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精选(九篇)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第1篇: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生命教育;生命价值

在当前社会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重视生命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要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认识生命、爱护生命。但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对生命教育教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需及时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加强生命教育教学。

一、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思想品德教学在进行生命教育上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如,2013年3月底,上海××大学出现投毒事件,同学之间因为一点小事就毒死舍友,导致室友失去了生命。这是发生在我国名牌大学的案件,此案件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我们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珍惜与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思想品德教学旨在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加以引导,确保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导向,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感受生命的乐趣,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大量的有关生命教育的素材,如:《笑对生活》《人格不可辱》《对自己一生负责》等等,通过这些资料能够更好地进行生命教育。

学生要亲身去体验、去体会,才会感受生命的珍贵。

二、思想品德教师言传身教进行生命教育

思想品德教师要对生活充满热情,言传身教。只有教师本身热爱生命,对生活充满激情,才能带动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也热爱生命。

思想品德教师要做好生命教育,教师要在教材中发现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例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学生懂得生命的珍贵。

思想品德教师应倡导生命教育,利用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将课本与现实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教育的生命气息。

思想品德教师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当今社会,在校园出现了不少的自杀、他杀事件,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思想品德教学要结合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弥补教材中滞后的观念,使学生能够爱上政治课,从而主动学习生命教育,重视生命教育。

思想品德教师要鼓励学生实现生命价值,让学生走出课本,到社会与大自然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诠释生命教育的真谛,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命教育至关重要,其能强化学生的生命教育,培养生命价值意识,让学生可以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第2篇: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 初中生 自我教育 良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初中阶段,是学生完善自我意识,增强独立自主能力,健全学生人格的关键时期。由此可见,自我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来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种方法要求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教师要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能够区别真伪善恶和美丑鼓励学生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

初中生的自我教育不是个人孤立地闭门修养而是强调要结合实践和学生的集体活动来进行,作为授课老师应该唤醒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因事制宜,为学生创设一个自我教育的空间和平台。这也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人文性的要求:“尊重学生学习和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杜威指出:“教育并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 针对校初二某些班级的纪律问题,老师根据思想品德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发挥学科特色,依据所教授班级的具体问题,将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和班级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结合情境,激发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意识,分析、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从而达成自我教育。

在新学期伊始,作为科任老师便对这个班级进行多方面的了解,掌握这个班级存在着学生的行为举止较为随便、上课随便说话、在下课时疯打闹、是非观念不明、欺负弱小同学等问题。班级学生管理不是简单的发号施令,而是要教学生学会管理自己,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根据教学要求和教育内容,老师进行了有“特殊目的”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心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和班级获得良性发展。

在初二的第一课第二目《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一课中,根据教学目标中“学生享有哪些权利以及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在完成前期教学后,针对该班级存在的问题,老师提出设疑:“依照刚才所学,在班级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享有哪些权利”?学生很淡漠,按书所授回答:享有受教育权 、平等权、 隐私权、 健康权、人身自由权、、、、、、面对一片哗然和随意,老师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在班级,又有哪些行为妨碍同学们行驶这些权利?顿时,班级学生,面面相觑,大声嚷嚷,彼此攻击、、、、、、老师说:大家举手说(自我管理的秩序规范)!某同学说:“同桌吃小食品的垃圾袋总放在我的桌子里,太脏了”;某同学说:“小华总是抢我的作业本,抄作业而且还不还”;某同学说:“小晗欺负我”!

这个班级的问题还真不少!老师说:刚才学习了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利,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公民在行驶权利时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老师接着说:那么分析上述问题,下课的时候吃点小食品,可以,这是权利,但是,自己行使权利以不妨碍别人为前提。这样做是不是妨碍了别人的权利啊?同学答:是!老师说:那么妨碍了其他同学什么权利?学生们顿时将所学用上:健康权,环境权、、、、、、,“那么能不能将垃圾袋子放在别人的桌子里啊?”同学答到:不能!

老师观察到那个经常把垃圾袋子放到别人桌子的同学脸红了,不好意思的朝桌子下看,老师强调:在班级吃食品的时候,要注意个人卫生,同时也要维护班级的卫生,大家赞成吗?同学应声而答:赞成(学生自我管理共同价值观的认同)。

原来乱哄哄的班级逐渐安静起来,大家一起讨论和解决问题,纪律比以前好多了,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并且解决了班级的一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自我调节的意识、学会自我控制,用自己认可的价值观对自己进行评价,通过这一评价,形成对自己的新的认识。

2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自我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掌握时机,把握处理问题的切入口。比如在某段时间学生的群体性问题、矛盾比较突出,他们自身也渴望突破,教师应抓住这个最佳时机,点拨学生,引导他们开展自我教育。

