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第1篇: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社区妇女;妇女健康体检率;方法;效果

健康教育是一项公共性话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人们开始不重视自身的身体健康,使得健康体检率较多,尤其是对于社区女性,由于工作比较繁忙,家庭负担加重,使得他们很多疾病不能够得到及时确诊,延误最佳治疗时间[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门诊治疗的80例妇女资料进行分析,将妇女按照治疗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本次调研中社区体检人员均为女性,实验组有女性40例,年龄39~84岁,平均(49.5±1.5)岁。对照组有女性40例,年龄39~84岁,平均(49.5±1.5)岁。两组妇女均自愿参加本次调研,并且对本次调研内容均有知情权,并且获得我院伦理同意,两组妇女年龄、家庭背景等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措施 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仅进行常规护理,护理内容如下:①相隔疾病健康宣传;②发放书籍让妇女自己读阅;③日常护理等。

1.2.实验组护理措施 为了提高妇女体检率,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社区健康教育,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妇女体检后,当体检出某些疾病后内科不免会出现害怕、恐惧、焦虑等心理。因此,妇女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妇女心理护理,让妇女最快的去面对现实,并向他们介绍这种疾病的相关知识,消除他们的负面心理,尽可能的配合治疗。②知识宣教:妇女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疾病相关知识宣传。根据妇女的不同文化程度、年龄等采用相适应的宣传方法,提高妇女知晓率,降低这种疾病的复发率。此外,还可以向妇女及其家属分发卡通小卡片,拉近与妇女以及家长距离。③锻炼指导。为了提高妇女自身免疫,妇女治疗过程中要鼓励妇女经常体检,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必要时可以指导妇女进行相应的健康体育锻炼,提高妇女自身免疫。而在选择健康锻炼方式时和运动量时则应该根据妇女自身情况而定。④妇女出院后,医护人员还要加强妇女家属指导,方便妇女出院后得到更好的护理,如:饮食、药物使用等。

1.3统计学方法 实验中,对妇女治疗时的数据进行搜集,利用SPSS16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χ2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

2 结果

2.1两组妇女相关知识知晓及格率比较 本次调研中,两组妇女教育前期健康体检及格率差异不显著(P>0.05);教育后实验组体检及格率为87.5%高于对照组(P

2.2妇女日常生活方式改变情况 本次调研中,两组治疗前饮食控制、健康体检、运动等情况没有差异(P>0.05);教育后,实验组饮食控制形成率为70%,健康体检率为77.5%,运动形成了为60%均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健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妇女她们肩负着孕育下一代的重任,她们的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下一代健康,更关系到夫妻、子女、家庭的幸福。根据WHO对于妇女健康提出的要求:为了提高妇女生活质量,必须加强妇女健康教育,提出疾病早期诊断率,促进妇女健康。从妇女生理特点及健康定义角度来说:妇女的健康不仅仅局限于身体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健康,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等,这是贯穿于妇女幼儿期、青春期、生育期、老年期等所有过程。因此,社区应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提高妇女健康体检率。

健康教育是提高妇女健康体检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社区护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妇女健康体检率必须对妇女体检的内容、体检指标的变化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告知妇女相关疾病的临床早期症状等,鼓励妇女健康体检。对于体检出相关疾病的妇女,医护人员则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从而改善妇女生活质量。根据相关实验结果显示:正规的社区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的提高妇女健康体检率,提高妇女健康体检意识,使妇女妇女的认知、态度、行为发生变化,从而达到妇科等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本次调研中,两组妇女教育前期健康体检及格率差异不显著(P>0.05);教育后实验组体检及格率为87.5%高于对照组(P

对于健康体检发现疾病的妇女治疗过程中需要长期用药,再加上很多妇女治疗过程中不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加强妇女健康教育能够妇女能够积极治疗,并且能够让他们积极、定期参加健康体检,能够帮助妇女走出健康体检的误区,通过社区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妇女自我保护意识,使得妇女能够配合医生治疗,改善自己饮食等方面的不良嗜好等,降低其他疾病的发生[3]。本次调研中,两组治疗前饮食控制、健康体检、运动等情况没有差异(P>0.05);教育后,实验组饮食控制形成率为70%,健康体检率为77.5%,运动形成了为60%均高于对照组(P

根据本人经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妇女提出社区妇女健康体检率显得至关重要。现行社区中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社区妇女需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成为了社区医院的发展趋势,作为一名社区影虎人员应该坚持“以妇女为中心”理念,加强社区妇女健康体检力度,从而提高社区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此外,在日常社区健康教育中也发现:很多基层妇女对于健康教育等相关知识的渴望和需求超出我们的想象,为了提高基层社区妇女健康体检率应该义无反顾的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并且相关部门也应该出台相应政策。最后,我们也应该看出:提高社区妇女健康体检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医护人员进一步努力和研究。

综上所述,社区妇女健康体检率较低,临床上加强妇女健康宣传教育,提高妇女对健康教育的认识,能够有效的提高妇女健康体检率,提高相关疾病早期确诊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洪雪桂,周文娟.健康教育对农村妇女卫生保健的干预作用[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5):301-302.

