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语文教育观范文

大语文教育观精选(九篇)

大语文教育观

第1篇:大语文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大语文观;一体化;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60-02

1.语文学习不再是单一语文课上按教学大纲计划完成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语文学习而是把语文知识学习、运用与学习企业管理、企业文化通识、礼仪修养、德育、心理健康、社会实践等人文知识结合,进行"大语文"教学实践。现在许多职业院校看中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有意识的缩短或者取消语文课的教学,造成学生语文运用的短板,出现有些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连起码的条据都不会写的状况。最早提出"大语文观"理论的是河北省邢台八中的语文教师张孝纯。他在《"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中,主张语文教与学不再局限于课堂,更多与实践生活挂钩,教会学生处理各种事务的方法,"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于鱼",改变了以前教学跟着现成的教学大纲教材走,局限于思想教育、课文中心思想、写作技巧字词句章的处理的教学,学生没兴趣状况。借鉴这一"大语文"教学观,根据职业院校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语文文字基础,只是缺乏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的实际,结合职业院校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课程学习中,运用"大语文观"进行语文教学实践。例如,可用一课时讲解应用文写作知识,一课时结合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案例学做文案处理,鼓励学生 "越界",以工作任务带动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促使学生与社会零距离。又例如在调查报告的写作教学中,结合企业管理的市场调研,进行教学实践。首先把学生带入市场,以课题分组,指导他们进行调查,讨论,用所学的调查方法进行市场调研,细分市场划分,教学生做"有米之炊",在实践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找出原因,掌握写作方法,完成文案处理,最后形成市场调查报告。把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结合起来,把语文教学融入"一体化"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改变以往注重课堂教学,按教学大纲具体目标要求老师讲解,学生照着做,到今天"目标"在师生探讨下,学生独立做,然后老师检查评估,纠正偏误,提高学生技能,提高学生素质。这种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旨在使实习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的先进教学理念。又如本人在应用文《计划》、《总结》写作教学时改变了以往只在课堂上讲解的方法,而是结合企业管理中的现场管理进行教学,打破课堂界限,采用"一体化"方式教学:老师首先布置工作任务,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小组讨论,进行实施方案策划,学做工作计划,填写实施计划工作单,老师指导采取步骤的正确性,学做"计划",学生完成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实践。这些完成以后再做项目总结报告,老师主持,完成《总结》写作。尤其是应用文技改论文的写作教学,既涉及论文写作知识也涉及专业知识。教学时把论文写作知识揉入到学生的社会实践与操作实践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成文,完成教学任务。

2.把"大语文教育"观中的"两翼"语文活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融入礼仪修养、国学教育中,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如阅读训练,朗读表演、戏剧知识、国学教育等可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去。如指导学生排演礼仪修养情景剧《三顾茅庐》,在戏剧表演中既要掌握古文知识,人物形象的塑造,提高语文素养,又把礼仪修养融入行为中。搞活语文基本训练,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学习语文。排练情景剧的形式中,理解作品,饰演不同角色,学会表达,学会运用语文知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3.通过互联网扩大语文学习途径

现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达,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信息,大数据,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如应用文《新闻》、《简报》的学习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新鲜话题,开展讨论写作,这是"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实践。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因随着问题的一一解决,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总之,"大语文"观下的语文学习,克服了课时少,枯燥无趣的弊端,真正做到语文学习,活学活用,在学中运用,在运用中学。这种教学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第2篇:大语文教育观范文

从统计数据和学生的习作可以看出,我校五年级学生的作文,选材新颖,立意深刻,构思精巧,语言生动,达到了快速作文训练目标和小语整改实验对学生作文能力的要求。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如下。

一、大量阅读、丰富生活是提高学生快速作文能力的基础

常言道:厚积而薄发。快速作文的前提是平日积累,即作文内容的积累和文字表达形式的积累。这两方面的积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大量阅读和丰富生活。

1.多种渠道扩大学生阅读量

阅读不仅仅是为了写作文,但要写好作文必须多读书,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是因为大量阅读可以为作文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写作材料、思维材料和写作知识。几年来,我校在抓好阅读课堂教学的同时,特别重视自读课和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想方设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保证了学生的阅读质,为“快速作文”储备了大量的、多方面的信息。在阅读中,我们做到了两个“注重”和四个“保证”。

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冲破教科书的局限,带领学生走进书海,使学生对大量的图书感到新奇、兴奋,随之产生阅读的欲望。在大量的阅读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爱好自由选择阅读内容,这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解放了学生的手脑,提高了阅读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阅读的全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使用工具书的阅读习惯。

保证健康丰富的书源。我们建立了学校、班级和家庭书库,这样学生能读的书可以说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保证雷打不动的阅读时间。我们把每班每周两节连堂上的自读课列入课表,在清新文雅的图书室上课,而且每天20分钟的家庭阅读已成为学生必备的“晚餐”。

保证阅读质量。学生喜欢读什么书,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提出目标要求;怎样读,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读书方法;读得怎么样,教师要评价总结。学生要填写读书卡或记阅读笔记,一是使学生在读中有所得,有所悟,二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保证定期阅读验收。每月,班级验收;学期,年级组验收;学年,学校验收。验收的形式丰富多彩,如:故事会、读书笔记汇报会、谈天说地大比武、佳句佳段朗读欣赏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的阅读为“快速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方会成什么文字。”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从课堂上和课本里解放出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在这一方面,我们做到了“三入”。

走入自然。组织学生春游,野炊、爬山、赏月,把学生的“情”与大自然的“景”互相交融,写成习作。

深入社会。带领学生寻找人们议论的“热点”,抓住人们关心的“焦点”,参观采访,实地观察,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注入心灵。让学生开放自己的心灵之窗,鼓励学生敢于写出内心深处的肺腑之言。

二、抓快求好,扎实训练,是提高学生快速作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增强“快速”意识,养成“快速”习惯

1.从老师做起,快中求好,好中求快

A 快速指导:教师的作文指导要简洁明了,富有实效,每篇大作文指导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每次练笔的指导控制在5分钟以内。

B 快速讲评:学生把作文交上来以后,教师要快速浏览,找出上、中、差的典型,巧点拨、多表扬、少批改,讲评后引导学生再次修改。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

