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动态分析基本方法范文

动态分析基本方法精选(九篇)

动态分析基本方法

第1篇:动态分析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方法论;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比较

任何一门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突破都离不开方法论的变革,深入了解不同经济学体系的方法论是把握好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关键。本文对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进行比较,对我国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基础的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是制度分析,通过考察人与人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来解释经济的本质问题。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经济学与其它经济学流派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注重对经济制度、经济权力及其历史变迁的研究,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经济制度变迁,在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分析个体的经济行为;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归结为经济关系,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政治、法律制度和伦理规范,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生产关系及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把生产关系的变化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从生产力水平出发,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反映了马克思经济学的本质和精髓,并使马克思经济学作为一个整体、一种范式与其它的经济学流派区别开来。马克思经济学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意义不仅在于其理论,而且在于其方法。

当代西方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视为一般和永恒的范畴,从总体上看,其哲学基础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人性论,并以个人主义作为其研究的出发点。在这一哲学基础上,西方经济学家运用个量和总量研究法、均衡分析法、静态和动态研究法、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法、数理模型分析法、制度分析法等,并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可见,当代西方经济学从其唯心主义世界观基础出发,侧重经济运行分析,研究资源配置及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在马克思经济学中也有类似的体现,虽然马克思并没有从这个角度进行论述,也没有使用过相同的名词。

二、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比较

(一)总量研究方法和个量研究方法的比较与评析。个量研究主要以单个经济主体的活动为研究对象,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研究个体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其特点是把一些复杂的外在因素排除掉,突出个体经济主体的现状和特征。这种研究方法在实践中主要分析单个企业中要素的投入量、产出量、成本和利润的决定及单个企业有限资源的配置、单个居民户的收入合理使用,以及由此引起的单个市场中商品供求的决定、个别市场的均衡等问题。这种研究方法往往将某一个体的具体情况和局部特征表现得非常清楚,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难以注意到宏观经济对个量关系或个体经济行为的影响;二是研究结果常常是有条件的,因为这种方法是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排除一些外部经济因素来研究个体经济问题,但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一些外部因素却常常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有时还可能会成为影响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研究方法的运用是有条件的,而且研究结果往往与现实不符。

总量研究方法把制度因素及其变动的原因及后果和个量都看成是不变或已知的前提下,以经济发展的总体或总量为研究主体,研究宏观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如,在研究消费时,只着眼于社会总消费与总收入、总投资、总储蓄的相互关系,对个体的消费行为及其变动则不予关注。这种研究方法由于抓住经济运动的总体状况及总体结构,因而其研究结果对把握国民经济全局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研究方法也有局限性:主要是往往忽视个量对总量的影响。

作为分析经济的具体方法,不论是总量研究方法,还是个量研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由于个量与总量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加和关系,有些经济现象从总体和个体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其结果会有所不同。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运用了总量与个量研究方法。关于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马克思有时以个别资本为研究对象,有时以社会总资本为研究对象。在对魁奈的《经济表》中运用的总体的研究方法,曾给予很高评价。他说:“魁奈的《经济表》用几根粗线条表明,国民生产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年产品怎样通过流通进行分配,……无数单个的流动行为,从一开始就被概括为它们的具有社会特征的大量运动,——几个巨大的、职能上确定的、经济的社会阶级之间的流通。”但由于魁奈“有限的资产阶级的眼界”,使他对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进行错误的划分,因此,他虽然天才地应用了总量分析的方法,却不能得出完全科学的结论。从马克思对个量和总量研究方法的运用中,不难发现:第一,马克思的总量分析总是以个量分析为前提,因而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宏观分析具有坚实的微观基础,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贯性。而二战后以凯恩斯主张的以总量分析方法建构的宏观经济理论中,却缺乏必要的微观基础。这也是近些年来西方经济学理论界为之修漏补缺的重要原因。第二,马克思是在对资本主义现实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作了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个量或总量的研究方法。而西方主流经济学者在运用这些方法时则往往忽视甚至抹煞了现实的阶级关系。

(二)均衡研究方法的比较与评析。均衡分析方法是研究各种经济变量如何趋于平衡的方法。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曾借用机械力学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研究方法来说明经济均衡。因此,均衡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各种经济力量达到均衡所需要的条件和均衡实现稳定的条件。虽然,由于影响均衡的条件经常变动,以致难以达到均衡,但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时,研究各种力量的均衡方向,仍然极为有用。均衡分析方法通常有两种: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分析是将经济事件分为若干部分,集中考察其中的某一部分,而对其他部分存而不论。一般均衡分析法则侧重用各种经济因素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分析整个经济体系的均衡,重视不同市场中各种商品和资源的产量和价格的相互关系。如果资源供给状况、消费者偏好、技术函数已知,一般均衡理论便能从数学上证明通过资源和商品价格的自行调节以达到彼此相互适应的水平即均衡状态。

均衡分析法侧重经济数量关系的研究,在正确的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其科学性不容怀疑。但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在运用这一研究方法时都往往忽视量的平衡背后质的关系,甚至用量的平衡取代质的同一性,这往往会掩盖事物发展的本来面貌。如,马歇尔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研究,确立了供求相等时的价格为均衡价格,并以此代替价值关系。但他从来不回答为什么供求相等时的价格恰好处在这一水平,而不会处于其他水平。因此,这种分析方法缺乏对价值实体的分析。从均衡方法的具体运用来说,决不能用函数关系代替因果关系的分析。函数分析是量的关系的研究,而因果关系的分析是质的关系的研究,因此,不能用量的分析代替因果关系的研究。波兰经济学家兰格在《政治经济学》一书中,将经济规律和一切规律分为三类,即因果律、同时律(或结构律)和函数关系律,并指出:“最基本的是因果经济律,因为其他两类经济规律都可以转化为因果律”。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也完整系统地运用了均衡分析法,在分析供求时马克思不仅分析了竞争如何使供求趋于一致,同时也着力分析在供求一致时的价值决定问题,这实际上是分析价值实体问题,因此,马克思能科学地揭示价值是价格变动的内在根据。马克思对社会再生产的研究实际上也是均衡分析,他深入地研究了社会再生产平衡发展的实现比例或均衡条件,但并不说明资本主义经济是均衡的,而是说明资本主义经济难以达到均衡,并且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均衡是如何形成的及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三)静态和动态研究方法的比较与评析。静态研究方法是抽象掉了时间因素和变化过程而静止地分析问题的方法,主要为了说明什么是均衡状态和达到均衡状态需要的条件,而不管达到均衡的过程和取得均衡所需要的时间。当已知条件发生变化后,均衡会由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如果只着眼于前后两个均衡状态的比较,而不考虑从一个均衡点到另一均衡点的移动过程和经济变化中的时间延滞,则被称为静态的研究方法。动态分析方法是对经济体系变化运动的数量进行研究,通过引进时间的因素来分析经济事件从前到后的变化和调整过程。汉森在《凯恩斯学说指南》中引用拉格纳·佛里舒的话说“不但考虑在某一时点的系列数值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且要考虑在不同时点某些变数的大小,同时我们引用某些足以在同时属于不同时刻的其中数值的公式,这是动态学说的重要特点。只有通过这种学说,我们才能解释一种情况怎样从前面的情况中产生出来。”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中指出:“我把那些我们并不计较日期的经济理论称之为静态经济学;而把那些对每一个数量都必须注上日期的理论称之为动态经济学。”

由此可以看出,用是否考虑经济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来区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如何将根据有无时间的变化与有无增长来区分的动态和静态分析统一起来?阿克利在《宏观经济学》中指出:“静态分析,不论简单的或比较的,都只集中在均衡位置上面。它既不涉及达到一个均衡位置所需要的时间,也不涉及各个变量向均衡状态所经过的路线。这是一件关系动态分析的事。”“如果均衡是在时间推移中没有变动的一种状态,那么只要均衡保持着,一种关系的时间维度就可以略而不论。”按阿克利的意思,尽管均衡是在时间中变动的,但量上没有变动,可按静态来处理。瑞典学派的林达尔在《货币与资本》中认为:“没有经济事物不是在时间中进行的,如果要具体考察动态与静态,我们就可以给出一个一般方程,然后又将具体的经济量值带入方程中,如果在量上不变动,这就是一种特殊的静态。如果有量上的变动,就称为特殊的动态。”

西方经济学的静态与动态分析法各有所长。静态分析可有效说明均衡的条件,而动态分析可观察到经济变化的过程。马克思认为物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运动的,运动是普遍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不过是运动的一种特例,并且认为静止是事物存在的必要条件,否则任何事物都不具有质的稳定性。但决不允许用静止掩盖和替代事物运动变化的绝对性。质量互变规律告诉我们必须在质量互变中研究动态与静止。因此,西方经济学中的静态与动态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的运动与静止是不同的,前者主要局限在数量关系上。

