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精选(九篇)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

第1篇: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一、选修与必修完全交叉的内容应视为必修

高中六本选修教材,除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其余五本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皆属于必修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补充完善或深化拓展。

1.利用选修教材补充必修教材,完善知识体系

例1.宋代的政治制度。在必修(Ⅰ)政治文明史板块,着墨最多的是宋代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即“二府三司”的中枢权力体系的建构;在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中,则补充了宋代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系列举措,如强干弱枝、守内虚外、一职多官等。因此,通过整合必修和选修教材,从而建立起宋代官制从中央到地方的立体知识体系。

例2.辛亥革命。关于《临时约法》,在必修(Ⅰ)政治文明史中对它的内容介绍得比较全面,但对其评价则比较简约,仅涉及《临时约法》的性质和作用。在选修教材《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对《临时约法》的评价则作了理论提升,如人民版教材说“它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提出了在民的思想……成为资产阶级反对专制的法律武器”“为捍卫民主共和制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法律武器”等。关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民权主义,在必修(Ⅲ)中主要对其内涵作了介绍,而选修教材《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不仅指出它是维新派的民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解读和评价了孙中山民权思想的基本内容――“五权宪法”的基本原则。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正是通过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融会贯通来对上述考点进行考查。

2.利用选修教材拓展必修教材,深化知识内涵

必修教材中对有些考点的内涵缺乏深度的解析,考生不易理解。例如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在必修教材中均有涉及:经济上,颁布“解负令”;发展工商业。政治上,按财产收入划分公民等级;成立“四百人会议”;组建陪审法庭。但是对每项措施的内涵及其作用分析得都不深入。高考命题早已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考生若局限于必修教材,则很难适应高考的能力要求。

选修教材《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中则对梭伦改革的每项措施作了深度解读。关于“解负令”,选修教材对其内涵解读为:规定废除平民所欠一切债务,解放沦为债务奴隶的全部雅典公民,同时禁止以土地作为债务抵押。对其作用则指出:经济上的独立,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可见,选修教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经济独立与实现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关于发展工商业,选修教材虽然对梭伦发展工商业的举措讲得过于繁琐(考生其实不需识记),但是它对这一措施的评价却十分精确,教材讲到“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政治格局进一步巩固”,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多元化的社会经济和多元化的政治格局是建立民主政治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总之,必修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选修教材则解决了学生“知其所以然”的困惑。可见,高三后期备考复习中,把选修教材融会贯通到必修教材中是多么的重要。

二、选修教材中和必修没有交叉的内容才能视为选考部分

高考试题有全国卷和部分省市自主命题卷,它们对选修教材的考查无论是独立考查或者融合考查,对于设置有选考部分的省市的考生来说,只能把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没有交叉的内容视为选考部分。由于高考对其分数控制在10―15分之间,因此高三后期应对这部分选修教材的复习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处理好“识读”与“识记”的关系

新课程高考试题,独立考查类的选做题几乎很少要求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融合考查类的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对知识的识记要求也不算高,对选修教材的能力考查都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备考复习中,应侧重识记历史学科中背景、内容(过程)、影响(作用)类的主干知识,对教材中那些琐碎的考点简单地识读即可。当然,对那些学有余力的考生而言,多记忆一些知识点总会有用处的。因为多识记一个知识点,对选择题而言,就多一次运用排除法解题的机会;多识记一个知识点,对非选择题而言,就多一个进行背景判断的信息,有利于考生实现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的对接。

第二,重点复习可以弥补必修教材编写缺陷的选修模块

以历史必修(Ⅰ)政治史模块为例,新课标教材编写的一个重大缺陷是既没有编写“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也没有编写“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国际关系格局的变迁”,这使政治史模块的内容显得过于狭窄,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治史模块的教育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两个模块是所有选修模块中最为重要的。

第三,有针对性地复习选考模块中的核心知识

选修教材的编写出于促进学生在历史学习上更具选择性和自主性的新课标要求,但选修教材的“繁、难、偏、杂”却让学生在备考时感到头疼。鉴于上文对选修教材考查特点的分析,备考中抓住核心知识也就可以了,其主要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

以选修模块“民主思想与实践”为例,核心知识可以理解为最能代表民主与专制斗争的主干知识,即重要的历史人物(政治家、思想家)及其思想;重要的历史文献;重要的制度建设。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代议制的发展完善,涉及的重要人物主要有查理一世、威廉三世夫妇、克伦威尔、沃波尔;重要文献有《权利请愿书》《大抗议书》《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重要的制度有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再如美国、法国的民主政治史,在选修教材中的两部历史文献即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都是非常重要的考点。

三、备考选修教材的重心在能力提升

选修教材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最为突出的不是对知识目标的检测,而是对能力目标的检测,侧重于对考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考查。命题素材的来源不是依据教材,而是依托教材。

1.学会迁移所学知识

高考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其创设的新的“情境―问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解决,而迁移所学知识是学以致用能力的重要表现。

例如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非常之多,教材不可能一一涉及,如古代中国的王莽改制、唐朝的杨炎改革和刘晏改革、明朝的张居正改革,这几次改革中的刘晏改革已被引入高考命题中,这些对高中生而言并不熟悉甚至闻所未闻的重要改革,通常导致一些考生“未战先怯”。

考生如果把握好以下两点,应对这类考题其实并不困难。以2012年海南卷考查1935―1936年法国勃鲁姆改革为例,要求考生概括法国人民阵线成立的背景,指出勃鲁姆改革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之处,评述勃鲁姆改革的作用。本题表面上检测的是“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模块,实际上依据教材的考点属于“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一选修模块。第一,根据试题提供的时间联系历史事件反映的时代特征,如回答“概括法国人民阵线成立的背景”,要求联系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国的内政外交。第二,联系同一时段教材中的类似改革进行知识的迁移,如回答“指出勃鲁姆改革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之处”和“评述勃鲁姆改革的作用”,迁移罗斯福新政的近似措施、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知识即可。

2.学会整合所学知识

高考对考生知识与能力测试的要求一直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其提供的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构建一个不同于教材体系的新的知识系统。下面是笔者在高三教学复习中引导学生整合所学知识的一个教学案例。

