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继续再教育范文

继续再教育精选(九篇)

继续再教育

第1篇:继续再教育范文

从需求上看,我们国家室内设计高端的继续再教育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教育部颁布的《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到,“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已被列为六大工程之一,而且提到可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来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策略。与中国大陆相比,港台的室内设计发展已历时三十多年,其高端的继续再教育也相对普及与成熟,他们的职业设计师大多接受过专业研修训练及不同形式的高端再教育,通过这些形式的学习使他们眼界更开阔,设计作品更趋完美与成熟,而现今我们国内有许多室内设计师从业多年后即有被“掏空”的感觉。本人从事此专业已有近十年,面对有些设计案例时,也常有“江郎才尽”之感,面对发展的社会,明显感到自身的不足。参加高端研修课程班和专业训练再“充电"的需求愈加强烈。这也恰恰说明市场对高端再教育有很大的需求,市场潜力有待挖掘。

在此培训的办学方式上看,切莫盲目化,室内设计的高端再教育要定位合理,针对性强,特色办学,重点要通过课程设置来提高学员的实践水平与技巧,完善其知识结构,提倡互动教学。还应当加强互动性的专业训练和学术交流。在时间安排上应不等同于全日制的在校教育,再教育培训的授课时间一般安排在周末和相对宽松的节假日,也可根据学员自身的需要来安排学习时间,平时也要有交流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实际效果才会显著。

这里我们也要注意到,室内设计高端再教育要避免培训业中出现的通病。其主要表现是:一、在培训的效果上重学历、结果(证书),轻技能、过程(学习)。由于培训的功利色彩太重,从而导致了很多学员总是处于“要我学"而不是主动性的“我要学”的被动状态。在培训的过程中,轻视学习,重视取证。有些培训机构的组织者为了迎合这种趋势,举办短期的高价取证班,更有甚者是干脆来个花钱买证两方便,使培训和再教育的初衷发生了质的变化;二、培训行为上的盲目性强而实效性差。在政府的行政命令的作用下,培训的目的和行为是为了应对主管部门的某项规定,而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有了资质就进行项目经理的培训,为了执证上岗而进行上岗资格培训,这种培训的临时性、突击性、应急性的培养方式带来的结果是缺少了自觉性、实效性、针对性,以致最后证书拿了而实际的设计水平没有丝毫的变化,即费时又费财力和物力;三、在培训管理上政府行为强化,市场能动性弱。由于国家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由政府部门指定培训机构,决定培训内容,使各企业不能根据自身的经营和发展的需要,而是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来安排培训工作,缺少主动性和自主性,缺少公平竞争,而且由于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形成了走过场,表面化的应付和重复培训,并且最严重的是互不承认。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是讲究实效,能真正让市场做主来适应它的要求,那么在以市场为主体的过程中,要把指令性的文化与文化的需要相结合,利用和依靠行业管理组织的协调,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优向选择,消除其盲目性,从长远的和整体性的角度有效地减少市场带来的负面因素。

当然,如今的室内设计高端的再教育对于我们改善大、中专的基础教育提供了方向。其一,加强了艺术类院校与工科类院校在室内设计教学上的联系;其二,使室内设计在教学上得以知识更新,同时加强了实践性与互动性的结合;其三,加强了国内室内设计教学体系的系统性与完善性。

第2篇:继续再教育范文

经济学中关于人力资本的理论是在60年代由美国学者舒尔茨首先提出的。其核心是强调人力资源的质量和向人力资本投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在对全体农村人口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以农民为主的不同人口类群中质量、知识和技能的差别,利用培训和教育等多种渠道,有效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人口素质的大问题。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这一新的发展时期,尽快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劳动力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题与核心。当今发达国家的成功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人力资源成为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而且人力资源中劳动者的质量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的直接运用者,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接受程度和操作水平,直接关系到生产的结果。提高农民素质,能够产生更多的农业科学技术运用人才,产生出更多的高素质的熟练劳动者,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改变原有的农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一代代农民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素养与能力来实现。因而要在整体上提高全体农民的科技素养与文明素养,实现农村经济全面繁荣,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做到人与社会的最终和谐发展,就必须全面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

二,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力资源基本状况

我国是一个人口较多的农业大国,农村有8亿人口,占总人口的63.91%。并且我国人口每年大约以13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这其中农村人口的增长占了绝大部分。在我国现阶段还存在为数不少的农村扫盲后的剩余人群、小学毕业后未升学的人群、初中和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人群。根据有关资料显示,1998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中的文盲、半文盲人数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8.64%,小学毕业占34.63%,初中毕业占45.67%,高中和中专毕业占10.73%,大专以上的占0.33%,在我国教育史上这些数据可谓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按照我国农业发展要求仍然是偏低的,尤其是西部地区更为明显。1998年,西部地区劳动力中的文盲、半文盲率为14.8%,比东部高出1倍,而高中(含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在西部又比东部低出1倍。农村现有劳动能力的人口4.8亿人,其中有近1.5亿剩余劳动力,并且我国农村每年还将新增600多万的劳动力。我国农村平均每万人中的技术人员不足7人,约占农业人口的0.06%,平均406.6公顷耕地只有1个农技人员,也就是100多个乡镇只有1名专业技术人员。我国农村多数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能够看懂农业科技书刊的人数不多。据2001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仅及城市居民比例3.19%的1/7,81%的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的“观察、观望”态度。据抽样调查,农业劳动力中掌握1―2项实用技术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16.4%,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和岗位培训证书的人数,合计占被调查人数的7.3%。

根据上述数字能够看出: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力资源在量上极其庞大,在质上则相对落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迫在眉睫。

三、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水平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

农村教育的滞后是造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我国整体教育发展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形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农村较大的贫困人口群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教育的发展;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体制落后于市场经济制约了教育的发展。

四、加速发展继续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水平的重要途径

发展农村继续教育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根本性、推动性的重要意义。一是继续教育可以使劳动者不断地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使劳动者同快速发展的社会与经济保持同步。二是加快农村继续教育是当前力口快农村科技进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三是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迫切需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当前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低,不能适应城市化进程,已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即使已转移的从业者大多也只是在城市中从事一些相对较低收入的繁重体力劳动,成为现代都市中的弱势群体。可见,大力发展农村继续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增强其就业能力,使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成丰富的人力资源,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五、全力加速发展农村继续教育新的运行体制

在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中,农村继续教育必须积极改变原有旧的发展体制,一是要转变传统观念,创新办学思路。在发展农村继续教育的工作中,一定要转变单一的学历教育观念,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地区不同的实际需要,制定符合实际的办学层次、培养目标、教学方式。要改变学制长、教学内容滞后、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不适应实际需要的问题。要克服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实际技能差的问题。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力求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衔接,与农村生产实际合拍。注重组织学生在学校的实验基地里参与各个环节的生产活动,安排专业教师带领相关专业学生深入到农户中进行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在实践中完成能力培养。使继续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地更加紧密,成为农民喜爱的乡土专业技术人才,从而改变农村继续教育中现有的较为单一的学历教育结构,造就出一大批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的农业发展实用新型人才。二是加大经费投入,扩大融资渠道。农村继续教育一直处于不发达的状态,财力不足,经费无保障是阻碍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现阶段政府对农村继续教育资金投入过少,极大限制了农村继续教育的发展,要改变现状,政府必须通过政策扶持,加强统筹力度,通过财政出一部分,社会筹措一些,农民个人拿出一点的办法加以解决。这样就要求政府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视发展继续教育,而要力口大对农村继续教育的投资,要通过立法,为农村继续教育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财政支付渠道,保证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其次要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农村继续教育。要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教育,有计划地发展农村教育债券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使继续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到有机的结合。逐步实现农村教育主体的多元

