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精选(九篇)

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

第1篇: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师生互动;形式多样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最后组成部分。做好课堂小结,能够有效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但是,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计划,总是会直接跳过课堂小结,恨不得将每一分每一秒都用来传授新知,甚至下课铃声响起还在继续讲授新知,这种忽视初中生真实接受知识的方式会让很多初中生感到十分疲惫,也让他们对数学课堂产生反感心理。因此,笔者认为,每一个数学教师在每一堂课中都应该留出时间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堂课的教学效果、知识内容与容量、学生的变化等,让初中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是系统的、有条理的。下面笔者从加强师生双方的互动、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小结两个层面,讨论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有效做法。

一、加强师生双方的互动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转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交流方式。大部分教师都在数学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并且时常倾听学生的想法与交流,但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被局限在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大部分情况下,课堂小结依然是以教师来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为主的,这就让很多初中生认为课堂小结与他们无关。但实际上,课堂小结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以及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进步,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评价对象,整个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小结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保证学生能够参与到小结之中,这能让初中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状态,也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继续学习。

在“全等三角形”一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参与了课堂小结,他们需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自己的学习态度以及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总结。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在全体学生的说明与补充下,学生将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以及性质进行了全面总结。然后,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有的学生说:“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全等形,只是我们总说这两个图形是一样的,从来没有从数学的角度来想过这问题。原来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的学生说:“全等三角形就是形状、大小都完全相同的图形,他们能够完全重合。”学生的总结结束之后,我先提出几个问题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利用投影仪,让学生观看了三组图形,一组是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图形;一组是大小相同、形状不同的图形;一组是大小相同、形状相同的图形。学生对这三组图形的判断正误,便可以直接反央出他们对本课新知的掌握程度。然后,我再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了总结,着重表扬了在课堂中积极提问、回答问题的学生,鼓励参与度较小的学生能够变得更加主动,使用正确的教学语言,即含有一定激励性。

二、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小结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小结就是用语言总结出本课的知识,但实际上,课堂小结的形式是十分多样的,只要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都是有效的。而如果教师一味地单一地总结课堂知识,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因为很多学生对课堂小结没有期待感,即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时候,学习热情十分高涨,但由于对课堂小结没有期待,所以他们会完全忽视课堂小结。谢榛曾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因此,教师应该要设计多样的、有趣的课堂小结活动,使得数学课给学生意犹未尽之感。在“等腰三角形”一课的课堂小结中,我让学生利用学具与测量工具,亲自动手制作了等腰三角形,通过他们的几何制作结果来判断他们对等腰三角形的认识;在“平方根”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计算比赛,即为学生提供一组方程算式,让学生进行计算,计算速度最快的学生可以积一分,学生在这个比赛的竞争氛围下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学习状态。总体来说,我会根据初中生的学习状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保证课堂小结是有趣的、有效的。

总之,课堂小结对于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课堂小结中,教师要注意让初中生真正参与进来,保证学生对课堂小结有着高度的积极性,这是优化课堂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小结,使初中生能够对课堂小结活动保持期待与愉悦感,从而使初中数学课堂的每时每刻都能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

参考文献:

第2篇: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动态生成;教学模式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更无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动态生成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还原数学课堂的真实面目,还能够提升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师生之间的共同成长。

1“动态生成”教学模式简析

动态生成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探究、对话、碰撞等形式,现时生成超出教学预设方案之外的新的学习探究主体,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共享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创造新情境,学习到新的方法,生成新的内容的过程。

2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动态生成”教学模式的方法

2.1精心的教学预设,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教学预设是指教师在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等方面,充分预设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并准备好应对的策略,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深化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一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如下的教学问题:(1)平行四边形的边是不是都是相等的?(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都是相等的吗?等等,诸如此类。这样一来,就可以为后续的课堂生成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通过这样一个精心的教学预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形成。2.2拓展教学,促进课堂动态的生成:拓展教学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有效的促进动态课堂的生成,运用拓展教学的形式是非常有效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应适当的进行拓展学习,而并非在任何时候都运用这种方式。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这一数学知识的时候,通过对几何图形的概念的了解:点、线、面、体这些东西,可帮助人们有效地刻画错综复杂的世界,它们都称为几何图形。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然后让学生列举一些自己所见过或常见的几何图形。等学生列举完之后,教师便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列举的图形说出来,然后教师在黑板上一一写下。写完后,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几何图形的概念,一起去分辨这些图形,看看学生所见的图形是否是几何图形。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以再次加深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2.3创设情境,提高课堂动态生成的效率: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充分挖掘、整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动态资源之外,还应采取合理、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切不可拘泥于先前预设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动态生成的效率。例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这一数学知识的时候,在这一章的最后有一个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课题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综合运用所学统计知识和方法进行统计调查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节水的重要性,同时,在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数据统计过程中,感受统计的思想,建立统计观念,体验统计的作用,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因此,在进行这个课题学习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整个统计过程,不能怕花费时间而代替学生整理数据。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在实际中学到更多的知识。2.4教学的反思与总结,保障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动态生成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课堂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会对实际的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这是无法预料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创造新的思路,总结新的做法,逐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以便积极的应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为课堂动态生成提供重要的保障,从而避免浪费课堂中一些优良的教学素材,提升教学效果。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动态生成的教学模式,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能够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因此,教师应通过教学预设,拓展教学、创设情境以及反思和总结等方式来推动动态生成教学模式的实行,以保证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性,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玉华.初中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教学的设计与反思[J].华夏教师,2016,11(22):30-31.