(四)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的比较与评析。实证分析简言之就是分析经济问题“是什么”的研究方法.。侧重研究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分析经济活动的过程、后果及向什么方向发展,而不考虑运行的结果是否可取。实证分析法在一定的假定及考虑有关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前提下,描述、解释或说明已观察到的事实,对有关现象将会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客观事实是检验由实证分析法得出结论的标准。樊刚指出实证研究作为一种经济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是:“从经济现象的分析、归纳中,概括出一些基本的理论前提假设作为逻辑分析的起点,然后在这些基于现实得出的假设基础上进行逻辑演绎,推导出一系列结论,并逐步放松一些假设,使理论结论更加接近具体事实。”规范分析法是研究经济运行“应该是什么”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来探讨达到这种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的步骤。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具体的经济分析都不可能离开人的行为。在实证分析法中,关于人的行为的社会认识是其分析的基础,完全的客观主义是不存在的。从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除少数经济学家主张经济学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纯实证分析以外,基本一致认为经济学既是实证的科学,又是规范的科学,因为提出什么问题来进行研究,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突出强调那些因素,实际上涉及到个人的价值判断问题”。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实证分析这个方法论术语,在一些学者看来,马克思经济学在方法论上强调的只是规范分析。其实,马克思主张的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分析方法,就是规范与实证有机结合的方法。马克思的历史分析方法可以说就是一种实证分析方法,是“动态实证”。马克思十分重视对事实的分析。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中他说:“物理学家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考察自然过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的。我要在本书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马克思很重视实证分析,如,马克思对分工、生产、交换、市场、利润、利息等范畴的考察和研究都是实证分析,他的经济研究实践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五)数理模型分析方法的比较与评析。数理模型分析方法可使对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研究的表述更简洁清晰,推理更直观、方便和精确,使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更加条理化、逻辑化和明了化。与英国的斯密、李嘉图,法国的魁奈、西斯蒙第及德国的李斯特等同时代的经济学家相比,马克思是当时经济学大师中运用定量分析最多和最好的。《资本论》在数学方法上,除运用简单的加减乘除之外,还有比例关系、函数关系、不等式及众多的统计图表。保尔·拉法格在《忆马克思》一文中提到马克思对数学分析的评价,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恩格斯认为:“单靠数学演绎就确定一个论断为真理的事,这种情况几乎从来没有,或只是在非常简单的运算中才有。”而且列宁也指出:“数学公式本身什么也不能说明,它只能在过程的各个要素从理论上解释清楚以后对过程绘图说明”。可见,马克思经济学对数学的运用,只是把数学当成一种工具。而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把数学当成一种目的,以数学化的程度来评价经济学达到的水平。

(六)制度分析方法的比较与评析。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家们就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在制度不变的前提下研究经济问题。在一定情况下,这种假定有利于经济学家对经济问题做深入分析。但在许多情况下,经济行为远比传统经济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复杂得多。因此,制度经济学家创立了将制度作为变量,用正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用,采取结构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社会文化分析法来研究经济问题,揭示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方法论。总体来看,制度分析方法的特征主要有:第一,动态化特征。即用进化或演进的眼光看待经济世界,这是制度分析方法的一个突出特征。制度分析方法特别看重制度的演进,而且认为促进制度演进的真正动因是技术的变化或技术的能动性,同时还认为技术变化和经济政策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因此,必须在制度演化的动态过程中去寻找问题形成的原因。第二,“非纯粹经济分析”的特征。制度分析方法始终坚持一种信念:社会经济是一个整体,经济系统中一切事物之间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且任何事物都是其他事物的原因。所以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既考虑“经济因素”,又考虑“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并把法律、政治、社会意识形态等非经济因素纳入经济研究的内生变量中。第三,方法论的集体主义特征。从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历史来看,经济学对人类行为的分析有两种途径:一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二是方法论的集体主义。正统经济学是以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为基础,而制度经济学则带有强烈的方法论集体主义色彩,他们认为对制度这一集体行动的考察和描述才能最好地理解个人的经济行为。第四,具体化特征。制度经济学家使用正统经济理论去分析制度的构成及运行,并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在研究方法上带有具体化的特点,侧重研究微观经济制度,并更多地从现象上和形式上进行分析,较少进行内在矛盾的分析和考察。其理论核心总是围绕制度的内涵和构成、制度变迁和创新、产权制度和国家理论这些具体的制度范畴。

制度分析方法不是西方制度经济学家的独创,其实马克思就是一个制度经济学家,他的生产关系分析实质就是制度分析,与西方制度经济学家不同的是,马克思是从本质上来进行制度分析的,西方经济学家则是从现象上进行分析。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方法注重从现象和形式上进行制度分析,因而具有客观实用性,所以它针对当代外部性经济问题的解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被广泛运用于经济理论的研究中。

三、结论

(一)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具有不同的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经济学是制度分析,侧重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通过人与人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关系的考察来解释经济的本质问题。西方经济学侧重于经济运行分析,研究资源配置、研究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经济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中,进行观察和感悟事物所形成的理性结论。

第2篇:动态分析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 竞争情报 分析方法体系 面向对象

分类号 G350

情报分析是竞争情报工作过程中情报价值增值的关键环节。竞争情报分析不仅仅是一种基本技能,更是一门智慧艺术。在多学科相互交织、渗透与影响下,竞争情报分析方法集各家之大成。近年来,随着竞争情报分析的深入与发展,不断有相关学科的分析方法被借鉴、引进与吸收进来,竞争情报具体分析方法数量持续增长。将如此众多的具体分析方法有序化、条理化成为竞争情报研究问题之一。只有构建科学、系统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才能清晰描述各种方法问的内在联系与互补性,指导方法的综合运用。因此,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是情报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是情报分析方法论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发挥分析艺术性的重要工具与方法论。

1

现有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分析

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记载,竞争情报具体分析方法有百种之多。这些方法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在竞争情报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这些具体分析方法,学者们研究构建了多种类型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依据构建视角,现有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可归纳概括为四种基本类型(见表1)。

由表1可见,以上四种体系类型中,基于分析思维与分析方法特点角度的体系类型重点突出分析方法的逻辑思辨特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体系构建思路;以方法来源、分析过程特点为视角构建的体系类型则强调了各种方法的学科属性与外部显性特征;而分析内容与分析任务角度的体系类型独具竞争情报分析特性,强调竞争情报分析的内容与任务特点。

以上各方法体系均以分析方法自身特点为建构视角,展现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间的内在联系与应用范围,具有综合性、普遍性、系统性等特点。然而,如果考虑竞争情报分析工作的实践应用,可以发现这些方法体系尚存一定缺陷与不足。

一方面,上述从单一视角所构建的体系,要么偏重思维逻辑的特点与过程,要么突出纯专业的分析技术与方法特点,体系内思维逻辑与技术手段间关系失衡,无法全面反映逻辑思维与具体专业分析方法间内在联系。缺少对分析方法体系的基本思维模式、战略思维方式、方法间逻辑结构、体系结构间内在联系和作用机理等方面的关注。另一方面,竞争情报根本目标是为企业战略提供情报支持与服务。动态环境中,新的竞争态势需要一种便于操作、易于接受、高度灵活的竞争情报方法集成体系。以上四类分析方法体系所体现出的相对稳定性与机械性,难于适应环境与任务的新要求。

2 动态竞争对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的要求

动态环境中,企业竞争情报呈现出网络化与“积聚式”增长态势,具有不连续、非平衡、非线性特点,并向多向性、立体化、多层次的动态模式发展。对作为实现竞争情报应用和服务关键支撑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动态竞争中,伴随着竞争情报分析对象的发展与变化,竞争情报分析过程呈现多层次、多角度。因此,需要构建一个以用户驱动为基础、面向任务与对象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以体现不同方法在情报分析中的独特功能与地位,反映方法间的渗透、交叉、补充与配合关系。其次,动态环境中,竞争情报分析工作任务与分析对象所呈现出的综合化、复杂性、系统化特点决定分析方法体系构建不宜走“以方法本身为中心”思路,而应“以问题为中心”,针对特定的课题任务,从企业竞争情报任务和情报流运动本质、特征和规律出发,同社会活动的内容、功能、业务流程相结合,以提升情报分析工作在实践中的适用性。再次,创新是竞争情报发展的不竭动力。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结构的演化与发展是伴随研究对象的变化而走向完善的。因此,动态环境发展要求情报分析方法体系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又要在结构上为新方法留有空白,同时又是一循环的动态系统。