2.从学生抓起,强化时间观念

A 训练快速思维。步骤:粗看题目要求,弄懂写什么;细看题目,确定中心;围绕中心选材,分清主次;列提纲,标出详略。这一步一般在5分钟左右完成。

B 训练快速表达。根据审题列好的提纲边想边写,要求书写认真、工整、快速,不打草稿,一气呵成。这一步要在30分钟左右完成。

C 训练快速修改。要求细读,删多补漏,改错字,正标点;细赏,斟词酌句,加工欣赏。这一步应在5分钟左右完成。

(二)采取多种形式,提供训练契机

要实现快速,必须给学生提供训练的契机,在训练中达到快速。教材中要求写的大作文必须写好,另外,还要结合阅读生活和语文课外活动,适时地为学生提供素材,进行各种形式的快速练笔。如:(1)续编故事。(2)即兴作文。(3)生活作文。(4)阅读作文。

(三)定期分级检测,保证快速作文质量

我校班容量较大。为了掌握快速作文的实验情况,保证快速作文的质量,我们制定了定期分级检测制度。每学期检测2-3次,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实验主任亲

自出题、监考、批卷,并和教师一起认真进行试卷分析,认真总结,保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有了大量的阅读和丰富的生活为基础,经过快速作文训练,95%以上的毕业生的作文达到了快速度、高质量的标准。

三、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是提高学生快速作文能力的重要条件

有了积极性,学生的写作就不难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就会逐步增强。在几年的快速作文训练中,我们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一)架好梯子,减缓坡度

1.提前审题,提前准备

在每次大作文前,让学生提前审题,提前明确作文要求。这样做,学生不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减少了心理压力,而且还有更多的好处:(1)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吸取典范文章的写作思路、表达方法和语言词汇。(2)观察时间充足,学生对材料的认识可以更细致更全面更深入。(3)学生有时间遴选作文的材料。有时作文,如果学生没有经历,就可以用这一段时间去经历、去创造、去体验,如做家务等。有了生活,表达生活就不难了。

2.吸收材料,交流信息

学生的生活丰富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及时交流对生活的认识、感受。渐渐地学生的信息量加大了,美丑善恶明辨了,喜怒哀乐蕴涵了,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流,学生会更加注重观察生活,作文时无米下炊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3.教师示范,交流下水文

教师和学生一起下水作文,并互相评比。这样做,既给了学生鼓励,又树立了学生的信心。在评比中,学生的情绪一直很亢奋,气氛也很热烈,从而使得修改水到渠成。

架好梯子,减缓坡度,循序渐进,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同时还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

(二)调动学生的情趣、激情

古人云“文以载道”,这不假,但我们更觉得“文以传情”。古今中外,大凡成名之作,也许其中的大道理已被人忘记,但他的“情”却永留人间。小学生大道理讲不出来多少,但感情却是丰富的,所以调动起学生的情趣、激情,也就调动起了写作的积极性。

l.用命题调动情趣、激趣

好的命题可以让学生有话可写,一下子触动感情的情弦,使他们产生要表达的愿望。所以,老师要巧妙命题,更要让学生自己命题,以此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切勿追求高而空的东西。

2.以情感变化为线索串联全篇

教师在指导作文时,不仅要注重中心明确,更要帮助学生确立鲜明的情感。是喜、是悲,是赞美呕歌,还是批评痛恨,不能含糊,要用喜怒哀乐的情绪串联具体的事实。做到这一点,就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倾诉中得到美的享受,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指导学生写日记,就要鼓励他们尽情地渲泄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曰记就成了他们必不可少的朋友。

(三)注重加工,鼓励发表,体尝成功的喜悦

我们要求学生作文要多写,但我们更注重修改、加工,使其成为成功之作。我们除了以学校的名义编辑习作文集外,更注重鼓励、组织学生向报社投稿,真正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变成铅字,体尝成功的喜悦。这样、写作的信心就更足,积极性就更高了。

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写,喜欢写,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条件。

第3篇:大语文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现代语文 教育目的观 演变及启示

引言

现如今,教学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跟随时代的特点及需求语文教学课程标准与时俱进不断做出调整,而部分教师并没有对课程标准进行详细解读,对语文教育的目的也没有落实到实处,使课程标准形式化。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实现,为了使语文教学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向科学方向迈进,应提高对课程标准的关注和教育目的观发展的研究。

一、语文教育目的观的演变过程

(一)语感中心说

叶圣陶、夏丐尊、吕叔湘等前辈早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就对语文教学的语感问题进行过研究,除此之外很少有语文教学者关注过语文语感的培养,没有对语感进行足够的重视,仅仅将它作为语文阅读的元素之一来看待。直至20世纪末,王尚文和李海林为代表提出了 “语感中心说”,王尚文针对传统的将语文性质定义于工具、知识的观点进行质疑,以语文能力的获得为依据提出语感才是语文学习的重心。他指出语感是语言的内在情感表达,可以体现人的心理变化,伴随着人的生活、生命的进步,语言也随之共同进步。语言与语感的主要区别在于语言是外在的,通过语言进行交谈、沟通;而语感是内在的,是语言的深层表达,存在于思维中,受思维活动的影响。语文教育应当重视语感的培养,通过加强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练习,来增强语感,潜移默化地使思维能力得到提升。王尚文对“工具说”和“知识中心说”的质疑,主要目的就是主张提高对语言的重视程度,即“语感中心说”。语感的提高有助于学生阅读名著时对深层含义的理解,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王尚文认为,语文学习的核心就是语感的学习,良好的语感是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础,教师要指引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从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语感的培养。目前,已有不少学者认同语感在语言中的重要作用,不支持将语言定义为工具的传统认知,在心理学层面对“言语”和“语言”进行了区分,前者包含了人的思想情感,是语感的感知对象。两人所推崇的“语感中心说”给语文教育的发展开阔了空间,吸引了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从事对语文教育的研究,促进了语文教学的科学发展。但是,他们的观点还不够完善,在某些层面略失偏颇。比如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学科为人文与工具的统一,这一观点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肯定,他们在这一点上就有所出入。

