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范文

如何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精选(九篇)

如何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第1篇:如何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范文

一、提高认识,加强引导,充分正视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地位

常言道: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要培养当今社会各行各业所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首先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及人生观,让他们懂得如何做人,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要教书先育人,而德育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首要任务。但在目前的教学中,德育教学并没有真正受到应有的重视。思想品德课在小学阶段往往被认为是所谓的“副课”。升入中学后,由于惯性思维,思想政治课仍然没有引起许多人足够的重视。而在巾考中,该课属于必考课目,并且占相当大的分值。由此来看,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是无庸置疑的,已逐步引起人们观念的转变。随着认识的提高,我逐渐意识到,要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学目前的这种不利局面,做为教学:一线的政治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认识,充分意识到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及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懂得学好此课对升学、就业、自身健康成长及以后发展的重要作用。经过引导教育,使学生懂得了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的品格,如何孝敬父母和长辈,如何与同学和谐相处,如何向他人伸出援助友爱之手,如何遵纪守法,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如何开创美好的人生等。

二、加强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课程,育人教育足其核心。当今社会足人才竞争的社会,科学、教育发展口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培养高水下、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科技竞争时代对人才的更高要求。首先必须加强对人才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做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和法制观念的合格人才,并将这做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辨别,对其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的道德建构,引导学生自己认识、体验、践行、促进道德生命自由成长。引导学生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质量,过积极向上、富有情趣的道德生活。教育学生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社会道德及法律要求,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觉行动。正确处理好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成为学生成长的参谋与伙伴。以教学中平等对话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探讨、相互 交流。通过开展气氛活跃、轻松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使许多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意义及乐趣,将我当做他们的良帅益友,倾诉他们成长中的烦恼。对此,我甚感欣慰,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走出思想认识的误区,教育他们做身心全面健康的青少年。通过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方法有了较大改观,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实现了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变,学习成绩随之有了较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增强。

三、准确把握,正确应对开卷考试的新要求。

课改以前,思想政治课实行闭卷考试,学生负担较重,容易对此课产生厌倦情绪。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对学十减负已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思想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后,得到大部分家长与学生的理解和认同,不少人对此深表赞同,认为思想政治课考试不必死记硬背了。但此消彼长,识记的东曲要求少了,理解、分析、应用等能力的要求相应提高了。针对这种变化,我及时引导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这种趋势,只有顺应时代要求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自身与时俱进。因此,在教学中,我重点指导、点拨学生学会分析社会问题及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只要他们对问题的认识言之有理或有独到的见解,我就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并且积极开展互动教学,提高授课的艺术性,增加学生学习此课程的乐趣,让他们由想学、好学达到乐学。而我只做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及参与者。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充分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及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不懈的去努力、去奋斗。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许多学生能在课堂上敢于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及时因势利导、答疑解惑,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他们对学习想政治课的兴趣,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有其独有的价值

第2篇:如何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范文

关键词:和谐社会;治理;善治;公民社会

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识码:A

一、治理的涵义及特征

关于治理的概念,西方学者主要有以下观点: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罗西瑙认为“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英国学者罗伯特・罗茨认为“治理意味着统治的含义有了变化,意味着一种新的统治过程,意味着有序统治的条件已经不同于以前或是以新的方法来统治社会。”

美国学者库伊曼和范・弗利埃特指出治理的概念是:“它所要创造的结构或秩序不能由外部强加,它之发挥作用,是要依靠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全球治理委员会在年发表了《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将治理定义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治理理论逐渐兴起,各国的公共行政为解决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诸种弊端,开始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倡公共服务的民营化、市场化,随后又提出了“重塑政府”、“重理政府”的口号,20世纪90年代,人类政治过程的重心以治理逐渐取代统治,于始从善政走向善治。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政府治理的新要求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促进社会和谐,需要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有效化解矛盾和冲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以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而“从公共治理的角度看,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对我国政府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二)构建和谐社会对政府治理的现实诉求

1 和谐社会要求政府更加民主化、法治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要求不断强化守法意识,政府权力具有天然的扩张性与渗透性,如果没有法律制约,必将走向权力的腐败。“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代表者,需要将一切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只有以法律规范和约束行政行为,才能保证政府行为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从而促进法治化社会的最终实现。

政府应广泛的发扬民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使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充分的调动起来,充分施展社会活力,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2 和谐社会要求有坚持公平正义的政府作保障。

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它意味着利益分配能够合理和相对公平,使各种政治和经济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就在于依据公平正义原则去协调、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为每个社会成员创造平等的机遇和权利,使社会成员能够公平的享有就业、受教育、公共服务等权利。

3 和谐社会要求具有良好诚信的政府。

政府诚信直接影响着社会诚信,政府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政府缺乏诚信就丧失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就难以实现。良好诚信的树立必然要求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政府如何在社会成员之间树立诚信形象,如何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这必然要求增强政府的责任意识,政府只有在保证社会公平得以充分实现,社会矛盾得以有效化解,各方面利益得以调节,政府权力运行规范的前提下,才能树立政府权威,才能赢得公众信任。

4 和谐社会要求树立生态行政理念。

和谐社会要求人类的经济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能源、生态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首要任务。

三、我国政府治理现状

(一)我国政府治理取得了明显进步

1 政府职能转变力度大。

为了充分体现和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政府打破了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婆婆式”管理,宏观调控体系逐步确立。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经济运行,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等调控手段调控经济运行,推行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了更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政府先后通过多次机构改革,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提高效率等途径实现了政府职能一定程度的转变。

2 民主政治成绩显著。

在城市社区民主自治的探索和实践中,民主自治的有效平台,社区组织体系的合理架构,社区自治雄厚的群众基础,完善的政策、服务和保障都为我们培育中介组织提供了一种制度保障。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一些地方部门逐步开展政务公开,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二)实现政府治理目标任重道远

