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计量经济论文范文

计量经济论文全文(5篇)

计量经济论文

第1篇:计量经济论文范文

课程论文是计量经济学课程应用性教学的有效手段,但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设计不好,课程论文教学会因为网络抄袭和同质化现象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为此,文章从论文课时设计、选题设计、内容设计和辅助教学手段设计几个方面提出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的具体设计思路,以期为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应用性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新的认识。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设计

1课程论文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有效手段

作为经济学实证经验分析的一门重要方法类课程,计量经济学是各国高校经济类专业的三大核心课程之一。作为一门集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三者于一身的应用性理论方法,计量经济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作为理论模型设定的依据,更需要学会应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和计算机工具去估计和检验模型,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和理论检验。所以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只是手段,最终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应用理论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为了方法应用的教学目的,在本科学习阶段除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外,还需辅以其它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方法应用的理解,常用的教学手段是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1-2]。虽然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能够对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有所帮助,但这两种教学手段还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方法的应用。因为要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除了理解方法的含义和应用步骤以及熟悉软件的操作外,还包含更多的内容。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的完整框架是:关于经济活动的观察(行为分析)→关于经济理论的抽象(理论假说)→建立总体回归模型→获取样本观测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模型[3]。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什么样的选题适合做实证分析、变量如何选取、数据的可获得性怎么样、该如何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实证结果跟预想结论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下怎么办、如何从实证分析结果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规范的实证分析论文如何撰写,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实证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但单纯依靠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并不能让学生领悟应用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为此,李子奈(2010)主张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应该涵盖“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应用”全过程,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理论和方法以及数据的分析和诊断引入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中,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所以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教学除了使用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外,还需要在教学阶段引入研究式的教学方法,课程论文就是一种可选的教学手段[4]。

2课程论文设计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教学引入课程论文是可行的,因为高校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是在大三上学期或下学期。大三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已经具备对本专业经济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对课程论文的选题是可以自主完成的。大一大二的文献检索课程也使得学生掌握了文献搜索的技巧和途径,对课程论文需要用到的参考文献和相关数据资料也可独立进行搜索。另外,在大三学习阶段,有些高校还会专门通过课程论文指导培养学生的学术规范,为大四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好基础。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本科大三阶段引入课程论文的教学手段,正好契合这个学习阶段的教学要求,既培养了学生撰写实证分析学术论文的能力,又促使学生对之前掌握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虽然从教师的角度看,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但在实践中如果设计不好,效果可能不甚理想,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网络抄袭严重。使用计量经济学做实证分析的学术论文在论文数据库和网络上比比皆是,学生很容易从这些网络渠道获取计量经济学的范文。如果缺乏有效的课程论文验收和考核方式,有些学生会从网上或数据库中下载资料简单拼凑成课程论文,有些干脆直接从网上下载论文交差[5]。二是同质化现象严重。有部分论文虽然不是通过网络抄袭而由某些学生自主完成,但其他同学也会引用相同的选题,在研究内容、分析思路、软件操作等方面完全一致,论文并没有实质性差异,这是抄袭的另一种形式。如果学生的课程论文是通过抄袭而非自己的动手实践完成,那课程论文的教学模式就失去了意义,非但没有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反而造就了恶劣的研究习惯。所以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论文需要适当的设计,以避免教学形式和目的相背离现象的发生。

3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的教学设计思路

3.1课时设计

课程论文主要是通过学生课下的自我实践完成,单纯通过课堂是很难完成课程论文的教学任务的。一方面因为论文的写作周期很长,课堂的氛围和时限并不适合进行严肃且有创新性、探索性的学术论文的写作,另一方面课堂也不具备文件检索、数据搜索等论文写作需要的条件。所以,本文认为计量经济学要进行课程论文教学,教学活动的进行主要是在课下而非课上,没有必要设立成单独的实践课课程,而应融入到计量经济学的主课程和实验课教学当中,根据教学进度在适当时点引入课程论文教学,通过课上指导和课下实践的结合达到应用性教学的目的。一般高校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主课程的课时安排是32~64学时,另外可能还有2~6学时不等的实验课。在这种课时安排下,本文建议课程论文教学的课堂可安排4或5个课时,分别在课程的中期和后期进行:第1个课时主要用以讲解课程论文的规范和写作要求,可安排在主课程对基本的方法理论讲解完了之后,在主课程的中期进行;另外2~3个课时则安排在学生完成论文初稿之后,用于教师对学生的课程论文初稿统一进行答疑、审阅和指正,学生再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这部分课时根据学生人数和课时量灵活设置,学生多和课时安排充足的可设置3个课时,学生少和课时有限的可设置2个课时,可以安排在主课程的中后期课时,也可以与实验课后期课时结合进行,如果是要求把课程论文的内容当作操作实践的部分内容,则最好与实验课课时结合;最后还有1个课时是用于对课程论文的写作进行总结、点评和分析,可安排在主课程的后期。

