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

第1篇: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

1、人际关系

相对于中小学而言,大学环境具有更强的社会性,人际关系也较之以前更为复杂。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每个人个性、经历上的不同,使得交际这件看似平常的事情对于部分性格内向、自我审视心态不正确或者处于特殊时期的年轻来说要显得相对更加困难一些。

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还有一些学生,自小成绩较为优秀,专注于学习这件本身,因而在进入大学之前整体的学习历程较为顺利。这类学生,往往有着较高的自我定位,之所以会进入高职院校多数是因为高考发挥的失常。在这样的经历背景下,这些学生带着复杂的而矛盾的心情进入到高职生活,常常需要很长的缓冲时间才能够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中。

3、学习压力

现代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大使得很多高职学历的学生不得不背负起相对更大的学习压力。他们当中的有些人不但需要保证平时的课业学习质量,更需要花时间专注其它类型的诸如资格证考试、学历考试,其紧张程度可见一斑。但是大多高职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强大的学习需求与现实考试的需要冲突也容易让他们产生沮丧、悲观的情绪。

二、体育教育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增强体格,培养高职大学生良好的品格和意志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多数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体育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加强锻炼,在繁重课业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所谓身心健康,先有身体上的健康,才能达到心情的愉悦,因此拥有一个健康的体格,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条件。体育运动是一项考验人体的耐力和体力的运动,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往往会激发高职大学生抗疲劳、紧张、竞争力及意志上的磨练,通过完成体力上的任务,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内心获得放松和成就感,从而能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2、放松身心,缓解课业压力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受到了来自于多方面的竞争压力,尤其是高职大学生,其学习的对应面往往更加接近现实社会,紧张的学习和竞争的压力对于年纪尚轻的高职大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心理负担,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长期的学业落后会使得学生产生深度的自卑感,部分学生甚至会出现厌学厌世的不良心态。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可以通过其日常的生活状态和肢体语言中表现出来的,通过体育运动,也是大学生情感的一种体验,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消除学业的疲惫感和紧张感,通过体育运动也能够获得一定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在缓解压力的同时也消除了高职大学生的不良情绪。

3、促进交流,提高高职大学生社交能力

体育教育是一种互动式的教育形式,通过集体的学习、练习和比赛,从而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人际交往。在平时的课堂上,大学生往往只关注于自身的学习,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上课和做题当中,非常缺乏人际交往,这种情况也使得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难以适应现实社会的交流模式。体育教育是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让大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满足了大学生内在的情感的需求,也丰富了生活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可以有效的避免心理抑郁等健康问题的产生。

三、心理健康角度下的高职大学体育教学建议

1、体育课程添加心理健康内容,促进高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体育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然而在许多高职院校当中都没有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培养了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这才是国家所需要的真正人才。因此在了解到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紧密关系后,可以在体育教育的课程中贯穿一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体育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发挥得更好,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显得较为枯燥,学生往往都对此类课程提不起兴趣,这样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而将两者结合起来,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身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提高体育课程的灵活性,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力度

体育教育其实不单单是体育运动,其还应该包括健美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将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形成生动的体育课程,从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课程应该是一门多元化的户外课程,学生在参与其中时能获得身体的锻炼和心理的放松,因此学生需要对这门课产生积极的兴趣,要能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课程中去,体育课程的内容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堂好的体育课,既能够起到锻炼身体、学习体育技能的作用,又能够使得学生获得心情上的愉悦、心理上的舒缓,因此体育教育应该脱离枯燥古板的模式化教育,推进体育教育改革,发展多元化人性化的轻松体育教育方式。

3、加强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体育心理健康专职教育队伍

第2篇: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体育健康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120-01

大学体育是当代大学生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但从目前的教学形式上看,大学体育更加注重实践的应用,忽略了健康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在体育课程实践中经常发生磕碰、摔倒等危险情况。作为一名学生,我认为大学体育教育应与健康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以“健康”为发展目标,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体育锻炼更好地理解体育知识。不仅如此,通过对健康课堂的组织和管理,还能够让体育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想法,从而使教学内容深入学生心中。

一、大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融合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大学生体育健康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学开始出现一面倒的情况,过多的注重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当代体育教学发展的瓶颈。大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两者的相互促进可以充分发展体育精神与人文情怀。体育教学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从目前的体育教学形式分析,当代体育教学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体育教学的真正意义。从一名学生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大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进行融合可以创建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体育的意义在于通过肢体的运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添加必要的健康知识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石;不仅如此,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必要的理论知识是帮助学生学习体育技巧和体育心得的重要因素,如在练习篮球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老师在口头上的引导,初学者很难掌握投篮的技巧。大学体育不同于初中体育,在学习体育项目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知识化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体育精神。

二、大学体育与健康课堂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严格,教学兴趣不足

我通过观察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方面期望较高,整体教学模式都显得过分严格。如在田径课堂上,体育项目主要是跑步和跳高,这两项运动对身体素质要求极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好成绩就要不断练习,这样一来学生每节课上都要重复练习相同的动作,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倦感,导致部分学生开始对体育课程失去兴趣。而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很少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只是简单地将整体动作向学生演示一遍。体育的真正精神是“健康向上”,这种盲目的教学只会导致更多的学生因为缺乏必要的理论教学,而在实践中出现不必要的创伤。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几乎很少有体育教师强调健康体育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很好地掌握了保护自己的措施,所以不再强调安全性和健康性;而这种“不健康”的体育教学慢慢地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大学体育教学越来越茫然。

(二)教学设备落后,学习模式陈旧

体育运动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步开展起来的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培养的各种活动。这种采取走、跑、跳、投以及舞蹈等多种形式的身体活动,就是人们通常称作的身体练习过程。体育作为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自产生以来就扮演着不同角色,从强身健体到心理培养,体育对当代大学生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多数院校的体育教学并不完善,很多院校在发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受学校经费的影响,缺乏必要的体育基础设施和健身器材,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学生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导致学生对体育教学失去兴趣的重要因素。如我就学的学校在体育器材方面就没有充足的准备,导致很多学生不能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体育成绩,而在实际教学中又不能很好地进行课程设计与总结,导致部分学生因压力过大失去学习兴趣。