第3篇:继续再教育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模块;技能;考试 

 

一、继续教育的概念界定 

 

1.继续教育含义 

“继续教育”这一词语最早出现于欧美国家,出现之初的目的和宗旨是为了对一些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再次的、必要的专门培训,以便其能完全掌握迅速更新的生产技术,适应生产的需要。我国继续教育的概念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应运而生,较之欧美国家,出现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期,清华大学张宪宏教授首次在国内引进“继续工程教育”这一与国际接轨的名词和概念。 

狭义上的继续教育是指,向接受了某种教育后的某些特定人员(尤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技能拓展、社会规范或情感等方面的高层次的进一步追加教育。而广义上的继续教育则是指,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目前,继续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和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含义的特殊性 

高职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院校是省级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建设情况的实际需要而设立的,主要目的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型人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由于其必须帮助本校毕业学生实现学历层次提升的需求、帮助本校毕业学生具备企业所需的技能、帮助地方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因此,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含义就包含了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两个层次需求,继续教育对象也分别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两种类别。 

 

二、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功能 

 

1.社会发展的需求 

继续教育在整个终身教育的体系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是终身教育的核心组成,它是正规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对提高国民素质和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因其具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殊功能、拥有大批的高技术专业人才、拥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和实验实训场地等特点,很自然地承担了建立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学习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中对企业人员的回炉培训、对即将毕业高职生的再培训及学历教育,可以帮助员工和高职毕业生尽快适应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实现校企无缝对接,这在无形中也将推动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 

 

2.高职生的需求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明确定义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007年统计显示,全国已有高职院校1109所,在校生人数数量庞大,占全国高校总人数的50%以上,高职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是迅速的。 

但是,在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中,高职教育被等同成为次等教育,高职院校被等同成为大专院校,高职毕业生也被简单地定位为“蓝领”,高职院校成为落榜生的归宿,成为家长和学生无奈的选择,生源质量无法提高。另外,在就业过程中,学生也往往被一纸文凭拒之门外,调查显示,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和家长中,有60%以上的家长希望学生能有继续教育和继续学习的机会,正规、便捷的学历教育需求便随之出现。 

从麦可思公司对2009届高职院校毕业生调查中可以看出,58%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教育无法满足初级职位的实际工作需求,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实战训练和专业技能再教育也有着迫切的需求。 

 

3.高职院校的需求 

如何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何创立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如何在确保正常全日制教育的前提下,拓宽思路、利用资源、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如何真正实现“两条腿走路”,这些问题和思考都催生了在高职院校中发展继续教育力度的渴求。 

高职院校要更好地发挥职业院校高级形态这一使命,要更好地满足学生对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的需求,要在确保全日制教育的基础上创造经济效益,就必须深入研究继续教育长效运行机制,研究出更多的继续教育项目,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1.领导重视不够 

由于高职院校的发展重点在于全日制教育、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及课题建设等,多年来,继续教育仅仅被看成是利用学校剩余教学资源进行创收的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的,继续教育和全日制教育的互补关系未被重视,继续教育的资金来源、机制建立等都受到制约。 

然而,只有加强领导重视程度,强化制度落实,提升制度的执行能力,继续教育的发展才能有前途可言。我国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纲要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相信,在未来几年内,继续教育在高职院校中一定会良性发展。 

 

2.市场意识不强 

目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很少有人对市场进行调研,很少注重市场需求的变化,缺乏竞争和创新意识,没有新项目开拓,导致整个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体制缺乏活力。 

另外,继续教育虽然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从国家政策层面而言相当重视,但是,继续教育的文凭在涨工资、晋升、提干等方面却与全日制文凭存在差距,这也使得继续教育的招生受到了影响,招生宣传明显无力。 

要发展继续教育的规模,就必须从源头出发,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与多方取得交流和联系,开拓真正有市场潜力的继续教育项目,扩大宣传力度、改进宣传方式、全体动员,招生市场必定会有所突破。从2010年的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等简章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以前出现较多的学历“全日制”要求已经删除,从这一举措中也可以看出国家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恒心和力度。 

 

3.管理体制不顺 

由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继续教育的管理只限于招生和发证两个环节,因此,继续教育的中间过程往往被忽略,增强办学质量意识不强,继续教育往往被认为是花钱买证的一种形式,社会认同度和社会信誉急剧下降。 

同时,管理体制的不顺还表现在各机构办学水平良莠不齐、培训市场杂乱无序、管理人员缺编等方面。更大的缺陷在于校企深入合作不够,继续教育既缺教育对象,又缺培训人员,面对巨大的市场,继续教育却无法迈步前进。 

只有理顺管理体制,固定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专项工作人员、市场调研员等角色,真正形成顺畅的运行机制,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工作才有出路。 

 

四、“三位一体”模块的搭建 

 

1.自学考试本科教育模块 

在“十一五”规划期间,仅江苏省就有441.6万人次报考自学考试,开考215个专业,培养自考毕业生17.8万人,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的十二分之一,相当于14所大学5年毕业生数的总和,可见,自学考试规模日益增加,规范性日益完善。在高职院校中,由于大半以上的家长和学生对本科学历教育都有需求,因此,在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体制中肯定要搭建“自学考试本科教育模块”。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它的特点是适用性强、开放性大、灵活性高、费用低等。 

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家庭贫困、学有余力、有恒心的学生。学生可以从进校开始就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自主选择自学考试的学科和科目,自行制订学习和考试阶段性计划,自己报名参加课程考试,只要通过国家规定的课程便可取得学历。但是,这种自考形式并不适用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因为自考强调的是自学,这种额外负担的学习可能会加重其本身的学业负担,导致课程学习困难,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心理负担及心理疾病。因此,应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种学习形式进行宣传,并设立专门的考试报名点,帮助有需要的学生。 

(2)自学助学考试(专接本) 

自学助学考试,俗称专接本,又称小自考,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教学过程管理和学业考试管理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江苏省自2008年以来出台文件实施专接本的继续教育方式。简单而言,就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即将进入大三顶岗实习前,选择与高职院校所学专业相近的本科专业及对应的学校对接学习,在两年弹性学制内,在高职院校直接完成全日制的本科学习。 

这种形式的学习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实现第一学历为本科的要求,而且还可以拿到学位证书,同时又由于其本身属于自考系列,社会认可度也较高。但是,由于这种学习形式采用免试入学、宽进严出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也较重,有些学生会由于一两门课程没能通过而不能获得毕业证书。因此,这种学习模块的适用对象主要是未来意向性工作对学历要求较高、不需要马上工作养家、学有余力、抗压能力较强的学生。 

2.成人高考系列教育模块 

(1)专科起点升本科(专升本) 

专科起点升本科,俗称专升本,它是国民教育系列下成人教育系列,学生取得高职院校毕业证书后的任何时间报名参加统一的入学考试,考试通过后直接录取并进行学习,它是一种边工作边读书的形式,在高职院校内开展这种继续教育模块,多采取函授和当面授课相结合的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由于通过率高、学习轻松、可以工作学习兼顾,适用于所有高职院校学生,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学习模式的高通过率,所以含金量不高,更不能实现第一学历为本科的要求,因此,对学历要求高的学生就不适用。 