1 政府体制改革不彻底。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已十分突出,特别是经济发展中的如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存在的根本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制约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体制障碍仍然存在,其中政府职能不到位是重要因素之一。

2 政府职能界定不清。

中国先后进行的多次机构改革都是针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虽然在政府职能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领域暴露的问题凸显政府职能定位的缺陷。目前在管制型政府的定位下,我国政府职能仍存在职能不清,政府公共管理存在“越位”、“错位”和“缺位”等现象,政府的治理模式体现为权力高度集中,无所不包、无所不为的大政府,仍然是一种以一贯之的管理模式。

四、提高中国政府治理水平的思考

(一)提高政府自身治理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从现代公共治理的角度来分析,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力量,如何实现政府治理变革,这就必须进一步政府整合自身资源,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和谐政府,实现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而“实现从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向治理模式转变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在政府与市场、公民社会之间进行博弈,将是我们实现政府治理变革的关键。

“行政管理是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整合社会资源、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公共利益、处理公共事务而进行的社会管理活动,也是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组织、协调、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和。”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如何应对各种矛盾冲突,实现社会和谐,需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合理界定政府职能,回归市场功能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监督机制,增强政府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实现法治政府需要增强政府灵活

应变机制,积极回应民意树立政府诚信理念,建立责任政府需要政府公平合理的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增强政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二)实现政府与市场互动合作

中国的治理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蕴含着我国政府对实现良好的治理的愿望,随着私人经济部和各种民间组织力量的日益发展壮大,他们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公共部门和私人经济部门及第三部门之间正在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分工合作的新型治理结构。”正如托克维尔所说的“人只有在相互作用之下,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焕然一新,才能开阔自己的胸怀,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这种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体现出了在政府治理中同样特需要这种相互合作,通过合作,可以实现单个所不能满足的需要。“为了社会公益和全民福社,政府应当与其它各类社会团体、组织建立稳固的合作网络系统。”

(三)培育和发展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参与的实质就是一种对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与利益协调的过程,强调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尊重人的基本权利,主张多元化的个性发展,以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为公民提供了参与社会生活的平台,确保了公民自的发挥,有利于推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实现个人发展和个人意志的表达。

公民通过参与制定政策实现自身利益表达并平等的利用公共资源的同时,可以有效解决政府无法解决的问题。随着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公民开始通过多种渠道参与政治生活。同时,公民也通过参与各种社团组织实现自身利益表达,通过、大众传媒等途径表达自身利益,参与政治生活,并以各种正当渠道参与决策制定。

1 加大政府对公民社会的引导力度。

要充分发挥公民社会在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1)需要政府转变观念,必须主动培育完善的公民社会。

政府应正确对待公民社会和政府的关系,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平等、合作关系,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政府要加强对民间组织引导和管理,透过制度化的机制,运用自己的公共权威规范个人和社会组织的行为,促使民间组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2)需要转变公民观念。

培育公民意识,规范公民行为,培育积极的公民文化。英格尔斯曾说过“从传统主义到现代性的转变,缺少了这种渗透于国民精神活动之中的转变,无论一个国家的经济一时繁荣到何种程度,也不能说明这个国家能获得持久的进步,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当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不经历一种心理上和人格上向现代化的转变,仅仅依赖外国的援助、先进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引进,都不能成功地使其从一个落后的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而这种转变,有待于社会中每一个个体公民意识的觉醒,有待于公民的自主精神、法制观念、参与意识的萌发,这就要求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列宁曾经说过“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国民教育水平较低,社会成员文化素质低下,使造成公民政治参与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

因此,必须通过教育,提高社会个体的文化素质,使公民获得更多关于政治体系的认识以培养公民责任感和参与感,培养社会成员积极的公民意识、权利观念。

2 完善立法,为公民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3篇:如何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范文

文章标题:综治办主任竞聘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同事们:

您们好!

我叫×××,现年×岁,中共党员,大专学历。94年分配到×××办事处先后在经贸办、城管爱卫办、综合治理办工作。

今天,我能站在这里“展示自已、推销自已”,应感谢组织上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深化干部人事改革,实行全员竞争上岗,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建设一支精干、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也是为了全面完成街道的目标任务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我一定会很好的珍惜和抓住这次机会。今天,我竞职的岗位是街道综治办主任。

街道综治办的工作就是要全面维护辖区社会治安稳定,优化经济生产秩序,为打造亿元街道、构建和谐×××以及辖区人民安居乐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推进街道各项工作(特别是重点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如何当好综治办主任,全面维护地区稳定,我个人觉得,综治办主任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一是作为综治办主任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甚至是不法分子,这就要求要具备一定的震慑力,嫉恶如仇,敢于与不法分子作斗争,维护正义。二是作为部门的领头人,就应该爱岗敬岗,身先士卒,有一定的感召力,这就要求要勤奋敬业,能起模范带头作用。三是从事综治工作,要面对各类突发性事件的处置,如何随机应变果断处置,更不能自乱阵脚,造成事件的扩大,这就要求要做到临危不乱,有决断能力。四是维护地区的稳定,绝不是综治办几个人做得好的事,这就要求综治办主任应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协调组织能力,善于调动各方力量,共同维护辖区的稳定。五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矛盾不上交,这就要求要具备相当的法律知识、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有一定的说服力。六是理顺群众情绪,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这就要求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纠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在街道工作12年来,在街道领导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自已努力和锻炼,初步具备了胜任综治办主任的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

首先,我具备了良好的理论素养、政治(请登陆政法秘书网)修养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多年来,坚持挤时间学习,深入领会和掌握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国家的大政方针,注意提高自已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中,能充分吸收和发扬前辈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严格要求自已,淡泊名利,安心本职工作,顾大局,识大体,领导交办的任何工作,我均能按时按质完成,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和不骄不躁的作风,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并尽所能地给有需要的同事提供帮助。

