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交礼仪论文范文

社交礼仪论文精选(九篇)

社交礼仪论文

第1篇:社交礼仪论文范文

关键词:概述

根源

必要性

礼仪知识

现实意义

一、社交礼仪概述

所谓‘”社交礼仪”,最初是指在较大隆重场合,为表示对宾客的尊敬和友好,根据某些惯例而举行的礼宾仪式。后来根据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需要,逐步发展为广义的礼仪,即在社会生活中由风俗习惯形成的并为大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礼仪仪式、规章制度等。

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礼仪又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创造幸福生活的“通行证”。所以说:知礼懂礼,注重文明礼仪,是每个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社交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

二、礼仪的根源和必要性

人类礼仪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际来往规模的扩大,人们审美看法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礼之发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自从有了人,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人与人之间的来往,礼仪便发生和发展起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来看,礼仪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运动;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礼仪源于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礼仪,简朴的就就是在社交的历程中文明得体,让对方真诚的接受你,从而真正到达相同交流的目的,让整个历程协调而优美的顺遂的举行。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来往运动历程中形成的应配合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详细体现为礼仪、礼貌、仪式、仪表等。我以为自己在学习的历程中发展了许多。首先相识到,由于地域的差异,文明礼仪有了它局限性的界说。我们要掌握好文明礼仪的尺度,明白文明礼仪也有局限性的一面,也就是晤面礼仪中要求我们要做到称谓合乎通例、入乡随俗……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也是中国明日发展的引领者、顶梁柱,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却有一些大学生把丑陋当成了个性。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潇洒”,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为不端者、张口骂人者、随地吐痰者,其他的不讲礼不懂仪的现象亦不鲜见,如关门之时声震如雷、打电话从不自我介绍、不再礼让教师、端着饭盒边走边吃等等。这些不良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而且有着愈加普遍的趋势。

因此,学好礼仪,延承文化,已蓄势待发、迫不及待。转贴于 三、相关礼仪知识[②]

我们所学的《社交礼仪》涉及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个人礼仪,公共礼仪,交往礼仪,通联礼仪,应酬礼仪,聚会礼仪,餐饮礼仪等等。通过这些礼仪方面的学习,我了解了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惯例,是一种习惯形式,即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做法。

礼仪可以分为好几个部分,个人礼仪、交往礼仪、餐饮礼仪等等。

个人礼仪,包括自身的仪容、举止、服装等。我们每个人都应注意自己的个人礼仪,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举止行为,不但事关对方对自己个人形象的印象好坏,而且也是个人教养与素质的最形象的展示。

餐饮礼仪,顾名思义,就是在用餐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座次的安排、敬酒礼仪、用餐时的规范等都是在社交场合经常能用到的。如果能按照礼仪规范做到了,他人都会觉得你是个非常懂礼仪的人,反之,则会觉得你不懂礼貌,甚至会影响你的学习、事业。

公共礼仪,具体讲指的就是人们置身于公共场合时,所应遵守的礼仪规范。它是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人们在交际应酬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社交礼仪的内容很普遍,很深刻,它直指着我们文明修养,蕴涵着我们的文化素养,解读着我们的人格和心态,标显着我们的人生品味。{其他具体的礼仪细节在此不做阐述}

四、现实意义

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学习社交礼仪,就要知行合一,谈吐做言,落落得体。自信是社交场合中一份很名贵的心理本质。一个有充分自信念的人,才能在来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碰到强人不自惭,碰到艰难不泄气,碰到欺凌敢于挺身反击,碰到弱者会伸出增援之手;一个短少自信的人,就会处处碰鼻,致使屁滚尿流。自信但不克不及自信,自认为了不起、一贯自信的人,每每就会走向自信的极度,凡事自命不凡,不尊重别人,致使强人所难。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我觉得社交礼仪使我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使我的身心健康。而且使我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重要的原则要遵守的。社节虽是生活小节,但在某些场合却代表着个人、单位甚至民族、国家的形象,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它也是衡量人们的教养和道德水准的尺度。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一向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我们应该仪态大方、彬彬有礼、举止庄重、不卑不亢 ,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礼仪行为。以前没学社交礼仪的时候,对社交基本上不懂,总以为做那些是多此一举的事情,但是学过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社交礼仪还是挺重要的,就象前面所说的那样小则代表个人,大则代表国家代表民族,所以社交礼仪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它是个人是国家的形象。

作为一个刚刚学习过社交礼仪的大学生,我觉得受益匪浅。学习了社交礼仪让我知道了真诚尊重是礼仪的首要原则,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真诚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长存。

结语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该是现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当你在社会交往中用礼貌的语言与人交谈,用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用得体的文书与人交流,人们一定会感触到你彬彬有礼的气度,落落大方的气质,文明道德的修养,都会平生出几分敬意。优雅合理的谈吐,亲切整体的仪容,会是人感到一股温馨的春风吹来一股热情洋溢周身。学会礼仪,驾驭礼仪,才会成为一个交际高手。享受礼仪,品味礼仪,才会成为一个有内涵有品味人士!让礼仪充满每个角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身上继续延伸。

参考文献:

1:《现代商务礼仪》 作者:于忠艳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2:《政务礼仪》 作者:金正昆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现代实用社交礼仪》 作者:陈光谊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4:《公关与商务礼仪》 作者:姜桂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2篇:社交礼仪论文范文

我们在论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做的标注是要能找的的详细内容的文章。文中参考文献引用的地方加的标记,我们称之为参考文献的标注。以下是千里马网站小编采编收集的关于礼仪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在写作当中欣赏借鉴。

礼仪论文参考文献:

[1]何海英与幼儿礼仪教育亲密接触[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2).

[2]李静国学经典与幼儿礼仪教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1(1).

[3]冯桂霞.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策略之我见[J].科教导刊,2011(12).