【问题】梭伦改革选择了一条怎样的改革路径?这一路径选择有何作用?联系商鞅变法和范仲淹改革的相关史实作进一步的说明论证。

【参考答案】路径:先经后政、先易后难。作用: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平民在经济上的独立为他们参与政治提供了物质保障;鼓励发展工商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壮大了工商业阶层,防止社会阶层的固态化,创造了民主政治建设所必需的政治多元化的社会环境。说明论证:商鞅第一次变法的主要措施中除“奖励军功”外,没有触及核心的制度层次,第二次变法实行的“废井田、废分封”才最终完成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根本改制。而范仲淹改革从吏治改革入手,从一开始就直接危及当权派的利益。可见,改革的“顶层设计”中,改革路径的选择和设计至关重要。(提示:同学们还可以尝试选择中国与日本明治维新进行说明论证,也可选择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和中国邓小平改革进行说明论证。)

3.学会提炼历史结论

高考非选择题常要求对史实进行概括和分析,一些试题还要求考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自己的)看法”。这就意味着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内涵、揭示其本质、发现历史运动的规律。

仍以“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这一模块为例,在备考复习中要把所学的重大改革进行分类,形成结论性的认识。例如,中国古代的重要改革按照原因和性质,可分为以下类型:①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②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如商鞅变法);③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④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带有封建化性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篇: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文科综合 相互合作

甘肃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开展近三年了。据调查,新教材实行后学生普遍反映最为难学的是历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现行的教材体例有关。作为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产物,现行的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是以模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一个模块一个专题。以历史为例,必修一主要讲政治史,必修二讲经济史,必修三讲思想文化史。每一模块都是相当对独立的体系架构,这类似于专题式学习,在传统教学中,只有到高三复习时才会采用这种体系。这样,无疑提高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相对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上述前提下,如何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与经验总结,我在整合教学资源、减轻学生负担方面做了一点探索与尝试。

在新课程理念中,“重视各学习领域的合理配置,加强各学习领域及各科目间的联系,注重科目内学科、活动、专题间的有机联系以及模块或主题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是极其重要的一条。在这一理念启发下,我认识到,与相关学科教师合作,共同开展教育教学不失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好办法。我认为,史、地、政三科的相互衔接、相互补充是非常有效、非常必要的。下面结合具体实例来分析这一问题。

一、历史课与政治课的相互补充

历史和政治同属社会科学,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这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只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历史更注重客观的史料和论从史出,而政治则是把这些史料通过整合、加工,抽象为一种理论。

历史与政治的关系反映在基础教育体系中也是如此。虽然历史与政治是两门不同的课程,但实际上,历史不可能没有政治的影子,政治也贯穿历史每个角落,如新高一历史第一模块就是“政治文明”专题,而政治必修二则是政治生活;政治必修一讲“经济生活”,历史必修二讲“经济文明”,等等。总之,两门学科、两本教材在很多地方有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之处。

第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思想政治必修二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相结合。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主要从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三方面讲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民主政治建设情况,主要阐述的是这三大政治制度确立的过程及其演变过程。但是对于这三种政治制度的性质、组织形式、地位,以及实行这种政治制度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并没有给予明确的说明。但是,如若不理解这三种制度的内在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必然会增加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困难。然而,与此相关的知识在思想政治必修二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则有着比较详细的介绍。

第二,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思想政治必修二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结合。历史必修一第二十六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思想政治必修二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二目: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两者都讲了世界多极化问题,但是二者的视角不同,侧重点也就不同:历史课是从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历史过程这个视角讲述的,主要讲了二战结束之后在美苏两极格局之下孕育着多种政治力量,比如日益走向联合的欧洲,经济实力增强的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广大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在第二十七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第三目——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中,进一步阐述了冷战结束之后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增强,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相对于历史教材的详细细致,政治教材中对当今世界多极化只作简单介绍,重点讲明世界多极化的影响。

第三,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思想政治必修一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第十二课主要讲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确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何为计划经济体制,何谓市场经济体制,何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弄明白过渡问题的关键知识点。而在思想政治必修一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对于市场经济的涵义,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性有着详细的阐述,并且重点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以及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第四,历史必修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和思想政治必修一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结合。学习第八单元的难点包括: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什么是跨国公司,经济全球的影响,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是什么,它是如何运行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与意义。而这些难点问题在思想政治必修一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中都有所涉及。

古语有说:“政史不分家”,想来确有其道理。通过以上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在现行的新课程新教材中,历史和政治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相辅相成的,两科知识的结合有益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难点问题,也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

二、历史课与地理课的密切关系

第3篇: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知识修养

作为一项以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等为对象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它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等问题,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作为驾驭思想政治工作这门科学和艺术的政工人员,必须具备高素质的必不可少的修养,这些修养包括:思想理论修养、道德修养、科学文化修养、知识修养、作风修养、法纪修养、行为规范修养等。

一、政治修养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这是政治修养的主要内容。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这是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必须具备的条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它是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也是我们工作的动力。理想和信念现在好象有些人不大提了,但是我认为只有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才能有饱满的政治热情、昂扬的革命斗志、强烈的革命事业心、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也才能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向,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有坚定的立场、冷静的头脑,做一个清醒的革命者。法国工人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著名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传播者和理论家拉法格说过:马克思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仰并不是从工人阶级的同情中来的,而是他深刻地研究了全部人类历史的结果。我们的政治信仰只有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结合一起,才能变得坚定而充实。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个高校辅导员都应当积极响应号召,身体力行贯彻讲话精神,注重学习理论,才能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全面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才能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与道德修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适应时代要求,肩负起“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重任。

二、道德修养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是依赖人们内心的信念、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等来维持的。道德以善和恶、美和丑、光荣和耻辱、正义和邪恶、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为内涵,起着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的作用。

刘少奇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写下了《论共产党员修养》光辉著作,谆谆教导共产党员要加强道德修养。同志写的《我的修养要则》,也也很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说明表率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校辅导员应该象加里宁所指出的那样:“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一举一动,都出于最严格的监督之下。”这里所说的严格监督,不仅来自学校内部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而且也来自社会。因为高校辅导员是教育人的,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因而会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道德品行方面向高校辅导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你自己没有火花,就无法点燃起别人的火焰。”这说明高校辅导员的良好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在学生中建立起自己的威信,才能取得教育别人的资格,做思想工作才有说服力,才能成为学生效法的榜样。

