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继续教育范文

继续教育精选(九篇)

继续教育

第1篇:继续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

一、实行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寄予很高的期望,要求他们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平,补充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建设一支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中小学教师队伍。要实现上述培训目标,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作保障。但是目前,在我国充当继续教育的师资,主要是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还有一些兼职的中小学优秀教师,他们基本上都是取得了中小学教师资格或高等教育教师资格。从理论上讲,他们的知识占有量是可以满足培训工作需求的;但实际上,继续教育是一种不同于高等学历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教育形式,学员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应试,获得一纸文凭,而是为了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方法去实现中小学培养目标的能力,以适应基础教育不断改革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注重的是每个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通过学习在原有基础上的有所提高;但从近两年的培训实际效果看,培训工作的总体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部分培训教师或者最新成果掌握不足,教改动态及信息匮乏;或教非所用,教学内容不切合中小学的实际,不能适应培训工作的需求。继续教育内容的特点是个“新”字,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这些特点必然要求实施继续教育的师资是一支高层次的、掌握前沿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具有前瞻性思想观念的教师队伍。毫无疑问,当前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还达不到这个要求,其中相当一部分教师自身缺乏新知识、新观点,很少接受更高层次的培训学习。因此,继续教育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一支专门的高素质、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学员的高期望值与师资水平的相对低下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如何解决继续教育的师资质量和数量问题是直接关系到继续教育成败的最根本性的大事,因此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建立一支专门的继续教育教师队伍,是保证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实现继续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首先,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有利于提高继续教育教师准入的门槛,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不讲条件,指令性分配任务、教师良莠不齐的状况,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还可以排除那些不胜任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其次,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有利于推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吸引优秀人才从事继续教育,使有志于从事教师继续教育的教育科研人员、学者通过教师资格认定的途径来获得继续教育教师资格,壮大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力量。与此同时,通过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可以促进教育系统人员的合理流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事继续教育事业。

二、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可能性

1.实践基础

1993颁布的《教师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同年原国家教委颁布《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开始部署教师资格过渡工作。1997年底教师资格过渡工作结束时,全国属于规定范围的在职人员共计有1026万余人获得教师资格,为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积累了经验。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自此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形成。2001年教师资格制度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保证教师资格制度的稳步、规范、顺利实施,依据全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会议精神,2001年教育部陆续颁发了《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师资格证书管理规定》,对教师资格的认定范围、资格申请、认定程序、学历条件、教育教学能力考察等首次认定教师资格的有关政策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和细化,对教师资格证书的法律效用、主要内容、证书格式、证书补换发、证书编号、管理责任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从实践上来讲,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管理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有利于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有利于把住教师队伍“入口关”,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形成多元化的教师培养制度;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教师储备队伍,为学校全面实施教师聘任制、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创造条件。因此,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以及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继续教育师资资格认定制度提供了实践支持。

2.理论依据

许多研究者认为,继续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有的教师在高等学校里是优秀的教师,但在继续教育领域内有可能难以胜任工作。培训院校中的教师,不同于一般师范院校中的教师,他们既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也要有较高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并能够针对具体的教学过程,把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然后再去分析、总结,必要时还要亲自讲授中小学课程,发挥出“师范”的作用。从目前状况看,许多国家都要求培训机构中的各科教师继续参加培训,通过教育理论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培训,到中小学开展调研、教研活动,参加培训课题的教材编写或研究工作,最终形成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如在德国,师资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必须要有10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并要在理论上有较深的造诣,在理论界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还要经过国家和地方各级部门的层层审批,才能正式担任教师工作。如果工作不胜任,同样可以被辞退。但在我国,没有专门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继续教育的任务一般是分配给一定的师范院校或进修学校;这些教育机构,都是根据自身现有条件,把具体教学任务分配给个人,不管能否胜任工作,没有一个监督的机制,随意性很大,这样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总体素质不高就在所难免。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标准,以便从已取得教师资格的各类申请者当中选拔能胜任继续教育的合格人才,以保证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建议

1.建立独立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机构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21世纪的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内一项战略任务,所以说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确保继续教育师资质量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国家应设立一个专门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机构,这个部门可以由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构成,来保障继续教育师资资格证书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如果培训单位和资格认证机构是一个单位,就很难避免一些人为因素,如私情、关系等干扰,使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失去公证性,最终影响到组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有师资培训机构与教师资格认证机构各自独立、相互分离的成功经验。如英国,向中小学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主要机构有大学教育学院或教育系、高等教育学院、开放大学、教师中学、皇家督学团、教育部与教育当局,而教师资格审查权和证书发放权均在教育与技能部。

2.设立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首先,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对教师资格要求的具体规定,结合继续教育的教学特点和要求来确定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多层次的,也就是针对申报者的具体情况应有不同的要求;可以是擅长理论的,也可以是擅长教学实践的。其次,这个标准是建立在一般教师资格认定的基础上,如取得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要从事继续教育必须再通过一定的考核方可取得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证书,这同样适用于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只是他们录用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坚持教师资格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和认定工作的规范性,坚持标准,严格把关,这样才能保证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健康进行。另外,在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审查学历条件的同时,在教育教学能力测试中,应重视对申请者实际能力的考核,重视对申请者思想品德的考察,以及身体条件尤其是心理健康的检查,对学校在编正式任教人员也要结合年度考核测评教育教学能力。

第2篇:继续教育范文

1新疆维吾尔族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的主观认知情况

该研究分别以参加继续教育必要性、对继续教育政策了解程度、对参加继续教育的需求程度、继续教育对教学工作的作用及在工作中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等方面调查新疆高校维吾尔族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的主观认知程度。通过历史数据可以看出,新疆高校维吾尔族体育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的必要性认知程度较高;认同继续教育对教学工作产生积极作用;但对继续教育政策了解程度一般,同时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较少。对继续教育的认知程度,女教师对继续教育政策的了解程度低于男教师;助教对继续教育认知程度、需求程度及在继续教育对教学工作的帮助作用的认同度都高于其他职称的教师;讲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多。助教的工作年限、教学业绩早已达到普生职称要求,但学历、科研论文相差甚远。这使得助教无论是从职称评定、还是提高自身知识能力出发,都对继续教育需求更为强烈。

1.1新疆维吾尔族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分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积极参与的必要性,才会有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力。新疆高校维吾尔族体育教师94.5%认为参加继续教育很有必要。96.9%的教师认为维吾尔族体育教师队伍水平会影响新疆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水平,但有3.1%教师觉得不受影响。维吾尔族体育教师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科研能力及学习新兴运动项目知识技能与信息。有77.3%教师认为现有知识技能不能满足今后的工作需要,这些都充分表明,维吾尔族体育教师充分意识到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参加继续教育提高知识技能的需求强烈。

1.2新疆维吾尔族体育教师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分析2010年5月17—19日中共央召开了《新疆工作座谈会》,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教育是民生之基,教师教育的重要性受到广泛的重视。然而,超过半数的维吾尔族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相关政策了解程度较差。主要存在了解及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到位、地方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等原因,大部分教师对于受政策、法规保障的继续教育的权利、义务、待遇等都还未能正确认识。这也制约着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进取性,导致教师培训动力不足。