第2篇: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农民子女;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体育教学活动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1.我校当前民工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我校是天台县定点民工子弟学校,约有70%的学生是民工子女,他们跟随父母走南闯北,历尽艰辛。这些孩子辗转于各个学校,生活动荡不安,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试想,这样的孩子怎么能安心的学习呢?因此,许多务工子女孩子的心理多少存在一些缺陷。民工子女进入城镇学校后,有一个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容易产生压抑、自卑、孤独等心理障碍,其中主要是自卑的心理原因。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又主要体现在生活和学习上。

1.1生活上的原因:由于转入城镇学习,人生地不熟,觉得自己不如其他人的知心朋友多;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差,衣着不如城镇学生好。甚至由于方言不同,浓重的乡音也成为了他们的负担。

1.2学习上的原因:由于原先农村学校课程开设不足,造成他们知识上的缺陷,学习感到吃力;由于他们常常放学后,家长要求他们做家务、带弟妹,课余学习时间基本没有保障,学习赶不上。

1.3认识上的原因:由于他们年龄较小,分辨是非能力较低,不能正确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所以他们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2.科学的体育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民工学生的心理健康

2.1体育活动对民工子女的自我意识发展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个人魅力、能力、修养等各个方面都会在体育活动中体现出来,学生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就会比较客观实际。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个体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自己的行为、意识进行有效的修正。

2.2体育活动对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学校体育活动是学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平台,体育活动中的交流方式是多样化的,并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孩子们还可以通过肢体的动作,面部的神情,多变的手势,复杂的眼神进行交流,在体育活动中多方式地交流使刚进入陌生环境的民工子女和同学之间迅速拉近距离。体育活动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遵守游戏规则,遵循友伴互助原则,同时约束个体的行为,这样既能改善民工子女的人际关系,提高民工子女的交往合作能力。

2.3体育活动对民工子女意志品质、自信心、自尊心的增强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体育活动的竞争性特点使体育活动充满了紧张的气息,同时体育活动的艰苦性对学生意志力的提高和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民工子女普遍更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顽强拼搏、坚持不懈,更容易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然而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就更加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把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

3.1加强民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农民工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农民工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

3.2对民工学生要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

体育教师要掌握民工子女的身心状况,把握他们的运动兴趣趋向,了解个体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刚刚转过来的新生,要通过对个体的把脉,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因材施教。对个性上优柔寡断的民工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一些需要反应速度和机智的运动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等;对个性急燥的民工子女则有针对性地选择需要耐心和意志力的项目,比如中长距离走、棋类游戏、竞走、瑜伽、太极等。

3.3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农民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的多样性是指我们所能够提供给民工子弟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法。让民工子女可以多选择性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有利于民工子女个性品质的发展。还要给予民工子女一定程度的自由选择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择能充分展现其自身特长和才华的运动项目。使其在自己选择的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快乐的情感体验。

4.结论与建议

4.1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民工学生的心理健康;能推动农民工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培养农民工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2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者也是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引领者,体育教师要利用好体育教学活动这个平台,对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进行有效的干涉和引领。同时体育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把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学有机结合,关注和帮助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为民工子弟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贡献力量。

第3篇: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数量日益增多。流动人口不但规模庞大,而且渐渐成为常住人口。据统计,目前在1.8亿的流动人口中,90%以上是进城农民工。这种流动人口“家庭化”的现象,使得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制定的《 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 》,这从政策上解决了农民工子女求学的难题,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却仍然突出。毋庸置疑,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将来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目前对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比较多,但大多停留在就学的基本状况和人口特征等表象方面,而对他们在生活和学习的心理状况的关注和研究则很少,而这些正是农民工子女问题研究的薄弱之处。

二、进城农民工子女心理状况的研究成果

根据笔者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我国国内最早涉及进城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文章是胡进的《 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 》,他首先调查了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接着进行实地干预,并以实例的方式介绍了他的个体干预和集体干预。[1]

1.不同区域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调查

如李雅儒关于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心理状况调查结果表明:进城农民工子女从暂居趋向久居京城;最满意所在学校的教学水平,最不满意学校的硬件设施;最希望就读北京市的公立学校,但不愿意让北京孩子知道自己的流动人口身份。现状令人堪忧,歧视给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心理带来伤害;“流动儿童”中的心理扭曲现象将伤及个人和社会的未来。并提出了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对条件较好的打工子弟学校尽快给予合法身份;以宽广的胸襟接纳和对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心和培训打工子弟学校教师。[2] 再如,陶红梅、许燕等关于北京打工子弟学校与公立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3]

2.不同年级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调查

孙维平等关于重庆市某小学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子女在学习上存在学习焦虑、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心理与行为问题;在日常生活与交往中存在人际交往障碍与孤独感、自卑与敏感等心理问题。根据相关教育理论,结合观察和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分析了影响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4] 张清霞、王赛男等为更好地了解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采用调查法对流动人口子女较集中的某初级中学的257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验。测验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子女在心理健康状况总分及恐怖倾向、学习焦虑、身体症状和过敏倾向上得分均显著高于非流动人口子女,尤其是学习焦虑和身体症状方面;女生在恐怖倾向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父母职业、文化程度、期望与是否流动人口子女无显著交互作用。[5] 陶红梅等对北京就读于打工子弟学校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与公立学校学生做了相应的比较。结果发现:打工子弟学校初中生中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情绪不平衡、适应不良和人际关系紧张敏感;打工子弟学校初中生与公立学校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打工子弟心理健康水平较不理想,且不及公立学校初中生,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6]