三、强化大学体育与健康课堂融合的策略

体育从某个角度来说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如在国际赛事上,大多数强国排名往往名列前茅,因此体育是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实力的。这种实力与经济、军事不同,它能够更加准确地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和勇气。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者,体育不仅影響着其身体素质,同时对其未来发展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如在工作中,强健的身体对长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大学期间要切实强化体育健康课程与大学体育的有效结合。首先应建立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传统的体育教学太过重视实践的重要性,忽视了理论知识学习的意义,因此在新的教学体系下,教师要认清学生的主体作用,适当放低预期标准,发挥健康教育课堂的作用。此外,学校要更加注重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定时发放资金,帮助学生建设必要的体育教学场所、购买器材等。

四、结语

大学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大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融合,真正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而且,学校要不断实践、改善和发展大学体育,强调大学体育和其他课程一样,让大学体育成为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李小雄.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堂教学管理性策略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16):130-131. 

第3篇: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体育 健康教育 90后大学生 心理健康干预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竞争也愈来愈激烈。机遇与挑战的增多必然会对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正如联合国专家曾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激烈,90后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也在急剧地发生着变化,他们的学业、就业、情感以及来自家庭等方面的压力都使得这一群体出现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且有日益突出的趋势。从文献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从80年代开始,因心理问题导致的心理疾病成为了大学生休学、退学乃至轻生的主要原因,并因此引发了许多的社会问题。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令人深思,而各大高校频发的学生轻生事件更是凸显了部分大学生严重的心理危机。本文拟通过对南华大学部分90后大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干预后其心理健康问题发生变化的研究,力求探索出一条利用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来促进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之路。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随机抽取南华大学2013级和2014级中不同专业的60名90后大学生作为干预对象。通过查阅大量有关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献资料,从理论上对本课题进行可行性研究,为本文的设计、调查提供理论依据。干预教育前我们走访了湖南省多所高校的体育及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就本研究的程序、方法进行了咨询和探讨,就各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现状、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咨询,获取了宝贵的经验。

二、南华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

目前南华大学在一、二年级开设了体育选项课、体育理论等课程,对体弱、病、残等无法正常上体育课的学生开设了体育保健课。同时为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太极拳项目也渗透到了各个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并在教学目标上作了明确的要求。南华大学的教学大纲每年都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所积累的经验做出适当的调整,并通过体育理论教学向大学生传授健康知识。

三、南华大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一)人际交往上所体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调查,本研究中随机选取的90后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且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少有与人交往和相处的经验,迅速的与同学、老师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来说难度比较大。部分90后大学生由于自卑、消极内向、猜疑等心理障碍的存在,而导致在人际关系上常受挫折,使他们与同学和老师间交往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于理想化而不能如愿以偿。另外,由于90后大学生的个性、习惯、爱好千差万别,交往中缺乏互相的容忍谦让礼仪,也使他们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容易受到挫折,从而产生对人际交往的困惑、矛盾、逃避交往甚至自我封闭等心理障碍。

(二)学习状况上所体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调查数据分析,南华大学90后大学生认为现在的学习内容、方法以及学习管理都不同于初高中时的应试教育。大学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学生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中心,学习的形式各式各样,内容外延空间广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因此,部分90后大学生在学习上会遇到许多不适应和挫折,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我约束能力弱、容易出现焦虑和紧张等情绪,容易丧失自信心及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障碍如果不加以干预必然会导致他们学业不精,学习成绩不理想,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情感表现方式上所体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情感问题是90后大学生心理最为明显的表现方式。90后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逐渐成熟的青少年发展期,同时性心理的发展也处于发展和成熟期,性意识的觉醒引起其对异性的关注、好奇甚至渴望,又加上他们还不能完全调控自己的情绪,各种矛盾的出现都会成为情感的困扰。如果不能合理地处理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四)就业期望让所体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自从大学扩招开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凸显出来,90后大学生从进入大学校园那天起,择业就成了他们日常谈论的话题,毕业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他们每个人的梦想。在就业过程中,来自社会环境、家庭、恋人、朋友、老师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导致他们有着复杂的心理状态和矛盾冲突,这也将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的学生由于遭受挫折甚至会引发自残甚至的行为问题。

四、心理健康干预的内容、手段

利用体育与健康教育来干预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可谓形式多样。通过资料研读和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我们认为选择有氧运动项目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同时结合身体素质练习和一些体育游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我们将体育与健康教育干预心理健康的整个试验过程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4周,其中包括两个学时的健康教育理论课。整个干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以养成习惯、促进健康为目标,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健身性、实用性特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提高大学生对体育健康知识的认识,最后渐渐地把这种认识转化成为一种技能和方法。在试验教学中,开展教学内容主要以有氧运动锻炼为主,如慢跑、有氧健身操、游泳、瑜伽、传统体育(太极拳、气功等)。

五、结论与建议

1.采取干预教育实验后,90后大学生们在心理健康知识、体育与健康知识、日常行为规范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的人数较干预前上升15.56%;有中度以上问题的学生下降了0.94%;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学生的在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及忍耐性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善。利用体育与健康教育对90后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干预后得知,此干预措施切实可行,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虽然体育与健康教育对提高南华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效果,但人的心理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具有多变性,只能说明是近一段时间的心理水平,而不能代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想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必须建立长效的干预机制和更加完善的措施。

2.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90后大学生进行心理潜能及创造力的开发,更要重视他们的求知欲和各种兴趣的培养。根据他们的情绪特点,匹配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并施以情感教育,可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对任何人来说只要适度,对身体锻炼都是有益无害的。对于正处于身体和心理转型期的大学生而言,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把干预措施和行为变化的过程有机联系起来,鼓励他们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让他们体会到体育锻炼带来的,从而逐渐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干预教育的开展要注意因人而异,关注个体间地区和人文的差异,结合实际,保证教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特点,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优化高校体育教学环境,营造浓厚的学校体育氛围环境;要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硬件设施,在业余及空暇时间多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健身、竞赛、表演活动,形成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性、长期的工程,必须从各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提高其专项技能,积极开展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技能、方法的专项教育培训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

参考文献:

[1]王巍.东北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管理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8.

