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一对一教育范文

中学一对一教育精选(九篇)

中学一对一教育

第1篇:中学一对一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学体育 一分钟跳绳 技术训练 教学方法

一分钟跳绳是一种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体育运动项目,而且简单、便捷,所以成为时下比较流行的一种体育运动项目。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跳绳技术;帮助学生准备好训练器材;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跳绳方法;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力量和耐力,给学生做一些考前准备工作。这样学生才能够有备无患地去参加运动,起到锻炼身体、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作用。下面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来谈一下我的具体做法。

一、掌握合理科学的一分钟跳绳技术是取得好成绩的基础

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锻炼标准解读》中对一分钟跳绳的动作做了规范的要求:正摇双脚跳绳,每跳跃一次且摇绳一回,记为一次。所以我们便据此来教授科学合理的跳绳技术。让学生能够掌握合理科学的跳绳技术,从而提高学生的技能,取得好成绩。在练习时,身体要挺直但不僵硬,眼睛要看前下方,保持脖子、肩等各关节的放松,腾空时身体处于自然的弯曲状态。呼吸要紧凑,大臂要贴近身体,小臂下垂至两髋靠前处。通常情况下以一脚踩住绳子中间,两臂屈肘将小臂抬平,绳子被拉直即为适合的长度。手握手柄时食指和拇指用力,手腕发力做外展内旋运动。膝盖微屈,脚的起跳和落地都用前脚掌,落地时切不可用后脚跟,防止摔到和预防脑震荡。当跃起在空中时,不要过度弯曲身体,要成为自然弯曲的姿势。起跳的高度要适当,以绳刚过脚为宜,为防止落地时两脚踝相撞,前后应错开些。跳时,呼吸要自然有节奏。手摇绳,脚腾空,腿弯曲,身体挺直,呼吸有规律,这些都是跳绳中需要注意的。练习时易犯的一些错误要及时地予以纠正。例如:身体僵硬各关节不够放松,这时应多注意身体的放松,才可更好地提高跳绳的速度;大臂和身体的夹角太大,这时可以让学生在大臂和身体之间夹一张纸,跳绳时不可掉落;两手握柄时高度不一致,这时需加以提醒;跳绳时小臂的幅度太大,不是以手腕为轴进行摆动,练习时也要加以提醒;还有跳绳时,高度太高,这时应适当降低跳的高度;向前摇时,大臂距离身体两侧太远,幅度过大,降低了速度也减少了跳绳摇起的高度,容易被腿绊倒;用上臂发力,摇动跳绳,而不是手腕发力,使两胳膊在体侧做画圆动作,导致学生很累;最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而容易被忽视的错误,即节奏不好,腿脚手还有绳子没有配合好,易出现失误,而最后会严重影响成绩,这时应让学生减低速度,认识成功率的重要性,尽量做到不失误或少失误。

二、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宜的训练器材也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因素

跳绳时对绳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软一点的绳子如线绳相对来讲就比较轻也比较安全,但跳的速度较慢;而重一点的绳子如塑料橡胶类的绳子因为有重量,比较适合我们对速度的需求。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讲可以选择实心较细有一定重量的塑料跳绳。跳绳的长度有多种,单人练习的通常为2-2.8米。练习跳绳前首先把跳绳调到合适的长度,因为合适的长度既可节省每次跳跃的时间,提高跳绳的速度,还可以提高跳绳的安全性,使跳绳不易绊到脚。那合适的长度应该是多少呢?在教学中发现合适的长度一般是练习的人手握跳绳的两端手柄,一脚踩在绳的中间,而绳的两端应在胸部位置,根据自己的跳绳习惯,绳的长度还可以稍做调整。所以我们在选择跳绳时要选专业的跳绳,这样的跳绳经久耐用,重量合适且在高速的跳跃中不容易断绳也不容易脱柄。

三、掌握合理科学的训练方法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的不同,我们的教学训练的方法也不一样。如果要提高学生的兴趣性可选择多种的花样跳如:编花跳、双摇跳、单腿跳、交换腿跳、反跳、高抬腿跳、行进间跳以及各种跳绳游戏等;如果要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可以选择2分钟、3分钟、5分钟,8分钟计时跳2~3组或计个数的300个~400个跳2~3组;如果要发展学生的速度耐力可以选择1分钟跳3~4组;如果要发展学生的速度和节奏感,可以选择短时间的计时跳,如计时20秒、30秒、40秒的多组跳或100以内的计数跳多组。而一分钟跳绳最需要的就是速度、节奏感和速度耐力。所以只有掌握合理科学的训练方法才是一分钟跳绳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四、提高学生的力量和耐力,保证跳绳顺利进行

跳绳运动需要学生多方面的共同配合、协调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力量和耐力的锻炼。主要包括学生的上臂抗疲劳能力、心肺功能、腿部跳跃力量等。首先是很多学生跳一会就会感到手臂发酸,摇绳困难,抬不起胳膊。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发力姿势不对,跳绳中学生应该注意用手腕发力,手臂尽量贴近身体,减少运动的幅度,以保持体力做更多的运动。其次是学生的心肺功能。很多学生在跳绳的时候都会有心跳加快、四肢无力、喘不上气的感觉,慢慢就降低了自己跳绳的速度,这就说明学生平时的锻炼太少,做一些运动他们的心肺就承受不了了,这就需要在平时多做体育运动,以增强他们的心肺功能,为跳绳运动提供一个有力的保证。最后是锻炼腿部力量。腿部要是没有力量,学生很快就会感觉腿酸或腿软,抬不起腿了。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单腿跳、双腿跳还有跳台阶等多种方法锻炼学生的腿部力量,让跳绳对学生来说就是小菜一碟。

五、合理科学的考前准备是取得好成绩的保障

第2篇:中学一对一教育范文

郭初阳

有一位动物行为专家,出于良好的愿望,为了培养猩猩的创造力,在一个空房间里,为一只黑猩猩设置了一串挂在半空的香蕉和几个散乱的可以叠起来的木箱,然后他关上门,从门上的小孔中向内窥视。然而,他看到的却是另一只乌溜溜的眼睛——那只猩猩也正在向他窥视!

我并无意于把我们可爱的孩子比作猩猩,有的时候,我们自己却像这位专家一样做着失败的实验,惊然发现工作的进程没有按照我们预设的轨道前进,在某种意义上,使我们从事的职业陷入了荒诞。

我一直教着两个班的可爱的“笨小孩”。

初一时,我走进教室,对他们说,同学们,给你们朗诵一首诗吧!他们鼓掌。初二时,我走进教室,对他们说, 同学们,给你们朗诵一首诗吧!他们更热烈地鼓掌。初三时,我走进教室,对他们说, 同学们,给你们朗诵一首诗吧!他们抬起头,呆滞中带些惊讶地看着我,(仿佛看着一只猩猩)说:“老师,您疯了吗?都什么时候了,快点给我们讲评卷子吧!

