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移动网络论文范文

移动网络论文精选(九篇)

移动网络论文

第1篇:移动网络论文范文

网络教学的概念网络和教学,将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网络和教学相结合,将深刻的改变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网络教学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网络,并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来对多种媒体教学的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处理和共享,以此来实现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网络教学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教学法,网络作为知识与信息的载体而存在;(2)网络教学意味着把网络作为教学的一种环境,没有教师与学生之分,没有区域与时间的判别,网络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自由,还对当今高校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形式和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3G技术在网络教学应用中的特点移动网络教学是结合移动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网络教学,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相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实时交互性

3G技术将有线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集成于一体形成移动互联网。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通过移动网络终端接入互联网,查找当中大量的资源。交互的方式有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课件还可以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信息。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服务器教学信息,学生就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意愿随时随地进行移动网络学习。有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交互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并按要求调整学习,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2.角色转变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上,教学中心主要体现在教师、课堂和书本上,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比较被动,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网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教学不再是满堂灌,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认知的主体,从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从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地学到带着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从按部就班的学习到自定步调自定目标的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而教师角色将逐步发生变化,教师在网络教学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和监督。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讲授者变成信息组织、编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不是“讲坛上的圣人”,而是学生的“指路人”。学生学习的步调、进度、内容的数量等则由学生本人决定。

3.教学方式的先进性

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面对面教学,一学期下来授课的都是那么几位教师,使得学生获得知识变得狭隘。网络教学克服了这一弊端。利用3G技术提供的语音视频服务,学生能够观看全国教师的实时在线课堂讲座,教师可以进行在线授课,并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交流。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终端任意观看教学节目。

4.多媒体信息的多样性

多媒体网络集多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于一体,学生可以充分利用3G业务优势,如多媒体短信业务、邮件业务、视频对话、无线点播业务、WAP浏览、互动游戏业务等,为学生提供使用无线移动设备的同时访问多种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的无线通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现有移动网络教学的主要问题分析

移动网络教学之所以受到各大高校的青睐,跟其本身具有的先天优势是分不开的。虽然移动网络教学在近几年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高校软件设施问题

实现移动网络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但是现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标准不统一,而且出于网络安全、维护成本和内容版权等的考虑,并没有给访问者足够的使用权限,或者仅仅局限在校园网内使用,极大的限制了网络资源的使用。

2.教师认知与观念问题

不少教师对移动网络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幻灯片阶段,拿电子白板当黑板用,把幻灯片当板书。台上依旧满堂灌,台下学生依旧埋头记,不仅学习兴趣没有提高,教学效果更是得不到改善。有些教师还会觉得移动网络教学的广泛应用会替代自己或降低自己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对新科技的不适应的心理。

3.大学生的适应性与自觉性问题

高校学生长期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习惯了灌输式、听从式的教育方式,所有面对眼花缭乱的网络信息,面对多层次的学习目标和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他们显得无所适从,无法把握。另一方面,网络资源丰富精彩,学生往往会因此而分散注意力,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网络聊天、网络游戏、无意识的浏览信息上,这样的学习反而使得网络成为教学的绊脚石。

4.学习模式问题

现有的移动网络教学虽然在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使学生可以在随时随地自主学习。但是学习内容还是紧紧围绕着课程本身,学习目标还是局限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对于教学本身来说,还是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而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21世纪,掌握知识固然是重要的,更重要的学会如何在需要的时候利用各种学习工具、学习资源来自主地学习知识。

三、构建基于3G时代的移动网络教学新模式

3G技术提供的高速率数据传输和多媒体业务,为移动网络学习的开展带来了一个新的春天。3G的数据传输率将使得3G手机与3GISP、3G用户之间的大容量信息交换变得可能和可行。高校移动网络教学必将会有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鉴于高校现有移动网络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提出以下几种移动网络教学新模式:在线类移动网络教学模式在线类移动网络教学模式实现的技术基础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特别是3G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移动通信的速度大大提高。学生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连接3G网络,通信网络经过网关进入互联网,然后通过网络协议访问学习资源。

1.基于3G多媒体邮件服务的移动网络教学模式

3G提供的多媒体邮件业务是一种基于数据网络的非实时业务,通过移动网络实现的Internet上常见的电子邮件业务。邮件的内容包括文本、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多媒体邮件系统还可以实现与因特网系统的互联通讯,提供移动终端与Internet之间的多媒体邮件互发功能。借助3G提供的多媒体邮件业务,教师能实现辅助教学;学生可以随时与因特网用户或3G网内其他用户通过邮件建立联系。多媒体邮件校短信息而言,其包含的容量更大,保密性更高。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远距离教学,如寒暑假期间、学生校外实习期间等。

2.基于3G视频的移动网络教学模式

3G时代的到来,意味着视频电话、视频点播、视频传输等都已成现实。通过3G网络,教师可以随时录制并上传自己的教学视频,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可以轻松实现视频点播,观看全国各地教学名师的教学课程及讲座。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全新的随时上网、随时观看、随意学习的新理念。它将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带来巨大冲击,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更加适用于21世纪的快节奏的学者们。

3.基于WAP移动网络教学模式

WAP(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即无线应用协议,是一项全球性的网络通信协议。它为手机用户创造了访问因特网的途径。通过WAP这种技术,就可以将Internet的大量信息及各种各样的业务引入到移动电话、PALM等无线终端之中。无论你在何地、何时只要你需要信息,你就可以打开你的WAP手机,享受无穷无尽的信息。与传统的无线通信相比,3G采用了WAP2.0,提高了系统与个人电脑的兼容性。移动网络教学的主要功能就是实现手机对校园网中手机课件资源点的浏览,实现多媒体资源的传输和显示。学生在校园内通过WAP形式访问移动网络平台或进入移动课堂站点,实时参与课堂学习。这种开放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便利,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只要是需要信息,就可以随时上网查找、浏览。可以说这是一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模式。脱机类移动网络教学模式脱机类移动教学模式主要借助于移动设备储存设计进行的移动教学。目前,主要的移动设备有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学生从移动设备通过传输设备上获取学习资源,就可以随时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模式的关键是移动设备,移动设备的存储容量和便携性决定着学习效果。