三、知识修养

人的思想,即使是单个人的思想,也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和知识修养,我们要有高人一等的智能水平,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老练的、在大学生中有一定威望的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专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校辅导员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就必须不断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新事物,了解新情况,这样才能找到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共同语言”,才能针对他们思想上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除了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外,还要潜心学习教育理念,系统地学习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当然还要懂得一点哲学、法学、史学、文学、美学及其它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并且要学习说话的技巧和艺术,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和被教育者沟通思想上的脉搏,用丰富的知识实事求是、因势利导地给受教育者以启迪,使学生感到你的教育不是精神负担,而是一种精神享受,是获得知识的机会,从而为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开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提供理论先导。

实践证明,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只有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用如上的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提供自身修养水平,引导当代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尉莺凡.浅谈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修养[J].华章.2013.

第4篇: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从上个世纪末我们开始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问题,并从系列课程建设入手,对课程结构进行再设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并付诸实践,为进一步落实新课程设置打下了基础。

一、适应时展要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由教育部统一制定。由于该课程有其特殊性的规定,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感到教学内容所涵盖的基本理论多,基础知识和信息量非常大,但课时却非常有限,几十学时的课堂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对课程教学中所涉及的许多理论问题不能做系统的讲解,对一些学生感到困惑的难点和疑点问题难以做比较深刻的阐述,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不能做到充分的讨论;不仅教师的教学难度大,学生在接受理论和知识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致使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道德修养素质的养成等等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主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相关的教育和实践操作多数在低年级学生中已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而在其他时间呈现的往往是放任自流的状态。这对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在形成和趋于稳定的大学生而言是相当不利的,也无法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探索德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的实践,但大都局限于开设有限的辅助性单一课程方面,对课程的整体构想和建设缺少比较系统和科学的研究,使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缺少新的突破。正是基于这种状况,我们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重新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结构框架,确定了以必修课为核心课程,围绕核心课程开设系列选修课程,以及针对社会和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开设专题讲座的方式,构建新的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结构。1.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的思想,不是采取约束人的方式方法来谋求一时的效果,更不能使用一个模具来塑造所有的青年学生,而是通过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构建学生的精神支柱,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让学生丰富生动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立足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做好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意识、科学思维、健全身心的准备。2.从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转变为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任何一门课都不可能在几十学时里将本学科的所有知识“灌输”给学生,供他们一生使用。所以要培养学生自主摄取知识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课程设置要求教学时教师要把理论知识讲解与学生科学思维形成、内在潜能开发、思想道德修养与智能开发、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尽可能统一起来。3.拓展教学空间,构建由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整合型课程框架结构。高校以开设选修课的方式,满足大学生求知多元化的需求,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但其中也存在着诸如因师资力量不足而不得不因人设课,缺乏认真的研究论证随意开课,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等等的问题。我们认为,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必须以达到加强基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在具体的课程组合过程中,既要注意由于知识信息的剧增带来的要求教学思想、内容的不断更新、淘汰和知识的重组补充,同时也要注意保留那些经历史冲刷沉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组合必须注意课程的内在连续性、科学性、系统性以及不同年级大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特点。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从传统的上课时间表观念转变为课上与课下结合、教学与实践结合的弹性时间观念。减少教师授课时间,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这不仅是课时问题,还是一种观念的转变,内含着教育过程的主体认识问题。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帮助学生提高符合社会要求的综合素质,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在实践中,学生会遇到大量的社会问题,其复杂性、多变性对大学生而言都具有相当的挑战性,所以实践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与现代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学生思想生活需要的变化等保持密切联系,使学生发挥探索研究、交流合作、主动参与的精神。

二、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突出特色,提高实效

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的设置如何才能比较科学,如何在教学中做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受学生欢迎,这是我们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多年的实践。从1995年开始,我们选择了德育课中的一个主要的知识点,也是学生们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心理健康,以选修课的形式供学生选修,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连续几年名列选修课之首。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陆续开设了《大学生礼仪修养》、《大学生人格学》、《职业道德教育讲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选修课或讲座,逐渐完善了系列课程建设,形成了结构比较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转贴于

作为系列课程建设,要思考的问题是选择哪些课程组成系列课程,选择的原则是什么。1.开放性与继承性相结合的原则。在选择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既注意到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扬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国外教育的长处的资料,让大学生在比较中正确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增进文化学习与了解国际形势的意识,在一个较深的层面上提高不断完善自我的主动性和自觉性。2.针对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这个原则主要是依学习者的特点、社会变化和需要,兼顾学生对知识由浅至深的接受规律为立足点而构建的教学内容。系列课程的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实施,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善于表达沟通和分享快乐,能够尊重并与他人合作,具有主动探索研究和创新进取的精神。我们在课程的具体安排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结合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和不同阶段的需求设置不同的课程,同时根据社会变化和学生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不断充实新的教学内容。3.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保证效果。

系列课程的构建总体上体现了拆除学科界域,从突出以教师为主向突出以学生为主转变。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既符合现代课程建设的要求,同时激发了教师的教学潜能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相互借鉴是现代课程的主要特征,我们按照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教学要求重新调整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将政治学、法学、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使课程内涵更加丰满,理论依据更加丰厚,更有说服力和实效性。另外,从学生方面而言,多门选修课程的开设不仅让学生有了自由选择的余地,开阔了知识和思想的视野,更主要的是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从被动到主动和自觉学习的乐趣。

