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

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精选(九篇)

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

第1篇: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教学;健康教育

1健康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内涵

长时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十分狭隘的,认为身体没有生病、没有损缺便是健康,更多地把健康与身体、生理健康完全等同起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除身体本身健康外,还要求精神上有一个完好状态。目前多数学者同意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安宁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个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健康包含生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健全)、心理健康(心理没有问题与疾病)、社会健康(个体具有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只有具备这三种健康者,才是真正健康的人。中学时期,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同时又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两个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和支配他的社会行为。针对中学生的特点,结合健康的内涵,从教育的因素来理解,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健康的愿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它包含健康知识、健康态度与健康习惯的教育。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理解,健康教育是指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水平的教育。它以人的健康的整体性和发展性为特征,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充分和谐的发展。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体育为生活方式的调节手段,注重体育对人的内在影响,在运动过程中追求精神升华和人格的完善,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中达到挑战生活、驾御生活的目的。体育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体育的科学性教育和体育的文化性教育,注重对体育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和创新。

2目前学校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形式化倾向严重。在我国大部分中学里,尽管也在进行健康体育的改革和实践,但是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其实很多的中学体育锻炼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过是形式的东西,走走过场罢了,从前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案、备课方法却还在原版套用。对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检查考核工作没有科学规范的体系和标准是主要的问题。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评价也仅仅从一些中学体育管理部门的工作汇报作为评价的依据,没有到基层和教学第一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缺乏真正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作为工作依据。同时,中学体育健康观念的对象过于单一化,缺乏全面性,没有真正全方位地转变中学体育健康教学思想。

(2)传统的中学体育的教学观念与认识没有真正转变。由于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仍然还在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对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负面影响较大,教学指导思想不够端正,学生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怪圈内,“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普遍存在。同时受“重竞技成绩,轻学生体质”的误导,“重竞技轻普及,重课内轻课外”,“重尖子轻全体学生体育”的现象严重,一条竞技运动技术结构的组成贯穿于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导致了中学体育教学总是片面强调以传统体育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大部分学生体质的增加、健身意识的形成、健身能力的培养、健身文化的陶冶、健身习惯的养成往往被忽略,更影响了中学生个性、人格、尊严、价值及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

(3)教学方法陈旧。当前,制约中学体育健康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仅仅只是从形式上进行了简单的改革,没有将体育健康教学落到实处。体育教学过程变化不大,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没有活力,课堂气氛较差;同时由于过分地强调“统一”,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体育课缺乏生机。3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对策

3.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认为,只有加强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全面的健康,他们才会精力充沛、信心百倍地去接受各种教育;反之,如果忽视健康教育,学生的身心问题与疾病很多,那我们的教育就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达到既定的目的。我们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家们一直倡导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压力,现实中许多中学的教育仍然以高考作为指挥棒,考试成功与否逐渐成了评价教师、学生、学校的主要标准,致使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基础教育,在现实中变成了以考试内容为教学内容、以考试成功为教育目标、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应试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中学体育教学只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与任务,必然要受到社会整个教育观念的影响与冲击。由于智育培养一直处于优先侧重发展的地位,中学体育工作被置于整个学校工作的次要位置,致使人们思想上对体育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更有些人把体力劳动等同于体育。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中,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只会成为一句空话,流于形式。

3.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1)对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置,并用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实验和论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教学的一线去解决问题,使中学体育健康的教学有自己规范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施和设置,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建立不同的内容体系,以便进行不同的考核,避免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导致的“吃不饱,不够吃,吃不消”的现象。

(2)把体育技术的教学和健康知识观念的讲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用教师的言传身教,用自身的体育健康思想去教育人、感染人、影响人,从而让学生树立自己的终生健康体育的思想。结束单纯的体育健康理论课教学,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健康意识知识的活动,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讲“理论课”而上“理论课”,从根本上推动学校素质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第2篇: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个体化强化式健康教育;骨科;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6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33-02

健康教育是临床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病人实施有评估、有计划、有专题、有评价的健康教育,以协助病人尽快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及自我保健能力,是当前护理工作中值得探讨的问题[1]。有调查分析表明[2],健康教育中除了护士缺乏相应知识外,更主要的是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工作方法以保证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现阶段病人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有教育时机选择不当、教育内容选择缺乏针对性、教育方法不当,形式单一、教育对象选择不当,只注重病人本人,而忽略了家属的作用、教育目标不切实际、语言缺乏艺术性和吸引力、教育环境缺乏隐蔽性等[3]。骨科疾病病程长、康复训练难度大、易产生并发症,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程度高,而仅采取传统方式进行口头宣教,病人或家属难以将所有内容理解记忆,且不能充分发挥病人或家属的能动性。

为更好地提高骨科健康教育质量,我科自2012年5月起选派骨科专科知识丰富、沟通能力全面的护士作为骨科健康宣教人员,学习美国护理认证委员会制定的护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标准[4],积极制定科学、适用的健康宣教方法,对收治的546例患者采用两种健康教育形式,现将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将2012年5月——2013年2月收治的546例患者随机分两组,试验组273例对患者采用个体化强化式健康教育,对照组273例对患者采用传统式健康教育。其中男332例,女214例,年龄6-92岁,文化程度从文盲到硕士。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及认知状态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实施方法

1.2.1 试验组 每周选派健康宣教人员根据自制健康教育监控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及时掌握患者骨科知识掌握情况和健康行为执行情况,再针性地对每位患者进行个体化宣教。同时,在宣教过程中发放骨科健康宣教知识宣传手册,以保证患者对疾病知识完全掌握,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轻症患者教会他们“自我护理”,使其在力所能及范围进行积极主动的自助和自护,从而帮助患者调整生活行为向健康转变,有助于减少废用性萎缩,促进康复[5]。宣教结束后,宣教人员向责任制护士反馈调查情况,由责任制护士再次根据健康教育监控表对患者进行强化式健康教育。

1.2.2 对照组 由责任制护士对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模式包括随即口头宣教,发放骨科健康宣教知识宣传手册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各组数据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2组健康教育 见表1、表2。

3 讨论

个体化强化式健康教育建立了健康教育反馈机制,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使患者和家属全面掌握骨科疾病知识,提高健康行为能力,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满意率99.27%;健康教育时间满意率95.24%;健康教育方法满意率100%;健康教育人员满意率100%。另外,护士自身健康教育能力和技巧也得到了全面提高,密切了护患关系。

通过临床实践,我们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有:①健康教育时间有限,今后需加大健康教育投入力度;②健康教育能力有待持续提高,作为健康教育主要实施者——护士,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健康教育的方法[6]。

参考文献

[1] 潘蕴倩.系统化整全护理临床应用[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6.

