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国故事的歇后语范文

三国故事的歇后语精选(九篇)

三国故事的歇后语

第1篇:三国故事的歇后语范文

运用诗词,增添文采

诗词是语言艺术中最美的艺术。《三国演义》从开首到卷终,运用了大量的诗词,有的对全书或章节进行引领或总结,有的是对人物的赞扬、惋惜,或肯定、哀叹。如作品开头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的这首“临江仙”词,涵盖了整部小说的意蕴,文采飞扬,音调铿锵,韵味无穷,富有哲理,开篇就能引领读者的人生境界,对此书展开品味。还有如第105回,引用杜甫的《蜀相》来赞扬诸葛亮:“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首简单的七律,就把诸葛亮的才、德、功以及后人对他的崇敬和哀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正是作者把无数的诗词歌赋融入口语化的叙述之中,为作品锦上添花,照亮了全书,大大增强了小说表现力和艺术魅力,也给读者带来了深刻丰富的审美享受。

运用成语,凝练含蓄

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在编撰过程中,吸取民间艺人出口成章的特点,大量使用成语典故,使作品语言凝练含蓄,琅琅上口。如小说第71回中,写蔡琰(蔡文姬)向曹操介绍“碑文图轴”的来历,说“时邯鄣淳年方13岁,文不加点,一挥而就”,“文不加点”和“一挥而就”两条成语连用,就把邯鄣淳的卓越文才充分表现了出来,可谓简洁凝练;除常规的四字成语外,作品还有不少其他形式的成语,如三字成语“空城计”,五字成语“军中无戏言”,六字成语“三寸不烂之舌”、“如入无人之境”、“过五关,斩六将”,七字成语“是可忍,熟不可忍”、“赔了夫人又折兵”、“初生之犊不惧虎”、“识时务者为俊杰”,八字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不但如此,由于作品的妇孺皆宜,传承沿革,作品中的很多故事最终也变成了新的成语典故。如第27回的题目:“美髯公千里定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由“汉寿侯五关斩六将”下半回故事,衍生出“过五关,斩六将”的成语典故。

巧用典故,含蓄深沉

《三国演义》是很善于运用典故的,并且形成了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如小说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一章,小说在展现人物对话中,便涉及管仲、乐毅、张仪、苏秦、刘邦、项羽、韩信、伊尹、姜尚、张良、陈平、邓禹、耿、扬雄等人的典故,也涉及了很多的历史事件。这样一来不仅使小说语言更见古雅浑厚,而且还增强了人物论辩的说服力,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除本身运用典故外,小说的许多情节由于人们的诵读传承,后来也都演变成新的典故,如“望梅止渴”、“三顾茅庐”、“如鱼得水”、“草船借箭”、“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败走麦城”、“乐不思蜀”等等,都含蓄隽永,为后世喜闻乐道。

考题点拨

例1:(2010年湖北省荆州市卷)说三国俗语。三国人物和故事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形成了众多的口头俗语,如“说曹操,曹操到”、“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能再说出一个吗?

点拨:此题考查《三国演义》中俗语的识记。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考生只有平时多加积累,考试过程中才不至于慌神。解答此种题型只要选取和《三国演义》中内容有关联的俗语解答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例2:(2009年山东省潍坊市卷)《三国演义》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写出一个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关的歇后语,并简要介绍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

歇后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歇后语是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本题要求考生写出歇后语并介绍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解答此种题型,首先要明确歇后语的格式,然后依据歇后语的内容,简略介绍故事情节,注意把情节的要素交代完整。

参考答案:示例:歇后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故事情节:司马懿派兵来夺街亭,马谡因为纸上谈兵,自以为是,导致街亭失守。之前马谡曾立下军令状,诸葛亮虽不忍心,但为顾全大局,也只能处斩马谡。

例3:(2011年湖南省邵阳市卷)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写出相关的作品和人物。

青龙偃月刀 温酒斩华雄 身在曹营心在汉

作品:《 》 人物:____________

点拨:此题要求考生依据道具、情节和俗语来推断作品和人物,此种题型不难,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考试时不张冠李戴即可。

参考答案:《三国演义》;关羽。

例4:(2011年全国卷)人们将办事不成功称为“走麦城”,典故出自《三国演义》,请简述这个故事。

点拨:此题根据典故写情节,考生只有熟悉典故,了解作品的具体内容,才会简洁作答。解答时要说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不可一句话概括。

