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的教育方针范文

学校的教育方针精选(九篇)

学校的教育方针

第1篇:学校的教育方针范文

而作为中职计算机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要从传授和继承己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操作技能的现代教育。教师要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努力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过程。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的推行就业教育,才能把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下面结合我校的具体经验做法进行浅谈。

一、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校企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打造一支优秀的“双师”结构的教学队伍。因为符合“校企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与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要真正创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建立起完整的中职教育教学制度,必须下苦功夫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不仅要注重提高校内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比例,更为重要的是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担任教学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始终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始终与前沿的技术和工艺保持着最迅速的对接和应用。根据这样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我们在学校定编、教学人员聘任、兼职教师管理等方面都加大了政策倾斜力度,明确了在专业系部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一体化定位,建立了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的教学制度,下达了教学人员定编的兼职教师比例,这些逐步配套的制度和措施,将促使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双师”结构的团队优势。

二、根据学科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计算机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计算机课上用“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法是不可行的。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动脑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1.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能力

“教师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这一言语使我领会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决定着教学的过程与方向,学生是主体,获得知识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主动地活动才能完成。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要运用问题驱动或任务驱动开展启发式教学。通过创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激发、组织、引导、鼓励学生自主自愿学习,把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能力。

我在教学时先向学生展示大量的优秀成型作品,如电脑优秀作品及本校学生评选活动中的优秀作品,创设真实情景,从而打消学生各种疑虑和对计算机的神秘感,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例如,我在上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时,首先给学生出示一份使用Photoshop手绘的漂亮机器猫图片,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以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在老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完成“手绘机器猫”操作任务。

又如我在上“收发电子邮件”这节课时,一开始,就利用故事导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今天是老师的生日,同学们为老师准备了一张贺卡,但老师在外地出差,该怎么送给老师呢?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同学们纷纷发言,最后引出新课:收发电子邮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整个过程自始至终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2.训练为主线,强调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计算机学科是动手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必须采用讲练结合、精讲多练的方法。“精讲”即教师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教材重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在有限时间内,把课程讲清楚。一要重视难点突破,二要注意易混内容对比,三要注意新旧知识及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如讲Excel公式计算时与数学函数相联系;讲快捷键时与英语相联系;讲硬件原理时与物理相联系。“多练”即是对学生而言,对重要的操作要多练,对有实用性的要反复练,进而提高操作水平。如付宇老师在教学“Photoshop综合实训”课时,学校正在进行学生排球比赛,我要求学生设计一份宣传海报,要图文并茂,有艺术效果,好的作品最后打印出来。我先通过提问回顾理论,然后提出设计要求,再由学生以组为单位设计完成作品,最后教师进行讲评,促使学生达到“熟练”的程度。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动脑思考、创新设计、动手操作、动口说明以及合作讨论自学的能力均有了显著提高。

三、教师用作来教,学生用作来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教师以作来教,学生用作来学这种教学方式即为“做中学”,直接的意思是基于动手做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比较重视的教育形式,也是目前?业学校尤其是计算机专业能力培养上可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机房设备,以机房教学模式为主,以示范操作在先,然后由学生实作。如张晓红老师在教学网页制作时,先给学生出示一些制作好的网页,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并采取边讲边作的方法,示范网页制作的要点,方法与步骤,尤其是网页的布局方法,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设计个性鲜明的网页主题,并在组内明确分工,合作完成制作网页任务。整个过程自始至终在教师引导下完全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在做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四、以转变就业观念为目的,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较高的就业率是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好肯定。多年来我校在调整专业设置,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人手,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1、制定就业指导教育计划,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年学业的始终

开学伊始,针对新生刚刚从高考的紧张中解脱出来,思想上容易产生放松学习念头的现象,我校聘请有教学和企业管理经营经验的专家来给学生做讲座,分析IT就业形势,介绍社会需要的IT人才类型,使学生一入校就绷紧就业这根弦,端正学习态度。在接近毕业时,增加就业技巧方面的培训,为了让学生感受就业体验,增加求职经验,我们还请来往届优秀毕业生,传授求职心得、面试技巧等经验,同时,学校还与企业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就业洽谈会。

2、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第2篇:学校的教育方针范文

(1.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针灸系,100102;2.日本顺天堂大学大学院 113-8421)

[摘 要]  简单回顾了日本针灸教育的历史沿革,从教学机构、学生来源、入学考试、课程设置、 使用教材、教学方式、师资力量、国家考试、毕业去向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现在日本针灸教育 的状 况,认真分析了日本针灸教育持续升温的几个主要原因,如广阔的老人市场、稳定的经济收 入、诱人的国家资格、独立开业的可能等,指出日本的针灸教育重视法制法规教育,规范师 资培养等措施有可供我们借鉴学习之处,同时也提出了过于注重国家考试,而专业教学不足 、实习机会缺乏等缺陷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主题词] 教育,针灸 日本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Educ ation in Japan

Liu Xiaoyan1,Tao Huining2(1.The Acupuncture Dept.of Beij ing College of Acupuncture & Orthopedics ,2.Dept.of Medical History, School of Medicine of Juntendo Universi ty,Japan)

[Abstract] The authors gives a brief review on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e ducation in Japan.They present a detaile d discuss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Japanese acupuncture educ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Educational organizat ion,student sources,entrance examination ,curricular setting,teaching materials,w ays of education,qualities of teachers,n ational examination,and students employ ment after graduation.They also provide extensive analysis why acupuncture becom 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Japan.The ma in reasons include a large amount of age d patients,stable income,national acupun cturist license,possibility of opening i ndividual clinics,etc.The authors point out that the emphasis of rules and laws on acupuncture education in Japan and st andardisation of teachers in-service tr aining will be very valuable in Chinese acupuncture education.But at the same ti me,the authors warn that we should avoid some o bjections that Japanese acupuncture educ ation overemphasises the national examin ation,but the authors do not pay suffici ent att ention to the teaching of acupuncture an d moxibustion and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Education;Ac up Mox;Japan

