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第1篇: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态伦理道德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因此培养学生们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尤为必要。学生生态伦理道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属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范畴中的,因此也可以认为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中阶段作为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学在生态伦理道德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此,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一、在文本研习中熏陶

语文新课程在基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在教材中编排了非常多关于人与自然方面的文章。这些课文在为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生态意识,为学生们生态伦理道德观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几千年来传承了大量关于大自然的名篇佳作,这些美文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无疑是极好的素材。例如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春江花月夜》就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在具体的教学当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一名句进行赏析与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引入刘希夷所作《白头翁》中“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来引导学生感悟古人对于天人关系的认识与感受:生命与宇宙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得以展示,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哲学思想。而诗人风格独特的审美体验与人生感悟更是让学生获得了很多启迪。

总的来说,引导学生进行这些文本的研习,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对自然美的世界加以感悟,并树立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这对于学生建立起同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在阅读讲练中渗透

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在这一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用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材料来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渗透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就近几年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来说就极具特色。 2002年全国卷阅读题《沙尘暴》、2007年四川卷阅读题《瓦斯的开发与利用》、2007年全国卷阅读题《关于保护生态多样性》、2008年湖北卷阅读题《关于湿地》这些文章都是向学生们渗透生态教育的好文章。因此,教师在知道学生做题的过程当中,可以适当的向学生们介绍一些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问题的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生态教育的影响,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提升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观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再比如学生进行古文翻译训练时,教师就可以通过选用国学经典中与生态伦理道相关的文章进行训练文本,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古汉语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生态伦理道德修养。如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等,学生通过学习或多或少的都可以了解到孟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思想。

三、在实践活动中体会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对外界的认识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这一主张,语文课程应该同其他课程、书本学习以及实践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高中语文教学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了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进一步的接触社会、认识自然,以实现语文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效果。正因如此,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更应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以体会,建立起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学习《像山那样思考》这一课文时,老师可以围绕这一课文要求的学习目标与人文内涵来组织学生开展以“环保、生态”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增强,在无意识中也会提高学生对于生态环保方面的重视,乃至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当中去。不仅如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的相关学习当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与环保有关的宣传语、广告词,让学生来做出赏析、点评,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创作进行评比。这样一来,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精神得到了培养,而且有利于促进高中语文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总而言之,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生态伦理道德,不但可以极大的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眼界、丰富社会经验,而且对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也有良好的效果。实践中感悟是校内外沟通的大融合,这一举措势必会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因此,高中语文生态伦理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究、感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样,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的体会也会深深的影响到其自身的生态伦理道德观。

【参考文献】

[1]邵建新,朱永芳.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0(02)

[2]朱永芳.语文教学中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J].教育.2010(01)

[3]冯景龙.浅议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J].双语学习.2007(08)

[4]江红.关于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 2005(12)

第2篇: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学校教育;问题学生;尊重与沟通

在信息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学校教育与问题学生的话题一直不绝于耳。一些学校会采取分班的措施,将问题学生隔开,也有专门开办学校来“整治”问题学生的。事实上,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学校教育在对待问题学生的时候,总是会采取消极的放任态度,而这样也就缺乏了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沟通与尊重。

一、霸道且强硬的“工读学校”

老师喜欢优等生这是司空见惯的事,因为这些孩子好管理,不会惹麻烦。而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多数是指学习成绩差、心理有问题的学生。

当问题学生现象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社会各界就开始从各个方面来讨论他们,各种影响因素被大家乐此不疲地挖掘着。于是专门“改造”问题学生的工读学校出现在了众人眼前。我们确实从中看到了不少成功案例。但是,这样的一些报道却将我们对工读学校的幻想默默粉碎,例如,2010年湖南长沙倍腾学校打死学生事件。又例如2013年11月,四川的10岁小学生因不守课堂纪律被罚写1000字检查时,却留下“老师我真的做不到”这样的遗言后,最终跳楼结束生命的悲剧。

面对这样的报道,我们不禁要问,教育究竟把问题学生至于何地?不是说,教育要以人为本的吗?不是说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问题吗?不是说教育作为一种人道主义的事业,其价值不仅在于维持个体直接的生命活动,也在于使个体生活的更有意义吗?不是说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尊重的问题吗?为什么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这样的尊重却成为了被学生、家长甚至教育工作者们所忽略?为什么问题学生的梦想就那么不受重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好好听听问题学生们的心声呢?为什么人们就不能与问题学生良好沟通呢?