3.进城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根源分析

甘柏花从三个方面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一,家庭因素。流动人口家庭生活的不稳定性往往使其子女的学习出现断层,导致学习跟不上,影响其学习兴趣。另外,流动人口自身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收入微薄、生存环境差、生活质量低,致使他们难以给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大部分流动人口终日忙于生计,与孩子缺乏必要的沟通,对孩子往往疏于管教或进行简单粗暴的管教。第二,学校因素。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当地的公办学校后,往往也不能得到同等的对待,与同龄的城市孩子之间,流动人口子女客观地存在着一条无形的、难以逾越的心理鸿沟。第三,社会因素。由于他们的父母没有城市户籍,依然被城市居民看做是“外来人口”,视作“乡下人”,因此作为“乡下人”的后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自然也就得不到城市社会的公平教育机会。[7] 再如,欧阳岚的学龄前城市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8]

4.进城农民工子女人格健康发展

杨文娟通过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子女人格有其独特性,与一般的学生相比显示出了独立、灵活、创新、合作的人格特征。这些特征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有关,而在学校教育中尤其受到社会与文化因素的影响。学校应当重视这些因素的作用,在少先队活动中磨练与培养,促进流动人口子女人格特征的显现和个性的张扬。[9] 梁晓燕、章竞思从环境变迁过程中流动人口的群体特点、家庭的亲子交往、学校教育等因素对进城农民工子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进城农民工子女人格健康发展的对策,包括转变观念,建立富有弹性和面对现实的外来人口管理制度,建立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模式”,为流动人口子女人格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10]

5.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

顾唯页认为应从政府、社会、家长和学校四个方面采取措施解决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政府制定相应法规保障流动儿童在教育等各方面的权利。应杜绝社会歧视现象,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进城农民工子女的父母应提高自身素质及加强与儿童的交流,为流动儿童创造积极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学校作为社会的窗口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入教学之中,通过二者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11] 武春玲等为使农民工子女真正享受到总理提出的“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基本权利,认为这需要全社会从制度完善、政策落实和人文环境方面加以改善。[12]

三、局限性及思考

关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分析和透视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心理健康的状况和问题,并提出了促进进城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和建议。这些研究为社会各界深入了解流动儿童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平台,为各级政府制定调整相关规定提供了依据,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创新思路,更加深入地开展研究。

1.已有研究大都调查进城农民工子女心理的问题

生活的重压,学业的挫折,不公平的待遇,进城农民工子女感觉到与城市孩子的明显差别,而这种差别又难以逾越,他们的内心自然产生强烈的不平等感,这就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对立感和自卑感,久而久之,他们的心理、行为发生了缺陷和偏差。当前,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是如何具体地对进城农民工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这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其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上。

2.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大都集中在宏观层面

对于进城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学术界大都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这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就微观方面如怎样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如何促使城市学生与进城农民工子女之间的交流,消除进城农民工子女的自卑心理等,这些都是具体操作上需要仔细探讨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学习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精心设计心理健康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共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教育工作应侧重看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给他们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方法。另外,根据地方实际,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成立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疏导的专门工作班子,并由职能部门具体指导落实。学校可以根据师资力量、办学水平、社区环境等差异,相应建立专门的组织,并明确专人负责,专题做好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疏导工作。

3.很少做支持农民工子弟学校并使农民工子弟学校更好地发展的研究

从有孤独感的测量结果表明,就读于流动儿童学校的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要好于在公立学校就读的心理状况。这是因为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在流动儿童学校中是最为自然的,最符合他们自身的生活环境与心理成长的需要,他们不会因为受歧视、忽略而形成自我封闭的孤独情绪。[13]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流动儿童在公立学校上学并不是在城市中最佳的学习环境,尽管公立学校有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如合格的教师、先进的教学设备与良好的学习条件,可以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

4.已有的研究多从学校、家庭的角度展开,而以社区为重点的心理教育网络较少

社区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因而学校要主动争取共青团组织、妇联组织、文明办公室、街道办事处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积极做好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服务的各项工作,努力构建以社区为重点的心理教育网络。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注:本文系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08BSHO26。

参考文献:

[1]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J].教育科学研究,2002(11).

[2]李雅儒.“同在蓝天下 共同成长进步”――应重视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Z1).

[3][6]陶红梅,许燕,张小方,顾莉莉,洪金侠.北京打工子弟学校与公立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9).

[4]孙维平,胡韬,郭跃勤,周林海.重庆市某小学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7(1).

[5]张清霞,王赛男,王倩倩,高峰强.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

[7]甘柏花.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心理问题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06(3).

[8]欧阳岚.学龄前城市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8(1).

[9]杨文娟.流动人口子女人格特征探微[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4).

[10]梁晓燕,章竞思.流动人口子女人格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0).

[11]顾唯页.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和对策[J].教育研究,2006(11).

第4篇: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是伴随个人一生的教育形式,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关系更加亲密且比较牢靠,家庭成员之间的这种微妙的关系特点使其在情感上有着强大的感化作用,对于教育有着出其不意的效果。我们就应该针对大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已经出现的问题,运用家庭教育的方式深入分析,才能够提出建设性方案和意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其形成健全人格,从而可以成为为国家和社会所用的栋梁之材,成为对社会发展进步起着促进作用之人。

一、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教育是各种教育形式的基础,家庭教育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后天行为和思想观念都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力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没有统一的规则和方法,家庭教育也讲究因材施教,依据不同的孩子的心理状态和表现对其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家长要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社会生活实践,对子女的学习和生活施加一定的影响,以期望子女能朝着他们的预期目标去发展。要想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家长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对其进行全面的教育,促进家庭教育积极作用的良好发挥。

