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动态心电图范文

动态心电图精选(九篇)

动态心电图

第1篇:动态心电图范文

闲聊之中抓病情

早晨7点钟刚过,动态心电图室三位医务人员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每天要为50个带了一天动态心电图记录盒子的病人拆卸下来,再给另外50位预约的病人背上,一进一出就是100人。

只见她们为一个个病人取下贴附在身上的电极,拿下心电图盒子,掏出记录芯片。再为另一边等待的病人,将6个心电图的胸导联按照位置迅速准确地贴在身上,安装上心电图记录盒。一位60多岁的先生因为上厕所时突然晕倒,冷汗直冒,要做一个动态心电图找发病原因。一位19岁的女孩前几天因室上速刚做完射频消融手术,今天做个动态心电图,检验一下手术效果。

“你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不舒服吗?”“记着回去后不要洗澡!不要做带电的检查!不要接触强磁场!,'她们一边麻利地帮患者拆装着动态心电图机,一边不断地重复着这样的询问和叮嘱。

和病人“聊天”是工作的一部分,许多险情就是这样问出来的。一天上午10点左右,一位约70岁的老太太来预约动态心电图。“闲聊”中,老太太说自己有颈椎病,头经常发晕。夏耘立即问怎么晕,每次晕多长时间?老太太回答说经常晕,晕时眼前发黑,突然晕倒,意识丧失。凭经验夏耘觉得老太太心脏有问题,正巧那天还有一个闲置的动态心电图记录盒,她立即让老太太带上。没想到老太太当天就发病,昏倒在地。突发时的心电图被及时记录下来:尖端扭转型室速与室颤。这是一种危险的心律紊乱,老人当即被收治入院,经过及时治疗,终于恢复了正常。

在海量的信息中检索

在电脑上读取和分析24小时心电图记录下来的数据,进行细致分析,写出报告,是动态心电图室的主要工作。一个正常人24小时内约有10万多次的心跳。借助计算机程序从10万多次心跳中把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情况一一捕捉出来。面对大量病人,海量的信息数据,她们不仅要眼尖手快,还要细致准确,不可疏漏一个地方。屏幕上那些对普通人而言宛如天书般的心电图波形图,夏耘她们却读出了一个个危险的信号,不管是室早、房早、室性心动过速、房速、房颤,亦或是ST下移、ST抬高,一个都逃不过她们的眼睛。

当发现有急性冠状动脉缺血,Ⅲ。房室传导阻滞症,长R―R间期(停跳)等严重病情时,她们会立即打电话找到病人,病人如不在家,就问到单位,或找其家人,跟踪追击,直到最终找到病人,或交待吃药,或让病人及时入院救治,从不放过一个可疑的病情。

第2篇:动态心电图范文

【关键词】(DCG)动态心电图;隐匿性心脏病;SMI(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81-01

冠心病的诊断除了典型的胸闷和胸骨后疼痛的临床表现外,更确切诊断还需要其它的一些辅助检查。冠状动脉造影以其直观性和准确性一直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其属于创伤性、高风险、高技术设备要求的检测手段,在基层医院普及本身已受限制,单纯为明确诊断而让患者做如此昂贵的检查已不被患者接受。本文对接受过心电图检测(包括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296例患者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探讨DCG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资料为来我院心功能科接受过动态心电图监测的患者,共296例。患者为常规心电图正常或偶有的房早或室早,均不足以解释病人发作时的症状,而需进一步做DCG的监测。其中男性165例,女性131例,年龄从20岁-82岁不等,平均年龄61.2岁。

1.2动态心电图监测:在日常活动情况下采用西安蓝港数字医疗科技术股份公司DCG,3通道携带式128MB闪光卡记录,选用CH1、CH2、CH3通道为监测导联,要求佩戴者前3天停用一切有可能影响ST段的药物,进行24h监测,24h后把所得的存贮分析器信息置于“蓝港牌”HolterSTAR系统回放,进行分析处理,以获取报告,每份DCG均由专业医师对24h中获取信息进行仔细测量分析对比,并打印出完整报告。DCG诊断心肌缺血的标准:①ST段改变持续出现时间大于1min;②在J点后0.08秒测量,ST段呈水平或下斜型下移大于1mm;③两次心肌缺血发作的间隔时间至少1min

2结果

在调查的296例患者中,有典型症状发作的患者中,常规心电图冠心病的检出率为92.5%,动态心电图检出率是96.8%。而不典型症状患者的冠心病的检出率中,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可达92.1%以上,而常规心电图中仅有3.9%。

3讨论

从本文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296例患者中,有典型症状发作的患者中,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的对冠心病的检出率基本一致。而对非典型发作者,动态心电图比常规心电图的检出率要高很多。因此如有典型症状发作的患者,我们首先应该做常规心电图,这样即省时又经济,不会延误患者的病情。