主要包括短信和网络异步下载等。

1.基于3G多媒体短消息的移动网络教学模式

3G提供的多媒体业务(MMS)可分为3种情况:即MMS终端和终端之间发送和接收多媒体消息;MMS终端和InternetE-mail服务器之间的发送与接收多媒体消息;MMS终端与Internet增值业务平台之间发送和接收多媒体消息。基于3G多媒体短消息的移动网络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实现辅助作业管理、电子答疑等,通过群发短信可以对所有学生或对某一门课程的所有学生提供激励支持和常规的管理支持服务;学生既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教学活动内容、教学通知,又可以访问相关短信服务站点实现电子资料和电子答疑的查询。这种模式一般应用于通信数据少、学生分散、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是目前普遍的一种移动网络教学途径,技术也相对比较成熟,费用较低,用户数量也最多的。

2.基于3G的网络异步下载的移动网络教学模式

网络异步下载的移动网络教学模式是教师将教学资源共享到网络服务器中,学生可以在有3G网络的情况下将电子书、多媒体课件、图文课件、题库等数字化内容下载存储在便携式移动设备上,即便在3G流量用完或者没有3G网络的情况下,都可以进行学习,既减少了对网络的依赖,同时也减轻了上网的经济负担。这种学习模式依赖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用户数量也是最多的。

四、总结与展望

第2篇:移动网络论文范文

“L+C+W”网络中的3张网络因工作制式、工作频段、设备发射功率及接收灵敏度等诸多不同,其表现出来的覆盖半径、接入带宽、数据传输安全性等各不相同。LTE网络主要使用2.6GHz频段或1.8GHz,EV⁃DO网络工作在800MHz频段,Wi-Fi网络工作在2.4GHz(11b/g/n)或5GHz(11a/n)频段;EVDO网络自由空间传输能力及绕射能力均最强,LTE网络次之,Wi-Fi网络最弱;且LTE网络、EVDO网络BTS或MS发射功率及接收机灵敏度均明显高于Wi-Fi网络AP及其STA,抗干扰能力也远高于Wi-Fi网络。故正常情况下,LTE网络、EVDO网络单扇区的覆盖半径远大于Wi-Fi网络单AP的覆盖半径,但因LTE工作频段远高于EVDO网络,其覆盖半径要略小于EVDO网络。从下行空口速率看,EVDO网络下行空口速率理论值为3.1Mbit/s,小于LTE理论空口速率150Mbit/s,远小于Wi-Fi网络300Mbit/s理论空口速率。三网络覆盖半径及理论空口速率关系如图2所示。这些因素决定了LTE网络、EVDO网络主要解决“面”、“线”连续覆盖问题。LTE网络主要为高移动和高速率数据业务用户提供服务,EVDO网络主要为高移动性、中低数据业务速率数据业务用户提供服务,Wi-Fi网络主要解决“点”覆盖问题,主要为分布集中、数据业务量需求大、移动性较小的数据业务用户提供服务。三者互相补充,可满足不同用户对无线数据业务带宽的需求。

2“L+C+W”网络空口资源调配方法

“L+C+W”网络是否能实现智能、高效融合,与其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a)“L+C+W”三网络覆盖区域的重规划与割接,规划区域大小与统一资源与数据管理服务器处理能力、区域内eNode数量、BTS数量、AP数量及L+C+W用户数量、用户移动性分布均有密切关系,实现区域内三网络统一成为移动通信用户的无线接入媒介。

b)实现用户终端、网络接入设备与网间切换相关的参数统一上报、管理(网内切换的数据保留现网的处理方式)。

c)“L+C+W”网络综合的无线空口资源调度算法,通过该算法使得区域内“L+C+W”网络空口资源、传输资源得到统一调配,提高利用率,是实现“L+C+W”网络智能、高效融合、提升用户感知、增加用户黏性、提升企业运营效益的关键,也是三网融合的核心。鉴于此,下文简要介绍“L+C+W”网络空口资源调度算法。为了方便,本文提到的网络空口无线资源调度算法主要指的是“L+C+W”网络之间的空口资源调度算法。参照图1,执行“L+C+W”网络空口无线资源调度算法的核心设备为统一数据、资源管理服务器(下文简称服务器),算法可以分3个步骤。

a)第一步。移动用户、数据业务、接入网络、带宽需求综合识别,该步骤是实现“L+C+W”网络空口资源灵活调度的基础,具体包括以下5个子步骤。

(a)用户识别:服务器通过深度报文检测(DPI)技术获取用户的IP地址,再结合用户所在区域的IP地址池分配信息库、AAA认证信息等获得用户的服务质量等级,如金牌、银牌、铜牌等。

(b)业务识别:服务器通过DPI技术获得用户正在从事的数据业务类型,如移动支付业务、银行支付业务、网站账号登陆、E-Mail业务、普通Web浏览业务、WAP业务、视频业务、FTP业务、QQ业务、易信、微信等。

(c)网络识别:服务器通过用户数据来源识别该用户所接入的网络类型,即判断用户来自LTE网络、EVDO网络还是Wi-Fi网络。

(d)业务安全等级分析:服务器根据业务识别结果,判断该用户从事数据业务的安全性等级,结合其使用的网络判断是否满足安全性要求。一般来说,安全性高的数据业务通过LTE网络、EVDO网络接入,安全性等级低的数据业务可通过Wi-Fi网络接入。

(e)业务带宽需求分析:服务器根据用户识别、业务识别结果,结合用户服务QoS等级、数据业务类型不同感知等级的带宽要求等因素,判断该用户从事该类数据业务的不同等级带宽要求。用户服务QoS等级越高,感知等级越高的同类数据业务要求的带宽越高。

b)第二步。“L+C+W”网络切换相关的参数上报到服务器。即移动用户及网络接入设备定期或不定期将用户所在位置的“L+C+W”网络测量空口参数、时隙繁忙程度等与空口资源相关的参数上报到统一数据、资源管理服务器。

c)第三步。“L+C+W”网间切换算法,该算法是完成用户空口资源指配的核心,主要遵循以下几方面。

(a)数据安全考虑:根据用户业务识别结果,如果用户使用的是与用户注册、账号登陆、网购、银行查询、转账等相关的业务,建议用户优先使用LTE网络、3G网络接入,即若用户当前使用的是Wi-Fi网络,则需指配到LTE网络或3G网络;若用户使用的是公共资源下载、普通网页浏览等安全级别低的数据业务,则可以优先考虑用户使用Wi-Fi网络。