[2] 包家明,顾惠娟.对开展护理健康教育认识误区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6):448-450.

[3] 但淑香.住院病人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护士,2009,7(3):93-94.

[4] 张锦玉.我国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与发展[J].护理杂志,2009,1(26):32-33.

第3篇: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

一、健康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内涵

长时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十分狭隘的,认为身体没有生病、没有损缺便是健康,更多地把健康与身体、生理健康完全等同起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除身体本身健康外,还要求精神上有一个完好状态。目前多数学者同意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安宁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个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健康包含生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健全)、心理健康(心理没有问题与疾病)、社会健康(个体具有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只有具备这三种健康者,才是真正健康的人。中学时期,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同时又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两个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和支配他的社会行为。针对中学生的特点,结合健康的内涵,从教育的因素来理解,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健康的愿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二、目前学校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形式化倾向严重。在我国大部分中学里,尽管也在进行健康体育的改革和实践,但是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其实很多的中学体育锻炼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过是形式的东西,走走过场罢了,从前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案、备课方法却还在原版套用。对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检查考核工作没有科学规范的体系和标准是主要的问题。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评价也仅仅从一些中学体育管理部门的工作汇报作为评价的依据,没有到基层和教学第一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缺乏真正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作为工作依据。同时,中学体育健康观念的对象过于单一化,缺乏全面性,没有真正全方位地转变中学体育健康教学思想。

2.传统的中学体育的教学观念与认识没有真正转变。由于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仍然还在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对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负面影响较大,教学指导思想不够端正,学生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怪圈内,“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普遍存在。同时受“重竞技成绩,轻学生体质”的误导,“重竞技轻普及,重课内轻课外”,“重尖子轻全体学生体育”的现象严重。一条竞技运动技术结构的组成贯穿于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导致了中学体育教学总是片面强调以传统体育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大部分学生体质的增加、健身意识的形成、健身能力的培养、健身文化的陶冶、健身习惯的养成往往被忽略,更影响了中学生个性、人格、尊严、价值及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

3.教学方法陈旧。当前,制约中学体育健康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仅仅只是从形式上进行了简单的改革,没有将体育健康教学落到实处。体育教学过程变化不大,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没有活力,课堂气氛较差;同时由于过分地强调“统一”,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体育课缺乏生机。

三、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认为,只有加强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全面的健康,他们才会精力充沛、信心百倍地去接受各种教育;反之,如果忽视健康教育,学生的身心问题与疾病很多,那我们的教育就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不能达到既定的目的。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中学体育教学只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与任务,必然要受到社会整个教育观念的影响与冲击。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1)对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置,并用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检验和论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到教学的一线去解决问题,使中学体育健康的教学有自己规范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施和设置,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建立不同的内容体系,以便进行不同的考核,避免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导致的“吃不饱,不够吃,吃不消”的现象。

(2)把体育技术的教学和健康知识观念的讲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用教师的言传身教,用教师的体育健康思想去教育人、感染人、影响人,从而让学生树立自己的终生健康体育的思想。

第4篇: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个体化健康教育; 糖尿病; 胰岛素泵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a)-0124-02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以慢性糖代谢紊乱为特征性的全身慢性疾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1]。糖尿病传统的胰岛素注射法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及不便,还容易出现胰岛素的副作用不良反应。近年来目前,随着胰岛素泵的应用,使得患者在在有效降低血糖有效降低的同时也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糖尿病控制并发症试验(DCCT)已证明胰岛素泵是强化治疗的最佳手段,是一种先进、可靠、方便、安全、可靠、方便、灵活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使用[2]。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推荐的治疗方法是综合疗法, 包括健康教育、饮食、药物、运动、自我监测5个方面。个体化糖尿病健康教育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为探讨个体化健康教育在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于2010年1月开始,应用个体化健康教育方法对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WHO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病程2~2~21 年。其中男61例,女59 例,平均年龄50.32 岁,其中1型糖尿病21例, 2 型糖尿病99例;合并糖尿病足25 例;合并酮症酸中毒50例;合并其他并发症45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胰岛素泵治疗,对照组给于糖尿病常规健康教育方法,并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治疗组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糖尿病个体化健康教育。比较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比较,探讨实施糖尿病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效果。

1.2.2 糖尿病常规健康教育方法

1.2.2.1 集体讲座:小讲座2次/月,社区讲座1次/季。

1.2.2.2 发放《糖尿病健康教育手册》,鼓励自学。

1.2.2.3 常规讲解胰岛素泵相关知识、糖尿病知识(饮食指导、运动锻炼、药物知识指导,及并发症的防治知识等)。

1.2.3 个体化健康教育方法

1.2.3.1 进行个体健康教育前,负责护士向病人发放本科室设计的关于病人一般资料及相关知识调查表,让病人自行填写。对于表2的相关内容,病人只需回答知道或不知道,对文盲患者,则由护士。除发放调查表外,还要了解病人是否相信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效果,有无经济方面的顾虑,是否会相信胰岛素治疗会成瘾等。调查表内容见表1、表2。

1.2.3.2 负责护士根据评估情况,找出存在的健康问题,针对不同的个体与病人及家属共同拟订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健康教育计划,建立健康教育档案,持续性的进行健康宣教,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

