教育孩子的信息,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有效策略。另外,班主任还应加强学生干部细心的工作态度,对于因家庭突然变故、人际交往上、情感上突发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上报给班主任,不能掖着藏着,影响班主任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氛围

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心理健康的程度,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潜在因素。在班级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通过强化集体荣誉感、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等品质,协调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民主型班风,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的养成。其次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潜在教育资源,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去爱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的个性,真诚地帮助他们进步,对学生宽容而不纵容,严格而不苛刻。教师对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对学习和生活上的特困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怀。除此之外,还要在学生之间开展爱的教育活动,开展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的教育活动,形成互相关心、互相尊重、民主平等、和谐发展的班级氛围。惟有如此,学生才能在被爱中学会爱人,在尊重中学会自尊,在宽容中学会谅解,在鼓励中学会自信,在健康的师生关系中形成健康的心理。

3、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活动

高校女生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感情脆弱,对自己的期望较高,对挫折的承受力不强,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对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内容和组织形式提出了新挑战。针对女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结合社会上一些女大学生在情感上、就业上、人际交往上所遇到的事情采取情境创设、角色扮演、问卷调查、问题讨论、辩论会等多种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使她们真正认识到正确对待事物的方法。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还可根据情况的需要开辟多种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对全班同学进行心理讲座,如性教育、婚恋、就业、人际交往,对性格孤僻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教育工作。

三、建立符合女生班级的特殊管理模式

优秀的班集体和良好的班风是班级所有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对于几十个女生构建来的班集体,要想真正成为一个有凝聚力、健康发展的集体,需要从女生喜欢合作的原则,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来构建女生班级特殊的管理模式。

1、摸清底子

了解班级同学学习情况、家庭背景(是否少数民族,是否外省籍、是否单亲家庭、父母是否离异、年龄是否高于或低于正常入学年龄、是否有兄弟姐妹等)、有何特长、过去任职情况。其次在构建班委时,切勿偏重学习成绩,或随便找某位学生,要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进行选举,选出大家心目中最合适的班委,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班级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女生的特性,辅导员与她们的交流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室、办公室或开班会时,应抽空多去学生寝室,多和学生们进行谈话,真正的了解她们的内心世界,在工作中,进入学生宿舍可以看到她们很多不一样的一面,在寝室里,是她们熟悉的生活环境,里面有知根知底的室友,在这样一个和谐的氛围下,她们也愿意与你进行沟通,让你慢慢了解她们的内心想法,而教室和办公室对于女生乖巧的性格,特别是受了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学生来说,在这样严肃的环境下,她们大多有种恐惧心理,认为除了班干部,就是犯了错的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跟学生聊天,往往只能你问她答,无法走入她们的内心世界,无法知道她们的真实想法,不利于开展工作。对于班级活动,作为一名班主任,也应积极参与其中,不仅能发觉班级中一些有才能的学生,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消除自卑感,加强班级凝聚力。

2、加强班级凝聚力

为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开班会时,要经常向班级同学灌输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看作一个班级管理者的理念。充分发挥班委的职责,带领班级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女生喜欢随群的特性,使她们更期望融入集体中,为自己所归属的集体服务、贡献力量,渴望真挚的友情,这也反映了女性的交往需求。多年的带班经验中,发现女生班级比男女混班的集体荣誉感要强烈许多,特别是在参加大型比赛活动中,她们的集体荣誉感发挥的尤其淋漓尽致,真正做到了每个人都是这个班级的管理者,每个人都为这个集体贡献着自己的微薄之力。

3、班委培养

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的骨干,她们是老师和同学沟通的桥梁,是保证学生工作稳定、推进各项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作为班主任必须了解她们的特点,对她们进行细心培养和精心雕琢,使其成为班级管理良好的帮手。对于她们在工作上提出的新思路、新点子,我们应予以支持,尊重她们的决定,充分信任敢于放权。在纪律上要求她们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同学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再次,要及时的看到她们的长处和不足,班委有了成绩要及时的表扬,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班委树立威信;当她们犯错时,应及时的予以批评和帮助,切不可放任不管或姑息袒护。对于一些不负责任的班委,也要做出及时的调整,避免其产生优越感,给班级工作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能增强集体主义思想和竞争意识。女生班干部竞争意识较男生班干部差,而大学生活动大多以竞争为主,在这些活动中要鼓励班干部带领班级同学树立金牌意识,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个集体同样如此,学生干部作为集体的领袖,必须培养她们具备这样的气质。班干部管理要把握积极鼓励、注重培养、宏观指导、心理支援,最终达到双赢。

四、加强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女大学生迫于学习、工作人际关系、恋爱等压力,对她们的心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提高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代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观念、趋向、能力与方式,大都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与同龄人的自然交往中形成的。这就决定了她们所掌握的有关交往知识必然是一些经验性的、感性的而非理性的、系统化的,其片面性是不言而喻的。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应帮助高校女生构建有关人际交往的知识体系,确立正确有效的交往观。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动机,教育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学会信任、尊重、宽容,以诚相待,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真诚的友谊。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2、磨练意志,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