(b)移动性考虑:根据用户当前业务过程中的切换记录信息或测量到三网络空口信号稳定性等信息,大致判断用户当前的移动性强弱,若用户属于高移动性用户,则建议向该用户优先指配LTE网络或3G网络;若用户所在位置有Wi-Fi网络,且测量到的三网络信号相对稳定、不存在明显的切换记录,则用户不具有明显移动性,则优先考虑用户使用Wi-Fi网络接入。

(c)空口带宽需求:根据用户QoS等级、用户业务最小感知带宽需求分析结果,结合该用户测量到的LTE网络、3G网络、Wi-Fi网络空口无线质量参数(如接收信号强度、信噪比、上下行协商速率等)及其相关接入设备繁忙程度参数(如时隙利用率、数据缓冲区可用空间大小等),判断三网络各自为当前用户提供数据业务的能力。一般来说,接收到的信号越强、信噪比越高、占用的带宽越大,用户与该网络接入设备协商的数据传输速率越高;网络接入设备时隙利用率越低,设备可用数据缓冲区空间越大,则该用户可从该网络获得数据传输时隙越长。综合以上两因素,用户从三网络获得的数据传输能力为协商速率与数据传输时隙的乘积。乘积越大,则可为该用户提供的空口传输能力越大,反之越小。

(d)网络空闲资源调度:网络建设初期,在满足用户业务感知带宽需求后,通常会存在一定数量的闲置资源。统一数据、资源管理服务器通过以上综合分析,在满足数据安全、不掉线的前提下,为每个用户提供满足各类业务感知服务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充分利用网络空闲资源,提升同类数据业务感知服务等级,用来提升用户感知,增强用户黏性,实现企业运营效益最大化。

第3篇:移动网络论文范文

对比法是将移动网络建设项目开通后网络的各项指标,与项目立项决策时确定的目标进行同口径对比,找出二者存在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提出改进对策和建议,包括有无对比法、前后对比法和横向比较法,是移动网络工程项目后评价的一种基本方法。移动网络建设项目前后对比法主要难点在于如何将新建网络项目所产生的效果和效益与其它因素进行区分,如国家及行业政策、集团公司年度发展计划,移动通信技术演进,竞争对手网络建设情况,以及核心网络、传输网络、支撑网络及前期网络建设的情况等都可能对网络指标产生影响。有无对比法是将移动网络建设项目建成开通之后各项网络指标,如覆盖率、话务量、接通率、掉话率与假如没有该项目建设时的各项网络指标可能变化情况进行对比,以评价该项目的建设取得的真实效果和变化。有无对比法需要在移动网络项目建设前进行网络测试和调查,核实项目实施前网络现状和财务运营数据,核实项目的影响范围,并预测有无项目可能带来的影响。在移动网络工程项目后评价实例中,根据移动网络项目建设前一段时间的网络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并与移动网络项目开通实测数据在同一时间点进行对比分析评价。横向对比法是将项目实施后的结果与同行业内类似项目或与其他地区同类项目进行指标横向对比,从而判断项目的效率和效果。在移动网络建设项目中横向对比主要采用同一运营商不同地区同类项目的对比,比较不同地区网络建设管理、业务运营管理和运行维护管理,从而将先进地区的经验在其他地区进行推广。也可以对同一地区不同运营商的移动网络项目的进行对比评价,通过对比找到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吸取竞争对手的先进经验,改进自身的不足。

2逻辑框架法

(1)逻辑框架法中的垂直逻辑关系:包括目标、目的、产出、投入四个层次a)目标:指宏观层次的目标,通常指国家、地区、部门或运营商整体目标,如提高本地区移动网络覆盖能力,增强本企业网络核心竞争力等。b)目的:指移动网络建设项目建成后产生的直接结果,为移动通信用户和运营企业带来的直接效益。如将网络覆盖率市区提高到98%,自然村网络覆盖率达到99%,高速公路连续覆盖,网络容量达到1000万用户等。c)产出:指项目建设了哪些具体工程,取得哪些结果。如新建了1000个移动基站,扩容升级300个基站,新建及改造300套室内分布系统,新建500公里配套传输光缆等。d)投入:指项目实施过程中资源的投入量和投入时间等。如工程投资3亿元人民币,建设周期1年等。由投入到产出,由产出到目的,有目的到目标一共三个逻辑关系。投入工程建设资金、人力、时间,经过科学的管理和实施,则达到什么样的产出,即建设了多少基站,升级改造了多少网络单元是第一级逻辑关系。对于第二级逻辑关系,则是具体产出的结果达到了什么样的目的,即新建或扩容升级的网络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网络建设的目的。项目目的的实现对当地移动运营商、通信行业、地区经济的贡献,即网络能力的提升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第三级逻辑关系。

(2)水平逻辑关系:a)客观验证指标目标:各个层次的目标用可度量的验证指标进行说明,包括数量、质量、人员和时间。每项指标所包含三个数据是分别是预测值、实测值,以及二者之间的差距。b)验证方法:主要通过竣工验收的资料,与设备供应厂家、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签订的合同,通过网络测试收集到网络性能数据等。c)重要的假设条件:指影响项目实施的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及变化,如气候、地质等,以及国家及地区政策,管理部门体制,技术演进等方面的外部条。移动网络建设项目的逻辑框架矩阵如下表所示。

3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在项目管理中,尤其在质量管理中应用广泛,主要通过对造成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由于移动网络建设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方众多,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影响较大,导致项目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与项目前期目标相比存在一定偏差。通过因果分析法可以找出造成移动网络建设项目产生偏差的原因。因果分析法在移动网络建设项目后评价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对移动通信工程建设程序和流程执行情况分析评价。移动网络项目建设流程和程序是否按集团公司的工程管理规范进行,是否按当地政府和国家部委要求的流程进行,以及流程的执行情况。

(2)网络质量指标变化和工程技术的分析评价。主要针对采用技术体制的前后向兼容性,网络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设备采购方式及到货的及时性、工程支付方式和支付周期等。