日本的针灸教育始于701年,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当时的《大宝律令》规定了以针灸为业 者 必须在主管医事的宫内省典药寮参加为期7年的学习[1]。发展至今,已经比较成 熟、完善。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介绍和分析。

1 日本针灸教育的现状

1.1 教学机构

目前,日本全国各地有20多所针灸培养机构(盲校除外),这些机构主要分为由文部大臣 (相 当于中国教育部长)认定的学校(大学、短期大学、盲学校)和由厚生大臣(相当于中国卫 生部长)认定的学校(针灸专门学校)两类。

大学:现有位于京都的明治针灸大学1所,全日制4年。

短期大学:现有关西针灸短期大学和筑波技术短期大学2所,均为全日制3年。

盲学校:系为盲童、重度弱视儿开办的学校,共有70所。高等部(高中部)的理疗科主要 进行针灸师、按摩指压师的培养。

针灸专门学校:系指开设针灸学科的3年制专门学校,全国现有23所,占针灸培养机构的 绝 大多数,本文拟以此类学校(1999年度的统计资料)为重点介绍日本针灸教育的现状。

此外,日本的医科大学或综合大学的医学部(医学院),以及一些齿科大学也开设有一定针 灸内容的讲座[2,3]。

1.2 学生来源

考生不受年龄及职业的限制,但必须是高中毕业生。其生源主要为刚毕业的高中生;希望成 为针灸师的大学生;自己或家人有患病经历而矢志学习针灸者;以及由于日本经济的不景气 ,想从一般企业改行者。此外,也有不少是退休后想开业的老年人。

允许盲人或弱视者报考部分针灸培养机构,是日本针灸教育的一大特点。

1.3 入学考试

考试科目由各校自主决定,大多分为学科考试(语文、生物、英语、社会、古典、常识、数 学等,部分可选考)、作文(小论文)、面试。

1.4 课程设置

厚生省制定的教学大纲,规定了统一的开设科目及课程设置,对教学内容也提出了详细的标 准和要求。经多次调整,针灸专门学校现在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

基础科目:类似于大学的一般教养范围的科目,各校可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3 类中自主选择开设2门课程。

专业基础科目:为现代医学科目,学习范围广泛的现代医学知识。

专业科目:为东洋医学、针灸、按摩、指压等专业科目,分理论课和实技课。

1.5 教材

基本上都采用了社团法人东洋疗法学校协会组织编写的系列教材,计有《医疗概论》、《医 事法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概论》、《卫生学・公共卫生学》、《临床 医 学总论》、《临床医学各论》、《康复医学》、《经络经穴学》、《东洋医学概论》、《东 洋医学临床论(针灸篇)》等。

1.6 教学方式

针灸专门学校大多在白天授课。有7所针灸专门学校开设了晚班(夜校)。

每学年的授课天数约为200天,大多为每天2个单元(1个单元90分钟)的课程。不少 学校从2年 级开始,每周安排1~2次的实技练习时间。3年级的后期,每周有1~2次去针灸治疗院 、诊疗所或医院参加临床见习和实习。实技的总学时为840小时。

1.7 师资力量

国家对针灸学校的专任教师有一定的要求。

专业基础科目任课教师应为:医师;取得盲人学校理疗科教师执照者;由厚生省指定的针灸 教师培养机构的毕业生。

专业科目任课教师应为:医师;取得盲人学校理疗科教师执照者;由厚生省指定的针灸教师 培养机构的毕业生;取得针灸师执照并具有3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在厚生大臣指定的教 师讲习会学习结业者;取得盲人学校理疗科教师临时执照者。

1.8 国家考试

国家规定参加考试者必须在文部省或厚生省认定的针灸培养机构内,经过3年(视觉障碍者 为5年)的学习,才能参加针灸师国家考试。

考试科目有医疗概论(医学史除外)、卫生学・公共卫生学、法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 学 概论、临床医学总论、临床医学各论、康复医学、东洋医学概论、经络经穴概论、针理论( 针 师考试科目)、灸理论(灸师考试科目)、东洋医学临床论等13科目。针师、灸师考试的 试题数均为150题,同时参加针师灸师考试者为160题。国家考试不进行实技操作考试 。

日本在针灸执业资格制度上,分为针师执照和灸师执照两种。对国家考试合格者,由厚生大 臣颁发针师、灸师执照。具有针师或灸师执照者才可以从事相应的针灸工作。

1.9 毕业去向

针灸学校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为开业针灸师和成为医疗小组成员。

2 日本针灸教育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日本既有培养专业指导型人才的4年全日制针灸大学,培养专业型人才的3年全日制针灸短 期 大学,又有培养实践型人才的3年制针灸专门学校[4],多层次办学满足了不同层 次 人员的需求。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现代日本针灸教育,与我国现行的针灸教育相比较,具有一 定的特点,试作以下归纳分析。

2.1 重视法规教育

日本针灸学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满足了对针灸师培养的需要,其中颇有特色的是开设法律法 规课程,讲授与针灸从业人员有关的国家法律、政策法规,如针灸师执业资格制度、医疗法 、医师法,以及与卫生、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有关的法规,具体到如何开业做广告都有讲解 ,这对针灸师将来从业十分有益。随着我国有关法规制度的健全,特别是医师法的颁布和实 施,我们的学生将来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类似的必修或选修 课,普及、介绍有关与学生切身相关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2 规范师资培养

日本文部省对教师的任职资格要求较高,师资管理比较严格,对针灸学校教师的任职资格也 有具体的要求。日本现有3所针灸培养机构按照文部省的要求和规定,专门开设有2年制的 针 灸按摩教员养成科(即师资培训班),招收针灸学校的毕业生或即将毕业者。经2年在校学 习,由学校组织毕业考试,对合格者由国家发给教师执照,允许从事针灸教学工作。

我国近年来也已开始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规范了教师管理。但如何结合针灸教学的特点 ,为针灸教师开设一些具有专业特点的课程和内容,以提高针灸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值得 探讨、研究。

2.3 专业教学不足

在日本,能正确进行辨证施治的针灸师很少。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日本现行的针灸教育指导方 针不无关系。