参考答案:关羽与东吴大将吕蒙在荆州交战,大败,退守麦城。由于兵少粮尽,关羽不得不放弃麦城向西川撤退。关羽想走小路,部下担心有埋伏,可是关羽自恃勇力,不听劝告。果然遇到伏兵,寡不敌众,关羽父子遭擒被杀。

练习设计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玄德请庶饮酒,庶曰:“今闻老母被囚,虽金波玉液不能下咽矣。”玄德曰:“备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二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诸将已于郭外安排筵席饯行。

玄德与庶并马出城,至长亭,下马相辞。玄德举杯谓庶曰:“备分浅缘薄,不能与先生相聚。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庶泣曰:“某才微智浅,深荷使君重用。今不幸半途而别,实为老母故也。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

(1)文章“庶”指的是_______,他曾为刘备成功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文中成语。

如失左右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庶”为曹操“不设一谋”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得出的典故是什么,说明其含义:

2.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后人有诗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1)此段出自名著《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一个成语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3)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请用他的诗歌来加以印证(要求写出相关句子和篇名)。

(4)试简要分析选段结尾引用诗歌的作用。

3.《三国演义》第105回中,引用杜甫的《蜀相》来赞扬诸葛亮: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请从加点处任选一项,说明其内容所指。

我的选择是_______,情节是:__________。

(2)请再用成语或典故说出关于诸葛亮的两个事例。

4.在括号内填写与下列成语和歇后语相关的人物。

(1)望梅止渴( )

(2)刮骨疗毒( )

(3)乐不思蜀( )

(4)赔了夫人又折兵( )

(5)( )打(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6)( )借荆州――有借无还。

(7)( )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8)( )盗书――上了大当。

(9)( )之心,路人皆知。

(10)( )穿针――粗中有细。

5.请依照《三国演义》的相关情节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徐庶;计取樊城。(2)好像失去了左手和右手一样。比喻失去了得力的助手。(3)典故:徐庶进曹营―― 一言不发。情节:徐庶投靠刘备后,接连数次打败曹军大将曹仁,并且夺得樊城。曹仁与副将李典逃回许昌后,去见曹操,告知了刘备主要依靠“单福”取胜的消息。曹操的谋士程昱笑道:“此人不是单福,而是颖州徐庶。单福是其假托之名。”程昱还告诉曹操徐庶才能比他高了许多,并向曹操献策争取徐庶入曹。原来,徐庶为人至孝,幼年丧父,家中只有老母,而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奉养;程昱于是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赚至许昌,然后命其写书信招徐庶来归。为此,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投入了曹营。然而,曹操虽然得到了徐庶,徐庶却从不为他出谋划策。原因一是徐庶笃于对刘备的情义,回到曹营不是出于本心;二是其回到曹营之后,真相大白,老母愤而自缢。徐庶自知被骗,故而深恨曹操,发誓不为曹操设一计谋。这就是著名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

2.(1)《三国演义》;罗贯中。(2)煮酒论英雄。(3)示例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4)引用诗歌,赞颂了刘备随机应变的神态,同时吸取评书的说唱特点,给读者带来深刻丰富的审美享受,增强了小说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3.(1)示例如: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天下计,指隆中对,诸葛亮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的计策;老臣心,指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2)示例如:空城计、舌战群儒、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第2篇:三国故事的歇后语范文

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

黄鼠狼偷鸡毛掸子――空喜欢一场。

为了便于查阅,人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表达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

弄堂里搬木杆――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很快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

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

棋盘上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

楚霸王举鼎――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

歇后语生动幽默,表现力很强,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偶尔用上一两句,就显得生动活泼,令人难忘。

例如:一位老师到一个陌生班级去上课,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一提起我们学校的老师啊,那真是雨后的春笋――个个拔尖。说起我们同学呀,那就叫铁锤敲锣――响当当。”一下子,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又如:一位同学在他的习作开头写道:刘老师关于读书写作的方法可多啦!这不,今天下午一上课,刘老师便神秘地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他慢慢将纸展开,原来是一张“日历”。

时间,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真不知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第3篇:三国故事的歇后语范文

肚皮里吃萤火虫――心里亮堂堂(又:心里清爽)。

屁股上挂棒槌(“槌”:无锡方音读“树”)――吃生活葛坯子。

耳朵遮没则眼睛――看勿出四六(暗含骂意。因为能够遮没眼睛的,只有岩下的猪耳朵能够“胜任”)。

手臂往里弯――只顾自己。

鼻头上挂鲞鱼――休(嗅)想。(意谓:想都别想)

