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大学专业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大学专业培养方案

第1篇:大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特色专业;通信工程;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192-03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通信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截至2016年6月30日,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规模达到13亿,人口普及率达94.6%;移动宽带用户(3G和4G用户)总数达到8.38亿,占比达64.4%;4G用户总数达到6.13亿。另外,光纤接入用户占比超过68%,IPTV用户净增1991.7万户,总数达到6581.2万户。电话用户总抵多,位居全球第一。另外,在通信科研和生产方面,也取得长足的进步。通信产业的高速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通信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在我国各层次大学中,开办通信工程专业的学校有近500所。在众多的通信工程专业中,制订一个适用于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能与新技术接轨、与社会需求接轨、与学科发展接轨并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制订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内容对应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应生产过程;创新培养人才模式,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训实践途径,提高学生学习、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按照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要求,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全面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根据特色专业建设要求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具有特色的通信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其基本原则如下。

1.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原则。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遵循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岗位实习,探索“3+1”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办冠名班及订单式培养模式,“校企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专业方向模块”的特色培养模式,引入职业资格与工程认证教育培养模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和改造国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开展中外联合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原则。按照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遵循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始终贯彻通识教育理念,开设系列通识教育课程。为了有利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适度压缩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学时学分,增设专业导论课程,形成专业自身通识教育课程模块。通识课程教育为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技能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和形成,提供必备的课程支撑。

3.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以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技术技能结构的要求为导向,按照课程对应职业标准,照顾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和教育需求,重新审定、合理调整专业课程体系,避免专业培养同质化,突出体现高层次、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本着够用、会用和终身学习发展必需的要求设置,压缩理论性强、应用程度不高的课程学时数,适度降低课程难度系数。

按照专业集群对应产业链的要求,引入行业企业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开设职(执)业资格和工程认证课程。按照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要求调整专业方向课程,适当开设与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对应的微课程。根据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在专业主干(核心)课程中,设置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连通的课程,为学生发展打通上升通道。

4.实践教学体系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学校学科专业发展定位相匹配,坚持“应用性、差异化、集群化、有特色、高质量”的专业建设理念,根据学生能力形成规律和教学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专业特点,在结构上注重层次性,知识与能力上注重系统性和完备性。为了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专业技能的应用、技术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把课程实验、认知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与岗位见习、学科综合实习、企业岗位操作和技术开发、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第二课堂活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5.创新性原则。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过程等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改革与创新,探索由相关专业组成的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紧密对接,面向新(兴)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形成应用技术型交叉专业群,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三、培养方案的基本结构

培养方案的结构主要包括:(1)专业代码;(2)培养目标;(3)专业优势与特色;(4)培养要求;(5)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能力实现方式;(6)指导性专业方向;(7)主干学科;(8)专业主干(核心)课程或核心知识领域;(9)学制与学位;(10)最低毕业学分;(11)专业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12)毕业条件及其他必要说明。

培养方案所涉及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类、专业教育类、职业技能培训类、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类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外学分五个部分构成。

通识课程由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组成,强调在不同学科之间构建共同的知识结构基础平台,使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

专业教育类课程由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构成。该类课程设置应本着学科专业自身的发展需要,结合行业企业要求,更新课程和教学内容。

职业技能培训类课程是培训学生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应当具备的职业技能。根据行业职业岗位和各专业实务中所需具备的职业技能,专业性职业技能培训类课程应开设职业技能证书培训课程2―3门,积极引进工程认证课程。同时,兼顾行业的发展和细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更新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体系,开设3―5个学分和职业岗位对接的微课群,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主要由独立于理论课程开设的实验实训课程、课程设计、实习实训、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组成。

设置10个课外学分,学生可利用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时间参加教科研活动、文化活动、技能训练、科技发明创造和社会实践等,获得相应的课外学分。

四、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

(一)审视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信息通信企业的人才需求及趋势

根据“以人为本,求实创新,强化特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原则,以未来10年社会产业发展需要、科技文化发展需要和个体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学分制改革要求,深入研究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趋势,把握专业发展内涵,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审视定位,制订特色鲜明、适应性强、创新性强的培养方案。

(二)专业课程前置,技术培养提前,改革培养过程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基本上遵循这样一个课程教学习惯顺序:从高等数学开始,接着是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样的顺序,虽然看起来符合一定的教学规律,但会带来一个问题。即:一些应用技术类课程,如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开课时间,会因基础课程的习惯性排序而被推后,甚至在大学三年级时才开课。显然,这样的培养方案很难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而将专业课程适当前置,就可解决这个问题。即:在大学第一学期开始上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直流电路部分,这部分内容不需要高等数学的支持,只要具备高中基础知识即可进行教学。在大学第二学期讲述交流电路时,所需的高等数学基础知识已经具备。同时,由于有了电路分析基础,这一学期可以同时开设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这样技术培养的过程就得以提前了。

(三)创新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着眼点,从学分制管理出发,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对本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梳理,选择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组合成具有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

从课程相关性和衔接性出发,将专业教学内容体系归纳为以下四个课群。

1.学科基础课群。主要组成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通信接口、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电磁场与电磁波。

2.信息处理课群。主要组成课程:数字信号处理、信息理论与编码、图像处理与通信、信息安全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与信息系统、高级程序设计、数值计算方法。

3.通信系统课群。主要组成课程:交换技术、移动通信、光纤通信、通信网原理与技术、微波技术与天线、宽带无线通信、多媒体通信技术、数字电视技术。

4.应用技术课群。主要组成课程: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DSP原理与应用、EDA原理与应用、FPGA原理与应用。

针对上述课群组成教学组,对与课群相关的教材选用、教学内容选择、课时安排、教学环节衔接等问题进行研讨,使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得到充分论证。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统筹规划,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自主性实验项目

运用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采用先进的现代设计工具和设计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加强基础的同时,与新技术接轨,与社会需求接轨,与学科发展接轨。在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推动下,利用通信系统综合平台、单片机应用实践平台、嵌入式系统实践平台和FPGA应用实践平台,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体系的学习与综合实验技能相结合,针对上述四个课群,强化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学科基础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以系统仿真为主,信息处理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以编程实现为主,通信系统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以通信系统综合平台训练为主,应用技术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以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主。

五、结语

研究并制订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培养方案的过程,是推进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是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我们将认真落实培养方案中的各个教学环节,在方案实施阶段扎实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努力形成高质量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信息通信领域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和改革,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杜玉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N],中国教育报,2014-01-13(1).

[2]曾章.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N],湖北日报,2014-06-24(4).

[3]吴仁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需要解决六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4-05-01(10).

[4]U硕来,诸园.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美国社区学院转型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5,(6).

[5]王冰,陈兆金.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基本问题探讨[J].天中学刊,2014,(12).