3.2选题设计

本科阶段学生一般还很难在学术上有所创新,课程论文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方法和掌握学术规范而非进行学术研究,所以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选题的设计不必要求有多大的学术创新性,而应注重方法应用的实战性,在选题上可以选取一些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比较成熟的领域。但如果选题都集中在某一成熟的领域,在该领域已经有数量较多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文献,又容易出现上述网络抄袭和同质化现象,所以选题的设计上应有所控制,不能给予学生太大的自由选择空间。但如果实行纯命题作文的形式,给每个学生都布置一个明确的论文题目,则学生体会不到用计量经济学做应用研究时选题的重要性。不是所有的研究对象都可以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研究,在选题时应该对选题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如何选取适宜用计量经济学做实证分析的研究视角、这个研究视角是否具有现实意义、研究问题是否有理论基础、如何确定研究变量、数据是否可以获取和量化、样本量是否满足计量经济学方法应用的要求,这些都是在确定选题时需要着重考虑的方面,如果把题目直接给定,学生就难以切身体会到研究中这些问题的存在。所以在计量经济学选题设计上,不宜太自由,也不应太过死板,应该在灵活性和控制性中找好平衡点。建议用如下方法进行选题设计:按照学号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限定在一个研究领域选题,学生在该领域内自由选取研究角度,并且题目和内容不能完全相同。研究领域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既要考虑到选择的多样性,也要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同时还应兼顾学生的可操作性。本科计量经济学课堂讲解的内容一般只能讲到经典计量经济学的联立方程模型部分,所以研究领域应该选取应用经典的计量模型(多元线性回归、虚拟变量模型、滞后变量模型、联系方程模型等)能够解决的。由于课程论文重点不在学术创新,研究领域可以选取研究较为成熟的经济领域,如消费和收入、投入和产出、利率和储蓄、价格和增长、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等方面。这些研究成熟的领域一般都有充足的数据保证,在同时具备横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的条件下,教师可以在研究领域基础上对研究的样本区间进一步细分,如规定该组内哪些学生研究哪一年份的问题,哪些学生研究哪些地区的问题,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研究的重复,进一步控制了同质化现象。

3.3内容设计

选题设计好了之后,虽然教师已经给每位学生安排了具有一定选择自由度的研究领域,并规定了可研究的样本范围,但由于选取的是成熟的领域,相关主题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文献,还是有可能会出现网络抄袭现象。为了保证课程论文是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完成的,还需要对课程论文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设计,可行的一种方法是在课程论文中体现个性化的研究内容和操作过程。但如果一篇课程论文把全部个性化的操作过程和结果都写在正文中,文章会显得冗余并且不合规范,学生也模糊了实证分析学术论文的写法,反而起不到培养学术规范的目的。所以可采用如下的内容设计:把个性化的操作内容放在附录当中。正文还是按照标准的实证分析论文的要求去写,正文完后要求添加附录。附录内容包括学生搜集的变量样本数据(附上数据来源说明),数据处理、回归分析和检验的操作过程,以及每一个操作过程利用计量软件得到的结果(要求学生把软件操作结果的界面进行电脑截图)。通过这样的内容设计后,学生直接进行网络抄袭的可能性就小了,因为一般的学术论文是不会把全部数据和软件操作的每一个结果原汁原味的附上的,学生只有自己亲自动手搜集数据和进行软件操作,才能提交这些个性化的操作内容,这就避免了网络抄袭行为。