有的女大学生意志极为薄弱,经不起意想不到的打击和生活的考验,往往表现出意志异常。磨练意志,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解决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径。作为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时应积极寻求解脱的途径并总结教训。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第4篇:女生生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中女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学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不仅仅指的是一个强健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问题越来越突显,尤其是高中女生中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孤僻,情绪化等表现比较常见。愈来愈多的高中女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的问题也普遍存在,因此高中女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中学体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高中女生常见的消极心理与行为特征

1.思想认识方面的消极心理及行为特征

重文轻体的现象的出现源自于传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有的女生认为自己以后不会从事体育教育或者与体育有关的工作,于是就忽略了体育课的重要性;还有的女生本身就对体育课有一种抵触的情绪,认为只要学好文化课,考试拿高分就可以了,对体育课没有兴趣。甚至觉得,体育课是一些成绩不好,不爱学习的人才会喜欢的,认为体育课上的练习项目流于形式无实际意义,还经常会想方设法借故请假,或不认真对待。但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出现一些难度大的新动作,又有很多女生不敢尝试,担心被同学嘲笑,自信心不足,害怕失败。

2.情绪、情感方面的消极心理及行为特征

在体育课教学中,有些女生性格孤僻、任性、不合群,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因此缺少团队合作精神,导致人际关系欠佳,经常有很情绪化的表现。还有的学生会喜欢某一种运动项目或因生理经期等因素也会表现出情绪化的运动习惯,有时热情度很高,有时则显得情绪低落,焦躁不安、心事重重。这些都是高中女生在情绪和情感方面可能出现的消极心理及行为表现。

二、加强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积极的进行心理诱导,找出并解决发现的心理障碍

体育教学不仅要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更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体育课上进行积极的心理诱导,从而发现学生的情绪波动,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引导学生把焦躁不安,挫败感等不良情绪合理的发泄出来,及时的纠正心理问题并将其转化为精神上的动力,学会直面困难和失败,锻炼自己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奋勇拼搏的品质,积极发挥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要做到这些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氛围,对学生多鼓励和表扬,少批评和指责,及时帮助她们调整心态,排除不良情绪,克服心理障碍,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情状态,使她们真正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使高中女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2.学会因材施教,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在遗传在生理在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就不可避免的有一些学生因为生理原因而体育成绩不理想,会产生逃避甚至抵触体育学习的念头。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类别身体条件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这里,我以女生普遍最胆怯的800米跑步教学为例中,针对不同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分为分类、分段、分层三种不同的教学。

(1)分类:将成绩大体一致,不相上下的女生分为一组,在体育训练中,让她们可以相互激发上进心,相互竞争,互相学习,寻求共同进步。

(2)分段:根据不同身体素质的不同学生,将800 米跑从距离、时间、强度三个方面都进行分段训练,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分段方式,逐步过渡到800 米,让学生在一点点的积累中建立起跑完800米的信心从而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

(3)分层:在体育训练中,根据学生成绩的好坏来分组,首先让成绩较差的同学先跑,然后再让成绩较好的同学跑,再采用分别计时的方法,虽然计时成绩上有所差异,但这样一来她们基本上都能同时抵达终点,实质上这就是一种让距跑。却不仅保护了成绩较差的同学的自尊心,还能让每位同学都能感受到达到终点的喜悦,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自己的体育成绩,也可以促进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

3.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大部分的体育训练都是集体项目,这就需要良好的团队协作,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学生从团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加强整体意识,团队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当然这种合作还应该更广泛,不仅应该包括同一团队内部,还应该包括对手,观众,裁判等方面。在合作中互相切磋,探讨好的体育学习的方法,共同进步。这样不仅能有效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还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比如在足球教学中可以开展五人制小团队比赛,比赛一球定胜负,输了的被轮换。这样比赛前,比赛后各小队之间都会交流经验和心得,提高球技,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从不同角度看到学生的努力成果

第5篇:女生生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属于低层次的需求,需要通过外部因素来满足,而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高层次需求,需要通过内部因素来满足。

生理需求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气等等。安全需求是人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是一种寻求安全感的需求。社交需求是人们渴望归属,希望有朋友、爱人以及家人的关怀的需求。尊重需求是人们希望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希望获得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指的是人们都渴望成功,发挥潜能,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等。

二、高职院校贫困女生的现状及问题

(一)生理需求

尽管国家和学校已经采取了各种措施和政策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是由于现在物价逐年上涨,学习费用上升,学生本身的家庭条件就很差,不仅难以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有些个别学生还需要勤工俭学负担家庭日常开支,她们的生活较为贫苦。经济困难因此给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心理负担和思想包袱。

(二)安全需求

由于很多贫困学生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她们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很大程度上都缺乏安全感,很难适应反差。由于国家助学金额度有限,贫困生往往需要互相竞争才能得到名额,而贫困女生相比男生更加内向自卑,不敢反映真实家庭情况,对资助机会往往不敢争取导致她们容易产生焦虑心理、不平衡的心理和消极情绪,甚至有些女生还时常抱怨、怨天尤人,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甚至仇恨心理,对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影响。

(三)社交需求

贫困女生来到大学校园渴望参与社交活动,渴望和同学们相处和谐,渴望找寻归属感,但由于大部分贫困女生比较自卑孤僻,不敢参与集体活动,她们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付参与集体活动的费用,也不想让其他人了解她们的生活窘迫状况。她们因勤工俭学,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班级集体活动。同时,她们相比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缺乏社交的技巧和方法,不知道如何和同学们相处。因此内心的针扎,内心的矛盾常常给她们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导致她们紧张、敏感的人际关系。

