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量管理范文

计量管理精选(九篇)

计量管理

第1篇:计量管理范文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计量管理;重要性

一般来说,生产企业生产产品时需要由多个环节构成,而每一个环节能否准确无误的实施,都会关系到产品的质量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能够从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提高产品质量。而计量管理是质量管理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想要提高产品质量,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计量管理工作。

1 质量管理体系中计量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1.1 计量管理是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基本保障

计量管理是为了实现实际生产过程中实际测得的数值具有统一性,应运而生的一种管理办法,它具有统一性、一致性和准确性,计量管理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生产活动,这些都更好地保证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控制效果[1]。同时,计量管理还具有可操作性与技术性,所以,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还要根据我国的《计量法》,确保测量的数据真实可靠,对于计量人员测量出的数据,质检部门还要进行监督,并且要得到国家质检部门的认证,以此来保证计量数据真实、可靠。

在这种大环境下,提升实验室、化验室的科学性,已经成为了计量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2]。我们不仅要提升实验室、化验室的硬件设施,还要提高计量人员的专业素质。为了能够切实提高计量人员的专业水准以及综合素质,需要对计量人员进行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培训,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工作人员得到最大的提升,在实验室和化验室工作的人员必须操作能力强,还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使计量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得以实施。

同时,生产企业还要不定期地对计量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进行抽查,还要对计量人员的计量结果进行抽查,这样可以使计量人员在工作中紧张起来,减少错误的发生,还可以使工作人员把学习到的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寻找不足,并加以改正,这样就可以使整个团队始终保持着高水准的工作状态。

除此之外,生产企业中从事计量工作的相关人员在工作时,还要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从而使生产的各个环节得以顺利的进,在计量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要时刻关注计量仪器是否正常运行以及辅助工具的存在状态。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规避掉产品生产中的漏洞和错误,还可以使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1.2 计量管理是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基本手段

生产企业的计量管理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问题,产品的生产过程越复杂,计量管理涉及到的范围就越广,计量工作就复杂,例如包含产品研发,产品的设计、原材料的采购等,这些环节都需要计量工作进行一一验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品上市的时候质量过关[3]。如果所有的企业都能做到在产品生产的过程当中,全部实行计量管理,那么就可以规范产品的生产过程,还可以对企业生产工作务实性进行有效地规范。

现代企业实现管理务实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做好计量管理工作,其工作的内容主要是以质量管理为前提进行的,如果客户有特殊需求,还需要以客户的需求为准,进而展开详细的技术分析,并且以科学的数据体现出来,对于不能以科学的数据展现出来的产品,需要通过一些技术手段,使其转换为可以进行计量的参数,进而可以用科学的数据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取得大众的信任度,还可以使质量管理工作的水平得以提升。

1.3 计量管理为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法律依据

计量管理活动已经渗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了,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一个企业的计量管理的好坏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需要有强制性的规定对其进行统一。

在我国当下的市场经济环境,绝大部分企业都是通过计量管理来实现企业经济收益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计量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各大企业各自为政的局面。计量管理的法治化,为我国各类生产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法律支持。

2 质量管理体系中计量管理工作的实施要点

2.1 检定与校准不同

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以及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必须定期对计量工具和检测设备进行检定。检定是一种强制性的行政行为,主要是通过检定可以发现测量仪器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政策,检定并不等同与校准。校准是通过较准链或者比较链来找到计量仪器等其他仪器的误差值,与检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对于国家法律规定的计量仪器,我们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定期送到有关部门进行检定,对于国家没有强制规定的计量仪器,企业内部需要定期进行校准。

2.2 出厂检定不同与首次检定或校准

就目前来看,很多企业都认为,只要是生产者经过合格认证的计量产品都是合格的、可以直接使用的仪器,这种认识是错的,出厂检验并不能等同于首次检定或者校准。产品的出厂合格认证,仅仅只能证明这件仪器在出厂时,是完好无损的,然而,经过包装、长时间的运输以及装卸过程中都有可能造成仪器的损坏,仪器一旦有发生损坏的情况,那么其测量值是否能达到要求就很难说了[4]。因此,我们在使用计量仪器前一定要对其进行再次检定或者是校准。如果在使用前不进行检定或者是校准,一旦仪器计量不准确,会影响后面生产的各个环节,并且失误不是特别明显的情况下,刚开始时是不容易被发现的,随着生产过程的不断深入,由于一个环节的计量失误,可能会导致产品的质量出现问题,最终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如果不进行检定或者校准的话,还有可能错过计量仪器的理赔期限,这同样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损失。

2.3 谨慎对待检测设备失准

当我们对计量仪器进行检定或者校准的时候,如果发现设备没有处于正常工作校准的状态时,那么就需要对已经检定或者是校准的结果再进行一次有效的评定,以保证评定的结果真实、可靠,并记录在案。一般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确定计量仪器的失准时间,并需要记录下来[5]。第二,用经过校准的计量仪器对失准时间内生产的产品进行重新测量,对比结果,并且需要对已经测量过的产品进行准确评定,还要将结果记录下来,记录的目的是可以有效避免再次生产出这类不合格的产品。第三,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将这些有关问题报告给客户。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想要建立并运行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就需要对质量管理体系有一定的了解,再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独到见解,才能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规范的、切实可行的计量管理方案。通过建立计量管理体系,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降低产品的成本,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如何使我国计量管理体系能够科学地发展,已经成为业内人士所要关注的焦点,并且也是我们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

参考文献

[1]徐海东.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计量管理[J].价值工程,2015,12(1):139-140.

[2]樊艳霞.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计量管理[J].中国科技v横,2016,15(7):251.

[3]赵杰.如何实现有效的计量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18(17):19-20.

第2篇:计量管理范文

历史成本计量是传统会计计量的核心,在强调收益计量且相对稳定的传统会计环境中,历史成本因其客观性、可验证性和有利于反映资产经管责任履行情况的优势而被广为推祟。然而,现代会计环境及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自70年代以来发生了根本变化。全球性通货膨胀促成了现行成本法等通货膨胀计量模式的适时提出;随着世界经济局势的巨大变化,高新技术被大量的采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的企业联合和兼并,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加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决策的相关性及充分披露的要求越来越高,历史成本计量受到了严重挑战。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价值计量基础,可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和风险,具有高度决策相关性,并且能披露传统会计所无法处理的自创商誉、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资源等会计信息,使资产负债表更能体现企业价值,提高了会计信息在经济信息系统中的地位。因而打破了历史成本法“一统天下”的神话,引起了会计计量模式的变革。

历史成本计量属于传统会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传统会计理论的其他组成部分息息相关,同时也体现了传统会计观念的方方面面。会计计量模式的变革,必然引起传统会计观念的变革。因而,会计理论的根本改善,将可能始于会计计量模式的变革。

一、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二难选择

在传统会计模式下,可靠性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原则与历史成本原则及稳健主义紧密相联,反映了会计人员传统的价值取向,即会计应以事后反映为主,而这种反映必须是客观、中立、证据确凿的,且排斥主观的估计和预测,以降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财务风险,更进一步说是降低会计人员的职业风险。