Applied Science Universities' Talent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LIU Lan,YU Hua

第2篇:大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地方多科性大学;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062—03

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中国现有的1792所普通高校中设有机械类专业的高校有890所,其中地方高校达到8成多,地方高校机械专业是我国机械工程教育的主体(周济,《中国机械工程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方略》,2006)。但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去向明显不同于精英教育时期,有近一半多的学生在工程技能类岗位上,有3成多的学生考上研究生或在设计岗位上从事工程学方面的工作[1]。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创新地方多科性大学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重要性不容低估。

1 地方多科性大学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

当前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在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等方面都面临挑战。以南华大学机械专业为例,它是一个有近30年办学历史的老专业,最早完全按精英教育的模式运转,扩招后又承担起大众化教育的时代责任。目前,它在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序列中处于上不能顶天、下没有立地的中间状态,前面有老牌的、强势的研究型大学创办的有博士点的机械专业,后面有近几年由高职、专科升本后地方高校开办的机械专业。这种既传承了数十年精英教育的传统,又承担了大众化教育的时代责任,有硕士点的地方多科性大学创办的机械专业,如何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定位,这是一个亟待研究与探索的现实问题[2—9]。

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既取决于办学主体的自身条件,也取决于社会、经济和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会受到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地方高校机械专业虽然在培养目标上明确了应用型的导向,但由于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改革没有跟上大众化教育后毕业生就业岗位类型变化的趋势,还基本上是按精英教育的模式运转,基本上还是工程学的培养目标。在外部政策方面,教育主管部门粗线条地划分了学术型和应用型二类不同的高校类别,应用型高校类似于美国的社区学院,有明显的职业学院色彩,并在一些新升的本科高校试点,如长沙学院就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职业技能方面。可否在粗线条划分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二大类间找到平衡,这是地方高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要考虑的问题。

2 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湖南省属本科机械专业只有约30%的毕业生能获得工程设计与工程研发类的岗位,52%的毕业生在工程应用型或工程技能型岗位上就业,自主创业只有2.8%[1]。这个调查结果表明省属地方高校机械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类似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培养的学生,具有明显的工程应用型特征,有近三成的学生就业岗位在工程研究与设计型,就业岗位类型分层明显,完全不同于扩招前的精英教育时代,具有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新特征[2—9]。这种状况对学生和学校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说,应具有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宽广的知识面;对学校来说,应在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之间找到平衡。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整齐划一实施教学,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个性化要求与多层次就业岗位类型的需要[10—13]。在这种新形势下,南华大学作为湖南省与国防科工委共建的高校,学生就业虽有着一定的行业优势,但也跟众多的地方大学一样,人才培养有了新的压力。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个性化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新理念,面向多层次的社会需求,尊重学生多元化的成长价值取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抓手,以素质培养为关键,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根据学校的情况,确立阶段性目标:1)15%左右的学生考上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生,继续深造;2)25%左右的学生在有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机械工程领域工程学方面的工作;3)50%左右的学生在地方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相关的应用型技术工作。简言之,在大众化教育中兼顾四成左右的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南华大学在机械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构建时,坚持面向行业与地方以培养多层次人才为中心,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依托,构架内容精、基础宽、可选择的“平台+模块”理论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观念,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机械工程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简言之,总体按大众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但在数学、英语、物理等基础课程教学中兼顾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求,实施分层教学;以第二课堂的方式创设数字化设计、数控操作实训和机电创新等三个教育培训平台,实施分层分类教育;总体按大专业通识教育为主体,按专业方向模块设置2~3门专业方向必修课课程;主要在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体现专业方向。以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第二课堂、联合培养计划为载体,实现多层次机械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

4 分层教学与个性化育人的措施

第3篇:大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矿物加工;学分制;培养方案;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1009003

收稿日期:20100726

作者简介:张东晨(1965-),男,安徽合肥人,博士,教授,从事矿物加工与研究。

Discussion on the features of academic credit

system of mineral processing engineering major

――taking the example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G Dong-chen

(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raduate cultivation pattern in the domestic main mineral processing major,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eatures of cultivation pattern in the mineral academic credit system of processing engineering major in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posing that the ke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s to value the intersectiveness of subjects, the offering of applicative course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reinforcement of practical training.

Key words: mineral processing; academic credit system; cultivation pattern; features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实行向完全学分制的转变[1-6]。安徽理工大学从2009级本科生开始采用学分制,并为此出台了许多改革措施,制订了《安徽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方案(试行)》校政[2009]7号、《安徽理工大学2009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校教务[2009]3号等文件,各专业按照文件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培养方案的制订。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明确培养目标和总体思路前提下,通过进行大量调研和学习讨论,逐渐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新培养方案,随着对新方案的实践和逐渐完善,将会大大增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整体办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对本专业人才的更高要求。

一、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基本情况及学分制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

据查,如表1所示。可看出近年来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是在系统内就业,且就职于生产企业的学生比例占到70%以上,其中大部分都工作在生产一线。目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总体就业率达90.54%。人才市场对矿物加工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较高,用人单位对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是:基础扎实,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

国家经济政策决定了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会继续得到加强,矿物加工技术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对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预测分析,此专业毕业生属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量还在不断加大。反馈信息表明,用人单位急需懂技术、知识面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矿物加工工程本科的专业培养应主要着眼于视野开阔、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中对矿物加工专业的要求,针对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特点,制订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时应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以掌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强化工程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专业培养模式制定培养方案。总体思路是:课程体系设置平台化,基础与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内容特色突出,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以促进矿物加工学科发展为目的,以增强学生就业为导向,结合专业要求,加强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矿物加工高级专门技术与管理人才。

二、国内高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比较

本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考察了国内有关高校同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对中南大学、东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及黑龙江科技学院等院校的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调查和比较。调研表明,国内高校同类专业培养方案有以下特点:

1.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及其专业培养要求,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进行矿业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

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内容的综合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强化实践教学四个部分。以当前矿产行业发展形势为基准,调整和重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尤其是改变专业教材思想滞后、教学内容偏窄过深、部分内容陈旧落后的现状,科学协调先修、后修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提出整体优化的改革思路。

2.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学改革首先从培养方案的改革着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掌握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强化工程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实现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原则制定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

由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势在必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可通过课程设置板块化和课程内容综合化来实现。主要特点是:课程设置板块化,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3.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安排研究探索性强的专题实验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工程{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从实践中巩固和加深对专业课的认识。同时,按照“突出工程训练,体现培养特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直接参加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前期研究工作和工程实践训练。使学生受到了更为系统的工程训练。

4.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高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除利用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外,还加强专业机房建设,为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

三、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的主要特色

在对国内主要矿物加工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基础上,制订了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新培养方案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符合学校整体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基础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突出本专业的培养优势和特色。