(2)高中起点升高职(高职、高专) 

高中起点升高职的教育模块,主要针对部分高考没有考上本专科的学生,在高职院校中专门设立这种模式,可以帮助高职院校丰富继续教育系列的内涵。 

 

3.专业技能再教育模块 

高职院校成立的重要使命就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便体现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充足、技术应用型人才储备多等,因此,在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模块搭建中加入专业技能培训模块就非常有必要了。这种专业技能再教育模块可以设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在学生进入社会工作之前,安排专门的校企对接式专业培训,以学以致用为原则,以企业的当前或长远需求、职业道德培养、最新技术应用为目标制订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快速、系统地再次学习专业知识,尽快适应工作的需要。 

同时,这种专业技能再教育模块也可以通过对企业特殊需求学员培训的方式,帮助更多的企业人士掌握专业技能,高职院校也可以更好地完成专业技能传授、服务地方经济的历史使命,也可以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的力度。 

 

五、“三位一体”长效运作因素分析 

 

1.真正实现“学分对接” 

尽管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但是两者之间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无论是高职还是本科均已实现学分制计划的教育模式,那么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与高职院校本来的课程设置之间应具备学分互认和学分对接的意识,这样学生就不用重复学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节约时问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和理念。 

在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应主动与高校或技能培训机构沟通,加强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制订出合理的实施计划。例如:在自学助学考试(专接本)教育模块中,可将高职院校学分制计划与自学考试课程安排进行对比和研究,将教学要求相同和学分相同的课程实现学分互认,将学生此门课程的高职院校成绩直接计人本科学习段的学习成绩。再如:在专业技能再培训教育模块中,技能培训的理论部分内容可以融入高职院校的学分制计划中,将理论学习和简单操作的内容融入高职院校的课程和实训中。 

 

2.真正实现“时间对接” 

在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中,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将成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绩效点。因此,在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与相关主管部门、本科院校加强沟通与交流,争取将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过程与继续教育过程相融合,节约时间成本。例如:在专接本教育模块中,江苏省教育厅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将学生大三这一年做了融通处理,合并完成,为学生节省了一年的时间,受到学生的欢迎。 

 

3.真正实现“资源对接” 

在高职院校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校企合作交流平台、专业技术教师、实验实训设备,因此,高职院校应真正利用好资源,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实现资源对接。例如:在专业技能再培训教育中,运用校企合作平台,可以借助德国“双元制”教育经验,借助“订单式培养”手段,更好地完成资源对接。 

 

4.真正实现“知识点对接” 

第4篇:继续再教育范文

继续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将其划分为学前继续教育和学后继续教育,学后继续教育又可分为职业继续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显然,这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着自身的规律和必要性。在不否认其它阶段重要性的前提下,职业继续教育尤其有着更加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在对继续教育的定位的认识、在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有不少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当今世界均以经济发展为主题,中国更是如此。经济发展靠什么?靠人,除此之外,还靠什么?答案会很多。在这很多的答案中,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能把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向市场提供某种产品,从而形成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的团体――企业。企业的人如何,就是企业的经济如何,也就是社会的经济如何。那么,高质量的产品从何而来?从策划而来,从管理而来,从技术而来,从人的手中操作而来,显然这一切都离不开职业化的教育培训。回溯而上,这不正是职业继续教育的核心价值吗?

我国目前的继续教育,主要由各类高等院校承担,主要是成人学历教育,主要目的是解决个人学历需求,主要课程是普通大学课程的移植,用一句话来概括,基本上是大学普通教育另一种方式的补充。也正因为如此,其教育离社会、离经济、离市场、离个人职业发展相差甚远,距离太大。再看企业本身,认识不同,其职业继续教育的效果也就不同。一些企业从战略高度认识职业继续教育的巨大价值,充分挖掘内部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大学教育资源,以业务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标准与能力为基础,真正做到了教育与需求的统一,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统一,这些企业由此变成或者一定会变成优秀企业。而更多的企业,一是认识不到位,甚至认为教育是企业的负担,这与世界先进企业有着巨大的差距;二是受困于内部教育资源不足,亦或大学教育质量难以适应其要求;三是不能做到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使得员工自身缺乏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作为国家及国家的大学和企业,重新认识和定位职业继续教育,无论对社会发展还是对企业、对大学本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是要加强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和继续教育研究,突出其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提升全社会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下大力气研究继续教育的理论与规律。与各类学校教育相比,这方面的研究远远落后。二是健全继续教育发展机制,特别是职业继续教育机制。再也不能认为这只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了,这也是国家的事情,要为企业做好国家层面的教育服务,同时也要对企业提出国家层面的教育要求,逐步建立企业、大学、个人继续教育的制度体系。三是要转变高校继续教育的观念,要重新确立继续教育在大学的定位。如果还把继续教育作为大学的副业那可真的毁掉了大学发展的难得机遇。四是建立企业需求与教育资源的对接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享受国家激励政策,建立起针对性的供求关系,鼓励企业提供教育市场,鼓励学校服务企业需求。五是引导广大教师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与企业,深入了解社会与企业需求,让这样那样的理论到实践中去表现价值,真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继续教育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抓住主要矛盾尽快获得突破是解决系统问题的有效方法,这个主要矛盾就是职业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因为它与国家经济发展以及亿万员工发展密切相关。

第5篇:继续再教育范文

关键词:继续教育; 美国特色; 启示;

Features of American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Development

Wu Jia

Colleg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American continuing education has distinctive features。 The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the policy and law, educational philosophy, educational patterns, financing,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Comparison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America and relevant analysis will provide significant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ntinuing education。

Keyword:

continuing education; American features; implication;

继续教育是指一切正规学校教育之后的再教育和培训。美国继续教育主要包括以学位课程为主学历的继续教育, 和以职业培训、社区服务等为主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美国继续教育以1907年威斯康辛大学成立成人教育为起点, 历经100余年的发展, 仍然保持强劲发展的动力和势头。目前, 美国参加继续教育的总人数已超过2300万人, 并以每年100万人的速度增长。[1]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 美国继续教育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一、美国继续教育特点

(一) 政府重视, 法律规范

美国继续教育在国家教育和社会发展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在美国, 继续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拥有极高的战略地位, 几乎所有大学都开办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办学规模大、发展速度快。毫不夸张地说, 美国甚至认为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 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乃立国之本。正是出于对继续教育的高度重视, 美国通过立法确认继续教育的法律地位, 规定其具体实施和监督部门、财政投入主体和投入比例。从法律层面保证成人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 对继续教育质量进行监督, 保证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了积极推动继续教育发展, 美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早在1966年颁布的《成人教育法》, 及同年出台的《成人教育法案》为美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固的基石。后续颁布的《美国成人高等教育法》《美国全国职业教育法》《美国职业训练合作法》《卡尔·D·帕金斯法》《全国就业与培训法案》, 这十几部法律法规的颁布对美国继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从颁布法律数量之多、覆盖面之广可见美国对继续教育法律立法工作的重视程度。除了立法, 美国也十分重视继续教育相关法律的修订与完善, 如1970年、1974年、1978年美国政府曾连续三次修订《成人教育法》。继续教育法律法规已成为美国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 对象广泛, 教育理念终身化

