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学课程培训范文

中学课程培训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中学课程培训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中学课程培训

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分析

一、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

世界范围的英语教师培训模式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不断推陈出新。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理念陈旧,以培训者为中心,以培训者的主观认识设置培训内容,实施过程粗糙,与受训者的需求脱节,也不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培训方式简单、机械、落后。培训缺乏后续跟进指导和评核机制。培训往往是一次性的行为。由于中学教学长期受到唯应试教育的影响,能够参加培训的只是教师中的一小部分人,培训结束后他们回到原工作单位,往往又被落后和陈旧僵化的教育教学思想所同化,致使培训不能够产生持久连续性和辐射性,因而培训耗时、费力、低效。传统的英语教师培训一般采取的方式是将教师集中起来进行讲授,时间有长有短。讲授的内容多以英语学科专业的知识为主,专业教师讲、学员听。专业教师处于控制与主导地位,学员只是作为“被培训者”,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学员的这一地位决定了他们只是知识的“旁观者”而非“参与者”。而学员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提高了多少,在以后的实践中如何应用却无人问津。这种内容固定、方法单一、不做任何评价和检查的培训方法在现在的教师培训中仍然存在。所幸的是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教育部和财政部联手加大了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关于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研究与实践得到了空前发展。在一贯的传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也出现了其他一些方式,甚至出现了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的跨国英语教师培训和走出国门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TESOL和BC等国际教师培训机构以及面向中学英语教师的其他国际教师培训机构和学校,每年为中国的中学英语教师提供了多种培训,有英语听说培训、读写培训、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的培训,甚至还有针对中学教师的学历教育项目等。这些措施都助推了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新理念的培训模式的生成和发展。

二、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新理念下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

新理念下的英语教师培训模式有很多种,但无一不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培训模式逐渐形成多样化的态势。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主要是技术理性模式,即关注知识内容、强调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模式;反思模式,即关注基于教师经验和主动思考的培训模式;认知学徒模式,即关注年轻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带领的,旨在提高教师的主动思维能力的培训模式。这些模式都对外语教师职业发展和继续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培训模式的变革体现在培训系统的各方面。在培训理念、培训主体、培训内容、培训课程设置到培训形式、培训考核与评价、后期跟进指导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多大的变化。中国的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理念由以培训者为中心到以受训者为中心再到培训者与受训者双中心,规模由大而全的一统化到主题深入化,由中国人培训中国英语教师到聘外国培训师再到中外专家同台进行中国英语教师的培训。培训者由业余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培训机构由原来的教师进修学校和教师教育学院发展到多家机构、多种层次;培训内容由关注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到英语教学理论培养,再到教师发展和自我强化;培训课程设置由学科单一化向跨学科化,由课程混编到模块化;培训形式由集中面训到基于网络的教师远程培训、校本培训与脱岗培训相结合,建立了广泛的、多重的受训教师学习共同体,许多中学教师培训项目搭建了中外教师的培训师团队,与受训中学教师组建起跨文化学习社区。培训者不再搞“一言堂”,而是更加注重基于受训教师经验的互动引领与答疑,开设了多种围绕某个具体研修课题的工作坊,等等。正是这些方方面面的细节变革,才有效拓展了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空间,也使得培训的时间更加灵动起来。以下是2005年以来备受关注的一些主要的教师培训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对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启示。