语文课上竟然容忍不了一首诗,这真使语文教师感到痛苦。怎么会这样?这些如羔羊一般柔弱与纯洁的孩子们的一切都被一头猛兽吞噬了,这头猛兽我们称之为“考试”。诗歌是生长在山坡上的自由的花朵,中学是一个羊圈,花朵怎可生长在羊圈里!人人尽说,亡羊补牢,善莫大焉。可是,假设根本不存在羊圈,“羊儿们正在山坡上吃草”,吃饱了,可以无忧无虑地甩开四蹄撒欢,可以用沾着新鲜青草嫩汁的鼻子嗅嗅黄花,可以翻过身来蜷着脚看无心而动的流云,那难道不正是它们的幸福吗?六十年代中期,美国发起了一场“非学校化”的运动,他们的口号是:“取消学校!”因为学校制度貌似平等,实则极不平等。学校俨然以知识的垄断者自居,把极小一部分规定的知识转变成一种商品,将学生规定为这些知识的硬性消费者,使用文凭这一手段进行强行的贩卖。该思潮代表人物伊里奇(Ivan Illich)在此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概念:隐蔽课程——只有学校教育才能为每个人的成长作准备,凡是学校里不传授的东西,便是无价值的。而这又定然导致更为极端的观念:只有通过考试才能为每个人的成长作准备,凡是不考试的东西,便是无价值的。爱因斯坦说:“做同样的工作,它的出发点,可以是恐怖和强制,可以是追求威信和荣誉的好胜心,也可以是……每个健康儿童都具有的天赋的好奇心,只不过这种好奇心往往很早就衰退了……”我们的儿童早已没有好奇心了,如果有的话,也只是对教育者古怪的行为感到好奇,正如那只向外张望的猩猩一样。

老罗素说过,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对人生而言是如此,对教育而言亦是如此。所以,由“一言而为天下法”的教育方针、划一的教材、划一的教学参考资料、划一的考试乔装打扮而成的教育,是一种暴力教育。一开始就给你定下了错误的方向。楚国在南却向北走,有人劝阻,却说,“没关系,我的马好”,“没关系,我的盘缠足”,“没关系,我有个好把式”。是啊,我们的学生智力高,我们的经费很充足,我们有最卖力的教师。

是谁之过?只想起了帕斯卡尔的一句话:“参与者无人犯有过失,而悲剧依旧渐渐演成,应将一切归咎于命运。”既然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那么,我们将一切归咎于不合理的制度。在此种制度下,教师不再是拥有尊严、拥有自由、拥有灵性、拥有未来的创造者,而是强迫性的智力劳动者,和强迫性智力劳动的监视者。我们依旧视教师为神圣职业,因为他们原本是要将多少代人的工作成绩忠实地转交给孩子们,以良心为天平。我们感到∝痛苦。

“考试是指挥棒”,此言非虚 ,但最多只对了一半,“棒”则“棒”矣,然非“指挥棒”,而乃一枝狼牙大棒,谁若置若罔闻,定遭当头棒喝。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和我的笨小孩们都感到深深的痛苦。我们在狭细的路途中经常被迫陷入形而上的沉思:“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背景下,理想的答案离我们多么遥远——佛学大师池田大作如是回答:“教育的根本课题是在于说明和回答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人生应该怎样度过这些人类最重要的问题。”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说:“教育的正确目的,归根结底是宗教性的东西,不能只图利益。教育应当是一种探索,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有人说这些已不适应时代了,那么我们究竟处于怎样一个时代?可以移用狄更斯《双城记》的开首语:这是最好的年月,这是最坏的年月;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新纪元,这是怀疑的新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绝望的冬天。

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如何做一名教师?我们如何做一名语文教师?

我以为,语文教育在此时代应有两个目标。

A、为了传统文化的承继 [文化教育]

中国文化传统在20世纪出现了中断。鸦片战争以后,国人认识到了西方科技的重要,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甲午败绩,进一步认识到还要学习西方的法律、政治制度,1898年张之洞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儒家文化的核心并未改变;到了五四运动时代,传统文化的整一套哲学、伦理都被推翻了;文革时期,最基本的信仰、价值观都被颠倒了,传统文化至此破坏殆尽。

有目共睹的是,现代化不等于西化,现代化更需对传统的回归,绵延五千年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之处,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文以载道”, 语文教学应当自觉地担当起这一使命。

B、为了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 [文学教育]

美学家朱光潜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文学表达命运,抒发情感。懂得如何审美,才能热爱人生,健康充实地生活。

由于以上两点,可见语文教育回复古典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落实到教材,便是恢复对一系列经典文本的学习。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指出:“古典文学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心阅读的书籍,仿佛它的全部内容像宇宙一般深邃,不可避免、经过深思熟虑,并且可以作出无穷无尽的解释。”“古典文学并不是一部必须具有优点的书籍;而是一部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籍。”老舍之子舒乙在北京创立书院,教授传统经典,不能不说是很有远见的。

第3篇:中学一对一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中职教育担负着培养技能人才的重任,这些技能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拙。社会的进步给中职教育发展带来了动力和契机,也带来了挑战目前的中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德育教育,这成为了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必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1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育针对性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针对性其实质就是德育教育要满足社会发展、企业需求、教育课程改革和学生修养等方面的具体需要。其必要性也主要体现在上述几方面,表现为:

1.1社会发展需要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发展不仅是物质方面的,还包括各种文化和意识形态,在改革深人的进程中,一些新的国际思潮和价值观逐渐渗透进我们社会的各阶层,人们的社会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多变化,多元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冲突逐渐突出,很多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风气盛行,这些都给中职学校敲响了必须要加强德育教育对社会针对性的警钟。

1.2企业经营需要

    新时期企业的经营运转资金很重要,但真正能创造价值的是人才,人才的标准是多方面的综合结果,良好的德育素质和职业道德都是人才需要具备的。

1.3教育改革需要

    传统的中职教育日的只是教会学生最基本的工作技能,这并不能帮助学生真正学会工作和生活。随着中职学校生源的不断萎缩和素质的逐步下降,中职学校进行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德育教育是当前中职教育的薄弱环节,必须提高德育针对性,使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达到预想目标

1.4学生自身修身需要

    中职学生的生源年龄段相对偏低,正是学生从少年到青年的过度期,是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其独立性和对事物的认知性都不明确,很多青少年犯罪行为都发生在这个时期,因此,此时迫切需要学校做好德育方面的针对性教育,以帮助学生在技能获得的同时做好自身素质修养,教给他们正确的人生方向,培养他们良好的立足社会并服务社会的道德品行。

2当前中职学校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中职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好感度上比普通高中学生要低得多,主要间题在于:

2.1学生心理和生理形态差异过大

    在普通高中学生为升卜最好的大学努力学习时,中职学生却过早地接触了社会,这个时期的他们心理年龄大都不成熟,但身上担负的确是20多岁的生理责任,在没有正确的引导情况下很容易造成思想和能力的错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观,极易犯错

2.2学习目标和动机不明确

    很多中职学生选择中职学校都是退而求其次,很少有真正主动进人中职学校学习的,因此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目标,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人错误认识的影响,很多学生更是对学习失去信心

