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情绪论文范文

大学生情绪论文精选(九篇)

大学生情绪论文

第1篇:大学生情绪论文范文

关键词 情绪智力 体育院校 调查

一、问题提出

情绪智力即情绪智力 ,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1]。1985年Payne在他的博士论文“情绪研究:发展情绪智力;自我整合;有关恐惧、疼痛和欲望”中首次将情绪智力与情绪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并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及其结构。但他的观点还很不成熟,也没有引起广泛注意。Baron于1988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创“情绪商数”(emotional quotient,简称EQ)的概念。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salovey和Mayer重新解释了情绪智力并正式提出了较系统的理论[4]。1996年salovey和Mayer对自己原先的理论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理论包括四个维度: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已有研究表明,情绪智力已成为决定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人的整个心理健康[2]。

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社会对大学生的情绪智力越发关注,情绪智力方面的问题严重的甚至造成了大学生心理上的缺陷,近年高校犯罪事件频发,如前几年的马加爵事件、黄洋事件等,都暴露出当代大学生情绪智力低下以及心理危机产生,亟待社会各界加以重视并积极应对[3]。现阶段研究偏向于对综合性院校大学生的情绪智力状况的调查,而针对体育院校大学生情绪智力现状的调查研究极少。鉴于体育类院校的生源不同于其他高等院校,因此对体育类院校学生情绪智力进行现状调查,对提高其情绪智力有针对性的作用。

二、研究参与者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参与者

本文研究的参与者是北京体育大学(以下简称北体大)的学生。采用随意抽样的方法,在网络平台上发放问卷212份,回收问卷212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212份,学科生与术科生比例14:11,男女比例4:6。

(二)测量工具

本文采用萨日娜硕士论文中的情绪智力量表,本量表共33题,满分174分,从四个维度进行测量,一是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1-9题),二是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10-16题),三是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17-25题),四是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26-33题)。1-9题得分在27分以下,说明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较低,27-44分说明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一般,45-54分说明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较高。10-16得分在18分以下,说明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较低,18-25分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一般,26-35分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较高。17-25题得分在16分以下,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知识的能力较低,16-30分说明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一般。31-40分说明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情绪知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较高,26-33得分在12分以下说明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较差。13-30分说明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一般。31-40分说明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较高[1]。

(三)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17. 0 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情绪智力的总体情况

表1表明:北体大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表现都不尽相同,但总体上处于良好的发展趋势,这与大学生的现状吻合[4]。

(二)学生情绪智力的性别差异

表2表明,北体大男生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北体大女生的平均分(P

(三)学生情绪智力的学科类型的差异

表3表明,北京体育大学术科生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北京体育大学学科生的平均分( P< 0.001) ;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的维度上,术科生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学科生的平均得分( P

四、讨论

本研究表明北体大学生的总体情绪智力状况处于中等水平,从各维度则可看到其并有良好的发展趋向。其中北体大学生的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还有待提高。被调查者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思想及心理都不够成熟,容易对一些事物产生情绪化的认识,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被挫折阻挠,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忽略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重要性,致使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正确判断。因此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的培养需要同学不断积累生活及学习中的经验。大学的各类社团、学生会以及实习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的途径。

北体大男女生情绪智力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和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两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优于女生,这与性别角色差异不符(女生的表达能力优于男生),这可能与体育院校生源的成长及学习环境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和验证。在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的差异说明了男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优于女生,在遭遇困境时男生更能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应对。

北体大术科生和学科生情绪智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术科生对自身及他人情绪的认知及对复杂情绪理解力更强。造成术科生学科生情绪智力差异的主要是学习与生活环境的差异。术科生日常的运动训练中更加注重自身情绪认知与控制,并能够较好进行自我激励,拥有更多接触外界的机会,比如外出比赛等。术科生从小培养的良好团队意识让其在认知他人情绪和人际关系管理方面更胜一筹。

五、结论

北体大学生的情绪智力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并有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各维度发展出现不均衡的现状,在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维度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体育类院校应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并做到协调发展。学校和家长要改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情绪智力的重要性。

北体大男女生情绪智力存在差异。男生在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和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两个维度上优于女生。在男女生平均得分方面,男生情绪智力优于女生。

北体大学科生和术科生的情绪智力存在差异。仅在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维度上不存在差异,其他三个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在学科生和术科生平均得分方面,术科生情绪智力高于学科生。团队意识、更多接触社会以及更多的磨练机会是术科生情绪智力高于学科生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萨日娜.民族中学牧区高中生的情商现状调查及对策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2] 殷利.中职生情绪智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29-33.

[3] 喻霞,罗双燕.高职院校大学生情商现状及其原因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21:68,70.

[4] 张进辅,徐小燕.大学生情绪智力特征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02:293-296.

[5] 宛蓉.贵州大学生情商现状调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58-62.

第2篇:大学生情绪论文范文

〔关键词〕学习情绪;发展;展望

近年来随着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的兴起,学生在学习中所体验到的学业情绪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它作为一种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密切联系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学习动机的激发以及学习策略的使用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无论是正性的还是负性的, 对学生的学习、考试、学业成就以及其他方面的活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系统了解学业情绪的研究现状,我们从研究概况、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展望等方面对近五年来关于学业情绪的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概况

学业情绪(academic emotions)这一概念最早是由pekrun等人(2002)提出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并体验到的情绪几乎囊括了人类所有的情绪种类,但与学习活动紧密相连的主要有九种,即愉快、放松、希望、自豪、焦虑、失望、羞愧、气愤、厌烦,并称之为学业情绪。sophie govaerts和jacques gregoire(2008)通过对学业情绪量表(aes)的发展和建构维度上的研究,提出了学业情绪包括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所体验的六种情绪,其中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增加了挫折感。在国内对于和学习有关的情绪如考试焦虑、厌学等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以学业情绪为主题的研究则是从2005年开始的。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的检索发现,截止到2010年5月总共有45篇相关论文,其中2005年、2006年、2007年发表的论文各占7%,2008年的论文占9%,2009年的论文占38%,2010年的论文占3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学业情绪的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

目前在国内,学业情绪已经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研究对象多以初中生和大学生为主,对高中生和小学生的研究只占很少一部分。方法上以实证研究居多,理论探索较少,而且所有的实证研究都是以问卷的形式来测得的,很少涉及实验。具体来说,理论探索主要针对学业情绪的结构维度、发展特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简要介绍了学业情绪的情绪控制—价值理论;实证研究则探讨了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学生适应等方面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纵观近五年来国内对学业情绪的研究,其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研究,一类是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多是在对他人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以综述的形式呈现出来;实证研究多以问卷为主,也有一部分是干预性实验研究。

1.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单一

目前国内对于学业情绪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比较单一。理论探索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经验总结的方法,实证研究大多采用问卷法。如董妍、俞国良(2007) 结合访谈和半开放式问卷, 以1731名初一到高三学生为被试,考察了青少年学业情绪的维度并编制了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陆桂芝、庞丽华(2008)使用《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考察了哈尔滨市468名初中1~3年级学生的学业情绪和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苏世将、马惠霞(2009)使用自编的一般大学生学业情绪量表了解大学生的一般学业情绪特点及其与学业适应的关系。董妍、俞国良(2010)采用《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成就目标问卷》等以1209名青少年为被试,考察了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影响。陆桂芝、任秀华(2010)使用《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教师领导行为问卷》以驻马店市630名初中生为被试,考察了教师领导方式对初中生学业情绪的影响。

以上所使用的《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都是由董妍和俞国良2007年编制的。也有学者使用实验法来研究学业情绪,如马惠霞、郭宏燕、沈德立(2009)采用2(实验班、对照班)×2(班级辅导+教师与家长辅导、注意即心理安慰剂)×3 (学业情绪、自我概念、学业成绩) 的实验设计,对65名初中二年级学生进行系统心理干预实验研究,发现系统心理干预对增进初二学生良好学业情绪是有效的。整体而言,国内在学业情绪的研究上,研究工具比较单一,以问卷为主,很少使用实验,更缺乏与观察法、访谈法等其他方法的结合。

2.研究范围狭窄

许多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只是单纯考察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业情绪。但学业情绪并不仅限于此,在与学业有关的其他活动如课后复习、课前预习等同样也存在这种情绪。因而这些研究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研究不具有生态效应,不确定是否可以在正常的教学中推广;二是量的研究少,只是通过积极和消极这两个质的变化来考察学业情绪对学生的影响。同一刺激引起情绪的量的大小是有差异的,不同情绪的量怎么衡量、如何作用于学习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3.研究被试取样的局限性

从研究对象上来说,许多研究以初中生和大学生作为被试。但对于面临高考,心理压力更大、学业情绪起的作用更明显的高中生则很少涉及,关于小学生的研究则几乎没有。从地域上来说,以大、中城市学生作为被试的研究很多,但以农村学生作为被试的研究则没有,而且缺乏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的研究。此外,由于现在很少有对汉族和少数民族、英语和语文学习等的对比研究,因此,就学业情绪所涉及到的各个相关维度是否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还值得思考。

三、研究内容

1.学业情绪的定义和维度

在pekrun提出学业情绪的概念之后,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它的结构维度方面。董妍、俞国良(2005)扩大了学业情绪的范围,认为学业情绪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的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厌倦、失望、焦虑、气愤等。值得注意的是,学业情绪不仅仅指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所体验到的各种情绪, 同样也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绪体验、在日常做作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以及在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等。董妍、俞国良(2006)按照愉悦度(积极与消极)与唤醒度(高唤醒与低唤醒)将学业情绪归为积极唤醒度高的情绪、积极唤醒度低的情绪、消极唤醒度高的情绪与消极唤醒度低的情绪四类。

李磊、郭成(2009)认为,学业情绪是指学生在学业学习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所有情绪,学业学习包括所有的学习活动以及与学习活动有关的各种因素,如体验到与学业成就有关的各种情绪。马慧霞和张泽民(2010)根据学业情绪与课程、情境的相关,将学业情绪划分得更为详细。他们认为学业情绪首先指的是一般学业情绪,一般学业情绪又可具体划分为课程特异学业情绪和情境特异学业情绪。在课程特异方面,可分为中学生和大学生课程相关(course-related)学业情绪;在情境特异方面,可通过设计编制课堂、课外和考试相关的学业情绪问卷来研究相应情境相关的学业情绪。

综上所述,研究者普遍认为学业情绪是指学生在学习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中所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并且这些情绪必须在这些活动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只是按照这些情绪的性质把学业情绪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并没有按照这两类情绪所起的作用进行进一步的划分。

2.学业情绪的发展特点

学业情绪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性别、年级的差异上。在性别上,董妍、俞国良(2007)和马惠霞(2009)的研究证明,男生体验到的积极情绪要多于女生,而女生体验到的消极学业情绪多于男生。但也有研究显示,学业情绪不存在性别差异,如罗丽丹(2010)认为性别因素对海南高一学生的学业情绪的影响不大,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男生的积极情绪要多于女生,这和女生的性格特点、内心特征有关;女生相对于男生总体上感觉细腻、情感丰富,能够更多地体会到学习活动对她们的影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女生的情绪变化,并进行积极的鼓励。