3.4辅助教学手段设计

论文选题和内容设计好之后,还需辅予一定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有:一是论文考核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对激发学生写作课程论文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如果考核机制设计不合理,学生是否完成论文、完成论文质量如何对最终成绩影响不大,很多学生会因为课程论文的强度和难度大而选择敷衍了事,消极对待,课程论文就流于形式起不到教学的目的。为此需要从两个方面对论文的成绩考核方式进行设计:首先要提高课程论文成绩占比权重。如果是考试课可以把课程论文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评定依据,成绩占比提高到50%,与期末考试成绩等重;如果是考察课可以直接以课程论文作为课程考核的最终形式。通过提高课程论文的成绩权重,学生才会重视课程论文写作,从中学有所获。其次要设计合理明确的评分标准。评分标准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把重点放在应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上,如规定高分的标准是:数据搜集的充分性、方法选取的适当性、方法应用的正确性、论文写作的规范性以及研究内容的独创性,对于有拼凑和模仿痕迹的论文要相应减分,有明显抄袭无自主研究内容的论文则直接判定不及格。评分标准的设计将直接影响学生写作努力的方向,对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重点至关重要。二是实证分析范文讲解。大三本科生一般还没有学术论文的写作经验,对于实证分析的论文如何撰写可能还不甚了解,如果不加以指导,学生将无从下笔,上交的论文也会五花八门参差不齐,所以在课程论文写作前用1个课时进行论文规范指导是必要的。可以选取一两篇经典的计量经济分析范文,给学生展示和讲解。除了讲解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格式外,更重要的是讲解计量经济论文的写作规范,如做实证分析的目的、实证的理论依据或模型构建、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的解释、实证方法的应用说明、实证结果的展示和分析等。学生在写实证分析的论文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实证结果不加处理就简单把全部信息附在论文中,所以在讲解中要强调,对于检验结果应该如何把重要信息进行重新编排,恰如其分地在文章当中给读者显示想要分析的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简洁性。学生通过对范文讲解的直观认识,了解了学术规范,再进行论文写作就不至于无所适从了。三是结合实验课重点指导。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的写作会遇到许多操作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课堂上案例分析所没遇到过的。一般的上机实验课也主要是验证性的操作实践,学生只需要依据给定的操作步骤和数据学会操作的内容。但现实研究不是简单的一次性操作,而是反复对变量进行选取、样本区间进行选择、模型函数形式进行变换的实验过程,单纯通过验证性的实验课操作难以体会到这种探索的过程,为此徐占东和王维国(2009)提出了探索性的实验教学。在实验课中结合学生课程论文的内容展开实验可以达到探索性实验教学的效果。课程论文写作就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诸如回归结果系数不显著、计量经济学检验通不过、实证结果与经济意义不相符等问题,在这些情况出现的时候该如何处理,如何把研究改良和推进,这就需要老师的点拨。利用实验课的2或3个课时,让学生把课程论文的内容当作操作实践的案例,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即可使学生掌握和巩固软件的操作,又能够加深对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的认识,计量经济学应用性教学的目的就实现了。四是课程论文作为案例分析。教科书中的案例只是为了讨论特定的估计方法或者检验方法而设定的,而从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理论的角度看,教科书中的许多例题的模型设定是错误的,如果只以课本上的例题作为案例分析讲解会给学生以很大的误导(李子奈,2010)。所以案例分析不应只局限于教科书上的例题讲解,选取学生完成质量较好的优秀课程论文当做案例进行讲解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利用1个课时,通过对学生做实证分析较规范的研究论文进行讲解以及对论文中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指正,学生可以更深入领悟到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做实证研究的全过程,除了了解方法的应用外,更重要的是能够从案例中体会到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方法以及数据的分析和诊断等一般教科书案例中没有涉及的问题,加深对计量经济学方法应用的理解以及对论文规范写法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余妙志,蒋烨.案例教学在计量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245-246.

[2]徐占东,王维国.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91-92.

[3]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8-22.

[4]马成文,魏文华.研究式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商业经济,2011(12):113-115.