其次要注意分解目标。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时,要从小问题入手,让学生不反感且见成效,再逐步解决大的症状以及有效影响使其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目标一步一步实现,从而激发学生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的积极性。

再次要发挥“问题学生”的导向功能。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以点带面,使学生普遍看到成效,增加信任感和成就感,加强自我认识和自我提高,形成羞耻感,自尊心和荣誉感,养成比学赶帮的良好风尚。

要注重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方式要多样化,教师要有耐心,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时期的要求,运用恰如其分的方式,忌生硬说教和漠视态度。

人们习惯把学生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称为“困难的年龄期”,也就是初中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在身体、智力、道德方面都在迅猛发展,教育者只有把教育和对学生的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更好成长。在一段时间内,我把该班级比较集中的问题如:上课的时候,学生随便说话、抄袭作业、欺负弱小同学等现象安插在教学内容中,在落实教学工作的同时,因势利导的对学生进行沟通,展开有效的思考和改变,使学生能够觉察问题,自我纠正,进而在这基础上又开始新的自我教育循环。

学校处处皆德育,德育时时皆育人。学生的自我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现,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教育者的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3篇: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丰镇市第一中学内蒙古丰镇012100)

体育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则担负着通过体育教学去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艰巨使命。做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为突出。

中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他们加强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不仅可以使之继承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而且完全可以期望他们把人类文明推向更高的境界。

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先了解体育教育的“六性”,即:集体性、表现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和交往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贯彻课堂常规和教材的特点,严密课的组织教学,处理好突发事件,发挥集体力量等,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体育教学之中。下面根据我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体会。

1. 集体性

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活动范围广,内容变化多,受外界干扰大,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纪律约束,就无法进行教育。如集合、整队,队形、队列变换限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如投掷课,若一个班的学生男女各分成两组,一组投掷时其中一人喊口令,大家一起做,等这一组同学全部投掷完后,另一组同学才能去拾器械准备投掷练习。因此要使学生明确,一个思想品德作风良好的整体是校风、班风的窗口,从而引导他们建立必要的制度,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对违反集体利益,破坏集体荣誉的不良行为及时地进行批评教育,启发,培养学生发扬集体主义思想、精神,提倡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团结协作的共产主义思想。

2. 表现性

中学生具有爱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体育教学内容多、广泛,在活动中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作风,内在世界状态较易全部地体现出来。如活跃、稳健,沉着、急躁、信心、坚定、胆小懦弱、自尊心极强,勇敢顽强,知难而退、不求上进、个人主义、认真负责和敷衍了事,文明礼貌和蛮不讲理,做为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实际情况,掌握学生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3. 竞争性

为了完成课的任务,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赛的形式,充分体现出竞争性,它反映一个人的实力、意志晶质和心理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如上球类课时,要求灵活果断,有整体配合意识,上耐久跑时要求坚强,有恒心,肯吃苦耐劳,有敢于克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要使他们在成绩面前胜不骄,败不馁,发扬坚韧不拔的战斗作风和拼搏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乎常的教学训练中要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与体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4. 规范性

第4篇: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渗透德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本,德育为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普及教育阵地。要使小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它的核心任务就是做好德育工作。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让他们个个都能成人、成才。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自身的德育修养

教育过程是教书育人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尊重并关心学生,以其人格魅力从正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培养自信,感受成功

自信是通往成功的途径,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一个学生如果充满自信,那么他在各方面都会表现的非常出色,而出色的成绩会使其拥有更大的自信。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能通过学习过程获得一种成功感,让他们建立自信心。对于一些基础差的学生,注意让他们看得懂、学得会,并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要耐心地帮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一些简单的问题,多请他们回答,哪怕他们有一点点的进步,都要给予表扬、鼓励。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利用班会时间向学生讲述爱迪生、张海迪、霍金的故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成功。

三、开展各种活动,培养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可以说,一个没有爱国心的人是一个沦落的人。邓小平说过:“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我觉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更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德育”教育是最好的途径。

(1)通过学校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向学生进行爱国的思想教育。升旗的时候要脱帽、立正、向国旗敬礼,唱国歌,加深对国旗的认识和尊敬。小学语文教材中,渗透着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课文比比皆是,这些是对学生最直接、最生动、最有利于激发爱国情感的素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立足这些课文,让学生从小就“知祖国、爱祖国、建祖国”,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

(2)利用班队会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守则”、“规范”的养成教育。通过班队会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向学生进行爱集体、守纪律、讲卫生、懂礼貌的教育。