(一) 注重学科交叉与应用性专业选修课程开设

新方案以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淡化专业和重视专业特色为原则,以专业学科大类构建为基础,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等进行了整体优化,在课程设置上提高了学生就业的针对性,体现共性与个性培养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扩大了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在新培养方案中,选修课涉及范围广泛,特别注重学科交叉性、前沿性与应用性等课程的开设,例如:矿业生物技术、组态软件在计算机控制中的应用、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管理、矿山资源综合利用、选矿CAD等等。其总数量接近学校规定学分上限的2倍,充分满足学生对专业课程选择的需要,为毕业生开阔视野和在更广范围内就业与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主干课程的改革是构筑学科课程新体系的突破口。确定“学时要少、内容要新、水平要高、效果要好”的课程改革总体目标。在课程内容的优化中,注重知识的选择,不能只做简单的增删,而是加强重点,提炼核心,同时妥善处理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的关系,做到传统专业课程内容和现代课程内容和谐统一。

(二)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完善教学效果

随着煤炭洗选加工生产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的发展,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和课时的有限是一对十分尖锐的矛盾,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量是根本出路。在教学手段改革中,本课程改变了以前传统教学手段,采用板书教学与CAI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既考虑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又考虑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结合典型案例和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旋流器选煤工艺、跳汰粗选重介精选选煤工艺适应性技术、煤泥水深度净化及工艺优化、表面微生物处理泡沫浮选技术、浅槽重介分选机技术、选煤厂产品性能优化、螺旋分选机分选细煤泥工艺、动力煤全粒级分选优化等新技术和新工艺。通过典型案例和科研成果的讲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达到不断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科研能力培养

新方案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际工程能力培养。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创新大赛等课外教育环节纳入新方案中。尤其注重科研学分的教学内容,突出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特色。例如:在实践教学中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研究项目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意识;在课程实践模块中增设了矿物加工自动控制专题等,突出实际工程能力培养;同时,把毕业设计的选题与指导教师从事的科研课题紧密联系等等。

本科生具有相当程度的科研创新潜力,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7-8]。国内外许多高校的学生都认为,参加科学研究的经历是大学本科教育中最难忘、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经历之一。创新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最重要的是形成宽松、自由、浓郁的科学氛围。而营造科学氛围的最直接措施便是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激励学生创新热情,这样能使他们在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完成创新性的研究课题。同时,科技实践属于集体活动,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互相启发和共同讨论更有利于产生创新成果。

本科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培养体系改革,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丰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充分反映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实际要求,将科研创新意识和应用实践教学渗透和贯穿到专业教育之中,使知识教育、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结合起来。相信随着新的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一定会更有利于新时期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岳,旋天颖. 对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4(2):33-34.

[2] 阴医文.高校本科学分制改革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3):64-69.

[3] 张薇薇. 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分制运行模式分析及发展前景探讨[J]. 商业文化•学术探讨,2007(6):212-213.

[4] 李训贵,邵国良,刘楚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名牌大学的经验对我校的启示[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1(11):1-5.

[5] 朱庆之. 本科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及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 2002(5):16-18.

[6] 刘楚佳.适应时展 深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教育导刊 , 2003(2):27-29.

第4篇:大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Abstract: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college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accordance with the "employment and service-oriented" should explore and practice the following areas: determine the scientific objectives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build professional competence-oriented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of curricula and course content; improve the conditions of school; innovative teaching regulatory mechanism.

关键词: 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31-02

0引言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设计,对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从2006年以来,按照“学习-实践-研究-优化”的思路,我院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进行过三次修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道路上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

1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的指导思想

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认真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办学思路。要在认真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吸纳国内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干的新型课程体系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2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按照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和本专业多年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时,应该坚持以下几点原则:①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专业针对性;②贯彻“工学结合”思想,按岗位(岗位群)需要设课,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同时要将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推行“多证书”制度;③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课程设置和各教学环节的安排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考虑行业、企业单位实际的工作特点;④以能力为本,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把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⑤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搭建学生可持续发展平台;⑤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将素质教育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把课外素质教育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⑦坚持创新,根据不同地区、学院、专业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办出特色。

3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的具体做法

3.1 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来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分析和研究专业技术发展趋势对本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情况,通过对就业岗位群的具体分析,提炼出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归纳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同时应结合本区域经济和行业特点对人才的需求,努力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经过多年来对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电信以及铁路行业通信类人才需求的深入调研,本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电信及信息技术一线需要的,具备从事通信设备安装、调试、检测、维修、营销等岗位群所需基本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2 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根据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理出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重新构建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学习领域)。优化以后的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方面,它们之中又融入了素质培养的要求。

3.2.1 理论教学体系经过几次改革,真正做到了以学生就业岗位(岗位群)的需求为目标来设置课程,课程内容也更加符合专业岗位实际工作的需要。本专业新培养方案中的理论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领域、专业基础领域、专业综合领域、专业拓展领域、公共素质拓展领域五部分构成。公共和基础理论课程均以应用为目的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度做了进一步精选。专业综合课程加强了对通信技术岗位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使之更加符合通信技术发展和通信企业实际岗位需要。专业拓展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知识广度,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强调文理渗透和学科交叉,强化专业新技术,照顾学生跨专业就业需求,关心学生在专业及职业上的进一步发展。公共素质拓展课程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思维创新教育,加强了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2.2 实践教学体系新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将实践教学放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把实践课程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通过设置素质技能、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等多个实践课程模块,建立起了系统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包括实验、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军训、入学和毕业教育、劳动等,总计1590学时,占教学总学时数的53.5%,保证了实践教学环节有足够的课时。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把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做到了每个学期都安排一定时间的集中实训,实现了实践性教学三年不断线。

3.2.3 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为了贯彻“工学结合”思想,新培养方案一大亮点是推行“多证书”制度。方案中注意涵盖了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将通信“中级工”技能鉴定的标准和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我们结合考取“光纤数字通信设备调试工”、“程控交换机整机检验工”、“无线电设备调试工”3个岗位证书,对“光纤通信”、“交换技术”、“移动通信”3门专业核心课规定了考证要求,以确保职业技能鉴定的顺利开展。还通过“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通信网”3门课程,对学生获取“英语A、B级”、“计算机等级证书”、“华为网络工程师”规定了考证要求,初步构建起了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3.2.4 课程体系框架我们将上述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所涵盖的所有课程纳入公共课、专业课、素质拓展课三个平台,分别对应于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三种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其中公共课平台包含公共必修和公共选修2个学习领域的课程;专业课平台包含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以及专业拓展3个学习领域的课程;素质拓展课平台课内外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活动和军训3个方面的训练。

3.3 课程内容的整合新的培养方案加大了课程标准改革和课程内容整合的力度。根据本专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在优化了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整合中我们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①体现课程在整个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任务,服务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②有利于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需要,并注意课程之间的分工、配合与衔接;③课程设置体现科学性与适时性相统一;④基础理论贯彻“少而精”原则,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落到实处;⑤校企合作开发新课程,建设精品课,构建“理实一体化”等优质课程资源;⑥特色与创新相结合,保留本专业原有特色及教学成果。通过以上工作,规范了本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夯实了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