(四)尊重需求

相比普通学生,贫困女生自尊心更强,多度自尊让有的女生甚至拒绝申请助学金,她们也比较敏感,非常在意其他人对她们的评价。因为从小生长环境的激励,她们普遍比较好强,但同时又因家庭条件不好而自卑,因此自尊和自卑的矛盾和纠结常常让学生压力很大。现在90后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敏感期,叛逆自尊,喜欢攀比,这些也无形中加大了贫困女生的心理压力。

(五)自我实现需求

贫困生由于家庭条件较差,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获得他人及社会的认可,实现自我价值。但是现在大学扩招,大学生数量剧增,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贫困女生自我期望值又较高,无法正确的评价自我,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让她们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引发心理挫折。

三、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高职院校贫困女生心里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满足生理需求,完善资助机制

要想解决贫困女生的生理需求,应整合政府、社会、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一起努力为贫困女生创造良好、安定的学习生活环境。具体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构造完善的贫困女生的资助体系。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国家奖助学金及贷款制度。

完善奖助学金认定机制,全面详细了解贫困女生的生活境况,公开公平地对贫困女生进行创新、科学认定及实行动态化管理,确保资助能真正帮助贫困女生。同时,合理引导贫困女生申请助学贷款,强调诚信教育。另一方面,发挥社会渠道的资助力量。增加贫困女生的勤工助学岗位,鼓励企事业单位针对不同专业提供奖学金。

(二)保障安全需求,构建和谐校园

高职院校可从两方面保障贫困女生的安全需求,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一方面,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如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寝室、体育馆等基础设施,使学生感觉到安全的氛围。同时,还要强化和谐安全的校园文化,从意识上保障学生的安全需求。另一方面,利用各种途径和渠道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保障贫困女生的安全需求。因贫困女生经济困难,常常参加校外实践活动,而她们往往缺乏安全意识,安全防范不足,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安全校园建设,消除安全隐患。另外,要利用各种途径和渠道对贫困女生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她们的安全意识,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关注归属需要,丰富社交经验

贫困女生因家庭背景的限制,往往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差,高职院校不仅要利用课堂机会加强贫困女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还要根据贫困生的特长,多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动员贫困女生参加社会活动,使贫困女生真正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使她们感受关爱和归属感。还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和社团的作用,使她们有展现的平台,增强其自信心,肯定自己,消除自卑,开拓眼界,增强潜力。同时,要注意正确引导贫困生的情感需要,教育她们理性对待情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找到爱和归属的需要。

(四)重视自尊需要,建立和谐关系

贫困女生相比普通学生自尊需要更加强烈,因此,高职院校应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贫困女生,保护她们的隐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位学生,了解她们的合理诉求,信任学生,关爱学生,解决学生关切的问题,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同时,高职院校应引导教育贫困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自强不息、自立自强、勇于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使学生肯定自己,恢复信心,找到自尊的价值。

第6篇:女生生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 幼儿; 心理健康; 导向作用;

引言

在医学领域, 关于健康的界定停留在生理上的健康层面, 以人的生理特征为主, 但是在心理学领域, 一个人的健康与否完全取决于人的心态。在今天, 健康是评价每一名社会成员进步的标准, 尤其在幼儿的成长阶段, 心理健康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目前, 很多家长对幼儿的健康仅仅是停留在生理健康上, 以生理特征为主要的标准, 并不涉及精神领域, 所以家长在儿童心理健康上的忽视越来越明显。但是,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很多关于中国青少年犯罪的报道越来越多, 对社会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推动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相关调查显示, 幼儿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相关性, 教育方式、家长的学历与道德修养等, 成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关键因素。由此,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得到中国家长的关注, 也应该得到社会成员的关注,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形成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正确导向, 才能够为幼儿心理健康提供诸多益处。

一、家庭教育与幼儿教育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1. 良好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家是一个人的避风港, 是一个人精神的栖息地, 即使一个人在社会上遇到一些艰难险阻, 只要一回到家, 便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幼儿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怀, 当父母对子女提供较多关怀的时候, 子女便可以在父母的关爱下健康的成长, 形成健全的人格, 对幼儿的成长起到关键的作用;反之, 如果父母在幼儿教育中缺少关爱, 或者过分地溺爱, 则会影响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为此, 家长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的教育观念, 对幼儿心理健康形成较大的影响。

2. 健康的幼儿心理有助于家庭内部的和谐

伴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中国家长在国家优生优育政策的指引下, 对子女教育上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尽管最近两年中国出台了“二孩”政策, 但是中国家长重视子女教育的观念已经形成, 新的生育政策并没有对中国的家长产生影响。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 往往会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参加一些家长认为有作用的早教班, 为了让子女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很多家长会为孩子制定一些饮食计划, 使得子女能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 在家长的精心培育下, 很多幼儿获得了心理与生理上的健康, 为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创造了条件。