二、大学生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特点

大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相对于小学、初中、高中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家长在子女进入大学阶段之后就会自觉弱化家庭教育的功能以及作用,并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的步伐,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相对于学生以前所受家庭教育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在功利主义价值观主导下的家庭教育方式的特点是,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过分关注结果,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家长一味地追求子女成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家庭教育的形式上,只注重家长教给子女的东西,忽视了家长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更忽视了大学生的自学能力。现如今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迅猛,仅仅只重视家长对其辅导,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子女的教育需求,家长更应该关注子女的主动学习能力,引导其学习的方向,避免其误入歧途。其次,家庭结构组织日益复杂的特点。独生子女是大学生家庭结构的一种普遍现象,单亲家庭的家长自身由于离婚造成心理失衡,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父亲或者母亲可能会施加给孩子更大的压力,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父亲或者母亲的唯一,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单亲家庭的父母往往身兼多职,在照顾子女的时候往往会出现精力不足、时间不够、力不从心的现象,家庭教育就会在总量上出现缺口,家庭教育思想方法上容易造成偏差。第三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威型关系被平等交流沟通和民主商议所取代,这种新型的亲子关系对于家庭关系的调和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已经成为学生主体,二胎政策也是近年来才实施的,家长往往会以一个孩子为中心,容易出现过分保护与溺爱,造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独立性。与此同时,独生子女在成长环境中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无法体会到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及相互间的交流与分享,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和同学们沟通交流,不懂得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可能就会造成其自私的性格特点。多子女家庭,会出现的问题就会是偏向其中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孩子,而使得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孩子备受冷落,导致子女感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这就会导致孩子产生妒忌和甚至仇视心理,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如果不注重及时地对孩子心理状态积极指导,帮助其调整心态的话,子女机会产生很强的嫉妒心。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绪就会被放大,很容易产生不良后果。重组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第5篇: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对女性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女性的卵巢功能逐渐退化直至消失,女性也会表现出烦躁易怒的情绪。国际上认为女性更年期一般是从41岁开始,并且经调查统计大部分女性可以在自身心理及身体调节情况下顺利度过绝经期。但是少数妇女在这一阶段会出现较强烈的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伴发一系列的疾病,导致妇女不能顺利度过这个时期。因此,如何去做好妇女绝经期的工作,是护理工作值得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院于2011年1月―2012年1月,开设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指导一日门诊简称更年期一日门诊,对250例更年期女性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0例,年龄38~55岁。潮热、出汗、心慌230例,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失眠180例,易激动、多疑、健忘50例,抑郁20例,肢体感觉异常20例。

1.2 方法

1.2.1 辅助检查 早上到门诊根据个人情况做相关辅助检查,如测血压、血糖、血脂、性激素、甲状腺功能、心电图及骨密度等。

1.2.2 饮食指导 在医院统一就餐,健教护士详细记录早、中餐饮食情况,并结合日常生活起居情况进行分析,做出饮食方面的个性化评估和建议,对其生活方式给予正确指导。

1.2.3 心理疏导 健教医生或护士讲解更年期相关疾病知识,带领大家一起做一些简单有趣的互动游戏,让大家在活动中增强沟通,缓解压力。

1.2.4 专家诊治 根据相应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安排专家对患者进行会诊,以便对相关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需要药物治疗的更年轻女性进行科学合理用药。

2 结果

对250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其中130例不用服药而自愈。其余120例在实施健康教育的同时服用药物治疗,其中治愈110例,有效10例。

3 讨论

更年期也称围绝经期,是妇女都必须经历的由月经失调到断绝。雌激素分泌减少,卵巢功能下降甚至消失,内分泌失调为主的生理过程[ 1 ]。而每个妇女的社会背景、文化程度、个体差异、内外环境等不同所表现症状轻重不一,持续时间长短不一[2]。因此,更年期女性的健康教育是重要和必需的。

更年期综合征主要包括3方面症状:①不时出现潮热的症状,这主要是因为卵巢功能减退导致,并且雌激素分泌不足,从而引发月经紊乱等症状。②更年期妇女的心情及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从而出现忧虑、多愁、心情不愉快等症状。③除了心理上的敏感外,生理上更年期的妇女容易出现失眠、头晕、头痛、抑郁、易激动等,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的倾向[3]。

更年期妇女这一系列的变化会让不了解这种情况的其他人感觉奇怪,也会给家人和朋友造成痛苦,从而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生活。因此,对每个绝经期妇女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是很有必要的,并且如果可能的情况下,对妇女身边联系密切的人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也是可以的。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可以纠正更年期妇女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使其重新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家庭和工作的集体环境中,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可以在各个方面对绝经期妇女进行指导,比如指导更年期妇女选择适合自身的健康饮食,满足自身的健康要求,另外鼓励绝经期妇女积极参加各项体育运动锻炼,调整心态,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每天的生活。健康教育是一项投入少、收益高的社会工程,具有群众的最广泛性和社会最大广泛性。它通过一系列系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改变人们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减少患病的危险性,是预防和减轻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有效方法[4]。

我院开设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指导一日门诊,对250例更年期女性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指导,50%以上可达到不用服药而自愈,90%以上通过健教与用药相结合而治愈,有效率100%。更年期一日门诊健康教育相对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效果更明显,主要表现在:(1)生活方式指导更有效,通过仔细的观察分析病人的饮食情况,制定出适合个性的饮食指导。(2)心理疏导更有效,通过做一些互动游戏,在活动中实施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较传统健教方式易于患者接受。(3)心态调整更有效,通过集体活动可以结识受同样不适症状困扰的新朋友,能相互沟通、互相鼓励,更容易保持乐观、积极心态。(4)治疗相关疾病更有效,通过辅助检查及相关专家会诊,对更年期相关疾病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保证患者生活质量。

总之更年期这一特殊时期是女性必经之路,关系到围绝经期本人的身心健康,确实对家庭与社会和谐稳定以及能否顺利安度晚年至关重要[5]。笔者认为,我院开设更年期一日门诊,通过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实施健康教育,强化心理疏导,倡导乐观、积极的心态,以及科学合理用药,逐渐让参与者养成有规律、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有效的减轻更年期女性的不适症状,提高更年期女性的生活质量,较传统健教方式效果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 李.妇产科学及护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194―195.