[2]丁颖.论死亡意识教育――向死而生的教育视角[D]. 河南大学,2006.

[3]余世和.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体育疗法的个案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2009.

[4]吕一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15-17.

[5]孙成友,谭志刚,陈鑫林.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6]赵振武,鲍君洁.体育与健康教育对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J].体育观察,2013(12):24-26.

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体育与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编号:2012SJG224。

作者简介:

宋海燕(1977― ),女,湖南衡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第4篇: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大众传媒 学校教育 学生体质健康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制品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越来越普及,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其教育功能和优势日益凸现出来,如何正确而有效地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在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一个研究课题,为了使这一改革更具针对性,有必要对当今大众传媒在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与局限情况做一调查,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问卷调查对象

以本校240名初中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

2.访谈对象

随机抽取了10名女生和10名男生进行座谈。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按照不计名的方式由学生独立填写,共发出学生问卷240份,回收214份,有效回收率为89.2%。

2.访谈法:在校不同班级的20名学生及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了座谈。

3.文献资料调研法:查阅期刊、登陆有关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的网站,收集、阅读和研究了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的有关资料,为本文研究奠定了理论依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部分学生认为目前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是有效的

经问卷统计,认为目前学生体质健康的教育是很有效的占5.6%,认为有效的占51.87%,合计共有57.47%的学生认为目前体质健康教育是有效的。认为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有关的占43.93%,认为与社会环境有关的占40.19%。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也已经出台,种种迹象表明,国家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是非常关注的。目前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主要依靠的是学校教育,大多数学生所居住的社区缺少全民健身体育器材,大多数学校缺乏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也没有明确的课时保证。这样无疑阻碍了学生获取健康知识的主要渠道,所以当有37.8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看不出效果时,我们也就不已为奇了。

(二)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安全意识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内容

从表3的数据看,有93.46%的学生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内容,有81.30%的学生认为安全意识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内容。

大多数的学校在新学期开始时候,都会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在学期结束马上放假时,都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有的学校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校这方面的工作没有深入、持久的抓,工作走的是形式主义。②家庭教育缺乏。家长自身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直接影响到子女。③社会大众传媒缺少舆论宣传。

(三)大众传媒未能在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从表4的数据看:有24.3%的学生认为传媒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作用是推动作用,有54.2%的学生认为是辅助作用。可以看出,大众传媒应该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我们调查的学生中却有88.8%的学生没有看过有关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节目,学生得到体质健康信息最多是家长、其次是老师、再次是电视,说明大众传媒有关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节目或栏目太少,也说明了学校的教育力度不够。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目前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总体上是有效的,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是一个社会问题;大众传媒未能在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有近一半的学生所获得的体质健康信息来源于家长、教师和同学。

(二)建议

1.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需要有社会大环境的熏陶,政府部门应在居民区多建全民健身的体育器材。加强社区行动,充分发动社区的力量。

第5篇: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

Relationships of Engineering College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tudents' Healthy Psychology Training

YANG Tianyang

(Hebe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Zhangjiakou, Hebei 075000)

Abstract University students stage is the biggest stage i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volatility psychological, mental heal this essential for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The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This article will mainly focus on university sports teaching and nurturing students' mental health to build relationships start on.

Key words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relations

1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一般注重身体的健康教育,却忽视了心理的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人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能够合理地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时刻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到实处,充分地发挥体育中修身养性的特殊功能,并且加以拓展,帮助开发心理潜能,始终坚持以认知、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以及心理适应为主的教育思想,帮助和指导学生排除自己的心理困扰,不断克服心理障碍,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预防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以及过程,从而更好地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

2 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 改善情绪

通过人们的情绪状态,能够判定体育活动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情绪状态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体验。健康、稳定的情绪,有助于促使人们对现实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通过体育活动,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快乐和喜悦,并且能够减轻人们心中的焦虑和不安,调节人的心理情绪,消除人们的情绪障碍,减缓或是治疗某些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根据有关的研究表明,有规律从事中等强度的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60min,有助于改善情绪。

2.2 提高智力

智力水平是掌握体育知识和动作技能的重要保证,体育的学习与认知活动一样,需要学生依靠自己的知觉、记忆、思维以及观察等综合认知能力,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有助于促使大脑获取充分的氧气,快速恢复大脑意识。开展良好的体育教育以及运动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人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高可靠的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一般人而言,其智力因素的差异较小,但是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比较大,并且潜力无限,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将知识技能、情感以及意志融合在一起,通过进行体育教学,促使学生的情绪稳定、性格活泼、降低疲劳等。

2.3 协调人际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人际关系比较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兴趣,这些人活得比较开心;而对于人际关系不好的人而言,经常无精打采、抑郁寡欢,失去了生活乐趣。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因为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的,并且需要与人群发生联系和交流,人们参与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地克服孤僻的性格,忘记烦恼和痛苦,合理处理人际关系,不断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有关的调查研究发现,与性格外向的人比,性格内向的人的社会需要更加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得到满足。由此可见,开展体育活动,有助于加强人们的交流和协作,克服寂寞和孤独感,从而培养人的心理适应能力。

3 实施体育健康教育的措施

3.1 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确立体育健康教育目标

大学的体育管理人员和体育教师需要全面认识和了解体育活动,加强在学生中的体育教育的宣传,促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体育锻炼是每个人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健康教育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教学模式,高校体育需要设置专门管理人员,面对全体学生开展体育教育,组织教学以及各项体育工作。将大学期间的体育效益与学生的终身受益有机结合,树立终身体育观,着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健康理念。将学生的终身受益作为体育教育的出发点,构建大学体育健康教育目标。

3.2 教学内容和教材向多元化调整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虽然确立了“强身育人”的教育指导思想,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并没有将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因此,目前还没有形成以强身育人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所以,在创建体育健康教学体系时,应该着重突“以强身、健康、育人”的教学目标。进行体育训练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积极探索增强体质与改善健康水平的新途径和新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体育能力。