对于当今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要于决策有用,还必须能够帮助用户预测将来事项的结果,或者去证实和纠正预期的情况,从而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相关性就是会计信息所表现出的这种影响判断和决策及决策差别的能力。

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很难两全,可靠性是面向过去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而相关性是面向未来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的目的在于事后反映,而相关性的目的在于决策;相关性中的预测和及时性要求,可能影响信息的可靠性,而为了追求完全可靠而忽略了信息的及时性和预测性,再可靠的信息,其相关性也会大大削弱。

历史成本计量是所有会计计量方法中最具可靠性的,而更具相关性的价值计量将取代其成为会计计量的中心,这无疑是可靠性与相关性权衡的结果。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首先,历史成本的可靠性也是相对的,历史成本法存在大量的确认、计算、分配和备选方案,使损益计算严重失实。其次,通货膨胀和知识经济时代资产新概念的冲击,使历史成本法的根本优势——可靠性受到致命的打击,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在物价变动的环境中,既不能反映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一般物价变动,也不能反映被计量对象的个别价值变动,这样,历史成本不再可靠。而诸如商誉、技术、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则可能根本无历史成本可循。因而,无论从客观实际还是从历史成本法的本身性能上看,以可靠性为借口强调成本计量而排斥价值计量是站不住脚的。

二、稳健主义原则的弊端

稳健主义可以说是经理人员、审计人员、投资者和会计人员共同的“价值取向”。人们给其的定义是“会计人员要低估资产和收益,高估负债和损失”。实质是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对各种不确定因素所采取的谨慎的或保守的态度。

稳健主义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财产托管人对其受托责任解脱所采取的策略——不预计托管财产的增值是托管人减轻责任的自我保护方式。这种减轻责任的考虑逐渐为以后的会计界所认可。鉴于类似的原因,美国的会计职业界在本世纪初开始讨论稳健原则,但对稳健原则的普遍关注是在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反思中人们认为,在大危机之前虚夸利润和粉饰经营前景的会计报告的泛滥,导致了各方面对经济的“盲目”乐观,是引发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稳健主义的地位得到最终的确立。

然而,对稳健主义的最大批评是其在强调稳健的同时丧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在会计计量领域最能显示这种弊端。第一,在稳健主义原则下,人们只倾向确认或有负债或损失,不确认或有资产;只接受具有历史成本的资产计量,而不接受对资产价值的预测和估计,忽视“能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入”这一资产的本质特征,只强调资产价值的可验证性,因而将对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有巨大价值的会计信息拒绝于会计报告之外。第二,只反映不确定的损失,不反映不确定的收益。例如,对应收帐款的坏帐损失可以提取备抵资金,而对物价变动引起的资产持有利得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持有利得不予反映,这种以牺牲会计数据的真实性为代价的稳健主义,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充分揭示”和“重要性”原则要求甚高的今天,是不合时宜的,而且在稳健的背后潜藏着极大的投资决策风险。

三、权责发生制的困惑

权责发生制与历史成本原则一样,是传统会计的理论支柱,它包含收入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但这两项原则在现代会计环境中已面临困境。

传统会计的收入实现原则又称收入确认规则,包括以下三项内容:交易和事项的发生,资产价值的可计量性,收益过程基本完成。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现代会计计量需求的冲击。

(1)交易和事项的发生。传统会计观念认为,企业必须作为参与交易的一方,强调以商品和劳务的销售作为确认营业收入的依据。由于强调这一点,自然认为历史成本是资产计价最切实可行的基础,它为会计记录提供了客观和可靠的证据。然而,在现代经济环境中,即使企业的经济业务过去没有实际发生,销售业务没有出现,价值计量仍可成为资产计量的工具。自创商誉的确认计量就不是以企业购并业务的发生为前提;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依据仅是证明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给企业的合约,并不是实际的交易,其再计量的依据也不是实际交易,而是未实现的市场公允价值。因而,此项原则似乎受到了一定的动摇。

(2)资产价值的可计量性。权责发生制下的营业收入是一定时期内提供商品或劳务而流入企业的资产,假如资产的价值不能客观地计量,那么就不应视为已经发生了营业收入。然而,在现代会计业务中,有许多未来现金流入的价值是不确定的,只能通过预测估算的方法确定其价值;可见,资产价值的可计量性作为收入实现标准又有一定的松动。

(3)收益过程基本完成。收入确认原则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在一个经营周期或收益过程完成以后(收到现金或取得收回现金的权力),营业收入才会全部实现。然而现实情况是:自创商誉、衍生金融工具和人力资源的计量都可以不考虑收益过程是否完成,通货膨胀会计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中持有利得的计价并不考虑其是否真正实现。

传统会计的费用配比原则认为:费用是产生营业收入所耗费的资源。由此,费用确认与收入确认两者是密切相关的,确认费用不能孤立地进行,不能与收入的发生分割开来。因此,费用的确认亦称费用的配比,如果费用与收入没有直接关联,则须采用系统而合理的分摊方式确认,费用的这种分摊过程是传统会计最重要的实务,却也正是现代会计学家批评的重点。因为费用分配过程看似基于历史成本,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然而主观判断和估计却充斥其中,不论存货计价、固定资产折旧,还是间接费用的分配,都存在多种方法和选择,损益计算几乎成了一个可以任意调节的过程。这也是历史成本计价的可靠性倍受责难的地方。

此外,由于知识和金融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都是极不确定的,与之相对的收入、费用本身也具有不确定性,若将此类收入和费用勉强配比的话,就很难解释企业的损益。倒不如干脆采用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现金流动制,反而能避免人为的分配和估计。

四、越来越重要的充分揭示原则和实质置于形式原则

在传统会计理论中,充分揭示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远没有可靠性、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这些原则被人们所重视,但随着以历史成本原则为中心的传统会计的弊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充分揭示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近年来,对传统会计报表的批评主要集中在:①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导致信息严重失真;②诸如自创商誉、人力资源和衍生金融工具等重要信息无从反映;③损益数据中人为调节的成分太多,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④只反映经营损益,不反映资产利得,不能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⑤定期编报,时效性太差,信息使用者只能得到过时的信息;⑥立足于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反映未来趋势的信息太少;⑦报表数据的来源复杂,各种会计处理的备选方案太多,使报表可读性丧失殆尽;⑧报表的编制和构成因素过于复杂,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风险。从以上批评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对报表体系本身的批评外,会计信息披露不足是人们对会计报表的主要指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需要披露的会计信息范围在不断扩大。依据充分揭示的会计原则,会计主体应披露重要的全部经济信息,它包括全面性、适当性、公正性三方面的要求。现行报表存在信息披露不足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成本计量和传统会计确认方式的不足。上述批评的①—④条以及第⑥条,与其说是现行报表体系的弊端,不如说是历史成本计量的弊端——不仅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而且造成重要会计信息缺失。因而,对充分揭示原则的重视,实质上也推进了会计确认和计量方式的变革。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以理解为,由于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并非总相一致,作为经济信息系统的会计,应当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而非形式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具体而言,应以经济业务的发生是否导致相关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为判别标准。

