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内容范文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内容

第1篇: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内容范文

关键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52;G61-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将幼儿的健康教育列为五大领域之首,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学前专业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学会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探索学前儿童身体保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的目标任务、教育内容和实施方法,努力促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创新《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方式,根据课程具体内容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在课时设计、教学安排、教学方式、教学引导等方面形成全面的创新,帮助学生专业知识内化、专业能力建构,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正确的健康教育观念,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优化课程效果

教学双向互动是实现教学创新的关键 ,教学互动的根本又在于“善教”与“乐学”。师生互为主体是主体性教学的内在要求 ,是实现教学互动的条件。在教学中,灵活安排演示、讨论、模拟练习等多种教学实践内容和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渴望表达、追求健康运动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心理。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融入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心理的引导,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内在情感的带动下主动的参与到儿童健康活动之中。例如,在行为习惯的教学实践中,一些W生对学前儿童行为习惯内容把握不好,不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懒惰等特点,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通过让学生自己参与各种行为习惯的培养方式,让他们克服自己的心理压力,减少各方面的懒惰思想,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勇于克服学习困难的能力,来逐渐提高学生的儿童健康素养。

2、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创新合作课程模式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课堂集体学习和课外个人预习,小组讨论等形式,先学后教。每一章节由学生先行自主预习,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文字教材,要清楚每章学习要实现的目标,知识结构,根据教师的学习建议和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独立的学习,认真作好学习笔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学辅导时,要求学生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学习,要掌握教材的要点和重点,善于分析、概括教材的基本知 识和基本理论并且能够做到联系实际。小组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必要补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学生必须参加小组学习,小组学习包括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开展的小组活动和形成性考核中小组研讨等,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其合二为一,课堂教学在保证课堂逻辑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综合能力。

3、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采用校内课堂学习与校外现场观摩结合,理论学习与模拟试教相结合,课程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教学内容预设与生成结合等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内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建立职业认同,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学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式,适时适度的生成必要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了解到学前儿童健康领域中的最新发展。引导学生们采用自我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即兴创作,倡导他们采取多种方式表现自己个性化的成果,广泛开展各类儿童健康实践活动。可以在一些技能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一些自主编创小型的儿童健康童话歌剧、儿童健康童话故事、幼儿舞蹈等。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再现儿童健康教育生动活泼的原始面貌,使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可能。

结语

全面加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的优化,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对学生主体负责的教育教学课程,容不得半点的疏忽,在教育过程中,将身体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引导相结合,形成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优势局面。

参考文献:

[1]肖羡君.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第2篇: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内容范文

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的健康观也发生了变化。WHO在1948年提出:“健康不但是指一个没有症状或疾病表现的状态,而且是指一个人良好的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状态。”。强调人类健康应是生理、社会适应三方面的有机结合。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提倡把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和教学规划中[1]。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将心理卫生作为健康教育中的一项基本内容[2]。

1 小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全世界范围内,5-16岁的儿童约有12亿[3],他们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全球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世界未来的繁荣与发展[4]。据1976年WHO报导,3-35岁的儿童心理社会问题的检出率约为5%-15%[5]。美国报道,14-16岁儿童,约有18.7%患有精神障碍[6]。1993年我国22城市的调查资料显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97%±2.19%[7]。我国城乡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的心理障碍,其中,小学高年级9.7%,初中生为13.76%,高中生18.79%,提示年龄越大,心理卫生问题越突出[8]。 lemer认为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会导致其成人期的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疾病[9]。再者,从个体的心理发展来看[10],儿童大脑皮层机能活动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容易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此阶段是儿童心理偏异最易形成和纠正的时期。因此,儿童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2 心理卫生评价工具有研究现状

2.1心理卫生问题的诊断和评估 心理学家认为,在诊断和评价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到其发展年龄[11]、社会文化背景[12]、问题的情境定位[13]及其严重程度[14],还要考虑到这次诊断对其人格发展、社会适应和别人对他的评价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14]。在诊断工具有使用方面,还应考虑测量主体[15]对测验的理解及态度的差异。Akiskal(1986)提出,一项较完善的评估程度应包括:家庭评估、与教师和家长的语谈、行为的观察和评定、标准化测验以及发展史的检查[16]。

2.2心理卫生问题诊断和评估工具

2.2.1心理测量工具的种类 目前常用的测量工具有以下几类[17,18]:①症状量表,如Achenbach’s行为量表(CBCL)、Conner’s儿童行为评定量表父母问卷(PSQ)、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Zung’s抑郁及自评量表(SDS)、Zung’s焦虑自评量表(SAS)、状态一特质焦虑量表(STA1)等;②人格量表,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定量表(MMPI)、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卡特尔个性量表(16PF)等;③智力及发展量表,如韦克斯勒智测量表(儿童版)、瑞文推理测验、中国比奈测试手册(SB)、丹佛智力量表(DDST)等;④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如,学习动机诊断测验量表(MAAT)、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手册(PPCT)、Rutter儿童问卷、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等。

2.2.2心理测验工具有评价原则 心理测验表的评价应依据[18,19]:①心理测验工具的功效,即能反映要评定的内容特征的能力;②心理测验工具的敏感性,即能测出受评者某种特质或行为上有意义的变化的能力;③心理测验工具的简便性;④心理测验工具的可分析性,即有无常模或描述性标准;⑤信度,即衡量测验工具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程度。信度系数越大,测量结果越可靠。常的信度的指标有:重测信度、分半信度和同质性信度。总之,选择心理测验工具时,应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使用广泛、操作简便、省时,而信度较高的测量工具。

