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教育在政治教学的渗透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发展,提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三个使命”———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品德,塑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格,引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三个使命强调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初中时期的青少年正是思想文化知识蓬勃发展的年龄,正是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观建立的时期。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初中政治教育的日常课程中,通过思政教育纽带树立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世界观,引领青少年思想道德体系的健康发展。中学政治课程的德育教育是培养品行优良,德学兼备的新时代青少年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德育教育初中政治教学

1.德育教育在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国正处于全民思想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期,作为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清楚的意识到政治课堂教育不能只是简单的教给学生课本知识,要与现代社会实际接轨,从根本思想理论深处引导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正确发展,实现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良好的思想观、道德观不仅是中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还是提高中学生个人素质和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初中政治课程是初中生接受的首个专业性、全面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政治课堂是教导中学生建立道德观、价值观的首要途径,对于学生今后的人生观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道德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陈宝生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系统推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把好课程教材政治关,思想关,质量观,确保各项工作稳步开展。可是遍观全国中学校园政治教育,我们仍然能发现很多不足。部分学校政治教育依旧保留旨在让学生死记硬背取得测试高分的传统教育理念,授课方式古板枯燥,课程内容陈旧老套,道德教育与社会实际脱轨。学生对政治课堂教学毫无兴趣,师生之间就无法产生共鸣和课堂互动,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政治课堂中没有学习到任何思想道德知识。大部分的中学校园中,专业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的教师资源匮乏,学校对政治课堂的重视度不够,有时甚至采取别科老师兼职教政治课的状况。学校的如此举动一定程度上对中学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致使学生觉得政治课程不重要。另外,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全以课本为主,没有问题的引申和发散,没有实际的事件案例,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政治思维体系,无法让学生感知到政治课堂上道德教育对于自己的重要性。

3.解决政治道德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

点击查看全文

低碳经济下初中生的生态道德教育

【摘要】低碳经济时代,加强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回应低碳经济、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初中生生态道德教育为研究现状,提出了低碳经济视域下初中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希望其对改善初中生态道德教育现状,提升初中生态道德教育水平有所裨益。

【关键词】低碳经济;初中生;生态道德教育;教学策略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发展最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反思,最终形成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而在低碳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下,对初中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不只是大环境造就的外在要求,更是中小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为了传播传授生态道德相关知识、提高下一代的整体思想道德水平,对中学生开展全面的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地将生态文明的实效性融入到低碳经济发展中。

一、树立正确观念、加强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时代在不断进步的同时,社会经济文明也高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环境恶化问题却日益突出: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以及严重的水资源污染等生态问题让人们不得不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这一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基本和首要的任务就是提高生态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道德观对一个人的行为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在传播生态道德思想的过程中少了道德观的约束就会使得成果大打折扣。对于初中生而言,学校的教育是其构建新型生态道德观念最快捷、高效的方法。在日常教育中,学校要注重学生生态道德观方面的培养,教师要注意不断对学生渗透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态道德观念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用这种观念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使学生心中逐渐形成新时期下要求的生态道德观。

二、改革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生态道德认知能力

生态道德教育是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提高初中生整体生态道德素质,完善学校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对学校政治思想教育课程进行合理设置,现阶段,我国中学课程体系中普遍缺乏一门独立的生态道德相关课程,生态道德教育往往只作为其他学科的附属学科,学生无法对相关知识进行全面地了解,致使当代中学生整体道德表现较差。因此,学校应设立专门的生态道德教育课程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另一方面,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目前多数中学在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时采用的教学方式陈旧单一,只要求死记硬背而忽略思想上的引导,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中学教师应提高自身修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为学生营造出更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点击查看全文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华夏文明的继承者。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应从社会、学校、家庭、互联网等方面加强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关键词】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出现,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受新时期、新局面、新思想的影响,思想道德教育发生了改变,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也受到了新的价值观的冲击。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重要,因为青年正是世界观形成的时期。”[1]769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开始注重自我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但同时又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一方面,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渴望得到关注,另一方面,他们又眼高手低,缺乏恒心和毅力。这就需要在社会、学校、家庭以及新媒体的共同努力下,帮助当代青少年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为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努力。

一、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列宁指出要“把树立严整的革命人生观作为主要目的”,要“切实地研究马克思主义”,认为“青年团体的主要宗旨是自学,是树立严整的社会主义世界观”[2]135。因此,加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一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而思想道德教育对人们的行为举止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可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教育对青少年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也是青少年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有助于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有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点击查看全文

实效性对策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

从高校德育课程安排上看,各地高校都能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富有成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以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条战线上进行着出色的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高等学校在近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使得教育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重知识灌输,轻实践教育。知识的灌输固然重要,特别对青年大学生,认知是行为的基础。但是德育教育并非是纯粹的知识体系,它需要实践的价值体系。要将家庭、学校和大众媒体灌输式传播的思想道德内容内化为理想信念,并成为个人道德行为习惯,必须通过道德实践,达到知行合一。其次,重教育形式,轻实际效果。思想道德教育虽然在学校教育中占一定比例,但主要以课程形式呈现的。课程也往往流于形式,成为教师讲台上倡导道德风尚、学生台下听道德风尚的故事,至于是否真正进入学生大脑,是否落实于行动,无人关心。再次是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交流。教育需要传授与接受的完美结合,成功的教育必须有教育者启发和受教育者的回应,双方共同配合才能实现。我们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居高临下,采用单向灌输方式,没有认真把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脉搏,也忽视受教育者的参与,将他们放到一个完全被动的地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缺乏思想上、心理上的沟通交流,必然影响教育效果,难以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入大学生的心灵深处。最后,重业务素质提高,轻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的统一,缺一不可,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但是,在相当数量的人们观念中,仍然以业务素质、特别是成绩优劣作为评价其综合素质的标准,忽视思想道德素质。再次是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凭评价者个人的主观印象和臆断来判断和评价,所以,大学生中经常出现找熟人找关系要高分的现象。