3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建构

3,1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构架

竞争情报分析的本质是一个典型的连续动态思维过程。在竞争情报分析中,只有以分析对象为基础,围绕分析对象,强调各具体分析方法的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才能对来自企业自身、市场需求、战略联盟、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的信息本质和规律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揭示杂乱的、零散的信息背后复杂、有序的因果联系,挖掘其内在价值。

根据以上动态竞争对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的要求与情报分析本质分析,基于竞争情报分析对象与任务视角,可以构建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框架(见图1)。

由图1可见,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框架主要由两个层面构成:第一层面是逻辑思维分析方法层,第二层是专业技术分析方法层。其中,逻辑思维分析方法层中的“逻辑思维”是一个狭义概念,系指各种具体逻辑思维方法。此分析方法层是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整体构架的基础层面。而专业技术分析方法层则是以对象为导向,对具体分析方法手段的条理化、结构化与系统化,是分析方法体系的核心层面。

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框架是由竞争情报分析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体现了竞争情报分析过程的两个阶段:综合分析阶段与研究分析阶段。竞争情报分析人员首先要运用各种逻辑思维方法,对分析任务、分析对象的性质、特征、结果要求等做出分析判断与抽象概括,并对所获取的散乱、复杂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综合与比较,这是综合分析阶段。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分析对象与分析任务,才能运用各种具体专业技术分析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与透彻分析信息资源,以获取价值增值的情报产品为决策服务,这是研究分析阶段。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是从分析过程的宏观与微观角度,对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的结构化与系统化,充分体现了竞争情报分析活动意识、功能、能力三个驱动因素的内在统一性。

3,2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逻辑思维分析方法体系

在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框架中,逻辑思维分析方法层是对供竞争情报分析工作者思辨与综合分析而使用的具体逻辑与思维方法的归纳与概括,具体分析方法体系如表2所示:

由以上体系可见,逻辑思维分析方法层构建于逻辑学基础之上,虽然此类方法并不是竞争情报专用分析方法,但却是竞争情报分析中的逻辑思维、系统思考的基础与出发点。结合竞争情报分析对象、分析任务,逻辑思维分析方法层是对狭义逻辑思维具体方法的概括与归纳,是基于逻辑分析的系统化方法体系,适用于各类竞争情报分析对象和任务。

3,3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专业技术分析方法体系

专业技术分析方法层是以竞争情报分析对象为依

据,是针对具体分析任务而采用的特定性、专业性分析方法的集合。根据企业竞争情报具体对象与研究内容,可将专门技术方法划分为三种类型,即竞争环境分析方法、竞争对手分析方法及企业自身分析方法。同时,考虑各方法在三种对象分析中的适用性,又可从通用与专用两个角度进行划分。据此,可以构建基于适用对象与适用范围二维结构的竞争情报专业技术分析方法体系,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专业技术分析方法体系是对来源于与竞争决策密切相关的战略管理、经济学、文献情报学、财务管理学等学科具体专业分析方法的系统化与结构化。它直观地反映各种方法所具有的微观分析属性和分析专用性,反映各分析方法与具体分析对象、分析任务的直接关系,并从分析对象与适用范围维度体现出彼此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影响。

4 面向对象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结构特点与内在机理

4,1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结构特点

4,1,1针对性与实用性

此方法体系突破一般方法体系单一思维的束缚,坚持以问题为中心,紧紧围绕竞争情报分析对象,针对竞争情报活动内容、功能、流程,以典型逻辑思维过程为基本脉络,以整体、系统、灵活为指导,宏观分析为前提,具体操作为核心。

4,1,2综合性与系统性

此方法体系将不同层次各种方法纳入到一个有机体中,是各种具体方法围绕竞争情报分析对象、按照基本逻辑思维脉络的有序集合。考虑分析对象特点及各具体方法在分析中功能作用的差异,此方法体系从排列顺序、空间配置和分布状态等方面体现了各具体方法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关系,兼顾思辨与具体分析。

4,1,3方便性与快捷性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是以具体分析对象为基础,密切结合竞争情报研究实际,适用范围明确,可操作性明显,有利于方法的择优化应用,有利于情报分析者根据分析对象与分析任务,选择适合的逻辑脉络与分析路径进行快速情报分析。

4,1,4开放性和动态性伴随着环境变化与学科发展,竞争情报分析方法的交融性越来越强,新方法的吸收和移植成为分析方法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具有动态调整特征,兼具稳定性、兼容性与开放性,保持了与外界信息交流与沟通的通畅,为新的方法预留了空间,能够在动态与开放中持续跟踪形势变化,动态捕捉到最新方法发展。

4,2

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内在机理

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中的逻辑思维方法层与专业技术方法层之间不是截然分开、彼此独立的,而是联系密切、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在竞争情报分析实践中共同发挥作用。

4,2,1分析逻辑的递进关系此分析方法体系中,逻辑思维方法层与专业技术方法层均以竞争情报分析对象为出发点,首先运用逻辑思维方法进行宏观层面分析,把握分析的总体方向与脉络,并对所获信息进行归纳与总结,然后再利用专业技术分析方法精细描述、透彻分析,获取及时、准确的竞争情报。逻辑思维方法层是专业技术方法层的基础,而专业技术方法层则是逻辑思维方法层的深化与拓展。

4,2,2层次结构的作用关系在竞争情报分析中,逻辑思维是一种基本思维模式,贯穿于整个分析过程的始终。专业技术分析是在基本分析逻辑基础上,对具体分析对象与分析内容的针对性与专业化分析,是逻辑思维方法与专业技术方法的有机融合。同时,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反映了层次与层次、分析方法与分析任务间的对应关系。但是,由于任务的多方法实现特点和方法的多功能应用特点,任务与方法并非是单一的映射关系,而是一对多、多对一的对应关系。

4,2,3分析过程的互补关系伴随动态竞争发展,情报分析对象呈现结构层次复杂化、内容体系超大化态势。面向对象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体系以逻辑思维方法为主导,从系统分析人手,有效地把握分析对象整体结构及各子系统间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个子系统和具体对象,采用个性化的专业技术分析方法,探析分析对象深层内涵,发掘符合企业决策需要的更具价值情报。

第3篇:动态分析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流程工业;仪表故障;检测方差分析

中图分类号:TH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020-01

引言

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化生产过程的控制系统规模不断扩大,复杂性迅速增加,从而引起维修费用增加、停机损失巨大或事故后果严重等问题。因此,传统的参数报警和联锁保护系统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过程的需要,对于大型复杂系统,人们更为迫切地希望提高其整体可靠性与可维修性,而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恰好为达到这一目标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当前的故障诊断与检测方法可分为三大类基于定量模型的方法、基于定性模型的方法和基于过程历史数据的方法。基于定量模型的方法过于依赖过程模型的准确程度,在复杂、严重非线性以及强耦合的流程工业中难以得到广泛应用;基于定性模型的方法也称为基于知R的方法,适合于有大量生产经验和工艺知识可以利用的场合,但通用性较差;基于过程历史数据的方法以采集的过程数据为基础,通过各种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挖掘出隐含信息,比较符合流程工业的特点,通用性强,是目前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重点。但大多数基于过程数据的故障诊断分析算法非常复杂,只能监控少数关键变量,当需要检测仪表数量较大时,难以满足实时性的要求,所以在大规模工业过程上成功应用的例子并不多。本文通过对实际工业过程仪表信号的分析发现,仪表信号的波动情况能很好地表征仪表性能状态,由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信号方差分析的快速仪表故障检测算法。

1 过程控制系统的故障来源与诊断过程

控制系统的故障是指系统状态出现的不期望的并且不能容许也不能自动恢复的偏差。上图为故障诊断系统的框架,显示了一个基本的过程控制系统中不同的故障来源。一般来说,故障来源分为过程故障、控制器故障、传感器和执行器故障三类。过程故障指对象特性的剧烈变化,大多由设备硬件故障引起,如压缩机或泵设备的联锁自保停机也可能是上况失常造成的,比如反应器进料流量的浓度偏离其正常或稳定工作点。控制器故障大多由计算机硬件或软件故障引起,可通过冗余设计等技术提高计算机稳定性和网络通讯质量来避免。传感器和执行器故障指仪表的固定误差、漂移或超限等。由于过程中很多仪表为自动控制提供反馈信号或执行调节动作,因此这类仪表的故障常引起状态变量偏离稳定工况,可能导致控制系统失效,甚至酿成事故,必须尽早发现并处理。据统计,80%的控制系统失效起因于传感器和执行器的故障,,是导致控制系统失效的主要原因。其他如偶然事件,过程噪声和测量噪声等不属于故障诊断的范畴。过程噪声引起真实模型与预测模型的误差测量噪声则使测量变量带有高频组分。