[4]李晓云.新时期幼儿礼仪教育初探――以深圳市盐田区图书馆为例[J].科教导刊,2011(22).

[5]王丽华、吕欣.旅游服务礼仪[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

[6]王奕.论旅游服务中的礼仪[D].2009

[7]郑江宁.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分析[J].2008

礼仪论文参考文献:

[1]朱爱军.《关于加强大学生礼仪学习与修养的思考》.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2月

[2]丁娟慧.《从国人旅游素质谈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现代营销.2010年12月

[3]未知作者.《浅谈礼仪的起源及学习礼仪的现实意义》.百度文库

[4]唐美菊.《浅谈现代礼仪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2月第6卷第2期

[5]韩剑锋.《试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当代价值》.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0(4)

礼仪论文参考文献:

[1]彭文武,刘杰.社交礼仪[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2]陈平.社交礼仪[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段录良.大学生思想道德与礼仪修养[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4]黄菊良:《大学生礼仪修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3篇:社交礼仪论文范文

[关键词] 礼仪实践;礼仪认知;礼仪行为;弥合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43-03

一 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孔子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礼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特别的重要性。社会中的人们需要维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其前提必须包含着相互尊重,即讲究礼貌礼仪。大学生是当代优秀青年群体的代表,是当代先进文化的承载者,是未来参与社会实践和国际交往的主力,注重礼貌礼仪和讲究修养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然而,在我国当前,大学生礼仪实际行为的低水平与社会对大学生礼仪素养高层次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矛盾,这种状况颇令教育者感到担忧。

作为一名大学辅导员,在与学生的深度接触中,根据社交场合(或者对象)的不同,发现大学生的礼仪行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类问题:(1)公众场所。公共场所是公众集聚的地方,人们需要遵守公众规范才可避免混乱,形成秩序。如在大学食堂内,就经常发生大学生插队打饭行为,以及对于食堂工作人员的不尊重等行为。(2)家庭内部。年轻人相比于父母而言,能够更加迅速接受新事物,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家庭内部,子女对于父母的反哺现象已经形成共识。这很容易给当代大学生造成一种偏执的认识,即他们相比于父母,走在社会的更前沿,他们的能力也已经超出父母,从而在与父母的日常交际中表现出不尊重,例如在电话沟通时经常表现出急躁,会打断父母的话并不愿意与父母沟通。(3)教学场所。大学生在教学场所经常接触到教师与教管人员,他们的不礼貌行为通常表现在课堂上不尊敬师长,随意接打手机,迟到早退现象司空见惯等,并可能发生恶意的言语或身体碰撞。(4)对待异性。由于身体的年龄差异以及高中阶段过度强调文化课程学习等原因,青年群体在高中阶段与女生接触受到较多的限制。在踏入大学校园后,这种限制被一种更加开放的性别氛围所代替。对待异性的基本礼貌是大方和把握分寸,这需要学生在对待异性时能够坦荡地接受对方的好意,并诚恳地回报谢意,同时不要过于亲昵,让人产生误会。但是,刚入学的大学生在对待异性方面往往缺乏经验,难以把握尺度。(5)对待自己。大学生群体特别注重追求个性,经常在外在形象方面肆意追求时尚,因此,经常出现穿着不得体现象,如女生穿着可能过于暴露,男生则可能会穿着奇装异服或者将头发染成各种颜色。

二 大学生礼仪教育中的断裂

大学生礼仪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学者们近年来已经展开相关的探索。李瑛认为,造成大学生礼仪礼节失落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家庭与教育制度;另一个是高校教育、管理。李艳认为礼仪知识匮乏、礼仪意识淡薄等则是重要原因。相对而言,康小莉的研究则更加深入,其研究指出造成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1)教育体制不合理,致使中小学校和家庭礼仪教育缺位;(2)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使社会对人们的一些观念和行为失束,导致大学生失去礼仪;(3)高等学校的决策、管理部门对礼仪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大学生礼仪教育处于无序状态;(4)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叛逆、排斥,使其缺失了传统伦理道德意识和礼仪行为的基础;(5)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中人自由和个性张扬的盲目崇拜,使其从根本上排斥了礼仪的核心思想。应该说上述研究均从不同方面或者不同角度对大学生礼仪教育问题的原因进行了阐述,但是对其进一步分析并结合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笔者得出结论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礼仪认知的不足。礼仪认知,解决的是行为人在思想上具体明确、认识什么是文明与不文明,什么是礼貌和不礼貌,为什么要讲文明讲礼貌,如何讲文明讲礼貌,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做到应知得知,扫除愚昧、摒弃庸俗。大学生在礼仪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礼仪知识储备的不足。我国的教育体制在政策上对中小学生的礼仪教育特别重视,但是处于转轨阶段的中小学教育仍然十分偏重应试教育,与此相应,应试教育模式与考试制度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衡量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仍倚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尽管文化教育与礼仪教育在总体上趋于一致而并非相互冲突,但是从学期阶段甚至到大学阶段一直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轻视学生的“德”考,学生做人的礼仪知识传授和礼仪规范行为极易被忽视,使学生的礼仪修养并没有随着文化知识的增长而同步增长,以至于升入大学后仍然有诸多不够文明、缺乏礼仪修养的行为。(2)礼仪意识淡漠。大学生礼仪意识淡漠主要表现在对礼仪修养不够重视与对不同场合的礼仪缺乏清晰的判断。大学生在主观上难以意识到自身礼仪知识的匮乏,礼仪素养的欠缺。大学生虽然主要生活在校园中,但是在经过大学教育后将会被编织进复杂的社会交往中,能否树立积极的个人形象,建立自己的社会资本,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个人良好的礼仪素养是建立社会资本的必备且极其重要的素质,大学生对这一重要性显然认识不够。此外,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比较重视考试成绩和能力面试,而在礼仪方面,除了对于着装、发型等外表方面比较注重以外,对礼貌等内在修养方面不够在意。一般的交际礼仪主要包括公共礼貌礼仪、求职就业礼仪、职业礼貌礼仪等,大学生往往不能根据交际场所以及交际对象的不同,对交际礼仪把握得恰到好处,或者是不能意识各种场所之间的差异,或者是礼仪过度。例如,将求职礼仪用于与师长之间的时常交往,就显得有点礼仪过度了。