第2篇:计量经济论文范文

目前,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的考核方式还是比较陈旧的,灵活性也不强。有的高校完全依据期末考试成绩,而有的高校则是期末考试成绩加一定占比的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的给出主要是以学生的到课情况、课堂表现和平时的课堂、课后作业为主。这样的考核方式只是简单考核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和计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更不能体现计量经济学实践性强和工具性强的特点。计量经济学应该注重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靠短时间临考前的死记硬背蒙混过关,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为了突出本学科的特点及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其课程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建设成为一门真正的经济学课程。因此课程教学内容必须真正实现“经济理论、数学、统计学的结合”,教学内容应涵盖“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全过程。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应该包含如何设定计量经济学模型、如何分析和诊断数据,这应成为课程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方向。具体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

①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和层次划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层次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形成具有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教研室需要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进行反复讨论和界定,比如对于本科层次尤其是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要做到“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的原则;而对于研究生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要做到“重探索、重科研、重理论”的原则。

②紧跟学科的前沿发展,适时更新教学内容,计量经济学学科本身在不断发展,除了一些经典的著作,国外一些新教材不断涌现。国内高校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也要紧跟国际上的新发展,注重教学内容及教材上的适时更新。

2.实验教学的进一步重视深化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即为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法指引和工具支持。针对目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较弱的情况,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首先是强化基础性实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要保证实验教学的课时,不能因为理论教学内容的博大精深有失偏颇,然后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精选实验项目,先是教师的演示讲解,而后是学生观摩学习,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所有操作流程,教师则从旁予以适时纠偏,从而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其次是大力开展探索性实验教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是指教师结合不同专业学生自身专业理论特点,引导学生借助于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对本专业的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并以课题申报形式组团完成项目研究的全过程。比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国际贸易相关数据深入探讨某一问题。通过基础性和探索性实验教学双管齐下,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解,掌握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以达到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3.建立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

第3篇:计量经济论文范文

1.1教师存在对计量经济学的不合理认识

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经济学教师不能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理解产生偏差。很多高校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介绍理论方法,除了一些课后习题和文中例题外,几乎没有关于结合理论进行应用的专门章节,即使有也特别老旧。有很多经典著名的国外教材也是如此设计。然而国内的很多高校教师仍然是不加修改的照搬国外的经典教材。此外,这些教材中很多例子适用于欧美的经济情况,很多教师上课的时候不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和补充。而且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看不到它与经济学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就更加难以理解它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甚至会觉得它是一门应用数学类课程,这种想法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致使部分学生反感这门课程。由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需要数学、统计学、线性代数等数学基础知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数学推理,使得学生将计量经济学当作一门数学课进行学习,因此达不到这门课程应有的效果和目的,无法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过多的强调理论公式的推导,使得计量经济学很难被经济学类的学生接受,陷入理论推导的怪圈,降低了经济现象方面想象能力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的理论部分的理解又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需要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学生属于经济学类专业,此专业中的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文科生。而对于文科生而言,数学基础会稍微差一些,对数学敏感性较差,逻辑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能力也较低。因此,当接触到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时,若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不难很难理解到理论计量的精髓而且也很难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证研究。大部分学生就会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学或者数学,对其自身经济学科而言是不需要的。这种负面思想也会影响到下届学生。

1.2教学安排不合理

一般情况下,计量经济学每学期54学时,因为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着重理论课程方法的介绍,而并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当前,我校计量经济学在授课过程中以基础课程为主,而对于处理实际经济问题涉及较少。原因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介绍理论及其推导;第二,如果讲授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则需要如下过程:首先建立或选择需要的模型;然后收集相应的数据;其次对模型进行检验并进行异方差、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等计量经济学检验,然后使用学到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估计模型中的待估参数;估计参数后,利用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例如,经济现象的分析,政策建议,经济预测等。而计量经济学设定的课程学时较少,课时有限,故不能完成此种程度的教学任务。Eviews等相关计量经济学软件是在实际应用分析常用的统计软件,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学生上机进行实际软件操作的机会少,训练不足,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后出现不会应用的问题。实验环节在高校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部分,经济管理类的实验环节比理工类要薄弱很多。另外,为了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近年各高校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地提高和改善。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应用。由于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副,这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思考负担和思维强度,使得学生对必要的需要数理推导的理论部分无法理解深刻。