2 基于方差分析的故障检测方法

通过对大量的传感器检测仪表采集数据的分析发现,各类正常运行仪表的检测数据具有很鲜明的统计特性,以热电偶、热电阻为代表的温度信号,相对变化缓慢,波动幅度较小;以差压变送器为基础的流量、差压、液位信号,相对变化迅速,波动幅度较大;其它分析仪表,如氧含量分析仪等,也具有特殊的脉动规律。另一方面,对于同一仪表,当运行状态发生变化时,其统计特性也将发生显著的变化。上述现象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很有启发性的研究思路,通过对所采集的数据分析,提取如均值、方差等统计量,再对这些统计量进行分析就可以获取仪表的状态信息。方差分析故障检测方法完全基于仪表实时信号的差分时间序列,主要由三个步骤组成:(1)对原始时间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并去除奇异点;(2)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方差估计,即提取仪表的波动状态信息;(3)根据由历史故障数据学习而来的方差统计量分类阀值,比较得到当前的仪表状态信息,实现相应的故障检测。1)数据预处理:实际工业数据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并不满足理想的正态分布。此外,既使是某些信号在稳态情况下的变化近似满足正态分布,由于实际工业过程具有很强的非线性与时变特性,其统计量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有,各种过程干扰与量测噪声的存在,使得统计量的获得并不简单,因此,需要对原始工业数据进行预处理,避免外部干扰对检测结果的影响。2)滑动窗口方差估算:预处理后的有效数据序列样本均值和样本标准,由于绝大多数仪表在处于某一稳态并无外部干扰时,其变化量均符合均值为零的正态分布,则得到变量在某一时刻的波动量标准差的估计值,样本标准差反映了序列的波动状态,而对于大量正常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样本标准差大小直接反映了仪表的波动范围,也就是说,若标准差大小过大则表明序列方差变化剧烈仪表性能不稳定,若标准差大小过小则序列方差变化剧烈仪表性能表现迟缓。仪表可能存在引压管线堵塞、失灵等故障。因此, 标准差表征了变量在时刻的状态,可以作为故障诊断的特征量。3)确定方差区间:对于任一正常运行的仪表,其滑动窗内的标准差都处于一定的正常波动范围内。为此,本文引入方差区间的概念,对测量变量,设测量变量,设为其在正常波动的方差变化区间。当标准差为变化区间时,则认为该仪表在某一时刻运行正常,反之,则认为该仪表在该时刻运行异常,继而可进行进一步的故障类型诊断。不同仪表的方差波动范围,由于本身性质、工艺条件、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互不相同。本文通过学习过程历史正常数据来确定每个待诊断仪表的的正常方差区间的初值,设一组正常状态的历史数据及长度,及其时刻的标准差估计值,则其标准差时间序列可以确定,并确定正常方差区间初值,在实时诊断过程中,为克服运行过程,工艺条件大幅度变化对方差变化区间的影响,允许用户特别是经验丰富的仪表工程师对各仪表的诊断结果进行评估,并以此为标准调整正常方差区间,以适应工艺条件的变化。设定某一仪表的在当前时刻的状态,则状态判别函数可确定,为避免诊断结果不稳定,判断出当前时刻的仪表状态后,还需要对该仪表在这个采样时间内(如1小时)的状态,序列进行概率检验,计算其故障发生的概率。

3 结论

本文在对大量真实的工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仪表信号的波动情况直接反映了仪表的工作状态,可以作为故障诊断的特征量,由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信号方差估计的快速故障诊断方法。该算法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背景,物理意义明确,计算简单,适用于大规模的流程工业过程。

参考文献

第4篇:动态分析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结构疲劳;振动疲劳;数值方法;工作模态;模态减缩

中图分类号:U461.7+1文献标文献标识码:A文献标DOI:10.3969/j.issn.2095-1469.2013.02.09

疲劳寿命是结构强度设计和考核的重要指标。由于受随时间变化载荷的作用,结构可以在名义应力远小于其极限应力时发生破坏。因此,虽然疲劳寿命预测、疲劳分析在名称上并不包含振动,但是一般理解疲劳是与振动相关的。换言之,疲劳是振动疲劳的简称。然而,迄今针对疲劳问题的研究或应用中,考虑了载荷随时间的交变特性,但一般并不考虑结构振动特性的影响。这类疲劳问题可称为静态疲劳问题[1-2]。

在工程中也已发现,在动态载荷作用下,结构在应力水平低于静态疲劳极限时也可能发生破环,即结构的实际寿命低于依据静态疲劳分析方法的预测结果。考虑结构振动特性对疲劳寿命的影响,提出了严格意义上的“振动疲劳”概念[1-3]。姚起杭与合作者对此开展了长期的研究,系统地分析了振动疲劳与静态疲劳的区别[2],对单自由度系统提出了半解析的分析方法[1]。自20世纪 9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航空界学者对此开展了系列研究[4-6]。近年来,国外汽车工程界也已开展相关研究工作[7-10]。

然而,与对静态疲劳问题的研究相比,对振动疲劳研究的公开文献仍然较少。在国内汽车工程界,振动疲劳则尚属新概念。一些商用软件声称具有振动疲劳分析功能,相关介绍却语焉不详。有些文献在谈及振动疲劳分析时,关注点实际上是静态疲劳问题的随机性及其处理方法。

针对上述现状,本文结合文献调研与作者相关研究工作,着眼于汽车底盘结构,尝试对振动疲劳问题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关键技术进行探讨。

1 静态疲劳与振动疲劳

静态疲劳分析中一般认为结构不会发生共振,实际上是假设结构最低阶固有振动频率远高于载荷的最高频率。因此可以认为静态疲劳分析不考虑结构的振动特性。因为不发生共振,所以一般也可以不考虑阻尼的影响。

与之不同的是,振动疲劳问题中,结构会发生共振,结构的疲劳寿命与其固有振动特性、载荷频率等因素密切相关。这种关系源于两方面。其一,载荷频谱与结构的固有振动频谱存在重叠;其二,材料或部件的疲劳寿命曲线随频率而改变。

在共振区,响应幅值主要取决于激振力幅值和阻尼大小,因此振动疲劳分析中需要尽可能准确地反映结构中存在的各类阻尼。显然,振动疲劳引起的破坏,既像静态疲劳一样需要考虑加工特点与应力集中,还必须计及结构整体或局部的振动特性。

另一方面,振动疲劳分析所需的材料或部件的疲劳特性曲线不同。静态疲劳分析采用的疲劳特性曲线,比如S-N曲线,在试验时不考虑加载频率的影响。但是在振动疲劳分析中,结构的疲劳特性参数应该反映结构共振频率的影响。进行S-N曲线试验时,要求使试件发生共振破坏,即需要在一定应力水平下跟踪结构共振频率来完成[1]。有文献从试验角度介绍了典型部件的动态S-N曲线的测定方法和判断试件破坏的准则[11-12]。

显然,载荷中存在的随机性是两类疲劳问题的共同特征。载荷频谱与结构固有频率彼此接近而导致结构发生共振,才是振动疲劳的本质特征。

2 振动疲劳分析的数值方法

对疲劳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29年Albert的工作,迄今在包括数值分析方法等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2002年英国里兹大学的Haiba与Barton等学者从汽车结构优化设计的需要出发,针对静态疲劳问题,分别对用于疲劳寿命分析的3种时域方法与1种频域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9]。

依据第1节所述振动疲劳问题的特点,可以发现:求解静态疲劳问题的数值分析方法,如果能够反映结构的振动特性,则可以用于振动疲劳问题分析。下面借鉴文献[9]对各方法的称谓,分别讨论主要的时域与频域方法的适用性。

2.1 频域分析方法及其适用性

基于谐波应力分析的频域方法广泛应用于分析静态疲劳问题,基于随机振动分析的频域方法则尚处于研究阶段[5-6]。这里讨论前者。

基于谐波应力分析的频域方法,采用功率谱密度函数描述载荷与结构应力,并借助载荷-应力传递函数H(f)将二者联系起来,即

式中:W(f)为实际载荷的功率谱密度(PSD)函数; G(f)为响应点动应力的功率谱密度。

当结构受到多个载荷作用时,对各载荷重复上述过程。将对应各载荷的动应力功率谱密度函数叠加,得到最终的应力谱密度函数PSD,然后分别计算PSD的若干惯性矩mn。

.