2.3学习理论基础较差

    多数学生选择中职学校都是因为中考落榜或者因为本身成绩不佳想早日学到技能进人社会,其理论知识基础都相对薄弱。在中职学校接受新的知识时,很多学生会觉得比较吃力,产生厌学情绪,不会就不问,不问则更不会,这样恶心循环造成很多学生的课堂时间白白浪费,根本没有学到任何有用的知识。这需要中职学校教育从基础抓起。

2.4学生心理素质不高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年龄和特殊性使他们很多人心理素质不高,很多学生存在自卑、偏激、反叛和懒惰心理,当然并不是说普通学校的学生不存在这些情况,只是中职学校学生情况更严重一些。这些心理状态使学生逃课、旷课成为常事,承受压力能力不强,在恶劣的外压下容易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对学习和生活没有自信和进取精神,偏激的心理还使他们遇事容易冲动而犯错,造成终生遗憾。

3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育针对性的一些建议

    了解了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针对性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和需要提出一些德育教育针对性建议,具体方法有:

3.1师生统一认识,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

    要做好德育教育,首先就要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理念,不管是普通教师、行政员工和领导,都必须要将德育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并以此引导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树立“人本”的观念,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利于沟通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能及时深人地了解、沟通并解决

3.2建立完善的制度,确保德育教育实施

    国无法不立,学校的规章实施也是这样,要让人遵循就必须要先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一套完善的德育教育和管理制度是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所必须具备的东西,只有用这些规章来宣传和监督各项活动才能使教育生活更有秩序,从而达到德育教育改革的目的。例如《学生手册》、《班级德育管理量化考核条例》及《学生行动规范》等等,这些都可以针对学生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细致地制定。

3.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育影响

    做好德育教育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优势,提升德育教育。首先,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解决学生道德方面的心理困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变化,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应变能力;其次,各专业老师在进行技能教学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针对不同的专业技能,让学生形成相关的正确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技能实践中更要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3.4建立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增强隐性教育能力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名言被众人奉为真理,古代更有孟母三迁的典故,这些都体现了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有良好的风貌,首先就要给他们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用多样的文化设置、艺术活动和硬件建设等来促进学风和校风建设,让学生在这些隐性教育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受到德育教育。

第4篇:中学一对一教育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问题 新课改 教育安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62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来改进这些问题呢?本文就这些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尽管近几年有些教学情况得以改变,但是因为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体育教学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对体育重视不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教师只重视文化课成绩不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重视知识的传播,不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即使新课改推行后,应试教育思想在教育领域中依然存在很大的影响。学校对初中体育学科教育活动不重视,学生教师对体育教学活动不重视,体育教师得不到和其他教师同样的福利待遇,他们心里存着不平衡的现象。体育是初中课程教育的副科教育内容,体育课程不被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视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体育教育不被重视,导致教育效果的不理想,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很难真正实现。目前,体育在中考中占有了50分的分值,受重视的程度得到了提高,但是相对于整个三年的体育教学来说,这种重视是远远不够的。

二是对体育教育缺乏深入的钻研。正是由于体育教育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很多体育教师得过且过的状态,很少深入去钻研体育教学的艺术。在初中体育教育中,教师之间缺乏应用的交流,体育教研活动并没有真正落实,体育教育的随意性很大,每位体育教师都是跟着自己的感觉安排体育教育内容,安排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没有科学完备的体育教育思想做指导,没有科学完善的体育计划做指导,体育教育内容随意性强,教育的科学性不足,导致体育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因此,体育教学活动的不规范,不科学行为也造成体育教学效率的低下,影响到体育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

此外,长期以来,由于对体育教育活动的不重视,很少有体育教师在教学模式创新上花费功夫,教师体育教育缺乏明确的目标,教学压力几乎为零,他们不重视体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一种教学方式一旦形成,就会一成不变的推行下去,这种单一重复的体育教育模式严重影响到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影响到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体育教学缺乏趣味性,导致教学效率极其不理想。

二、践行新课程精神,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搞好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存在如此多的不足,有的需要教育部门重视,有的需要学校重视,当这些都还无法一下子改变的时候,只有我们的体育老师先把自己的体育学科重视起来,积极钻研新课标精神,积极在自己的体育教学中践行新课标精神,搞好自己的体育教学。一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体育教学大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围绕着体育教材来开展,这样,教师教得比较辛苦,学生也感觉乏味没有兴趣,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低下的,没有效率的。而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要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学生为发展的中心,将学生放到重要的位置来看待。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观念为指导,用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得到应有的锻炼和发展。为此,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正确看待学生之间的合理差异。学生因体质、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会在体育技能的接受程度上存在差异,教师要能够正确对对待这些问题,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每一位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需求是不同的,教师要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基础,不断创造条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广大学生都能够有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积极投身于体育活动中,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二是体育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使学生喜欢体育,愿意上体育课。这就需要体育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排球运动这一内容时,教师如果机械地让学生做动作,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没有兴趣,而教师如果在教学之初,用绳子绑住排球,让学生两个人一组进行一个投一个躲的游戏,会使学生在游戏中练习步法并产生体育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我们的体育教学才有好的出路。

三、注重体育安全教育,时刻牢记安全教育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想搞好体育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可忽视,那就是体育教育中的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常有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学校要高度重视,切实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理念,让每一位老师都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供的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等设施设备应当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并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检查检修,它是确保体育课学生安全必不可少的途径;定期或者不定期举行各类体育安全知识讲座,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学会保护自己,切实提高安全意识。同时,体育教学安排应该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科学安排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

第5篇:中学一对一教育范文

当前,幼儿学前教育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入园难、入园贵”矛盾日益突出、学前教育的“小学化”趋势明显、幼儿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严重不足等三个方面。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办好学前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入园难、入园贵”矛盾日益突出

让适龄儿童适时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一件大事。但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地方适龄儿童“入园难、入园贵”的矛盾日益突出,父母为了孩子能有个度过快乐童年的好去处,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幼儿园既是孩子们无忧无虑的“游乐场”,如今也是家长们的权力和财力的“角斗场”。有分析指出[2],“入园难、入园贵”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学前教育资源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学前教育在国家财政预算中不是单项列支,其经费包括在中小学的教育预算之中。而由于中小学教育属于普及义务教育的前沿“阵地”,因此各级政府严重挤压了本应投入到学前教育的资源,从而导致当前幼儿园数量少且规模普遍较小。有数据表明[2]:2009年全国3至6岁学前儿童的入园率只达到50%左右,有近一半的适龄儿童无法适时进入幼儿园学习。

面对如此现状,近两年来不断有代表提议将幼儿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从而使学前教育的资源投入得到保证,实现从原来过度依赖于市场调节到政府进行适度关注的转变。但是我认为,对当前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纵然能够有效缓解“入园难、入园贵”这一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各级政府不应仅仅满足于资源的大量投入,而应该在资源投入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重点关注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即教育公平性问题。因为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尤为迫切,父母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上优质幼儿园。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优质幼儿园依然是“香饽饽”,仍然难逃“入园难、入园贵”的魔咒。而一般的幼儿园却可能出现“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景况,这不仅会导致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也会对这部分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造成打击,最终出现优质幼儿园愈做愈强、普通幼儿园“凋零”而退出竞争市场的尴尬局面,使得“入园难、入园贵”走进恶性循环的怪圈。