二、最温暖的策略:沟通与尊重

工读学校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对问题学生的误解,而缺乏基本的尊重和有效的沟通则是误解形成的根源。

(一)理解与信任是良好沟通的基础

日本一部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剧《极道鲜师》,里面所讲述的问题学生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爱打架的、缺少父母关爱的、家庭困难的……一群十六七岁血气方刚的青少年,整天不务正业,被学校视为污点,并单独划分成一个班级,任其自由发展。

我想,这也会是现今大多数学校分划分重点班、普通班的原因之一。在台湾,这种问题学生集结的班级,也被称为――放牛班。

由于刻板印象,我们会直观地认为问题学生便是一无是处,他们只会到处惹事,只会为学校带来麻烦,他们所说的任何话都不值得被相信,他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错的。而且,在一件公认的错误事情上,当事人是一个优生和一个问题学生,作为老师,通常情况下都会首先将问题学生列为嫌疑对象。

影片里的山口久美子老师坚持相信自己的学生,在所有的矛头都指向自己班上的学生,甚至连学生自己都放弃了自我辩护的权利而说出“算了吧,反正就算我说不是我做的,也没有人会相信我。你们老师都是一个样!”这样的言语时,山口久美子老师依然真心地相信这自己的学生。

当看着对问题学生恶言恶语的老师们,她说:“不要轻视别人,将人用‘垃圾’来形容,这样的语言暴力又是许可的吗?就是因为有你们这种老师,他们才连立足的地方都没有。”

当看着一位父亲拒绝相信自己那典型的问题学生的儿子时,她说:“为何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你这样也算为人父母吗?难怪孩子会变成这样。从不曾正视过他,也不愿倾听孩子的话,到最后只会渐行渐远。你只是因为他违背你,而对他有成见。你到底怎么看孩子的?成绩优秀,运动全能,对父母惟命是从就好吗?”

其实,问题学生很希望被人理解,很希望有人能够倾听自己,然而成人却用“异样”的眼光将他们拒之门外,才使他们逐渐变得不相信老师,不相信学校,不相信社会,甚至不敢相信自己。

(二)尊重是沟通的核心

在一部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中,被视为笨孩子、问题学生的孩子们曾经这样说,“全世界的大人都是一样的。凡是我们喜欢的,他们都不喜欢。所以有时候的日子过得很不快乐。”“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讲话多了,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是假装在听,然后一边进,另一边出。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其中一个老师也这样对家长们说,“他们的门已经关了,你需要一把钥匙,少看他们的缺点,多看他们的优点,就是这把钥匙了。有了钥匙,就容易沟通了。”“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烂的,你把它切掉,它还是个好苹果。你把它丢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面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方面,我想,我们还是做得不够,至少,在现在看来,身为教育工作者的人们,还没有用一种平等的尊重态度来对待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家长也是一样。家长、老师以及优等生们,更愿意注重精英教育。试问,那个孩子不想成为优秀的人,那个孩子愿意被抛弃被怀疑?

因此,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识到,教育不仅应该是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具,而且不关注对人的尊重的社会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不关注对人的尊重的人生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生;不关注对人的尊重的教育更不是一种健全的教育。不健全的社会、人生和教育之间存在着一种“恶性循环”,从根本上威胁到个体的幸福和社会文明进步。同时学校教育也应意识到,遏制这种千百年来形成的“恶性循环”,在社会、个体与教育三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积极的“良性循环”,最根本的就是就是站在理解与信任的基础上与孩子们平等沟通。

教育之道,留给教师的只有八个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校教育与问题学生的关系仍然需要进一步思考,但请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带着平等与尊重的态度,用善意的、信任的、鼓励的眼光来对待这些问题学生们吧,因为他们也希望能与这个世界好好相处。

参考文献:

[1] (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红,周怡译.文化与承诺.[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27