三、加强教师职后教育,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系列课程的教学质量

建设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构建和实施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最重要的保证。未来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趋势告诉我们,教育者与学习者的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信息化时代,师生关系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与接受关系,而是双向交流关系,角色互换、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学习交流是教学的主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相当宽厚的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教师必须同时是一名终身学习者。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专业知识全面扎实,在专业研究方面有比较突出的成绩,而且要懂得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具有整合知识的能力,做到“一专多能”。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采取措施以保证系列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一,加强教师职后教育。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们对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这个问题有了切身的体会,在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差距是教师队伍质量的差距。我们提出的教师职后教育与传统的教师培训无论是在其指导思想、教育理念还是在方法途径上都不同。在给教师创造学习提高条件的同时,我们也对教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使教师既有紧迫感,又有明确的学习和发展目标。第二,要求教师在上好必修课的同时,承担一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教学工作量大,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常年只讲授一门必修课。单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像绳索一样束缚着教师的手脚,教师的知识和潜能很难得到全面展示和发挥,致使教师自身提高和发展缺少动力,这也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系列课程的开设解放了教师的思想,教师可以根据社会和学生的需求,结合自己的所长在不同的课程中展示才华,大大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根据新课程体系的设置,以中老年教师或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作为带头人,确定若干个研究方向组成教学科研梯队,集中力量在某一研究领域或方向上有所突破,取得成绩。要求所有任课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研究特长和兴趣为自己选定教学与科研的主攻方向,使所有教师都有了明确的目标,既发挥了中老年教师的科研潜能,又调动了青年教师学习进取的积极性。第三,聘请知名教授学者和一些有理论根基、业务能力强的领导干部做兼职教师,承担部分选修课的教学工作,既缓解了师资队伍不足的压力,同时做到了优势互补。对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聘请博士生导师做顾问给课程把关,保证了各门选修课的方向正确,内容准确。对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则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业务能力强的同志任教师。专兼职教师的结合不仅弥补了专职教师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和兼职教师科研较弱的缺憾,而且使教学内容更加理论联系实际,生动鲜活,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在教学的基础上,专兼职教师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科研合作工作,申请了一批科研课题,真正做到了教学与科研的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第5篇: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船舶政委;形象塑造;政治素质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242-02

船舶政委是船舶的主要领导者,也是船舶党建、船舶思想政治工作和船舶文化建设的主要实施者。多年来,船舶政委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带头奉献,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围绕中心,服从大局,抓班子、带队伍,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带头执行公司和上级的指示精神,确保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的贯彻执行,在船舶各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船舶的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新形势下,船舶政委工作面对新的情况和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探讨新形势下船舶政委形象塑造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形势下船舶政委的形象

1.政治品德素质。作为船舶政委,首先应该是个好党员,即要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又要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而努力奋斗。政治立场要坚定,不仅在平时,而且能在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能够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实事求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把握局势,解决矛盾,不迷失方向。积极宣传、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政委必须还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知识素质。知识素质是最宝贵的财富,是增强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和指导意义。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理论修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自己的观念能及时更新和转变。作为船舶政委,还应学习现代化经济、科技、文化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与航海业务相关的知识。特别是对领导科学、管理知识要学得更深一些,掌握更熟练一些。这是政委成为船舶政治思想管理内行不可缺少的知识,是政委做好工作的有力保证。知识的广博,经验的丰富,无形中会增强政委在船员中的信赖感。

3.能力和身心素质。作为船舶政委,有了好品质、丰富的学识,缺乏必要的能力,仍不能胜任领导工作。只有成为一个知识能力型船舶政委,才能真正担负起政委的重任。由于船舶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要求政委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特别是在突发非常事件时,政委要头脑冷静、思想清晰,要善于控制情绪。在集思广益的同时,要有主见,善于排除干扰,控制局势,非常之时,见能力。非常决策能力是政委形象的集中体现。远洋船员来自全国各地,知识、年龄性格差异较大,政委的管理才能应体现在能把不同的人恰当地结合起来,把个人行为变成配合默契、步调一致的集体行为。最后,我们知道船舶工作是辛苦的,要成为一名优秀政委,就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体力,这需要有健全的体魄来支撑,有充沛的精力来应付,所以体魄健全,精力充沛,也是成为优秀形象政委的必要条件。

二、政委形象塑造的途径

1.要加强政治素质修养。第一,政治素质表现为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这也是船舶政委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此,船舶政委必须加强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学习理论应体现在船舶实践工作中的应用上。第二,政治素质表现为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船舶政委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的立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同一切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论和行为做坚决的斗争。这对于远洋船舶的政委显得尤为重要。在远离祖国,远离上级领导,信息相对滞后,又经常出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下,作为流动国土上独立作战的指挥员的船舶政委,只有自己首先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才能不被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冲击所动摇,才能理直气壮地对广大船员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大家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完成航运生产任务而努力奋斗。第三,政治素质表现为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一名船舶政委,没有工作热情是不行的,但光靠热情也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它既是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具体体现,又是尽职尽责的重要保证。船舶政委必须竭尽自己的全力、智慧和心血,必要时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投入到工作中去。

2.要加强品德素质修养。船舶政委在船上主要是同广大船员打交道,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用什么样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正确处理船员间的人际关系,对政委工作成效如何有极大的影响。它不仅直接影响广大船员的行为,还与党的形象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船舶政委加强品德素质修养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品德修养应做到以下四点:第一,要廉洁自律为船员服务。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对船舶政委的道德要求。船舶政委必须做到无私奉献,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关心爱护船员,想船员所想,急船员所急,为船员所为。第二,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船舶政委是广大船员的教育者。要教育好别人,除了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校强的能力外,还要为群众做出榜样,因此,船舶政委在工作学习、遵纪守法,涉外纪律,船舶规章制度等各方面必须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而且还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第三,要谦虚谨慎,宽容待人。要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运输生产任务,确保船舶安全生产,就得善于把船上所有的船员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调动起来,形成一股向心力,增强全船的凝聚力,而政委所具有的良好品质对工作的成效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政委必须做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尊重、相信船员,虚心向船员学习。第四,要发扬民主,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也是船舶政委应具备的品德之一,它体现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船上的实际工作中,要坚持民主原则平等待人,让船员充分发表意见和倾吐心声。对正确的意见要认真接受采纳,对不正确的或批评意见也要正确对待,认真考虑,引以为戒。总之,船舶政委应加强品德修养,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的力量去影响和带动广大船员。