2新疆维吾尔族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方式的概况

新疆高校维吾尔族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以各种培训、教研室活动为主;其次是助教进修班及参加科研课题。因个别高校规定,必须参加助教进修班予以评定职称,跟个人利益挂钩,所以此方式参与人数相对较多。国内外访问学者、学历提高、旁听研究生课程等所占比例较低,由于自身整体水平及基础教育的特殊性所导致的困难,尤其是语言,这种高层次、高水平的继续教育方式参与机会较低。新疆高校维吾尔族体育教师期望参加的继续教育形式为短期培训、科研课题、国内外访问学者、在职学历教育。由此可见,教师首选还是短期不会影响教学、家庭、以及经济压力较大的继续教育方式,一方面能节约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希望短期内掌握所需知识达到理想目标。而选择全日制脱产研究生学历教育的较少,这说明脱产学习及学历教育对教师自身、家庭、教学工作影响较大;要求学历达标教师的学习压力更大、从而对此类继续教育形式需求不高。由此可见,新疆高校维吾尔族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方式较单一。局限于经费较少的短期培训和教研室活动。教师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学历及科研能力,但又不期望参与时间长的继续教育活动。可以看出,教师的动力不强,需要高校在政策及日常工作中帮助教师提高参与继续教育的意识及动力,同时关心教师减轻工作及生活压力,从而重点培养高学历人才,不断地缩短与新疆高校汉族体育教师的差距。

3新疆维吾尔族体育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主观评定

学习目的将直接影响学习行为及态度,学习行为和态度由不同的学习目的而体现出来。晋升职称和提高科研能力是新疆高校维吾尔族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主要是因教师的职称普遍低,故想通过继续教育途径达到普生职称的目的。提高科研能力从而提高学科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的需求较高,但教师希望通过提高学历、科研论文为自己职称评定服务,其最终目的为普生职称。可以看出,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目的功利化倾向较重。新疆高校维吾尔族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目的不能只停留在功利性层面,需要掌握体育专业学科前沿理论、提高科研论文能力、掌握教育教学的技能、提高汉语实际能力英语水平、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作为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的重点。

4新疆维吾尔族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教学内容的主观认知

新疆高校维吾尔族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教学内容需求可以看出,教师非常注重自身专业技术技能和科研论文能力的提高;维吾尔族体育教师基本以三大球、田径,体操专业为主项,所以对新兴体育项目非常关注,比较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希望能掌握新兴体育项目技术与技能,更好的适应现阶段新老项目的交替。对继续教育内容的要求与选择是决定教育效果的关键。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内容的要求不应只局限于体育专业技能,还应学习与体育有关的其他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思想政治教育与业道教育、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内容需求较低,由于教师汉语言能力有限,对过于理论化内容不敢兴趣。由此可见,应加强新疆高校维吾尔族教师对继续教育培训内容的认识,培训内容不能只满足于普生职称、提高专业技术技能,而且更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5结语

第3篇:继续教育范文

关键词:继续教育;终生教育;发展趋势

一、继续教育的基本概念

现代意义上的继续教育发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英、美两国。人们对继续教育概念的理解是多样化的。如果从全面的视角出发。继续教育的目的是具有双重性的。对个人而言,比较浅层的,可以说其目的是“使专业技术人员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创造能力”,而比较深层的,可以说,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成人群体中的先进部分,能够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层面上持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对于社会而言,其目的是为了更加有效、主动地适应和促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运作的优化完善乃至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发达国家继续教育概况

(一)英国的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英文缩写为FE,英国各地共有六百多所学院提供继续教育课程。英国学生在十六岁时均应参加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以决定他们继续何种学习,或者留在原校继续学习,或者进入学院学习,或者脱离全日制教育,接受在职训练。大约百分之四十的中学毕业生进入公立继续教育学院或者私立继续教育学院学习。然而,继续教育学院并非仅仅招收中学毕业生。这些学院面向其所在的整个社区提供教育以及培训服务。英国政府负责提供大部分的继续教育课程。一些私立学校也提供十六岁之后的教育课程,大多数为涵盖各种专业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水平考试,或者是个别为衔接高等教育而设的预备课程。

私立学院并无强制性的认可学历计划,但是学院可以向英国私立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认可学历评审局提出学历认可申请,或者向私立继续教育联合会申请人会。一个学院若获得了英国私立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认可学历评审局的认证,那么该学院在教育质量、教学设备、校舍以及管理等方面均已达到了标准。

(二)美国的继续教育

1 加强继续教育立法,提供法律保障。美国通过立法对继续教育干预,实行保护与监督,保证其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继续教育法规已成为美国法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0余部法案均对美国继续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继续教育法案立法工作的推动与重视,实为各国之冠。

2 多渠道筹集经费,确保继续教育顺利运行。美国政府除不断增加国家财政拨款外,还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继续教育经费所承担的比例。规定了企业、产业部门及雇主对职工教育经费所应承担的义务,并积极倡导、鼓励民间团体、个人投资教育。

3 社会各方积极举办继续教育,形成多样化办学格局。美国高等教育界认为,大学开展继续教育是美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是学校的额外任务。美国的大学都面向社会,努力满足成年人继续学习的要求。

4 教育方式灵活多样,适合学员不同需求。美国的继续教育灵活多样,成人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现实情况。参加随时随地任何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

5 教育对象广泛。美国的继续教育吸引了1/3多的成年人口参加学习。并且,任何人只要想学习或有条件和可能学习,都可以找到适合自身现有水平、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学习场所和继续学习计划。

6 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着重于应用。美国继续教育不论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是从社会实际和学员需要出发来考虑和安排的。使受教育者提高其职业技能。“学员消费者第一”“学员市场至上”被越来越多继续教育机构当成求生存发展的口号和策略。

(三)德国的继续教育

1 职业继续教育。职业继续教育是以职业培训为前提的,通过改行教育可以弥补职业培训的不足之处。职业继续教育不仅可以阻止就业率的下降,而且能够使个人尽量获得晋升和扩大普通教育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职业继续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是适应再次参加工作和更换工作的需要,缩短失业时间,获得重新就业的机会。企业是德国职业继续教育的主力军,它是最大的职业继续经验供给者。

2 普通继续教育。普通继续教育能帮助个人实现尽可能全面发展个性的愿望。因此,这种继续教育多融合在职业教育之中。普通继续教育传授文化和理性知识,并在一个主要由理智和技术决定的、对许多人来说变得陌生的生活世界提供辅帮助和应变能力。

3 政治继续教育。政治继续教育,是德国公民学习的基础知识并使人们能胜任判断决策。政治继续教育传授民主决策过程的洞察能力,并培训有决心、有活力和经严格权衡后组成的公共团体。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培养和掌握一种自制能力。即能够容忍一种与基本意见不一致的意见。在德国各政党中,主要是各政党的基金会承担政治继续教育的办学任务。德国工会联盟工人继续教育的重点是非职业性继续教育,尤其注重对企业工人实施工会教育和政治教育。

三、我国继续教育的状况

我国作为古典终身教育思想丰富及教育历史悠久的国家,现代继续教育的开展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要晚。我国的继续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主要针对在职科技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工作。1985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标志着我国正规继续教育的起步,继续教育对象也从纯粹的科技工作者扩展到管理工作者。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成为我国教育政策文件中第一个使用终身教育概念的文件。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就建立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以及努力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必要条件等做了明确的规定,确立了终身教育的法律地位。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终身教育的概念做了全面深入的阐述。目前,终身教育的理念已逐步贯穿于我国继续教育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并促进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新的继续教育体系构建,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

四、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趋势

(一)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

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朗向会议提出了“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终身教育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影响深远,已经成为各发达国家进行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各国都把终身教育作为保持竞争优势的手段,从综合国力的提高、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和智力竞争等角度和高度进行规划、实施。

(二)专业化发展趋势

继续教育有了专业化的理论研究。目前从事继续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逐年增多,继续教育有了一批专业化的工作团队。相关理论刊物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继续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层次也不断提高。许多继续教育机构都成立专门的市场开发部,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发党政系统、政府机关、企业、高校等多方面市场。

(三)职业化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技术和经济发展迅速,对于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现在工作岗位的获得和升迁与职业培训的关系越来越大,继续教育与受教育者的职业发展联系越来越密切。继续教育通过系统性、专业性、开放性和终身性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专业化程度较低的职业成为专业化水平较高的职业。