3.3 课后延伸,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进行课后小结,师生互动,交流情感,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比如,提问法、暗示法、议论法以及设疑法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的平时的表现进行评价,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疲劳。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补充,教师需要充分地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学习的课外体育活动具有趣味性以及实践性等显著特征。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也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进行课外体育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喜欢的健身运动项目,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课外体育活动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以及形式的限制,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 总结语

第6篇: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年教师;健康状况;体育活动;改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001-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腾飞,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各高等院校中的中年教师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之一。但这个年龄段的教师,身体素质开始下滑、健康状况明显不如曾经,加之工作中的压力与家庭的负担,导致他们没有充分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身体健康受到极大影响,很多中年教师甚至倒在了讲台上,这不仅是教师个人的损失,更是高校与国家的损失,因此关心高校中年教师的健康状况,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引导他们加强体育锻炼是十分必要的。

但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使得高校中年教师没有重视体育锻炼;没有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而导致高校中年教师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需要我们对此加以重视,并引导他们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稳定持续发展保证动力源泉。现就本人在兰州大学的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兰州大学中年教师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一)兰州大学中年教师健康状况调查方法与内容

选取兰州大学100名中年教师作样本,其中男女比例为了便于计算,各占50%,采用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网络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等来分析调查结果。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6%,本次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公布如下:

问卷问题涉及到:患病情况、亚健康情况、健康意识、体检情况等;访问问题根据调查情况,对日常生活状况、工作状况进行提问,并进行详细的记录与分析。

(二)调查中体现的问题

本次调查的问题涉及到健康的方方面面,所体现的问题也多种多样,总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患病率加大

近年来,随着各种食品卫生问题的曝光;环境污染的加剧与电磁辐射的频繁使用,很多人都患上了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各种慢性疾病等。而且这些患病人群的年龄也在日趋年轻化,很多中年教师都已经患上了疾病,但依旧要工作。

2.饮食不均衡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我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以高蛋白、高油脂食物为主。但这对于中年人来说,是很不健康的,不科学的饮食结构会造成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和慢性疾病。特别是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少,多是坐在桌边整理讲义,撰写专业论文,废寝忘食更是常有的事。长期不科学的饮食结构给中年教师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隐患,调查中,很多中年教师就因为饮食问题,还引发了一系列消化系统疾病和三高疾病,给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3.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如缺乏朋友谈心、遇到不愉快的事长时间不开心、工作能力不被认可、工作进展不顺利、与领导同事关系紧张等也是影响我校教师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如今,高级知识分子的成就动机也比以前更强,不断追求事业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但如今的社会越来越复杂,人要成功所要具备的要求更为复杂、多样,这也会给中年教师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长期的工作能力不被认可,工作地位得不到提高,这些都会对中年教师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兰州大学中年教师体育活动方式的调查

(一)兰州大学中年教师体育活动方式的调查方法与内容

对以上调查对象进行体育活动方式的问卷调查,访问我校有关部门,对组织我校中年教师进行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统计,并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对我校中年教师进行适当的体能测试,考察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状况。

在对兰州大学中年教师“每星期参加几次体育活动”的调查结果显示,男教师每星期参加体育活动3次及3次以上的占43%,女教师占21%;40-45岁以下教师占15%,45-50岁的教师中占28%。另外,在本次调查中有32%的高校教师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经常参加体肓锻炼的教师中慢性疾病的发生率是27%,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中慢性疾病的发生率为33%,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慢性疾病的发生率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慢性疾病的发生率高出6个百分点。因而,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直接看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中年教师所占比例并不多,但在采访中,可以看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教师,明显在健康状况上和精神面貌上要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教师。

(二)调查中体现的问题

在对兰州大学中年教师体育活动方式的调查中,可以看出,长期以来,中年教师都没有得到充分的时间,进行体育活动,有人甚至认为:体育活动简直是浪费工作时间。因而我校应多组织教师参加体育活动,以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方式来吸引教师的参与。在这方面,调查中可以看出,高校的组织还不到位,有待提高,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解决。

1.体育活动方式过于单一

我校组织的体育活动一般都是针对学生和青年人而设置的,活动强度相对较大,而这些体育活动方式对于中年教师来说,已经不合适了,它不但会对中年人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甚至会有意外发生。因而这种体育方式需要改进。

2.每天工作时间长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与经济的腾飞,人们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教师,面对着各种新事物、新知识、新技能教师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学习、领会。在专业上也要不断的创新、突破、深入,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工作时间来支持。虽然现在国家制定规定五天工作日,但是周末的备课、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与培训依旧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可供教师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更有很多教师主动地将休息时间用来学习与提高,能够参加体育活动的教师寥寥可数。而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会取得一定的效果,教师的专业水平、工作能力会得到一定的提升,但却不利于长期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教师整体队伍水平的提高。

3.我校对教师体育活动的组织指导力薄弱

在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只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参加过校组织的体育活动,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校对教师体育活动的组织指导力度不够,很多教师都没有积极的参与到组织活动中。学校相关部门在组织教师体育活动时,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体差异,与活动能力,特别是对于中年教师,身体素质不如以前,对于一些激烈的运动,才参与中会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对于一些过于重复的活动,又激不起教师参与的兴趣,这都使得教师参与本校组织的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在其组织的过程中,参与度也不高,因此,校领导应该更加重视高校组织的体育活动,提高组织次数,增强组织效率,使更多的教师,特别是中年教师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4.体育活动氛围有待提高

每个人所处的群体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对个人的行为,会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如今中年教师在工作中是中流砥柱,在家庭中,也是上有老下有小,如此的重负,使得中年教师不得不拼命工作,周围的同事更是如此,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很少有人会“舍得”拿出工作的时间来进行体育活动。