脚底里放爆仗――闸底火(谐“着底火”――指坏人)。

瘌痢头儿子――自家葛好。

膝馒头(膝盖)里放屁――有点曲气。(从传言看来有点因头:可能会有这么一回事。)

蛮娘(后妈)的拳头――早晚一顿。

屁股上挂镰刀――作死(斫屎)(斫:普通话念zhuo,意为“用刀斧等砍”。如“斫伐树木”。这里的意思是“割”。作死:自作自受,自讨苦吃,活该。)

嘴上搽石灰――白说白话。(原想不说白不说,实际说了也白说。

三只手节头捏田螺――稳笃笃。

钥匙挂勒胸脯头――开心。

脚底里搽油――溜之大吉。

矮胡子卖蟹――勿死勿卖。(讽喻某种人的无良德行)。

聋彭耳的耳朵――勿派用场(或说“粪桶耳朵――摆样”,因其听不进话,勿理勿睬,故此用“粪桶耳朵”来贬之)。

戴则箬帽乖嘴――接勿拢头。(意谓:无法对接。箬帽:斗笠,用竹篾等编制而成的遮阳挡雨的帽子。乖嘴:这是土得掉渣的无锡土话,义同“香嘴”、“亲嘴”、今称“接吻”。)

城里人请吃饭――嘴上客气。(旧时乡下人的亲身感受,城里人只是嘴上敷衍,完全表面功夫,不会实笃笃地真的会请你吃一顿饭。“卫生口罩――嘴上一套”,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六月里着棉鞋――日脚(热脚)。

棺材里伸手――死要钞票。

嘴上呒不毛――做事勿牢靠。

临临上轿穿耳朵――临时忙。(这是一条无锡民间古老的歇后语,意思类似“临渴掘井”、 “临阵擦枪”等成语,并类同歇后语“临时抱佛脚――来不及”)

火烧眉毛――眼门前的事(又:只顾眼前)

六节头(六只手节头)帮忙――越帮越忙(等同北方话:添乱)。

额骨头上放扁担――头挑。(指出众、尖子、首席)

打落牙齿往肚里咽――有苦难说。

俏眉眼做拨瞎子看――白搭。

光屁股坐板凳――有板有眼。(指:蛮合规矩)

东耳朵管进,西耳朵管出――耳边风。(例句:“我好心好意劝劝佗,罗里晓得佗油盐勿进)(同:水也泼勿进),东耳朵管进,西耳朵管出,只当你耳边风!我气到啊噗pu啊噗pu!)

两只手拎则两面铜锣――呒手筛锣。(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无法干下去了)

第4篇:三国故事的歇后语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歇后语;教学方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并广为流传的现成话。它作为交流思想的固定的造句材料,同成语、谚语、惯用语一样,是词汇体系中的特殊成分。”①由于歇后语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它准确而生动的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同时也表现了现代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因此,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了解歇后语的构成和类型成为重中之重。只有了解了歇后语的构成和类型,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歇后语的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的。

一. 歇后语的构成和类型

(一)歇后语的构成

整个歇后语由类似谜面和谜底的两部分组成,而前后两个部分采用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去表示同一个意思。前部分叙述一种情况,它采用形象的比喻、夸张或谐音等方式来引人联想,与后部分紧密配合去表达本意。而后面部分是对前部分进行解释,是整个歇后语的真正的语义所在。歇后语的前后两个部分相互配合使得汉语具有了生动、活泼、形象、风趣的特点,进而达到让人们更好的理解所讲述的道理的目的。

(二)歇后语的类型

1.喻意歇后语

歇后语的前部分运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后部分对前部分进行解释、说明,并点出真正意义之所在,这就是喻意歇后语。

(1)本义喻意

本义喻意是指歇后语的后部分对前部分进行直接的,不需多加联想的解释说明,即解释说明的意义是字面上的意义,如“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大海里丢针——无处寻”。

(2)转义喻意

歇后语后部分的解释说明不是用它的字面意义表示的,而是用字面之外更深一层的意义,即需要人们进行联想的转义,这就是转义喻意。如“木头眼睛——看不透”的“看不透”不是说眼睛是木头做的所以看不透,而是引申到不能透彻理解认识的意义。

