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与微信的故事范文

我与微信的故事精选(九篇)

我与微信的故事

第1篇:我与微信的故事范文

著名的铁路电气化、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清泉近日表示,恶意炒作“7·23”动车事故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应:“本来我国在去年可以做到8000公里的轨道,结果因为这一炒作,正在开工的全部停工了,有十几个国家要引进中国高铁技术,结果合同全部停止了。”

钱院士对中国高铁的拳拳之心,我们不必怀疑。同样不必怀疑的是,国内外都有强大的敌视中国高铁的黑暗势力,他们力图借这次事故重挫中国高铁。“7·23”动车事故发生后,他们开动了全部宣传机器,一心要把中国高铁抹黑成技术不成熟的“政治早产儿”。钱院士披露的事实表明,他们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目的。

不过,在肯定这些敌视高铁的力量存在的同时,笔者也必须指出,恶意炒作“7·23”动车事故的图谋之所以能够得逞,和铁道部在处理这起突如其来的公关危机时应对失当也有很大关系。铁道部对整个事故的处理方式,依旧沿袭了传统的处理原则。但是,铁道部没有认识到,现在“媒体江湖”已经不再是他们熟悉的那个江湖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已经不能完全主导舆论的走向和公众的情绪了,网络论坛、博客等媒体尤其是微博,才真正掀起了舆论的惊涛骇浪——

首先,在报道时效性上,微博几乎一直是在进行同步直播。事故刚刚发生10分钟,微博账号为“羊圈圈羊”的博主就通过手机发出了第一条微博:“求救!动车D301现在脱轨在距离温州南站不远处!现在车厢里孩子的哭声一片!没有一个工作人员出来!”而大部分传统媒体在事故发生第二天才正式进行了报道。此后,在整个救援过程中,微博一直在同步报道事件的进展,持续性地为传统媒体提供第一手的报道资料。

其次,微博决定了“7·23”动车事故舆论报道的议题与角度。事故发生后,微博首先开始迅速传递求救与求助的正面信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了事故原因不明竟将出事车头掩埋、停止救援开始破拆车身、强调已没有生命迹象后又救出了小伊伊等一系列内容。公众的情绪也逐渐从关注事故乘客的命运,转向了质疑、愤怒、谴责,把舆情彻底导向了负面、激愤的方向。

第三,微博快速传递并放大了外国媒体对于此次事故的负面报道,并进一步影响了国内舆情。如日本媒体强烈质疑在没有查明事故原因的情况下,迅速恢复通车,认为这是非常危险与不负责任的,同时质疑中国政府在事故发生后,将事故列车掩埋的举动完全没有任何科学性。日本是中国高铁的主要竞争对手,对中国高铁后来居上一直耿耿于怀。其恶意挑剔的心理不言而喻,质疑也确实强烈影响了国内舆情的走向。

第四,微博使加“V”认证的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得以聚焦并放大。在本次事故的救援过程中,大量的演艺明星、媒体名人、企业高管等对微博直播的事故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转发与评论。他们通常都拥有巨量“粉丝”,因此他们的声音具有极大地影响力与号召力,进一步影响了民意与整体舆论的走向。

最后,微博成为公众情绪聚集、发酵、宣泄的重要渠道。网民对于铁道部灾后救援、处理的不满衍生成了大量恶搞的内容,这些内容又在微博阵地中大量地被转发、强化,进一步塑造了民意,导致铁道部在此次事故处理中,舆情一度处于失控的状态。

无疑,铁道部在面对微博时代舆论生态的巨大变化时毫无准备,在与公众沟通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大失误。

一是主要沟通渠道缺位,鸡同鸭讲,各说各话。在事故处理过程中,微博已成为大多数公众与传统媒体获取信息、讨论交流和抒绪的主阵地。但铁道部始终没有开通自己的官方微博,这种状况导致在公众在迫切希望了解事故真相时,却找不到铁道部的官方信息。

二是违背了在重大危机期间,需要与公众及时、持续沟通的原则。铁道部第一次新闻会于事故发生后26个小时才进行,随后四天再没有任何官方消息,公众对破拆车身、掩埋车头这些处理工作所产生的大量疑问得不到及时的解答,于是各种猜测、谣言开始泛滥。在这一过程中,强烈的不满情绪也大范围滋生。直到7月29号,铁道部才通过答新华社记者问的方式再次了一些信息。但为时已晚,公众的质疑、不满、愤怒等情绪早已被激化。

三是新闻发言人无法适应微博时代的要求。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在谈到列车头掩埋原因时,说出了“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这种“神逻辑”话语,试图用这种他自认为是诙谐的语言,拉近与媒体的距离,结果却适得其反。因为作为铁道部的新闻发言人,在面对重大伤亡事故时,需要他以足够权威的姿态给公众以信心,并表现出沉痛的悲悯之心。但王勇平的“特色”发言却没有做到这两点,并且意外地激发了网民集体创作的热情。王勇平被封为“逻辑帝”,更加衍生出了“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的“高铁体”,在微博中出现了大量的恶搞内容。这种使新闻会不仅没有起到解惑、缓解公众焦虑情绪的作用,而且火上浇油,甚至犯了众怒。

第2篇:我与微信的故事范文

托多罗夫说:“我们从来不曾和原始的未经处理的时间或事实打交道,我们所接触的总是通过某种方式介绍的事件。”我们所接触到的新闻始终不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本原状态,而是对这一事实这样或那样的叙述。叙述视角就是指叙述者观察和叙述故事的角度。在叙述的过程中,不同的叙述者就会采用不同的叙述视角。

微博新闻的传播者通过微博发出声音并唤起更多声音,从而产生舆论并引导舆论。因此,微博新闻的叙述视角是由者进行选择和掌握,用以描述和感知叙述情境和事件的特定的视点和观察点。叙述视角既是新闻传播者把他所体验或经历的世界转化为语言进行叙事的基本角度,又是读者进入新闻传播者所叙述世界的切入点。本文就以新浪微博对“毕节闷死男童案”以及“山西火锅店爆炸案”的报道为样本,重点分析在微博新闻中新闻叙述视角的层次及创新。

一、叙述视角的层次

(一)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

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划分的依据是叙事者所知信息是否大于新闻文本人物所知的信息。全知视角叙事指叙述者所掌握的情况多于故事中的任何一个人物,知道他们的过去与未来。在新闻报道中,叙述者要既了解所有新闻当事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清楚明晰整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从客观条件来说,这是不现实的。尤其在微博新闻中,字数限定在140字,即使叙述人就为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但囿于140字,也很难将新闻事件的各个方面完整报道。

在微博新闻中,我们更常见的是限知视角,限知视角则指叙述者或主动放弃全知的权利,只是通过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视野观察事物,或只了解部分情况,并把所了解到的部分当作整体。通过新闻当事人出发,将其所经历的新闻事件以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复述,并结合其它新闻者对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的报道,从而构成整个事件较为完整的叙述。

在“山西晋中火锅店爆炸事故”这件新闻事件中,就有一则微博内容为:“山西寿阳一家火锅店昨晚发生爆炸燃烧事故致14死47伤,事故受伤者张晓光回忆,‘从对面冒出一堆火扑了过来,我躲在桌子底下,听见咚的一声,应该是爆炸了,人们乱作一团,我从二楼跳下来。人们都跳,呼吸困难,脑袋挤到窗外去’。”