3 中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

3.1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现状及趋势

3.1.1研究对象较广泛包括一般儿童、超常儿童、独生子女、单新儿童、聋哑儿童、弱智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学习不良儿童、失足儿童等。

3.1.2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包括横断面调查,病例对照研究[20]、队列研究[21,22]、多因素分析等方法已被应用于心理健康调查的领域中。

3.1.3 测量方法的标准化及多样化调查多采用敏感、高信度的标准化测量工具,而且其使用开始趋向多样化,以期从多角度、多层面反映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3.2目前中小学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

3.2.1学习困难 国外,有3%-28%的学龄儿童存在某种程度和方式的学习困难[23]。国内学习困难儿童的检出率为17.4%[24]。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造成学习困难的外部因素[25]有:家庭环境不良、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教养不当等;其内部因素[26]有:儿童在智力结构、知识水平、品行障碍、多动症等。

3.2.2个性障碍 在美国,自杀排第3位死因,15岁以下儿童少年自杀身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2.4%[27]。我国有关调查结果显示[28]:有自杀意念者占9.69%,主要原因为父母不和、学习成绩差、不良习惯、不良性心理等。

3.2.3情绪障碍 瑞典Knorring报告10-14岁的儿童精神障碍的发生率[29],男生有3.55%。女生3.4%。国内儿童的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5%[30]。病种分析显示,国外过度焦虑患病率为5.9%-12.7%[31]。国内为0.51%[30],国外抑郁症发生率为1%-8.0%[31],国内为0.56%[30]。国内外的资料均表明,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表现等[32,33]。

3.2.4行为障碍 ①多动症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之一[30,34],国外[35]儿童多动症的发生率为1.2%-9.9%,我国为6.04%[30]。②国内资料显示[36],随着年龄的增设和年级的上升学生的吸烟率有上升的趋势,普通学校吸烟率高于重点学校。③儿童行为障碍的发生率在英国和美国鸡为4%-10%[31]。我国发生率为1.55%,资料表明,家庭环境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33]。

3.2.5特殊群体儿童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 有研究表明[37],聋哑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普通儿童。单纯性肥胖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低于正常儿童,且有随肥胖加重而降低的趋势[38,39]。

4 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影响问题

4.1有关儿童行为障碍形成的理论 精神动力学的认为[40],儿童行为障碍起因于对儿童本能的过分限制或过分满足;心理教育学者[31]认为行为障碍源于儿童家庭生活和学校的现实要求间存在的潜在冲突;生态学和社会心理学者[412]认为儿童行为问题是在和成人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行为理论者[43]认为不良行为是不恰当的学习反应;社会学习论者认为,凡被奖赏的都会维持下去,不管行为好坏。总之,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同伴关系、与成人的交流都会影响其行为问题的发生和转归。

4.2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在儿童成长的不同时期,其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所不同。母孕期和围产期以生物学危险因素为主;在婴儿期以后,社会心理因素所起作用愈来愈大。总之,生物学因素决定行为儿童的素质,社会心理因素是行为问题的诱因和调节因素[20]。

4.2.1家庭环境因素有研究表明父母和父母教养不当、社会经济文化阶层低、父母有不良行为习惯及个性特征、寄养或全托、儿童疾病、精神病家族史和母孕期疾病等因素均能增加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的危险性[20,44-46]。

4.2.2学校因素包括:学校地理位置、教学质量、教盲目标、教师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学生来源等[10]。

4.2.3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社会秩序、价值取向、传统道德、新闻传播媒介、同伴关系、社区氛围等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10]。

5 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心理卫生防治工作的重要手段。近几年社会各界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机制等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取得一系列的成果。

5.1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和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学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经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其心理素质和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一种教育感和目的主体,重视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结合“三育”的特点,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功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发展[47]。

5.2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操作规程[48]:①运用各种评估与诊断技术发现问题;②确定问题的性质,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存在的条件;③对潜在的行为变化、学习过程或由问题解决带来的条件变化作出描述;④确定干预的标准或目标;⑤在学校心理服务能力范围内选定最有效的干预方法;⑥对照确立的目标评估干预带来的变化;⑦使干预的结果保持稳定。总之,了解学生是基础,诊断是关键,教育干预是达到辅导目标的手段。

5.3心理健康的方法与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可分为课堂教学、活动课、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其主要形式心理辅导活动课,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依靠团体动力来改变集体中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因活动课形式多样,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另外,教师以平等角色参加到活动中,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面临的心理困扰。

对有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补救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一般有以下方法[49,50]:生拟技术、积极动机内涵技术、积极功能内涵技术、病症规定技术、轰击后门技术、注意例外技术等。对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者进行心理咨询及必要的心理治疗。

5.4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材的编写 各地辅导教材基本涉及以下内容[51]:①关于学生所处心理发展阶段的年龄特点、发展任务和应对策略的指导;②学习心理指导,涉及学习规划、智力、创造力培养、应试心理调适策略等;③情感生活教育,培养良好情感品质、指导情绪调适策略等;④人际关系指导,包括同学间、师生、亲子交往的指导等;⑤挫折应对指导,培养与训练耐受挫折力、指导应地技能等;⑥健全人格的培养;⑦自我心理修养与生活规划指导;⑧儿童青少年中常见的特殊心理障碍问题及其防治。