二、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导向作用

1. 家庭教养方式

当前中国的很多家长对儿童生理健康方面过分地关注, 但是对心理健康指导上却缺乏一定的关注。很多家长过多地宠爱幼儿, 在日常饮食中以健康食材为主, 但是心理健康上考虑的成分并不多, 比如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上、幼儿情感满足等方面, 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使得幼儿形成了较多的依赖感, 抗挫折的能力变弱。其实之所以出现此类现象, 与家长对幼儿家庭教养方面的缺失有关, 使得幼儿连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却没有, 无法实现生活上的自理, 影响幼儿教育的正常推进。

2. 家长榜样效应

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行为习惯会对子女产生重要的影响, 并且会对子女未来的成长起到引导作用。目前, 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教育理念为主, 当孩子在生活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时候, 家长往往会因为子女犯错而大打出手, 对子女的教育形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1]。因为家长的行为已经对子女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甚至是形成了子女初始社会化阶段的人格特征。幼儿处于人生阶段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 很多生活中常用的语言都是在幼儿阶段形成的, 其中也包括一些幼儿的前期思想。因此, 家长在幼儿成长阶段会给孩子形成榜样效应, 由此, 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形成影响。

3. 家庭结构

不同家庭结构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形成影响, 一般而言,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的人口结构, 在家庭社会学领域, 关于家庭结构有以下几种, 分别是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单亲家庭等, 在今天, 核心家庭是常见的家庭形式,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形成了良好的家庭氛围, 并且对幼儿心理健康发挥着较大的功效。但是, 单亲家庭在中国社会也比较常见, 一般而言, 不完整的家庭便不会产生完整的教育体制, 也不会形成规范化的家庭教育, 残缺的家庭经常会使孩子感到孤独, 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 会形成幼儿心理上的压抑感, 如果不能够使幼儿的这种情感得到控制, 会极大地损伤幼儿的心理健康。

4. 祖辈与保姆代养

目前, 中国的很多家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而没有过多的时间照顾子女, 很多家长出于对子女健康的考虑, 往往会将孩子放在爷爷奶奶家里, 由其父母帮忙照看, 但是由于“隔代亲”的缘故, 很多孩子在爷爷奶奶身边尽管在衣食住行上得到了关注, 但是在心理健康方面却得不到应有的关爱, 因为爷爷奶奶的溺爱, 严重影响幼儿心智的形成。除此之外, 还有一部分家长, 聘请保姆照顾子女, 使得自己能够安心工作, 但是由于现阶段中国保姆良莠不齐, 文化素质不高, 导致孩子的一言一行与保姆相近, 使得家长的后续教育工作难以为继。由此可知, 祖辈与保姆代养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5. 家长较高的期望值

由于当今中国社会处于激烈的竞争中, 很多家长身处竞争压力较大的社会中, 深深地意识到只有个人能力强才能够在今天的社会中立足。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 由于“望子成女、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 使得很多家长在对子女的日常教育过程中, 经常会讲述一些个人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 现身说法, 让子女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是, 由于幼儿年龄尚轻, 对生活充满了期待, 并且以自己强大的想象力幻想着美好的未来。但父母在生活中对子女传输负面情绪时, 会给幼儿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 甚至会因为幼儿平时表现不佳受到家长的大声呵斥, 极大地挫伤了幼儿的自尊心[2]。

6. 重智轻德

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理念的指引下, 很多家长过分地重视子女的智力开发, 经常参加一些教育培训, 让孩子过早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以此来打好学习提前量, 为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班级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提供条件。尽管家长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这部分家长为了能够提升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子女的德育教育, 使得很多幼儿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者。其实, “要想成才, 先要成人”这句古语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可是, 中国的很多家长往往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 除了学习之外, 对子女是百依百顺, 从而形成了子女任性、自私的心理, 并且很少地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仅仅以个人为中心。这种重智轻德的家庭教育, 会给子女的健康心理的养成造成阻碍。

三、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导向措施

1. 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家长性,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够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往往会给子女制订诸多的计划, 并且监督子女的日常生活, 其实这种对子女的严格管束最早起源于幼儿园时期。中国大部分家长认为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的性格, 在具体的生活中, 引导孩子做中规中矩的学生, 以此来获得教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但是, 在家长这种教育理念下培养的孩子, 尽管在智力水平上没有差别, 但是性格方面却表现得孤僻, 意志力不强等等, 使得很大一部分幼儿抗挫折能力不强, 即使遇到很小的困难也会萎靡不振, 影响后期的学习与生活。为此, 中国的家长一定要转变当前的教育观念, 以积极的心态影响幼儿, 彰显幼儿的个性, 并且引导子女锻炼坚强的意志, 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有效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2. 管理幼儿情绪

“性格决定人生”这句至理名言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 不仅仅依赖于良好的智力水平, 更多的是取决于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的性格。由此可见,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 家长对幼儿情绪上的管理很重要。对于子女来讲, 家庭便是发泄情感的最佳场所, 因此, 家长在幼儿性格形成中一定要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 否则会对幼儿性格形成障碍。家长在幼儿教育中, 应该做幼儿的朋友, 当子女有不良情绪产生时, 应该帮助其及时地调整, 并且与子女心平气和地分析, 理顺子女的情绪。如果家长没有能力对子女的情绪进行疏导, 则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通过社会心理辅导机构与家庭心理疏导相结合的方式, 促进子女健康心理的形成。同时, 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 培养子女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 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直面学习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