日本政府所制定的针灸教学大纲的重点在于现代医学课程。以这一教学大纲为基准进行的针 灸师国家考试,专业基础课目(现代医学科目)占总题数的60%,而专业科目(含针灸内 容)仅为40%。这对学校的针灸教育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在大多数的针灸学校,3年所修课程总计在2865~3165学时之间,专业课程(东洋 医学课 程)虽有1335~1770学时,但其中包含了实技学时(约840~1290学时), 所以,实际 理论科目的学习只有420~480学时,具体到针灸理论课只有195个学时。而现代医 学(西 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达1005学时,中西医理论课相比较,相差悬殊。在现代医学 飞速发 展的今天,加强西医内容的教学理所当然,但过于忽视中医(东洋医学),特别是望闻问切 、 辨证施治的教学,对将来以针灸为毕生所从事职业的针灸学生来说,确实给人以本末倒置的 感觉。事实上,在日本,由于有非常严格的医师法,针灸师实际接触现代医学受到很大的限 制。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专业科目的教学不能得到加深和充实,与部分学生(指参加国家考试的 考生)是盲人,受学习条件限制也有一定关系[3]。

2.4 培养目标单一

日本针灸教育的目的比较单一,主要培养能通过国家资格考试,从而成为能够从事针灸工作 的针灸师。即3年的在校学习,就是为了取得一个能够参加国家考试的资格。从某种意义上 说,针灸学校是针灸师国家考试的预备校。学校的教学内容基本上也是围绕着国家考试的范 围进行,因此,社会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否受欢迎,也往往在于看该校的国家 考试合格率如何。由于学校过于注重国家考试的合格率,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 基础知识的教育。使得学生毕业时,望闻问切不会,辨证施治不懂的现象十分普遍。

2.5 缺少实习机会

针灸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没有一定的临床实习机会,就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 量。日本针灸学校的针灸教育,没有象医师的培养那样建立正式的临床实习制度。不少针灸 学校受经济条件限制,没有自己的附属诊疗所,不能为学生提供临床教学基础。所以,许多 学生往往是一边在针灸学校学习,一边在针灸治疗院打零工,既挣学费、生活费,又获得一 些接触临床的机会(主要是见习及一些辅助工作)。毕业以后,则在就职的诊疗所或医院一 边积累针灸临床经验,一边再继续学习。

3 结语

日本的针灸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完善。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针灸市场的需 求,针灸学校或针灸学科正在不断地增加,招生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从对日本针灸教育的 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针灸教育重视法制法规教育、规范师资培养等措施都有 可供我们借鉴学习之处。当然,由于受日本特有的针灸师执照制度、国家考试制度的影响,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注重国家考试、专业教学不足、实习机会缺乏等。随着我国医师法的 颁布和实施、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的推行,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碰到类似的注重国家 考试合格率,而忽视基础知识的教育、基本理论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培养等问题。取长补短 ,未雨绸缪,是我们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4 参考文献

1 石原保秀.东洋医学通史(汉方・针灸・导引医学の史的考察). 东京:自然社,1979:29

2 黑川清等.医学生に对する汉よ医学毙育を望する(医学部・医科大学教 育现场から考ぇる).汉方医学,1999;(1):2

3 戴昭宇,等.日本传统医药学现状与趋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274~380

第3篇:学校的教育方针范文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分层管理是德育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的有效实施可以为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对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监督作用。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一直是各界关注的话题,本文就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行探讨,并且对中职学校德育目标分层管理工作的实践进行研究。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分层管理;德育教育;思想道德素质

近些年,针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国家相继出台了几个政策,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已经有了一定重视。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处于未成年时期,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可以有效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中职院校学生,实行不同的德育教育目标是建立德育目标分层管理的工作内容。

1建立德育目标分层管理体系的依据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成为教育机构所面临的问题。我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在新形势下教育的重点不仅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上,更侧重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而近几年开展的十六大会议中更是明确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国家政策以及会议内容可以看出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近来素质教育的目标,并且为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中职学校的生源大部分是中考落榜的学生,他们一部分人选择中职学校的初衷是为了未来的就业而努力,而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一纸证书,这种在对学校的选择上就具有的差异,导致学生之间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现象,需要细化德育教育的工作,按照不同年级进行分层管理。在实行分层管理之前需要分析各个年龄段学生的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内容和目标。之后根据制定的内容与目标,对于不同年级的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2在德育总目标下确立年级德育目标

根据德育总目标,对各个年级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除了与普通学校德育教育相同的因素,还要以职业学生心理和专业学习的特点为参考,注重德育教育工作的职业性内容,为我们分层管理目标打下基础。

2.1一年级德育目标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因为中考落榜而选择中等职业院校,往往情绪低落,对未来不抱希望。他们刚刚走入中职校门,对校园非常陌生,而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却缺乏认知。这种悲观的态度,导致他们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而选择自暴自弃。还有从初中就留下的陋习,各方面的素质低下,针对这种一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确定以下德育教育管理目标:第一,爱国主义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学校、爱集体等;第二,信念教育。树立“上职专照样能成才,能上大学,能就业”的信心;第三,心理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一个平和健康的心态对待一切;第四,目的教育。热爱本专业,明确学好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重要性。

2.2二年级德育目标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对校园生活环境已经达到一定熟悉程度,与老师和同学之间也能融洽相处,也已经能够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生活方面基本不存在问题,但是在学习方面,学生之间的差距就展现出来了。一种是专业入门之后,对知识的掌握达到娴熟的程度,并且学习的欲望越来越大;一种是本身学习基础不好,对专业知识的接受能力差,长时间的累积造成与其他学生差距越来越大,失去学习的兴趣;还有一种是缺乏学习动力,对自身学习成绩的要求低,没有上进心的现象。针对这种二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确定以下德育教育管理目标:第一,爱国主义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学校、爱集体等;第二,目的教育。热爱本专业,明确学好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重要性;第三,法制教育。知法、守法,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增强社会公德意识;第四,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绪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2.3三年级德育目标