在美国, 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和培训已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生活方式。美国接受继续教育者十分广泛, 囊括了上至总统、公司董事、科研工作者, 下至普通工薪阶层、技师劳工的各类人群。接受继续教育对象是不分年龄和种族的, 无论受教育者的文化程度、社会阶层、职业状况如何, 都是继续教育服务的对象。因此, 美国成人参加继续教育的比例高达成年人口总数的1/3。美国某统计报告指出, 早在1995年就有7600万人就读各类成人学习班, 占美国成人的40%, 比1991年增长8%。[3]而现在, 美国高校中就有46%的学生是接受继续教育的。由此可见, 美国继续教育覆盖面广泛, 且潜力巨大。

继续教育在美国以如此强劲之势发展的原因何在?究其根源在于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在当代美国, 终身教育思潮盛行, 其核心意义在于人类需要坚持终生学习, 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和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是美国重视继续教育的理论依据, 也是美国继续教育蓬勃发展的思想先导。这一思想推翻了传统的“一教定终身”的理念, 打破了单一的学校教育模式的界限, 它倡导终生不间断学习, 随时随地学习。一教未必定终身, 学校也不再是学习和充电的唯一场所, 人们只有通过终生不断地学习, 才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要实现终身教育, 必须引入继续教育, 实现正规学校教育后的再教育和培训。

继续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极其重要的手段, 其主要特点是开放、灵活、门槛低、能充分满足各阶段学习人群的学习需求。继续教育能填补已有知识体系中存在的空白和缺陷, 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知识储备, 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以继续教育为主要载体的美国终身教育体系已基本形成, 它已经成为美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 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 办学主体多层次, 格局多元化

美国继续教育形成了以高校为主体, 企业、行业协会、私人以及继续教育专业组织构成的多层次网状结构。

美国的继续教育兴起于高校, 高校是继续教育的主体。兴办继续教育是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体现, 也是高校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美国的大学十分重视继续教育, 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一些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起源于为居民开设公共知识讲座, 这两所大学现已成为波士顿及周边地区居民进行终身学习的主要场所。[3]特别是麻省理工学院已成为“128号公路”许多高科技公司开展职业培训的重要基地, 为技术管理人员提供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讲座、研讨会和短期培训等继续教育培训服务。

企业也对本单位员工开展继续教育, 一般大型企业都有专门机构负责各个部门的继续教育计划, 对职工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再培训和再教育。在美国, 超过85%大公司都向内部职员开设相关领域最新课程。如有一些公司开设智能机器人、计算机语言、风险评估管理等体现科技最新进展的课程给公司新进领导或继承人。

行业协会开展继续教育占比20%。如美国律师协会、医师继续教育协会、教师继续教育协会等, 都大力举办继续教育活动。私人也举办继续教育, 美国有近200家私人举办的继续教育机构, 占比6%。另外, 继续教育专业组织也积极开展相关的继续教育, 如国际继教训练协会、老年寄宿学院、继续教育审核理事会[4]等都提供极具专业特色和针对性的培训项目。

(四) 集资渠道多元化

为加快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美国政府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继续教育所应承担的经费比例。如美国《地区再发展与训练法案》规定:“所有参加培训的人员, 个人不必承担任何费用。其费用三分之二由联邦政府负担, 三分之一由州政府负担。”[2]政府负担各州的公立大学、社区学校等开办继续教育所需费用的70%。另外, 私立大学继续教育活动所需经费的13%也由政府提供。

为了确保资金的来源和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 美国政府积极倡导鼓励各类民间组织以及个人行为投资继续教育和培训行业。一些企业向成人学校捐助教学设备和书籍;设立专门的基金, 为成人学校培养专业教师提供经费支持;向学校派送具备专业技能的企业教师;还有一些团体和个人为继续教育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 通过志愿的形式开展演讲和研讨活动等。根据美国法律规定, 企业职工的继续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据统计, 美国企业每年用于职工培训的经费为300多亿美元, 占其销售额1%或工资总额的3。3%。[4—5]很多企业的继续教育培训费用占比很高, 如通用电气公司每年3亿美元用于员工培训, 摩托罗拉公司更是高达10亿美元。

(五) 多方质量监管

美国继续教育结构错综复杂, 虽然迄今没有专门的机构对继续教育的质量进行监管 (尤其是私人培训机构) , 但并不意味着美国对继续教育缺乏质量监管。常见的质量监督方式有三种:一是自律自查, 如很多大学专门成立了质量监督部门, 审查继续教育的项目课程及教育成果, 对效果好的项目予以保留和跟进, 对于效果不佳的项目予以取缔;二是评估认证。美国有许多专业认证组织对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办学标准进行评估并提供专门认证标准和程序。三是市场监管, 以市场杠杆为导向, 通过企业和培训者选择的倾向性来实现教育机构的优胜劣汰。因此继续教育机构都非常重视培训项目的研发, 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越来越多的高校着力打造精品化的品牌培训项目, 为企业提供各类开放式和定制式的继续教育服务。这些项目经过市场需求的检验, 具有持久的发展力, 一些不符合市场需求和规律的项目则逐步退出市场。

(六) 培养较高层次人才, 学历高移化

目前成人越来越多通过继续教育攻读较高层次学位, 如攻读硕士学位的继续教育受众就达400多万人。美国高学历在职人员进修比例也日益增加, 据统计, 2005年美国参与继续教育的1亿人中就有近7000万人受过高等教育, 占总人数的75%。[1]美国重视高层次学历成人继续教育的投入, 逐年增加教育预算, 力求更好地服务高等学历人员。如美国科罗拉多国家技术大学是一所由45所大学联合创办、以实施高层次远程继续教育的新型大学, 它主要进行硕士教育以及短期课程培训。美国各种类型的大学后继续教育服务中心有近2万个, 其经费设备、师资等都从政府与企业得到支持。

精于培训的企业大学也打破局限, 开始涉足具有学位授予的高等继续教育领域, 大部分的企业大学目前都能授予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企业大学的学位标准也需要经过政府教育机构的鉴定, 其标准参照传统大学学位执行。一些科研机构和公司也陆续开始涉足授予学位的继续教育, 如贝尔实验室、兰德公司和IBM公司均可授予相关工科以及工商管理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二、对我国继续教育的启示

我国的继续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继续教育体系。但较之美国, 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很多问题和不足也日益凸显:如长期不受重视, 高校消极或被动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社会参与不足;定位不明确, 经费缺乏等。“十三五”期间, 我们应举上下之力, 积极作为, 为继续教育建章立法, 加大投入, 促进社会广泛参与, 准确定位, 主动履行高校作为继续教育主体的教育职能, 努力致力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通过发展继续教育, 既能使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得以实现, 又能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 成人参与继续教育比例将大幅提高, 从2009年的1。66亿人次增加到2020年的3。5亿人次, 年参与率达到50%。[5]美国继续教育历经百年, 在政策法规、教育理念、办学体制、资金筹措、质量监管、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我国有效发展继续教育有极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 加强立法, 提供保障