在年级上,对于不同研究对象的结论是不一样的。李磊、郭成(2009)认为,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学生体验到了更多的不良情绪;苏世将、马惠霞(2009)等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二年级比一、三年级体验到较多的负性情绪和较少的正性情绪;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将会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高中生相对于初中生会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这可能与他们的学习任务较重、高考压力较大有关。而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所体验到的积极情绪要多于消极情绪。也有研究者把学习不良青少年与一般青少年的学业情绪作了比较,发现学习不良青少年的积极学业情绪显著低于一般青少年;学习不良青少年的消极学业情绪显著高于一般青少年;两者在学业情绪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初一、初二和高二、高三年级。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差异,是由于学习不良青少年的学业成绩相对较差、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经常受到教师的负向评价。另外,学习不良学生的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的掌握能力也会使他们体会到更多的消极情绪。

3.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学生学业情绪的内部因素有:

(1)个人认知

个体对学业目标的控制和价值的估价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业情绪。在此基础上,个体的能力水平、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等各因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些因素影响个体的学业情绪。与此同时,归因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情绪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2)调节水平

不同的学业情绪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不一样,同样的学业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这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调节水平,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得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在学习活动中,不单单是消极情绪需要调节,有些积极情绪(如过多满足和骄傲)也可能会使个体在今后的学习中受到影响。

(3)成就目标

罗乐等(2009)认为,掌握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更多地与学生的积极学业情绪相联系,而成绩回避目标则更多地与消极学业情绪相联系。

影响学业情绪的外部因素有:

(1)教师因素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因素对学生的学业情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领导方式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情绪。因此有研究者提出了 “教学情绪场”的概念,它是指以一种能给学生以情绪感染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某种学习动机或者需要的课堂教学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来引导学生学业情绪的变化。

(2)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可以使学生的学业情绪产生积极的变化。这种辅导既可以来自学校、班级、教师,也可以来自社会、家庭。马惠霞、郭宏燕、沈德立(2009)发现,班级辅导+教师与家长辅导的系统心理干预方法可以增加初二学生的正向学业情绪,减少负向学业情绪,并且干预后间隔一个月有延续效应。

(3)课程科目

学业情绪在不同课程的学习中关系的强度差异是比较大的,这就体现了学业情绪的领域特异性。马惠霞(2009)通过对某师范大学二年级开设教师教育课程的394名学生的研究发现,不同专业学生对快乐源的选择有专业差异。

(4)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家庭教养方式等。

总之, 影响学生学业情绪的因素很多,往往是内、外因同时起作用。

4.学业情绪的控制—价值理论

学业情绪的控制—价值理论涵盖环境变量、控制和价值的相关认知评估与学业情绪。控制—价值理论认为,控制及价值相关的认知评估是环境变量与学业情绪之间的中介变量。在这个理论中,学业情绪包括和行为相关的情绪,如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高兴、挫折感以及厌烦,以及那些预知到自己成功或者失败的结果的情绪,如高兴、希望、骄傲、紧张、无助、害羞等。控制—价值理论认为,与成就情绪唤起相关的评估主要有两种,即对成就活动、结果控制的评估和对这些活动、结果价值的评估。对控制的评估包括与成就相关的期望、成就结果的归因、自我概念,对价值的评估包括主观价值和成就目标。任何与成就相关的情绪都是控制和价值评估的结合。

5.学业情绪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1)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

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有一定的预测关系。陆桂芝、 庞丽华(2008)选取哈尔滨市468名初中1~3年级的学生作为被试,运用问卷法考察了学业情绪和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十三种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联合预测达到极其显著水平,其中“无助”能极其显著地预测学业成就;除了“恼火”外,学业成就对其余十二种情绪回馈作用显著。俞国良、董妍(2010)通过研究也发现: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能够直接积极预测学业成就;消极高唤醒与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能够直接消极预测学业成就。孙芳萍、陈传锋也得出了和他们一致的结论,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他们认为学业情绪和学业成绩之间相互影响,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具有预测作用,而学业成绩对学业情绪具有回馈作用。学业控制感和成就目标通过学业情绪来影响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2)学业情绪与学生适应性

学生适应性包括学校适应和学习适应,许多学生之所以会出现逃学和厌学的现象与学生的学业情绪存在着相关。俞国良、董妍(2007)以学习不良青少年为被试,采用成绩反馈法诱绪,考察了情绪对学习不良青少年选择性注意和持续性注意的影响,结果表明:情绪会影响学习不良青少年的选择性注意,具有积极低唤醒情绪的学习不良青少年,他们的选择性注意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消极情绪下的被试;学习不良青少年的情绪会影响到他们的持续性注意能力, 消极高唤醒的情绪能够增加虚报率,而积极高唤醒的情绪能够提高判断标准,降低虚报率。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业情绪,如果学生的消极情绪得不到疏导,那么他们的学习就可能会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进而导致厌学行为,甚至会逃学。

(3)学业情绪与心理健康

学业情绪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适当的情绪调节方法维持积极情绪,改变、预防消极情绪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积极的学业情绪有助于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业情绪,就会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四、研究展望

国内近五年来关于学业情绪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未来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研究内容系统化

首先,理论研究要深入。进一步研究影响学生学业情绪的各种因素,把握学业情绪的内涵,探讨学生学业情绪作用的内在机制。同时结合具体的学科来对学业情绪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比较在主科(语文、数学、英语)学习和在其他副科学习中的变化维度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研究的范围要拓宽,扩大研究学业情绪的学生群,不仅要研究正常儿童,同时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也要进行研究,考察他们与正常儿童的差异。

再次,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带有一定的情绪,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业情绪必然有影响,所以教师的情绪是如何作用于学生的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2.研究方法多元化

首先,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相结合。以往的研究无论是问卷法还是实验法,都是同时考察所有被试的情绪变化,并没有进行纵向研究。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情绪在学习活动的进行中一直是变化的,如何用曲线来描述这个变化的状态,以及随着个体生理、心理成熟度的增强,这种状态的变化是否一成不变等问题,只有追踪研究才能来确定。

其次,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结合。目前国内关于学业情绪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业情绪积极或者消极质的研究上,学生的学业情绪在不同的质上也有量的变化,所以在实验设计的时候,我们先要分析某种刺激是否能够引起某种学业情绪,然后分析这种量的大小。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以探讨不同学业情绪类型上量的差异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将访谈法、观察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3.研究成果实践化

关于学业情绪,我们作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如何把研究结果转化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资源,使其具有生态效应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把这种研究的成果推广,并由此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能够减少,学习效率能够提升,这是研究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总之,学业情绪作为一种与教学和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一领域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思考,需要研究。积极开展青少年学业情绪的研究,了解学业情绪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工作。而且学业情绪作为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情感变量,与其他的影响因素有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其中作用方式和机制以及密切程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芳萍,陈传峰.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2010,33(1):204~206.

[2]苏世将,马惠霞.大学生的一般学业情绪现状及其与大学适应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5):591~593.

[3]pekrun,r. goetz,t,& titz,w. (2002 ). academic emotions in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a program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37,91~105.

[4]sophie govaerts, jacques gregoir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an academic emotions sca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sting, 2008,(8): 34~54,

[5]董妍,俞国良.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的编制及应用[j].心理学报,2007,39(5): 852~860.

[6]陆桂芝,庞丽华.初中1~3年级学生的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j].教育探索,2008,210(12):124~125.

[7]董妍,俞国良.青少年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0,33(4):934~937.

[8]陆桂芝,任秀华.教师领导方式对初中生学业情绪的影响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41~43.

第3篇:大学生情绪论文范文

〔关键词〕心理辅导;情绪调节;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2-0019-03

情绪和情绪管理,是近来年心理学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帮助学生“学习调节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承受挫折和压力”。在中小学,随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心理教师设计和开展情绪辅导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情绪、察觉情绪并学习情绪调节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情绪调节辅导是情绪辅导中的重要内容。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绪体验和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开展这一主题的辅导时,一般都会引导学生通过对某个场景或故事的讨论,交流产生的情绪,并讨论、学习情绪调节的种种方法。笔者在观课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值得讨论的现象,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调节,还是不调节?

现象:

在一次心理课上,教师讲解了情绪ABC理论后,让学生练习运用“改变想法、调节情绪”的方法对自己生活中经历过的事件和情绪进行调节。

有个学生站起来发言说:“上次我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东西,看到一个小偷正在偷超市里的东西。我一开始很愤怒,但是转念一想:幸亏小偷没有偷我妈妈的钱啊。我就高兴起来了。”

班上的学生哄堂大笑。上课的教师愕然,不知道怎么办好,就让学生坐下去了。听课的教师议论纷纷:“还不如不调节呢。”还有的教师说:“就是呀,这么调整下去,跟阿Q一样嘛!”

思考:

情绪ABC理论是心理学中一个十分著名并得到公认的理论,怎么在这里就出错了?学生之所以会举这个例子,可能是因为在这个例子中,情绪是从负面的情绪“愤怒”转变为正面的情绪“高兴”了,效果很明显;教师之所以不知道如何辅导,可能是因为学生举的这个例子的确运用了“改变想法、改变情绪”的方法,如果不是这个例子涉及到了道德问题(偷窃),这也许是个调整情绪的好例子;听课的教师之所以议论纷纷,可能是觉得学生的情绪是不应该这样调节的,与常理不符,教师应该有所指导。

其实,情绪ABC理论用法没有错,只是用错了地方。因为,进行情绪调节的前提是情绪需要调节。这个现象看上去是情绪ABC理论的运用是否合适的问题,其实是一个“什么样的情绪需要调节”的问题。

哪些情绪是需要调节的?具体有两种情况:一是不合理的需要调节,而不是不愉悦的都需要调节。有些“高兴”的情绪,虽然是让人愉悦的,但如果是报复了别人而产生的,那就是不合理的,有些“悲伤”的情绪,虽然让人不够愉悦,但如果是因为亲人的去世而产生的,那就是合理的;二是强烈影响身心健康的情绪需要调节。范进中举了,原本产生高兴的情绪合情合理,但是范进的高兴情绪太过强烈,如果当时就进行调节的话,可能就不会疯癫;愿望没有实现,人产生悲伤失落的情绪合情合理,但是太过强烈以致抑郁的话,那就是需要调节的。

那么,学生认为偷盗是不对的而产生的愤怒情绪,是否需要调节呢?这明显是合理的,也不是需要调节的情绪。可惜,我们在讲述介绍情绪的影响和调节情绪的必要性时,由于没有讲清楚这个前提,而容易被人诟病:那不就是在培养阿Q吗?其实,情绪辅导要培养的并不是阿Q,相反,阿Q是需要情绪辅导的对象:因为阿Q虽然让自己快乐了,但获得快乐情绪的方法并不合理。

二、指导,还是不指导?

现象:

在情绪调节的指导课上,笔者发现,教师对情绪调节方法的引导,有这样几种做法:

第一种:全盘肯定式——当学生说出各种各样调节自己烦恼的方法时,教师都会反馈说:哦,你用这样的方法啊,很不错!