教材内容应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使其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教材形式倾向于‘模块化’,即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均有知识篇、自测篇、方法篇和咨询篇四部分,适合学生、教师、家长阅读,这样有利于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参与。

6 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依据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治疗效果的个体评价应依据[52]:①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心理症状;②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③人际行为的适应;④个性、意志力;⑤自我意识、对人对事的看法及排队心理困扰的能力等方面改善的情况来判断。

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效果的评价应侧重于受教育者的团体评价。因此,应采用较客观、可量化的方法,从心理症状、社会适应、人际适应及个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观察其心理水平的好转或动态变化情况。

第3篇: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内容范文

[关键词] 幼儿;心理成长;童话故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幼儿教育中要“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幼儿“健康生活的态度”的核心是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幼儿的认知,并没有收到有效的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载体,其中童话故事就是一种有效的载体。

一、幼儿“灌输式”心理健康教育误区剖析

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行业已经比较发达,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大幼儿园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把“心理健康”作为“知识”向幼儿进行灌输。幼儿“灌输式”心理健康教育是没有实际性的效果的。

(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条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心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心理是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先决条件,加强身心健康教育自然也成为学校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幼儿在人生发展中处于起始阶段,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现在,很多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往往是从心理健康教育教科书上“照搬”的,“教条化”的现象比较突出。很多幼儿园在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园本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教育内容上往往会偏离幼儿的生活实际,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形式化”

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环节。目前一些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往往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来实现,并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唯一方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仅仅靠心理健康课上对幼儿进行教育远远不够,这样的教育过程是“形式化”的,教育效果不理想,也不可能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真正的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枯燥化”

幼儿的学习过程离不开趣味性的支撑,趣味性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大多幼儿园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往往不能与幼儿的活动与游戏相结合,教育形式“枯燥化”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学方式往往难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呈现,这也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

二、借助童话故事优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仅靠“灌输”是不能够达到教育效果的,需要有一定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很多,其中童话故事是幼儿十分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在童话故事中,一般都是通过想象、幻想和夸张的艺术手法来塑造虚拟化的艺术形象,具有很强的想象性与夸张性,是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幼儿的一日活动,要让童话故事成为优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催化剂”。

(一)借助童话故事,使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童话故事中往往能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幼儿一个正确的人生道理。教师可借助童话故事来促进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1.借助童话故事,培养幼儿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那么,他就会积极地工作、积极地生活。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在学习童话故事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例如,可以引导幼儿在阅读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中去感知丑小鸭虽然处境堪忧,但是它却在逆境中仍然自信,最终就变成了白天鹅,由此影响幼儿能够形成自信的人生态度,从而促进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2.借助童话故事,培养幼儿形成勇敢的人生品格

勇敢的人生品格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一个人具有勇敢的人生品格时,就能够在工作、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很多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往往都具有这样的人生品格,因此,幼儿教师要善于借助这一些童话故事,培养幼儿形成勇敢的人生品格。例如,《孙悟空传》中塑造了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幼儿对于孙悟空是十分熟悉和十分敬佩的。在幼儿的心目中,孙悟空就是勇敢、智慧的化身,可以说是“偶像”。教师要善于通过这一童话故事引导他们去学习孙悟空智慧勇敢的精神,使幼儿终身受益。实践证明,让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近距离接触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够有效地发挥这一些人物形象对幼儿的榜样示范作用,从而使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优秀品格。

(二)借助童话故事促进幼儿形成向上的价值观

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对于人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幼儿教师要善于借助一些童话故事所描写的生动故事情节促进他们形成向上的价值观。

1.借助童话故事,向幼儿传递正义的力量。培养幼儿的正义感是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借助童话故事,向幼儿传递正义的力量。

例如,幼儿对于《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一童话故事是十分熟悉的,特别是对童话故事中的“公主”“小矮人”等人物形象感知十分深刻,并且能够分辨出好与坏。对于这一童话故事,可以引导幼儿通过童话剧表演的方式对故事情节进行演绎,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之间的对比,就能够形成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念。

2.借助童话故事,向幼儿说明虚荣的不堪。虚荣心是一个人不健康价值观的重要体现,由于现在大多幼儿的家庭条件都比较好,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会存在攀比的心理。针对这一情况,幼儿教师要善于借助童话故事向幼儿传达虚荣的丑陋。

例如,《皇帝的新衣》这一童话故事形象地描述了虚荣心的丑陋,教育人们要追求朴实无华的人生价值。给幼儿们讲了这一个童话故事以后,可以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例子,以后该怎么做,由此有效促进幼儿对童话主旨的内化。

3.借助童话故事,促进幼儿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观。促进幼儿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幼儿教师要善于借助童话故事促进幼儿形成积极的道德观,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灰姑娘》《拇指姑娘》《狼和七只小山羊》《渔夫和他的妻子》等童话故事,都是幼儿们十分熟悉和喜爱的,在这些童话故事中,人物形象一般都是民间的劳动人民的化身,具有善良、正直、坚强、勇敢的品格,要引导幼儿通过接触这一些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当然,在这一些童话故事中,也塑造了一些反面人物形象,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对这一些反面人物形象进行批判,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幼儿形成歌颂正直与光明,鞭挞邪恶与黑暗的道德观。