三、科学利用体育活动 有效提高我校中年教师健康水平

1.树立中年教师参与体育提高健康状况的意识

意识上的积极因素,会让人不由自主地爱上体育,从而形成习惯。若缺乏对体育活动的行为意识,就不可能产生对体育活动的爱好,对该项体育活动没有爱好,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也不可能形成从事该体育活动的习惯。因而,我们必须要提高中年教师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引导他们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2.丰富中年教师体育活动的方式和内容

在形式上,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如见简单的踢毽子、跳绳、转呼啦圈等,在场地上,也可以突破限制,到野外组织爬山比赛、放风筝比赛等。对于一些球类比赛,可以根据中年教师的身体状况,进行安排,增加各种健身、娱乐设施;在校内社区中设置个中国多功能、小型适用的体育健身场所……当中年教师积极参与到这些体育活动中,他们才会感受到体育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与放松,长期下来也会给中年教师的健康带来有益的促进作用。

四、总结

健康并不代表一切,我们这份调查也不能显示全部,但我们要知道的是:如果我们失去了健康,也就失去了一切,健康是我们工作的基础,是一切劳动的基石。因而,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是中年教师每一个人的事,也是高校工作的一部分,更是国家建设的有力保证。

我们现代的中年教师都经历了新时代的变化,拥有丰富的阅历与工作能力,心理状态也渐进平稳,希望可以通过工作来完成自己的“使命”,但这并不与参加体育活动产生矛盾,相反,我们要认识到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作用与健康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樊明康,许小珍.中年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6).

第7篇: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

1时展对健康提出的要求

1.1 现代生活方式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力推进了社会生产的现代化,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在劳动过程中,伏案工作时间增加,脑力劳动增加,体力活动减少,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加大,人际交往减少,以及营养过剩等。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一方面导致人的生理机能的退化,使人的新陈代谢水平降低,视觉、听觉、方位觉、灵巧、力量等出现退化,直接影响着人类作为生物的进化和发展。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改变还直接导致了现代文明病的蔓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发达国家的死亡人数中己有一半是死于心血管疾病,如在加拿大心血管疾病每年夺去7.9万人的生命;美国的死亡人数中,有54%是由于心血管疾病造成;美国有6000万人超过标准体重,占总人口的1/3;每年有800万糖尿病患者;此外,全世界约有30%—40%的求医者有心理卫生问题。健康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家庭问题,而是直接影响到国家发展的社会问题。

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一样,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行为因素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生活方式致病因素就占据了首位。70年代在美国,生活方式致病因素比例为50%,中国为37.3%;而到了1992年,中国发达省(市)居民的健康状况则更是受到了生活方式等行为因素的重大影响,高达47.9%,接近于当时的美国水平。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居民的8种主要疾病中,发挥致病作用的第1位因素依旧是生活方式,平均高达40%以上,特别是各种非传染性疾病更是如此。

1.2“健康促进”理念的产生

面对人类健康受到的威胁,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类健康。因此,“健康促进”理念应运而生。“健康促进”一词,早在上世纪20年代便见于公共卫生文献。但“健康促进”真正成为卫生工作的一大策略,还是从70年代开始的。1979年美国卫生总署关于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报告—(〈健康的人民》的,标志着健康促进时代的开始。1986年11月,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和由此而发表的《渥太华宪章》是健康促进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紧接着于1988年和1991年又相继在澳大利亚和瑞典召开了第二届与第三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进一步阐明了健康促进在卫生工作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健康促进”理念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

2学校推行“健康促进”的意义

2.1学校是实施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

儿童、青少年是世界的未来和希望,25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现己占全世界人口的一半,他们中的大多数正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由于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群体生活等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健康教育的最佳目标人群,中外学者一致认为健康教育应从小抓起。1WHO前总干事中岛宏博士在第14届世界健康教育大会开幕式上指出:儿童、青少年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最具可塑性的人群,他们形成了一个最大又最易受影响的人群131学校是进行健康教育效果最好、时机最佳的理想场所,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创造健康未来的机会,是教育使命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学校可视为促进国家健康水平的重要资源。中外健康教育的发展多从学校开始,然后扩展到社会。

2.2“健康促进”之于学校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健康教育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有人提出了“健康促进”学校的概念。“健康促进学校”这个术语是由HealthPromotingSchool直译过来的,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学校促进健康它指在学校社区内所有成员,为保护和促进学生健康而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有益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包括设置健康教育课程,创造安全健康的学校环境,提供适宜的卫生服务,让家庭和广大社区成员参与,以促进学生健康。从这一定义不难看出,“健康促进学校”是把所有决定青少年健康水平的关键性因素组织起来的一种策略,它比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要广得多。它使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获得健康的场所。

学校健康教育和学校健康促进之间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作,它着重于健康知识的传播,树立健康的信念,并要求最终落实到建立健康的行为上;而健康促进包括健康教育以及能够促使行为、环境改变的组织、政策、经济支持等各项因素。

3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健康促进”的有效手段

3.1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

体育与健康教育本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成增进学生健康的目标;健康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标,要采用多种手段来完成,其中科学的体育锻炼是增进健康最积极的手段。所以,把原先独立的体育课与健康课合并成一门综合性课程,是当今世界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部于2000年12月颁发了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正式把原来的《体育》课程改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校体育突出健康教育的思想,能够更加体现体育的本质,真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而健康教育通过体育教育的形式,能够更加生动、具体、有效。因此,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过去两个单独相互脱离的教育课程进行了有效的交叉融合和优化重组,使之逐渐成为一门具有科学体系的新型课程。它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的把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3.2体育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关系

由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健康促进的基本理念看,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先导,健康促进是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必要手段。健康促进不以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为先导,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不向健康促进发展,其作用就极大地受限。由此看来,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健康促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与健康教育可作为健康促进干预的重要实施领域,通过各种学校体育文化活动可以改善学校社会环境,增进社区关系,但学校必须完善体育健康政策,改善体育物质环境,增强学生的个人健康技能,所以,体育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双向互动的。

3.3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学校健康促进干预的有效手段

健康促进干预是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活动,以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转变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健康风险因素水平,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健康促进干预可以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健康概念。在疾病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病时代”,转向“精神病时代”的变化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体育运动在给学生教导基本生活技能、传授体育健康知识、内化社会行为规范、形成现代人格价值观、培养竞争意识、发展人际关系和培养社会角色感等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在师生中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大力开展体育活动,通过学校体育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积极改善学生不良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健康危害,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努力达到健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终身享有健康的人。