第二,礼仪活动的缺乏。大学生主要生活在校园中,与校园外部的社会接触较少,宥于有限的活动空间,大学生所能参与的社交场合、接触的社交对象比较有限。尽管近年来,大学在培养学生礼仪修养方面采取了少量举措,在开展的形式上也有所拓展,例如,开设兴趣班,开展辩论赛,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等展示名人修养轶事,聘请礼仪专家学者举办礼仪讲座等,但是不难看出,在诸多形式的教育活动中,存在以下弊端:(1)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参与多是一种被动式参与,而非主动式参与。比如,在开展礼仪相关的辩论赛中,参赛学生之目的在于辩论或获奖,而不是集中于礼仪知识与礼仪行动;学生参赛会按照比赛规制,各学院各派出一支代表队等。(2)部分学生参与而非全体参与。仍以与礼仪相关的辩论赛为例,直接参与其中的只有辩论赛的辩手们,在我院组织的一次辩论赛中,一个学院仅会出一个队伍,人数仅为3~5人之间,占学院学生数总数的1%以下;而在学院级的辩论赛中,大约会在8~12个队伍之间,直接参与人数在24~60人之间。间接参与的学生数要远远多于直接参与的学生数,比如参与组织比赛的学生会干部,观众等,约在200~300人,占学院总数的20%左右。即使如此,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中,以理、工科为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的二级学院无论是组织的频率上,还是学生参与的比例上,一般都会小于上述比例。

第三,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之间的断裂。礼仪认识与礼仪行为之间的断裂主要体现在礼仪认知。就其本质而言,礼仪礼貌决不是一种简单的孤立的言行问题,而是大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问题。即便解决了使大学生的礼仪认知问题,要想让大学生在礼仪行为层面得到落实,仍然是较为困难的。礼仪行为养成的困难主要在于:(1)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其日常行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固化了,其中的不礼貌行为习惯的改变会异常困难;(2)大学生在入学后,在教学过程中接受的礼仪知识有时还没有来得及被内化即已被淡忘,同时由于部分大学生的自律性较差,知而不行也会阻碍礼仪行为的养成。

三 断裂的弥合:礼仪实践

古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家陶行知却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在我们认知与行为的不同阶段,在知与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完成了知与行的统一。如果只教不育 、只说不做不练,那么礼仪行为将最终无法落到实处;如果没有基础的礼仪认知作为指导,礼仪行为便成了无源之水,或者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若能使文明礼貌教育的理论认知与行为养成两个方面有机地弥合起来,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弥合这二者之间的断裂呢?礼仪实践是弥合礼仪认知与礼仪行动的一剂良方。何为礼仪实践呢? 应该如何践行呢?

礼仪实践指的是大学生根据社交对象和社交场所的差异,将礼仪认知付之实践并将其内化并最终养成礼仪行为的过程。根据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目的,大体上可从以下三方面的实践入手,从而实现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的有效弥合。

1 个人社交礼仪实践

个人社交礼仪是指个人在参加人际交往中自身礼仪规范和行为举止要求,也是个人文化、品德、思想修养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发展自我、体现自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个人社交礼仪实践方面,需要遵循“仪容端正,服饰得体,举止从容”的路径逐步提高和深入。仪容,是包括仪表容貌、个人发饰、面容以及人体所有未被服饰遮掩等之类的总称。虽然不建议改变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自然形体,但是对于形体的修饰则是在一定程度上鼓励通过努力去实践。服饰可以说是服饰穿着、饰品佩带的二者统一。适当的服饰搭配不仅可以得体大方,更是能够遮丑扬美,进而通过服饰体现个人更佳的形象气质。服饰得体需要从仪容端正入手,逐步提高和深入。举止,是指人体的动作和表情,是人体静态与动态的造型。在重要性上,优雅的举止远远要高于形体服饰之美,从而将个人的气质形象彰显到极致。无论是在大学生教学的课堂内,还是在宿舍以外的其他生活场景中,鼓励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原初定位,不断地在个人社交礼仪方面去尝试,从而不断修正并最终为自身准确定位,既是大学生社交礼仪实践的目的,也是其社交礼仪水平提高的必然措施。

2 面试礼仪实践

当前,工作单位招收员工一般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面试部分则是面试人与面试官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表现不善则可能直接导致面试失败。面试礼仪的要点在于:提前到场,面带微笑,谦和热情,适当的无声语言。面试礼仪看似简单,似乎通过面试前的突击即可解决,事实则不然。面试礼仪的有效实践是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数次的大学生社团面试和模拟面试来实现。在大学校园内部,有各类学生社团,社团在招聘新人入团时通常会举行面试,但是大学生对在参与过程存在的问题不够重视,因而其效果略差。大四时,大学生即将面临各种面试,为了增加录用的机会,建议大学的二级学院和学生社团可以举行各种模拟面试,以通过再现面试真实场景的方式,增加学生对面试礼仪的理解,从而达到有效的实践。同时,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多次参加面试,前次的面试可以为后续的面试提供有效经验,但是需要在面试结束后及时总结。在各种方式的“面试”过程中,o导员或者礼仪教师的参与会使礼仪实践达到更好的礼仪教育效果。