3.要加强知识素质修养。船舶政委工作和其他思想政治工作一样,是一门涉及到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科学,所以,要求具有丰富的知识素质。尤其是在新形势下,人们的思想觉悟、理论和文化知识水平普遍提高,这就要求政委必须加强知识素质和修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知识素质水平。第一,要不断加强相应的专业知识学习。作为一名船舶政委,要做好管理指挥工作,光凭政治上过硬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一定相关的远洋运输船舶的专业知识才行,否则,到了驾驶台什么也不懂,只会看风景;到了机舱眼花缭乱只听响声,什么也不会干。这样下去,一是干不好工作,二是不受船员欢迎,三是不符合时展的要求。所以必须加强船舶航海专业基本知识和轮机专业基本知识的学习。这样,在日常和大家的交谈中不仅增加了实质性的内容,而且还会受到船员的拥护和爱戴,威信也会提高,也有利于监督管理工作和实施和保证安全生产。可见提高政委的专业知识素质非但必要,而且重要。第二,要加强相关辅助知识的学习。政委工作是集宣传教育、组织管理和指挥领导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这就要求政委必须具有宽阔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必须加强有关辅助知识的学习修养,以拓宽专业知识面,如文学艺术、社会科学、教育学、美学、伦理学及航海心理学等知识。有关航海英语、海洋地理知识、海上急救与一般医药卫生知识、航运法规与海商法知识及世界各国风俗与国际交往礼仪等等这些有关的知识都应有所了解。

第6篇: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干部素质根本核心基本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间题的决定旁明确指出;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努力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同志最近反复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①政治素质是高校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根本素质。

政治素质,即个人在对待国内外关系方面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修养。政治素质是高校领导干部的根本素质。首先,从高校领导干部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看,政治素质实质上关系到高高高校工作局面的开创和发展.其次,从目前高校领导干部构成状况看,50年代参加工作的老同志已经不多了。挑大梁的主要是中青年干部‘他们在思想、政治、道德、作风诸方面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年富力强,勇于创新,其中有一些同志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需要加强培养。政治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其三、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形势来看,一方面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日益发展、另一方面还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西方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丑恶思想的乘隙而入和前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的现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防止“和平演变”已成为我们的迫切任务。由此可见,高校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问题,的确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

高校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政治素质,就是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讲话中所指出的;“一定要讲政治。我这里所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感性具体来说、就是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对于高等学校来讲,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这个立场就是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这个观点最基本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领导干部必须严格遵守政治纪律。这个纪律最重要的就是要维护全党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从思想上政治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领导于部必须具有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主要就表现为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出发。及时而正确地识别政治上的大是大非,兜微知著,防微杜渐。扬改革开放新生事物于一豆之实,抑错误思潮于青萍之末。高校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还体现在对师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与管理、繁荣教育改革和科研事业,抓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决策水平和魄力上。

道德素质是遵循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的修养。社会主义道德素质,一方面强调个人的人格独立、肯定个人的主体自觉性;另一方面更要求个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愿为国家民族的和社会整体的利益而无私奉献,不伯牺牲。高校领导于部的道德素质就是自我肯定与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相统一的基本精神修养。

高校领导于部优秀的自身道德素质.对于高校育人环境的优化和净化。对于师德建设,对于大学生的道德养成,都有着强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故道德素质在高校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各种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

今天,在高校道德建设系统工程中.对大学生和广大教职员工的道德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做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每个公民提出的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对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高校领导干部来说,他们理应成为“五爱”、“四有”的模范、同时,还应从更高层次上努力建构共产主义道德。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共产主义道德是不可能自发产生的,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来进行,必须经过长期的锻炼和修养。

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高校领导干部的理论素质是其道德认知力的基础。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从理论的高度正确分辩道德建设中的是与非、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从而奠定领导于部思想道德建设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高校领导干部,在认真学好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还应当学习一些伦理学方面的专门知识,以便从更高的层次和更深的理性上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建设和道德修养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人类优秀道德精华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实践,从而不断清除自己在道德建设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和思想障碍,不断提高和增强自身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二、以“四自”(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为核心加强道德实践锻炼和修养。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其道德锻炼和修养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只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按照共产党人的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经受住权力、金钱、女色的考验,经得起公与私、是与非、苦与乐、荣与辱的考验,矢志追求真善美,经常反思自己的道德意识,不断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随时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努力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应该“自重、省、自警、自励”、这不仅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思想政治上的关怀和爱护,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道德锻炼和修养的基本要求和殷切希望。同时。这也给高校领导干部加强自身道德锻炼和修养提出了一条基本思路和基本方式.有着探刻的启示作用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修高尚职业道德.做师生道德楷模。高校领导干部在构建高校道德氛围,引导教职工爱业、敬业、修业,塑造大学生道德人格方面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学生做人。要教学生做人.‘’领导干部首先要堂堂正正做人”。做什么人?就是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所说的,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梓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七古人曰‘、善先人者,谓之师者人之模范也”,讲的就是教师的道德垂范和表率作用。作为高校领导干部、更应该在道德品格、道德情操、道德修养上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榜样,一方面.用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影响、教育和感染广大师生,另一方面。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督促大家培养共产主义道德情操,营造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

第四、格守矜理美德,注意私德修养。古入说过,无公德便“不能群”,无私德则‘“无以立”。在当前形势下,对高校领导干部提出加强私德修养的任务是非常现实和十分必要的。有一些领导干部放松私德修养和约束。在个人生活上放纵自己,甚至深陷泥淖而不能自拨,还以为这是、.小节”无妨。例如。有的对亲朋好友只讲私情,不讲原则:有的不尊敬老人,放纵娇惯子女:有的热“’吃”请。私生活放纵等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不注意“小节”、不讲私德的人,是不可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真正为大节尽忠的。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还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知识素质、业务素质飞能力素质是高校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其内涵和要求是要做到“内行”。

对于高校领导干部来说,除了一般知识之外,还应该懂得一些教育学、心理学、领导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知识素质.则是指上述知识的修养。然而,就高校大多数领导干部而言,不能要求他们成为样样精通的全才,我想,只要做到“懂”或“‘通”,就大体上可以说是“内行”了。但同时,要求高校领导干部精通某一方面的知识则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做到的。