1.2.3.3 根据病人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理解接受能力等进行施教,对于学历高又年轻的患者,宣教的内容可丰富又有一定深度,而年纪大又学历低的患者,则选择内容简单、重点突出的方式。

1.2.3.4 采用一对一的形式,选取合适的时间进行床旁健康宣教,在沟通中注意患者的文化程度,宣教时语速缓慢,尽量使病人能够听懂,少用医学术语,采用病人喜欢的话题。

1.2.3.5 结合糖尿病健康教育卡片、宣传栏,胰岛素泵的视频及护理幻灯片等综合手段实施宣教,增加视觉效果,强化记忆。

1.2.3.6 针对患者的知识薄弱环节,如血糖仪的使用、血糖值的正常范围、低血糖的防治方法、饮食控制的方法及意义、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表现、运动锻炼的方法、胰岛素泵使用等,实施重点、长时间、反复宣教。

1.2.3.7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缓解或排除不良情绪,尽可能使患者处于健康心理状态,且能自控。

1.3 统计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一周后,进行统计,结果显示 ,治疗组在胰岛素泵认知、自动控制饮食、治疗依从性、治疗有效性、戒烟限酒,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了糖尿病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见表3。

3 讨论

3.1 个体化健康教育对胰岛素泵治疗患者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

个体化健康教育是通过收集病人的信息,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时期、不同的健康状态和心理状态,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健康宣教。个体化健康教育针对性强,增强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了自我护理知识与技能,结果显示治疗组对胰岛素泵的认知度上增加了25人次,自动控制饮食上增加了14人次,限烟戒酒上增加了11人次,明显优于对照组(P

3.2 个体化健康教育对患者佩戴胰岛素泵的影响

通过对患者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胰岛素泵的主要结构,观看视频及护理幻灯片,讲解并演示有关泵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随时随地解答疑难问题,患者对胰岛素泵的治疗优越性和安全性有了充分了解,在应用过程中能较好防范可能出现的危险性和意外情况,使他们更好地配合治疗,消除患者的担心和顾虑,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增加了14人次,明显高于对照组(P

3.3 个体化健康教育对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有效性的影响

通过对患者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到糖尿病是一个综合性疾病,可引起多系统的并发症,危害较大,因此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和自我监护能力,有效地控制血糖,预防及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治疗有效性上增加了8人次,明显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0.

[2] 吴毓敏,郭选贤, 韩琼政. 老年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心理干预加抗抑郁药物治疗疗效分析[J]. 山东医药, 2009,49(29):114.

[3] 宋国萍. 心理诊所[M].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304-312.

[4] 刘艳红, 余桂芳,龙彩霞.个体化健康教育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J]. 现代临床护理, 2009,8(7):70-72.

[5] 门淑芹. 个体化健康教育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意义[J]. 中国当代医药, 2011,18(5):129.

第5篇: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生宿舍导师制

一、基于新生宿舍导师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基于新生宿舍导师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将新生宿舍导师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将新生宿舍导师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利用新生宿舍导师的优势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所谓新生宿舍导师制,是以新生宿舍为单位,为新生宿舍配备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较丰富的学生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经验、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的导师,以教育、指导和帮助学生实现思想和学业上的进步,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综合能力,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新生宿舍导师制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进”的具体措施,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在新生宿舍导师制的实践中,进一步扩大新生宿舍导师制的功能与作用,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用制度的形式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这种模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一种探索,对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心理的交流与沟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基于新生宿舍导师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构建和谐校园

良好的心态、健康的人格,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标志,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变革加快,学习就业压力增大,一些大学生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一些自杀事件,影响了校园的安全稳定。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新生宿舍导师可充分利用深入学生宿舍的有利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正确疏导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增强其承受挫折能力,消除心理隐患,防止严重心理问题的产生,从而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保证。

2.优化育人环境

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环境。学生宿舍既是学校整体育人环境的“细胞工程”、学校育人环境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比较集中的地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宿舍内表现得更为具体和真实。因此,宿舍氛围对大学生成长、对人格的形成、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新生宿舍导师可利用经常到宿舍的机会,向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及时化解心理矛盾和困惑,营造良好的宿舍育人环境,形成健康向上的宿舍氛围,从而为学校整体育人环境的优化奠定基础。

3.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随着形势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高校的重视。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并完善了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了心理咨询室等。但学生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受到重视,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在日常学习交往中,由于不同个体差异,学生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和谐。新生宿舍导师深入宿舍,与学生亲切交流,既能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把握学生心理动向,又能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和咨询,从而弥补常规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凸显新生宿舍导师的独特作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宿舍的综合教育功能。

4.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两者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都包含理想、信念、品德、意志等教育内容,有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帮助学生排解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教育达到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但两者也有区别,主要是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不同、工作内容不同、工作目标不同、工作方法不同等。两者的有机结合,既拓宽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又对人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发展。新

生宿舍导师在深入宿舍过程中,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实现了二者的最佳结合。

三、新生宿舍导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

新生宿舍导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的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任务,也是整个学校的任务,是全员育人的重要体现。因此,新生宿舍导师不仅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认真对待,而且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提高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转变观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本,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帮助学生化解心理矛盾和困扰,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真正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了解情况,掌握特点,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宿舍导师工作的基础。当今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比较排斥,而对西方文化比较崇拜,盲目追随时髦与时尚;集体意识淡漠,更加关注个人利益;心理问题突出,有自卑心理、嫉妒心理;一些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孤僻症;有的学生不思进取,整天在宿舍里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作为新生宿舍导师,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特点,针对学生的特点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3.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新生宿舍导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有其独特优势。要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就需要借鉴两个学科的教育方法,充分利用两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使二者在教育内容和目标上有机结合,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发挥二者的整体优势。

新生宿舍导师开展工作时,要遵循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与方法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理念,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和态度,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来开展教育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同深受,体现真正的人文关怀,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