3 职业礼仪实践

学习和掌握职业礼仪是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主要实践,其在职业操守中主要表现为言谈举止和行为规范。大学生尚未正式参加工作,而是处于职业准备状态,学习、掌握和运用职业礼仪显得犹为必要。那么,既然尚未正式工作,职业礼仪如何实践呢?其渠道大致有二,一为礼仪模拟,即根据大学生的专业设置和职业定位,适当举办职业礼仪模拟活动,从而在模拟实践中学习、掌握和运用职业礼仪;二为职业实习,多数大学在学生毕业前,或学校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或是学生通过自身资源获得实习机会。实习是正式工作前的重要阶段,这是在完全真实的场景中职业礼仪实践。无论是礼仪模拟还是职业实习,两种实践活动都是学生礼仪认知的真实实践。在这一阶段,行则是知之始了,从“行动”中获取的“知”又高于学生直接从学校礼仪教育活动中所获取的“知”,并将在正式参加工作后将这种“知”付之实践,为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梳理既有的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结合数年的大学生教育经验,我们认为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之间的断裂是目前大学生礼仪行为未能养成的主要原因。为了弥合这一断裂,笔者认为礼仪实践可有效地弥合大学生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之间的断裂。具体表现在:礼仪实践既可以将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学得的礼仪知识转变为礼仪行为,是礼仪行为养成的必然阶段,又可以深化大学生的礼仪认知并进一步付之礼仪的实际行动。但诚如已有学者所指出的,加强青少年的文明礼貌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文明礼貌素养,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不是抓一阵子、做几个报告、开几次座谈会、搞几场活动就能奏效的。实际上,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应该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只是在大学生的不同年级关注的重点不同而已。具体在大学生的不同阶段,各个阶段应该如何实施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教育并将二者通过礼仪实践弥合起来,则正是学校应该努力的方向,为社会输送的不仅是专业合格更是礼仪标榜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萍.大学生的基本礼貌常识[J].道德与文明,1994(4).

[2]李瑛.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礼貌礼仪教育[J].绿色视野,2013(2).

[3]李艳.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的问题[J].统计与管理,2015(6).

[4]陶行知.行是知之始[A],陶行知教育文选[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5]郭华,孔江联.现代大学生职业礼仪与实践活动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08).

第4篇:社交礼仪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 课程 社交礼仪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190-02

当今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无不体现着合作共赢,充分沟通的关系。当代大学生,是未来职场的生力军,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敬人、律已的处世观和运用规范、得体的言行,掌握与人和谐相处的技巧,为自己创造一个与周围环境共融的发展平台。

一、什么是社交礼仪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培育了知书达礼,待人以礼的中华儿女。说到礼,我们会想到礼仪、礼节和礼貌。礼貌主要是指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言语、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侧重于表现人的品质与素养。礼节,是指人们使用于交际场合的,表示尊重、友好的常用形式,礼节是礼貌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我们常说某孩子非常懂礼貌,其实就是这个孩子通过言行这样的外在形式,向人们展示出的品质与修养。

礼仪,则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律已、敬人的规范化行为。礼貌是基础,是礼仪的外化形式,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礼仪的概念要大于礼节和礼貌。

社交礼仪,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运用和遵守的礼仪标准。社交礼仪的核心是敬人、律已。尊敬是基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多为对方着想,“其身正,不令则行”,人首先要自律,才能推行政令,让人们朝着规范的方向走。

二、开设社交礼仪课程的必要性

(一)学习社交礼仪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在各阶段教育中,普通存在社交礼仪教育缺失和人际关系沟通交流不畅,从而导致大学生有一些不文明的言行、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自卑、敏感、自负的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像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这类的极端事件。家庭教育中,大多父母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忽视对孩子的礼貌礼节的教育;学校教育中,老师们关心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忽略学生的社交能力,一味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高;社会环境中的人人为已,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也直接影响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由于以上原因,让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的行为模式。而进入大学,离开家乡熟悉的环境、没有了父母的迁就,进入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更加渴望友谊、交流情感,更加希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一切需要的满足,都必须要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学习社会交往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以尊敬他人为基础,辅以规范的礼节,从而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激励大学生更加自信地学习、生活,为以后良好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设社交礼仪课程,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素质人才,至少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方面:基本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基本素质排在第一位,包括与人沟通、交流、写作、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素质。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比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卡耐基等大师通过研究得出: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因此,开设社交礼仪课程,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三)开设社交礼仪课程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

社交礼仪是建立在礼貌基础上的礼节和仪式,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社交礼仪时时处处以敬人为基础,通过规范的言行,建立与人共处的融洽环境。社交礼仪不仅有道德的内核,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讲,有强烈的需求,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让学生达到尊敬他人,谦虚自律的道德要求,使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在体悟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四)开设社交礼仪课程,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华五千年文化,遗留下了宝贵的物质文化财富,尤其是文化财富,屹立于世界东方并被世界人民所叹服。礼仪被看作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象征,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礼仪方面的规范,大到朝纲社纪,小到乡规民约,无不有明确的规定,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尊师重道的礼仪,“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好学的品质,如孔子一生作为“克己服礼”的典范,对他的3000学生循循善诱的教诲以及他的学生所表现的正直、谦逊的品质等,都是社交礼仪的文化内涵。通过社交礼仪的学习,让学生从中获取精神营养、传承中华文化,做一个道德高尚、与时俱进的中华儿女,为社会发展、国家富强贡献力量。

三、社交礼仪教学的建议

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避免形式化、书本化,避免仅仅让学生掌握规范的肢体动作而忽视礼仪文化的熏陶。要让学生在学习社交礼仪规范的同时,知道这些规范蕴藏的深层次内涵,与传统文化融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让学生在社会交往中,不自负,不自卑,养成谦虚、宽容、真诚的品质,积极与人沟通,自信地参与社会活动。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这门课有兴趣,学生才会学得进、学得好。因此,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社交礼仪是各个专业开设的基本素质课程,一般是在大一开设,教师应根据大一新生的特点,找到他们渴望沟通交流、渴望展示自我的心理。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带动学生找到人际交往中的归属感,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