第二种:不置可否式——当学生说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后,教师将学生所说的方法写在黑板上,但不进行评价;

第三种:各取所需式——当学生说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建议学生: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第四种:合理选择式——学生一边交流情绪调节的方法,教师一边加以指导,如果有学生提到发泄法,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不要造成物品的损坏和人身的伤害;如果有学生提到听音乐,要注意听什么样的音乐……当学生说完以后,教师加以总结,提醒学生注意情绪调节方法的使用和场合的选择等原则,比如利己利人原则。

思考:

教师的指导为什么会出现这几种不同的做法?有些教师可能认为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要保持“价值中立”,所以都肯定、或者不予指导;有些教师意识到情绪调节的方法因人而异,所以认为要合理选择,而不作统一要求;也有一些教师认为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

究竟哪种指导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更为合适呢?也许我们能从情绪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中得到一些启发:

根据拉扎勒斯(Lazarus)等的研究,情绪调节有两种应对模型:一种是以问题为中心,也就是个体通过问题解决策略,试图改变情境或者去除引起紧张的威胁,如重新定义问题,考虑替代解决方案等。个体面对问题情境时,如果经过努力问题获得解决,就能降低个体的情绪紧张程度或压力。另一种是以情绪为中心,个体为了降低情绪压力采用行为或者认知调节策略,如转移注意力、换个角度看问题。个体主要关注其自身的情绪调节,而不关注实际问题的情况。

哪种类型的情绪调节更有助于心理健康呢?研究发现,过多使用情绪为中心应对的个体,表现出较高的抑郁水平;而过多使用以问题为中心应对的个体,在任务不可控的情况下,表现出较高的焦虑水平。

依据这个理论,如果把学生常用的情绪调节方法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学生常用的一些方法,例如“大叫”“打枕头”“听音乐”等是一种以情绪为中心的解决办法,更适合于那些个体无法掌控和解决的事件(如考试失利了);而有一些方法,比如“主动道歉”“和××交流”等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解决办法,更适合用于个体能够解决的事件(如和好朋友发生了争执)。

在辅导过程中,教师的确不必强求学生采用哪种情绪调节的方法,但可以根据这样的原则进行指导:当引绪的事件是可以解决的,最好积极面对事件并解决问题,这样能够解除情绪压力,有助于心理健康;当情绪情境不是自己可以解决的事件时,以情绪为中心应对,通过改变认识或行为而降低情境对情绪的消极影响,有利于心理健康。

三、“睡觉”,还是“说出来”?

现象:

在一节情绪辅导课上,Z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应对愤怒情绪。Z老师请学生说一说愤怒的时候人们会怎么表达,并且讨论这些表达的方式带来的影响。经过小组讨论以后,学生们分别讲述了小组讨论的意见:

有学生说,有些人用“埋头写字”“心里暗暗诅咒”“面无表情,保持平静”等方法。人们用这些办法的时候,表面看起来是没什么反应,但实际上内心排山倒海啊。

又有学生说,有些人用“摔门而出”“找东西摔”“把键盘按键拔下来”“大叫”“打球”“打人”等方法。这些做法使情绪像雷阵雨一样来得快去得快,愤怒发泄出来就好了。

还有学生说,有些人用“转身离开”“狂吃东西”“睡觉去”这些方法让自己忘记生气的事情,开心起来。

在学生们说出了各种情绪表达方式的影响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方式是否能够有助于情绪宣泄、问题解决。最后,教师推荐了一种既有助于表达情绪、又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我的讯息”的表达式。

课后,有位教师走上前去,问Z老师:你所推荐的方法有用吗?我觉得有些情绪,说出来并不见得是一种好方法,也许不说出来,比如睡一觉,明天起来问题就没有了;但说出来这种方法,对我们中国人好像蛮难的,而且可能会带来更多更大的麻烦。

思考:

“睡觉”好还是“说出来”好?这个问题不仅涉及两种方法哪一种更合适的问题,还暴露了另一个问题:情绪和情绪表达尽管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下有着许多共通性,但也存在着文化差异。

在西方,人们认为情绪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自身感受,重视将行为的社会意义与个人情绪体验相联系,认为情绪的存在对个体有着重要的价值,比如痛苦意味着危险的迫近,悲伤意味着需求的未满足,因此每种情绪的出现都是合理并且有价值的;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对情绪的认识有着其他约定俗成的认识和态度。比如愤怒有时候在中国的文化中被认为是鲁莽、野蛮的代名词,中国文化提倡面对被侮辱或伤害时要忍耐;焦虑则被认为是积极进取的表现而被鼓励,比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理学家克兰伯格(Klineberg)曾研究中国人的情绪,根据他的观点,中国人相信情绪是“危险的”,为了保持个人健康和维持社会稳定,中国人重视中庸和谐,不鼓吹公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

在西方社会,人们更加看重情绪的积极方面,他们鼓励情绪体验和表达,帮助人们更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接受它们;但是在东方文化的背景里,个体表达自己的情绪,主要是为了表达对特定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一种认同,而不是体现自己此时此刻的内心真实感受。而且,人们要求压抑负面情绪的表达,也压抑对他人的负面情绪,这样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因此,作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我们在介绍情绪调节方式的时候,要考虑到调节方法是否被我们所在的文化情境所接受,可以推荐、建议学生们尝试运用并体验这种方式带来的效果,但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这么做,更要在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讨论、选择、总结出一些有效的、符合中国人习惯的面对情绪的方法。

情绪表达方式不仅存在文化差异,还存在着性别差异,这也需要引起心理教师的关注。在生活实际中,我们也会感觉到,男性和女性在情绪的觉察和表达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研究表明,就言语表情或者面部表情来说,对于不同的情绪,女性均比男性表达得更好,而男性则倾向以肢体语言和行动来表达情绪。在对他人的情绪的察觉方面,女性也比男性更能够、并更擅长准确地解读别人的情绪。在情绪的觉察上,邓丽芳、郑日昌的研究也指出,男生和女生体会到更多的消极情感,他们的情绪表达性明显低于女生。

所以,我们在设计和实施相关的辅导活动时,要注意可能存在的性别差异,也可以在辅导过程中借助这种性别差异,用女生的敏感带动男生对情绪的察觉与表达,还要在辅导目标上注意不强求男女两性达到同样的水平,在辅导重点上也要注意性别差异的不同。

参考文献:

[1]石丹理. “共创成长路”青少年培育计划概念构架及课程设计手册[M]. 上海:雪林出版社,2007.

[2]乔建中等. 文化和性别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中的作用[J]. 心理科学进展,2002.

[3]樊召锋等. 自动情绪调节:基于社会文化与神经科学的考量[J]. 心理科学进展,2009.

[4]侯瑞鹤等. 情绪调节理论:心理健康角度的考察[J]. 心理科学进展,2006(3).

[5]Edwards D.,Hunt M.H., Meyers J., Grogg K.R.&Jarrett O.,Acceptability and Student Outcomes of a Violence Prevention Cumculum? [J]. The Journal of Primary Prevention. 2005,5.

[6] Ling yan lai., Ethnographic evaluation of Second Step:a violence-prevention curriculum[M]. The universitity of British Columbia, 2001.

[7]刘宣文,梁一波. 理性情绪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

[8]王滨,李燕. 培养高中学生积极情绪的认知行为干预,中国临床康复[J].2006,10(46).

[9]蒋巧君. 小学生情绪教育活动课程的实验研究[J]. 教育学报,2005,1(6):69-76.

[10]寇或,徐华女,倪霞玲,唐玲玲,马来祥. 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情绪胜任力的干预研究[J]. 发展心理与教育,2006,(2).

[11]郭德俊,田宝,陈艳玲,周鸿兵. 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5).

[12]刘启刚. 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D]. 吉林大学,2009.

[13]俞国良, 董妍. 情绪对学习不良青少年选择性注意和持续性注意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07, 39.

第4篇:大学生情绪论文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情绪智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3-0034-02[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研究课题(SCG386)。

[作者简介]陈树婷(1981―),女,山东莱芜人,硕士,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学。

情绪智力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Salovery和Mayer于1990年共同提出。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1]。许多研究表明,情绪智力水平对个体的身心健康、社会关系、工作绩效、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等方面有积极的预测作用。[2-4]医学生作为将来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从事的是以人为对象的服务工作,在工作中不仅面临对疾病的诊断与处理,更要与不同的人接触和沟通;他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医疗知识和技术,更要兼具良好的人际互动和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因此,针对医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以提高医学生的情绪智力,这对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采用讲授法,讲授情绪及其相关理论知识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它因信息量大、灵活性强、便于调控、易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等特点,成为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也是比较适合大班化教学的一种方法。

情绪智力培养中,讲授法比较适合在“对情绪及其理论的认知”模块中应用。比如,向学生讲解什么是情绪,情绪是如何产生的,情绪有什么功能,情绪与认知、环境是何种关系,情绪智力的内涵,情绪智力的意义,情绪ABC理论等。利用讲授法可以短时间内集中向学生阐明情绪、情绪智力的相关理论,通过系统、有条理的讲解,让学生对相关概念和理论产生系统的认知。

二、采用心理测验法,进行情绪评估和诊断

心理测验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选用科学、规范的心理测试工具对学生进行测验,然后分析测验结果。常用的测试工具有《大学生情绪智力问卷》《情绪状态测验量表》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问卷,通过对测试结果规范的解释,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智力水平,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估,通过学生主体参与和师生互动,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运用心理测验法开展教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课堂教学,选择系统、规范、科学的心理测验组织测评,并对学生的测评结果进行科学规范的解释,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何为规范的心理测验,形成正确的心理测验观,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情绪,结合自身体验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清晰的评估与诊断。

三、采用案例教学法,促进情绪的认识和管理

案例教学具有鲜活性、启迪性、针对性、实践性等鲜明的特点,在教育中日益受到人们的认可。运用案例教学法组织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选择适合医学生群体的情绪案例和心理学实验研究,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学习、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自我探索和思考,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生生互动讨论,促进学生对情绪的认识、接纳和管理。

运用案例教学法要注意几点:首先,案例的选择要贴近医学生的生活。在选择案例时,一方面可以从大学生年龄特点、生活背景出发,选择与大学生情绪相关的案例;另一方面,从医学生将来就业和工作角度出发,选择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自我情绪管理、病患情绪处理、医患关系问题等案例。其次,案例呈现要生动多样,案例的表述要有吸引力。比如讲述抑郁的情绪状态时,配以反映情绪低落、丧失兴趣、食欲减退等表现抑郁情绪状态的图片,结合播放低沉的音乐,让学生对案例产生更直观的感受。最后,教师要特别注意案例讨论的引导和总结。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境,尽可能地指导学生换位思考,通过同理心来增加其对事件的认识和体验。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从案例的引发原因、解决的关键点等方面给予学生正向引导和总结,也要对整个案例讨论过程中大家的表现做出合理点评。

四、采用情境体验法,认识和管理自我情绪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5]情绪智力的培养不单单让个体对情绪及其理论形成理性认知,更重要的是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情绪管理,因而,课堂教学中可运用情境体验法让学生进行情绪觉察、情绪评估、情绪表达练习。

每个人几乎都受过情绪的困扰,而不能准确地知觉自己的情绪,或者对自己的消极情绪加以拒绝、否认或忽视,这恰恰是造成情绪问题最大的原因。情绪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设定不同的体验情境,让学生重温或体验某些情绪状态,指导学生认识和觉察自己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并学习与自己各种不同的情绪状态相处,接纳自己的情绪。在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互动讨论和教师指导,从认知调节、行为改变等方面入手,进行主动的情绪管理。

五、采用角色扮演法,识别他人情绪,促进人际交往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互动的一种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设定不同人物角色,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体会不同人物的心理感受,有助于识别他人情绪,理解他人的情绪,建立同理心。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从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个体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与人相处的工作,他们所接触的又都是一些生病的人,针对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扮演医生角色和患者角色,使他们能够在模拟临床的环境下,体验病人在求医时的切身感受。在练习中,让学生学习识别病人的情绪,理解病人的情感需求,在此基础上给予病人充分的同情,以此提升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促进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李国瑞,何小蕾.情绪智力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2003,26(5):917-918.