4体育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实施的保障措施

4.1强调学校的领导作用,加大投入,创造支持性环境

“健康促进”是一项涉及多部门的系统工程,但具体执行单位还是学校,学校是实施主体,直接监控实施的过程、细节,发现出现的问题,因此加强学校的权九使其在实施过程中能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更加有利于健康促进的实施。同时,因为健康促进强调个人行为改变和社会行为改变为两方面,因此学校在实施时必须注意联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力量共同发挥作用,共同挖掘社区和学校的资源潜力,加大健康促进的物质保障,为学生营造健康、安全、优美的学校物质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4.2在师生中树立强烈的健康意识

学校要加强保健工作,树立健康的学校环境,激发和促进师生参加健康活动,学会愉快幸福的生活和有效地学习、工作。并通过各种媒介传授运动卫生、饮食与营养、行为健康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性健康教育、戒烟与反毒教育等。培养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对健康的责任感,发挥学生的潜能。特别要加强体育与健康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上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依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利用图片、模型、实物标本、幻灯、录像带等形象直观的教具,注意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要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取体育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具备选择健康生活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4.3加强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培训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传统作用必将发生变化。体育教师将被看成是一个“体育与健康的咨询者”或是促进所有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引导者”,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并且要具备创造性思想和能力。因此,对体育教师进行现代健康教育,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这首先要求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必须加大改革的步伐,更新观念,改革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体育教师^其次,各学校也要根据本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及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本地需要的继续教育模式,加强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健康教育培训,提高了教师对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体育教师对上好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的责任感。为学校的健康促进提供坚强的人力保障。

5结论

第8篇: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

一、认识及起源的比较

二次大战后,日本受美国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健康教育思想的影响,日本人认识到:“身体教育主要是促进身体发育的系统教育,而健康教育是关于身体保养的系统教育,两者在以身体当对象上是共同的,都是为了保持健康。因此,应该同时作为体育科学的内容”[1],出于这种认识,日本战后第一部《学习指导纲确》明确把学校体育的名称从战前的“体育”、“教练”改成“保健体育”。

在以后的历次《学习指导纲要》中也一直非常重视健康教育。

在我国,虽然党和政府非常关心青少年的健康。但我因学校体育始终十分强调体育的培养。重视主动锻炼身体而轻视对身体的合理保养及健康指导。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体育”就是“身体训练”加道德教育。健康教育被认为是医药卫生部门的事,这种认识和状况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未。一种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追求综合教学效果的新体育教育思想形成以后,[2],人们才认识到:“体育锻炼主要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健康教育主要是维护健康,保护体能发展。”[3],中日两国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认识不同,在两国提出的体育目标中得到最好的证明。中国在1985年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特别强调运动技术的掌握;而日本在1977年的体育目标中则注重学生运动兴趣,学习运动的方法,提高运动和活动能力,对运动技术的要求很少提出,同时重视学生对健康生活的理解和保护指导。

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内容的比较

日本学校保健体育中的体育部分同中国学校体育的内容大致相同。??日本在1990年实行的《学习指导纲要》中确立了小学体育以游戏和基本运动能力为主要内容。而中国学校体育以运动技术和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由于日本40年代就把健康教育作为体育科学必要的组成部分,几十年来,他们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我国是在1988年才开始在天津、湛江地区部分中、小学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实验。所以,在1993年新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强调了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的内容上,中国比日本要丰富些,实用些。

三、实施途径的比较

日本在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上,有两个特点:①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学互动;②重视课外的教育和活动。而在我国学校健康教育主要是课堂传授知识。

四、师资来源的比较

日本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来源主要由体育科学专业、健康专业、体育教师专业、社会教育督导、体育娱乐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生产体育专业、运动医师专业培养。而中国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由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培养。但起步很晚,全国仅几所高等院校开办了上述专业,远不能满足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健康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目前,主要由校医、保健教师、班主任、大队辅导员、培训后的体育教师、体育卫生专业毕业生担任。

从两国师资来源比较看,中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明显低于日本。特别是学校健康师资有待进一步加强,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五、字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效果的比较:

四十年来,日本坚持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使日本孩子懂得了健康的意义,学会了保健的方法,形成了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促进了学生身心同步健康发展,也培养了学生具有社会需要的生存能力,竞争意识和本领。而中国学校体育正是由于缺乏了应有的健康教育才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许多不爱体育,不会运动,不懂得保健的体育盲加健康盲。但值得可喜的是中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已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据对天津、湛江八所实验小学的三干多名学生的调查,表示喜欢本课程,学习后锻炼的主动性有提高,对养成卫生习惯有帮助,能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行动的学生分别占调查人数的97.7%、95.5%、97.5%、90.5%。八所实验中学四千多名学生的调查结果也大致相同。”[4]可以预见在1993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指导下,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将有明显的改观。

六、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日本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等。

2.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能明显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能提高教学效果。

3.我国在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同时,?应搞好师资培养,科研工作,以理论指导实践,使之具有中国特色。

4.改革我国高校体育专业不适应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现状。

(二)建议:

中国在进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过程中,健康教育问题最为突出。许多学校没有对开设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引起高度重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认识长期局限于智育教育的圈子里,忽视了身体素质教育是智育和德育的基矗为此,笔者建议:

1.转变学校教育观念。学校教育应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重智轻体真正落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上来,搞好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

2.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做到有专人分管,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同时,上级教育部门应对学校健康教育状况进行检查评估,并将其列入教学质检和学校规范化建设达标,考核的内容之一,提高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3.认真总结分析我国各地的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经验教训。?加强各国教育和体育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之路。