三年级学生属于毕业班,与一、二年级的学生不同,面临的将是就业和升学的问题,他们大多对未来没有规划,也不知毕业后的去向。学校为了迎合学生的这种心理,为学生设立了专门的课程,针对即将升学和就业的同学都设立了相应的培训班。到了毕业季,学生的心情难免浮躁,升学和步入社会后的未知生活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针对这种三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确定以下德育教育管理目标:第一,爱国主义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学校、爱集体等;第二,创业教育。增强创业意识,学好《创业教育》知识,提高社会竞争能力;第三,责任教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有奉献精神;第四,目的教育。热爱本专业,明确学好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重要性。

3德育分层管理的做法

3.1年级教学计划

年级的教学计划中,将德育教学课程也纳入日常教学任务中,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德育教学课程,聘请专业德育教师,利用有限的课程时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让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具体课程安排如下: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礼仪课、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培养学生自控能力、抗挫折能力、合作能力、择业能力和交往能力;二年级开设法制教育课、艺术欣赏课。培养学生判断能力、辨别能力、鉴赏能力、组织能力和审美能力;三年级开设创业教育课、礼仪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

3.2年级学生常规教育

在德育教育作为教育重点的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安排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建设多层的教育管理体系,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保障。一方面,学校通过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整体形象来形成规范教育。从衣着到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来规范学生生活,以此作为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切入点,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在对学生实行正常的德育教育时,也要注意对学生中普遍出现的两个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3.2.1“问题学生”的教育

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往往存在一定难度,问题学生是各个高、中职学校都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近些年职业学校的招生要求一再降低,学校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就越来越多。针对这一情况,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通过结果可以看出,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一大部分都认为开展问题学生德育教学工作是德育目标分层管理的必然举措。学习能力低下,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思想品德差,这些都是问题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出现以上这些问题,大部分学生是受所处的生活环境或者家庭关系影响。由于长期得不到关注,容易产生悲观心理,这时青少年就会产生叛逆思维。虽然问题学生只占在校生的少数,但是却分布在各个年级,如果不加以教育,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影响。因此,学校在开展常规的德育教学时,也需要建立专门的有针对性的素质培训班,做好问题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

3.2.2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是一种主动的素质教育模式。近几年,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没有设立心理问题的测试,但是通过各个年级和各个年龄阶段的答卷来看,还是存在心理状态差异的,为此我们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多年以前各个职业学校就已经开展了心理教育,通过对学生的心理档案的建立并进行分析,为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找到最佳的教育方式。通过对以往的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分析,一年级的学生需要采取课程辅导的教育模式:通过课堂教育提高学生适应环境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心理教育采取专题讲座的教育模式: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来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学会如何控制自身的情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做到理解别人的情感。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同样采取专题讲座模式: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辅导,并且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来选择职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会学生人际交往技巧,并且对人际交往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走出校门后与人相处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塑造健康的人格。

3.3年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

德育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实现的。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既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会大大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能力。

4结束语

德育教育工作是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发现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存在差异。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实行德育目标的分层管理。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实行对应的德育教育工作,并且对在校学生中的问题学生,实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以此转变问题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提高整个院校的德育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立湖.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实践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5,(22):310.

第4篇:学校的教育方针范文

现阶段,在现代教育管理中,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需创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对于院系行政管理者,需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作为教育管理目标,加大教育管理经费投入,建立学科建设、学生教育管理、教学改革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充分认识教育管理重要性地位。

首先,树立人本教育理念,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朝着人本化方向发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是主体性因素,要想培养高素质人才,需健全主体人格,不断创新思维方式,拓展自身心态与视野,创新教育管理手段。所以,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必须树立人本观念。其一,加强人性关怀,构建学生本位模式。高校学生是社会、国家的未来建设者,除掌握丰富知识外,需培养心灵感悟能力,充分认知外部世界,使以理服人、以情感育人的教育,深入学生心里;其二,加强教师与学生沟通,构建双向互动模式。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必须明确学生主体性地位,立足主体角度,使学生能够自觉参与教育活动,进而实现教育者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按照相关规定,立足学生角度,使学生主人翁意识得以充分调动,由被动管理逐渐向主动接受管理转变。

其次,建立教育服务机构,建立全方位网格化教育管理网络。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在教育管理中,确立学生的属性、重要地位。不断改革工作机制,创新教育管理机制,使教育管理者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传授课堂知识时,需加入德育内容,按照高校德育低效问题,必须树立可行性、操作性较强的德育目标,转变德育理念,科学调整德育目标。

第三,实行个性化教育模式,提高教育管理具体性、针对性。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立足学生整体角度,分为横向教育与纵向教育层次。按照不同层次对象,结合学生不同特点,制定针对性策略,充分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社会阅历与知识层次差异,建立三级阶梯,即为纵向分层教育。按照不同阶梯学生需求、整体状况,采取循序渐进方式,指导、协助学生计划性度过大学生活。针对同一年级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先天因素及培养环境不同,可分为消极、一般、积极三类学生,即为横向教育管理。同时,准确把握横向与纵向的关系,使有限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按照不同类别学生,结合个性差异特点,选择个性化教育方式,使教育具体性、针对性得以明显提升。

二、总结

第5篇:学校的教育方针范文

关键词: 网络环境 高校党校教育 网上党校

互联网的发展,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正如同志所指出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网络化时代,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传播手段,为高校党校教育服务,使大学生党课教育更具针对性、吸引力,长效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党校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党课是大学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加深对党的了解,培养对党的感情的主要渠道。搞好大学生党课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党员和要求入党的大学生增强党性观念、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保持党的先进性。目前,高校党校教育已经成型,为党培养后备军奠定了基础。