[2] Greven C,Chamorro-Premuzic T,Arteche A,et al.A hierarchicalintegration of dispositional determinants of general health instudents:The big five,trait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humourstyle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8,44(7):1562-1573.

[3] Schutte N S,Malouff J M,Thorsteinsson E B,et al.A meta-analy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 ship between emotionalintelligence and health[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7,42:921-933.

第5篇:大学生情绪论文范文

关键词 风险决策 恐惧情绪 风险规避 风险寻求

中图分类号:B84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79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Fears to Affect Their Risk Decisions

GUO Jiangong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 social pressure, risk decision-making accompanying are increasing gradually, the research of this aspect is more and more. But the former research is simply the emotion is divided in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not a more thorough and meticulous study. Based on the author's own interest, in-depth study of the negative emotions of fear in this dimension, the author adopted in the same conditions induced by different performance, two genders in risk decision. Found that men and women in fear arousal, fear of girls and boys fear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en and women, 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isk decision.

Key words risk decision; fear; risk aversion; risk seeking

1 前沿

已有研究表明即时情绪会对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Loewenstein(2001)等人提出了风险即时情绪的决策模型。在情绪对决策的影响研究中,最普遍的 为风险决策研究。Hertel,Neuhof和 Kerr 等人(2000)通过研究“小鸡两难问题” 指出悲伤心情下人们对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发现在消极情绪状态下个体容易回忆起更多令自己伤心的事情,做出悲观的判断和选择。本研究旨在通过考查不同性别(男、女)、不同年级(大学低年级和高年级)在相同情绪下的风险决策的差异来探讨不同性别和年级大学生的恐惧情绪对风险决策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假设男、女在恐惧情绪中对风险决策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另外低年级大学生和高年级大学生对风险决策的影响也有显著差异。通过数据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判定男、女以及大学低年级学生和大学高年级学生之间是否在恐惧情绪下对风险决策存在不同。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对象

研究参与者为随机选取的山东体育学院100名社科系学生,其中男生43人,女生57人。有效男性被试32人,平均年龄20.13岁,有效女性被试41人,平均年龄20.24岁。有效被试共73人。

2.2 测评工具

(1)恐惧情绪检测量表,该量表是参照《单词汇感情维量・心境评定量表》(选自孟昭兰的《人类情绪》第 208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修改的,该问卷仅提取了情绪中的恐惧情绪维度形容词,称为“心境形容词检表”为一个 5 分量表,所给出的形容词均为表达负性情绪的形容词,以评价恐惧情绪的激发程度如何。

(2)情绪调动材料,观看研究者制作的PPT(由恐怖动态图片及恐怖音乐《黑色星期日》组成)用以激发被试的恐惧情绪。

(3)决策任务,让被试假设自己现在有10元钱,现在有两种选择,一是不交换钱,自己仍然有10元钱,二是选择和主试进行交易,有50%的机会使10元变成20元钱,但也有50%的可能使10元变成0元。被试可以选择交易与否。

2.3 程序

(1)激发被试情绪,实验设置在多媒体教室中,开始前已经告知实验的基本过程并征求被试同意,被试在指定的位置坐好后呈现指导语,下面将要放映一段PPT,请仔细观看。(2)PPT放映完后,请被试作出自己的决定是否选择交换。(3)被试完成心境形容词检表。(4)实验后处理,本实验是激发人的恐惧情绪,被试实验完成后对其说明实验的基本原理,希望我们播放的恐惧片没有太惊吓到他们。如果仍然有惊吓感觉的话可以到最后进行心理辅导。

2.4 问卷发放和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查阅法、数理统计法等,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由主试向大学生发放整合后的问卷,由被试在观看一些图片及听音乐后即时填写。对全部问卷质量进行审核,剔除无效问卷,得到可靠的样本数据后,采用SPSS 17.0 分析软件分别进行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性别和年级大学生恐惧情绪得分比较

据表1可知,通过比较不同性别和年级大学生在诱发的恐惧情绪上的得分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诱发的恐惧情绪上无显著性差异;低年级和高年级大学生在诱发的恐惧情绪得分上是也无显著差异,这表明男、女和不同年级大学生是在相同的情绪条件下进行风险决策的。)

3.2 不同性别和年级大学生风险决策比较

由表2可知,相对于采用交换的决策,男、女大学生在选择不交换上的人数和比例差别大些,这说明男生相对于女生会有较高的风险寻求倾向。进一步卡方检验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交换和不交换决策上不在显著性差异,低年级和高年级大学生在交换和不交换决策上的差异也不显著。

4 结论

本文主要探讨了消极情绪中的恐惧情绪在体育院校大学生中男、女不同性别对决策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恐惧情绪中男女的风险决策没有显著影响。

5 讨论

本研究认为,参与者的自我控制可能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自我控制是一个人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地掌握,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特殊活动。人的活动就其针对性而言有两种:一种是针对客观世界的,另一种是针对主观世界的。人的个性品质与自身锻炼与自我控制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参与者如果有较高的自我控制就能对自身心理与行为进行良好的掌控,排除外界因素的影响。

情绪与决策的复杂性也是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之一,而且在此领域的研究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首先与情绪的复杂性有关,然后与采用的实验不同有关。以往的研究被试对情绪的分类较为模糊,不能很好地辨别情绪的分类,而其研究者可能没有区分,不同种类的消极情绪都符合实验要求。这样可以说我们的结论是建立在单个具体情绪上,恐惧情绪对男女风险决策没有显著影响。由于条件限制,本次研究的参与者比较少。这可能也是产生本次实验结论的原因之一。

实验的过程是先调动被试的情绪,然后让被试做决策任务,最后测试被试的情绪状态。实验采用观看PPT调动情绪的方法非常有效,而且时间比看电影要短得多,极大地节约了实验的时间。本实验在研究参与者回答问题的时候也会播放PPT中的音乐。以往的研究表明播放完PPT后不作任何处理的情况下激发的情绪会很快减退。随后的研究结果表明恐惧情绪的调动是比较成功的(问卷总分为65分,以39分及以上认为情绪调动成功)。尽管本研究假设没有得到证实,但研究本身有其积极意义。首先,研究中以情绪能对决策产生作用为立足点,把情绪作为一种变量影响决策过程,并且只选取了一种情绪,更能细致地研究情绪对决策的影响。而且探讨了在恐惧情绪中,性别、年级因素对决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侯春丽.情绪对决策影响的研究概述[J].校园心理,2013:4-11.

[2] 庄锦英,陈明燕.论消极情绪对决策的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36-38.

[3] 孟昭兰.人类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 杨林,杨元魁.情绪状态对决策的影响[D].南京:东南大学,210096.

[5] 严霞,兰雅文.愤怒和恐惧情绪对青少年风险决策行为影响研究[J].重庆: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4-6.

[6] 庄锦英.决策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3.

第6篇:大学生情绪论文范文

【关键词】情绪 标准化决策理论 描述性决策理论 进化论决策理论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53-03

人类的一切行为可以说都是决策的结果。决策的规律与科学性不仅关系到个体和家庭的幸福和谐,也影响着企业乃至国家的兴衰成败。从古至今,数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心理学家、认知神经科学家等对决策做了许多研究,并随着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决策心理学。由于决策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所以它的研究范式还没有统一,主要的研究范式有标准化范式、描述性范式和进化论范式。近年来,情绪在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逐渐受到相关研究者的重视,美国著名决策研究专家R•Hastie[1]在展望判断与决策未来的研究趋势时指出:情绪问题是决策领域未来需要解决的16个问题之一。当然,在决策的三种研究范式中,有关情绪在决策过程中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一、标准化范式

1.标准化决策理论

标准化范式的理论基础是客观世界决定论、理性经纪人假设、贝叶斯公理。Adam Smith提出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包含三个命题:第一,个体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是追求自身的利益;第二,经济人的行为是完全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第三,在有法律保障的前提下,经济人的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为会自然而然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贝叶斯公理则提供了一个推断事物客观概率的良好测量工具。

标准化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者是无限理性的,能做出符合理性原则的决策。借助数理运算建立起一套决策行为的公理,认为个体决策遵循这套公理,并追求效用最大化。该理论并不关心个体如何做出决策,而是从构建好的数学模型出发,规定决策者应该怎么做出决策。标准化范式的主要代表理论有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据经济人假设提出的最大期望效用理论以及Savage[2]提出的主观期望效用理论。

2.情绪与标准化决策理论的关系

早期的决策理论始于“博弈”,博弈的过程本身就包含人类许多的情感(如冒险、刺激、恐惧等)。基于这种理论,Bernouli指出人们的判断和估计不依赖于获益本身,而依赖于获益后的心理满足或愉悦程度。例如,对一个穷人来说,赢得100法郎所带来的满足和愉悦是巨大的,而对一个百万富翁来说,赢得100法郎带来的满足或愉悦程度就低得多。Bernouli将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或愉悦称为效用,提出了效用理论:效用是收益的对数函数,决策者在决策中追求效用最大化。Bentham[3]发展了Bernouli的效用概念,认为效用是愉悦与痛苦之差。在这些奠定古典效用理论基础的简单概念里已包含了对情绪的关注。

20世纪中期,数学上的重大突破催发了现代效用理论的产生,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提出“最大期望效用理论”,该理论假设决策者按自己的偏好对选项排序,且偏好遵循少数几个规则,决策者按最大预期效用进行选择。这里“效用”不再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而成为可测量的客观指标。7年后,Savage[2]提出“主观期望效用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效用不以事物的客观概率而以主观概率来计算。主观期望效用理论迅速成为标准化决策的主导方法。但无论是最大期望理论还是主观期望效用理论,在追求客观性和量化指标的过程中均抛弃了古典效用理论所包含的心理内容,尤其排除了情感因素,从而使得这些理论在增强了客观性的同时丧失了对许多现象的解释能力。且上述两种理论无法解释“偏转反转”现象。

标准化决策理论的研究者们把效用视为理性世界的客观实在,假定效用可以被测量、比较、运算,并且满足传递性、替代性、完全性等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的标准化模型,忽略了作为行为者心理体验的效用的主观性、个体性、易变性、复杂性。所以情绪在标准化决策范式中是处于被排斥的地位的。但在古典效用理论的概念里,我们已经看到了情绪的萌芽。

二、描述性范式

1.描述性决策理论

描述性范式是决策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式,它是在继承和批判标准化范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描述性范式以Simon在1955年提出的“有限理性”理论为指导思想。“有限理性”理论认为:人是理性的,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的感知、记忆、分析、处理信息等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人不可能做出像标准化范式所假设的经济人那种全智全能的理。描述性范式使用实验和过程跟踪技术,研究决策者的决策行为,详细地描述了决策过程中的认知、思维及其他心理过程的作用。其中较著名的有Kahneman和Tversky[4]的前景理论,以及我国学者李纾提出的“齐当别”模型[5]。