(四)国际化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一个突出优点是企业与高校合作,采取委托、联合、进修、聘请讲授等多种途径。向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继续教育效益比较高。我国开展继续教育主要依托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在当前形势下,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提高阶段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补充,有可能率先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第4篇:继续教育范文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动因;需求;经济学。

一、新问题的提出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在我国开展已有十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新问题,其中之一便是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新问题。现在有许多观点认为,一些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熟悉不够及培训方所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质量新问题是导致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动因有偏差的重要原因。然而,笔者以为,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这一活动。我们知道,教育具有鲜明的经济属性,它会生产劳动力,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消费性产品,更是一种生产性投资。作为新的教育实践形式的继续教育,虽然行政属性浓厚,不能以市场行为视之。但仍然具有经济属性,是一种经济活动。中学教师则是这种经济活动的主体,作为经济主体,他们具有完全的理性,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是由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程度决定的。需求程度越高,内在动因越明显;反之,则外在动因越明显。经济学中,需求既包括消费需求也包括投资需求,故本文拟运用一般消费需求规律和投资需求规律,对我国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做出经济学分析。

二、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消费需求的分析

经济学上,消费需求简称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由此可见,需求是指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影响需求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摘要:1.消费者偏好(即购买愿望)。“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则相反。而消费者的偏好取决于商品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程度或商品对于消费者效用的大小。某种商品越能满足消费者需要,其效用就越大,则消费者偏好越强,对该商品需求就越旺。2.消费者支付能力。所谓消费者支付能力是指消费者收入水平和商品价格之差。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越高,商品价格越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就越强,对商品的需求越大,反之则相反。对中学教师而言,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程度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摘要:

第一,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和高等教育相比,继续教育是一种非学历教育,它虽然使受训者的知识得到更新,技能得到增强,但并不能给受训者带来高学历。在当前文凭主义还盛行的条件下,继续教育并不能给中学教师带来社会地位的明显提升,也不能给中学教师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同时,由于平时工作紧张,压力大,对中学教师而言,参加继续教育不仅不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反而成为一种心理上的负担。正因为如此,有些教师才会发出“继续教育是给教师增负”的慨叹。而且,假如培训方所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质量不过硬,使中学教师参训后并无获益,还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当然,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是有差别的。来自于城市的大多数教师,由于他们面临的竞争更激烈,教育教学改革的压力也更大,危机意识浓厚,因此有着较为强烈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需要。继续教育对他们而言,有着更大的效用,他们对继续教育的偏好也就强烈一些。相反,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相对较弱,竞争压力相对较小,教师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就弱一些。高级中学的教师和初级中学的教师相比,中级职称的教师和初级职称的教师相比,由于其处境、素质不同,前者比后者对继续教育的偏好更强烈一些。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是缺乏强烈偏好的。

第二,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支付能力有差异。继续教育的收费可能不算高,但加上食宿和交通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需要中学教师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继续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它具有竞争性,即继续教育提供服务的增加所引起的边际成本并不为零,每增加一个教师来培训,培训方就要多负担一笔费用,这说明它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但它能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即社会效益,表现为通过继续教育从整体上提高了中学的师资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在经济学中,对于产生外部经济的产品提供者,须由政府部门付费予以补偿。但在实践中,绝大部分教师是自费或负担大部分费用的。如据对杭州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次调查中得知,有40.5%的教师经费完全或基本自理,只有5.5%的教师全部报销,其余的报销一部分。杭州还是经济发达地区,其他地区就可想而知了。这时,支付能力就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收入了。而不同地区教师收入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城市中学教师比农村中学教师的收入(包括工资和福利)一般高出三分之一;经济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的中学教师收入差距更悬殊,有些边远地区甚至还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的新问题。并且前者比后者的培训费用往往更有可能得到报销。因此,支付能力的差异就更加凸显出来,不同地区的教师对参和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就大为不同了。

三、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投资需求的分析

众所周知,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需求,更是一种投资需求,即消费者不仅从这种消费中得到享受,同时也以此作为一种投资手段。投资是为了赢利,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投资需求主要取决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预期收益率越高,投资需求就越旺,反之则相反。假定投资成本为c,投资收益为y,投资预期收益率为R,则R=(y-c)/c×100%。

可见,投资预期收益率和投资收益成正相关,和投资成本成负相关,投资成本越小,投资收益越大,投资预期收益率就越高,投资需求就越旺。同样,继续教育是中学教师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中学教师对其投资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继续教育的收益率,或者说其成本和收益的比较。

首先,我们来考查一下中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成本。其成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摘要:一是实际成本,包括继续教育的学费、各种资料费、住宿费和交通费;二是机会成本,即假如不来参加继续教育而能挣到的额外收入。虽然,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工资和基本福利照发,但是某些补贴可能会失去。同时,继续教育大都放在双休日或寒暑假,有些中学教师本来可能会在此期间挣一些额外收入,如给学生补习、兼课,甚至带学生;还有一些农村教师,平时要兼顾家里的农活现在也兼顾不上了。三是心理成本,由于中学教师平时工作量大,心理压力重,一周工作下来,都希望能好好休息一下。现在要去参加继续教育,就得以牺牲闲暇为代价。即使继续教育放在工作日,但学校里落下的工作,照样要在空余时间补上,所以这个代价无论如何都是要付出的。此外,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在实际成本的支付上也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培训地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导致后者在住宿费和交通费的支出上明显高于前者。因此,正如有些农村教师提出来的那样,在参加继续教育的经济负担上,二者是不平等的。这也是导致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如城市教师积极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们来考查接受继续教育所获得的收益。按理说,中学教师参加了继续教育,其人力资本增值了,收益必然会提高。但实际上,在我国存在着一个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低下的新问题。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邹庄教授等人的实证分析,中国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率在城镇及农村地区各为3.29%和4.12%,总体教育收益率为3.34%,明显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教育收益率分别为2.78%和4.46%,低于台湾的8.4%和16.1%。同样,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投资收益率也不可能很高。我们假设培训方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质量相当高,态度积极的中学教师明显地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在教学中如鱼得水,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可能在教育教学改革上有了一定的创新。但是即使这样,教师最多早一点评上职称,比别的老师多一点工资收益。据笔者了解,同一所学校中学教师之间收入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即使有差异,也主要是由于教师所带的班级考入重点高中或大学的学生人数不同,因而获得的奖金数额不同而导致。也就是说,对初中教师而言,所教的学生考取重点高中的越多,其所获得的奖励就越多;对于高中教师而言,谁教的学生考入大学的人数越多谁的收入就越多。因此,在目前应试教育、整个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未有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衡量教师水平的标准仍然是学生的分数,而学生的分数靠大量的辅导材料及教师和学生大量时间的投入也能获得。因此,那些态度消极的教师、甚至不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强化练习、题海战术照样能提高学生的分数,照样能获取高额的奖励。因此,惟一迫使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理由就是行政压力、评职称。假若培训方提供的培训质量不尽如人意,则教师从中获得的收益就更小了。

综上所述,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总体上是低下的,有时甚至是负的收益率,在这种情况下,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投资需求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策略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目前继续教育尚未由中学教师外在被动的需求转化为其内在自觉的需求,是由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支付能力及继续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所决定的。要促进这一动因的转化,也须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具体策略如下摘要:

1.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确保并增加对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据笔者了解,继续教育的经费原则上是由政府部门调拨一点,中学教师所在学校负担一点,教师自负一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政府部门负担的那一块经费不到位,更不用说增加了。然而,充足的培训经费是确保继续教育顺利开展并真正吸引教师自觉参加的重要保证。因为只有培训经费充裕,才有可能降低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成本,才有可能改善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从而增强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