在这则新闻中,叙述者主要是从事故现场的情境出发,将视角限定在事故发生时的情况,因此确定的视点人物为事故受害者,所以叙述的信息主要就是受害者当时的所见所感所经历,他所知道的信息,就传达给受众,而他所不知道的,他也无权叙说,受众也无法通过这条新闻了解。因此,限知视角只能片面反映新闻事件,存在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缺陷。

(二)外视角和内视角

曾庆香认为,“内视角”与“外视角”之分主要是看故事叙述者的观察位置是处于“故事之内”还是“故事之外”。若处于“故事之内”,则叙述者本身就是故事内的人物,他采用的是故事内人物的眼光来叙事。“内视角”可以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致刻画,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但同时,主观性较强,容易带有偏见的感情色彩。

在“山西火锅店爆炸事故”的微博新闻中,有一则内容为:“21个液化气罐堆整在一角,四周停靠的汽车千疮百孔,满身划痕;连着几家档铺的卷闸门严重变形;爆炸的火锅店全部被烧毁,烧焦的物品满地都是…山西寿阳火锅店的爆炸,初步分析是气体爆炸而非液化罐罐体爆炸,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央视记者韩逾昊)”

在这则微博新闻中,央视记者赶到事故现场,“21个液化气罐堆整在一角,四周停靠的汽车千疮百孔...”这些就为记者置身在事发场景内的亲眼所见,是采用“内视角”叙述的新闻。记者选取事故后破败的场景作为报道的素材,显然融入了记者的主观情感,并且,这情感更容易感染受众。在阅读这则新闻时,读者可以透过记者这种对现实的直接聚焦,不受中介阻碍得感受到事发现场的惨烈与凄凉。

外视角则指故事叙述者与故事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叙述者使用旁观者的眼光进行叙事。由于这一视角的叙述者没有参与到新闻事件本身的漩涡中,因此,这类叙述者往往是客观冷静的,在微博新闻中,很大一部分新闻都采用的是这一视角。例如,在“毕节闷死男童案”这一新闻事件中,很多微博都采用了外视角的叙述角度。“16日清晨,5名身份不详的男童,被发现死于贵州省毕节市城区一处垃圾箱内。5个死亡的男孩子年龄不等,均在10岁左右。据初步分析,5个小孩可能是躲进垃圾箱避寒窒息‘闷死’。最早发现5名死者的人,是一位拾垃圾的老太太。事发地点距离流仓桥办事处不到百米。”以上这则微博新闻采用的就是外视角叙事。因为事发时记者并不在现场,所以这则新闻仅仅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没有过多的情感介入。与内视角的新闻相比,感染力有所下降,但因客观真实,其权威度是前者不能比的。

(三)第一人称视角及第三人称视角

第一人称视角叙述者或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或是见证了新闻事件的发生。在叙述过程中,主要叙述“我”的自身经历事件或者“我”在经历整个新闻事件时的感知过程。在“毕节闷死五童案”及“山西火锅店爆炸事故”这两则新闻中,以第一视角叙述的新闻主要是当事人的亲自见证。例如“山西火锅店爆炸事故”中,最先爆料的网友就是一个事故的见证人,其微博内容只为简单的一句话,加一副事故现场的照片,这则新闻的文字内容为:“寿阳喜洋洋爆炸。”这七个字的描述虽然简单,但是交代了重要的新闻要素,并且配图现场感强烈,直接复制了事发现场,这名网友虽然没有发表对事件的看法,但他提供了自己所看到的并也让受众看到,直接传递了现场见证人震惊紧张的情感。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是指叙述者既没有亲身参与事件,也不是新闻事件的见证者,只是客观的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例如在“毕节案”中的一则新闻中,全篇就提出一个现象,即律师认为毕节政府和公安部门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且致信申请公开细节。全文通过律师的眼光来叙述和透视他们眼中的毕节案存在的疑点。虽然没有直接体现叙述者的态度,但叙述者的态度隐藏在律师的态度之后,全文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叙述者的观点。

二、微博新闻环境下新闻叙述视角的创新

微博新闻是这个信息社会必然导致的产物,它满足了大众表达自我意识的需求,随着移动数据网络的普及和完善,微博新闻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在多起突发事件中,第一个做现场报道的已经不仅仅是记者,那些正好在现场的网民也在用微博着相关事件的第一手信息。并且微博新闻也逐渐成为许多传统媒体记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另外,微博不仅时效性突出,其信息多元化,每条微博限于140字等都是微博新闻独特的特征,这些,都使得微博新闻的叙述视角有了创新。

(一)以长微博或网页链接的方式进行多元视角的报道,弥补微博新闻在深度报道上的不足

多元视角与单一视角不同,它是从不同新闻人物的观察角度出发,不断变换叙述的主体,从而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描述。这种视角能够使新闻事件更全面的表现,但是微博新闻每篇不能超过140字,有时一种视角下的报道都不能全面,因而很难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意见囊括。不过,微博新闻的一个长处是信息形式多元化,故而可将多元化视角采写的新闻用图片添加或网页链接等形式丰富微博新闻内容。例如在“毕节闷死五男童”这一报道中,一则微博“土屋柴扉,绳床瓦灶,无限凄凉,孩子即便在家与流浪何异?——网友如此评价贵州毕节五个孩子闷死在垃圾箱的惨剧。的确,随着更多细节曝光,我们逐渐理解了这些孩子为何宁愿躲在垃圾箱里流浪也不愿回家……详细>>>t.cn/zjUI3I1。”微博后提供了一个链接,可以直接链接到腾讯网所做的一个名为“五个孩子如野草,贫贱家庭百事哀”的专题网页。反观这则微博新闻,其更像导语,引导我们思考、点击,在专题网页里,叙述者分别从逝去的五个孩子的视角,孩子父母的视角,评论员的视角,社会的视角等出发,深刻分析了以五个孩子为代表的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及成因。

由此可见,虽然碍于客观条件,微博采用多元化视角有些障碍,但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将其解决,并且,在采用多元化视角后,可以使微博新闻的传播更加全面更具感染力。

(二)应逐渐增加影像化为常用视角,使微博新闻较同类新闻更加突出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体越来越多的采用影像化的叙述角度,这一角度包括从图片,以及视频、音频出发,可以使受众全方位多角度更直观的感受到新闻,同时也使新闻具有更高的点击率。例如,一则新闻:“【凯迪网友李元龙:毕节五个孩子闷死垃圾箱前一两天的照片】这是孩子闷死垃圾箱前一两天,一位路人用手机,在毕节学院路段地下通道阶梯上照的。这里距离孩子出事的地点,也就百把米。这很可能是五个孩子来到人世间,留下的唯一一张图片。”文字之后,叙述者贴出了图片。图片上孩子天真无邪的笑容深深刺痛了每一名网友,具有极震撼的效果,正是有了这幅图片的加入,才使得这则新闻更具感染力和传播力。

在人类传播史上,微博的出现是一个里程碑,微博新闻改变着人类接受新闻的方式。虽然其在思想深度,规范性等方面难以同传统媒体相较,但是在时效性以及影响力上其具有很大的潜力。并且,在微博新闻中,叙述视角既有传统的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及第三人称视角,又有自己的创新,例如影像化视角和多元视角的灵活运用,这些叙述视角都给微博新闻增添了活力,叙述视角的不同选择可以使微博新闻的内容更具差异性,但同时,不同的叙述视角,就是不同的叙述风格,不管采用哪一种叙述视角,都是要以微博新闻的传播最大化为根本目的。(来源:《今传媒》杂志 文/曹钦 编选:)