总之,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幼儿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们要走出幼儿“灌输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利用童话故事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指出的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是幼儿心理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但是,这三者之间并不是绝对独立的,而是互相交叉、互相影响的,这需要教师在借助童话故事的过程进行灵活选择、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第4篇: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内容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教育

由于城乡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造成农村青壮年大批外出务工经商,形成了大量留守儿童。距离让留守儿童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不能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这些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就目前情况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从学习动机说,很多留守儿童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要么是为父母学,要么是为了走出家乡,这影响到学习的后劲和成绩。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弱,在学习困难时,不能承受过大的压力,造成学习兴趣的失去,有的甚至产生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

从情绪方面说,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有的则脾气暴躁、冲动易怒、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有的儿童则有焦虑心理,抑郁症状。从社会适应方面看,很多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响,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

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安慰,自由放飞。

一是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二是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三是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请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四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此外,还要开设心理信箱,电话咨询,信函咨询,开设亲子热线,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办心理健康专栏、板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

五是采用小组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小组辅导也称团体咨询,是一组儿童在辅导教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并有效地处理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小组人数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一二人。其成员多为同年级、同年龄学生,且有类似的待解决的心理困扰。小组内大家讨论,各抒己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小组辅导方式易于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同伴之间也更容易相互影响。而个别辅导,则是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的心灵得到寄托和安抚,才能有美好的内心世界。我们相信留守儿童内心充满了美好,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

第5篇: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内容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儿童保健软件系统管理

我院儿保门诊于2000年5月开始使用装有儿童保健软件的计算机,对0~3岁儿童进行系统管理。经过3年多的应用,笔者体会到计算机用于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优越性,将计算机在儿童保健系统管理中的作用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在2000年5月~2003年12月我院儿保门诊系统管理的0~3岁婴幼儿中,计算机管理的统计118名,男童60名,女童58名,人工管理的统计117名,男童59名,女童58名。

1.2 方法

1.2.1 儿童家长在短期内普遍接受计算机保健服务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便逐步开展计算机系统管理,家长愿意购买儿保磁卡者采用计算机管理,使用成都金石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儿童保健软件;家长不愿购买儿保磁卡者用人工系统管理。

1.2.2 两种管理方法都由儿保医生体检,检查方法相同。计算机系统管理的儿童每人有一张编号的磁卡,建卡时录入儿童及家长的基本情况,每次体检刷卡后该位儿童的体检档案即显示出来,每次体检时将每个儿童的体检结果输入计算机后,显示屏上可很快看到该位儿童这次体检的体重、身高与标准值的对比、生长发育曲线图、疾病缺点诊治记录、膳食营养指导、早期教育内容。打印机将体检结论打印一张内容详细的图表,供家长参考。人工系统管理方法即是现行的由儿保医生人工填写儿童体检登记册(或保健手册),将体检结论和保健指导内容简要地书写在体检册(或保健手册)上,许多保健指导内容由医生口述。

1.2.3 将两组统计资料对比分析。

1.3 评价及诊断标准:体重、身高用wH0推荐的O~6岁儿童体重、身高评价标准;儿童4种常见疾病按临床诊断标准诊断。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计算机组体重、身高

2.2 ARI等3种常见疾病的患病率计算机组低于人工组,差异有显著性(P

2.3 计算机组每年患腹泻2次以上例数明显少于人工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05)。见表3。

3 讨论

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工作由单纯的儿童体检发展到系统的儿童营养指导,开展儿童眼、口腔、听力保健,进行儿童心理行为、智力发育研究等⋯,儿童保健软件基本上包括了这些内容。每个儿童定期体检时,将体检结果输入儿童保健软件后,计算机自动计算体检时年龄,以形象的方式对比儿童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的标准值,自动快速绘制体重曲线图和身高曲线图,供医生对儿童生长发育作出科学的评价;提供多种疾病、缺点选项供医生选择;为家长提供医生的防治意见、保健建议、膳食营养指导、从出生~3岁不同月龄的早期教育方法;预约下次体检的时间。上述内容打印到体检结论表上供家长阅看保存。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生长发育、营养健康状况后,参照结论表上的指导内容科学地防治疾病、矫正缺点、合理安排膳食、正确地进行早期教育、按预约时间定期到儿保机构体检。儿保机构能够系统、科学地管理每一个保健儿童。所以计算机系统管理的儿童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优于人工系统管理的儿童。从表1可以看出,计算机组体重、身高低于M一2s的儿童少于人工组;从表2可以看出,计算机组3种常见病的患病率低于人工组;表

3提示,计算机组儿童每年患腹泻2次以上的例数明显少于人工组。

人工系统管理用体检登记册(表)或保健手册等书写体检结果,受时间和篇幅的限制,只能将体检结果、保健指导内容简要地书写在手册上面,医生讲述的保健建议家长不能全部都记住,医院也不能快捷简便地统计儿保资料供家长参考。另外儿童母亲对于育儿知识需求的重点已经转移,家长需要智力开发知识的迫切程度高于疾病的预防。[2]人工系统管理中缺乏详细的早期教育内容,而计算机系统管理中的早期教育内容适合当前儿童家长的需求。

儿童保健软件弥补了人工系统管理中的不足之处,为儿童及家长、保健医生提供了方便、有效、优质、完善的科学化保健手段。计算机可自动统计儿童保健的数据,儿保单位能快捷地得到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方面的统计资料和报表。计算机的上述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儿童的身心发育,提高了儿童的健康水平,计算机用于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有很多优越性,值得推广使用。