关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其实与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同出一辙的,是统一在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这一财务目标下的两种会计行为规范。然而,传统的会计理论从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会计确认标准和会计计量标准三方面阻碍了决策有用信息进入会计报告体系。其中历史成本法从计量可能性上杜绝了引起企业风险与报酬实质性变化的交易与事项的揭示。而公允价值等价值计量形式的出现,打破了计量领域的清规戒律,使金融合约、知识产权等重要信息得以计量。会计计量基础的变革,反映了人们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上的务实精神,最终将促进反映交易和事项实质的会计信息的揭示。

五、财务报表要素的重新定义

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报表编报框架)的公告中,提出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必须包括两个条件:其一,与该项目有关的任何未来经济利益极有可能将流入或流出该企业;其二,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被计量。

可见,传统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是对过去交易或事项结果的确认,尽管着眼点在未来,但所关注和要确认的信息却是历史信息。所以,采用成本计量来反映会计要素的具体数额,与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互相匹配。

传统会计要素定义强调了三点:第一,会计要素起源于过去的交易;第二,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的方向确定;第三,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的金额确定。然而在现代会计环境下,一些重要的交易与事项并不能满足或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衍生金融工具。首先,大多数衍生金融工具合约所规定的主要经济业务的履行,其立足点是将来而非过去,过去发生的只是数量极少的承诺费或保证金,而占主导地位的合约标的都在将来发生。其次,未来经济利益或资源的流入和流出方向很难确定。如在双向期权交易中合同买方既可以行使买方期权,也可以行使卖方期权,因此,某种经济资源既可能是流出也可能是流入。最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成本和公允市价无法准确地计量。其它如自创商誉、人力资源等都不完全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如果将这些交易和事项拒绝于财务报表之外,即使采用附注或补充报表的形式,也不能充分揭示此类与决策高度相关的信息。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出发,此类会计信息应该被会计报表确认。

于是,对财务报表要素重新定义的要求自然产生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便是在这种要求下进行并取得一定进展的。IASC在其第48号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ED48)中提出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初始确认的两条标准,即:(1)与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已经实质上转移到了本企业;(2)企业所获取的金融资产的成本或公允价值或所承担金融负债的金额必须可以可靠地予以计量。

虽然上述两条标准中未直接提出可定义性,但是由于其所界定的前提是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所以可以认为它实际上隐含了“可定义性”这一标准。而IASC关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定义本身,就是对现行会计理论中资产和负债定义的一种突破,即认为金融资产不仅指现金和对另一个企业的所有权工具,而且还包括从另一个企业收取现金或另一项金融资产的合同性权利以及在潜在有利的条件下,与另一个企业交换金融工具的合同性权利;金融负债则是指向另一个企业交付现金或另一项金融资产的合同性义务以及在潜在不利的条件下,与另一个企业交换金融工具的合同性义务。很明显,这两个定义已经突破了资产和负债是“过去交易的结果”这一现行的会计观点。

第3篇:计量管理范文

关键词:计量管理;原油;交接;计量

1、前言

原油的交接计量是石油化工总厂重要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一。而与输油管理处直接进行原油的交接计量,也是一种重要的原油贸易形式。由于其独有的特性,必须建立更加严格的管理体系。

2、确立科学的原油交接计量原则

在遵循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前提下,结合交易双方的实际情况,确立以下原则:遵循标准,结合实际,科学操作,公平交易。

3、建立规范的原油交接计量程序

交接计量程序的规范化,是做好交接计量的重要保证,也能体现甲乙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其程序概括为:验证立项,签定协议,计量交接,共同把关。具体为:输油管理处与总厂职能部门交接用油指标;双方依靠标准,结合各自情况,签定交接计量协议,输油管理处具体操作计量工作,石化总厂油品二站监督交接计量过程,共同把关;职能部门协调。

4、制定科学的交接计量协议

科学的交接计量协议必须是标准与实际的充分结合。其主要的技术指标必须遵从有关技术标准的条款,同时结合甲乙双方的实际情况。(1)双方交接以流量计计量为准,以分析人员的分析数据为辅;(2)交接油量计量方法以国家标准为准;(3)原油剔除含水量,原油交接温度为40~45℃;(4)原油密度以总厂化验室分析数据为依据,总厂每月总评一次;(5)交接计量过程中乙方操作,甲方监督。交接过程中,发现问题,一方提出异议,重新取样复查。(6)交接使用的计量器具应符合国家标准,定期检验。

5、细致量化操作过程

操作过程的细致量化,既是分解、完成技术指标的过程,也是实施标准,作好标准化的过程。

(1)配备高素质的计量人员

原油交接工作应选拔一批热爱计量工作、文化素质高的人员,进行重点培训,使他们成为企业各专业的带头人。计量操作人员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懂得本油品计量专业并经过专门培训,取得相应资格证书。计量人员要保持相对的稳定。

(2 )完善原油交接计量工艺及装备

由于炼油生产的连续性,总厂所有原油均从输油管理处采用管输方式输送。中间时时发生窃油分子不择手段打孔盗油,如果只是输油管理处自己计量,总厂内部不进行计量管理,总厂原油输差必定很大。考虑到计量及安全的需要,满接要求,依据相应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对原油计量进站进行连续监督,对进厂原油管线安装在线分析仪。同时,化验室每两小时取样一次,每四小时化验分析一次,含水分析仪、交油流量计等分析仪器、计量仪表按照国家标准配备。

(3)把好原油处理关,提高原油含水稳定性

原油的交接由于采用管输方式,因此,甲乙双方必须作好连续工作,定时采样,及时分析,以便及时和在线分析相结合。作好计量统计工作。

6、作好交接计量数据的检测、处理工作

(1)作好原油交接时的数据检测工作

采用流量计进行在线原油计量、温度检测,提高了其检测频率,交接原油单位流量、累积流量与含水、温度、压力等信号远传、集中处理,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数据检测质量。

(2)作好原油交接的计量工作

含水、温度、压力、流量计脉冲信号传送至工控机,进行处理。按照设计要求,每(小)时计算一次交接纯油量,纯油量计算公式按照国家标准要求执行,并打印。每个交油日交接情况,双方各执一份。核定无误后,双方签字认可。

7、定期校验计量仪表

交接原油使用的流量计,每半年到国家指定的校验地点校验。校验全过程,双方共同参加。同时,每个交油日结束时,作好流量计交油量与油罐检尺的核对工作,检验流量计运行工况。

含水分析采用低含水分析仪进行,采用GB/T8929-2006《原油水含量测定法(蒸馏法)》进行化验分析。原油交接时,采用人工取样的办法,与含水分析仪进行比较,进而验证含水仪的检测工况。同时,依据国家相应标准,作好二次仪表的检测维护工作,保证其运行良好。

压力、温度、仪表、人工含水分析装置定期进行检查、效验。

第4篇:计量管理范文

关键词:计量管理;构建;计量管理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世界经济贸易竞争日趋激烈,iso质量体系认证在企业中对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能源、降低消耗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量管理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质量和经济工作的基础;计量管理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1计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1.1健全机构规范制度