(作者简介:曹钦,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新闻学研究。)

参考文献

[1]黎明洁.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视角?主体?结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第3篇:我与微信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 主流声音 舆论引导

每逢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传媒业都可以从传播中展现媒体发展的趋势。或许将来回首我国新闻发展史,人们会发现围绕“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舆论引导的不懈努力与深刻反思,如同一次及时开放的“信号灯”,使媒体的主流声音坚定地沿着理性的既定轨道前行。在这次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传播中,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表现不凡,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主导作为同样让人难以忘怀。

主流声音:权威 主导社会舆论

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和舆论引导工作,运用传媒力量来减缓乃至化解社会矛盾和危机,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牵动着国人的心。事发当天,新华社快讯在第一时间发声,后续新闻滚动跟进。主流电视媒体新闻频道迅速切入画面,主持人口播消息的同时电视屏幕滚动字幕,现场初步确认的信息。各主流网站、广播电台当晚密切追踪事故现场传来的最新消息,及时刷新相关内容。第二天,各地都市报图文并茂地介绍温州雨夜救援和当地群众排队献血的新闻。新华社继7月24日系统报道温州事故“紧急救援24小时”后,25日以“不该发生的事故为何发生”为题,开始冷静探寻、理性反思事故发生的深层原因。《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栏目,连续刊发8篇评论,多侧面、多层次深度分析这起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原因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敏感话题。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关于总理与遇难者家属见面的录音报道,被认为是此次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一大亮点,是主流媒体传播方式的一大突破。

重大突发事件面前,主流媒体的观点与态度直接影响到公众对问题的认识与情绪。在非常态下,由于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被打乱,信息渠道被部分地阻隔,公众把对真实情况的获知愿望寄托于媒体。在“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救援和前一阶段善后处理、事故调查报道中,传统媒体保持了应有的理性,基本做到了决策果断、调度有序、报道适时适量适度。积极的议题设置,既符合客观实际,又代表公众意愿,展示了高水平的社会动员和舆论引导、主导能力。

地方媒体拥有贴近突发事件和当地受众的独特优势。受众最关注的就是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报道,而地方媒体的报道往往最能引起当地受众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地方媒体充分利用自身熟悉当地人文环境和受众心理的优势,把政府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具体方案,以及时、全面的方式传播,引导受众正确对待事故救援和善后处理工作,澄清模糊的观念和认识,以主流声音占据社会舆论的制高点,准确把握大众传播的导向。

事故发生后,围绕现场救援、伤员输送与及时救治、市民排队献血、抢救小伊伊等新闻的报道,地方媒体与主流媒体选择不同视角,采取不同形式,第一时间发出主流声音,舆论引导有声有色。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在提高舆论引导的严谨性方面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一是一些电视媒体直播救援和抢险画面,由于直播画面缺少专业性的解说,容易给受众造成不必要的误读、误判。“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的初期,电视直播的地面救援吊机将悬空的动车车厢用钢缆吊起,放到地面的画面,给观众留下的直观印象是车厢落地时的震颤和晃动,容易给受众造成的联想是,如果车厢内还有遇难旅客的行李,甚至还有种种可能将会怎样,等等。二是媒体报道需要待事故调查结论公布后,客观、准确、严谨地报道与铁路运营相关的工作人员。如一些媒体在国家尚未公布事故调查结果之前,认定动车乘务人员“牺牲在岗位上”,这是有失严谨性、准确性的(应为“遇难乘务人员”)。三是主流媒体在一些特定阶段自发声的缺失,以及报道观点公正性、独立性的缺失,大有跟进微博片面的甚至偏激观点的倾向,让受众感觉缺少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主导性、深刻性,而引领者怎么成了“被引领”者?

议题设置:准确聚焦实现正确引导

突发事件使群众对信息的需求最大化,媒体通过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客观报道来体现自己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并且引导突发事件向消除误解、吸取教训、完善措施、平息事态的正面转化。

主流媒体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过滤器。它是一种建设性的社会力量,是公众主要倚重的信息源与信息获取渠道,是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压器”与“安全阀”。正确把握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提高应急报道水平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对媒体提出的政治要求,也是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温州动车事故”无疑是2011年夏季大众传媒关键词之一,各种消息、访谈、评论、公众热线等都围绕这一关键词展开。在这一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过程中,主流媒体进行了精心的议题设置,通过有效传播使媒体议程、公众议程、政府议程紧密结合,用新闻舆论推动公众舆论,以媒体观点影响公众观点。

从事故发生以来的报道可以看出,主流媒体以自觉的意识和强烈的符号冲击力,为公众设置了这样一些中心议题:一是党和政府及铁路部门高度重视“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二是按照科学、严谨、依法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严肃认真地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调查处理工作公开、透明,调查进程及时向社会公布,给人民群众一个真诚负责任的交代。三是全力救治受伤人员,全力减少因伤死亡、因伤致残。准确核实遇难者人数和身份,妥善做好赔偿、抚恤等工作。

当事故救援和善后处理工作告一段落时,主流媒体适时地提出舆论引导新议题:一是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和声誉。搞建设、谋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安全、可持续的理念,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的道路,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把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三是“7・23”事故的调查过程,不仅是对铁路安全运营水平的一次剖析,更是对中国安全发展能力的一次检视。

主流媒体以全新的姿态,以媒体擅长的报道形态,准确聚焦,主动进行议题设置,全方位介入事件报道,并在不断的追问和解释中深化议题,体现出特有的见识和价值,受到公众广泛关注,形成公共议程,缓解了社会质疑的心理,有效地抑制了谣言的蔓延,最终导致了公众“态度的改变”,构建出了舆论引导新格局。同时,进一步引导人们对这起事故进行理性、深刻反思,检讨和改进我们社会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将人们的思考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

“7・23”事故报道的实践,检验了主流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新闻传播理论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两个舆论场:互动互补 畅通民意 提升民气

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报道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它是在时间紧迫状态下对一个涉及公众切身利益、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突发事件进行的近乎无章可循的传播。如果政府部门、主流媒体在科学判断、精心策划和应变处置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缺失,不仅不能实现对舆论的正确引导,还有可能陷入被动,造成新的社会混乱。

作为近几年兴起的传播平台,微博以其简单、方便、快捷的特点以及在公共事件传播中的作用,发展可谓风生水起。

目前,中国互联网形成了世界最大的舆论场,网络与传统媒体互相渗透的传播格局前所未有,由此产生的互动舆论场也是突发事件报道中对舆论引导的新挑战。当前,传统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舆论场与网络舆论场存在严重不对称问题。

面对突发事件,主流媒体新闻报道跟进被动时,网络舆论却“铺天盖地”,形成抢占话语权的态势。实践证明,微博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不是以天计算,不是以小时计算,而是分秒都有信息传播。

当今社会,人人都是“自媒体”。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引发公众关切,瞬间就会形成新生舆论场。这是一种新生秩序,新生群体组合,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网络、微博等新媒体对信息的快速处理和,使大家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更多的消息。