4 参考文献

第6篇: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内容范文

方法:选取80例儿童,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进行早期保健知识教育,对照组未进行早期保健知识教育。对两组儿童的发育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观察组出现发育不良或患病的几率为5%,对照组为37.5%,观察组发育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的(P

结论:早期保健知识教育对儿童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社区干预保健计划的实施有效的提高了医师的专业技能,增强了父母对孩子的保健意识,促进了儿童早期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保健知识儿童发育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105-01

早期保健知识教育在儿童健康教育领域中占有晚间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儿童健康教育的基础。通过对儿童早期健康状体的影响因素进行医学研究,接受早期生理健康教育的儿童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而没有接受早期生理健康教育的儿童身体发育出现问题的几率在10%以上[1]。本文对早期儿童生理健康教育对儿童身体健康发育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生产的80例儿童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孩38例,女孩42例,年龄范围在4-12个月之间,平均年龄为(8.12±2.03)个月。将所有儿童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儿童从出生情况、性别、成长环境以及父母的健康状况等情况进行对照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对研究组儿童进行早期保健知识教育,对照组儿童则不进行早期保健知识教育。对两组儿童在早期保健知识教育后4、8、12个月时采用运动发育指数(PDI)和智能发育指数(MDI) 进行测评。

1.3早期保健知识教育内容。在对婴幼儿进行早期保健知识教育过程中,按评估、指导分类、预防和接种4个部分进行教育管理。在婴儿出生时,医院就要对其进行发育评估,结合健康检查将1岁婴幼儿的发育状况进行评估,分为发育正常、发育迟缓、存在生理问3类;针对其评估结果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健康管理指导,对存在严重发育健康问题的儿童,建议其父母带孩子到相关综合儿童医院进行诊治并且对其进行相应的早期儿童保健教育,按照医生要求制订教育计划规范,并且将身体发育体检时间与早期保健教育时间相结合。根据其影响结果,使早期保健教育计划制定的更加完善。健康体检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生理发育检查,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必须及时将儿童转诊至高级医院,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进行早期保健教育的儿童极其父母进行调查问卷,提高父母对儿童早期保健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提高父母对儿童早期保健教育的重视程度[2]。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以P

2结果

2.1发育健康状况比较。观察组出现发育不良或患病的几率为5%,对照组为37.5%,观察组发育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2.2MDI评分比较。早期保健知识教育后对两组儿童的MDI评分进行比较,观察组4个月和12个月时MD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2.3PDI评分比较。早期保健知识教育后对两组儿童的PDI评分进行比较,观察组4个月和8个月时PD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3讨论

早期保健知识教育对于儿童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也是成人对儿童教育的开始,其意义十分重要[3]。本次研究当中对观察组儿童进行早期保健知识教育,其健康状况、MDI评分以及PDI评分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表明早期保健知识教育能够显著加强儿童的健康发育,并且能够将运动与智能两者进行综合提高,在儿童的成长当中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智超.儿童保健早教知识对儿童发育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229

第7篇: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内容范文

贺小华 张建育 梅小健

内容提要 本文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对江西省4所中小学随机抽取的412名中小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应用SPSS11.5软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探讨和分析,提出了新时期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对策

作者简介 贺小华(1982-),男,赣南师范学院党政办助教;张建育(1978-),女,赣南师范学院讲师;梅小健(1981-),男,赣南师范学院助教。(江西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07YB300)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失家庭关爱和教育,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在学习、生活中都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些儿童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21世纪以来,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特别是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和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促进其健康成长方面,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和有益的探索。经过多年来各级政府、学校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为进一步了解新时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为今后教育管理提供翔实的依据,笔者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

2007年4月,笔者对江西省赣州和九江两个地区4所中小学的412名中小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主要目的就是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提出符合留守儿童实际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管理对策和建议。此次接受调查的412名中小学生,留守儿童198名,其中男98名、女100名,年龄在10~15岁之间。此次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在统一指导语下进行测试,现场匿名独立填写,当场收回。最后收回有效问卷374份,有效率90.78%。调查采用的测量工具是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简称MHT量表),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全量表分>65分,说明总焦虑程度较高;每个内容量表得分>8分,说明在该项焦虑程度较高。

通过应用SPSS11.5软件对留守儿童MHT量表各内容量表及总焦虑倾向的均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的焦虑总均分39.52分在正常范围内,除学习焦虑分量表的平均分高于标准不健康值8分外,其他7个分量表的平均分均在正常范围内。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集中表现在学习焦虑上,阳性检出率为70.20%,其他依次为自责倾向(28.28%)、身体症状(15.66%)、对人焦虑(12.12%)、过敏倾向(9.6%)、恐怖倾向(9.6%)、冲动倾向(8.59%)和孤独倾向(1.51%)(见表1)。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处于正常范围之内,但是仍存在学习焦虑。这说明,各级政府、学校和社会对留守儿童采取的关爱工程、家长和寄宿制学校等教育管理措施、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对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空白、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同时,留守儿童自身在政府、学校、社会和老师的关心、关爱下,通过与父母远程对话、写信和主动沟通,逐渐能接受父母外出的现实,正确面对生活中种种困难和问题。