[2] [美]玛格丽特・米德著;曾胡译.代沟.[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1

[3] 刘晓东.论成人也应向儿童学习――从玛格丽特・米德的代沟理论看成人与儿童的关系.[J].教育导刊.2005.10

[4] 苗雪红.人类学对儿童教育研究的意义.[J]幼儿教育.2006.7-8

第3篇: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115-01

口语交际能力是指用有声语言的形式同时辅助适当的非语言手段,以听、说为主要的实现途径来进行情感交流和信息沟通的能力,其中包括了对文化设定的理解把握以及对语言应用知识的利用。[1] 口语交际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同时兼具了沟通的不可替代性和信息传递沟通的直接和有效性。语文作为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深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1 口语交际能力的内涵和必要性

口语交际能力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这一项提出新的要求,规定口语交际能力不仅要做到简单的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口语交际能力表现在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中,是一种可以终身受用的语言能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中学生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能力十分有必要性。首先,语文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其教学内容是语言文化。因此,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就意味着对语言文化的学习,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知识应用在生活中,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将语言的艺术性、实用性融合在生活中,是对语文这门学科的一种升华。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既满足了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需要,也总体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占据多么重要的地位。

2 现今语文教育体系中口语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改革中于听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同样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地域间、不同等级的学校之间、不同教师的能力等都是产生不足的决定因素。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缺少互动

口语交际能力最注重培养的就是与人沟通的能力。但是就目前的情势来看,在实际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沟通意识,往往只是将课本的知识机械性的传递给学生。如在进行课文讲解时,教师只是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来教授学生,并没有与学生沟通交流。很多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发言的机会,教师也对学生的发言缺少正确的认识,由此导致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不足,长此以往,使学生失去了表达和发言的欲望,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低下,丧失学习兴趣,严重者还会产生与人沟通困难的心理障碍。

2.2 教师自身意识不强、水平不足

在整个教育体制中,教师起到导向作用。而在语言教育中,教师自身的能力也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很好的领悟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好地吸收知识。而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注重的都是对学生书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答题技巧等以期学生能在中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由此就形成了一种“哑巴语言”的现象。同时由于教师自身的能力不足,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不够流畅,缺少逻辑性和条理性,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过于随意,无法使学生真的受到感染。语言的学习是有一定的枯燥性的,如果教师不能很好的运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来带给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那么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语言的兴趣,使学生用语言无法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影响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3 实际应用不足

想要真正的把一门语言理解透彻,实际应用是最好的方式。但是着眼于当今的教育现状,很多语文教学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学校和教师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课堂的教学之中,忽略了让学生将语言实际应用到生活中的能力。仅凭死记硬背课本知识,无法培养学生的应对以及交际能力,无法掌握基本的口语交际技巧和交际方法,不能更好的与人沟通交流思想。久而久之,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变弱,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3 口语交际能力提升途径

根据上述对于当今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分析,可以明确的知道,只有教师正确的引导,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模式,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融入生活之中,注重实践,才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3.1 注重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

教师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中,在实际的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要求,设定相应的对话情境,增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由学生自行安排角色并攥写台词,这样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的理解文章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可以更深刻、更直观地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也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口语交际互动性。

3.2 对教师进行培训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决定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能力。学校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进修,让教师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语言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同时富有幽默感。这在一方面不仅为学校提供了更优质的师资力量,也从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总体素质。教师合理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全面的吸收课本知识。

3.3 将口语交际能力应用到实际中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在实际中应用。学校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实际应用的培养,比如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举办诗歌朗读大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这些从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中学生思维模式的塑性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发现在自身不足,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有侧重点,更好的完善自身能力。

4 结语

口语交际能力是对语言这门学科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交往意识和口头表述能力,也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当着重主义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4篇: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参与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229-02

中学语文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实践活动,其中教师仅是“导演”,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角。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步骤,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一、构建和谐氛围,培养“参与”意识

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世界观逐步形成,日益成熟。一方面求知欲旺盛、自尊心很强。想得到自我实现的机会,对语文课堂教学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比较单纯、幼稚,害怕批评,唯恐丢面子,对语文课堂教学又会产生害怕甚至是恐惧心理。因此,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必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作为语文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体贴和理解学生,要以心发现心,用“火”点燃“火”,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作学生的良师益友,培养学生的亲师感。放下了师道尊严,却树立了很高的威信。学生爱师、亲师,与老师心心相印,情感沟通,思维就能自始至终处于活跃状态,就具有创造性。学生亲其师,必能信其道,更喜欢他的语文教学。