“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报道中的微博,进一步证明了碎片化传播的价值。碎片化的信息,是对由大众媒体带来的信息的补充。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参照、相互校正的可能。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媒体通过微博上的碎片化信息找到报道线索,进而进行深入采访、加工,呈现给受众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微博与传统媒体在话题内容设置上具有重叠性和互动性。

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微博上,有些消息被讹传,因为网友素质层次不一,的信息就有可能是假象、流言、谣言,这是微博诞生以来就备受争议的弱点。代表着自媒体的微博良莠不齐,数量庞大,网络的隐匿性给了网民“随心所欲”的空间。因此,微博强劲发展的势头虽然令人欣喜,但微博上的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既需要传统媒体也需要网民审慎考量,在八卦或新闻消息之间,媒体和受众要做出冷静的思考和谨慎的抉择,而不是沦为微博平台的“复印机”。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不仅是一个容易滋生谣言、传播谣言的时代,更是一个容易陷入“传谣、辟谣,再传谣、再辟谣”的循环时代。真相告知越快,人们越相信政府诚意,对官方信息真实性的认可度就越强;真相告知越多,谣言就越没有立足之地。实践证明,传统媒体第一时间发出主流声音,让人们及时了解事实真相,是消弭谣言的最好“良药”。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新闻人应该成为网络微博的积极参与者和理性把关人。民众有疑惑、有误解,传统媒体记者要把事实真相及时报道出来,把原生态的东西还原出来。传统媒体人通过微博得到信息、信息,树立个人品牌;而对微博来说,媒体和媒体人无偿地把他们的职业作品以及他们的想法、线索通过微博展现出来,这对各方来说可以实现共赢。

传统媒体开设官方微博,其实正是适应传媒业快速发展的举措,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影响力,同时也会吸引新生代读者,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微博已经对传统媒体形成倒逼,如果传统媒体信息不及时、不迅速,微博的信息就会取而代之。

这是传统媒体的一个发展机遇。传统媒体有最好的公信力、稳定的读者用户。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与新兴媒体相比,虽然传统媒体没有微博的优势,在新闻的时效性上有着先天不足的缺陷,但是传统媒体在权威、深度挖掘、细致分析上具有优势,尤其在长久保存和便于随时阅读方面,传统媒体的报纸,无疑具有绝对优势。

面对新兴媒体的竞争,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贴近百姓生活,而民众关心的话题永远不缺读者。

伴随微博的迅猛发展,主流媒体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不仅对传统媒体、媒体人提出挑战,更将对全体公民素质、政府信息公开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传媒提速的列车上,我们都是乘客。

第4篇:我与微信的故事范文

紧抓时代“微元素”

公司工会顺应时展潮流,紧紧抓住时展的“微元素”,搭建了微电影、微善举、微讲堂、微故事、微信、微博、微征文等一系列职工文化建设“微载体”。“微电影”以举办“最美莱钢人”微电影大赛、“金凤凰”微电影颁奖典礼为载体,职工自己拍、拍自己,自己演、演自己,创作微电影39部,在莱钢电视台、“最美莱钢人701”微博、莱钢信息港上展播,引起了广大职工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微善举”以职工“争做‘微善举’明星”为载体,关注职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善小行为,从细微处入手,挖掘员工闪光点,用身边的“微典型”感染人,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微讲堂”以《莱钢日报》职工“微讲堂”专栏为载体,以职工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怎么想、怎么做为基本内容,通过基层“车间10分钟”“班组60秒”形势任务教育讲堂、“四德行”讲堂推选出优秀作品及时在《莱钢日报》进行展示;“微故事”以“精益管理我出彩”微故事讲演活动为载体,经层层选拔,14个单位的21名选手参加了公司组织的“精益管理我出彩”微故事讲演赛,评选出6部优秀作品通过网络新媒体展示;“微信”以开展“精益管理我出彩”微信推送征文活动为载体,开展“精益管理我出彩”微信推送活动,设立“一线聚焦”“身边的感动”“微心愿”等专栏,微信平台已官方微信247条,评选“精益管理我出彩”优秀作品30篇;“微博”以开展“劳动我最美”微博大赛为载体,发表微博2310余条,转发量达3400多次,《轴承神医卜德勋》等4条原创微博获全国总工会优秀奖;“微征文”以开展微征文大赛为载体,评选优秀作品48篇,分别在《莱钢日报》《莱钢文艺》《银山文苑》《班组学习报》等媒体刊登。

直面一线“小人物”

公司工会按照“让好人好事上榜,给最美职工作画,为先模人物讴歌”的思路,在全公司广泛开展微系列文化活动,为职工搭台、让职工出彩、给职工点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微载体”深度融合,在落实落细落小上下功夫,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筑基、筑魂”。开展争做“微善举”明星活动,职工通过随手拍的形式,直面一线“小人物”,真实的展示职工工作、生活中善小行为,引领职工的思想自觉和生动实践,弘扬真善美,践行道德观,增强职工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形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力量。“最美莱钢人”微电影大赛,用镜头生动形象地记录下身边的“草根英雄”,用笔尖栩栩如生地讲述着莱钢人自己的“辉煌故事”。39部微电影作品来源于基层一线,萃取于职工群众,接地气、聚人气、提士气,职工自编自导自演,部部凝炼,部部精彩,两年来,参与微电影编剧、拍摄、制作的职工多达上千人次,演员中,最年长的81岁,最年幼的仅有6个月,微电影让更多的职工第一次做导演,第一次当上演员,成就了电影梦。微电影把职工熟悉的岗位、自己的家作为拍摄基地,自己的工友、家人加入拍摄团队,上百名“草根明星”走上了颁奖盛典的红地毯,职工聚焦在镜头前、闪光灯下,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舞台。

紧贴企业中心工作

公司工会坚持围绕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中心,牢牢把握“运营转型,精益管理”这一总抓手,突出“精益管理我出彩”“精益运营我当先”等主题。“微电影”展播,演身边的人、演身边的事,用影视镜头展示身边先模人物,展示“运营转型、精益管理、扭亏增盈生存保卫战”中的典型事迹,从点点滴滴的平凡故事中展现出广大职工爱岗敬业、克难致胜的精神风貌。

“微善举”行动,引导职工立足岗位把工作落实、落细、落小,以微小的善为行动落实精益管理,展示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良好精神风貌。微故事讲演,评选出6部优秀作品,通过网络新媒体展示优秀宣讲作品,有力宣传了广大职工践行精益管理的“出彩”成果。“微讲堂”专栏,全面展示职工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怎么想、怎么做,激发广大职工在公司精益运营、改革转型中勇于担当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

一系列“微文化”作品,不断在莱钢电视台、莱钢日报、公司党群信息系统、微信、手机电视展播,广泛宣传了“运营转型,精益管理”“扭亏增盈生存保卫战”中的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唱响了“劳动光荣、工人伟大”的主旋律,营造了全员践行精益理念的浓厚氛围,职工的归属感、企业凝聚力得到了提升。

推动职工上前台

职工微文化品牌建设,锻造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成就了一系列优秀作品,一个个感动故事口口相传,一大批职工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微电影作品《精益情缘》获第二届“中国梦 劳动美 幸福路”全国职工微影视大赛故事片铜奖,《一厘米》《传家宝》获“优秀影片奖”,《传承》获中国机冶建材工会微电影大赛一等奖,《小城大爱》获省青年微电影大赛一等奖和最佳导演奖。公司连续两年举办“金凤凰奖”微电影颁奖典礼,10部微电影获得金奖,让110个优秀导演、演员、编剧走上了“红地毯”。