(一)“问题—合作反思”教师培训模式

此模式是以教师行动研究为理论框架,以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为直接诱因,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成人学习特点而设计和实施的。其基本的操作步骤见下图:组建问题包主要是指收集教师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难点和热点等。分类整理收集资料是指:首先要从中筛选出有价值和能反映当前教育的热点和难点,并且大部分教师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其次,根据内容进行分类。第三是指导教师与学员一起收集资料,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最后分组讨论。合作反思、探究、叙述评鉴、形成课题是指各组内学员充分发挥纵向思维作用,互动讨论,并总结研究结果。最后要求学员以合作反思中的问题为研究课题,这是对合作反思的升华。行动验证和实践再创是指教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诊断、评价、发现问题,改革与新课程理念不吻合的行为,锐意创新,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依据《英语课程标准(2001实验稿)》编写的多版本中学英语教材,多倡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由此衍生了关于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类似方法,即在中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中,鼓励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式的探究活动。例如,2012年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与秦皇岛市教育局和保定市教育局联合实施的两市高中英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项目,开始即让受训教师写出自己教学的经验和困惑(组建问题包),并设置了“传播经验、解决困惑”的研修主题任务,之后对经验和困惑加以分类整理,同时辅以个别访谈,确立了研修的具体任务(分类整理、收集资料),建立了跨市、跨性别的研修团队。通过教学主题研讨、团队自主交流和课堂质疑互评等活动(合作反思、合作探究),提升了骨干教师的问题叙述与教学评鉴能力。在专家启发、自主反思和合作研讨中,教师聚焦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生成了各自的研究课题,并写出了预设的问题解决方案。这些教师在培训结束后把研修所得运用到自己的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升了本人、本校乃至本地市的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水平(行动验证、实践再创)。在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又形成了新的问题包,从而可以开展新一轮的任务驱动式的教师培训或研修。这种主题明确、任务驱动式的培训,适合高级研修型的培训,以50~60人编班,但是需要后期跟踪。跟踪考核实践再创的成果和效果,需要做大量后期质性数据收集和整理与分析。

(二)“学、研、实践”一体化

点击查看全文

音乐中考改革对中学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体系日渐完善,对素质教育尤其是艺术类素质教育改革的呼声与日俱增。因此,国家为培养高素质人才,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将中学音乐课的内容、性质、课程的数量进行不断的调整,以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进入21世纪以后,对中学艺术类课程的调整更加鲜明。本文以音乐中考改革为研究背景,以中学音乐教育为视角,立足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学校方面,家长、培训机构和就业三个社会方面对中学音乐教育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中考改革;音乐教育;教育发展

一、相关政策的实施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1]对学校美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要求如下:学校美育课程是以艺术课程为主体,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和美育实践活动课程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通过加强美育课程与各科的渗透与融合,创新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大力改进美育教学,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在学校中要提高师资的整体素质充实教学力量,“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要加强对美育教育的投入力度和评价制度,保障学校美育健康发展。美育改革是我国美育工作者近年普遍较为关注的话题,这次改革真正把音乐课程提高到了新的历史点。[2]虽然过去也对音乐课程进行多次改革,做出积极有效的调整,只是一直空喊口号没有落到实处,师资不增加,课程数量不增加等。但这次改革把音乐直接与升学相联系,真正触动教育部门管理者、学校的“神经”。虽然国家制定出新的政策,但没有具体落实到各省、市,缺少统一标准,在国家政策框架之下,建议各省、市根据自己教育发展的情况制定更精细的标准,这就造成无论执行时间、考试课程分数的比例以及考试内容等各不相同,形成了多元化、多标准的形式。[3]

二、音乐中考改革的意义

中考改革无论是对学校方面还是社会方面的影响都是空前的,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对学校方面具有实际的意义,根据政策调整课程的比例,增加音乐教师的数量,更积极主动地实施中考改革政策。