3. 多与子女进行沟通

沟通是建立良好家庭关系的重要桥梁, 在一个家庭中, 沟通所具有的功效往往是最大的。目前,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远远地超越了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 使得中国的很多家长盲目地追求物质生活, 以期能够给子女带来诸多的物质保障。但是仅仅在物质上给子女带来优越的生活条件并不能从心理上给子女做引导, 建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良性关系有赖于双方之间的沟通, 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够取得彼此的信任, 为幼儿心理健康的养成发挥功效。幼儿在成长时期, 最希望得到的便是父母的关爱, 很多时候, 父母简单的一句话或者一个细小的动作, 都会给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因此, 中国的家长不应该过分追求物质生活上的给予, 更多的应该是与子女进行沟通与交流, 建立良性的沟通机制。具体而言, 父母可以在工作之余为子女讲讲故事、谈谈心等, 或者参与一些户外活动, 增进两者之间的沟通与了解, 为子女健康心理的形成做铺垫工作。

4. 采用奖罚分明的教育方式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 经常会出现两个极端, 有一部分家长为了给孩子树立信心, 往往会过分地表扬子女, 尽管子女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但是很多家长会把小事夸大, 进行大量的奖励, 使得子女在褒奖中迷失了方向, 忘乎所以、自高自大, 久而久之会形成子女自负的心态, 不利于将来良好性格的养成[3]。还有一部分家长, 由于对子女抱有过高的期望, 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是最优秀的, 为此, 对子女管束得相当严格, 即使子女出现了一些小的问题, 家长也会大声呵斥, 严重的还会采取惩罚措施, 使得子女在白色恐怖之下生活, 缺乏生活上的信心。为此, 家长在幼儿教育中, 应该采用奖罚分明的教育方式, 既能够及时地纠正子女的错误, 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子女奖励, 鼓励子女继续努力。家长要掌握好“奖”与“罚”的度, 时刻注意子女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帮助幼儿树立健康的心态, 从而培养健康的幼儿心理。

5. 与幼儿园教师合作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仅仅依靠家庭单方面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健康的幼儿心理是需要建立在家庭、社会、学校三个维度之上的, 只有通过三方的联动机制, 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幼儿心理, 如果缺少与幼儿园教师的交流与沟通, 则会出现家庭教育方向的偏差, 达不到幼儿教育的社会目标。因此, 家长有必要与幼儿园教师建立合作机制, 多数情况下, 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沟通, 能够帮助家长充分地了解幼儿。因为从目前的幼儿教育来看, 家长陪同子女的时间远远比不上教师, 子女几乎每一天都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或者是参与课外活动, 尤其是一些幼儿集体活动, 教师可以从各项集体活动中了解幼儿的性格特征。所以在很多时候, 幼儿教师对幼儿的了解多于家长对幼儿的了解。为此, 家长要想树立幼儿正确的思想观念, 往往要与幼儿教师建立合作机制, 与教师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 通过双方的沟通, 实现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辅导。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幼儿心理健康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家庭环境以及家庭关系会对幼儿教育形成重要的影响力。经过笔者的研究发现, 幼儿心理健康与家庭教养方式、家长榜样效应、家庭结构、祖辈与保姆代养、家长较高的期望值五个方面息息相关。为此, 中国家长应该注意到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为了提升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 应该发挥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导向作用, 根据幼儿的生活实际, 及时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 改变家长教育观念与管理幼儿的情绪, 多与子女进行沟通, 并且采用奖罚分明的教育方式, 加强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合作, 从而重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长、教师、社会三方的协作, 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运转, 为中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做出贡献, 完善中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工作尽管会有很多的困难, 但是只要家长能够树立信心, 便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任静, 杨梅先, 程家明.家庭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的引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 (14) :2124—2125.

[2]曹新茹, 李梅.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干预措施[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 25 (4) :87—88.

第7篇:女生生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职业院校 女大学生 性健康 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高职院校学生人数占据大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而且还呈增长的态势。这一群体中女大学生在高校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尤其在一些护理、音乐、艺术等特殊专业和院校,女大学生相比男学生则占据了绝大多数。然而高职院校学生相较于本科院校学生知识水平较差,自我控制能力偏弱,学习自觉性不足,而课余时间相对较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多。在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之下,女大学生“婚前同居”、“”、“二奶”等现象也在高校中时有发生。在涉及两往中,由于女大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均处于弱势群体,如果不注意防范,就可能导致身心受到伤害,例如遭遇性骚扰侵害、意外怀孕、堕胎、感染性传播疾病等,影响女大学生以后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甚至酿出更严重的悲剧。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针对性的做好职院校女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其紧迫和重要,这是大学生性教育的重点人群和首要任务。

1职业院校女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情况分析

1.1 大学生性观念日趋开放,性道德意识薄弱

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并受到西方“性解放”和“性自由”思潮的影响和渗透到我国,大学生的性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性道德意识薄弱,导致大学生婚前的大量发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调查发现,对大学生同居或婚前可以理解的占74.6%,能够接受婚前的占28.4%,坚决反对婚前的仅仅占22.1%。也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发生率为28.3%,坚决反对婚前的仅占18.4%,可以考虑的男大学生占58.4%,女生占19.2%。