(1)计量管理机构的设置。

企业应设立专门的技术监督部门作为计量管理监督部门,由主管技术的负责人直接领导。凡有关计量工作的重大问题经主管领导决策后由技术监督部门执行。技术监督部门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计量管理人员,负责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计量工作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负责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负责编制计量工作发展规划,组织重大计量科研项目计划的讨论与实施。负责计量考核、换证工作。

(2)计量技术机构的设置。

设立专门的计量技术机构,受计量管理机构的指导监督。实现从计量器具的选型、安装、调试、抄表、统计分析、维护、检定的全过程管理。

(3)计量管理制度的制定及执行。

企业的技术监督部门应制定计量器具的使用、维护制度,计量器具的采购、流转、报废制度,计量器具的管理制度,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制度,计量技术档案、资料保管使用制度、计量人员岗位责任制等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规范企业的计量工作。

(4)计量体系文件的建立。

企业应将计量体系所使用的方法编成文件,并使其成为企业总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体系文件化是基本要求,只有成文才能变为在一定范围内的规章,才便于执行,便于检查。体系运行的好坏将反应在文件中,且文件也是对体系进行评审的依据。

1.2强化计量数据管理

(1)数据管理的总则是“量出一家,统一规则,分级实施”。

根据工艺复杂,计量数据庞大,计量数据点相对集中的行业特点,走计控一体化的道路。采用计算机技术及现代化的网络传输系统,不仅可对测量对象及时的进行采集、处理、显示和记录,还实现了对生产各环节的有效控制。同时建立数据文件库,有效的完成对工作记录,计量数据,档案台帐等资料的储存、统计、分析、查询、打印等工作,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报表,把各数据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便于领导决策。

(2)建立和完善计量检测系统。

企业中的计量数据由于人、测量设备、环境条件、原理方法、测量对象和测量标准方面的影响,都会使计量数据失准。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依据《计量法》的要求,针对产品质量监控,能源消耗计量,环境监测,安全保护检测,经营管理检测等方面,制定计量法规、法纪,使计量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保证计量人员不受到工作性质的压力或诱惑,出具不合格数据,也不会因人员的变动而影响工作。

(3)加强计量数据的确认工作。

企业的技术监督部门,通过日常对测量设备、计量人员、测量条件和管理制度的全面监督,保证计量数据原始取得程序化、规范化。并针对计量单位特点,将主要的操作规程、检测流程图、质量保证体系图,订成框上墙,使每个计量人员做到标准操作、安全测试,现对计量人员的标准化管理,从而确认计量数据的准确性。

(4)做好计量数据的监督工作。

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计量数据录入企业的数据文件库,通过数据库来处理不同类型的资料报表。如数据反映生产过程不在正常状态,即可根据图表分析计量管理保证的程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3加强计量器具管理

(1)建立完整的计量器具管理台帐。

技术监督部门应建立计量器具管理目录,计量器具总台帐,强检计量器具台帐。对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制定切实可行的周期检定计划。计量技术机构要建立计量器具总台帐及abc三级管理分台帐中的a、b类计量器具管理台帐及计量器具变动台帐。企业要建立abc三级管理分台帐中的c类计量器具管理台帐。

(2)加强计量器具的动态管理。

计量器具的添置必须按计划进行,所购计量器具的生产厂家必须持有“制造计量器具部门许可证”,必须有“定型”鉴定合格证书及产品合格证,产品必须有“cmc”标志。新领用的计量器具原合格证签发时间已超过检定周期的,必须先检定后投用。报废封存和流转的计量器具必须根据需要分别放置,严禁不合格和报废计量器具倒流使用。

(3)加强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

为保证计量器具的测量准确性,应由技术监督部门根据计量器具的特点编制计量器具周检计划,同时根据《计量法》规定对在用计量器具定期送往有关部门,按时检定。在用强检计量器具周检率应达百分之100,标准器具合格率必须达到百分之100,在用计量器具周检合格率必须达到百分之98以上,以确保所用的计量器具准确有效。技术监督部门每月统计周检计划完成情况,保证周检工作落实到实处。

(4)注重维修保养,减少计量误差。

为保证计量器具的使用周期,各使用单位必须对计量器具配备专人维护保养,并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发现计量器具失准,立刻联系有关部门进行校验,以提高计量器具精确度和使用寿命,减少由于计量器具失准所带来的系统误差,从而提高计量器具的完好率。

(5)合理选择精度等级,减少误差。

根据企业的计量特点,从实际出发合理选用计量器具的精度等级。各单位配备和更换计量器具时首先将计划报技术监督部门,由技术监督部门核定选型,合理选购,由仪器仪表部门负责调试正常后交基层单位使用。各有关单位严把计量器具精度等级关,从而杜绝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现象。

1.4完善计量管理体系

通过化验计量认证,保证产品质量。

《计量法》规定,凡向社会出具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过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认证机构认证。化验计量认证是考核化验室测试能力和可靠性,证明其为社会提供公正准确数据的资格。企业的产品向社会公开销售,因此应按国标要求配备取样、化验仪器设备,把化验室纳入质检机构考核管理,取得质检机构认可证。同时对化验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及现场操作能力,取得上级组织考核的计量工作人员操作证,持证上岗。技术监督部门对化验数据定期抽查,保证化验的严肃性,杜绝产品质量出现漏洞。

1.5有效运作计量管理体系

计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在生产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的过程。有效运行计

量管理体系,是提供准确的计量数据,保证产品质量及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2计算机管理系统在局域网络上的应用

第5篇:计量管理范文

关键词:计量管理网络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 企业建立计量自动化的必要性

1、计量管理自动化的定义

所谓计量管理自动化,就是集数据采集技术、网络技术、计量学方法、统计学方法于一体,利用计算机网络为平台,构建企业内部计量管理信息系统,使计量管理的各层次用户(包括决策层、管理层和作业层)对相关计量数据进行操作,实现对数据的实时分析和处理,以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一种管理方式.

2、计量自动化管理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实现对计量管理的自动化, 就可将数据从纸面上搬到网络上,将各部门的计量数据汇总。决策层可以实时掌握计量管理流程中的情况,作为正确决策的依据;管理层和作业层可以对相关计量数据进行针对性或多样性的查询和分析,从而可以迅速查找生产中的问题,也可有效地解决传统计量管理过程中手工作业存在的弊端。

3、实行计量管理自动化可降低企业成本

实施计量管理自动化,决策层作出决策的统计数据和信息绝大部分来自内部网络,可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其执行决策的信息也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的,这样就使计量管理的层级减少,可节约大量时间,也从根本上保证了有效的传递信息,降低了计量管理的成本。

二、 常见计量管理现状

1、计量器具的管理

目前,企业的计量器具实行的是台帐管理,但随着企业生产工艺的不断进步,计量器具的品种、数量以及科技含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增减、修改计量器具记录的工作加大,而且原始的手工作业也难免会出现一个账物不符的现象。另外,有些台帐是通过计算机进行记录的,但是各计算机的使用相对独立,计量数据是分散存储在各台计算机上,不利于信息的共享和处理。