2.谐音歇后语

谐音歇后语是指歇后语的后部分借助词语与事物之间的音同或音近从而造成一音双关效果,即一个歇后语有两种解释说明,从而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用意。此类歇后语的表面意思是次要的,而内在的意义才是主要的。例如,在“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中,表面上的意思是萝卜冰冻的结实,其实则是是说人心发生了波动。谐音歇后语主要有以下两类:

(1)音同谐音

几个字或几个词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均相同的谐音是音同谐音。如在“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中,就是由于“掸”与“胆”两字的同音而造成的谐音。再如,在“牵着胡须过河——牵须(谦虚)”中,音同谐音是由“牵须”与“谦虚”两词的造成的。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2)音近谐音

音近谐音是指几个字或几个词的声母、韵母和声调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相同的部分,即音与音之间仅是声音相近但并不时完全相同。如“酱萝卜——无缨(因)”的“因”与“缨”是声母和声调相同,但韵母不相同,音相近。

二.利用歇后语的构成和类型进行教学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创造的—种独特语言形式,是智慧的结晶。同时,歇后语的类型和构成特点,即由类似谜面的前部分与类似谜底的后部分结合方式和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决定其成为教学的难点。我认为可以利用歇后语的类型和构成特点进行教学,从而把汉字教学、语音教学、修辞教学、文化教学与歇后语教学相结合,以促进歇后语教学的成功,同时也可达到双赢的效果。

(一)与汉字教学相结合

以歇后语表现方法中的析字法为理论依据,把汉字教学与歇后语教学相结合。例如,“自大上加一点——臭”,骄傲自大是不好的,而比“自大”还过分一点,那不就成了“臭”。“心字头上一把刀——忍了吧”,心上放上一把刀,这肯定会使人感到很不痛快,所以当然要“忍”了。利用析字法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进行汉字教学,同时也教授了歇后语。

(二)与语音教学相结合

语言是音义的结合体,其中的“音”就是语音。学习任何语言都必须学习语音,因此语音教学在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汉语语音中,声母、韵母和声调是最基本的,并成为教学的重点。而在歇后语中,谐音歇后语利用语音来达到独特的效果。例如,“张飞妈妈姓吴——吴氏生飞(无事生非)”,“吴氏生飞”是对前一部分的直接说明,是字面意义,而它的实际意义是“无事生非”,这种实际意义的表达,要通过“同音”词语的转换才能实现。

(三)与修辞教学相结合

歇后语不管是从构成方面还是类型方面,它都大量的运用了修辞方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认为以歇后语具有的修辞性为理据,利用各修辞格的特点去拓展学生想象力,促进歇后语的教学。如,“大海里丢针——无处寻”运用了夸张和比喻两个修辞格。此歇后语夸大的把丢了的物品比作“针”,寻的范围比为“大海”,从而得出结果“无处寻”,这就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歇后语意思。

(四)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是文化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文化的创造都离不开语言的作用,而且文化的积累也是通过语言保存的。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依相存、密不可分的。同时,在不同语言文化的交流中,学习他国的语言语无疑是了解一国文化的最重要的方式。歇后语作为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它准确而生动的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同时也表现了现代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但是,文化的不同能够导致学习语言的障碍。所以,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我认为可以将文化教学融入歇后语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可以利用文化知识加深对歇后语的理解。例如,在“张飞穿针一大眼对小眼”中的“张飞”是三国时代的人物。《三国演义》给张飞塑造了“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领虎须”的形象,并多次出现“圆睁环眼”、“大眼”等等的描写。因此“大眼”是张飞的突出特征,并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就在讲文化故事中教授了歇后语,并还加深了对歇后语的理解,培养了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歇后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内容、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本文具体分析歇后语的构成和类型,从而引入歇后语的教学方法,即把歇后语教学与汉字教学、语音教学、修辞教学、文化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提高歇后语教学质量。(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2] 骆小所.现代汉语引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3] 万艺玲.词汇应用通则[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4] 夏雨、楚风.歇后语集萃[M].北京:国纺织出版社,2009.