1.3教材内容分布不合理

现阶段计量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理论知识的介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介绍的较少。学生在刚接触计量经济学时,就会看到大量的公式和数学符号,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在学完计量经济学后,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大量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的符号并没有统一,同一术语不同的教材用不同的符号,使学生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入手。

2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具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计量经济学强调理论、案例和实验三者的有机结合。为了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了解,知道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该课程的教学达到预定的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笔者根据自己数年的教学经验,有下面几点建议。

2.1教师应正确理解计量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应用并重

首先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位置及重要性。挪威的经济学家RagnarFrisch作为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33年曾经在计量经济学杂志中对于经济学数量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即使部分经济理论有数量特征的,但经济统计学、一般的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也不能将计量经济学简单地看作是数学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只有真正的清楚经济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将其结合着理解,我们才能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内涵及本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由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相互结合的交叉学科,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将计量经济学看作是经济学、统计学、或者应用数学在经济学上的一种应用,而应将其看作一门在经济学科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其次,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计量经济学笼统的可以分为理论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部分。理论计量是以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为主,以数学推理为基础,强调理论的数学证明与推导;应用计量侧重理论的应用,以经济学为基础而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尤其应侧重结合我国国情,设计相关的实例分析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应用模型,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应用理解和训练。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作为经济学人才所需掌握的基本方法论来设计。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基本的方法论原理,就具备了解决经济学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应当坚持应用和理论并重,着重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案例,加深对计量理论的理解程度。再次,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思路是优于数学过程而更加需要重视的部分。描述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离不开抽象的数学语言叙述过程,但让本科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数学过程,一方面是具有难度的,另一方面,也是不必要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从而掌握详尽的数学推导过程。而有限的时间内,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脉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需要学生建立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思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思路。例如,某一种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其思路的关键是什么?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壮大的学科。在冗繁的模型和方法中,能够建立整体的框架和思路尤为重要。是学生能够提纲挈领的感受到淘汰旧的理论方法的原因以及发展新的理论方法的驱动力,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灌输。比如新产生的方法怎样突破旧的理论框架,解决了原来没有考虑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些框架和思路,因为思路不仅反映了方法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动力更主要的是学生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这些,才可能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所以,在整个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应该秉承这一思想,给学生介绍整个计量经济学体系的脉络。掌握好这个总的脉络,就能够提纲挈领,提高对计量经济学的整体认识。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合理改革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验软件,积极挖掘学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从而安排相应的结合其专业的案例和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计量经济学原理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将计量理论应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中去,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计量的理解和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时间在课堂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且切身体会到计量经济学在其相应专业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学校应该在原54课时的基础上增加课时,增加的课时用于是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和统计学软件的使用。使得同学不仅学完统计检验、参数估计等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在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由于当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际的经济例子、软件操作,经济理论分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应选用一种软件,比如Eviews,在讲授完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后,结合具体的经济实例,首先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来实现相应的理论结果,不需要解释为什么使用软件,只是让同学知道软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简单的工具。比如,在学完前几章的参数估计和检验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然后使用Eviews软件完成参数的估计和检验,最后让学生对所得到的估计和检验结果做合理的解释,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掌握了所学习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而且也提高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能力。

2.3教材内容存在问题的合理改善

第4篇:计量经济论文范文

关键词:计量经济分析;毕业论文;问题课程教学;改革

计量经济学作为近年来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其重要性对于财经类各专业的学生来说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自1978年教育部将计量经济学课程列为高等学校经济学类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以来,目前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被列为财经管理类学生的三大核心课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不断深入逐渐拉近了这门课和学生的距离。学生开始从最初的懵懵懂懂只是在上课和考试当中接触抽象的理论推导到进一步接触具体的计量模型和软件的操作。近年来,随着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对实践的逐步重视,学生也开始在创新比赛或毕业论文中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从学习到论文中开始运用,这说明计量经济学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又向前迈出了一步。就现有文献来看,王红蕾和吴英珏(2021)通过对经济统计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相应对策[1]。周子元(2020)围绕着课程学习成果的设定提出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判断因果关系、研究设计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3个能力,并提出评价指标[2]。赵锐(2017)分析了在培养本科生学术能力方面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3]。王智波(2012)计量经济学本科论文模型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原因和对策[4]。翻阅近几年使用计量模型的本科毕业论文,会发现本科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计量经济模型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无关联,所以接下来如何进一步进行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提升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是值得深思的。