(3)在节假日组织一系列弘扬民族精神的活动,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清明节开展征文活动,缅怀亲人和先烈,让学生意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让学生观看《开国大典》的影视片和共和国辉煌成就的图片,感受祖国的强大。举办“庆国庆书画大赛“,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孩子们胸怀祖国,具有了爱国主义思想,就思想领域来说,是高屋建瓴,这一龙头工程建成建好了,那就会心胸开阔,更加健康活泼地成长。

四、抓住教育良机,培养学生的爱心

(1)爱社会,“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把爱心献给社会,就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弘扬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良好风尚。营造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树立热爱劳动人民、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并把握教育良机,寻找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佳点,适时进行“爱的教育”。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人,捐献爱心,通过身边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节约用水、用电、义务植树、义务大扫除等。并且这种教育由课堂延伸到家庭、由学习延伸到做人。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2)爱父母,要对自己的父母感恩,他们不仅赐予孩子生命,更把孩子养育成人。父母起早摸黑挣钱供孩子读书,把孩子养大成人,非常不容易。因此,为了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在日常生活中可采用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感恩作业。周末回家,让学生重拾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布置一份特别的“孝心作业”~回家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如:帮父母捶背、煮饭、整理屋子、端一盆洗脸水,递上一杯热茶,用一句话向父母表示感恩等。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通过感激父母的教育,让学生体悟来自父母无私的爱,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懂得爱父母、孝敬父母。

五、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诚实守信对于建设人类社会文明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讲诚信,才能得到别人更多的尊重和认可,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从小养成诚信的良好习惯。如: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如果实在做不到,应向对方解释作自我批评。遇上别人的事不要想“对我有什么好处”;而是想“我能帮什么忙”,问一下,如果需要就马上行动。以“诚心献给他人”的主题班队会活动,举办“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读书、演讲、故事会等活动。营造以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校园文化氛围,塑造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总之,“德育教育”是铸造学生灵魂的“希望工程”。是爱国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的具体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位身居农村的教育工作者。我将细心工作,做好点滴之事,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去,让中华民族精神世代传承、发扬光大、并富有世代气息。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学说》.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

第5篇: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一、积极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思想品德是一门集知识性、社会性和现实性很强的课程;中学生学习它,不单单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培育文化传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为此,中学生要想学好思想品德课程,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观。

首先,同学们就要有一个端正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好坏,先决于一个人的学习态度。良好的积极学习态度是同学们对学习的内在精神要求,是一种积极向上状态的体现,是一种有效学习的内驱力,能使同学们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有想学、愿学的冲动,从而让自己真正成为学习思想品德的主人。正是这种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增加了同学们对知识渴望,激发了求知欲,进而从感情上才能把思想品德课程真正当成一门科学而严肃的学科来认真对待。

其次,积极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指人们一种无形的偏爱的精神活动或者说心理倾向,它表现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关心、喜好,从而积极参与获得这方面知识的活动,力求得到愉悦感和心灵上的满足。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如果我们教师在生活点滴中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学科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肯钻研,乐探究,喜交流,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了。

第三,领会学习讲成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有解题能力训练的检测,树立正确的检测观念。其一,教师要教育学生勇于面对学习中的检测,做到不慌、不弃,不骄不躁;重视它,又要邈视它,要有一颗平常心。其二,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技巧,就一定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解题能力训练中去。

二、教师要有积极、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观

思想品德是一门立足于素质教育,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的课程,它的教育理念是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形成积极、正确的教育观:构建充满生机的有效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在体验中领悟、掌握思想品德知识,提升学习能力。

(1)教师要积极构建生动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

在思想品德教育导学中,教师一定要深挖掘、细发现,借势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动机同时迸发,使其学得带劲且快乐。那么如何确保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根据导学的具体内容,采取不同方法、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思想,一起碰撞重难点问题,进而才能达到教与学双赢的效果。

(2)教师要给予学生体验的空间,学会合作学习

第6篇: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总的来看,我国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好的。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新时期未成年思想道德状况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防患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一项统计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部分中学生当中不同程度的滋生;绝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依赖性强,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此种种问题,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格格不入,非常不协调,着实令人担忧。

以上存在问题,追根溯源,总的来说,是由于目前三个方面:即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子女、学生、青少年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各方面还存在种种弊端和误区造成的。大致而言,学校因素有德智失衡,知行脱节;家庭因素有方法不当,环境不良;社会因素有审美错位,监管不力。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中学生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适应新时期中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和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网络,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为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 家庭方面:潜移默化 言传身教