第二、工作能力上,多年来的不断学习、不懈努力和实际锻炼,使本人掌握了比较系统扎实的法律知识和综治业务知识,锻炼了我协调办事能力和一定的领导能力;在综治办工作的经历,让本人对综治办工作的职责任务和业务都有比较好的了解和熟悉,在协调处理能力上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虽然我竞争综治办主任有一定的优势,但我在组织协调能力、驾驭全局能力以及如何把书本上的东西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离领导的要求还甚远。如果这次我能够竞职成功,我会加倍珍惜,也有决心、有信心和综治办的同事一道共同努力,把综合治理工作做好,不负组织对我的信任。如竞职综治办主任不上,我也会服从组织安排,一如既往,扎扎实实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下面,就如何搞好综治工作,结合我街实际谈几点建议。

一、抓基础,健全网络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20xx年我街综治工作应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主线,以完善网络、创新机制、强化防范、加强队伍建设为重点。一是搞好全街综治干部队伍培训,今年年初各村进行了班子换届,综治干部有所变化,各社区也进行了调整,为此要举行1至2次综治干部培训班,提高对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程度,克服厌倦和无所谓的思想,建设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综治干部队伍,推动全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的落实。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责任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维护社会稳定预警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全方位搜集掌握矛盾纠纷苗头,及时研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增强疏导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三是立足及早发现和及时化解,认真做好矛盾纠纷预警预测工作,尽最大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切实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四是进一步完善网络。建立健全信访、综治、调解“三位一体”的基层维稳工作网络;畅通各类公共安全事件和事故隐患的情报信息网络,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不发生瞒报漏报现象;加强情报信息员队伍建设,我街现有情报信息员357人,今年应对这支队伍在管理力度上有所突破,充分发挥信息员作用,及早捕捉信息,及时上报信息。

二、抓调解,促稳定

20xx年是我街农村大开发、城市大提质、经济大发展的关键一年,由此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必然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调处和化解难度越来越大。扎实做好纠纷调处工作,防止民转刑,是筑牢社会治安第一道防线。目前我街有调委会23个,20xx年调处各类纠纷848起,其中调委会236起,两所联合办公612起,调处率100,调处成功率99,最大限度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今年我们要充分发挥街道、社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法律服务所的作用,深化两所联合办公,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综合优势和×××特色。

三、抓防控,压发案

20xx年我街综治办,无论是在基础工作还是在维护地区的平安稳定所做出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也得到了区政法委及兄弟单位的高度评价,但在年底全市乡镇街综治工作综合排名中,却到了偏后的位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发案率居高不下。20xx年全街发案915起,20xx年835起,上升9.58。从发案种类来看,故意杀人5起,盗窃机动车339起,入室盗窃226起,其他盗窃121起,抢劫69起,抢夺65起(飞车抢夺48起),伤害案11起,诈骗案51起,撬盗保险柜案3起。从作案人员来看,80以上是流动人口作案。从作案规律、手段和时间来看,他们的作案规律灵活多变,手段朝着多元化发展。如何抓好防控,降低发案,作为街道综治办应着重抓好两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巡防工作,充分发挥其在防范和遏制刑事案件高发态势中的重要作用。20xx年我街30名直属巡防队员,抓获现行61起,协助破获各类案件182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员100余名,为维护辖区的社会治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今年,我街正在组建168人的巡防队伍,街道综治办应协同派出所、各村和社区,充分调动巡防队员的积极性,建立专群结合的全天候、立体式治安防范体系,强化对重点地区、重点路段、重点人群的治安防范,全面维护辖区的治安稳定。二是要加强流动人口为主体的重点人群管理。加强对出租房屋的清理整顿和日常管理,探索对流动人口和重点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新途径新办法,在做好服务、教育、维权的同时,切实加大管理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犯罪。

第4篇:如何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范文

《决定》文本中的治理

“治理”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文本中的一个关键术语,更是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决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表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同时,《决定》还在多处论说中提到了“治理”,并且展开了更加具体和全面的论述。

具体而言,在引言和结束语以外,《决定》文本包括十六小节、总共六十条的内容。作为一个关键术语,“治理”在《决定》先后出现了24 次,分布在第一(2),第二(7),第四(总)、(14)和(15),第五(总),第八(29),第十一(40),第十二(42),第十三(总)、(47)和(50),第十四(总)和(53),共14 处。从构词方式来看,作为关键术语的治理,在《决定》文本中也有不同的情形。更确切地说,总共出现24 次的“治理”,实际上有16种构词方式。除了国家治理(重复2 次,但其中1 次又构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政府治理(2 次)、法人治理结构(3 次)、社会治理(3 次)、社会治理体制(2 次)有极少重复使用以外,其他的用法竟无一重复。这表明,作为关键术语的治理,在《决定》文本中的分布既多且广,而构词方式更是复杂多样。

同时,这些构词方式以及位置分布又表现出明显的类型学特征。如果综合考虑词语依存和概念依存的关系,关注治理作为一个关键性概念的使用方式,就会得到一些新的发现。

首先,从简单的数量关系来看,包括有治理作为关键词的段落,总字数为2037,而《决定》文本的总字数,除简短的引言和结束语以外,共有21428 字。也就是说,有关治理的论述,所在的自然段的字数相当于全文的1/10 左右。但从自然段的分布来看,却涉及总共16 个小节中的9 个小节,进入了6 项分论中的5 项,60 条具体论述中的10 条。就此而言,作为关键词的治理,其分布又是相对均衡的。也就是说,作为关键词,尽管治理所出现的频率远低于那些名列前茅的高频词,如与改革直接关联的关键词,包括改革(137)、市场(81)和经济(74),以及改革矛头所向的关键词如机制(183),体制(115)和体系(68)等,但其分布却相对广泛。