立法工作是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也是国家干预和管理继续教育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继续教育的立法还相对比较薄弱。目前仅有个别省、市、自治区有继续教育立法, 但没有国家层次的相关法律。由于国家继续教育基本法的缺失,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法律法规的效力, 致使一些规定流于形式, 各项工作的开展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我们应当继续大力推进我国的继续教育立法工作, 依法治教, 以法促教, 推动继续教育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规定国家和企业对继续教育投入比例, 使其发展规模和经费来源等适应继续教育整体发展的需求。对继续教育的具体实施部门、监督机关、财政投入主体、投入比例等做出较为详尽的规定和规范, 并明确相关的惩罚机制, 使法律真正地落到实处。

(二) 加大投资力度, 多方筹措资金

我国的继续教育主要由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部分组成。经费来源的基本现状是:学历教育政府和高校几乎都是零投入, 其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成人学生所缴纳的学费, 其标准仅相当于全日制学生学费的1/3至1/2。目前我国学历教育一般都是采取“学校—”这种联合办学模式, 原本廉价的学费被继续按照双方协定好的分成比例进行分割。经过一番分配后, 最后落实到办学的经费相当有限, 经费的短缺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成人学历教育的教学质量。广开经费来源, 加大投资力度才是学历教育在经费源头方面的应有之意。非学历教育是依据项目进行投入, 实施一项一结, 严重缺乏基础建设的经费。总体上来说, 由于继续教育经费的缺乏, 从源头上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的动力和势头。我国目前这种状况很难兼顾扩大教育规模和保证教学质量。为推动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应该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 最重要的是国家应给予继续教育基本投入, 鼓励不同性质的资金进入继续教育市场。进一步制定具体措施, 鼓励多方投资, 使投资多元化, 做到政府、企业、个人合理负担。现在我国很多企业往往忽略职工的继续教育, 国家要借鉴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经费筹集方面的经验, 制定明文规定企业对职工继续教育的投人, 督促检查其实施情况。

(三) 提高社会参与度、构建多元办学体系

建设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 必须要有社会大众认同和广泛参与。终身教育理念是中国发展继续教育的应有之意。特别要转变传统观念, 打破继续教育等同于学历提升的误区。已经取得高学历, 高职称的人同样需要接受继续深造和学习, 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各种渠道普及终身教育理念, 让人人参加继续教育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社会大众应积极介入继续教育的改革,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体系、项目、课程以及教学 (培训) 过程设计等;企业和个人应积极为高校继续教育提供实践基地, 并积极参与质量监控与效果评估。

美国的继续教育具有多元的办学体系, 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私人等多方参与办学。美国在继续教育办学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如他们多系统、全方位地广开学路, 开设的课程种类繁多、深度各异, 组织形式也多种多样。这样的办学模式不仅能适应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要, 而且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内涵的发展需求。因此, 我们也应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 充分利用各类社会教育资源, 通过各类渠道途径为受教育者提供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服务。构建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办学体系, 改变大一统的传统办学模式, 致力于实现基本政策和法规允许的多元办学主体, 各类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都应当积极参与继续教育, 利用自身的优势, 为继续教育提供具有特色的支持和服务。让全社会全面参与, 努力创建一个民办公助、公办民助、政企联合、校企联合、中外合作、私人办学等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孙江涛。美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 2017 (3) :86—90。

[2]刘婕。继续教育立法之初探[J]。法制与社会, 2009 (2) :36—37。

[3]秦发兰, 康国光。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之困境思考[J]继续教育, 20017 (5) :32—34。

[4]严继昌。教育创新发展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的战略转型[J]。开放学习研究, 2016 (3) 。

第6篇:继续再教育范文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职业继续教育;结构要素

原始社会,人类为求生存必须从事与其生活相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并由经验积累,通过代与代之间将掌握的生产劳动技能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为求得特定经验、技术与技能的学徒制度。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特定职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加复杂,学徒训练无法满足个体的实际需求,因此,个体为发展身身的能力、学习更宽广的知能与技能而寻求系统化的职业教育与训练,其后,职业教育与训练逐渐制度化,同时,职业教育与训练担负起提供个体养成职业能力及适应生活所需的知能与技能的责任。随着外部环境全球化、弹性化、多元化及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目前的职业继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压力。本文从社会学角度提出职业继续教育的结构要素,分析全球化对结构要素的影响,探究全球化下职业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职业继续教育的结构要素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最大的差异在于“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体一点,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无论其是否具有组织性或系统性,均属于教育范畴。而从“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定义中,教育包括“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两种性质,因为人是教育的对象,所以教育促进人的发展;而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则社会势必为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亦即教育培养人的过程是将社会知识、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意识形态不断内化于教育对象,促使个体社会化,且亦因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所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职业继续教育包括职业、继续及教育三属性,鉴于职业继续教育内含于教育领域,则其教育本质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性质具有共通之处,亦即职业继续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然而,职业继续教育更因其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及教育内容的特殊性而有异于其他教育类型。传统意义上,因职业教育及相类似的技术教育是配合经济发展而规划设计其内涵,让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个体拥有就业能力,故这类教育普遍被视为终点型教育,个体接受的这类教育也可称为职前准备教育。本文所称职业继续教育乃是指有目的地培养生理已成熟,并能扮演一定角色而被社会所承认的成人在就业后,继续认识与发展职业知能、技能与态度的社会活动;换言之,职业继续教育是个体确认外在环境变动之后产生的内在需求而进行的继续性的职业教育。

根据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兼具促进人的发展及促进社会发展二重性质,教育活动在概念上内含于社会活动,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由若干部门、层次及因素以一定的方式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教育结构具有一般社会结构的共性。借用社会学家帕森思对社会结构层次分析的概念,亦即社会价值是社会结构的最上层,其次为特殊集合体形式,再者为制度,最后为角色等四个层次,笔者将其导入职业继续教育结构的阶层分析内容,教育价值为最一般或最抽象的概念,表示部分或全体成员所向往的理想教育,即教育应达到的目标;其次为特殊集合体指教育组织中各类团体或行动单位;再者为制度形式指称的权利与义务规则及相互关系;最后则为角色,即是角色扮演者应如何表现促进目标实现。据此,职业继续教育结构应为目标、主体、管理及行为四要素。同时,因为教育内容是学习者认识与掌握知识的主要目的,所以我们在设定职业继续教育结构时,在借鉴社会学基础而确定的四个结构要素的前提下,加入了内容作为职业继续教育的第五个且处于关键地位的要素。

职业继续教育结构中目标影响管理规范的制订和结构中的主体行为方式,从而使管理符合实际的需要,主体根据其身份地位,修正其行为并对目标产生影响;行为则因目标及管理规范,并配合主体的需求而产生主动或被动、积极或消极的行为。换言之,由于目标、管理、主体和行为四项要素的彼此作用,致使职业继续教育结构不断延伸与发展。内容则为职业继续教育的核心所在,其他四个要素紧紧围绕内容而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全球化对职业继续教育结构要素的影响

人类社会正面临资讯、经济和科技等方面全球化的冲击,全球化是时空的延伸,能将不同社会和区域联结成一个横跨地球表面的整体。在当今社会,各个区域的社会制度、组织及生活等深受全球因素影响,这种发展趋势使得社会生活的时间与空间安排不再完全以区域为基础,而是被吸纳至全球化的时间与空间延展过程中。今天,我们因全球化的贸易、旅游及资讯发展而扩展了文化视野,且改变经济竞争形态,现代生活为个体造就了无限的机会,但伴随着的则是风险及不确定性的增加。因此,如何协助及促使个体从多元、变迁的全球化经济社会中展现个体之潜能,实为职业继续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全球化对职业继续教育五个要素的影响可以为职业继续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1.对目标要素的影响