二、优化教学模式,创建“参与”条件

语文课堂教学面对的是那么多具体的个体,他们性格不同,志趣各异,要想让全体学生都能思考,畅所欲言,得到有益的语文锻炼,就必须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1.组织好课堂教学。教师自始至终要能驾驭整个课堂教学,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不让学生“跑野马”,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抓住重点,把握难点,改变教学中“老师台上唱”,“学生台下听”的弊端。

2.实行差异性教学。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设计富有启发性和难易适度的课堂思考题,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个人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实现教学上的真正平等。

3.容纳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因学生认识角度有差异,看问题观点有碰撞,理解有深浅,分析有正误,评价有不一……教师不能指手划脚,横加干涉,妄加优劣正误评判,要充分肯定学生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和价值,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活动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种“安全感”和“成功感”,“愉悦感”和“光荣感”。

三、引进竞争机制,强化“参与”程度

语文课堂教学应是扩大的、开放的、综合的教学。要达到扩大、开放、综合的目的,就有必要引入竞争意识。所谓竞争意识就是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相互比赛,争取优胜的意识。这是一种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竟争的“开放期”心理,引进竞争机制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着重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智力五要素(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和非智力因素(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热烈的情感、浓厚的兴趣和独立的人格)。

1.创造竞争环境。教师要精神饱满地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与之相关的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营造竞争气氛,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人人跃跃欲试,进入最佳竞争状态。

2.强化竞争意识。教师要培养学生自立意识和自强意识,做到不盲从,不人云亦云,能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3.拓展竞争形式。根据学生即时即景的需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比赛形式。在内容上可以从注意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应用知识能力等方面比赛;在形式上可以开展学生个人之间的比赛、团体间的比赛、自己与自己的比赛。这样就能从深度和广度上深化语文课堂教学。

四、照顾全体学生,重视人人参与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坚决改变传统的单向静听式的课堂结构,代之以多向立体式的课堂结构,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者,既保持了教师跟学生之间的交住,也促进了学生跟学生之间的交往(相互发问,相互切磋,相互争辩)。为此,可将全班学生分组结对,两张课桌四个人,好差搭配。另外,课堂讨论、知识竞赛、作文互评、智力游戏抢答等教学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保证人人参与,共同研究,取长补短。如口头作文,各人先在组内讲,后由各组推举一人到班上讲。教师选择一两个重点讲评后,布置大家再在组内复述。

过去只有几个人得到锻炼的机会,现在却人人动脑,个个开口,既有个人活动,又有小组活动、班级活动,既有学生的锻炼完成,又有教师的指导讲评,形成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立体教学网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一直强调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可是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更多的是教师搞“承包”,学生成附庸。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面对当前的教学现状,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还学生以应有的主体地位,已刻不容缓。

第5篇: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既有基础语文教育的共性,又有职业教育的特性。语文教学必须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认真研究中职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从学生的特点与社会的需要出发,顺应将来就业需要,重视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口语交际能力这个薄弱环节上加强教学,切实加强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是当前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语文课作为中职教育的一门文化基础课,既不同于侧重“双基”的中学语文教学,也不同于侧重“研究”的大学语文教学,有其鲜明的职教特色。中职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社会现实,顺应劳动力市场对中等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注重对学生在就业时以及未来职业工作中所需交际语言能力的培养,为其顺利进入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充分认识到中职语文教学的特殊性,突出其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体现中职语文教学服务学生就业的功用,重视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习后,感到在以后的工作中,既适用,又实用,才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中职语文教学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也与普通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有着显著的区别。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规定“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显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口语交际的要求更注重对学生未来职业工作的需求。有些地区还据此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如:上海市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目前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仍基本沿用中学语文教学体系。新课程改革,在中职学校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认真实施口语交际教学,并把它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但目前还相当薄弱。因此,认真研究中职语文教学的特殊性,积极探讨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方法和途径,切实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十分紧迫的任务。

如何做到提高口语交际教学呢?