第3篇: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设计素描;创新思维;教学模式

目前社会上普遍着存在设计人员设计能力低下,抄袭成熟设计的问题,而究其根本是因为他们缺乏较强的自主创新思维能力。设计素描作为一门基础可能能够有效地提高设计人员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设计素描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培育设计创新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设计素描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授课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中职以及普通中学学生,他们过去学习成绩较差,为了上大学而去学习美术。由于其美术学习时间短,且授课教学方法单一,因此这些学生的基本功普遍较差。除此之外,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普遍不好,知识接受能力薄弱,这使得高职教师的授课难度变大。考虑到学生薄弱的基础,有些授课教师就因此减少创意类素描课时,增加写实训练的比重。其结果是短期的写实训练难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造型写生能力,而创意类素描授课时数的减少又使他们无法理解以及掌握创意设计素描的核心知识,难以通过课程学习来提高其思维方式,最后使得开设这门课程意义大打折扣。设计素描授课老师有必要改革教学方法,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采用先进的理念来增强授课效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拓宽并激发他们的创意兴趣。

二、以创意为导向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式的教学体系

设计创意素描课程在设计素描基础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要上好设计素描,相关教师就必须优化课程结构,采取灵活的授课模式。教师可对专业基础课进行课程整合,将设计素描作为专业创意形态的基础课程,以此将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内容相贯通,使学生能够在后学课程学习中强化某些创意概念。教师在立体式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上可以采用基础加模块的方式,将与创意素描有关的模块课程内容引入课程教学中来,其具体的结合方式如下:

(一)把课程活动和课程要素相结合

在设计素描几何体和静物结构写生的实践训练课程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各自不同的观察角度去发现各自写生对象不同的特点。教师要求学生从单个或整体的写生物象内外结构和轮廓上重组、异变、派生新的具象物体或抽象物体进行创意设计,由于写生角度的不同,创意素描物体组合的构图必然不同。在不同构图的基础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引进各种方法进行多样性变异创新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的表现能力。传统教学方法将专业教学脱离于基础教学,教师盲目地培养学生的准确造型能力,却忽略创意能力的培育,阻碍了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的开发。采取此种多样化的教学培养方法,能够实现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有机结合,体现高职实践性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性。

(二)与构成设计中课程中的点线面要素相结合

要求学生对身边的物体进行仔细观察,寻找和发现其独有质感、肌理、结构、特点,并运用构成设计的原理进行画面的点线面、黑白灰关系的归纳与处理。之后学生要根据韵律、节奏、对称、均衡、重复、特异等形式美法则,让作品具有设计形态感。为了能在创意表现素描中形成富有创新创意的思维模式,学生可以参照客观物象,将其形态和情节进行归纳,简化成构成设计中丰富的点线面关系,重新解构、整合,创造出新的理想组合方式。在处理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形态的主次和疏密感,整体风格的一致性,教师要求学生的绘画位置不再是单一的某个角度,而是要全方位地观察物体。不同位置的学生要根据所在位置自主地构图,主观地移动所描绘物体的位置,根据自己的画面的需要而设计画面的构成。这种自主性思维对于未来的设计组织,视觉形象和空间形态布局将有很好的帮助。学生可以采用的放射旋转法有具象——抽象的变异法、重叠反复强调法等。

(三)与图形创意课程中创意手法相结合

由于图形创意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模式,教师在设计素描的教学过程中可引导他们运用图形创意的某些设计方法,使学生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豁朗开朗,从而激发他们对创意素描的兴趣:学生以画创意稿的形式进行立体式、多角度多方位的尝试,结合图形创意等设计创意原理,升华出多种创意形态。这种教学方式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的眼、脑、心、手实现协调统一。经过几年教学,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最基础的设计素描创意方法:填充形态法、形态仿生法、发散性思维联想、交像形态的变异法、材质的替换法、形态同构的变异法、换置或置换变异法、共生图形法、迭视形态法等等

第一,与装饰图案相结合。中国传统设计中图案设计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学生通过对图案的设计可以使原来物体的质感产生变化,赋予它不同的含义,使之具有设计性与装饰性。

第二,与手绘表现技法的结合。学生可以通过导入文字,用不同的线的排列形式来表现人的情绪情感。线条的扭曲、夸张等多种排列与组合可使画面形成不同的气氛与表情,让整个画面产生不同的氛围:如直线表达使人觉得宁静的感觉,斜线表达有一种不安的感觉,曲线表达则有一种动感。

第三,与不同表现工具的结合。教师让学生多角度、多视点、多方位的立体观察与表现,通过运用不同的技法手段来打破常规的物体组合模式。通常我们都是主要使用铅笔进行素描绘画,而这却使得学生感觉过于枯燥与单调。因此我们可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大胆地去尝试各种不同的形式与表现风格:例如比如采用树叶、鞋底等一切可以用来拓印的工具进行转印。拓印能使转印物在画纸上产生深浅不一的肌理,可以让画面变得丰富生动。

其它的创意素描方法还有:多维空间想象法;点、线、面,黑、白、灰的综合处理手法;无序线条勾勒法;光影聚散法等等。尽管每个学生层次都各不相同不同,但通过使用这些变异方法,他们只要用心都可以做出不同创意的作品。

三、以设计素描教学中创意素描教学为范例,提倡“个性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意能力

艺术应该是张扬个性,把自己所见所闻通过视觉语言巧妙的表达出来,把有限的造型通过无限的想象,准确快速的表达出来并富有内涵。在了解传统素描基础性原理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进行变异训练、个性化训练,他们可以从一个小切入点的变换到大物形的变化,从写实逐渐过渡到抽象甚至打破常规从寓意中、偶象上得到深层次的理念训练。学生可以从观察方法上寻找切入点,也可以从构图上寻找切入点,他们可以从自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生活经历与磨练、个人好恶喜好中寻找到自己设计灵感,从而设计出具有创意的素描作品。