不典型冠心病,特别是无症状性缺血性心肌病(SIM)已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人士的重视,也是近年来冠心病防治的重点之一,由于发作隐匿,易被患者忽视,不少冠心病患者发病或猝死前可毫无症状,故SMI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1]。

本组发现SMI发生率较高的为60岁以上患者,占到70.2%(142/203),说明在冠心病患者中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生SMI,这可能与老年人各种生理功能低下、心绞痛警报系统缺损、高龄者痛阈值较高有关,有学者在SMI患者中测得血浆亮氨酸脑啡肽及B内啡肽浓度显著较有症状组为高,提示内源性镇痛物质在心肌缺血的无症状机制中可能有作用。因此心肌缺血引起的心绞痛、胸闷等症状的感觉敏感性降低,致使心肌缺血时无症状出现。这种无症状的冠状动脉阻塞患者其缺血病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直至致命的一次发作[2]。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使用简便且诊断率高,可重复使用,很受临床医生的欢迎。自广泛应用以来见不少冠心病者常有无症状ST下移,因无任何症状,致误诊或猝死。有学者认为反复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导致进行性左心功能不全,推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猝死可能由于触发了致命性心律失常[3]。对冠心病的监测,特别是对SMI的发现动态心电图比常规心电图有很大的优势。科技越来越发达,核素、心脑造影运用方便,在病人从事日常活动时,记录医院外长时间心电图和心律失常情况,同时也可与闪烁图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缺血证据有很好的相关性[4],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后的评价也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邓玉莲动态心电图对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评价[J].临床心电杂志,2006,10.26

[2]陈国伟,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0621065.

第3篇:动态心电图范文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 ST段 室性早搏 心率变异性

资料与方法

选择我院2000年6月~2005年12月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126例,其中陈旧性心梗24例,心绞痛102例。男80例,女46例,年龄41~84岁,平均59.1岁。诊断均符合1979年ISFC/WHO的诊断标准。所有研究对象均无束支阻滞、预激综合征、房颤、心肌肥厚、心肌炎、低钾血症,或者服用洋地黄等药物影响sT段位移及心率的患者。

方法采用美国ECS1860E3000闪光卡型动态心电图监测系统,三通道动态心电图仪24小时连续记录,行电脑回放分析,并附加人机对话方式。监测ST段、T波、室性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情况,受试者监测开始后详细记录生活日志和相关症状。

结果

日常活动下心肌缺血的发作情况:SMI伴心绞痛发作23例(18.56%),无痛与有痛之比约4.45:1,共检出一过性ST段压低932次,而伴心绞痛者仪为98次(10.52%),平均ST段压低值为0.174±0.004,(0.1~0.4)mv。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T段压低发生的次数(834次)明显高于伴心绞痛sT段压低次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共有2826次T波普遍低平、倒置。

心肌缺血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部分参数:126例SMI患者24小时sT段压低,及T波改变的次数明显增多,发生时常伴有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约为23%。24小时HRV值明显低于正常,同时发现ST-T改变与心率相关,心率加快时sT-T改变明显。

心肌缺血患者男女年龄及各项参数的结果比较:60岁以下69例,60岁以上57例。发现60岁以上患者发作无症状性sT段压低较为多见,共有611次,同时发现伴心绞痛的sT段压低仅为68次。60岁以下患者发作无症状性srf段压低共有321次,而伴心绞痛的sT段压低仅为30次。60岁以上患者HRV也较60岁以下明显降低,同时发现室早总个数也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意义。年龄与冠心病患者关系明确。

讨论

本文126例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表明,心绞痛患者一昼夜内有多次短暂的ST-T改变,其中82%无症状。102例患者完全无症状,18例心梗恢复期患者同时显示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有23例有明确的心绞痛,但同时也有无症状性频繁发作的心肌缺血,此时易合并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较多见。在本研究中发现年龄大的心肌缺血患者HRV明显低于正常,提示心脏自主神经病变诱发生理紊乱,年龄愈大,心功能愈差,HRV就愈低,往往预后也愈差。有资料表明,冠心病患者HRV降低(如SDNN<20ms)对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或复发可能是一项比左室功能、心电图、运动试验以及心室晚电位测定更可靠的独立预测指标。所以中老年人在身体检查中出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HRV明显降低时,要及时就诊,必要时作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预后判断有益。

第4篇:动态心电图范文

[关键词] 心源性晕厥;24 h动态心电图;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 R540.4+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a)-186-02

晕厥是一种突然起病、意识短暂丧失的临床现象,其病因复杂其中心源性晕厥占8%~39%[1],恶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晕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心律失常大多发作短暂,常规心电图不易观察到,而24 h 12导联动态心电图(holter)因记录时间延长,提高了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本文对80例疑为心源性晕厥患者进行了Holter检查,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晕厥患者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7~80岁,平均(48.2±7.8)岁;呈1次或多次晕厥,经病史、常规心电图、脑电图、CT等检查未发现晕厥的直接病因,临床上疑为心源性所致的晕厥,检查前1周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1.2 方法