传统教育因其假设个体如果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则将更能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所以传统教育的目标旨在增长、补充个体的知识;然而,随着资讯科技发展,全球化竞争的态势逼迫教育的内涵不仅着重于个体能力的形成,而且重视个体潜能的开发,并强调能力与潜能的运用。从国家角度而言,因流动性因素影响,职业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无法再以“国家人力资本积累”为概念界定,而是以为社会培养最适合的公民为目标;另外,从个体角度而言,职业继续教育则是以协助成人生存、理解及适应现代社会为目标。在全球化的冲击与影响下,职业继续教育应以提供增加成人专业发展的机会;促使成人更新专业知能、技能与态度;适应全球科技发展与经济需要;协助成人补充及扩展科技能力,以利于职业转换需要;重视成人工作经验与职业态度的培养,加强实务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为教育目标。

2.对主体要素的影响

职业继续教育主体区分为教育的提供者、接受者和管理者三大类。在提供者部分,职业继续教育不应该由国家独供,亦非市场独占,而且因为现代社会受国际化、市场取向化、流动化及网络化的冲击,职业继续教育的提供者不再仅限于政府或国内的企业、学校,还应包括国际合作伙伴、企业及学校等多元主体。而在接受者部分,则非限于传统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全球化让社会每一个个体随时都有可能成为弱势群体,所以需要学习的应该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管理者则指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政府在政策规划、执行、评价、监督、制订及协调等角色扮演方面所起重要作用应以全球化为目标,同时应该审慎平衡职业继续教育提供者与接受者的权利与义务;行业协会则应该从本行业全球职业发展的趋势出发,发挥信息优势制订适合本行业继续教育发展特色的继续教育目标和内容。

3.对管理要素的影响

为配合职业继续教育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实现其目标,职业继续教育的管理需要对变动的环境作出动态反应。资讯科技与网络通讯功能为职业继续教育组织成员之间协力运作提供了有效途径。职业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趋向以弹性、鼓励、沟通、效率、合作、互动及风险管理方式替代僵硬、惩罚及强制约束。管理者应构建各方当事人之间的对话机制及去中心化的决策模式,如建立完善资格认证系统、分析与传播劳动市场资讯信息、监督学习流于文凭制造等。同时,在职业继续教育领域,为提高职业继续教育的竞争效率,政府应建构职业继续教育产业化的机制,以利于发挥职业继续教育的经济功能。产业化并非指教育系统可营利,真实目的是在各级学校传统目标下,利用学校科研实力成为工业研究中心与开发中心,并通过与社会横向联系,培育学习者实践工作能力并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地区经济增长服务,同时解决教育者自身经费不足问题。

4.对行为要素的影响

行为要素包括各主体之间因权利来源归属不一而发生的作为或不作为。职业继续教育的行为主要分为学的行为和教的行为。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承受,而转变为自主学习及学习如何学习。首先,我们除了要学习系统化的职业知识外,还应该重视且结合成人的实际与经验,促使成人生长与发展。现实中,成人常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不能继续接受教育,然而,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因素已经不是主要因素了,网络资讯技术的发展改善了学习的途径。其次,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协助,学习应以采取较易落实的菜单式学习和任务式学习方式为主。菜单式学习可以设计更为弹性的职业继续教育内容和学制,每个个体可以在自己有时间的时候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任务式学习为学习者根据职业发展目标的不同提供分阶段的自选学习目标。至于教的行为,除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外,教导学习者如何学习及适应现代社会,亦成为教的行为的主要内涵,这也是终身教育理念下继续教育的应有之义。

第7篇:继续再教育范文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职业继续教育;结构要素

原始社会,人类为求生存必须从事与其生活相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并由经验积累,通过代与代之间将掌握的生产劳动技能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为求得特定经验、技术与技能的学徒制度。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特定职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加复杂,学徒训练无法满足个体的实际需求,因此,个体为发展身身的能力、学习更宽广的知能与技能而寻求系统化的职业教育与训练,其后,职业教育与训练逐渐制度化,同时,职业教育与训练担负起提供个体养成职业能力及适应生活所需的知能与技能的责任。随着外部环境全球化、弹性化、多元化及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目前的职业继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压力。本文从社会学角度提出职业继续教育的结构要素,分析全球化对结构要素的影响,探究全球化下职业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职业继续教育的结构要素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最大的差异在于“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体一点,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无论其是否具有组织性或系统性,均属于教育范畴。而从“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定义中,教育包括“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两种性质,因为人是教育的对象,所以教育促进人的发展;而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则社会势必为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亦即教育培养人的过程是将社会知识、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意识形态不断内化于教育对象,促使个体社会化,且亦因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所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职业继续教育包括职业、继续及教育三属性,鉴于职业继续教育内含于教育领域,则其教育本质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性质具有共通之处,亦即职业继续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然而,职业继续教育更因其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及教育内容的特殊性而有异于其他教育类型。传统意义上,因职业教育及相类似的技术教育是配合经济发展而规划设计其内涵,让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个体拥有就业能力,故这类教育普遍被视为终点型教育,个体接受的这类教育也可称为职前准备教育。本文所称职业继续教育乃是指有目的地培养生理已成熟,并能扮演一定角色而被社会所承认的成人在就业后,继续认识与发展职业知能、技能与态度的社会活动;换言之,职业继续教育是个体确认外在环境变动之后产生的内在需求而进行的继续性的职业教育。

根据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兼具促进人的发展及促进社会发展二重性质,教育活动在概念上内含于社会活动,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由若干部门、层次及因素以一定的方式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教育结构具有一般社会结构的共性。借用社会学家帕森思对社会结构层次分析的概念,亦即社会价值是社会结构的最上层,其次为特殊集合体形式,再者为制度,最后为角色等四个层次,笔者将其导入职业继续教育结构的阶层分析内容,教育价值为最一般或最抽象的概念,表示部分或全体成员所向往的理想教育,即教育应达到的目标;其次为特殊集合体指教育组织中各类团体或行动单位;再者为制度形式指称的权利与义务规则及相互关系;最后则为角色,即是角色扮演者应如何表现促进目标实现。据此,职业继续教育结构应为目标、主体、管理及行为四要素。同时,因为教育内容是学习者认识与掌握知识的主要目的,所以我们在设定职业继续教育结构时,在借鉴社会学基础而确定的四个结构要素的前提下,加入了内容作为职业继续教育的第五个且处于关键地位的要素。

职业继续教育结构中目标影响管理规范的制订和结构中的主体行为方式,从而使管理符合实际的需要,主体根据其身份地位,修正其行为并对目标产生影响;行为则因目标及管理规范,并配合主体的需求而产生主动或被动、积极或消极的行为。换言之,由于目标、管理、主体和行为四项要素的彼此作用,致使职业继续教育结构不断延伸与发展。内容则为职业继续教育的核心所在,其他四个要素紧紧围绕内容而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全球化对职业继续教育结构要素的影响

人类社会正面临资讯、经济和科技等方面全球化的冲击,全球化是时空的延伸,能将不同社会和区域联结成一个横跨地球表面的整体。在当今社会,各个区域的社会制度、组织及生活等深受全球因素影响,这种发展趋势使得社会生活的时间与空间安排不再完全以区域为基础,而是被吸纳至全球化的时间与空间延展过程中。今天,我们因全球化的贸易、旅游及资讯发展而扩展了文化视野,且改变经济竞争形态,现代生活为个体造就了无限的机会,但伴随着的则是风险及不确定性的增加。因此,如何协助及促使个体从多元、变迁的全球化经济社会中展现个体之潜能,实为职业继续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全球化对职业继续教育五个要素的影响可以为职业继续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1.对目标要素的影响