第5篇:三国故事的歇后语范文

话说公元2009年3月27日下午第二节课,常熟市报慈小学四(5)班内“掌声震天”——三国大pk拉开了序幕。阴险狠毒但又有军事才能的魏王曹操由我们班的学习委员李星锋担任,求贤若渴、胸怀大志的蜀王刘备由我们的小队长刘晟担任,没有主见的孙权由数学课代表沈嘉程担任,他们各自带着两位“军师”披挂上阵了。

第一回合三国知识赛。第一场必答题让“魏国”抢先了一步;第二场抢答题“魏、蜀”两国打平,吴国暂时落后;第三场选答题,“蜀国”和“魏国”保持领先。

第二个回合三国成语和歇后语赛。“蜀国”在三国成语赛后比分领先,位居第一。可在三国歇后语赛中被魏国甩在后面,因为魏国的军师李一辰实在厉害,一口气连说了四、五个关于三国的歇后语,比分一下子窜上了好几百分。

到了激动人心的最后一个回合——表演三国故事了,这可是关系着整场比赛胜负的关键局。“吴国”表演的是《群英会蒋干中计》,他们的表演得有声有色。“魏国”表演的是《吕布丧命白门楼》,他们生动、诙谐、活泼的表演赢得了阵阵笑声和掌声。“蜀国”表演的是《兄弟相全》。哇噻,蜀国全体子民都上阵了!他们认真地表演着,同样博得了热烈的掌声。连唐老师看了都连连点头,最后她大声宣布:魏、蜀、吴三国各加1000分!这样比分和上一局一样,也就是“魏国”胜出了。

第6篇:三国故事的歇后语范文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猫和狗原来是好朋友,狗看家,猫捉耗子,平安无事。后来,猫看到主人出门都只带狗去,客人来了,狗钻进桌下,啃着骨头。猫认为主人偏心,就开始罢工,不捉老鼠了。狗很热心,看到老鼠很猖狂,于是就到处追。主人很喜欢狗,不喜欢猫。猫很生气,离家出走了,走之前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所以这句歇后语是从猫嘴里传出来。

老鼠掉进书箱里——咬文爵字。有一个书生家里穷,没什么吃的给老鼠,他家的老鼠非常饿。到处找食物,有一天老鼠找到一个箱子,它以为里面藏着好吃的,就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咬穿了一个洞钻进了箱子,可里面什么也没有,全是书。老鼠非常生气,于是说:破文章,破文字,不能吃我也要把你咬烂,好解气。于是就有了老鼠掉进书箱里——咬文爵字这个歇后语。

豆腐掉进灰堆——吹不得也拍不得。有一个人家里穷,每天就靠豆腐赚钱。可有一天,一不小心,豆腐掉进了灶前的灰堆了,他赶紧捡起来,先是吹,可越吹越脏,于是改用手拍,不小心一拍,豆腐碎了,于是他悲哀地说:豆腐掉进灰堆——吹不得也拍不得。

关羽门前耍大刀——自讨没趣。古时候有一个人,自己觉得自己武艺高强,大刀耍得很好,于是有一天,他来到关羽门前开始耍,把关羽惹火了,关羽把大刀舞得滴水不漏。那人从此再也不敢耍刀了。这才有了关羽门前耍大刀——自讨没趣的歇后语。

第7篇:三国故事的歇后语范文

随着飞机的出现,以飞机为题的歇后语多了起来,不断地在生活中运用,如:“飞机的尾巴――想得高”“飞机离跑道――没辙了”“飞机上拉口袋――装疯(风)”“飞机上弹琴――高调”“飞机拖火车跑――跑不快,飞不起”等等。又如随着电器的出现,新的歇后语在生活对话中不断出现,如:“老妈按电门――抖起来了”“打着手电拾粪――找死(屎)”“电线杆子上绑鸡毛――好大的胆(掸)子”“电线杆刻手戳(印章)――大材小用”“电线杆上晒衣服――好大的架子”“电线杆上耍把式――闹玄”等等。汽车、轮船的出现也是如此,“汽车放炮――泄气了”“汽车上烧煤气――没油了”“汽车按喇叭――走到哪儿想(响)到哪儿”等等。又如轮船的歇后语:“轮船上安高音喇叭――想(响)得远”“轮船打晃――浪催的”等等。

新生的歇后语是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解放后产生的歇后语反映了新的生活内容与社会风气。而大量旧事物的消亡导致一些老歇后语的消失,如“叫化子拜堂――穷配”“乡下人穿大褂――必有正事”等等。这些对穷人和农民的蔑称“叫化子”“乡下佬”,是对劳动人民的嘲弄,类似庸俗无聊、低级趣味的歇后语都逐渐被淘汰了。一些新生事物的生活情趣成为新歇后语的主要内容。