3.4 专业教学条件的改善

3.4.1 师资队伍建设新方案对实施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做了较为具体的规范,从数量、学历、学位、职称、双师结构等方面提出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的整体要求。按这一要求,本专业在学院支持下大力开展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了选派骨干教师脱产进修研究生学位,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新技术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培训,选派青年教师直接进入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和学习,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本专业相关的各种学术活动等方式,不断提升专任教师的业务能力、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以及实践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满足高职教育的需要。经过几年努力,本专业建立起了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学位层次较高,胜任高职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还建立了一支稳定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掌握最新技术和专业技能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保证了培养方案的实施,提高了专业教学质量。

3.4.2 实践条件改善按照突出实践性教学的需求,近年来本专业投资300余万元建设了光纤通信、数字传输、程控交换、接入网、通信网络、数字通信、移动通信等多个实训室;开发了实践教学体系中所有实训环节的课程标准,并组织教师编写了对应的实训教材;各实训室均有规范、严格的管理制度,并配备专任实验人员负责设备、仪器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保证实践教学设备有较高的正常使用率,发挥其最大效益。

3.4.3 校企合作的推进本专业一贯重视校企合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聘请了多位本地铁通、电信、移动等有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技术和管理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一起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让企业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监控,校企合作新课程的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学生顶岗实习指导等人才培养工作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我们与企业联合建设了"西安联通校内移动通信基站"和"西安铁通校内电话机房"2个运营型校内实训基地;与中国铁通陕西渭南分公司、中铁电化局西安通信信号工程处2家企业合作,建立了2个校外实习基地。目前,与专业对口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场地充足,运行和保障措施规范得力,校企合作关系良好。

3.5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管理和监控健全的教学管理和监控机制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基本保障。我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各教学管理部门分工具体,职责明确。教务处代表学院进行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系部在学校指导下负责处理日常教学管理事务,指导专业教研室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实训)标准、授课计划、教案等一系列教学文件的开发、实施与管理。学院设立教学督导机构,负责教学质量监督、教学检查与教学评价工作,形成专家教授与管理人员共同负责学院教学质量的运行机制。机构的完善,大大加强了学院的教学质量管理职能,强化了质量管理力度,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得到严格地执行。

4结束语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优化又是专业建设中最根本的基础性内容,也是涉及到高职教育管理各个层面的一项系统性工程,其目标的达成有赖于高职教育理念和制度的不断创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过程中要把转变教育思想和理念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要不断贯彻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新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需求的新变化、结合学校和本专业自身的特点,树立起科学的高职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进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张新华,陈敏辉.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10,(13).

第5篇:大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Keywords: Archives major, Practical, Talent cultivation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一时间,高校如何向“应用型”转变,成为高教领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

档案学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的学生要具备档案信息管理与文档掌控的知识或能力,能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机构知识库等部门从事档案信息整理、管理和服务,而目前普通高校档案学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弱,就业的专业对口率相对偏低,如,对广西民族大学档案学专业2012-2016年就业从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表明,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专业对口率平均为59.04%[1]。因此,加强对档案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研究,有助于档案学专业适应经济社会转型,服务地方经济?l展,提高自身办学质量。

1 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出发点,加强档案学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1.1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上,要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就档案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来看,档案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在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掌握先进信息技术和档案管理的专业技能,能在国家党政机关、各类档案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档案管理、文件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基础上,重点培养档案学专业学生的三大能力,即较强的实践能力、专业的适用能力和管理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在档案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根据档案学专业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优化档案学专业课程模块,适当减少理论课程比例,加大实践课程和应用型公选课程比例[2],如盐城师范学院制定的《2016年档案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33分,占总学分的20.37%。在教育方法上,要充分发挥档案学专业本科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求学成才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学知识、学做人、学技能、学做事,使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发展,优势得到发挥,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1.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必须在教育资源十分有限的条件下,改革学术资源的配置模式,在专业的设置、调整和运行中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3]档案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要以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和就业需要为导向,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能创新”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实行学分制,改革档案学专业本科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突出培养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档案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实践性、应用性,努力做到文理结合、理工结合、校档结合、培养使用结合。

1.3 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档案学专业要通过构建达标课、优质课和精品课的课程建设体系,大力开展校级、省级、部级精品课程建设。按照达标课、优质课和精品课的基本条件和建设方向,制定档案学专业课程建设的目标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确立一批覆盖面宽、直接影响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公共基础课、技能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作为重点课进行建设。通过科学、规范、严格的课程评价标准和评审机制,推出高水平的示范课程,提高档案学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1.4 丰富档案学专业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围绕档案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也要有相应的改革,改变“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在主渠道教学手段上,除了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外,还要丰富教学手段,将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和实践教学等运用到教学过程,拓展课堂维度,使学习过程贴近实际,贴近社会,使档案学专业本科生了解国内外档案学的理论前沿、档案信息知识应用背景和发展动态,了解档案行业需求,熟悉档案管理、信息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具有现代档案管理、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档案学科学研究、实际工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以通识教育为切入点,加强档案学专业本科生思维训练与能力的培养

2.1 推?M通识教育改革。秉承素质教育理念,推进通识教育改革,注重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的整合、交叉与渗透,打造多类别的通修通选课程,通识教育重在档案学专业本科生的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应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

2.2 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素质教育。档案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不仅是掌握知识、发展职业技能,而应是科学素养与文化精神相统一、品格健全出众的复合型档案人才,使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精神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才干韧性统一。针对当前高中教育过早分科、大学教育注重专业学习、忽视一般文化知识拓展的实际状况,档案学专业本科生不仅要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大学体育(含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大学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传统的通识课程,还要开设《大学语文》《大学数学》《自然科学概论》等通识课程。此外,还需开设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创新创业、艺术体育、地方文化等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2.3 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倡导高雅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体现大学教育“文明教化、以文化人”的特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对档案学专业本科生的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完善学生管理约束机制,从严执教,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把评分标准,培养档案学专业本科生自强不息、诚实守信的精神,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3 以参加竞赛为突破点,加强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1 组织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教、以赛促业”的宗旨,为企业、高校和学生搭建展示、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技术技能和“双创”竞争力。如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的“全国应用型人才技能大赛”,这项赛事已经成为广大学生展示创新、创业水平的重要舞台,也成为他们喜爱的一项重要赛事。此外,还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创意”大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商务“三创”(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以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档案行业性的大赛有全国高校档案学专业大学生创新性课外科技作品优秀作品展。通过参赛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2 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根据档案学专业的特点,引导档案学专业学生瞄准档案行业,掌握行业标准,根据档案自身及其相关的特点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活动。邀请档案专业的杰出校友开展创业讲座和论坛,分享他们的创业经验,激发在校学生的创业灵感,并为在校学生提供创业咨询。条件许可,可成立创新创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在档案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的积极作用,依靠团学组织广泛开展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和创意活动,为档案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丰富的训练机会[4]。