1.2性健康教育起步晚、效果总体不理想

我国的性健康教育起步较晚, 20世纪初,科学的性教育得以在我国兴起并缓慢发展。90年代以后,少数重点高校才开设了性教育选修课程,职业院校在这项工作上更是起步较晚。并且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上述工作开展中缺乏科学完整的教育形式、内容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性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我国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总体效果不佳。

1.3大学生渴求获取性健康知识,获取途径多样,但知识总体匮乏,女大学生尤为严重

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开放、文化层次较高,对新兴知识接受易于接受,大学生正处于性成熟时期,性冲动往往强烈而显著,伴随着性生理、性心理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表现出了对性知识强烈的渴求,但由于受到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和获取途径的限制,大学生对科学的性知识的掌握程度堪忧。

有调查显示,有近70%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性健康教育,通过对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方式调查,我们发现:近50%的人会选择通过网络获得性知识,26.2%的人选择报刊书籍,选择学校教育的为14.7%,仅有4.6%选择父母,其余人表示会选择其他渠道。由此可见,由于大部分高校忽略了性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大学生在获取性知识时,虽然渠道广泛,理应作为主流获取途径的学校教育,却成为选择较少的渠道,教育效果令人堪忧。

另一项对大学生性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显示,男生为38.4%高于女生的31.6%,而对性病的定义、性质、传播途径、危害防治等知识,仅有12.5%的大学生非常了解,56.9%的能够了解,27.7%的了解甚少,其余大学生则表示完全不了解,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性知识的匮乏现象相当严重,特别是职业院校女大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相对低以及女性普遍害羞心理原因等在获得性健康知识上途径上比较单一、知识层面上较男大学生更为欠缺,这也是女大学生在两往中处于弱势的原因之一。

2开展针对女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意义

(1)提高大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学会珍爱和保护自己、尊重与理解他人,为将来组建家庭打好基础。

性健康教育为女大学生普及了与性有关的健康知识,教会了她们认识、爱护自己的身体,增强了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性健康教育中的性道德教育也是人格和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理及心理的变化;能够指导大学生很好地处理与异性之间的交往;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恋爱婚姻观,引导大学生将爱情、性及婚姻有机的统一起来,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学会尊重身体及生命,有利于大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女大学生接受性健康教育对自己、对自己今后的家庭、孩子的教育方面都是有帮助的。

(2)性教育是预防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的重要环节

有利于预防性传播疾病和降低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和性传播疾病,绝大多数是由于不注意性生理卫生引起的。对女大学生加强性健康教育,就能防患于未然,大大降低将来患相关疾病和艾滋病的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整个国家人口质量。

(3)防止性失误和性罪错的发生

加强性科学知识的指导和教育,可以抵御黄色读物、音像制品和西方社会"性解放"、"性自由"的思潮对青少年学生的诱惑和腐蚀,有效防止青少年性犯罪和性失误的发生。

(4)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大学生是当前国家建设的主要后备力量,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性道德教育可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让大学生明白性不仅是个人问题,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缺乏性的责任感将会造成社会混乱和一部分人的痛苦。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后备人才,对他们进行性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3解决职业院校女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工作落后的策略

3.1社会和学校必须明确开展性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涌入,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和性道德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与当前中国社会的性道德、性教育相对滞后的矛盾,影响着大学生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大学生需要科学的性知识是正常的心理表现,而进行正确的性健康教育会促进大学生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消除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自觉抵制不健康性观念的毒害,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刻不容缓,非常重要。

3.2相关部门尽快制定科学的、符合当地实际的性健康教育内容

制定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内容应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要重视正确的方向性,重视严谨的科学性,注意内容的全面性,并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具体内容包括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道德、性法律知识、避孕及计划生育知识、性病及艾滋病预防等。通过这些比较全面系统的性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培养高尚的性道德,洁身自好,杜绝性病、艾滋病的侵袭和传播。

3.3加强性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师资匮乏问题,缺少专职教师,是制约性教育的“瓶颈”。尤其是职业院校则更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为了在高校全面推进性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专职和兼职的教师队伍,教育和卫生部门必须联合起来以多种途径培养专兼职性健康教育教师。

3.4注重性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多样化

性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说教式教育,要使当代大学生能主动乐于学习探索上述知识,树立正确性观念,掌握适合自身的性健康保健知识,仅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密切配合,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均能获取科学的、健康的性知识。

学校是性健康教育的主体,是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学校可以根据当地实际开设性健康教育的选修课或者必须课,通过课堂教学,可系统传授学生有关性生理和性心理、性道德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聘请相关性学或医学专家,开设系列讲座,采取公开化的讲解方式普及知识。在学校图书馆增添相关课外读物以便学生自学。可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宣传栏等校内媒体进行教育。也聘请有关专家进行咨询解答大学生的性困惑,解决与性有关的各种身心疾病和问题。而作为学生自身也可以以开展学生社团、同伴教育、自学等方式学习相应性健康知识。

社会是性健康教育的天然课堂。社会各职能部门应当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加强法制宣传,净化大众传播媒体,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网络、影视、书刊、杂志等大众传媒的示范作用,在社会中广泛开展科学的性知识,正确的性观念,良好的性道德的宣传教育。

家庭是性健康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作为子女性教育的启蒙老师,应该意识到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和一生的幸福。父母要学习性心理、性生理等相关知识,以端正的态度,科学严谨的知识,回答解决子女提出的性问题,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这需要父母们的不懈努力。

职业院校女大学生这样一个处于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识逐渐增强,同时性心理却不完全成熟的性弱势群体,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都行动起来,大力普及大学生其是职业院校女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不光是单单从关爱女性角度出发,这也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国的性教育普及之路才刚刚开始,任重道远,需要不断探索一条合适我国国情的性健康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 靳博,张锐,王娟,高俊民. 大学生性观念调查与加强性教育对策浅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年8月 第4卷第8期.