(二)加强师资建设

人们往往认为什么专业的教师都可以教授人文素质类课程,这是一个误区。所谓术业有专攻,社交礼仪这门课程,除了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要具备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具备社交礼仪行为规范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是从业经验,具备“双师”素质,才能运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和个人素质。

(三)积极开发教学资源

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教学资源的多样化。首先,社交礼仪应积极开发适用的教材资源,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对地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编制教材或教学大纲。其次,应利用多媒体技术,积极挖掘网络资源,吸取最先进的学科理念,与学生实现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最后,要完善实训课程。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开发社交礼仪的实训课程并形成模态的形式,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在体会中提高。

古今中外,无不重视礼仪。孟子说:“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记·礼器》:“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说:“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一切成就都被看成骄傲、自负、无用和愚蠢”。学习社交礼仪,不仅可以提高个人修养,让人际关系内外和谐,还能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在高校各个专业开设社交礼仪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2]金正昆.商务礼仪简论.北京工商大学学院(社科版),

2005年1月.

第5篇:社交礼仪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礼仪教育 和谐社会 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规范常被视作人生之本、立业之基。在现代社会,随着国际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对公民的文明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礼仪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特别是我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传统礼仪教育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总体而言,传统礼仪教育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渠道来进行,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位一体”共同推进。 

 

一、家庭教育:礼仪教育启蒙 

 

相对学校、社会的教育而言,在礼仪教育中,家庭的教育处于基础地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最有影响的启蒙教育。他们在家庭中生活和活动,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各种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是人生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可塑性强,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是礼仪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具体可由以下四方面着手: 

 

1 重点突出爱心教育。礼仪的核心是爱心,幼儿爱心的形成也是实践的过程。最初只是出于纯粹的行为模仿,当他的这种行为得到他人的肯定时,幼儿会感到高兴,得到强化;经过多次反复和强化,渐渐形成了爱心心理结构。因此,在教育中,为幼儿提供一些好的范型,明确提出是非的评价标准,通过讲故事、表演、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献爱心捐款等,让幼儿在活动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逐步学会关心人、同情人、尊重人,使他们的礼仪行为成为内在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正做到内心美与外在行为美的统一。 

 

2 紧抓日常行为规范。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效果最明显的教育。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要把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留意典型的日常小事,让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为孩子指明方向。同时,还要对幼儿的做法做出正确的评价,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 

 

3 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营造一定的氛围,制造一定的舆论,以感情的变化促进礼仪活动的开展。生活环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师。许多家教成功的父母都十分留心在每日的生活中,在欢愉的气氛中,对孩子进行启蒙。 

 

二、学校教育:礼仪教育规范 

 

学校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贯穿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全过程。不仅要在学前阶段和中小学阶段注重礼仪教育,同时也应将其列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礼仪文化教育不仅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而且从其适用性来看,各种各样专业化的礼仪文化,如商务礼仪、公关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应用性课程的开设,也为其今后步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修养和素质。 

 

1 开设礼仪教育课程。通过开设礼仪课,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将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指导学生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定期安排礼仪知识讲座,讲授礼仪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帮助学生做到知礼、重礼,并通过各种场合不断练习,养成习礼、守礼的良好习惯。 

 

2 制定文明礼仪教育制度。学校要制定文明礼仪教育制度,将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实行长效机制,做到全员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通过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通过学习校风和校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应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3 开展校园礼仪活动。孔子说:“立于礼,成于乐。”其中“礼”的达到要靠“乐”,孔子说的乐是广义的,不仅包括音乐,而且包括诗歌、舞蹈,简言之,即艺术化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引导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养成礼仪习惯。如开展礼仪知识竞赛、举办讲座、演讲比赛、礼仪辩论,讲礼仪故事,成立演出队,自编节目如小品、哑剧等进行以礼仪为内容的文艺演出。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生动性、直观性,能激励学生效法礼仪行为,既提高活动的文化层次,又培养学生的礼仪素质,还能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总而言之,学校应该从实际出发,认真思考,创新方法,做好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让文明礼仪之花处处盛开,形成浓厚的尚礼风气。 

 

4 教师礼仪率先垂范。教师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受到学生的关注和评论,因此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传,正人必先正己的道理,在日常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质,尊重爱护学生,服饰整洁,举止大方,行为检点,于无声中将礼仪传递给学生。正如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因此,教师必须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坚持做到课堂上用文明语言上课,平时言谈举止当楷模。 

5 创新礼仪教学方法。礼仪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上,而必须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各种教学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以期确保高水准的教学质量。这其中包括:(1)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要选择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价值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在课堂上全班讨论。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师对案例分析的点评与总结,不应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法要求老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有较高的即兴发挥能力及较强的控制局面的应变能力,所以课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准备,避免陷入尴尬的无法控制的局面。(2)模拟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要求,设定区别于常规课堂形式模拟某种特定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景或场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切身体会从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此教学法趣味性、可视性强,可形成立面教学效果,学生参与性强,可促进每位学生积极溶入教学情景中。在实施这种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应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然后设计一个情景,如应聘面试、推销产品、接待客人等,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自己设计台词、活动内容,演示合乎礼仪规范的活动,老师对学生活动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不足,最后结合礼仪知识强调礼仪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内在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使教学更生动直观,取得了预期效果。(3)实践教学法。礼仪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艺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礼仪课程的了解和热爱,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声誉,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为了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礼仪知识,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三、社会教育:礼仪教育实践 

 

明朝的儒学大师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和行是不能分开的。宋朝的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说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社会教育是礼仪文化教育的深化与践行阶段,可以通过政府、大众传媒、社区和家庭予以引导推进。 