2、数据采集工作

计量管理单位对企业贸易结算的计量器具检定,和电能表,电压表,压力表等各生产仪表的检定,每次检定结束后,都会记录下检定数据,日积月累数据储量相当庞大。如果靠人工记录、统计,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难免会出现错误,从而影响企业计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也使决策层不能从宏观上把握企业计量器具所处的状态。

3、计量决策

由于决策层获取的信息是由层层环节形成的报告,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决策者们拿到数据时,已经是过时的数据了,从而使决策失去可靠的基础。

三、 自动化管理计量工作

我们将自动化技术加入到计量管理工作中,可以将人们分散在各台计算机上的计量数据,通过网络这个载体集中处理,使各级用户都能根据自己的权限进行访问。尤其是决策层也将实现由经验式决策向数据式决策转变。

1、计量管理系统的开发

计量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企业计量管理工作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是推行先进的计量管理模式的一种最佳方式。因此,计量管理系统的开发显得十分重要。

1)、计量管理系统的整体功能

计量管理系统对企业所有测量设备的现状进行统一管理,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掌握管辖的所有测量设备的检定状态,包括检定日期、检定周期、检定结果、是否到期等信息。系统可动态刷新测量设备的检定状态,生成计量管理所需的各种报表,打印各种分类的器具清册,产生周检计划表、送检通知单、形成周检工作月报表和周检工作年报表等。总的来说,计量管理系统要使企业计量部门实现管理自动化,初步设想至少应该实现以下六大功能:数据查询、动态数据交换、报表生成、动态建立模型、业务流程重组和协同工作功能。

2)、计量管理系统的模块

基础档案管理:包括在册的计量工作人员的基本档案,和计量器具的编号及各项参数。

器具配备管理:企业计量器具管理首先应遵守强制性国家标准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另外计量管理单位以及各生产单位计量器具的配备能依据数据库中的相关要求进行自行统计、计算。

计量体系管理:计量体系管理(检定程序文件、检定规程、校准规范,以及由国家,省,市三级计量管理单位下发的计量管理制度和其它管理文件)企业按照ISO9001:2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计量器具管理:建立计量器具档案(包括台帐和各种记录),提供多条件组合下的查询和打印输出功能;实时统计计量器具的检修进度和计量器具的在用、封存和报废数量。对器具的三率(受检率、检定合格率、抽检合格率)进行记录。

计量校准管理:这一项是管理重点,计量管理单位根据总公司下发的计量周检计划,将检修记录输入系统,自动更新计量数据库中的相应内容;自动对计量器具的统计和打印输出功能。

计量溯源管理:企业建立的计量标准进行管理,包括对在册的标准计量器具、各标准台位,以及企业建立的计量标准进行管理。

系统管理:对整个计量管理系统进行设置和管理,包括操作员、报表、数据库同步设置、工作日志管理等模块。

工具箱: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对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包括通用档案、查询向导、统计分析、通用报表管理等模块。

3)、管理系统的设计

首先应符合ISO、GMP、ISO/IEC17025等质量管理规范。另外企业使用中的一些管理系统,有些是由和再接合SQL数据库进行运作。再通过RTU、DTU或者是内部网等途径,将数据进行P2P传输。

四、 计量管理系统的使用

1、管理系统中的各层次用户的权限和职责

企业负责计量工作的各层次人员可根据网络权限的设置,有条件地访问部份或全部的数据,以保证数据的安全。决策层,管理层,作业层权限依次递减,另外, 对于一个大企业的业务系统来说,如果要求管理员为其下员工逐一分配系统操作权限的话,是件耗时且麻烦的事情。所以,系统中就提出了对“组”进行操作的概念,将权限一致的人员编入同一组,然后对该组进行权限分配。

2、计量管理系统的使用

计量管理系统的使也用可分为数据采集和使用二个层次。数据采集主要是在线计量器具数据行动上传、检定(校准)记录的输入、维护以及提供一些简单的报告;数据使用则是通过建立固定和动态统计报表,向决策层和管理层用户进行分析汇报,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同时,部分计量数据也可以供作业层用户查询,用于指导和监督企业的计量管理工作。

3、网络系统的安全

企业网络安全性在网络界正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一方面因为网络入侵事件经常发生,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安全性技术的大量涌现。如何利用网络安全性技术妥善保存原始计量数据,是自动化管理的重心。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资源访问(包括逻辑和物理访问)前必须经过认证和授权(帐号或钥匙)。网络资源指网络基础设施设备,网络主机,网络中传输的数据。

2.只有访问这些资源的人员才能获得帐号或钥匙。用户不能以任何方式获得和其身份不符的帐号及权限。

3.合法用户接收的信息是完整的、正确的,即信息在传输或保存期间没有被篡改或者破坏。

4.以上规则被破坏的,或者违反以上规则所付出的代价要超过信息本身的价值。

5.系统能够拒绝非法的请求。

6.用户对资源的访问要受到监察记录。

五、结束语

总之,计量管理自动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开展科学、合理的设计,力求实效。自动化管理是今后计量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企业的计量工作者应跟上时代步伐,积极探索适合企业的自动化管理模式,以推进企业计量管理自动化进程,提高企业计量管理的水平。而且,在系统实施完成后,应重视系统数据分析和挖掘的价值,充分利用系统所提供的信息,解决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以合理的投资回报率,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得到完善和提高,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第6篇:计量管理范文

【关键词】管理;周期检定;量值传递;标准

计量管理工作具有普遍性,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重要基础工作,计量技术工作又具有很强的法制性,随着经济立法工作的不断加强,对计量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以《计量法》为准绳,牢牢抓住《计量法》的宣传贯彻及各项计量管理制度的落实,宣传贯彻法定计量单位,加强对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的监督管理,各种技术文件以及各类标准都能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与国际单位接轨。

一、建立计量器具台帐管理计量器具

建立A、B、C三类计量器具、自制计量器具总台帐。A类计量器具是本企业最高计量标准,工作计量标准被授权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B类计量器具是企业生产工艺控制、质量检测有准确度要求的计量器具。精密测试用的计量器具。C类计量器具是民用电能表、水表以及指示仪表。国家规定允许一次性检定使用或有效管理的计量器具。自制计量器具管理,本企业可根据施工生产的需要,依据技术性能和工程质量要求自制,自制的弧心样板和直尺等计量器具,施工前必须全数校准后,方可投入使用,没有保存价值的施工后报废。

二、计量器具周期检定

(1)计量检定工作应当符合经济合理、就地就近的原则,不受行政区域和部门管辖的限制。企业对计量器具进行普查、摸底,建立计量器具台帐,并制订出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计划,对使用的工作计量器具和增加的计量器具执行周期检定。(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器具明细录》制定了A、B、C分类,计量器具检定周期明细表。对企业用于贸易结算电能表、水表,用于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等计量器具进行周期检定。(3)计量部门对计量器具周期检定统一安排送检,以下“周检通知单”的形式,收回各单位使用中的工作计量器具,各企业计量员接单后,认真核实积极送检。对特殊情况下本单位不能检定或计量器具在施工现场的,计量员应根据情况就地就近进行检定,及时反馈检定证书及有关资料,认真登记计量原始记录入帐,以便计算下一检定日期,执行周期检定。对于超检定周期和不经检定而使用的现象,势必破坏量值的统一和计量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同时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对超检定周期仍在工作中使用的计量器具,按检定费20%予以罚款,并责令进行检定。(4)为确保计量数据准确性和计量器具的完好性,计量部门和企业计量员协商,计量部门下发“抽检通知单”采取随机的原则,定期对使用频率较高的量具抽取10%进行抽检检定,以便了解计量器具使用状态,并做好抽检原始记录。(5)开展计量检定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检定员可以拒绝使用未经考核合格的计量标准和超周期的计量器具开展检定,检定员开展检定工作,严格计量检定规程进行检定,不得伪造数据和出据错误数据,如给送检一方造成损失,给予行政处分。(6)对校准合格后的计量器具检定员,要出据检定合格证书,校验员要核实数据的误差是否准确无误,计量部门的主管对其合格证书监督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三、量值传递系统