(3)经济效益指标的变化分析。主要针对网络开通后网络容量的变化、网络覆盖和干扰与工程建设前的对比分析、移动用户增长变化情况、运行维护管理人员、成本的变化、公司业务收入、利润等财务指标的变化。在绘制因果分析图时,第一层因素的设定根据待评价的具体项目情况,可以按内外部因素和项目管理主要环节,还可以按照问题的性质或属性进行分类。按项目管理主要环节进行因果分析,第一级评价因素包括项目立项决策、勘察设计、工程实施、网络开通后运行管理环节等。然后针对各个环节进行第二层因素和第三层因素的分析,并对主要原因和核心问题进行标识,作为重点评价对象。按问题性质和属性进行因果分析包括五大类因素,有工程技术方面的因素,参与工程的人员方面的因素,各种环境因素,网络规划设计方法的因素,网络建设中主材和辅材、主设备和配套设备因素等。其中工程参与人员的因素包括运营商方管理人员、设计方人员、施工方人员、设备方人员、监理方人员等;技术因素包括主要设备采用的技术体制、勘察设计技术、评估方法技术等;各种环境因素包括工程建设相关的所有外部环境,如自然环境和政策法律环境;网络规划设计方法因素包括网络规划的方法,勘察设计采用的手段和技术,项目管理依据的指导原则和方法等;络建设中主材和辅材、主设备和配套设备因素包括基站设备、传输设备、电源设备、配套材料等。

4综合评价法

(1)确定目标。移动网络建设项目的具体目标包括网络当前业务发展目标和网络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以及本地区的发展和全国全程全网的发展。目标的确定需要进行网络测试和业务发展预测,结合本区域业务发展规划进行确定。

(2)确定评价范围。移动网络建设项目的各项目标确定之后,通过分析调查达到各项网络目标的因素,找出影响网络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分析其影响范围。

(3)确定评价指标和标准。评价指标是目标的具体展开,需要结合移动网络建设项目的短期和中长期目标、技术演进特点、各种基站类型和用户规模等。根据评价的侧重点不同,指标的设置也相应进行调整。

(4)确定指标权重。综合评价的各个指标对项目的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通过对各分项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进行加权分析。对于权重的设置,需要广泛选定、收集和处理专家意见,以获取客观的权重。

(5)选择评价方法。根据移动网络建设项目的涉及面广,以及所评价的内容和具体项目情况,需要构建合适的综合评价模型,通过数学模型或算法将多个评价指标值转化为整体性的综合评价值。

5结论

第4篇:移动网络论文范文

(1)网络频谱宽:要确保4G通信的传输速率达到理论最高速率,相应的运营商必须对现有的3G网络进行大幅度的改造工作,确保4G在通信带宽上高出3G通信。据专家估计,每一个4G信道将占有100MHz的频谱,相比于3G要高出近20倍。

(2)兼容性强:4G移动通信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统一的通信标准,可以实现各类计算机和网络之间的无缝连接,从而真正实现“一部手机,全球通信”。

(3)通信方式灵活:在4G移动通信中,通信终端不再局限于移动电话,任何物品理论上都可能成为4G通信的终端。在这种情况下,4G通信的终端不仅在设计和操作方面更加智能化,也可以根据对环境的感知,适当调整终端结构,确保其效能的最大化。

(4)多业务融合:4G通信的业务种类更加丰富,除3G通信支持的各种业务外,还增加了高质量图像传输、虚拟现实业务等,可以将个人通信、信息系统、娱乐、广播等行业整合成一个整体,更加方便地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24G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2012年1月20号,国际电信联盟ITU通过了4G标准,包括LTE、LTE-Advanced、WiMAX以及WirelessMAN-Advanced(802.16m)。尽管标准众多,但是4G通信技术的优势同样是显而易见的,其核心技术也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总的来说,4G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2.1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

OFDM技术在本质上是多载波调制技术的一种,属于高速率调制技术。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在于,可以将传统通信系统中信道划分为多个互不相关的正交子信道,从而将原本传输速度较高的串行数据库分为多个传输速度相对较低的并行数据流,在正交子信道中进行传输。利用这种技术,可以有效消除信号之间的干扰,提高信息传输的质量和速率。

2.2软件无线电技术

该技术实际上可以算是一种无线电广播通信技术,属于用软件架构的一种通信协议,可以以软件程序代替硬件功能,建立无线电通信平台,通过同时运行多种能够实现通信协议的软件系统,实现多终端通信的无线通信方式。这种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4G通信中用户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问题,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兼容性问题,实现了多种通信方式的兼容与传输。

2.3多输入输出(MIMO)技术

该技术在3G通信中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4G通信中,仍然作为关键技术而存在。从本质上看,MIMO技术属于利用多天线传输的无线通信技术,可以由多个发送端独立发送信号,也可以利用多个天线对信号进行接收。MIMO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无线信道的衰落,提高无线系统的容量。

2.4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天线阵列、波束形成网络以及波束形成算法。该技术主要是通过适当的算法,使得每一个天线单元信号的幅度和相位都可以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构成最合适的天线阵列方向图,对有用信号进行增强,对干扰信号进行减弱或排除。在4G移动通信中,智能天线技术可以减少信号的传输过程中的衰落以及受到的干扰,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同时也可以实现对于移动台的快速定位。

34G移动通信的应用

4G移动通信技术尚属于新兴事物,目前并没有得到较为广泛的普及,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通过试运营等方式,确保其优势的充分发挥。从试运营的情况看,4G移动通信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移动领域:包括网上购物、网上银行、转账支付、电子购票、移动股票交易、无线局域网、数据下载等,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快捷的数据服务。

(2)移动电视:利用4G网络,可以通过一台终端,随时随地连接服务器,对电视节目进行接受和观看。

(3)移动可视电话:在4G移动通信环境中,通话双方只需要各自拥有一台带有摄像头的终端,如手机、PC、PDA等,就可以实现实时音频视频的传输。

(4)数据传输:只要持有有效的无线终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接入无线网络,实现数据的高速下载,同时也可以在网外实现P2P数据传输,为人们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数据传输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在对4G移动通信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有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4G通信的发展和普及,这些问题包括网络IP问题、网络通信标准协议问题以及3G网络的改造问题等,都是需要相关技术人员重点研究的问题。根据统计,目前全球的移动通信用户终端数量达到了45亿,占据着全球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交流,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4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将会改变人们现有的上网习惯,而且使得移动通信中可视化、多媒体化的趋势日趋显著,带领人们真正步入无线互联时代。