(二)语用说

20世纪初,侧重语言认知表达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由瑞士语言学家提出研究,索绪尔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对语用学的研究较为深入,认为动态语言下言语主体对语用意义的表达即为语用学,其研究方向还包括语用变异条件和意义的实现。总之,包括了多种研究层面的语用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吸引了诸多语言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热潮。广大研究者虽然对语用学的看法有出入,但均明确了语用学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表明了自己对语用学研究的态度。2004年潘新和出版了极具影响力的《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在书中表达了教学论中语用学的应用。他认为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中,教学规范的表现本位比阅读本位有更重要的作用。书中对胡适和黎锦熙先生进行了介绍,这两位先生开启了表现本位的研究先河。他们提出了表现本位的教育思想,但是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认知还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上。在此基础上潘新和提出了自己对表现本位的理解:一种具有理论自觉,建立于人言语生命意识和成长层次上的认知。他对阅读本位的观念进行严厉批判,从根本上不认同阅读本位的语文教学观,这种观念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观念。潘新和的观点对语文教育目的有很重大的意义,但是遗憾的是他的观点大都只是理论层面的,对本位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没有提出现实措施。21世纪的中国语文教学面临着教学瓶颈,语用学说的提出为语文教学开拓了发展空间,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诸多一线教育人员未能认识到语用的重要性,未能在实践中应用这一理念,阻碍了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语文素养论

“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0年修订的试用版(语文教学大纲)中,随后几年陆续有相关权威研究机构将语文能力的名称经过推敲最终定义为“语文素养”。明确了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其中200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指出,该阶段的语文课程,务必要以语文素养的培养作为基本理念,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高中新课标中也对语文素养的要求有所提高,增强语文教学的育人性能。“语文素养”这一教学要求贯穿各个阶层的语文学习,推动了语文教育界对此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问题,大部分研究都不深入,仅进行表面理解,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但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这给研究界带来了新的动力。广大语文教学研究者已对其重视,即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来使语文素养的理解更透彻,以便在实践教育中能更好地应用。目前,语文教育目的观研究范围广阔,也更加深入,已有良好的开端。

二、现代语文教育目的观的启发

(一)现代语文教育目的观的特点

现代语文教育目的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指出了语文教育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对培养前景也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自新的教育大纲颁布以来,明确了我国对有一定程度文化素养的新青年的需求,确立了以此为目标的教育目的观。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多方面协调、均衡发展是语文教育的内质。

(二)现代语文教育目的观的原因分析

中国教育在发展中曾受到“”的重创,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的结束,教育重心又回到了城市和高等教育。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国家工作重心。80年代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的“四有人才”。到了90年代,“素质教育”成了教育的风向标,改善了应试教育带来的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不同时代政治、经济等方面影响,教育理念在不断变化,语文教育也随之科学发展。

(三)教育目标的规划

规定在某个时期内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为教育的总目标,教育总目标的指导精神称之为教育总精神,其影响着各学科的教学进程,也包括语文教学。所以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观同样受到教育总精神的指导,亦受到教育总目标的制约。70年代末,关于国家教育的问题研究指出教育的重心是要提高教学质量,紧抓中小学教育,从小打好学习基础。当时邓小平就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观。所以在70年代末教育工作重心就是发展社会主义,语文教育目的观也受教育总目标影响按照邓小平的指示进行改变。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颁发,对21世纪的教育总目标进行部署,规定“素质教育”的指导地位,再次指引语文教育的教育目的观。

(四)语文教育发展前景

学科发展过程中,自身发展规律会对其造成一定制约,语文教育也不例外,由此前对语文教育目的观成因的分析,我们了解到语文教育演变的原因之一就是其本身的发展规则。至20世纪末,我国已经先后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在21世纪初,明确了语文教育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多方面平衡发展的语文教育目的观。随着时展,语文教育目的观随之不断变化,结合语文教育的本身发展规则,在起伏中不断前进,其教育任务十分重要,完成过程更是艰巨。

(五)教育理念发展前景

世界处在不断地变化中,事物在融合其他相关因素的同时不断发展,有发展就会有变化,其变化因素有内因、外因之分。外因主要受国内外教育理念的影响,比如90年代,受到的最大影响就是“应试教育”的阻碍。应试教育的教育形式是将考试作为教学中心,一切的学习都为考试服务,造成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偏向死记硬背、题海作战等方向,影响了综合素质的发展。为了对这一错误进行纠正,教育目的变化为“素质教育”,这一教学理念与应试教育相对,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是其内在本质。要高质量地完成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要做好教学工作中的全面教学,面向对象为全体学生,不能按成绩分级区分对待,同时还要促进学生全方面协调发展,避免应试教育只注重考试结果的错误。由此可见,现代语文教育目的观深受不同教育理念的影响。

结语

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学精神都要依托于语文教育目的。对语文教学成果的评价,应当制定一个客观的体系,以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考察语文教学的效果有没有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这一目标就是语文教育目的观的主要体现。语

参考文献

[1]陈黎明,林化君.二十世纪中国语文教学[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第4篇:大语文教育观范文

在我国语文教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一方面是由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我国语文教学历来强调以文载道,因此“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和原则,再者,语文教学对我国大学生也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通过高校语文教学培育学生道德素养是必然的;另一方面,当前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的形式主义,导致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日益弱化的境地。大学语文教育强调语言应用能力、语言使用技能培育,忽视培养大学生在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软文化”。实际上,在语文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如果在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上,深刻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成分,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这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语文教学工作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作用。

本文在研究中将语文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根据大学语文教育的特点,深入剖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我国语文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两者相结合的策略,本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语文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具有十分独特的人文性特征,大学语文在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文化特质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明显。从哲学上看,大学语文是一种存在形式,即技能型传递的语言文字形式。大学语文又是一种意识存在,它不仅包含了人物的思想、情感等意识形态,还凝聚了古今中外的历史传统文化因素,这些传统历史文化,多是民族的精髓,对培育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大学语文教学题材中所凝聚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对提升和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爱国情怀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高校语文教学培育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大学语文在丰富学生的情感等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通过直观的方式、感观的形式对事物进行描述,将故事中的情感和意境传递给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学生在这种感染力下,注重以传统优良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我行为。

更为重要的是大学语文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也正是基于这一特点,高校语文教学侧重“实践”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写、听等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因此,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的优点是潜在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相结合是本身特点所决定的,两者的结合起到十分重要的相互促进作用,语文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高校语文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定位不清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经过对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的调查发现,语文教学定位不准确是当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最为主要的问题之一,尽管教育部十分强调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功能性。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在高校语文教学实践中,学校领导和教师都难以对大学语文进行准确的定位。