3.3 努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长期以来,档案学专业的师资多为理论教学型教师,像中国人民大学胡鸿杰教授、山东大学赵爱国教授、安徽大学马仁杰教授和上海大学金波教授等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不多。建设一支档案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专职师资队伍极为重要,如盐城师范学院档案学系每年选派年轻教师在寒暑假到盐城市档案馆、盐城市城建档案馆、盐城市水利档案馆、盐城市交通档案馆和悦达集团综合档案室等挂职锻炼,选派一批创业指导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及学校组织的创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培训,提升档案学专业师资队伍水平。

3.4 着力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要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创业园平台,充分发挥其创业实践和成果孵化功能,遴选科技含量与档案学专业结合度较高的项目入园进行创业模拟和孵化。同时加强档案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门网站建设,及时创新创业信息、成果。加大档案学专业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开放力度,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如盐城师范学院档案学系与档案馆合作,由档案学系提供实验设备,档案馆提供师资和场地,系馆共建档案学专业创新创业实训平台。该平台不仅成为档案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还成为档案馆业务培训的基地。

4 以校档合作为注入点,加强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4.1提升?W校服务行业的能力。加强校档合作是一个“多赢”的模式。德国信息科技大学校长斯特凡?斯坦(Stefan Stein)指出:“我们让企业家成为学校的教师,因为他们最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5]聘请一批档案局馆领导、校外专家学者和优秀校友担任兼职教师,构建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导师队伍,档案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的专家、业务人员走进校园、走上讲台,直接面对学生――校园成为档案培养人才的“预备库”;校内仿真实习基地建设把档案馆搬进校园――解决学生规模实习,全面提升档案学专业学生适岗能力;学生到档案馆进行顶岗实习――档案馆成为档案学专业不折不扣的“实训基地”。

4.2健全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档案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成立档案学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引入社会力量,优化档案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强化对档案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导向。落实档案学专业评估、认证、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学生毕业前质量反馈和毕业后质量跟踪调查等一系列制度,构建较为完善的开放式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与反馈机制。制定档案学专业应用型专业评估标准,围绕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契合度、档案学专业科研对地方的贡献度、毕业生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等评价维度,聚焦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行业服务能力、技术贡献能力等指标,完善应用型建设绩效评价体系。

4.3 建立行业深度参与的治理架构。加强档案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档案专业成立有行业企业、校友代表、社会专业人士代表等参与的档案专业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吸收校外资源参与,进一步完善与档案学专业应用型建设相适应的内部治理架构。

第6篇:大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109-05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一举成为世界教育大国。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中地方院校占绝大多数,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主力军[1]。截至目前,中国接受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约371万人,研究生约47万人。用人单位指出高等工程本科教育存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欠缺和工程素质不高两个方面的不足[2]。经济全球化使中国在世界各地开展国际工程项目的机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工程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熟谙工程技术,具有创新意识、经济管理意识和创业精神,而且还要了解各国的文化、历史、法律,能够使用多种语言,了解世界市场变化,在工作中灵活主动。

针对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结合教育部2010年6月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沈阳工业大学建工学院在制定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实施方面进行了尝试,试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当前社会所需的工程技术型、创业型人才特点出发,探索地方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的模式和途径。

一、原有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定位

在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前,先后调研了开设有该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不同层次院校,包括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长春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等,并比较了国内外其他院校该专业培养方案,包括香港科技大学、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

国外一些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培养方案的结构体系和内容与国内存在一定差别,国外的培养方案分支更细、专业性更强;国内重点大学的培养重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上,地方院校侧重培养宽基础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沈阳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原有培养方案中的不足

原有培养方案不足体现在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各实践教学环节独立,没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课程或课程设计教学仅仅围绕某一具体课程展开,忽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连贯性、整体性,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融合不够[3]。

第二,实习任务重,时间短而集中。学生在有限的实习期内只能参与其中部分甚至某一道工序,无法全面了解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与施工工序,也无法真正掌握实际的施工工艺,实习效果不佳。

第三,学校与企业人才培养脱离,实习基地相对匮乏,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导致实践教学理论化。

第四,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实践教学缺少自主性和创新性。

(三)改革的必要性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教学在培养方案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作用和功能是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鉴于此,必须对原有培养方案的教学体系,特别是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使之更有利于培养时代所需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二、新培养方案体系及其构成

(一)新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积极探索和创建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工程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学校工程教育的水平,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新方案制定的基本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原则,以优势传统产业和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以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为平台,以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及教学方法与形式改革为核心,积极探索和创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全面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新方案的培养目标及要求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土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科研能力,能够在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监理、投资开发、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重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新的培养方案要求毕业生系统掌握理工科理论基础、力学基本理论和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熟悉土木工程的建设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土木工程设计及施工的主要规范和标准,受过专业技能、专业实验和实践等方面的训练,掌握施工技术与组织、工程监测、工程概预算以及工程招投标等基本技能,初步具有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与研究能力;具备工程过程管理和工程运行及维护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工程信息获取和鉴别能力、职业技能和道德;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学能力;具备良好的表达交流能力;具有撰写国内外土木工程招投标或邀标书、合同协议书的能力;具有从事土木工程领域工作相关的职业资格或具备相应职业资格要求的能力[5]。

(四)培养方案体系构建

土木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以“一二三四五”人才培养模式为基本思想,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任务,通过课堂理论教学、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一二三四五”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主线、两个平台、三个层次、四条不断线、五大模块”。“一个主线”,即以培养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线,培养学生基本素养、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两个平台”,即校内资源基础平台和校企合作拓展平台;“三个层次”,即不断提升基本素质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和综合实践能力教育基准水平;“四个不断线”,即确保学生从入学开始的的大学四年内外语、计算机、实践教学和职业生涯教育不间断;“五大支撑体系模块”,即外语知识和能力培养模块、计算机知识和能力培养模块、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模块、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块和设计知识、能力培养模块。

整个培养方案结构科学、合理,各环节间衔接有序,结构体系如图1。

(五)培养方案中实践体系构建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使学生验证和深入领会基础知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既互相渗透又相互支撑,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新培养方案中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社会实践体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实习教学体系、课程及毕业设计教学体系。其中,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三部分构成;实习教学体系由专业基础实习和专业实习两部分构成。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正确掌握专业技能技巧,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4]。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改革后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实践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与科学技术同步,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更具前瞻性与系统性;更新了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案,确保与社会、企业紧密联系;教学环节安排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实践教学内容体现了应用特色;构建了实践教学平台,真正投入了实践教学经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

新实践教学体系着眼于避免实践教学环节各自孤立,保证了知识的持续性、连贯性,较好地解决了实践教学与具体实际工程脱节,流于形式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新培养方案的特色与要求

(一)新培养方案特色

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充分结合辽宁老工业基地和地方院校的特点,突出“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实践能力强,适应市场需求,综合素质高”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专业指导思想为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强化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加强素质教育。