第5篇:我与微信的故事范文

一、 国内网络微喜剧的发展历程

(一)发展初期

我国第一部网络自制剧“Y.E.A.H”2008年9月在凤凰网首度出现在荧屏上,在网络自制剧发展初期,国内网络自制剧内容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视频网站运营趋向于无序化,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网络自制剧制作素材和故事情节都趋向于成本低与周期短的短片。[1]在网络自制剧发展初期阶段制作短片缺少完整的故事情节,并且故事情节时间低于10分钟,极其缺少文化艺术美感,其创作情景剧情只是为了迎合广大网民的需求。但是正是因为该类影片符合互联网市场网民大众的基本需求,所以在互联网浪潮下得到了快速发展,网络视频制作也得到了不断规范,具有独特艺术特征的网络微喜剧也因此发展起来。

(二)发展阶段

我国第一步网络微喜剧是《潘磕惺俊罚该部微喜剧主要由搜狐视频投资制作的,其中网络主持人大鹏担任该片制片人和主演,在2012年10月首度搬上荧屏,自从上映后受到社会群众的广泛支持,成为国内网络微喜剧获得较大成功的经典剧作。为了推进网络微喜剧的快速发展,2014年3月搜狐视频和华裔美国电视媒体相互合作,成功将该部网络微喜剧引进美国市场,在美国电视媒体上映后收视人群超过7000万,成为网络自制剧拓展海外影视市场的经典之作。

自从《潘磕惺俊吩谒押视频上映后受到了社会群众广泛好评,类似于《潘磕惺俊返耐络微喜剧也得到了不断发展,譬如由搜狐视频制作的网络微喜剧《极品女士》与《我的极品是前任》,由优酷网自行制作的《万万没想到》等,在网络上都获得良好反馈,网络微喜剧市场不断拓展,并成为推动网络自制剧发展的重要影视题材。

二、 分析网络微喜剧快速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环境影响因素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不断深入,互联网新媒体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介质之一,并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新媒体发展俨然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衡量指标。

为了推进新媒体快速发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在2012年7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文件,积极鼓励投资者投资互联网视听节目和服务企业,积极鼓励互联网视听节目开拓创新服务业务,创作更多健康而优秀的影视节目,从而推动着网络影视行业的发展。

(二)网络视频内容不断创新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传统喜剧剧情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大众的情感需求,传统喜剧风格受到社会群众诟病,严重影响着现代喜剧的发展。[2]部分喜剧创作者轻视喜剧艺术的独特特征,认为喜剧中有关悲、喜元素必须要分离开来,受到传统喜剧不能混杂观念的影响,许多经典的现代喜剧受到喜剧界部分同志指责,这对于现代喜剧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浪潮下,网络喜剧得到不断发展。当前来说许多网络影视剧的制作团队大部分是年轻人,许多制片人也投身到网络影视剧的创作中去,作为互联网受众他们更加了解互联网网民特点和需求,借助于互联网多媒体媒介来创作出具有创新性的影视作品,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将影视剧作生动形象展现在观众眼前。此外,网络影视与传统电视播放形式也有着很大差异,传统电视需要在固定时间段里播放,而且传统电视播放受到固定空间限制,网络视频和网络影视可以根据观众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点播”,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对推进网络微喜剧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 探讨网络微喜剧的主要特点

(一)人物形象接近现实生活

相对于传统喜剧来说,网络微喜剧更具有吸引力,网络微喜剧中的各个故事情节都属于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或者社会群众的人物形象,网络微喜剧就是将日常生活同平常的事情通过夸张演绎并呈现到观众眼前。在网络微喜剧《潘磕惺俊分校主人公大鹏有时扮演着面临高考的高考生,有时是肩负育人责任的教师,有时是生活在大都市的小白领,有时是不谙世事的程序员,有时是为人算命的算命先生,在该部网络微喜剧中他的人物形象始终停留在“草根”阶层;《万万没想到》主演王大锤更是扮演着社会生活中的底层人物,在情境故事中他所经历过事情和面临生活都是日常生活中普通人可能会遭受的挫折,这些人生挫折可能是来自于工作,也可能是来自于生活,情景剧中的困难和挫折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大鹏在面临着生活中的困难和突发状况时显得尤为无助和无奈,这是现代生活的真实写照,更具有时代意义。

(二)叙事结构较为简单

网j微喜剧与传统影视剧有着很大差别,传统影视剧一般情况下是使用线性叙述结构进行情节构造,将时间和空间作为故事发展线索,而网络微喜剧在叙述结构和情节线索上不同于传统影视剧,以小人物作为影视切入点,在很短的时间内不断改变故事主题以及故事情结,网络微喜剧没有结局也没有主题中心思想等,而是营造拼接感相对强的叙事氛围,该种类型喜剧没有刻意去表达影视主题,缺少确定性,叙事方式和创作内容也是非常创新,相对于传统影视剧来说没有受到内容限制,故事情节也相对夸张和惊奇,网络微喜剧通常以“吐槽”“恶搞”等形式展现出故事内容。网络微喜剧的叙述方式和叙事结构都相对简单,使得影视导演和影视制片人在创作时能够运用发散思维,创作出更具有创新特色的影视剧品,给导演和制片人以及演员等创造着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三)具有创新叙事风格

随着互联网多媒体迅速发展,网络微喜剧为了迎合互联网发展和满足网络民众基本需求,网络微喜剧想要在较短时间内叙述故事,则故事情节便会显得尤为紧凑,并且在短时间内将大量故事情节信息展现出来仍然是具有很大挑战,受到快节奏叙事风格的影响,网络微喜剧对剧中人物角色声音以及语言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当前来说网络微喜剧的主要叙事风格是“恶搞”“自嘲”,同时还是网络微喜剧的主要艺术特征。通过“吐槽”等方式来表现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困境,通过“幽默”话语来表现出人物内心真实想法,当前来说“吐槽”俨然成为社会潮流文化。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转变,社会底层面临着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吐槽”形式无疑使得草根阶层获得情感释放。其中“吐槽”内容相对广泛,包含有社会热点、广告用语、网络热词等,目前许多网络影视作品都设置有“弹幕”,让更多观看者吐露内心真实想法,其中“弹幕”停留时间仅为1秒,不会对观看者观看视频遭称影响,这些吐槽“弹幕”可能是表达自身对影片的感受,也可能会和剧情没有关系的幽默言语等,对于网络微喜剧来说“弹幕”使得影视剧更具有幽默性和创新性。

四、 网络微喜剧所处的社会环境

(一)视觉文化发展迅速

所谓视觉文化,指的是人类“看”后的情感体验和感悟,我国很早就已经有了视觉文化,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和信息时代进程深入,信息传播手段接连不断出现,社会群众对于视觉文化认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国内视觉文化主要以电视剧、电影以及广告等多种视觉形式呈现,并逐渐成为国内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视觉文化主要以书记、文字等形式呈现,现如今多媒体信息媒介已经逐步取代传统信息媒介,对人们日常生活和艺术审美体验以及消费方式等都产生很大的影响。[3]伴随着视觉技术快速发展,社会人群对于视觉性文化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满足社会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各种创新视觉形式也在不断出现。视觉文化让社会人群有了更多消费形式,而社会人群的消费又会带动着视觉文化的快速发展,视觉消费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消费的重要形式之一。