2.在教师这一行业引入市场机制并建立全面、合理的中学教师评价体系。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不二法门。虽然我国教师这一行业早已实行聘任制,但只是流于形式,很少有教师因不能胜任教学工作而遭解聘,除非其有违法犯罪行为。因此要切实引入竞争机制,实施真正的聘任制,合格者留用,不合格者下岗。同时,建立全面、合理的中学教师评价体系,定期对中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考核,以此为据,不仅从精神上,更从物质上奖优罚劣,拉开不同水平教师的收入差距。只有这样,才会大大增加中学教师不参加继续教育的成本,从而增加参加继续教育的收益。为此,须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并全面推进教师资格证制度,让更多的人愿意并有机会参和教师岗位的竞争,迫使现任教师为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而自觉地参加继续教育。

第5篇:继续教育范文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教师〔20*〕4号),全面提高我省高中教师的业务素质,以“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网”(以下简称“继教网”)为平台,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和网络优势,开展远程培训(试点)工作,妥善解决广大教师的工学矛盾,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模式,为大规模、低成本

、高水平开展教师培训积累经验。

二、工作原则

(一)统筹性原则:加强领导,分工负责。建立省、市、县、校四级行政领导、业务管理系统,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分工协作,共同负责,确保远程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二)灵活性原则:课程选定坚持统一与自主相结合,教育整体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需要相结合,灵活机动,适时调整。

(三)实效性原则:学习过程配备高水平的辅导队伍,及时进行辅导,注重学习质量;考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在培训效果。

(四)可操作性原则:“继教网”建立了科学的管理平台,集中了全国优秀的教师教育资源,有利于提高继续教育质量,有利于解决教师工作与学习时间上的矛盾,便于操作,可行性强。

(五)创新性原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模式相结合,建立新的培训模式,在管理、辅导、考核等方面不断创新的同时,不断促进教师学习方法的创新,使教师真正成为终身学习的主体。

三、目标任务

(一)建立和完善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现代化教师远程培训制度,形成较完善的现代化教师教育学习体系,积极探索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运行机制和模式。

(二)实现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系。依托全国和省、市教师教育专家教授、省市学科带头人和一线骨干教师开发教师学习资源,形成可满足各级、各类教师需要的优秀教师教育资源库。

(三)探索远程培训、校本培训和教师自主学习相结合,“人网”、“地网”、“天网”相结合的教师培训与学习的特点与规律,逐步建立和完善我省中小学教师终身教育体系。

四、培训计划与实施步聚

(一)培训对象:全省普通高中学校在职教师。

(二)培训学时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每位教师必须完成不低于240学时的在职培训。

我省高中教师继续教育采取集中培训、远程(网络)培训和校本研修三种形式。其中,远程培训的学习时限为2年。每位教师在每个培训周期内应完成不低于120学时的远程网络学习。

(三)培训内容

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以基础教育新课程为核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教师职业道德、新理念和新课程、学科知识更新与拓展、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教学实践及研究。

远程培训的教学计划和年度开课计划由*省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办公室拟订并报省教育厅师资师范处批准执行。

(四)实施步骤

1.2007年7月底之前,省上制定并下发《*省高中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

2.2007年9月底之前,各市、县完成报名及学习前相关准备工作。

3.2007年12月15日,学员本人完成网上学籍注册,开始网上学习。

4.20*年6月20日-6月30日进行第一学年考核。

第二学年及以后的工作另行安排。

五、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高中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工作由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共同组织实施。为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建立省、市、县、校四级行政领导和业务管理系统。

(一)远程培训由省教育厅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由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师资与师范教育处)具体负责。主要职责是:

1.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统筹规划全省高中教师远程培训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和相关政策。

2.审定教学计划和年度开课计划。

3.协调各市教育行政部门与省、市管理机构的业务联系。

4.监督、检查并评估各市高中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

(二)远程培训的业务管理工作由*省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办公室(设在*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具体负责。主要职责是:

1.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和“继教网”网络课程资源,结合我省实际,拟订全省远程培训的教学计划和年度开课计划。

2.负责与“继教网”的业务联系,指导市级管理机构开展培训业务。

3.负责全省远程培训的教学组织、学籍管理工作,进行继续教育学时、学分的登记和认定。

4.协助省继续教育办公室检查、评估全省远程培训的实施情况和培训效果,不断探索、总结工作经验。

(三)以原有的继续教育办公室为依托,设立市、县级管理机构,负责辖区内高中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

1.统筹规划辖区内高中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工作。

2.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推动远程培训的具体措施和实施办法。

3.组织辖区内各高中学校和教师积极参加远程培训。

(四)各高中学校校长为本校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要职责是:

1.组织教师积极参加远程培训,督促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2.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学习条件。

3.协助做好远程培训的其他日常管理工作。

六、报名程序

(一)按照省继续教育办公室的统一安排,各高中学校填写《远程培训会员学校登记表》(见附件3)并附本校自愿参加远程培训的教师登记表,上交市、县管理机构。

(二)市、县管理机构对各校填写内容进行必要的审查并备案。各市将登记表汇总后,上报省级业务管理机构。全省统一登记、备案并上报“继教网”,由“继教网”发放学习卡(一人一卡)。

(三)教师按照网上操作流程和要求,持学习卡登陆“继教网”注册并取得学籍后,即可开始在线学习。

七、学习与考核

(一)学员按照开课计划选取课程进行学习,参加网上辅导和答疑,完成并提交辅导教师布置的作业。

(二)学习期限内每学年考核一次。在线管理系统自动记录学员平时上网学习、参加辅导和答疑以及讨论的情况。学员修满开课计划规定的学时并提交合格的作业,视为考核合格,并颁发教师继续

教育证书。

此外,“继教网”提供的所有继续教育课程资源和信息,注册学员均可免费浏览,在线时间不受限制。各会员学校也可充分利用“继教网”丰富的课程资源组织本校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活

动。

八、培训费用

培训费由“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收取(培训费标准:每位教师2.5元/学时,120学时共计300元/人)。各校以单位按参加培训的人数,集中向“继教网”交纳,“继教网”向学校开具正式

收费票据。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渠道筹措培训经费。除此之外,省、市、县、校不得向教师额外收取任何费用。

九、政策与措施

高中教师继续教育实施远程培训后,全面纳入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体系。教师参加网上培训经考核合格者,在全省范围内承认其继续教育学时和学分。省教育厅每年将对全省高中教师继续

教育远程培训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予以通报。

各高中学校要以校为单位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参加远程培训。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法定的权利和义务。凡无特殊理由不参加远程培训、或擅自中断学习、或

考核不合格者,不得晋升专业技术职务。

利用“继教网”开展远程培训是教育信息化趋势的要求。以高中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为契机,开展我省高中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是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构建教师终身学习机制、促进我省教

第6篇:继续教育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以省、市、县(区)、校四级培训体系为支撑,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培训内容,完善制度机制,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大培训”格局和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为我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实施原则

1.提升素质,服务学生。坚持服务于中小学教育,服务于学生有效学习,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宗旨,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综合素养,着力解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2.加强统筹,分级负责。坚持市级统筹,以培训规划、能力建设和质量管理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优化业务指导,健全管理网络。高中教师培训以市为主,初中和小学教师培训以县(区)为主,完善省、市、县(区)、校四级培训体系。

3.按需施训,注重实效。坚持需求导向,加强需求调研,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逐步实行教师自主选学,创新培训模式方法,通过脱产研修、集中培训、远程培训、送培送教、校本研修等多种方式,推进混合学习,促进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和行动研究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创新机制,提高质量。坚持质量为重,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质量监管机制,提升培训内涵、实施能力、管理和保障水平,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和“大培训”格局建设,促进教师培训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聚焦“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分类分层分岗按需施训,使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与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进一步更新,实践与应用能力进一步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培训能力进一步增强,培训体系进一步健全,培训机制进一步完善,培训模式进一步创新,培训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包括“国培计划”、省级培训、全员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四种类型。