 

1 政府。政府在礼仪文化的传播普及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将为礼仪文化提供正确的导向,地方政府应加强引导,将礼仪教育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进一步普及文明礼仪知识,规范文明礼仪行为,塑造人人讲文明、守礼仪、重诚信、团结友善、热情好客、亲和融洽的良好形象,营造文明和谐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一是崇尚礼仪的舆论氛围。城市主要地区、繁华大街要设立公益广告、宣传橱窗和宣传栏,利用多种载体、手段宣传文明礼仪,倡导文明新风。二是繁荣发展的文化氛围。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净化文化市场,发展各类群众文化事业,形成覆盖全市的文化活动网络。三是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发动党政军民、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努力形成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四是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要做好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管理和监督工作,努力形成崇尚礼仪、争先创优的育人氛围。 

 

2 大众传媒。礼仪的作用发挥是靠人们自觉来维持的,是靠社会舆论来监督的。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社会化单位,在宣传礼仪文明、建立良好风气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刊发或播出有关礼仪教育的公益广告及节目,使礼仪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 

 

3 社区和家庭。创建文明社区。社区是进行礼仪教育的基本单位之一,可以组织居民进行礼仪文化的学习,以及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和评比活动,将礼仪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应广泛开展“创文明社区、做社区主人”和“绿色社区”“社区志愿者”等活动,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方便、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文明社区。 

第6篇:社交礼仪论文范文

摘 要:礼仪是衡量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不学礼,无以立",良好的礼仪有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以及社会竞争力的提升。礼仪教育更是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全面论证了社交礼仪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及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社交礼仪 素质教育

作为一名大学生,几乎每个人都历交往、交际中的尴尬,如着装不当、举止失礼、不会说话等等,事情虽小,但常常挫伤大学生的自信心乃至影响其个人形象。因此,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却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友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真正走出早期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依赖他人”、“不平等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依附于人”、“利用他人”等倾向,偏离友谊“无私、平等、尊重”的根本原则。另一方面是缺乏社交的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缺乏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等,因而导致人际交往受挫或交际范围狭窄。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感到孤独寂寞,缺少朋友,形成一些心理障碍,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让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你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同时,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第二,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交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

大学生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第三,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社交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礼仪是一种非法律规范,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其中,道德规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社交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学科,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第四,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 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较会大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可见,社交礼仪教育更能直接地教会大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文明人。因此,《社交礼仪》课应完全可以纳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之列,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在高校中推广和普及,这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五,社交礼教与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交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大学生应对酬答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社会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加具体的要求。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之下,有必要对大学生社交礼仪加以普及与规范,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刘俊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04,7(5)

第7篇:社交礼仪论文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礼仪文化;和谐社会

礼仪文化使人类的社会交往在一定规范内进行,使社会关系更趋和谐。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方面来看,礼仪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无论是从礼仪文化的本质还是从其发挥的功能来看,以“和”为中心的礼仪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并构成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的形势与社会背景下,礼仪文化建设既要汲取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同时也要寻求创新性的发展。

一、 礼仪文化的本质是一种和谐文化

所谓礼仪,是指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中相互交流情感信息时所借助的某种原则和方法的综合,它与一定的社会风俗、习惯相联系,反映着社会文明风尚的程度,既具有一种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又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惯用形式。它源承于中国几千年的“和”文化思想。“和”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基本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形成了繁多的仪式和在日常生活中区别尊卑等级、协调人际关系的礼节规则,有了内容比较完备的礼仪体系。透视这浩翰的礼仪体系,无论是做人之道、从业之道、治国之道,还是日常行为的规范、人际关系的协调、社会秩序的稳定,都包含着最为关键的要素,即“和谐”。

二、建设礼仪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礼仪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是一个国家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礼仪文化标志着社会的文明进程。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礼仪文化的内涵是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这一方面取决于物质文明的进步程度,同时礼仪文化又不断地被总结、提升、传承和发展,反过来成为经济社会前进的动力,促进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全球化的影响,科技、文化、教育都日益趋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礼仪文化作为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也需要作出相应的变革。古代传统礼仪以“致中和”为主体,推崇仁敬、正义、诚信、辞让、慈孝,在此基础上,新型的礼仪文化更为注重民主与文明。一般而言,礼仪文化的内容有三个来源:一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所包含的传统礼仪文化资源;二是当代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三是立足于全球化背景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现代礼仪文化既要继承中华礼仪传统,同时也要在与其他文明的学习交融中不断推进。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利益矛盾、价值观冲突、道德失范等问题,这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现代礼仪文化及观念的树立,将有助于提高公民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多渠道推进礼仪文化建设

中国是“礼仪之邦”,重视礼仪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礼仪是有关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通过礼仪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当代道德规范和礼仪形式,不断提升公民素质,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总体而言,公民礼仪素质教育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渠道来进行,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推进。

1.家庭教育是礼仪文化的启蒙阶段

我国历代思想家、教育家都极为重视,将礼仪教育视为少年儿童的必修功课。孔子就曾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不学礼,无以立”。朱熹曾在《童蒙须知》中从礼服冠履、言行步趋、洒扫涓洁、写字读书等方面对儿童礼仪作出过严格规定,明代王阳明也将学习礼仪列为儿童每日的必修课程。虽然当代对于青少年儿童的礼仪教化已不及古代社会繁琐和严格,但礼仪教育仍然是家庭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渗透入生活能力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之中。家庭教育是人生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阶段之一,推进公民道德教育,要求从儿童启蒙阶段抓起,将礼仪内化为个人素质的一部分。

2.学校教育是礼仪文化教育的规范化阶段

学校教育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个体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仅要在学前阶段和中小学阶段注重礼仪教育,同时也应将其列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礼仪文化教育不仅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而且从其适用性来看,各种各样专业化的礼仪文化,如商务礼仪、公关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应用性课程的开设,也为其今后步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修养和素质。

3.社会教育是礼仪文化教育的深化与践行阶段

可以通过政府、大众传媒、单位以及社区予以引导推进。政府在礼仪文化的传播普及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将为礼仪文化提供正确的导向,地方政府应加强引导,将礼仪教育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此外,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社会化单位,在宣传礼仪文明、建立良好风气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刊发或播出有关礼仪教育的公益广告及节目,使礼仪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单位和社区是进行礼仪教育的基本单位,可以组织职工或居民进行礼仪文化的学习,以及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和评比活动,将礼仪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董建华.儒家文化与秘书[J].当代秘书,2003(4).