如“区长的挎包――成(盛)问题”。这句歇后语在解放初期很流行,它反映了干部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记在本上、放在随身携带的挎包中,深入群众,为人民服务的艰苦作风。人们也常用这句歇后语来说明工作不好开展等情况。

“老太太上电车――有座”。上世纪50年代乘车出现新气象,凡是老人乘坐电车,青年们争先恐后地让座蔚然成风。生活中,有些人问剧场或影院是否还有票,则喜欢用这句歇后语来回答:“老太太上电车――有座”。

“张思德烧木炭一心一意”。这句歇后语是用来形容某人专心诚意的工作态度。

“温度计放冰箱里――直线下降”“温度计掉开水里――直线上升”。温度计是解放后才普及的医疗器具,人们以此来说明或形容人们的工作或生活状况。

“资料室搬家――尽输(书)了”“飞机上挂暖壶――高水平(瓶)”等类似歇后语是用新事物中的谐音来说明有关情况的。如有人问某人的文化程度或思想认识,回答时就说,人家是“飞机上挂暖壶――高水平(瓶)”!

新生的歇后语,其特点是充分利用群众语言的长处,更富有生活幽默感。比如“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这句歇后语是人们用来形容人才得不到重用,即屈才。过去歇后语有“庞统做知县――大材小用”就不够通俗易懂,必须了解《三国演义》中庞统的事迹才能理解。

有人虽然文化或政治水平高,但是他目中无人、骄傲自满,人们就用“充了氢气的气球――飘得高”这句歇后语来讽刺。

“”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左”的思潮不断升温,政治学习列为头等大事。在日常生活中,给人们上纲上线,对别人严格要求,对自己放松,于是出现了“拿手电筒打招呼――老照别人不照自己”等歇后语。有些人动不动就给人家上纲上线、乱扣帽子、抓人家的小辫子,把人家生活中说的某些话给予歪曲,说某人是“维吾尔族的姑娘――辫子多”,有很多反动把柄可抓。

在“”运动中,各单位召开批判大会,一些人宣读批判稿时常用一些当时盛行的歇后语来批判别人,“苍蝇的世界观――哪儿臭往哪儿钻”,或者说被批倒的对象是攻击无产阶级,时刻想着复辟资本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是“冬天的大葱――根焦、叶枯、心不死”,这种歇后语在当时非常盛行。

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一切语言都是由行动和劳动产生出来的。”歇后语就是一些生活现象产生的。大量的新生歇后语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群众语言艺术宝库中闪亮的宝珠。

解放后,在党的周围出现了大量的积极分子,带头响应党的号召,不少人还加入了党组织,受到人们的尊重。但其中也有一些人专做表面文章,见人行事,这些人被群众称为“假积极”,人们用歇后语说他们是“下雨泼街,刮风扫地――假积极”,形象地揭穿了假积极分子的伪装面孔。

解放后开展各项群众工作,强调为人民服务、为群众着想,要有群众观点,“群众观点”几乎成为了人们的口头禅。于是,人们的谈话中就出现了“麻子上台――群众观点”的歇后语,还有“麻子照镜子――个人观点”。当然,这些以某些生理现象为嘲笑对象的歇后语,有不健康的成分,后来被逐渐淘汰了。但是在当年,使用之广、范围之大,都是颇为可观的。

其实社会上开展各项工作之余,生活中也会随时出现和工作有关的新生歇后语,如厂矿企业在订立各项制度规定时,社会上就出现了“王八的屁股――规(龟)定”这句歇后语。又如在大力提倡搞尖端科学时,出现了“小脚踢足球――尖端”。

歇后语是随着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随着新事物的产生而发展的。众多歇后语都反复证明了这一规律,如“保险柜里安家――图的是安全”,在保险柜没有问世之前是肯定不会出现这句歇后语的。

第8篇:三国故事的歇后语范文

在他短暂的26年的人生中,波尔歇特遭受了种种的不幸:东部前线上痛苦的战争生活,战争期间被当作政治囚犯的拘禁以及后来长期病痛的折磨。作为一个“二战”的受害者,他的这些经历使他更多地认识到人类生存艰辛的一面,从而也为他日后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沃尔夫冈・波尔歇特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Das Brot(”《面包》) 写于1947年,属于波尔歇特最后创作的几篇短篇小说之一。和他其他的作品名相比,这篇小说的标题显得过于简练。它言简意赅,既不会让人觉得难以捉摸,也丝毫不带有挑衅的色彩,以至于读者根本无法事先推测出小说大概的内容。