(一)“国培计划”

根据教育部部署,组织实施“国培计划”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参加由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培训及其他部级教师培训。

(二)省级培训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专项培训。

1.紧缺和薄弱学科教师培训项目。有计划组织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英语、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紧缺和薄弱学科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72学时。

2.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全面实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计划,加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不断增强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本领。培训时间不少于30学时。

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进一步落实“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培训时间不少于48学时。

4.教师培训团队研修项目。以提高教师培训者和培训管理者高质量地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能力水平为目标,通过脱产研修、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修和省外研修等多种途径,对教师培训团队进行专业培训。每年研修时间不少于72学时。

(三)全员培训

按照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规范办学行为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从师德与素养、知识与技能、实践与体验三个方面,采取混合学习模式,组织实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研修提高。

1.新任教师岗前培训

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教学技能、教育教学常规和学生管理规范为重点内容的岗前适应性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

2.在职教师岗位培训

坚持师德为先,能力为重。以提高在职教师师德素养和“以学促教”的教学实施能力为目标,师德教育与业务培训双线并进,师德教育列为第一模块。五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60学时,分年度实施专题培训。

(1)师德教育

模块一: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重点提高教师职业理想和践行师德能力;

模块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教师法制素养和依法履行职责水平;

模块三:学校安全教育。提高教师安全意识和保护学生安全技能;

模块四: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身心健康和关心学生心理健康能力。

(2)业务培训

专题一:有效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现代知识观与学生能力培养、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修订版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要点、修订版教材分析与学科教学知识(PCK)构建、学科学习内容疑难问题分析与解决。

专题二:有效学习指导。主要包括现代学习理论与因材施教、学习心理与学生学习特点、学习设计与学习方式、学科学习策略与有效学习指导、学科学法指导问题诊断与解决。

专题三:有效教学模式。主要包括现代教学理论与学生为本、有效教学与教学模式选择、以学定教与“先学后教”模式应用、以教导学与“先教后学”模式运用、学科教学模式有效应用典型案例研修。

专题四:有效学习评价。主要包括学习质量观与学生全面发展、学习评价理论与应用、发展性评价与学习评价工具、课堂学习与过程评价技能、学科学习评价问题诊断与解决。

专题五:有效教学研究。主要包括学生有效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指导与叙事研究、学科课堂学习与课例研究、学习评价与行动研究、校本教学研修问题与指导。

3.骨干教师研修提高

以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学生学习发展与评价、修订版学科课程标准与有效教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设计与实施为重点内容,帮助骨干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培训和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全员培训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培训时间不少于72学时。

(四)学历提高培训

实施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重点鼓励支持45岁以下中小学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脱产进修、远程教育、自学考试、攻读教育硕士等多种学习途径提高学历水平。重点对专科学历以下小学教师、本科学历以下初中教师开展学历提高培训,到2015年,基本实现小学教师专科化,积极推进初中教师本科化。

五、培训模式

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修、名师讲学、省外进修和境外研修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逐步形成多渠道、开放式、符合省情、富有实效的培训模式。

优化整合多种培训方式,将远程培训、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培训研修与“送培到县”、“送教下乡”相结合。

远程培训采用分校(中心校)、分学段、分学科组建网络班级的方法,教师平时在线学习。采取课程学习、在线答疑、互动交流和资源服务等方式,进行培训专题的自主学习和在线研讨活动。

集中培训采用小班教学,集中在寒暑假或分散在双休日进行。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专题的重点内容指导、远程学习的方法辅导和校本研修的操作指导。

校本研修在学校(中心校)的组织下,分学段、分学科,以学科组(或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培训教材研读、网下集中研讨、技能训练和岗位实践等研修活动。

采用基于学科、巡回送教的方式,组织培训讲师团“送培到县”、名师讲学团“送教下乡”,开展集中答疑、示范教学、课例研修和交流研讨等活动。

六、培训考核

(一)考核方式

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重,实行训前、训中、训后“三段式”考核。训前以问题和案例提交为重点、训中以过程参与效度为重点由承办单位进行考核;训后以岗位实践研修为重点由参训教师所在学校(中心校)进行考核。参训教师各阶段考核全部合格,由所在县(区)或市教师培训机构认定培训合格。考核结果报同级师训管理部门审核。

(二)学时认定

本周期继续教育总学时为360学时,每学年度学时数不少于72学时。

新任教师在试用期(第一年)必须参加不少于120学时的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免于参加当年度其他类别培训。

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周期内年度培训为72学时,其中校本研修40学时、集中培训8学时、远程培训24学时。

教师参加“国培计划”或省级专项培训项目,超过72学时,免于参加当年其它类别培训。不足72学时,需参加当年的校本研修。

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获得毕业证书当年按72学时予以认定。

中小学教师参加本《意见》规定的培训类型之外的,非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的培训,一律不予认定学时。

七、培训实施

(一)机构遴选

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定资质的培训机构,方可实施教师培训。

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培训机构承担“国培计划”、省级专项培训、远程培训任务等。

(二)组织实施

1.“国培计划”和省级培训项目

在省教育厅指导下,由招标遴选出的培训院校或机构组织实施。

2.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岗位培训

(1)远程培训和远程资源服务:高中教师远程培训,由省教育厅从省内外遴选具有“国培”资质的培训机构,依托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市教育局负责统筹协调。城市初中和小学教师远程资源服务,由省教育厅招标遴选推荐具有资质的远程培训机构,各市教育局从中选择培训机构依托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鼓励县镇和有条件的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推进集中、远程和校本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2)集中培训:高中教师集中培训,由市教育局遴选培训院校或机构采取集中答疑、送培到县等方式组织实施。初中和小学教师集中培训,在市教育局指导下,由县(区)教育局依托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

(3)送培送教:在市教育局指导下,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协助县(区)教育局组织实施培训讲师团“送培到县”(初中)和区域名师讲学团“送教下乡”(小学)活动。

(4)校本研修:由教师所在学校负责实施,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负责业务指导和服务支持,县(区)教育局负责检查验收。

八、加强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教育厅主管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负责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指导、管理和评估,省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中心负责远程培训项目的组织管理和质量监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师训管理部门负责培训实施与业务指导。

市、县、校和教师培训机构均应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分管负责人为组长的培训业务指导团队。

(二)健全管理制度

坚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师训管理部门、教师培训任务承担单位主要负责人和中小学校长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度。

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应纳入教育督导、市教育局年度主要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县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中小学办学评估等考核工作中,并与“第一责任人”考核挂钩。

建立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中小学教师在五年周期内,需修满规定学分(学时)的培训课程,其完成的培训学分(学时)和参加培训考核情况,是晋职、晋级、续聘、竞聘、考核评优及教师资格定期登记的重要依据,是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

九、保障措施

(一)增强机构功能

以“国培计划”项目实施为契机,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培训基地承担“国培计划”项目和省级教师培训项目。

按照标准化、专业化的要求,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合格评估和示范创建为抓手,促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相关专业机构的整合和联合,有效实现优质资源整合,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增强培训主体功能,形成上联高校、下联中小学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的组织协调、服务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强能力建设

加强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严格教师培训师资准入制度,加强教师培训团队研修,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培训者队伍。

建立教师培训专家委员会。在省教育厅领导下,负责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专项调研、项目规划、招标评审、实施指导、绩效评估和课题研究,以及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等工作。

建立教师培训教学专家库。省教育厅遴选高水平专家和特级教师组成省级培训讲师团,开展“送培到县”、“送教下乡”活动。各市教育局加强对骨干教师的使用,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作用,组建区域名师讲学团,支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省级及以上教师培训项目实行首席专家制。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每期(班)培训团队中,省外培训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一,优秀中小学教师(教研员)不少于40%。