传统教育因其假设个体如果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则将更能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所以传统教育的目标旨在增长、补充个体的知识;然而,随着资讯科技发展,全球化竞争的态势逼迫教育的内涵不仅着重于个体能力的形成,而且重视个体潜能的开发,并强调能力与潜能的运用。从国家角度而言,因流动性因素影响,职业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无法再以“国家人力资本积累”为概念界定,而是以为社会培养最适合的公民为目标;另外,从个体角度而言,职业继续教育则是以协助成人生存、理解及适应现代社会为目标。在全球化的冲击与影响下,职业继续教育应以提供增加成人专业发展的机会;促使成人更新专业知能、技能与态度;适应全球科技发展与经济需要;协助成人补充及扩展科技能力,以利于职业转换需要;重视成人工作经验与职业态度的培养,加强实务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为教育目标。

2.对主体要素的影响

职业继续教育主体区分为教育的提供者、接受 者和管理者三大类。在提供者部分,职业继续教育不应该由国家独供,亦非市场独占,而且因为现代社会受国际化、市场取向化、流动化及网络化的冲击,职业继续教育的提供者不再仅限于政府或国内的企业、学校,还应包括国际合作伙伴、企业及学校等多元主体。而在接受者部分,则非限于传统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全球化让社会每一个个体随时都有可能成为弱势群体,所以需要学习的应该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管理者则指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政府在政策规划、执行、评价、监督、制订及协调等角色扮演方面所起重要作用应以全球化为目标,同时应该审慎平衡职业继续教育提供者与接受者的权利与义务;行业协会则应该从本行业全球职业发展的趋势出发,发挥信息优势制订适合本行业继续教育发展特色的继续教育目标和内容。

3.对管理要素的影响

为配合职业继续教育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实现其目标,职业继续教育的管理需要对变动的环境作出动态反应。资讯科技与网络通讯功能为职业继续教育组织成员之间协力运作提供了有效途径。职业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趋向以弹性、鼓励、沟通、效率、合作、互动及风险管理方式替代僵硬、惩罚及强制约束。管理者应构建各方当事人之间的对话机制及去中心化的决策模式,如建立完善资格认证系统、分析与传播劳动市场资讯信息、监督学习流于文凭制造等。同时,在职业继续教育领域,为提高职业继续教育的竞争效率,政府应建构职业继续教育产业化的机制,以利于发挥职业继续教育的经济功能。产业化并非指教育系统可营利,真实目的是在各级学校传统目标下,利用学校科研实力成为工业研究中心与开发中心,并通过与社会横向联系,培育学习者实践工作能力并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地区经济增长服务,同时解决教育者自身经费不足问题。

4.对行为要素的影响

行为要素包括各主体之间因权利来源归属不一而发生的作为或不作为。职业继续教育的行为主要分为学的行为和教的行为。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承受,而转变为自主学习及学习如何学习。首先,我们除了要学习系统化的职业知识外,还应该重视且结合成人的实际与经验,促使成人生长与发展。现实中,成人常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不能继续接受教育,然而,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因素已经不是主要因素了,网络资讯技术的发展改善了学习的途径。其次,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协助,学习应以采取较易落实的菜单式学习和任务式学习方式为主。菜单式学习可以设计更为弹性的职业继续教育内容和学制,每个个体可以在自己有时间的时候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任务式学习为学习者根据职业发展目标的不同提供分阶段的自选学习目标。至于教的行为,除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外,教导学习者如何学习及适应现代社会,亦成为教的行为的主要内涵,这也是终身教育理念下继续教育的应有之义。

第8篇:继续再教育范文

关键词: 继续教育 高校培训经济市场 研究探析

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重新认识继续教育及高校培训经济市场拓展有重要意义,在这一新形势之下,我们要认真对待这个难能可贵的机会,在面对挑战的同时,把握好这个机遇拓展高校继续教育。本文将对高校继续教育的新形势进行分析,谈谈其拓展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

一、我国继续教育现状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高度关注继续教育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国家发展、人民发展的需求,因此,继续教育在这种需求的促动下产生了。

我国继续教育格局呈多层次模式,由六大部分组成:准大学教育、大学后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外语培训、体育艺术教育和老年教育。其实施机构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成人高等教育,由普通高校、成人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共同创办;二是某些证书的培训,由团体或者社会力量创办;三是一些短训班、进修班、学习班,由政府部门或者企业单位举办。其中,普通高校是实施继续教育的主要机构,在中国,普通高校具有一定的规范制度,并具有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影响力,规模较大,有利于继续教育的实施。除此之外,在普通高校,一般成立有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和教学机构,有着一套完善的成人教学系统,管理制度很规范,并且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及硬件条件。

继续教育本身就具有多变性,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在不断演化、发展,并慢慢信息化、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立体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发展继续教育的各方面条件都在慢慢成熟,继续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终身教育成为继续教育的核心,办学模式越来越开放、丰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二、继续教育及高校培训的新机遇、问题、对策

1.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机遇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继续教育发展面临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高等教育不是终身教育,不管以何种学历毕业,都有权利接受教育,学习更深入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国人对继续教育的认知,不再是被动强迫地接受,而是主动追求,人们更希望得到多方面、高品位的继续教育。在学习化社会中,人们对继续教育的渴望已经成为自身的内在需求。

高校继续教育越来越多样化,并慢慢普及开来,人们不再满足于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专业技能培训、资格培训、高管培训等多样化课程为在岗、转岗、再就业的人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在高校继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中,追求特色发展,已经成为趋势。

除此之外,发展继续教育,既要多样化,更要注重社会的多种需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人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运用于实际的工作与生活之中。

2.继续教育及高校培训发展的问题

(1)某些高校不够重视继续教育发展。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然而,一些高校并没有真正理解学习型社会的意义,没有发挥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研究科学、服务社会的功能,继续教育越来越不受重视,面临边缘化危机。

(2)教学方式需要改善。一些高校的继续教育方式依然很传统,没有从自身发展需求出发,没有真正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与能力,没有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没有很好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高效地进行培训。

(3)需要更规范的管理。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条件有着多方面弹性,这给其发展带来很大挑战。有的高校在不了解政策的情况下,招生办学不合规范,有的高校利用这个机会骗取钱财。这些都给举办继续教育的高校带来了名誉上的影响。关于继续教育的立法不够时效性,到目前,还没有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体系。

3.继续教育及高校培训的战略对策

(1)培育良好的发展环境。普通高校要树立起服务于社会的理念,积极创建良好的继续教育发展环境,作为教育的主要工作者,这是根本的职业道德精神。作为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不但要有主动服务的热情与精神,还要有服务社会的思路与作为,应重视发展战略、模式、内容方式等,追求教育水平的突破。制订长远发展计划,对继续教育的培养任务、模式、专业、场地、硬件设备、师资等所有工作都分工明确。

(2)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首先,实施学历教育的同时进行非学历教育。拓展办学空间,向外寻求有条件的合作伙伴,一起办学,实现双赢目标。除此,还可以以多层次岗位培训为重点,大力开展企业单位所需的各类岗位培训。