前景理论是描述性范式最具代表性的决策理论。前景理论假设,风险决策过程包括编码和评价两个部分。在编码过程中,个体凭借“框架”、“参照点”等对信息进行编码、转化等加工处理;在此基础上,个体依据价值函数、权重函数赋予选项不同的效用值并做出决策。“齐当别”模型认为决策者的认知能力无法胜任最优化所需要的精确定量计算,该模型假定:左右人类风险决策行为的机制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某种形式的期望值,而是某种形式上辨察选择对象之间是否存在“优势性”关系,并利用“弱优势”原则做出决策。人们必须在一个或几个维度上将差别较小的可能结果人为地“齐同”掉,而在差别较大的维度上选择出具有较大优势的选项。哪个维度上的差别被“齐同”掉,是由维度内的差异大小所决定的。

2.情绪与描述性决策理论的关系

Kahneman和Tversky在最大期望效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前景理论”认为,效用受决策现状(参照点)和未来效益变化的影响,在小风险条件下,人们在获益领域表现出“风险规避”,在损失领域表现出“风险寻求”偏向。对决策过程中的反常现象做出解释的还有另外一些理论,称为“等级和信号依赖理论”。 [8]该理论假设决策权重随结果出现的概率、信号以及等级发生变化。而在这些理论中,已然出现了一些富有感彩的词语,如希望与恐惧、乐观与悲观等。但无论是前景理论还是等级和信号依赖理论,它们在将参照点和决策权重等概念引入决策时,虽然不得不提及某些情绪因素,遗憾的是它们并没有将情绪作为影响决策的一个参数加以考虑。

Loomes等人认为预期情绪可以作为参照点改变效用函数,首先提出后悔理论,用以说明预期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该理论假设:如果决策者意识到自己选择的结果可能不如另外一种选择的结果时,就会产生后悔情绪;反之,就会产生愉悦情绪,而后,有很多研究证明了后悔理论。几年后,Loomes、Sugden又提出失望理论。该理论假设失望是当同时有几个结果,而自己的结果较差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情绪。与后悔理论一样,预期到的失望情绪通过改变效用函数影响决策,决策者在决策中会力避失望情绪的产生。后悔和失望理论均通过比较将预期情绪引入决策过程:后悔理论强调不同选择间的比较,失望理论强调同一选择内不同结果间的比较。这种基于选项间的比较而形成的参照点是十分重要的,它强调决策中各选项间价值的相互依赖和影响。但遗憾的是,这两种理论对所假定的预期情绪均缺乏直接的验证。

1999年Mellers[7]等人在情感判定理论和主观期望效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情绪选择的模型,即主观预期愉悦理论。该理论的模型认为,决策者首先要对两个的总体情绪进行评估。根据效用理论,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会追求愉悦情绪的最大化。个体对决策结果的预期情绪受结果、比较和对结果出现的信心的影响。主观预期愉悦理论用预期情绪代替效用,并将多个参照点引入决策过程,增强了理论本身的预测功能和解释能力,向描述真实决策情形迈近了一大步。但是此理论自身也存在困难,关键在于人们对情绪的主观预期是否准确。Mellers等人设计实验对人们的预期情绪和真实情绪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预期的和真实的情绪具有非常高的相关性,情感判定既可以描述预期情绪,也可以描述真实情绪。

无论是后悔理论、失望理论还是主观预期愉悦理论都是在最大期望效用(预期效用)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们均为预期效用模型的变式。这类模型有一个不言而喻、也很少受到质疑的理论定位,即都采用了基于结果和认知的理论视角。在情绪、认知与决策三者之间,情绪的作用即是通过认知评估这一中介来实现的。

三、进化论范式

1.进化论决策理论

进化论范式则采用了与前述两种范式完全不同的研究思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强调环境的作用,不再坚持占优性、一致性等传统理性观,转而注意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对环境的适应,提倡生态理性,不再把人类判断过程与逻辑和概率规则进行比较,而是考察它在现实环境中的效用。进化论范式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寻找人类决策的启发式,但这些启发式的内涵不再是人类非理性的表现,而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是生态理性的表现。

生态理性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强调了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性,认为认识的合理性不在于认识形式本身,而在于具体的认知结构是否与具体情境中的信息结构相吻合。该观点首先强调了“决策制定的机制就是充分利用环境中的信息结构以得出具有适应价值的有用结果”的过程;其次强调了个体适应环境过程中获得的识别环境信息结构的功能作用。[9]简单来说就是论述了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和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新的认知。生态理性不仅具有自己的特定内涵,而且对行为结果的评价也使用新的标准――对应性标准。[10]所谓对应性标准是指对决策制定策略与外部世界相适应而不是与内在连贯性相比较的评价标准,即不把人类判断过程与逻辑和概率规则相比较,而是考察它在现实环境中的效用。

2.情绪与进化论决策理论的关系

风险决策研究的进化论范式――生态理性,强调风险决策行为对环境结构的拟合,强调反映环境结构信息功能系统的重要性,而情绪恰恰是环境塑造的结果,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其功能作用必然有助于人们快速做出决策,因此情绪理所当然成为进化论范式关注的焦点。庄锦英[8]在其博士论文“情绪影响决策内隐认知机制的实验研究”中,从情绪与环境信息结构的关系来讨论情绪的生态理性,指出:①情绪是环境信息结构的天然携带者,是对环境结构的直接反映和内隐表达;②情绪整合环境结构信息,自动影响决策过程。并描述了在生态理性视角下影响决策的因素。从该情绪的生态理性模型中,我们可以得知:情绪可以通过直觉(启发式)的方式直接对决策起作用,也可以通过改变认知评估而对决策产生影响。此外,环境信息所激起的与决策任务无关的情绪也影响着决策过程及其结果。如有研究表明,当出现紧急情况时,负性情绪(如愤怒和恐惧)能够唤起大脑的警觉水平,人们对负性情绪刺激具有某种特殊的敏感性,与正性和中性事件相比,负性刺激似乎拥有一种加工上的优先权。

四、小 结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标准化决策范式和描述性范式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标准化决策是试图建立和寻找理性决策的模式,而描述性范式是在寻找和发现违反理性决策的现象。描述性决策理论是在标准化决策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进化论范式则使用全新的标准,肯定个体使用启发式的有效性,肯定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主动性。大量的研究已表明情绪影响着决策,标准化范式中研究者几乎撇开情绪这一因素来研究决策理论。而已有的研究大多数是从描述性范式来探讨情绪对决策的影响机制的。进化论范式的出现,使得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情绪对风险决策的建设性作用及其适应性价值。本文只是试图概括在不同决策研究范式中情绪与决策的关系,对情绪与决策关系的研究并未完全具体呈现。而关于情绪对决策影响的研究也逐渐具体化,并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神经科学和社会心理学家们对情绪与认知关系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意识到决策过程中不仅存在作为效用的预期情绪,还存在“即时”情绪,它们可以在没有认知评估参与的情况下产生,可以反过来影响认知评估,可以直接影响决策行为。神经经济学为洞察构成人类行为基础的神经过程提供了可能,他不仅从神经角度证实了经济学和心理学关于情绪与决策的一些发现,其研究结果更从内在机制上解释传统研究中尚未得以进一步解释的一些现象。我们相信神经经济学以及其他新兴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的应用,必将会促进这一学科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Hastie R.Roblems for judgment and decision aking[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 52: 653~683

2 Savage L J. The foundations of statistics. New York:Wiley, 1954

3 Bentham J.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 Oxford, England: Blackwell, 1984(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89)

4 Kahneman D ,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 Econometrica, 1979, 47: 263~292

5 李纾.发展中的行为决策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4):490~496

6 Loomes G, Sugden R. Disappointment and dynamic consistency in choice under uncertainty.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86, 53: 271~282

7 Mellers B A, Schwartz A, Ritov I. Emotion based choi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 1999, 128: 332~345

8 庄锦英.论情绪的生态理性[J].心理科学进展,2004(6)

第7篇:大学生情绪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研究;本土化;启示

自从“积极心理学”一词在1997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 提出以后,引起了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2000年以后,更是有一系列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甚至有学者认为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已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研究者2009年5月5日进入psychoinfo数据库进行检索, 以“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为检索词,检索到以积极心理学为关键词(keyword)的文献共712篇,以积极心理学为研究主题(subject)的文献886篇。最早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文章发表于1882年,即ribot, t. a. 的研究《记忆的疾病——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方向》。但1997年前以积极心理学为研究主题的文献仅有8篇。绝大多数的文献发表于1997年之后。在886篇文献中,以“情绪”(emotion)为关键词的文献57篇,文献摘要中含“情绪”一词的文献有106篇。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11年,其中对情绪的研究是不容忽视的主题。

积极心理学在塞里格曼等人大力倡导之下,众多学者对积极心理学的有关概念,如:幸福生活、积极体验、积极情绪、积极个性特征等,以及如何应用和完善研究方法、理论构建及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国内的主要的心理学刊物中以积极心理学为主题的文章较为集中在积极心理学的定义、基本理论、产生、应用等方面。对其思想来源的追述及其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批评、反思的论述还很欠缺。

要深入了解积极心理学的思想,需要全面了解其理论演变形成,学习用批判的视角剖析其理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因此,有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和分析文献,帮助我国学者全面地了解对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发展及其现存问题的争议。

一、对积极心理学的基本问题的讨论

william c. compton总结了积极心理学三个研究维度: 从主观层面(subjective)上看,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的主观态度(subjective states)或积极的情绪,包括个体对自我和未来的建设性的想法,力量感、生命力、自信等;在个体层面上,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积极品质或坚韧持久的行为模式;在群体和社会层面上,积极心理学关注发展、创造性和积极持久的制度。总结2000年以来的英文文献,对积极心理学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及其作用的讨论;对其理论创新性的讨论;对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可行性的讨论;在心理治疗应用中的效果及其机制的讨论等方面。

1. 对“幸福生活”的含义的讨论

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长期探讨的问题。回顾历史发展,不难发现在不同社会阶段会周期性地回归到对“理想的人”和“幸福生活”(the good life)这些问题的讨论上。而对于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幸福的,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中有不一样的标准或理解。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寻找快乐。因此对幸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到达幸福生活的彼岸的讨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幸福生活”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与他人的积极联系、积极的个人品质、高质量的自我生活调节能力。追求幸福生活是全世界的人都一直在关注的问题,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情境下也是不同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将幸福看作个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时获得的情绪体验,个体是否具有实现目标的能力,则取决于个人及其在家庭环境中经验的积累。

由于个体对生活的追求不同、目标各异,实现理想的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是否可以简单地将“幸福生活”的标准建立在实现个人生活目标这个基础之上,有待于讨论。塞里格曼曾提出心理变态者在连环杀人案中获得快意,袭击高楼大厦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都实现了自己所追求的幸福生活。从个人意义上来说,犯罪分子从行为中获得乐趣,实现了他们自认为的自我价值,而却摧毁了他人的幸福生活。这种幸福的获得以他人的痛苦为代价,由此引发了对幸福生活的标准是否只具有个人意义而超脱于社会道德准则之外的讨论。对积极心理学对“幸福生活”的理解简单化,是心理学家们对其理论首先提出的质疑。

要确定“幸福生活”的内涵,不能脱离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标准,虽然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和实现的途径、方式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但又不仅仅是个人理解和体验的问题,个人的幸福感还与他所爱的人的康乐状况相关,因此也与所处的社会情境相关。何谓理想生活,单靠心理学这一个学科并不能作出完整的解答。讨论幸福生活的内涵和意义,不可能回避价值概念,不可能有脱离社会文化情境的所谓“价值中立”或“不带价值判断”(“value free” neutrality)的立场。对幸福的理解总是扎根于文化的土壤中。