[2] 魏菊.女性更年期健康教育与指导[J].医学信息,2011,24(10):6970.

[3]李一平.女性更年期人格特征与心理疏导[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12):32-33.

第6篇: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1、背景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到来,给幼儿园的生源带来了后备军,但随之也带来了很多麻烦:各地的外来孩子聚集在一起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不通,特别是有些偏远的山里的孩子,不会讲普通话,也听不懂普通话,使孩子很难适应环境,并表现出反应迟钝、孤僻、不善言辞、攻击性强等不良的行为习惯,造成孩子的不良心理,这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以前老师们对班级里的那几个特殊的外来孩子,经常会闹出一些笑话或造成尴尬,没办法老师们只能抱以无奈而任其自然。如我园小班的一个男孩子叫赵杨,一次午睡时他突然捂着肚子叫“爸爸”,老师以为他肚子疼,就帮他揉肚子,可揉了半天也没用,(实在憋不住了)只见他往厕所冲去,老师这时才恍然明白他“爸爸”之意,如果是小便早就解在身上了。孩子的需要经常得不到理解和满足的话,将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孩子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2、意义

(1)适应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幼儿园的孩子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和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孩子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2)全面实施新纲要精神的需要

新《纲要》第一部分的第五条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它首先强调了我们幼儿园的教育要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外来孩子也是我们大家庭中的一员,他有权利接受早期教育,有权利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有权利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所以我们老师就不能因为棘手就舍弃对他们的教育;另外它还强调了我们幼儿园的教育要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必须一视同仁,认真对待每一位孩子的发展,真正做到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同时在纲要的第二部分提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它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用了“高度”两个字来强调它的重要。为了使新《纲要》精神落到实处,在我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而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迫在眉睫。

(3)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这个口号已根深蒂固于人们的脑海中,使我们农村孩子的出生数比较少,而且现在的家长择校心理强烈,使区域内的学校生存面临危机。但一支强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到来,使我们幼儿园的入园率大幅度增长,随即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攻击多、不喜欢与同伴交流等等,适应过程比较长,这给幼儿园的教育带来了困难,给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造成了压力,带来了困绕,不能安心工作。所以对外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刚刚起步,他们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我园全体幼儿生动活泼和谐发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总目标

通过课题的研究,针对我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主要心理问题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开展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园成功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主要目标

(1)探寻在我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积累切合我园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

(2)研究我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外来孩子心理现状进行科学的测查分析,掌握基本情况,并针对本地孩子的心理现状进行比较,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3)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外来孩子和本地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与辅导(与家长一起),一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另一方面,也积累个案,为个案研究提供素材。

(4)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和推进我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分析,掌握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现状,找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

2、进行实验、观察本地幼儿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现状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御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

3、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的突出障碍,进行排除,使他们活泼健康地与本地幼儿同成长。

4、各班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5、不同年龄段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时在环境适应过程中不同表现,研究各自的对策。

6、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合理安排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要以如何引导幼儿自我体验、自我感知、自我探索、自我完善为主线,以他助、互助、自助等手段,构建幼儿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 教育的运行体系。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幼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2、整体性原则

要以面向全体幼儿,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并以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实践的价值目标。

3、可行性原则

在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教育体系过程中,要明确区别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幼儿,注意切实根据自己幼儿园和幼儿的实际,重在针对性、实践性、操作性。

4、灵活性原则

各子课题实验时要根据原有的心理健康基础和发展目标,指定体现纲要和幼儿个体的灵活的实施方案和计划。

(四)预期突破的难题

对区域内不同地域、不同族别、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测查、建模,以及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方法的探寻。

三、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1.方法

(1)调查法

课题研究将通过有关量表测查,掌握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基本状况,建立幼儿心理档案,把握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

(2)个案法

建立成长档案,对孩子进行三年的跟踪研究,观察外来孩子通过三年的培养,与本地孩子的差异程度。

(3)经验总结法

根据幼儿的特殊心理表现,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大胆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创新研究,积累总结经验,为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便利。

2.途径

(1)全面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全过程中。在各项活动、家长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2)除与原有健康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外,还可利用一日活动中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幼儿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幼儿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一般在咨询时要由家长带着)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幼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四、 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阶段目标

1.周期:三年

2003年11月-2006年12月

2.主要步骤和阶段目标

(1) 2003年11月—2004年1月 制订方案,组织宣传。2004年1月申请立项。

(2) 2004年2月-2004年7月

①理论学习,师资培训;

②做好宣传,落实分工;

③选取小班和中班各班进行研究,列出各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研究对象,在全园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基础上,开设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保存好资料;

(3)2004年8月-2006年8月

①新小班加入研究,其它各班继续做好个案跟踪研究。

②全园开展深化研究,总结经验,在全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展示活动,邀请联合课题组成员参加,研讨研究情况。