二、学前教育的“小学化”趋势明显

当前中小学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升学竞争的压力亦越演越烈。一些仁人志士高呼“为孩子减负”口号多年,但成效甚微。我认为出现这种后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家长们喜欢趋之若鹜,都“坚定”地拥护了一个可怕的信念:“永远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固执而惶恐地认为优质教育资源始终有限,一步不慎,可能满盘皆输,其背后的逻辑也较“疯狂”:如果不能接受好的学前教育,就可能上不了好的小学,从而上不了好的初中和高中,接而考不上好的大学,导致找不到好的工作,最终上升到没有好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的高度……面对如此“明显”的利害关系,“小学化”教育向学前教育转移是必然的趋势,因为学前教育处于利害关系的起点!很多家长明知这种“揠苗助长”的方式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个天真快乐的童年,但由于在整个教育环节中,分数有着至高无上的话语权,这就如同湍流之中赛龙舟,大家都奋勇向前,不进则退!

学前教育“小学化”趋势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3]:教学内容“小学化”、授课形式“小学化”和行为规范“小学化”。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和各方面认知能力都还不成熟,过早开设英语、心算算术等小学课程不仅效果甚微,而且容易使孩子失去学习的乐趣,进而产生厌学情绪。相对而言,授课形式“小学化”和行为规范“小学化”的后果更为严重,它将小学课堂流程化教学方式直接套用于学前教育,完全偏离了“寓教于乐”的学前教育思想,过分强调规矩、纪律严重扼杀了儿童好动、好奇心强的天性,随之带来是孩子创造力和灵性的缺失!

要从根本上解决学前教育趋向“小学化”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改进。第一,“唯分数”论英雄的选才标准不应成为唯一标准,需要制定一种多元化的升学选拔标准,鼓励孩子多元化发展;第二,加快小学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化使得学前教育“小学化”变得毫无意义,能够为学前教育营造一片宽松的学习空间。第三,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监督机制,对幼儿园使用教材进行规范管理,不准开设中小学学习课程。

三、加强幼儿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唐代大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道”和“业”分别指思想道德和专业技能。他们同为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但“道”居于前,是培养人才的先解条件,我们常说的“做事先做人”就是这个道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孩子成才的引路人。因此,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教师思想道德素养的高低对孩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最直接的影响。但是由于当前学前教育过度依赖于民营资本,相关机构没有投入足够的关注度,从而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导致幼儿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严重不足,幼儿教师侮辱、体罚儿童事件时常见于报端,不良的教育方式给孩子们的心灵健康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鉴于此,我认为幼儿教师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第一,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教师不能随意打骂体罚学生,而要成为学生那方天幕边最耀眼的那颗星辰:远看要像一盏灯,照亮他们前行的方向,为他们指路引航;近看要似一团火,能融化他们心中的浮冰,使他们燃起学习、生活的激情。第二,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儿童都具有较强的模仿学习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有重要影响,因此要求幼儿教师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刻想着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用高尚品德、良好习惯去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第三,自主创新、终身学习。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提高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和社会发展接轨。反之,如果老师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最终将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为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强大、民族兴盛的希望!针对当前幼儿学前教育出现的诸多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了系统性阐述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各级政府、相关教育部门、家长、幼儿教师都能认清自己的职责与使命,齐心协力把学前教育做好,相信一定可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朗朗乾坤!

参考文献

第6篇:中学一对一教育范文

事件一:和石业强的短信交流

短信交流:不多久的寒假里,他参加专业补课,在一次回家吃晚饭的时候,不小心出了车祸,造成了一只手臂骨折,在中医院缝了十几针。开学后,虽然已经好了很多,但还是能够看得出伤得蛮重的,手臂里面装了钢板,缝补的印记清晰可见。

当时我很关心地与他聊起来,他告诉我了很多他以前的事情,他告诉我说:“颜老师,我长这么大真的不容易,从小到大不知出了多少事情,真是命运多舛……”

之后我们交流也越来越多了,关系好了很多,他对我就像兄弟一样,弄得我倒不好意思。

有一天晚放学,刚回到家,收到一个短信:吃了吗?想你了呢,嘿嘿……知道我是谁不?

很吃惊,号码没有储存在手机里面,信息也没有署名,会是谁呢?从短信的内容看,应该是我身边的人,很可能是我的学生,但是这种口吻由不敢肯定,只好问:“你是谁呀?”

回短信:“汗,对你那么好的人当然是我石业强呀,哈哈,是不?”

这才知道是石业强,我的天呢,这口吻让我一下子还真的受不了。

我说:“我一般睡得比较晚,晚上喜欢写写东西。”

他说:“额,那你什么时候睡觉?看你趴桌子上睡觉,心疼的慌,嘿嘿……”

“哎哟,我怎么听得这么肉麻?你怎么还不睡觉,明天好好上课,期末考试好好考,我期待着你的好成绩。”

“好吧,你早点睡觉吧,不要太熬夜,身体要紧,我可是认真的啊……”

“……”我没有回话

我的反思:有时候通过短信和学生交流反而会更加踏实,很多当面不好意思说出的话通过短信或者网络交流会更加自然,相互说说心里话,更能够进行心灵的交流。

这让我感觉到,网络德育也是一种教育的策略,正如南京六中的陈宇老师所说:“网络德育的重要性就在于引导,是它所制造的舆论攻势,特别符合我们班主任在班级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的理念,不妨把这种氛围称之为‘场’,场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又是无形的。在虚拟的世界里塑造一个真实的教育氛围,用网络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说话的平台;用自己的真诚将班级的舆论引向健康发展之路。”

事件二:石业强的自我解剖

有一天傍晚,我们几个美术班的班主任和级部主任在商讨一件事情,石业强进办公室,是来找我的,但是看见我们在谈论问题就出去了。我想他肯定有事情,果不其然,在晚饭后,他递给我一个信札,是折叠好的,我就把他叫住,问:“你有什么事情吗?这里面写的是什么,能不能亲口向我说说呢?”