(一)创新素质的培养。

创新素质的培养分两步走:一是从高考美术向设计素描教学的转换。从明暗写实素描转换到构造素描的方法,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设计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对物体的内在结构的形态、比例、透视、空间的严谨性的把握。二是“从生活中的各种观察做起”,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各种积累运用到创意素描中去。学生通过从结构素描的写生到变异,运用发散性思维,利用结构素描的外部轮廓与内外结构线,根据画面形象在头脑中的具体反映,捕捉到头脑中或生活中的各种物象、形态结合起来,特别是细节,以及跨时空的可动观察,都会勾引、触发许多意想不到的基本灵感和形态变化。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必须通过不断的积累转化。设计创意素描,不再拘泥于一个局部,而是要从已有的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从更多方面进行突破与创新。教师应当让学生多阅读设计类书籍,自主分析设计者的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具有善于观察与分析设计手法的眼光,将其思路转化为自己的思路所用;鼓励学生多参观各种类型的设计展览,空余时间多观摸一些设计作品,寻找设计灵感,养成主动的、个性的、富有创新的思维组织模式。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习惯,一有想法多去尝试与记录,多画草图,一稿多图,选择最具创意的图形。增强表现能力与图片的处理能力。在培养造型能力的同时,通过创意设计素描的训练,在素描与创意设计之间建立起更紧密和直接的联系。“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最基本的原则,“一个中心”就是要围绕“创意”这个主题。“两个基本点”,一是表现性方面:形态创意与画面的构图、明暗的黑白灰的处理关系,培养灵敏、灵活的意识,对画面的处理抛开传统的画法避免死板无思想地“死画”。二是表意方面:就是画面必须要具备含义,能用“设计说明”去支撑整个画面。使画面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四、总结

本课题以设计素描教学中的创意素描教学的改革为切入点,针对设计素描中的“创意”这一主题,加强基础教学课程间的协调能力,意在探索出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从创意素描的小单元、小切口中寻找到创意设计的途径,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有研究、有乐趣地学习,使学生学有所用。设计素描课程的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动手能力也有助于他们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做铺垫,为将来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打好学生基础,在专业领域拓展思路,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就业服务,也是我们高职高专的教师在当前就业难的大环境下所肩负的不可推卸的职责。

参考文献

[1]熊风.浅谈以岗位主导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型的《设计素描》教学[J].大众文艺.2011(18)

[2]位郁斌.设计素描的教与学——解读形体训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3]张春盛.主动与被动—关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艺术探索.2003(5)

第4篇: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造型设计基础与应用课程主要分成五大部分:①造型设计基础概述;②造型设计基础的形态研究;③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三大构成形态;④造型设计基础形态设计的形式美法则;⑤造型设计基础形态设计的基本原则。这是一门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密切结合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链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纽带。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学生能掌握形态创造的基本规律和设计形态的基础知识,培养其对形态的整体感知,锻炼其对形态的塑造能力。

二、造型设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培养学生了解构成学科的历史及重要性,熟悉三大构成的发展趋势,理解三大构成的基本内涵,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与造型设计的相关知识,掌握家庭、办公、酒店、商业等典型空间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原则。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丰富的思维技巧,开阔视野,开发智力,发挥创造能力,为设计创出更宽的道路,也可以使学生掌握构成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学会用构成规律来培养对事物的审美自觉性,提高学生在设计中的艺术修养和创意水平,使学生能够胜任在设计公司和企业中的装饰工程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岗位工作。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建筑装饰设计所必需的专业基本素养,具有求真务实、吃苦耐劳、团队协作、诚实守信等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能独立获取新知识,活学活用。

三、造型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教学设计思路

造型设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教学重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①打破传统观念,确立科学全面的思维模式;②着眼形态,培养立体感觉,掌握形式美法则的规律;③增强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提高造型技巧。打破传统的分开教学模式,使构成课程的各部分学科间的衔接和联系更合理密切,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课程内容也以技法训练为主,忽略了对造型本质的研究与探讨。实现课程社会化和实用化,及时根据市场需要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显得尤为必要。具体思路如下:企业调研学习领域分析创设学习情境寻找合适的载体对载体进行细化,系统化的实施工作过程制定课程标准,落实课程实施要素与企业联合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学业评价体系,实施质量监控进一步开发。1.行业企业调研,实施学习领域分析,确定工作任务,分析岗位职业能力。经过行业企业调研,建筑装饰设计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家庭、办公、餐饮、娱乐以及其他行业的专门化设计等,结合行业需求与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归纳出家庭、办公、酒店、商业四类典型工作任务。这些任务从职业能力分析角度分别涉及到了室内墙面造型设计、室内色彩搭配、室内家居设计以及室内灯具设计。2.课程教学内容的解构与重构。造型设计基础与应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造型设计概述、平面构成设计、色彩构成设计、立体构成设计、综合构成设计、模型设计与制作。我们把这种传统课程知识的排序看成一个并行体系,然后通过解构和重构,得到一个以行动课程能力排序的串行体系,主要包括:家居空间造型设计、办公空间造型设计、酒店空间造型设计和商业空间造型设计四个情境教学。3.开发适合的载体,实现教学情境的能力培养与知识迁移。结合真实的工程项目,寻找适合教学开发的项目,以此为载体进行开发。4.对载体进行细化、系统化的实施工作过程,形成逐步细化的梯队,逐层落实。①家居空间造型设计。以电视主题墙设计和玄关造型设计为载体,将情境分解为六个项目:中式风格设计、田园风格设计、欧式风格设计、简约风格设计、日式风格设计、地中海风格设计。将项目细化为八个任务:确定主题,了解风格元素;完成草图设计;确定方案;完善设计方案,绘制效果图;写出设计说明;用PPT完成设计作品;排序、打印、装订成册;制作模型。②办公空间造型设计。以公司LOGO墙设计为载体,将情境分为四个项目:电脑公司形象墙设计、装饰公司形象墙设计、4S店形象墙设计、银行形象墙设计。将项目细化为八个任务:确定主题,了解企业文化;完成草图设计;确定方案;完善设计方案,绘制效果图;写出设计说明;用PPT完成设计作品;排序、打印、装订成册;制作模型。③酒店空间造型设计。以快捷酒店总服务台设计为载体,将情境分为四个项目:总服务台背景墙设计、总服务台插花设计、总服务台柜台设计、总服务台灯具设计。将项目细化为八个任务:确定主题;完成草图设计;确定方案;完善设计方案,绘制效果图;写出设计说明;用PPT完成设计作品;排序、打印、装订成册;制作模型。④商业空间造型设计。以专卖店橱窗设计为载体,将情境分为五个项目:女装店橱窗设计、商务男装店橱窗设计、珠宝店橱窗设计、童装店橱窗设计、婚纱店橱窗设计。以商业建筑门头设计为载体,将情境分为四个项目:中式餐厅门头设计、门头设计、茶叶店门头设计、4S店门头设计。项目细化为八个任务:确定主题,了解不同空间的要求;完成草图设计;确定方案;完善设计方案,绘制效果图;写出设计说明;用PPT完成设计作品;排序、打印、装订成册;制作模型。5.制定详细的课程标准,落实课程实施的各项要素。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师资配置、教学条件等。