4结束语

第5篇:移动网络论文范文

1.1移动通信无线网络建设项目的质量规划

首先,要真诚的对客户质量声音进行倾听。移动通信无线网络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人员需要通过对客户进行前期的交流、明确网络性能的验收标准与对网络通信无线网络建设项目的交付流程进行明确来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倾听,为尽可能的了解与掌握客户偏好、满足客户的消费心理与消费需求而努力。其次,要制定良好的项目质量保证计划。一份优秀的项目质量保证计划的制定需要项目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项目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客户的要求与项目的标准与流程要求,科学合理的对移动通信无线网络的建设项目质量目标进行指定,并对各个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分工与明确。第三,要对需要进行交付的项目质量保证计划进行评审。项目交付质量保证技术输出后,项目组需要组织项目质量保证计划评审会,以对项目的质量管理质量进行审议和评价。

1.2移动通信无线网络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

1.2.1硬件质量控制

为了能够切实的保障移动通信无线网络建设项目的质量,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项目质量管理部门需要严格的执行项目建设施工阶段中的各项质量检验制度和标准,当发现质量问题时及时的进行补救。移动通信无线网络建设项目中常见的故障主要有信息数据传输突然中断、驻波比过高和单板离线这三种,项目质量管理人员在对移动通信无线网络的硬件设施进行检查时要十分注重对这几个问题的检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组织相关的补救。

1.2.2网络性能质量控制

网络的性能质量检查和控制是否合格直接关系到入网基站的安全与否。因此移动通信无线互联网络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人员在对网络的性能进行检测时要十分重视,当发现问题时要立刻将其列为TOP站点,并对其进行持续的监视域控制。

1.3移动通信无线网络建设项目的质量评估

1.3.1客户满意度的评估

作为对移动通信无线网络建设项目质量管理成效的结果进行评价大一项重要指标,客户满意度能够有效的对移动通信无线网络技术建设项目最终交付质量的好坏进行判断与评价。因此在移动通信无线网络建设项目最终完工后一定要做好客户满意度调查,并对客户的满意程度进行评价。通常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相关人员会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客户的满意度进行调查。调查问卷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为了能够有效的保证建设项目调查问卷结果的公正性,需要对调查人员进行选择,最好要选择那些独立于建设项目质量管理之外且不需要接受项目经理考核的质量经理担任调查问卷的代表。在对建设项目的调查对象进行选择时,需要本着多元、典型性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客户进行调查。

1.3.2建设项目管理质量总结的编写

在一个移动通信无线网络建设项目完工之后,此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部门需要对这一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对质量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果、获得的管理经验及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总结。

二、结束语

第6篇:移动网络论文范文

本文通过丰富省客户服务中心的预处理职能、成立省客户支撑中心提高派单准确率、增强省网优中心服务支撑与管理等举措,构建了移动网络投诉处理管理体系(以下简称“投诉管理体系”),创新性地将投诉处理过程按照时间节点划分为受理、处理、评估这3个阶段,分段建立管控模型,避免各环节的相互干扰,提高处理效率,便于管理和考核。本体系全程通过电子流IT系统工单流转,极大提高了投诉处理效率。在用户投诉预处理过程中,使用预处理IT支撑系统开展一级预处理,预处理不成功再转派至省客户支撑中心开展预处理,若两级预处理失败,则下派至市分公司现场处理,将处理结果纳入网优平台再管控,实现闭环。投诉管理体系在以上3个阶段进行了规范化、流程化建设,改变了以往粗放式管理模式。本文相关概念定义如下:

(1)省层面投诉预处理:指省客户服务中心和省客户支撑中心人员仅凭借自有知识、系统支撑等手段,根据用户描述可判断原因,在受理时即可解决用户投诉的过程,如用户资费、使用操作、终端、业务平台权限等非网络质量问题。

(2)省层面预处理成功率:省层面预处理成功率=省客户服务中心和省客户支撑中心预处理成功投诉数/投诉工单总数*100%。

(3)省层面派单准确率:省层面派单准确率=网络质量类投诉工单/市分公司接收工单总数*100%。

1.1受理阶段,开展省层面投诉预处理

(1)搭建投诉预处理平台

用户投诉处理的关键在于投诉处理人员能快速定位投诉原因,而传统投诉处理体系的粗放模式难以准确定位。为此,本文通过梳理投诉现象与原因关系、编写预处理脚本、固化IT系统流程,搭建了投诉预处理平台。该平台可实现投诉现象与原因的快速准确判断,并有效解决用户资费、使用操作、终端、业务平台权限等类型问题。移动网络质量6类投诉现象与5类用户预处理体系的核心是通过对用户投诉的分析和归类,实现了对投诉问题的快速定位。投诉预处理平台具备以下功能:

1)设备故障类投诉预处理:打通与集中告警平台

接口,将基站告警转变为具体受影响的区域名称,省客户服务中心话务员根据关联到的区域名称和恢复时间向用户解释,开展预处理;

2)覆盖盲点类投诉预处理:将网络覆盖盲点信息嵌入至预处理平台,当用户在盲点区域投诉时,省客户服务中心话务员向用户解释;

3)用户终端与使用类投诉预处理:判断出终端原因或用户使用问题后,利用平台向用户发送短信,开展自助互助服务;

4)用户业务权限与资费类投诉预处理:打通与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预付费用户系统、AAA(Authentication、Authorization、Accounting,验证、授权和记账)、HLR(HomeLocationRegister,归属位置寄存器)系统接口,实现问题的快速定位。

(2)建立横向沟通机制

为提升派单准确率、减少非网络质量类投诉下派,本文通过派单规范、错单反馈、定期交流与培训等方式,建立了管理体系各个职能单元的交互通道,实现了投诉处理经验与信息的快速复制和共享。主要做法如下:

1)统一投诉派单规范,制定投诉派单流程,实现标准化管理;

2)实施省市错单反馈制度,定期开展错单分析,及时整改;

3)开展新业务、典型案例定期交流培训,实现各职能模块的职能优化;