语文教育教学定位的偏差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很大的限制性。大学语文定位的不准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很多学校的高校语文教学处于边缘化状态。目前我国有67%的大学将语文课程列为公共基础课程上,但是高校语文教学边缘化的状态依然没有改变,70%以上的学生不愿意将大学语文与专业课进行并列设置,并且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课程冲突,大学语文的放弃率往往最高,为92%。学校的管理层不重视大学语文教育也是语文定位不清晰的重要原因。学校管理层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忽视,造成我国大学语文的教育价值出现了偏向性错误。

(二)大学语文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脱节

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的内容实际上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尤其是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根据笔者调查,目前,我国55%的学校存在语文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隔离的现象,这些学校在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教师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等知识为基础,来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提高自我感悟能力和认知能力。这种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不能发挥高校语文教学对学生思想道德培育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实际上大学语文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密切相关的,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必要联系的观点是错误的。大学语文教育也强调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育,在对优秀题材和故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培育学生良好的品德。大学语文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脱节是影响我国高校语文教学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一大阻碍。

(三)教学方法的单一性,难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当前我国高校语文教学多采用了传统的教育方法――“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育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惰性,对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也不具有优势。即使对某些凝聚优秀传统思想的素材进行讲述,学生也仅仅是被动听,然后逐步淡忘,因此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十分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三、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策略

(一)准确定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高校语文教学进行准确定位,在高校语文教学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度社会责任感为同一目标,实现高校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并共同发展。对大学语文教育进行准确定位,在促进大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同时,还强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

因此,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必须正确把握对语文教育的定位,提升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作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加强学校管理层对大学语文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两者紧密结合,从而明确大学语文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和内容,发挥高校语文教学本质属性的作用。

(二)挖掘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

第一,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教育功能。文学作品是对客观世界表象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现实生活典型的描绘,深化大学生对人类现实生活状态的认识及反思,教育大学生尊重社会客观现实,少走弯路,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二,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励志教育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理想和目标,优秀文学作品的励志功能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励志情感,增强大学生对文学作品思想和观点的认同感。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主人翁的励志精神的歌颂,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培育大学生对理想和目标的执着追求精神。

第三,挖掘文学作品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当前学校教育和教学的重要问题,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利于舒缓学生紧张的心理压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会经常出现对压力、不幸、灾难、挫折等负面因素的理性思考,作品中渗透出的积极乐观心态,有利于增强对读者的心理暗示,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和健全的人格。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的形成

新课改背景下,对高校语文教学方法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高校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教学方法也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模式,例如在高校语文教学中首先要以课堂为主,选取优秀的语文读物。一般情况下,入选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弘扬爱国主义和积极向上的思想为主题。例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讲述了年轻一代学生求学时的各种艰辛,以此来鼓励大学生等新一代的年轻人要珍惜眼前美好的读书环境。在该文中作者还采用了与太学生对比的方法,以此来说明通过主观努力就有可能取得日后的成功,整篇文章用词简单,但是文中所折射出来的深刻道理却是十分令人鼓舞的。而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也曾多次借用诗词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生活在唐代鼎盛时期的李白,其诗词大多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这对培育当前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第5篇:大语文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英语课堂教学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143-02

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整个大学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公共理论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具有导向性作用。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的普及推动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1]。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更加严峻,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应聘者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还要对其综合素质进行一定程度的考察,特别是对人才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考察。我国在深入开展教育改革之后,已经明确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目标。

1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现状

1.1 英语教育体制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近年来,高校教育工作者时常面临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难做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原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所依存的社会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英语由于学科的特殊性致使学生对外界知识的接触较多,其阅读更多的国外书籍并接受了较多的外来思想,这事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单一的、教条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则会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如何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大学英语课堂,将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大而有意义的改革。

1.2 英语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现今,很多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存在这样的思想: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老师的任务,与英语教学关系不大。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主导下,他们在具体教学的时候仅关注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实际能力以及英语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在英语课堂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实际及教学定位不仅淡化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也忽略了实际教学中对教材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的教学理念,从而导致大学英语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匮乏[2]。

1.3 大学英语教材涉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少

英语教材是英语教学与学习的主要载体。因此,教材的内容编排以及出版情况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内容产生直接的影响[3]。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英语教材都对思想政治的相关内容涉及甚少,大多数教材是对一些专业知识内容的关注,导致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中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

2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途径

2.1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以德育人,培养“四有新人”。以德育人的核心是德,即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4],其次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这种教育理念强调的是人才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应该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于实际的英语教学中。俗话说得好,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其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应该坚持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道德风范,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动。英语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摒弃自己思想里崇洋的意识,也有助于发扬中国文化,更好地把握西方文化的精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属于高校教育中公共基础性课程,思政老师虽然是这项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但在现今的教育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单门课程授课,应该和大学教育中的多门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尤其对于英语课堂教学来说。大学英语教学使学生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来自西方的文化以及历史,其中会带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及价值取向[5]。学生在学习这样的知识时,需要持批判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教师也应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努力使自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的新鲜血液,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2 编写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英语教材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M成部分,因此,英语教学或是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说等于学习西方的历史文化。在学习西方的历史文化知识时,主席曾提出“洋为中用”的学习态度,其主要的核心就是应该对西方的文化历史给予批判性继承。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实现对教材的充分利用,所以英语教材在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大学生学习国外的知识文化最主要的目的是为本国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服务,从而创造出具有且符合本民族特色的新成果[6]。如上文所说,现今的大学英语教材大多是对英语表达的纯正性及英语语法知识比较关注,忽视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渗透思想政治的内容。今后的教材编写应该特别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英语教学的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进而充分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以及价值观念。

3 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占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英语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及教材中传达的思想政治品德内容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目前的实际课堂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程度较差,导致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或多或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需要转变自身观念,积极努力地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的参与者,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万群.论间性理论视阈下的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与研究――兼论外语教育技术的哲学基础[J].外语电化教学,2013(1):21-26.

[2] 夏雪,申东新.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J].新西部:理论版,2016(2):121,123.

[3] 陈安琪.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5):234-235.

[4] 蒋柿红.浅谈传统“慎独”思想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2):153-155.