2.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创新性的讨论

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一个健康的人应不仅是无病或虚弱,还应包括具有积极的状态。历任的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倡导关注人积极的一面,就连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也对如何创造理想的人这一研究议题着迷。从积极心理学家提出的理论看,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有很多相近之处,如:强调个人向好的追求,强调好的个人品质具有治愈功能,强调幸福生活等。积极心理学家宣称他们不同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创新之处在于,他们的理论是建立在大量研究基础之上,是更科学的,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却没能发展起来一套研究模式。他们还抨击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厢情愿的自我陶醉和反科学的。

如果积极心理学如其所言是“关于积极主观体验,个体的积极品质和积极的制度的科学”,那么这些体验、品质和制度是否具有可以超越时空和文化差异的普适性(grant jewell rich. 2001)?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植根于北美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并与先前的追求提升健康、快乐和适应的运动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有学者认为它不过是个人主义和实现“美国梦”的现论版( becker, marecek 2008)。

有研究指出积极心理学更像一种经济上的炒作行为而非学术研究,它的理论解释将科学狭隘化、简化,它不仅拒绝进行深入的心理学研究、批判和接受现存的人本主义理论的观点,也拒绝跨文化的心理治疗运动和非西方模式的心理学的影响(eugene taylor2001)。

在对于性格力量的论述中,积极心理学提及的优秀品德主要有:智慧与知识、勇气、爱、公正、节制与超越。而早在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就强调一个优秀的人应具备荣誉、秩序、勇敢、责任等品质。对个体积极性格品质的重视并非始于积极心理学,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都曾强调个体不同方面的积极品质。

回顾已有的研究,虽然前人的很多研究并没有用积极心理学这样的名词,但他们的研究内容无疑是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例如苏格拉底的快乐说中提到乐观地生活,实现一个人的自然本性。因此,积极心理学如何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传承和创新,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3.对积极情绪的影响力的讨论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对积极情绪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有相当多的论述。但早在殖民时期新思潮(new thought)运动中就指出积极情绪的治愈功能。也就是说积极情绪会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并非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

积极情绪是否如其研究所示具有如此强大的功能,足以匹敌消极情绪或消极事件的影响?这是醉心于积极情绪研究的学者应该全面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大力强调积极情绪的作用的b. l. fredrickson’s (1998, 2001) 拓展并建立了积极情绪理论。他宣称人们每天体验的复杂情感可以成为导致不同结果的个人资源。有研究以139个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随意安排进入对爱和好意的冥想。结果显示冥想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了广泛的个人资源,如增加对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社会支持,减少疾病症状。从而可预测参与者提高了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减少了抑郁症状。

但roy f. baumeister等人却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在2001年所作的综述性研究中,从人们对事件的反应、亲密关系及一般人际关系、情绪、记忆、信息加工、儿童发展、社会支持、形成印象、偏见、反馈等方面,对比了1940~2001年间的大量研究资料,发现人们对消极事件的反应比对积极事件的反应要强烈得多,相同强度的消极情绪比积极情绪的影响更深更持久;积极的沟通方式对人际关系具有建设意义,但消极的沟通方式更具有破坏亲密关系的力量,人们也往往倾向于记住消极的信息;人们往往更趋向于回避消极情绪体验,而不是增进和持续积极情绪体验;儿童所处的学习环境中不良事件的影响比积极事件要大得多,学坏比学会做好事容易;坏的刺激比好的刺激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也就是说,消极情绪和消极反馈比积极的更具冲击力,消极信息的传播比积极信息更彻底,个体回避消极的自我定义的动机比追求积极的自我定义要强。比起好印象和积极的看法,坏印象和偏见容易形成并不易改变。在大量的心理现象中,很难找到好的力量强于坏的力量的证据来支持积极心理学的理论。

rathunde 认为,可能消极情绪会调节和巩固积极情绪的后果,但fredrickson 认为人们也许在获得积极体验时并没意识到自己积累了应付生活事件的技能和资源,而只有遇到困难,产生了消极情绪之时才会用到并强化了这些积累(barbara l. fredrickson , 2000)。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如何相互作用,积极情绪如果在维护心理健康和产生心理康复效果中起到主要作用的话,它们又是怎么起作用的呢?目前的研究似乎还未能对此作出解释。

4.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效性的讨论

积极心理学家试图通过科学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来解决本研究领域中的问题。例如,对以上提及的性格力量,积极心理学研究者们已经编制了两个自陈式量表,即:行为价值量表和青少年行为价值量表,对这些性格力量进行评估。但问题在于人的体验和感受建立在不同的标准和经验基础上,具有如此强烈的主观性,是否可以通过数量来测量?

叙事的方法虽然具有强烈的个体特点,但又模糊,难以比较和界定。例如对积极心理学在治疗应激障碍中的普适性,因为其研究对象的样本小,而遭到质疑。塞里格曼声称要像实验心理学家那样小心谨慎地在不同类型的科学证据、假设、阐释和应用中选择那些突出积极因素的内容,发展出更适合测量和界定积极行为和促进价值观和技能形成的心理测量方法迫在眉睫。

5.积极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的研究和应用

积极心理学在新千年对上个世纪那种关注人性的消极面和力图消除生活中的消极影响的态度和做法提出了挑战。 9·11事件后,有治疗师应用积极心理学原理,激发当事人的乐观心态和对今后生活的希望,大大减少了当事人的不良心理症状。对20世纪50年代到2006年6月间公开发行的四本主要的咨询心理学杂志——咨询心理学杂志(th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咨询心理学家(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职业评估杂志(the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和多元文化心理咨询和发展杂志(the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中任选20%(1135篇)研究论文的分析结果显示,对成就、应付方式、创造性、共情、情商、自我实现、乐观主义、积极情绪、自我信念、生活质量等积极心理现象的关注在20世纪50年代仅有16%,21世纪后的几年里在jcp的研究论文中最高达到56%。21世纪的这几年,这四本杂志中平均有29%的研究关注积极心理现象,其作者鼓励学者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和拓宽理论和实践研究。

在积极心理学之前,对心理治疗取得成效的因素的研究就指出:治疗师通过利用来访者已有的积极体验和在咨访关系中建立起来的信任和安全、愉快的沟通方式,促进了来访者的转变。积极心理学更强调了积极体验和积极情绪在促进来访者转变中的重要作用,引发了对积极情绪研究的热潮。

针对以上研究趋势和积极心理学对积极情绪的观点,russell 和 fosha (2007)指出,过分地强调积极情绪可能只是起到暂时缓解痛苦和将个体面临的复杂问题简单化,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好的心理治疗应具有的特点之一是:治疗师关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哪种情绪在什么情况下由另一种情绪而产生,以使治疗师能更明了治疗过程中发生的细微变化。对心理治疗过程来说,这两种情绪是缺一不可的。治疗过程就好比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跳着你进我退的舞步,在二者较量的过程中来访者实现心理康复。

积极心理学如何从理念到实践应用在心理治疗之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为要通过改变来访者的态度来改变其行为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实现帮助人们实现以积极的态度来生活这一目标呢?目前虽然有理论的指导,但是还需要对如何实施进行大量实践研究。

二、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讨论对我国心理学相关研究的启示

以上的这些研究为我国学者提供了更全面的了解和探讨积极心理学内容的借鉴。与国内现有对积极心理学的介绍相比,国外现有的研究对积极心理学的态度和看法并不像国内的学者这样“积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质疑和提问无疑会帮助积极心理学走向深入和完善。因此,研究者客观、辩证地看待积极心理学现有的理论及相关实践,同时也启发学者在我国开展相关主题的研究。

1.立足本土文化开展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现有的国内外研究已经提出了明确的建议,改变以往重在治疗心理疾病的态度,以发展和预防的眼光,着眼于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积极心理学启发和激励学者开展了对“幸福”这样的主题进行大量研究。在近年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传承问题的讨论中,可以了解到积极心理学并不是首次提出人具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能力,也没有首次发现积极的情绪及其作用,其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长久以来多个学科对什么是健康的人、理想的人、如何做理想的人等研究基础之上的。只有植根于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和应用才能有更好的将来。如,在对生活质量的理解上,我国的传统文化以“福禄寿喜”四字进行了简要概括,而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实现和自我决定,可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何为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我国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应注重发掘本国的文化内涵。

2.开展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如何各自发挥功能、相互作用的机制的研究

全面看待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影响和作用,在研究积极心理现象的同时, 不盲目乐观,不能忽视对消极因素的研究,不片面夸大积极情绪等积极心理活动的作用。应看到消极情绪也具有意义,不必持避之唯恐不及的态度。如果来访者在转化消极情绪的过程中获得控制感,就实现了心理治疗的价值。例如,在中国的佛学思想中的“空”,就是一种通过自我反思,以顺其自然、接受现实的态度将生活中的消极影响化解的途径。

第8篇:大学生情绪论文范文

关键词:情绪;认知;拓展与构建理论;心境一致性;体育运动心理学

情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及对情绪状态诱发及控制技术的发展,认知心理学不只是将认知过程作为研究内容, 而是引入情绪这一重要的影响变量,探讨情绪与认知的交互作用,这就使得情绪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呈现出交叉研究趋势,这一发展趋势又拓宽了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在体育运动中,情绪伴随着整个运动过程,影响着运动的感知、记忆、思维、注意、技能的学习以及动作的完成。情绪已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这一现象已引起广大运动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

但当前在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中对情绪问题的研究范围较窄,主流研究一直局限在两个问题上:在竞技运动心理学中,研究集中在赛前焦虑与运动成绩的关系上;在锻炼心理学中,研究集中在运动锻炼与焦虑、抑郁的关系上[ 1 ] 。在竞技领域中,运动员的高度紧张焦虑情绪的产生往往都伴随着消极的认知,影响运动员的竞赛成绩,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赛前、赛中能否把运动员的情绪调节到最佳竞技心理状态,这已是每一位运动员和教练员都渴望和追求的一种参赛心理状态,也是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心理保证。目前运动心理学家为了降低运动员赛前的高度紧张焦虑情绪,正在总结体育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技术,如“表象训练”,“应激接种训练”,“认知控制技术”等[ 2 ] ,其目的是通过改变(优化)运动员的认知过程,从而提高其运动成绩。