家庭是子女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作用。青少年的品德情操最初是从父母那里观察学习而来的。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做父母的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要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严格检点自己的言行,加强道德修养,注重自身形象,优化自身道德人格,为子女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以示范引导孩子的成长。除了正确引导外,父母还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有理智、有分寸地关心爱护孩子,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过分溺爱,做到爱而不放纵。父母在与子女朝夕相处中,要抓住任何机会运用日常生活的大事小节对子女进行正反面教育,使孩子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和形成独立的人格。

一 学校方面:

1、转变观念 建立机制

要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引导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除了国家和政府部门要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矫正“指挥棒”的指向外,各级学校也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开展德育工作对培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为此学校必须建立各种督导和考核机制。比如:各学校要建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在每学年结束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对品德优秀学生颁发单项奖;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要作为升入高一级学校重要指标和录取依据;对省市县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的评选,必须将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列为重点考察。学校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运行机制,做到责任落实,具体到人。要加强对教职工履行育人职责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对优秀学校领导的考核,也要把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

2、加强教育 规范管理

学校教育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主渠道。当前,要抓好下面两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各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中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操和优良的思想品质。同时结合每年的弘扬民族精神月进行专题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二是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开设法制课,聘请优秀政法干警为法律顾问、法制宣传员,对学生进行法律、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办好心理健康专栏,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生理教育和性知识教育,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解除不健康心理对其学习、生活的影响。四是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人的个性发展必须反映社会的需要,但人的个性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所以必须提倡“我为人人”的崇高风尚。

3、环境熏陶 实践感悟

要把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品位作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科学论证、精心设计体现时代风格、富有教育内涵的校园文化景观,使学校的每一处都能洋溢浓厚的文化气息,使青少年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优美环境的熏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班级文化、走廊文化、板报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新思路,使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能激励人向上,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育人的功能。

实践感悟是打开少年心灵、培养优良品质的钥匙。把掌握思想道德知识和进行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寓道德教育于生活实践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中学生的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三 社会方面:

1、高度重视 建立机制

同志曾指出,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教育行政机构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高度重视,建立机制,加强领导,落实措施。

2、正面宣传 营造氛围

第7篇: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适应;超越;外部要求;内在心理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there always exists contradlctlon between the external demands of educators and students,internal psychology,which permeates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The educators tried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through making the external demands suit students,internal psychology.On the basis of this,the educators try to make the external demands surpass students,internal psychology and thus accelerate the rising of the contradiction and solve it.In thIS way ,new quality will be obtained from every new period with a new level ,and we can make students, idea and morality continuously develop as designed by educator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adaptation;surpass;external demand ;internal psychology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主导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学生,使之转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在这里,一个完整的过程总是包括两个方面:施加影响的方面和接受影响的方面。施加影响,具体地表现为教育者向学生提出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先决条件;而接受影响则是指学生对这种外部要求的适应和接受。但学生并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并接受教育者的外部要求的,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意识灌输和纯粹的知识传授的过程。所以教育者在向学生提出外部要求时,应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心向,考虑到学生的内在心理对其接受外部要求的影响。

众所周知,内在心理是人行为活动的动力。但是,这种内在心理对学生来说并不一定就是道德动机,他们在此时此地想要达到的目的,不一定就是社会寄希望于他们的目标。因而学生的内在心理与教育者的外部要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就是矛盾。因此,教育者的外部要求和学生的内在心理之间的矛盾必将贯穿整个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从而成为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一对矛盾,是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该从“适应”和“超越”这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着手,来处理外部要求与内在心理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一、适应: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

教育者的外部要求和学生的内在心理的矛盾既然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怎样解决这个矛盾以使学生顺利地接受教育者提出的外部要求呢?笔者认为,必须使可控的外部要求去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我们不是成熟主义者和行为主义者。在成熟主义者看来,儿童的先天能力和禀性、情感和愿望必须让他们自己去发展,儿童的先天和内在的自我必须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一切听其自然;而行为主义则认为,儿童行为是各种剌激联结的直接结果,教育者只要有意识地运用行为技术学,就能控制人的行为,使它沿着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两者各强调一点而忽略另一点。因此,前者就不免走向自然主义,而后者则流于机械主义。这不是我们应该效仿的。笔者认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于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又是离不开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的,两者不能分割。所在,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的外部要求首先必须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

(一)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符合学生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

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即思想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根据这一品德发展过程的规律来进行,按照思想品德心理的发展顺序来确立思想品德教育的顺序。这是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上的适应。