四、造型设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总结

第5篇: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设计艺术学;高等教育;艺术教育;观念;选择;整合;交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201-03

教研改革包括教学、研究两个方面,概括起来有三个层面:一是学科的属性与专业定位。根据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变化确定专业涵盖的内容,学科建设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划;学科发展定位准确体现了不同学科的办学特色。二是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合理编排,第一、二、三课堂学时比例的科学分配。三是教学改革实践的动态发展。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是在动态发展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下课程的改革与拓展,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以及整合等等,而本质则是观念的更新。教师必须敢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勇于实践、探索,才能胜任发展中的课程改革,这需要现代教育、教学观念的支持,观念决定行动。

一、选择

学分制体制中的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是观念更新的本质体现。所谓“选择”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二是对课程设置进行重新建构。其内涵则是如何选择?目标是推陈出新。推陈是对传统的反思,要从过往的教学体系中分析、判断,透过课程内容、形式的表象深入其本质、内核寻找相对的优势。出新则既是“旧”内容优势的调整、归纳,也是新内容的注入、融进。例如,设计基础的课程内容以往主要由“造型基础”、“基础图案”与“三大构成”几大类内容组成。事实上,这种课程方式知识体系较为分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很单向,习惯于从各自特定的角度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1、基础图案

20世纪60年代,“基础图案”课程包括装饰造型、题材变化、装饰色彩、构图规律等内容,以自然万物为参照,以直观感受为切入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结合形式法则,在对形象、色彩从具象至抽象的归纳提炼中表现,认识和掌握图案写生变化的基本法则和原理。其课程强调的是创造有意味的形式,无疑对观察力、理解力、综合力进而到创造力都有所促进,设计作品具有一定的个性和生动性,但受时代观念的局限,学生传统的手绘完成作业超时费力。写生变化强调直观生动的一面,却没有在思维方法与观察方法上有超越的突破,虽有简化、夸张、添加、造型、几何化等方法的运用,但始终没有突破原形的局限,不能分解原形重构就无法有“毛虫变蝴蝶”的质变与飞跃,形式美法则被提高到统治性的地位,而忽略了设计的本质要素,因而使想像力的发挥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多媒体时代电脑技术的发展促使其方式已无法适应今天的需要。

2、三大构成

“三大构成”课程,20世纪70年代末正式进入到我国,具体课程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光构成等内容,主要从抽象造型的领域出发,系统地阐述了比例、结构、光影、形态、肌理、色彩、空间、装饰等造型要素构成的基本法则和原理。然而,教学过于强调理性的推理演绎,个性差异小了,作业雷同现象较多,由于排斥具象形态,情感成分逐渐丧失,虽然特别强调创造意识的培养,但显得虚无和空洞,仍不免陷入形而上的窠臼。多元化的设计文化时代,这种模式已不能满足和表达设计丰富的内涵与层次。

教学改革重在实践,在教学实验中每一课程自身的拓展有着相对的独立性。而围绕学科总目标课程之间又有着内在的相关性。实质上“三大构成”可将图形设计内容再作扩展,结合音乐、文学、典故、诗词联想意象图式。也可将材料设计、模型设计、以及材料与观念的转换加以整合,使课程形成整体合力,为进入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图形设计

图形设计也称“创意设计”课程,其对基础造型的创意与表现的研究是后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当下信息时代文化现象的具体凸显。实质上是对以往“基础图案”和“三大构成”的梳理、反思,在教学上吸纳了两者的精华,通过对点、线、面等形态要素的宏观与微观范围内的宽泛的理解,回归形式创造的本质,围绕视觉思维理论研究,从非常态视角解析造型“形式”语言,把“形式”提到一个绝对的高度,从基础造型、创意设计研究的视角将形式语言研究、平面形态造型研究、立体形态造型研究、空间形态造型研究、意象造型研究等单元内容次第展开,解决其在形态、肌理、面积、空间、节奏与韵律等不同方面的关系问题,对不同的抽象元素进行整合与创造,力图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认识创造图形的规律,进而研究赋予图形以生命与寓意的各种可能性。其核心内容是形式语言、视觉语言认知、表达,难点在于综合元素构成的抽象艺术。