第8篇:社交礼仪论文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礼仪素质;人才培养

礼仪,“从狭义上看,是社会上某一特定群体的所有成员在某种场所共同尊崇的精神约束下所形成的要求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从广义上看,礼仪则是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和社会互动所逐渐积淀而形成的文化”。而礼仪素质则是人在进行自我修养和锻炼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为人处世的精神素养。在当今这样一个注重交流、注重合作的发展型社会,礼仪素质无疑是个体修养的一个最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个人向他人或群体或社会展示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的体现。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礼仪素质培养。

一、职业院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把“教做人”作为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同样的,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最为根本的还是先教其做人,让每一个从职校毕业的学生都成为有教养、知礼仪的合格社会人。为什么礼仪素质的培养如此重要呢?这主要是因为:第一,社会及现代企业已渐渐将礼仪素质作为对人才进行考评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几年来,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不断上升到新台阶。求职者的个人礼仪素养、团队合作精神等都是许多企业十分看重的内在品质,只有加强礼仪教育的培养,职校学生才能尽快成为符合企业、社会需求的社会人。第二,礼仪素质教育不仅有助于职校学生内在修养的提升,更是推动其人际交往等社会能力全方位提升的重要源泉。礼仪可以塑造人、培养人、锻炼人,拥有良好礼仪素质的人往往具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见识和阅历,反之亦是如此。在职业院校普及礼仪素质培养,敦促学生自觉学习并实践社会交际规范和技巧,有助于促进其社交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能为其个人的仪容仪表增光添彩。

二、职业院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原则及内容

(一)礼仪素质培养的内容构建原则

在职业院校开展礼仪教育的初衷是促进学生自身内在修养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增强,以使其更快适应社会的需要。以这一基本目标为出发点,职业院校在为学生定制礼仪素质培养的内容上,要遵循以下两大原则:首先,礼仪素质培养的内容应基于企业的需求之上。应选取实用、适用的理论知识作为礼仪教育课程的基础内容,并尽可能向相关的专业职业资格考试标准看齐。结合职业院校的特征,礼仪教育课程应尽量与《国家职业标准汇编》中所涉及的公关、文秘等职业的基础礼仪知识和技能要求相匹配,帮助学生最高效地考取就业必须的学历证书和专业就业资格证书。其次,礼仪素质培养需将礼仪技能教育培训作为核心。职业院校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绝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应在自身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上落实实践。在适当的情境下准确运用日常交际礼仪,如主动向熟人问候、拜访长辈、与同辈和睦相处等。对于文书礼仪、商务礼仪、涉外礼仪等也应有相应的了解,通过实践可在对应的情境中运用自如。

(二)礼仪素质的培养内容

和普通高等院校相类似,职业院校也有专业细分,这也表明每个专业都有其对口的就业方向,于此,职校需根据每个专业的不同特点为学生制定礼仪知识及技能培养课程。一般来说,职业院校的礼仪教育课程具有以下四大共同方面:一是个人基本礼仪培养,这部分内容包括学生自身的仪容、仪表、仪态、言谈、举止等;二是日常基础交往礼仪,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电话问候、访客接待、登门拜访、宴请客户等;三是文书类交际礼仪,书信、商务信函、致辞等都属于这部分的教育内容;四是日常及涉外商务礼仪,在进行商务交际的过程中多有需要。

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在为学生安排教育课程时,切不可随机式一言堂,而应该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这样学生更容易吸收消化。对于不同的专业的学生,对其开展的礼仪素质培养方向及要求也应有特征性设置,侧重点各有偏向。

三、职业院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礼仪意识,规范礼仪修养课程设置

在职业院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伴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个人社会阅历的增加,这一群体的个体社会化意识不断增强,对于职校学生而言,社交礼仪是他们在校时间所必须培养的基本素质。职校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社会,因此,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拓展礼仪理论及实践的深度、广度,不仅要向学生灌输基本的文明礼仪常识,还应在商务礼仪等专项礼仪教育方面狠下功夫,使得学生能全方位掌握到最实用、最必需的礼仪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不同类别礼仪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将能渐渐摸索到和谐的为人处世之道,这对于职校学生培养优秀的人格品质、提升适应新环境的能力都大有裨益。

(二)注重言传身教,发挥教师礼仪素养的示范作用

知识的传授固然很重要,但教师的言传身教更加关键。职业院校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在开展礼仪素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影响学生,使之形成优良的品格,在此之后才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

为人师者需为人师表,拥有良好礼仪作风,以身作则的教师才能在职业院校学生群体中起到表率的作用,让学生在形成优良品格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礼仪的力量。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其自身也应清楚地知道,教育者需起到有别于学生家长的榜样带头作用,除了履行好教育职责外,还应在开展礼仪素质教学活动的时候向学生授之思想、精神层面的先进理念和内涵。职业院校学生通过由浅至深的学习和实践,无论是知识掌握层面,还是思想造诣层面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而教师日常工作中所展现的文明礼仪行为,如课前向学生问好、课后向学生道别等,也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和效仿,从而达成良好的教学目的。