一、本科毕业论文中计量经济分析常见问题

本科毕业论文中计量经济分析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既有形式方面的,也有内容方面的,形式方面的如表述规范方面存在的问题,内容方面的如模型设定存在的问题、计量分析流程方面的问题等。

1.表述规范方面。本科毕业论文中涉及计量经济分析内容方面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表述规范方面的问题。有的模型表述中变量本身和其估计值没有加以区分,还有的模型当中该放随机误差项,却没有放,或者本来不该放却放进去了。有的毕业论文中关于估计结果直接把软件输出的结果截图放论文里面了,还有的表达模型回归结果时仅仅把模型中参数换成回归结果的数字,缺失了相关的统计量的值或是否显著的指标。

2.模型设定方面。模型的设定是基于经济学理论基础,有的毕业论文中模型的出现没有经济学理论基础的铺垫,也没有经济学原理的说明,看不到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是如何选取的,突兀地直接放计量模型。

3.模型估计前的检验方面。有的毕业论文中解释变量的数目较多,但是看不到相应的多重共线性检验。回归结果出来后就被默认为是最合适的模型,看不到稳定性检验。如果是时间序列数据的话,在估计模型之前需要进行平稳性检验甚至协整检验,如果是横截面数据的话,模型估计之前需要进行异方差检验,如果解释变量较多的话需要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经常看到本科毕业论文中对这些模型是直接回归,缺失了相应的检验。

4.模型解释方面。有的模型参数的估计结果和常识或理论预期明显矛盾,实际结果和理论预期不一致的话一般要给出合理的解释,本科毕业论文中这一步经常容易被忽略。

二、本科毕业论文中计量经济分析常见问题的原因

同学们多是在上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基础上对其进一步加以运用并在毕业论文中使用计量经济分析,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问题,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形式和考核有一定联系。

1.计量经济学上课课时不足,班级人数普遍较多。目前而言,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师资力量相对缺乏,所以计量经济学课程课时普遍较少,上课班级人数也比较多。目前,大多数高校里面计量经济学一般一周2个课时,一学期一般36课时,课时多一些的高校一周有3课时,一学期一般54课时,利用这些课时学习计量经济学基础内容时间都非常紧张,计量经济学和其他课不一样的地方是如果想在毕业论文中运用计量经济分析的话,只学习基础内容远远不够,如现实中的数据有很多是时间序列数据,而36甚至54课时的学习中很有可能还涉及不到时间序列数据的学习,课时不足导致学的内容还达不到运用的程度,而要运用的内容还没有学到。

2.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的衔接不紧密。目前,部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还停留在仅有理论教学阶段,实践教学欠缺。也有部分高校在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设实践操作的课程,但是由于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别是两门课,导致课程内容的衔接不够紧密。由于理论部分课时较少,所以理论部分仅能涉及经典部分的内容,而经典部分的内容由于和现实差距较大,所以实践操作中用到的经典的计量知识或者内容很少,或者仅作为基础背景知识而不加以直接运用。而实践中经常用到的计量知识如时间序列分析或者面板数据,则由于理论课的课时短所以还涉及不到,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在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课上用到的很少,在实践课上用到的知识在理论课上没有学过而导致学习与实践的错位。

3.上课内容和论文中应用计量经济分析还有一定差距。就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上课而言,理论部分基本是老师讲,学生听,实践部分也是老师先讲解操作,然后学生照着教材进行操作。论文写作中应用计量经济分析的完整过程包括经济理论的分析及模型的设定、数据的查找及处理、模型的检验估计及模型的评价、修正及解释,甚至经常这些环节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会反反复复。如果要在论文中运用计量经济分析的话需要经过全过程的训练。实际上课的过程中往往是老师带着学生按照教材中给定的模型、处理好的数据和软件进行万无一失的可预期结果的操作。至于模型设定的过程、数据处理的过程和模型的修正过程这些最重要的内容则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涉及。这就少了学术训练的一些最重要的环节,也少了学生的探索过程,也导致学生在论文中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时有些方面不清楚。