③召开中期研究成果汇报会,交流经验,出论文、个案、读本。

(4)2006年7月-2006年12月,

完善资料,形成成果,申请结题,同时借鉴研究成果,进行第二轮研究工作。

五、课题研究措施

1、进行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幼儿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幼儿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我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分为一般性能力和特殊性能力。一般性能力包括: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培养情绪情感的能力,培养意志力的能力,培养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上好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能力;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在主题活动和游戏活动中培养一般心理素质的能力;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对孩子心理素质发展进行评估的能力;培养创造能力、交往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能力。特殊性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科学能力、艺术能力、体育能力等。

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重点包括的要素是: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深刻而灵活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组织能力、创造力、心理教育过程中自我监控能力。

第7篇: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策略

一、心理健康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而且也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 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也强调:“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可见,儿童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整个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要。

二、外来务工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1.知足快乐但归属感不强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虽然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都要比本地孩子差,但他们却表现的更知足快乐。不过,虽然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觉得自己很幸福和很快乐,对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感到知足和满意,但不容忽视的是,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感到自己因为是“外地人”而被本地人看不起,觉得本地人嫌弃他们,因此在心理上他们的归属感并不强,表现得比较孤独敏感自卑和易受伤害。

2.懂事明理但行为习惯不良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吃苦耐劳,也更懂事明理。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在本地从事着最苦最脏最累最险的工作,而且常常要加班加点,因此他们的孩子早早就拥有了一颗体谅父母的孝心,从小就学会了帮助父母照顾弟妹、干洗衣做饭等各种家务活。

但不可否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行为习惯上表现出来的养成问题较多。他们普遍存在着自由散漫的弱点,在品德行为习惯方面,他们往往不太愿意接受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法治和纪律观念都比较淡薄;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他们态度随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草草完成;在生活行为习惯方面,他们的卫生意识很差,乱吃零食乱扔东西,做事常常缺少章法。

三、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特别是帮助学校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

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我们努力营造适应学生发展的育人环境,使学校成为设备先进、方法科学的育人校园,爱生如子亲如一家的师生家园,流连忘返终生不忘的学生乐园,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美丽花园。

1.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

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的居住环境可能不是那么好,在学校就应给他们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场所。

2.创设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

校园的精神环境是指校园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教师是精神环境的核心因素。良好的精神环境依赖于教师完美的形象、高尚的品德和对教育事业执著的追求。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心理保健,提高心理素质,以自己的言行、健康的人格给小学生以积极的感染。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设者,还要做小学生的观察者和引路人。

(二)加强师生、生生、家校之间的沟通

1.个体疏导,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学校不但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且注重个案研究,对个别心理障碍的学生,老师会给予特别的关爱,特别是心理障碍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是特殊关爱的对象。从心理上开导,生活上指导,学习上辅导,行为上引导,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使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温情。

2.生生协作,共建心灵港湾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缺乏归属感,而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能缓解他们心中的忧虑,因此,我们应该发动全体学生,相互关心,相互协作,共同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创建心灵港湾。

(1)组建假日活动小组

经常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参加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假日活动小组主要开展以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兴趣活动,如小制作、参观、实践活动等,不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减

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假日里的孤独感。

(2)突出学习上的帮助

由于农外来务工家庭的特殊情况,学生更需要学习上的帮助。因此,除老师热心辅导外,班级也应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换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学习难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3.家校合作,打造学生心灵成长的绿色通道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家庭、社会有密切联系,我们努力整合家庭和社会资源,打造适宜学生心灵成长的绿色通道。如:办家长学校,搞家长咨询日、开放日,办面向家长的校报,定期与家长沟通探讨。学校活动邀请家长平等参加。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委员会里都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家校形成合力,可以更及时地了解家庭、孩子心理状况,及时疏导,指导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学校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理解孩子的再进修学校,家校合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要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明确,正确地调适自我,提高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是十分必要的。懂得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富有理性的,是有建设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自我实现。

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他可以是贫穷的,也可以是一个文盲,但他不能不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学校应给这些特殊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给这些“流动的花朵”的心灵带来健康成长的"一米阳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2]李百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3]王建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8篇: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性健康; 教育; 高中生; 认知度

目前性健康教育课程尚未纳入到我国高级中学教学体系之中,绝大多数高中生没有接受规范的性健康教育。性健康是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也是社会和家庭和谐安宁的重要因素。对高中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培养高素质接班人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了解高中生对性健康知识认知度和性观念状况,为探讨高中生性健康教育对策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择吉林市6所全日制高级中学,每所高中选取二年级各1个班级,发放调查问卷共310份,收回有效问卷301份,回收率为97%。调查问卷采用自行编制的《高中生性健康教育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社会人口学特征;(2)性健康知识和性观念;(3)性健康知识获取途径。学生独立答卷,不记名,当场收回问卷,所得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高中生社会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的301名高中生均为二年级学生,其中男生146名,女生155名,平均年龄17.09岁。女生平均初潮年龄为11.8岁,初潮最早者10岁,最晚者13岁。女生事前知道初潮的人占87.1%,不知道的人仅占12.9%,大多数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相关知识的。男生首次遗精的平均年龄为12.8岁,最早者11岁,最晚者15岁。男生在首次遗精前知道这种生理现象的人占69.2%,不知道的人占30.8%,其相关知识的获得途径依次是同伴、父母、书本、老师。