(三)重视环境塑造,营造校园礼仪氛围的教育合力

在课堂之外的校园环境,其实便是一个践行文明礼仪的绝佳平台。职业院校的各级各单位部门应积极组织开展针对文明礼仪的专项校园文化活动,如礼仪文化表演、文明大比拼等,敦促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礼仪知识转化为实践,在实践中深入巩固理论和技能。现在,许多职业院校正加大马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这样有助于学生自觉遵守礼仪“软制度”,扎实的理论基础将会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促成优良的礼仪素质,这将对职校学生未来进入企业工作、成为合格社会人打下坚实的社交基础。

(四)强调实践教学,形成职场实践模式的礼仪教学形式

和其他侧重于理论知识教授的课程不同,礼仪素质教育更注重技能培训,尤其是应用技能实践。礼仪课程的核心教学目标即是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过程中,合理运用相应的礼仪规范,并渐渐形成潜意识行为,使得礼仪由心而生。但这并不表示礼仪基础理论知识不重要,而是由于课程的特殊性更加强调实践,也只有这样,礼仪素质培训才能深入职业院校学生的内心深处。

此外,职业院校在开展礼仪素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实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职场实训教学更能让学生把所知所学内化为自身的内在优良品质。例如公关管理专业,在开展礼仪专项教学之时就应强化“危机公关管理”实训,模拟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公关危机,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边练边学边改正,形成深度记忆。

最后,职业院校还应挖掘周边可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参与实习创造有利条件,使之有更多的机会丰富实践礼仪素养实践,并从中汲取营养,获得提升。

职业院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断地加以实践,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潘清.社交礼仪教学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3).

第9篇:社交礼仪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 社交礼仪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8-0034-01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与人交往的日益频繁,礼仪成为人们日常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行为规范。尤其是21世纪的大学生,更应学习和掌握一些必要的现代社交礼仪知识,提高礼仪修养,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这也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发展,塑造美好形象的内在要求。

为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的文秘、旅游管理等专业都开设了社交礼仪课程,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应认真贯彻高职教育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现根据笔者教学实践,对社交礼仪课程的改革进行如下论述。

一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整合

社交礼仪涉及内容很多,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编排体例和内容。按照实用性、科学性、针对性的原则,笔者与教研室其他教师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交流,同时征求了部分学生意见,确定了以下授课内容:礼仪概述、个人礼仪(仪态、仪容、服饰)、日常交往礼仪(介绍及名片、握手、交谈、电话)、交际礼仪(馈赠、拜访与待客、饮宴)、公共场所礼仪、中国民俗礼仪、涉外及商务礼仪等。在教学中又根据学生毕业前的需求,增加了办公室礼仪、面试礼仪的内容。

二 互动式教学法的运用

1.案例式教学法

社交礼仪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单一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一来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来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为此教学中应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的、精选的案例,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分析,相互讨论,得出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如在讲解礼仪原则中的“女士优先”这一部分内容时,为学生提供了如下案例: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小贺第一次独立地走上了迎宾员的岗位。一辆白色高级轿车向饭店驶来,司机熟练而准确地将车停靠在饭店豪华大转门的雨棚下。小贺看到后排坐着两位男士、前排副驾驶座上坐着一位身材较高的外国女宾。他一步上前,以优雅姿态和职业性动作,先为后排客人打开车门,做好护顶关好车门后,又迅速走向前门,准备以同样的礼仪迎接那位女宾下车,但那位女宾满脸不悦,使小贺茫然不知所措。这位女宾为什么不悦?小贺错在哪里?

学生通过对本案例的讨论,了解到在社交场合或公共场所,男子常为女士着想,照顾、帮助女士。迎宾员小贺未能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先打开女宾的车门,致使那位外国女宾不悦。采用案例教学这种方法,使学生从有限的案例中,主动去获得一般性、概括性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模拟式教学法

社交礼仪课的内容有许多适合于模拟演示,如介绍礼仪、握手礼仪、名片礼仪等。笔者在讲授日常见面礼的正确运用时,将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演示,其他同学进行观察,待模拟结束后,由学生进行点评,之后再由教师进行适当点拨,纠正错误的姿势和动作。此外,还可以将几个方面的内容结合,设定情境开展礼仪的表演,在实训室中进行演示,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根据模拟演示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和同学们的讨论,经归纳总结,使之上升为理论化、系统化的内容,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讲解有关的礼仪,这样便于学生在整体上全面掌握。

3.操作演示法

凡是涉及实际操作的内容,一般都采取了先介绍要领,然后播放光盘,强调规范性,再由教师和学生进行操作演示的教学流程。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又聘请了专业人士进行现场演示、讲解。如面部化妆,请了专门的美容师给学生进行现场化妆演示教学,并结合实际经验进行提示,学生在下面进行观摩,并当堂利用礼仪实训室内的化妆用具进行化妆练习。

三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

在教学中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组合。多媒体声像兼备,图文并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其效果靠单纯语言讲授是无法达到的。电教媒体所呈现的信息符号形式主要是语言、图像和音响三方面,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均有不同功能与特性,可满足不同的教学需要。这些都有助于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提高学生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和记忆力,同时对学生的创造力也大有裨益。

四 考试内容与方式改革

根据课程特点,笔者经过教研认为,社交礼仪课程的考核方式应与一般学科的考核方式有所不同。应摒弃传统的理论、闭卷考试形式,将考核测评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之中,继而达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具体考核方法应将理论考试与技能考试按一定权重比例体现在分数上,并将平时考核与期终考核相结合。期终考核制订了考试改革方案,采取技能测试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小组自编、自导、自演礼仪知识情景剧,以考核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礼仪活动在日常交往中应用较为广泛,所以考核内容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对于强化学生的礼仪意识和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元授.交际礼仪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2]林友华.社交礼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