倘若参照“基础图案”与“三大构成”所区分的两种特点:“始终没有突破原形”与“强调理性的推理演绎”所体现的不同特征,认真回顾现代造型设计到当下文化的过渡与变化,我们就不难判断“基础图案”、“三大构成”与“图形设计”的某些不同特征:从基础图案写生变化中取其感性认识的生动性;从三大构成中取其理性思考的科学性;从图形设计中取其表现方法的丰富多变性(创意性)。这三个方面的选择,从设计思维方法、观察方法、表现方法上,是针对学习者进行的“设计基础”课程优化与改革。改变这类以技法为主的模式变为“在视觉思维方式引导下的形式分析与表现”的主旨内容,改变分散、琐碎的作业形式为综合性的系列课题构架。将设计基础的课程内容设计为若干个课题,课题作业的设计讲究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突出实验性、前瞻性。这是一种以突出系列课题,淡化分支课程为主旨的,关于课程“课题式”教学的构想。同时,课程的真实结构既课题之间的串联关系将体现在全部课题设计时。在这种状态中,可以把内容――知识按照新的自由的课题逻辑重新进行组织。这样,作为一种“解题方式”,以系列课题整合基础课程,并不只停留于抽象化方法规范的设定,而具有具体的明确的指标及要求。

因此,无论从教学、设计、实践的分析中或是社会学、心理学研究的发现中,必须注重对课程整体的开发和综合运用,课程改革要全面促进创造力的发展,挖掘人的潜能,并有可能在这些特征的理论描述中,凸现新阶段设计教育的特色,这恐怕既是我们研究课程改革的一个时代与理论的背景,也是探寻课程“选择、整合”的动力所在。

二、整合

完全学分制在艺术设计学科的实施,普遍认为是教学管理机制的改革,是从模式与规则方面将课程进行重新洗牌。学分制实施的重要方略是“打通基础、淡化专业、突出课程”,学生正是通过课程的自行选择,建构起个人的知识结构与具有个性特征的专业素质,这一理念的提出,无疑是完全学分制实施中“学生为本”的最具实质性的举措。

然而,要真正做到“突出课程”,并非只是把原有的各专业方向的所有课程变换角色、原封不动地移植到学分制的选课表上。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是人才专业素质培养模式的最直接体现,课程内容应当根据培养目标来选择和组织。同时,课程的结构也应当成为一种教学机制的自律体系,是学科的内部构成,而决非简单地拼凑。

1、课程现状

在具体的专业设计课程设置问题上,艺术设计教育界长期以来并沿续至今的一般做法,是将课程与社会上的行业门类:平面、空间、产品类型一对一的对接,即社会上有什么种类的设计样式学校就开设相应的课程。如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的课程有海报设计、出版物设计等;如工业产品设计方向的课程有容器造型设计、包装设计等;如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课程有家居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等。这一课程设置现象以其单纯的技术性操作脱离了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法则,缺乏合理性与内在的结构性,甚至繁杂而无序。

课程是吸收前人研究的成果,在课程及与组成课程内容知识的关系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知识不仅具有其自然状态的来源方面的领域特质,而且经过加工、选择后被赋予了可传授的类化标准及特征,使知识由一般的学科状态聚集为课程建构。因此,任何一个完整的课程结构或任何一门具体的课程,总是整合的结果,是课程以其合规律性、目的性程度为基本原则,对知识进行筛选和过渡的过程、作用与结果。课程对于知识的组织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如果用于整合很快面临过时的某种专业领域的特有的“图式语言模式”、“信息技术规范”,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2、课程建构

学分制体制中课程设置的具体目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眼:①培养一个艺术设计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②进行一项艺术设计实践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实质上是教育与人的培养、教育与社会的需求二个基本原则的具体反映。作为一种管理体制,完全学分制为课程实验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突破口,为课程结构与设置提供了一种特定管理机制中的规定性条件,它将课程整合并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划分为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这种功能化的指标从机制上保证了各门课程在这一体制中的客观身份,并在其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限于篇幅,各方向课程的具体设置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新的课程设置主要从本质上廓清“专业”与“行业”区别,其根本立足点在于认识到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作为学院中的学科专业和作为社会上的行业,两者是有着特定的差别的。“专业”一般着重学科本体内容的整理与研究,将知识秩序化、规则化,经过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将这一设计门类整理、升华成为一个学科,习作具有实验性与前卫性,设计具有虚拟性与前瞻性,通过课程教学,着重使学生将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内化为专业素质,并在以后的设计实务与社会实战中产生迁延性。“行业”着重设计的实务应用,将其行为化与可操作化,设计具有社会化与时尚化特征,外延十分丰富,又具有市场性与商业性的特点,成为可供物化实用与生产实施的计划方案。

因此,学分制所体现的教学规则,对课程建设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改革要求,促使我们必须从学分制的目标出发,根据学科不同的专业方向对课程进行动态优化、整合。而具体“怎样整合”又是一个新体系内的关系的梳理与建立,在有限的课时内更有效地扩大知识面,这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难点同时也是教育观念更新的实质体现。

“突出课程”的内在意义,在于科学选择课程的内容,优化课程的结构,强化课程的功能。由此而引发的问题是如何展开具有学分制本体价值的课程实验,才能有利于让每个学生自主学习,课程教学以怎样的实施方式及范式去适应动态发展中的课程构建,我们认为,需要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即“交融”。

三、交融

课程改革中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怎样教与如何学是观念更新在教学方法上的体现。从师生教学互动来看,课程“选择、整合”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结构关系,也改变了师生原有的角色地位。明确了“教学是教为主还是学为主?”,“教师的职责是什么?”,“教师是专家权威还是学习伙伴?”,“学生是学习的奴隶还是主人?”,“考试是考核知识还是考核能力?”。本质上回答了“教”与“学”是双向“交融”互动的。

教师与学生对等学习、共同研究,共同进步。把学生视为亲密的合作者,成为当今教师应具有的思想观念。变“教化”为“启迪”,启迪心灵智慧、拓展创造潜能。老师改变那种居高临下的“教化”理念。理想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即一个创造性“交融”行为,师生相互启迪、相互建设。