第9篇: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校体育;健康教育课程;健康素养;国际经验

1“健康素养”国际概念的基本特点

健康素养(healthliteracy)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被国际社会关注。进入21世纪,随着对健康素养的不断研究,健康素养的概念和领域已经得到不断发展和扩充,在意义、范围和深度上有所扩大,具体特点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1.1强调健康素养是个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素养是“个体有目的有能力地获取、理解、鉴别、应用健康信息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这些途径维护和促进生活健康。”美国卫生服务部在“2010健康人”(HealthyPeople2010)中也采用广义的能力定义,即“个人有能力获取、处理并了解做出适当健康决策所需的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2]。”在2016年的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中,也从能力的角度强调了健康素养是范围较广的技能和能力综合体。从个体发展角度来看,国际社会已经将健康素养作为21世纪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项素质与能力。

1.2强调健康素养作为健康教育的指引方向

作为促进健康素养内涵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澳大利亚努比姆教授[3]指出健康素养是健康教育的关键结果,并提出了健康素养包括功能性健康素养(functionalliteracy)、交互式健康素养(interactivehealthliteracy)以及批判式健康素养(criticalliteracy),分别指个体获取、理解健康基本概念和信息的能力;个体的健康行为对周围环境健康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所起的作用;个体根据实际情况,批判性地将健康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个人乃至社会政策活动的能力。努比姆教授同时指出这3个维度分别对应健康教育的目标、活动内容和预期结果。可以看出,健康素养与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评价紧密联系,是健康教育最为核心的组成内容。

1.3凸显健康素养与学校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1974年健康素养作为一个健康教育的政策问题首次被提出,同时明确指出了学校健康教育应当承担发展学生健康素养的角色[4]。2016年全球第9届健康促进大会在“上海宣言”中强调:“健康素养是范围较广的技能和能力综合体,人们需要首先通过学校课程,而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不断发展这类技能和能力[5]。”可以看出,健康素养正逐步延伸到学校健康领域范畴,并需要在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制定、实施和评价中得到体现与执行。

2基于健康素养的健康教育课程的国际改革与实践

2.1基于健康素养的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趋势

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的议题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日益强化早期的国家健康教育政策,并完善和修订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以着力推进健康教育的发展。当前健康教育课程大致呈现以下发展态势:1)由基础课程走向核心课程的发展趋势。美国于20世纪30年代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20世纪40年代末期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学校的必修课。芬兰作为率先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正式学校课程开始实施的国家,于2003年将其纳入高中核心课程并在2005年正式展开实施。可以看出,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正在逐步提高,日益受到国家的关注和重视。2)由学科渗透走向独立学科的课程改革。英国政府为了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开设了独立的“PSHE”(Personal,Social,HealthEducation)课程,将其纳入国家健康教育课程,并于2011年将PSHE课程作为所有英国中小学的必修课。英国PSHE课程的建立,不仅代表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向课程舞台,同时完备的课程体系使传统的健康教学方式得到改革,对国际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3)规定课时数量保证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为凸显健康教育课程地位的不断提升,英国政府规定PSHE课程占所有课时总数的5%。我国台湾地区在2000年由规定的“中小学健康教育课每周不少于一学时”调整为“健康与体育课程”占所有课时总数的10%~15%[6]。通过课时数的变化可以看出健康教育课程正日益受到关注,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也在逐步开展。

2.2基于健康素养的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经验

健康素养作为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国际中小学校将培养学生的健康素养作为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问题进行持续改革。1)重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健康素养的功能性。近几年,国外对学校健康教育与青少年健康素养的研究表明,即使是低成本的学校健康项目,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素养都有很大帮助[7]。芬兰政府从课程层面上指出,若要提升中小学生的健康素养,在功能上必须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它课程摆在相同位置,在实施上必须保证健康教育课程的质量,同时尊重课程应有的课时数量。2)将健康素养纳入国家健康与体育教育课程标准。安大略省作为加拿大课程改革的典范,自1998—2015年先后颁布和完善了5个“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健康与体育课程促进中小学生健康素养的发展。2015年的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中提出“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发展健康素养,促进他们适应世界发展”的教育目标[8]。3)以体育课程为导向促进学生健康素养的提升。经过多年的国际教育实践努力,体育课程中逐渐融入健康教育,力图通过体育教育帮助中小学生实现健康素养的发展。根据美国2016年的《学校体育发展现状报告》数据显示,美国大部分地区无法实现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锻炼时间,因此在美国开启了以服务健康为导向的“综合性学校体育活动计划”以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从而促进健康素养的提升[9]。体育课在基于中小学生健康素养教育取得成绩的同时,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不断改进。依靠体育课程,仍然是发展学生健康素养的重要策略与途径。

3基于健康素养的国际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

3.1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国际范围的健康教育课程以健康素养为基本发展目标,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课程培养目标。通观国际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综合性、阶段性、丰富性。1)目标定位的综合性。基于不同的价值理念,世界各国力图通过健康教育课程形成一种健康文化,以此实现个人与社会性目标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为解决人口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发展问题,日本政府秉持以“减少成年期的死亡率、延长人的健康寿命以及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健康发展及促进目标[10]”。加拿大安大略省将健康课程目标总体划分为4类,从个体的健康信念和生活方式出发,突出知识、态度、技能与行为的共同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健康素养,具体包括发展运动能力,提高获取健康的知识和提高生活技能,学会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终身的健康责任感、努力保持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2)目标实施的阶段性。实际上依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应分阶段实现,以便保证个体能够获得切实有效的短期和终身受益。国际上大体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分为4个阶段,英国在新发表的课程框架中提出了PSHE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以“人际关系”这一主题为例[11]。这样分阶段的目标设置不仅适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纵向衔接和课程目标的一致性和连续性。3)目标内容的丰富性。通过对各国的课程目标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国家致力于从多个维度展示具体的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如个体自身的发展完善(均衡个体的身体、认知、心理和社会4个维度的发展需求),家庭的需要(与家庭共同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同时对未来家庭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支持)以及社会的发展需要(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人际交往和政治环境)3个层次。这些目标最终都指向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追求一种全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综上可以看出,“健康素养”概念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发展目标的多样性,不仅涵盖了一般意义上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营养健康等,更是延伸到人际交往、家庭责任、教育公平和包容等社会问题上。