使用北京美高仪软件公司生产的十二通道全信息动态心电图仪(MGY-H12型),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在观察期间嘱患者尽量活动以诱发晕厥发生,将24 h内活动和临床症状进行记录,并详细记录晕厥发生时间。记录结果采用电脑和人工回放结合的分析方法,80例患者全部进行了24 h的观察。检测结果分晕厥组(A组)和无晕厥组(B组)。

1.3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统计学处理作t检验。

2 结果

80例患者中,发生晕厥26例,发生严重心律失常43例;其中24例晕厥和严重心律失常相关,尤其与心室停搏(R-R间隔>3.0 s)和快速心律失常有关。仅有2例晕厥时未纪录到心律失常。各类心律失常及晕厥发生情况见表1。

26例晕厥患者中,发生心室停搏>3.0 s,共39次,其中32次发生晕厥;而心室停搏<3.0 s 92次,无一例发生晕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晕厥组与无晕厥组R-R间期比较见表2。

3 讨论

晕厥是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一时性广泛性脑缺血所造成短暂意识丧失,晕厥多发生于直立,人体直立时,由于重力的作用,维持直立时的正常脑灌注压降低,大量血液进入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动脉血压下降,脑血流量降低,造成晕厥。大致分类:血管舒缩障碍、心源性晕厥、血管疾病、血液成分异常。血管舒缩障碍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颈动脉窦性晕厥、神经病性晕厥、高海拔性晕厥、情景性晕厥等。晕厥中以血管迷走性晕厥最为多见,而以心源性晕厥最为严重[2]。心源性晕厥是由于心输出量突然减少或心脏停搏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包括:血流阻塞因素、各种心律失常、某些器质性心脏病。而心律失常所致血液动力学障碍引起的晕厥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颤或房扑伴快速心室率、室上性心动过速、各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因快速型心律失常而导致心源性晕厥发作,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者,少数也见于正常人。快速型心律失常包括:①室性心动过速引起晕厥发作,主要见于心室率快且有器质性心脏病致心排出量急剧下降者。如当室性期前收缩落在T波上时(RONT),即落在心室易损期诱发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或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虽发作时间较短但由于其发作时因心室分离,且心室失去了有效搏动能力为无功搏动,从而引发晕厥。②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以及快速的窦性心动过速,由于心房心室期前收缩诱发房室结内折返性或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皆因心率过快,致舒张期缩短更明显,使得回心血量明显减少,从而影响心输出量。缓慢型的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源性晕厥发作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者,如急性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各种心肌病等,常见类型有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等。

晕厥的原因很多,因而检查方法也多种多样。Holter能弥补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静息状态心电波的不足,长时间地记录到活动或安静状态下的相应心电改变,从而准确地提供心率和心律的变化信息,故而动态心电图对心源性晕厥有较好的诊断价值。Gibson等[3]报道1 512例晕厥者中20.5%经Holter查明原因。本组患者中有61例(76.2%)在Holter监测中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及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房颤、房扑、阵发性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或室性期前收缩等。心源性晕厥病情重,预后差,常为猝死的前奏或组成部分,轻者引起阿-斯综合征(Adams-Strokes)发作,重者导致死亡,1年病死率可高达18%~33%[4]。在临床工作中面对晕厥患者应高度警惕,对发作性晕厥患者,须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以明确晕厥原因,但检查阴性时也不能完全排除心源性晕厥。早期识别心脏性晕厥或猝死患者的高危心电图表现,及时采取干预手段是有效防止心源性晕厥的关键[5]。

[参考文献]

[1]唐其柱,许家.晕厥性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4.

[2]毛焕元,曹林生,梁国芬,等.心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30-836.

[3]张开兹.临床心律失常[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282.

[4]Farwell D J,Sulke A N.Does the use of a syncope protocol improve the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yncope[J].Heart,2004,90(1):52.