教师的工作目的是启迪学生灵感智慧和拓展学生创造潜能,其责任在于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要设计有意义的课题及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案;不提供标准答案,没有所谓“最佳结果”。师生并肩面对同一课题,共同体验这一创造性的过程。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体验之后,会自然而然地领悟其中的含义,表现能力也会大幅度提高。教师在这个体验之中,思想与学生不断深入不断升华。教师只不过是个出题者而非解答人;只不过是个导演,参与演出的是全体学生。

概而言之,教师要负责任、要与时俱进,教师要做到“四导”:一是“导心”,引导学生如何为人处事;二是“导学”,或者叫做“导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读书;三是“导思”,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不唯师、不唯书、不唯上,崇尚真理,探索真知;四是“导研”,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进行研究。

第6篇: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设计构成因循传统教学方法授课就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亟待改进。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大构成的分段式教学,缺少连贯性。三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对相关知识点没有主动、积极地进行链接与转换,致使在部分后续课程中要花一定的时间再次解决构成的基础知识。这种分段式的课程设置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设计,尤其是形态、色彩、空间三大要素之间的关联性。缺少专业特色、与后续的专业课程衔接性较差。传统的设计构成教学注重课程的基础性,忽略了过渡性,缺乏向设计领域的有效延伸和拓展。设计构成作为最基本的平台式课程,与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何进行及时、合理、有效的过渡和链接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作业内容乏味,教学实践表达媒介陈旧,效率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作业在手工描绘、填涂制作上费时较多,学生用于推敲、构思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课程作业内容老套乏味,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

2设计构成课程改革的主要手段

2.1教学理念的创新———理性大于感性构成是设计的最初阶段,是将一定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色彩属性、心理特性、审美法则以及作者的思想等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对设计者的启发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因此在设计构成的教学理念上,教师要注重对构成规律总结归纳,对形态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研究,理性要大于感性,对形式美法则的解释可以具体化、实例化、生动化。如平衡的塑造,可以用图形的大小、位置以及色彩等来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构成思维的培养为设计作品的产生提供了理性基础。2.2教学内容的整合———少而精设计构成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课还要与以后的专业课程产生联动关系。因此首先从教学计划入手,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整合为二维构成,预计在2014年继续将二维构成与立体构成再合并为设计构成。由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的接受能力有限,同时还要提高教学质量,必然涉及课程内容的精简,将原有课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分加以分解、提取、改造、整合。设计基础课程是从大学本科一年级开始就注重设计知识智能结构的全面培养,既可以保证基础教学结构内容的完整,又可以减少总学时数,减轻学生压力。2.3教学重点的补充———二维与三维思维的互相转化工业设计专业要求学生有更强的空间立体感,二维三维的思维快速切换能力以及图纸上的表现能力。从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之间的转换,不仅是对空间的认识,也是对造型基本单元(点、线、面、体)的全方位理解。如把三维空间的物体形态表现在二维的平面上,使二维平面上的图形具有立体空间感。计算机绘图软件中复杂的三维模型都是在二维里面生成的。可见二维是三维的构成基础,三维是二维延伸的结果。因此教学重点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二维与三维思维的互相转化。由二维的平面设计渗透到三维空间的立体设计。反之也要学会用构成的方式对三维立体形态的二维归纳。2.4教学手段的更新———引入计算机绘图软件随着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技术的日益普及,产品设计领域从策划、设计、开模、测试、评价等各个阶段都离不开计算机软件。因此运用计算机绘图软件来制作构成作品,能够体现出复制修改的快捷性、制作的方便性等优势,并且创作出许多手工难以实现的效果。学生可以省去了花在手工制作上的时间,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构成关系和色彩关系的理性研究上。另外计算机软件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色彩三属性的变化规律,让理论知识的学习更生动,完成光混模式的学习,形成传统色彩模式的学习补充。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对待计算机绘图软件的态度,勿沉湎于软件的各种特殊效果。2.5教学方式的互动———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设计构成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产生多途径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采用“讨论与陈述”的教学方式。设计构成课题的内容设置要与时俱进,如色彩明度渐变、纯度渐变等可以安排学生绘制在立体的物品上,如各种瓶罐、T恤或者是帆布鞋。在作品的绘制过程中,不但要考虑色彩变化,还要考虑色彩附着物体的结构立体空间的变化,甚至还有颜色在不同材料上的表现。这类具有吸引力的作业,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总结

第7篇: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塑料模具设计 教改 自主学习

1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目前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之一,但该专业学生缺乏机械方面的基础知识,且该课程机械方面图形众多,如果没有较好的机械制图基础,很难读懂这些图形。由于种种原因,以前的课堂教学主要是由教师讲解、课后学生做适当的练习,即讲练结合型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清楚这类图形众多课程的教学内容难度很大,且学生很难掌握,教学效果非常不好。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已经有一些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做了有益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主动性[1-7]。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法。这种方法是教师通过前期对课程基础知识讲解使学生初步掌握塑料制品及其成型模具设计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设计塑料制品及其成型模具所用的AutoCAD,UG,Pro/E等软件,学生分组利用这些软件设计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塑料制品及其成型模具,再讨论提出最优方案并派出代表在班上发言,其他学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或建议,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工作的适应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主动性。

2 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探索

塑料模具设计的传统授课方式主要是采用模型和挂图进行,只是静态地向学生展示某一状态下的结构平面图和相应的文字表。受到教学手段的限制,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模具各零部件之间的动态关系。尤其是在注射模具机构设计中,注塑成型制品的脱模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动作过程,各类型脱模机构的设计又是本课程教学和学习的难点。笔者采用Flash Mx制作出在塑件成型过程中塑料成型模具运动过程的动画演示,以及与动画相配套的幻灯片。课件中的动画是将教材《塑料成型模具》[8]中相应的图形扫入Flash Mx中,然后通过把图中运动的部分分到不同图层并设定关键帧,从而用动画的形式解释塑料成型模具的合模、注射、冷却、开模、顶出塑件等一系列操作过程。课件中的文字说明则用PPT制作,同时应用扫描仪把相应的模具图形扫入PPT中。最后得到图文并茂的塑料模具设计教学课件。Flas使原来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如分型面的确定、二次推出脱模动作、侧向分型等动作逼真地呈现出来,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立刻生动、活泼起来,明显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但由于塑料模具设计课中有很多规则性、原则性知识,如果只是由教师满堂灌输,难免让学生产生思维疲劳,影响听课效果。因此,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法,操作方法如下:

教学组织形式以小组方式与独立工作相结合,每个班分为2~3组。首先在小组内让学生讨论项目课题,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工作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个人的知识欠缺将通过共同讨论、集思广益来弥补,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经过大家讨论群策群力最终确定出较好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按照确定的最优解决方案,学生独自或以小组方式在各自的工作计划指导下完成工作。工作结果要按照预定目标进行自我和相互检查,并判断达到的效果如何,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责任心、质量意识及评估能力。

根据塑料模具设计的课程特点,按照上述的教学组织形式设计思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两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法,第一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法是在学完塑料制件的设计内容之后,要求各组组员在独立收集、分析和整理有关塑料制品设计资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塑件的尺寸和精度、表面光洁度、形状、斜度、壁厚、加强筋、支承面、圆角、孔、螺纹、嵌件、标记、符号及文字,设计一个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塑件,通过自学AutoCAD,UG,Pro/E等软件,利用学过的知识或者手工绘制塑件的正剖面图、俯视图、侧视图,并说明塑件的设计思路。然后各组组长召集讨论每位组员设计的塑件,从合理性、新颖性、全面性角度出发,选出一个最合适的设计思路并对其进行充实、完善,制作成PPT。每组选出一位代表,讲解本组的设计思路,其他学生提出意见或改进建议,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第二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法是在学完塑料模具设计课程内容之后,各组组员在独立收集、分析和整理有关注塑模具设计资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模具的成型零部件、浇注系统、导向部分、顶出装置、冷却加热系统、排气系统及分型抽芯机构的结构特点,针对第一次讨论课提出的塑件,设计一个注塑成型模具,利用AutoCAD,UG,Pro/E等软件或者手工绘制注塑模具的简图,并说明注塑模具的设计思路。各组组长再次召集讨论每位组员设计的注塑模具,选出一个最合适的设计思路并对其进行充实、完善,制作成PPT。每组选出一位代表讲解本组的设计思路,其他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最后同样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3 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塑料模具设计课程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培养工科院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袁长颂.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J].科技经济市场,2008(9):107-108.

[2] 骆俊廷,官英平,顾勇飞,陈国青.塑料成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0,33(2):63-65.

[3] 吉晓莉.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2):82-83.

[4] 魏凤春,彭进.塑料制品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科技资讯,2011(21):208.

[5] 樊晓红,王传杰,郭幼丹.《塑料模具设计》教学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改革探索[J].模具制造,2008(9):69-71.

[6] 东为富,陈明清,郁文娟,倪忠斌,刘晓亚.塑料成型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09,36(12):190-191.

第8篇: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汽车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1 引言

《汽车设计》是车辆(汽车)工程专业或方向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评价汽车及其各总成的结构和性能,合理选择结构方案及有关参数,并学到一些汽车主要零部件的设计和计算方法和总体设计的一般方法,为从事汽车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汽车设计》课程因为涉及内容广泛、概念众多、公式量大,因此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1]。目前我校汽车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教学过于理论化,学生对于其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度不够,知识难以接受理解。实践教学相对理论教学滞后,因此有必要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2教学方法改革

2.1多媒体演示教学

将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入到汽车设计理论教学中,具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图文并茂;它既能通过图形的讲解去理解结构的设计原理,又能通过文字对内容的归纳进行理论教学[2]。②信息量大、满足教学要求;枯燥的理论教学激发不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通过课件可以引入很多实际设计中的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激情。③三维动画能清楚反映总成部件的相互运动情况,从而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手动变速器的设计教育论文,由于涉及众多齿轮的设计公式,教师很难讲授清楚,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吃力。通过计算机课件,把变速器的设计过程通过动画直观展示,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感官认识,对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仅顺利完成了难点教学,也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的奥妙和技术的强大动力。④通过课件的声、图、文字、动画有机的融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听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2.2 CAD/ CAE/ VPT等先进设计方法引入汽车设计教学中

随着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发展,几何模型的设计从二维转向三维。在实现CAD/ CAE/ CAM 一体化的过程中,产品的设计、制造、检测全部实现无纸化,因此在汽车设计的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将现代的设计手段、设计方法引入到汽车设计教学中[3-4]。

在汽车设计的教学中,对于传统部件的设计,可以采用CAD的设计方法进行教学,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使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汽车总成部件的设计。如图1所示,左图为变速器设计中所用设计公式的计算小软件,通过课程教学中的演示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出设计的步骤,根据计算后的结果引入CAD设计软件,最终形成右图所示的三维总成件,整个变速器的设计清楚可见,同时又通过先进的设计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现代汽车设计的相关方法论文格式范文。目前,机械CAD软件可以实现从概念设计、三维零部件建模到装配分析等各功能的设计。

图1 变速器设计实例

CAE设计方法的引入是汽车设计教学中又一个形象的方法。目前汽车制造企业在样机的制作、实验和性能评价过程中会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分析和仿真,这样无疑可以减少样机或试制品的制作次数。在三维模型组装完毕后,可将模型转化到仿真软件上进行动态仿真,模拟真实环境进行三维动态和碰撞等的分析,可以发现部件运动以后的问题,还可将关键部件或部位放在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对其在各种工况下的受力和变形进行分析,及时发现设计的薄弱环节,避免设计缺陷。CAE设计方法引入汽车设计课程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可以使企业实际需求与学生学习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学生。如图2所示,为转向节设计的CAE受力分析结果图,通过改组图片对比学生可以容易明白转向节在设计时应该考虑到三种特殊工况情况下的受力分析。