皮亚杰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技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发现儿童道德是由他律向自律发展的,他把这一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感知动作阶段、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柯尔伯格用自己创立的两难故事法研究学生道德发展,把学生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服从权威,避免惩罚,道德行为凭结果来判断正误。第二阶段:相对的快乐主义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希望获得奖赏和别人的好感,认为能满足自己和别人的需要都是对的,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有个人主义的表现。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避免遭人谴责、惹人不悦,希望与别人保持良好关系。第四阶段: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希望避免执法当局的指责及由此产生的内疚,维护法律和秩序的道德定向。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民主的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维护契约的道德定向,尊重公正无私的执法者,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幸福。第六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坚持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并避免受到良心的谴责。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理论虽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但是他们关于学生道德发展的阶段模型,受到了广泛的认同,值得借鉴与研究。我国心理学家李伯泰等人从1978年起,对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理论作了系统的验证性研究与客观性评价。研究表明,我国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判断,也经历着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由低阶段、低水平向高阶段、高水平发展的过程等等。因此,思想品德教育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首先就是符合学生的品德心理发展的规律。笔者认为,我们在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设计上要分阶段提出要求,遵循必须的层次(底线)—弘扬的层次—追求的层次(最高境界)这样的阶段递进,并使各阶段的教育相互衔接,防止机械割裂。对于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外部要求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如果教育者的外部要求低于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就不会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不能促进他们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而如果这种要求太高,就会使学生由于道德认识水平的限制而无法接受,以致产生认识障碍。所以教育者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思想品德教育才会有的放矢。具体来说,教育者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健康问题,来提出一些阶段性的要求。例如,对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前期的人,可从认识学习知识和本领的意义、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的意义以及树立尊重社会规范的意识等方面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对处于青年中期和青年后期的人,则可以通过责任感、义务感以及社会角色意识和忧患意识的培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里重要的是要把外部要求化为具体而实在的指标:有坚定的信念、真诚、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热爱生活、珍惜荣誉、知道廉耻、懂得节制欲望等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抓住关键期教育,即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要把握好时机,有些道德品质的教育,如诚实、守信等要及早进行,要在思想品德成长的有利时机采用特殊的教育措施,以促进良好思想品德的顺利形成。

(二)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适应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

从外部要求的可接受性来看,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还必须适应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因为品德心理结构也是道德功机的基础。毋庸置疑,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基本成分,这三种基本成分构成了品德心理结构。所以,教育者在提出外部要求时就必须考虑这三个方面。这是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上的适应。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局限于简单的灌输,在方法上,通常诉诸直接的问答式教学、规劝、说服、强迫执行、训诫、奖惩以及榜样等。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僵化的教育形式。一方面,它无视学生的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另一方面,它又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无关,缺乏相应的道德行为实践。因此往往使这种教育归于无效。

笔者认为,为了使教育者的外部要求真正让学生接受,必须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层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

首先,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适应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除了在不同的道德认识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以外,教育者还应该发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即考虑学生的主观道德需要。要把学生当成一种清楚自己需要并有行动能力的“人”,而不是一种被动的、只需接受先进道德的“容器”。教育者的所有的外部要求,都应该以道德主体的确立为首要前提。思想品德教育应该从只注重迫使学生接受、服从具体的道德规则,转移到重视学生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上来,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与此同时,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的道德价值,应当是有用的、与他们生活有关并能指导他们的生活、有助于解决所面临的道德问题。

其次,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适应学生的情感特点。就是说,教育者在向学生提出外部要求的同时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对教育者的外部要求有良好的感受和情感状态,并通过这种感受和情感状态来提高外部要求的可接受性,加强学生的内在的道德动机。具体来说,教育者应该在自然的、欢快的环境和气氛中,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并且通过表扬、鼓励和热切的期待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履行道德要求给他们带来的极大欢乐。与此同时,教育者还应该注意到在提出道德要求的过程中,去发现并消除学生的灰色情绪:元聊无奈、寂寞苦闷、忧郁伤感等。学生容易产生这些灰色情绪,而且这些灰色情绪会对他们接受教育者的道德要求产生负面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灰色情绪同时也是学生个性和反思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学生的思想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所特有的倾向,应该正确分析和对待,而不是严厉的批评和指责,应该通过既理解又引导的方式去消除这些灰色情绪,从而避免它们对接受教育者正面的道德要求的干扰。这也是教育者外部要求适应学生情感特点的具体表现。