作者在这篇小说中呈现给读者的也是发生在家庭中的日常情景。妻子半夜醒来发现丈夫不在身旁,原来他因为饥饿难耐,偷偷地跑到厨房切下了一块面包充饥。然而在妻子面前,他用充满破绽的借口企图隐瞒自己的行为。体恤的妻子虽然知道真相,却没有当场揭穿他的谎言,而且在第二天的晚上还把自己的一片面包分给了丈夫。

故事的情节初看起来十分简常,甚至会给人一种内容贫乏的感觉。除了小说中提及到的房内的几个地点,例如卧室和厨房,读者很难在其他地方找到关于环境的描述。但是就是从这少量的几个暗示性的词语:Korridor(过道),Fliesen(面砖),房子的轮廓就已经被大概勾勒出来。读者不难想象,这对夫妻居住在某个大城市的一间低廉的,并不宽敞的出租房子内。与此类似的,作者在小说中也并没有明确地给出故事发生的具体的历史时期,文中也没有出现诸如“Lebensmittelkarten”(“食品卡”),“Kohlenzuteilung”(“煤炭配给”)或者“Stromsperre”(“限制用电”)一类的字眼。尽管如此,从字里行间中,我们读者还是能清楚地感觉到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二战”后:由于物资困乏导致的极度的饥饿,丈夫偷吃了一片面包,而在妻子发现后却极力地隐瞒自己的行为。

小说中令人震惊之处在于,这种欺骗行为并不是随意地发生在两个关系普通的人之间,而是一个丈夫欺骗了与之共同生活了39年之久的妻子。这种情节的安排从另一方面也更加反映出战后人们生存的窘困和求生的欲望――在生死考验面前,即使面对自己最亲的人,人们出于求生的本能也还是不惜做出违背良心和常理的事情。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危机在这篇小说中通过夫妻间出现的危机被很巧妙地表现出来。长年的夫妻关系突然有一天由于一件日常琐事,由于丈夫的一个谎言和借口被彻底破坏了。然而文中出现的这种夫妻间的危机并没有最终演化为夫妻间的争吵,它甚至都没有在彼此之间挑明,而是仅仅埋藏于妻子内心深处。面对丈夫的欺骗,妻子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助和失望。可是为了顾及丈夫的感受,她还是没有当场揭穿他的谎言,反而尽可能帮他“掩饰”。在第二天的晚上,她甚至从自己的份额中分了一片面包给她的丈夫。为了不让丈夫难堪,这一次,她自己说了一个谎:“Abends vertrag ich das Brot nicht gut. I・ man . I・ man. ”(“晚上我吃面包不好消化。你吃吧。你吃吧。”) 沃尔夫冈・波尔歇特墓碑

与自私的丈夫相比,妻子的形象在这篇小说中无疑是高大的。小说在展示丈夫暴露弱点的同时,反衬的却是妻子人格的崇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母性般善良的爱和理解。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妻子是这篇小说中的核心人物。从小说的一开始,所有的情节都围绕她展开。她从黑暗的背景中出场,打开了照明的灯。这盏“灯”不仅使丈夫的丑陋面目暴露无遗,同时也使他面对妻子的解感到无地自容。另外从作者的叙述方式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出小说中妻子的主人公地位。在主句和从句中,“Sie” (“她”)作为主语总共出现了35次。与之相比,“Er”(“他”)作为主语出现的次数就少得多。

这篇小说的一个中心词语是“entbl……ung”(“暴露”) 。为此作者有意将情节安排在凌晨两点半,既不是半夜,也不是黎明或是黄昏,而是深夜――一个似乎看不见希望,没有出路,充满孤寂的时刻。就是在这样一个万籁俱静的夜晚,在灯光强烈的对比之下,人的弱点被彻彻底底地暴露出来,原本隐藏起来的人性的阴暗面和自我保存的动机也仿佛在这一瞬间展露无遗。这一刻妻子和丈夫在外表上也几乎是毫无修饰地暴露于彼此面前:光脚,穿着睡衣。在这种“暴露”之下,妻子和丈夫也比平时更加清楚地看清了彼此。