4)利用省-市投诉专用QQ群、易信群等即时通讯方式,实现投诉信息快速共享。

1.2处理阶段,闭环管控投诉处理结果

用户投诉是发现网络问题的主要途径,处理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无线优化调整提升网络质量和用户感知。投诉管理体系开发网络优化平台,对48小时归档后的投诉工单再管理,实现每个投诉处理结果的闭环管控。

1.3评估阶段,完善考核与评价方法

围绕提升用户感知,安徽省网优中心建立了投诉考核与评价办法。将移动网络质量万用户月均投诉率、投诉解决率、网优手段解决率纳入市分公司绩效考核,引导市分公司积极并用最优的方法解决用户问题,避免形成用户反复投诉的恶性循环。评估阶段主要措施如下:

(1)投诉总量考核

将移动网络质量万用户月均投诉率纳入全省无线专业考核,对超过考核门限的本地网市分公司实施处罚。

(2)解决情况考核

将投诉解决率纳入全省无线专业考核,对解决率低于考核门限的分公司实施处罚,目的是督促分公司解决用户投诉。

(3)实施正向激励

将网优手段解决投诉率纳入正向激励,对大于考核门限且每个月排名前六的本地网市分公司加分,目的是引导运用网优手段提升网络质量。

(4)全量回访反向稽查

对分公司处理后的用户全量回访,当用户反馈没有改善或未解决且情况属实时,加倍扣分,目的是核查本地网市分公司投诉处理的质量,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5)实施网络改善信息推送

基站入网后将网络改善信息推送至前期投诉过的用户,目的是让用户知道网络质量一直在改善,增强用户的粘合力。

(6)评价解决投诉最优方法

最优方法即利用最小企业资源解决用户投诉,寻求企业付出与用户感知的平衡点。全省每季度组织一次现场评比会,评比结果实施激励,多运用最优方法解决用户投诉。通过评比可实现经验快速复制,不断提升网优人员技能。

2实践成效

安徽电信移动网络投诉处理管理体系建立以来,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流程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4年上半年省层面预处理成功率稳定在95%,派单准确性稳定在90%以上,中国电信集团排名第一。投诉管理体系使得流入市分公司的投诉工单逐渐下降,大大减少了市分公司投诉处理车辆及人员的投入,有效节约了企业资源。投诉管理体系累计解决网络突出问题6283处,为工程建设输入室外站1881个、室分468个。用户投诉与网络优化、规划、建设协同闭环管控率达100%,实现无需到现场即可全面、及时掌握用户投诉所在区域的网络运营、维护优化、网络规划、网络建设信息。

3结束语

第7篇:移动网络论文范文

1.无线或有线链路上存在的安全问题

有线链路网络和无线网络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中所使用的网络系统,在Internet和无线网络快速进步的今天,他们的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都为4G移动通信提供着支持和服务,复杂的4G移动通信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风险,无线和有线网络也同样在众多的安全威胁下提供着服务,主要表现为:(1)移动性:无线终端设备会在移动的过程中享受不同子网络的服务,不是固定于某一个网络下。(2)容错性:减少因无线网络结构不同而造成的差错。(3)多计费:在无线网络使用过程中,均是通过运营商来实现对接的,然而有些网络运营商通过网络随意加收客户的使用费用等等。(4)安全性:攻击者的窃听、篡改、插入或删除链路上的数据。

2.移动终端存在的安全问题

4G网络逐渐的已投入使用,用户们通过4G移动终端实现相互间的交流也更为密切,恶意软件及病毒也随着交流而流窜,使得它们的破坏力度和范围都有所扩大,使得移动终端系统遭受严重打击,甚至有关机或失灵等现象的出现。

3.网络实体上存在的安全问题

网络实体身份认证问题,包括接入网和核心网中的实体,无线LAD中的AP和认证服务器等。主要存在的安全威胁如下:(1)目前的网络攻击者利用多种手段,类型也是多样化,让网上用户防不胜防。但他们多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扮演合法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这样一来,网络监管方面也无法察觉,用户这边更是没有任何戒备,使得他们有很大的机会接近用户并进行各种骚扰和不良信息的。(2)无线网相对于宽带而言,它的接口数量有限,而且信号不稳定,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这也就为攻击者提供了一个进入的漏洞,安全隐患的可能性也随之大大增强。(3)目前的的搜索功能可谓是越来越强大,尤其是“人肉搜索”,让用户的个人隐私等一再受到侵犯,这些攻击者一般都具有良好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对网络系统的运行了如指掌,很容易非法窃取用户信息,并展开下一步的追踪。(4)网络用户不肯承认他们使用的服务和资源,使进一步网络实体的认证增加了难度,这是用户可以逃避和不像曝光的行为,其实这样做只会给自己增加麻烦,到时遇到问题也很难得到有效处理。

二、:请记住我站域名4G通信安全措施

1.要建立适合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体系机制

主要有(1)可协商机制: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能够自行协商安全协议和算法。(2)可配置机制:合法用户可配置移动终端的安全防护措施选项。(3)多策略机制: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提供不同的安全防护措施。(4)混合策略机制:结合不同的安全机制,如将公钥和私钥体制相结合、生物密码和数字口令相结合。一方面,以公钥保障系统的可扩展性,进而支撑兼容性和用户的可移动性

2.对于无线接入网一般可采取的安全措施如下。

(1)安全接入。无线接入网通过自身安全策略或辅助安全设备提供对可信移动终端的安全接入功能。防止非可信移动终端接入无线接入网络。(2)安全传输。移动终端与无线接入网能够选择建立加密传输通道,根据业务需求,从无线接入网、用户侧均能自主设置数据传输方式。(3)身份认证。在移动终端要接入无线网络之前,要通过一个可靠的中间机构的认证,确保双方身份的真实性和可靠性。(4)访问控制。无线接入网可通过物理地址过滤、端口访问控制等技术措施进行细粒度访问控制策略设置。(5)安全数据过滤。在多媒体等应用领域,都可以通过数据过滤技术,对想要接入到网络中的非法数据进行拦截,阻止其进行到内部系统及核心网络,实现无线网络的安全性。

3.提高效率

网络终端的运行效率的提升,最主要就是减少信息量的流通,减少客户端的工作量,不使计算机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中,尽量减少时间的拖延,那么安全协议当中交互的信息量的数额的限定对提高网络运行效率就有一定帮助。