加强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实施培训课程资源建设计划,采取政府购买、组织开发、引进等方式,积极开发本土培训教材,重点开发一批网络培训课程资源,努力构建符合时代要求、贴近教育教学实际、体现不同类别、层次教师需求的优质课程资源库,为实施年度培训计划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撑。

完善优质课程资源评审与推荐制度。经省教育行政部门授权组织评审的培训课程资源,方可在本省范围推荐使用。地方课程要逐步实行省级备案制度。

加强教师培训网络平台建设。按照网络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的共性要求,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具备学习管理、资源管理、实施学习过程的支持服务等功能的远程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及支持服务系统;实现参训教师的在线课程学习、互动交流、共享资源和接受培训专家远程指导等功能。

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依托优质中小学校,建立一批教师培训教学实践基地,落实教师培训实践环节。探索和创建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示范校,加强校本网络研修资源平台和实践平台建设。鼓励支持师范院校与具有示范作用中小学广泛合作,引领校本研修、安排学生实习,促进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专业发展。

(三)提供经费保障

切实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办法的通知》有关继续教育经费的政策规定,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继续教育经费由本级财政安排,经费标准不低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1.5%,并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地方教育附加费中按不低于5%的比例用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培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分项目落实。

切实落实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规定,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资料费、伙食补助费、住宿费等开支。

省级培训经费由省教育厅在年初教育预算中设立,市级培训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在年初教育预算中设立。部级培训按照有关文件执行。

第7篇:继续教育范文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继续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表现为继续教育的法制化管理。[1]它标志着继续教育已由初始阶段的自发状态上升到由国家法制管理的高度,标志着现代继续教育逐渐成为一种与传统正规教育并列的、制度化的新型教育形式。从一些继续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来看,莫不通过立法来调节继续教育中专业技术人员同企事业单位、国家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来保障和规范本国继续教育的顺利实施。美国早期继续教育的主要法律依据有1966年颁布的《成人教育法》和1982年制定的《职业训练合作法案》。法国国民议会于1971年颁布了《职业继续教育法》,指出“接受职业继续教育是劳动者的权利,每个劳动者都应享有职业继续教育的机会”。1978年和1984年,法国国民议会又先后通过了《继续教育补充法》和《新职业继续教育法》,为继续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国家法律保障。而在一向注重成人继续教育的德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州就已开始通过颁布法规来管理本州的成人继续教育,至今,德国联邦及各州为成人继续教育颁布了相关的法令上百部,几乎涵盖了对所有职业、技能和社会生活领域的继续教育的规定,尤其是各州的《继续教育法》。另外,德国政府也不断通过继续教育相关法令的修订来保证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比如,1969年制定的联邦继续教育相关法令——《职业教育法》,于2005年被废止,同时颁布了新的《联邦职业教育法》,对新时期的职业继续教育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规定。由此看来,通过立法来保障本国继续教育的顺利实施,是发达国家开展继续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继续教育”概念以来,二十多年的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目前,继续教育已经成为全国4200万专业技术人员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素质的主渠道,成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但是,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立法工作明显滞后”。2007年9月,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提出了四点意见,其中之一就是加强继续教育法制建设,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所以,对我国继续教育立法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是推进继续教育立法工作、保障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我国继续教育立法现状

为了尽量客观真实地反映我国继续教育立法的现状,本文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对1985年以来我国继续教育相关法规政策文本进行了收集,共获得相关法规政策文本350多项,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现有的继续教育相关法规政策主要包括相关国家法律、地方性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和地方部门规章等5类。相关国家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的、与继续教育相关的法律文件,比如我国《教育法》第四十条规定“从业人员有依法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本单位职工的学习和培训提供条件和便利”、《高等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应当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办学条件,承担实施继续教育的工作”,以及《职业教育法》和《劳动法》中对我国公民或职工进行职业培训的规定等。地方性法规是指由拥有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或地方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的继续教育相关法规。目前,这一类法规主要是以地方(省、自治区或较大市)继续教育条例的形式呈现。比如,1989年我国第一部由地方人大通过的继续教育专项法规——《天津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2001年12月废止并颁布了新的《天津市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条例》),以及《江苏省苏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等。目前我国除台湾、香港、澳门以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只有天津(1989制定,2001修订重颁)、北京(1995)、福建(1995)、陕西(1997)、河南(1998)、云南(1999)、宁夏(2001)、重庆(2003)、江苏(2005)、山东(2005)、甘肃(2007)、山西等12个省级行政区制定了继续教育地方性法规。此外,也有少数具有立法权的较大市制定了继续教育地方性法规,如《深圳经济特区成人教育管理条例》(1994)等。国务院部门规章指国务院下属部门部务会议或委员会会议决定并由部门首长签署公布的继续教育相关规章,比如人事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1995)、铁道部《铁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1997)、财政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1998)。地方政府规章指由地方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决定,并由省长或者自治区主席或者市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的继续教育相关规章。比如,河北、辽宁、安徽、湖北、新疆、浙江、贵州等省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或暂行规定)》,以及较大市如杭州、青岛、成都等城市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或暂行规定)》等。地方部门规章是指由地方政府部门制定的继续教育相关规章,比如《北京市建设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湖南省物价局关于湖南地区房地产估价师继续教育培训班收费的批复》、《贵州省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办法(试行)》、《浙江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等。从法律效力上看,国家法律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地方部门规章法律效力最低。上述五类继续教育法规政策基本构成了我国继续教育的法制体系雏形。

2.目前,我国还没有国家层面的、专门针对继续教育的法律或国务院行政法规。除台湾、香港、澳门以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12个行政区已经制定了继续教育地方性法规,16个行政区制定了继续教育地方政府规章,内蒙古自治区的继续教育规章是自治区人事厅的《内蒙古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内人发字[1996]第56号),一定程度上属于地方部门规章,而湖南、海南两省虽然制定了很多继续教育部门规章,但是指导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法规或规章仍在制定过程当中。总的来看,尽管我国继续教育相关法规政策已有很多,但是大部分属于政府规章或部门规章,法律效力不高,有可能产生有法不依的现象,对我国继续教育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3.从各种继续教育法规或规章的内容来看,现有的继续教育地方性法规或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继续教育的目的、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继续教育形式、时间要求、领导管理、经费投入、奖惩制度等方面,内容比较全面,而且都是一些原则性规定。地方部门规章中,有的是关于本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规定,有的是关于继续教育收费问题的规定,还有的是关于继续教育学分制管理或证书制度等的规定,内容比较多样,规定的事项比较具体。

4.从现有继续教育法规或规章的制定和单位看,对于某地某一种具体的继续教育管理来讲,由于省市两级政府或国务院相关部门纵向系统内的法规或规章都可能对其制定了强制性规范,这就会形成继续教育管理的“多头”管理或“多头”立法现象,对该地区的继续教育管理统筹管理带来某种程度的负面影响。

5.从二十多年来我国继续教育立法推进过程来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继续教育相关法规政策比较少,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特别是2005年国家开始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以来,各地出台的继续教育政策文件明显增多。

三、对我国继续教育立法相关问题的思考

通过与国外继续教育立法情况以及我国继续教育立法情况的了解,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立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1.由于对继续教育概念的理解狭窄,继续教育立法只是针对某一类人的立法,不具有社会普适性。从我国现有的继续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来看,都是针对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立法,即对继续教育概念的理解基本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继续工程教育”的范畴内。而由于基础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现代继续教育的内涵已不仅仅是指“继续工程教育”,它所包含的对象范围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展。所以,目前加强我国继续教育立法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就是如何对继续教育进行准确把握和定位,如果按照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重新界定继续教育的概念,那么,就会面临如何修正处理以前的继续教育法规规章的问题。