从调查研究中可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集中表现在学习焦虑上。对此,笔者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在接受调查4所中小学的留守儿童中,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双差生”、“问题儿”,学习成绩低下,课堂作业完成较差,家庭作业普遍不能完成,对学习缺乏自觉性和刻苦精神。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信心,进取心、自觉性不强,厌学情绪较为普遍,流失和辍学现象日趋严重。与之同时,笔者发现,留守儿童实际上很看重学习成绩,如果他们未能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就容易自责,产生较强的焦虑感,怀疑自己在学习上的能力,容易将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自己能力的一个标杆,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正是受到这种心理的影响,很多留守儿童若在学习上未能取得成功,就会放任自流、得过且过,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当留守儿童学习焦虑过度时,会有身体异常表现,害怕与人交往,退缩,表现出对人焦虑,学习焦虑会产生迁移,引起其它方面的焦虑,严重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从调查研究结果看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观,但也存在新的突出问题。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对做好新时期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我们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入手:

一、以学习为中心,构建全方位的教育管理网络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存在学习焦虑,如果他们在学习上未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这种焦虑就会发生转移,引起其它方面的不安和焦虑,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在教育管理留守儿童过程中,要以提高留守儿童学习能力为中心,构建全方位的教育管理网络。

1 突出教育重点,做到教育全覆盖。要根据留守儿童实际情况和动态变化,有针对性抓好教育管理工作,做到留守儿童教育全覆盖。一是建档案。建立动态的电子管理档案,并分别为每个留守儿童设立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并及时予以更新,确保不漏登、不错登、不重登。二是上硬件。一方面进一步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项目建设和托管中心建设,从根本上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有效托管、统一管理和精心服务;另一方面各级学校要继续配置相关教学设施、活动设施和生活设施,尽力满足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所需,尽可能为留守儿童与远方父母的“视频亲情会”创造条件。三是抓协作。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突出部门联动,积极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大儿童合法权益的维护力度,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教育、卫生防疫知识讲座和免费体检、法制教育等,并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少年进行重点帮教。通过联动,拓宽教育领域,丰富教育内容,为实现教育的全覆盖夯实基础。

2 突出学习中心,做到学习全程跟踪。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做好分析引导工作,做到留守儿童学习全程跟踪。首先,要建立完整的留守儿童学习档案,根据他们学习情况变化,做好鼓励和引导工作。对于学习成绩有进步的,要多给予他们鼓励,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对于学习成绩有退步的,要共同分析原因,找出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其次,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对于留守儿童中部分“双差生”、“问题儿”,要为他们找好学习的伙伴,通过结队伙伴的辅导和相互学习,消除这些儿童学习上的焦虑和不

安,使他们能正确对待学习上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学习能力。

3 加强组织保障,做到管理全天候。要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组织领导。在具体举措上,一是建机构,调整并充实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抓队伍,建立一支由校长总抓、专干分管、班主任负责、任课教师配合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骨干队伍和管理网络,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和分工,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筑阵地,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心”、“心灵驿站”和托管场所的建设工作,确保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的服务设施更加健全;四是定方案,要针对留守儿童的长远发展制订科学合理的关爱方案,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突出关爱重点,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开展关爱活动,力求将留守儿童课内外的思品、学习、生活表现统筹兼顾好,实现管理全天候。

二、以家校互动为手段,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

家长是留守儿童的精神支持和动力源泉。对于留守儿童来讲,产生各种问题的根源是缺乏家庭教育,或者说缺乏好的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要积极开展联动教育,不断提高家校互动水平,共解留守儿童教育难题。

1 加强互动,提高家校合作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家长认识,充分利用春节、农忙等民工返流契机,组织好家长学校和网上家长学校,向家长倡导科学育人,鼓励家长与亲子互动,多打亲情电话,多写亲子书信。要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通过打电话给外出的父母,写联系卡向监护人反馈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映,做到联动教育。要针对留守儿童成长变化,及时与其家长沟通联系,同家长一起制定留守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计划和方案,一起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第8篇: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内容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弥补留守儿童感情缺失、提高留守儿童道德素养为目标,以服务农村留守儿童为重点,以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为载体,以师生结对帮扶为形式,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开展关爱服务,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快乐成长的温馨家园和良好环境,提供良好的教育保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新一代合格人才。

二、工作对象

父母双方(一方)长期或连续3个月或全年累计外出6个月以上的全县中小学在校儿童。

三、中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规范要求

(一)组织管理

1.县教育局德育工作办公室负责管理和指导全县各中小学留守儿童工作。

2.乡镇教育管理中心要有人员具体负责留守儿童工作。各学校由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建立由教务处、政教处(德育处)、团委(少队部)等部门人员参加的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政教处(德育处)负责本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关爱帮扶、管理“留守儿童之家”等工作,留守儿童工作要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

3.建立完善留守儿童教育的各类制度。如留守儿童教育帮扶管理制度、“留守儿童”学习制度、生活制度、留守儿童管理教师考评制度及“留守儿童之家”日常管理制度等。

(二)队伍建设

1.从在职教师中抽调一批师德高尚、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担负校内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和关爱工作,确保“留守儿童”安全、健康成长。抽调教师的工作量记入教师个人工作总量,作为绩效考核的内容。

2.各学校要争取留守儿童家庭所在社区、村委会、居委会、群众组织等社会各方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及其家庭的困难提供具体帮助,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网络。要动员和组织老干部、老教师、乡(镇) 、村党员等社会各界人士与“留守儿童”牵手结对,保持近距离接触,成为孩子们的“编外家长”,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和亲情关爱。