一、生活化教学策略

生活化教学就是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生命活动。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在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把现实生活带入课堂,也要把课堂带入现实生活。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另一方面,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了解各行各业的口语特征,或进行一些有主题的采访和社会调查活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锻炼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口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情境化教学策略

口语交际的情境创设方式很多,在课内,可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创设交际情境,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或陈设相关的实物、绘制有关情景的图画、制作必要的道具、展播录相节目,播放录音、教师或学生的语言描述和表演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在日常生活中,则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如在参加完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后,说一说同学们的表现,以及自己成功或失败时的心情及体会。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联欢会、春游和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去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学会恰当、得体地与人交流。

三、兴趣化教学策略

口语交际教学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需要的满足。根据成就动机理论,成功的学习经验会成为下一次学习的动机,推动下一次学习积极进行,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赏识学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多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多选择学生喜欢或比较关注的话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口语交际的乐趣,从而自觉地锻炼其口语交际能力。要使口语交际教学有“趣”,教师必须熟悉自己的学生,不仅掌握他们在该年龄段的心理特征,还要熟悉他们的生活,这样,才能知道哪些话题是他们有话可说的,是他们最想说的。

通过分析整理大量关于中职语文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对本市有代表性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口语交际教学进行研究,我认为:中职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职教特色,中职语文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特点与社会的需要出发,顺应将来的就业需要,重视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认真研究中职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口语交际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是当前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赵英才.学位论文创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04.

[2]许双全.口语交际的内涵及课堂教学特征,四川教育,2002(3).

[3]刘小波,王海天.普通话训练与口才艺术,中国物资出版社,北京,1998.

第6篇: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摘 要:人文教育旨在促M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文章从高中生物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和人文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两方面论述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关键词:高中生物;人文教育;重要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1;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7-0026-01

人文教育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人性教育,其目的是传授人文知识,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新课程标准要求将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有效结合。高中生物教学除了传授学科的知识外,还要和人文教育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中生物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的重要性

(1)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成绩,学校、老师、家长以每次成绩排名作为检验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忽略了对学生人文思想方面的教育。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地关注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考试的技能训练,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此外,生物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氛围乏味枯燥,使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低迷状态,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创新思维的开拓。教育改革以来,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提高国民素质作为根本宗旨,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学生培养成理想远大、道德高尚、知识丰富和纪律严明的综合性人才。要积极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就要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学生的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使两者齐头并进,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又完善学生的人格,升华学生的人文精神。

(2)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世界经济正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培养全面型人才是国家的重中之重。因此,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充分结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能简单地将责任推到科学的发展上,更多的应该是人类的自我反省。人们在巨大的利益和财富面前往往迷失了自我,再加之缺乏人文思想教育,才产生了如此多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教育,能在促进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得以提高,使社会发展得更加和谐健康。

(3)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现在是经济知识、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呈现出经济、教育以及科技等多领域相互融合的趋势,需要的是多方面的人才。将人文教育融入到高中生物教学中,能促进学生多层次发展和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竞争力,以适应社会需要。

二、人文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高中生物教师在传授生物知识的同时要将人文教育渗透进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了解生物概念内涵,加强生命意识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带动学生充分挖掘生物概念的内涵,加强生命意识教育。生命意识教育分为两方面。一是珍爱生命教育。近几年,青少年不珍爱生命的现象偶有发生,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问题的出现反映了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同时,也说明了学校对生命教育的忽略。而生物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就是生命现象,正好与生命教育接轨。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生物知识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二是尊重生命教育。正如世界上不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都存在差异。学生出生家庭、智力发展、个性差异不同,因此,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在传授生物知识的同时,要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2)讲解生态知识,增强学生保护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就是运用生态学知识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进行研究,进而规范人的行为以及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事物都有两面性,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修复的损害。如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生物物种濒临灭绝等。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物学科实验,引导学生了解未知的世界。生物学科是以观察与实验为主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生物奥秘的科学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安排一些实验活动,如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激发学生对生物世界的求知欲。

三、结束语

将人文教育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解决了学生在科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偏执,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第7篇: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一、师生互动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热烈的场面。

在这个阶段,教师运用引人入胜的导语、脍炙人口的诗句、如诗如画的美景、扣人心弦的音乐……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而巧妙设疑,引起学生的思考,甚至争论。这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也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全过程参与的前提。

我在教《桃花源记》时,一入课堂,先以《春暖桃花源》的歌曲来吸引学生,使学生进入“溪流桃花水,水映桃花山;漫步走过遇仙桥,石板小路撒满了桃花瓣”的仙境之中,接着被“风也香,雨也甜,山也翠,水也蓝”的美景所陶醉,“羡慕武陵人,住那画中间”。听完歌曲,学生看课文,老师提问:桃源人为什么进入桃花源,开创了如此美景?学生很快在文章中找到了答案:“避秦时乱。”这样学生热烈讨论,很快就理解了作者厌恶战争,渴求和平的劳动生活,向往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的课文主题。