他说:“你还是自己看吧,我都写在这上面了。”说完就走了。

我想:写的什么,还这么神秘,不会是有犯什么错误了吧,来主动承认错误?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信札,一口气看完,虽然他写的字不是很好认,但还是能够看得懂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心声,这分明是一份忏悔书,里面写了他对自己的分析,犀利的自我解剖,分析自己的种种不好,也认识到自己表现得不好,内心里也恨自己为什么是现在的这个样子,他理解爸妈的辛苦,也想改变自己,但是很多时候刚刚下了决心,又被现实打败,再一次臣服于现实中的自己,但是在他的灵魂深处,他不想这样,他希望自己能够做得好一些,能够对得起家人,对得起自己,希望自己改变,希望我能够每天给他一个信念,具体的说,是希望我每天都能给他一些具体的任务让他重新开始。

我的反思:如果他的爸妈能够看见眼前的这份忏悔书,会欣慰的,我知道他的爸妈一直都在东奔西走,为生活打拼,他的爸妈都很爱他,希望他能够学好,每一次与他爸爸通电话,都是那么的客气,那么的无奈,我听得出来他爸爸真的希望他能够变好,最起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人父母,我们都知道,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不求回报的,是无私的,只要儿女优秀,就是父母最大的欣慰。

第7篇:中学一对一教育范文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 渗透 职业价值观教育 做法

课 题:2011年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校企一体化模式下中职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实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A04。主持人:曾俊香。

专业课教学是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基本途径。在以专业共建、师资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和文化互融为主要内容的校企一体化模式下,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积极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对学生明确学习与劳作的目的意义,端正学习与劳作态度,产生学习与劳作的动机、兴趣与热情,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不懈地奋斗,把学业与劳作做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下面,笔者探讨在校企一体化模式下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发现与有效做法。

一、主要步骤

1.提高认识,增强“渗透”的自觉性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关于某种职业对人的作用、意义价值的观点、看法和态度。中职学生职业价值观,主要是指他们在选择专业学习与工作时的择业观,是学生在选择专业学习与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的价值取向。它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两大作用:一是奠定职业人生的基础,引导职业人生的方向;二是提供精神动力,激发职业情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使之自觉行动。

劳动者个人素养和品质以价值观为核心,素质教育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职业价值观教育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的地位。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是中职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育人教书,培养有见识、负责任的公民和职业人,是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

而现实的中职专业课教学还比较严重地存在以下现象:重组织价值,轻个人价值;重知识技能,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近期功利,轻长远人性。这就难以满足学生对多元职业价值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首先要深入研修,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增强“渗透”的自觉性。

2.明确目标,落实“渗透”任务

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教师就要以专业知识与智慧和自身人格的魅力去吸引感染学生,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更教出知识技能背后的那些东西,那种理性的精神、专业的意义与价值,那种待人处事对物友善、积极、严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使学生明确学习与劳作的目的意义,端正学习与劳作的态度,产生学习与劳作的兴趣和热情,自觉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劳作,并且落实以下任务。

(1)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劳动观、职业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人生而平等”“社会分工,人无贵贱”“勤劳致富”“劳动光荣”“人人有才,个个成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正确认识自我,理解尊重他人,正确对待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热爱专业学习与劳作,具有一定的职业价值评价和选择能力。

(2)要使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交往、同事关系、监督关系和管理”,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和相处,懂得诚信、敬业和负责任,具有一定的伦理价值评价能力,形成积极的伦理价值取向。

(3)要使学生正确看待“利他主义、经济报酬”,学会关心自我与他人,关心专业学习与劳作,关心自然环境与动植物,具有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和经济价值评价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经济价值取向。

(4)要使学生正确看待“智力刺激、独立性、创新性、成就感和美感”,学会学习与劳作,发挥智能优势、创造潜能和个性特长,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探索能力和劳作创造力,形成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个人成长与成就感和审美价值取向。

(5)要使学生正确看待“安全感、变动性和工作环境”,学会选择职业、制订生涯规划和学习工作计划,具有一定的就业或创业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适应岗位变化能力,形成积极的安全价值取向。

3.精心备课,预设“渗透”学案

教师要根据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规格、职业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研究学生,积极钻研教材和教学方法,精心预设“渗透”学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策划、预设、组织、引导、示范、鼓励到位,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2)突出专业课教学的职业情境性、综合实践性、实际应用性和时代特性。

(3)体现“渗透”方法的自然渗透性和参与体验性。

(4)使学案具有自主建构、情境学习、合作探究、适合学生、具体明确、可操作性等特征。

4.全情投入,生成“渗透”过程

精心备课、预设“渗透”学案是关键的一步,而师生全情投入,互教共学,实践体验,生成“渗透”过程,即师生“生命在场”, 产生、分享“精彩”的观念和多元的职业价值,是更为重要的一步。理想的专业课教学根植于学生的多种能力与兴趣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满足学生的多种能力与兴趣发展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专业学习与劳作的尊严与欢乐,学会关心,学会负责任。

(2)深入思考,多作自我反思:一是我们所教的专业课如何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二是我们的教学怎样才能适应学生并且促进他们的智慧、道德、精神和社会各行各业发生关系?三是如何才能与更多的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式”师生关系?四是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自信、自立、自强和职业责任感,教给学生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创造潜能和个性特长,提高其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适应工作能力?

(3)更多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体验式、现场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我评估、他人评估、小组评估等教学方式方法。一般不主张教学鼓励竞争,评估应不涉及比较;更多地依靠学生自己,鼓励负责任的自我评价,学会准确地评价自己的学习与劳作,并智慧地吸取同学和老师评估的意见。

二、基本方略

职业价值认识与知识技能学习是不一样的。知识技能学习可进行客观的专业知识考评或职业技能鉴定,而职业价值认识是无法在一个短时间内被普遍实证的,需要个体在知识技能学习、实验实训、见习实习过程中甚至是在今后劳作或人生经历中才能逐步体验、感受、领悟和认同。职业价值认识不能教会,只能靠个体参与实践,自己去体验、感受、领悟和认同。职业价值观培养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慧和心灵、思维和情感,引导人自己去设计,去实践,去体验、感受、领悟和认同职业价值。

围绕“尊严与责任”这一中心价值观而展开的中职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工作包含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一是榜样、实践、反思和认可。即通过职业人的言行、师生或师徒关系显示人格的尊严、劳动的尊严和责任的内涵与形象。二是所有学生参与学校或企业内部管理、服务和教学、实验实训、见习实习和社区服务等。三是在活动或以对话的方式交流中唤醒学生的自主、自尊、自信和责任感,使学生学会关心,激励学生反思,促进学生职业价值目标的构建。四是对学生中值得赞扬或接受的专业学习与劳作事务多方面表示认可,鼓励学生发展更好的自我。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提供可自我发挥的条件和环境,组织指导学生参与专业学习与劳作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受、领悟和认同职业价值,确立职业价值目标,发展职业价值评价能力,形成职业价值取向。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可采取以下四种方略。

1.榜样与示范

中职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和“偶像情结”。在教学中,教师或师傅应重视利用那些最有可能被学生记住的语言和行为,包括人们期望行为及其理由,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说服力的、鲜活的职业榜样;介绍一些描述正面或反面职业范例的文字材料及媒介资料,如中职学生成才案例、行业企业中先进模范。

教师或师傅给予学生关爱与尊重,帮助学生在校企学习中获得成功,建立自尊自信,感受职业的价值,体验到职业道德就是教师或师傅以道德的方式对待他们。

职业榜样显示出有见识、有道德的人的敬业心、责任感,他对校企生活和国内外大事的反应,成为职业技能教学、职业道德关注和行业企业精神的示范。

教师或师傅通过实操、演示、讲解、讨论、讲故事、个别谈话和鼓励等方式来提供职业技能教学、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使学生做出正确反应。