其次,从中央文件所强调的“五大建设”即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体系来看,治理作为关键词在其中均占有一席之地。换句话说,治理在这五大领域均成为重要的关键术语,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治理在这五大领域中具有一种重要的联结作用。但治理作为关键术语的使用又有相对聚集的一面。如图1所示,治理在社会建设领域出现的频率最高,相关论述也最多。这无疑说明,治理作为关键术语和重要概念在社会建设领域居于最为重要的地位,也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决定》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同时,这一描述性结果实际上还提示着另一种反向观察,《决定》文本中没有提到治理问题或没有将治理作为关键术语所使用的领域,主要是《决定》文本所新增的“国防和军队”以及“党的领导”两个论题范畴。在这两个论题领域,强调自上而下的管理和由下而上的服从,显然要远重于治理作为关键术语和重要概念所包含着的多元参与和平等互动的内涵。

再次,以24 次的频率出现在14 处且体现为16 种构词方式的“治理”,可以用图2 所示的矩阵加以归纳。治理作为关键词而与其他实词组合而成的词组所指称的对象物,大体上可以区分为宏观与微观两类,又可以划分为与路径和战略有关的方略问题以及与技术、手段和策略有关的方法问题。分析发现,在治理的4 种构词方式中,宏观和方略维度交叉形成的五种构词方式,正是《决定》文本首次以正式的政治文件方式加以采纳的关键术语,并且进一步上升为重要概念的名词组合。一向作为学术概念的“治理”,第一次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更高层次和法理高度,成就了改革理论和改革战略的一次重大突破。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决定》文本中有关治理的表述既多且泛,实际上还突显了治理作为关键术语和重要概念的又一种独特的优势。治理作为关键术语和重要概念所具有的关联性、包容性和跨域性,是其他那些政治名词或与执政活动有关的术语,如统治和管理、执政与施政、领导与引领等,所无法替代的;同时,这也突出了治理所具有的普适性和普遍性,这更是那些内涵的狭隘和外延的逼仄的术语和概念所无法比拟的。治理作为关键术语和重要概念所具有的上述特性提示了全面深化改革所应当具有的开放空间和学习能力。

关于治理问题的框架性理解

必须指出,《决定》文本中有关治理问题的论述,实际上也是对治理理论的一次系统诠释和全面构建,由此形成了有关治理理论的一个完整框架。当《决定》明确提出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时,实际上已经明确地提示着我们,应当从这个总目标的设定出发去理解和解读《决定》的基本逻辑和全部内容。

文本形式上的定位尽管可以加深理解治理作为关键术语和重要概念的意义,但还必须对《决定》文本进一步解读以弄清治理作为理论体系的内涵及其框架关联。这种解读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综合解读《决定》中有关治理问题的论述,以归纳和综合的方式,发现和呈现这些论述中的逻辑关联;二是系统解读《决定》的全部论述,依据治理理论的概念体系,分析和梳理这些论述之于治理理论体系的关联特征和嵌套关系,进而发现和呈现《决定》文本所阐发的治理理论。

就此而论,《决定》文本中最为引人注目且日后必将影响中国政治发展至深且巨的论说无疑是对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表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种整体性的表达,但显然又有不同的侧重。中国的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是要完善和发展现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而改革开放的最大成就也就是现行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即革除现行制度中那些有碍于制度持续完善和长久发展的弊端和弊病;进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就是要在过往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现行的制度,革除那些处于深层结构和交错状态的弊端和弊病。而要实现这一点,无疑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对于以往所强调的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事业的“四个现代化”,“第五个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强调了非物质层面的制度、体制和机制的现代化,强调了在改革开放取得非凡物质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制度建设的新目标;相对于以往所推行的渐进性、单维型改革策略,这里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强调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以“国家治理”主题突显全面深化改革的统摄性、配套性和持续性,要统筹兼顾和协调推进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相对于以往注重国家发展的总量规模、数据指标和物化形态,这里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强调了激发活力、鼓励创造和公平分享,这是要造就社会大众心情舒畅、精神欢愉、工作创意、生活惬意的环境,“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围绕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设定,《决定》还全面论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概念构成。新年伊始,又发表文章,强调“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这些论述实际上已经完整地说明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概念体系,图3 即是根据这些论述而生成的一个空间化概念图示。从中可以看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领域的制度体系、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的完善、健全和配套发展,将是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的重点所在,其核心在于执政党本身的制度法规建设,其关键就是民主治理。由此而形成的国家制度安排,就是国家治理体系。

实施和运用完备的制度法规从事国家事务的管理,包括治党治军治国,包括完成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包括处置内政外交国防事务的职责,意味着执政党必须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政府部门必须严格按章办事、依法办事,履行作为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国家治理能力就体现在这样的履职执政行为之中,政府治理首先就要治理政府。同时,对于整个国家而言,科学有效的治理还意味着要实现全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因此,要有一系列方式方法的健全和完善,要注重解放思想,解放社会活力和解放社会生产力。

依据治理的概念框架来阅读《决定》文本,当可发现,《决定》对国家治理所要面对的“国家与社会”和“政府与市场”两大关系问题作出了全面的论说。从事治理问题研究的学者大多认为,所谓良好的治理,必须妥善处理“国家-市场-社会”三者间的关系,这三大结构性要素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国家治理必须加以处理的问题。对于处在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的中国而言,“国家-政府”无疑具有最为关键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以往长期实行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国家-政府”的强大,不仅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仍然为“国家-政府”带来了丰富的施政资源和实力,而且还因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将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政府”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市场与社会。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决定》鲜明地提出了处理市场与社会的指导方针和根本原则。一是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决定》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二是在处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方面,《决定》强调“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也正是在这里,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的根本任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社会体制改革则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保障和条件,而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倒逼和牵引,社会体制改革的挑战和压力,汇集在一起,共同指向了“国家-政府”体制的改革,也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具体而言,《决定》着重在民主法治建设、政府职能改革、和谐社会建设和现代市场建设四个方面,提供了处理上述两对核心关系的系统方案。易言之,对于“国家-社会”和“政府-市场”两对核心关系的处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的意义上讲,实际上成为了支配和贯穿《决定》基本内容的逻辑线索。《决定》所提出的改革任务和改革事项,实际上都是围绕着妥善处理“国家-社会”与“政府-市场”这两个关系问题而展开的。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就会进一步理解,就当下的治理现状而言,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有待全面研究和系统解决的国家治理问题,需要进行大量繁复且艰巨的改革工作。例如,如何形成全国统一的、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如何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如何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提高政府效率效能,如何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如何通过制度安排保障公众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如何发展和完善现有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协商民主制度以凝聚最广泛的民众意见,如何在民主法治建设方面完善制度建设以保证人民民利,如何提高执政党的领导水平和治理能力,更好地发挥党的作用,等等。《决定》对这些问题均作出了实质性的回应。