(三)实施过程要求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各校要对在校的“留守儿童”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各校政教处(德育处)专门负责建档及管理工作,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各校每年春季(3月1日前)、秋季(9月1日前)要组织开展本校留守儿童的普查统计工作,并按照相关要求将统计数据报县教育局。

2.建立并不断完善留守儿童教育的“优先”制度。一要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优先帮助和辅导。各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科任教师。科任教师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订立学习帮助计划,明确帮助的时间、内容和方案。要积极动员班内的同学进行结对帮扶,促进学业进步。二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优先关心和照顾。各寄宿制学校要优先解决有寄宿要求的“留守儿童”寄宿和吃饭问题。各学校要积极动员各种力量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全方位的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三要对留守儿童在活动上优先参与和指导。各地各学校要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依据留守儿童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他们感受活动的愉悦,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开拓他们的视野。

3. 建立并完善教职员工与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机制,建立优秀学生与留守儿童结伴成长制度,动员社会热心人士与留守儿童家庭结对帮扶。建立互助互爱的同学关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以及同学间“一帮一”、“手拉手”等互助交流活动,增进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形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对家庭十分贫困的留守儿童,学校应纳入“两免一补”范畴,并开展爱心捐赠活动,给他们以经济资助,切实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同时可邀请热心公益的人士担任校外义务辅导员,了解学生校外表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对走读的学生,要组织教师定期家访,及时反馈在校期间的情况,会同学生的其他法定监护人共同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得到关怀和帮助。

4.建立并完善与留守儿童父母、第二监护人和本人的沟通机制。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每周与帮扶的留守少年儿童谈一次心,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每月指导其给父母写一封爱心书信或通一次亲情电话,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每学期向其父母通报一次学习表现和行为习惯,形成家教合力;每年陪同其过一次有意义的节日,让他们感受浓浓的温情与关爱。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定期组织面向留守儿童家长、第二监护人的家教讲座,提高教育子女的方法与技巧。

5.建立完善班主任和"代管家长"协同管理的"双管理"制度。要建立健全代管家长制度,组织教职员工担负起校内监管与教育职责。要加强代管家长的管理与指导,提高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要每月进行一次温馨家访,加强代管家长与家长、第二监护人的密切联系,提升代管家长的管理水平。要加强学校管理职能,班主任要切实掌握学生家庭背景,掌握思想表现,掌握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要与代管家长密切协同,管好思想,管好学习,管好生活,管好身体。

6.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安全保障和应急机制。各校要切实抓好“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及管理工作,层层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学习培训,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常识,及时检查“留守儿童”上学和放学路上交通安全、食宿安全、防火、防水、防毒、防盗、防骗等危及人身安全问题。要经常过问关注“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要加强防范,及时发现苗头,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认真制定安全工作预案,建立处理“留守儿童”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如遇突发事件,要依法迅速采取适当的救助措施,要30分钟内告知委托监护人,1小时内告知在外务工家长,并报告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任何情况下,以保证留守孩子的安全为第一要求,不得拖延推诿。要层层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7. 建立 “留守儿童之家”,广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各乡镇中心小学及以上学校均应建立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可下设活动小组,如学科辅导组、心理咨询组、健康卫生组、后勤保障组、文娱体育组等。各校要充分利用“留守儿童之家”在节假日、学生生日等一些特别的日子,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人失缺、家庭失爱”的情况下能真正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1)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应达到以下标准:

②设施配备。必须做到 “五个一”,即:一台电脑(接通互联网)、一部亲情电话、一台电视机(有闭路或卫星电视接收机)、一台影碟机(DVD)、一套适宜儿童活动光碟(内容分别包括为少儿喜闻乐见的乐曲、舞曲、动画片、电视剧等)。

③配套设施。图书500册,并配置桌椅书架、文体活动器材(如篮球、象棋、跳棋、跳绳等),要能够满足留守儿童的文化娱乐需求。

(2)“留守儿童之家”活动要求:

①日常管理原则。责任明确、安全第一、严格有序、关爱到位,加强力量配备,明确专管人员。

②开放时间。周末、节假日开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课余开放。

③工作运行。要通过家校联系、心理抚慰、生活关心、学习辅导、结对帮助、亲情电话等方式给予留守儿童关爱。积极争取农村基层组织、群众团体参与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动员组织志愿者队伍与留守儿童之家实行定点、定向、定期挂钩,协助教育管理,尽力提供服务,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开展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丰富活动内容,扩展活动空间,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关爱。

④活动开展。要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作用,针对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积极探索和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道德品格培育。注意研究和把握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特点,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通过开展各种主题德育活动,培育留守儿童的感恩之心、进取之心、文明之心。

二是抓好健康文化熏陶。注重适应和满足留守儿童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开展快乐活泼、娱情益智的文化活动,通过收看电视、播放少儿影像、读书竞赛、排演节目、书法绘画、兴趣小组、网上学习等活动,对留守儿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使留守儿童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中情感得到熏陶、精神得到充实、境界得到升华。

三是开展体质体能锻炼。注重关心和增强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开设防病健身卫生常识讲座,组织各类体育运动小组,开展有益身心的兴趣体育,使留守儿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备锻炼健身的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

四是组织社会活动。注重引导和拓展留守儿童与社会接触,开阔眼界、开阔视野、开阔心胸,增长见识、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夏令营、冬令营、调查走访、劳动体验、关爱老人、保护环境、公益活动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使留守儿童广泛吸取社会生活的丰富营养,茁壮成长。