二是,培养目标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突出适用原则,在大土木基础上,专业分设房屋建筑、道路与桥梁、地下工程和建筑经济四个方向,择业相对灵活,实现了互补。

三是,在体系结构上,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行设置,保证既相对独立又衔接有序,实现了相互支撑。

四是,突出实用性原则。为满足总学时的限制要求,根据毕业生反馈信息,删减了如普通化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等与专业关联较小的非专业课程,增加了地下工程、道桥概论等课程。

五是,鼓励双语教学。培养方案中在第五、六、七学期设置双语教学课程,鼓励教师双语教学,选择双语教学的学生可免修当学期的科技外语或专业外语课程。

(二)培养方案中各类学分学时要求

在培养方案中,整体教学环节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体系,其中,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20.7%,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时分别占总学时的42.6%、40.6%和12.9%。按课程性质可分为必修和选修,其中必修部分学时占总学时的80%。各类学分学时具体要求详见表1。

毕业生在毕业前要修满188学分,其中理论课程教学(包括:实验课)13分,集中实践教学3分,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10学分。专业有房屋建筑、道路与桥梁、地下工程、和建筑经济4个方向,要求学生在第6学期必修一组方向课程5学分,同时在第6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中至少选修5学分,在第7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中至少选修10学分(可在其它相关专业选修课中选修);素质拓展教育课程要求在全校公共选修课程中按类选修6学分,学生自选上课学期;专题教育4学分。在实践环节,要求学生除了修完必修的36学分外,还需在专业领域内选修任一专业方向3个学分的实践内容。

四、实践教学的实施

沈阳工业大学建工学院借鉴欧美等国外发达国家土木工程专业“回归工程实践”的教育理念,按照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原则,把课堂内外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为一个衔接有序、层次分明的体系。开展实践技能训练,突出能力培养,实施面向工程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与设计院、监理公司、施工企业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展开合作,创建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培养模式,开展了四类基于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包括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学生实习、就业基地、青年教师实践基地和创新试验与科技活动平台等。自2010年以来,各类合作平台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具体情况如图3。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采取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方式,通过该培养模式的实施,采取轮训、顶岗等实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专业理念,使学生了解、熟悉、掌握了各类实际工程施工程序、工艺和技术要求,为即将踏入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确保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中有效落实,学院建立了实践教育保障体系,包括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开放实验室,培养创新精神,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教学评价、质量监控体系等。

五、结语

当前,地方院校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一定要适应于社会各行业的发展需求。沈阳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为增强学生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在新构建的教学体系中加大了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及工程实训等实践教学比重,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真正实现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近5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7%,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较为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良好,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基本实现了地方性院校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鲍文博,金生吉,宁宝宽.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4):111-113.

[2] 李书伟,刘绍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实践教育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23(11):138-140.

[3] 李远瑛.地方性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与改革[J].山西建筑,2009,35(17):177-180.

[4] 潘睿.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103-105.

[5] 夏建中,吴建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实践环节教学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5):388-342.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ractice teaching training program for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local colleges

JIN Shengji,BAI Quan,XU Jinhua,BAO Wenbo

(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 110870,P.R.China)

第7篇:大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双元制;培养模式创新;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9-0110-02

从能力需求来看,物流行业需要三种物流管理人才:操作型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结合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来看,操作型人才通常由高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来完成,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育则针对中、高级人才的培养,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较为牢固的理论知识、外语水平,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专业物流管理人才。对于本科人才还要求其终身学习的能力,即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坚持继续学习,将实践所得的知识升华为理论,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因此,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必须关注物流行业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与发展,创新培养模式,结合企业需求与时俱进,提高实践实习教学水平。从长期发展来看还必须加强专业教学条件建设,建设具有高水准学历和职称结构的师资队伍,并依托企业人力资源建设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实践教学模块的重要性和时长,并围绕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路径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使学生的管理能力在本科阶段就得到充分的锻炼。这些要求使 “双元制”成为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

1培养模式创新的内涵

1.1人才培养必须结合市场需求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必须在结合市场需求、行业发展、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实现理念创新。笔者认为,将双元制思想与本科教育相结合是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创新的重要途径。在创新理念过程中,应该结合对于大学教育本质的研究从办学理念、教育思想上提高认识,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目标与途径实现接轨并能够与物流管理专业特点相结合,进而深化教师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解、提高创新意识,在培养方案制定、执行、改进方面达成共识,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这些理念上的转变和提高能够有效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培养方案的持续、有序改进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1.2培养模式创新是管理过程创新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应该针对专业特点促进管理过程创新,在与培养方案工作相关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机制上有所改进。在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质量控制等方面坚持引入制度管理和标准化管理,使培养方案相关工作有章可循、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工作流程方面要结合教学管理改革完善培养方案制定、论证工作流程,使专业教学能力与物流人才需求在培养方案工作流程这一平台上充分结合,使之更为科学、合理。同时,管理过程创新要求建立专业培养方案执行过程的动态反馈机制,实现对培养方案执行效果的及时跟踪和控制。

1.3培养模式创新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新的培养模式必须具有攀枝花学院特色、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而这一模式的基础在于设计制定出符合教学改革要求、满足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各方面要求的双元制培养方案,使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与物流企业发展相结合,使专业建设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培养模式创新必须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使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在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获得内生动力和新的理论支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关注培养方案内容的选择和提高,必须具有前瞻性和适应性才能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必须能够脱离传统本科教育理念的范畴,进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双元制层次。

2双元制培养模式创新对教学工作的促进

双元制培养模式对于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2.1双元制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关键是着眼于大学毕业生能力对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因此在保证本科教育的理论学习要求前提下强调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提升能力。

2.2双元制培养模式下的培养方案改进

首先,培养方案制定工作从过去的阶段性工作转变为教研室日常工作,工作时间更为充分、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力特质,实现合理分工、优化组合,使培养方案制定过程计划合理、充分反馈、及时改进,从程序上保证了培养方案制定的质量。其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于搞好培养方案执行、及时反馈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时跟踪培养方案执行效果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利于建立合理的教学反馈机制的建立,进而推动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再次,培养模式创新与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完善始终相始终,能够更好地适应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需要、满足人才市场对高层次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使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最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培养方案改进能够在课程建设方面产生有益的推动,实现了对于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技能、专业方向、实践环节和选修环节等课程模块方面的改进,使课程设置能够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不断调整、创新,改进了原有课程内容并通过增设新课程满足了专业发展需要。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必须考虑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与教师能力培养的协调一致,切实提高教师对于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理解,运用企业力量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促进专业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创新人才培养。

2.3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了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锻炼教师团队、塑造新型组织文化具有长期的促进作用。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本专业领域的发展,使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落实到教师个人的能力提高、工作开展上;同时,双元制培养模式能够显著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水平,通过企业的印证促进教案编写、大纲制定、教材建设,使教师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提高培养方案制定、论证、执行、反馈等具体环节的工作质量和业绩水平,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