概括言之,在国家层面,要突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推进协商民主,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并把司法改革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在社会层面,要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政府层面,要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中央-地方财税关系,加大反腐力度;在市场层面,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国企改革,完善城乡要素市场。《决定》已经列出的这些改革决定和改革事项,必将在未来年代里决定性地改变“国家-社会”和“政府-市场”关系,必将极大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5篇:如何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工作;思考与探索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发展的现状

(1)从政治心态上看,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参与意识增强了,对政治的反应更加敏感,但不排除有相当一部分人保持政治心态的中立性和内隐性。(2)从思想变化看,观念新、思想活跃,呈现更多的社会化特征,同时,外部世界的开放性与学生内心世界的不成熟性并存,新的困惑、心理冲突和矛盾将会有新的表现。(3)从道德模式上看,大多数学生会逐步以义利并举为主导思想,并且有相当一些人愿意以为人民服务、奉献和集体主义作为精神动力,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部分高职生中也大有市场,也成为一部分人的价值追求。(4)从价值取向上看,81.2%学生热爱班集体、关心班集体。如关心每周班集体操行排序、在各项活动中的比赛名次。学生的价值目标追求是高层次的,价值取向选择是多样的,但集体主义价值观仍然深深扎根在他们头脑中。(5)从竞争意识上看,随着人才竞争的激烈化,高职学生的竞争意识将进一步增强并更加公开化,勤奋进取、平等竞争、争先夺优、建功立业将成为大学生思想发展的重要特征。(6)从目标追求上看,更趋于务实化。17.1%的学生在对现实目标追求上,缺乏对深层次社会问题的思考和高层次理想的追求。实用主义、个人主义、急功近利等仍在一部分学生中存在。(7)从文化需求上看,学生追求的品位、层次将进一步提高,体现中西文化融合、政治与伦理文化融合、学术与科技文化融合、知识与娱乐文化融合将成为高职学生的文化追求,而现有的条件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8)从生活消费上看,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吃穿不愁,吃要营养,用要时尚;家庭条件差的学生,两人合买一份饭菜,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精打细算。消费行为拉开档次,随之而来也使得消费心态呈现明显差别,进而给思想教育与管理增加难度。(9)从人格行为上看,高职学生将在人格意识上克服传统观念的局限性,但还需要正确指引,循序渐进,因势利导。(10)从自我意识上看,随着社会实践的增加,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意识将进一步增强。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实现途径

1.在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的关系上,要注重两者结合起来,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从当前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情况看,特别要防止只注重工作实践,忽视理论研究和总结的倾向,要看到每当社会在重要变革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思想问题、难题,人们往往要寻找理论支持和依据,高职学生也是这样。思想政治工作要具体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使学生接受。作出思想、观念和行为的自我调整,就必须在理论上求助于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就要借助于哲学方面的理论知识,经济问题就要借助于经济方面的理论知识,还有许多社会现象和问题要从政治学、法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不同视角,作出有说服力的分析和回答。所以,人们要结合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运用科学理论和知识来研究、分析、解决当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思想问题,把科学理论、思想、观点作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基础和潜力来对待,要在工作实践的过程中,重视理论探索和研究,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艺术性、实效性。随着综合素质教育的推进,高职院校面临着新的形势,招生、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后勤的社会化等,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问题;要加大学生工作理论研讨的力度,要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当作一门学问来做。工作要积极思考、善于总结、科学提炼,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水平迅速提高。对学生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疑难杂症要认真研究,寻找药方,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不留后遗症。

2.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上,要探索研究如何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主线,贯穿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方面要针对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全面深入地进行时事政策的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要使理想信念富有生命力,关键在于贴近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的实际,贴近高职不同层次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大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由于理想中的大学与现实的反差,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和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较普通高校的学生更为复杂。他们既有一定的委屈感,又有一定的自卑感和失落感,对社会、学校、老师的不满可能会多一些。如何帮助引导学生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和自信心,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安下心来搞好学习,使自己能更好地为祖国的经济建设服务,这是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十分现实而又重要的问题,需要花大力气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和解决。

3.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上,要探索研究如何增强层次性、针对性和科学性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工作形成的那种单一的、“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结合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当前人们要注意正确把握和处理多元价值取向和一元价值导向的关系。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这种多元化、多样性、功利性是客观存在的,而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熟视无睹、麻木不仁、无的放矢。一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否则,就会使学生失去统一思想和行为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评判标准,思想工作就会走偏走斜,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就会受到影响,另外,要注意多样化,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包容整合多样化现象。二是要注重引导。多样化的包容,决不意味着无所作为,更不是纵容,相反要以积极的态度加以整合,该兼容的要兼容,该抵制的要坚决抵制。三是要找准思想教育的切入点。从目前来看,应把社会责任感和“三个主义”教育作为高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切入点。社会责任感不排斥大学生对个人发展的多元化追求,同时又要求他们必须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的利益、时代进步的要求结合起来,体现了整体性与多样化的统一。