(一)对学校方面的意义1.对学校领导管理者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多数学校领导管理者会认为音乐课无非是教学生唱歌跳舞娱乐性课程,然而误解了音乐教育的功能,学校领导管理者不考虑音乐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是否有意义,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关注学校的升学率。这项政策的实施可以让学校领导管理者更加重视音乐课,消除“主科”与“副科”的偏见,对所有的课程一视同仁。提高管理者对音乐教育美育功能、德育功能和智育功能的认识,真正了解音乐这门学科,做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领导积极开展课外音乐活动,比如音乐会、讲座、合唱比赛等,充分调动学生学生参加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加大对教学设备设施的投入,比如音乐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或电子琴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音乐、实践音乐。2.对音乐课程比例调整的意义中学音乐课程安排比重较低,根据教学计划,音乐课程开设的课程量本已很少,[4]与其他科目课程数量相比,语文、数学、英语课每班每周5节课甚至更多,政史地物化生每班每周2节课,而音乐课一周一节,以往每到学生进入期中或期末期间,每班每周一节的音乐课很难达到要求,这段时间的音乐课都被“主科”占用。初一、初二年级音乐课基本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课时,初三年级由于面临升学考试,甚至取消了音乐课。在中考改革政策实施以后,将会改变这种情况。音乐课在中学课堂中的数量得到保证甚至增加课程课时,比如每班一周两次音乐课。对于初三年级学生,可以通过音乐课减缓升学压力。在完成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可以对中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增加学生的知识,真正领略到音乐魅力。3.对教师方面的意义音乐课程成绩计入中考成绩,对专业音乐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尤其是声乐老师和器乐老师,提高音乐教师在学校全体教师中的比例。同时,对音乐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强音乐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掌握更全面的知识,在教学中不仅是教授课本中的内容,也要拓展其他方面的知识,比如音乐史学、音乐美学等,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音乐加入中考,也要转变过去的教学方式,探索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加热爱音乐、喜欢上音乐课。4.对学生方面的意义音乐课与其他主要科目比,趣味性与自由性都较高,[5]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成绩计入中考成绩,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让他们真正有了时间学习音乐、更喜爱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音乐教育真正的作用。音乐中考改革让学生更重视音乐课程的学习,淡化音乐课程是“副科”这样的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审美能力,更深刻领略音乐的独特魅力。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在最终专项考试的“表现”领域中,可以任一选择器乐或声乐作为考试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体验美,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比如,在平时的器乐学习中,对学生毅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在表现音乐时可以发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给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提供空间;乐器演奏时需要学生识谱和记谱,这对学生记忆力培养有很大的帮助。政策实施后,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从音乐的各个方面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包括识谱能力、视唱练耳能力、对节奏的掌握、音乐欣赏、音乐历史、演奏能力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音乐纳入中考不仅可以使学校领导管理者更加重视音乐课程,促进了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加大了对音乐设备设施的投入,同时,对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提高了音乐教师在学校全体教师中的比例,也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体验感受音乐的魅力。中考改革同样对学生家长、校外培训机构和高校的音乐师范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点击查看全文

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在创新卓越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突出问题,文章提出了卓越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加强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构建开放式、立体化评价体系等,以期能为同类院校卓越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卓越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一、地方本科院校卓越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一)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以“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文件精神及“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为指导思想,以现代教育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地方教育局、地方中学、教育机构为合作伙伴,培养师德高尚、语言功底过硬、教学技能突出、理论基础扎实的、自我发展能力强的高水平中学英语教师,为中学和各种社会办学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合格的中学英语师资。

(二)构建“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

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中学(教育培训集团)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

点击查看全文

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一、聊城市城区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意识存在着分层现象。高级中学英语教师专业意识强于初级中学英语教师,初级中学的英语教师由于学历层次偏低,多数教师往往缺乏专业基础。甚至有部分教师存在着“半路出家”的现象,有的教师在中专或大学阶段学习的不是英语专业,后期由于岗位需要才从事英语教学,这就直接导致了部分中学英语教师专业意识较低。但是在另一方面,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意识还是相对比较高的。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中学校对英语教师的学历层次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部分重点高中甚至引进了研究生从事英语教学。由于高中英语教师学历层次的上升,多数教师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始终从事英语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教学技能方面其专业素质都比较高。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在对待继续教育培训的态度上多数中学英语教师认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其中有接近80%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这反映了广大教师能够认识到随着教育飞速发展,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难以满足教育的需要,自身素养已严重不足,必须通过继续教育补充新知识,发展新技能。在具体培训方面有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当前的继续教育存在问题,内容枯燥缺乏针对性,方式陈旧难以引发兴趣,时间集中难以形成长效机制,考核流于形式缺乏激励机制。通过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聊城城区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滞缓,尚未形成长效机制。在教师年龄分布上存在断层,性别比例失衡;总体教研水平偏低,职称和学历两级分化严重;中学英语教师专业意识存在分层现象,差异较大;同时继续教育培训内容方式陈旧缺乏现实效用,培训出发点出现偏差,功利性过强。