应用Dirlik方法计算应力的概率密度函数(PDF),进而确定各应力幅的循环次数,由此完成计数过程[9]。再结合Miner 准则和部件的静态疲劳S-N曲线预测结构的振动疲劳寿命[7-8]。

该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功率谱密度函数能够有效地反映载荷的随机性,算法具有很高的计算效率,而且现有商用软件能够无缝结合地完成相关计算分析。另一方面,载荷-应力传递函数本身反映了包括阻尼特性在内的结构动态特性,包括阻尼特性,能够更直观地反映加载时发生的结构共振现象。因此该频域方法可以应用于振动疲劳分析。

其主要不足有两点。其一,该方法仅适用于线性系统的疲劳分析。其二,功率谱密度函数中不包含载荷的相位信息。对多个载荷单独作用产生的应力功率谱密度进行叠加,实际上是假设彼此相位相同。在不少情况下,这种处理将导致预测结果存在偏差。其三,如何应用材料或部件的动态S-N曲线还需探讨。

2.2 时域方法及其适用性

依据计算结构动应力方法的不同,静态疲劳分析的时域方法进一步可分为准静态法与基于瞬态动应力计算的时域法。两种方法的主要差别在于动应力计算过程。事实上,基于动应力时间历程而预测结构疲劳寿命的算法与过程,各方法并无差别。因此下面的介绍侧重于动应力的计算过程或思路。

2.2.1 准静态方法

针对每一外载荷,首先分别求解结构在对应作用点与方向受到单位静载荷作用时的应力场;然后计算该应力场与实际载荷时间历程的乘积,并将其视为对应载荷在结构中产生的动应力。最后将对应各载荷的应力场叠加,即得到结构在全部载荷作用下的动应力时间历程。该方法适用于线性系统,其优点在于计算效率高;但是不能反映结构局部或整体振动的影响,因此不适用于振动疲劳分析。

2.2.2 瞬态动应力方法

基于瞬态动应力计算的时域方法,可以采用直接方法计算结构的动应力,也可以先通过模态变换对系统降阶后再求解动应力。为陈述方便,前者简称为直接动应力法,后者则称作模态叠加法。

(1)直接动应力法。实际载荷直接施加到结构的动力学方程中,应用隐式或显式积分算法求解任意指定时段内结构的动应力。无论是线性系统还是非线性系统,该方法都能够反映结构的振动特性,包括阻尼特性。另一方面,直接动应力法能够准确反映多种载荷的综合贡献,比基于谐波应力分析的频域方法更准确[10]。因此,就精度而言,该方法最适合于振动疲劳分析。其不足则在于,动应力计算过程本身计算量巨大、对磁盘空间的需求也十分惊人。疲劳问题分析需要进行多工况与多样本的重复计算,上述不足尤为突出。就汽车底盘结构的振动疲劳分析而言,不同路段需要分别求解、同一路段也需要进行多样本计算以有效反映载荷的随机性。应用直接动应力法的挑战可想而知。

(2)模态叠加法。鉴于直接动应力方法在计算效率与存贮空间方面存在的不足,模态叠加方法应运而生。对于线性系统,采用降阶模态变换可以大幅降低待求解的动力学方程的阶次。当不考虑阻尼、或者只考虑柯西阻尼时,模态变换还使系统方程解耦。对解耦得到的单自由度模态坐标方程,可以应用Duhamel积分求解响应。对于非比例阻尼系统,则如同直接动应力方法一样,可应用隐式或显式积分方法求解降阶后系统的响应,但此时系统方程的规模已显著减小。在求出各模态坐标的响应历程后,再次应用模态变换即得到原系统的响应,进而得到所关注部位的动应力时间历程。

与直接动应力方法相比,模态叠加方法效率高、占用内存也显著降低。对于线性系统,多工况与多样本求解时,保留模态的计算与系统矩阵的降阶变换均只需一次。经过模态减缩变换得到的单自由度系统,还可以进行半解析求解[1]。因此,对于振动疲劳分析,该方法具有很好的潜力,关键在于保留模态阶次的确定。

3 振动疲劳分析的若干关键技术

就汽车底盘部件而言,振动疲劳分析的主要工作大致包括以下内容:实车道路试验及其数据处理,结构有限元建模与验证,载荷识别与载荷谱编制,材料及部件的疲劳寿命数据的获取,疲劳寿命数值预测以及台架试验验证。这些实际上也是静态疲劳分析所应开展的工作。在静态疲劳分析中形成的对应流程、技术关键以及实施要求,在振动疲劳分析中也需遵守。

然而,因为振动疲劳与静态疲劳之间存在的差别,许多工作需要包含新的内容。如果暂不讨论如何计入载荷频率对材料或部件疲劳特性的影响,那么振动疲劳分析所需开展的特殊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在载荷识别后,需着力对载荷与结构进行频谱分析,以确定可能发生振动疲劳的频段以及引发振动疲劳的载荷。其二,数值方法选择。一方面,准静态方法不再适用;另一方面,选择时域方法进行动应力计算与疲劳寿命预测时,需要思考如何对计算方法进行加速以提高效率并降低储存空间的要求。

下面结合某乘用车后扭力梁结构的振动疲劳分析分别予以介绍。

3.1 结构工作模态分析

为了判断结构是否发生振动疲劳,需要准确计算结构的工作模态频率,并确定外载荷频谱。如果二者存在重叠,且载荷在重叠频段具有较大能量,则结构将发生振动疲劳。

为了理解待研究结构的固有特性,工程中通常应用橡皮绳悬吊或柔软基础支承,然后进行振动测试。这样得到的实际上是结构在自由-自由状态下的振动特性。这种约束条件与结构实际工作状态存在差异,下文将通过对比予以说明。对于结构振动疲劳以及静态疲劳分析,需采用工作模态以准确理解结构的失效机理。

结构的工作模态及其频率,即结构在工作状态下的振动特性,可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得到,也可以结合道路试验或台架试验测试得到。

计算工作模态分析,关键在于对经过验证的结构有限元模型施加正确的约束条件,以反映研究对象与相邻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为验证模型、计算方法与计算过程的正确性,对于计算得到的工作模态,也需要结合道路试验或台架试验进行验证。

在整车道路试验或台架试验中,通过合理布置加速度传感器和应变片,可以在完成载荷识别、应力状态分析所需数据的同时,得到结构的工作模态及其频率。其中,加速度测量将给出传统的位移模态。这方面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基于应变测量则可以得到应变模态,在桥梁等结构中已得到应用。因为应变的特点,应变模态有助于辨识疲劳问题中结构的危险部位,并可以在耐久性试验中捕捉该部位的应力演化与破坏过程。

图1给出了计算某乘用车后扭力梁结构工作模态的有限元模型。图中,后扭力梁结构通过衬套、螺栓与车身相连,承受4个载荷,分别为左、右车轮对轴头的支撑力和左、右弹簧的压力。弹簧上端为固定连接,衬套保留了1个绕y轴转动的自由度,两端的轴头保留了1个z向跳动的自由度。

表1给出了两种约束条件下后扭力梁的试验模态频率与有限元分析(FEA)结果的对比。由表可知该后扭力梁的工作模态频率与自由-自由状态下的模态频率存在明显的差别,即对于同阶模态,工作模态频率低于自由模态频率。这主要是由于工作状态下,后扭力梁承受了预载荷,并通过减振器、悬架弹簧、橡胶衬套等与车身相连。这些作用实际相当于在后扭力梁上增加了一定的惯量。

这表明, 为准确地理解后扭力梁的振动疲劳失效问题,采用工作模态更为适当。

3.2 载荷频谱分析及辨识

对于汽车底盘结构而言,除道路与发动机载荷外,其它结构的振动也将反映在所研究结构的振动响应中。这样,实测信号既包含实际的载荷频率成分,也包含所研究结构和相关结构的工作模态频率成分。因此,载荷识别不但极其耗时,而且充满挑战。通过实测信号反求所研究结构的载荷,不但需要理解激励大小及其频谱,而且需要深入理解研究对象与相邻结构的相互作用。

为此,在通过道路试验测得各类相关信号之后,既要在时域与频域进行分析对比,还应该结合相关结构的振动特性以及发动机、道路等主要振源特性进行分析,以准确认识研究对象所受到的复杂载荷的频率成分与相应水平,实现对车辆实际运行中部件载荷谱的准确辨识。

3.3 数值方法选择

第2节分析显示,基于谐波应力分析的频域方法和基于瞬态动应力计算的时域方法均能够用于解决工程结构的振动疲劳问题。

基于谐波应力分析的频域方法,因效率高,已用于底盘部件的振动疲劳分析[8]。但是该方法丢失载荷相位,因而不能计及多载荷之间的相位差异,必然导致准确性方面的不足[10]。

基于瞬态动应力计算的时域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两种方法。其中,直接动应力方法精度高,且可应用于非线性系统,但是计算效率低,存贮空间需求巨大。基于模态叠加的时域方法可以视为该方法的一种发展。对比分析二者计算得到的动应力,可以分析后者替代前者的可行性。