第8篇:移动网络论文范文

关键字: 移动互联网 现状 未来发展

以前互联网还只是在电脑上,移动通信只是在手机等终端上,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逐步发展,人们就越来越想把互联网运用到各种移动通信的终端上。能够更多的运用互联网的优点已经是通信行业的热点,随着IPv4网络的普及,让移动互联网越炒越热。但是资源再多也是有限的,随着通信网络的不断增加,IPv4地址越来越少。也就催促着移动IPv6的诞生和应用。目前大多数的网络设备都是靠IPv4运行,那么从IPv4到IPv6的转换也将是一个困难的问题,这也决定了研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就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国内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状况

(一)国外现状

移动互联网研究主要有无线广域网、无线局域网和数字蜂窝系统,甚至包括地址结构、路由器和各种IPv6基本协议等。根据时间发展来看,在早期的研究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1.1991年采用虚拟移动子网和IP in IP的隧道封包的方法被提出,之后又被完善了其设计思想和方法,不久后又设计了移动节点协议(虚拟IP)。

2. 不久后IBM公司又设计出了一种移动节点协议。

3. 1994年根据前辈们的经验,结合上面的所有移动节点协议设计出了MIP协议,并成了现在的RFC3344协议。

4. 1996年逐渐出现了RFC2002、RFC2003、RFC2004、RFC2005和RFC2006等协议。

5. 2003年IETF颁布了RFC3344为移动IPv4的新规范。

在早前的研究成果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并且IETF还专门建立了负责理论研究和协议标准化工作的工作组。为后面的IPv6的发展奠定了不少的基础。现在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针对将IPv4的成果应用到IPv6上面。

(二)国内现状

1999年我国最早推出了移动IPv4演示系统,2002年推出了IPV4技术网络设备,是世界上首套可独立设置使用的设备。在2003年又推出从涵盖了从接入到核心所有层次的IPv4/IPv6双栈路由器。后来成立了IPv6实验室进行IPv6路由器协议等研究。不久就生产出了能够实现移动IP功能和IPv6静动态路由的IPv6路由器。紧接着又研发出了能够支持移动IPv6技术的网络节点设备,它既能支持IPv6也能支持IPv4网络。在2005年,由各大公司和信息研究院共同组成的专家小组开始了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

二、面临的现状

(一)新型移动互联网对网络和协议需求更高

无可厚非,最初的传统互联网技术无法满足网络协议的适应性和变化性,而传统的路由协议是以最长前缀匹配为基础的,IP包有时会出现错误,比如运动主体移动到了新的位置的时候,不适用当前的网络许可的地址作为源地址,那么IP包就会因为源地址过滤为发生错误的投递,而无法再网络中正确的传送。除此外还可能造成通信连接的阻断,于是就迫切的需要新的协议来支撑新型的移动互联网。之前的互联网技术以IPV4协议为基础,以通信为最初的设计,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协议的要求提高,IPv4根本不能满足移动互联网的现状,而移动IPv6正是顺应着这个需求出发,简化了移动协议的设计,降低了网络开销等问题。

(二)引移动互联网络自身的特点需要更新更适应的理论和协议

现在发展中的新型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的网络有不同,它的接入方式、链路的形式和通信与应用模式等等都存在差异,移动互联网络是一种新理论和技术,并且具有着不稳固的拓扑结构,它有着自身的特点,承载大量的无线链路和多媒体。运动的主体就是那些子网,一旦因为什么因素受到了制约,就会形成在一段时间内的相对稳定的运动主体。因此就必须要寻找新的理论和协议来适应现在的网络结构,这就迫切的需要针对新型的移动互联网络的特点来做一个调整。由于那些协议和理论不再局限于转发IP包上,就需要新的有效理论来解决那些问题,包括编址、路由、无线链路宽带紧张、流量分布在网络上的变化强度大、性能不稳定等问题。新的路由协议能够提供丢包的、延迟的、开销低的路由支持。这也说明根据新型移动互联网络来研究新的理论和协议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未来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移动互联网络缺乏对运动网络动态链接的支持

为了给互联网移动支持和弥补移动网络效率、地址和安全性等方面的不足,IETF不断的采用不断研究出新的协议来解决问题,包括设计出移动IPv6等,采用和隧道技术来处理终端的问题,但显然还是无法达到整个网络动态变化的问题。通过移动IP建立变化的需求,各个运动子网中都通过移动IP设立了主机路由,但是运动主体是较稳定的,就要分发大量的位置消息以及建立大量的无线链路,造成资源的浪费。另外移动IP的网络拓扑结构也比较稳定,就不会影响这些使用的协议的变化,但是移动互联网却是动态变化的,终端动态改变网络的连接,现有的移动IP根本不能做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就需要切实的研究出新的移动互联网络的协议和理论。

三、发展趋势

(一)建立描述新型移动互联网络体系的理论和方法

由于移动互联网络具有动态变化、大规模、拓扑频率高这些的特点,就需要运动主体的组成形式和运动行为来进行管理移动网络的系统结构、分配策略以及运动模型确保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建立体系结构的理论和方法时需要以下几方面的要求,第一,一定要确保表现出网络动态变化的特点。第二,建立与移动网络拓扑复杂性相适应的方法,对网络动态变化协议有一定启发。第三,建立一个较稳定的拓扑结构,使其对于传统的网络前缀有一定的兼容性。第四,网络体系结构具有一定的功能性特点,重点研究新协议下的地址分配等问题。

(二)研究移动互联网络的协议、理论和算法

移动互联网拓扑结构复杂且频繁动态变化影响网络的路由策略的实施,需要服务器高速、大量的处理和存储器资源。且运动主体的运动方式和行为要求网络协议能够大量、高效、复杂的处理。因此必须要求新的协议也必须针对网络动态变化的特点,结合到现在协议的缺陷和应用于新移动互联网络的不足,并研究运动主体组成及其行为上,来设计出动态变化的网络下的协议和理论。

结束语:

目前的移动互联网络协议只能满足现有的网络的变化需求,本文主要探讨移动互联网络的目前现状以及预测未来发展是为了更好的研究,研究出适应新的移动互联网动态变化的协议和理论。

参考文献:

[1]周萍萍.探讨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

第9篇:移动网络论文范文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关移动化、视听化及数据化,这将是网络传播新出现的三大发展趋势。首先,作为最为重要的信息传播通道将是移动互联网,此时信息不仅将由当前的及时传播向实时传播进行演变,而且也将由时下的大众传播向个人化传播进行过渡;此外,在快速移动互联网这种环境之中,其最为重要的传播内容将是移动视频,因视频对社会公众的冲击力更大,基于社会化分享,就极易出现动员式传播,从而带来规模极大的社会群体轰动和互动;再者,就用户的所有行为来看,都可变成某种数据,这种数据不仅可用于分析,而且还可进行记录,通过挖掘这些数据,就可对某些趋势进行有效预测,以此来对社会公众的心理行为进行判断。因此,在网络传播移动化、视听化及数据化等新趋势下,将使得网络行为管理能与网络舆论管理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大大提高了网络舆情的可预测性。正是基于此,以下就网络传播新趋势对网络舆论的影响这个课题,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1 关于网络传播的新趋势分析

正如上述,移动化、视听化及数据化,这是当前网络传播新出现的发展趋势;以下就以移动化趋势为例,简要分析一下网络传播的心趋势。就通信技术而言,真正开启移动互联网的标志,应是移动网络4G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3G技术的到来,为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极好的承载,但因其通信技术存在着某些不足,致使这种通信技术未能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而由3G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4G网络因其网络速度可高达100Mbps的下载速度而得到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建设;这种具有高速传输的4G网络,可把以前3G网络时代备受网速困扰的手机电视、视频电话等应用进行成功解决。在4G网络下,凡是可在网上实施的业务,都将借助这种高速传输的4G网络而成功地进行无线上网。由此可见,互联网不断移动化将是网络传播的一大发展新趋势。

2 关于网络传播新趋势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分析

2.1 传播渠道的移动化,促使信息传播由即时传播和大众传播转变为实时传播和个人化传播

1)信息传播由当前的即时传播向实时化传播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正是互联网的移动化,大大模糊了有关线上和线下的差别,促使信息能够全面包围用户。这这种信息传播发展为实时化之时,让公民随时随地进行报警成为可能,这就把社会舆论的生成机制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改变。基于手机这些移动终端,可把任一地方所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现场传播,随便一个人,都有机会让自己成为实时信息者。就当前的移动传播来看,不仅具有人际传播的特点,同时还兼具大众传播和群体传播等特点;不管是哪种社会议题,只要它们能够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这些信息就可借助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以及群体传播等模式进行快速扩散,这样就极有可能让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先后参与讨论此社会议题,最终带来了规模极大的群体互动。在当前这种形势下,不管是哪个社会问题,一旦演变为网络言论,就将变得极为尖锐,再加上移动互联网能够极为快速地对信息进行传递,这样在无形之中就极大地增加了网络舆情的监管

难度。

2)信息传播由当前的大众传播向个人化传播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这个传播阶段,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网络舆论非中心化。伴随着日益成熟的信息传播技术,将使得诸如“数字鸿沟”等问题在移动互联网上得到有效解决,不管是用户所参与的信息生产、还是广大用户所参与的信息传播,其门槛都将大大降低下来。从用户这个位置来看,用户可基于个人所特有的爱好和兴趣来对相关微信公号进行关注,在此基础上,不仅可以对自身所感兴趣的公共账号信息进行被动地接收,而且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主动发出指令来进行相关信息的索取。此外,用户也可以亲自创建微信公共账号,并进一步做好自己所创建的这个媒体平台的经营,在完成信息采编之后,再向对此信息进行订阅的用户进行推送。由此可见,正是由于互联网的移动化,使得网络传播由大众传播发展成为个人化传播,这就对网络舆论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2.2 传播渠道的视频化,促使动员式传播的产生

由于视频声影并茂,因而具有极大的冲击性,在当前这种社会化分享形势之下极易出现动员时传播,从而出现规模极大的群体轰动和互动效应。众所周知,视频自身不仅具有极高的冲击性和真实性,而且还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因而极易把社会公众的情结点燃起来。在这方面,就有国外的专家做过这方面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表明,正是视频在传播过程中同时应用声音和图像这两个通道,可把人的听觉和视觉同时同步进行有效刺激,因而能够得到极好的传播效果。相比于以往的纯文字传播和纯图像传播,视频传播的背景信息不仅更为完整,而且也更为生动,这样就可让广大网民有可能从多个角度和多个方位对所发生事件进行感知,致使社会公众能够更为自觉地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这就大大提高了公众对于议题的卷入程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议题的传播效果。立足于当前这种快速传播的移动互联网,视频既可像文字一样进行快速传播,同时还可像图片一样快速地进行传播,这样就使得政府对有关网络舆情的控制,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实践表明,立足于影像力量所完成的视听传播,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穿透力,即使把文字、语言、图像、声音等叠加起来,也无法与这种穿透力相比拟。

2.3 网络传播的数据化,极大地提高了网络舆情的可预测性

正是网络传播的数据化,使得网络行为管理能够有效融合进网络舆论管理,这样就极大地增强了网络舆情的可预测性。当前所研究的网络舆情,更多的是聚焦于网络监测,特别是针对某些显著性事件的舆情动态监测,这种监测不仅包括其传播范围的监测,而且还包括对其影响力的研判,不仅可有效了解所发生事件的过去,而且还可对事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判。所有这些,都是立足于网络传播的数据化。在网络时代,大数据的核心内容,就是预测;立足于网络传播的数据化,可对整群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有效处理,克服了以往的依赖数量众多的随机取样;借助诸如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参照以往的所积累的人工经验,就可对未来实验舆情进行预警,对未来网络舆情所将产生的影响及态势进行有效研判,这样就可对网络舆情进 行精准化预测,这是以往仅靠人类所积累经验所无法完成的。

3 结论

总之,随着网络传播新时代的到来,将对网络舆论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网络舆情监测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公众话语表达的表层,而将进一步深入到公众社会话语的表达及相关社会诉求的预测等;因此,在当前全球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这一形势下,就网络传播新趋势对网络舆论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深入分析,可让相关政府部门更好地了解受众的信息消费习惯,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舆情现状、并进一步做好趋势预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