一方面,高校党校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是党课教育坚持常态化。从总体来看,目前高校党组织非常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党课教育,各种党员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等办得有声有色。二是党课教育内容广泛化。高校党课教育的核心是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的设计要科学规划,并结合教育对象的特征针对性地设置学习内容。目前高校党课教育内容的选题范围非常广泛,党课教育内容除了理论知识教育外,还开设专题讲座,并结合实践观摩及讨论分析等内容进行。三是党课教育形式多样化。传统的教育形式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学生属于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实践性、思辨性、双向性等特征。目前高校党课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来提升大学生对党课的吸引力。高校采用的党课教育形式主要是集中授课、专题讲座、观看教学片、分组讨论等。综合来看,高校党校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对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下,高校党校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育对象方面,大学生入党积极性普遍较高,但大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出多元化、功利化的倾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理论素养不高形成反差,部分参加党校学习的大学生存在跟风现象,有的学生承认入党是为未来增加就业砝码。二是教学资源方面,现有的教学资源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数量也在大幅增加,虽然高校党校规模相应的有所扩大,但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受到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再加上授课师资力量也存在短缺现象,使得现有的党校教育资源显得尤其紧张。三是教学方式方面,党课教育形式多样化,但方法还不够现代化。当前党校教育大多采用传统的授课教学,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是一种单向的知识灌输。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以其强大的功能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网络时代,学生对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也很向往。

二、推进高校党校教育网络化的优势及基础。

网络具有信息丰富、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互动性强等特点,网络信息技术的成熟,催发了网络教育、网络图书馆等新事物不断涌现,同时,也为网上党校的出现创造了客观条件。与传统形式的高校党校教育相比,网上党校具有以下三点明显优势。

第一,网络传递不受时空的限制,更具灵活性。传统的党课授课,要找场地,要安排固定的学习时间,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有其不便性。有些学生偶尔有上党课旷课的情况,也是由于和其他安排有时间上的冲突造成的,有时候一些突发的情况也让他们很为难,他们只能在其中做出选择。网上党校教育突破时空限制,从时间安排和内容选择上为教育对象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空间,教学方式灵活;而且由于不受教师、教室等条件的限制,党校教育网络化极大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1]同时,互联网可使党校工作迅速广泛地传播,可以快捷、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有助于提高党校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网络环境丰富了教学资源,更新了党课教育形式。互联网是一个交互式多媒体信息网络系统,网络具有信息整合、资料共享、即时传递等特点和功能,网上党校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通过网络,不仅可以查阅马列经典著作、党和政府的最新政策,还可以浏览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可以在网上进行交流,对一些疑点问题进行合理引导。网络特有的信息集成性、双向交流性和可选择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个性特色的教育环境。网上党校的开通,使传统的“一对多”单一教育模式变成了“一对一”、“多对多”多种教育模式的共存呼应。网络环境下的党课教育,教师和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可以像知心朋友一样进行问题的讨论,有助于教育效果的实现。

第三,网上党校使得教育目标和手段更具针对性。从大学生上网的现状来看,大学生利用网络接受信息的频率呈现迅速上升的态势。通过网上课堂,参加培训的党员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和需要,选择不同的内容加以学习,自行安排学习进度,及时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对集中培训的需求建议汇总到党校。[2]党课培训教师在学生网上集中学习时,就可以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从而增强了党课教育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三、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构建高校党校教育新模式。

第6篇:学校的教育方针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诚信教育;构建

1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诚信问题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全能型人才,针对社会上失信问题严重的现象,在高职院校学生中的影响,进行诚信局势严峻、诚信认识层面和诚信行动方面三点分析[1]。

1.1诚信局势研究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诚信方面进行研究,经过相关调查统计,有20%的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认为做事做人都要讲究诚信;有60%的学生认为诚信已经过时,与时代的发展不相符,在实际的做事做人中要讲究变通;而其他学生却认为诚信已经背离实际发展的需要,面对飞速发达的社会,存在的变数和不可控制因素增多,在多数情况下过于强调自身利益。很明显,诚信局势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呈现严峻态势,急需通过积极的教育手段来引导。

1.2诚信认识层面

认识是行动的前提,认识决定行动。因此在诚信的认识中,从上面的调查中可以发现,有80%左右的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社会利益的熏陶,严重影响学生对事物本身价值的判断,进而在选择中可能会处于徘徊两难的情况。高职院校构建诚信教育体系,对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导向和人生规划,都产生重要影响。

1.3诚信行动方面

行动是主观认识的反应,因此在实际的行动中,主观认识决定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诚信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中,表现出天壤之别。例如学生在进行告知院校组织的考试中,具相关统计,有60%的学生认识到考试的重要性和诚信的体现,不赞成作弊,但是偶尔参与作弊的学生却高达80%左右。针对这种认识却无法克制行为的行为,就是诚信教育部彻底,导致行动背离原则的发生。

2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失信的影响因素

高职院校学生表现出失信行为,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影响、诚信教育的欠缺和家庭的失责等因素[2]。经济市场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价值观认识;同时大学教育开放的特点,各种思潮涌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各种现象的影响下,很容易造成价值观的错误认识和偏差,失去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高中教育长期注重应试考试,缺乏对学生相关道德体系的教育,因此造成学生的道德情操得不到“精神食粮”的补充,在环境的影响下容易做出错误判断。其次学生家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有效结合青春期叛逆的特点制定成长计划,一味培养“学习天才”,很容易造成学生在道德教育方面的失调,无法有效指导学生的成长,导致学生对诚信等相关道德体系的认识不全面,做出错误判断。

3高职院校构建诚信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构建诚信教育体系,有利于推动诚信教育在教学工作中的深入开展,通过校园文化的教学背景和教学工作进行诚信教学组织工作,更有利于彰显诚信教育的针对性,进而引导学生对诚信的正确认识,有效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相关活动,对促进学生向全能型人才过度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高职院校构建诚信教育提心,更有利于抵制社会上“拜金”等不良思潮对学生的毒害,为高职院校教学营造舒心的环境,同时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4高职院校构建诚信教育体系的措施

4.1完善诚信教育教学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构建诚信教育体系,首先需要完善诚信教育教学师资力量,进而展开诚信相关教学工作。诚信教学师资力量建设,要求教学工作者首先认识诚信的重要性,针对诚信教育切实有相应的组织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并结合相关的诚信教育计划合理布置诚信教育教学器材,在进行诚信教育的相关工作中,更应注意用实际事例引导教学工作。