计算显示,对于非共振激励,模态叠加方法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响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对共振激励,当保留模态阶数足够时,模态叠加法能够捕捉到拍振现象。为了判断是否保留了足够数量的模态,可以应用在主要运动方向上的总有效质量相对原始模型中可运动质量的比例作为指标。研究显示,当该比值不低于90%时,模态叠加方法计算得到的动应力与直接动应力方法结果吻合良好。

以所研究的后扭力梁结构为例,直接动应力法的时间步长设定为0.001 s,计算动应力所需时间为270 min;模态叠加法的时间步长设定为0.000 1 s,计算总时间为110 min。显然,模态叠加法具有更高的效率。

因此,针对具体问题,通过合理选择保留模态的阶数与时间步长,模态叠加方法能够实现精度与效率的平衡,对于振动疲劳分析具有很好的潜力。在选择保留模态阶数时,需要考察伴随共振出现的拍振现象。

4 总结

第5篇:动态分析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生物识别技术;步态特征;目标轮廓;预处理;周期特性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3-0171-03

1 引言

人员身份识别是安全排查的重要方面,传统的身份识别手段包括身份证、社保卡、电子密码等。这些方法存在易窃取、易伪造、易破解等问题,而生物识别技术有效避免了此类问题的出现。

步态特征识别是生物识别领域比较新的研究内容,其所具有的非接触性、远距离识别、隐蔽性、不需要特别高的分辨率、不易被模仿等特点,使其在智能识别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应用潜力[1]。步态识别技术是一种基于行为特征的识别手段,在智能视频监控的大环境下,利用步态识别对监控范围内的人员进行跟踪和分析排查可疑人员,对发现重点人员、提高预警时间以及及时防范起到重要作用。研究步态识别技术对于提高智能监控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步态行为分析中步态特征是实验分析的主要内容。针对步态特征,目前研究者提出了很多方法。文献[2]提出针对SarKar等[3]基于基线算法的步态周期检测的改进算法,通过对图像帧中运动目标的摆动距离的计算,根据摆动距离的周期性估算步态周期值。Yan-qiu Liu[4]等提出步态能量图结合步态周期的融合算法,利用傅里叶变换后的低频成分作为特征进行识别。本文提出步态周期检测的改进方法,使计算量更小且减少摆臂的干扰。

2 步态行为分析

步态行为分析是对步态数据库中的运动目标进行图像处理,获得运动物体的静态和动态信息,并对运动物体进行区分和识别,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其中,预处理主要是获取背景图像。运动目标检测主要是提取运动目标和形态学处理。

2.1 图像预处理

通过预处理提取运动图像中背景图像。由于背景构成相对复杂,以及阴影、光照变化等影响,使得运动目标分割比较困难[5]。目前常用的是光流法和高斯法。每一种算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场景,根据客观条件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算法来提取背景。由于数据库所使用的是固定镜头下拍摄的视频图像,背景、光线、距离等因素基本没有变化,所以本文采用背景减除法进行目标检测。

采用背景减除法,首先是建立背景模型。模型算法的效果直接影响背景提取的质量。原理是将一段特定视频中所有图像帧的像素平均值作为背景。平均值的计算以及更新规则都相对简单,因此该方法的实时性较好。由于光照变化会对图像亮度即像素灰度值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该方法对环境光照变化的适应性较差。平均背景模型的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2.2运动目标检测

运动目标检测是指从获取的视频图像中提取运动的目标,获得清晰的运动目标轮廓[6]。运动目标包含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静态特征有人体高度和宽度、面积等,动态特征有关节角度、肢体摆幅、运动速度等,这些都可以表征运动目标特性。同时背景图像也分为固定场景和运动场景两种,由于场景是否静止,使得目标检测算法的选择不同。

运动目标检测是步态行为分析的基础内容,运动目标提取直接影响到到特征提取和分析。运动目标检测包括运动目标提取和形态学处理等操作。

首先,提取运动目标,对获取的背景图像和前景通过背景减除的方法进行处理,同时设置阈值理论值。调整阈值的大小,得到理想的二值D像。如图3所示。

2.3 特征提取

在医学上步态周期的定义是:运动过程中,从一侧足迈步开始到同一侧足再次着地结束。也就是迈出左(右)脚最大距离到下次左脚最大距离时所需要的时间为一个步态周期。完整周期内,一侧下肢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地面支撑阶段(站立期)和摆动期。站立期约占整个步态周期的60%,在这个过程中足跟完成着地到脚趾离地整个动作。摆动期为脚趾离地后到足跟再次着地的过程,约占整个步态周期的40%。一侧腿在摆动期的同时另一侧腿处在站立期。

2.3.1质心点定位

通过预处理操作获得运动目标轮廓,并提取运动目标质心。

3仿真实验与分析

步态行为分析以MATLAB软件进行实验分析,步态图像库采用CASIA数据库A中数据。CASIA数据库A中有20个样本,分三个角度,每个角度4个步态序列,共240个序列。目前实验只用到其中零度的80个序列。

按照以下步骤提取步态周期:

(a)读取数据库A中的样本序列。

(b)对图像进行质心提取操作,如图5所示。

(c)计算图像序列摆动距离变化趋势,如图6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样本之间周期差值最小为0.07帧,且周期帧数在18~28之间。通过分析数据,发现zl周期帧数明显偏小。通过zl序列发现,提取到的运动目标轮廓有较大残缺,对运动目标质心获取和周期特性的获得产生较大误差影响,如图8。

当前实验数据是从80个图像序列中获得的,分析存在误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种。第一,由于采用CASIA数据库A中数据作为基础,实验样本较少,造成误差较大。第二,由于图形处理过程中存在噪声干扰,使特征提取效果达不到理论值;第三,由于序列中存在异常轮廓导致数据变化发生突变,如图9所示。

4结论

本文通过获取图像帧中运动目标的摆动距离,利用摆动距离和步态周期的相关性得到周期特征。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在图像处理的过程中存在无法消除的噪声,抑制噪声的同时产生新的噪声干扰;由于序列基数比较少造成运动周期值精度不够。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补充样本数量,改进算法降低噪声干扰,以提高周期值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衣美佳. 步态识别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

[2]马勤勇. 基于步态的身份识别研究[D].浙江大学,2008.

[3]S.Sarkar,P.J.Phillips,Z.Liu,et.al.The human ID gait challenge problem:data sets,performance,and analysis.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2005,27(2):162-177.

[4]Yan-qiu Liu,Xu Wang.Human gait recognition for Multiple views.Procedia Engineering15(2011)1832-1836

[5]韦素媛. 实用步态数据库的建立和步态特征提取与表征方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第6篇:动态分析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有限元方法; 模态分析;动态特性

一、绪 论

(一)研究目的

本文对机床的动态性能分析采用的是有限元分析方法,机床动态特性的好坏,直接影响机床的加工性能,通过有限元软件,可以找出现有结构的薄弱环节,进行结构的修改,或是材料的改进,再次进行有限元分析,如此反复的对薄弱部件进行最优设计。改善机床的静、动态特性,可以提高机床的加工精度、效率和抗振性能,及提高机床的可靠性、寿命和降低机床噪音。如此,机床动态特性的研究非常重要。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数控机床的主轴和主轴箱作为研究对象,在ANSYS Workbench软件的平台上,把有限元分析方法和优化设计法巧妙的结合,讲述主轴及其主轴箱进行建模、动态性能分析方法[1]。

(一)机床主轴及主轴箱的有限元建模

利用Pro/E软件,在其中建立三维模型。在建立模型过程中,为了方便利用有限元法对其分析,对机床主轴及其主轴箱进行了简化,主要有螺纹按实体处理; 忽略了倒角、小孔等一些细微特征,修改和简化是为了避免小结构件和小特征在有限元划分的时候,产生较多的有限元单元,计算时间长,经过简化后的模型可提高计算效率,而且对计算的结果影响不大。

(二)机床的动态分析

在机床的实际工作中,其动态特性会对机床的加工精度、生产效率和被加工表面的质量等产生很大影响。所以,为了确保工件加工精度和效率,分析机床结构的动态特性,以了解机床动态性能。

二、机床的有限元动力学分析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的Workbench软件对数控机床进行有限元动力学的分析,分析主轴及主轴箱体结构的动态特性,分析主轴及主轴箱结构动刚度的薄弱环节,了解结构的动态特性,从而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和效率。