4.加强学习,强化培训,不断提高新生宿舍导师的综合素质

提高新生宿舍导师的综合素质,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新生宿舍导师是学生宿舍导师制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也是开展宿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是这一制度能否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新生宿舍导师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技能,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借鉴和学习其他学科的方法,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日常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宿舍导师不仅要加强学习,而且学校要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宿舍导师的综合素质,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5.勇于探索,创新方法,强化以宿舍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新生宿舍导师要开展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在实践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为本,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要处处为学生着想,多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其次要多采用案例教育法,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再次要以宿舍为单位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小组,充分发挥宿舍长的作用。同学之间容易沟通交流,若有心理问题能及时发现并向教师反映,可以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最后要创建宿舍文化。在学生宿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提升集体凝聚力,从而塑造学生的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因此

,宿舍导师要适应形势发展,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加强以宿舍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实践过程中的建议与思考

1.加强对新生宿舍导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量化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院系评价与学校评价相结合,并将其纳入新生宿舍导师整体考评体系。考评结果可作为个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对考评优秀者给予表彰奖励,进一步调动新生宿舍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2.树立“三心”意识是新生宿舍导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心”就是爱心、热心和耐心。爱心是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和力量源泉。爱心不仅指热爱此项工作,而且指热爱学生,关心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热心就是对工作充满热情,积极主动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耐心就是做工作要耐心细致,特别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情况说明,对学生的心理困惑要耐心地解释和开导。

3.重视新生宿舍导师与其他工作人员的协调与配合,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作用

虽然新生宿舍导师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工作职责不同,工作内容各有侧重,但工作内容又有交叉,其工作目标一致。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重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与宿舍导师之间的交流、协调和配合,定期召开工作座谈会或协调会。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建立和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学生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发挥并完善新生宿舍导师的补充作用,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从而发挥学校整体的教育优势和合力,形成点、线、面相结合,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春灿.实施新生宿舍导师制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6).

[2]管金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探讨[j].学术论丛,2009,(1).

第6篇: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

2实施健康体育课教学的必要性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教育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否成功地实施健康第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要使学生在掌握了锻炼身体的方法、本领后,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健康体育教学是让学生在锻炼中体验欢乐,在欢乐中增强体质。多年教学经验证明健康快乐教学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因此,必须改革教学过程,尤其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其既符合科学性和客观实际,有一定灵活性外,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意识,健康精神和健康能力培养。

2.1健康教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

在21世纪的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身心健康是人才成功的基石,是生活幸福和愉快的动力。大学生报国、兴国的赤诚之心需要有健康的身心作基础。高校体育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进行健康娱乐活动的知识和技巧。掌握体育健康知识强化健康行为拥有健康身体。人们也更多地认识到体育健康不仅可以使生理机能处于良好状态,而且可以更好地缓解社会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所带来的心理压力。而今学校学过的体育技能因为社会条件所限无法开展,学生到社会上又有很多体育娱乐项目在学校里从未接触过,造成很多体育爱好者步人社会后也就放弃了体育锻炼。要使我们培养的大学毕业生能很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就必须迅速改革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更是在这个健康浪潮中无可回避的时代性课题之一。

2.2健康是体育教育的重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之一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大多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论,与目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有较大的差距,与健康体育提出的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和主动性并不完全一致。在对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指导教学、对新时期体育教学功能和作用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不足,缺乏连续性,忽视与社会体育的衔接。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挖挖和体现体育健康的内涵,建立有利于身心健康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方式和手段能让全体学生得到基本平等的健康教育,使不同身体条件的学生都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在教学中能够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这一过程中蕴藏着一种意识和精神的培养过程,即健康意识和健康精神的培养过程,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学校体育必须肩负着这一培养重任,培养良好的、个性化体育健康意识和精神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点。

2.3健康体育教学是广大师生的普遍愿望

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传授竞技运动的技术,学生接受教学内容为基础的,忽视了体育教学过程本身丰富的内在价值。教师和学生都只能在体育目标后面亦步亦趋。健康体育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具有趣味性、广泛性、积极性和全面性。调查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获得身心健康的发展。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自觉性。对教师,它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表现,更注重指导学生身体锻炼的能力,更注重体育思想教育,而不是竞技技术的准确和完美。对学生,它注重教材的兴趣挖掘,更注重愉快和谐的气氛,更注重师生间的沟通,而不是刻板追求达到某一竞技项目的预定目标。是根据科学人才观和质量观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最好途径。实施这种教学方法是广大师生共同的愿望。

3实施健康体育课教学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3.1更新体育教学观念,以点带面,将健康第一纳人体育教学活动

根据各校自身现有条件的背景因素,可全面展开,亦可以点带面进行实施。无论全面展开还是局部进行,都要以健康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即重视身体发展方面的努力,给予学生体力的重视。对体育观念的片面理解,致使体育教学受到扭曲,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从而使高校的体育教学仍处于“启蒙”教学阶段,体育活动成了简单、僵化、枯燥的固定程式的观念进行纠正。同时,以总结吸收已有的健康体育成果与全体教师创新相结合,以健康体育为主线,组织力量编写一本适合本校层次的健康体育教材。适时培训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广泛开展健康体育观摩课和评估课活动,以促使师生体育健康观念的转变,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技能的提高。然而要改变这种陈旧的观念,体育教育工作者应首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体育工作从纯生物的观念向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转变,使体育真正发挥其健身、娱乐、竞技、文化、社会等功能。让学生的体育思想朝“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发展,体育教育的结果就是使学生在校期间能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不断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以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

3.2优化教学方法、手段、发展学生个性

任何一种健康体育项目价值的实现,总是对学生何种需要而言的实现。教学方法要从重教转到兼顾学生的教学方法上来,由过去以健身为主的方法转移到开智求智的功能上来,由简单的“一刀切”的教学法转向区别教学整体发展上来,由以教师的单纯注人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转到在教师指导和启发下学生独立获取体育知识信息和运用体育知识信息的方面来。要积极采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来组织教学。因此,应在教学方法上要求全体教师,放手采用开放型和探索型的教学方式去因材施教,将传统的“课上提高,课下普及”的教学方式,进行逆向操作把教学课堂主阵地转变为每一个起点不同的学生都能接受的并都能得到较为满意的知识和技能;课外体育俱乐部针对学生不同兴趣选项,进行专项性的训练以求提高,从而获得具有特色的一二项健康体育项目。