五是培养独立合作能力。注重培养和增强留守儿童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的意识,提升他们善于沟通、和睦相处、团结协作的本领。通过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困难面前我能行”等活动,培养孩子动手操作能力、独立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六是进行心理健康疏导。注重了解留守儿童产生的心理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抓好人文关怀,与留守儿童面对面、心贴心地开展工作,促进心理健康。

8.工作计划与总结。工作计划主要包括“留守儿童”工作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学期工作历、品德教育计划、体育锻炼计划;要有活动记录、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等,年末要有专题总结。

9.档案建设。主要包括:“留守儿童”花名册;“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活动成果;“留守儿童”兴趣爱好作品展示;“留守儿童”开展活动记录及相关材料;“留守儿童”成长进步记录;“留守儿童”与家长联系手册;留守儿童工作其他档案资料。

10.留守儿童工作研究。要研究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积极探索留守儿童工作的新规律,不断创新留守儿童工作机制,提高留守儿童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并积极申报留守儿童工作课题。

四、检查考核与表彰

第9篇: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内容范文

[关键词]聋哑儿童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161-01

21世纪社会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的健康教育,儿童教育也因为人们的理念的转变而快速发展,可是往往却容易忽视在儿童群体中较为特殊的群落的健康教育——聋哑儿童的健康教育。现如今,我们往往谈起“健康”这个词,一般含有双重意义,不仅指的是身体健康,同时也指代心理健康。一个健康的儿童,不仅仅包含身体健康,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条件。对于一个身体素质良好的健康儿童来说,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一定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对于身体有障碍的聋哑儿童来说,更加难上加难。

一、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聋哑儿童教育主要是针对聋哑的心理状态特点进行的有阶段、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方式,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慢慢提升聋哑儿童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能够适应与其他正常儿童一起的生活。聋哑儿童的身体缺陷往往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因为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在与其他正常儿童一起生活时一般会遭到特殊待遇,这使得他们的性格会相对孤僻、多疑,同时为了谋求关注,往往喜欢在负面表现自己,养成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礼貌、懒于梳洗等坏习惯。因此,对于聋哑儿童的教育,不仅仅只是贯彻实施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的一个措施,展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面性和优越性,更重要的意义是对于聋哑儿童自身,良好的针对性教育能够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能够开发他们的智能,增强生活信心和生活能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的公平竞争中,聋哑儿童的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全面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方式

聋哑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教育方式不能够完全按照正常儿童的方式来实施,根据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应该对聋哑儿童实行“从小培养,反复训练,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用低起步、慢进度的教育程序来逐渐养成聋哑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近年来对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实施,对于聋哑儿童健康教育方式概括起来为:

第一,需要根据聋哑儿童的自身特点,来设计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训练。主要表现为,学校在编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对于低年级年龄小的儿童,主要实行以思想教育为主,重点培育聋哑儿童的自理劳动习惯,对于高年级年龄较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认知能力,这时候需要将文化教育与劳动科技等科目同时进行教育,不仅可以让他们及时改掉自己的坏毛病,还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打好文化基础。

第二,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学习效率提升百倍,这不仅仅只针对正常儿童,对聋哑儿童也适用。环境对聋哑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不容小视的,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聋哑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三,需要严格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当他们接受教育的时候,教育者不能因为同情心理而有所放松,需要严格约束他们的行为,同时还需要给他们创造丰富的课内外活动,这是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重点,能够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缺陷。

三、影响聋哑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聋哑儿童是可以接受教育的,这是大家早就认识到的一个观念。在开展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什么聋哑儿童的健康教育难以顺利进行呢?甚至出现有些聋哑儿童拒绝教育这样的情况,其实原因是因为聋哑儿童的心理行为出现了问题,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聋哑儿童,是能够很好地接受教育的。

影响聋哑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首先,聋哑儿童自身的自卑心理让他们对外界产生了抵触情绪。因为他们有语言障碍和听力障碍,导致他们不愿意去交流。其次,家长和社会对聋哑儿童的不同态度也容易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家长的冷漠,社会的冷漠往往会深深打击到他们幼小的心灵,而有些家长怀着负罪心理对孩子过分溺爱,这些都是造成他们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最后,聋哑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极其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有些不尽责的老师,对聋哑儿童的教育没有那么尽心,聋哑儿童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学校和班级的氛围对聋哑儿童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人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对聋哑儿童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加强聋哑儿童心理教育对策

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教育疏导是加强聋哑儿童心理教育的有力对策。充满温情的人文主义社会环境能够给聋哑儿童创建一个相对公平的平台,社会教育是搞好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在实践过程中,设立聋哑儿童家长学校,疏导家长的不良情绪有利于配合学校对聋哑儿童的全面管教;有社会义工或者热心人士不定期与他们交流,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和鼓励,有利于树立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信心,等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对策。

对于教育者来说,需要做到如下几点:1.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爱的氛围,增强聋哑儿童的信任感;2.为聋哑儿童创设自由活动的空间,与聋哑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3.摆正表扬与批评的关系,要针对他们自身的特点给予最正确而又最合理的是非评判依据。

总的来说,聋哑儿童的健康教育不仅仅只是家长、聋哑学校以及教育者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需要社会里的每一个人对他们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冷漠,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温暖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