计量标准的建立,由主持考核的地方计量行政部门考核企业承检能力,同意申报技术资料,并对实验室人员环境、设备、制度及室内干、湿度、温度等考核合格发给标准装置合格证书,进行本企业量值传递。

四、标准对计量工作检测、测量试验设备提出新概念新要求

(1)按要求建立计量器具台帐,按A、B、C 分类统管本企业最高标准工作计量器具和用于工艺、测试、安装设备、质量方面的计量器具三本台帐。(2)搞好周期校准工作,投入人力、物力、定期核准标准计量器具和国家明细目录上本企业不能检定的计量器具周期校准。按质量体系运行标准,检验、测验试验设备,修订质量保证手册。(3)质量认证检查出的问题,编制《计量管理实施细则》和《计量管理岗位责任制》。(4)完善各项基础工作、周期检定工作,以及经营管理计量检测率,能源计量检测率、工艺控制计量检测率、安全环保计量检测率、质量管理检测率这五大检测率的数据采集。

计量管理工作是企业基础技术工作之一,它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只有完善计量管理制度,加强计量器具的控制管理,合理的分析计量数据,才能充分发挥计量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条文解释[S].2000

[2]计量标准考核办法[S].2005

[3]计量检定人员管理办法[S].2008

第7篇:计量管理范文

关键词:电能;计量管理;体系

电力是电力企业生产的产品,也是一种商品,作为一种商品,在交易过程中,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公平的买入和卖出。但由于电力不能被大容量存储的特性,所以生产(发电厂发电),运输(供电单位供电),销售(电力客户用电)这三个环节必须同时、不间断运行,而电能在其中需要经过多级功率传输,这样为了准确计算各级传输阎屯节中的电能消耗及出售的电能情况,必须为三个环节的不同位置设置计量装置,也就是说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核算准确,更合理的生产调度,线路配备了大量的电能计量装置,是为电力客户服务的重要支撑,为社会经济高效发展奠定了基础。

电能计量管理是融技术性、法制性、其他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工作。长期以来,电能计量的管理注重技术性管理的较多,法制性管理相对较少,其他方而管理则多为一般性管理,造成这种局而的原因是多方而的。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进步和完善,国家对电能计量的管理的要求更加严谨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计量检定的准确性要求更高。科学技术水平的阶段性进步决定着电能计量的技术水平。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电能计量的测量技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带动了电能计量技术管理相应提高。

国内计量管理体系。自供电公司成立以来计量管理体系主要分为计量资产管理、校验管理、装表接电三个环节,计量装置的全寿命管理均由地市供电单位完成。三集五大改革完成后,计量资产由国家电网进行采购,省级单位进行集约配送,地市单位负责安装、运行维护,计量资产的报废由省级单位负责完成,集约化程度增强。国外计量管理体系。国外计量管理体系主要为营配合一,配电网运维人员既负责配电设备运维,同时也担负着计量装置的运维以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维护。各国情况不一致,以法国电力公司(EDF)为例进行介绍。1946年4月,法国政府决定成立由政府直接控制的国有电力企业,即EDF,担负着全国电力生产建设和销售任务。EDF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公司之一,其生产技术水平保持世界前列,管理方式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EDF内部通过高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化等技术手段实现了电力规划、设计、生产销售、行政管理等所有资料的储蓄、管理及使用。尤其在配电网中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四遥”合一管理上实现了营配合一,采取一口对外的策略,实行配电中心统一调度、指挥和管理,从业扩报装到运行、营业抄表、计票、故障处理等全面实行自动化。

现行电能计量管理体系基本是按照专业进行划分的,以市公司计量室为例进行分析。装表接电班负责电能表计的安装、运维;采集运维班负责采集终端的安装、运维;检验检测班负责表计检定实验、二次回路检测、计量故障检查。工作时,装表接电班现场安装好表计,采集运维班现场安装好采集终端于表计进行通讯,将表计数据上传至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检验检测班进行现场实验、二次回路检查,验证计量回路的正确性。这样设置的优点是专业清晰,工作为前后衔接关系,可有效的进行相互监督、检验,避免出现计量差错。但同时看以看出,完成一项工作需要三个班组到达同一现场,按照现场工作至少两人同时在场的要求,一项工作就要求至少六人到达现场,人员、车辆调配较复杂,工作效率提升有一定的困难。

基于上述原因,建议按照电能表计应用用途结合安装位置划分运维方案。目前电能表计按用途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考核电能表,主要是用于供电部门内部计算电量;二是客户计费电能表,主要用于供电部门与客户之间计算电费,其中客户计费电能表,还可以分为高压供电计费电能表(1OkV及以上供电)、低压供电计费电能表(380V及220V供电)。按照安装位置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变电站装表;二是公用变压器装表;三是客户装表。综合表计用途和安装位置可以设置三个装表接电班:装表接电一班负责变电站考核、计费表计的安装运维,采集系统运维,检定实验;装表接电二班负责高压客户计费表计(变电站内表计除外)旅装运维,采集系统运维,检定实验;装表接电三班负责公用变压器考核表计,低压客户计费表计的安装运维,采集系统运维,检定实验。

这样设置的优点是安装、通讯、实验三项工作由同一班组完康,可提高工作效率,缺点是计量安装维护全流程在一个班组内完成,失去了专业间的有效监督。针对上述缺点,可以使用损耗考核的办法,来监督考核工作质量,损耗考核是一项综合考核,只有表计安装、表计档案、表计通讯都正常的情况下才能够保持损耗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装表接电一班可以使用变电站电量不平衡率、母线电量不平衡率来进行考核;装表接电二班可以用配电线路损耗进行考核;装表接电三班可以用公用变压器台区损耗进行考核,从而解决计量监督的问题。

电能计量管理体系规范了计量管理工作流程,增加了计量服务透明度,实现了电能计量的公平、公正,得到了电力客户的广泛赞誉。加快了南平供电局电能计量法制化建设的进程,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在取得市级计量授权的基础上,为南平市计量仲裁委员会提供电能计量技术仲裁检定环境;按照统一部署,确保按期通过省级计量标准考核和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授权。拓宽了检定业务范围,在南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指导下,积极服务于社会公用电能计量检定工作。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能应用的范围包括国防,科研,工农业生产,交通,商业和住宅生活等等,一切都离不开电。电能计量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仅事关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企业的形象,而且影响电能贸易结算的公平、公正和准确、可靠,关系到电力企业、广大电力客户和老百姓的利益,其工作好坏是客观经济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电能计量管理体系及技术应用的研究能够切实提高供电企业的服务水平,提升客户用电服务质量,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赢。