4.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上,要探索研究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接触现代教育媒体的机会越来越多,高职大学生更是如此,有的大学生甚至成了网迷。现代教育媒体对大学生思想、学习的影响已不容忽视。一是网上垃圾可能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负面影响,互联网是开放的,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迷信、黄色甚至反动的内容。二是有的学生沉迷于互联网,影响学习。如何

克服这些消极影响,加强网络管理和利用,这是值得研究的。同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自觉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尝试制作一些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件或网站,提高高职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这也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5.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上,要探索研究如何通过加强“两课”教育、党团建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渠道和空间,达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要研究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利用学院的教育资源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必要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提高教育效果:要研究如何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要研究如何运用社会实践和勤工助学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要研究如何运用先进典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利用学生可亲、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影响和带动学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高职学生是成年人,有较为独立的思考能力,针对这一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还要研究如何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进入良性循环。学院应紧紧围绕“教育激励,树优助困”的指导思想,做好资助工作,同时结合德育评分条例的修改,加大对学生的正面宣传和教育引导,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的评选。

6.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上,要探索研究如何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坏和育人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有高的思想境界,热爱本职工作的热情,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关爱学生成长的情怀,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提高洞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必须遵循学生工作的客观规律,努力构建一个学历结构合理、年龄结构适当,专兼职相结合,素质高、敬业精神强的学生工作队伍;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干部的培训工作,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理论素养与业务素质,要培养一批学生工作的专家,只有这样才能回应时代提出的各种理论问题,才能起到为学生授业解惑的作用。根据目前我院现状,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只能在有少量的兼职人员的基础上,走以专职辅导员为主,专兼职结合的路子。但在专兼职结合的队伍中,如何使专职更专,兼职到位,提高教职工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形成教职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意识,营造浓厚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这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亟待研究和探索的问题。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组建科研团队,通过项目建设,更好地推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造出具有诚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推出理论研究成果。

7.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上,要探索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育人新格局。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纷繁复杂,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因此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协作,齐抓共管,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高职院校要建立党委(总支、支部)统一领导、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党政工团各方面分工负责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列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融合到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使思想政治工作与其它工作融为一体。主管学生工作的职能部门更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力求取得实效。要不断完善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反馈机制,使思想政治工作充满活力。

第6篇:如何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范文

关键词:政治正当性;公共秩序;政治参与度;经济发展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两极对立格局。两者实力此消彼长,相互遏制。到了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格局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第三世界的崛起使两极格局开始动摇。从1955年举行的万隆会议、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以及77国集团的建立和发展,都无不印证着第三世界开始通过各种政治手段在国际舞台上寻求自己的发言权的决心和毅力。对于这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获得政治正当性是执政党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

何为政治的正当性?政治的正当性问题,是政治学的一个核心命题。正当性,亦可称为应当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在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所反映的种种问题就其本质来说其实就是政治稳定和政治民主的正当性和合法性的问题。正当性需要构建的是一个具有共同道德基础的政治共同体,而合法性则是指民众对于现存政治秩序和政权的信任。合法性并不能完全解决政治发展的问题,正当性才是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建立良好的政治秩序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正当性问题。

一、 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

在强国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发展中国家,首要的任务就是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因为人类可以无自由而又秩序,但是不可以无秩序而有自由。首先,获得政治正当性需要确立一种制度化来保证政治秩序的稳定进行。政治制度化就是政治组织和施政程序获得公认价值内容和稳定性质的过程,它与政治参与一样,是一个变数。经济增长、生活条件的改善、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西方发达国家价值观念冲击的加强都会激起民众参与度的提高。政府获得政治正当性必须平衡好完善政治制度化的速度和扩大民众参与水平两者的关系。经常有人引用卢梭的一句话:“最强者并非永远能保持其主人的地位,除非他将力量化为正义,将服从化为责任。”我认为具体来说,首先要有训练有素的军队,其次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法治是优于人治的,道德建设固然重要,但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必须依赖于法治。以上一系列制度化建设是政府获得正当性和稳定性的必备条件。

二、提高公民政治参与度

其次,获得政治正当性需要提高民众的政治参与度。亨廷顿指出,“政治现代化最基本的方面就是要使全社会性的团体得以参政,并且还需形成诸如政党一类的政治机构来组织这种参政,以便使人民参政能超越村落和城镇范围。”\+①例如,中国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出发点都是为了提高民众的政治参与度,人民和政府一同作为国家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党的根本思想路线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民自觉自愿的参与到政治中去,不仅有利于使决策更加贴近民众,而且对于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广泛的参政可以使得国家的制度政策和措施更加反映人民的呼声,真正体现人民的意志。亨廷顿写到,“广泛的参政可以提高政府对人民的控制,如在集权国家那样;或者提高人民对政府的控制,如在许多民主国家那样。”\+②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公民的政治参与度越高,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则越为完善,政治的正当性就越能被社会大众认可和追随。因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正当性的承认度归根结底决定权在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三、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最后,国家安定富强、现代化水平高,人民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福利,更是一个政府获得政治正当性的重要考量标准。一般来说,现代化程度高的社会较之现代化程度低的社会来得稳定,国内暴力事件也少有。话句话说,社会动员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在政治上更稳定、更太平。现代性与稳定性是形影不离的。西方某学者曾说过:“普遍的贫困会破坏一切形式的政府。它一直是不稳定的根源,它使得民主几乎无法实施。”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改善境遇,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乃是人类的天性。任何一个政权,不管是各种政权,都要努力发展经济,尽可能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借此来谋求人民的满意,获得执政的正当性。罗尔斯说:“一个好的社会应当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社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其成员的福利;第二,该社会根据大家共同接受的正义原则进行有效治理。”自古以来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统治者不能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时候,人民就会倾向于考虑更换统治者。例如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多次农民运动,大都是因为统治者不能给人民提供安定的生活环境和富足的生活状态所导致的。二战时期,大部分国家都遭受了战争的重创,人民长期处于一种生活窘迫、外部环境极不安定的状态之中。战争结束后,政府首要面临的问题就是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一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团结,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个聪明的政府必然会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大国家在民生问题上的财政投入,切实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民自觉自愿的拥护。例如,建国初期,我国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把一切工作重心放在工业上,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加强工业建设对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条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打好工业基础对以后我国经济的发展作用是巨大的。由此可见,一个国家获得政治正当性最为重要的即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水平持续稳定增长。