第6篇:大语文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育生态学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翻译自英文General Education,所以有时也会被译成“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等。英国教育学家纽曼(John Henry Newman)在其著作《大学的理念》中提到,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打开心灵,纠正它、净化它,让它能认识、消化、掌握、统治、使用其知识,给予它控制其才能的力量,具有应用性、灵活性,方法、批评的准确性,聪慧,谋略,举止,流利的口才。换言之,通识教育所追求的是“全人”教育,也就是通过学习,受教育者发掘自我内涵,实现自身价值,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方向的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通识教育覆盖面广,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三大方面,但通识教育所强调的“通”是融会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都能够互相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二、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按照教育生态学观点,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是一个以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为中心而构建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由教学主体(学生、教师等)及其相应的教学环境组成。其中,教学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又是自然环境的发展。教学的规范环境是指被社会普遍接受的、符合教学群体需求期望的教学规范、教学态度和价值观,也指教学要求、评估标准、课程的设置目标、教学理念、师生的认知观等。教学主体(学生、教师等)和教学环境(非生物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整体,这就是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它是一个蕴含着深刻的通识教育内涵的,以语言基础课程为中心,以普及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世界文化知识为目标的半人工、半自然的生态系统。

三、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通识教育内涵

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运行目标和功能都显示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运行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综合文化素养等。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这些目标要素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或者将会发生内在的联系。这些目标因子相互关联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具有逻辑关系的整体,成为完整统一的目标体系。这个逻辑关系就是,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这是为了学生今后能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仅仅这样还不够,大学英语教学还要使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必须同时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使学生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成为一个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全人。另一方面,通识教育倡导学习者发掘自我内涵、实现自身价值和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人。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运行目标实际上也是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

1.大学英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是对教学资源被动地、囫囵吞枣地接受,而没有对教学资源进行生态化地分解与吸收,就谈不上之后协助、配合教师对教学的生态资源进行再生产。大学英语教学极力倡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自主学习是实现学生主动吸收和分解教学资源的基础。大学英语教学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自主学习,就是要求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监控、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反思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语言学习所需要的不仅是例如刺激反应活动的一般大脑活动,而且是更高级的大脑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活动。英语学习的诀窍在于各种认知策略和学习形式的交替使用和有效调和。无论是在大脑将要抑制时及时地变换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还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策略的创造,都需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被学习者迁移到其他任何学科和领域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者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获取更多的知识。这真正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通识教育内涵,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起来的有效学习的能力将使学习者受益终身。

2. 大学英语教学有鲜明的跨学科性和包容性,能拓展学习者的视野

教育生态学认为处于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的生命个体(教师和学生)也是开放的,不断与系统内部各因子以及系统外部生态系统进行着能量、信息和知识的交换转移。正是这种交换和转移使得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生机勃发,而处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教学主体即学生,也源源不断地获取知识的滋养,从而不断发展和进步。众所周知,大学英语课程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这和通识教育强调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相一致。大学英语涉及众多的社会知识、世界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教学材料覆盖人物传记、社会、文化、日常知识、科普常识等,在提高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的同时,学习者同时也汲取了众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领域的知识,将学习者带入了其他的学科领域,激发其对本专业以外学科领域的兴趣和探索,帮助其建立宽厚的知识结构。文科专业的学习者通过阅读自然科学方面的英语文章和报道,可以弥补其自然科学知识的不足,而理工科的学习者通过阅读人文社会方面的英语文章可以拓展其人文视野和思考深度。在挖掘专业领域才能的同时,对其他领域的知识有所涉猎,从知识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帮助学习者全面看待学科知识,理解专业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影响的关系,能够灵活地学习,发现知识,创新思维。通识教育强调受教育者用包容豁达的眼光看待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学习必然涉及文化的感知,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氛围,相异的文化氛围会引起误解和隔阂。多学一种语言,就是多了一种思维方式和视角,多了一种理解事物的方式。大学英语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言语表达方式,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系统、有步骤地将英语国家的民族价值观、时间观、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展示给学习者。高校通识教育要培养学习者的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大学英语教学也要引导学生对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和反思,最终能公平地、包容地看待不同文化,培养学习者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摆脱狭隘自大、故步自封或者自卑崇洋、妄自菲薄的心理,形成正确的文化观、积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能提高学习者与他人的交流能力。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人的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必定是能和他人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采纳他人的正确观点,发现自己观点中的缺点,或者有理有据地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相较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以听说课程为例,目前广泛采用的互动教学模式和任务型教学法都强调教师和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合作。在互动的过程中会出现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和情感的融合,学习者所收获的不仅是英语技能上的进步,还有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综合归纳不同观点的能力的提高,这些都是通识教育的目的和内涵所在。

3.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估方式体现着人文关怀

大学英语教学是生态化的教学,其评价方式也是生态化和多元化的。所谓生态化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就是指适当选择诊断性方式、终结性方式、形成性方式和其他评价方式分别进行组合,并形成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和实施方案,组织评价活动。大学英语课程的评估方式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生态化的评估方式,重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每个发展阶段取得的成绩,而不以终结性测试的结果为唯一评价标准。以大学英语听说课程和读写课程为例,这些课程的评价尊重价值多元性,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多元化,比如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学习者之间的互评、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评价等,通过课堂活动的记录、网上自主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这样的评估方式使学习者的眼光不再拘泥于学期终的分数,而是更多地关注自我的发展和成长。大学英语教学采用生态化的评价方式还将教师外部评价与学生内部自评相结合。传统评价方式要么侧重外部的评价,忽视了学生自我评价;要么侧重学生自我评价,忽视外部的评价,结果都有失偏颇。事实上,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大学英语教学广泛采用的生态化的评价方式体现着通识教育强调的人文关怀,通识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将“人”一步一步培养成为“全人”,其首要目的不是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而是强调受教育者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发现自我和发掘自身的潜力,强调人发展的过程性。

四、小结

以教学生态学的观点看来,通识教育的内涵贯穿大学英语教学的始终,大学英语教学应进一步承担大学通识教育的责任。目前部分高校过分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这将极大地削弱大学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功能。虽然英语的工具性是绝大多数学习者在大学阶段学习英语的直接动机,但完全抛开语言的文化性而谈语言的工具性,并认为ESP(专门用途英语)是大学英语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看法有待商榷。因为ESP中如计算机英语、会计英语、法律英语等,其本质还是专业教育。仅注重语言的工具性,将语言和文化割裂开来,语言不再是承载着广博的文化和丰富的世界知识,而是被局限在专业知识领域,学习者则少了一条了解不同专业学科知识和世界文化的重要途径。实际上,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通识教育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旧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忽视大学英语这块阵地,再想有效开展高校通识教育的工作难度将会增大。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5-18.