转贴于 在这里,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挫折。所谓挫折,是指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不能克服的障碍,从而产生激烈的情绪,包括焦虑、紧张等。由于挫折的产生,学生往往会意志消沉,灰心丧气,不求上进。在少年期还会出现一些奇特的现象:以为需要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强迫自己克服任何需要。有财甚至会因为自己有某种需要而感到不安和烦恼、羞耻和愤恨,进而故意提出一些不顾其内容而纯粹从动力上来考虑的克服各种需要和愿望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总是不去注意需要的内容和评价哪些需要在内容上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他们会认为,重要的是去学会克服任何需要,控制任何愿望。那时,他们可能会提出要去克服重要的生理需要,也可能会去克服一切高级的道德动机和需要。因此,预防和克服学生的挫折,是教育者的外部要求适应学生内在情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使教育者的外部要求顺利地为学生所接受的一个重要条件。教育者要分析引起学生挫折的原因,及时满足学生积极的合理的需要;对他们消极的不合理的需要也不应一味抑制;而应辅之以各种手段,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教育他们放弃或转化这种需要,提高他们对合理的道德目标的期望。另外,教育者应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有良好的感受,以提高他们各种良好期望的可行性。在学生已经产生了挫折之后,教育者就必须帮助学生消除挫折:如转移学生的目标;改变情境;使学生的苦闷和不安有表达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使之精神振奋等等。

第三,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要适应学生的意志力和行为习惯系统。道德行为的形成是需要意志力作为杠杆的,意志力在形成学生内部动机、使学生接受外部要求中的作用很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使学生的不稳定动机转化为稳定动机。我们知道,学生在形成了一定的动机之后,并不一定就按这个动机行事,虽有愿望和动机但不能采取合理的行动的情况是常见的。有的虽然也能付诸行动,但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表现出动机的情境选择性和不稳定性,使自己的行为不能坚定地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并导致行为的元系统性。这是由于学生意志力不够且缺乏一定的控制和调节能力所致。在有了一定的意志力以后,学生行为的主导动机就不会被另一些次要动机所干扰,从而变不稳定为稳定,改变那种在相当偶然的情况下彼此替换的动机的多态选择状况。其二,使学生战胜不道德的动机,拥有道德动机。在学生动机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学生本身冲动性欲望和外界诱惑的存在,学生原先形成的一些道德动机往往会被非道德动机所代替而产生非道德行为。意志力的形成则能使学生抵制外界诱惑,控制自己的内在冲动,在社会要求与个人的欲望和需要发生矛盾的情况下,使个人能适应社会的客观要求,槟弃不道德动机而使道德动机占主导地位。因此,形成一定的意志力是十分必要的,教育者必须使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概念和榜样,产生意志锻炼的愿望,并经常组织一些行为练习,重视道德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意志力。这里,组织多种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争创文明活动、军营训练、生产劳动等人规范日常生活行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对学生树立道德观念、养成道德意志特别重要。另外,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还必须适应学生的行为习惯系统,因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方式对内部动机有一定的反馈作用。如果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方式与道德要求不相符合,则教育者首要的就是要去抑制和消除不良行为习惯和方式,在使学生认识到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方式的危害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外部要求。

总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尽量使外部要求具有可接受性,真正能为学生所理解、所认同,否则,再好的要求也会归于元用。

二、超越:教青者的外部要求要超越学生的内在心理

教育者的外部要求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就能解决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有了基础和可能。然而,仅仅承认适应原理还是远远不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不应只是被动地适应学生内在心理的过程。从积极的主动的意义上说,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也应是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超越”学生内在心理的过程。就是说,教育者应在高于学生内在心理水平的基础上来提出外部要求。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超越”比“适应”更有教育意义,作用也更大。

(一)外部要求超越内在心理的意义

首先,由外部要求“超越”内在心理而产生的内部矛盾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只有当出现这种内部矛盾时,一种体现道德价值的强烈愿望才会迫使学生去努力创造条件,克服困难,最终消除这种矛盾,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要求。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只有"超越"才能激发这种内部矛盾。

苏联教育家舒金娜在《学校共产主义教育理论和方法》一书中讲到过这种矛盾。她说:“儿童必须解决的、更为复杂、具有社会意义的新任务与他以前的行为方式和动机储备之间的矛盾,这是教育过程的矛盾之一。这个矛盾在个性形成的整个道路上都不会消失。假如在一个人的面前不存在他能够解决和更加复杂的任务,个性的运动就暂时停止了。个人必须为完成这些复杂的任务经常不断地准备着,这种准备就是以更有意义的动机和更加完善的活动与行为方式丰富个性。”①这说明了复杂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外部要求与学生以前行为方式和动机储备之间的矛盾对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而产生这种矛盾的前提条件,则是提出了"超越"学生一定动机发展水平的复杂的新任务。