4.2建立诚信信息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构建诚信教育体系,应结合学生管理信息,建立诚信信息管理系统,综合管理学生的诚信落实问题和综合评价,并作为相关评优评先的参考依据,切实促进诚信在学生认识和行动中的落实情况。例如针对大学生的考试信息、社会实践活动和个人品德等情况建立诚信信息管理系统,设置相应的管理参数,并借助学校管理网站实现管理制度的透明化和公开公正,切实促进诚信教育在学生行为中的落实力度。

4.3丰富诚信教育活动

高职院校构建诚信教育体系,更要注重丰富诚信教育教学活动,利用实践和理论结合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学生对诚信的认识,以及诚信的价值作用。例如针对诚信教育活动,学校应注重相关心里教育,切实解决学生对诚信认识的疑惑。同时借助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评价,提高学生诚信的社会应用,并及时引导学生诚信的价值观方向和认识体系,确保学生经过诚信教育,成为做人诚信和人格健康的全能型人才。

5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教学方针是培养全能型人才,针对社会上失信严重的现象,应通过学校展开诚信教育活动,进行学生诚信价值观体系的引导,有利于学校抵制不良思潮的入侵,同时也是培养全能型人才的现实需要。高职院校构建诚信教育体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能型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亚东,秦红兰.高职院校诚信教育体系的建设探究[J].科教导刊,2013,(1):54-55.

第7篇:学校的教育方针范文

一、主动协调,增强学校的法制教育,仅靠法制副校长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协调,发挥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只有这样,学校的法制教育才有坚实的基础。近两年来,在担任法制副校长中,我经常与学校联系,帮助学校建立法制教育新机制,做到网络健全,措施扎实。一是建立学校法制教育依法治校领导小组。我先后几次到学校与校领导协商,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1名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和我为副组长、教导主任、团委书记、保卫干事为成员的6人组成的学校法制教育依法治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法制教育情况分析会,半年和年终各召开一次小结、总结评比会。二是建立班级法制教育辅导员制度。在建立学校法制教育领导小组的同时,我帮助学校各个班级建立了以班主任及政治授课教师为主的法制辅导员制度。为增强法制辅导员依法教育的意识和提高法律知识水平,我协助学校征订了“四五”普法教材干部读本、学校阅览室征订了有关法律方面的刊物的报纸。配合学校每季度组织法制辅导员集中培训和学习一次。三是协助学校建立法制宣传组。初中、高中分别建立了3个宣传组,法制宣传组的组长由年级组长担任,同时,吸收部分有绘画、美术特长的学生参加,每个组有6到8人,法制宣传组的任务是负责出墙报、举办校园法制期刊,负责校园法制宣传。近两年来,县二中法制宣传组,共出法制宣传墙报20期,学校法制期刊10期,举办学法作文竞赛6次,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法制教育。

二、形式多样,增强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学校的法制教育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寓教于乐,使学生喜闻乐见。具体做法是:第一,开好全样性的法制教育报告会,法制教育报告仁般由我讲课。近两年来,共组织法制教育报告会4次。如“校园如何抵制暴力犯罪”、“青少年学生应该远离大法”、“学法守法,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新时尚”等,每次计讲课我都认真备课,从法律理论知识的讲解,到违法犯罪安全的列举,使青少年学生想听、爱听、愿听。每次法制报告会,师生们都踊跃参加听课,自觉遵守会场纪律,普遍反映法制教育分行会讲得有声有色,吸引力大,效果较好。特别是通过法制教育报告会,广大学生都能从违法犯罪的案例中吸取教训,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纪守法,个别有总是的学生,听了法制报告会以后,主动找班主任谈心,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受到大家的好评。

第二,组织学生到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接受法制教育。为进一步增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感染力的吸引力,丰富学校法制教育的内容,两年来,我与省少管所联系商定,将省第一少管所作为溧水县法制教育基地,并举行了立碑揭牌仪式。几年来,在学校领导支持下,我每年组织学生到省第一少管所接受现实的法制教育,去年,300多名师生先后两次赴省少管所开展法制教育活动。省少管所的领导的干警也积极配合,组织学生开展发“五个一”活动,一是参观大墙内服刑人员的生活及生产情况;二是听一场法制教育报告,由少管所的干警结合少管所劳改、劳教人员的情况开展法制教育;三是组织观看一部录像片,录像片主要介绍劳改、劳教人员积极改造、重新做人的情况;四是给学生每人发放一本法制教育的书籍;五是听一场违法犯罪人员的现身说法。通过开展“五个一”的活动,使学生们深受启发和教育。表示一定遵纪守法,做一名时代的好公民,很多学生参观学习回来后,还写了感想,自发出了2期墙报。

第三,举办法制夏令营和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在开展法制教育中,我还注重发挥学校团委的作用,让学校团委组织团员、青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去年,县二中磁针团委组织团员、青年开展了法制夏令营活动。在法制夏令营活动中,开展了读一本法律书籍,组织一次法制文艺晚会,组织一次学法作文竞赛、上一堂法制教育课,召开一次“法就在我身边”演讲报告会等活动,使法制夏令营活动成为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增长法律知识的良好契机,同学们都踊跃报名,积极参加。同时,我还指导校团委在全校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全校一千多名学生踊跃参加。

三,突出重点,增强学校法制教育的针对性

在帮助学校开展法制教育中,坚持注重突出重点,针对不同时期,不同任务、不同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制教育,增强法制教育的效果。

一是把握重点时期开展针对性的法制教育,每年暑假、寒假是学生容易出现违纪违法的重点时期,因此,每当寒、暑假来临时,我都认真上好法制课,去年,在暑期到来是时,给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上了一堂“自觉遵纪守法,远离违法犯罪”的法制课,着重讲了暑期“泡网吧”,容易违法犯罪;暑期受黄赌毒影响,容易违法犯罪等4个方面的问题,讲课从违法犯罪的案例到违反的法律条款等,从事例到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学生们深受教育启发。暑期结束,全校学生没有一个违法违纪,过了一个文明愉快的暑假,以旺盛的精力投入了新生学期的学习。版权所有