在当前国外更注重积极情绪对于认知影响的研究,现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研究方法和情绪评定方面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情绪对于认知影响的研究近年来才见零星的相关报道。笔者运用文献资料和归纳分析法,综合论述情绪对认知过程影响的相关理论、测评方法及研究现状,为我国运动心理学学者开展情绪对知—行的研究和为运动员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1 情绪对认知影响的相关理论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1. 1 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1. 1. 1 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 Fredrickson认为暂时的积极情绪体验会对个体的心理、身体、社会资源产生持久的作用,会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扩展个体的应对资源,对个体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Fredrickson 曾来形象地展示“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的作用过程,他特别提到, 这一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每一次的积极情绪体验都会使个体原来的思想或行为模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 ] 。积极情绪对注意力、认知和行为有扩展作用, 能够拓宽感知、思维和瞬时思维活动范围。由此他还推断出一个限制假设, 就是消极情绪可以限制这些范围[ 4 ] 。B a rba raL. Fredrickson和Christine B ranigan验证了积极情绪扩展和建设理论,积极情绪下的被试想要做的事情多于消极情绪的被试,中性情绪的被试也有很多想要做的事。体验到积极情绪的被试更愿意参加户外体育运动、体育锻炼、游戏和社会性活动。而体验到消极情绪的人则表现出愿望减少并伴随反社会或求助于他人愿望的增加[ 4 ] 。李淑娜的研究验证了积极情绪能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消极情绪则起阻碍作用[ 5 ] .卢家楣、贺雯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即低状态焦虑的个体在创造力的流畅性和变通性上好于高状态焦虑的个体(低状态焦虑的个体情绪表现大多为放松、愉悦、积极的,而高状态焦虑的个体情绪表现大多为紧张、消极的) [ 6 ] 。目前大1. 1. 2 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强调了积极情绪对于个体的认知、行为的重要作用。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多集中于运动员赛前焦虑调节问题的研究,往往忽视了对积极情绪这一人类积极品质培养的研究。那么积极情绪在体育运动中能起到多大作用,是否能够促进运动记忆和技能的掌握。巫会朋、张翼等曾对某学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跨栏课实施积极情绪培养的教学手段,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学生的技评成绩、及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7 ] ,这说明积极情绪对于技能的掌握有积极作用,可以将培养积极情绪的教学手段融入体育教学中,也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刘晓茹、王丹丹认为运动成绩较优组的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较低, 自信心最高[ 8 ]。比尔·摩根曾提出了优秀运动员心理剖面图,强调了优秀运动员的活力水平高于常模水平。目前,在竞技领域,大多研究都是将成绩作为因变量,将运动认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较少对运动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进行研究。

此外,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积极情绪与运动中的积极情绪的差异,惯常的积极情绪对认知的促进作用是否对运动感知觉、运动思维、运动记忆等运动认知有正迁移,运动员在运动中的积极情绪对非操作技能学习的认知过程是否也存在积极作用,这些都是以后需要探讨的问题。

1. 2 心境一致性理论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1. 2. 1 心境一致性理论 心境一致性理论是指个体对事件进行信息编码、加工时与当时情绪相联系,当下次再出现某种情绪时会有选择性地回忆起与之相一致的信息。其中包括与当前情绪相一致的信息容易得到更多的认知加工;回忆时对与当时情绪相一致的信息更容易被提取出来。

联想网络模型: Bower提出的联想网络模型认为,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恐惧、悲伤等)是以节点的形式储存在认知系统中的,相关事物通过节点相联系。当某个情绪节点被触发后,与之联结的相关网络将被激活。相关网络包括相应的生理、行为反应,相关主题及相应的情绪事件。当快乐情绪节点被激活时,相应的网络也随之激活,包括快乐情绪的生理、行为反应,并且更倾向于加工或回忆起愉快事件。毛浩然认为处于积极情绪的个体能相对有效地记忆具有积极情感色彩的词汇[ 9 ]。李芳在研究初中生的情绪一致性效应时,发现此效应显著,正性情绪促进学生对正性材料的记忆,负性情绪促进学生对负性材料的记忆[ 10 ]。刘新学、张福娟在研究中指出,品行障碍青少年被试(工读生)在实验中表现出对于攻击与愤怒词汇的反应偏向[ 11 ]。高鹏程、黄敏儿认为对快乐或威胁信息的关注和加工与个体特质焦虑水平有关,低特质焦虑的被试无论在紧张和平静状态下都对快乐信息敏感,高特质焦虑被试在平静和焦虑情境下对威胁信息更敏感,并且不易转移。但没有对愉快情绪下不同特质焦虑水平的被试的注意偏向进行研究[ 12 ]。对于这些与模型不一致的效应该模型无法解释原因,但由此模型可以看出,通过诱发积极情绪状态可以避免个体对消极情绪事件的加工与回忆。情绪、信息等价模型(AA I) : Schwarz和Clore认为情绪一致性之所以存在是由于个体做出评价时依据当前的情绪状态,而当个体意识到情绪源时,这种情绪一致性消失。该模型指出当个体无法意识到情绪源时,情绪才会影响个体的认知。

个体在积极情绪体验下,对当前信息易做出相应的积极反应;个体在消极情绪体验下,则易做出消极反应。此外在积极情绪下个体将情境判断为有困难、有威胁的,个体会采取局部的精细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而积极情绪下个体会认为当前情境是安全的,会采取自上而下的简单的启发式加工。高妍春[ 13 ]和庄锦英[ 14 ]的研究都为该模型提供了证据,由于局部的精细加工方式导致消极情绪的个体产生较少的错误记忆。该模型对情绪如何影响认知做出了解释,但无法解释那些在实验中通过电影、音乐、图片所诱发情绪状态等方法下,那些能够意识到情绪源的个体产生的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原因。此外,该模型只交代了情绪对个体认知反应的影响,忽视了情绪在注意、编码、回忆等方面的情绪一致性效应。

情绪浸润模型(A IM) :情绪浸润是指在个体学习、记忆、注意和联想等一系列认知过程中,情绪有选择性的影响甚至成为信息加工的一部分,使得加工结果产生情绪一致性效应。

该理论将人的加工策略分为四种: ①直接进入策略:该策略主要依靠已存贮的知识经验进行认知加工,用于那些低个体相关,熟悉的或者没有情绪、兴趣等其他要求的认知任务。②动机驱动的加工策略:该策略用于规定了认知目标,不仅要求准确的动机,还包括具体目标控制和导引的信息搜索与判断过程。③启发式策略:该策略用于那些相对简单,低关联性,缺乏与任务相关知识经验,无明确认知目标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容易受到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如当时的情绪。

此种策略下情绪浸润容易发生。④冗繁加工策略:该策略用于相对复杂的,需要动用大量资源,但动机目标不明确的具有建构性的任务。这种策略下也容易产生情绪一致性效应。

A IM模型将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发生根据不同加工策略进行了区分,指出了情绪一致性产生的条件。可以对那些并未产生情绪一致性效应和无法证明情绪对认知产生影响的研究做出解释,可能是由于认知任务相对简单而采取了直接进入策略.但该模型并未指明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具体影响过程。

1. 2. 2 心境一致性理论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从心境一致性理论得到一些启发,如情绪、信息等价模型(AA I)告诉我们,在运动训练竞赛中,教练员要指导运动员识别情绪产生的原因,这样运动员的情绪调控方法才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如果积极情绪促进运动记忆,那么错误的运动记忆是否也会增多。人在消极情绪下会给予消极信息更多关注,并且回忆出与消极情绪一致的事件,而积极情绪恰好相反。那么如果运动员在赛前处于消极情绪时,可能会回忆起以往失败的情境,而积极情绪会让被试回忆起更多的成功场景,会提高运动员赛前的自信水平。目前,我国运动心理学家运用音乐调节法调整运动员的赛前情绪是符合心境一致性理论的。音乐对于人们的身心有极大影响,其原理主要是音乐的和谐与共振引起机体的相应反应。不同音调、不同旋律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状态[ 15 ] 。曾有人做了一项研究,观察音乐对运动员赛前心理准备的作用,在比赛前系统地向159名举重、柔道和古典式摔跤运动员播放三种具有心理调节作用的功能音乐:诱导性音乐、松弛性音乐和动员性音乐,结果发现,这些音乐能使运动员有效地控制赛前的紧张,间接地对他们进行了心理暗示以取得比赛的胜利[ 15 ]。当前对运动员赛前情绪过度紧张进行调节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是表象调节法:

赛前运动员在脑中清晰地重现自己过去获得成功时的最佳表现,体验当时的自我感觉和情绪状态,以增强信心,提高运动成绩。这种方法也是符合心境一致性理论的,但为什么最优秀的运动员即使采用过这样的方法训练,在

赛中也收不到较好的效果呢? 我们在这方面的实证性研究较少,理论性研究较多。心境一致性理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在平时训练和竞赛中对运动员最佳表现不能只关注运动员当时完成动作的整体感受过程,而是同时必须要注意运动员当时处在的环境,如果我们在平时表象训练时能把当时的环境呈现给运动员,这对运动员积极情绪的唤醒、诱导是逼真的和可控的,因为按照情绪一致性理论的观点,在表象训练时如果是生动、切合实际的,并包含适合的情绪时,它往往是最有效的。[ ]

2 积极情绪对认知过程影响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2. 1 情绪的诱发方法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2. 1. 1 情绪的诱发方法 随着对情绪诱发的方法逐渐成熟,情绪对于认知过程影响的研究多采用实验法。实验室情绪诱发的方法一般有: ①图片诱发情绪。黎志华[ 16 ]、郑希付[ 17, 18 ]

在相关研究中采用了图片诱发的方法,并且郑希付发现图片的诱发效果好于词语的诱发效果[ 18 ]。②电影片段、音乐诱发情绪。李淑娜[ 5 ]、李芳[ 10 ]、Barbara L. Fredrickson和ChristineBranigan[ 4 ]都通过播放喜剧、悲剧诱发相应情绪,贾静和刘昌也采取了电影诱发方式研究情绪的生理活动[ 19 ]。高妍春在研究采用了音乐诱发的方式[ 13 ] ,而毛浩然采取图片与音乐相结合的方法诱发情绪[ 9 ] 。③词语、阅读材料诱发情绪。词语诱发主要是通过呈现正性、负性词语使个体产生相应情绪。

阅读材料诱发主要是让被试看几则笑话或悲伤故事,庄锦英曾采用过相关方法[ 14, 20 ]。④其他诱发方法:如依靠成绩反馈诱发正负情绪;回忆成长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事件[ 21 ] ;根据被试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指导语诱发,卢家楣和贺雯在诱发学生的焦虑情绪时告知被试即将进行一次重要的考试[ 6 ] ;高鹏程和黄敏儿通过“数字倒数计算任务”诱发被试焦虑情绪[ 12 ]。由于情绪的诱发是在实验室中主试采用一定手段实施,多使用图片、电影片段诱发,很少涉及被试的个人经验,因此需要考虑情绪诱发的外部效度(生态效度) ,也就是说诱发的情绪是否和现实生活中所产生情绪相一致。因此有些实验通过对被试进行测验,然后进行成绩反馈或者通过事先调查能够引起被试情绪反应的相关事件来诱发被试情绪。

2. 1. 2 情绪的诱发方法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在体育运动中,除了听音乐,看电影,通过表象以往的成功运动经验以外,也可以借鉴图片诱发情绪的方法。在运动员训练疲劳、赛间休息时,可以翻看有激励运动员意志、调整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相关图片,让运动员去感知,去联想,这种方法既能达到激励放松心情的作用,又方便易行。此外,用词语诱发情绪的方法给教练员一些启示,在对运动员进行技能评价时,根据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多使用正性词汇,从而达到激励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结合运动项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游戏来激发情绪。巫会鹏、张翼在跨栏的教学实验中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采取了以下手段: ①更新训练手段,丰富训练内容;②教练与运动员之间要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③提高运动员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④注意口头评价的艺术; ⑤适量负荷原则[ 7 ]。