3.3构建一支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进行健康体育教学改革进程的主要方面,由于现行体育教育大纲以竞技体育教学为主,使得高校体育教师个人体育知识的发展受到影响,对健康体育的知识了解较少。笔者认为要使健康体育在高校顺利开展当前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应从狠抓创造革新的意识、开放意识、终身学习意识、科学教育理论素养、以及体育教师整体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影响到体育课教学水平的方方面面,积极推行岗位责任制、教师聘任制等人事改革措施,尽快的在短期内使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这也是健康体育课教学改革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3.4改善高校体育教学场地和设备

高校体育教育如果要实行大的变革,使学生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向健康教育,其客观物质条件也是必须迅速改变的,现行高校的很多体育设备和器材,以及教学场地都远远不能满足健康体育教育的需要。各校可依据所拥有的基本条件,在抓场地、设备、器材规范化建设与改革的同时,应积极采取因地制宜、自己动手来逐步改善学校在发展中健康体育“硬件”因素的不足。教育管理部门应下大力气,投人一定的资金进行必要的体育设备购置,有了一定的条件基础,健康体育教育才能迅速在高校普及展开。同时,应发动全体教师适时创新健康体育活动项目内容,改革活动方式,保证其教学的趣味和新颖,并定期进行推广,使之教学热情和工作绩效持之以恒。

第7篇: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

一方面,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和补充。理由是:

其一,传统德育具有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化”倾向,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德育事实上忽视了学生道德心理的培养,过于说教和灌输,致使德育效果欠佳。德育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德育的绩效取决于道德内化程度,而道德内化是道德教育信息通过个体心理素质,进行多方面的选择、分化、融合、顺应的过程。也就是说,在道德形成的内化过程中,主体的自我意识、情感及性格等心理素质是内化的决策性机关和重要的调控器。因此,将新的道德要求变成主体的品德和行为,还得靠心理素质的调节才能完成。这种道德内化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或心理结构要素的培育,不是靠德育自身,而是由心理健康教育承担的。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为有效地实施德育准备了基础。

其二,心理健康教育适当扩充和完善了德育所需要的目标和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问题不是传统德育能够完全解决的,这迫使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不能不涉及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以其自身的优势弥补了德育的不足。例如,对于“如何适应”、“如何调控自己”等等每天都实实在在地影响甚至困扰学生,德育很少过问,而这些问题正是心理健康教育所关心的。事实上,现代德育也必须同时关心这些问题,否则就没有出路。

德育的改革及其成效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提升德育的目标,并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德育的“导引”和“参与”。理由是:

其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德育视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大德育观念的层面对育人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也正是在这一层面上对德育规定了健康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显然,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在大德育背景下的一种教育活动,其目标和内容虽有其独特之功能,但都是为了落实和服务于大德育,因此在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上不能背离德育的方向。

其二,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从心理健康的结构观点来说,心理机能的发挥无疑受主体更为内在的隐性的思想意识所制约,如个体对社会的意识,个体对群体的意识,个体对自身的意识等,而这些意识又受制于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意味着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有观念明确、能身体力行而又有一定程度弹性的道德总则。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实践已经证明价值观问题是许多心理问题的诱因,缺乏道德观念与坚持“超道德”观念是人格异常者与神经症患者常见的特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个体、群体心理健康的手段与促进途径,德育的“参与”乃至“干预”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是可行的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能不能结合?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我们认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也是完全可行的。理由是:其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相对独立,是并列关系,不是隶属关系。众所周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基础、具体目标、工作内容、工作任务、工作原则、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区别,二者不能相互替代。正因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并列关系,我们才有论述二者的双向结合的前提。一句话,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对学生素质全面培养不可缺少的基础。其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也不是“等圆”关系,而是一种交叉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

(1)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在具体目标上有所不同,但在教育的总目标上是一致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都是通过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四个层次进行的,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为宗旨的。

(2)内容上相互交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在狭义的道德教育方面,在一些基本道德规范包括在社会公德的教育上,在确立人生观、寻找人生意义等方面,存在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

(3)工作方式上密不可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方式上也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某些思想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来解决,而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也要通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教育才能排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实际上就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又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的。

(4)类似的教育途径。无论是德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在操作途径上,都要通过课程、学科渗透、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团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优化校园环境、家校配合等进行实施。因此,虽然两种教育在操作的具体要求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具有共通的运行“模式”。

(5)遵循一些共同的教育规律。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一种教育活动,都是一个教育过程,因此两种教育要取得实效,要完成各自的任务,无疑都需要遵循共同的教育规律。譬如,先进的教育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坚持教育性,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个性的发展,正面教育为主,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开展,等等。可见,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也有着某种一致性或交叉重叠性。

这种内在的联系就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理论的可能性。其三,实践证明,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是完全可行的。无论是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实践,还是心理辅导与咨询中“价值参与”的临床实践,抑或是初中《思想政治》课中实现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课程实践,都已表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是可行的,也是富有成效的。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是双向的

既然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那么又如何实现二者的结合呢?近年来,关于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讨论虽已从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转向二者的结合问题,但迄今为止,这种“结合”的探讨基本上仅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作用。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如前所述,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德育。因此我们认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应是双向的,双向结合才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最终的“归宿”。

这就要求做到:

其一,德育应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取有益的成分,融入自己的工作中,为“我”所用。具体地说,一是德育应真正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内容之一,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看作是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合理的扩展与延伸,使德育工作在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最一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二是德育工作者应更新德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少一点说教和灌输,多一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三是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移植一些方法作为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来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譬如,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来改变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知识;借助心理测验及其他测评工具来客观地了解学生个性的状况、长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使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也可以采用会谈、价值澄清训练、角色扮演、沟通分析等心理辅导中常用的方法,服务于德育工作,以减少思想工作的阻力,从而为学生接受德育影响、实现道德内化提供方法上的支持。

其二,心理健康教育应依靠德育为自己导引方向,并借助德育实践拓展自身的操作途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一要采用德育的“视野”和“思想方法”,主动地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更坚实的后劲。当然,这种结合一定要注意防止使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德育化”倾向。二要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练意志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德育实践不仅能考验学生的道德水平、法律意识及思想境界,还能从学生的道德评价与选择的矛盾冲突中锻炼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

第8篇: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的含义已发生了变化,原有的体育教育思想已不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必须对新形势下的中学体育教育思想进行重新定位,把“拥有健康,就拥有未来”作为新的中学体育教育思想贯穿到体育的各个环节中去。

关键词:体育 教育思想 健康

21世纪,体制创新、理论创新和人才培养创新成为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纵观现阶段中学体育教育,确实有很多地方不适应中学体育教育发展的方向,有许多地方需要我们到去重新探索、调查、研究、和创新。从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角度来看,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奔小康社会的目标显示,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将会迫使中学体育教育的观点、方法、内容、形势、 手段等方面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打破旧的模式,突破旧的框框,进行改革和创新。如何更好地探索出一套更加适应新形势下的中学体育教育方法,我认为应该从重新确定体育教育思想入手。

一、体育教育思想是教育目标、教材内容、教育方法及培养目标的依据,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中学体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按一定的教育形式,有既定培养目标的教育活动。它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实现人的身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它有着自己的特有的教育思想,并按一定的教育思想制定自己的教育大纲、教材内容、教育方法、培养目标。

我们知道,体育教育思想的确定是离不开社会发展需要的,必须为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家环境而服务,并受其影响。翻开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体育课的教育思想是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例证。例如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各国的体育都以兵式体操为主,因为那时是殖民主义的年代,各国都要富国强兵;到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体育就成了学校主要教育内容;二战期间,具有军事色彩的体育进了许多国家的体育课。在我们国家还有”国粹主义"的体育崇尚国”术“。我国在解放后经历了学前苏联、批西方,60年代又进行自己的社会主义教育革命,然后又是时期的军事化和劳动化的体育。在战时,体育是为军事需要服务的,到了经济高速发展期,技能体育占主导地位,这时的体育就与竞技项目联系紧密,到了后工业时代,人们重视提高生活质量,把体育当作生活的内容时,娱乐体育的比重就增大,在相对贫困和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的时候,体育又被赋与增强体质服务的使命等等,这些说明,体育教育思想易受时代的特征的影响,要随着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既然体育教育思想的确立离不开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为社会服务,那么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已经与后工业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有所不同,因此后工业时代确定的体育教育思想显然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了,要改,要变,要重新定位。

现代体育思想中所表述的“健康”已有了新的内涵,现代体育思想中所表述的健康的含义,不仅仅包括没有疾病,它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建立健康的知识和科学方法,把以往仅指没有疾病就视为健康的观点延伸了,拓展了。不能说一个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我们这里所说的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指标,它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道德规范行为文明的综合体现,它较之我们以前所谈的仅以没有疾病就视为健康的概念有所不同。

当然,体育教育思想中所表述的健康含义,不仅仅是指在体育教育实践中获得的健身、健心、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的理论知识体系,所以体育教育思想中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是体育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改变以往只重实践教育而轻视理论学习,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不平衡发展,要懂得理论是行为的重要性。所以在新的形势下,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要做到“知行”并重,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把“拥有健康,才能拥有未来”作为新的体育教育思想贯穿到体育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

前面我们提到,体育教育思想必须紧扣时代的特征,并为发展变化了的社会服务。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促使健康第一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正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体现,没有健康就没有未来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无论是白热化的就业竞争,还是WTO竞争机制的展开,以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评判来看,它不但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去指导实践创造财富,实践自身的价值,同时也看重专业人才在社会竞争中的身体承受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看中这种能力的唯一物质载体――健康的身体。标志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理念已发生了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康已成为高素质人才的第一要素。作为向上级学校输送人才的中学体育教育来说,再死抱着以前的那种运动就能健身,运动教育即为体育教育,运动教育等于体育教育,把运动技能的掌握作为核心来加以渲染,作为培养目标的体育教育思想显然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了。而今社会需要的是健康的人,只有健康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在各种压力下,以及在长时间的工作和各种环境和变化了的条件下圆满地完成工作并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或者具有较强的身体健康恢复能力的人为社会需要的第一。

第9篇: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

崔景贵,1968年12月生,江苏海安人,现任江苏理工学院副校长、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199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5年在浙江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2006年破格晋升教授,2009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任高级访问学者。他是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省重点(培育)学科教育学和重点建设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带头人,其20多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省高校精品课程奖、省高校精品教材奖、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厅级以上表彰奖励;在《教育研究》《新华文摘》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0余部,承担国家教师教育立项建设精品课程《职业教育心理学》开发,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等10多项;荣获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多项。

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心理科学理论指导下,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及其组织形式做出的特征鲜明的简要表述,其上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推实践操作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和桥梁。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既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新探索,也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新尝试,更是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发展的新跨越。本文拟对现有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初步梳理,分析模式建构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探讨可资借鉴的建构策略。

一、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的现状

模式,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就是模式。模式是一种参照性指导方略,有助于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从而高效完成任务,有助于按照既定思路快速做出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正因为如此,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得到职业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类型

模式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可以用来分析问题、简化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是一种有着其内在结构的有机系统,包括目标、内容、过程、形式、评价等要素。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视角的不同,研究者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具体设计也不尽相同。根据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资料,较为明确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有研究基于人本化的价值取向、心理辅导的价值理念以及职校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从目标、内容、原则以及实施途径四个层面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进行了探讨,认为职校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发展性为主,预防性、矫治性为辅,建构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全员参与、全面展开、全过程进行,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有学者从职校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针对职校生的心理需要,提出通过互助式心理探究、互助式心理暗示、互助式心理激励、互助式心理训练以及互助式心理辅导等形式,建构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提高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