二是围绕重点对象开展针对性的法制教育。针对学校出现的一些有问题学生,我坚持有重点地进行法制教育,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顶撞老师,不遵守课堂纪律,有的喜欢与社会上的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旷课迟到,有的欺弱霸道,殴打学生等,我针对问题,逐一分析,分类进行重点帮助教育,突出用法教育。职针对使用暴力手段,欺弱霸道的学生进行《刑法》、《治安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教育,对不遵守学校纪律,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混迹于一起的学生,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教养条例》等法律法规教育,教育采取个别谈话、个别讲解等形式进行。通过对有问题的重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了学校法制教育的整体效应,使问题学生转变快,进步快,都能自觉地遵纪守法。

第8篇:学校的教育方针范文

摘 要 本文是从理论角度研究的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相关问题,文章针对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目标研究、内容研究以及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三个方面,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对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以期能够对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所助益。

关键词 体育教学评价 目标研究 内容研究 指标体系

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是针对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要素、过程以及成效等诸多方面进行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开展有助于及时发现教学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本文就针对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目标研究、内容研究以及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几个方面,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对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一、 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目标研究

评价目标是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出发点,也是科学开展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的基本前提之一。评价目标的确定能够直接的对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工具的选择以及信息的处理和反馈方式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际开展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之前必须要对教学评价的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认知。

而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含着多种因素和对象,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相应的评价目标也会有所不同,具体说来,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定期检查体育教学效果,对教学活动做出价值判断,并有针对性的对教学活动加以改进和完善。对体育教学的成效进行检查、衡量和判断,并据此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活动进行改进和完善,进而实现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是开展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的最为主要的一个目标。通过对体育教学效果的检查、衡量和判断,有助于全面、客观的了解体育任课教师的体育教学情况和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从而对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

其次,对学校的体育教学计划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社会需求以及教学需求所做的验证。学校所制定的体育教学计划是体育任课教师开展实际的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之一,通过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能够对学校所制定的体育教学计划是否与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相契合,是否与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学科的教学需求相契合等问题做出科学的验证,并通过评价工作及时的发现其中的问题和疏漏,反馈有价值的信息,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目标。

第三,获取学生的综合评价资料,有助于全面客观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因材施教的实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从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能力、学习能力、现有水平、兴趣爱好等多个方面实现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和掌控,并能够据此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计划,进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因材施教的实现。

二、 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研究

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研究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之一,也是开展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活动需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具体来说,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研究可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即:体育任课教师的评价内容和学生的评价内容两点,以下就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体育任课教师的评价内容

体育任课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体育任课教师的执教能力和自身素养会对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成效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评价活动中对体育任课教师的评价也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体育任课教师的政治素质。体育任课教师的政治素质能够在多个方面得以体现,例如:行为习惯、工作态度以及政治理论水平等等;其次,体育任课教师的执教能力。例如:现代教学工具的使用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等;第三,体育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成绩。如: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体育学习的成效等等;第四,体育任课教师的持续发展素质。如: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均为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中,体育任课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

(二)学生的评价内容

学生是体育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所关注的重要的评价对象。在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中,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根据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情况,适当的侧重于综合素质的考察,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学生的学习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的评价主要是根据学校的体育教学任务和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等情况所进行评价,主要偏重的是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其次,学生的学力评价。学生的学力通俗来说也就是学习能力。通过学力评价能够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学生的品德评价和个性评价。对学生品德评价和个性评价也是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学生的品德和个性进行全面客观的评测,能够从多个角度实现对学生的综合了解,并充分体现体育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

三、 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

(一)构建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学校体育教学是一种具有教育性质和教育目标的社会活动,这种社会性质具备明确的导向性。因此,与其相对应的,在构建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同样也应遵循导向性原则,应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中国教育事业、中国体育教育事业的特色和发展方向。

2.系统性原则

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那么,与此相对应的系统性原则指的就是所构建的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整体性、关联性以及层次性几点。其中,整体性指的是在进行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实现对评价对象的全面考核;而关联性则指的是在进行实际评价工作的过程中,针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时,应综合考虑与评价对象相关的诸多因素,以及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最后,层次性,则指的是在开展评价工作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评价对象的不同类型和层次,制定相应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以确保评价指标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能够相符合。因此,要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就应在构建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始终注意遵循系统性的基本原则。

3.可测性原则

构建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时所应遵循的可测性原则,实际上指的是在设计和确定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时,所囊括的指标均要具备可以测量的特性,也就是说这些指标是可以通过观测或测量来衡量的,据此来确保评价结构的客观性。

4.客观实际原则

客观实际原则,主要指的是在构建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时,教学评价指标的设计和确定一定是要在遵循客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囊括的所有指标都应有客观依据,而不能仅仅是主观臆断。具体来说,在构建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时,遵循客观实际原则,主要应注意如下几点:首先,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确定必须要有准确、可靠、科学的信息和资料来源;其次,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确定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第三,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确定必须要考虑开展评价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和空间条件,应使其与学校的现有基础和实际能力相契合;第四,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确定必须要具备鉴别力,能够通过所确定的指标客观的反应评价情况;最后,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确定应力求“精”、“简”,过于繁杂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但会影响评价工作的成效,而且缺乏操作性。

(二)构建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构建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也就是把体育教学目标逐层分解,并在逐层分解的基础之上,得到并确定所需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相应的评价指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首要的步骤就是对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的分解,通过科学的、逐层的分解来确定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的分目标,并对各个分目标的本质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考虑;然后,在对学校体育教学目标进行了科学的分解之后,就应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各个分目标进行归类和合并,并对所需的分目标进行筛选,在这个过程中,常用的方法通常有经验法、理论推演法以及专家评判法等几种;最后,在完成上述步骤之后,在已明确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所包括的指标之后,还应对表述清楚与其相关的各个要素,以明确各个评价指标的内涵和外延,确保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邱泉.简论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评价理念的更新[J].体育与科学.2003(01).