二、措施与对策

1.思想引导,树立教师终身发展观

教师信念受到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的双重影响,所以加强教师信念教育至关重要。在社会层面上应该完善中学英语继续教育机制,并使其制度化、体系化,在社会上创造一种氛围,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崇尚继续教育的良好风气。同时广大中学英语教师也应树立“学无止境”的终身教育发展观,引导教师认识到任何专业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不断调整和提高。

2.革故鼎新,重构继续教育体系

当前对于继续教育形式和模式开发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具体的落实上却存在着问题。一方面要将研发成果真正的付诸于实践。另一方面更要做到腾笼换鸟,重构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双提高,知识更新与实际水平相协调,切实发展教师的思维与教育能力。同时,应发展多元化课程,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演练相结合,培养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是受训教师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储备,真正的扩充英语学科知识,提高解决教学疑难的能力,发展教研的能力。

点击查看全文

中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探究

一.当前我国中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20世纪20年代开始,媒介素养教育在欧洲初现端倪。到了20世纪9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运动如雨后春笋般开始从英美发达国家向全世界蔓延。1997年,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卜卫发表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被认为是我国研究媒介素养教育的起点。经过21年的发展,我国研究者对媒介素养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都有较大进步。但是,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开展依然不足,也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仍需要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1997年,香港的媒介素养教育伴随教育改革开始,台湾之后也公布了《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2002),而大陆至今还没有系统的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缺乏官方认可的教材和课程设置,缺乏专门的教育师资。目前的国家新课程体系中,虽然有些学科与媒介素养教育有所挂钩,但也并未涉及核心内容。现有的相对成规模的初等媒介素养教育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由高校相关专业的学者与中小学合作,高校研究团队到中小学校去,对当地老师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培训,或是直接面向中小学生进行授课;另外一种则是国家、社会机构等成立的中小学生媒介素养培训基地或训练营,定期进行媒介素养的课程培训。不难发现,以高校研究团队和社会机构为主要实施者的媒介素养教育,必然会因为本身研究方向和现有资源的限制,而带有课程内容不完整等局限。有些开设信息素养课程的中学,也仅仅偏重技能和认知部分的教育,而忽略对学生信息评价、鉴别等批判性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中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的原因

我国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半个多世纪,现有的研究成果薄弱,实践上未得到广泛普及,无法与同处于亚洲的日本、韩国比肩。分析并挖掘当前形势下我国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阻力因素,对确定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方向有指导作用。

1.国家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完善

我国并未明文规定将媒介素养教育引进中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确定、教材的开发、专门的教育标准也无从谈起。目前,我国出版的媒介素养教育教材内容多涉及新闻学、传播学相关知识,面向对象主要为高校大学生,并没有适合中学生的统一教材范本。以2014-2015学年北京166中学开设的“博雅”系列课程为例,其中“中学生媒介素养”选修课由中国人民大学教师讲授,不可否认,此举为中学生提供了理解媒介内容、辨析媒介现象的平台,但是整个课堂讲授过程中并未有专门教材出现。国内的中学生接受到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普遍以信息技术课为主要形式,而大多数学校仅仅把教会学生操作和使用电脑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分析批判能力和创作能力等的培养重视不够。

2.相关社会组织和机构发展不成熟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