第8篇:继续教育范文

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宏观层面上,需要国家的政策引导,需要高校自身的意识感知,需要社会的目标需求,也需要市场的积极调节;微观层面上,高校领导层面的思想认识需要统一,内部的管理体制需要改革,内部的管理机制需要激活,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需要协调。

(一)转型的内涵

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不同转型主体的状态及其与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了转型内容和方向的多样性。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例如:一个企业的成功转型,就是决策层按照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大范围地进行动态调整和创新,将旧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新模式。

(二)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的内涵是什么?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我们现在往往把转型当作加强社会管理、加强民生工作、民生改善等。事实上概念是不一样的,转型是一个战略问题,一般的民生工程是一个战术问题。从社会学的研究来看,人类社会就是一部社会变迁的进步史,社会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转型就是社会变迁当中的“惊险一跳”,就是从原有的发展轨道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我们这个社会是由13亿人口组成的,其中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文化和教育的差距,是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平稳地实现转型,从这个轨道转到那个轨道,将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带来全新的变化。近100年来,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有3次。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第二次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实质上就是一个社会转型的过程。社会转型要考虑3大因素,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提出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特别是政治因素,即政治组织、政治人物的核心作用。

(三)高校继续教育转型

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主要是指高校继续教育从发展战略到发展思路、从办学体制到办学机制、从办学模式到办学内容、从办学理念到办学策略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转型,以此实现推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与构建学习型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社会需求。转型,是指事物从一种运动形式向另一种运动形式转变的过渡过程。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转变的过渡过程。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就是指高校继续教育从一种继续教育办学类型向另一种继续教育办学类型转变、优化的过程。继续教育是附属于社会大教育之中的一个体系,与高等教育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因此,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与社会转型之间也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优势与困难

(一)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优势

1.学科优势高校学科历史悠久、类别齐全、各具特色,大都在本行业或在国内具有较高声誉学科。2.师资优势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已经自成体系,高校教师、特别是优势学科教师都有极强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国内还有一批高水平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师资网络。3.办学硬件完备先进高校办学经验丰富,拥有一定数量的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科研设备,具有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4.质量优势高校依法规范办学和管理科学经验是继续教育办学质量的保证,在全日制教育的办学实践中高校在培养计划制定、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创新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5。品牌优势高校为社会培养了众多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社会认可的品牌优势,已成为接受继续教育优先选择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继续教育办学困境

1.办学体制与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要求我国的继续教育办学体制也要突破计划经济的局限,建立市场导向的办学体制与机制。在继续教育办学实践中,其与区域经济和地方发展缺乏紧密的联系,还远远不能与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高校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都不能全面体现出高校教育办学所独有的灵活性,还未能建立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办学机制。2.办学定位、办学模式与多元化需求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客观上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方向必须转入素质教育的发展轨道,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巨大的就业压力、多变的知识信息等无不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必须具备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随着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多元化办学模式应时而生,但高校继续教育在办学方式和办学模式上依然形成各自为战的办学格局,社会教育资源需有效整合。3.办学特色、办学理念与个性化需要不适应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的特色不突出,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仍然存在着普教化的倾向。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结构趋同现象”普遍,如:在办学定位、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课程结构趋同。有的高校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曲解继续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的涵义,片面追求短期利益,弱化了自身的办学理念,弱化了高校继续教育培养人才的根本宗旨,因此,高校继续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变革与转型势在必形。

三.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战略取向

转型,意味着新秩序的建立,本质上是从一种平衡过渡到另一种平衡,以不断变革的方式去适应深刻变化了的环境。继续教育转型,也意味着新的继续教育秩序的建立,意味着以不断变革的方式去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那么,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应涉及哪些方面?根据成人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系统的特点,可以从办学定位、功能、模式和要素等4个维度对转型的内容进行研究。高校继续教育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机遇应当及时采取多元发展战略,通过结合继续教育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实施继续教育发展战略取向。

(一)办学体制的转型

继续教育市场化属性要求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体制要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在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选择,促使越来越多的受教育者选择适合自己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样,对继续教育质量优劣的评价,也不仅仅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和专家们的论证,而更多取决于社会需求的考量。因此,市场主导的办学体制就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内部管理体制主要有3种模式:一级管理体制,即由学校继续(成人)教育学院独立办学;二级管理体制,继续(成人)教育学院作为学校归1:3管理职能部门,学校一级办学单位负责教学组织工作;混合型管理体制,学历教育为二级管理体制,非学历教育实施一级管理体制。各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的建立要有利于继续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有利于挖掘学校办学的潜在资源,有利于各类办学资源不断整合、不断形成合力,有利于提升学校对社会的服务能力。

(二)办学模式的转型

办学形式上,高校继续教育在规范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同时,应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特别是大学后继续教育和高层次岗位培训,努力探索符合在职从业人员需要和学习特点的教育形式与途径,实现以学历教育为主,向非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新知识培训等全方位教育与培训发展转变。专业设置上,高校继续教育要加强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开设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应用性专业。还要在拓展现有专业基础上,灵活设置新的专业方向,并通过校企共建,合作办学等途径,培育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新专业。课程体系上,要改变以往重学术、轻应用性的状况,应突出职业和岗位的需求,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核心,课程模块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岗位性,从而满足不同的职业和岗位需求。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单一课堂讲授,注意开发学习者的经验资源,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互动式教学,做到教师讲授与师生互动交流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专题研讨、学术沙龙相结合。

(三)资源配置的转型

资源配置的转型包括师资、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教学设施等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转型。资源配置的转型是继续教育转型的硬件基础,在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各类资源要素的转型中,师资的转型最为关键,它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最重要保障。学校继续教育办学功能的变化必然导致师资队伍的相应调整。一方面体现在师资总量的提高上,以适应办学功能拓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对师资的种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向市场办学,要求继续教育办学更多地从学术性向职业性发展,因此,继续教育在提高学术型师资比例的同时,还要逐步提高“应用型”、“双师型”的师资比例。继续教育的发展转型依据将由“资源约束”转向“需求约束”。所谓“资源约束”是指根据资源的状况,包括数量、性质和特点,确定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模和结构;所谓“需求约束”是指根据社会和市场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确定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等。“需求约束”则是从继续教育的外部关系出发,考虑和决定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它强调和重视的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并以这种需求的大小和特点作为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最重要的依据。

(四)教育需求转型

过去的继续教育是一种教育需求模式,即普通教育供给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在普通教育之外兴起了成人教育办学模式,这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由国家或教育主管部l''''7ilil]定相关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培训模式、缴费标准等,学校只负责组织实施教育及管理,是典型的教育需求模式。这其中既有学历教育的需求,也有岗前培训、技能技术再教育等的需求,主要以学历需求为主,相关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有自学考试、函授、夜大、成人脱产或半脱产、岗前培训等模式,整个继续教育模式是学校选择学员来接受再教育,实施的是教育需求决定一切的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随着国家对继续教育市场化办学模式的推进,教育主管部门只负责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高校继续教育基本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与自求发展的模式,以个体自我发展需要开展个性化、特色化的继续教育,使教育从教育需求为主导向需求教育为主转型。

(五)办学重点转型

高校继续教育为了维持或提升自身的效益,一方面在稳定现有学历提升教育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另一方面采取了多头出击,依托高校的强势专业或行业优势,举办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办学,这也是今后我国继续教育办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当前成人学习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单一追求学历和文凭向多样化的方向进行转变,对于自身价值完善、对自身技能提升等,逐渐成为成人学习价值取向的一部分。继续教育要做好和不同层次之间教育的衔接,不同高校继续教育在明确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的同时,应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特别是大学后继续教育和多层次岗位培训,努力探索符合在职从业人员需要和学习特点的教育形式与途径,实现以学历教育为主向非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新知识培训等全方位教育与培训发展转变,这是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继续教育的办学形式将由以学历教育为重点转向以非学历教育为重点,是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六)办学目标转型