2.2高中生性健康知识认知现状

参与调查的301名高中生中性健康知识认知度普遍较低,及格率仅为58.8%。高中生性健康知识认知及格率在男女生之间、不同学校之间无显著差异。对月经认知正确的占76.1%,男女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即女生的认知度明显高于男生;分娩相关知识正确率为71.8%,女生的认知情况明显高于男生;遗精相关知识认知正确率为72.8%,男生的认知情况明显高于女生;相关知识认知正确率为38.5%,男生的认知情况显著高于女生。另外,受精、性传播疾病、青春期卫生、避孕相关知识认知正确率分别为80.1%、56.4%、51.8%和14.9%,均无性别差异。

2.3高中生的性观念

高中生对恋爱和婚前表示相当宽容,赞成男女相爱可以有婚前的学生占91.4%,反对的学生仅占5.3%,另外3.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男女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对性相关知识认知正确的高中生占39.5%,不正确的占7.3%,无所谓的占53.2%。其中,男生正确的占71.2%,而女生只占9.7%,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即男生认知正确率明显高于女生。

2.4 性健康知识获取途径

2.4.1 同伴间性健康教育高中生谈论性健康问题时首先选择的对象大多数是同伴,通过互相交流信息而获取相应的性健康知识。相互间经常谈性健康问题的学生有119名,占39.5%;曾经谈过的学生有157名,占52.2%;从未谈过的只有25名,占8.3%。

2.4.2 学校性健康教育有69名学生回答在学校开设的生物等课程中接受过性健康教育,占22.9%;表示从班主任或其他课程老师那里获得性健康教育指导的学生有97名,占32.2%;由于羞于谈性问题而没有接受任何性健康指导的学生有135名,占44.9%。

2.4.3 家庭性健康教育只有10.3%的高中生认为在遇到性健康问题时父母给过圆满的解答;54.5%的学生认为父母的解释一知半解很笼统;35.2%的学生表示遭遇过父母的避而不谈。

3讨论与建议

3.1 高中生性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性健康知识认知及格率为58.8%,认知度偏低。高中生正处在身体和性生理逐渐发育成熟阶段,而社会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学校性健康教育的缺如、家庭教育监督的滞后,导致高中生性心理发育滞后于性生理发育。随着性生理的逐渐发育成熟,必然产生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将引导高中生自觉和不自觉地接触各种与性相关的信息,由于高中生性健康知识认知度偏低和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错误的性信息影响高中生的性观念、性道德、性心理和的健康发展。高中生谈情说爱、婚前甚至性犯罪等社会问题早已出现,性问题对高中生个体成长、学校教育教学、社会和谐安宁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对高中生进行系统、科学的性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通过性健康教育,促使高中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消除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逐步确立个人在爱情、婚姻、生育等方面应有的责任感,增强分辨是非能力,自觉抵制“性解放” 、“性自由” 等错误思想的侵蚀,使高中生成长为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素质的接班人。

3.2 高中生性健康教育对策

3.2.1 构建高中生性健康教育体系学校、社会及家庭不仅是高中生身心成长的环境,也是高中生获得性健康知识的途径和实践的场所。因此,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学校、社会及家庭都要动员起来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立足于“行为预防”[1] ,统一规划,明确分工,制定教育计划,协同合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学校性健康教育要抛开保守陈旧观念,把性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教学体系中,理直气壮地对高中生进行系统、规范的性健康教育,使其成为“老师大大方方地讲,学生自自然然地听”的课程[2]。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要高中生系统地掌握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生殖科学和性传播疾病的基本知识,还要帮助高中生树立健全人格,以健康的性观念促进自我约束力的提高,以负责的态度克制生理和感情冲动,明白与异往的行为准则,正确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建立纯洁、健康的友谊。社会性健康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工具,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方面的课题进行宣传教育,使性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大力宣扬科学、文明、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性道德的规范。通过有关专家对高中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讲座,不仅要针对性地讲解障碍、性心理障碍、性道德和性犯罪等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还要帮助高中生分析障碍和性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和表现,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增强自信心,建立健康人格和行为准则,提高法制意识,防止高中生性犯罪的发生。家庭性健康教育要和社区、同伴性教育密切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构建网络平台,相互传递信息,及时掌握子女和子女同伴遇到的有关性健康问题,耐心平和地解释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性困惑,具体切实解答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与性相关的各种问题,消除高中生对性问题的焦虑心理,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使高中生的符合社会性道德规范。

3.2.2高中生性健康教育内容进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接班人。这里讲的“健康”应该包括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两个方面,而性健康就包含在这两个方面上。世界卫生组织对“性健康”的定义是:通过丰富和提高人格、人际交往和爱情的方式,达到在肉体、感情、理智和社会诸方面的圆满和协调[3]。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①根据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观念享受和控制生殖行为的能力;②消除抑制性反应和损害性关系的诸如恐惧、羞耻、罪恶感以及虚伪的信仰等不良心理因素;③没有器质、各种生殖系统疾病及妨碍与生殖功能的躯体缺陷[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性健康包括生殖健康、性生理健康和性心理健康。其中生殖健康和性生理健康属于生理健康的范畴,性心理健康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性健康教育的内容至少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性病防治等方面的内容。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发育活跃和性意识“危险”的青春期,也是知识积累、世界观形成和个体素质提高的高峰时期。从本文调查结果分析来看;高中生的性心理发育滞后于性生理发育,性健康知识认知度偏低而造成性观念的模糊和的偏离。因此,建议对高中生的性健康教育,不仅要传播性健康知识,还要培养高中生正确的性观念,建立良好的性道德,学会自尊、自爱、自律,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要使每个高中生成长为能够用科学的性健康知识构建自己的性心理,以正确的性观念和性道德指导自己的全面发展具有高素质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邹顺康. 当前中国青少年性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 道德与文明,2004,(3):68.