实际上,视觉消费也属于社会群众体验式消费,其中视觉消费不但是指对商品与服务的视觉关注,还包括有对商品于服务本身关注。

(二)我国社会文化转型阶段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我国在国际社会上身份和地位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和社会经济都有了全新转变,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社会群众对于精神文化和情感需求提出更高要求。社会阶级结构也出现很大转变,社会阶层已经从传统工人和农民转变为更加复杂的社会阶层。在我国社会阶层不断解构和重组过程中,大众文化得到了不断发展,正是在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衍生了许多新兴媒体介质和信息传播形式,让社会群众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推进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群众对于精神文化提出更高要求,在这种趋势下大众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于大众与服务大众,对于社会中的大众来说,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都在发生很大转变,从集体主义转变为个人主义,从提倡节俭转变为鼓动消费,从无私奉献转变为拜金主义等。在社会转型阶段过程中大众文化充斥着社会人群的感官体验。网络微喜剧是大众文化发展的阶段产物,该种类型影视剧以幽默搞笑的形式出现在荧屏上,获得了社会群众的热切追捧。

结语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影视创作者充分借助于互联网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来创新影视作品,并形成全新的影视形式,也就是当前引起社会潮流的网络自制剧,是信息化时展的新兴产物。虽然网络自制剧在制作形式和传播方式以及术特征等多方面需要加强改善,但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市场,社会群众非常喜欢网络自制剧的创作内容,网络自制剧将会成为推进影视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温冠男.利用新兴媒体 展示地方历史[J].黑龙江史志,2015(22):34-35.

第6篇:我与微信的故事范文

微博的点击、点评和转发,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带来的“全民围观”,可以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力。微博空间不再只是社会的缩影,微博就是社会在赛博空间的同步直播。微博这种即时传播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吻合了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论调。从一系列的媒介事件中可以看出,“微博时代”下公民意识正在迅速崛起,民众开始更广泛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现象,同时也开始意识到改善生存发展环境和建设公民精神空间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

微博崛起的传播学意义

微博的技术优势使其为公众在获取信息上开辟了新的渠道,减少公众对传统媒体的依赖所形成的“渠道霸权”,从这个角度来说,微博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传播学意义。

传统媒体开始借助微博寻找新闻线索。以往网络等新媒体往往跟随传统媒体设置议题,而在微博出现后,由于微博提供了更加迅速及时的信息渠道,特别是在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上,传统媒体往往要借力新媒体,在微博“第一手消息”的基础上做文章。微博对议题在方向上的引导,对于民主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打破了“单向度”的传播局面。从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角度来看,微博上的信息传播是打破“单向度”的一股力量。马尔库塞的著作《单向度的人》提出,“大众传媒”和“大众”概念的出现必然会导致人的“单向度”,进而就是社会文化的“单向度”。而微博则是一个提供“多向度”的新媒体平台,在微博传播中,不同用户即不同信源会带来不同的视角和思考。对于同一事件,在微博上会呈现出不同角度的报道和评论,使受众能更加真实全面地了解事件。

“自媒体”带来了开放式的新闻理念。在这个媒介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微博的问世赋予了公众比以往更大的传媒接近权,“人人皆媒体”的说法由此而来。微博在“自媒体”方面的试水也开拓了一种称为“微新闻”的开放式的新闻理念和传播模式。“微新闻”是指基于Web2.0技术

即时的新闻,以“短、灵、快”为特点,用户可以借助电脑或手机,记录下自己身边的新闻事件,即时事件进展,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新闻传播活动。

公共事件中微博传播的优劣势分析

2009年由饭否网首先引进的微博,最初的功能只是类似于SNS社交网站,当时最流行的是明星开微博与粉丝交流。在2010年微博去明星化以后,用户数量激增,微博的公共影响力也在一系列的微博媒介事件中逐步显现和增强。微博的传播力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第一时间消息、让公众参与讨论、形成社会舆论,在许多媒介事件中,微博已经直接有力地影响事件的发展,甚至推动公共事件的解决。比如2010年9月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借助于《凤凰周刊》记者邓飞的微博直播,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并最终得以解决。《中国青年报》2010年8月的一项调查显示,87.3%的人会对微博上传播的公共事件发表意见。与此相应的是,几大门户网站微博的“热门话题”中,超过95%涉及公共事务,其中社会公共事务的比例最大,占全部热门话题的78%。

在7.23动车事故中,微博表现不俗,关于动车事故的第一条消息是由乘客通过微博发出的,而在整个事件进程中,微博都在关键点上发挥了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黄金一小时”――微博传播的速度优势。7.23动车事故发生后,首先向外界公布消息的是一名微博ID为“袁小芫”的用户,事发时她是D301次列车上的一名乘客,事故发生仅四分钟后她就发出了第一条微博。公共事件的当事人利用微博直播,时效上优于任何传统媒体。23日当晚,身在事故现场的微博用户不断更新关于现场的种种图片、文字信息,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借助微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开来。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计算机学院教授沈阳认为,微博在本次动车追尾事件中体现了“黄金一小时”的特点,也就是说,首发的现场网友博文比传统媒体早发一小时。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往往渴望第一时间获知事实,消除不确定性,而微博正是凭借简单快速的特点,成为消息的首发平台。

“ 乘客意识增强” ―― 聚合民意的议题设置。不同于传统媒体中自上而下的议程设置,微博上的议题来自于公民大众,议题能设置到何种程度取决于公众是否关注。议题由某个“自媒体”率先发起,经过其他用户的评论、转发,引发围观后,传统媒体将此议题传播到更广的社会空间,个人行为就由此成为社会。微博上信息的过滤由公众共同完成,有新闻价值的、与多数公众有注意力交叉的信息会被瞬间放大,由此,微博设置议题的公共影响力形成,成为又一个公共话语空间。

微博的议程设置与传统媒体不同,微博能够根据关键字出现的频次,统计出热门话题。而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又直接源于用户对现实的认知和思考,越是基于公共理性的注意力整合,关注该话题的人数越多,该话题就越容易出现在首页。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由公众集体完成的议程设置。从7.23事故发生截止到7月25日8时,在新浪微博中,关于该话题共有4581899条相关微博,连续两天位于热门话题榜之首。沈阳认为,这次事件体现了民众“看客意识”的减弱,“乘客意识”的增强。

用户通过微博对公共事件的意见表达,体现了微博更容易表达民意的特质。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民众的“乘客意识”得到加强,改变了单纯围观的心理惯性,而是参与其中并试图改变,这对于民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正如传统媒体人王星所表达的“在传媒提速的列车上,我们都是乘客”。

强大的社会动员力―― 微博上公民意识的凸显。关于7.23动车事故的热门微博,有些达到了上百万的转发次数,以及近20万条的评论。更有现实意义的是,微博对这起公共事件的影响,不仅停留在言论的层面,已经从虚拟空间延伸到现实中。全程参与这次事故报道的《温州都市报》记者卢俊敏表示:“事发之后,由于微博的呼吁及转帖,当天晚上据不完全统计,有近1700多人参与献血。在传统媒体无法及时刊登消息之时,微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事故发生开始,微博在众多“自媒体”的信息聚合下,信息滚动直播,寻亲信息,一方面关注事故现场的搜救动态,另一方面关注官方新闻发言人披露的信息,使微博成为一个强大的舆论场,成为公众了解本次事故的一个最佳平台。