从追求规模效应向精品效益转型。在本世纪初,随着普通教育扩招的深化和成人学历提升教育需求的高峰期的消亡,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学历的人数在快速减少,具有前瞻眼光的高校继续教育就开始了办学的转型——从追求规模效应向追求精品效益转型。追求的精品办学理念有两种趋势:一是从原来的本专科学历提升教育向研究生学历教育转型,比如EMBA、MPA、MBA等,从原来的研究生处(部、院)招生管理转型为研究生处和继续教育学院联合招生管理,个别学校的继续教育甚至开始了博士班的招生;二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依托母体学校强势专业或社会前沿需求行业,开展前沿专业或社会急缺人员的短训班,多头出击,重点扶持,打造继续教育的精品培训专业或内容,这种精品培训的继续教育办学之路将是未来继续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单一的学历提升教育需求向自我发展多层面需求教育方向转型。不可否认的是,本世纪之前的成人高等教育绝大多数是一种学历教育需求,究其原因:因为成人工作单位对人才评价机制、晋升职级薪酬、评优评奖、单位软实力的象征等机制导致的教育需求。从功利教育需求向休闲需求教育转型。从学员对教育的需求而言,我国过去的绝大部分继续教育都带有明显的显性功利教育需求的取向,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需求教育的不断发展,接受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在发生转型。显性功利价值取向淡化,隐性的功利追求——休闲教育需求的苗头已初露端倪。成人花重金去听国学讲座、听东西方哲学讲座、听自我美容、美体、美发和交际礼仪、着装美学等方面的讲座已不是新鲜事。

(七)视野转动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国际化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高校继续教育要通过转动视野,拓展空间,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高校继续教育在大力加强国内高校合作交流的同时,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外高等院校建立联系和合作办学关系,拓展视野,更新观念,引进先进新颖的教育和培训项目,不断促进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教学科研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联合开展继续教育理论研究,探讨新时期国际区域间继续教育办学的特点与规律,指导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实践,提升我国继续教育办学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势在必行。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涵盖了诸多领域,充分认识这种转型的背景和基本取向,对于自觉参与和指导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四、发展对策

(一)战略目标

本世纪将是终身教育体制全面建立和“学习化社会”全面实现的世纪,日益展现出高等教育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战略必须充分把握这个大方向,确立合理、科学、有效的发展目标,才能使高校继续教育不断地稳步前进。高校继续教育与本地区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不仅仅着眼于服务国家大战略,更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继续教育战略定位体现高校自身的办学特点与继续教育办学特色才能突出优势。高校继续教育实施转型的总体战略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其本校优势、所处的行业,以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综合型、应用型、创造型的复合人才为宗旨,尽可能去充分发挥利用信息时代的高科技手段,以提供多种适合成人特色的继续教育形式,从而使教育资源在得到最优配置的同时,使继续教育实现规模经济,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

(二)发展布局

1.体现特色研究本校不同规格、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基本要求。在服务对象、办学层次、办学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与优化。2.明确目标着力探索并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以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与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下力气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找准结合点积极探索高校继续教育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科技等领域需求与合作,寻求继续教育增长点。

第9篇:继续教育范文

关键词:继续教育;发展历程;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G726.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继续教育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持续开发人力资源和满足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信息时代,没有继续教育,人的知识恐怕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

1 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

1.1 创始阶段。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需要追溯到 20世纪初,一直到20 世纪50 年代末,为继续教育理论研究的创始阶段。在当时,个人和团体对继续教育的研究水平还很低,处于刚刚起步水平,主要是在学习目的、学习能力、成人教育学等方面获得了初步成果,这一时期的理论研究特点为: 方法简单,逻辑不够严密,研究问题较分散,还不系统、不深入; 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如美国、英国、前苏联、南斯拉夫等国家。

1.2 发展阶段。继续教育产生、发展时期应该是在 20世纪 70 年代末期至 80 年代中期。1978 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我国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我国开始与西方进行交流,继续教育理念不断植入。尤其到了1986 年,在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关于“七五”规划的报告明确

指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对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的制度”,从而第一次把继续教育突出列入政府的工作的范围。这以后,继续教育在我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初,继续教育扩大到所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发展的需

要,1987 年 12 月,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劳动人事部、财政部、中国科协共同颁发《关于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提出: “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已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职务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重点是中青年骨干。”至此,继续教育的内涵已突破了纯粹的工程科技人员的圈子,包括了所有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内涵的扩大,促进了我国各个领域齐头并进发展的良好态势的形成。

1.3 发展转型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到 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无疑,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在人力资源持续开发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从而促使我国继续教育站到了新的发展转型期。

2 继续教育发展现状

2.1 思想观念的成熟,让成人学历教育向继续教育加快迈进。“拿个文凭”这是我国传统教育只重视学历教育束缚了人们思想的本能意识,正因为如此使学位教育变成一种“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们纷纷“读死书,死读书”,缺乏创造力。可是,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加快,出现了“拿了文凭”却眼高手低的情况,这种教育显然不能满足我国发展的需要。而继续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创造素质,这样正好弥补了传统教育的弊端,能够培养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

2.2 国家政策成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大踏步前进的“助推剂”。继续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从 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有关教育方面的法规算起,我国教育部门已陆续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围绕着这些法律许多地方制定了关于继续教育的地方法规,从而基本上形成了“有法可依”的局面,由此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让继续教育有一把“尚方宝剑”。在当前知识更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下,人的职业生涯仅经过一次教育或职业培训已不能满足人们终身的职业需要。人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接受教育,才能适应当前就业岗位千变万化的需要,正因为如此,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3 继续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尽管继续教育的发展可谓是一帆风顺,可是的的确确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成为了它前进中的“绊脚石”。主要问题有: 一是人们的认识不足,观念还没有跟上。大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属于正规教育的组成部分。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人才的培养不应该是“一个模子刻出来”,应该是各种学历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各分秋色”,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构成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然而,目前一些高校往往认为学历教育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把高校继续教育看成是学校的副业,认为继续教育是“副产品”,将其作为计划外创收的一种途径,而不屑承担继续教育的课程,即使是开展继续教育的,也不系统、不规范,出现了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一盘散沙”的状况。二是管理上还很欠缺,师资队伍不适应。目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上没有统一的模式,也谈不上管理的科学性,总体上尚未解决好学校如何加强对高校继续教育资源的整合及协调,尚未处理好社会与学校、学院或具体实施部门之间的关系。三是投入严重不足,设施不匹配。目前,许多高校没有把继续教育经费纳入到学校的统筹计划之中,没有专项资金,对继续教育投入很少,以致培训对象的吃、住、学都是临时安排,处于“游击”状态。

4 时代赋予继续教育新的使命

随着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继续教育必将担负起更重的担子。时代需要各类人员不断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职业素质和学历层次。据笔者了解,近几年,我国每年都有近亿人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推进,我国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综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当前,我国约有 7 亿劳动者,9,800 万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 4.3% 。另外每年我们还有 2,000 多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城市务工。所有这些劳动者都需要知识更新、技能培

训。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 》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 征求意见稿) 》精神,到 2015 年,从业人员年参与各类继续教育2.9 亿人次,参与率达到 42% 以上; 每人每年接受教育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 12 天或 72 学时; 企事业单位员工培训的年参与率不低于 45%; 农村居民培训的年参与率达到 20% 以上; 学历继续教育在籍学生总规模达到1,200 万人以上; 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城乡社区成员参与有组织社区教育的比率达到 60%以上,中西部地区达到 40% 以上; 盲数量较2000 年减少 50% 以上。一系列的数字足可说明,时代赋予继续教育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5 结束语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具有类型多样、形式灵活等优势,能够较好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