3.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有学者针对某职校学生心理问题现状,认为要提高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力量构建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提出的具体策略为:社会应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观念,为职校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应在管理、机构、制度、师资、学生自助等方面加强建设,积极发挥学校育人的作用;将家长纳入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中来,发挥家校协同教育的作用。

4.六环节操作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4]为探索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研究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主导的六环节操作模式,主要通过引导职校生对自我、职教、职校和现有人际关系的角色认同,确立适当的职校生角色目标,积累成功的角色体验,进行角色调整,认清自身人格特点,以及开展就业指导进行角色转换六个环节,实现职校生心理的和谐发展。

5.“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所谓“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将职业学校、家庭和社会纳入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中来,通过三方面的合力,共同致力于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有研究提出了针对职校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位一体模式,[5]有研究提出了针对职校生心理全面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6]

6.三维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7]有研究提出采用建立“监测―保健―教育”三个系统、运用“课堂教学―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三种方式、达到“矫治―预防―发展”三个目的的针对职校护士生的三维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通过SCL-90量表对这一模式的实效性进行了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这一教育模式的干预下具有明显的改善。

7.整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8]有学者基于实践中各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元分化的现实倾向以及职校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提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理念、目标、课程、内容、学法、学段、资源以及视野等八个方面的整合,做到整体协调、彰显重心、突出特色,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功能,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8.心理道德教育一体化模式。[9]有研究者认为,可以将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加以整合,发挥二者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通过思想观念的整合、工作机制的整合、目标内容的整合以及工作队伍的整合,形成相得益彰、相互借鉴、相互配合的一体化工作格局,更好地服务于职校生的人格成长。

另外,一些文献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具体名称或类型,但这些研究也应该属于“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这一大的范畴,暂且将这些模式称之为“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如“五线四环”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0]、“三全”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1]等。还有一些文献基于课程建设、咨询技术、心理辅导、校园文化等视角,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某一组成部分进行了专门的探讨,这些研究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很难形成标准统一的答案,但在基本问题上已经达成一些宝贵的共识,比如要重视和加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定位上心理健康教育是职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够等同于一般学科知识的教育;在教育方式上要灵活多样,注重活动与体验,应当摒弃单一的课堂说教和机械灌输;在教育目标上要关注职校生心理的自主和谐发展,应当促进职校生的成人成才;在教育主体上要增强所有教师的“心理育人,人人有责”的意识,应当形成有效教育合力,等等。这些理性认识,为进一步科学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

(二)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存在的不足

总体来看,当前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仍处于起步阶段,水平参差不齐,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方面出现一些不足和误区。

1.模式建构取向问题化。有的研究按照“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分析问题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步骤来建构模式,重视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关注有严重心理问题的职校生,重点是预防和诊治心理障碍,或干预职校生的心理危机。实施系统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并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不可或缺,但是全部的工作仅仅围绕着学生的心理问题,似乎又回到“消极型”“矫治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路,站在积极型、发展性的现代心理教育理念的对立面。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越是急切地想成为拯救现实的“灵丹妙药”,实际上就可能离本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远。

2.模式建构路径经验化。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形成过程来看,既有的模式多来自职业教育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侧重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和程序,是对过去和现在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属于自发形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模式实践基础较好,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随机性较大,可能导致实践操作偏离应然的轨道。目前,对模式的研究多集中在一般性、经验性的文字描述上,进行的是逻辑的、思辨的研究。有的研究虽然冠之以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但对模式方法理解不透彻,或没有采用明确的模式方法,从经验的角度按照社会、家庭、学校、个人来分析,似乎有“泛模式化”之嫌。从实际情况来看,有的研究没能扮演好理论追随者的角色,更不用说成为自觉的理论先行者。可以说,当前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欠缺的不是对现实的描述和现状的说明,而是对现代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理论的思考和贯彻。

3.模式建构过程形式化。当前,有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照搬普通学校的做法或模式,职教“校本”特色意识明显不足。有的研究对“模式”本身的结构属性并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认识,所建构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素孤立庞杂,彼此之间联系衔接不畅等,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出现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操作运用的实效性不足。如有的研究提出要“全员参与”“全面渗透”,而对教师在学科教学或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却鲜有论及;有的研究提出要“开发职校生的潜能,促进职校生的发展”,然而怎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现又显得办法不多,空喊心理健康教育的口号。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究其原因并非是由于理论过于抽象,而是实践研究缺乏足够的行动力,没有为理论的执行创造足够的环境与条件。

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序走向有序、由经验走向理性、从消极走向积极,离不开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科学建构。如何进一步提高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层次、质量与效益,更好地为职校生心理和谐与人格成长服务,成为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认真审视和积极回答的问题。

二、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的基本策略

不难理解,建构是对结构和建造逻辑的表现形式。建构着重在系统的建立,强调建造的过程,注重技术、结构、材料和表现形式等。建构包括设计、构建、建造等内容,是一个三位一体的集合,是一个全过程的综合反映。理想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既能够代表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的先进理念,又充分体现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创新的理性实践,应当理念科学现代,理论充分准备,目标切合实际,自主行动积极,操作策略明晰,经验特色显现。

(一)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念

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促进和引领职校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的“希望工程”“阳光工程”和“幸福工程”。模式不仅要指导当下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且应该着眼于未来,在理念和操作上具有前瞻性和超越性,而这离不开心理科学理论的指导和现代职教理念的支撑。