业务素质,是指一个高校领导干部从事某一项或某一方面具体工作所应具有的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一个高校领导班子中,尽管具体分工因校而异、但大体不外乎党务、教务、行政、后勤、科研开发等几大块,作为分工掌管某一方面工作的领导干部,应该要求他们成为精通这一方面业务的专门家。包括该业务的职责范围、工作内容.业务性质、特点、要求和标准,业务管理和运作过程中的设想、计划、部署、检查、考核、奖惩等环节的方法和技巧。在实际工作中。对处于领导地位的干部而言,微观的、纯粹而单一的业务是极少的,大量的表现为宏观的、多层面和全方位的。故除了善于领导和处理该项或该方面业务工作外,还应该善于处理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分管与配合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分管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关系,部门工作与重点工作的关系等。还应该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建设一齐抓,重视并善于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7篇: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师;素质;素质教育

在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已面临严峻的挑战。过去那些成人化、形式化、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代中学生的特点。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努力建立一种对话式、融合式、交互式的教育模式,共同营造新时代教育的新天地。

一、中学政治教师自身修养的必要性

首先,中学政治教师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如同其他教师一样,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人类文明的工程师”。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和标准,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其次,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学政治教师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思想意识将会给学生带来直接影响。再次,我们要培养的是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政治教师要 圆满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才能适应 当今社会对教师发展的要求,才能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发展的要求。

二、中学政治教师自身修养的紧迫性

1、世界形势发展的迫切要求世界是变化发展的。跨进新世纪,我国进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中学政治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这一点,适应世界发展的要求,以自身较高修养和教学实践,引导学生理解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2、时展的迫切要求与时俱进是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和优点。中学政治教师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才能很好地发挥他的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的作用。而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学政治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紧紧抓住这个特点,才能使自身修养具有前瞻性。那么,中学政治教师怎样加强自身修养呢?同志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从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革,特别要求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这一重要指示,为我们中学政治课教学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中学政治教师提高自身修养指明了方向。

三、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1、要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指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敏锐性、理论水平和思想作风的总和,教师自身政治素质的高低决定其本身整体素质与作用发挥的程度。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负责,作为政治教师更应具备较强的政治理论素质,明确自己的教育责任,树立“教书育人、育人重于教书”的思想。首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牢记党的宗旨,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其次,要有明确的教育方向,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热爱自己的学生。再次,政治教师要用先进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要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具有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外,还要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敬业精神,要有脚踏实地、勤于治学的思想作风,达到“人师”和“经师”的合一。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政治教师在塑造学生“灵魂”中更具特殊作用,担当着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并提高其觉悟的重任。作为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如果自身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正确的立场、鲜明的观点,就会给学生以误导。因此,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分析研究,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理论知识武装头脑,用广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洞察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真理的追求。

2、要有优良的道德素质

教师道德素质是教师修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分,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中学政治教师更应是道德高尚者。古代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化和榜样的作用,在他看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家加里宁也曾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教师道德素质的高低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的示范作用。政治教师更要具备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道德情操。具备了这种美德,教师才能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在社会生活和教学工作中“美其德,慎其行”,不仅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而且以自己的模范品格、严谨教风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具备了这种美德,教师才能改变“惟师为尊”、“惟师为是”、“惟训为不“的思想观念,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也才能使学生把教师看成是自己的良师益友,共同探究问题的伙伴,从而“亲其师,认其道”。

四、总结

通过中学政治教师的信息素质的提升,在政治课程教育中更好的让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并积极运用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充满创新和实时的政治教育过程中,是学生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任儆,常咏梅.信息时代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J];甘肃科技; 2004年06期.

第8篇: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一、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的课题之一。

《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初中思想政治课要在小学的‘五爱’为中心内容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教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

把心理品质教育纳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在初中一年级开设以心理品质修养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既是对学校的德育教学体系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又能使学校德育更具针对性和富有实效性。

首先,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客观需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把心理健康提高到人的必备素质的高度。这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

其次,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通过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小学生科学检测,发现约有32%的人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另有一则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仅只有17%。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不完全合格。所以,在基础教育中重视和加强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再次,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把它纳入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是加强和提高思想政治课实效的重要措施。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近年来,一些大中城市学生中由于焦躁、偏执、自卑、孤僻、懦弱等心理障碍造成出走、自杀等事故的比例有所增加,不少学生有学习恐惧心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干部、教师必须意识到,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成当务之急。我们要使思想政治课“入耳入脑”和“深入人心”,就必须努力做到深入学生的心理品质中去,把心理品质修养教育作为提高思想政治课和整个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应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

心理品质修养,是指改善和发展人的内心世界所展开的一系列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运用心理的知识去认识、分析和解答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从而掌握自己和他人心理发展的规律性,达到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目的。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有其特点,但是,不能因此就把它拒斥于德育课程之外。从我国中学德育工作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应该把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使它成为思想政治课中的一门课程。这至少有以下四点理由:

第一,心理品质修养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德育的内容,二者本来就是合一的。以意志品质的教育为例。它既是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基本教育内容之一。这是因为,意志教育是具有鲜明的社会倾向性的教育,在阶级社会中是一种有着阶级倾向性的教育。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是空前伟大和艰巨的事业,需要我国各族人民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团结奋斗,这本身就是政治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二者合一的教育。

第二,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殊的矛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相互结合来解决。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知”与“不知”、“信”与“不信”、“知”与“行”三对特殊的矛盾。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当然要懂得道理,“明理”才能“践行”,所以要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可是,在解决这对矛盾的同时和解决了这对矛盾之后,还面临着另外两对需要特别地加以对待和解决的矛盾:一是需要解决“信”与“不信”的矛盾。社会主义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课程,是一门德育课程,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的特点,因而影响教学过程和教育效果的因素,就比其他学科要复杂得多,再加上学生年龄、阅历、知识水平的限制,就会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和不信的矛盾。二是需要解决“知”与“行”的矛盾。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这对矛盾,关系到学生能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即关系到学生思想、信仰、品格的塑造,因而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从知到行的转化,达到知和行的统一过程,其中间环节要多得多,也复杂和困难得多。正是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解决的矛盾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就特别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信念、意志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因而把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程中去,就显得特别地重要了。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品质修养作为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如,一个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素养的人,总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人;相反地,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人,缺乏优秀的心理品质,是难以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素养的人的。显然,在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心理品质修养的课程是必要的。