3物流管理专业双元制培养模式构想

3.1物流管理本科双元制培养模式基本思路

确保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注意改变观念,以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为培养核心把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改进培养思路,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水平,使之更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型大学建设的需要,这就要求人才培养不能够局限于学校范围内,必须考虑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潜在作用;其次,必须针对传统的工作思维全面改进培养方案制定流程,同时加强课程模块的论证分析,使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中能够通过阶段性、系统性的课程模块设置得到真实反映,这不仅要求更加严密的课程体系,而且要求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同步。

新的培养模式必须与专业建设和教学水平提高相结合,考虑到攀枝花学院的办学特色,该模式立足于攀西地区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分工协作提高教学水平和师资队伍建设,所有教师通过参与培训、带队实习等方式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水平。以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在保证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以“双元制”培养思想为导向,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以岗位执业活动为核心,物流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突出管理实践能力与业务操作的培养,通过学校与企业在物流管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方面的协调,使学生能够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3.2培养模式构建

(1)对于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借鉴。在保证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从办学思路、培养单位、学生身份、教师构成、教学内容、课程时间、考试方式、经费保障等维度进行改革,形成由经管学院与相关物流企业“双元”组成,教育模式由理论学习与物流管理实践“双元”构成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紧密结合“双元制”思想,具有系统性和阶段性特点、具备质量保障和改进功能的培养模式。通过整体性教育,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工作方法能力、个人能力与社会能力。

(2)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建立校企合作。以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双元制”培养思想为导向,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建立“学校+企业”合作培养机制,打造适合于物流管理本科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元制”培养模式。设计横跨物流管理专业多个相关领域的整体性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修改现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编写特色教材,针对不同人才培养阶段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针对社会需求展开人才培养。完善校企合作、使企业和行业协会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承担相应任务和责任,参与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参与教学内容实施和相应考核。

(3)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就业能力培养框架。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经管学院与物流企业在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方面的协调,使学生能够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学生+员工”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充分结合、教学团队和教学资源建设与人才培养同步提高。建立高端复合型教学团队、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搞好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资源水平,使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实现对接,搞好高层次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毕业证+执业资格证”模式。

第8篇:大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27-03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培养环节、课程体系的设计、配置与构建,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化、具体化形式,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在日常教学管理和运行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活动和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

2004年前后,陕西省9个地市相继将原来市属的部分中等专业学校升格组建为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地市高职院校已成为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这些地市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其人才培养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个根本问题。由于这些院校升格时间较短,对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因此,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结构需要,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成为陕西省地市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深入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相一致,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一致,教学环境与生产现场相一致,教学组织与生产管理相一致,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体现培养目标的时代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规格要求,也要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应用性、实践性,达到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把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为重,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岗位迁移能力。

坚持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既要关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也要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发展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正确处理好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关系。既要兼顾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动态适应,及时调整,也要保持人才培养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稳中求变,推陈出新。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机制与流程

开放性和职业性是职业教育两个重要特征。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有效途径。只有企业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各专业主动吸纳行业企业全程参与,探索形成了“学院主导、系部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机制,形成了“更新理念市场调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职业岗位标准等)系部研讨方案设计专家论证(院系两级教指委、行业企业专家)方案修改再次论证完善方案方案定稿通过审核方案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关注的几个关键点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人才培养质的规定性,主要明确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决定性要素,侧重于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是高职教育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区别开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从上述国家政策文本规定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即政策目标来看,不同历史阶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不同的,具有动态变化特征。时至今日,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究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技术性人才,还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理论界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不同教育类型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其培养目标定位既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也要体现各自教育类型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既要符合党的十提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要求,也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特点。从实践目标来说,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调研分析主要职业岗位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和定向性。因此,其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只有明确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才能由此确定胜任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中,各专业在对区域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充分了解各专业面向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和任职资格要求,认真分析职业岗位(群)任职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科学设计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具体是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规格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不能具体化为人才培养规格,就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落实到教学全过程。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现代人才学研究已经证明,人才应具备知识和能力。知识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基础知识指人人都必须掌握的知识,专业知识则因为专业的不同而不同。能力则包括创造能力、竞争能力、表达能力等,所有这些能力又都是以知识为基础而存在、发展和完善的。既然人才是由知识和能力这两大要素构成,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知识和能力呢?这就涉及人才培养规格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陕西地市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使命。这种类型的人才应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专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如表1所示。

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的是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完善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动态课程结构。按照什么样的纵向关系及横向关系排列组合各类课程,必然成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问题。按照精简、整合、重组的课程设计要求,立足于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各专业按照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公共课适用、基础课够用、技能课实用、拓展课丰富”的要求,构建形成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任意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政课、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要求全院统一,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发展需要开设,其中专业基础课要求大类一致。公共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主要开设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社交礼仪、艺术欣赏、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办公自动化、养生与健康等8门公共选修课,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选修课由专业所在系部根据学生发展实际确定,拓宽学生的专业素养。

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性是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型最鲜明的特点。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各专业按照职业技能主导的原则,围绕行业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增加实践教学时数,提高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系统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训项目,增加综合性、仿真性、生产性实训项目,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为此,我们单独设置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公共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公共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军事理论与训练、社会实践、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环境教育等项目,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训、单项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项目,重点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

参考文献:

[1]董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高教探索,2010(3).

[2]管晓刚,程金涛,闫卫平,等.注重研究性,突出实践性,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07(4).

[3]王明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3(13).

[4]王进鑫.适应知识经济挑战,变革高校人才培养规格[J].中国高教研究,2001(3).

第9篇:大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修订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专业在其定位确定后,为实现这一定位而制定的实施计划的总称。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改革的基础。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迅速,“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已在高职院校深入人心。虽然培养了大批的高职毕业生,但并不意味着真正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一方面市场需要懂得高新技术、操作能力强、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并有发展后劲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没有准确的职业岗位定位,基本素质、职业素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缺乏就业能力。因此,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认真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培养?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充分满足企业的需求,这样才能获得自身的快速发展。为此,很有必要对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以求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建筑类人才,为建筑行业作贡献。

一、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当前,由于国内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改造、房地产等项目,给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的信息显示,本专业的毕业生基本能找到工作,工资2000元左右。但学生普遍反映,工作初期很是茫然,到工作岗位后好像什么都不懂,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跟实际工作差别很大,以前所学的知识大多没用,有用的又没有学精,有些还根本没有接触过。建筑类用人单位反映,现在就业的高职毕业生基本素质、职业素质不尽人意,好像什么都不懂,必须从头开始培训,培养得差不多了,又好高骛远,一走了之,要想找个合适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真不容易,但工作确实需要人,不得不以次求之。