第5篇:动态心电图范文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 冠心病; 心律失常; 诊断

doi:10.14033/ki.cfmr.2017.3.0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3-0059-02

临床上,冠心病又被称作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调查显示,近几年,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给人们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1]。研究与实践证实,动态心电图可以在24 h内对患者超过10万次的心电信号进行连续记录,相对于常规心电图,能够大幅度提高非持续性冠心病的诊断率。在短暂性心肌缺血发展、一过性冠心病诊断中,优势明显[2]。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对比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的目的,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获得临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展开常规心电图检查和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获得临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男42例,女26例,年龄35~76岁,平均(52.7±12.3)岁。本组患者中,包括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38例,心绞痛者30例。合并糖尿病者24例,合并高血压者2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3],自愿接受临床检查,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受试者展开常规心电图检查和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常规心电图检查:患者采取平卧位,保持全身放松,经常规12导联连续描记,并用25 mm/s的纸速进行心电记录,保证GCG基线平稳,无明显干扰,图像清晰。以T波低于同导联R波1/10并且ST段水平较0.05 mV低时,视为缺血性ST-T改变,将其作为诊断标准。

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采取24 h动态监测系统,模拟Ⅱ导联及Vl、Ⅴ5导联,对24 h 12通道心电信号进行记录,信息处理分析、人工校正、回放。动态心电图阳性诊断标准为:等电位基线为标准时,ST段表现出水平型或者是下降型,下降幅度超过0.1 mV;下移时间超过1 ms;两次心肌缺血发作时间间隔>1 ms,同时ST段测量显示,J点后80 ms为准[4]。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检测方法对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成对的检出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心电图检查阳性率比较

本组68例患者经常规心电图检查,检出心律失常阳性者39例,阳性率为57.35%;动态心电图监测,检出心律失常阳性者49例,阳性率为72.06%。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检出阳性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P

2.2 两种心电图检查方法检测结果比较

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成对检出率较常规心电图高(P

3 讨论

临床上,冠心病为心脏冠状动脉管腔阻塞、狭窄造成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肌供血不足,进而会诱发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心脏疾病,甚至会诱发心力衰竭[5]。研究证实,诸多器质性病变均会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生,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均为常见诱发心律失常的疾病[6]。患者临床症状的轻重程度,受心律失常类型、性质、心功能、血流动力学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心律失常会造成患者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甚至会诱发患者猝死。因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因此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漏诊率。目前临床上对冠心病心律失常进行诊断的主要手段为心电图检查,并且,在病情判断、治疗方案选择方面,心电图检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常规心电图的应用十分广泛,其操作简单、价格低廉、重复性好、无创、检查所需时间短、对环境没有更高的要求,患者在静息状态下便可以接受临床检查。值得注意的是,常规心电图检查具有较高的漏诊率,如果冠心病患者的心脏血流动力学没有受到明显影响,未出现心肌缺血症状或者是冠状动脉血流供应尚可,经过常规心电图检查显示结果为正常。在患者出现急性心肌缺血性梗死时,常规心电图才可以对冠状动脉M窄情况予以检出,但是,这时候患者的病情已经比较严重,并且正在逐渐恶化,无法得到良好的控制,患者的预后效果也相对较差,因此,部分特殊情况下,常规心电图无法正确对病情进行判断[7]。

常规心电图检查在临床上一直为对无痛性心肌缺血进行诊断的主要手段,冠心病患者的冠脉虽然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狭窄,但是依旧可以对静息状态时的正常冠脉血流予以维持,多数情况下,不会出现心肌缺血症状,在开展心电图检查,多无异常表现。曾有文献报道,经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进行检测时,阳性率在52.4%左右,由此证实,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时,特异性不高,值得关注。近几年,动态心电图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相对于常规心电图而言,其能够对在24~48 h内,多次、连续对患者心电信号进行记录,从而能够形成各个时间点心电信号信息集合,此时也可以捕获一过性心电信号改变,在短暂性、阵发性心律失常诊断中,敏感性高,临床效果显著。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受检者周围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长时间佩戴,使得患者依从性相对较差,进而导致动态心电图应用受限。

本次研究中,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获得临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展开常规心电图检查和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本组68例患者经常规心电图检查,检出心律失常阳性者39例,阳性率为57.35%;动态心电图监测,检出心律失常阳性者49例,阳性率为72.06%。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成对检出率较常规心电图高。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8-9]报道结果相似,由此证实,在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中,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价值显著,优势明显,相对于常规心电图,其能够对患者任一时间点的冠脉缺血情况、心律失常发作时间、频率等进行检测,准确性更高,值得关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吕室江,潘小宏.动态心电图与心电图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比较[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2,12(3):239-241.

[2]苏杭.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中的诊断价值对比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9):1063-1064.

[3]程林.女性患者静息心电图ST-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097-2098.

[4]刘海燕.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113-114.

[5]毛小琼.动态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J].现代医院,2012,12(S1):49.

[6]郑易,岑镇波,胡海雷.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R床效果比较[J].现代实用医学,2011,23(6):639-640.

[7]郑小雍.两种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J].当代医学,2012,18(1):87-88.

[8]汤喜红,孙玉敏.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J].医学检验,2012,10(21):1.