第9篇:三国故事的歇后语范文

在语文课上,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奶酪吗?”很多孩子都说知道。“想吃吗?”“想!”我从讲台下拎出一大包事先准备好的奶酪分给他们。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的。调皮的范志文最先吃完:“老师,还有吗?”“有啊,但你得告诉我奶酪是什么味道。”“有点咸,还有点酸。”他回答。“奶酪虽然味道不好,但很有营养,每天坚持吃一块奶酪,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强化骨骼,使身体变得更强壮。身体的生长要吃食物吸收营养,而智慧的生长要多读书吸收知识。”

一、选好“奶源”

我宣布语文家庭作业由学生自己从“补充习题”中任选4题完成,已经掌握的学生可以不做,然后把做作业的时间用来看书,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等写在本子上,记在心里,每天语文课前在全班交流。听完我的话,孩子们一片欢腾。

第二天语文课,我刚进教室,只见他们每个人手中都高高地举着一个本子,大喊:“老师,我抄了3首古诗!”“老师,我昨晚看了《歇后语大全》,我抄了好多!”“老师,我写了20个成语!”……这样的情景大大出乎我的预料,更让我惊喜的是,我本打算找两三个孩子上台汇报,可是,看着他们争先恐后的样子,我决定这节课不上新课了,而是让孩子们一一上台展示。虽然他们的普通话还不标准,时常读错字音,会把句子读破,摘抄的内容也比较浅,但这让我看到了希望——他们一定会爱上语文课,学好语文知识。

我告诉他们,从下节课起我们按座位顺序进行展示,每天两个人,每人两三分钟。因为时间有限,所以每天展示的内容一定要精彩。要想让别人觉得自己的内容精彩,首先你自己必须觉得你摘抄的内容会让别人感兴趣。那么,这就要求我们每天在读书时用心读,哪些内容让你兴奋,这就说明你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东西了,这时你就可以把它摘抄下来,还要认真读、反复读,争取不看笔记本就能很流利地表达出来。

果然,陆晓雯和魏浩天让我和全班的孩子为之一振。陆晓雯流利地为大家讲了一则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后来还向大家介绍了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而魏浩天更让我惊叹,他居然完整地背诵了岳飞的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我问他:“你以前就会背吗?”他说:“我家有一把扇子,背面就是这首词,因为有很多繁体字,我不认识也不会背。但是,我想我们班同学一定没听过这首词,于是我就上网查了,并抄下来背。”“这么长的一大段话,你是怎么背下来的?”我追问。他说:“我昨天晚上背到11点,今天早上6点多我就起来背了,早读课我又背了几遍。”听完他的回答,我带头为他鼓掌,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好的开端,会带来好的过程和结果。在这两个孩子精彩表现的感染下,每天语文课前的五分钟成了孩子们展示、分享、体验成功和快乐的时刻。

二、“奶酪计划”得坚持

一天,因为学校临时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我上课迟到了几分钟,一路小跑冲向教室。我本以为教室会乱成一团,没想到“奶酪计划”正常进行,原来班长杨茜主持了“奶酪计划”。于是,从那天以后,“奶酪计划”被我完完全全地交给了孩子们。主持人和发言人,在班干部讨论的基础上全由他们自己决定。不仅如此,他们还制作了一个表格,每天谁主持、谁主讲一目了然,而且时间准备充分,大大提高了学生发言的质量。

2013年4月22日,第一节课是语文课。主持人肖雅轩面带笑容走上讲台:“今天上台发言的同学是李长青,他发言的主题是‘歇后语故事’,大家掌声欢迎。”李长青的父母离婚了,他爸爸在附近的工厂上班,晚上经常加班,由于害怕,他经常在睡觉前打开电视看着看着就睡着了,让人怜悯。但这个孩子乐观、机灵,喜欢看漫画书和趣味性很强的书籍,“歇后语故事”的发言主题正好切合他的阅读兴趣。平日里一向嬉皮笑脸的小家伙今天居然满脸严肃地走上讲台:“各位同学,今天我想换一个主题,我想向大家一则新闻。就在今天,也就是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0级的大地震。地震造成了大量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发言结束,我提议全班同学为地震中的死难同胞默哀。一周后,全体师生在学校操场集会向灾区捐款,在主席台上宣读《倡议书》的孩子就是李长青。

从那以后,我们的“奶酪计划”不再局限于好句好段、古诗、故事了,有了许多新的形式和内容。我和孩子们还给它们取了好听的名字:“新闻会”(介绍国内外新闻)、国学讲堂(讲解《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开心乐园”(笑话、脑筋急转弯、成语接龙)、诗词鉴赏(唐诗宋词名篇、名句)。这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三、分享“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