[2] 江剑平.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J] .中国性科学 2003年12月 第12卷第4期.

[3] 姚明 《大学生性教育的新方式同伴教育》[J], 西北医学教育 2006年10月 第14卷 第5期.

第8篇:女生生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

【课题项目】该论文属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和甘肃省武威市2014年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分别为:GS【2014】GHB0819,WW【2014】GHZ005。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95-02

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西部县域初中出现了大范围的农村留守子女和城镇独生子女共存于一个学校同一班级的现象,这种现象加剧着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频率和深度。笔者认为:在西部县域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条有效途径,完全可能而必要,下面将从五个方面作以阐述:

一、农村留守子女心理问题日益凸显。

在我国西部落后省份的县级地区因为经济和生态治理的因素,有80%以上的农村学生家长外出打工,造成子女教育中的父母一方缺失甚至父母教育完全空白的局面,结果使留守子女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因长期缺失父母的关爱,他们自闭而自卑;又因缺乏基本安全感而产生逆反心理和仇视情绪。(2)因缺失了亲子教育的留守孩子的自律能力、是非分辨能力相对较弱,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最终造成自由散漫,抽烟喝酒、偷盗打架等不良行为,甚至犯罪。留守子女群里的这两个典型心理问题在今天的社会中日益凸显,后果极为严重。

二、城区独生子女心理缺陷亟待解决。

在我国西部县级地区城镇户籍的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自出生起就被贴上了“小太阳”“小皇帝”的标签,再加上西部县级初中学校往往是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在同一班级共存,这无疑又加剧了城镇独生子女在成长中的心理优势,从而派生出大城市独生子女所没有的一些心理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家长在生活上的包办代替,直接形成了独生子女在生活上的依赖性和弱生存性。(2)家长们无原则的给予形成独生子女们唯我独尊、不懂感激的心理缺陷;又因为日常生活中缺少承让对象和游戏合作的伙伴,无形中又生成独生子女自私冷漠、不善合作的个性倾向。(3)在和农村留守子女同班相处的学习环境中,城镇独生子女因与留守子女在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巨大反差而派生出了盲目的优越自大、骄横跋扈等心理问题。

三、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日臻成熟。

9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获得长足的发展,正式走上了规范的课堂;1999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2000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 期间,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也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主要有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观、杜威“儿童中心论”“做中学”教育观、皮亚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前苏联列昂节夫活动心理学、库尔特・温勒团体动力学说等,这些心理学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强调“外部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的过程转变为在智慧方面、意识方面进行的过程,”[2]重视环境对个体成长的重要作用。这些理论知识为中小学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基本框架的支撑作用,并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已经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着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为当下教师积极践行的指导思想。

四、新课改精神的实践要求。

2009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3];2012年教育部再次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具体目标及主要内容,同时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展开给出了具体的途径和方法,为学校组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大纲的作用。由以上国家层面政策性文件的要求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系统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当下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并且会在国家范围内全面普及、深入发展,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五、体育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确定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4]同时,在2012年国家《课程标准》中明确:体育课程设置基本理念就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同时,体育运动动态化、立体化的教育特色能够调节学生情绪、缓解各方压力、增强学生灵敏性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坚韧的意志。可以说,体育运动对于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来说是一项不可替代的最直接、最科学最高效的特殊教育工具,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课程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S].北京:教基〔1999〕13号,1999.

[2]列昂节夫.活动意识个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6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9篇:女生生理健康教育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2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13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性别差异的日渐淡化,女性作为人类社会的“半边天”,她们承担着多重角色。在家庭,担当着哺育生命,相夫教子的重任;在社会,与男性共同创造精神文明和物质财富。多重角色的担当,意味着现代女性社会心理压力加大。同时,伴随着世界多元化对外交流,西方不良思想悄然渗入;以及环境污染问题、不良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流产率逐年提高,流产人群呈现低龄化态势,不孕不育现象严重,乳腺癌、宫颈癌等女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高校作为先进文明知识的传播者,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高校中女性的比例越来越高,高校中的女大学生亦是中国女性的优秀代表,因此关注女性健康,各高校应结合不同年龄女性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系统的女性健康保健教育,她们具备科学的保健知识以及专业保健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素养水,因此被赋予重要的社会意义。

在师范类院校,特别是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早期教育专业或学前教育专业早期教育方向的院校,这些学生将来毕业后大多直接从事早期教育,作为将来早期教育的准教师,更应该注重这些女大学生的女性健康保健教育,通过她们学以致用,能将这些知识、技能应用到幼儿园教育、早教机构的教育当中。因此,作为培养或培训早期教育师资的师范类学校,尤其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女性健康保健教育的现状