上述现象表明,我院根据现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为了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技能人才,抓住目前良好的就业形势,建设好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创造品牌专业,很有必要根据市场需求,对我院现有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二、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的主要内容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18项内容:⑴人才培养目标;⑵招生对象与学制;⑶人才培养规格;⑷毕业要求(毕业证获取要求,职业资格证要求);⑸人才培养模式;⑹面向岗位(群)、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⑻实践教学体系;⑼专业核心介绍;⑽各学期时间分配表及进程计划表;⑾各教学环节各类课程的教学进程计划表;⑿各教学环节各类课程教学总学时(分)比例统计表;⒀其他培养措施;⒁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⒂专业教学队伍;⒃校内外实训基地;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议意见;⒅学校各级有关人员的签字。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

1.学校制定并颁发《关于制(修)订各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原则意见》应包括的内容: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基本原则;基本框架及相关说明;有关具体规定和要求(如课程编码要求,归属要求,精品课程,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教材,考试考核,学分计算等);附表等。

2.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流程

(1)调研;

(2)分析调研材料;

(3)学习“原则意见”;

(4)专业带头人起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草案)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讨论“草案”,提出修改意见;

(6)专业带头人修改草案;

(7)再讨论再修改后形成讨论稿上交学校教务处;

(8)教务处组织专家审议并提出修改意见;

(9)专业带头人根据《原则意见》再修改后定稿实施。

四、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1.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

(1)适应社会需求的原则;

(2)以培养技术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的原则;

(3)适应学生智能特点的原则;

(4)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筛选课程内容的原则;

(5)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内容组织原则;

(6)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

2.调研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面向建筑生产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人才,我们通过对行业企业的走访与座谈,了解到建筑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是:爱岗敬业、勤奋务实,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脚踏实地、安心在生产第一线工作;善于沟通、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善于观察总结,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在不断实践中积累自己的经验;在知识层面上,能识读施工图纸、能完成定位、放线等施工测量任务、能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及建筑CAD软件完成工程项目资料数据整理、熟悉施工的全过程并能组织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能做好质量、进度和一般的成本控制工作并能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同时,我们还同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保持不断线联系,定期不定期地询问他们的工作情况,在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及时帮助出谋划策,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我们反映,我们及时加以改进工作,便于更好地培养学生。

通过对行业、企业、学生考察和调研,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化,课程整合、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模式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师资队伍数量不足,青年教师缺乏企业从业经验,师资队伍中缺乏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教师等问题需待逐步解决,“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需加大培养力度;现有的校内实训场地与实训设备还没有充分利用,还需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完善改进;同时,校企合作虽然已经开展,但深度不够,范围不大,需要进一步把建筑类企业先进技术与标准、工作内容、工作经验等引入教学过程。在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结合建筑行业的特性(季节性、建设周期长)还需进一步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因此,结合当前建筑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及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差距,进一步构建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规律、适应建筑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3.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

新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压缩了公共课所占的比重和课时,增大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比重和课时,构建以基本素质与能力课、职业素质与能力课两个组成部分。基本素质与能力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任选课;职业素质与能力课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整个课程体系结构围绕学生的职业知识、素质、能力进行构建,使学生能学到更多更宽广的知识,使学生能掌握更多的专业基本技能与技巧。其重要修订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公共必修课程。所开设的公共课程严格按教育部的要求执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考试课,共48学时,全部为理论教学,安排在第一个学期;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考试课,共96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6学时,另外以讲座的形式授课40学时,安排在第二个学期;体育与健康为考试课,共112学时,安排在第一、二、三和四共4个学期,按每学期14周,每周2课时计算,该课程原培养方案是安排为56学时,安排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完成,每学期28学时,从这一变动看出增大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为完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强健体魄打好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为考试课52学时,理论和上机实训各占26学时,安排在第一学期完成,这门课课时有所压缩,原方案是64学时,要求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则可;大学英语为考试课在新的方案中由原4个学期的学习共240学时压缩为第一和第二学期完成共120学时,要求学生通过大学英语三级考试;形势与政策为考查课,这门课由原来的课程讲授改为讲座的形式完成;原方案普通话课程改为表达与交流课程,由原来的28课时增加到56课时,要求学生除了会说普通话以外,还要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写作表达能力。从新方案和旧方案的比较可见,公共课程的总课时压缩,但拓宽了知识范围,效果反而增大,为后面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打下基础。

(2)专业必修课程。建筑工程技术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高等数学(考试课,96学时,安排在第一、第二学期完成)、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原为建筑工程制图,进行了知识扩充,由考查课改为考试课,提高其学习要求,共88学时,分2个学期完成,第一学期60学时讲授基本识图与制图知识,第二学期28学时讲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识图与制图),将原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3门课程合并为建筑力学一门课程(考试课,60学时,安排在第一学期完成)、建筑材料与检测(原为建筑材料,考试课,60学时,增大了材料检测内容的实践课时);工程测量(原为建筑工程测量,考试课所学内容进行扩充,64学时,安排在第二学期完成)、建筑CAD(为考查课,56学时,原来安排在第三学期改到第二学期完成,主要为完成工程测量课程数字化成图作基础);原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课程合并为建筑结构一门课程(为考试课,共108学时,安排在第三学期完成);其他专业必修课变动不大。专业必修课调整后为学生后面专业限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业限选课程。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学而不精的问题,新人才培养方案特设置了3个专业方向的限选课程,要求学生根据爱好选择一个专业方向来专攻。3个专业方向分别为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方向、建筑工程造价方向和工程监理方向。根据专业方向分别设置相应的限选课程,如,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方向设置有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建筑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建筑安全技术与管理4门限选课程;建筑工程造价方向设置有工程造价软件应用、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建筑施工组织3门课程;工程监理方向设置有建设工程进度控制、建设工程进度控制课程设计、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和建设工程质量控制4门课程。同时还要求每位学生参加相应方向的毕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学有专攻,毕业后能“下得去、做得下”。

(4)专业任选课程。考虑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任职历程,将来需要通过一级或二级建造师的考试才能获取做项目经理的资格,特设置了与建造师考试相关的还没有讲授的课程供学生选修,如建设工程经济(60学时,安排在第三学期)、工程建设监理概论(36学时,安排在第三学期)、钢结构(36学时,安排在第四学期)、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60学时,安排在第四学期)、建设工程项目管理(36学时,安排在第四学期)等5门课程,这些课程全为考查课程,为以后参加建造师的考试打下一定的基础。

(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十分注重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新人才培养方案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设置,一方面大部分课程都设置了相应的实践课学时,另一方面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原来的“2.5+0.5”模式改为“2+0.5+0.5”模式,即由原来的两年半理论学习加半年毕业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为两年理论学习加半年单项综合能力实践再加半年毕业顶岗实习。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不至于一筹莫展,很容易进入顶岗实习角色,同时还可以在毕业顶岗实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习所接触到的工程完成毕业设计。

五、结束语

在深入调查咸宁市建筑行业企业人才市场需求和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局限性和缺陷,本着服务于学生,着眼于学生,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为目标,特修订了合乎实际的新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利于该专业学生毕业时就业面更为宽广,就业机会更多,使其在未来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赵昕.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7,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