2.实践中体悟

学校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课程教学和环境熏陶,是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外因;个体在实践中的体悟,是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内因和机制。学校和企业共建专业、共建师资、共建实训基地和文化互融,真实的专业教学与劳作,为学生在实践中体悟职业价值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与环境。

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发挥校企一体化培养人才的优势,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发现、提问、讨论、反思、合作和锻炼,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在真实的教学实践中体验、感受和领悟职业的价值。

其方法有参观见习体悟法、模拟仿真体悟法、实验实操体悟法、社区服务体悟法、社会调查体悟法、企业实习体悟法等。

3.反思与交流

在多元价值观、多种多样的信息选择面前,要让正在成长的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还是比较困难的。在提供榜样示范、实践体悟的同时,教师还要深掘专业课教学中所蕴含的职业智慧、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反思,进行对话交流,以提高他们的职业价值认知、判断和选择能力。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故事讲述。通过讲述美德故事,提供有关职业生涯先进或落后的人、事物的视频等方式,引发学生观察,对照反思,展开对话交流,以提高其职业价值认知、评价能力。

(2)合作探究。通过若干拥有共同学习目标的学生,独立思考,一起探讨,共同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合作交往和探究能力。

(3)重点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重点、难点或关键处设问,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进行对话交流,分析解决问题。

(4)两难道德。为学生提供一些真实案例,每个案例都提出了学校或企业工作场所中遇到的两难困境,让学生反思、评论、争论或辩论和角色扮演活动。

(5)价值澄清。要引导学生对职业价值进行审慎思考、自己选择,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进行选择,对每一种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审慎思考后完成选择;珍爱、愿意向别人确认自己的选择;根据选择行动,以某种生活方式不断地重复行动。

(6)评估反馈。学生根据提供的评价标准要求或项目任务评估表对学习活动或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形式有自评、他评和互评,或学生评估、教师评估、小组评估和集体评估等。

4.多方面认可

学校的师生员工、家庭的亲友以及行业、企业、社区、政府部门等各组织、各方面对学生专业学习与劳作行为的优点进行确认和鼓励,对其所为所思所感的正向动机加以确认,形式有两种。

(1)表扬奖励。表扬奖励是强化和传播正确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方法。教师对学生专业学习与劳作的出色表现给予表扬奖励,对从小较少获得表扬奖励的中职学生来说意义重大,有时其作用不可估量。方法有外在奖励,如表扬、其他同伴的掌声鼓励,设立光荣榜或学生优秀作业作品展览展示,以及通讯表彰、特定的优先权、证书或奖品等;还有内在奖励,如合作交往满足感、探究乐趣、自我价值感、个人成长感、成就感等。内在奖励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更持久更强大,教师应加以培养运用之。

(2)批评惩罚。批评惩罚是对学生专业学习与劳作中出现差错做出的一种否定性评估或处理,也是教育另一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它对于帮助学生在任何情况下而不仅是在别人控制下才对自己的专业学习与劳作负责,培养学生对规则、对他人的权利和义务的理性尊重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它具有较大的负强化作用。

当然,要坚持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批评惩罚也要建立在理解、信任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律、责任心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及时帮助学生改进与提高。

三、案例列举

1.体悟导游价值

旅游专业的一位老师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认真钻研导游游览服务实训项目内容,采用模拟实训、角色扮演等方法,精心预设了“六步”教案。一是以优秀导游视频导入。二是创设教学情景,即接待来自区内职校的近百名师生前来学校参观游览,作为学校“溜哪儿”旅行社的导游,学生为游客们提供学校景点游览导游服务。三是布置工作任务。全班30个学生分成5大组,每位学生按要求掌握导游游览服务工作的五大环节,并完成《导游游览服务工作表格》;各组分别推选出一名导游,五名导游分别完成游览服务中的五个环节;其他学生以组员形式进行协助配合。四是引导学生做好导游服务,并全程抓拍记录:出发前的导游服务,抵达景点途中的导游、讲解服务,抵达景点后游览前的游览服务,游览中的导游服务,返程中的导游服务。五是请学生观看实录、谈感受,学生自评、他评,教师总结。六是评选最受欢迎导游。

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独立给游客提供游览服务,根据景点的特点和价值进行导游讲解,知道怎样处理在带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初步掌握游览服务的程序和内容。通过实录回放,学生发现优点,分析问题,互相学习提高。师生互动互评,引导、调动积极性,让学生热爱工作岗位,根据导游教学特点,融合现代行业文化,学生体悟到了职业的价值。

2.59比60差几

汽车专业的老师教“发动机气门间隙调整”,把教学设为:集合点名,检查按指纹,布置任务―提问复习―安全教育―分组操作―现场考核―集中小结―进厂实习―总结。要让学生通过校内实训考核后,再到汽修厂实习。在考核中某学生初考59分,再考60分。老师严肃认真地说,“59比60差几?”让学生反思、议论,他们意识到不只是差“1”,更是差认真、严谨、安全和忠诚的问题。教学要由实训室到汽修厂,按校企管理要求进行,理实一体,学用结合,现场考评,规范操作。

3.从模仿到创作

在烹饪实训室里,老师给一年级学生创设了“王浩同学考证和备赛,在西园饭店进行教学见习,跟从冷菜制作师傅学冷菜制作,为泰国代表团用餐而临时受命用单拼和双拼手法创作一个冷拼菜品”的教学情景。以任务驱动学生,尝试完成考证和备赛当中的双拼项目,要求学生用单拼和双拼手法创作冷拼菜品。各组学生分工协作,模仿单拼和双拼手法创作出寿桃、太极、灯笼等蕴含传统文化的冷拼菜品,自评互评,评出最佳作品,体验到了共同创作、服务他人的快乐。

参考文献:

第8篇:中学一对一教育范文

舞蹈是美的艺术,它有着审美教育功能和非审美教育功能,舞蹈教育的非审美功能是指相对于审美功能之外的各种功利性功能。当前中小学生的舞蹈教育大都沿袭了传统教育模式,即填鸭式教育,而非启发性教学,充斥着大量的成人化因素,严重限制了中小学生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想象的培养,使正处于长智力、开发视野的中小学生错失了接受“艺术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本文从舞蹈教育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有助于智力和创造力的开发两方面,论述了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非审美教育之功能,并结合理论与实践提出了实现这1功能的培养措施。笔者认为,重视并加强舞蹈对中小不生的非审美教育功能,必将对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舞蹈教育;非审美功能;培养措施