(一)模态分析方法及结构动态特性的计算

模态分析是最基本的线性动力学分析,用于分析结构的自振频率特性,包括固有频率和振型。它是更详细动力学分析的起点,是其他线性动力学分析的基础,如谐响应分析瞬态动力学分析、响应谱分析、暂态分析等都需要在模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模态分析反映了结构本体的力学性能,与载荷无关,因此它能全方面的体现结构特性,是对实体结构优化设计的方向和理论基础。结构动力学分析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固有频率和主振型的计算,而求固有频率和振型可以归纳为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

对于一个多自由度的线性系统,当不考虑外力和阻尼作用时,系统的无阻尼模态分析是经典的特征问题,动力学问题(自由振动)的运动方程可如下所示:

[M]{x"}+[K]{x'}={0} (2-1)

式2-1中:[M]是质量矩阵, [K]是刚度列阵, {x"}是加速度列阵,{x'}是位移列阵。在结构自由振动时为简谐振动,即位移为正函数,即:

振型和频率是结构的动力特性的主要参数,为了避免机械零件和结构在工作时发生共振,就必须求解振型和频率这两个参数。结构的振型和频率表示的是特征值,各节点间振幅的相对大小表示的是特征向量,即表征了结构的模态,这两个参数是振动系统特有的性质,与外载荷无关,所以称为结构的动力特性[2]。

1.主轴结构的有限元模态分析

采用Workbench分析软件对主轴结构进行模态分析,了解原主轴的动态特性,为主轴的结构优化设计做准备[2]。

(1)建立模型

在Pro/E中建立主轴的三维模型,在导入Workbench中,导入主轴模型后开始划分网格,因为模态分析只有线性分析,所以得用线性单元定义单元。在实体建模时对原实体模型进行简化,忽略一些特征,如螺纹等。

(2)模态计算结果及分析

利用Workbench软件对主轴结构进行振动特性分析,通常取前6阶固有频率和振型进行研究分析。

2.主轴箱结构的有限元模态分析

采用Workbench分析软件对主轴箱结构进行模态分析,了解原主轴箱的动态特性,为主轴箱的结构优化设计做准备。

(1)建立模型

在Pro/E中建立主轴箱的三维模型,在导入Workbench中,导入主轴箱模型后开始划分网格,因为模态分析只有线性分析,所以得用线性单元定义单元。在实体建模时对原实体模型进行简化,忽略一些特征,如部分小孔等。

(2)模态计算结果及分析

利用Workbench软件对主轴箱结构进行振动特性分析,通常取前6阶固有频率和振型进行研究分析。

三、小结

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Workbench在简化模型的基础上对数控机床主轴及主轴箱进行了有限元模态分析,结合静态和模态分析得出影响结构的动态特性。因此,要提高机床机构的动态特性,首先应考虑提高主轴和主轴箱结构的固有频率。

作者简介:吴晴(1991-),女(汉族),湖南株洲,湖南工贸技师学院,本科,助讲,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工作。

第7篇:动态分析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子空间算法 汽车轮胎 稳态响应

中图分类号:U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002-02

轮胎作为汽车的接地部件,不仅要在结构方面满足设计的要求,而且还要和整车能够匹配,避免发生共振等现象,因此,有必要从汽车轮胎的固有频率方面入手来分析汽车轮胎的阵型。近年来,使用有限元的方法来对汽车轮胎的动力性能进行分析逐渐成为热点,有限元分析能够精确的描述汽车轮胎的结构,考虑结构的非线性、材料的不均匀性等各种因素,有很高的精度和工程实用性。

本文以12.00R20规格的子午线轮胎为例,应用大型有限元计算软件ABAQUS建立汽车轮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基于子空间算法计算汽车轮胎的谐波激励稳态响应,得到汽车轮胎的固有频率和相应振型。

1 有限元分析及轮胎模型

汽车轮胎是由橡胶材料和众多的骨架材料组成的复合结构,而有限元本身计算涉及到材料的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等因素,模型很复杂,计算时为了减少单元数量,降低单元划分难度,对汽车轮胎进行适当简化。

本文是应用子空间稳态动力学分析方法对汽车轮胎进行分析。

1.1 汽车轮胎结构的简化

本次计算对汽车轮胎做如下简化。

(1)忽略轮胎上的防擦线、标志线等线条。

(2)不考虑轮胎上花纹的影响。

(3)不考虑0°带束层与第3带束层之间的缝隙的影响。

(4)不考虑气密层的影响,气密层非常薄,把气密层和内衬层合并考虑,进行网格划分和计算。

(5)由于汽车轮胎上的胎面基部胶和胎肩垫胶是同一种材料,这两部分也是整体进行网格划分和考虑。

1.2 汽车轮胎的建模

如图2所示,建立汽车轮胎的轴对称模型,然后利用ABAQUS中*SYMMETRIC MODEL GENERATION命令将2D的轴对称模型旋转360°,建立汽车轮胎的3D模型,建立的汽车轮胎3D模型如图3所示。这样的建模方法可以保证轮胎模型的几何轮廓对称和材料区域的划分、单元网格的划分、rebar单元的定义的对称。

1.3 材料模型

汽车轮胎的主要材料是橡胶,橡胶是一种非线性不可压缩或近似不可压缩的超弹性材料。橡胶在受到载荷作用时会产生较大的变形。因此对超弹性材料来说,其本构关系一般是从应变不变量或基本的伸长率表示的应变能密度来得到。根据对橡胶材料纯剪切、单轴拉伸和单轴压缩三项试验的数据,在ABAQUS软件中使用neo-Hookean橡胶本构模型更加精确些,因此,本次计算应用neo-Hookean橡胶本构模型来进行计算。材料参数见表1和表2。

1.4 荷载和边界条件

在汽车轮胎的参考点上作用有200N的垂直动载,载荷覆盖了80~130 Hz的频率范围。在分析中轮胎边缘被约束。在定义子空间法求解稳态响应步之前要先进行模态分析,提取前20阶特征模态,能够完全覆盖载荷的频率范围。

2 计算结果

根据计算结果,分别提取汽车轮胎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得出汽车轮胎在谐波激励下的模态响应。

2.1 汽车轮胎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汽车轮胎的前十阶固有频率和振型见图4~图5。汽车轮胎的振动模态不同,根据振动的方向,可以分为旋转振动模态、侧向弯曲振动模态和面内径向振动模态,三种振动模态当中,面内径向振动模态对汽车轮胎的动力学性能影响最大。

2.2 汽车轮胎在谐波激励下的模态计算结果

汽车轮胎在谐波激励下的模态计算结果见图6,由图可知,在200N的动荷载作用下,汽车轮胎出现的最大位移是1.8 mm。

3 结论

通过基于子空间算法计算汽车轮胎在谐波激励下的稳态响应,得出以下结论。

(1)和直接稳态动力学分析方法、模态稳态动力学分析方法相比,子空间稳态动力学分析的方法在计算汽车轮胎的动力模态响应时速度快,计算速度可以达到直接法的10倍以上。

(2)汽车轮胎在自由状态下的振动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旋转振动、侧向弯曲振动和面内径向振动。

(3)汽车轮胎的固有频率和汽车轮胎的接地荷载和径向尺寸有关,对相同材料的汽车轮胎来说,其尺寸越小,受到的荷载越大,固有频率越高。

参考文献

[1] 庄继德.汽车轮胎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2] 谷叶水,石琴.子午线轮胎模态分析的有限元方法[J].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

第8篇:动态分析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 :有限元法 液压挖掘机 应用

一、有限单元法简介

有限元法(FEA,Finite?Element?)是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计算方法。它是50年代首先在连续体力学领域--飞机结构静、动态特性分析中应用的一种有效的数值分析方法,随后很快广泛的应用于求解热传导、电磁场、流体力学等连续性问题。

有限元法分析计算的思路和做法可归纳如下:

1、物体离散化

将某个工程结构离散为由各种单元组成的计算模型,这一步称作单元剖分。离散后单元与单元之间利用单元的节点相互连接起来;单元节点的设置、性质、数目等应视问题的性质描述变形形态的需要和计算进度而定(一般情况单元划分越细则描述变形情况越精确,即越接近实际变形,但计算量越大)。所以有限元中分析的结构已不是原有的物体或结构物,而是同新材料的由众多单元以一定方式连接成的离散物体。这样,用有限元分析计算所获得的结果只是近似的。如果划分单元数目非常多而又合理,则所获得的结果就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2、单元特性分析

(1)选择位移模式

在有限单元法中,选择节点位移作为基本未知量时称为位移法;选择节点力作为基本未知量时称为力法;取一部分节点力和一部分节点位移作为基本未知量时称为混合法。位移法易于实现计算自动化,所以,在有限单元法中位移法应用范围最广。