第7篇:大语文教育观范文

英语教学多元观主体观民主观人文观个性发展观小学英语课程既要进行英语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还应该培养小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科学价值观,坚持和谐统一发展,实现英语教育价值最大化。

一、注重英语教育的多元观

在小学英语教育中,要提升对外语学科的认识,学习外语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语言工具更主要的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其他文化,并通过科学的多元评价使小学生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建立正确的英语价值观。

1.构建多元化英语教学体系

笔者发现,英语教学只局限于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教学效果不但不显著,而且学生掌握的英语技能往往也达不到理想的预期目标。要真正提高英语教与学的效率,其关键就是为小学生创设一个能大量接触英语的良好语境。这个语言学习环境不仅仅是教室,而更应该扩展到社会、家庭,形成一个教师、家长、学生为一体的多元化合作性学习环境。让小学生在开放与广泛的教学空间里民主、自主地学习英语,最近我们英语学科就推出了网络作业一起作业,利用一些动画、游戏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构建多元化英语评价体系

多元化评价体现了课程评价的时代精神。评价要即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形式的多样化,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做名称的复数练习写到三个橙子的时候,因为这个单词不是四会单词,没有要求学生去背,但我发现有一个同学画了一个橙子并在后面加了一个S,按照正常的改法是不能给正确的,但是他的复数形式是对的,说明他掌握了,我考虑后,给他一个A,而没有给100分。我在后面还给他加了一句:你很有想象力,但单词未写出。

二、发扬英语教育的民主观

在以前的教学中总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口若悬河、面面俱到,学生却昏昏欲睡,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总是不尽人意。面临诸多困惑后,笔者起先总认为是学生不认真,而不从自身去找问题。现在看来是我的课没有足够的吸引力。通过反思我认为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地汲取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活动,敞开思路,积极探索,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材的教学思想。在这个自由、民主的“生活体验世界”中,洋溢着自由和民主的气氛,每个小朋友的创造性和潜能获得充分民挥。例如,我在教授服装类的单词时,我就设计了一场时装秀,把教室设计成一个舞台,让同学们带上自己最fashion的服装来参加我们的时装秀,给每一位学生平等的机会,大胆的参与,让自己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三、挖掘英语教育的人文观

专家指出:英语教育出现了“人文价值缺失现象”。面对这样的现象,笔者对小学英语教学进行了理性反思,就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实例进行了分析。“人文价值缺失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应试教育”的后遗症,只重视英语知识教学,不注重英语文化教育。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是同步交融的,英语教育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既要关注目的语文化的导入,也有必要更好地学习掌握本族语文化的表达。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任务是让小学生了解世界中西文化的差异,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从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步伐,深入钻研英语教材,发掘英语教材中丰富的“人文教化”资源,使小学英语教育成为文化传承、人文教育、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形象生动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在跨文化的对比与建构中,提高人文素养。例如,我在教授圣诞节的时候,把圣诞节这个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日介绍给学生,把时间、主要任务以及里面发生的事情都会讲给学生,让他们了解异国文化,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四、坚持英语教育的个性发展观

我国的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育的真谛并非在于仅仅适应和满足培养社会各级人才的需要,而在于形成个体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小学英语教育价值观也应该坚持“个性发展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充分发展小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智力,形成英语技能,就要求我们教育者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更新观念,创设情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发挥其创造性思维、让其全情地积极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最终达到个性发展的最终目的。

1.创建快乐情景,发挥表演才能

心理学上说,兴趣是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能否设置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小学儿童在“乐中学,学中乐”,是儿童积极、高效习得英语语言的基本前提。在英语教学中,我针对儿童的直觉认知方式和注重语言应用的特点,采取多种直观教学方法,利用各样教具和电脑多媒体,创建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小学儿童在全情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习得英语语言。例如,我在教学服装类一课时,应注意创设会话情景,把英语课上成语言实践课,让学生在某一情景下,综合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并发挥独创性,组编生动的口语对话,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情景会话的综合运用中得到灵活发展。

2.拓展想象空间,激活创新思路

第8篇:大语文教育观范文

一、学界对语文教育中科学主义的非理性批评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语文教育过于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化、教学目标的精细化、语文教材编写的逻辑化、教学方法的程式化、语文考试的标准化,而导致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失落、语文水平没有显著提高、教学形式主义严重、语文成了应试的技艺之学等问题的出现,这不能说与科学主义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对语文教育的侵淫没有关系。其负面影响的确越来越不容忽视。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教育遭遇了“世纪末的尴尬”,在语文教育大讨论中,一些圈内外学者对语文教育改革中由于科学主义价值取向而导致的问题进行了言词激烈的、有失理智的批评。

韩军在批评中国语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时认为,几十年语文教学中科学主义的过度和泛滥,大体表现在,过于追求教材体系的逻辑化、教学点的细密化;教学过程的程式化、序列化;教学方法上对语言和内容的透析化、准确理解化;语文知识完全量化;语文能力的训练层次化;语文考试的标准化等等。他对科学主义基本持完全否定的批判态度,他说:“科学主义,就是以‘公共性’粗暴地取代‘个人性’,以‘虚无性’蛮横地取代‘真实性’。”“我们不只在语文教育中‘限制科学主义’,而是更进一步,‘清除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

潘庆玉则从科学主义观念对语文教育影响的历史角度批判了其弊端。他认为,“五四”以来,科学主义教育观对整个中国基础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语文教育作为基础学科受到的冲击尤为强烈,语文教育中的科学主义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从理论上经历了一个由本体论到方法论,由方法论到价值论步步深入的过程;从实践上看经历了从学科化到科学化,从科学化到“唯科学方法”化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恢复高考为契机,被长期压抑的全民族的教育热情迅速化为考试主义、学历主义的强大动力,在90年代形成了应试教育模式,在该模式的运作下,考试中心、认知至上、分析本位、技术主义大为盛行,这为科学主义语文教育观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