第四,心理品质修养为德育过程扫除心理上的障碍。在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来自学生方面的心理障碍,最为常见的是这样或那样的逆反心理,从而造成了教学和教育过程中的“顶牛”现象。这种状况,既不是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的问题,也不是他们的道德品质问题,而往往是属于心理状态的问题。毫无疑问,心理上的症结,只能靠通过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来解决,企图通过简单的说教、训斥去解决问题,是行不通的,是无法达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和教育目的的,甚至还有可能产生新的负面作用。

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心理品质修养,同心理学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但二者是不能相等同的。心理品质修养课是把中外优秀文化中的人生哲理、生活智慧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提倡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融化在心理品质修养知识之中,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生动、浅显的心理品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初步的心理知识,并使之内化为实现人格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以及掌握心理品质修养的方法,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达到提高品德修养的目的。简单地说,心理品质修养课的宗旨,应该是教导学生做人和做怎样的人,所以,它是以德育的目标为目标,从思想政治课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由此可见,心理品质修养课是德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顺理成章的。

三、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内容和框架

《课程标准》规定,作为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课的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学生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这门课重在心理训练和行为指导。它从德育的角度入手,以非智力因素的品质修养为主,集学习心理知识和培养能力于一体,全部内容包括绪言和三个部分(十二课)组成。

“前言”部分:着重于说明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意义,以及怎样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要求和方法,使学生初步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学习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课和第二课。这是本门课程的导论部分。

第一课“正确看待自己”,以个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切入,使学生懂得个人是在不断地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地成熟。正确对待社会影响,是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正确认识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调控能力,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第二课“锻炼心理品质”,使学生初步理解心理健康的内容内涵,知道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意义,了解锻炼良好心理品质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方法。

第二部分:从第三课到第十一课。这是本门课程的实体部分,对学生具体地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各个方面的教育。

第三课“善于调节情绪”,从学生最熟悉的心理现象入手,针对初中学生的情绪特点——冲动、易变、肤浅、强烈、不协调、不成熟,指导学生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地渲泄自己的情绪,以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情。

第四课“磨砺坚强意志”、第五课“能够承受挫折”、第六课“勇于开拓进取”,主要是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指导学生自觉磨练意志,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勇敢面对挫折的考验,积极地对待挫折,提高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具有积极进取、不畏惧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

第七课“增强自尊自信”,引导和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训练学生逐步具备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尊重、相信自己和自强不息的观念和精神。

第八课“塑造良好性格”,使学生知道良好性格和内涵及其对个人成长的意义;通过了解性格的可塑性,努力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性格品质,发扬自己性格中积极的方面,克服和改造消极的方面。

第九课“寻求真挚友情”,力求在人际交往方面给予学生以正确的指导。使学生知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保持健康心理的意义,友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注意培养和发展同学间的真挚友谊。

第十课“陶冶高雅情趣”和第十一课“培养爱国情操”,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内容的展开。使学生懂得生活情趣有高雅和庸俗之别,要在生活中培养和发展有益的正当的兴趣爱好;知道情操是高尚的道德情感,热爱祖国是高尚的情操,要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做坚贞的爱国者。

第9篇: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跨校修读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设置与教授内容一直是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改革较为注重的部分,但对课堂教学指标进行系统评价的相关改革却停滞不前。虽然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非常注重归纳教学方法与研究教学经验,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秀研究结果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探究实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思路、新模式、新途径、新举措,迫在眉睫。

一、基于“互联网+”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跨校修读学分课堂教学介绍“互联网+教育”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与技术,改变传统授课形式,依靠第三方线上教学管理,在各个大学优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前提下,学生遵从各大学的协定,进行跨地域修读并获得学分,得到本校考核认定的一种以网络为载体的新教学形式。这些优质课程大多数是大学课程,不仅提供给大学生和高校教师,而且为社会上的所有学习者服务。课程内容丰富,包含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件、考试题、视频、课后作业等资源,创建了良好的互联网学习环境,给予大学生与社会大众许多学习选择机会。跨校修读学分更好地运用互联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资源紧张或教师利用率偏低的弊端,合理且高效利用师资,减少办学的成本,对学生与教师都有益处[1 ]。思想政治理论课跨校修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效率,教师不需要重复地讲授某个知识点,可以把余下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为学生解答疑问、引导学生学习、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改革和研究课程等更加有意义的工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跨校修读这种优秀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使各地域的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够学习到各大学的优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国家公平教育,促进多元化教育。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跨校修读课堂教学的作用

(一)跨校修读课堂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固有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式是把教师当作主体,学生被动受教,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教师授课时热情高涨,而个别学生不认真听讲,玩手机甚至公然在课堂睡觉,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这样的课堂感到心寒与无奈。如果能够考虑到现代高校学生的学习需要与特点并恰当地应用跨校修读课堂教学,就可以为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将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跨校的授课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及其技术以指导者的身份对学生如何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进而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多种多样的新媒体技术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推动师生、生生间的交往,进而使高校学生踊跃地思考、研究问题并用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宗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二)跨校修读教学与多媒体结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因为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依靠互联网这个巨大的平台,所以其用户可以享受更多有效资源与消息,新媒体使各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备课时搜集资料变得更加方便,由原先的翻阅书本、去图书馆等较为传统且复杂的方式转变为现在运用各大网站、各种搜索引擎等新型高科技手段来查找更优质的信息,得到更全面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资源[2 ]。故而,将多媒体与跨校修读教学结合,进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师可为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传授更多的课外知识,提高大学综合教育质量。而且,作为新媒体用户的主体,跨校修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学生能够主动地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去搜集需要的学习资料,提升自我。

三、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对互联网资源的整合应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跨校修读课堂教学模式历经实行和反馈,一些不足也暴露了出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许多前期的精品课程,课程视频主体为教师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生依旧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形式守旧,“教”的知识刻板无趣,“学”的结果也无人知晓,学生对所学习的思想政治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没有精准的测评与适时的检测,教与学之间缺乏沟通。究其根本,是因为教师思路过于守旧,缺乏互联网思维且没有完全掌握网络功能,没有充分使用网络资源,导致跨校修读课堂教学建设不易取得突破。