ABSTRACT

第9篇:中学一对一教育范文

教育话语与教育学话语,则是在教育学领域当中的话语的适用。具体来说,教育话语更倾向于实践角度的主体(是从事于和实施教育事业的任何人,也包括受益于教育活动的任何人)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针对教育活动而展开的的主体意志的实践性表述。本文对话语概念的分析引进到教育学领域则主要是在理论角度上,主体对于教育以及教育学的主体意志的实践性表达。它更多的是教育学者或者教育研究者的学术性论文以及著作等。一方面教育学话语是主体在教育学理论的思考与反思过程中所使用的术语,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话语的结果。李锐曾指出,话语是思想的表现形式,话语的界限意味着思想的界限,话语的贫困意味着思想的贫困。教育学的话语即人们在思考、表达教育学问题时的习惯性用语。[3]7本文虽不同意将教育学领域中的话语直接定义为习惯性用语的范畴之内,但话语的确是教育研究者思想的体现。项贤明曾对教育学话语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教育科学其实也不过是关于教育现象或教育话语的一门解释学。纯粹客观的教育事实是无法直接把握或不可言说———一旦言说即成言语、话语或文本,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是作为人们关于这种客观事实的外部表达的教育现象、教育话语或教育文本。这些关于教育的现象、话语和文本并不仅仅是客观事实的某种附属物,而是我们人所能把握和言说的教育事实的本身。但是教育科学的教育话语和文本的解释并不是主观的臆断,它仍然要回到与历史的联系当中去,要在各种教育现象,教育话语和教育文本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对其作出解释。

二、教育学话语的方式

教育学话语的方式主要是在教育学研究领域中所出现的教育学话语的形式与内在逻辑。谭斌将教育学话语划分为教育学的话语(如元教育学的研究),也包括教育学中的话语(如普及教育、素质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各门分支学科中的研究),还包括教育实践中的话语(如对教师的课堂用语进行的研究)[5]12。本文在教育学话语的方式的分类中将教育学话语大致分为以下几种话语方式:教育学话语以话语方式的语言环境、语境以及主体为基础,主要分为西方教育学话语与东方教育学话语;基于社会学领域构建与阐释的教育学话语,心理学基础上教育心理学话语还有哲学基础上的教育哲学话语等;依据主体不同划分的官方教育学话语、民众话语以及教育理论研究者话语。首先,教育学话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产生的教育学话语方式,是依据语言种类的不同和语言语法规则的不同而产生的教育学话语。诸如,教育一词在不同国家地区名称的不同(德语Erziehung,英语education,法语éducation等),在此基础上,“教育学”从最初的“pedagogy”(意为“教仆”)亦产生了不同语言环境下的表述:德语paedogogik,英语education,法语pedagogic,意大利语pcdagogia,西班牙语pedagogia等。二十世纪末期,出现了“educology”(我国译为“教理学”以异于“教育学”)取代“pedagogy”之势。与此同时,不同语言种类的教育学话语是教育学话语的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教育学理论的最直接的体现方式。在教育学的历程中最早的教育学话语体现在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等主要哲学家的教育学话语和古希腊哲学领域中所产生的教育学话语。例如,不同国家语言体系下产生的教育学著作:《论语》,《学记》,《理想国》,《普通教育学》等等。其次,教育学话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的教育学话语,“教育学研究者基于教育学理和逻辑规则,由高度抽象概括而获得的有关教育活动和教育学发展的基本的、一般性的教育认识、主张和思想观点”[6]33。教育学话语是对教育基本问题的“形而上”的话语,是以一种思辨的方式对教育学发展中各种问题的解答。教育学话语的方式,一方面依据不同的学科体系背景,产生了教育心理学话语、教育体育学话语、教育人类学以及教育社会学话语等等,体现着从一门学科角度的立场出发而产生的教育学与其学科之间的关系即理论的特征;另一方面是在教育学学科的总体反思基础上所产生的教育学话语。它主要是在受到哲学领域的元分析影响下所开始的对教育学学科性质、学科体系结构等领域的教育学话语。此外,还包括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政治背景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所存在的特定的教育学话语(它为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最后,按照教育学话语的主体来分,可分为政府为主体的官方话语、教育理论研究者的话语还有大众的民众话语。官方话语,主要是政府机关等针对教育基本理论的发展所提出的话语,例如政府机构颁布的教育宗旨、教育法规以及对教师评价体系等话语。官方往往通过教育宗旨、教育法规等的制订、贯彻、实施和修订,以及对教育评价、学术评判等的规约或舆论引导,传达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和规定,进行符合国家意识形态的思想控制及统一真理标准,并通过教育隐蔽地调控人的生活,引导人的发展走向,它标示着教育的社会历史使命,体现的是社会权力。[7]7-20而教育理论研究者的学术话语主要是在针对教育学理论等主题的理性论述。一方面由于主体为理性的代表者,是科学地对教育理论问题进行分析的主要工作者。此主体主要依据学术专业用语和主要概念范畴的界定基础上通过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以及教育专著等话语方式进行教育论理。他们的教育学话语一般来讲,对于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指导性与学术权威性而被官方话语和民众话语所使用。另一方面,实践是主体对教育理论问题表述和分析的源头之一。主体通过对来自于实践的表达进行理性的分析从而对教育原则、教育规律等进行了理论话语的陈述。此外,则是教育的最大受益群体以及最具有发言权利的民众话语,他们代表了教育实践领域当中的普通大众对于教育理论发展的观点。关于民众话语主要是在教育话语领域的研究范畴之内,当然也涉及一部分具有理论性质的话语可划归为教育学话语的内容之内。民众话语一方面主要受官方话语的指引,并翘首企盼教育理论研究者学术话语的指导;另一方面民众话语作为教育活动的对象和教育活动的实践者,切实关心着教育基本理论的发展。

三、教育学话语的结构

教育学话语的结构主要是教育学话语在不同话语方式中所普遍存在的内在的话语结构与逻辑。从语言学的角度上讲话语主要是语用学领域内的基本概念,话语的构成单位则主要包括词、句、篇、章。福柯在话语的分析中曾指出,语言是在语言学当中由音声等诸要素组合的结果,而话语主要是由针对对象而进行的陈述(énoncé)和陈述组合而成的命题,以及在诸命题构成的场域构成。其中陈述是话语的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它包含着词句和词句之间诸关系的总体,而对于话语的分析则主要是分析话语在历史进程诸多变化的形式。萨义德在分析福柯与德里达二人对于文本理解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二者对于方法论的选择,即将文本与外在联系的分析以及文本内在结构的分析。在《福柯的思想轨迹》一书中,中川久嗣认为德里达在对福柯理论批判的过程中,曾以西洋和东洋区分为例论述过“在西洋理性对于东洋理性的理解中首先要将其还原为西洋理性语言体系当中”。而在这还原的过程即翻译的过程中必然要首先遵循语言系统中的基本结构与规则,同时这个过程也成为对东洋理性的束缚,他称作这种翻译的行为即为福柯的“监禁”。教育学领域话语的结构,除了具备语言结构中最基本的词句和语言规则等还具备话语自身的内在方式即包含着主体和语境。谢登斌在《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中也分析了话语的结构与维度,他指出话语是具有权力与价值的对话性语言。话语,一般地来讲包括三个基本维度,一是文本,是指话语的书面表现形式,即以文字符号呈现的事件或实例,这是话语的具体性的表现;二是理解,强调对文本意义的解释过程,这是话语的对话性的表现;三是意义,是指话语反映的态度、价值取向以及建构的意义,这是话语的价值属性的表现。[8]3其中,意义主要是主体在针对研究对象等问题论述中主体价值与观念的表达,是主体主体性的体现。在此基础上,教育学话语的结构主要包括:(1)词和语句,是对研究对象的文本式表达的最基本结构;(2)术语,专属于学术领域的概念与范畴,是在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中不断科学化地形成的理性概括;(3)文本,最终的话语呈现形式与存在方式,它由主体通过词句和术语的建构所组成;(4)知识,是教育学话语的语境为话语的陈述提供了一个“场”。在知识的场域,将针对对象的术语和词句的表述中所存在的和主体试图表达的观点给予一种学术意义。社会学家彼得•伯杰曾在论述社会建构的过程中指出社会文化背景对于话语陈述中的重要意义。