4.课程考核形式对实践部分要求不够。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理论部分的考核形式往往是平时作业加纸质闭卷考试,和大多数的课程没有区别,或者在书面当中呈现一个回归结果,有一些空,让学生根据前后信息进行填空或对回归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实践部分的考核则是让学生按照教材课后的习题进行操作然后呈现结果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形成实验报告。这种常见的考核形式达不到论文中运用计量经济分析的要求。

三、基于本科毕业论文中计量经济分析常见问题思考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1.加大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或加开一门进一步深入的选修课程。鉴于目前学时不足导致的实践中经常用到的计量知识在理论学习中涉及不到的情况,一种解决方法是增加理论课时,为时间序列分析或者面板数据分析安排学时,还有一种方法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安排更深入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相对而言,后者可能更容易实施一些,因为毕竟不是每个同学都会在论文中用到计量经济分析,也不是每位同学都对计量经济学感兴趣,计量经济学由于涉及较多的数学推导,对于有些同学尤其是高中是文科的同学而言可能比较枯燥,学习过程也比较痛苦。以另外一门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这对有兴趣和打算在论文中应用计量经济分析的同学选修则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2.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需进一步融合。鉴于目前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衔接不紧密的情况,需要在教材选用尤其是实践课的教材选用方面着手,实践课的教材最好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材,这样便于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明白的地方翻阅,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最好是放在同一个学期,同一位老师上,同一个学期学习的话同学们可以趁热打铁反复巩固,同一位老师上的话老师可以灵活自由按照上课情况灵活安排接下来的一次课是上理论还是上实践。

3.上课内容需纳入文献研读和数据搜集处理全过程。就高校而言,计量经济课程的实践运用主要是在创新实践或论文中运用。如上所述,如果不接触论文和原始数据的搜集处理的话,将上课所学内容付诸于实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建议上课内容中采用一些原汁原味的权威期刊的文献,让学生看到规范的计量经济分析到底是什么面目。这就需要老师在文献选取方面花些功夫,在文献选取好了之后,和学生一起对文献进行剖析,按照选取文献中的数据来源,最好让学生自己循着数据说明去建模、查找、处理和分析数据,经历计量经济分析的全过程对以后论文写作中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是非常有必要也很有帮助的。

4.课程考核需进一步和实践相结合。目前理论部分的课程考核基本符合理论的学习要求,实践部分的课程考核可以更加灵活开放,和实践进一步贴近。如可以在文献研读及计量经济分析全过程再现操作的基础上,部分指标或数据进行适当的改变,在逐步脱离原文献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操作,老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给出一些想法,让学生照着去进行计量经济分析的全过程,学生在这样训练的过程中也很有可能会为将来的毕业论文打下一些基础,甚至可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创新比赛或毕业论文的部分内容,这就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四、结语

鉴于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中计量经济分析部分常见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角度入手来避免这些问题。本文在分析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建议以利于学生在毕业论文中更规范使用计量经济课堂知识。

参考文献:

[1]王红蕾,吴英珏.基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1,20(01):52-54.

[2]周子元.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设计与实践[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36):158-159+168.

[3]赵锐.依托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培养经济类本科生学术能力的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2):145-146.

第5篇:计量经济论文范文

固氮酶的组成部分,参与固氮菌固定大气氮素的过程,施用钼能提高作物的固氮能力。钼又是硝酸还原酶的金属成分,参与植物体内的氮素代谢,能促进氨基酸、蛋白质的合成,提高豆科作物的蛋白质含量,钼还参与植物的醣类代谢,能提高植物地上部分的含糖量并促进糖类向根部的输运。

二、微量元素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绩效分析

微量元素对粮食植物生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对微量元素的使用必须适当,过少使用或者过多使用微量元素都会影响农业的合理产量。以下分别从粮食、水果、蔬菜三种农业产量上分析微量元素对其的绩效影响。