第二阶段:冷静节制地思考。

在第一阶段热闹的基础上,增强了以前少见的冷静和节制。在为师者循循善诱的引导下,学生自身所潜在的理性的思考和小大人的成熟的特性则慢慢显露出来。在这个阶段,教师既要熟悉教育,又要熟悉学生,掌握好“引”的难易程度,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挑子”。这时的“引”,必须遵守以下三个原则。

(1)适度原则:即要难易适度。

(2)梯度原则:即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展开的一般规律,应由近及远,同低到高,由已知到未知,从微观到宏观,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3)发散性原则:即问题的设计、答案应是发散性的、多维的,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鼓励他们充分展开联想,从多角度思考。使学生养成一问多思、多答、多解的习惯,善于进行广泛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案。 转贴于

第三阶段:适时地点拨,理性地思考。

该活则活,活而不乱;应露则露,露而不骄;当沉则沉,沉而不死;宜静则静,静而不寂。此时,语言课堂气氛的理想境界便出现了。教师应当及时适度地点拨,为学生进一步深层地理解起到桥梁作用。教学相长的主客观条件,内外部环境至此业已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在欢愉、轻松、和谐、恬静的气氛中得以完成和实现。

二、师生互动的三种态度

随着师生互动三个阶段的逐渐展开,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也将走过三个过程。

首先,充分相信并肯定教师。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得其真。只有这样,具体授课过程中即使出现些微的不足和瑕疵,也不会在学生心中留下丝毫阴影。

第二个过程:老师所说之言、所定之论将信将疑。

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生间感情的磨合亦到了一定的程度。此时,对老师所言之观点,来个反思,问个为什么。同学们那种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只求真的精神品格在浓浓的师生情谊中慢慢得到强化和升华。师者的思想境界、业务水平、施教水平,也说不定会在这种环境下得到净化、陶冶和提高。

第8篇: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1.必须教育学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让他们懂得,在我们社会,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是为他人服务的,相互服务是人之间新型关系的一个基本内容。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安宁,很大程度上是同各种岗位工作者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尽忠职守密切相关的。

2.要立足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崇高的理想必须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必须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要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要让学生懂得,要把自己追求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如可以教育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对待本职工作。教育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积极参与企业改革,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在企业发展的同

时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二、要努力拓宽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面

要改变过去那种学生道德教育只靠思想政治课的片面认识,注重挖掘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德育因素,拓宽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面,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可以在学校开展、勤俭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反对奢侈浪费,禁止学生抽烟、喝酒、女学生禁止涂口红、佩戴金银首饰、穿袒胸露背的奇装异服等。

1.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单靠职业道德课是不够的,要让所有教学分担教育任务,在各科教学中全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育人效果。比如,会计专业教师在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反复强调会计岗位是一个特殊的岗位,会计人员直接同金钱打交道,处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特殊位置上,不仅要掌握各种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更需要有高度的原则性和专业精神,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专业特点,开展与职业道德相关的课外活动。教师可以在带领班学生春游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爱护环境教育,引导学生用眼睛去欣赏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用感情去体会美,让情操得到美的熏陶。祖国山水是美,可是近年间由于种种原因环境污染严重,有的山不再青翠,水不再碧绿,花不再芬芳,草不再茂盛,天空不再蔚蓝,……借此教育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爱惜祖国山水,做环保的卫士。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努力创造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在美丽的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名言警句以及科学家肖像使学生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比如,我们在全校范围开展了“做文明学生,树文明形象”活动,要求着重抓文明礼貌用语及仪容仪表,在全校范围内张贴文明用语口号,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积极引导宣传。班主任会同学生科对仪容仪表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此项工作持续了很长时间效果很明显,它有利于严肃校风,整顿校纪,规范校貌,使“树文明形象,做文明学生”成为大部分学生的自觉要求。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1.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把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实践是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职业学校的显著特点,职业道德教育要以实践为落脚点。只有通过实践,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才能使学生体验到职业道德标准的意义,并予以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使他们更好、更多地观察了解社会各个方面,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转化为行为。比如,我校教务处组织学生参观汽修厂,了解该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的事迹,我们还请已任经理厂长、修理技师的毕业生回校作报告,用其亲身的经历论证职业道德修养是个人进步和成才的重要条件的道理。这些生动、直观的报告加深了学生对钻研务、提高技能的必要性的认识。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学会了思考和探索,提高了对职业道德的深层次认识。