一是内涵发展的理念。内涵是指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即事物的规定性。所谓内涵发展是指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动事物朝着健康、高效、有序的方向发展。研究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从整体上对什么是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即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功能、属性等形成科学合理的认识,对模式的组成要素审视、选择、整合,以形成完整的体系。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职校要强化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问题意识”,即建构模式的重心是什么?建构模式究竟为什么?建构模式应该做什么?建构模式怎么做得好?建构模式需要注意些什么?加强模式内涵建设,职校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科学认识、深刻理解并积极实践,从思想认识、教育观念、目标设计、课程建设、队伍优化、行动研究和特色创新等方面全面推进。

二是育人为本的理念。人是职业教育的主题和主体,是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归宿。谈及模式建构,我们必须直面、无法回避的有三个重要问题:职校生为什么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职校生接受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职校生如何接受适合的、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立足于促进职校生的心理和谐和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护短”“揭短”和“补短”,而是要“加长”“扬长”和“拉长”,引导职校生有特长、个性化地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诊疗般矫正、干预和预防,而应当更加注重心理建设、心理成长和心理资本发展。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与人为善的教育人性观、助人自助的教育过程观和育人至上的教育目标观,理清思路、心态积极、引导成长、促进发展,扎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创新的各项工作。

三是追求幸福的理念。幸福就是健康快乐而有意义地活着。幸福是一种心态,也取决于心态。引导职校生追求幸福,其本质就是追求更利健康的生态、更高质量的生活和更加充实的生命。当前部分90后职校生存在的消极心理状态,即无聊感、无用感、无望感、无责感和无助感,值得关注和引导。当代职校生缺少真正的幸福感,职校教师要用心读懂职校学生心理、心智和心灵这本书,真正了解、理解问题学生的心理状态、需求和症结。建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职校要按照班华教授提出的“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服务人生幸福”这一宗旨,树立精益求精、与时俱进的理念,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和重心前移,追求让每一个职校生拥有幸福人生的教育理想,坚决守护、努力增强职校生的幸福感,促进90后职校生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和谐发展。

四是多元共生的理念。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职校要全面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向,优化选择,探索创新,彰显特色。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正从“传统单一式”向“现代多样式”转变,从“消极矫正式”向“积极发展式”转型,从“求助救助式”向“助人自助式”转轨,从“单向灌输式”向“互动体验式”转向,从“零散平面式”向“整合立体式”转换,从“封闭自主式”向“开放渗透式”转化。当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逐渐成熟的时候,自然会出现各具特色、多元共生的工作模式,如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类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层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心理健康教育和整合型心理健康教育等。

(二)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性实践

建构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比较晚,但起点不能低,更需要精心设计、悉心规划和用心实践。

第一,坚持积极范式。阳光心灵是职校生健康成长的心理策略,积极和谐是职校生幸福生活的心理之道,即要培育积极阳光心态,把握积极认知方式,保持积极情绪状态,建构积极人际关系。走向积极实践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人为本、优化心态的幸福教育,助人自助、阳光心灵的和谐教育,是育人至上、提升心力的素质教育。建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职校要探索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变革消极教育管理方式,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素质教育为重点,以人格教育为主线,引导职校生树立积极、均衡、适度、变通的人生态度。职校教师要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携手探索,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与职校90后学生一起成长!

第二,实施系统工程。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把握整合、全面、务实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学科融合、行动统合、技术综合和目标整合”,坚持“心理教育全方位、心理管理全过程、心理服务全天候和心理引导全人化”,坚持“理论探索顶天、校本实践立地、专业研究求真和开拓创新务实”,坚持“学校和谐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要全面实施六个“一”工程,即“一把手”负责,“一盘棋”思路,“一揽子”计划,“一体化”格局,“一条龙”服务和“一系列”行动。要杜绝心理健康教育可能的“异化”现象,即防止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研究“两张皮”现象,防止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人自扫门前雪”现象,防止心理健康教育表面化、形式化的“海市蜃楼”现象,防止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医学化、学科化”现象。

第三,培育卓越师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信心、一种信任、一种信念和一种信仰。高品质、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决于爱岗敬业乐业的心理教师。职校心理教师要敬畏心理健康教育、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变革心理健康教育和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科学认识、理智把握专业角色与成长目标,做有尊严感、责任感和幸福感的“心理人”,做健康快乐、和谐成熟、专业卓越的心理教师;要积极应对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困境、角色冲突、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和消极评价,努力扮演个性模特儿、人格示范者、精神关怀者和重要他人等角色,从专门的心理教师走向专业的心理教师,成长为专家型心理教师。职校心理教师要全面完善自我,注重心理管理,积淀心理资本,积极有效沟通,和谐人际关系,培育团队精神,为职校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注重校本行动。建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职校要立足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注重校本课程建设、开展校本培训、探索校本管理和推动校本研究,对职校生心理健康课程教法、学法的专业属性进行深入研究,注重活动质量,建构工作品牌。校本行动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有有待成熟没有失败,而校本行动的最大收获是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艺术与管理智慧的增长。职校心理教师既要仰望星空坚定追求职教理想,更要树立信念脚踏实地扬帆起航,秉承“科教融合,教学相长,心理育人,校本行动”的信念,自主反思、创新专业实践,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自主的实践,从自主的实践提炼自我的经验,让自我的经验体现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我们走在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大路上,路在我们脚下延伸。自觉走近90后职校生心理世界,走起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行动研究,走入职校人本心本和谐管理,走向积极职教专业实践范式。这是新时期做好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法宝”和“奥秘”,也是科学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核心旨趣和本真追求。

【注释】

[1]周琢虹.职校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职教通讯,2005(12):50~52

[2]张桂春,康婷.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50~52

[3]邹玉玲等.全员参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校园心理,2010(4):253~255

[4]徐光明.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想及构建原则[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43~44

[5]杨淑芳,蒋伟凤.构建“三位一体”的职校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职教通讯,2006(10):56~57

[6]刘昱.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8):72~76

[7]戴肖松等.护生三维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5(7):588~590

[8]崔景贵.中等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的建构[J]职教通讯,2006(4):20~22

[9]贾仕林.分化·趋向·整合——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模式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1(33):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