第6篇:动态心电图范文

中图分类号:R541.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1)06 _0467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1.06.21

心房颤动(Atria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之一。本文采用12导联动态 心电图对2878例心血管病患者及非心血管病患者进行检测,以评价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阵发 性房颤的诊断价值,为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 fibrillation,PAF)的临床诊断与治 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的2878例门 诊和住院患者,男1665例,女1213例,年龄42~83(63.55±19.22)岁。其中器质性心血管 病组1466例,年龄48~84(66.45±17.65)岁,包括高血压1022例,冠心病326例,风湿 性心脏病32例,先天性心脏病86例;非器质性心血管病组1412例,年龄41~67(55.12±13 .65)岁,包括有心悸、胸闷症状但未确诊心血管病的患者788例,其他系统疾病患者624例 。纳入标准:经动态心电图诊断为阵发性房颤的患者至少有1次12导联常规心电图(ECG)检查 和/ 或心电监护的完整记录资料;动态心电图监测为12导联同步连续记录,剔除伪差后有效连续 记录时间>22小时;诊断为房颤病例的动态心电图监测中,房颤持续存在;诊断为阵发性房 颤病 例的动态心电图监测中,至少有1阵/次房颤发作,持续时间>30秒;动态心电图监测过程中 作详 细的24小时生活日志记录,重点记录是否有心悸、胸闷、头晕、晕厥等症状。排除标准:心 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患者;未检测到阵发性房颤的起始;肌电干扰基线漂移无法正确判别者 ;其他动态心电图检测记录质量控制不达标的病例。

1.2 方法:采用飞利浦产Philips Zemed Holter系统对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将符合条件、记录完整的12导联心电信号通过回放系统输入计算机,自动分析24小时的心律 及其变化,心搏总数,最快/最慢心率,平均心率,并对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房 颤及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停搏等心律失常进行定量诊断分析。计算机自动检 测分析结果均经专业人员审核确认。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4.0版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房颤的发 生率或检出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器质性心血管病组与非器质性心血管病组房颤的发生率比较:本次纳入符合条件的病 例共2878人,共检出房颤519例,占病例总数的18.03%。519例房颤病例中,器质性心血管 病组321例(21.89%);非器质性心血管病组198例(14.02%),器质性心血管病组的房颤 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器质性心血管病组(P<0.01)。

2.2 男性与女性房颤的发生率比较:动态心电图检出的519例房颤病例中男性为155例(9. 31%),女性364例(30.00%),女性的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

2.3 各年龄段房颤发病率比较:房颤与年龄有明显的关联,7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房颤的发 生率明显高于70岁以下患者,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年龄段房颤发生率逐级明显增大(P

2.4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及心电监护对阵发性房颤检出率比较:本次纳入符合条 件的2878例患者中,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检出率远高于常规心电图及心电监护对 阵发 性房颤的检出率(P0.05),见表2。

3 讨论

本文分析发现符合条件的2878例心血管病及非心血管病例中,动态心电图共检出房颤519例 ,321例在心血管病组,占本组病例的21.89%;198例在非心血管病组,占本组病例的14.0 2%,可见心血管病组的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心血管病组(P

本研究发现,女性患者更容易发生PAF及AF,应对其多加以关注,动态心电图可以更有效地 检出发现并明确诊断PAF,有助于PAF的发现和确诊,对PAF及AF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2878例心血管病患者及非心血管病患者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动态心电图能长时程同步连续记录12导联心电信号,可获得 大量连续性的心电资料,心电信息量极为丰富,从中检出心电异常改变的机遇和可能性远较 普通心电图及心电监护大,能提高AF的检出率。

参考文献

[1]钱学贤.老年心房纤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J].实用老年医学,1998,12(4) :140.

第7篇:动态心电图范文

[关键词] 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诊断价值;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7-0144-02

冠心病临床可出现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多种表现,引起各种心律失常,更有甚者可因心律失常而发生猝死[1]。DCG可以长时间连续性地记录心脏在安静状态或者是活动时的心电图变化,并可进行编辑分析,逐渐成为心血管疾病诊断领域里一种重要的非创伤检查手段[2]。提高了间断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无症状或短暂心肌缺血以及一过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检出率。本文对我院89例冠心病病人进行DCG检测,同期予以常规心电图(ECG)检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选我院2011年7月~2012年9月收治的89例冠心病患者为观察样本,均按1979年ISFC/WHO标准进行诊断。其中男51例,女38例,年龄41~85岁,平均(58.4±9.76)岁,病程平均(2.7±0.7)年;56例合并高血压病,22例合并高脂血症,14例合并糖尿病。

1.2 方法

1.2.1 常规心电图 患者取平卧位,尽量消除其恐惧感,使其全身自然放松,同时避免心电图检测结果受到药物因素的影响。采用12导联心电图作连续性地描记,确保基线不受干扰、平稳以及图像的清晰度。