其次,“超越”符合学生动机发展的非等稳性规律。我们知道,人的正常状态是积极活动、积极追求新而又新的成就的状态。人在满足了自己的基本动机之后,还会去寻找和获得愈来愈新的高级的动机、需要、目的和理想,而不会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这就是动机的非等稳性规律。消极满足的状态,“高枕无忧”,这只是相当短暂的时刻。当然,动机的内容可以是积极的或消极的,但整个动机却很少服从于等稳性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说,动机是处于不断变化、不断上进的过程之中的。尽管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动机对于形成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必要的,但是它只是在相对于次要的和不道德动机的情况下才有意义,并且这种稳定状态也只是暂时的。外部要求对内在心理的“超越”顺应了人所特有的动机对活动、对认识、对创造的不断需要,促进了动机的不断发展。所以,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第三,任何动机都可能具有两种基本的状态:满足的状态与不满足的状态。满足状态的主要特点是:通常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缺乏相应的积极的主动性。而不满足状态的主要特点是:通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存在指向动机满足的积极的主动性。不满足状态既包括情绪的不满意,又包括对将来会达到的满足状态的预见;既有对作为现实状态的不满足状态的消极体验,又有对作为潜在的和隐医状态的动机满足状态的积极体验。在这两种体验的适宜的作用下,学生会产生一种积极能动性,去克服不满足状态,追求满足状态,尽管这种状态是暂时的。因此,造成学生的一定的动机不满足状态,比满足学生的动机更加有效,更有促进力。外部要求对内在心理的“超越”,能引起学生动机的不满足状态,因而它就比“适应”更有激励作用。

最后,从对学生的远景培养来说,“超越”也是非常必要的。所谓远景培养,就是指培养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从而使他们具有足够的信心和力量去自觉追求这个远景。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对具有广阔的时间前景的动机培养赋予了巨大的意义。他在指出学生在这方面自然发展过程的特点时曾经写道:“从最近的前景来决定自己行为的人是最软弱的人……培养人,这就意味着要使他掌握远的前景……年龄愈大,愈要把最近的乐观前景的界限推远点。”②因此,远景培养是十分必要的。而这种远景培养又往往是通过向学生提出“超越”他们原有动机水平的要求,为学生设立比较远大的目标而实现的。所以,应该承认,“超越”从一个侧面看就是对学生的远景培养,它使学生有了前景观念,有了对前途的坚定不懈的追求。

总之,无论从哪一方面看,“超越”总是必要的,而且它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但是,如果以为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外部要求对内在心理的"超越"是无条件的,不需要必要的适应基础,那就错了。恰恰相反,“超越”是有“基限”的。这个“基限”规定了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超越”学生内在心理的范围和程度。只有在这个“基限”内,“超越”才是可行的,才会有效果。为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来确定这个“基限”,并设计“超越”学生内在心理的合理的教育要求。

(二)外部要求超越内在心理的具体要求

在向学生提出“超越”内在心理的外部要求时,教育者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以提高学生的接受心向。

首先,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志向水平。所谓志向水平是个人给自己确定的理想目标,或者说心理需求。个人在从事某一实际活动之前,总是在内心给自己制定一个成就目标,然后驱使自己全力往此方面努力。志向水平作为影响学生内在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决定学生道德行为能达到什么程度,也决定教育者外部要求能“超越”到何种程度。因此,为提高学生的志向水平,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建立一个坚强的有远大目标的学习集体或劳动集体是必要的。

其次,对一些比较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作出正确合理的解释,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尤其是在青春前期,学生有一定的思考和分辨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教育者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的评价。但这种认识和评价又往往比较片面,甚至会走向极端,这就需要教育者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许多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因为对许多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不能正确认识会影响到学生对某些教育要求的正确理解,以至于给学生在接受"超越"其内在心理的外部要求时增加困难,使思想品德教育难以奏效。

综上所述,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的外部要求与学生的内在心理总是存在着矛盾的,这个矛盾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教育者通过使外部要求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来解决这个矛盾,并在解决矛盾之后,又在新的基础上使外部要求“超越”学生的内在心理,促使两者之间矛盾的产生,并加以解决。如此循环往复,在每个新的阶段上又获得新的质,达到新的水平,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沿着教育者所要求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第8篇: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1.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我们要热爱地球上的生命,就要从热爱自己的生命做起,热爱父母、热爱他人、热爱大自然,我们才能得到大自然的回报,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每个生命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多种生命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相互关爱。尊重生命就要关爱生命,关爱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大自然与人类息息相关,人类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2.珍爱生命,善待生命

为何珍爱生命?因为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在大自然面前,我们的生命是脆弱的,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火灾、地震等,面对各种人为的灾难:车祸、暴力等,我们的生命是如此地不堪一击。珍爱生命,因为生命不可重复,是唯一的、是独特的。我们要珍爱只属于我们一次的生命,我们要善待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

二进行生命教育,必须坚持“以生为本”