综上所述,发展中国家获得政治正当性首先需要政治制度化来确保其统治的合理性,从而得到人民自发的遵从,其次需要从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出发,提高人民的政治参与度,最后通过一系列的经济举措和财政投入,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最终才能逐步获得其政治的正当性。

[注释]

①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1968.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8.

第7篇:如何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范文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素质

社会的发展,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拓宽了中学生的视野,中学生思考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书本的范围,也促使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种种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讲理论、背理论、考理论,脱离了社会,脱离了学生的生活,本应该可以上得生动有趣的课变得枯燥无味,令学生生厌。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如何转变教育观念,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对其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正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目标。

虽然说中学生思考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书本的范围,视野更加开阔,但他们年龄尚小,思想还不成熟,既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又没有一定的社会体验;既不了解资本主义制度,又不懂中国的国情,课本知识不能解答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课本理论生活化,多与学生沟通,允许他们对课本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了解他们的想法,从教材入手,多举例子,联系实际,对社会在转型时期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比较,化解他们的认知冲突,解答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他们的素质。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产生厌烦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理论和实际相脱节,教师置学生的疑惑于不顾而高谈阔论。虽然教材在讲述基本理论时,引用了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剖析,但是学生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交往中,会碰到许多矛盾,诸如代沟问题、好心恶报问题、不正之风问题等,当他们陷于苦恼之中而不得其解时,企盼能从思想政冶课的教学中得到比较满意的解答。另外,党和国家的重大举措,在社会上都会引起民众的议论,观点不尽相同,学生的所见所闻会带来种种疑虑,也企盼教师能够解惑。因此,我们必须改变高谈阔论的空洞说教方式,针对学生的疑惑,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细致、入情入理的解答。

例如:讲授高一思想政治课第一课中的“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这一内容时,当讲到“在竞争中淘汰一些长期亏损的企业,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有利的”这一问题时,我认为如果单纯只是分析为什么有利,是达不到学生的认知需求的,在竞争中淘汰一些长期亏损的企业导致了一批工人下岗,这些下岗的工人可能就是学生的家长、亲戚,如何解开学生认识中的疑惑,是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高政治思想觉悟的关键一环。因此,对于这一个问题,我不急于讲出我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而是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针对学生的问题,我多加引导:“下岗工人虽然失业了,但社会并非对他们置之不理,而是从各个方面、多渠道对职工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再就业。你们看到的只是职工的下岗,却没有认识到企业亏损,这样的企业不淘汰,将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包袱,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通过举例子,共同分析,提高了学生的认识,使他们能够学会透过事物的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有好的教学方法去教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对所讲的内容认真思考、分析。所以,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保持和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第8篇:如何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44-02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事物不断出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将不再是某一年龄层次的特殊产物,也不再是通过独木桥的天之骄子;大学培养出来的将是普通的劳动者,也是高素质、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这些新情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开展切实有效的工作?这对在学生工作系统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要加强自我教育、培养和提高,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因为只有这样,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引路人,才能承担起这些责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现实合法性来源,并为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和新的考核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及其系列配套文件的出台,更是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指导思想,明确了目标,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并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各地和高校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出了落实中央的要求的具体措施,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及其总体目标,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拓展新途径,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以学生为对象,以学生为本,也就是要以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本,德育为先,也就是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必须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开展,并通过校园这一特定环境或某一项活动(事件)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简单的说教达不到效果,必须要做到注意方法,适时、适宜、适地地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德感人。2012年1月,教育部、、团中央等七个部门联合发文,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认识到实践育人的重要性,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术知识的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开展?

1.观念新、思维新。观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因为不管要做任何事情,观念起到先决作用。如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不同的观念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甚至是得出截然相反的看法,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否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否胆子大一点?步子快一点?对待新生事物的态度如何?对待学生的一些与众不同的表现能否善于引导并能理解?是保守还是敢于创新?所以观念很重要,必须要有创新的观念。要善于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到各种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环境中去,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活力,在新时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同时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要求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与时俱进。有了新的观念,还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有新思维。一切要为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思想过硬,政治要合格。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就得认真思考,结合学生的实际多想一些好点子、好办法,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在实践总结中创新,并用于指导实践。

2.要从管理上创新。管理是指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管理具有动态性、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和经济性。创新能力是基于一个人的创新意识,是优秀管理主体最重要的能力,创新能力表现为管理主体在单位或自己所从事的管理领域中善于敏锐地观察旧事物的缺陷,准确地捕捉新事物的萌芽,提出大胆的新颖的推测和设想(即创意),继而进行周密的论证,拿出可行的方案来付诸实施。管理应该有老师参加,但更应该有同学参加,如果学生是被动参加的,那么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大打折扣,就不会有创新性地去开展工作。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变老师让同学们去做为同学们自己要做,这就要一个老师和同学们都愿意接受的共同愿景。什么是共同愿景?它的本义是组织所有成员共同的愿望和共享的景象,也就是说,在学校里学生和老师有着共同的愿望和共享的景象。这样,师生上下一致,同心协力,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实现大家的共同愿景。