郑国民在谈到科学主义的知识价值观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时说,科学主义用实体还原、知识量化的思路来处理语文教育,直接导致了“知识中心论”的出现,该观念认为语文知识是语文学科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由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等部分组成。认为“对于语文知识的崇尚和追求掩盖了语文教育的丰富的情感性、审美性和人文性,语文教学变成了对实用知识的记忆、分析、归纳与总结。”在这样的知识课教学中,“学生所形成的语文能力实际并无多大价值。相反,这种对知识的过分追求只能扼杀学生的情感和创造力。”此外,他还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计划等方面谈了科学主义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但他对当代语文教育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是基本持批判态度的。

二、对语文教育中科学主义的辩证思考

从一些言论来看,在科学主义的价值观念的支配下语文教育走入了许多误区,而致使一部分学者对其价值取向倾向于批判和否定。其实科学主义只是一种思想方法,是认识客观事物所不可或缺的手段,它就像网络一样,是一把双刃剑,为社会和人们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甚至是灾难。我们看待科学主义应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对其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既不要夸大科学的作用,也不要盲目排斥科学的使用,不能像给孩子洗过澡后,连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那样对待科学主义。就科学主义影响下的新时期语文教育改革而言,在追求科学化和高效率的过程中的确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是不能因此来否定科学主义。因为中国语文教育的科学化进程主要是由科学主义来推动的,当然,笔者并不否认语文教育科学化是国家政策、社会团体等多方面因素推动的结果。因此,就语文教育科学化问题,有学者从我国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了我国并非是“科学主义”太多,过了头,而是科学化水平太低。还有的学者则是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关系方面论述了语文教育需要科学化,更需要科学性。比如,张鸿苓对此问题的看法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两大教育理论学派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根据以往的经验,语文教育对相关学科各学派理论的态度,一向是‘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没有必要倒向哪一派。一方面,语文教育是边缘科学,既承认它是一门科学,就应该讲究科学性,目前语文教育还不够科学,语文教育科学化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另一方面,从大的范围说,语文教育属人文科学,有别于自然学科,它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当然具有人文性。因此,以‘科学主义’排斥人文性,或以‘人文主义’排斥科学性,都是错误的,是不利于语文教育发展的。”于漪则是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出发来谈到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都要加强的必要性,她说:“我们进行的是母语教学,语言和文化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东西,是一个整体。说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绝对不排斥它的科学精神;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也绝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这一个,张扬另一个的问题,二者不能割裂,更不能偏废。”

显然,从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基本特征来看,是崇尚“真”的,而人文主义哲学思潮是则是崇尚“善”和“美”的。因此,不论如何在一个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内推崇一种哲学价值观念,都是不完善的,当下在语文教育领域出现了与科学主义语文教育观相对立的人文主义语文教育观是必要的,但是仅仅对立也不行,正如前文所述,并不利于学科的发展,所以倡导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融合的语文教育观则成了一种发展趋势和潮流。这股潮流大大推动了语文学科的发展,主要体现在21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上,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打破了多年来“语文工具性“的主导局面,肯定了作为人文科学的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的主要特点,这也是人文主义者张扬“人文性”的胜利。人文性和工具性一样在语文教育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新课标的制订从政策上了结束了语文性质之争的混乱局面,从常理上更利于推动语文学科的大发展。然而,纵观最近几年的语文实践,我们发现,语文教育改革依旧没有取得多大进展,而且问题辈出,比如提倡自主学习,结果成了放任自流的自由学习;强调探究学习,结果成了学生逍遥或“沙龙”的时刻(时段);提倡对话教学,结果成了忽略基础知识教学的满堂问;提倡反思性学习,结果成了不顾教材体系和内容的无休止的争辩和批判等等,这些做法貌似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对人尊重的人文理念,实际上,也是不科学的,反科学的,违背科学规律的。因此,语文教育要想真正的科学化,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语文教育中不能没有科学,不能没有科学主义的思想观念和方法的介入,因为这是促使语文教育科学化的最为重要的一步。

谈到语文教育科学化的进程,的确,我们不能否认科学主义的历史功绩。不用多说,历史会告诉我们什么,因为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所以,察今要观古,察古更铸今。由于当今的语文教育问题距离现实太近了,难免会“乱花渐欲迷人眼”,所以“回到源头乃是真”。更何况今天的“许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吕叔湘)比如,今天所谓的西方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以及对话教学理论等被不加筛选地引入语文教育领域孕育出“非中非西”理论怪胎,与20世纪20年代前后盲目将西方的实用主义理论和教育测量理论等引入语文教育领域不顾实际的模仿和借用而惨遭失败之情形,虽时隔80余年,其性质是何等的相似!因此,对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历史进行考察,是很有必要的,语文教育的发展也理应如此。

第9篇:大语文教育观范文

当前我国高等英语教育中英语教师普遍对文化政治性不敏感,过度强调外语工具论,对英语教师文化工作者身份认同程度较低,致使英语教育工作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高校高等英语教学工作暴露出的问题以揭示批判教育模式在英语教学工作中的实用性及适用性。从增强高校英语教师英语教育政治观、强化高校英语教师英语教育语言观、扭转高校英语教师英语教育文化观着手,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及高等英语教育实际的批判教育模式。

[关键词]

全球化视野;高等英语教育;批判教育模式

一、引言

批判教育模式起源于巴西教育学家PauloFreire(1998)首倡的批判教育学,旨在培养富有批判精神及明辨能力的学生[1]。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在美洲及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教育工作理念革新开拓了视野,提供了依据。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批判教育学引起了我国教育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就相关教育模式展开了深入探讨后一致认为,批判教育学所具有的犀利开阔的政治视野及追求的民主解放精神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但是,批判教育模式的应用却明显滞后于理论研究。截至目前,关于批判教育模式应用的实证研究仍是凤毛麟角。在此背景下,开展对高等英语教育中批判教育模式的实用性及适用性研究不仅符合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发展规律,丰富及完善相关研究内容,也能够为批判教育模式在我国高校其他学科教学工作中推广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当前高等英语教育中批判教育模式应用现状