2. 2 情绪的评定方法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2. 2. 1 情绪的评定方法 实验室情绪评定的方法分为主观体验、面部表情和生理指标。主观体验包括: ①形容词核对表。②维量等级量表和分化情绪量表。面部表情包括: ①圆形量表、三维模式图。圆形量表分为两个轴,主轴从愉快到不愉快分为九个梯级,另一个轴是注意2厌弃轴,被试根据照片人物的面部表情在两个轴上进行评定。三维模式图是在圆形量表的两个维度上增加了睡眠—紧张维度。②伊扎德等人的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MAX) ,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AFFEX) 。生理指标包括: ①皮肤电; ②循环系统;③语图分析; ④脑电波; ⑤生化指标[ 22 ]。目前大多数研究仍使用主观体验进行评定,而主观评定和客观生理指标相结合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2. 2. 2 情绪的评定方法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在体育运动中对情绪的评定主要分为心理量表和生理指标。心理量表以测量焦虑的问卷为主,如斯皮尔伯格的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调查表,马腾斯的运动竞赛焦虑测验,马腾斯的竞赛状态焦虑问卷。心理量表的缺点在于运动员可能无法意识自己的焦虑情绪,即无意识焦虑;运动员故意伪装自己的焦虑情绪,按照社会期望的回答问题;心理量表的准确性与客观性需要进一步思考;大多数的心理量表集中于消极情绪,对于积极情绪的评定较少。生理指标主要是对外周神经系统指标的测量,如心率、血压等,而许多研究表明同一生理反应标准是不能反应不同个体的主观情绪的。情绪是受大脑中枢系统控制的,情绪的评定方法对我们的启示是运动情绪的研究也应考虑脑电波、脑成像等相关指标。此外,也可以通过分析面部表情来研究情绪。

3 结束语。

情绪对于认知过程影响的研究在我国虽然刚刚起步,但已引起广大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心境一致性理论”对于我国学者在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开展积极情绪与认知的交互影响研究以及探讨对运动员积极情绪的培养措施和手段是非常必要的。积极情绪不仅可以激发运动员的认知积极性和拼搏进取精神,而且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 1 ] 张力为, 任未多。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0.

[ 2 ] 姚家新。 运动心理学[M ]. 武汉:武汉体育学院, 2007: 207.

[ 3 ] 任俊著。 积极心理学[M ].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89297.

[ 4 ] B arbara L. Fredrickson, Christine B ranigan. Positive emotionsbroaden the scope of attention and thought2action repertoires [ J ].Psychology Press, 2005, 19 (3) : 3132332.

[ 5 ] 李淑娜。 问题背景、情绪影响创造性的研究[D ]. 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2007.

[ 6 ] 卢家楣, 贺 雯, 刘 伟, 等。 焦虑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 J ]. 心理学报, 2005, 37 (6) : 7912796.

[ 7 ] 巫会朋,张 翼,连远斌。 积极性情绪对运动训练的影响[ J ].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8, 16 (2) : 28229.

[ 8 ] 刘晓茹,王丹丹。 女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赛前情绪状态与运动成绩关系的研究[ J ].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3 (5) : 1252127.

[ 9 ] 毛浩然。 愉悦情绪对英语情感词汇记忆的效应[ J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7, 145 (4) : 1672171.

[ 10 ] 李 芳。 情绪一致性的发展研究[ D ].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2008.

[ 11 ] 刘新学,张福娟。 工读生情绪一致性记忆实验研究[ J ]. 心理科学, 2007, 30 (1) : 1732176.

[ 12 ] 高鹏程,黄敏儿。 高焦虑特质的注意偏向特点[ J ]. 心理学报,2008, 40 (3) : 3072318.

[ 13 ] 高妍春。 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D ]. 河北: 河北师范大学,2006.

[ 14 ] 庄锦英。 情绪影响认知加工策略内隐机制的实验研究[ J ]. 心理科学, 2005, 28 (4) : 8522854.

[ 15 ]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悉尼奥运会心理咨询手册[M ].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0.

[ 16 ] 黎志华。 情绪影响再认的行为与ERP研究[D ].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07.

[ 17 ] 郑希付。 焦虑情绪与启动情绪两种状态下的记忆信息处理[ J ].心理科学, 2005, 28 (2) : 3512355.

[ 18 ] 郑希付。 不同情绪模式图片和词语刺激启动的时间效应[ J ]. 心理学报, 2004, 36 (5) : 5452549.

[ 19 ] 贾 静,刘 昌。 影片片段诱发情绪的生理活动研究[ J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 (10) : 118721188.

[ 20 ] 庄锦英。 情绪、边框影响决策认知过程的实验研究[ J ]. 心理科学, 2004, 27 (6) : 134021343.

第9篇:大学生情绪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文科;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

幸福是人们一直追求的一种状态,人一切有目的的行为,其最终的目标都是追求幸福。幸福是什么,如何才能获得幸福?研究者们一直在研究和探讨幸福感的含义、成因和影响因素等。心理学家Diener(1984)从被研究者的立场和主观感受来研究人的幸福,认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就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主观性、相对稳定性和整体性三个基本特点,主观幸福感由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两个基本成分组成,认知成分是指生活满意度,情感成分包括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即现在学者一般都认同的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纬度。

情绪智力是影响有效适应环境要求的一系列情绪的社会性知识和能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将主要探讨文科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情绪智力的关系。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从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经法系、外语系、学前教育系选取451名文科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测量工具

采用情绪智力量表(EIS)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文科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EIS是由Schutte等人(1998)根据Mayer & Salovey1990年的情绪智力理论编制而成的。EIS共有33道题目,采用5点量表形式,可以评估人们情绪感知、自我情绪调控、调控他人情绪和运用情绪能力。本次测验EIS及四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5、0.72、0.64、0.64、0.60。

主观幸福感问卷由三部分组成: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PANAS)、具体生活满意度量表(LS)。总体生活满意度包含5个条目,积极情感包含6个条目,消极情感包含8个条目,具体生活满意度包含20个条目,其中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使用7点评定法,其他量表使用9点评定法。本次测验主观幸福感的三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6、0.82、0.88。

3.调查与统计方法

在辅导员与班长的支持配合下,研究者本人发放问卷,进行团体测试,问卷当场测试,当场收回。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51份,收回450份,剔除废卷和不完全问卷后获得434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6.2%。在这434名女大学生中,大一女学生241名,大二女学生193名;城市女学生64人,城镇女学生119人,农村女学生251人;独生子女136人,排行老大140人,排行老二及其他158人;她们年龄在18~22岁之间,平均年龄20岁。对于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

1.文科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文科女大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平均得分为3.76±1.14(满分为7,中等水平为4),略低于中等水平;积极情感平均得分为5.28±1.45(满分为9,中等水平为5),略高于中等水平;消极情感平均得分为3.16±1.10(满分为9,中等水平为5),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具体生活满意度平均得分为5.70±1.06(满分为9,中等水平为5),略高于中等水平。具体生活满意度得分最高的五个项目分别是家庭(7.7)、道德(7.2)、朋友(6.7)、室友(6.5)、健康(6.5),得分最低的五个项目分别是实现自己的目标(4.7)、实现父母的期望(4.7)、学习习惯(4.9)、恋爱(4.9)、分数(4.9)。

从表1可以看出,大二女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具体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大一女大学生,大二女大学生的消极情感显著低于大一女大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在出生排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在家庭所在地上存在显著差异。LSD平均数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的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具体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排行老二及其他的,排行老大的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显著高于排行老二及其他的,城镇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农村的,城市的积极情感显著高于城镇的。

2.文科女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回归分析

以被试在主观幸福感各个分问卷上的得分为因变量,以情绪感知、自我情绪调控、调控他人情绪和运用情绪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情绪智力各维度都进入对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回归方程,总解释率为9.8%,其中自我情绪调控最先进入回归方程,接下来依次是调控他人情绪、情绪感知、运用情绪,只有运用情绪起负向预测作用;情绪智力各维度都进入对消极情感的回归方程,总解释率为9.3%,其中自我情绪调控最先进入回归方程,接下来依次是运用情绪、情绪感知、调控他人情绪,只有运用情绪起正向预测作用;只有自我情绪调控和调控他人情绪进入对积极情感的回归方程,总解释率为16.4%。

以整体生活满意度为因变量,以具体生活满意度各个项目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只有经济、自己、教育、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社会关系进入回归方程,总解释率为27.6%,经济满意度的预测力较大。

三、讨论

1.文科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本研究表明,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文科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具体生活满意度得分高于中等水平,总体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得分趋于中等水平,消极情感得分低于中等水平,这和杨芳、贾绪计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相似。

回归分析表明,经济、自己、教育、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社会关系的满意度对于总体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预测力。可见,个体对经济、自己、教育、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社会关系的满意度显著影响总体生活满意度,经济、自己、教育、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社会关系是总体生活满意度的主要预测指标。

本研究表明,大二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大一女生,这和贾绪计、白红敏、郭焱、李银萍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贾绪计、郭焱的调查结果表明,大二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稍高于大一女大学生,但不显著;白红敏的调查表明,大二的女大学生最幸福,大二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稍高于大一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这可能与大一新生处于入学适应阶段有关。

本研究显示,总体生活满意度在出生排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的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具体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排行老二及其他的,排行老大的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显著高于排行老二及其他的。多子女家庭的家庭经济压力通常较独生子女家庭重,多子女家庭分给每个子女的支持和关注可能相应要少些。多子女的家庭一般出现在农村,而多子女的出现和养儿防老、重男轻女这些观念有着密切关系。非独生子女较少能获得独生子女那样的优厚的物质条件、父母更多的关爱,再加上其会和弟弟、妹妹比较,排行老二及其他的女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会较低。排行老大的女大学生由于是长女,被寄予了更懂事、早当家的期望,她们较可能站在为父母分忧的角度出发与考虑,其主观幸福感与独生子女差异不大。

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在家庭所在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城镇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农村的,城市的积极情感显著高于城镇的。成功的体验会使人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强大的自我效能,从而提高积极情感。能考上大学的农村女大学生学习成绩大都较好,学习较认真,较易得到父母和亲朋好友的称赞,获得的积极反馈会较多。城镇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与城市的会有所不同,城市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可能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城市学生的积极情感水平可能会更高些。来自农村和城镇的女大学生一般都在城镇高中学习、成长,她们的成长环境相似,她们之间很可能进行比较。来自城镇的女大学生从初高中起更容易感觉到家庭经济较宽裕,生活条件要好些,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关爱更多些。

本研究还发现,63.8%的女大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低于中等水平,42.2%的女大学生积极情感低于中等水平,23.7%的女大学生具体生活满意度低于中等水平,21.4%的女大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低于中等水平,7.8%的女大学生消极情感高于中等水平。文科女大学生在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父母的期望、学习习惯、恋爱和分数五个项目上的得分低于其他具体生活满意度项目上的得分,且低于中等水平。因此,文科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不容乐观,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加大提升主观幸福感的力度。

2.情绪智力与文科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情绪智力是影响个体有效适应环境要求的一系列情绪的社会性知识和能力,可分为情绪感知、自我情绪调控、调控他人情绪和运用情绪。

情绪智力各维度与文科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表明,除运用情绪与消极情感相关不显著外,情绪智力及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12~0.38,其中自我情绪调控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最高,运用情绪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最低。本研究结论和潘明军、周扬的研究结果基本相似。情绪智力较高的个体可能更好的对情绪加以感知,并适时的调节和运用自身的情绪,从而对生活信息进行良好加工,进而获得更大的快乐和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高的个体也可能比较容易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自我体验更为积极,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从而使其体验到更多的生活满意和愉快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