四、教育学话语的特征

(一)教育学话语具有科学性与普适性

教育学自学科产生以来,科学性与独立性一直是其学科追寻的目标。这一历史过程中不仅有卢梭给教育学预留的科学之位,赫尔巴特给予教育学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为理论基础以成其科学之名,当然也包括教育学所经历的实用教育学、精神教育学以及元教育学的过程都为教育学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而对于教育学的话语陈述则是这一历程中的具体展现,它不仅在话语中陈述了主体对于教育学理论发展的省察之思,而且也呈现了教育事实与教育本真之论。海德格尔在其哲学思辨中也曾阐释过话语与理性思辨的关系,他曾指出话语、语言、理性、上帝、思想是同一回事,它们共同的本质就在于让存在显示,而“让某东西显示”正是话语(语言)的最主要功能。[9]张永祥将我国教育学话语分为常识性话语和理论话语,其中理论话语主要是由专业人员所掌握的遵循科学世界的逻辑和原则而开展的“科学话语”。虽然在主体上张永祥的教育学理论话语单纯地是指那些受到系统化和专业化训练的研究学者,但其在此基础上也阐述了教育学理论话语中的特征。他指出:教育学理论话语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就是逐渐远离日常教育生活,它要对日常教育事实和教育经验作出提炼、概括、加工和抽象,使之具有更大的解释力和一般化的特点。理论话语的教育学重视理性法则,以理性为中心,演绎构建抽象的逻辑体系。理论话语的教育学则具有逻辑上教育学话语的方式、结构与特征的内在联系性和一致性,是系统化、综合化、整体化的知识体系。理论话语的教育则遵从科学世界的逻辑和原则。理论话语形态的教育学则遵从科学理性。理论话语的教育学则是用“科学话语”来表达的。[10]129-130与教育学话语的科学性特征相应的则是教育学话语所具有的普适性———一方面是指,教育学话语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被教育主体广为使用,并可在知识体系上可被广大民众所理解的特征;另一方面是指对于教育问题的理性阐释的教育学话语,不仅在具体的教育问题当中而且在具有共性特征的一类教育问题当中具有指导作用。它不是对于具体事件的经验性解释,而是对于日常经验的抽象化和概念化的科学阐述。从历史上看,我国教育学历史上教师职业与教育活动的开展直接促进了“儒”的产生,而儒学理论中发展的最著名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封建社会人人诵读《五经》和《四书》传承着儒教理论。《四书》和《五经》无论是从政治角度上说是科举的内容之一,还是从教育的层面上谈是教育内容之一,当然现代来讲也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学研究者的必读著作之一。但是,其著作当中所含有的教育原则以及教育目的等的论点也早已成为人们所熟知的话语之一。从现实社会上看,教育理论研究者所提出的新的理论观点,以及对于教育问题改进策略话语等通过期刊、杂志和专著以及网络手段的传播很快能为人们所关注和理解。一方面在于教育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之一,教育的功用与价值不仅在教育理论研究者而且在与教育息息相关的广大民众来讲都已经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例如“教育先行”,“生命教育”早以为广大民众所津津乐道。另一方面,教育实践活动是教育学话语的实际指向,其话语的科学与合理性都需要实践活动这一标准的检验。因此教育学话语必然需要在广大民众(教育学话语的倾听者)中通过传播与知识的普及以及广大民众的理性认知来实现教育学话语的科学性地体现。而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教育学话语逐渐发展着自身话语的普适性以有助于自身在实践上适用,同时也在不断地反思的进程中推动着教育学话语的科学性发展。此外,教育学话语的科学性与普适性并不冲突,实际上正是教育学话语对于教育基本理论的科学性论述,才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教育学话语普适性的可能。

(二)教育学话语具有规范性与实践性

首先,教育学话语本身所依赖的自然是不同国家地域中的语言体系与语法规范系统,而语言体系则从外在性上直接赋予了教育学话语的规范性特征。与此同时,教育学话语所根植于的社会领域也制约着教育学话语的内容手段与论述方式,它正是通过一定社会文化领域当中的知识体系来实现着话语主体的主体意志。追溯教育学的历程即可发现,教育学话语在传统教育学阶段倾向于对基本教育原则的阐释,其话语强调教师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而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则为教育学话语提供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实践性话语平台,拉伊则为教育学更多地赋予了实验心理学的话语特征等等,这些都在教育学话语的发展中赋予了那一时代的规范特征。同时,话语在人类交往的语言体系中规范着人类的知识的内容与手段,同时也以文字等形式展现着人类的文明进程。而这种话语也在人类文明开化的进程中被人们所使用,并贯穿着人类的共识与主体的意志。徐辉等人认为话语是在一定的特殊的社会环境基础上,在社会情景中的关于社会交往的言谈方式。人类的话语方式包含了其对社会环境的理解,是人类认知与传递世界认知的特殊形式的话语。它是社会生活和交往的重要决定因素,包含着那些了解世界的人的权力关系网络话语。此外,教育学话语本身对于专业概念与范畴的解析,是教育学话语规范性的另一种体现。教育学话语针对具体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专业理论阐释,赋予教育学理论独有的定义标准和原则,属于教育学整个学科立足的基础之一,支撑着整个学科理论的构建与发展。其次,话语本身来源于社会实践,是主体对于社会事实的表达。教育作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传递人类社会文化知识经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而教育学话语针对教育事实和教育活动的研究对象,是对教育事实的实践性陈述。话语作为主体意志的实践性表达,是对日常生活的事实与价值的解释,它不仅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对社会结构的建构也具有一定的反思作用。费尔克拉夫在《话语与社会变迁》中也表明“话语”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且其主体的意图在于将语言使用当成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但是主体的话语并不是一种个人行为或情景变量的简单折射。“话语既是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一个行为形式———以这种形式,人们与世界产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第二,话语和社会结构是一种辩证的存在关系。话语由社会所构成,并受到社会的规范和制约,在社会意义上它具有建构性。”[11]与此同时,教育学话语不仅植根于社会生活实践,同时教育学话语的最终指向是教育实践,它以解决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发展的问题为目标,从而促进着教育学话语的理性发展。当然,教育学话语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理性解说,它对于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刘铁芳在分析教育学范式的问题及话语的变革时曾指出“既成的教育理论跟真实的教育生活相比总是僵化的,滞后的,流变的教育生活与生活世界才是教育话语活的源泉”[12]17-21。

(三)教育学话语具有民族性与历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