2 杜继煜,韩秀珍.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性健康教育[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8):26.

3 粱俊. 当前我国青少年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78.

第9篇: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1、背景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到来,给幼儿园的生源带来了后备军,但随之也带来了很多麻烦:各地的外来孩子聚集在一起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不通,特别是有些偏远的山里的孩子,不会讲普通话,也听不懂普通话,使孩子很难适应环境,并表现出反应迟钝、孤僻、不善言辞、攻击性强等不良的行为习惯,造成孩子的不良心理,这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以前老师们对班级里的那几个特殊的外来孩子,经常会闹出一些笑话或造成尴尬,没办法老师们只能抱以无奈而任其自然。如我园小班的一个男孩子叫赵杨,一次午睡时他突然捂着肚子叫“爸爸”,老师以为他肚子疼,就帮他揉肚子,可揉了半天也没用,(实在憋不住了)只见他往厕所冲去,老师这时才恍然明白他“爸爸”之意,如果是小便早就解在身上了。孩子的需要经常得不到理解和满足的话,将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孩子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2、意义

(1)适应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幼儿园的孩子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和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孩子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2)全面实施新纲要精神的需要

新《纲要》第一部分的第五条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它首先强调了我们幼儿园的教育要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外来孩子也是我们大家庭中的一员,他有权利接受早期教育,有权利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有权利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所以我们老师就不能因为棘手就舍弃对他们的教育;另外它还强调了我们幼儿园的教育要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必须一视同仁,认真对待每一位孩子的发展,真正做到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同时在纲要的第二部分提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它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用了“高度”两个字来强调它的重要。为了使新《纲要》精神落到实处,在我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而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迫在眉睫。

(3)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这个口号已根深蒂固于人们的脑海中,使我们农村孩子的出生数比较少,而且现在的家长择校心理强烈,使区域内的学校生存面临危机。但一支强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到来,使我们幼儿园的入园率大幅度增长,随即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攻击性行为多、不喜欢与同伴交流等等,适应过程比较长,这给幼儿园的教育带来了困难,给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造成了压力,带来了困绕,不能安心工作。所以对外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刚刚起步,他们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我园全体幼儿生动活泼和谐发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总目标

通过课题的研究,针对我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主要心理问题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开展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园成功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主要目标

(1)探寻在我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积累切合我园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

(2)研究我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外来孩子心理现状进行科学的测查分析,掌握基本情况,并针对本地孩子的心理现状进行比较,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3)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外来孩子和本地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与辅导(与家长一起),一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另一方面,也积累个案,为个案研究提供素材。

(4)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和推进我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分析,掌握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现状,找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

2、进行实验、观察本地幼儿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现状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御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

3、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的突出障碍,进行排除,使他们活泼健康地与本地幼儿同成长。

4、各班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5、不同年龄段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时在环境适应过程中不同表现,研究各自的对策。

6、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合理安排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要以如何引导幼儿自我体验、自我感知、自我探索、自我完善为主线,以他助、互助、自助等手段,构建幼儿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体系。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幼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2、整体性原则

要以面向全体幼儿,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并以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实践的价值目标。

3、可行性原则

在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教育体系过程中,要明确区别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幼儿,注意切实根据自己幼儿园和幼儿的实际,重在针对性、实践性、操作性。

4、灵活性原则

各子课题实验时要根据原有的心理健康基础和发展目标,指定体现纲要和幼儿个体的灵活的实施方案和计划。

(四)预期突破的难题

对区域内不同地域、不同族别、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测查、建模,以及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方法的探寻。

三、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1.方法

(1)调查法

课题研究将通过有关量表测查,掌握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基本状况,建立幼儿心理档案,把握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

(2)个案法

建立成长档案,对孩子进行三年的跟踪研究,观察外来孩子通过三年的培养,与本地孩子的差异程度。

(3)经验总结法

根据幼儿的特殊心理表现,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大胆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创新研究,积累总结经验,为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便利。

2.途径

(1)全面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全过程中。在各项活动、家长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2)除与原有健康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外,还可利用一日活动中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幼儿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幼儿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一般在咨询时要由家长带着)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幼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四、 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阶段目标

1.周期:三年

2003年11月-2006年12月

2.主要步骤和阶段目标

(1) 2003年11月—2004年1月 制订方案,组织宣传。2004年1月申请立项。

(2) 2004年2月-2004年7月

①理论学习,师资培训;

②做好宣传,落实分工;

③选取小班和中班各班进行研究,列出各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研究对象,在全园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基础上,开设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保存好资料;

(3)2004年8月-2006年8月

①新小班加入研究,其它各班继续做好个案跟踪研究。

②全园开展深化研究,总结经验,在全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展示活动,邀请联合课题组成员参加,研讨研究情况。

③召开中期研究成果汇报会,交流经验,出论文、个案、读本。

(4)2006年7月-2006年12月,

完善资料,形成成果,申请结题,同时借鉴研究成果,进行第二轮研究工作。

五、课题研究措施

1、进行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幼儿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幼儿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我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分为一般性能力和特殊性能力。一般性能力包括: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培养情绪情感的能力,培养意志力的能力,培养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上好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能力;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在主题活动和游戏活动中培养一般心理素质的能力;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对孩子心理素质发展进行评估的能力;培养创造能力、交往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能力。特殊性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科学能力、艺术能力、体育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