[2] 胡桂花.体育教学评价现状与发展趋势[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第9篇:学校的教育方针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市场需求;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4-058-03

一、基于市场需求提升职业教育市场针对性的意义

总理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现在我们要注意的是职业教育的规模、学科的设置,需要和社会需求相吻合,因为它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所以又应该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因此,在我国教育中长期发展战略中,提高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就显得尤为必要,这既是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

提高职业教育吻合度实质就是提升职业教育市场针对性,使其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也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能否获得充足实用的技能人才的供给。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实用型人才需求的上移,职业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具备的专业技能与岗位不匹配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但在劳动力总体相对过剩、就业岗位短缺的形势下,高技能人才需求却又得不到有效供给,企业感到“找高级工比找工程师难”。目前,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的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尖锐矛盾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究其原因是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出现了结构性就业矛盾。以前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模式,在高校毕业生中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分配找工作,长期以来,这使得高校开设的专业不注意与市场的需求结合。当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后,毕业生分配由过去的“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职业院校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对就业市场供求信息反应迟钝,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具体表现为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职业院校不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没有按照市场需求及时设置专业、调整招生规模,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而是视自身条件办学,有什么条件、什么专业热门就开办什么专业,有什么教师就开什么课程,造成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特色不明显,发展模式趋同,教育质量下滑,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不能为市场所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毕业生就业难,使得毕业生就业率低,特别是对口就业率低。职业教育为社会、为经济、为个人发展的功能被弱化。

二、基于市场需求提升职业教育针对性模型的构建

职业教育的培训目标决定了其培养的大多数对象将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而实现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针对性对接的吻合度也包括产业、行业和工作岗位的不同层面。第一,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结构要与社会就业结构相协调,如职业学校在校生所学专业的三次产业分布要与所在区域社会就业结构中三次产业的比例大体相当;第二,专业大类的毕业生规模应当与相关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体平衡;第三,各个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要与就业岗位的专业需求基本对口。如果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就会形成结构性失调,如不及时调整,必将带来很多负面效应。一是造成行业性技能人才紧缺,影响行业经济发展;二是不利于就业,形成结构性失业;三是影响个人就业质量。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各行各业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信息,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形成一种动态、灵活的机制,不断适应经济变革和市场变化,使其培养的毕业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就需要在企业、职业院校间依托市场需求形成一个针对性对接机制模型。

(一)提升职业教育市场针对性模型的构成

市场针对性模型构成具有以下模块:一是六个对接要素,即产业结构、企业、职业岗位、职业教育、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二是三个对接层次,即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对接、企业与职业院校对接、职业岗位与专业设置对接;三是三个对接机制,即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对接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企业与职业院校对接的联合办学机制、职业岗位与专业设置对接的联合培养机制;四是四个对接要求,即劳动力规模、劳动力结构、劳动力层次、劳动力质量;五是一个反馈调节机制,即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信息反馈调节机制(见图1)。

(二)提升职业教育市场针对性模型各机制的作用过程

1.沟通协调机制的作用过程。该模型中的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进行信息采集,分析需求数量、结构的预测来确定职业教育的供给规模与供给结构比例,使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有针对性地对接。(1)通过搭建教育与产业的对接协作平台和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信息平台,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内涵建设,强化部门协调,增强行业指导,形成教育与产业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该平台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举办教育――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主题论坛;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研究制定培养标准;探索建立行业人才职业能人认证体系;研究技能型人才培养,组织特定行业内的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2)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信息平台,形成自主设置、政府备案、信息公开的督察机制。整合全国和地方各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的各地各行业劳动力市场供需等方面信息;引导各地政府和院校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等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以实现教育与产业的紧密对接。

2.联合办学机制和联合培养机制的作用过程。与商品市场不同,劳动市场上教育供给的“主体”以及教育需求的“主体”,具有两种结构形态:(1)通过建立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联合办学机制,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的联合培养机制,使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既相对分离又相对融合,使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显著提升,从而实现供给与需求之间在规模、质量、层次、结构上的紧密对接。(2)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的相对融合。从教育供给来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的供给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职业院校,它既要为国家培养和提供职业人才,又要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培训或研发服务;二是行业企业,它既要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同为企业培养和提供学生这一传统意义上的、狭义

的教育产品,还要为职业院校学生和教师提供实训实习基地、兼职教师等这些现代意义上的、广义的教育产品。也就是说,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情况下,教育机构已从学校扩展至企业,企业不再只是教育产品的消费者――接收录用毕业生,也是教育产品的生产者――培养学生、提供实训教师。因此,职业教育的产品主要是以市场即企业需求为导向并在关注个性需求情况下塑造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及通过企业锻炼培养出来的“双师型”教师等。从教育需求来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的需求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客观的社会需求,它既是行业企业对获得职业院校的教育产品的需求――作为营利性的生产机构,需要录用能给企业带来更多利润、促进企业未来发展的后备力量,也是职业院校对获得行业企业的教育机会的需求――为适应企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需要企业提供兼职教师并接受院校教师到企业实习;二是主观的个性需求,主要是教育产品即“人化的商品”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既包括个体获得教育机会的起点需求,又包括获得就业能力的过程需求。职业院校作为公益性的教育机构,应培养学生具有设计自身未来发展的职业能力。因此,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要在满足功利性的企业需求基础之上满足人本性的个性需求,从而既能使企业获得“好员工”,又能使学生获得“有职业、好职业、新职业”的能力,还能使职业院校获得“双师型”师资团队。这意味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使得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相互融合,成为职业教育需求的行为主体。

联合办学机制和联合培养机制的目的是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提供企业现实需求、职业技术标准,提供师资及资金。为此,要做到企业进入学校办学、深入学校办学、融入学校办学。实现由“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升华,校企合作要办出活力,就必须坚持校企“双主体”办学、“双主体”育人,即向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个合作”方向深度融合。紧紧围绕职业院校学生和企业员工教学或培训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各自承担的责任为基础,建立一种关系清晰、内涵明确、分工协作、共担风险、利益共赢的结构关系,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双主体作用。以校企资源的优化组合为依托,实现职业院校教育资源与合作企业经济资源的整合,一方面,鼓励企业的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学校急企业之所急,派学校干部和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实现“产、学、研”无缝结合。以求得机制上的依存、资源上的互补、利益上的共赢。促进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有机融合,使得学校育人与企业用工紧密结合,从而提高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