(二)知识的碎片化程度不够,影响在线学习效果

跨校修读课堂教学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程学习,改变了传统的集体教学方式,采用Anywhere(任何地点)、Anytime(任何时间)、Anybody(任何人)的3A碎片化式的跨校修习模式。故而在跨教学课程设计时,应化繁为简,便于理解。而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频有的时长达到50 分钟,这明显已经挑战了人类专注力的最大限度。某些授课视频虽然时长控制在15 分钟内,但也仅仅是长视频的一段截分,并不是单独且完整的一个知识点,由此可见,还需更加精确科学地去分解或者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点。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缺少创新

线上教学结合线下答疑是该教学的常用模式,教师规划学习计划,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课程的知识,完成网络作业,由网络教师批改。线下答疑则需教师针对课程进度,选择必要的知识节点,安排传统式教学辅导学生,并让学生课后反思,但其弊端是无法监督管理,学生的学习状态仅仅依靠自身的自律性,而且,由于教师精力不足,学生一般不主动提问,师生交流在线上教学中普遍处在停滞状态。线下答疑依旧采取传统形式,学生没有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调整与完善

(一)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是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能力。一方面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视频中,将实践与理论联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实践的意义;另一方面,应强化跨校修读课堂教学的实践建设,安排有意义的实践练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课程内容。增添实践训练项目和实践内容的讲授,以此从根本上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养。

(二)建立多种交流空间,促进交流与互动

跨校修读作为互联网教学,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跨校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带给师生的福利。高效地沟通可以提高师资利用率,提升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使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立线下同步跨校修读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式的课堂或读书会、讨论组、思政部落等多种形式的非正式课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讲授一套完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让加入其中并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学习的所有人都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了解知识内涵,传播知识精髓。采用多元化的交流方式,多对一、一对多等都可以成为这里的沟通方式,为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增添新的生命力,让课堂变成学生的天堂,学生可以尽情地享受知识带来的欢乐[3 ]。

(三)安排学生互评,督促学生加大学习投入

促使学生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本质,将选修课高校学生分成人数相同的若干小组,每组4 人到6 人不等,按照每个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讨论的质量与数量、线上线下回答问题的发言情况等具体表现,小组内成员互相打分,将组内成员得分的平均值作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互评成绩。这有利于增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促使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跨校修读,探究其课程知识,来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的良好性与评分的精准性。

(四)通过“碎片化”授课方案,提高教学效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跨校修读学分这一教学模式和面对面的传统教学方式有所不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跨校修读学分的理论课程教授是以数字化图像为载体,传授知识,学生主要是运用网络上观看录课的形式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听课时间变得自由,选课和供课双方的教学模式也需要改革,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跨校修读中,应将知识点进行精练和分解,把庞大的知识体系拆解成一个个小知识点,让“碎片化”授课变成现实。“碎片化”授课对于整体教学而言,是把整体教学当中全面、系统的大知识点最大限度地拆分,拆分成许多小知识点进行教授[4 ]。在“碎片化”授课方案中,供课教师对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与重点进行精练,选取重点的问题和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进行专门的设计、透彻的剖析,达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使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变为永久记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分析,授课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以及授课内容上,大脑在选择性接收自己不懂的知识,集中注意力能够使学生学习的效率有效提高,但心理、生理、病理、环境等因素都会干扰学生集中注意力,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因此,在对跨校修读课程的时长进行调整和改革上,可以将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时间范围控制在20 分钟到30 分钟以内,将冗杂且无关紧要的授课内容删去,实现课堂的轻量、知识点的精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将一个知识点教授完毕。选课的学生可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碎片化教学提升了教学灵活度,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对课堂知识重点进行学习、理解、掌握,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接收率。学生更想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增加互动环节,确定评价标准

跨校修读课程以双校联合的方式,对优势资源进行整合,进而共享,将高校思想政治优势资源的应用区域和受众范围进行扩大。突破时间、地点、环境等种种限制,渐渐朝着“互联网+”教学方向发展。供课一方将知识内容、实践要求、案例、常见问题、拓展学习资料等重要内容提前在互联网上。选课一方也可以清楚地了解教学日历、实践大纲、知识模块中的教授重点。选课一方以供课一方的课程安排为依据,定时将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汇总,控制好学习流程、帮助学生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也可以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双方教师定期进行视频通话,对课业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供课一方的教师通过互动环节了解选课一方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和学习程度,依据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根据要求达到教学目的。跨校修读课程可以帮助不同背景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学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学资源,真正提升了教学水平,确保了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

(六)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程,标出章节内的考试部分与重点疑难点等高校学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共享资料,在线上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及作业质量进行督促等,告知学生学习视频课程,掌握基础理论。上课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完成小组讨论,引领学生分析思想政治方面的典型案例,帮助高校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梳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开学、期中、期末要分别请外校名师到学校讲课,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采取这样网上学习和课后研讨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并加以指导,并组织学生参加不定期考核,通过考试结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较为薄弱的环节进行强化训练。两校教育团队要召开具有侧重点的专题研讨会,针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未来发展导向及本院校的情况,适时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将课程由通识课变为考试课,邀请专业团队编写考试题,一方组织学生进行考试,另一方判定考试成绩,最后进行学分认定。

五、结语

启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跨校修读学分项目,可以使学生有跨校选课的机会,各大高校学生可通过这一途径修习到自己喜欢但本校没有开设的各种类型的课程,可以大幅提高学习积极性,拓宽高校生知识面,提升其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与文化品位。虽然在跨校修读课堂教学项目实行的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情况,但相信通过在实施此项目中总结并积累经验,勇于创新,不断努力,一定能够实现更加专业、更高品质的资源公开课跨校共享,给予高校学生更丰富、更优质、更广泛的教育资源,多角度提高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与课程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普通本科高校跨校修读学分试点工作启动[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6):172 .

[2 ]刘眉.高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背景下的学分互认制度探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02 -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