3.要从服务上创新。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让他们能安心学习,并且能够学习拥有一技之长。很多人都提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应如何服务?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可能极大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通过教师的服务来影响、教育学生,只有学生觉得好、认为值得学习才会去效仿,才会接受,只有这样,教育才会有效果。服务不但是要关心他们学习,更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想、感受以及健康,做同学们的贴心人。从服务好每一个学生、做好每一件事中让学生受到教育,学会感恩。以教师的服务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中成长和成就自己。

4.要从实践上创新,也可以说是活动创新。通过开展活动和实践,以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外社会实践为基础,认真落实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发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育人的的作用。实践上创新,这对每一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因为要创新,必须具备创新能力,要投入,还要承受失败的风险,每一次的创新可能都会存在效果的问题,但不能因此而放弃。在实践上,也就是通过各种载体(活动)来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能力,并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活动的创新,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主题为“卓尔不群,贤德汇聚”的“卓贤汇”活动,邀请了学校所在地一些知名人士到学校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并与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同学感悟成功,提供一个在校学生与社会成功人士交流的一个平台,弥补了学院学生缺少与社会接触较少的不足。当然,还通过各种渠道去让同学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长他们的见识,达到学以致用,满足社会的需要。在平时开展的各种的活动中,要敢于创新,如开展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与学校所在地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联合举办支持湛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大型系列活动、辩论赛、演讲比赛、挑战杯竞赛、创业竞赛、一年一度的校园十大歌手比赛建设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与驻地部队开展军学共建等,都具有创新意义,对学生的教育和锻炼都有极好的效果,深受同学欢迎。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以人为本,开展各种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活动,特别是实施素质拓展计划,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学习共享、文化共建,特别是发挥文学院文科优势,共同营造人文气氛,为同学提供动力,结合形势教育、重大历史纪念日和发生的重大事件开展教育和举办文明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学生的日常管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认识,体会到良好的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和维护。以做好贫困学生和特殊学生的工作为重点,维护学校稳定和谐的环境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5.工作环境创新。“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它说明了环境的重要,如何营造一个使学生受到教育的良好环境?大学校园大环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学校的校风、学风如何建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样开展?形式、方法和内容如何创新?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进而以身作则,现身说法,使同学们能相互教育,进行良性的竞争,争先创优,在不断的相互学习和竞争中提高,形成一个优良的环境。要做好集体创新工作,营造集体创新的工作环境。就是指学校或学院全体学生工作的老师的创新工作和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创新工作。这具有模范带头的作用,具有说服力,做好这一项工作,对于在学生中全面贯彻和落实起到示范和推广作用。良好的创新环境,就是要有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教师爱岗敬业,学生认真学习,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学生努力参与。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去,尤其是投身到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科研创新工作中去,有知有德。人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营造环境又以环境促进,相辅相承,相得益彰。

6.要在方法上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们的资讯也十分发达,信息来源越来越广泛,尤其是电脑和手机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促使人们的学习、交流和信息的传播更快更易。而大学生是网络用户的主要群体,充分用好网络这一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网络中,如建设红色网站、个人网站、博客、微博、手机微博、微信、QQ等。

在当前的形势和条件下,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探索出适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树立创新的意识,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的受学生欢迎,让学生乐于接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漆小萍,等.高等学校学生事务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10.

[2]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09.

第9篇:如何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范文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综合技能训练;社会功能筛选量表;康复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4208(2010)09-0032-02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精神知识的缺乏,给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很大不利,更具有转变为慢性和精神残疾的趋势。目前单纯生物治疗对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降低复发、提高患者生活水平的效果相对较差。为此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引入近几年逐渐发展起来的用于慢性精神疾病康复的手段之一综合技能训练,可归类于程式化康复技能训练。本文参考有关资料,以“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自信心的训练,生活功能训练,社会技能训练,家庭护理干预”等项目,对农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训练,对患者疾病的康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8年9月~2009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农村精神分裂症病人6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连续住院3个月以上,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年龄17~47岁,无严重躯体疾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征得家属及病人的同意。研究组:男17例,女1 3例,年龄17-49岁,平均(30.1±6.5)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14.2±3.4)个月;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19~46岁,平均(31.5±6.2)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13.4±4.6)个月。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用药种类、受教育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康复方法研究组采用综合技能训练的方法:(1)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让患者获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了解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维持治疗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要让患者理解长期服药的必要性。学会自我管理药物和药物的正确服用方法,按时按量服药。学会识别和应对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学会如何在需要帮助时与医生护士取得联系、如何向护士反映自己的病情、如何与医生和护士进行药物治疗有关问题的讨论。(2)自信心的训练。鼓励首次自我介绍,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长处或优点,如文艺爱好、手工特长等,随时对病人好的表现加以肯定,以增强自信。(3)生活功能训练。着重训练患者日常生活的规律性及主动性,如定时起床、洗漱、穿着打扮,积极参加工疗娱乐活动,调动及培养社会兴趣。每日督促检查批评,对参加训练积极努力者给予阳性强化,以促进生活技能的掌握。(4)社会技能训练。采用讲课、讨论、角色训练的方法,增强与人相处的能力,模拟家庭环境实行开放式管理,病人可在院内自由活动。利用假出院,让患者及时回到现实生活中,考察患者学到的技能,应用集体心理治疗和个别心理干预及时干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随时出现的问题,教会患者如何自我调节情绪、如何预防疾病复发等。(5)家庭护理干预。利用家人探访的机会,讲解精神知识、家庭护理注意事项、长期服药的重要性,以及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对患者康复与重返社会的重要性,教会观察病情变化及复发的早期征兆和应对方法,以便及时给予干预。

1.3 评定工具 自行设计治疗依从性问卷,内容为患者对接受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分别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社会功能筛选量表(SDSS),评定社会功能损害情况。在病人人组时及治疗3个月时和出院后3个月对两组病人进行评定。由经过培训的主管护师评定。采用x2检验,1检验统计。

1.4 结果两组患者训练前后依从性比较见表1。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SDSS评分比较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