参考文献

[1]陈世鑫.电能计量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5)

第8篇:计量管理范文

由于在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管理理念、规范制度及信息化条件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及计量管理落实工作存在下述现象:①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及计量管理工作不够规范;②装备周期检测送检和检测结果反馈不够规范,在实际工作中常出现科室设备送检人与领取人不为同一人员,导致设备去向不明等流程步骤衔接出错的问题;③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及计量工作无电子记录及到期提醒;④许多医院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及计量工作相关信息仍停留在纸质记录,由于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检测及计量检测合格标志容易出现掉失,再补贴合格标识费时费力,且数据统计分析困难,不能及时反映出设备状态,周期衔接很难进行,无法在设备到期提醒临床科室送检卫生装备,导致设备送检率较低。上述问题表明,目前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及计量检测管理不够规范及信息化程度低,因此有必要对设备质量控制流程进行规范,开发出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管理模块,规范设备质量控制流程,以实现对设备质量控制流程的信息化管理。

2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及计量管理系统功能及其应用

本研究开发的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及计量管理系统模块,在HIS的基础上通过对卫生装备的动态管理而获取其质量控制环节的第一手数据信息,而后进一步规范设备的管理流程,实现需进行质量控制检测的设备信息温馨提示,进而保证设备合格率达到100%。

2.1管理模块功能

为了有利于质量控制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质量控制送检系统流程设计为可定义。设备质量控制送检流程为:科室收到系统的设备检测信息温馨提示后发单→分派工单→工程师检测→审核→科室反馈。设备送检流程中不同管理人员具有不同的权限,承担不同的任务,同时记录流程中各步骤的处理信息,可有效实现送检流程的完整性及规范性。

2.2检测计划功能

质量控制管理系统使用前,设备检测统计工作是根据上年设备的检测情况与设备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下年度的工作计划,其工作量大,且容易遗漏。质量控制管理系统使用后,通过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无需每年制作质量控制年度计划,只需在第一次使用系统时将相关信息录入系统中,系统将实时提醒。除设备新购时需要将新设备送检信息录入系统外,所有设备送检信息系统将自动提醒。每月质量控制完成后将直接从系统中导出检测数据制作月报表,并列入医疗考评,实现数据的实时保存,保证设备的送检率达到100%,极大地提高了质量控制人员的工作效率。

2.3温馨提示功能

质量控制管理系统使用前,设备检测工作根据年前制定的工作计划,每月发至各科室电子邮箱,有时由于科室工作量较大而不能及时打开邮箱,需再逐个使用电话通知其送检,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质量控制管理系统使用后,通过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管理系统模块,设定相应设备的质量控制时长及提醒时间,系统将在到期前一周(时间自定义)发送信息提醒相关人员,保证设备的周期检测。如果设备尚未到设定日期而出现故障送修,系统可以通过维修模快进入质量控制模块,质量控制时间将自动更改,不会出现因周期检测时间未到而系统误提醒,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检测工作按时、有序及高效完成。

2.4数据追溯功能

质量控制管理系统使用前,如科室需查询某台设备的历年检定情况,要到科室质量控制室将所有质量控制记录本翻出,逐个进行查找,不但花费大量的时间且统计的数据不够齐全。质量控制管理系统使用后,通过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管理系统模块,只需将某台设备的档案号输入系统中查询,系统将自动统计出该台设备的所有检测记录,包括检定不合格的问题处理,既可简化临床科室提取数据的路径,又可减少质量控制室的工作量。

3结语

第9篇:计量管理范文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光电研究院,天津 300000)

摘要: 计量检定与监督管理工作是一项科学性、法制性、政策性的工作,因此提高计量检定与监督管理工作对提高质量、加强技术基础、推进与国际惯例接轨、规范市场、扶优治劣、引导消费、服务企业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 计量检定;计量器具;工作质量;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025-04

作者简介:苗静(1969-),女,吉林省吉林市人,本科,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量检定与管理。

0 引言

计量检定与监督管理工作目前已经成为国家发展进步的共识,计量检定与监督管理工作的目的主要是测量结果的可靠与统一。计量检定与监督管理工作对国民经济各个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管理计量器具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贸易结算和经济核算的过程中,由于计量不一致以及不科学等问题导致经济纠纷的事件时常发生。所以加强计量器具的检定与监督管理工作,保证我国计量器具计量的可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监督管理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是指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设置或者授权建立并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考核成绩合格的计量检定机构,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全国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监督管理流程图如图1所示。

2 计量比对管理

计量比对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对准确度等级一致的不确定度量范围内的同种计量标准与计量基准间多次出现的量值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计量比对管理流程图如图2所示。

①计量比对内容:计量比对内容如图3所示。

②计量比对的监督管理工作统一负责。由县级(含)以上质监部门在各自权限范围内对计量比对监督管理工作负责。

③按照统筹兼顾经济合理的原则,在保证量值传递体系合理性、有效性的前提下,开展计量比对工作。

④计量比对由专业技术委员会申报实施。计量比对工作可由国家质检总局指定计量测试中心或具有专业资质的计量委员会实施,也可由国家计量测试中心或全国性质的计量技术委员会向国家质检总局申报实施并开展。

⑤申报国家计量比对。需要申报国家计量比对的,由国家质检总局指定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或全国性质的专业计量委员会为组织单位实施开展国家计量比对工作。

⑥依法建立或授权设立参比实验室、计量比对主导实验室,并报国家质检总局备案。已经通过备案的、考核合格的参比实验室、主导实验室,未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不得以任何原因拒绝开展国家计量比对工作。

⑦主导实验室具备条件:主导实验室具备条件如图4所示。

⑧参比实验室计量比对相关数据应符合国家质检总局计量比对的计量标准和计量基准。

⑨组织单位要根据项目需要聘请专业人员、成立专家组。

⑩开展前期实验工作,辅助国家计量比对。

根据初步实验情况与结果,草拟国家计量比对方案。国家计量比对方案应涵盖比对的目的、量、方法、时间与路线的安排、技术要求、传递的样品或标准等内容,并符合计量技术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国家计量比对方案经主导实验室协同各参比实验室商讨后,由组织单位确定。

根据国家计量比对方案实施计量比对。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非正当理由或未经组织单位许可延误国家计量比对工作。

国家计量比对结果。国家计量比对结果生成后,所有参比实验室应在规定时间内将比对结果提交给主导实验室。比对结果组成部分如图5所示。

国家计量比对总结报告。主导实验室要根据各参比实验室所提交的量比对结果,在征求各参比实验室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起草国家计量比对工作总结报告,并依据征求意见修改后完成。国家计量比对总结报告组成部分如图6所示。