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江雨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的采访中表示:“这一次动车事故中,微博上各方的整体表现确实可圈可点,表现出发自内心的良善和公民责任感。”而其意义还不止于此,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李绍章认为:“微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媒体角色,更担当了凝聚公民意识、表达公民思想、行使公民权利、承担公民责任等全新多元功能。”

信息的“情绪化、碎片化”――微博传播的自身局限。微博信息的碎片化与其的即时性和移动性,对于信息的传播而言,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正是为了满足快速的要求才使得信息碎片化,而信息的移动和快速传播也正是得益于信息内容的微化,但这也是微博作为信息媒体的弊端,由于受到140字的字数限制,微博新闻难免带有片面化和情绪化的色彩。

微博虽然能够满足公众“第一时间”的知晓欲,但是后续的深度、连续报道还是要靠传统媒体把微博上散乱的信息整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的采访和调查,系统、全面地进行信息。

第7篇:我与微信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自媒体 舆论格局 媒介融合 多级传播

一、微博在温州动车事故中的救援作用以及对舆论的引导

2011年7月23日晚上7点27分,在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次动车上,网友@Smm_苗了这样一条微博“狂风暴雨后的动车这是怎么了??爬得比蜗牛还慢……可别出啥事儿啊……”七分钟之后,温州动车追尾事件发生。事故后四分钟,第一条事故微博发出:@袁小芫:“D301在温州出事了,突然紧急停车了,有很强烈的撞击。全部停电了!!!我在最后一节车厢。保佑没事!!现在太恐怖了!!”接下来,无数条求救微博通过当事人由出事地点向全国发出,民众开始自救,例如事故发生后两个多小时第一条微博呼吁献血:@交通之声阿宝V:“93记者裕杰在现场看到,在现场有人员陆续被救出,而且看到的几个伤员都已没有生命体征。温州康宁医院内已有3人死亡。目前该医院急需血浆,请各位帮忙!”三小时后市民自发前往献血。这是温州动车事故发生之初当事人使用微博这一新兴网络平台进行求救,在这之前我们对于微博的理解更多的是个人娱乐社区。事后不少人感慨,如果没有微博,这起事故不可能如此迅速的被全国上下知晓。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主持人李苏宁评论道:“这就是第一时间传出动车事故的微博!比新闻报道早两小时!感谢微博,感谢网络,新闻报道已经到了一个全新的伟大时代!”

7月24日晚上10点45分左右,关于事故的第一场新闻会在温州水心饭店的多功能厅召开,距离“7·23”动车追尾事故过去了26个小时。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的不当言语与行为引起了现场多家媒体记者的集体不满,当然这些细节由记者通过微博向外发出,引起全国网友的一致谴责。而王对于小伊伊的解救自称奇迹的发言更引发了公众极大反弹。例如@张恩超的微博:动车追尾会央视直播#记者:“在你们宣布没生命体征、开始拆解车厢时,为什么又发现一个活着的女孩?”铁道部发言人:“这只是一个奇迹。”记者:“那你们做的决策是不是错了?为什么说没人活着又发现呢?”发言人:“我只能说,它就是发生了。”记者:“我想打他。”@潇湘晨报:“(王勇平:反正我是信了)温州动车事故首场新闻会。记者问:为什么事故还在调查,就撤了上海铁路局领导的职务?王勇平:领导负有领导责任。记者问:为什么车体被掩埋?王勇平:因为现场情况复杂,这是没办法。为了便于抢险,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事实无法掩埋…… ”,与此类似的微博成就了王勇平在职期间经典语录之一。王勇平一度成为铺天盖地的公众舆论的剿杀对象。

有网友称“微博和手机,让人人都可以当记者了。”还有总结得更为全面的网友称:“D301温州出事创造了中国新闻史的奇迹:(1)微博首次成为最重要的大众媒体,全民参与,新闻、评论、救援行动一体化,实现了互动式媒体新时代。(2)这是第一个由普通人发出的第一个全国性重大新闻现场报道,请新闻系学生记录。”

二、新媒介的发展历程

回顾2008年,作为中国新兴的媒体,网络媒体在南方雪灾、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等重大事件报道和主题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见证了中国的这段历史,同时凭借其与传统媒体不同的特质,将作为新兴媒体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和提升。

在大众传播时代,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拥有专业的传播机构和庞大的受众群体,成为最重要的舆论力量,构建着整个社会的舆论环境。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自上而下的,缺少必要的反馈和互动,因而谁控制了大众传媒,谁就拥有话语权。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会舆论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互联网变传统媒体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为双向互动传播模式,造就了一个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新时代①。

2008年开始启动的3G技术使舆论空间大大拓展,微博即是这一舆论格局的有力承载体。公众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并且开始参与到新闻的生产过程中。与此同时,微博的自净功能也开始逐渐实现。何为微博的自净功能,即微博的辟谣功能。微博传播似乎正在朝着自律的方向行走。

三、新老媒介的优劣势对比

1、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

传统媒体有着先天的不足与局限性,信息容量小,传播速度慢等时空限制的特点逐渐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这同时给了新媒体发展的契机。纵使传统媒体为了应对网络媒体的冲击做出了许多应对举措,如完善运作机制、创新版面设置等 ,但由于自身固有的局限性 ,使得其无法从根本上抵挡冲击。②