(a)车轮越过不平路面工况(b)紧急制动工况(c)侧滑工况

图2转向节设计实例

虚拟样机技术(VPT)就是在建筑第一台物理样机之前,设计师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机械系统的数字化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并以图形方式显示该系统在真实工程条件下的各种特性,从而修改并得到最优化设计方案的技术。虚拟样机技术利用虚拟环境在可视化方面的优势以及可交互式探索虚拟物体的功能教育论文,对产品进行几何、功能、制造等许多方面交互的建模与分析。它在CAD模型的基础上,把虚拟技术与仿真方法相结合,为产品的研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设计方法。图3为引入VPT技术形成的车桥差速器仿真模型,通过该模型的运动仿真可以清楚地分析出部件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变化情况。

图3VPT设计实例

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学生对汽车设计理论的直接了解,有利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水平。

2.3 项目教学法引入到汽车设计教学工作中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为导向,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先进教学方法[5]。汽车设计课程因为所涉及实际性较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立相关小的项目。项目教学法便于用在汽车某个总成或部件的设计项目上,如转向器的设计、麦弗逊式独立悬架的性能计算、离合器膜片弹簧的优化设计等。通过项目教学进一步巩固学过的知识,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汽车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按照新的教学改革思路,经过这几年的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对于汽车设计课程的教学测评已经连续2年获得优秀等级,达到了课程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罗永健.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增刊):80 - 82.

[2]田国红,卫邵元,李刚.汽车构造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121-122.

[3]段红杰,于善武.面向三维CAD/CAM技术的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5):125-127

[4]石良武,王建明.精品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6,(2):45-49.

[5]罗云辉.项目教学法在汽车专业的实施与效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6):17-19.

第9篇: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复习课;新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9-0036-01

传统复习课就是教师先整理归纳知识,再进行练习,这样的复习模式,教师疲惫学生厌烦,完全不适应数学课标的要求。下面,结合日常教学实践,谈谈如何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复习课教学

一、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点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复习课教学中应让学生亲身经历梳理、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人人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兴趣高昂,很快就出现了集合图、大树图、括号图等方案,最后经过新一轮的激烈讨论,形成共识、建构网络,并总结学习方法。

通常学生自己梳理知识包括四个过程:1、牵连回忆。可由学习小组或个体通过看书或搜集,梳理回忆各个知识点的形成,找准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2、自拟提纲。以文字、图表等各种表现形式,将所学过的知识梳理总结形成网络,然后向全班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整理意图,表现形式。3、建构网络。通过质疑、讨论、争论,激起学生智慧的碰撞、情感的共鸣,从而使知识的本质更加清晰,记忆更加深刻。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4、总结方法。学生最终形成的知识系统,是群体智慧的结晶,隐藏在其中的是观察、归纳、抽象、概括、分类、集合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对这些“隐性知识”亦应进行简要的总结梳理。同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体进行评价鼓励。

二、创设动态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引人入胜的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置身于喜闻乐见的动态情境中,学生更能全身心地融入到复习教学中去。因此,复习课教学也应从关注学生的认知领域转变到生命领域,将学习目标由知识层次提升到生命层次,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复习在一个洋溢着生命活力的、动态的、生命的流动和交触的氛围中进行。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如此,复习课情境创设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及具有鲜明时代背景的情境。如:复习几何知识中的体积的计算时,创设了小金鱼搬家情境。为小金鱼准备了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玻璃缸,然后往金鱼缸内倒水,分别让学生归纳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接着通过对比归纳,概括为V=sh。又如: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一课导入时,用报纸上有关土地拍卖的广告,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参加土地拍卖事先要了解什么。然后出示各种平面图形组合成大图形,进行复习整理。

2、创设游戏、竞赛情境,改换问题情境。没有问题产生条件下的学习只能是“接受式学习”,因此数学教学首先应使学生产生问题,复习课教学同样不能例外。如在对“时、分、秒的认识”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复习时,可通过一节“比一比谁的一天是时间安排最科学”活动课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整理。通过把抽象的知识与富有创意的数学活动结合起来,有效地激活了学生思维,推进了认知结构的主动构建。

三、多进行激励评价

“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心理学证明,用真诚的爱激励评价学生,以赏识学生的眼光评价学生,学生就会情绪高涨、思维敏捷、信心倍增、乐于交往。《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反思传统复习教学以教师评价为主,形式单一、语言枯燥,只关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结果的评价方式,而轻学生的学习归纳梳理过程,以及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加以改善:

1、评价的主体要多样。学生是评价的主体,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舞台,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如对于学生好的整理方法或对某一知识点有特殊的深入的理解,应让学生在相互的质疑评价中,互相激励,引发辨析、矫正,从而完善知识网络。

2、评价的情感要真切。一句情真意切、发自肺腑的赞赏,能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一个得体的形态动作或一个会心的微笑,能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真切的激励评价,能让学生在鼓励中充满自信,在老师和同学的期待中克服不足。

四、实践拓展在复习中有创新发现

练习是复习课的一大亮点,在摆脱传统复习课以大量的机械操练基础上,应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因此,复习课练习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弹性设计,培优转差。在内容选取上应考虑学生差异性,可以就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选学内容或阅读材料,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2、针对重点,讲究实效。如概念的复习课,知识点容易相互混淆,那么在题型的选择上要侧重于“辩析题”;又如计算复习课,要注重计算的准确性和计算方法的灵活性,那么改错题和开放题比较好。有针对性的练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毫无重点、表面花哨的练习,却只能事倍功半。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