(一)微量元素对粮食产量的绩效分析

微量元素的使用对粮食增产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早在1982年熊朝大教授就得出“硼能有效促使水稻谷粒增大”的结论。不仅对水稻谷粒增大有促进作用,硼肥的有效使用还能够促进玉米增产,用硼侵泡小麦的种子或者直接用硼喷射在小麦上,可以有效促进小麦早期的生长发育,提高小麦种子形成的速度,明显增加了单株粒数和粒重,促进小麦增产。发展的作用吴荣华农艺师(2014)研究了微量元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作用,如表1所示。场地面积均为26.68m2,从表1中可以看出,微量元素硫酸锌、硫酸锰、硫酸铜、硫酸亚铁的投入使用对玉米的产量有明显的增加,其中硫酸锌的使用使玉米增产最多,增产总量达到539.73kg/hm2,增幅达6.59%,其次是硫酸亚铁,增产总量达到284.86kg/hm2,增幅达3.48%。

(二)微量元素对水果产量的绩效分析

微量元素对水果的增产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微量元素中的硼、锌、锰、钼等作用更加明显。把微量元素硼喷在山葡萄上,能大大提升山葡萄的座果率2(果树上结果数占开花总数的百分率)。据相关研究表明:正常没有用微量元素硼进行喷射的山葡萄,其座果率仅有25.55%,并且果穗不整齐,而用0.1%-0.3%的硼酸水溶液在山葡萄的盛花时期进行喷施,其座果率高达52.88%,并且果穗比较整齐。一般的果树不仅缺微量元素硼,还严重缺微量元素锌,果树如果长期缺锌,将发生小叶病。以苹果树为例,其正常生长的叶片锌含量因不低于20mg/kg,如果叶片锌含量低于10mg/kg,称为轻度缺锌,而我国很多地区种植的果树区域中,叶片锌含量都低于10mg/kg,据相关专家测量显示:北京朝阳区域大部分果园土有效锌含量仅为0.28mg/kg,通过有效施用锌肥后,叶片锌含量得到显著提高,使苹果产量提高了8.1%~50%。除了微量元素硼、锌外,锰、钼等其他微量元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西北农业大学对叶面喷施锰和钼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锰和钼各处理座果率均高于对照组。锰最适浓度0.2%,为对照组的126.7%,0.5%钼喷施效果显著,其座果率为对照的155.4%。

(三)微量元素对蔬菜产量的绩效分析

微量元素对蔬菜的增产和增质也具有重要作用,我国自1981年就在济南市进行了蔬菜的盆栽和大田试验,实验表明:微量元素硼的使用能够显著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我们分别对青萝卜、马铃薯、番茄等蔬菜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青萝卜使用微量元素硼、锌等肥料进行基施、浸种、喷施,每亩增产30.18-700.49kg,增产率高达20%,并且青萝卜没有出现空心或黑心现象;马铃薯使用微量元素硼、锌等肥料后,每亩增产15-300.49kg,增产率高达22%,并且马铃薯皮薄,肉质细嫩;施硼肥的番茄试验以0.1~0.7%的硼砂液在苗期和初花期喷施增产效果显著,施硼蕃茄含糖量提高21~51%。

三、优化微量元素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对策

(一)加强微量元素肥料的市场监管

微量元素肥料简称微肥,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作用重大,微肥市场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不可避免地引来投机者,无证生产和经销微肥的行为越来越多,因此相关政府应当加强微量元素肥料的市场监管,引导支持农民购买使用经国家批准登记正规的微肥产品,对不法分子进行的无证生产和经销微肥活动进行严厉打击,不断规范微肥市场的经营行为,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二)增加微量元素的财政资金投入

虽然目前我国对农业资金投入的规模巨大,但是对农业微量元素的投入甚少,尤其是在微量元素的试验、示范、推广、运用上,资金严重不足,影响微量元素的开发利用。因此相关政府应当增加微量元素的财政资金投入,尤其是增加微量元素肥料的理论应用研究和微肥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所需要的财政资金。使之与农田改良、配方施肥有效结合,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三)建立微量元素经营服务体系

目前农民用微量元素肥料的规模还很低,用量很少,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经营微量元素肥料的利润较低,致使很多商家不愿经营;二是农民的使用成本较高,调运不仅困难而且成本较高,层层服务费使农民不堪重负。这样便导致有些农民想买买不到,想用用不起的尴尬局面。因此相关政府应当建立微量元素经营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微肥规模经营渠逍,形成微量元素经营销售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四)加大微量元素施用技术宣传教育工作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