1.2.2动态心电图 予以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心电信息变化,为排除因时间不同而导致的结果误差,尽量选择在病人有自觉症状时的同期作常规心电图检测。同样需保持检查者的心态平和,不能存在恐惧感;详细记录全时段胸闷、气短、心悸等出现的生活日志。

1.3 心肌缺血评定标准[3-4]

(1)常规心电图:当心电图像ST段呈现水平下移>0.05 mV ,并且同导联中T波低于R波1/10,则提示缺血性ST-T改变。(2)动态心电图:①以等电位线基线为准,ST段呈现下降型或者是水平型下移大于0.1 mV;②下移持续时间需大于1 ms;③心肌缺血发作2次的间隔时间大于1 ms (以J点后80 ms为ST段的测量基准)。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结果比较

见表1。89例冠心病患者予以DCG检测检出心肌缺血呈阳性者72例(80.9%),常规心电图阳性者45例(50.6%),比较差异具显著性(P < 0.05)。

2.2 心律失常检出结果比较

见表2。除房性或者室性早搏早发以及房室传导阻滞三者外,其他类心律失常事件、DCG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P

3 讨论

冠心病病人因其冠脉产生病变、心肌缺血,可造成心肌梗死, 引发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 严重者会发生心脏猝死。 目前临床上用于冠心病诊断确诊的影像学手段主要有冠脉造影或冠脉CTA检查,但是由于上述检查无法在基层医院进行规模性地开展。 ECG和DCG检查因其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廉且无创伤性等优势, 对冠心病粗筛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ECG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已有100年应用历史的、简单易行的人体心脏电活动记录检查方式,具有费用低、普及范围广、重复性好等优点,成为临床最早、最常用的冠心病基本诊断方法。但是有部分冠心病患者,其冠状动脉尽管已经产生病变而且狭窄程度亦较高,其冠脉在静息状态下仍可维持正常的血流量,不发生心肌缺血,而ECG只能对静息时约l min的心电变化作检测记录,因此,对于这些无症状或短暂心肌缺血以及阵发、一过性心律失常,ECG检测可完全正常[5,6]。

DCG对心电信息的检测远远大于普通心电图,特别是对于捕捉短暂性心律失常和检测出一过性心肌缺血有其独特的优势。DCG可连续监测患者24 h的心脏电活动,于24 h内连续细致地记录了高达10万次的心电信号,弥补了常规心电图的不足之处,使时间、病人活动、临床症状三者互相结合对应,获得同步的心率变化与ST段趋势图,监测日常生活中病人发生心肌缺血的规律、持续时间、频度及缺血严重情况与猝死的关系等,具有重要的心肌缺血诊断价值,扩大了心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范围[7,8]。本文表1显示,89例冠心病患者予以DCG检测检出心肌缺血呈阳性者72例(80.9%),常规心电图阳性者45例(50.6%),DCG的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ECG(P < 0.05),充分肯定了DCG监测心肌缺血的高效作用。

另外,引起猝死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患者急性心肌缺血导致局部心电不稳而产生严重心律失常,并且这类患者的预后差,因此,对严重心律失常如何及时准确地检出已成为临床关注、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9,10]。表2显示,除房性或室性早搏早发及房室传导阻滞三者外,其他类心律失常事件、DCG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P < 0.05);DCG组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及其检出程度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组,特别是对于那些极易导致猝死的恶性心律失常的影像检出价值较高。说明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应用无创性DCG检测能及早地发现高危情况。

综上所述,目前DCG对于监测心肌缺血的优势作用已被临床证实,是发现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重要的影像学检测手段,具有简便、重复性、无创,并且实时、准确、定量等优点,能准确地判断心肌缺血发作频度、严重程度以及其持续的时间、动态变化等,同时亦可用于对冠心病心绞痛类型的鉴别。对心律失常检测的遗漏情况更少,DCG很少出现假阳性结果,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实时的DCG检测,对隐匿型、心律失常型或者是心绞痛型冠心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利于早期及时诊治,并可对疗效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吴志红.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应用比较[J]. 中国医药指南,2010,8(18):112-113.

[2] 张长珍. 80例老年冠心病心电图异常表现与分析[J].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2):1761-1762.

[3] 郑易,岑镇波,胡海雷.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比较[J].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6):639.

[4] 叶慧恒,梁坚坚,刘鹰,等. 平板运动试验与动态心电图联合检查对冠心病的筛选价值[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4):515.

[5] 侯琳.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比较[J].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6):176.

[6] Zellweger MJ,Hachamovitch R,Kang X,et al. Prognostic relevance of symptoms versus objective evidence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diabetic patients[J]. Eur Heart J, 2006,25(7):543-550.

[7] 庞志茹.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J]. 中外医疗,2009,13:3.

[8] 季英敏,季文慧,王悦喜. 持续性 ST 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探讨[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15(8):595-597.