国家计量比对分析及结论。

主导实验室原则:各参比实验室必须独立完成国家计量比对,不得弄虚作假,相互抄袭比对数据。主导实验室具体原则如图7所示。

提交计量比对资料。主导实验室要汇总各参比实验室国家计量比对结果数据以及国家计量比对数据结果、国家计量比对总结报告等相关材料,提交组织单位。

组织单位接收材料后,要进行审核。经审查合格后,呈报国家质检总局备案。

国家质检总局收到报告后要进行公示。

遵守有关保密规定。组织单位、主导实验室、所有参比实验室以及专家组应遵守保密协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于国家计量比对总结报告公示前,泄漏相关国家比对数据。

比对结果符合规定要求。符合规定要求的国家计量比对结果,可作为计量标准复查考核和计量基准,并作为计量授权的主要依据之一。不符合规定的国家计量比对结果,应在规定日期内修正,在此期间暂停其所涉及的计量标准、计量基准、等量值传递工作。

3 案例分析

目前,我国一些楼堂馆所由于工程建设耗资巨大,仍处于待建、缓建、停建当中,一些已经竣工的楼盘无人购买,还有一些楼盘竣工多年,因质量验收不合格,业主不能入住。上述这些情况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给国家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在项目工程建设当中开展计量监督管理工作十分重要。通过报批、审批、支付建设的工程,质量将得到极大的保证。由此可见,计量监督管理工作的不可或缺性。在工程建设中,计量监督部门可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实际工程量进行计算审核批复,进而对施工企业的工作发表意见。这能够促使工程清单真正用于生产,对整个项目工程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国家工程建设顺利完成的保障。

3.1 工程的内容清单 工程建设前,计量管理部门要将工程内容编制成其清单形式,并将设计图纸中的工程量依据工程环节的先后顺序输入到工程建设计量管理软件当中。其中,每一个施工环节造价的总和需同工程总量造价相同,以保证计算机中工程数量最终造价同计量报审造价没有误差。

3.2 工程量的审核 工程建设中,施工企业需通过实际工程将设计图纸中的任务重现出来,国家计量管理部门要通过计算对现场工程量进行确认,并进行计量支付。随着近年来计量工程的不断发展,现代计量方式更加注重国家资金全部用于工程建设,逐渐取代了原有繁琐的程序,将工作重点放在保证国家投入资金能够全部用于建设而进行的审核。计量审核以当日工作量为单元,整合为月的计量数量,进行相关批复。以某土健工程为例,施工企业每天均以工程量m进行施工,一个月(按30天计算)所建造的工程总量就是30m。在这一个月当中,计量管理部门要每天现场勘测工程量,保证当日工程量的准确性,施工单位要借助计量支付系统对发生工程量进行自审、编辑、汇总和上报,监理单位通过施工单位上报的工程量进行审核,发现乱报、少报、错报等问题要及时记录并反馈,使工程总量更加准确有效。

3.3 二次上报 审核完成后,计量管理部门要对该次计量汇总审批,而后再次上报到建设单位计量监督管理部门,并经由该部门负责人再次认定审核并批复。

3.4 三次审核 计量结果获批后,要对已审核批复完成的材料进行打印,准备第三次审核。待到施工数量完全确认之后,由计量管理部门负责人签字,施工方方可得到资金支持,然后进行到下一轮计量工作。利用循环的计量监督工作,施工工程量能够获得真实准确的保证,国家财政资金也能真正用于工程建设当中。

4 发展趋势

我国计量检定与监督管理工作发展趋势如图8所示。

4.1 加强计量科技基础研究 尽快建立一套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计量标准、计量基准以及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并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努力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提升计量管理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4.2 加强标准物质研究和研制 提高研究的质量与数量,进一步加快标准物研制,不断满足生物食品安全、能源开采、环保等领域的要求,配合新兴产业、科技产业的检测技术配套,完善标准量传溯源体系,保证质监数据的可靠性、有效性、可比性、溯源性。

4.3 加强实用型、新型和专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 加快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海洋地质、能源开采等专用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增强气候监测、环境监测、产品质量检测等领域的计量测试水平,提升快速检测能力,不断提高突发事件、药品与食品安全的监测报警精准性和及时性,尽快将专业计量测试技术科研成果用于产品制造研发质量提升、全环节工艺控制中,实现我国专业计量的经济价值。

4.4 加强量传溯源所需技术和方法研究 加强物联网、互联网、传感网等高新领域计量技术、远程测试技术、在线测量技术等相关量传溯源所需技术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国防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等领域的量值测量范围,提高测量精准度,完善等量传溯源配套技术。

4.5 推进计量科技创新 加强科研院所、高校与计量监督管理部门的学术研究合作;在行业内部开展重点专业、重点技术领域的专项研究工作;不断完善与先进测量、高精密测量、在线测量等相适应的设施配套;创造超宽、超高、稳定、洁净的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

4.6 积极参与计量国际比对 积极参与国际同行评审,找出差距、借鉴经验、取长补短,加快校准测量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计量领域的地位,细化计量国际比对各环节的管理,积极参与和组织计量国际比对。

4.7 制修订计量技术规范 加紧制定部门与地方计量技术规范,促进计量技术研究与计量监督管理工作协调、统一发展,加大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生态保护、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技术规范制定力度,提高计量技术的针对性。

4.8 加强计量服务与保障能力建设 ①做好企事业单位内部量传溯源工作,全面提升计量机构量传溯源能力,并根据需要科学合理配置计量标准,确保量值准确无误。②强化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计量、国际计量、标准计量、基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等信息,提升计量服务能力与水平,扩大计量科研数据计量成果、计量文献数据的共享面,促进科研成果在实践中的转化、推广与应用。③研究服务产品全寿命、全环节、全周期计量技术,完善国家产业计量服务体系。根据各行业特点研究量值传递技术,提升产业关键领域参数测量测试技术精准度,开发产业测量专用仪器设备。④开展计量检测活动,加强全行业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进一步提升计量测试水平,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建立能够适应关键领域、重点区域发展需要的国家计量标准、计量基准、社会公用标准,并完善量传溯源体系。⑤开展能效计量比对、计量检测等服务活动,提升行业计量监督质量,促进企事业单位节能降耗增效,开展技术人才培训,提高研究人员、一线实践人员素质,构建计量服务的人才体系。开展能源资源计量检测技术,交流研究工作,促进计量检测技术成果转化。⑥加强计量检测公众服务平台建设,扩大信息分享面,为企业产品质量监测、物料交接以及企业之间的计量技术合作提供基础服务。⑦增强国防建设服务保障能力。⑧加强国际计量技术与研究成果的交流,促进我国量值国际等效。

5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我们每个计量工作者都应该不断认识到计量器具检定的重要性,并根据计量检定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宣传力度,促进各个部门之间配合,加强计量检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检测能力,不断加强保护检定原始计量和计量检定证书的质量和加强计量监督,完善计量监督机制以及加强计量器具的管理等,从而提高计量器具检定工作的质量,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田野.浅谈如何加强法定计量检定技术机构管理[J].活力,2011(6):261-262.

[2]李冰.关于我国衡器计量检定法规现状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3):88-89.

[3]谢兆亮.浅谈如何提高计量检定管理质量[J].时代经贸,2011(17):94-9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