网络媒体的很多操作不受时间、地点及用户的限制。但是正是这些特点造成了网络媒体自身的安全隐患。虚假消息已经成了网络传播最大的诟病。

2、微博传播的两面性

第8篇:我与微信的故事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总结了电力系统中微机继电保护事故发生的共性原因,并对事故种类逐类分析,并详细探讨了处理微机继电保护事故的思路和方法。 论文关键词:继电保护 事故 方法 0 引言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最早的继电保护装置是熔断器。以后出现了作用于断路器的电磁型继电保护装置、电子型静态继电器以至应用计算机的数字式继电保护。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如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规模、模糊逻辑等相继在继电保护领域的研究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机继电保护测试仪已广泛运用于线路保护,主变差动保护,励磁控制等各个领域。正因为微机继电保护在工业尤其是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才需要我们对其中可能会出现的事故和问题进行预先的了解。 1 继电保护事故种类 1.1 定值问题。①整定计算误差②人为整定错误③装置定值漂移,a元器件老化及损坏b温度与湿度c定值漂移问题。 1.2 电源问题。①逆变稳压电源问题,a纹波系数过高b输出功率或稳定性差②直流熔丝配置问题③带直流电源操作插件。 1.3 TA饱和问题。继电保护测量对二次系统运行起关键作用,系统短路电流在中低压系统中急剧饱和时,因为电流互感器已经应用到继电保护装置当中,现场的因馈线保护因电流互感器饱和难以启动,这时就会很容易发生事故。而常用的数字式继电器采用微型计算机控制,其主要工作电源仅有5V左右,数据采集电平范围也仅有10V左右,电流互感器饱和对数字式继电器的危害将更大。 1.4 插件绝缘问题。微机保护装置集成度高,布线紧密,长期运行后由于静电作用,会使得插件接线焊点周围聚集静电尘埃,在外界条件允许时两焊点之间出现导电通道,从而引起装置故障或者事故。 1.5 高频收发信机问题。在220kV线路保护运行中属于收发信机问题。各厂家生产的收发信机质量不一,在使用前应严格审核,应注意校核继电保护通信设备(光纤、微波、载波)传输信号性和冗余度,防止因通信设备问题而引起高频保护收发信机不工作。高频保护不工作的原因包括:收发信机元件损坏,收发信机起动发信信号产生缺口,高频通道受强干扰误发信,收发信机内连线错误,收发信机闭锁,作用区外故障时误动等。 2 继电保护事故思路 2.1 微机故障信息 经常发生、技术简单的事故容易排除,但对故障有时仅凭经验难以解决,所以这时要讲故障特征严格记录下来,再按照严格的技术手册造作以查清事故原因,排除故障。 2.1.1 屏背面展开图—以屏的结构在安装接线图上展开为平面图来表示。屏背面部分装设仪表、控制开关、信号设备和继电器;屏侧面装设端子排;屏顶的背面或侧面装设小母线、熔断器、附加电阻、小刀开关、警铃、蜂鸣器等。 2.1.2 屏上设备布置的一般规定—最上为继电器,中为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下部为经常需要调试的继电器(方向、差动、重合闸等),最下面为信号继电器,连接片以及光字牌,信号灯,按钮,控制开关等。 2.1.3 保护和控制屏面图上的二次设备,均按照由左向右、自上而下的顺序编号,并标出文字符号;文字符号与展开图、原理图上的符号一致;在屏面图的旁边列出屏上的设备表(设备表中注明该设备的顺序编号、符号、名称、型号、技术参数、数量等);如设备装在屏后(如电阻、熔断器等),在设备表的备注栏内注明。 2.1.4 在安装接线图上表示二次设备—屏背面接线图中,设备的左右方向正好与屏面布

第9篇:我与微信的故事范文

要】在电力系统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趋势下,微机技术在电力系统中逐步普及,其良好的可靠性和远程操作性成为电力系统故障处理的主要途径。并且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理论逐步应用在电力系统中,为电力控制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发展方向。本文就微机继电保护中常见的各种故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为保障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提供了新的基础。

【关键词】微机技术;微机继电保护;电力系统;变压器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配电能的主要环节。在变电站工作中,常见的变电站故障进行分类汇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从事变电站工作人员快速、准确的找出变电站中存在的故障和对这些故障进行合理处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而现阶段变电站工作中的常见故障处理核心是以继电保护为基础,因而,微机继电保护技术在目前的电力系统中被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在运行的过程中与其他模拟保护装置有着极大的差异,它不同于其他保护装置那样直观,在运行中所造成的继电保护系统故障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结合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故障产生原因进行总结和分析,进而合理的处理故障。

一、继电保护装置概述

1、应用背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电力系统在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电力系统运行中,提出了各种新的要求,但总的来说以安全、优质、稳定和可靠为主,在电力系统中其一旦产生故障,就势必会给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影响,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在这种背景下,微机保护装置作为电力系统中安全无误运作和电能供给基础的质量保证,在电力系统发生错误和故障的情况下,会自动生成相应的故障排除措施或者跳过故障运行,同时及时的产生警告方式来提醒工作人员进行故障清除和处理,从而将电力损害降低至最小。

2、微机继电保护特点和任务

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和研究得出,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与传统的继电保护装置相比较有着较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改善和提高在继电保护中的性能和动作特征,其主要表现在能够得到在常规的保护中不容易获得的特性,其超强的记忆力能够更好的来实现对故障进行分量保护,也可以通过引进自动控制和新的数学技术和理论,其在运行中有较高的正确率已经在实践中得到证明;(2)可以方便的进行扩充关于其它方面的辅助功能,如波形分析、故障录波等,可以方便进行附加低频减载、故障录波、自动重合闸等功能;(3)在工艺的结构条件上比较优越,在硬件方面比较通用,再制造方面的标准很容易进行统一,装置的体积也非常少,从而也减少了盘位的数量,且功耗低。

3、继电保护的基本任务

(1)当被保护的电力系统元件发生故障时,应该由该元件的继电保护装置迅速准确地给脱离故障元件最近的断路器发出跳闸命令,使故障元件及时从电力系统中断开,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电力系统元件本身的损坏,降低对电力系统安全供电的影响,并满足电力系统的某些特定要求(如保持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性等)。

(2)反应电气设备的不正常工作情况,并根据不正常工作情况和设备运行维护条件的不同(例如有无经常值班人员)发出信号,以便值班人员进行处理,或由装置自动地进行调整,或将那些继续运行会引起事故的电气设备予以切除.反应不正常工作情况的继电保护装置允许带一定的延时动作。继电保护装置应满足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的要求:这四“性”之间紧密联系,既矛盾又统一。

二、常见的继电保护故障

1、设备故障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电力保护系统呈现出快速变化趋势,在电力系统高速发展中,对于通讯技术和设备要求不断提高,微机保护技术作为现阶段电力系统中的主要技术手段得到了广大电力企业的青睐。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微机继电保护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已经逐步的取代了以前较为传统的继电保护装置,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现对于传统装置固然具有很多的优势和长处,但是,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常见的设备异常有几下几种:首先,干扰和绝缘因素也是影响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正常运转的重要原因,由于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弱,再加上设备自身的绝缘性,当其附近有干扰器或者无线电设备使用时,会引起内部元件运行出错,进而威胁到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性能。其次,电源问题是影响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能否正常运行的极为关键的因素,例如,由于设备元件老化、逆变电源等原因,电源的输出功率不满足要求时,输出电压也就相应降低,当其值下降过多时,会导致电路的基准值起伏不定以及电路充电时间缩短等不断的问题,比较电路基准线发生相应变化,这样一来,会对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逻辑配合能力造成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引起微机继电保护装置逻辑功能的判断失误。

2、隐性故障

隐性故障是指一种在继电保护装置系统正常运转的时候不干扰其运行的一类故障,当继电保护装置内部的一些元件发生变化时,这类故障就会被诱发从而引起大范围的故障。继电保护装置一旦出现故障,经继电器排除以后,电力系统重新进行分配资源,此时,隐性故障在一种全新的系统状态下可能导致装置以及二次回路的误动。

三、处理的相关措施

(一)要用正确的心态来对待事故

有些继电保护事故发生后,要按照现场的指示信号灯来进行处理,要是无法找到其故障发生的原因,或者在短路器跳闸后没有相关的信号灯进行指示,就无法判断其事故发生的原因是设备引起的事故还是人为所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跟工作人员的运用方法不对和重视的程度不够等相关的因素有关。

(二)在故障的记录方面要加紧落实

微机的事件记录、装置灯光显示的信号、故障录播的图形,是事故在处理方面最重要的依据。根据有用的信息来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通过一、二次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发现一次系统的故障使继电保护系统能够正常的工作,则不存在继电保护事故所处理的问题。如果判断事故出现在继电保护的上面,应尽量的维持其原状,要做好记录,要在故障处理的计划完成后才能进行接下来的开展工作,从而避免了原始状况被破坏的可能性,造成给事故处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