[9] Gibson CM,Ciaglo LN, Southard MC,et al. Diagnosic and prognostic value of ambulatory ECG(holter) momitoring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Thromb Thrombolysis, 2007, 23(2):135-145.

第8篇:动态心电图范文

【摘要】目的:观察心房颤动长R-R间期的发作规律及变化,探讨分析房颤伴长R-R间期的意义。方法:对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期间1414例接受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住院及门诊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回放分析,检出持续性房颤36例。结果?:36例持续性心房颤动中共检出R-R间期≥2.0秒24例。结论: 房颤发作过程中出现长R-R间期是一个常见现象,不应做出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标准,要求由医生结合临床作出较为客观的诊断。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心房颤动;长R-R间期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时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 波,R-R间期绝对不等,因此在动态心电图中经常发现长R-R间期,是否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长期以来存在争议。通过对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期间1414例接受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住院及门诊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回放分析,检出持续性房颤36例(占0.02%),对伴长R-R间期的心房颤动进行观察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对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期间1414例接受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住院及门诊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回放分析,检出持续性房颤36例,男性20人,女性16人,年龄39~88(平均69.2±9.1)岁,其中冠心病1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风心病2例,肺心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先心病1例,特发性房颤1例。

1.2 方法:用北京美高仪有限公司生产的HOLTER12.TOP24h监测,连续24小时记录患者的心电图,然后对监测数据通过计算机回放分析,经过人工分析,统计2.0秒以上的长R-R间期发生时间及频率,及24小时总心室率,并打印报告。

1.3 诊断标准 ①f波数目与下传QRS波群比例低于10:1,且出现3次以上。②平均心室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系统软件包,计量资料结果以±S表示,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36例心房颤动患者中,大于2.0秒R-R间期有24例,男性13人,女性11人,多数伴有长间期。在24小时内出现2.0秒以上的长R-R间期,共1129次,其中夜间813次,占72%,白天316次,占28%,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

2.2 对心房颤动伴≥2.0秒R-R间期心室率进行统计,最快心室率100-193(平均149.04±29.35)次/分,最慢心室率30-48(平均38.57±13.27)次/分,平均心室率58-90(平均73.96±8.53)次/分。发现心室率越快,长间期越少,心室率越慢,长间期越多。平均心室率≤60次/分有1例,长R-R间期出现有95次。平均心室率61-70次/分有6例,长R-R间期出现329次;平均心室率71-80次/分有13例,长R-R间期出现686次;平均心室率81-90次/分有4例,长R-R间期出现19次(见表)。发现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相比较平均心室率在71-80次/分时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长R-R间期,36例心房颤动患者中平均心室率≥91次/分以上未发现≥2.0秒R-R间期。

2.3 有一例心房颤动伴≥2.0秒R-R间期患者出现室性逸搏,未形成室性逸搏心律。

3 讨论

心房颤动不论性别、年龄有无器质性疾病均可发生,在健康人中的发生率不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增加,老年人比较多见。心房颤动既可以是心脏疾病,又可以是全身疾病的临床表现。心房颤动引起长R―R间期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一种心电现象,以往多认为是心房颤动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表现。后来,许多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复律为窦性后并没有房室阻滞。因此,对以往的诊断提出了质疑。近年来,心房颤动合并房室阻滞的诊断标准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为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制定了条件。而另有学者认为这并不是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是受迷走神经的影响和隐匿性房室传导造成的。心房颤动引起长R―R间期主要有隐匿性传导,当快速房颤波冲击房室结时,并不能全部通过房室结下传心室。产生的不应期影响了随后激动的传导和形成,而造成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在一个自主神经张力影响,心房颤动患者昼夜心率变化范围较大。大多数缓慢心率出现在午休或夜间睡眠时,说明长R―R间期的变化受迷走神经张力的影响较大。有研究者归纳了心房颤动时发生长R-R间期的影响因素有:①心脏昼夜节律;②心脏自主神经张力;③患者的日常活动状态和呼吸;④心房颤动时f波频率;⑤房室交界区不应期及其与f波频率的匹配性;⑥房室交界区和心室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⑦患者的病因、合并症、血pH、电解质水平、药物作用等[7]。在这里利用动态心电图能够对患者进行长时间心电图记录,应用高科技手段,对捕捉到的心律失常,记录它们的发生时间、数量及分布状态的大量数据进行快速分析、诊断的方法,进一步分析。24例心房颤动伴≥2.0秒R-R间期的患者,长R-R间期夜间出现的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心室率越慢长R-R间期越多,心室率越快长R-R间期越少。心房颤动伴≥2.0秒R-R间期患者相比较平均心室率在71-80次/分时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长R-R间期。

因此, 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究竟是生理性阻滞抑或病理性阻滞,常不易确定。在心电图诊断中描述长R-R间期发生的频度、发生时间及长度来提醒临床医生,由临床医生结合临床作出判断较为客观诊断。

参考文献

[1] 郭继鸿.张萍.动态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42

[2] 卢喜烈.现代动态心电图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362.