(3)提升继续教育理论研究水平。发展高校继续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扎实创新发展,以理论为指导。普通高校作为国家教育科研中心,不只是继续教育的承办者,还是研究继续教育发展的先锋。必须利用其自身优势,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研究。

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重新认识继续教育及高校培训经济市场拓展有重要意义,人们正在全新角度认识继续教育及市场拓展的意义,给人们生活带来新的活力、新的希望、新的意义。这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高校继续教育开拓发展创新的机遇。我们要认真对待这个难能可贵的机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把握好这个机遇发展高校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夏建如.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思路的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

第9篇:继续再教育范文

成人教育的教学方式一般为业余即周末学习的方式,而远程教育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它的学员一般为时间比较紧张的在职人士。尽管它们的教学方式不同,但都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活力,是组成继续教育这个整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继续教育存在着一些共通的问题;第一,我国对继续教育的认识薄弱。在现实的继续教育体系中,许多高校对继续教育不够重视,人们普遍认为到继续教育学习仅仅是拿个文凭,觉得继续教育可有可无,这样的认知势必影响到继续教育的发展。第二,我国继续教育的资源分配不合理。由于我国的教育受到地方经济和政策的影响,发展很不平衡,政府给予的经济扶持不是很明显,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差距日益扩大。同时,教育政策亦是不平等,很多人没有机会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更谈不上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和资源的整合了。第三,我国继续教育的管理存在很多漏洞。目前我国大部分继续教育学校面临着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很多学校在利益的驱动下,争相办学,但是没有质量的保证,给整个继续教育行业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严重损害了受教育人的权利,同时也导致了整个继续教育缺乏应有的活力。第四,目前我国的继续教育发展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相关继续教育院校仅仅是传授一定的理论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要求,结果导致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诸多的矛盾。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生态中生命体或生物群落同其生存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自然系统。在生态文明理念中,对于继续教育这一体系而言,它也是一个有机整体系统。继续教育内部由不同程度的学员,不同的课程以及不同教员构成。这个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各要素之间相互地联系、相互地制约。

以北京邮电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学员的学习需要相关的分析需求、设置目标、拟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价改进这几个要素。在学员开始学习时,学院会针对学员进行问卷调查。首先,了解学员的学习动机,知道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对行业的认识以及个人的喜好,之后才能因材施教,最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针对学员,拟定计划也是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给学员一个清晰的学习计划,他们可以把握整个学习进程,从而灵活地进行学习,减少时间的浪费。同时,学员的学习离不开教员的指导,学院老师会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做出不同的调整,让学员最终得到潜能的挖掘,最终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最后是评价和改进环节,学员可以对学到的成果进行满意度评价,学校也可以知道教学的效果如何。在继续教育这个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没有合理的分析需求,则很难知道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便不能很好地设置目标和拟定计划。它们是完善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缺一不可。通过生态文明这种系统性的理念,继续教育可以根据学员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得到不断的发展。对继续教育的整体性认识,可以凸显出继续教育的全新功能,首先,要进行理论创新,现在的继续教育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发展迅速。相应地,也对继续教育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学校只有通过不断交流,不断合作和创新才能制定出适合本国的继续教育模式。其次,需要政策的创新,我国正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这就需要相关法律对这一目标进行保障;再次,要着重技术的创新,现在的继续教育模式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个载体,这样才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员的学习效率。最后,在管理模式上要创新,才能保证继续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这种整体性,让继续教育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视角,注重整体性,可以使继续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利用继续教育的优势,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生态文明的开放循环性对继续教育的理念更新

首先,生态文明的开放性是指生态系统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维持着自己的特定功能和演替发展。继续教育的开放性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学校学习。在入学的门槛上、课程覆盖面上以及教学方式上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继续教育在入学门槛上采取宽进的政策,只要学员满足基本的入学条件,几乎每个学员都有再次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继续教育除了高校设置的一些课程外,还针对不同爱好的学员设置了不同的课程。这些别具特色课程的设置基本上满足了学员的需求。最后,在教学模式方面,继续教育考虑到学员的所在地、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时间等因素的制约,设置了远程教育模式和面授方式等多种学习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员的认同,尤其是解决了学员工作和学习的矛盾。众多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和内容的多样性特点,吸引着更多的人参加继续教育。也使得继续教育不断完善。生态文明的开放性让继续教育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不同的人群,在吸纳不同人群时,继续教育内部充满多元化,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的开放系统,同时使得继续教育这个系统不断同外界交流和更新,吸收最新的学科技术、科学化学校的管理制度、满足学员的多种需求。最终达到整个继续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发展。生态的循环性是指生物从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吸收水、氧、氮、碳以及近30种的矿物质元素化合成生物有机体,有机体在经过若干个营养级后,又被群落中微生物分解并重新归还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岩石圈,被其他植物重新吸收,同化为有用物质。

继续教育则是汲取生物圈的这种理论来研究继续教育圈内人才流、能量流和物质流及平衡态的一个系统。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调节自身并吸收优秀的成果来保证自身的良性循环,这个系统不仅包括继续教育的对象,也包括继续教育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环境。这些客观条件和环境包括科技、管理、经济、社会,继续教育和它所处的这个客观环境形成了全新的生态圈。首先在这个圈内,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为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资金的注入,继续教育是在科学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基于先进科技的投入以及教学硬件的提升,我国在国际继续教育中的排名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次,继续教育为社会人员的学习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许多继续教育的学生之前由于家庭条件等影响没有继续上学的机会,他们大多只停留在初等教育阶段,而继续教育可以解决他们没有上大学的遗憾,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出了相关的初等教学人员,继续教育也向初等教育辐射出能量流和人才流,这样就为初等教育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在现代化科技迅猛发展之际,继续教育阵地逐渐脱离开高等学府,从国际上来看,许多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水平达到了很好的效果,继续教育的成果适应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自行调节,来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继续教育的发展只有不断地调节自身和吸收外部的有利资源,才能保证自身的良性循环和和谐发展。

三、生态文明的平衡稳定性是对继续教育的发展支撑

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时间内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和交换,使系统内部生物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达到互相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这种状态具有一定的自控制、自调节和自发展的能力,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性对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的继续教育发展虽然在最近几十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体制的制约,政府部门和专门的相关规定束缚着继续教育,企业单位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缺乏有效的合作,相应的继续教育也缺少保障。其次是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我国大多数公民对继续教育概念的不明确导致继续教育的发展受到很大阻碍。再次,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自身对继续教育缺乏认识,他们对单位安排的培训只是被动应付,或是为了培训而培训的心态,认为接受继续教育仅仅是为完成组织培训,这从主观上导致了继续教育流于形式、收获甚微的后果。面对以上问题,继续教育应采取生态文明的平衡理念,积极同国外交流学习,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和管理模式。首先,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体制。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继续教育的发展,他们为了保护继续教育的稳定有序制定了很多相关的法律,其目的也是保证继续教育的有序发展以及继续教育的市场需求。其次,应该对继续教育机构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审定,只有对继续教育机构的资格和质量把好关,才能保证学员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及保障教育市场的健康。再者,在办学模式上,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的资金支持;最后,继续教育机构应该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共享优势资源,使自己和其他机构得到共同发展。多种措施的使用以及自身的不断调节才能使得继续教育保持平衡发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