为使学生能够体会生命的快乐,认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就必须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生为本。在教学中创造开放的课堂,给学生提供发言的时间、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合作交流中展示、完善自我,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在生活学习中张扬个性,体会自身存在的价值,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生命需要相互关爱,要悦纳自己和善待他人,通过个性展现使学生推出我自己,通过你帮我、我帮你,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路,通过知识竞赛使学生了解自我保护的求生知识,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肯定生命、尊重生命,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三进行生命教育,必须渗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思想品德课注重对学生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要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注重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观禁毒馆,使学生认识到“吸毒一口,掉入虎口”;参观消防中队,参加火灾逃生演练,训练学生面临危险的逃生本领,加强生的欲望;做一天小交警,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开展种植花草树木、饲养小动物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生命的美好与可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以致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使学生珍爱自己,保护生命,了解生命来之不易,体验生命成长的艰辛与苦难,真正意识到要认真生活,珍惜每一天,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界,使自己活得更有尊严。

四进行生命教育,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地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合作交流,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在合作中提出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形成独立分析问题、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观念。现在很多的思想品德课堂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交流,使学生产生共鸣,学生参与意识较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如:学习珍爱生命一课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一些紧急情况,当危害发生时,应该怎么办?课前,将学生分为火灾自救组、地震自救组、燃气泄漏自救组、漏电自救组,让他们搜集自救方法的资料、图片,进行自救演习。课堂上交流经验体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演把自救表现得惟妙惟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活动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生命教育的顺利进行。

第9篇: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一、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基本途径,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法规之一,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如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可使学生养成听从指挥,服从领导的良好习惯, 。所以每个体育教师都应把贯彻落实课堂常规作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认真做好。再有作为一名教师,你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衣着整洁,在教学中,讲解清楚,重点明确,示范规范,优美大方,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师德、良好的修养、过硬的教学技能和得体的衣着以及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赢得学生对你的尊重和信赖,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道。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育,提高素质,成为楷模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因而能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反映,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强化个人技能技术训练,绝不能有半点的懒惰行为。让学生掌握的,教师首先要掌握,让学生达标的项目首先教师首先要达标,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三、结合班级学生个人实际,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要达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育力量绝不可单一。依据班级、学生个人实际采用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方法,是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关键所在。常用的方法:

1、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方法,对课堂中出现的好人好事,要大力表扬,即使是同样的事就也要出现一次就表扬一次,逐步形成人人想做好事,争做好事,多做好事的风气。在多表扬多鼓励的同时,必不可少地还要适当运用批评的方法,使不良的苗头、错误行为在冒尖时得到抑制、禁止。表扬得恰如其分,批评得注意方寸,思想品德教育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运用评比竞赛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的任务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在实践中适当地运用游戏、竞赛方法,能更好地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以及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品质发奋图强,力争上游,提高竞争意识,如在完成教材要求达到的一定时与量时,采用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赛;又如完成一定的队列,队形练习时,评比队伍的整齐、动作的准确等;通过讲评把信息反馈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定,互相学习,逐步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风气和竞争观念。

3、运用体育教学常规进行经常性的教育。

体育课教学常规是保证体育课正常进行所采用的一系列要求与措施。通过每次课对教学常规的实施,使学生既学技术,炼身体,又培养好作风,好品质,长此以往,学生将能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达到思想教育的最终目的。

课前动员。使学生明确本课教学任务与要求,端正学生的认识与态度。

课中思想激励。根据教学过程学生练习的情况运用形象、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表情、身体语言及时给学生以激发和鼓励,使学习气氛更浓厚,热烈。

及时进行练习讲评。在单项练习或某次强度较大的练习时,特别是游戏后根据学生练习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对其中的积极因素加以鼓励和肯定,对不好的苗头加以制止以提醒。

认真做好课后小结。根据学生课中的各种表现,进行恰当的小结。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下次改进的意见和希望。只有不断地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方能有效你培养勤学勤练,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学习效果。

4、通过课的组织工作与教法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

加强课的组织工作本身就是教育学生的过程。如通过有组织的队列、对形的调动,以培养学生迅速、整齐、动作协调一致的习惯。再如,通过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布置收还器材,保养场地设备,以加强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通过多种的组织教法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充分发挥体育积极分子作用以及教育同学间要互相帮助,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相互协作的优良品质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过课的小结,肯定成绩,表扬好人好事,指出不是之处和努力方向,对学生也具有重要教育作用。

5、集体训练法

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例如球类训练,团体操训练等,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来自个人对集体的奉献和刻苦训练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6、导与管相结合

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只导不管。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实际行动,要导与管相结合,体育教学中首先要抓住常规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习惯。然后再抓运动竞赛,使爱国、爱集体,体育道德行为规范有了具体的实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