(一)高校英语教师缺乏对文化政治性的敏感度

文化政治属性差异必然导致高等英语教育模式及内容呈现迥然不同的特征。巴西教育学家PauloFreire(1998)在提出批判教育学时,正值民主解放思想盛行,其著作中追求思想解放、民主政治的观点跃然纸上。在该理论思想基础上建立的批判教育模式更加注重个体的成长,强调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应用型人才[3]。而就我国当前高等英语教学工作而言,高校教师并没有充分领悟批判教育模式的真谛,缺乏对文化政治性的敏感度。实际上,批判教育模式与我国大力推行的教育体制改革的某些内容不谋而合,2002年教育部编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高校英语教育首要的目的就是培养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并举、英语业务素质及学生身心素质共存的复合型人才[4]。在高等英语教学工作中更应该将爱国主义思想、组织纪律性融入教学内容里,以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的眼光去汲取世界文化精华,并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由此可见,我国教育方针已经充分注意到了高等英语教育中文化政治性的重要性。但是,由于高校英语教师缺乏对文化政治性的敏感度,导致批判教育模式缺乏在实践层面的应用。

(二)高校英语教师过度强调外语工具论

英语作为一种交际性语言,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要求较高。在高等英语教育中,教师往往也会针对上述四方面能力进行着重培养,以锻炼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英语以实现良好交际的目的,外语工具论思想及言行无时无刻不体现在教学工作中[5]。而批判教育模式的真谛是为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提升自身社会价值。批判教育与外语工具论两种教育思想南辕北辙,最终造成了批判教育模式未能够在我国高等英语教育中推广使用、外语工具论思想在高校英语教师心中被无限放大。(三)高校英语教师对文化工作者身份认同程度较低由于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过度强调外语工具论思想,致使英语学习成为一种谋生工具,丧失了英语教学工作的本质。著名的批判教学学家Giroux面对中国高等英语教育现状,在2008年中文版《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迈向批判教育学》序言中提出了“中国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成为知识分子吗?”的疑问。直言不讳提出我国高等学校英语教师对自身文化工作者身份认同程度较低的现实。在全球一体化视野下,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迫切需要知识分子人格的回归,勇于担当时代先锋,将自身定位于文化工作者,以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抵御英语文化的霸权行径[6]。

三、高等英语教育中批判教育模式的实用性及适用性探讨

(一)高等英语教育中批判教育模式的实用性及适用性分析

1.帮助高等英语教育工作者查找教学工作存在的不足

批判教育模式与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总体目标相一致,都把学生成长作为工作重点,注重培育其明辨是非能力[7]。因此,在高等英语教学中应用批判教育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成长、更好地将学科知识传输给学生、促进知识正迁移。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将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反馈给英语教师,弥补教学漏洞,促使高等英语教学工作能够在科学化、规范化轨道中得到长足发展。

2.锻炼高等英语教育工作者创新思维及教学能力

批判教育模式有别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及创新观念的培养,而这就意味着高校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及教学创新能力,在工作中探索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在网络技术及设备普及应用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及相关信息的途径日趋多样,如果高校英语教师创新思维及教学能力不足,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及热情的丧失,教育工作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提高高等英语教育工作者课堂教学效果

高等英语教育工作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身英语知识及技能掌握程度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只有每个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娴熟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满足走向社会后工作所需,才能真正说英语教学工作取得了理想成果。而批判教育模式的实用性及适用性恰恰符合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树立,有别于人云亦云现象,学生个体的独立性是其得到长远发展的基石[8]。可以说,批判教育模式应用在高等英语教育中,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即可掌握最丰富、最全面、最符合实际的英语知识,为其今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等英语教育中批判教育模式的实践应用建议

1.增强高校英语教师英语教育政治观

前文已经指出,我国高等英语教学纲要中已经指明了高等英语教学工作的发展方向,为教育批判模式提供了应用前提。今后,在高等英语教学中,首要的工作就是增强高校英语教师英语教育政治观,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理念及特色、爱国主义思想融入到英语教学内容中,以培养出具备独立人格、创新思维、批判精神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来抵御英语及文化霸权主义思想及行径[9]。同时,在对高等英语教育进行宏观规划时,应当将其作为中国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升到更高的层面来实现批判教育模式和高等英语教育有机结合,为今后推广使用批判教育模式积累经验。

2.强化高校英语教师英语教育语言观

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批判教育模式培养具有较强批判能力英语学生,对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大国作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我国政治体制与西方迥然不同,面对着日益复杂及多变的国际环境,利用英语这一世界性语言来与西方世界沟通,协商解决政治、经济差异及纠纷,实现全球和谐发展的目标,这是当前高等英语教育面临的一个课题。高校英语教师自身英语教育语言观必须要得到充分强化,摆脱外语工具论思想束缚,将符合时展规律及课堂教学需求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此来锻造学生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把实现培养具备公平、民主、批判精神及能力的学生作为教育终极目标[10]。

3.扭转高校英语教师英语教育文化观

在全球化环境下,高校英语教师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工具性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者,还是肩负着传播民族精神、爱国思想的文化工作者。在日常英语教学工作中,高校英语教师应该通过批判教育模式来启发学生对其所处环境、语言背后的政治文化属性进行有效地辨别,促使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学生不仅能够批判性地阅读文字,还可以批判性地阅读世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为推动思想解放及传播民主理念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英语教师应具备正确的高等英语教育政治观、文化观、语言观,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批判教育模式,为构建适合我国高等英语教育特色的批判教育模式积累有益经验,推动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

作者:陈丹 单位: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

[参考文献]

[1]徐江.创新教育模式在职业院校英语教育中的运用[J].赤子(上中旬),2014,12(17):114.

[2]董立平.浅论高职英语教育的教学内容选择[J].科技视界,2014,25(04):260.

[3]田玮.批判教育学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适用性调查[J].文山学院学报,2013,33(04):110-113.

[4]马月秋.通识教育视域下的中国高等英语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7(09):166-168.

[5]张义民.阿普尔批判教育理论课程观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6]唐丽萍.批判教育在高等英语教育中的适用性调查与思考[J].当代外语研究,2012,42(03):137-141.

[7]郭金秀.批判与对话:批判教育观照下的大学英语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9(01):146-148.

[8]陈令君.论和谐理念下的批判性语言教育[J].教育评论,2011,8(01):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