3.2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由于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变革的影响,国际各地区早期开展的课程内容具有相似性。通过对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主题轴进行划分,可以将健康教育内容划分为以下3大主题。1)生理卫生、身体健康与安全问题。很长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没有生病就是健康。健康课程内容的设置主要以向学生传授生理健康知识、掌握相关健康技能、提高体育和保健能力为主。上述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属于健康领域下更为广泛的健康教育框架,涵盖了人的生物性问题、安全问题、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等基本问题,主要将学生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生理健康问题作为课程的基本要素。2)社会变革带来的现代健康话题。随着社会不断走向多元而复杂的变革时代,国际上关于健康的理解不断与时代同频共振。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也持续变动与发展,反映了健康教育内容对社会发展与变革积极能动的回应。目前,健康教育内容已经涉及到环境污染、癌症预防、网络健康等主题。这些内容旨在唤起学生广泛参与社会的意识,通过形成一个强大的利益共同体和学习社区,促进学生、家庭、社区之间的交互作用。譬如为减少吸毒人数,让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健康的生活,澳大利亚政府为全国62万中小学生提供生命健康教育的课程。新加坡为引导中小学生科学安全地使用互联网,开设了网络健康课程以及数字英雄(iZHERO)的网络健康展览活动课程[12]。3)健康与未来的社会生活主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理念不断深入更新,健康内容也在不断深化。更多国家的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注重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大健康教育课程观。诸如“健康的服务和选择健康的职业、生命健康教育、生涯教育和个人理财等”也正在逐渐渗透到健康教育内容中。为解决青少年怀孕问题,英国政府对5岁以上的儿童进行强制性的性教育,并规定接受教育后要能够通过相关考试。美国新泽西州要求学生从人际交往、家庭、社区生活等方面感受文化、媒体、科技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

3.3不同理论关照下的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路向

为了适应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对获取健康知识的不同需要,建立在课程标准之上的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模式也是灵活多样的。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主要形式:1)国家标准下的传统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传统健康教育课程以教材为中心,具有系统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标准。它以传递知识为主,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对个体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严格按照国家健康教育标准展开实施,例如加拿大和我国的健康与体育课程、英国的PSHE课程、日本的保健课程等。2)社会理论下的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社会理论取向的课程主要关注当下热点的社会问题,以多元健康主题的方式呈现。学生通过深入现实社会展开实际调查,获取现实的社会资料,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学校作为服务社会的机构,强调通过对学生进行社会教育来维持社会的功能稳定。例如,澳大利亚每年会开展“国家健康与体育教育日”活动,鼓励学生、教师、校长参与其中,同时还会邀请家长、社区、健康专家等都参与到健康活动中,以此提高全民健康意识[13]。3)文化响应背景下的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文化响应课程(culturallyresponsivecurriculum)重视学生的文化资源特征,根据不同人群的性别、语言背景、家庭层次、文化特点开设不同的选修课程。譬如:日本为了解决粮食缺乏、食品安全频发、国民饮食失衡等问题开设食育课程;丹麦有100年历史的家政课;美国华人街开展的专为华人肝炎传染的学校健康教育;在西班牙以广为传播的“食物与疾病”故事作为背景,借此教育学生相关健康话题,培养积极的健康态度和价值观。4)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健康教育课程强调让学生与社会文化脉络进行主动互动,通过兴趣主题进行实践,构建出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例如,澳大利亚哈拉客顿州立学校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到的营养膳食知识记录饮食日记、编写烹饪书籍、与小卖部合作准备健康食材、进行超市采购以及自主选择健康食品商店等活动,以提升个体的健康素养。总的来说,国际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在不同地区的开展方式有所不同,但是课程实施都旨在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致力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此同时,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的差异,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施者、教师以及与相关专业人员也会从促进学生“健康素养”发展这一目标进行创新性实施。

3.4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

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成效究竟如何与构建的评价方式建立密切联系。因此,构建与健康教育课程相适应的评价模式对保证高质量的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在整个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1)基于健康素养的课程评价工具。有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健康素养进行评价能够更好地评估个体的健康素养水平以及学校健康教育的效果[14]。当前对健康素养的评价主要基于努比姆教授[3]提出的健康素养模型,其中功能性健康素养这一维度所占权重最高,约占33%~55%,批判性健康素养所占比例最小。随着现代科技和网络媒体的不断进步,也有人提出将媒介型素养应用到健康评价之中。虽然对于健康素养的测评工具,国际上还尚未形成广泛认可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将中小学生健康素养作为评估健康的指标体系已被广泛应用到健康课程评价之中[15]。2)基于“RE-AIM”的健康课程评价模型。RE-AIM评价模型主要包括4个维度:(1)可及性(Reach):接受健康教育课程学生的实际参与率;(2)功效(Efficent):学生接受健康教育课程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改变情况;(3)采纳性(Adoption):实际参与的健康教育课程师生比,教材、教具的实际配备,专业健康教师的质量和数量等;(4)实施情况(Implementation):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达标率,开课的比率,教师数量达标率[16]。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方式是一种动态性、过程性评价。可以看出,基于RE-AIM模型的课程评价不仅需要教师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还需要学校、行政部门配合供给教具和教学配备,选拔专业的教师,实现对“学生、课程、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五位一体的健康教育课程评价。

4启示

4.1高度重视基于健康素养的学校健康教育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赋予中小学校在建设健康中国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要求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目前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多集中在日常卫生领域,以课程为依托的健康教育主要体现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上。但是,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体育训练,忽视了“健康教育”的内容[17]。因此,充分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凸显健康教育的地位,构建以发展健康素养为课程目标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以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4.2加强健康素养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融合

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和地区均高度重视健康教育课程对培养学生健康素养的重要作用。从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来看,关注当下我国中小学生出现的热点健康话题,将健康素养融合到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之中,有针对性地设置健康课程内容,开展丰富的健康教育活动,均衡体育与健康内容。同时在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打造一支适合我国学生健康素养的专业评价团队。通过收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效果数据,以促进健康素养的内涵发展和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