二、大学生德育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

(一)中小学德育教育的误导对于德育教育,从教育管理部门到各级教育机构都一贯非常重视。从德育教育的外在形式上看,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德育课程一直都在开设,但以实际效果上,又非真正重视。在小学里,德育课是被当成副科目来开设的,而往往是由非对口专业的教师开设,课时及内容安排较随意,内容组织也不严密。最具有德育教育针对性的课程是初中、高中阶段开设的思想政治课。在2001年教育部关于《初中政治课新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该课程的总目标:“本课程以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在高中政治课中,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列为它的必修课程,并规定了本课程的总目标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与时俱进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即将成为成人的青年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应有的自主、自力、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规定的教学总目标上看,初高中政治课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在应试教育的体制惯性控制下,政治课完全体现为考试“分数”,即以对政治课中所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来评价学生,而对该课程所要求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却无法从中、高考中得到验证。而从政治课课程标准上看:德育教育更多的应该是“体验式”的接受教育,做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却是只“知”不“行”。这样一来,不仅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否提高无法检验,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学生对政治课的理解出现偏差,只要一提起政治课,学生们就想到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和理论,内心产生了抵触情绪。进入大学阶段,一旦接触政治课,中学的阴影立即浮现,进而对它产生排斥情绪。

(二)德育教育目标远大宽泛,内容略显空洞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价值的多元化选择,德育教育不论在教学目标上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跟不上形势,存在着目标远大、内容空泛、道德理想和社会现实相矛盾、道德认知和日常行为脱节等问题。“我们目前开设德育课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目标无疑是正确的,超前的,先进的,但关键是‘太高、太远’,令人可望而不可即。”就德育教育的目的而言,学生最为本质的需求是通过学习这门课来提升个人生存价值和生命的质量,使受教育者成为自由、自主的道德主体。可是由于教学目标过于高远,教学内容过于空泛,加之忽略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环境,使得教育过程与社会的实际相脱节。在教育过程中,只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道德实践能力不强,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这种道德愿望与行为的脱节,使得学生很难将书本的知识、理念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这样就无法产生“我要学”的心理需求,反而产生了“我厌学”的消极心理情绪,以致排斥和抵触这门课。

(三)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不够从目前高校在德育理论课安排上看,各个学校对德育教育都很重视。从抓德育教育工作的机构上看,校党委书记主抓德育,班主任、辅导员直接参与学生日常德育工作;党委宣传部、校、系团委、学生处、科等处室也参与并负责部分德育工作;马列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等教学部门具体负责德育课教学。学校每学年都会组织各种各样与德育教育有关的活动,但不是每一次都受到学生的欢迎,使其真正愿意参与其中。因为活动的安排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布局,各部门自行其是,合作较少,缺乏针对性和目标性,很多德育活动都流于形式。各部门开展的德育教育活动的目的仅是完成某部门的一项政治任务,至于要达到何种效果无人去关注,结果造成一种形式上很重视,事实上重视不够的局面。

三、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的路径分析

点击查看全文

农村政治德育教育研究

一、农村高中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分析

高中生正处于思想形成和定型的关键时期,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希望获得独立的地位和平等意义上的尊重。目前农村中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加之很多家长一味想着打工给孩子挣钱而忽略了对孩子的监管和教育;再有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单亲家庭、隔代看管、留守、寄养等情况较为普遍。当今一些农村中学生的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脏话粗俗话随口流露;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以至常听周围人议论“如今的学生素质下降”。读书学习的风气明显淡化,对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普通高中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睡觉、发呆、课堂哄闹等现象普遍;无故旷课,出入自由;随时光临网吧,打网络游戏、聊天;谈情说爱。据对部分学生问卷调查,有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总之,农村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为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社会主义大厦未来还要靠广大农村中学生来支撑,我们农村中学的德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有责任有能力拉他们一把。

二、政治课教学中强化德育教育的措施

教育家杜威说过:“没有离开智育的德育,也没有离开德育的智育”。这些名言都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处理好学科知识与德育的关系,知识教育与德育渗透的关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点,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在备课和上课环节上,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把握好教材中学科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

1、课前—结合教材实际精心准备德育内容

现有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经改革以后,较贴近学生的实际,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所以教材中每一节都有思想道德教育素材,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凸显出来。如何备好这些素材呢?我觉得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并把教材内容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把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例如:在备“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这一内容时单从历史的角度让学生感知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由其自身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学生也能接受,如果再进一步挖掘的话就可知事物的发展,人的成功失败都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即自身的努力、外部的机遇。这样就会让学生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地位确立的必然,同时也明白自己也应该为将来的机遇到来做充分的准备。进而树立学生爱党爱国的思想和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好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朝着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2、课中—结合学生实际,贯彻德育目标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