2.根据学校办学的总体目标和各专业特点及学生思想素质,与实习单位或联办单位签订协议,团结合作,共同研究和探讨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办法和措施。在实习中,加强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道德实践的紧密联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受到良好的职业道教育和熏陶。我校在制订学生实习前的教育计划、实习中的指导计划和实习后的总结时,都要把职业道德的教育列入计划之中。实习前,学校举办了关于“职业道德”的专题讲座,分别邀请参加过实习的老师、企业领导、已经工作的毕业生对参加实习的学生介绍业对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实习中,班主任深入到各个实习单位,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习情况,尤其是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情况,给每一个学生写出实习中期评价。实习后,每一个参加实习的同学都上交“职业道德”的作业。从学生的实习报告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开始把职业道德的理论内化为自身行动要求。

综上所述,中专生是21世纪职业劳动的主力军,加强对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推动伦理学的发展,对于克服我国社会生活中严重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工作,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渠道,强化中专生职业道德教育。

第9篇: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摘要: 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语文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要注重师生感情渗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丰富多彩的生活。

关键词:中学生; 语文教学; 兴趣培养

Discussion on training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in Chinese Teaching

Dai Changqun

【Abstract】The interest is the study impetus, only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o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so that students are motivated to consciously learn. Chinese is a language which integrates knowledge, interest in one of the basic disciplines,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author think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languag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eelings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filtration, create a good learning atmosphere; strengthen the language art of classroom teaching, cultivate students' study enthusiasm; let the student out of the classroom, into the rich and colorful life.

【Key words】Middle school students; Chinese teaching; interest raise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朱智贤认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语文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注重师生感情渗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课堂上,教师要依据课文的特点,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有感情的讲解,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感悟课文;另外要做到因材施教,给每一名同学提供表现机会。在生活中,教师要关爱学生,做到嘘寒问暖,无微不至,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重老师,在和谐的师生情感交流中,学生就会喜欢上语文课。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像个导演,要善于用富有激情的言行举止将学生带入到语文境界中,深刻领悟课文丰富的内涵与特色。师还要注重调整好心态,把感情融入到课文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课文主旨。良融洽的师生关系是真正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在课堂上要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要进行认真的评价,多鼓励,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产生一种满足感与自信心。

2 加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语文教学方式。如这样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的提高。

教师要注重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导入环节是很重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心的导入设计能激发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比如,讲到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时,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搜集关于春天的诗歌或画片。在课上就让学生一边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同时欣赏一幅幅的美丽的春景。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和对图片的感悟,使学生自然地进入了春天的意境中。当然,有条件的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生动的语文课堂上,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要善于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就要要善于设问,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多思考多实践。学生学习兴趣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于一般难度的问题,很愿意独立思考自主实践。一旦寻找到答案,学生就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这种快乐就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发问,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

教师要善于钻研创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时期的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这样才能把课堂教学搞得丰富多彩。一个教师要想搞好教学, 就必须钻研新教法。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比如:运用多媒体教学,给我们提供一个立体的教学平台,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可以大大提高用语文教学效率,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丰富多彩的生活

课程的改革的春风已吹遍全国各地,但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喜欢习惯性地把学生禁锢在课本中课堂内,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的培养。就拿语文教学来说吧,在课堂上,整天做字、词、句、段、篇的基础训练,而不去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只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忽视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实践。这样的语文课堂,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还说过:“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这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教学应走进生活。

而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是在教课本,而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设计与展开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难以成为丰富学生生活的渠道,反而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我们应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架起生活与语文学习的桥梁,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和活力。让语文生活在课堂中得到体现, 我们可以设置情境进行教学;可以把课文改编成舞台剧,可以播放电影辅助教学,因此生活实践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手段。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既要不断地提高个人素质并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引导学生亲自参加语文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不断地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语文的意识,保持学生对语文的长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虽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教师能够认真地去研究创新,就能在语文教学上开辟出一条阳光大道。

注:

[1] 《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指南》:陈洪庆、杜宇编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