当采用位移法时,物体或结构物离散化之后,就可把单元总的一些物理量如位移,应变和应力等由节点位移来表示。这时可以对单元中位移的分布采用一些能逼近原函数的近似函数予以描述。通常,有限元法我们就将位移表示为坐标变量的简单函数。这种函数称为位移模式或位移函数。

(2)分析单元的力学性质

根据单元的材料性质、形状、尺寸、节点数目、位置及其含义等,找出单元节点力和节点位移的关系式,这是单元分析中的关键一步。此时需要应用弹性力学中的几何方程和物理方程来建立力和位移的方程式,从而导出单元刚度矩阵,这是有限元法的基本步骤之一。

(3)计算等效节点力

物体离散化后,假定力是通过节点从一个单元传递到另一个单元。但是,对于实际的连续体,力是从单元的公共边传递到另一个单元中去的。因而,这种作用在单元边界上的表面力、体积力和集中力都需要等效的移到节点上去,也就是用等效的节点力来代替所有作用在单元上的力。

3、单元组集

利用结构力的平衡条件和边界条件把各个单元按原来的结构重新联结起来,形成整体刚度矩阵。

4、求解未知节点位移

解有限元方程求出节点位移,然后根据节点位移求出所有的未知量。

总之,有限元法是求解常、偏微分方程的一种方法。理论上讲,凡能够归纳为求解微分方程的工程问题都可以用有限元法求解。因此有限元法可以进行结构、热、电磁、流体、声学等分析。

二、液压挖掘机装置的基本结构

液压挖掘机主要由工作装置、驾驶室、平台、发动机、底盘这五部分组成。如图所示。

驾驶室主要有座椅、操作手柄、仪表、开关等,整体坐落在平台上面,采用弹性螺栓固定。发动机是在平台的尾部,给整个机器提供动力,同时也给挖掘时提供整机的平衡力。与平台之间有减震垫连接。底盘包括行走马达、履带、回转支承等部件。中间有一重要的中央回转接头液压件,通过它将上下两部份的油路连通,使得上部回转的同时,也能保持油路良好的连接。

整个挖掘机的动作都由液压系统完成,通过发动机给液压油泵提供动力,从而液压系统具有动力源能驱动液压执行元件工作。主要的液压执行元件有:行走马达、回转马达、推土铲油缸、动臂油缸、铲斗油缸、斗杆油缸等。

工作装置的基本构成主要有:动臂、斗杆、铲斗、动臂油缸、斗杆油缸、铲斗油缸组成。

三、有限元法在液压挖掘机中的应用

由于液压挖掘机的工作条件恶劣,要求实现的动作很复杂,于是它对液压系统的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液压系统也是工程机械液压系统中最为复杂的。因此,对挖掘机液压系统的分析设计已经成为推动挖掘机的重要一环。

目前,有限元法在液压挖掘机上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静力学分析。这是对二维或三维的机械结构承载的应力、应变和变形的分析,是有限元法在机械工程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分析类型。当作用在结构上的载荷不随时间变化或随时间变化十分缓慢,应进行静力学分析。

由于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主要由铲斗、斗杆、动臂、连杆及油缸组成。然而,在实践中,破坏最多的是斗杆及动臂,其它零件基本上没有破坏。因此,我们可以对斗杆及动臂进行应力分析。

2、模态分析

模态分析主要针对结构自身的振动频率而言的,通过模态分析可以使外加激励力与结构自身的振动频率相避开,从而避免了结构的共振现象。而结构往往在低阶固有频率下振动最厉害,随着自振频率的增加,振幅是在减弱。再实际中,我们通常选取斗杆及铲斗的固有频率及振型、动臂的前十阶固有频率及振型进行分析。

3、谐响应分析和瞬态动力学分析。这两类分析也属于动力学分析,用于研究结构对周期载荷和非周期载荷的动态响应。

4、热应力分析

这类分析用于研究、结构的工作温度不等于安装温度时,或工作结构内部存在温度分布时,结构内部温度应力。

5、接触分析

这是一种状态非线性分析,用于分析两个结构与结构间力的接触面状态法向力等。由于机械结构中结构与结构间力的传递是通过接触来实现的,所以有点元法在机械结构中的应用很多都是接触分析。

6、屈曲分析

这是一种几何非线性分析,用于确定结构开始变得不稳定时的临界载荷和屈曲模态形状,如压杆稳定性问题等。

总结:有限元法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探索中,应用有限元法对提高企业的设计效率、优化设计方案、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等等起到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技术人员意识到CAE技术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并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自觉地采用这项技术,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有限元法的应用必将有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丁华,朱茂桃,赵剡水.液压挖掘机动臂的有限元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3,16(4): 118-120.

第9篇:动态分析基本方法范文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并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种分析方法。它主要运用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实际调查并取得大量客观事实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一种方法,通常被用于相互作用事物的研究中,主要是分析、解决研究对象中有没有或者是不是的问题。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方面,首先是在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基础上,取得最新资料,运用抽象思维法对取得材料进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抓住主要矛盾,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和方法,或者从中找出新的规律并形成新的理论,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定量分析是说明事物是如何变化的以及现象变化的过程与形成的结果是怎么的一种关系方法,是利用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将经济现象的有关数据和其变化程度实行量化,其特征都表现为一定的量的存在或以不同的量的变化引起变化的过程。

(二)综合系统分析

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运用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科学知识为基础,立足于整体、着眼于综合,主要从各部分结构如何经过相互组合的方式形成整体和具体演变过程,综合考察分析其内部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揭示整个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其特点一是根据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原理,把整体作为目标,着眼于整体和全局,实现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二是以系统的观点,根据多层次及其相互联系的系统结构,利用综合方法,理解分析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证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三)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

宏观分析是指大的方面或总体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针对宏观整体性而言的,可以理解为从整个国民经济总体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过程。微观分析,是指小的方面或局部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在国民经济中局部小范围或个别农户为对象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是指对一种事物横断面的一种状态分析,其特点是不考虑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不考虑均衡变动过程,只考虑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动态分析是一种时间序列分析,是过程分析,与静态分析相比较,其主要特点是引入时间因素,同时涉及因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考察在不同时期中各种变量变动情况。动态分析研究的是过程分析研究,主要体现在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而静态分析研究的状态是经济现象相对静止的。

二、以上分析方法在实际经济问题中运用的探讨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的运用

在实际经济问题分析过程中,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提供基础,定量分析的结果要通过定性分析来解释和理解,例如在《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一文》中回顾目前最前沿的经济增长理论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推广增长模型,将气候变量纳入增长模型;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运用ArcGIS的测算地理影响因素;运用OLS、SpatialLag、SpatialError、Spa-tialDurbinModel等实证分析农业经济增长中的空间效应分析,着重分析空间溢出性和收敛性等方面,研究空间效应是加强还是减弱。就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以定量和实证分析为主,其中在实证中运用Ar-cGIS插值方法获取气温和降雨量的数值,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及空间稳定性的邹氏检验,残差值得Moran’sI检验,估计空间面板数据中的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LagModel)、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ErrorModel)和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DurbinModel),具体估计方法涉及固定效应(FixedEffects)和随机效应(RandomEffects),模型选择的检验方法主要有Wald检验和LR检验,空间Hausman检验等。在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法分析问题时,通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大量复杂的运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大规模计算成为可能,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法在分析农业经济问题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综合系统分析方法的应用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发现和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一文中是大量运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是本论文一个最显著的研究方法。首先是从局部微观上分析,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发展的过程细分为五个阶段,同时又每个不同的阶段进行分步式的研究,这是系统分析研究方法的体现。文章中的第二章和第八章则是运用了综合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概论和述评的形式来分析,同时紧密结合系统分步研究的内容,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国家政策走向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文章全文利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研究方法,并在全文交替运用,章节内部各段落之间,独立的章节之间,均有涉及了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运用。

(三)宏观与微观分析的运用

在农业经济学中,整体上来分析农业经济这个大系统,就属于宏观分析,宏观就是大和整体的意思;对农业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就属于微观分析,微观就是小和部分的意思。全国或某一地区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大和整体范畴属于宏观方面的问题,农户或企业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小和部分范畴属于微观方面。因为宏观要以微观为基础,微观要受宏观的约束,两者是相辅相承、互相约束,所以既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又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农业经济问题,要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又需要从局部来分析。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运用

影响均衡的因素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化会打破原来的均衡状态,实现新的均衡,引起均衡点的移动这就需要利用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法来进行分析,例如在《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分析》文章从结构建模静态分析与时间序列动态分析相结合,试图从一个综合的视角来考察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通过结构建模和时间序列的计量分析,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考察,长期动态分析发现,农村金融发展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且乡镇企业贷款有助于农业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表明在发挥农村金融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农村非农行业的金融服务。

三、结论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