(一)重视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同时也非常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女性健康保健的教育常将其归类于医学生物知识,简单地与校医务室职责进行挂钩,认为学生身体出现不适能及时送至校医务室由医生进行诊治即可。而高校学生年龄大多在18-22岁之间,处在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身体发育趋于成熟,但心理情感却不稳定,缺乏生活经验。辅导员会将女性自我健康保健、自尊自爱的重要性融人为思政教育,用枯燥无味的说教来管束学生思想。有些学校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教育,或者将女性保健知识以专题的形式不定期地出现于学校公布栏。这些笼统的卫生宣教,内容少、缺乏系统性,无法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对于某些专业术语和保健方法也不便理解、掌握。另外,大部分学生家长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这些知识不用专门教育,学生长大后即能无师自通;或寄希望于学校教育,因而这部分知识的家庭教育也缺位。

(二)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高校学生在开始大学生活之前,学习压力大,家长和老师更多地关心学生的升学率,学生所学内容几乎都以升学为目的。另外,除了少数学生的父母从前医务工作,对相关的保健知识有所了解,大多数学生的家长对于女性健康保健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因此无法对孩子进行适时、恰当的教育。在学校,辅导员由于本身的工作性质对于开展学生教育工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过去在选拔辅导员时一般都侧重于选择心理学专业或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而这些专业的辅导员受专业知识限制,自身掌握的有关女性健康保健的知识并不充分,在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学生而言,任课教师与之接触的时间更为固定,大多数学生有困惑时更愿意向任课老师评述,而目前我国除了拥有医学专业的高校具备一定数量的具备医学背景的专职教师队伍,很多高校的任课教师同样因为缺乏相关专业知识,面对学生的提问,常感到困惑。

(三)不良健康观带来的危害

我国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同时受社会、历史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对于女性健康保健的了解知之甚少。青春期以后的女生,生理、情感的需求不断提升,现代社会思想的开放,恋爱呈现出低龄化趋势,高校学生恋爱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另外,很多女性为追求骨干美而疯狂节食、大量服用减肥产品,引起内分泌失调,甚至发生休克。同时为了达到完美的S曲线,不重视内衣、裤的材质,只注重塑身效果,导致乳房、腹部血运循环不畅,而导致乳房、内脏受到伤害。另外,由于对自身特殊生理器官功能的不了解,有的女生因早恋而怀孕,刮宫多次,导致不孕不育;有的女生在怀孕到生产的过程中,不敢求助,冒死生了孩子往垃圾桶里扔;有的女性太看重事业,不懂优生优育、计划生育,生了弱残障儿又后悔不已;有的女性想做母亲时已错过了生育期,永远失去了当母亲的机会。

二、高校普及女性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一)多种形式的教育,丰富多彩的学习

女性的一生是一本厚厚的书,每位女性朋友都应该读懂它,这样对自己的一生才有益处,对将来养育子女也有益处。女性身体上的特殊生理器官,除了学医的学生了解一些,绝大多数女性朋友对此一无所知[1]。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生理结构,建立健康的恋爱观、健康观,提高保健能力,仅靠几节选修课或几次思想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开设女性健康保健课程为主导,同时重视丰富学习形式,培养学习兴趣。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建立校园健康保健辅导专栏;积极向学生、教师征集相关文稿,编辑出版女性健康保健辅导刊物;组织开展知识竞赛,通过比赛结果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动态监测;成立女性健康保健咨询室,由于不同学生性格各有不同,对那些有咨询要求但不敢主动上门咨询的学生,应利用网络快捷、便利、隐匿的特点,构建网络咨询平台,积极为学生解惑,并不断更新、提供专题视频、图片资料、电子读物供学生自主查询、下载、学习。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女性健康保健教育是一门系统性的教育,按不同时期划分,可分为五期:青春期保健,婚育期保健,围产期保健,围绝经期保健,老年期保健。不同时期保健内容各不相同。青春期保健:青春期是妇女生命周期的开始,生殖器官和功能逐渐发育,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这一时期都是女性一生的关键时期。主要保健内容应针对妇科常见病的防治、青春期性知识、性行为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婚前保健:学习内容侧重于生殖健康和优生优育,以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为重点,针对遗传优生、新婚避孕、正确的怀孕时机、孕期保健分步骤教学。围产期保健:包括了妊娠前期、妊娠期、分娩期、哺乳期和新生儿期的指导。围绝经期保健: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围绝经期,应该如何调整心态、饮食结构,如何保持生殖系统的卫生。老年期保健:按照国际老年学会的规定,60岁开始女性进入老年前期,面对各系统功能的日渐衰退,生理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改变,又该如何应对,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除了医学院校具备一定医学专业的保健教育工作者,大多数高校均不同程度地缺乏具有医学相关背景的教辅人员。辅导员作为学生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各医学院校对于培养专业的女性健康保健指导人员具有很大的优势,各高校在选拔辅导员时可分配一定的比例从医学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中产生。同时为了资源的最大效益化,学校整合自身资源,吸收本校非医学专业但热爱学习女性健康保健知识并热爱学生工作的优秀教师、辅导员加入到女性健康保健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来,学校通过开展系统性、合理性、多形式的后期培训,并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机制,提升非专业教辅人员的自身素养以及教学质量。

(四)重视家园合作,多渠道拓展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