[3] 郭继鸿.迷走神经房颤[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0,9(1):51-52

[4] 黄宛,主编.临床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315-324

[5] 刘德平,乔巍巍,董榕,等.心房颤动时高度或三度房室阻滞的诊断[J].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1999,13(1):32-34

[6] 许原,林春艺 .心房颤动伴二度房室阻滞的心电图诊断[J]. 临床心电学杂志2001,10(4):247-252

第9篇:动态心电图范文

【关键词】 儿童;晕厥;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21-01

晕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状,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多有发生,晕厥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晕厥很常见,一般发作时间持续几秒钟至几分钟,稍作休息可以自行恢复。但一般来讲,儿童晕厥可引发心血管系统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多种病[1]。目前对儿童和青少年晕厥的判断主要是通过动态心电图。本文整理了47例晕厥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资料,通过分析资料,以期了解诱发儿童晕厥的病因以及一些高危心电图的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47例儿童住院患者,男27例,女20例。年龄1-11岁,平均年龄8.5岁。所有的患者发生晕厥的次数均在2次以上,所有患者在检查前均停止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1.2 方法 采用惠普公司产的Zymed3100A-24作为动态心电图记录仪,对所有患者均进行24h或48h心电图连续监测记录。检查期间应用实验分析诊断系统并结合患者或家人详细记录的相关症状进行分析,尽可能的除去干扰,做出详细的研究报告。

2 结 果

本研究的47例儿童晕厥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10例儿童的动态心电图正常,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心律失常27例,5例未见明显异常。与患者的生活日志进行对照,发现与心律失常发作时间一致的晕厥患者25例。所有27例心率失常的患者中按发生类型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心律失常,分别为10和17例,分别心率失常的37.04%和62.96%,其中窦性心动过缓(平均心率低于55次/min)9例,窦性停搏(R-R间期大于2.0s)7例,室上性心律失常9例,室上性心动过速连续约3min,频率达到185次/min或以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窦性停搏2例,停搏时间为5.3s。对于27例心率失常的儿童患者,经过在医院的进一步的观察与治疗,最后给予10例患者安装永久性的人工心脏起搏器,10例进行射频消融治疗,5例患者被植入了抗心动性起搏器,另外,在住院期间有2例患者不幸猝死。

3 讨 论

晕厥是一种短暂意识丧失,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多有发生,资料表明,在儿童时期由晕厥引起的疾病可以多达50多种。晕厥主要是脑供血陡然减少所导致的,但是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具体分析我们发现引起晕厥的病因相当多,主要可分为脑源性、心源性、血液成分异常性和血管神经性等几大类,其中心源性晕厥是预后威胁患者最严重的,患有心源性晕厥的患者在预后具有的患病概率还是比较大,因此更需要特殊的护理,且心源性晕厥一般是由于严重心律失常所致,可以导致患者猝死[2]。

引起患者儿童晕厥的主要病因是心律失常,最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有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两类之分,两种心律失常的发病原因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由快速性心律失常引起晕厥的机制是心室率过快导致心脏舒张期充满障碍并且患者的心搏量降低,从而患者的血压下降最终导致发生脑供血不足;由于长时间的心脏停搏,血液输出量比较明显的减少造成大脑缺血缺氧是缓慢性心律失常引起晕厥的发生机制。

本研究的47例儿童晕厥患者中,发现10例儿童的动态心电图正常,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心律失常27例,5例未见明显异常,研究发现晕厥发生时常伴随有严重的心律失常,且与快速心律失常相比,缓慢性心律失常在导致儿童晕厥方面明显较高。心源性晕厥是在所有的晕厥中预后产生不良影响的重要危险因素,猝死率较高可以达到20%。因此,很有必要进行早期识别心脏性晕厥或可以至患者猝死的高危心电图,医院应及时对患者采取干预手段,这是防止患者心脏性晕厥或猝死的重要方法[3]。由于晕厥发作具有突然性和短暂性的特点,因此在实际的日常工作中,诊断和治疗起来相当的困难,我们利用常规心电图检查很难发现患者的晕厥时间,而本研究所用的动态心电图能够较长时间的不间断记录动静状态下的心电图变化,能够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准确地病变信息,可以说动态心电图是诊断晕厥较为有效的检查方法,对指导临床预防、判断预后和治疗疾病有重要意义,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尽管晕厥的原因比较多,且检查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但是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因心律失常所导致的儿晕厥患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快速有效的获得晕厥患者的病因,动态心电图为晕厥患者在临床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了较为有效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韩丽萍,庄丽频.晕厥患者75例动态心电图分析[J].心电学杂志,2010,29(5):41l-41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